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自选手册:零基础轻松买对保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1:55:34

点击下载

作者:许春波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保险自选手册:零基础轻松买对保险

保险自选手册:零基础轻松买对保险试读:

保险自选手册——零基础轻松买对保险许春波 著中信出版集团致读者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保险最开始是排斥的。10年前,我太太为我买了一份重疾险,当时我挺反感的,觉得自己还年轻,身体很好,不需要保险,而且每年的保费,对我来说,也是个负担。由于看到太多IT(信息技术)行业人员猝死的新闻,我的观念在2013年前后发生了转变。家庭经济支柱的倒下,让整个家庭都蒙上阴影,陷入困境。的确,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身体需要越来越多的关注,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一份保险——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不幸离开,整个家庭会遭受多么沉重的打击,我不想让我爱的人的生活过于狼狈,只想让他们在疾病、灾难面前更加从容。2015年,我离开腾讯,决心投入保险行业。对保险了解得越多,我就想做得更多。我发现,虽然保险很好,但保险业却纷繁复杂,从业者众多,产品复杂多样,这让很多想买保险的人,根本无从下手。身边的朋友经常向我咨询如何配置保险的问题,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往往最后会把我购置的保险复制一份。尽管非常感谢他们的信任,但我想说,不同的个体和家庭有不同的风险,我买的保险是适合我的,但并不一定就适合他们。所以,与最开始做“深蓝保”公众号,普及保险的初衷一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开你关于保险的疑惑。自序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家人的保险2019年初,有多家出版社联系我,想要我出一本保险科普的书,我知道,他们都是通过公众号“深蓝保”找到我的,而我在接受邀请后,就开始认真思考这本书的模样。说实话,一个人要想把保险知识化繁为简地讲述出来,还是挺难的,熟悉保险知识后,很容易一提笔就叙述一些专业的概念。保险的理念和概论太多,而且涉及法律、医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从业几年来,我遇到过很多不知道如何购买保险,或者买了不合适保险的人,其中有两位妈妈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一位妈妈来自西部山区,她是少数民族,在一个小县城教书,目前有两个宝贝女儿,老大有先天性疾病,因此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这位勇敢的妈妈向我询问是否能给老大购买保险。而且由于生过病、住过院,老二也没办法购买互联网保险。在跟这位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母亲处于困境中的无奈,同时也发现国内保险行业有太多的不足。她所在的县城只有两家保险公司的营业网点,它们推荐的产品都严重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而且她对健康告知和产品保障也存在困惑,对互联网保险既陌生又担忧。另外一位山东的妈妈,为了给孩子买保险,做了很多功课,当发现无法购买一款产品时,她很焦虑,后来找到我,希望我能够帮帮她。在收到这位妈妈的请求后,我有些惶恐,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承担不起她的苦苦哀求,因为我知道这份保单的背后承担着一个家庭的重大寄托。最后,我尽己所能地帮助了这两位妈妈,由此也更加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尽管互联网的崛起,给传统行业带来很大冲击,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名互联网保险从业者,我想对它表达一份真挚的感谢。我知道很多人都跟那位妈妈一样,对互联网保险充满了疑虑,可能还是因为她不懂保险,不敢如网购那般洒脱下单,所以还是寄希望于专业人士。不过,这个行业非专业人士又太多了,他们会不停地跟你聊天,最终让你买下一份所谓的“完美”保险。事实证明,在这些人的指引下,很多人买了保险后就会认为,保险没用,保险是骗人的,误解也因此一次次加深。消费者和保险从业者之间有一道信息不对称的高墙,阻隔了消费者对保险的信任。而互联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打破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在互联网之下,每个人不用再依赖某个个体信息而做出定论,互联网保险更懂用户,用户体验更好,智能核保、网上预核保的出现,也为保险披上了科技的外衣,给很多身体状况不好、难以投保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我不得不为互联网保险摇旗呐喊。在从事保险自媒体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一直在给大家分享保险配置理念,提供公正客观的保险产品测评。当然,在疲累、不满、失落、怀疑的时刻,我也会陷入所谓“价值和意义”的灵魂拷问中,保险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为何要不遗余力地去表达我对保险的认识和思考呢?我是想在保险行业做出一些突破的,但我也知道要改变保险多年来在人们心中形成的既有印象有多难。我只能用一位朋友的话宽慰自己,“我们不能奢望去影响所有人,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去影响那些我们能影响的人,然后让他们去影响更多人”。这一路,我想我确实影响了那些我能够影响的人,这是我的荣幸。每次收到那些说“看了你们的公众号,给自己和家人都买好保险了”的感谢话时,我就不再困惑了,我所做的一切,意义不正在此吗?帮更多人解决保险相关的问题。有人告诉我,我的文章改变了他对保险的看法,他从一开始的排斥到接受,家庭保单由2张增至20张,如今很安心,再也不怕被疾病的风险压倒了。有人告诉我,他也开始热爱并从事了保险相关的工作。还有人给我分享了自己获得保险理赔的心路历程,特别感恩有保险在……在此,我也要谢谢一路给予我支持的人,是你们给了我源源不断输出这些文字的动力。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人愿意放下成见,重新认识保险。其实保险很简单,就是来帮我们规避一生的意外、疾病和身故风险的,保险是一把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伞。保险业变化很快,我也一直在强调,保险是一个多次配置的过程,所以大家不要寄希望于一次性就买到最合适的产品。本书重在普及保险知识,传播保险观念。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到公众号“深蓝保”找我。