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青少年的100个海洋探索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0:40:58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启发青少年的100个海洋探索故事

启发青少年的100个海洋探索故事试读:

前言

青少年朋友,科学人人都向往,可是你究竟了解多少科学的奥秘呢?光线能像水一样弯曲地流动,随手扔针居然得到了圆周率,机器人受不了人的折磨自己逃跑了,巨石竟然怕人挠痒痒,裙子能爆炸,小鸡也会得脚气病,植物也有各种血型,一束玫瑰传递了43年才到恋人的手中……这些话题是否让你倍感惊奇呢?

科学的世界奇妙无穷,处处都有令人惊奇的神秘发现。有的是貌似简单的现象,却蕴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甚至至今仍无法解释,有的是貌似纷繁芜杂的现象,其背后隐藏的科学知识竟然是如此简单!或许,看完本书,你除了羡慕先行者的天才、勤奋和运气外,也会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有惊人的发现,因为惊奇很可能时刻都围绕在你身边。

本书从自然科学、理论科学到应用科学,涉及了广阔的科学领域。我们精选了若干个内容各异的惊奇故事,把更多意想不到的科学探索内情,生动地告诉你。在故事的编排上,我们摒弃了以往科技史式的教条罗列,而是依照每个探秘故事吸引力的强度,调整了其先后顺序,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享受。

本书虽然不能穷尽所有的科学探秘故事,但我们相信,它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各种启发,让读者从这些惊奇的探秘故事中找到阅读的乐趣,学到知识。但愿本书能够成为读者喜爱科学、学习科学、投身科学研究的“催化剂”。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学问,更多的科学道理在等待你去发现,睁大你的眼睛,在惊奇中展开一次科学探秘之旅吧!“相信上帝,太阳绕地球转;相信科学,地球绕太阳转。”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启发青少年的千万个科普故事》共分十册:

1、启发青少年的100个科学发现故事;

2、启发青少年的100个科学探险故事;

3、启发青少年的100个海洋探索故事;

4、启发青少年的100个天外探秘故事;

5、启发青少年的100个珍奇动物故事;

6、启发青少年的100个奇异植物故事;

7、启发青少年的100个科学幻想故事;

8、启发青少年的100个科学探秘故事;

9、启发青少年的100个神秘消失故事;

10、启发青少年的100个惊险离奇故事。

本书由竭宝峰任主编,王娟、李天民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王江华、张静、李艳花等同志。

我们的愿望是:让年轻人巡礼前人重大的科学发明历程,实实在在地激发起进一步创造发明的欲望和灵感,给这个尚在建设之中的世界带来智慧的光芒!这权且作为我们细心阅读科学文明史的一点体会,以求有助于社会,兑现顾炎武所说的那句名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愿让科学的智慧之花绽开年轻人的精神家园。

霍尔木兹海峡名称的由来

霍尔木兹海峡是介于阿曼的穆桑达姆半岛和伊朗之间的一个大的海峡,它东接阿曼湾,西连波斯湾。由于它是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必经之地,所以有“海湾的咽喉”之称。

关于它的得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霍尔木兹是公元3世纪至7世纪波斯萨珊王朝中一个国王的名字,“霍尔木兹”在波斯文中意为“光明之神”。该海峡起名为“霍尔木兹海峡”以示对国王的纪念。另一种说法是,远在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大帝委任一个名叫霍尔木兹亚的将领为舰队司令。这个舰队曾穿过霍尔木兹海峡,并在海峡附近的一个无名岛上停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司令,便以他的名字霍尔木兹亚来命名海峡和那个无名岛。以后,这个希腊人名慢慢阿拉伯化,变成了今日的霍尔木兹。

“海湾”命名的由来

某些有多个沿岸国的海湾,一般的情况是以其中一沿岸国的国名命名。不过海湾的命名常遭到争议。波斯湾是亚洲西部一个高封闭度的海湾,以伊朗的旧名波斯命名。它以这个名字闻名于世,已经很久。但位于这个海湾沿岸的都是阿拉伯国家,它们对此持有异议。面对这种局面,国际间采取了一种不介入的变通方法:索性略去它的专名部分(波斯),仅称之为“海湾”,如英语写作“theGulf”。不过世界大多数国家出版的地图上,仍旧注以波斯湾的名称,而阿拉伯国家的地图称之为“阿拉伯湾”。

龙虾海底进军之谜

每逢初冬时节,在大西洋沿岸的某些浅水沙滩上会突然地爬满了龙虾。它们一反老死不相往来的常态,相互紧紧地挨在一起。日复一日,越聚越多。这些龙虾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它们为什么要在这些浅水滩上集合如此众多的同类?这些都是令人不解的谜。

不多久,聚集在浅水滩上的龙虾们渐渐显得惊恐不安。凶猛的鱼类成群地袭击它们。许多龙虾就这样成了鱼儿的美餐。

鱼类的袭击过去了,可是龙虾的惊恐仍然与日俱增。它们忐忑不安,好像在等待着什么。终于,第二个灾难——冬天的第一号飓风来临了。海面上骤然起了变化,狂风卷着巨浪,铺天盖地而来。此时此刻,龙虾更是紧张万分。

风暴过去了,龙虾的秘密进军就要开始上路了。不知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商量好的,也不知是谁给它们发出了命令,只见一只活泼的龙虾,选择了一个性急的伙伴,把自己长长的须角搭在它的背上,前足抓住它的身子,它们勾肩搭背地上路了。接着第三只龙虾搭住第二只走在后面,而后是第四只、第五只……。后面龙虾的动作显得紧张、匆忙,因为领头的往往不等后面的伙伴做好准备就开始出发了。当它们一行经过别的龙虾居住地时,又有新的龙虾加入这个行列。就这样,一只抓一只,犹如一条锁链,越来越长。假如有两支队伍碰到一起,就会汇成一支新的更长的队伍。

那么,龙虾的队伍要往哪里进军呢?它们是保密的。龙虾们在离岸不远的浅水里集合完毕,往深海进发。越走水越深,直到人类达不到的深处。它们为什么要到那里去?它们在海底深渊里做了些什么?在漆黑的深海底它们是怎样辨别方向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迄今仍是不为人们所知的自然之谜。

龙虾大军勇往直前,势不可挡。它们迈着有节奏的步伐,不时地转动一对带柄的、玻璃珠似的双眼。这条一节一节地连在一起的钢盔铁甲的长龙,扭来扭去,活像一只海底多眼怪兽。

龙虾大军一昼夜能走12公里。偶然间,它们也作短暂的休息。开始,这支锁链般的队伍常常脱节,越走到后来,想脱离大军的龙虾越少。如果有开小差的,那会被强迫归队,这项工作是由走在最后的龙虾负责的。

