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优秀,归于优雅:做杨绛一样的女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6:55:20

点击下载

作者:夏墨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于优秀,归于优雅:做杨绛一样的女子

生于优秀,归于优雅:做杨绛一样的女子试读:

前言

有这样一个女子,穿越百年岁月,穿越动荡波折,穿越生死离别,始终淡然优雅、明媚从容,她被丈夫誉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她是女子,却被世人尊称为“先生”;她笔下的文字如同其人,温婉平实却意蕴悠长,以轻快勾勒深重的苦痛,以浅淡描绘百味的世情。她是杨绛,是学者,是隐士,是母亲,是钱钟书的妻。

在杨绛身上,我们会发现:有一种美,与形貌无关;有一种睿智,与年龄无关;有一种爱情,与时间和死亡无关。

她向世人倾谈:女子的美,是内外兼修的气韵,是阅尽千帆的从容,是不慌不乱的优雅;女子的睿智,是大度宽厚的包容,是温婉与傲骨交织的脾性,是不贪图浮华、不喧嚣于世的淡泊;女子的爱情,是志同道合的相协,是能为爱人提供臂膀的相持,是跨越生死的相守。

杨绛曾说: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人的一生,华服、风月皆为轻,唯有无穷无尽的心灵力量能让人立足于世界,在历经生活沧桑、光阴蜕变时,不羞不怯,不退不避,不失热忱、优雅与情怀。

这是杨绛,她的智慧让她行走百年但芳华如初,年华老去但灵魂深湛。这也是世间女子行于世的最好智慧,像杨绛一样生活,不求撼动世界,但求笑对风云,无愧岁月、无愧自己。第一辑时光深处有暖色时光深处有暖色

如果让记忆恣意徜徉,有谁还能记得生命开启的地方?也许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身体里便播下了不同的花种,从此一生沿着花朵生长的轨迹,绽放出或浓烈或优雅的个性。

如果说每个女人都是一朵花,那杨绛便若兰花般娴静如水。素雅的兰花从不与其他的花朵争艳,只安静地做着自己,不争不抢,却悠悠地释放出淡雅的神韵。

斑斓时光,温润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命是一个圆的轮回,从初始的一声啼哭,到凋落的两鬓斑白,我们的一生便沿着这个圆踽踽而行,寻找着生命最初的印记。岁月温柔,一切安好,或许,聪慧的女人总能在童年里找到信仰和温暖。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其实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走过山河岁月,品过百味人生,在周而复始的忙碌间,杨绛也曾偶尔怀念起那无忧无虑的纯粹童年。

杨绛的童年是在乱世中的北京城度过的。1911年7月,小杨绛在家族的期盼中降生北京,小小的生命写满柔软的底色。她的童年在这里,记忆却不都在这里。小小的四合院,古朴的巷子街,留下她童年的一串串足迹,却又似乎离她的世界有些遥远。

尽管记忆模糊,可那个动荡年代的北京却见证了一代才女铅华未涉的本真模样。童年的北京之所以在她的脑海中只留下淡淡的浮影,是因为江苏无锡才是她真正的祖籍。北京带着微笑将她迎接到了这个世界,家乡无锡为她提供了成长的温暖怀抱。

在那里,她长成一位名副其实的江南女子,大气磅礴的北京城并未改变她与生俱来的细腻婉约,而是在她的性格中添上不同于一般女子的温润与坚强。

如果说童年是个梦,那么杨绛的梦是美好的,那时的她有着家人的陪伴,排行第四的她是家中唯一一个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女儿。种种的际遇,让她的童年如乘着风,伴着云般快乐,在如烟的岁月里缠绵。

与同一年代大多数女孩相比,杨绛是幸运的。书香世家的出身,给了她舒适的生活环境;家里空气中飘逸着的灵动书香,酝酿出她优雅的性情,在举手投足、一言一语间缓缓释放。

父亲杨荫杭是位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既有着读书人的儒雅,又有着一般读书人难以企及的刚正耿介。他曾考入北洋大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后又留学日本和美国,取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多年的留学生涯让他比别人见识了更多外面的世界,他的眼界因此更加开阔。父亲给了杨绛亦父亦友的情感,从父亲那里,她懂得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才是自己要做的。

多年的游历让父亲对东西方的社会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尤其精通政治与法律。虽然学而优则仕,但这却不曾影响父亲成为一个热心革命的新派人士。他创办过无锡立志学社、上海律师公会,担任过上海《申报》编辑,还先后担任过江苏省、浙江省的高等审判厅厅长。

如果说是父亲培养了杨绛不随波逐流的个性,那么母亲则教会了杨绛温婉贤惠的处事态度。母亲唐须荌并不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曾在上海女子中学务本女中上过学,在当时算是少有的知识女性。她是典型的南方女子,皮肤白皙,面容姣好,并且性格温雅,贤良淑德,做什么事情都不急不躁、稳稳当当。

有人说孩子最好的家教便是家庭和睦,杨绛的父母则让她看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多年来,父母一直举案齐眉,互敬互爱。家庭氛围对杨绛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杨绛一直记得母亲倚着窗台看书的娴静模样,于是她也成了这样的人,温润宁静,如水般温柔,利万物而不争。

后来,杨绛忆起童年,在满满的回忆间,她微笑着写下这样的文字:“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旧式夫妇不吵架也常有,不过女方含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妇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我父母却无话不谈。”

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因为有这样的父母,因为有这样的童年,她长成了钱钟书喜欢的温婉模样。多年以后,钱钟书曾经评价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也曾盛赞她将妻子、情人、朋友融于一身。也许,对父母情感的耳濡目染,才锻造了杨绛后来的样子。

儿时的点点滴滴早已成为尘封的记忆,可无论何时回想起来,都如同歌声般婉约动人。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一片净土,杨绛亦然。她的本名叫杨季康,家人都亲切地叫她阿季。在她的记忆里,童年是幅画,不仅有《缀白裘》、《石头记》、《聊斋志异》等故事,还有细声慢语的江南歌谣,母亲的声音温暖了她模糊的记忆。

在家人的陪伴下,小杨绛在安详的四合院快乐地成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琴瑟和鸣,注定了她们姐妹温柔相持的美丽性子。

杨绛与钱钟书相知相守一生,哪怕还有来世,他们也愿意做彼此的那个唯一。可杨绛依然自谦,虽然她和姐妹们都用真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身边的爱人,可她却认为,谁都没有母亲对父亲那样细致耐心。

杨绛的童年如同多彩的气泡般晶莹璀璨。或许,越是对生命没有过多苛求,越是容易得到命运的偏爱。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在恣意的玩耍中度过的,也只有在玩耍间才能毫无顾忌地体会那份不谙世事的单纯快乐。虽然性格温暾内向的杨绛并不喜欢疯玩疯跑,但她到底也是小女孩心性,因为三姑母杨荫榆,她的童年也添了绚烂多姿的灵动记忆。