希望翻开这本书的你,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保险。对于那些缠绕在你心头的保险问题,也希望你能在书里找到答案。祝你阅读愉快!许春波写于南国深圳第一章对保险认识上的误区保险业在我国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直至今天,才趋于成熟。但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还是认为保险没什么用,保险都是骗人的,卖保险的人都是骗子。那么为什么说它是骗人的呢?[1]有人说:重疾险只保癌症、心肌梗塞等绝症,人一生患这些病的概率能有多大?保险就是牟取暴利。有人说:买了保险,看这病不给报,看那病也不给报,买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其实都是骗人的。有人说:保险合同搞得那么复杂,普通人怎么看得懂,全靠销售员一张嘴,等你真出事时,理赔太难了。保险就是骗人的……其实保险是很简单的商品,保什么、不保什么,什么情况下能赔、什么情况下不能赔,这些关键信息都是白纸黑字写在合同上的。有的人买菜的时候会为了几毛钱斤斤计较,而买大额保险的时候却闭着眼睛瞎买,拿到合同也不看,买完就不管不问了。等到出事了,他就不停地抱怨,痛骂保险是骗人的。其实保险本身并不骗人,实际还是人骗人。这一章我会列举普通人在选择保险时,常常陷入的几大误区。我确信,如果你认真读完这一章,没人能够骗你。误区1:买时易,赔时难很多人担心理赔太难,想着多花点钱,就能买一个容易理赔的保险。这样的想法挺天真的。保险会不会得到理赔,首先取决于你遇到的情形是否在保险的责任范围内。前段时间,有位朋友阑尾炎发作,去医院做了阑尾切除手术,后来他拿着治疗单去申请理赔,却被拒绝了。我了解原因后发现,他被拒赔,一点儿都不冤。他拿着意外险的保单去申请手术的理赔金,保险公司怎么可能受理。他说当初听说意外险也有医疗部分,但其实意外险只赔付因意外事故导致的就医费用。我忍不住吐槽了他一句,“你这手术,又不属于意外”。像犯这种低级错误的朋友不在少数,被拒赔皆因自己的疏忽。想要顺利获得理赔,投保时有两点要特别注意:第一,关注保障内容;第二,在做健康告知时如实告知。保险公司的理赔都是按照条款来的,如果你连理赔条款都不看,以为出任何事都能理赔,那么到时候受损失的只能是自己。买保险一定要清楚它的保障范围。在看条款时,不要漏看免责条款,免责条款涉及保险公司不保障的出险情况。在免责条款里,违法犯罪的行为都是免责的,毕竟我们身处一个法制社会里。比如,即使你买了重疾险,但因酒后驾驶、无证驾驶导致的伤残、身故等,保险公司是不赔付的。还有一些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战争暴乱等也是免责的。产品不同,免责条款也会有所不同,你一定要看清楚。关于理赔还有一个“诚信”问题,即你是否如实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当投保重疾险和医疗险时,你需要填写健康告知。如果你刻意隐瞒自己的病情,或者存在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说,保险公司怎么会知道,那么,在理赔时,损失的就是你自己的利益。保险理赔难不难,要看你自己,只要你明确保险条款的内容,如实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保险理赔就不难。从很多角度来看,保险不是骗人的,而是在帮人。当你觉得自己被骗的时候,可能是你买错保险了。如果你什么都不看,不看合同,不看条款,以为买保险很简单,等到理赔时,只能吃大亏。中国人的保险意识普遍不高,所以在遭遇重大疾病时,即使是一个有稳定收入和相当数量积蓄的家庭都可能被拖垮,进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2018年,全球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了中国癌症人群5年生存率数据。数据显示,从2003—2005年到2012—2015年,我国癌症患者的整体5年生存率在十年内明显提高,从30.9%上升至40.5%。即使已经提升到40.5%,但是与美国2012年的70%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原因主要是很大一部分人心态不好,医疗费用又太高,造成精神压力太大,还有一部分人根本没有钱治病,只能放弃治疗。买到合适的保险既能救自己也能救家庭,一份保单是爱和责任的体现。你要多了解状况,不要盲目跟风,不要听信他人的忽悠而失去了自我的判断。如果你还有困惑,希望这本书能给你答案。误区2:有社保就不需要商业保险很多人认为自己有了社保,就不再需要购买商业保险。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社保是国家为公民提供的最基本的保障。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5种。它旨在解决我们的3个问题:怕老、怕病、怕失业。国家的保障是全面的,但是社保只能“保”,不能“包”,它的特点是“低保障,广覆盖”,只能做到最低的保障水平,而商业保险就能够做到较高的保障。社保对普通意外医疗、伤残和身故的补偿力度都很小,而商业保险能够按照合同给予相应的、较大数额的赔付。如果一个人身患重疾,那么社保医疗只能在他治疗后再凭发票报销,而且还不能全额报销,其中一些进口药、高价药等又都不在报销范围内。而且因为患重疾,他不能工作,他的家人也可能不得不辞掉工作照顾他,这一部分收入损失,社保也是不能报销的。但商业保险中的重疾险能在投保人确诊时,就赔付一大笔钱。购买保险的人可以自由支配这笔钱,不但可以用来支付医药费,还可以购买营养品、聘请护工等等。在养老方面,一个人如果未活到退休年龄,是无法享受额外的社保补偿的,最多只能拿回账户里的钱。他如果退休后身故,只能领回未领完的养老金,得不到额外的补偿。社保也不存在受益人,无法继承身故保险金。而商业保险会把身故金赔付给指定或者法定的受益人,给家人留一份保障。可能有人会说,社保中有失业保险,而商业保险没有。不过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极其麻烦,我从社保局了解到,领取失业保险金,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失业前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因被公司解雇、公司破产等情况而失业是符合领取资格的,但如果是自己主动辞职,肯定是领不了的。以深圳市民为例,如果失业了,每月可领取近2 000元的失业金,但失业金最长只能领取24个月,并不能无限制地领取。社保和商业保险各有千秋,可以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当然,还有人会问,公司为我们购买了全面保障的团体险,还需要自己买商业保险吗?我曾经采访过两位朋友,一位在大型国有银行工作,一位在某互联网巨头公司工作,他们所在的公司,在社保之外,还给员工配置了保障全面的团体险,也总在招聘会上拿这份福利宣传以吸引求职者的眼球。但这些公司给员工购买的保险真的有那么好吗?据我调查所知,团体险较明显的优势便是门诊保障充足,对于日常看病花销是完全足够的,一年可以报销上万元。对于女性员工而言,生育保险金也可以保障其生孩子时不用花钱。这些福利确实能为你省一笔钱,不过它只能转移一小部分风险,因为保额普遍偏低。