在平时,龙虾的胆子很小,可现在它们却无所畏惧了。遇到敌害,它们绕道而行;躲不过去,就以战斗相迎。遭到大鱼群袭击时,它们不是四处逃散,而是紧紧地蜷缩在一起,形成螺旋形的阵势。那密集的触角,坚硬的刺棘,直指来犯的敌害。不管敌害从正面还是从侧面进攻,它们都会随时调转方向,严阵以待,共同对敌。

海中巨鳗之谜

100多年来,世界上一直流传着关于海洋中巨鳗的奇异见闻,这些见闻成了费解的海洋之谜。

1848年,英国巡洋舰“得达拉斯”号的舰长和水兵,在离南非好望角不远的海面上见到了一条极大的似鳗鱼的大鱼。它露出海面的部分约有18米长。

舰长在望远镜里一直观察了20分钟,直到它消失。这件事后来经过英国海军部仔细查询无讹,并且记录在案,成为当时广为传播的海上奇闻之一。

事过一个月后,美国帆船“达纳普”号在同一海域又遇见了这种大鳗鱼。它的眼睛闪闪发光,身体长约30米,离船只有50米,可以看得很清楚。

船长担心受到它的攻击,命令炮手向它开火,但它以极快的速度扎入水中逃走了。

1930年的一天早晨,一艘名为“丹纳”号的海洋研究船在南非海岸外航行。

船上一位丹麦籍青年从海中捞上来一网鱼虾。打开网,一圈长长的似蛇一样的东西引起了海洋学家布隆的注意。

他将那似蛇的东西捡起来,测量了一下,有1.8米长,他又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和头骨的构造,发现这是一条鳗鱼幼体。

普通的鳗鱼有104节脊椎骨,海鳗为150节,而这条奇特的幼鳗竟有405节脊椎骨!在已知的海鳗种类中,最大的体长4.9米,而幼体只有17~12厘米长。如果以此来推算“丹纳”号上捕获的那条幼鳗,它长成后可能长达55米!

令人遗憾的是,人类至今未能捕捉到这种巨鳗的成体。有关它们的秘密,仍隐藏于海洋之中。

海豚“护航”之谜

乘坐远洋轮船的旅客,常常可以看到许多海豚在航行的轮船周围游来游去,长时间地随轮船一道行进,好像是在跟轮船“赛跑”,又像是为轮船“护航”。

海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因为海洋生物学家们还没有对这一有趣的现象进行过考察和研究,更没有作出什么科学的结论。但是,也有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出于对海豚习性的了解,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推测性的解释。他们认为,海豚所以要这样做,有3条理由:

一条理由是海豚是一种好奇的动物,对水中所有不常见的和较大的物体,不管是游泳者还是船只,都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海豚从水面抬起头来,观察周围所发生的情况。遇到了一条大船,它们当然也就跟着凑个热闹和看个究竟了。

另一条理由是为了舒适。轮船在大海航行的时候,船后的海水产生了“伴流”,可以带着海豚前进,游起来省劲、舒适,因而海豚经常跟在航行轮船的后面游乐。

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理由,是大量的食物在吸引着海豚。船上乘客们吃剩的东西,倒在海里,海豚可以捡着吃。另外,航行的轮船会招来众多的小鱼和其他生物,它们也是为了游泳省劲和捡食残羹剩饭而来随船航行的,这些小鱼和其他生物正好可供海豚饱餐一顿。

当然,除了这三条理由以外,还可以找出更多的理由,但都只不过是推测而已。海豚随船“护航”的原因,仍是有待揭示的谜。

海豚求医之谜

一艘名叫“阿达马托夫”号的拖网冷藏渔船在海上捕鱼时,遇到了一则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一天,当渔船工作已告结束时,渔民们便忙着做返航的准备,有的清洗甲板,有的收拾网具,还有几个水手驾着小艇为渔船洗刷船壳。

小艇上的渔民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突然,一声喊叫把他们惊住了:“看,海豚,一只海豚!”

人们不以为然地向喊叫的水手所指的方向看去,心想,一只海豚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然而这只海豚的确有点特别,显得十分不寻常,因而吸引了大伙儿的注意力。只见这只小小的海豚,歪斜着身体,正艰难地、缓慢地向小艇方向游来。“奇怪,这只海豚干吗歪着身体游水?”一个渔民好奇地嘟哝着。“你们看,它好像在流血,它一定是受了伤。”一个眼力十分敏锐的渔民嚷了起来。

这句话,引起大伙儿的好奇,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它为什么会流血呢?它是被鲨鱼咬伤的吗?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它好像是来求医的呢!“什么?海豚求医?那真是千古奇闻啦!”

渔民们谈着谈着,海豚出人意外地向小艇接近了。人们清楚地看到,它身上有一条明显的伤口和鲨鱼的齿痕,伤口处的确在不停地流着血。

瞧着小海豚被鲨鱼咬成这个样子,人们不禁起了怜悯之心。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把它捞起来,给它包扎伤口,打针吃药吧!要是真的去捞它,它准会逃之夭夭的。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只受伤的小海豚,竟然不惧怕地径直朝小艇游来,而且就在小艇船舷旁边纵身一跃。“怎么?难道它真想要到小艇上来求医?”小海豚的这一举动,使人们不得不产生这样不可思议的想法。

但是很遗憾,小海豚没有达到“目的”,它没能跳到小艇里来。

正当人们替它惋惜的时候,小海豚又跳跃起来。看样子,它真的是要到小艇里来求医哩!因为它失血过多,身体太虚弱,实在支持不住了。

见到这种情景,渔民们感动了:他们确信小海豚是想要到小艇里来才一再跳跃的。可惜仍然没有成功,于是,大伙儿商量着把它救上来。

当渔民们正在讨论用什么法子来挽救这只可怜的小海豚时,小海豚又开始第三次跳跃了。人们急中生智,迅速伸出友谊的手去帮助它。小海豚似乎领会了人们的好意,游近一只只伸向大海的手臂。不一会,这只180多公斤重的白海豚便被拉上了小艇,又很快被送上“阿达马托夫”号渔轮的甲板上。

人们闻讯而来,集在甲板上兴致勃勃地“欢迎”这位来自海洋里的“客人”,都为它那流血的伤口而难过。

可是光难过有什么用呢?得想法子救救它才好呀!医生一面这样想,一面拿来各种医疗器械,真的要为“小客人”进行医治。这位医生十分认真地给小海豚注射止血剂,又给它轻轻地擦洗流血的伤口。为了不使海豚的皮肤离水后干裂,医生吩咐不断给它身上浇水。然后又动手用肠线缝合伤口,足足忙了一个半钟头。在这段治疗期间,小海豚竟然一动不动地躺着,和医生配合得非常密切,周围的观众无不惊叹,都为小海豚的伤口得到医治而高兴。