那年,她就读于京都女高师附小,而她的三姑母杨荫榆正好就在一墙之隔的女高师任教,偶尔也会来附小转转。我们都知道,民国有一位“奇怪”的杨荫榆,她曾经被鲁迅先生尖锐地批评,而此杨荫榆,正是杨绛的三姑母,只是这时候,她还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女教师,颇受学生们喜欢。

有一次,杨绛和同学们正在食堂吃饭,这时杨荫榆带着几个外宾进来参观,这群古灵精怪的小鬼头顿时没了声响,只规规矩矩地埋头扒饭。

她们只是小学生,虽然烟火不识,却也知道,在“大人物”面前,不能似平时那般随便。当时,小杨绛背门而坐,饭碗前还掉了些米粒儿,杨荫榆见了,低头在她耳边轻轻说了一句“粒粒皆辛苦”。聪明乖巧的小姑娘赶紧把碗前的米粒吃了,别的同学瞧见了,也纷纷将面前零落的米粒儿塞进了嘴巴。

另外,因为受人爱戴的三姑母,听话的小杨绛还多了一群独特的玩伴,那便是女高师的大学生们,她的童年飞扬在女高师大学部的天空。

那时,常常有人带她去女高的操场上荡秋千。每一次,当秋千如张开翅膀的鸟儿飞向天空时,她的双手紧紧抓着粗壮的绳子,但心却是雀跃的,那时她还不知道,这种雀跃叫作自由。

有一次,女大学生们召开恳亲会,要演三天的戏,而她成了戏里的小小花神。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盘起、插满鲜艳的花朵,穿着金花戏服翩翩起舞的小杨绛活脱脱就是花仙子下凡,惊羡旁人。

还有一次,女高师举行运动会,一个跳绳的姐姐让她扮演小卫星,围着自己跳绳绕圈圈,并且专门为她准备了台词。于是,小小的杨绛便在广袤的绿茵场上含羞带怯地跳起了绳,只是她在念台词时太过轻声细语,惹得在场的一位老师忍不住逗她:“你说了什么话呀?谁都没有听见。”

这便是她记忆中的北京,也是她记忆中的童年,温柔的骨子里包裹着不张扬的快乐,而这份快乐与她的三姑母杨荫榆是分不开的。后来,她这样写道:“演戏借我做‘花神’,运动会叫我和大学生一同表演等,准是看三姑母的面子。那时候她在学校内有威信,学生也喜欢她。我绝不信小学生里只我一个配做‘花神’,只我一个灵活,会钻在大学生身边围绕她跳绳。”

当时年少,天真烂漫,在这温润的时光里,她有大把大把的快乐去珍惜。而刚刚对这个世界有了懵懂的印象,六岁的杨绛便因父亲的愤然辞职而随全家迁回了无锡。

一路的劳顿让父亲感染上了伤寒,连医生都束手无策,她眼见着母亲不离不弃地守护在父亲旁边,小小年纪的她便学会了什么叫作不轻言放弃。家乡的法师让女儿帮爸爸叫回“灵魂”,三姐姐不好意思,杨绛就去叫,站在厨房的铜盆旁边大声高喊“爸爸!回来吧!”一声声呼唤都是杨绛对父亲稚嫩却浓烈的爱,也许是这份爱感动了上苍,在医生的救治和母亲的照顾下,父亲渐渐好转起来。经此一事,杨绛学会了感恩,对治好父亲的医生,她始终心存感激,铭记不忘。

童年是用来回味的,因险些失去父亲,她更加懂得了亲情的珍贵。当要离家独自去上海求学时,杨绛只有八岁,母亲送给她一枚银圆,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钱,大姐则送给她一方手绢。这两样东西都成了她的宝贝,从来舍不得用,一直藏在贴身的口袋里,一同收藏的,还有爸爸妈妈对女儿无限的爱。

回忆童年,人总是能轻易感到温暖,仿佛一篇悠扬的乐章,为童年的快乐染上了独特的色彩,让人久久无法遗忘。洞悉复杂世事间的浓情蜜意

说到纯粹的爱与感动,人们不免想到爱情;而说到最纯粹的爱与感动,人们又不免想到初恋。

诚然,初恋是爱情萌芽的最初,是我们第一次尝到心动的滋味。但是费希尔说过,浪漫的爱情不是初恋者的专利,它也可以在长期感情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升华。

爱情不是选择题,而是辩证法,真正纯粹的相爱,不是懵懂的不知所措,而是拥有深刻恋爱观后的相知相守,一如杨绛的父母。

提到杨绛父母的婚姻,可能你会有很多的质疑:旧式的婚姻,不过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爱情可言,更别提什么幸福了!亲爱的,你应该听过这样一句话吧,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不可否认,我们都渴望一见钟情的罗曼蒂克,但爱情最美的姿态应是细水长流、不离不弃。

在杨绛童年的记忆里,有一段难挨的时光,那便是父亲病重的时候。那时他们已经搬回老家,在江南水乡流动的院落里,过着无人打扰的日子。只是,美好总是短暂的,没过多久,杨荫杭病倒了,不知是气候的原因,还是吃多了最爱的“炝虾”。

杨荫杭是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只信西医的科学诊断,无奈的是,当时的无锡只有一个西医,并且医疗设施很是不全。这位西医给他检查过身体后,抽了一管血封存,并告知杨家人说,血样要送到上海化验,一周后才能有结果。

一周,多么漫长的等待!

七天时间里,杨荫杭的病情逐渐恶化,身体日渐虚弱,连眼中的神采也一天天暗淡了下来。妻子唐须荌很是焦急,多次提出请个有名的中医给他瞧瞧,但他都拒绝了。固执如他,仍在用微弱的力气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等检查结果出来后再对症下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化验结果终于从上海寄了过来,但令人沮丧的是,上海的医院并没有确诊什么,他的病情陷入了僵局。

无奈之下,唐须荌再也顾不上丈夫会反对,请来当地有名的中医为他诊断。那时,杨荫杭的病情更重了,直躺在床上说胡话,老中医在进行了一番望闻问切后,只说了“伤寒”二字。

她急切地恳求大夫给开个治病的方子,这位老中医却叹息着摇摇头,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刹那间,一记重锤敲击在她柔软的心上,她觉得自己失去了生活所有的支撑。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他垮了,整个家就垮了。后来,杨绛回忆说:“我记得有一夜已经很晚了,家里好像将出大事,大家都不睡,各屋都亮着灯,许多亲友来来往往。”

昏迷的父亲,黯然神伤的母亲,还有来来往往的亲友,这一晚,小小年纪的杨绛惊恐不已、忐忑不已、哀伤不已。

只是她的母亲唐须荌并没有沉浸在悲痛之中,她只是迅速擦干眼角的泪,摆出了坚强的姿态。这个素来柔弱娴静的女子,从来不曾放弃过丈夫的生命,这一刻,她浑身迸发出无比的能量,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她也会奋战到底!