比如,重疾险的保额一般只有5万~10万元,如果你不幸得了大病,这点理赔款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因此,即便有公司补充的各大类保险,你如果想要更充足的保障,还是要自行配置商业保险。我建议每个成年人都要配置四大险种: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和寿险。对各大险种的介绍,我在后面章节会详细讲解。社保和公司团体险是一件薄被子,保证大家在天气不太冷时不受冻,如果天气变冷了,冬天来了,那一定要去寻找厚一点的更保暖的商业保险。误区3:有病治病,无病返本经常有人让我推荐一些“有病治病,没病返本”的保险。我知道很多人喜欢返还型保险。前段时间,一位刚毕业的年轻人跟我说,她想买一款保险,一年要七八千元,感觉挺贵的,所以还在纠结。她刚毕业没多久,正年轻,买任何一类保险都不至于如此贵。我问,“这个保险是返本的吗”?她说,“是返本的”。部分人有很强的储蓄心理,买保险一定要买返本的,他们觉得到七八十岁能返还保费的保险,一定比不返还的好。这也是很多人的心声:在出险时,希望得到一笔赔偿,而如果没有出险,就希望能拿回保费。返还型保险简直是“完美”的产品。市面上有不少返还型意外险和重疾险,如果在约定时间内未出险,保险公司会将保费返给客户。这样看来,买保险似乎就免费了,迎合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一下同样是一名30岁男性,在50万元保额、20年缴费期的情况下,分别购买返还保费和不返还保费的A、B两种保险,到底哪种保险更划算。30岁的男性,如果购买了66岁返还保费的保险,总保费要多交十多万元〔20×6 495=129 900(元)〕,77岁返还要多交近5万元〔20×2 440=48 800(元)〕。虽然本意上想占保费返还的便宜,但到时候返本的钱,本身就是每年多交的保费在几十年后的自然增值。如表1–1所示。表1-1 A产品与B产品的保费差额比较注:产品A,可以在66岁/77岁/88岁/99岁,领取所交保费;产品B,无法领取保费,只有在重疾/身故时才可以获得保额。返还型保险不仅多交了保费,还有两大弊病:a.如果66岁前就身故,每年多交的近60%的保费就白交了,同其他保险一样,它只赔付保额,其他的并不会多给你;b.如果为了返还而多交很多保费,也许就没有多余的预算购买别的保险了。对于保险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金融产品,很多人在购买时还会冒出一种想法:万一没出事呢?当这种想法出现时,潜意识里他们更加在意的是自己所交的保费,而忘了配置保险的初衷,其实是希望可以用更少的钱获得尽可能多的保障。在保障还没有做足的情况下,不建议大家购买这类保险。我们首先需要认清一点,保险公司不是慈善组织,所有产品都是精算师精心计算之后的结果,所以不要想着通过一份保险发财致富。不花钱就能免费得到保障,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童话世界里。误区4:不出险,钱就白花了我们都知道,投保人只有在出事时才会得到高保额保险金的给付。可是我们患大病或者出意外的概率会有多大呢?还有人会疑惑,我买了一份定期寿险,如果20年后期满没有出险,那么这钱岂不是打水漂了?这里我要说的是,这钱真的没打水漂,而且花得很值。根据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每天有500多人因为交通意外身故,有6 000多人由于癌症死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我们买了一份保障20年的定期寿险,20年后还活着,首先要感谢上帝的垂爱,又活了20年。保险公司只是用你交的钱来理赔别人,如果你不幸离世,保险公司也会把理赔金给你——保险具有互济性,投保人每年在保险公司交一笔钱,给将来出事的人预备着,众人互济,利人利己,这是多赢。保险的实质,就是一种消费,是需要成本的。你花钱买了一份受法律保护的契约,那些保障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你确定自己100%不会得重疾,不会发生任何意外,那么你就不用买保险,因为买保险一定是不值得的。因此,每个人在买保险前都要想通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买保险?是为了保险金吗?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很喜欢我的一位朋友在下定决心买保险时所说的“买保险是为了幸福感”。古语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何为“利”?即那些能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双重愉悦的东西,我们可称之为“幸福感”。活于世间,生而为人,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角色,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为了获得幸福感。2002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人的行为尤其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提出了全新的解释。其中一个结论是,风险决策后的输赢结果对每个人而言是不对等的,减少100元带给人的效用损失要远大于多了100元带给人的效用增加。他说,人们更在乎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失去方知其珍贵。而保险的存在旨在保护我们正在享有的东西:人生和财产,生命和身体。保险不是万能的,但保险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保障,帮助我们分散风险。我们失去的不是任何东西都能够替代的,比如,健康、生命……有保险,其实是多了份补偿,事故之后的经济补偿,不至于让你在大灾大难面前再失去更多。误区5:大公司的保险就是好,贵的保险就是好对大品牌过度的信任是我们最初买保险很容易犯的错,大公司、高价格,常给人一种安全感。殊不知,在大公司买保险也会有纠纷。发生纠纷后,你才会明白,安全感是需要自己给自己的,你出于一份盲目的信任,觉得大公司的产品就是好,不看条款就随意买,那就是送钱给保险公司。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个常识对日用品、家电等消费类产品是适用的,因为价格透明,性能功效简单明了,可以有很好的体验。但是在保险这个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你若对它的信息了解得不充分,就很难判断商品的好坏。当然,很多人选择大公司还有一个原因,担心小公司不靠谱,会破产。毕竟有的理赔额达到上千万元,这让很多人不禁担心,保险公司有那么多钱吗?大公司还好,如果自己在几十年后出事理赔,小公司会不会早就破产了,那买的保险怎么办?大公司与小公司关于破产,其实不是一个杞人忧天的问题!我们要知道,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都有破产的风险。不过保险公司从成立到破产是有科学监管的,通过有效的监管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我们投保人的风险。我从保险公司的成立条件、运营监管、破产管理三个角度来说明,为什么在国内买保险,是安全的。