手术做完了,船长吩咐将小客人小心地抬到船尾滑道上,让它缓缓地滑入大海。

小海豚绕着“阿马托夫”号兜游了几圈,便离船远去,消失在蔚蓝色的波涛中。

深海平顶山之谜

在神秘的深海世界里,颇令人迷惑不解的,要算是平顶山。平顶山的顶巅,就像是被快刀削过似的那么平坦。它的名字就是这么得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普森顿大学赫斯教授在美海军任舰长时,曾对太平洋的深度进行过一些探测,每一次都发现了从夏威夷到马里亚纳群岛一带四、五千米的深海海底,耸立着许多平顶的山峰。以后的进一步测量证实,这些顶巅平坦的山峰,顶巅的直径约有5海里,把周围的山脚计算在内,形成直径约9海里左右的高台。山腰最陡的地方倾斜约达32°,再往下形成缓坡,并呈现阶梯状,这些情况是所有海底平顶山的共同特征。

这些深海平顶山,分布在除了太阳和星星以外就看不见其他任何目标的太平洋海底。在这里,由于它们的形状独特,便成了极为突出的海底航标。航行在这一带的船只,只要有一幅反映海底平顶山分布位置和水深情况的海图使用方位仪和声波测深仪,就可准确地测定出船位。就这样,深海平顶山为现代航海作出了贡献。

凡是存在深海平顶山的地方,一般都是良好的天然渔场。因为当深层水流冲击深海平顶山时,便产生一种上升水流,深海里的营养物质随着上升水流浮至浅层海面,海水中营养物质一多,就会聚集起众多的浮游生物,从而吸引鱼群到这里来觅食,形成良好的渔场。

深海平顶山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正在探索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中国南海的“魔鬼三角”

1979年5月中旬的一天,阳光灿烂,清风徐吹,一艘菲律宾货轮“海松”号正开足马力,由中国南海向马尼拉方向驶去……与此同时,马尼拉南港“海岸防卫队”的无线电接收机突然收到一个紧急呼救信号:“海松”号在台湾以南、吕宋岛以北海域遇难。信号来得是那样突然,又消失得那样急促,甚至来不及报告遇难原因和当时的情况。搜寻小组火速赶往出事海域,经多方搜寻,非但25名船员踪迹全无,就连上千吨重的货轮也没有留下半点残迹。

7个月后的12月16日,在“海松”号发出最后求救信号的海面上,由菲律宾马尼拉驶往台湾的“安吉陵明”号货轮又失踪了。

1980年2月16日,距“安吉陵明”号遇难正好两个月,灾难又一次发生了。东方航运公司的“东方明尼空”号货轮在行驶到香港与马尼拉之间时,与陆地控制室的通讯联络突然中断……

不到10个月的时间,三艘货轮在同一海域神秘失踪,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慌。人们惊奇地发现,这片西起香港,东到台湾,南至菲律宾吕宋岛,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的位置,恰好与举世闻名的“百慕大魔鬼三角区”的位置遥遥相对,于是,中国南海“魔鬼三角”的称谓不胫而走。中国南海“魔鬼三角”与百慕大三角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这两个三角形海域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至今已有大量船只和飞机在这两个海域神秘失踪,而且均未留下任何痕迹,无法确定失踪的原因。其次,这两个海域都呈三角形。第三,这两个海域都位于大陆的东方,海底地形复杂,海水极深,洋流强劲,经常出现巨浪、海啸、漩涡、台风等恶劣海况。第四,这两个海域都是“无偏差线”通过的地方。“无偏差线”是看不到的,而且经常移动,直接影响地球磁场。

无底洞之谜

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无底洞”?按说地球是圆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真正的“无底洞”是不应存在的,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山洞、裂口、裂缝,甚至火山口,也都只是地壳浅部的一种形态。

事实上地球上确实有这样一个“无底洞”。它位于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由于濒临大海,在涨潮时,汹涌的海水便会排山倒海般地涌入洞中。据测,每天流入洞内的海水量达3000万千克。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却从来没有把洞灌满。有人怀疑它有一个出口。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做了许多努力,企图寻找它的出口,却都是枉费心机。

为了揭开其中的秘密,1958年美国地理学会派出一支考察队,他们把一种颜色经久不变的深色颜料溶解在海水里。这种颜料随海水灌入“无底洞”中。接着他们又查看了附近海面以及岛屿上的河流、湖泊,满怀希望地去寻找这种带颜色的海水,可结果令他们非常失望。难道是海水量太大把颜料稀释得太淡,以致人们无法发现?

几年后美国人又进行了一种新的试验,他们制造了一种浅玫瑰色的塑料小粒。这是一种比水略轻,能浮在水上不沉底,又不会被水溶解的塑料粒子。试验者把130千克重的这种肩负特殊使命的物质,统统掷入到打旋的海水里。片刻功夫,这些小塑料粒就像一个整体,全部被无底洞吞没。试验者想,只要有一粒在别的地方冒出来,就可以找到“无底洞”的出口了。然而他们在各地水域整整搜寻了一年多时间,仍一无所获。

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没完没了地“漏”下去。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都流到哪里去了呢?

“幽灵岛”之谜

这里所说的“幽灵岛”,指的是海洋中形迹诡秘、忽隐忽现的岛屿,而并非是那种热带河流上常见的,由于涨水或暴风雨冲走部分河岸或沼泽地而形成的漂浮岛。

1707年,英国船长朱利叶斯在斯匹次培根群岛以北的地平线上发现了陆地,但他的船总是无法接近这块陆地,他完全相信,这不是错觉,便将“陆地”标在了海图上。过了近200年,海军上将玛卡洛夫率领的考察队乘“叶尔玛克”号破冰船去北极,考察队员们再次发现了朱利叶斯当年所见到的陆地。1925年航海家沃尔斯列依也在这一地区发现过这块飘忽不定的“陆地”。可是1928年,当一些科学家前去考察时,却没有发现任何岛屿的存在。

类似的事情在地中海也发生过。那是1831年7月10日,一艘意大利船途经地中海西西里岛西南方的海面,船员们目睹了一个突现的奇观:海面上涌起一股20多米高的水柱,转眼间变成一团烟雾弥漫的蒸汽,升到近600米的高空。8天以后,当这只船返回时,发现这儿出现了一个冒烟的小岛。四周海水中,布满了多孔的红褐色浮石和不可胜数的死鱼。这个在浓烟和沸水中诞生的小岛在以后的10多天里不断地伸展扩张,由4米长到60多米高,周长也扩展到4.8千米。由于这个小岛诞生在航运繁忙、地理位置重要的突尼斯海峡里,因此很快就引起了各国的注意,并派人前往考察。可是没多久,这个岛就开始缩小,仅三个月便隐入了水底。但它并未真正消失,在以后的岁月,它又多次出现,直到1950年,它还出现过一次。于是它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幽灵岛”。