爱让人柔软,也让人坚强。丈夫处于生死关头,杨绛的母亲正是为爱而坚强。她四处奔波下,找到了从前的老朋友华实甫。华先生也是当地著名的中医,瞧过杨荫杭的病情后,他虽然也说情况不容乐观,但还是答应试试看,并慎重地开了药方。

拿到药方,她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夜生火,煎药喂药,忙得不亦乐乎。那一晚,杨家人都没有睡觉,他们静静地守在杨荫杭的床边,一同等待奇迹的到来。

第二日,杨荫杭真的醒了,他睁开双眼,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唐须荌的日夜操劳终究没有白费,他的病情慢慢好转,全家人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杨绛以为,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让父亲死里逃生。

几十年后,古稀之年的杨绛先生再次回想起这段往事时,不无忧伤地说:“我常想,假如我父亲竟一病不起,我如有亲戚哀怜,照应我读几年书,也许可以做个小学教员。不然,我大概只好去做女工,无锡多得是工厂。”

当时年幼,少不更事,她并不记得太多细节,但母亲对父亲衣不解带的照料,却深深打动了她的心。

到底是怎样的力量,才会让素来柔弱的母亲瞬间强大?到底是多么深沉的爱意,才能让素来刚强的父亲湿了眼眶?

因为他们不只是爱人,还是亲人,几十年的夫妻情分,让相濡以沫的两个人早就不分彼此。这世上最纯粹的爱和感动,恰如他们这般,共同经历,不求回报。

有人说,年幼时的爱情常常是肤浅势力的,因为那时的我们不够成熟,容易受到世间华丽表象的吸引,而忽略了内在的美丑。是的,初恋印象里,你情窦初开的对象,不是英俊帅气的班长,就是痞气前卫的男孩,因为他们有着戏剧化的容貌和标签。

但是,随着年纪渐长,阅历丰富了,心态成熟了,恋爱观变得深刻了,看待爱人的眼光,也自然而然地深刻起来。聪明的女人不会单纯地关注外在,而是会透过表象去发现那内在原本的纯洁。

所以,长大以后,我们可能会爱上一个不善言辞的丑男人,因为他温柔体贴,因为他有一颗金子般可贵的真心。长大后,我们也可能会爱上一个姿色平庸的女人,因为她善解人意,因为她热爱生活。

这才是爱情最本真的模样,那个能够和你一起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的人,才是你真正的灵魂伴侣。

当然,最纯粹的爱与感动,不单单属于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在杨绛的记忆里,一直不曾忘却的还有六岁那年寒冬的场景。那是一个风雪弥漫的夜,北风呼啸,寒意刺骨,忙忙碌碌的母亲望着外面的天,突然焦急地说了一句:“啊呀,阿季的新棉被还没有拿出来。”

话音未落,她便放下手中的活计,拿起洋灯,匆匆穿过苍茫一片的后院,亲自去箱子间给四女儿拿新置办的棉被。坐在温暖房间里的杨绛,看着母亲手中摇摇晃晃的洋灯,禁不住想要流泪。

那时,杨绛并不知道自己为何想哭,只是模糊之间,一种别样的情绪涌上了心头。但是,这一刻,她明白了,这别样的情绪叫作感动。

或许,你的记忆深处也有这样的画面。大爱无言,感动无声,每个人的身边,都围绕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叫父亲、母亲、恋人、朋友。

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幸福不是物质的多寡,而是内心的富足,它是付出、分享和爱。最纯粹的爱与感动,总在细枝末节处。你是否也如杨绛那般,心细如丝,发现那裹在复杂世事间的浓情蜜意?容易满足,便容易纯粹

著名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另一种是欲望得到满足。

虚空有尽,欲望无穷,多少人一朝贪念起,迷失名利场;多少人又执着于外物,抱怨世界纷繁芜杂。在这浮华的人间,名和利似乎成了人们最关心的东西,即使不是最关心,也成了无法漠视的存在。

有人说,复杂世事下,不是我喜欢追名逐利,而是这个社会所导致的。不可否认,我们评判一个人时,会下意识地关注他的财富、成就、社会地位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表面的东西可以反映出他的某些特质,只是这些并不是全部,我们为何偏偏要活在别人的视线之下?

其实,人生的底色是简单,幸福不在于富足,而在于满足!淡然如杨绛,早在少女时代便知晓了这般道理。

那时年幼,她虽然懵懵懂懂,却已经懂得感知细微的情绪变化。九死一生的父亲慢慢地痊愈了,家里的氛围也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祥和与安宁,一切都已步入正轨,小杨绛倚靠着父母坚实而温暖的臂膀,继续着简单而绚烂的人生旅程。

她在慢慢长大,接受着爱与知识的滋养。当然,生活的简单与纯粹,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开明的父亲决定把她送到上海启明女校学习,因为那里不仅教学好、管束严,而且能为学生打好中文、外文基础。

曾经,杨荫杭先后将杨绛的二姑妈、堂姐、大姐、二姐送进了启明女校,这一次轮到了他最宝贝的小女儿杨绛,他要送她去那里学习更多新鲜而进步的知识。

听到这个消息,杨绛是期待的,那个年纪的小孩子,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她想要看更多的风景、听更多的故事。只是她也是不舍的,舍不得父母,舍不得温暖的家。

经历了这么多的生离死别,母亲唐须荌自然也是舍不得女儿的,更何况乖巧可人的杨绛一直长在身边,从未离开过。

于是,临行前,母亲这样问她:“你打定主意了?”

杨绛回答说:“打定了。”

母亲又问道:“你是愿意去?”“嗯,我愿意去。”

虽然嘴里这样说着,眼泪却不受控制地簌簌流下,她赶紧背过脸,怕自己的眼泪惹得母亲难过。后来,当她回忆起这段过往,她如是写道:“幸好在那间昏暗的屋里,我没让妈妈看见。我以前从不悄悄流泪,只会哇哇地哭。这回到上海去上学,就得离开妈妈了。而且这一去,要到暑假才能回家。”

无声的眼泪晕染着成长的轨迹,小小年纪的她已经如此懂事,心思细腻地顾及着家中每个人的感受。

那时,母亲专门为她备好了一个小箱子,让她自己决定要带的东西。此外,母亲还给了她一枚崭新的银圆,嘱咐她应急时用。长这么大,杨绛哪里拥有过这么多的“财产”,平日里不过问母亲要几个铜板买东西,可这一次,母亲给了她闪亮的银圆,这是只属于她的,印刻下深深的挂念。

聪慧如她,自然懂得母亲的心意,这枚银圆成了她的宝贝,她用自己最爱的细麻纱手绢儿细细包好,藏进上衣左边的口袋。就这样,她离开了家,离开了熟悉的亲人,踏上了悠远的求学之路。

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离家的模样?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分离,那是成长和独立的必经之路。不舍的目光,缱绻的眷恋,告别和嘱托将思念拉长。前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它如同诱人的巨大糖果,吸引着好奇而渴望的心,但它真正的味蕾,还需在无垠岁月里细细品尝。