成立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六十八条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主要股东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信誉良好,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二亿元;(2)有符合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3)有符合本法规定的注册资本;(4)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5)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6)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与经营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7)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通俗来解读的话,这一条款大致有三层意思。想成立一家保险公司,第一,你要有钱,法律规定至少两亿元,目前实际的出资情况都在几十亿元;第二,只有钱也不够,还要有实力,信誉要好,准备在保险行业奋斗终生,而不是随便赚赚快钱;第三,要有一整套合理的公司制度,拥有专业素养的高管,能够制定一套公司运营的差异化经营战略。由此看来,成立条件是极其严苛的。运营监管归根结底,保险公司的牌照是稀缺的,我了解到有近200家公司排队申请审批,2017年以来,有好几家保险公司在筹建申请时因股东经营定位不明确被拒。与此同时,国家不仅在保险公司成立阶段对其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在保险公司成立[2]后,也会由中国保监会对其进行层层监管。(一)资金运用监管2018年通过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保险资金运用限于下列形式:(1)银行存款;(2)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3)投资不动产;(4)投资股权;(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整个规定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仅从安全性这个角度来看,保险公司投资的安全性,比其他各类投资机构要安全很多,可能仅次于国家社保基金。(二)偿付能力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1—17号)》于2016年1月1日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实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偿二代)。这套标准不仅与国际接轨,而且关键指标更是超越了欧洲和美国现行的标准。按照规定,保险公司需要每季度公布偿付能力充足率,偿付能力大于100%属于最低要求。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偿付能力并不是越高越好,很多新开业的保险公司可以达到1 000%以上的充足率,而且偿付能力是一个动态值,所以只看一个季度的数值参考意义并不大。(三)再保险机制通俗来讲,为了应对天津港爆炸、“9·11”事件等突发事件对保险公司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保险法》规定,在一定条件下,保险公司需要向再保险公司购买保险,用来分担风险。对此,《保险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10%;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我们可以想一下,一架空中客机A380可以容纳500人,假设每名乘客都购买1 000万元的航空意外险,如果这架飞机不幸失事,那么保险公司就要赔付50亿元,所以再保险机制也很重要。破产管理在经历以上层层严格的经营监管后,如果保险公司真的走到了破产这一步,应该怎么办呢?《保险法》第一百条规定,保险公司应该缴纳保险保障基金。保险保障基金应当集中管理,并在下列情形中统筹使用:(1)在保险公司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时,向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提供救济;(2)在保险公司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时,向依法接受其人寿保险合同的保险公司提供救济;(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保险保障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在它们发生重大危机时,保险保障基金都会为相关保险人提供救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保险公司发展到现在接近200家,经历了多次的全球金融危机,这期间没有发生过一起破产案例。除了防范保险公司破产,在应对保险公司破产方面,法律同样有规定,如《保险法》第九十二条规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转让。也就是说,如果保险公司破产倒闭,那么我们所购买的保险有两个去处:首先,要转让给其他愿意接手进行兼并重组的公司;其次,如果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接手,政府会指定某家保险公司接手,一般是强制性地由非常有实力的保险公司接手。所以,就算发生了这种极端情况,我们所购买的保单也是没问题的,只是换了一家保险公司而已。除此之外,《保险法》第九十七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总额的百分之二十提取保证金,存入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的银行,除公司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不得动用。”也就是说,为了防止破产,保险公司20%的保证金会存入银行,用于在保险公司破产的时候偿还债务。所以,保险公司无论大小,都受到层层监管,即便破产,你的保单都是有价的。而且,虽然中国的银行有破产的,但保险公司却没有。目前国内有近200家保险公司,在我眼里,不存在什么大公司、小公司之别,保险公司都是大公司,因为一家保险公司的成立,不仅对公司股东资金实力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且偿付能力等核心指标都在国家的强力监管之下。所以,说到最后,买保险不是看品牌,而是看保险条款,买到适合自己的保险才是最重要的。[1] “术语在线”中用的是“心肌梗死”,但后文引用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中用的是“急性心肌梗塞”,故全书统一为心肌梗塞。——编者注[2] 保监会已于2018年3月与银监会合并为新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但从官网以及各自职能来看,银监会和保监会的职责相对独立。