对“幽灵岛”的形成原因,科学家们十分感兴趣,然而现有的理论,无法圆满解释其形成和消失的原因,人们只能做出这样或那样的推测。

海底玻璃之谜

我们每天都要与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打交道,如玻璃杯、玻璃灯管、玻璃窗户等等。普通的玻璃,以花岗岩风化而成的硅砂为原料,在高温下熔化,经过成型,冷却后便成为我们所需要的玻璃制品了。

然而,在很难找到花岗岩的大西洋深海海底,居然也发现了许多体积巨大的玻璃块,这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为了解开这个海底玻璃之谜,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这些玻璃块不可能是人工制造以后扔到深海里去的,因为它们的体积巨大,远非人工所能制造。

有些学者认为,这种玻璃的形成,有可能是海底玄武岩受到高压后,同海水中的某些物质发生一种未知的作用,生成了某种胶凝体,从而最终演变为玻璃。如果这是属实的话,今后的玻璃生产就可以大大改观了。现在我们制造一块最普通的玻璃,都需要1400~1500摄氏度的高温,而熔化炉所用的耐火材料受到高温玻璃溶液的剧烈侵蚀后,产生有害气体,影响工人的健康。假如能用高压代替高温,将会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由于这个设想,有些化学家把发现海底玻璃地区的深海底的花岗岩放在实验室的海水匣里,加压至400个大气压力,结果是根本没有形成什么玻璃。那么,奇怪的海底玻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迄今仍然是一个未能解开的自然之谜。

噬人鲨不吃身边小鱼之谜

噬人鲨也许是鱼类中最凶猛残暴的了。因为它皮肤色白,最爱向人发起攻击,不少沿海地方的居民都称它是“白色死神”。噬人鲨个头很大,体长一般为7~8米,也有长达12米的。它的牙齿很特殊,属于多出性牙系,假如咬碎坚硬的东西时将牙齿折断了,会重新长出新牙来,如果再一次折断,还会再一次长出,一生中可以6次长出新牙来。还有,它的牙齿有好几排,最多的可以达到7排。这些牙齿不仅非常锐利,而且可多达1.5万颗!

噬人鲨能在海中称霸,还在于它有一个功能极佳的肚子。它不需要每天吃东西,经常是三四天才饱餐一顿。这是由于噬人鲨的腹内有一个像胃似的“袋子”,这就是它的食物贮藏室。如果它吃饱之后又遇上一只海豚,它绝不会因为肚子已饱而将海豚放走,它会毫不犹豫地把这大家伙吞下肚,贮存在“袋子”里,当它饿了的时候,再把海豚转移到胃里。“袋子”里可贮存三四十条一斤多重的鱼,十几天甚至一个月都不会坏。噬人鲨生性贪婪,当它肚子很饿而“袋子”里又没有库存的时候,会在游过的路上把遇到的东西统统吞下。所以,噬人鲨的“袋子”就像个杂货店,里面什么都有,玻璃瓶、皮鞋、罐头盒等等,应有尽有。这种饥不择食的习性有时会使它们送命。例如,有一艘军舰发出了一枚深水定时炸弹,这枚炸弹刚刚扔下海,突然蹿过来一条噬人鲨将炸弹吞进肚里,不一会儿,水下响起了轰隆声,炸弹在噬人鲨肚子里爆炸了。

在噬人鲨的生活中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当它在水里游动时,身边经常有许多小鱼,像是它的侍从。这是一些身上有条带状纹的鱼。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小鱼跟随噬人鲨是为了吃它剩下的残渣。但后来发现,这些鱼都是自己单独找东西吃的。原来,小鱼们伴随着噬人鲨,既不是充当侍从,也不是等着吃残渣剩饭,而是借着主人的威风来躲避其他敌害的袭击。然而奇怪的是,噬人鲨生性贪婪残暴,但它对身边的小鱼却很友好,经常形影相随,无论它怎样饥饿都不去吃这些小鱼。噬人鲨为什么不吃身边的小鱼?这是一个仍然未能解开的自然之谜。

鲨鱼的情爱

这是一件奇闻,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事情发生在夏威夷群岛附近海域。一艘渔船拖着沉重的渔网缓缓地行进着。在海上辛苦了几天的渔民,看着那满网的鱼儿,个个喜上眉梢。“快看,来了几条好大的鲨鱼!”一个渔民忽然大声喊道。

船上的人都把目光转向船后的海面。只见几条银灰色的大鲨鱼迅速游近渔船,一会儿冲到船的前方,一会儿又紧跟在船的后面。渔民们大惑不解,这是怎么回事呢?

滑道上的绳索拉着沉重的曳网,发出吱吱的响声。突然,有两条大鲨鱼发疯似的朝曳网扑了过来,用那锯齿般的大牙死死咬住曳网不放。这种鲨鱼向渔船曳网进攻的情况,在过去是闻所未闻的。一瞬间,网被鲨鱼咬破了,网里的鱼儿就像流水一样,一股一股地向外流出,回到碧蓝的大海中。鲨鱼继续向曳网发动攻击,这情景使渔民们看得目瞪口呆。

渔民们赶快开动绞车,将渔网匆匆拉上船。可奇怪的是,这几条鲨鱼根本不去理睬那些漂浮在海面上的鱼,而是仍旧死死地跟着渔船:人们这才意识到,这几条鲨鱼根本不是为了觅食充饥,才紧跟渔船的。那么,它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这时,有人发现曳网中有3条小鲨鱼,其中一条已被压死,另外两条还在动弹。几个渔民想了一下,便将两条活着的小鲨鱼顺着滑道推进大海。随着小鲨鱼入水的涟漪,海面上出现了一幅动人的情景:鲨鱼们在两条小鲨鱼的周围跳跃翻滚,用鱼鳍和身躯互相碰撞,有的用鼻子彼此顶来顶去,还有的用尾巴打水嬉戏……看着这幅罕见的海水奇景,渔民们感叹不已:这些残忍的海上凶神竟然也有动情之时啊!几分钟后,几条大鲨鱼带着小鲨鱼离开了渔船,向远处游去。

然而,故事并未到此完结。有人发现还有一条大鲨鱼仍紧紧跟在渔船后面。它那富有弹性的身躯有一半露在水面,两眼死死盯着船上的渔民,从它的目光中,人们感到有一种忧愁和乞求的神情,仿佛它在期待着什么。

这情景,使渔民们动了恻隐之心,他们来到网前,将那条死去的小鲨鱼翻出来,扔进大海。这时,只见大鲨鱼转动了一下身躯,朝小鲨鱼迅速扑去,然后用嘴推着小鲨鱼,向远处游去。这些鲨鱼的不寻常的举动,给耳闻目睹这一事实的人们留下了一连串的疑问。是不是由于3条小鲨鱼被捕获,才引起几条大鲨鱼对渔船的跟踪?大鲨鱼将曳网咬破,是为了救出小鲨鱼吗?为什么当两条小鲨鱼回到大海时,会出现鲨鱼们的异常活跃的场面?那条离开自己的伙伴继续紧跟渔船的大鲨鱼,是不是死去小鲨鱼之母呢?还有,难道像鲨鱼这种凶猛的“海中霸王”也有“友爱观念”和“慈母之心”吗?