我们都在成长,用属于自己的方式,终有一天,稚嫩的孩童会离开父母保护的翅膀,学会独自飞翔。

来到启明女校的杨绛,见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所教会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与她在无锡就读的小学相比,可以说是气势恢宏了,因此她欢喜着、雀跃着,在心里不断地向大王庙的女伴们卖弄着:“我们的一间英文课堂(学习外语学生的自修室)比整个大王庙小学还大!我们教室前的长走廊好长啊,从东头到西头要经过十几间教室呢!长廊是花瓷砖铺成的。长廊下面是个大花园。教室后面有好大一片空地,有大树,有草地,环抱着这片空地,还有一条很宽的长走廊,直通到‘雨中操场’。空地上还有秋千架,还有跷跷板……我们白天在楼下上课,晚上在楼上睡觉,二层楼上还有三层……”

那时的杨绛,简简单单,俏皮可爱,亮晶晶的眼眸里流露的是不设防的欢喜。于她而言,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但她很快便融入了自己的新世界。

启明有专门照顾学习和生活的修女,孩子们叫她们“姆姆”。对于姆姆们,孩子们又怕又亲切,因为她们设下了许多规矩,坏了规矩的孩子就要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

小杨绛从来没有被处罚过,向来乖巧可爱的她,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讨人喜欢的,她天真烂漫的性格,给学校时光注入了欢乐的正能量。

而且,女校的课业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基础的课业,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科目,比如绘画课、钢琴课等,全部由专业的修女担任教师,感兴趣的学生只要交足学费,便可以学习。

一个浩瀚灿烂的世界,向她敞开了怀抱。新奇、神秘、多彩、美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无数美好的感受撞击着她美丽的心灵,渐渐地冲淡了她对家人的思念。

远离家乡,无限唏嘘,因为平日的课堂生活愉快而充实,所以她并不觉得日子难过。按照学校的规矩,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是“月头礼拜”,这一天,上海本地的学生便可以放假回家,只余下杨绛她们几个外地的“小鬼头”。这时候,浓重的乡愁便会去而复返,缠绕心间。

凭着旧日的记忆,有时她也会想象一家人热热闹闹吃饭的画面,只是那样的嬉笑玩闹太过欢乐,衬得眼前的冷寂格外难熬。每到这时,她都会忍住眼泪,暗暗告诫自己要坚强,因为懂事的小姑娘,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是的,无论是谁,无论日子过得如何风生水起,但总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们会特别思念最亲近的人。思念让人软弱,也让人坚强,或许,你也会如杨绛一样,在思念中坚韧,在坚韧中成长。

冷冷清清的校园,留校的孩子们不似平常那样笑闹,姆姆们看着很是心疼,便会额外为她们做些点心。只是,点心再香甜,吃到她的嘴里都是食之无味的,反而会让她更加思念母亲做的吃食。

岁月无痕,日子浅淡,杨绛并不记得自己到底过了多少个“月头礼拜”,只记得有一天大姐来了,说要带她去个地方。

于是,她与大姐一起穿过长廊,走出校门,电车将她们带到了一栋漂亮的建筑物前。姐姐说:“这里是《申报》馆,我们是去看爸爸!”

原来,为了生计,她的父亲杨荫杭来到了上海工作,正在《申报》社做主笔。听到这个消息,杨绛高兴极了,她已经太久没见父亲了,心中攒了许多话想对他说。

当时,正在伏案疾书的父亲并没有发现姐妹二人到来。于是,古灵精怪的两个人故意放轻了脚步,悄悄地走到了他的跟前,当他察觉而抬头时,正好撞见两张可爱明亮的笑脸,不自觉地笑出了声。

久别的父亲,久违的笑容,一切都是那样熟悉,时间仿佛压根儿没走,这一刻,杨绛的眼眶变得酸涩,原本想要说的话,一下子堵在了喉咙,怎么也说不出来了。

一番嘘寒问暖后,父亲放下了手中的纸笔,招呼姐妹二人出去吃“大菜”。其实,他所谓的“大菜”,并不是真正的吃菜,而是吃西餐,又叫“挨剋”。

这是杨绛平生第一次吃西餐,她有些拘束,看到桌上的刀叉后,更是一片茫然。父亲看出她的心思后,轻声安慰说:“你坐在爸爸对面,看爸爸怎么吃,你就怎么吃。”

一句话,安了她的心。虽然她学不来父亲的从容不迫,但那胡乱挥舞刀叉的模样很是可爱,惹得父亲忍俊不禁,只是怜爱地看着她把餐盘里的食物切得七零八落。

吃过饭后,父亲把姐妹二人送到电车站台。一路上,小杨绛乖乖地跟在父亲的身后,听着他和姐姐聊天,虽然她并不知道他们到底在聊些什么,但这样安静地待在家人身边,她便觉得心满意足。

因为工作的关系,她虽不能每天都和父亲见面,但同在一座城市,父亲和姐姐不时的探望,让她的心中充满欢喜,她不再为“月头礼拜”不能回家而伤感了,因为她知道父亲就在自己身边。

其实,生活的本质是真诚。一切都很简单,无非是遵循心底的情绪,高兴时开怀大笑,难过时伤心流泪,离别时不舍眷恋,重逢时欣喜快活,重要的是,活在当下的那个人,是诚恳而幸福的。

命运的序曲裹着成长的芬芳,就这样,杨绛在启明女校待了三年。三年时光里,她自由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从懵懵懂懂的小女孩,蜕变成知书达理的少女,怒放在美好的青春里。

心若浮尘,浅笑安然。看,生活便是如此简单。最美好的岁月叫成长,幸福不过是单纯地做自己,快乐时微笑,悲伤时流泪,有笑闹的伙伴、慈祥的老师、思念的家人。

不知你有没有留意到,颜色越清浅的花朵,香气往往越浓郁,而颜色越是艳丽的,越是缺乏芬芳。其实,人的性情也是如此,愈是沉静踏实的人愈有厚重的魅力。只是,在现实生活中,简单的人越来越少,面对世间各种诱惑,我们变得越来越浮躁。

内心的浮躁和欲望,如同尘埃,一旦风起,便会漂浮不定,使心灵浑浊不清,难以安定从容。因此,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如是写道:“女人啊,华丽的金钻,闪耀的珠光,为你赢得了女皇般虚妄的想象。岂止你的周遭,只剩下势利的毒,傲慢的香,撩人也有杀人的芬芳。女人啊,当你再度向财富致敬,向名利欢呼,向权力高举臂膀,请不必询问那只曾经歌咏的画眉,她已经不知飞向何方。因为她的嗓音已经干枯喑哑,为了真实、尊荣和洁净灵魂的灭亡。”

世界本来简单,复杂的是我们的内心,这也让我们眼中的世界变得复杂。其实,无须多言,也无须多虑,做自己该做的,过程中努力,结果上随缘,轻松一点,也简单一点,过洒脱无憾的人生。