且后文使用的原有规范文件也可以是以保监会或银监会各自的名义发布的,所以此处未使用中国保监会。——编者注第二章指南:买保险前先弄懂这些买保险前需回答的四个问题买保险前,每个人都应该理顺自己的思路,思路不清晰,就很容易像只无头苍蝇一样,横冲直撞,摸不清方向。对此,我建议你在买之前要问问自己下面四个问题。买保险前先问自己四个问题第1个问题,买保险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看似问得很没水平,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没弄明白。他们大概知道保险有用,但是具体有什么用,却说不上来。总的来说,保险是一种金融工具,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如果不清楚自己买保险的目的,那么永远不可能买对保险。我遇到过很多盲目投保的例子:有些人是看身边人都买了,那自己也买一份;有的人是对未来没有信心,一心寄希望于一份养老保险上;还有人是为了帮助做保险的亲朋好友完成业绩……买了并不适合自己的保险,相当于白花钱。如果你想买到适合自己的保险,那么我建议你仔细想一下自己对保险的诉求,你是否有以下生活担忧:担心得了癌症,拿不出几十万元来治病?担心身患大病,无法工作,导致家庭财务危机?经常开车出行,希望转移意外风险?担心家庭经济支柱(家里赚钱最多的人)身故,车贷、房贷、抚养孩子、赡养父母等问题无法解决?担心社保报销比例太低,希望能够100%报销自费药、进口药?没有合适的理财渠道,希望通过保险获得稳健收益?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保险解决方案,所以,在买保险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买保险。你如果疏忽大意或者盲目跟风,那么可能就会买到不适合自己的产品,后续退保还会有不少损失。第2个问题,给谁买保险?保险是生活的必需品,购买保险是将未来不确定的风险变为确定的保障,每年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买保险,确保其支出不会对个人或家庭产生太大影响。同时购买保险后,当严重的风险降临时,也不会给个人或家庭带来灾难性的损失。你如果预算充足,就要考虑给全家人都配置适合的保险,但可能我们大部分家庭的预算还是比较紧张的,所以你要有一个轻重缓急,要想明白,重点给谁买。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不惜花重金给父母和孩子买,最后才考虑给自己买。可这样真的对吗?这是我曾经收到的一位妈妈的问询:有很多人跟这位妈妈一样,花太多钱给孩子买保险,最后导致留给大人的预算严重不足。试想一下,万一自己遭遇不幸,整个家庭就会失去经济来源,到时候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该怎么办?大人的平安才是父母颐养天年、孩子健康成长的唯一前提。所以,家庭如果预算有限,买保险的钱尽可能花在大人身上,尤其是一定要先给家里赚钱最多的人配置好保险。第3个问题,要拿多少钱买保险?每天柴米油盐,样样都要花钱,对普通工薪家庭来说,还完房贷车贷,还有多余的一笔钱买保险,已经很不容易了。那么到底要拿多少钱买保险,才合适呢?行业常用的方法是“双十原则”,即每年交的保费,控制在年收入的10%左右,对应的保额做到年收入的10倍。不过,我认为买保险花的钱,没有一个硬性的指标,一定要根据家庭实际情况来,钱多有钱多的买法,钱少有钱少的买法,在不影响日常开销的前提下,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没必要让自己的压力那么大。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多想一想,自己每年的硬性支出有哪些,未来支出有哪些,看看自己最多能拿出多少预算买保险。第4个问题,我的健康情况能买保险吗?有的人以为自己准备买保险,就会有很多保险业务员找上门来求自己买保险,可以快速地买到想要的保险,这么想真的太乐观了。现实是,很多人都是成家之后才准备买保险的,这时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病,比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子宫肌瘤、乙肝等,这些疾病虽然医生说没问题,但是对买保险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有人经常问我,得了病,该如何买保险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一言以蔽之,就是买保险和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密切,毕竟保险就是保障人一生的“生老病死”。保险公司也会根据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吸烟与否)等来评估风险高低,风险高的收取较高的保费,风险低的收取较低的保费,只有这样,保险公司才能稳健地运营。所以在买保险前,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到心里有底,以免出现遇到心仪的产品,却因健康问题无法投保,白白浪费时间的情况。回答了这四个问题,做到一切心中有数,最后我们才能买到适合自己,带给自己安全感和保障的产品。不会买错保险的五条原则在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充满着消费,逛商场看中什么商品,拿钱买下就好了。我们可以因为一时的心动或者享受,为喜欢的商品埋单,它们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带给我们拥有它们的快乐。可是保险很难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因为它是一种金融产品,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够方便直观地进行对比。当准备买保险后,我们可能会收到很多不同的信息,亲戚说要买这个,邻居说要买那个,后来上网查资料,一些所谓的专家又给了新的答案……看到最后,你稀里糊涂地就买了一份保险,到底是否适合自己,其实你并不是很清楚。一旦买错,选择退保会有不少的损失,但是如果不退保,每年交那么多钱,保额却没多少,发生风险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常常让人陷入两难的境地。那有没有最基本的原则,可以保证不会买错保险?为此,我总结了科学投保五大原则:先大人,后小孩;先规划,后产品;先保额,后保费;先保障,后理财;先人身,后财产。如果你对投保没有头绪,那么我相信这五条原则一定能够帮助你。先大人,后小孩很多人都是等孩子出生后,才考虑购买保险,而且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会花重金给孩子购买保险,可这样真的对吗?如果年收入结余20万元的家庭,每年拿出10%的预算,也就是用两万元给全家购买保险,这样的预算就很好买,足以保障大人和小孩。如果大人不加思考,一次性就给孩子买7 000元的返还型重疾险,结果给孩子买完所有保险后,留给大人的预算就少了。对于大人而言,剩余的一万多元想配置一套好的保险组合,就显得捉襟见肘。我的建议是,买保险一定要做到先大人,后小孩。