蒙台梭利家庭方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20:21:09

点击下载

作者:尹亚楠 吴永和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蒙台梭利家庭方案

蒙台梭利家庭方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蒙台梭利家庭方案作者:尹亚楠 吴永和排版:汪淼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ISBN:9787553676364本书由天津湛庐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陈爱娣国际蒙台梭利协会中国隶属协会创始人

亚楠和我算得上忘年之交,我们都对教育充满热忱,也愿意身体力行做些事情。她此次邀请我为她和吴永和博士的新书作序,我感到十分荣幸。通读全书,我感佩于二位作者在这本书上倾注的精力,感动于他们分享的家庭细节,感慨于他们对蒙台梭利教育方式的深刻理解。“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亚楠利用自己带孩子的时间积累素材、搜集资料,不断摸索和尝试,将活动设计与操作领悟分享给读者,为更多的家长提供建议,实乃美事一桩。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回想起自己作为教育领域的“专家”时常遇到的情况。焦急的家长常在讲座后拉住我,向我咨询关于他们孩子的问题,“为什么”和“应该怎么办”是我最熟悉的话。有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家长们甚至会跳过“为什么”,直接问“怎么办”。我常忍不住想,如果我只是通过简单询问几句,就可以给出诸如“在地板上放一面镜子”或者“在家里放上某教具”这样的建议,然后家长立刻照办,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马上就变成了家长眼里“没有问题”的孩子,那该有多好!一条妙计使众人皆大欢喜,这样我才对得起“专家”这个称呼。

可现实是,我并没有这么具体可行的妙计,因为我不是和那个孩子朝夕相处的人,来听讲座的家长很可能也是头一次与我见面。面对这些家长殷切期盼的眼神,我往往会很谨慎地给出建议,因为那个让家长忧心忡忡的孩子,我并不了解:我不知道他每日的生活规律,不知道他的喜怒哀乐,不知道他的脾气、爱好……于是我只能比较宽泛地解释:“要观察孩子的需求,移除不必要的阻碍……”这在很多家长看来,操作起来简直难于上青天。然而我自己知道,在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极认真、极真诚的。就像亚楠在书中所说,观察孩子是最基础、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过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没有观察,谈何建议?

那么,如何观察孩子呢?如何发现和回应孩子的需求呢?书里就有很多很好的具体建议。同时,亚楠分享了她的观察所得,还附上了很多家庭活动的操作步骤。跟随那些细致的步骤,活动的画面都能展现在你面前。只是步骤再细致,描述再到位,也依然不及用心观察你眼前那个活泼泼的孩子,那个值得用最大的爱意去尊重的小小人儿。这就是作者花了许多篇幅介绍观察方法、孩子的发展特点以及成人应扮演的角色的原因。每一个操作步骤的“灵魂”,都在于理解。

现在,请家长放慢脚步,跟随孩子的节奏,带着对自己和孩子应有的信心,带着轻松的心情,开始阅读吧。要相信,在家庭中,很多专家解决不了的“问题”,爱和理解可以解决。感受到尊重和爱的孩子,将会自信满满地迎接明天。前言育儿道理很多,难在如何去做我们不是为今天的世界培养儿童。等他们长大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变了。我们不知道未来的世界如何,那么就教他们学会适应吧。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教育起源于欧洲,很多欧洲的蒙台梭利学校都颇有年头,当然,欧洲也已经有好几代“蒙氏儿童”了。在欧洲生活的这些年,我有缘结识了几位已成年的“蒙氏儿童”。在这个曾经的“未来世界”里,他们都自信、自由、充满创造力地幸福生活着,他们正在创造着我们无法预知的“未来世界”。

当然,还有很多为大众所熟知的“蒙氏儿童”,比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等。虽然我并不认可“蒙氏教育是成功者的摇篮”这种说法,但这种教育法的确培养出了各行各业的很多领军人物。由于蒙氏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创造性地面向未来世界,“蒙氏儿童”也就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尽管这并不是蒙氏教育的初衷。

如今中国的蒙氏学校虽然起步晚,却发展迅猛。可是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在自家附近找到真正的蒙氏学校仍然很难。这样一来,是不是大部分中国孩子就与蒙氏教育无缘了?

其实,不论是在北美和西欧的发达国家,还是在非洲和印度的偏远地区,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发现很多在家中实践蒙氏教育的父母,我们称其为蒙氏父母。所以,将蒙氏教育应用在家庭中,完全不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中国父母也完全可以轻轻松松把蒙氏教育带回家,让孩子从中受益。

在欧洲这些年,我很少遇到从事一线幼儿教育工作的中国人。作为欧盟地区屈指可数的中国蒙台梭利教师,我一直很想将欧洲蒙台梭利家庭教育的经验分享给中国的父母。在家庭教育这个领域,我切身体会到,欧洲要领先中国很多年,欧洲的父母早已将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自如地应用到家庭中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朋友向我提出如何在家实践蒙氏教育的问题。学习蒙台梭利教育专业并从事一线工作多年,我感觉这不是几句话、一两篇文章或者几节课就能解释清楚的。我不推荐父母攻克蒙台梭利专业原著,不仅是因为这些专著阅读难度较大,还因为即使大家真有精力读了下来,可能也不知道怎么应用。而偏于实践、较为专业的书大多出自国外,中国的父母容易“水土不服”,况且很多书只停留在游戏活动的层面。如果仅强调形式、浮于表面地实践蒙氏教育,而没有领会蒙氏教育的精髓,没有深入地进行家庭观察并精心设计家庭环境,就算不得真正的蒙氏教育。

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家庭观察和环境设计?当然蒙氏理念不局限于此。我们用观察记录和设计图纸的方式将脑海中的蒙氏育儿地图呈现给大家,是因为对于“新手父母”和未曾接触过蒙氏理念的父母来说,家庭观察和环境设计最容易上手,最能帮助父母从实践中看到孩子的成长变化,然后逐步领悟蒙氏教育哲学,最终活学活用,培养出健康、平和、自信、独立的蒙氏宝宝。

在此,拥有十几年欧洲最顶尖机构生物科研背景的爸爸负责教养理念的科学考证,拥有4个国家儿童教育一线经验的妈妈负责跨文化的育儿经验比较,如今借着养育自己女儿的机会,我们二人将蒙台梭利家庭教育本土化的经验分享给渴望学习的中国父母,这是我们的荣耀,也自觉是我们的使命。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妈妈和爸爸的不同视角来分享我们眼中的蒙氏理念和蒙氏父母。