人间万象,世事纷繁,看似杂乱,其实简单,只要你如杨绛那般真实沉静,便能守住心灵的净土,独揽生命的纯白。像母亲,做素色的女子;像父亲,做独立的人

似水流年,总喜欢穿心而过,清浅岁月,在平淡中日渐温润,记忆的年轮转了一圈又一圈,岁月的脚步细数淡淡光阴,那时光深处的暖,栖在深深浅浅的诗行里。

转眼又到春暖花开的时节,万物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在这轻盈的日子里,内心不由自主地柔软起来。

在杨绛求学的那段日子里,她的父亲曾经把家都搬到了上海,而且一边在《申报》做主笔,一边重操律师旧业。这个刚正的男人认为,世上只有两种职业可做,一是医生,一是律师,他做不了医生,只能做好律师。

只是,当一个好律师谈何容易!纷乱的时局,法律早就成了当权者的统治工具,律师想要依法伸张正义,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不久,杨荫杭便因上海局势太过复杂,决计定居苏州,而杨绛也随之转入当地的振华女中。

当然,杨荫杭并没有放弃律师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律师业务,他们买下了苏州老宅“安徐堂”。“安徐堂”是明朝的建筑,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后,早已破败不堪,里面有一间高大的厅堂,苏州人称之为“一文厅”。

据说,明熹宗年间,宦官魏忠贤当道横行,有人奏称“五城造反”。刹那间,“五城”成了众矢之的,而苏州也位列其中。自古以来,帝王很是忌讳造反之事,危急关头,有个姓徐的大老爷将“五城”巧妙地改成了“五人”,保护了苏州城的平民百姓。

而为了感谢这位“徐大老爷”,苏州百姓便每人募捐一文钱,为他建造了厅堂,“一文厅”因此得名。

杨荫杭用一大笔人寿保险费买下了这座摇摇欲坠的破宅院。当时,这里压根儿无人问津,但独具慧眼的他向来喜欢有历史底蕴的东西,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更何况,拆除残破的小房子,再整理修葺一番,添种些花木,这里还是不错的安居之所。

其实,他是反对置办家产的,买下这所房子实属无奈之举。当然,他反对不是为了图省事,而是有着这样一套原则:一、经营家产耗费精力,甚至把自己降为家产的奴隶;二、对于子女来说,家产是个大害,那些大少爷不求上进、坐吃山空,最终成了无用之人的例子数不胜数。

于是,他对儿女们明明白白地说:“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世间多少人,因为房车债台高筑,没有丝毫喘息的空间。房奴,车奴,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难道非要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才叫幸福吗?三毛说:“人生如三道茶,第一道苦若人生,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幸福并不在于家里的摆设有多么豪华,而在于心灵的诗意,只要心安,在哪里都是暖色的栖息地。

这个睿智的男人,早就参破了其中的道理,因此他活得依旧洒脱。另外,他常说,做人要有志气,要自食其力,是的,人活一口气,在这纷繁的世间,我们还是要有所坚持的,这对杨绛的心灵塑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搬入“安徐堂”后,杨荫杭他们先修葺了一套比较好的房子居住。当时,前前后后的破房子还没有拆尽,阴湿的院子里,只要掀开一块砖,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蜘蛛和鼻涕虫。杨荫杭为了鼓励孩子们干活,也为了让他们明白自食其力的道理,悬下了这样的赏格,小蜘蛛一个铜板三个,大蜘蛛三个铜板一个,鼻涕虫一个铜板一个。

这个开明的父亲,用偏西式的教育方式告诉他们“劳动光荣”,可谓用心良苦,只是杨绛周末回家时,发现弟弟妹妹们都在抓虫子,连因病休学的三姐也在不遗余力地“赚钱”。

母亲唐须荌见此情景,笑着对丈夫说:“不好了,你把‘老小’教育得‘唯利是图’了。”

但是,杨荫杭的“物质刺激”还是很有效的,没过多久,庭院里再也寻不到蜘蛛和鼻涕虫。另外,唐须荌对这群“唯利是图”的孩子们也很有办法,让他们把钱存在自己手里,需要用的时候再过来拿。十几块也罢,几十块也罢,往往是存户忘了讨账,银行忘了付款,糊涂账渐渐化为乌有。

只是,杨绛对这些东西并不感兴趣,她如是说:“假如我们对某一件东西非常艳羡,父亲常常也只说一句话:‘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争取。也许这又是一项‘劳动教育’,可是我觉得更像鼓吹‘个人奋斗’。我私下的反应是,‘天下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吗?’”

俗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众生芸芸,在酷暑寒冬中忙碌奔波,为的不过一个“利”字,于是追名逐利成了许多人生活的常态,只是名与利真的如此重要吗?

季羡林先生如是说:“到了今天,名利对我都没有什么用处了,我之所以仍然怕,是出于惯性,其他冠冕堂皇的话,我说不出。‘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或可道出我现在的心情。”

季老的话语说得朴实,与杨绛的想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个素色的女子,终究是更像母亲,淡泊名利,心净而清。

给精神一片暖色的栖息地,家无疑是最好的停留。这或许就是大多数人在受伤时格外思念家的原因吧,因为家是最不设防的存在,是最暖色的一方栖息地。

所以,有人在失意时会马不停蹄地赶回家,只为母亲那碗滚烫的酥油茶,只一口便能找回心灵的安然;有人在受伤时也会归心似箭地赶回家,只为父亲那夹杂着关心的沉默的眼,只一眼便能释放所有的负面情绪。

杨绛也是依恋家庭温馨的,她很想一直待在父母身边,只是振华女中是一所寄宿学校,她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但是,比起在上海启明女校的时光,她已非常满足,聪慧的女子最是懂得知足常乐。

平日里,她是女中积极上进的学生,而一到周末,她便兴冲冲地跑回家,依偎在父母身边,做乖巧听话的女儿。那时,她最小的妹妹阿必刚刚出生不久,粉嫩嫩的,很像已经过世的二姐,她一直记得母亲惊喜的话语:“活是个阿同!她知道我想她,所以又回来了。”

懂事的杨绛,为了自己的母亲,也会更加关爱自己可爱的小妹妹,每次都争着抢着哄她睡觉。

她的母亲是温婉和气之人,对待下人也是客客气气的,从不指手画脚。然而,住在杨家的三姑妈并不是如此,那时的杨荫榆,性子已经有些怪癖,她认为,自己是不能做家务的,因为如果动手抹两回桌子,女佣们就会当成规矩,从此再也不抹了。所以,杨家的佣人常因“姑奶奶难伺候”而离开。

姑奶奶的大小姐脾气,给杨绛的母亲制造了很多麻烦。当时,因为家里孩子多,母亲唐须荌整天忙里忙外,根本没有空暇的时候,再加上从不过问家务事的小姑子常常惹些麻烦,她的日子过得更是焦头烂额,但她从来不计较,有什么好东西依旧想着杨荫榆。

将一切看在眼里的杨绛,很是心疼自己的母亲,于是遇到母亲爱吃的东西,她都会偷偷留着。有一次,他们买了一大包烫手的糖炒栗子,杨绛知道母亲爱吃,便将其剥好揣进口袋里,其他的孩子们看到了也悄悄打着“偏手”,不一会儿便将所有栗子都剥完了,精细的三姑母奇怪地问:“这么一大包呢,怎么一会儿就吃光了?”