首先要让保险充分保障到家庭经济支柱,防止风险来临后,由于大人一方身体状况变差没办法继续工作,孩子可以通过保险理赔得到的至少几十万元的理赔款而生存下去,并且继续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于家庭来讲,大人的平安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唯一前提,所以在没有足够配置大人保险之前,请谨慎为孩子花费重金,不理性地购买保险。先规划,后产品买保险时,很多人都会和身边朋友商量,询问专家意见:这个保险好不好,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这几年,也经常有人来问我:“某产品怎么样?”对于这个问题,我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因为保险是一种转移家庭财务风险的工具,不同家庭的情况不同,风险也不同。不知道家庭的收入、预算、人员结构、各自的健康状况、过往保险配置,是没办法给你一个标准答案的。所以买保险一定要做到先规划,后产品。这里我列举两个典型的错误情况。错误情况1:电话推销相信很多人都接听过保险公司的电话,但这里要提醒你谨慎通过电话渠道购买保险,具体有两个理由。(1)推销为主:电话推销渠道只服务于某一个保险公司,推销的目的只是为了达成销售,在这种情况下,销售人员会不断地从多个角度强调这款保险的好处,无论投保人有任何异议,销售人员都会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话术来应对,千方百计打消客户顾虑来促成销售。(2)没有从实际出发:保险本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的区别。在电话推销过程中,销售人员不会顾及你的月收入是5 000元还是50 000元,不会按照家庭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设计。买了一份不适合自己的保险,自然就没有多余的钱来买对的保险了。错误情况2:跟风购买保险很多人为了省事,存在跟风行为,比如全办公室都买同一款保险,又比如,我所在的深圳,有人跟风买同一款香港的保险。这种行为也是典型的没有认识到保险要因人而异的问题。虽然大家都在一个公司,可能收入也接近,但是不同家庭的负债是不同的,人员结构是不同的,现金流是不同的,风险偏好也是不同的,如果都买同一款保险,在我看来是不合适的。比如同样年收入50万元的家庭,可能有的有房贷,生了二胎,一年下来,结余并不多,而有的家庭本身积蓄就很多,奉行丁克,追求自由浪漫的二人生活。年收入一样,可一年的结余不同,买保险的预算自然会有高有低,所以,这两个家庭最后挑选保险的侧重点应该完全不同。而且,年龄不同,健康状况不同,挑选保险的侧重点也应该不同。所以买保险一定不能跟风购买。一定要认清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及自己对风险的偏好,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而不要过分地陷入这个保险好不好,那个保险好不好的怪圈。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先保额,后保费我查看了30家保险公司2018年的理赔报告,通过几百万份理赔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部分中国人看似买了很多保险,但保额普遍都很低。目前国内癌症的治疗费用平均在30万元左右,买一辆车都要十几万元,如果家庭经济支柱罹患重疾,才获赔几万元,买保险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买保险就是要以小博大,杠杆越高越好,花最少的钱,获得的理赔越高越好。所以一定要做到,先保额,后保费。买保险就是买保额,保额太低没有意义。造成保额太低的原因,我也总结了如下几点:(1)过分在意保终身: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可以购买一份高保额的定期重疾险,比如保到70岁就是不错的选择,可以确保在关键阶段(70岁前)获得一个充足的保额。(2)偏爱返还型重疾险:很多人出于“划算”的目的,会选择购买能返本的重疾险,实际上保险公司也不傻,这类返还型重疾险,相同的预算可以买的保额特别低。对于保险公司返还给我们的钱,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只是我们自己多交的钱自然增值的结果,就是一个障眼法而已。其实目前国内重疾险很多,就算预算不多,只要合理规划,同样能够选到高保额的保障型产品。总之,一句话,买保险一定要做到先保额,后保费,保额太低根本没有意义。先保障,后理财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很多人手头有不少积蓄,如何打理可能就成了他们的困扰。我非常支持中国保监会倡导的“保险姓保”的理念,保险要回归保障的本质,买保险一定要做到先保障,后理财。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关于MH370航班失事的真实报道:MH370航班失事后,保险公司对飞机上所有乘客的保险进行了排查,有一位顾客的保单令人印象深刻。在失事前,这位顾客趸交20万元购买了一份理财型保险,但身故只能赔付21万元。买这种保险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拿出10万元来购买保障型的保险产品,那么可能留给家庭的理赔款就达几千万元了。对此,我们需要认清一点:保障归保障,理财归理财。并且我们还要谨慎提防一些类似兼顾了保障和理财的保险,典型的代表就是万能险附加重疾险。在过去保险产品供给不足的时代,很多人会选择这类产品,看起来既有保障,又有理财收益。对于这类保险,我也是建议谨慎投保的,因为一款什么都能保的产品一定是一款中庸的产品,并不适合普通工薪家庭,而且这类产品看起来是保终身的,实际上每年的保障是从万能账户中扣除的,如果想保终身必须要保证账户内有钱。我们以市面上的Z产品为例来看看:0岁男孩(未出生),30万元保额,20年缴费,每年保费4 500元。第一年投入4 500元,扣除账户管理费和保障费后,你的账户里的现金价值只有2 022元。第二年再投入4 500元,扣除费用后,账户现金价值5 235元。第三年4 500元,扣除费用后,账户现金价值9 100元。……每年进账及收益利率具体如表2–1所示。表2-1 Z产品实际年收益率计算(单位:元)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款保险前9年都是亏损的,账户现金价值远低于我们投入的本金。直到10年后才有了一点收益。在彻底弄清楚之前,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所交的每一笔万能险保费,保险公司都要扣除一定比例的初始费用,作为帮你管理账户的“酬劳”,这个比例为0~50%,而Z产品,初始费用的扣除比例还是不少的。第一年还没开始产生复利,保险公司就拿走了50%,前几年收取的“酬劳”都还不低。从表的计算结果可知,Z产品最终20年的实际年收益率在2.74%。交完20年后,就保终身了吗?并没有,保障是需要扣钱的,如果以保底收益1.75%来算,当你不缴费之后,到了64岁,账户的现金价值就被扣完了,账户价值为0,自然也就没有重疾或身故保障了。可能你会好奇,收益不会这么低吧,是的,即使收益水平能在未来几十年稳定地保持在4.5%(几乎无法达到),那么在96岁的时候,账户价值为0,身故保额为0,重疾保额为0。