看来,这些疑谜一时是无法解答的。但不管怎样,鲨鱼的行动向我们说明,人类对它们还了解得很不够。

香港海滨的吃人动物

1979年夏天,在香港海滨发生了一件惨案:三位青年在海里游泳,正当他们准备往岸边游时,游在后面的那位青年突然被一种凶猛的动物拖入海底。这不幸的人连喊一声都来不及,他的两个同伴只看见从海中冒起一股股殷红的鲜血……

惨案发生后,人们在惊吓之余,发出了各种议论。是什么动物竟然如此凶残呢?大部分人认为这是鲨鱼所为,但是也有人提出是海中恶魔马来鳄干的,因为在华南沿海曾有过鳄鱼吃人的传说。

马来鳄是鳄类中体型最大的,它一般栖居在热带海区,常长期在海上漂游。它的皮肤很厚,能够阻止海水中盐分的渗透,眼睛和肾脏也有排除盐分的功能,因而十分适宜于在海洋里生活。它主要是在沿海活动,有时也随着海潮进入内陆河流中。东南亚热带沿海的居民,都知道马来鳄的厉害。它的性情残暴,嗜杀成性,连凶猛的老虎也怕它几分。它不仅袭击游鱼、走兽、飞鸟,还不时袭击人类。水上作业的渔民和河边洗衣的妇女,不小心就会被它拖下水中吃掉;袭击游泳中的人、畜则更不鲜见了。

其实,在我国华南沿海,包括香港一带海区,曾是马来鳄的重要栖息地。在广东的潮州,唐朝时马来鳄危害严重,伤害了许多人,家畜几乎被吃光,老百姓无法生产,生活穷困。为此,当时任潮州刺史的大文学家韩愈,派人往水中投了一只猪、一只羊,以祭鳄鱼,还写了《祭鳄鱼文》,要鳄鱼们七天之内“南徙于海”,否则就要将它们“尽杀乃止”。韩愈的这篇文章写得很出色,但是鳄鱼还是继续作恶。到了元、明、清时期,在两广、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区,有关马来鳄的记载仍然很多。例如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乘船巡视南海,见一条大鳄鱼游到船边,长约丈余,它急于吃人,便从船边舷梯爬上船来,凶恶地冲向一名士兵,把一名持枪的士兵吓呆了,李准迅速夺下士兵手中的枪,向鳄鱼开了两枪,将其击伤,鳄鱼翻入海中,沉入水底。此事在李准写的《巡海记》中有详细记载。

由此可见,从西汉到明清,马来鳄曾在我国华南沿海一带栖息过两千多年。后来由于气候条件变迁的影响,迫使马来鳄将其栖息地逐渐南移,终于不再在我国沿海安家了。不过,本世纪初,马来鳄在我国华南沿海还偶有出现,1921年就曾在香港海面捕获过一条。马来鳄游到香港附近海面来觅食,则是完全可能的事。因此,对于香港海滨那件海中动物吃人的惨案,将马来鳄列为可能的“案犯”之一,是完全有道理的。至于那位不幸的青年究竟是被马来鳄吃掉的,还是被鲨鱼吃掉的,因无法查证,也就成了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

“基林格”号帆船之谜

1921年1月21日,美国哈特勒斯角海洋救生站的值班人员在望远镜中发现了一艘搁浅的五桅帆船。他们感到很奇怪,因为这艘船既没有求救的火光,也没有发出呼救信号。于是,他们乘摩托快艇前往察看。由于风大浪急,他们无法靠近这艘帆船。不过,有一点他们却看得很清楚,即这艘船的帆已落下,甲板上没有人。直到2月4日,天气好了一些,他们才设法登上了该船。

这艘船名叫“基林格”号。它已深深地搁浅在沙滩里。船上的罗盘、舵轮、航海仪器均已破损,航海日志和天文钟也不见了,但仓库中的东西和私人财物却完好无损。从厨房里的情况可以看出,船员在离船前曾吃过土豆沙拉和豌豆汤,还喝了咖啡。在船上没有发现活着的人,也没有死的尸体,活着的生物只有3只饿坏了的猫。

海洋救生站的人员把船上的贵重物品都搬到岸上。后来“基林格”号被风浪打成两截,一截随墨西哥湾暖流向北漂走,另一截被美国海岸防护队炸掉了。

发现“基林格”号的消息很快就在北卡罗来纳州一带传开了,人们纷纷猜测它出事的原因,是海盗骚乱,还是什么别的什么原因造成船只失事?谁也不知道。事隔不久,人们在海边捡到了一个漂流瓶,瓶里面的纸条上写着:“‘基林格’号被一艘船抓住,全体船员躲在舱中,没有可能离开船,速告政府。‘基林格’号……”字到这里便断了。

纸条被送到北卡罗来纳州司法部,开始了立案侦查。

经过侦察部门调查得知,“基林格”号是才下水不久的一艘新船,排水量为212吨。它由美国诺福克港出发,到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再从那里返回美国。事情就发生在返回美国的途中。

另外,侦察部门还弄清了该船船员是由不同国籍的人组成的:船长和大副是美国白人,水手长是芬兰人,炊事员是美国黑人,6个水手是丹麦人。首任船长麦林特因船员不听调动,在船只到达圣路易斯港时辞职不干了,新换上来的船长虽然抱怨船员不守纪律,但还是接受了指挥任务。

经过反复侦察,始终查不出该船失事的原因,也一直找不到船员的下落,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更令人们疑惑不解的是,如果说是海盗引起人员失踪的话,为什么船上的贵重物品都没有丢失,船也没有被凿沉呢?如果说是船员骚乱的话,为什么船上没有打斗的痕迹?如果说是船员已乘舢板上岸,也不会一点儿踪迹也不露。于是人们开始怀疑,莫非纸条是有人故意编造出来的?对此,美国人开玩笑地说,能解开这个谜的只有3只不会讲话的猫,因为只有它们是这起事件的“直接见证者”。