几个小鬼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笑,杨绛便揣着口袋送到母亲手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她是杨绛眼中最好的母亲,有什么好吃的都是紧着他们,有时候缠得紧了,才会佯装吃上几粒。这一次,杨绛拉着母亲的手,忽闪的大眼睛紧紧地盯着她的嘴巴,读懂女儿心意的唐须荌,索性吃得一粒不剩。

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母亲,杨绛很是开心,这种开心是深刻的,谁人也无法替代。

这便是杨绛,性子温婉如水,完全遗传了母亲的菩萨心肠,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她都非常体贴自己的父母兄妹。

在父亲伏案办公的早上,她会送来一杯热气腾腾的盖碗茶,饭后小憩,她还会送去削好的苹果,或者剥好皮的山核桃和栗子。另外,她还会悄悄带着弟妹去别处,怕惊扰了父亲午休……

她是细心懂事的孩子,将一切看在眼里的父亲很是喜欢,一天,他叫住想要离开的杨绛:“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于是,她便常常陪在父亲身边,安安静静地看书,有时也会拣他写秃了的长锋羊毫练练字。

这个文静的女孩,虽然话语不多,但心细如发,父母怎能不喜欢?

冬天,杨荫杭的屋子里是有暖炉的,为了不打扰父亲,她连往火炉里添煤都是轻手轻脚的,没有一点声响,因此无论是姐姐还是弟妹,都对她佩服有加。

只是这个安静的小姑娘,也有调皮的时候。有一年寒假,父亲正在午休,她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围坐在暖炉旁偷烤年糕,只是,一不小心,年糕掉进了暖炉里,惹出一番噼里啪啦的声响。他们几个小孩子见闯了祸,一溜烟儿地全跑了出去。

不一会儿,他们又悄悄地蹭了回来,在门口缩头缩脑地张望,看到父亲正在神态轻松地工作,这才又偷偷溜进来找年糕。而杨荫杭,一边忍着笑,一边假装没有发现他们的诡计。

她是天真烂漫的小女子,总能让我们发现不一样的可爱。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心灵的栖息地,在这片用亲情打造的乐园里,她的精神得到了最舒适的休憩。

除了家,出身书香门第的杨绛,还有一片安宁的空间,那便是书,氤氲茶香,扑鼻书馨,她总能在书中寻到心底的声音。

有一次,父亲如是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想了一会儿说:“不好过。”

接着,父亲又问道:“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这一次,她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听到这里,杨荫杭笑着点点头:“我也这样。”

嗜书如命的父女二人,在书中找到了共鸣,寻到了知音。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女人很是可爱,即使相貌平平,也会因优雅的气质、脱俗的谈吐、大方的仪态,自成一道风景。

有人说,喜欢看书的女人大多感性、细腻,而且格外善解人意。是的,杨绛便是这样的人,对于女人而言,美丽不仅需要保养,还需要经历,那些倾情演绎人世沧桑的文学著作,给了我们最好的经历。

毕淑敏曾说过:“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清风朗朗,水滴石穿,聪明的女人将生活当成书来读,一页一页,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而那些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能在书中得以宣泄消融。

像杨绛一样做女人,请不要忘记多读书、读好书,给精神一方暖色的栖息地。第二辑刚刚好的爱情不疾不徐,不骄不躁,才有刚刚好的爱情

如果说,亲情是人生最温暖的必然,爱情便是人生最美丽的意外。因为许许多多的不可估量,因为千千万万的难以预计,在对待爱情的选择和态度上,最可瞥见一个人的智慧。

花样年华里,每个女人心中都刻有爱情的图腾,杨绛也不例外。虽不曾品尝过其中滋味,但是书本中领略过的心有灵犀、举案齐眉,也是她内心最深切的期待。不过,与很多为了恋爱而恋爱的少女不同,她没有将懵懂的青春胡乱投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而是守着这份纯净的期待,静静等待那个对的人。

性格虽不张扬,但杨绛的异性缘格外好。初入大学校园,宿舍的同学们曾经如此总结:“杨季康具备男生追求女生的五大条件:一是相貌好,二是年纪小,三是功课好,四是身体健康,五是家境好。”当时杨绛并未睡熟,听见了这番议论,但也装作没听见,继续假寐。

其实,杨绛并不赞同这样的分析。爱情哪里可以分出这些个条件,仿佛是可以计算的数学题。幸福源于参差多态,每个人都该有不同的爱情嗅觉,而不是硬生生总结出无聊的标准,套在别人身上。

另外,杨绛没有自恋情结,她从不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美女,也不刻意经营容貌。她认为,精心描画出来的一张脸,缺少了真实,也丧失了灵动,反倒像一张面具,隔在两人中间,徒增陌生感,从而拉开了距离。

事实上,杨绛的这种自然和率真,反倒让她平添了一分可爱。大家都认为她是个讨喜的女孩,当年还是小娃娃时,便有苏州太太夸奖:“哎哟,花色好得来。阿有人家哉。”

女校上学时,她性格极其羞涩,跟男同学很少接触,于是有人写诗道:“最是看君倚淑姊,鬓丝初乱颊初红。”诗中写的正是杨绛与闺中密友淑姊。

女人生得美,便容易恃宠而骄,于是美丽变成了皮相,人便显得浅薄。红颜易老,当有朝一日皱纹初现,人生还哪里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呢。

孩童时,容貌是天生而来,是父母赐予的。而年纪渐长,一个人的气质以及给人的感受,已然夹杂了她的品性、她的内涵、她的脾气、她的心情,甚至她的社交生活与身体健康状况。

杨绛气质出众,只是对此淡然。多年以后,有人要为钱钟书写传记,她特意写信过去强调:“我绝非美女,一中年妇女,夏志清见过我,不信去问他。情人眼里则是另外一回事。”

杨绛小心安放着自己的爱情密码,等待那个命中注定的他。不过据说读书时,她的追求者众多,如孔门弟子一样,有七十二人。她时常接到示爱的信件,不过每次都是平静相对,回信也大抵是:年纪还小,当认真读书,先不要随意交朋友之类。

在对爱情蠢蠢欲动的年纪里,总有些难以抗拒的诱惑。每一颗年轻的心,都向往着激情,向往着打破常规,向往着来自另一双眼睛的关注与温存。杨绛对追求者们理智地予以拒绝,并不简单。她不将爱情看作游戏,并且深深了解自己的心意,所以能够不逞一时冲动,可以静待真命天子。

都说缘分天注定,杨绛捧着一颗虔诚的心,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终于感受到了月老轻轻牵动的那根红线。

那一年,杨绛与几个同学一起到燕京大学参加入学资格考试,结束后,同学孙令衔要去清华大学看望表兄,而杨绛恰巧也要去看望老朋友蒋恩钿,于是两人结伴同行,到了校园后才各自分开。