这类万能险最大的优势是灵活,保障是额外附加的,如果为了结婚或者创业等情形把钱都取出来,账户里没钱了,自然也就没有重疾的保障了。这类“万能险+重疾”产品的出现虽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对于普通人来讲,若只是想买一份具有保障功能的保险,那就完全不适合了。所以买保险,我建议一定要做到先保障,后理财,在购买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再投保。先人身,后财产我曾听一位做保险的朋友说过,有些人不给自己和家人购买保险,而给自己的车买各种保险,生怕出了事故没法报销,在他们眼里,车比人还重要。这样的人,肯定有不少。我常常收到很多女性朋友发来的询问,诸如“要如何说服家人买保险”“老公非常不信任保险,还差点为买保险的事闹出离婚”……现实生活中,带着“人没花钱,车是花钱买的”的心理,很多人都在“裸奔”。在过去几年,国内发生的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报案理赔的绝大多数车险,虽然很多人遇难去世了,但因为没有购买保险,所以无法获得理赔,反映的就是当下大家对保险认知的偏差。2017年九寨沟地震后的理赔数据:截至8月11日下午4点,四川省的所有保险公司一共接到报案295件,其中人身保险报案的只有27件,预计赔付2 257.56万元,剩下的全是车险、工程险、责任险等财产保险,预计赔1 934.87万元。这也是国内的现状之一,很多人过分爱惜自己的汽车,却一点也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所以我建议你买保险时,一定要做到先人身,后财产。车子和房子失去了,可以重新买,而生命无价,人生只有一次。在我们没有足够预算的情况下,一定要先为自己购买合适、充足的保险。总而言之,保险是家庭财务规划的基石,是一种转移我们财务风险的工具。我相信,只要你了解了这五大原则,那么在购买保险时,大的方向就不会错,更不会花了钱,却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希望所有人都能买到适合自己的保险。何种渠道购买保险最可靠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情社会,一句“有人在”似乎就天下无敌了。不管做什么,我们都喜欢找熟人,买保险也不例外。很多人买保险只敢找熟人,其潜台词是:我姐/我弟/我妹妹的同学/我邻居,总不会骗我吧?其实找熟人买保险是没问题的,不过,有时候一厢情愿地想通过熟人来解决你的问题,风险也很大,而且有很大概率买不到适合自己的保险。因为跟着熟人,你可能会盲目信任,对方推荐什么你都愿意接受,更有甚者,你问他买了什么保险,索性也跟着买。实际上不同家庭的人员结构、预算、身体情况以及风险偏好都不同,适合别人的产品,真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己。向熟人买保险有风险,那向保险销售人员呢?保险知识晦涩难懂,你不了解保险,有时也不能全然相信保险销售人员,或许你总有种觉得对方会为了业绩骗你的感觉。那到底要找谁买保险呢?随着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保险销售渠道也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综合市场情况,我总结了6种保险购买渠道,我们来看看每个销售渠道的差异。代理人渠道代理人渠道是我们最常接触的,就是传统印象中的保险推销员。1992年,友邦保险公司将寿险营销制度带进上海,革新了国内传统的销售方式,对国内保险改革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据前瞻数据库整理的数据,截至2017年,国内已经有800多万名注册代理人。毫无疑问,代理人是离客户最近的人,由于保险个性化程度较高,对于重疾险、年金险等复杂的产品,需要代理人进行当面细致的讲解,这个是代理人最大的优势,也是无法被替代的优势。不过,保险代理人从业门槛低,竞争激烈,所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很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为了完成销售业绩,不可避免地出现误导投保人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很多人会觉得保险是骗人的主要原因。银行保险渠道(银保)中国人对银行存在着天然的信任感,而保险作为金融的三驾马车(银行、证券、保险)之一,通过银行来销售保险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2000年以后银保渠道开始发力,曾有部分保险公司的银保渠道收入超过50%,超过代理人渠道,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它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产品简单明了,收益清楚,投保方便,费率稍低些;劣势便是产品主要集中在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上。这些产品的复杂性无法在银行柜台短时间的交流中解释清楚,因此容易产生误导,相关报道屡见不鲜。团体保险渠道团体保险一般是由公司为员工进行集体投保的产品,主要以员工福利的形式体现,我接触的很多朋友的公司都提供团体商业保险。这个渠道的优势是公司一次性为员工投保,一张保单可以承保数千人,费用极低。而风险就是团体保险主要是公司的福利,离开公司,那么这份福利也就没有了。在公司提供了较好的福利下,人们很容易产生麻痹心态,进而错失购买保险的好时机。我曾接触过一个案例:A君在深圳某知名外企工作多年,42岁后离职发展,由于之前公司福利特别好,所以这些年一直没有购买保险。但他离开公司时已经42岁,身体条件也变差,因此线下投保时被多家公司拒之门外。经纪代理渠道在产销分离的背景下,最近几年保险经纪发展得特别快。如何理解产销分离呢?拿A保险公司举例,A公司一心专注于开发竞争力明显的产品,从而把产品销售交给其他专业的渠道来进行,这里的渠道就是指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代理公司。保险公司不用自己养着几十万的代理人,少了各种费用的支出,可以把全部精力聚焦在产品开发上,这就有了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诞生。保险经纪人和保险代理人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我们看一下百度词条的解释:保险代理人:代表保险公司的利益,向保险公司负责,为保险公司推销保险产品。保险经纪人:代表客户的利益,向客户负责,帮助客户选择最适合的保险公司、最合理的价格、最优越的承保条件,并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服务。保险经纪人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根据客户的基本情况,选择市场上最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客户。而传统代理人受制于本公司产品的限制,不能做到全然的客观和公正。不过,目前保险经纪公司还并没有被大多数用户所知晓,处于市场的培育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比较看好保险经纪公司的发展前景。