在第1章,我从蒙氏教育的专业角度引导大家实践个性化家庭教育。我们首先通过跟踪观察,了解孩子独一无二的发展节奏和个性特质,继而设计出适合孩子个性化成长的家庭环境。在实践之前,只有深刻理解家庭观察和环境设计背后的意义和要领,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将第二部分的实践方案落地执行。

在接下来的第2章,我又介绍了法国妈妈敏锐、理性的教养风格和独立、自信的个性气质,她们可谓蒙氏妈妈的最佳代言。应用部分,在蒙氏理念的基础上,我也借鉴了很多法式传统育儿方法,尤其是睡眠、进餐、艺术启蒙等方面的有效经验,并在法国妈妈的启发下,尝试探索出了一条更适应现代中国社会的育儿之路。

在第3章,爸爸从自身脑科学专业的角度实证解析了蒙氏教育的几大核心理念。尽管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理论,蒙氏教育也存在很多缺点,比如教师培训难度大、个别理论有待实证和完善等,但从家庭应用方面来说,我们所做的就是抛开存有争议或难以操作的部分,精心选择经过科学验证和亲身实践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第4章,爸爸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给大家分享了德国父亲的育儿启示,以及他所领悟的蒙氏爸爸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应扮演的角色,并通过几个育儿场景进一步探讨了夫妻二人应如何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提高育儿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部分是我们夫妻二人在家实践蒙氏教育的具体方案。我们将孩子3岁以前分成3个月龄阶段:0~5个月、5~12个月以及12~36个月。每个阶段都以我们家的环境设计图纸以及对女儿成长的详细观察记录开始,然后对分区设计进行理念和实操解读。我们从喂养区/进餐区、睡眠区、护理区、活动区以及孩子的精神世界5大方面详解了各个月龄段,父母应如何在家实践蒙氏教育。

此外,我们还以自己的家庭观察记录为蓝本,参考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简称AMI)的心理动作发展图,为大家精心设计了0~3岁蒙台梭利家庭方案图。借助这张图,读者可以在家庭观察手记中记录孩子的成长变化。这本手记将是你们和孩子未来的财富,还有可能会成为“传家宝”。从戴安娜王妃开始,两代英国王子都接受过蒙氏教育,说不定你们的蒙氏家庭方案也能借助这本手记世代相传。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常说:“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其实很早的时候,荀子就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些圣人之言其实都表达了一个简单的思想:只有实践了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精髓。

这就是很多家长为读了很多育儿书、听了很多育儿课还是无法提高教养水平而感到困惑的原因之一。育儿最难的地方就在于真正去做,哪怕你只知道一点点,马上行动,经过自己的观察、验证再行改进,就会见效。育儿就在于当下,孩子的变化就在朝夕之间。所以我们精心设计了本书的结构,重点就在于手把手地指导大家如何去做,如何进行家庭观察和环境设计。我们希望读了这本书的父母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能够真正领会蒙氏教育理念的精髓。

在家中践行蒙氏教育并不能让我们成为完美的父母,而只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在养育最关键的前三年,如果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我们便不会走太多弯路,留太多遗憾,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定会受益无穷。测一测,想做蒙氏爸妈,这些问题你答对了吗?1.孩子刚满月,平日里哭闹得厉害,整天让人抱着,一放到床上就哭。你觉得以下哪些处理方式是得当、有效的?(多选)A 不能惯着孩子,一哭就抱,否则形成条件反射,一有要求他就哭。他哭的时候不要管他,哭累了他自己就睡着了。B 孩子这么小,不会说话,有需求了只能用哭的方式来表达,这时候应该给予他积极的回应,不能置之不理。C 孩子哭了肯定不是饿了就是该换尿布了,要第一时间帮孩子解决问题,查看尿布或者抱起来喂奶。D 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手忙脚乱,不要立即把孩子抱起来喂奶。先冷静下来,停顿一秒观察一下,温柔地和孩子说说话,试着找下孩子哭泣的原因,再有针对性地安抚孩子。2.孩子做事不专注,再喜欢的玩具都玩不过5分钟,更难以静下心来看书。你觉得下面哪些做法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有帮助?(多选)A 给孩子报名参加训练专注力的早教课程。B 通过观察孩子,了解他当下的兴趣和发展程度,为孩子布置合适的环境,准备合适的玩具,让他自由选择。C 当孩子沉浸在某项活动中时,不要随便打扰他,允许他一遍遍地重复。D 买两本培养专注力的绘本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扫码关注“湛庐阅读”APP,搜索“蒙台梭利家庭方案”,查看测试题答案!儿的爸爸在德国个体化医疗中心工作多年,从他和他同事那里我了解到,个体化医疗将是未来一大趋势。由于基因检测女技术的逐步成熟,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在医院都会有一份基因档案,同一种病,一千个人或许就有一千种治疗方案。

作为一名国际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个性化教育也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个性化的启蒙教育。然而眼下,主流的教育模式还是以成人为主导的传统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能最大程度地节省教育成本,易于操作和推广。我不知道个性化的学校教育何时才能全面实现,即使在欧洲,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对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的婴幼儿来说,在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这前三年,实现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并非遥不可及。

在本书中,我们从家庭观察和环境设计两大方面入手,引导父母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中了解孩子独一无二的发展节奏和个性特质,为孩子量身定制适宜其发展的蒙氏家庭环境。说起蒙台梭利教育,如果当时听从蒙台梭利博士本人的建议,不以她的名字命名,我想这套教育法更应该被称作“个性化教育法”,而我们所分享的,就是“个性化家庭方案”。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发展节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密码,随着月龄的增加,差异性会越来越大。有的婴幼儿大动作发展明显较快,而语言发展则稍显滞后,有的则相反。他们或许在某一个阶段进步明显,又在下一个阶段发展缓慢,因此爸爸妈妈们不需要过分紧张、焦虑,更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科学观察,加之环境辅助,帮助孩子跟随自己的节奏去发展。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就什么也不要做,静待花开,因为错误的安排和过度的干预都是对成长的阻碍。蒙妈日记当女儿从7个月大开始匍匐爬行,一直到10个月还没能腹部离地爬行时,家里人都比较着急。我在一旁给她示范,她无动于衷。老人干脆直接用双手扶起她的腰,女儿很不情愿地抗拒。当她开始抗拒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没有跟随她的发展节奏,而是在为她落后于平均发展速度而焦虑。在孩子小月龄阶段,为一点点落后而着急,这是一般父母常犯的错误,我也不例外。但是因为有先前的知识和心态准备,我能立马调整自己,接纳孩子的发展节奏,并且多带她到同龄孩子的集体环境中观察,很快,她便通过模仿开始腹部离地爬行了。