杨绛与蒋恩钿相见甚欢,得知杨绛要去燕京大学求学,蒋恩钿忙问为何不来清华大学,接着又将清华大学的概况热心地介绍给了这位朋友。杨绛对这里也生出了好感,心中有所动摇。

过了一会儿,孙令衔带着表兄过来了,见面后轻描淡写地介绍了一下,“这位是杨季康,这是我的表兄钱钟书。”

这次相遇,实在很平常,与很多电光火石的爱情相比,显得波澜不惊。

不过,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已经在这寻常场景中迅速萌发了出来。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他们都在对方身上嗅出了爱情的味道,找到了心灵的归属感。

选择钱钟书并非仅仅依赖第一眼的眼缘,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杨绛已经对这位才子的才华有所耳闻。往日里对他才华的钦慕,再加上见面后“蔚然而深秀”的感受,让杨绛确定了自己的心意。

事后,两人都向孙令衔打听对方的状况,但得到的结论却是,杨绛有了男朋友,钱钟书已经订婚。

幸好,信息的不对等并没有让这对文坛上的伉俪擦肩而过。再见面,钱钟书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男朋友”。

就是这样的简单直接,成就了这段可遇不可求的姻缘。很多时候,人们渴望跌宕起伏的爱情,在生活的魔方里变幻出几许人生的喟叹。却常常忘记了,感情不必纠结,幸福不必纷乱,能够正确地审视自己,目光坚定,脚步踏实,让那一心等待、一个眼神、一丝牵挂,指引心灵的翅膀,飞向最温暖的围城。

与其疲惫,与其纠缠,与其疼痛,倒不如让爱情变得简单暖心。只是,这不仅仅是一种选择,亦是一种能力。爱,是平常人事,是安心相伴

缘分是一种玄妙的东西,让不同世界的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爱、相守。圣经上说:“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一见倾心,一见钟情,他遇见了她,平淡岁月瞬间变得缤纷斑斓。

无论多么传奇的女子,都逃不出爱情的牢,无论是孤傲如梅的张爱玲,还是人淡如菊的杨绛。自年幼开始,她便见惯了父母执子之手的相濡以沫,也渴望这般的平淡心安。在她心底,一辈子的爱人,不是轰轰烈烈的海枯石烂,而是安安心心地持久陪伴。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生的意义,便深深蕴含在平凡生活之间。

有人曾经问过杨绛,当年对钱钟书是不是一见钟情,她回答说:“人世间也许有一见倾心之事,但我无从经历。”

最是那娇羞的一抹蓝。在清华,钱钟书是口耳相传的鼎鼎人物,即便是新入学的学生,也都听说了这位江南才子的赫赫大名,但是自古才子多傲气,在未相见前,不免在杨绛心中添上神秘的色彩。

然后,他们相遇了,命定的恋人终将相遇,在阳光明媚的三月天。那时,幽香阵阵,风光旖旎,他款款来到她的面前,褪去神秘,一点也不“翩翩”。

那天,他身穿青布大褂,脚蹬毛布底鞋,还戴着老式大眼镜,朴素如寻常男子。只是,爱情不在于简单的翩翩与否,只一眼,她怦然心动,他成了她最翩跹的依恋。

后来,他们的女儿阿圆也这样问过钱钟书:“爸爸,咱俩最哥们儿了,你倒说说,你是个近视眼,怎么一眼相中妈妈的?”他说:“我觉得你妈妈与众不同。”

是的,她是与众不同的。记忆中的那天,她清雅脱俗、脸若春花、娇小玲珑、温婉聪慧,举手投足间还带着娇俏可爱的活泼劲儿,这样的人儿怎能不爱呢?另外,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纪念初识的光景: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感觉到了,爱情也到了。当时年少轻薄衫,他们一见如故,聊得欢快,因着对文学的共同追求,因着心灵的默契和性格的浸润,两个惺惺相惜的年轻人,醉在盎然春意间。

他们相爱了,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在清华大学的日子,文学为两人架起爱的桥梁,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徜徉书海,一起沟通心灵,相识相知的两个人,总能在不经意的微笑间,收获满心的安宁。

这便是他们的爱情,虽然没有荡气回肠的抵死缠绵,却自有一番沁人心脾的美妙。心语微澜,爱情是一场甜蜜的心事,杨绛与钱钟书,用细水长流的默契,将刹那定格成永远。

不要轰轰烈烈,只要安安心心,这是成熟的爱情。有人说,爱情百转千回,万般模样,最自然舒适的状态便是安心,细水长流。在我心里,最浪漫的故事不是惊心动魄的《泰坦尼克号》,而是甜蜜又心碎的《麦琪的礼物》。

他们只是世间最平凡的夫妻,贫穷却相亲相爱。平凡的丈夫为了给妻子买一套发梳,卖掉了祖传的金表;而平凡的妻子为了给丈夫买一条白金表链,却卖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最后,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却从中获得了比礼物更真挚的爱。

你的爱情是什么模样,无论如何,最终都会回归心底的安然。两个人在一起,总要有自己的相处模式,这就是生活。

有人曾经问我,两个人在一起,是不是最怕时间和距离?当时,我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其实,只要心在一起,安安心心,无论经过多少时间,无论距离多远,都不是什么大的挑战。亲爱的朋友,或许你已经悟出这般的道理,或许你会从杨绛的故事中寻觅到不凡。

杨绛和钱钟书也有分开的时候。当时,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了,独自前往上海光华大学任教,而杨绛,她的研究生生涯刚刚开始,离别就这样赤裸裸地来了。

时光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走得飞快,他们曾一起在校园里丈量岁月,如今却要分隔两地,想来不免多了淡淡的忧伤。

离别总是伤感的。一曲离别胭脂泪,残雪断桥人未归,钱钟书走了,挥别承载四年时光的清华园,挥别相爱相知的姑娘,奔赴下一段精彩。乍离别,两人便陷入了思念的旋涡。

其实不是不懂,古人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只奈何管不住自己的心。那个悲情的南唐后主如是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啊,分离总是伤感的,风起处,满眼惆怅……

还好,有一种信笺叫情书,鸿雁纷飞,字语传情,付诸文字的满满思念,可以镌刻细水长流的永远。最美的故事莫过初恋,最美的画面莫过初见,最美的文字莫过情书,杨绛与钱钟书,他们是最美的初恋,有着最美的初见,自然也有着最美的情书。

有一次,钱父看见了杨绛写给钱钟书的情书,便私自拆阅了。这个庄重严肃的封建家庭老先生,或许有着不同寻常的敏锐度,于是他发现了儿子的恋爱心事。

只是,看过信后,这个颇为古板的老先生,并未因儿子的自由恋爱而大发雷霆,相反,他对这个署名杨季康的小姑娘大加赞扬。原来,在他私自打开的信笺里,杨绛是这样写的:“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

是的,长久的爱情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更加关系到两个家庭。杨绛这样善解人意的懂事言语,自然颇得钱老先生的欢心,直惹得他连连称赞,“真是聪明人语”。她是贤惠懂事的女子,聪颖大方,不仅孝顺家人,还能体恤钱钟书的父母,自然是讨人喜欢的。