电话销售渠道(电销)近年来电话销售成为各大保险公司不可或缺的销售渠道。我通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电销行业经营数据分析报告》发现,市场上一共有29家保险公司在开展电话销售。其中平安人寿、泰康人寿等5家公司占据77%的市场份额,而平安人寿一家的市场份额就达到了47%。另外,电话销售的市场份额较2016年同期增长26%,由此可见,电话销售在保险行业内还是挺普遍的。不过,表面上看,只是打打电话那么简单,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链,无论保险产品的选择、用户的筛选还是销售话术的设计等都存在严谨科学的设计。电销比较便利,无须见面就能快捷抵达客户,这是其优势。不过大多数电销产品性价比都不高,多为返还型产品,而且在电话沟通过程中,销售人员会过分强调产品的优点,产品具有较大的迷惑性。我并不推荐购买这种保险,毕竟保险购买还是一个长期决策的过程。互联网保险最近几年互联网保险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不仅各家保险公司开发了很多性价比特别高的产品,而且大部分销售渠道同样定制了许多性价比高的产品。根据前瞻网的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6年是互联网保险的高速成长期,2016年我国互联网人身险保费近2 000亿元。与此同时,目前互联网保险公司有上百家,在网上买保险是一种趋势。互联网保险更懂用户,网站的体验更好,而且由于网上直销,去除了代理人和销售的成本,价格特别有优势。随着信息更加透明,互联网保险份额一定会快速增长。目前国内有上百家保险公司,市场在售的产品特别多,即使是相同类型的产品,在不同渠道的价格也是不同的,存在数倍差额的产品都是十分常见的。而同一家公司的同一款产品,在不同渠道的命名也不一样,这就更加为用户选择制造了障碍。不过这也正是当初我做深蓝保的目的,希望可以帮助用户打破保险信息不对称的壁垒,让大家不管找谁买保险,只需要把握一个前提即可:这个人是专业的,可以针对你的情况推荐适合你的产品。还是那条不变的建议:买保险一定要适合自己,无论是亲戚推荐的,还是朋友买过的,都需要你先仔细分析一下,不要盲目出手,买了又退会有很大亏损。健康告知的重要性保险能够保障我们一生最大的风险:疾病和死亡,因此买保险时,保险公司还需要看你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多人都是人到中年,经历了身边的人生病和发生意外后,才感叹“人生无常”,下定决心想要买一份保险。健康告知书可是,保险是你想买就能买的吗?我经常说,其实我们不是在买保险,而是在申请保险。对保险公司而言,它们可是要评估你的“资格”的,要了解你未来发生风险的概率。所以我们买保险的时候,都要接触到健康告知。无论是通过代理人买保险,还是自己网络投保,健康告知都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当我们提交了健康告知后,保险公司核保员会把被保人分为标准体和非标准体。简单来说,标准体就是按照正常费率和保障范围通过审核。非标准体要么加费,要么除外责任,要么延期承保,最坏的结果是拒保,想买也买不到。核保结论若你符合健康告知要求,则证明你可以购买保险,走投保程序就可以了。我们重点看看其他几种不符合健康告知的一些情况。情形一:加费承保小A的体检结果显示超重,医生嘱咐其要注意饮食,多运动,无须治疗。由于超重,核保员需要对小A加费。同样的保险,别人的保费是每年5 000元,小A需要交5 500元。因为在核保员看来,通过既往的大数据分析,超重会增加一系列不可控风险。例如,未来小A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的概率就比其他人高。而且由于小A投保的是终身型保险,所以必须长远考虑,并且适当加费。情形二:部分责任免除小B的超声检查显示有甲状腺结节,体积较小,医生说定期复查即可,因此,小B未治疗。因为无法判断甲状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核保员对小B的重疾险和医疗险进行了除外责任。也就是说,由于甲状腺结节导致的疾病是不保障的。在核保员看来,虽然目前良性的概率比较大,但是随着病情发展,未来恶变的概率无法判断和管控。情形三:延期承保小C尿检结果显示血尿2+,时隔一个月再次复查血尿+,肾脏超声、肾功能均无异常,医生说血尿程度减轻,还是以观察为主。小C在购买保险时,由于持续血尿,且病因不明,核保员予以延期承保。在保险公司看来,引起持续血尿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肿瘤等等。仅凭短期内的一次检查结果,无法判断风险,所以只能延期观察。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保险公司不下发体检通知彻底查清楚?这里存在几个不同的考量:(1)真想查清楚,可能检查费用比首年保费还要高,而这些费用都要由保险公司承担。(2)万一查出来得了大病,这份单子也无法承保,这些费用就变成了亏损。(3)某些检查项目可能会造成创伤,客户也不一定接受。所以对保险公司来说,延期观察是更加实际的方法。还有一些情形,比如核保员对你的健康状况存疑,通过销售人员多次与你沟通,但你都无法提供有效证明时,核保员也会做出延期的结论,直到你给出证明为止。情形四:拒保小D在5年前患乳腺癌,手术治疗后,一直复查未见异常。医生让他平时注意保养,如有不适及时就诊。由于小D有乳腺癌病史,核保员给出拒保结论。癌症有多可怕,我们都知道,虽然小D目前的情况很好,但在保险公司看来,5年后癌症复发的概率还是存在的,死亡率也高于普通人,因此,保险公司还是不会承保。所以对于癌症患者而言,想要买一份重疾保险是很难的。保险讲究公平性。如果一个身体患有疾病的人要加入健康保障,要么多交点钱,要么除外风险较高的部分,只有这样,对其他健康的客户才是公平的。这里要提醒你,如果告知了自己健康异常,为了争取一个好的核保结论,避免被延期和拒保,最好要提供详细的就医资料,比如当时就诊的病历、复诊的报告以及目前的体检资料等。只有提供了详尽的资料,才能方便保险公司核保人员根据这些事实资料进行核保,最终获得合理的核保结论。相信通过本章,你对保险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没有方向的船,无论什么风都是逆风。买保险也是这样,只要方向对了,买保险就不难。第三章险种:重点关注的四类保险预算有限,怎么选保险生活没有“容易”二字,生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压力很大,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父母养老医疗等都让人喘不过气来。很多时候,我们的收入都抵不过花销。如果我们生个病或者发生个意外,所有的辛劳可能就都白费了。在大灾大难面前,个体的力量太脆弱了,其实买保险就是为了在风险发生时,能够为家庭获得保障。很多人好奇,如果预算有限,到底哪些保险是一定要买的?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常识,保险是一个组合,不同的保险有不同的作用,我建议成年人都要购买四类保险:·重疾险·定期寿险·医疗险·意外险关于各险种的保障范围和差异,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表格,具体如表3–1所示。表3-1 四大险种保障范围与差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