我们的女儿,小名叫蔓蔓,不仅因为她在葡萄藤蔓下出生,更因初为人父母的我们要修炼一门功课,那就是慢下来,跟随孩子的节奏,让孩子慢慢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和接纳眼前这个独一无二的小生命,放下自己的功利心。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气质

孩子拥有独一无二的发展节奏,更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而很多父母缺乏对多样个性的了解和接纳。

关于个性差异的研究非常多。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学家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和斯泰拉·切斯(Stella Chess)所做的那项著名的纽约纵向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NYLS)。这项研究通过追踪133名婴儿直到他们成人,发现大约2/3的孩子可以归为三类之中:难养型、易养型和慢热型。

在另一项研究中,安妮耶·罗滕伯格(Annye Rothenberg)、桑德拉·希契科克(Sandra L. Hitchcock)等人详细研究了婴幼儿在多个层面的不同表现差异,他们将其分成两个极端的类型,参见下表。在每项对比指标中,每个孩子的表现都是介于这两个极端类型之间的。将所有指标的描述整合起来,我们便会对孩子的个性客观地了解一二。难养型宝宝

如果你家孩子在很多维度上的表现都接近于第一种的话,那他很有可能属于难养型宝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需求宝宝。罗切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阿诺德·萨摩罗夫(Arnold J. Sameroff)发现,在30个月大时对幼儿进行智力测试,其中得分最低的,很可能是在4个月大时表现出难养型个性特征的宝宝。这很容易理解,很多高需求宝宝的父母在最关键的养育黄金期被他们的高需求折腾得没有耐心、备受挫折、疲惫不堪,也就不可能有精力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互动刺激了。这样的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如果持续下去,孩子很容易在未来出现行为适应上的问题。教|育|观|察我曾经密切跟踪观察过一位德国空姐妈妈的孩子,她的女儿比我家女儿大3个月。由于两个孩子一起长大,我对比了两个孩子一岁半以前的各种显著差异,发现这位德国小姐姐是比较典型的高需求宝宝,而且也深刻了解了高需求宝宝的父母有多么不容易。由于小姐姐不抱着就会一直闹,空姐妈妈不得不大半天里不管是做饭还是做家务都得抱着她;由于小姐姐在哪里都会弄出很大动静,不停地探索新鲜事物,空姐妈妈不得不高频率地带她出去玩儿,带她去体育馆。在家时,空姐妈妈会利用小姐姐短暂的睡前时光进行一些安静的亲子活动。比如,小姐姐22个月左右时开始对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空姐妈妈就给她做了好多汉字卡,每晚和她做识字游戏。每次识字的时候,小姐姐都表现出少见的专注和坚持。在空姐妈妈的支持和引导下,小姐姐两岁时已经认识几百个汉字了。空姐妈妈告诉我:“高需求宝宝就像一个填不满的杯子,你要一直不停地填啊填,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她满了。”正是因为空姐妈妈一直以极度的耐心和智慧去接纳眼前的孩子,现在两岁多的小姐姐热情、活跃、自信、独立,同时心智比同龄孩子更成熟,同理心很强。有一次空姐妈妈发烧,难受地告诉女儿,她不想再母乳喂养了。一向深度依赖母乳、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会坚持不懈去争取的小姐姐竟然自此就再也不去掀起妈妈的衣服了。她就这么断奶了!

我们要通过日复一日的长期观察,深入了解宝宝的个性,仅仅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天生的高需求宝宝,也能大大减少父母的焦虑、内疚和失控感。同时我们还要积极调整方向,摸索与孩子的个性相匹配的教养方式。高需求宝宝不仅需要父母给他最大程度的接纳和包容,还需要父母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养能力,为高需求宝宝提供科学丰富的教养环境,满足他们对爱和新鲜体验的极高需求。可以这样做我给难养型宝宝父母的建议是:1.多带孩子去户外,让他们多参与消耗体力的活动,帮助他们消耗旺盛的精力。2.利用孩子短暂的安静时光,引导他们专注于做一件他们感兴趣的安静活动,让他们慢慢体会专注的美好。3.让孩子的日常生活尽量规律、稳定,不要有太大的环境和人事变化。4.任何行动前都要提前告知孩子,减轻孩子激烈的对抗反应。

如果父母能以如此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未来也自然会收获高回报,那就是拥有一个像那位德国小姐姐一样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内心敏感细腻、自信温暖的孩子。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真正的高需求宝宝是天生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提前学习和准备,再由不懂科学养育的老人或者月嫂、保姆代为养育,即便我们的宝宝不是天生的高需求宝宝,也很容易被人为“培养”成喂养和睡眠方面都极其困难的“后天高需求宝宝”。慢热型宝宝

引发研究者兴趣的还有另一种宝宝,就是介于难养型和易养型之间的慢热型宝宝。

慢热型宝宝就是我们常说的害羞宝宝或者内向宝宝。这类孩子可能特别容易受到惊吓,在集体环境中会感到焦虑不安,进入新环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放得开,等等。

内向并不是缺点,我们不要因为孩子有类似的表现而困惑、焦虑,甚至排斥或者强迫自己的孩子。如果总想改变孩子,试图把他塑造成你期待的样子,那他在未来很容易会出现性格偏差,比如极其内向、害羞、不合群,或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等,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担忧的。教|育|观|察我们的女儿个性接近慢热型,在两岁之前,每次带她去体育馆看到那么多活蹦乱跳的小孩,她都会黏在我身边不肯离开半步,我要使出浑身解数来引导她尝试每一种新的体育活动。周围的德国孩子很少有像她这么安静、被动的,但是我从来不会强迫她、埋怨她,只是慢慢地用她能接受的方式引导她逐渐适应新环境和新挑战。女儿进入德国蒙台梭利1~3岁班级时,不会说一句德语的她,竟然出乎我意料地迅速适应了环境。老师们一致反映她是一个安静的女孩,专注力极强。即使周围的孩子都“疯”了起来,她也能丝毫不受影响地完成眼前的工作,并将教具收拾好放回原位。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在集体中也逐渐能够放得开,并开始进行更多的合作游戏了。