深海动物的起源

人们一般把深度超过200米的水域称为深海。在海洋中,太阳光只能达到100米的深度,因而深海是一片黑暗的世界。由于海水的压力随着深度而增加,深度越大,海水的压力也越大,在4000米深的海底,一个成年人所承受的压力,大约相当于20个火车头压在身上。经深海调查得知,深海区的温度终年不变,一般都在0℃左右,水不大流动,水中氧气很少,加上没有阳光照射,光合作用无法进行,因而深海里没有植物。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如此恶劣的深海环境中,却生活着许许多多深海动物,其种类可以说是难以计数。就鱼类来说,有巨尾鱼、后肛鱼、巨喉鱼、叉齿鱼、锯颌鱼、皮条鱼、黑鲸犀鱼、树须鱼、固灯鱼、鞭吻鱼、须鳃鱼、狮子鱼等等。有的动物不能在淡水中生存,但却能在深海里成长,主要的种类有海胆、海星、海花(海百合)、海参等等。此外,深海底还生活着红螺、蚌、巨形蠕虫、虾、蟹、海蜘蛛以及4000多种苔藓动物。

这些深海动物是从何处起源的呢?这在目前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有的学者认为,深海动物起源于深海之中。远在几亿年以前,最古老最原始的动物是栖息于水深超过千米的深海之中。其理由是,人们曾用拖网从那里得到了被称作是动物发展史上“失踪的环节”和仅仅从化石中才了解到的绝迹动物。例如有10个从3540米深海底捕获的活标本——铠甲虾和新帽贝,可以说是与3.5亿年前就已灭绝的古蜗牛和帽贝同是一家。另外,在那里还存在着动物界中特殊的新纲动物——海洋拟蠕虫。这足以说明深海动物的古老性。

有的学者认为,深海动物起源于海水的表层动物或海滨的动物。后来,它们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迁移到深海定居下来:一条途径是从海面经所有的水层,也就是从光照层到弱光层再到无光层,抵达深海;另一条途径是沿着海底大陆架——大陆斜坡——深海,迁移下去的。现已证明,深海底栖鱼类最早是生活在大陆架的浅海底栖鱼类,后来它们沿着大陆斜坡逐渐向深海底分布过去,慢慢适应了深海生活。

也有人认为,所有的深海动物以及淡水动物都起源于浅海。而淡水动物比深海动物要古老,说明浅海动物先向陆地淡水区域迁移,然后再向深海迁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深海动物可能来自北极海域或南极海域,因为它们都有适应低温生活的特征。

总之,对于这个自然之谜的解释和推测是各种各样的,目前各家学者仍在积极探讨之中。

海上光轮

海洋,这个奇妙的世界,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故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揭开了许多海洋的奥秘,但这仅仅是人类向海洋进军的第一步,还有许多问题等待人们去解答。神秘的“海上光轮”之谜就是其中之一。

1880年5月的一个黑夜里,“帕特纳”号轮船正在波斯湾海面上航行。突然,船的两侧各出现了一个直径约500~600米的圆形光轮。这两个奇怪的“海上光轮”,在海面之上围绕着自己的中心旋转着,几乎擦到了船边。它们跟随着轮船前进,大约20分钟之后才消失。美国作家查尔斯·福特一生都在收集这类难以解释的怪事,他曾多次列举了这种奇怪的“海上光轮”现象。

1884年,在英国某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有人曾宣读了一艘船只的航行报告。报告中讲到了两个“海上光轮”向着该船旋转而来,当它们靠近该船时,船只的桅杆倒了,随后又散发出一股强烈的硫磺气味。当时,船员们把这种奇怪的光轮叫作“燃烧着的砂轮”。

1909年6月10日夜间2点钟,一艘丹麦汽船正航行在马六甲海峡中。突然间,船长宾坦看到了海面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几乎与海面相接的圆形光轮在空中旋转着。宾坦被惊得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光轮才消失。

1910年8月12日夜里,荷兰“瓦伦廷”号轮船船长布雷耶在南中国海航行时,也看到了一个“海上光轮”在海面上飞速地旋转着。与上面所提到的“海上光轮”不同的是,该船船员在光轮出现期间,都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有趣的是,“海上光轮”的大部分目睹者都是在印度洋或印度洋的邻近海域,其他海域很少发生。

如何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呢?人们作了种种推论和假设。有人认为,航船的桅杆、吊索、电缆等的结合可能会产生旋转的光圈;海洋浮游生物也会引起美丽的海发光;有时,两组海浪的相互干扰,还会使发光的海洋浮游生物产生一种运动,这也可能会造成旋转的光圈……。但遗憾的是,上述种种假设,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那些并不是在海水表面,而是在海平面之上的空中所出现的“海上光轮”现象。

于是,又有人猜测,“海上光轮”也许是由于球形闪电的电击而引起的现象,也有可能是其他某种物理现象所造成的。但这也只是猜测,谁也不能加以证实。

神秘的“海上光轮”至今还是个谜。目前,人们对这种变幻莫测的“海上光轮”了解得还很少,需要海洋科学工作者做大量的调查工作,收集更多的见证,以便早日揭开这个谜。

死海之谜

死海不是海,而是一个内陆湖,它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之间的裂谷中,湖面比海平面低392米,是世界上陆地最低的地方。在希伯来语中,死海被称为“盐海”。这是因为湖水中含盐度为22%,比一般海水高七八倍,是世界上含盐分最多的一个水域。

在这样高盐度的湖水中,不仅没有鱼虾,甚至连四周岸边都没有任何植物能生存。由于水的密度大,游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舒适地仰卧在水面上。

长期以来,在死海的前途命运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死海在日趋干涸,不久的将来,死海将不复存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死海并非是没有生命的死水,它的前途无量,是未来的世界大洋。

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中,死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蒸发浓缩,湖水越来越少,盐度越来越高。加上那里终年少雨,夏季气温高达50℃以上。唯一向它供水的约旦河,还要被用于灌溉,所以它面临着水源枯竭的危险。1976年,死海水位迅速下降,其南部开始干涸。以色列曾想用“输血”的方式——打通死海与地中海——来挽救死海,但地中海本身的平衡也很脆弱,亦有入不敷出之忧。所以,从长远看,死海似乎只有死路一条了。

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认为,死海位于著名的叙利亚——非洲大断裂带的最低处,这个大断裂带还处于幼年时期,终有一天,死海底部会产生裂缝,从地壳深处冒出海水,而随着裂缝的不断扩大,会生长出一个新的海洋。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是,与死海处于同一构造带上的红海,其海底已发现了一条深2800米的大裂缝,并且还在缓慢发展,从地壳深处正不断地冒出水来。

80年代初,人们又发现死海之水正不断变红,科学家们经过分析,发现其中正迅速繁衍着一种红色的小生命——“盐菌”。其数量之多也十分惊人,大约每立方厘米湖水中含有2000亿个盐菌。此外,人们发现死海中还有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看来,死海已名不副实了。

海滨奇石

东山岛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古称铜山,是著名的海滨风景区。东山岛的闻名,除了美丽的热带海滨风光外,还因为岛上有一块奇石——风动石,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