高兴之际,钱父直接给素未谋面的杨绛去了信,大大夸赞了她一番。另外,在信的末尾处,他还把儿子钱钟书郑重其事地托付给她,这个固执的老人已然认定,杨季康便是他未过门的儿媳。

后来,杨绛也将钱钟书介绍给了自己的父亲杨荫杭。那时,杨荫杭对这个才华横溢的清华才子有所耳闻,并且很是赏识,自然也是喜欢的。就这样,才子佳人的亲事,正式提上了台面。

钱家、杨家,虽然一新一旧,但都是无锡有名的书香门第,钱父基博、杨父荫杭,虽然素不相识,但皆是颇有名气的才子大家,他们二人,真可谓门当户对,两家人自然乐得玉成一段好姻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时的婚姻,最讲究这个,虽然杨绛和钱钟书是自由恋爱,但为了家里人,两人还是颠颠倒倒地遵循了订婚之礼。杨绛如是说:“五十、六十年代的青年,或许不知‘订婚’为何事。他们‘谈恋爱’或‘搞对象’到双方同心同意,就是‘肯定了’。我们那时候,结婚之前还多一道‘订婚’礼。”

在她的眼里,这场订婚是滑稽的。明明早就相识相爱的两个人,明明已经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可,为何偏偏还要请两家都熟识的亲友做媒,为何还要折腾钱父来苏州正式上门求亲?虽然满腹叹息,但乖巧的杨绛还是在仪式上露出得体的微笑。

当时,她的父亲正病着,于是众人主张诸事从简,但所谓的从简,依旧颇为隆重,不仅摆了酒席宴请两家的至亲好友,还要男女分席而坐,她如是回忆说,“我茫然全不记得‘订’是怎么‘订’的,只知道从此我是默认的‘未婚妻’了”。

一番觥筹交错的忙碌后,他们订了婚,许下承诺,从此后,她便是他名副其实的未婚妻。只是,刚刚订了婚的一双人,还没有来得及说几句体己的温存情话,分离便又结结实实地来了。

开学在即,杨绛只得北上赴京,在送别的站台上,钱钟书帮她把行李绑牢,然后看着她转身上车。轰隆隆的汽笛声响起,车内车外的两人相视沉默,无语凝噎,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珍重”,哽在喉头!缠绵悱恻好文章,粉恋香凄足断肠。答报情痴无别物,辛酸一把泪千行。依穰小妹剧关心,髫瓣多情一往深。别后经时无只字,居然惜墨抵兼金。良宵苦被睡相谩,猎猎风声测测寒。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困人节气奈何天,泥煞衾函梦不圆。苦雨泼寒宵似水,百虫声里怯孤眠。海客谈瀛路渺漫,罡风弱水到应难。巫山已似神山远,青鸟殷勤枉探看。

这是钱钟书写给杨绛的情诗《壬申年秋杪杂诗》,刊登于《国风半月刊》,字里行间皆是浓浓的思念。

组诗的开头,他这样写道:“远道栖迟,深秋寥落;然据梧,悲哉为气;抚序增喟,即事漫与;略不诠次,随得随书,聊致言叹不足之意。”原来,他是如此牵挂她,寥落深秋,更深露重,回忆猝不及防地跑了出来,吐出思念的茧,将心细细缠绕。

最美是相思。在那些被静谧包裹的深蓝夜色里,如水的思绪划过琴弦,不经意间便泄了一地,那层层叠叠的回忆,那真真切切的思念,在笔尖开出绝艳的花朵。

诚然,他是才子,经过爱情的滋润后,他便成了多情的才子。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在浓重的思念里,他文思飞扬,将真挚的情感注入华美的文字间,挥洒厚重的情意。

这世间,多少伟大的爱情,败给了时间,败给了距离,但他们没有。情不醉人人自醉,所谓离别,不是停止,而是思念的蔓延,在那些无处安放的思念中,他成了她挥之不去的爱,她成了他割舍不下的情,他们爱到了骨子里。

分分合合,聚少离多,分手的理由成千上万,归根究底,不过是两个原因,不爱了,或爱不够多。而他们,一直爱着,距离和时间自然成不了问题。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他便会成为你心里割舍不下的情意。无人不醉的美酒,无人不醉的爱情,就随着自己的心,醉倒在无垠时光里吧!

越是平凡的陪伴,越是长久;越是平淡的爱情,越是香醇。不要轰轰烈烈,只要安安心心,踩着他们的脚印,你会发现,守得住的才叫爱。掩己锋芒,做他背后的英雄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不知是谁说的,如果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便写不出打动人心的故事。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的动人诗篇,因着那个可爱的人儿,她的本色小说,也有着才子所给的爱情滋味。

杨绛如是说:“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早年的几篇散文和小说,是我在清华上学时课堂上的作业,或在牛津进修时的读书偶得。”

他们是爱人,亦是知音。虽然杨绛没有钱钟书那般纵横不羁的才气,但她是属于生活的,更加贴近生活本身。她的玲珑纤巧,她的书卷气息,是绿檀照得见人影的澄澈晶莹。

在朱自清的散文习作课上,她创作了自己的短篇小说《路路,不用愁!》。这是她的处女小说,经过朱先生的推荐,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后来一代才女林徽因又将其选入《大公报丛刊小说选》。

这是她文学生涯的第一步。

这篇小说取材于当时女大学生司空见惯的情事,杨绛先生用简洁沉稳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赋予本色的朴素美感。这便是她的小说,平淡简单,却蕴含着让人唏嘘的力量。

路路是初涉生活的女大学生,单纯美好,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只是在那天真烂漫的花季,总有些世俗而残酷的选择埋藏在理想与现实间,她纠结了,在两个同样属于爱情的男孩子中间。

两个男孩子,一个叫小王,一个叫汤宓。小王家境好,脾气好,体贴又能干,只是个子有些矮,有着“娘带儿子”的可怜相;而汤宓却正好相反,不仅家里穷,脾气还很大。

路路是喜欢汤宓的,因为这份喜欢,他的粗暴脾气也变得可爱了。青葱岁月,女生的爱情总是羞涩的,她的喜欢也是又怕又爱,杨绛用轻描淡写的笔调,将她内心刻画得很是细腻:“路路最爱他的眼睛,会说话;也最怕他的眼睛,能放出冷刺,直刺到她的心上。”

在杨绛的笔下,路路是矜持的少女,婉拒着两个男孩子,却又纠结地放不下。只是,总是要选择的,两个人,两种生活,选了小王,舒适安逸,选了汤宓,磕磕绊绊,真是“愁死了”路路。

经过琐琐碎碎的心路曲折,路路左右思量,却依旧举棋不定,于是她回了南方老家,美其名曰:征求父母意见。她的父亲是做官的,说起来也算官宦之家,她的母亲更中意小王,因为她是官太太命,但她的父亲比较开明,只让她看清楚自己的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