内向的孩子拥有很多难得的优点,比如他们特别能坐得住、学习很专注、有创造力、细心谨慎、比较不会做错事。如果将内向特质的优势发挥出来,那他们往往能成长为优秀的科学家、律师、艺术家、教育家等。

其实内向个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适应困难,内向的气质与同伴接受度、领导能力和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而如今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大家又极其注重那些看似容易导向成功的个性品质,父母和老师对内向个性特质的态度出现了转变,使内向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成2了发展的阻碍。而且遗传因素对这类个性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更是会决定孩子的个性气质是否将持续甚至加强。

因此,我们要为内向的孩子提供与其相匹配的家庭教养环境,多鼓励、引导他们勇敢地探索、发现,多给他们提供正面积极的社交经验,避免让他们在未来出现可能的适应困难。可以这样做我给慢热型宝宝父母的建议是:1.给予孩子适量的新鲜刺激,帮助他们逐渐克服恐惧,掌握有效的社交技能。如果一味地保护下去,或是刺激过多,都会引起3孩子在未来出现社交恐惧。2.每到一个陌生环境,都要给孩子足够的适应时间,等他们放松下来,逐步地引导他们参与,等他们沉浸其中后,再逐渐退出,但是不要走远,停留在近旁,让他们在回头的时候能看到你。

有的父母不接纳孩子身上的某些特质,往往是因为这些特质与配偶或是自己身上某些不被接纳的部分很像。孩子有让我们失望的个性表现,也有让我们惊喜的个性表现,作为普通的父母,存在喜好没什么对错,但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真实地面对和接纳自己,真正做到自信自爱、扬长避短,我们就要学会从内心接纳并欣赏孩子的一切。

不论是高需求宝宝、内向的慢热型宝宝,还是我们未曾提及的具有其他不符合父母期望的某些个性气质的孩子,我们讨论这些的目的不是给孩子贴标签,限制他们未来个性改变的可能性。要知道,在同一类个性群体中,每个孩子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气质。比如内向宝宝不一定符合内向人群的所有表现,他们可能是善谈的,也可能是寡言的。

我们介绍多样的个性气质是为了帮助一些迷茫中的父母少走弯路,了解世界上有很多孩子也拥有和自己的孩子相类似的个性,任何个性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孩子属于何种个性完全不能预测他们未来的表现和成就。这样一来,父母可能会更有信心去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通过观察和设计,为他们准备好与其相匹配的个性化家庭教育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扬长避短,在崇尚个性化的未来世界走出独一无二的幸福之路。家庭观察帮助我们独立自信地了解孩子

观察记录女儿发展变化的三年中,我还深入到多个家庭进行跟踪观察。我深深地意识到,当代父母如此好学,却又迷失在纷繁复杂、不成系统的育儿信息中,到头来竟没有精力关注育儿的当下,回归最简单的育儿哲学:观察。

很多朋友给我冠以“专家”的名号,时不时抛来一堆育儿问题让我解答。在很多父母眼里,似乎一两句话就能解决所有的教养难题。

人是何其复杂的生物,婴幼儿的复杂程度尤甚,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真正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只能努力去解读。世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孩子,同一种教养方式应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即便是“阅儿无数”的教育专家,也比不上你日积月累的观察、陪伴所达到的对孩子的了解程度。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每个家庭都千差万别,不少专家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武断地得出结论,而家长们往往会盲目跟随。

于是每当有人向我抛来育儿难题时,即使我第一时间会生出很多主观的分析和判断,也要尽量咽回肚里,反问他:“你觉得为什么呢?你觉得怎么办好呢?”随着观察和思考的积累,我发现很多父母总能自己找到解决方法。这两句反问推动父母开始主动探索育儿之路,推动父母自己去观察、分析和改进,效果要比所谓的“专家建议”好得多。教|育|观|察有一次在社群里,同时有三位妈妈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家孩子打人怎么办?”“打人”这个行为背后可能有一百种解释,但是只有在我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成长细节、家庭背景以及打人的前因后果之后,才有可能找到最接近真相的原因,即使找不到原因,也能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我翻阅了这三位妈妈近期在社群发布的各种分享和问题,尤其是她们的家庭观察手记,才猜想到:其中一个孩子可能是由于刚刚入托,在模仿班里其他孩子的行为,这种情况要淡化处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另一个孩子是通过拍打来跟人打招呼,是语言能力跟不上社交发展程度造成的,这种情况则要给他示范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和人互动;最后一个孩子则是处在“自我认可期”,不高兴了就打人,这种情况就要明确划定界限,引导孩子用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发泄情绪。而这一切也只是我的猜想,真正能够帮助父母的,也只有他们自己了。

我们需要最基本的科学育儿理念,而这些内容并不需要父母花那么多时间去学习。很多父母舍本逐末,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却依然一头雾水,纠结在这些旁枝末节之中,错过了太多宝贵的时光。孩子在0~3岁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教育的黄金期。当我们自学成为育儿专家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我们已有的知识也不再管用了,到那时又要面对更加多变、复杂的育儿问题,你会发现自己永远处于焦虑的追赶式学习当中。蒙妈说“在家实践蒙氏教育的父母并不需要深入钻研太多知识,最核心的是坚持不懈地去观察自己的孩子,将那些已知的、看似简单的理念应用于当下,你必然会成为孩子最权威的育儿专家,拥有绝对的育儿自信。”

很多父母会问:那什么才是最基本的科学育儿理念呢?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吗?的确,有很多人质疑,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是一百年前创造的,是不是早已不适用于当今时代了?我也一直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和工作,直到完成三年的全职育儿观察实践。

在法国学习、工作的几年中,让我受益最大的就是这些质疑和批判。我自觉始终在以这种客观的角度看待我所研究的蒙氏哲学,同时也在不断比较欧洲其他流派的教育理念。在三年日积月累的观察中,我清空了先前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仅仅就是专注、持续地观察眼前的孩子,慢慢地,我也发现了很多“童年的秘密”,而这些发现竟然与蒙台梭利博士一百年前的发现不谋而合。于是在我心中,这位老奶奶降下了“神坛”,原来她是做好了观察这门功课,再加上广博的生物医学背景,才创设出流传百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的蒙氏教育。由于这种教育法是完全基于对儿童的观察而设计的,因此它不仅不过时,而且尤其适应未来世界的个性化教育。