风动石,危立于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高4.73米,宽4.57米,长4.69米,重20多万千克,外形像一只雄兔,斜立于一块卧地盘石上,两石吻合点仅有几厘米见方。当海风从台湾海峡吹来的时候,强劲的风流会使风动石微微晃动,让人觉得其岌岌可危,可风停后,风动石也随之平稳如初了。

风动石不仅在风的吹拂下会摇晃,而且人力也能使其晃动。如果找来瓦片置于石下,选择适当的位置,一个人就能把这硕大的奇石轻轻摇动起来。此时,瓦片“咯咯”作响,顷刻间化为齑粉,奇石摇动的轨迹清晰可见。

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发生7.5级地震,山石滚落,屋倒人亡,可风动石却安然无恙。“七七事变”后,日军企图搬走风动石,日舰“太和丸”用钢丝索系于风动石上,开足马力,可多条钢丝索被拉断了,风动石却纹丝未动,最后日军只得放弃这一企图。

风动石历经沧桑,依然斜立如故。

海鸟与人争战

信天翁是一种最大的海鸟,双翅展开可长达1.5米以上。它的性情勇猛,爱吃鱼虾和贝类。人们可不能小看了这种海鸟,在它们身上还蕴藏着与人抗争的力量哩!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准备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凉的小岛上建立情报基地。一天晚上,美军派出一个侦察小组悄悄地登上小岛。谁知岛上住着的数以万计的信天翁,被闯入的不速之客所惊动,它们立即排成阵势,狂叫着一齐向海边冲过来,硬是把登岛的美军侦察兵一个个地挤下海去,登岛终告失败。

美军不甘罢休,决定第二天再次登岛。可这一次美军尚未靠岸,满天的信天翁便从空中俯冲而下,有的用嘴啄,有的用翅膀打,有的用爪抓,一齐向侦察兵展开猛攻,弄得这些美国侦察兵手足无措,败下阵来,第二次登岛又告失败。

为了迅速占领这个小岛,美军司令部如临大敌般拟定了一个向信天翁开战的方案。于是,海岛上一场奇特的“人鸟之战”开始了。

美军首先派出飞机对小岛上的信天翁进行轰炸,无数的信天翁被炸死。紧接着步兵与战车迅速登陆,但由于鸟尸成山,难以开进。更出人意料的是飞机的轰炸不仅吓不跑这些海鸟,相反却激怒了附近几个小岛上的信天翁,它们一批又一批地飞到这个小岛上来与人搏斗。美军毫无办法,被迫使用毒气。经过一场毒气战后,岛上鸟尸遍地,美军只好调来推土机把鸟尸推下大海。

美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这个小岛上修起了飞机场和公路。然而,这场“人鸟之战”并未结束,信天翁这个“顽敌”还时常落满整个跑道,影响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甚至有的海鸟会舍身撞击飞行中的飞机,使飞机坠毁。据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岛上美军与海鸟之战从未停息,真可谓是“持久战”了。

这场罕见的人与海鸟之战,曾引起了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兴趣,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但信天翁为什么会这样舍生拼死地保护自己的家园和援助自己的同类呢?是谁在领导和指挥它们进行这一场持久的战争?它们为什么会视死如归和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仍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成了困惑人们的难解之谜。

螯虾繁殖之谜

虾类中最好吃的要数螯虾了。螯虾产自大海,形状与产自淡水河水中的螯虾(俗称蛄)相似,但要比蛄大得多,最大的可有半米长,11公斤重。这种海产螯虾不仅个大,而且肉多,味道十分鲜美;而淡水产的蛄,个很小,没有多少肉,也不大好吃。在法国,海产螯虾肉是一种价钱昂贵的上等食品。每个法国渔民出海时,都希望能捕到几只螯虾,不过这个愿望一般很少能实现,特别是近些年来,捕到螯虾的机会就更少了。

可是不久前,在法国一个名叫阿弗尔的油港突然出现了许多螯虾,这消息成了当地轰动一时的新闻。人们对此感到迷惑不解,不少科学工作者赶去观察研究。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勒阿弗尔油港为超级油轮停泊而挖掘了一个面积为3.5万平方米的海区引起的,这个新挖掘的海区特别适合螯虾生存繁衍,把附近海区的螯虾都引来了。但是,人们在这个海区并没有发现更有利于螯虾生存的条件,相反由于海水遭到石油污染,更不利于螯虾生存。因此,这一说法被人们否定了。还有一些人认为,由于挖掘了海底,导致海底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其他生物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死亡,螯虾却能适应这种环境,繁殖大大增加。这一说法也缺乏科学根据,实际上,生态平衡的健康的海区更适合螯虾繁衍生息。另一部分人则猜测,也许轻微的石油污染有利于螯虾的生活,因而大量繁殖起来。总之是说法纷纭,尚无定论。

后来,法国诺曼底大学拨出了一笔巨款,对这一海洋生物奇观进行研究,但尚未揭开这一自然之谜。还有人建议,在这个油港的中心水域再挖一个更大的海区,以供螯虾大量繁殖,使更多的人都能尝到这种珍肴美味。

海豹干尸之谜

在南极洲沿海,有一些深深的峡谷,终年没有冰雪覆盖,裸露着大片的岩石。这些峡谷降雪量极少,气候异常干燥,因而叫做干谷。

在这些干谷里,存在着许多奇特的自然现象,其中之一是发现了大量海豹的干尸。

这些在离海岸60公里的干谷里发现的海豹干尸,有食蟹海豹和威德尔海豹两种。干尸的体长多为1米左右,属于幼年海豹。由于气候寒冷且异常干燥,尸体保存完整,一点也没有腐烂。海豹一般只在紧靠海边的陆地上活动,特别是食蟹海豹一般只栖息在远洋,它们怎么会死在离海岸远达60公里的地方呢?这真是件非常奇怪的事。

科学家们对这些海豹干尸的来由做了种种推测:一种是“古海论”,认为古代这些地区曾是大海,后来海平面降低,海水退下时海豹未能随着逃走,死在这里。这种论点受到了地理学家的反驳,因为在这个地区并没有发现古海区的地形遗迹。另一种是“海啸论”,认为在数百或数千年前,这里曾发生过大海啸,幼小的海豹因体重轻,被大海波涛抛进了干谷。第三种是“海豹迷向论”,这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海豹具有爬到岩石上晒太阳的习性,这些海豹是在爬上岸晒太阳时,迷失方向,进了干谷深处而死在这里的。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后一种论点也许有点道理,但它只不过是一种推测并没有得到证实,实际情况如何,仍是一个待解之谜。

另外,这些海豹是什么时候死的,也没有搞清楚。科学家们用放射性碳素测年法,对这些海豹干尸进行年代测定,发现它们已存在1210年左右。但是,当科学家们对南极地区的活海豹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测定时,也出现了数百年的数值。所以,这些海豹干尸形成的确切年代,仍然是个待解之谜。

海底大胡子蠕虫

1979年冬天,美国一支海洋考察队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水深2500米的一处海底温泉口处,发现了一种新的须腕动物——科学家们暂时称它为“大胡子蠕虫”。这是人们从未见过的一种神秘生物。它的躯体全长约2米多,没有嘴、眼睛和消化器官,只有神经系统,全身呈粉红色。

大胡子蠕虫为什么能终年在不见阳光的海底生活?它以什么为食?这是科学家们很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生物学家们认为,大胡子蠕虫不可能获得海洋表面那些依靠太阳能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碳水化合物。那么,这种蠕虫的能量供给者又是谁呢?经过科学家们的长期研究,初步了解到,这种蠕虫是从生活在自己体内的细菌身上获得能量的。原来,细菌和大胡子蠕虫处于共生状态。这种细菌具有特殊的本领,为了报答蠕虫主子所给的居住之恩,就不断地给蠕虫供应食物,它利用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海底温泉水里含有的硫化物进行化学合成,形成碳水化合物,供蠕虫吸收。

要完成这种合成作用,必须依靠一种重要的物质——酶。加利福尼亚大学有3位生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大胡子蠕虫体内的细菌能够制造这种酶。这样,科学家们就初步揭开了大胡子蠕虫为什么能在永久黑暗的海底生活的这一自然之谜。

但是,大胡子蠕虫身上还有一些谜没有被揭开。例如,大胡子蠕虫为什么能和细菌共生?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搞清楚。又如,大胡子蠕虫是所有生物中寿命最长的生物之一,所谓2米多长的蠕虫,实际上是指它自己建造的供居住的管子的长度,据生物学家分析,蠕虫建造这种管形住宅的速度很慢,哪怕是1毫米长也需要250年,如果建造75厘米长的管子,就需要18万年以上,要建造2米多长需要多少万年就显而易见了。大胡子蠕虫为什么会有如此长的寿命?这个研究课题就更加神秘和更加有意义了。但是,科学家们仍未能解开这一大胡子蠕虫的长寿之谜。

螃蟹岛奇观

在巴西马腊尼昂州圣路易斯市海岸外的大西洋中,有一个神秘的无人居住的小岛,由于岛上螃蟹密布,人们就称它为“螃蟹岛”。

关于这个螃蟹岛有许多奇闻,在人们中间长期地流传着,使人们感到这个小岛神秘莫测,充满了疑惑。

据说,在螃蟹岛的中心地带,有许多淡水湖泊,那儿有不少巨蟒、豹子、鳄鱼及奇形怪状的猴子,是一个野生动物汇聚的处所。这些动物是怎么来到这个大西洋上的孤岛上的?人们无法解开这个谜。

人们传说曾在岛上发现过野人。有一次,3个渔民乘船去岛上捉螃蟹,在船上看守的那位渔民突然发现一个全身长满毛发的野人,向船上扔树枝、树叶。他惊恐万状,大声呼喊自己的同伴,可是转眼间野人已不知去向。

还有人说,这里出现过飞碟袭击人的事。1976年,有4个渔民来岛上捉螃蟹,正当他们在船上睡觉时,突然遭到一股奇怪大火的袭击,他们急忙把船开到附近的港口,可是两个渔民被烧死,另一个也被烧伤。这场火灾是怎样烧起来的呢?不可能是闪电引起的,因为船只完好无损。经过一番调查,未能得到确切的结论。许多人都认为,肇事者很可能是飞碟。

螃蟹岛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夜晚来临,岛上经常出现一些奇特的强光,红光闪烁,景况动人。但这些光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至今也未解开这个谜。

在这个孤零零的海岛上,滋生着各种蚊子。令人不解的是,它们在白天也很活跃,成群结队地袭击动物和人。来这儿捉螃蟹的渔民,必须带着用纸卷成的又粗又长的蚊香,点燃来驱散这些可怕的蚊子。

螃蟹岛的地质构成也非常奇特,岛的四周全是密实的胶泥,气味恶臭。这种恶臭的胶泥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这种胶泥上会繁殖如此众多的螃蟹?这又是一个谜。由于胶泥深厚、柔软,上岛来的捕蟹者必须先脱掉衣服,迅速地匍匐前进,绝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否则会深陷泥潭,不能自拔。为了安全,他们往往每6-8人一组,集体行动。捕蟹者都要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他们把手伸进蟹洞,抓出螃蟹,举到眼前,认出雌雄,这一套动作几乎不超过一秒钟。为了不使生态不受影响,他们总是把雌蟹留下,只把雄蟹带走。上岛捕蟹是很辛苦的,但却收获颇丰,每条小船来岛一次可捉到1500-2000只大螃蟹。

在这个海岛上,最动人的场面是螃蟹的“恋爱舞会”。这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奇观。螃蟹交尾有固定的时日,它们总是选在满月时。交尾仪式一开始,雌雄双方先是翩翩起舞,数不清的螃蟹在月光下一起踏着整齐的步伐,气氛十分热烈。此时“舞会”上尽管没有欢声笑语,可是观看者却能感到这里“歌舞正酣”。众螃蟹交尾后,便纷纷钻进洞内,消失在富含碘的胶泥中。

神秘的螃蟹岛的许多疑谜,仍在等待着人们去揭示。

海岛巨龙之谜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传说在印尼的科摩多岛上有一种“巨龙”。它力大无比,尾巴一摆能击倒一头牛;它的胃口非常大,一口气能吃下一头100多斤重的野猪。而最令人不解的是,它的口中能够喷火!

1912年,一位荷兰飞行员由于飞机发生故障,被迫将飞机降落在科摩多岛。在岛上,他见到了那种传说中的动物。不久,他返回驻地爪哇岛,写了一份关于发现一种怪兽的报告,说是在科摩多岛的确有当地人传说中的怪兽,但它们不是“巨龙”,而是一种巨大的蜥蜴。

荷兰飞行员的报告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一位名叫安尼尤宁的荷兰军官登上了科摩罗岛,打死了两头怪兽,将两张完整的兽皮运到了爪哇。其中一张兽皮长达3米。经科学家们鉴别,确定是一种巨型蜥蜴,并把这种巨型蜥蜴命名为“科摩多龙”。

无独有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古生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科摩多龙的化石,经测定,是6000万年前的史前生物。同时,地质学家发现,科摩多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海岛,形成时间不到100万年。

这两个发现,使人们陷入了迷宫:科摩多岛诞生以前,澳大利亚的这种龙早已经灭绝。那科摩多岛上的巨蜥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怎么能够活到今天?难道它们真是从天而降的“龙”吗?几千万年以来,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这在当时成了一些难解的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