时至今日,神经生物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都有了很多突破性进展,验证了蒙台梭利博士通过观察提出的很多教育理念。然而即便如此,现代科学依然不能帮助我们解开儿童大脑的全部奥秘,神经生物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也不得不将观察作为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蒙台梭利博士通过长年班级观察创设了蒙台梭利教育法;世界公认对儿童心理研究影响最大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也是通过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提出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的开创者陈鹤琴对她的长子陈一鸣进行了808天的跟踪观察,以此为基础发表了中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也是坚持观察记录儿子的成长并将其发表;精神病学家勒内·施皮茨(Rene Spitz)通过观察、记录婴幼儿影片推动了弃婴收容所、儿童医院的种种变革……

作为普通的父母,即使没有广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的观察训练,仅是随机但持续的观察,就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育儿书本和专家,独立自信地解决大部分教养难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将观察列为本书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书中每个部分都需要以观察记录做基础,没有观察,一切实践都是以成人为中心的臆想。比如,我们要通过观察新生儿的不同哭声,才能摸索出他睡眠和吃奶的节奏;我们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了解一个学步儿看似毫无头绪的忙碌和坚持,其背后真实的愿望和目的。

那么这里肯定有父母会问:如何观察?

这个问题的确值得一答。观察本来很容易做到,但在今天这个时代,也成了一个需要学习的课题。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过快,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观察和反思的能力。可以这样做在这里我给出两条关于观察的建议:1.观察之时,当然要放下手机、关掉电视,暂时忘却自己满脑子的杂念和烦恼,专注于眼前,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眼前这个孩子。2.家庭观察的核心不是记录,而是全身心陪伴。家庭观察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样,像专业人士一样拿着纸、笔在一旁纹丝不动地看和记。家庭观察的自由度很大。如果孩子要和你一起玩儿,那就全身心和他互动,这也是观察的一种方法。当孩子感受到了你全身心的陪伴,你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时间旁观。如果发现特别需要记录的地方,也只需简单写下关键词,过后再完善、补充。

从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交5大方面密切跟踪观察女儿三年,我将这些观察记录在本书中悉数与大家分享。第二部分的实践篇便以这些私家观察记录开始。这些观察笔记可以为大家提供观察的切入点,慢慢地,你就不会局限于我的观察视角,也许会更加深入、敏锐地发现孩子的更多发展细节,也会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和教育孩子产生更独到的启发。

除了观察自己的孩子,我也定期在女儿所在的蒙台梭利班级观察与她同班的其他孩子的发展情况,还进入到5个欧洲家庭跟踪观察累计超过250个小时。由于女儿的大动作发展比较滞后,语言、认知两方面的发展又比较快,因而呈现在书中的观察笔记,是我在女儿发展记录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更接近于平均发展状态的整合和调整之后的结果,方便大家参考。

分享观察记录的目的不是让家长给孩子的发展做验收,家长不能通过按月逐条比较的方法找出孩子的发展是超前还是落后,尤其是随着月龄的增大,孩子的发展差异会越来越大,可比性也越来越小。蒙妈说“父母要时刻谨记,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成长秘密,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比别的孩子慢了不要焦虑,快了也无须给孩子太多的赞扬。”

如果孩子出现了长期明显的发展滞后,请找专业人士评估。在成长的前三年,大部分孩子身边没有专业人士参与观察、评估他们的发展状况,这就使得父母的责任尤其重大。父母只有用心观察和了解,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寻找专业人士给予孩子及时有效的帮助。

观察的时候,父母不需要按照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认知、社交这5大方面分门别类,因为每个类别都是相互影响的,很多表现难以确切地归于某一类别之中。

为了帮助大多数对婴幼儿发展了解不多的父母做到更有目的性的观察,我们以自己的家庭观察记录为蓝本,参考国际蒙台梭利协会的心理动作发展图,绘制了一张0~3岁蒙台梭利家庭方案图,附在本书最后。父母可以借助这张图来设计观察环境,借助手记中的观察提示来记录孩子的成长变化。相信很多父母都能从这种有准备的观察中受益。在做观察手记的同时,你会逐渐发现,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你自然会生发出更多的自我观察,这对教养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如果有余力,也可以将这些内容记录在手记中,我在书中也会不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家庭观察日记。设计一个对孩子友好的个性化蒙氏家庭环境

在第3章,我们将了解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环境对婴幼儿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欧洲,大多数孩子3岁以前的相当长时间是在托育机构度过的,而传统中国家庭0~3岁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因此家庭环境对中国婴幼儿来说尤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继观察之后,我们的另一大重点就是环境设计。

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都常常发现,房间中的一些设计阻碍了孩子的探索和发展,因为这个房间是以成人的角度来设置的。蒙妈说“在家实践蒙氏教育的一大秘诀就是观察孩子、排除阻碍孩子发展的障碍、引导孩子进入新环境,再观察、再排除、再引导,循环往复。”

这个秘诀是蒙台梭利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要领,而它也能够帮助父母深刻意识到周围环境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渐明白应该何时介入、何时退出,帮助父母不再自以为是地打断孩子的自发探索,不再主观臆断孩子的需求和想法,不再以爱的名义阻碍孩子独立发展的道路,帮助父母给予孩子更专业、更高质量的陪伴。教|育|观|察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看到她刚满4个月的宝宝正在憋足了劲儿翻身,一直翻不成功,于是就开始哭泣,这位妈妈迫不及待地想要伸手帮助。我建议她停下一秒,先观察是不是有什么障碍需要移除。这位妈妈发现可能是床太软了,于是我建议她在地上放一块小毯子,将孩子放到上面。到了地上的小宝宝不一会儿又开始翻身,虽然有点进步,但还是未能成功。于是我建议她给宝宝脱了毛衣和连脚裤。光着腿的小宝宝欢快地蹬着腿,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就一下子翻过身去了。

这个宝宝翻身遇到困难的原因明显是环境阻碍了他的发展。如果我们观察后发现环境中没有阻碍,再观察他是在专注地努力还是在绝望地哭泣。如果是后者,我们就给他提供最小的帮助,用手轻轻支撑孩子的臀部辅助他一下;如果是前者,我们就静静地等待,不论他最终是否翻身成功,都要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

如果没有科学观察和环境设计的意识,我们可能会心疼得伸手去帮孩子一把,让他轻松地翻身成功。那么松软的床垫或者厚重的衣服就会一直在那里,而且孩子会习惯于在每次努力的时候,总等着一只有力的大手来帮他一把,自主的意愿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消磨掉了,孩子从此会依赖上父母,更谈不上自信和独立。蒙台梭利博士在《家庭与孩子》一书中写道:

孩子在不受大人的介入干扰,自己完成一件事以后的那种骄傲、高兴的表情,就是在向我们宣告他自我挖掘丰富内在潜能的需要。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发展潜能,而不应阻碍他的活动。

理想情况下,可以从出生起就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房间。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开辟出房间的一部分专属于孩子。我见过一些即使住在拥挤狭小的房子里,也照样给孩子布置出适宜发展的环境的父母,关键在于是否用心。扫描二维码,看三个视频呈现不一样的蒙氏家庭环境。

婴幼儿的房间,我们要分成4大区域:睡眠区、喂养区或进餐区、护理区以及活动区。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们也可以将4大区域分布在不同的房间,比如睡眠区在父母卧室,活动区在客厅,护理区在洗手间,进餐区在餐厅。

在第二部分,我们会从每个区域来逐一解释设计背后的原因。

房间布局有了明确的区域划分,也有利于父母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形成固定的流程。孩子天生喜欢秩序感,4大区域的设置满足了孩子对秩序感的强烈需求。这一切也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等到孩子到处爬行甚至开始走路的时候,他的活动地盘会远远超出我们设置的区域范围,尤其是在孩子能独立行走之后,我们就要考虑怎样将整个房间设计得适应学步儿的生活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整个房间的环境大多数情况下难以处于完美的状态,我们不需要为此担忧,关注孩子的当下和他当下所处的环境,扫除此时此刻阻碍孩子活动和发展的障碍,孩子就会在当下受益。不要因疲于维护环境而忽视了观察,忽视了孩子当下的需求。每当看到孩子的一个需求,就立马准备起来,不要总是试图准备得毫无瑕疵之后才让孩子去享用。

所以,这个环境一定是一直在准备、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中的,可能有时会有退步,不要担心,这就是育儿的日常。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坚持使全家有了惊人的变化,孩子开始自觉地维护环境,家人也开始积极地配合。

第二部分的几张私家设计图,虽然每张图都标注了具体的月龄阶段,但是真正到了实践中,仍要依据孩子的个体发展情况来调整、变化。从第一张过渡到第二张的信号是孩子开始添加辅食并能够倚靠着坐立;从第二张过渡到第三张的信号是辅食添加的地点转移到餐厅,以及孩子能够独立站立和扶着走路;从第三张过渡到第四张的信号是孩子可以独立走路。可以这样做我们的设计原则如下:1.最理想的情况是在生产之前,就预估到孩子未来三年的成长需求,将房间的基本架构设计好,这样就省去了频繁装修和购置新家具的麻烦。2.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房间设计要尽量保持整体的稳定不变,尤其是睡眠区,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要做相应的渐进式微调。每次改变最好和孩子一起行动,且每次只改变一点。3.我们要考虑到怎样保证孩子的安全,同时鼓励孩子自由和独立。4.不能光想着孩子的需求,父母的需求也同样重要。5.要节约,考虑到很多物品可以重复利用的情况,比如用于喂养的哺乳沙发在孩子断奶后可变成亲子阅读的沙发,活动区的镜子可改作更衣镜,沙发脚凳可同时用于辅助站立和添加辅食时妈妈的座椅,换洗台可改作衣柜,等等。

除了有准备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有准备的心态。这就是为什么在讲完4大区域的环境设计之后,我们又花了很大篇幅详解各个月龄段孩子的精神世界,告诉父母在不同的阶段,孩子会遇到怎样的心理危机,以及父母的应对方法和态度。

也许环境准备很容易入手,但是心态准备则需要父母做出更大的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成长经验,而这一切都很容易在无意识中变成你育儿方式的一部分,如果想改变,就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反省。当有了持续进步的状态,我们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在女儿出生之前,我们夫妻自以为做好了相当充足的准备,但依然在后来的日子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想象,没有准备好的心态和环境,父母要面临多么大的养育压力。边学边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准备速度绝对赶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

因此,我们在养育女儿的同时,总结了这些年的思考和经验,希望将这一切通过一张张设计图纸分享给更多的新手爸妈,帮助你们在孩子生命中最关键的前三年,提前做好有准备的应对,让我们一起来创设一个对孩子友好的环境,让他们在爱的包围中能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以此建立一个良性的亲子互动模式。只有这样,在未来的育儿之路上,我们才会走得越来越轻松。多人以为,能在家安排许多蒙氏小活动的妈妈才能称作“蒙氏妈妈”。但在我看来,“蒙台梭利”这个词代表的不是一种很表面上的方法论,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敏锐、理性的教养风格和独立、自信的个性气质。

在中国,当妈妈已经变成一件越来越辛苦的事情了。在与中国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她们满满的焦虑和疲惫。中国妈妈很努力,但她们的付出与回报常常不成正比。从我的观察来看,这不仅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更多是因为妈妈们在错误的方向上用力过猛。法式育儿奇迹

在德法两国生活多年,我有幸看到了很多风格迥异的妈妈,她们轻松自信、独立快乐地带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甚至五个娃。尤其在法国,这些妈妈还能同时拥有高质量的夫妻关系和事业追求。法国妈妈享受育儿过程,因此在发达国家中,法国是少有的生育率保持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

我见过的大多数法国妈妈都有着非同一般的育儿自信,她们很少扎堆比较各种育儿理念或者育儿产品,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妈妈养育的孩子,尽管个性各不相同,却都是我眼中发展良好的儿童,不仅没有行为教养问题,还呈现出一种独立自信、专注平和的气质,是我矢志培养的蒙氏儿童。而且,我不能将此归功于自己所在的蒙台梭利学校的教育,因为不仅这些学校的孩子如此,我认识的法国朋友家里的孩子如此,在法国各种场合观察到的中等以上经济水平家庭的孩子都是如此。

法国妈妈并未给自己冠以蒙氏妈妈的名号,她们只凭着常识和直觉,就培养出了真正的蒙氏宝宝。作为蒙氏教师,我认为这是法国育儿奇迹之一。

法国妈妈缘何不用发奋学习育儿方法,还能在带娃的同时优雅地喝着咖啡、涂着指甲油,顺便升职加薪?我发现她们有着惊人一致的育儿风格,而这种风格也是沿袭了上一代的传统育儿风格。这并非是她们受过什么相关的教育,而是耳濡目染而来。

那么所谓的法式育儿共识到底有什么超凡之处,能让法国人代代相传?我在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的同时,也深入探索了法式传统育儿理念,惊喜地发现,原来大多数法国的社会育儿共识与蒙氏理念的精髓不谋而合,而法国妈妈极富智慧地将这些共识有效地应用到了育儿的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

除了在孩子6岁将入学前班前,法国妈妈们会突然开始神经质地集体关注孩子的法语书写和阅读能力外,她们大多数时候都能轻松面对孩子心智发育得过早、过晚、过快、过慢以及长得过高、过矮、过胖、过瘦等问题。在孩子稍显落后的情况下,她们觉得根本无所谓: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啊,他有他的节奏。没错,她们的确很喜欢用“节奏”这个词来应付我们眼中的育儿焦虑。如果再继续深入了解下去,就会发现她们是真正从心底尊重孩子的妈妈,从不比较,凡事习惯征求孩子的意见。法国人的社交界限很清晰,在家庭内部也是如此。

蒙氏教育主张的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在法国不是一个空洞的理念,而是一种社会育儿共识。教|育|观|察我曾经很多次在法国朋友家中观察孩子的就餐情形,发现法国妈妈所做的与我们在蒙氏学校坚持要求的几乎一样。法国妈妈总是用相同的方式对待客人和孩子:开胃菜上来后,由孩子自己决定盛多少到自己的盘子里,等所有人都吃完前餐,才开始上主菜,孩子也和大人一样耐心等待,同样,孩子仍然是自己选择吃什么、吃多少,妈妈从来不强迫孩子吃更多。有时候遇到没吃过的新食物,孩子会本能地抗拒,这时妈妈会很认真地跟他说:“你有权利拒绝吃某种食物,但是必须在你尝过味道之后。”在妈妈温柔的坚持下,孩子通常会抿一小口,如果真的不想吃,妈妈就不再要求孩子继续吃。到饭后吃甜点的环节,大多数时候孩子可以选择奶酪、酸奶或者水果。有客人在的时候,或者逢年过节,孩子也能分到一块巧克力蛋糕。

法国妈妈能做到尊重孩子的胃口,这是法国孩子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法国成人能保持良好身材的秘诀之一。观察的智慧

法国妈妈懂得育儿的观察之道,这极其难得,观察几乎就是蒙氏教育哲学中最核心的部分。蒙妈日记半个月前,一位法国好友马蒂娜来看望我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正与她聊天时,女儿突然大哭。我以火箭般的速度冲进房间抱起她就要喂奶。马蒂娜在一旁摇摇头说我太紧张了。孩子也没吃几口奶,就睡觉了,不一会儿又醒来。马蒂娜在一旁指导着,让我不要立即抱起孩子,而是问她需要什么。孩子持续地哭,虽然只有一两秒,我心里也十分煎熬,但依旧按照马蒂娜的方式与她交流完之后再抱起她喂奶。马蒂娜说:“你很快就会知道这样做的好处了。”如今半个月过去了,我也终于体会到了“好处”。女儿醒来后的哭泣不再那么歇斯底里了,也可以耐心等待喂奶或者换尿布了,我和她说话的时候也能平静下来了。朋友见了我家女儿都赞叹真是个“天使宝宝”,可我必须感谢马蒂娜教会我的一切。

马蒂娜认为,孩子刚出生时,确实需要及时回应他的需求,但更要冷静地待在孩子身边观察一秒,温柔地和他说话,了解他的真实需求,然后再抱起来。美国著名神经医学专家丽丝·艾略特(Lise Eliot)博士也曾写道:

研究发现,那些所谓的最体贴、最细心的妈妈,即宝宝哼一声、打个嗝都立即响应的妈妈,她们精心照顾的孩子表现出的依恋行为的安全度,竟然不如稍有松懈的妈妈照顾的宝宝。换言之,孩子对于令人窒息的体贴反应不良,这样毫不放松地照顾会抑制孩子追求自主的冲劲儿,妨碍孩子发展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亲密育儿是大多数妈妈的本能,但是少有妈妈能拥有“停顿一秒,观察一下”的智慧。法国妈妈并未陶醉于泛滥的母爱,她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给予孩子自己适应和探索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宝宝普遍能更顺利地睡整觉、独立睡觉、健康饮食、独立吃饭、独立如厕等。

法国妈妈在培养孩子健康的睡眠习惯方面非常有一套,因为法国有很多专业研究婴幼儿睡眠的专家,法国妈妈们在专业的指导下,从孩子出生起就能通过观察,摸索出孩子的睡眠规律,帮孩子建立“吃、玩、睡”的节奏,孩子不“奶睡”、不夜醒,很早就能睡个囫囵觉。搞定孩子的睡眠,才是法国妈妈轻松享受育儿的先决条件。平衡自由与界限

任何科学的育儿理念,包括蒙台梭利教育理念,都一再强调要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自由和界限,而如何做好这个平衡,法国妈妈是迄今为止我发现的最好榜样。孩子们玩耍的时候,她们不会紧紧跟随,也不会紧张地用言语和动作来“保护”孩子,她们给予了孩子最大限度的信任和自由,但是在关乎到人身安全和礼仪教养的时候,法国妈妈又能冷静地给孩子划定明确清晰的界限,一个“不”字,甚至只是一个眼神,就能让孩子停下来,这就是权威。教|育|观|察在我工作的法国幼儿园,每天放学后孩子们都会在院子里玩耍,妈妈们则会一边和我聊天,一边用余光扫视着挑战攀岩的孩子,有时候我心里都会一揪一揪地担心,而身旁的妈妈们却无比淡定,只有当孩子们朝她们叫道“妈妈快看我”的时候,她们才正式回头微笑着回应孩子,然后继续和我聊天。离开学校的时候,精疲力竭的孩子们有时候会闹情绪不和老师说再见,而这时法国妈妈可一点都不会让步,无比执拗地坚持到孩子说完“再见”才离开,对她们来说,不说“你好”“谢谢”“再见”的孩子没有教养,让人无法接受。独立自信的身教

在我看来,想成为蒙氏妈妈,除了要有敏锐、理性的育儿风格,更关键的是要有独立、自信的内在,而这也是我欣赏法国妈妈的另一个原因。法国是女性主义的先驱之地,法国女人不仅尊重孩子,也同样尊重伴侣和自己。家庭关系中没有谁是中心,她们擅长做共赢和平衡的游戏。

我认识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法国妈妈,她们竟然会在孕期喝一定量的咖啡,甚至经常化妆、穿高跟鞋;她们大多母乳喂养不到半年,很少有超过一年的;她们会为了事业和追求早早将孩子送往托儿所;她们时不时会把孩子交给育儿保姆几个小时,只是为了出去逛博物馆、会一会朋友或是和丈夫享受一顿烛光晚餐。

怎么带娃是她们的隐私和权利,她们非常独立,甚至有点盲目自信地做决定。更关键的是,她们也能坦然地与内疚共处。她们坚信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没有完美的妈妈,妈妈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就委屈了自己和丈夫。有时候要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有时候也要跟着父母的节奏来,这未尝不是好事。

记得有一次,和一位法国妈妈在家喝咖啡,孩子过来“打扰”,法国妈妈放下咖啡杯认真地告诉孩子:请等等。于是孩子就乖乖地在一旁等待,真的是等了很久。

我顿时明白了长久以来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些现象:为什么在多个国家的幼儿园完成观察工作后,我发现法国的孩子最好“带”;为什么法国鲜有“熊孩子”,法国孩子在公众场合表现得较有节制、有教养。原因就是他们的妈妈都很“酷”。蒙妈日记受法国妈妈影响,如果我还没吃完饭孩子就来找我玩儿,我会放下筷子认真告诉她:“我很饿,我还没吃饱,你等一等。”刚开始孩子不接受,会一直吵,但每次我都会坚持认真地说出我的真实想法,让女儿试着偶尔理解妈妈,跟随妈妈的节奏来。渐渐地她就开始明白,自己不是宇宙中心,别人也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今天身体不舒服,很想休息,我告诉女儿:“今天很累,想躺床上休息,你自己玩儿吧。”她突然来劲儿了:“妈妈怎么了?我来照顾你吧!”之后她马不停蹄地忙活了半个小时,又是给我盖被子、按摩,又是给我量体温、冷敷,后来还捧上书给我讲故事,讲了一本又一本……

我并不是主张大家像法国妈妈一样在孕期喝咖啡、不努力坚持母乳喂养、让孩子过早入托、不及时回应孩子的请求。法式育儿奇迹只是让我深刻地明白,从孩子一生的维度来讲,妈妈的心态比育儿细节对孩子的影响要大得多。如何培养一个独立、自信的孩子?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要远远胜过谨小慎微的周全照顾。平衡母亲和妻子的角色

以我的观察来看,法国爸爸倒没有法国妈妈那么成熟、理性,而法国妈妈对此也不会习惯性地集体抱怨,她们坦然承认两性的天生差异,也承认从社会文化和传统教养方式上来讲,男性越来越不擅长育儿的家庭工作。法国妈妈们在夫妻生活中会收起身为妈妈的优越感,为自己能永久保持女性魅力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她们认为丈夫很可能没有照顾婴儿的天分,没有像她们一样的耐心和细致,所以要给他们学习的时间,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鼓励。而且,要尽量让他们做擅长的工作,而这个工作的重要部分就是疼爱妻子。

法国有句名言:虽然40周让你蜕变成母亲,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剥夺你做女人的权利的理由。蒙妈日记在我怀孕之后,很多有经验的法国妈妈给我的建议不是怎么育儿,而是如何继续保持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我和法国同事讲到中国孩子是和妈妈一起睡觉的。她们的第一反应是:那爸爸呢?爸爸多可怜!法国妈妈还提醒我:不论你在孩子身边睡多久,都要时刻记得回到自己的床上,丈夫在那里等着你。我问:“那孩子总往你们床上跑怎么办?”“认真告诉孩子,只有夫妻才能睡一起。”这是她们的共同回答。

陪睡的中国妈妈们自然是无限期地牺牲着夫妻生活,将人生的重心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世世代代似乎都是这样。而法国妈妈的如此不同,不得不让我开始思考,她们的方式是否更适合这个现代社会?如何在各种女性角色中平衡母亲和妻子的角色,法国女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颠覆还是传承

为什么我们不得不将上一辈的育儿理念推倒重来,在汪洋大海里摸索新的育儿之道,而法国的父母却只需传承就好?这一切并非巧合,其背后有着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

早在17世纪,以巴黎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为人类带来了更加人性化的教育观。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早于蒙台梭利一个多世纪就已经发现了童年的重大意义。当时的法国政府和学者就已开始重视早期教育,法国在这方面的领先一直保持到现在。

法国的教育风尚也深深影响了早期探索中的蒙台梭利,她深入研究了法国教育家、医生让·伊塔尔的理论,进而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在法国的教育学课程上,我们曾经以《野孩子》这部电影为线索,深入探讨了法国教育理念如何从以成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而蒙台梭利教育则是当时以儿童为中心的主要流派之一。蒙氏理念与法国传统育儿观有如此渊源,无怪乎它们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影响法国父母最深的是育儿教母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她的很多教育主张在我看来是蒙氏理念的法语版,她呼吁成人要以谦卑和诚恳的态度对待孩子,反对在过度保护之下产生有破坏作用的教育方式。多尔多在20世纪下半叶通过广播电台真正引导了一代法国父母转变了教养观念,有效提升了教养水平。这一代父母便是如今这一代孩子们的祖父母或曾祖父母。

从理念到应用,法国也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教育研究者从专业细分领域,比如睡眠、营养、阅读写作等,为法国大多数父母普及了高度一致、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南。这也是法国妈妈为何讲不出蒙氏理念,却能做得如此到位的重要原因。具有中国特色的蒙氏妈妈

在法国攻读教育学的时候,我渐渐明白,所有好的育儿理念最终都会殊途同归。批判哪种教育法有什么缺点那是教育家的事,父母只需“择其善者而从之”。

在成为母亲之后,我深感时间紧迫,三年转瞬即逝,必须果断选择一条路坚定地走下去,在各种理念中纠结、摇摆只会耽误最宝贵的育儿黄金期。

心态和知识都要提前准备好,边学边养是不够的,我们的准备速度远远赶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除此之外,身边还要有榜样示范。比如我,身边有那么多法国妈妈,她们日日启发着我如何高效地将多年学习、实践的蒙氏教育理念应用到家庭育儿中来。

如果没有身边这些法国妈妈,我会以为在家实践蒙氏教育就像在画报上看到的情形一样,永远都是完美无瑕的状态。蒙妈说“法国妈妈让我明白:真正的蒙氏妈妈并不是完美妈妈,而是要足够洒脱、有智慧,懂得抓大放小,在对的时间不阻碍、不放纵、不摇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