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8:00:24

点击下载

作者:魏秀红,任华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内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试读:

前言

为适应我国医学高等学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需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使教材更好地为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服务,人民卫生出版社启动了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科)规划教材《内科护理学》第3版的编写工作,并邀请了全国多所院校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护理教师共同参与编写。《内科护理学》第3版教材的编写思路是:①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②体现护理领域的扩展,即护理向预防、康复、健康指导、社区人群干预、家庭护理等领域扩展;③四个贴近,即贴近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贴近教师的教学要求,贴近学生的学习习惯,贴近临床;④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疾病谱的变化;⑤突出护理学专业特色;⑥内容取舍符合护理学专业继续教育专科培养目标,遵循“必需、够用、实用、能用、会用”的原则;⑦遵循教材编写的“三基”“五性”“三特定”原则;⑧强调全书结构规范风格一致、内容科学严谨。

本教材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绪论,其余各章依次为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与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传染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各部分均配有学习目标、学习小结、复习参考题,同时还配有相关链接、问题与思考、理论与实践和案例等模块,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本书还搭配了融合内容,包括PPT、同步练习等,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查看。本教材适用于继续教育专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也可以作为护理教师、临床护理人员的参考书。

本次《内科护理学》的编写得到了各有关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全体编者都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了编写工作,但由于时间和编写能力有限,难免有疏漏和欠妥之处,恳请各院校师生、护理界同仁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魏秀红2018年12月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熟悉  内科护理学内容、学习目的及方法。了解  内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内科护理学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它是建立在基础和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一、内科护理学的范围和内容

内科护理学作为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风湿病、传染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共十章。基本的编写结构为:除第一章绪论外,其余各章的第一节为该系统疾病或该类疾病病人共性的常见症状与体征的护理(第九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为第二节);第二节以后为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首先是学习目标,具体内容编写基本按照概述、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一节多为该系统疾病常用的诊疗技术及护理;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一章最后附传染病区护理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预防接种。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体系整体性强。《内科护理学》在课程设计上始终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强调关注护理对象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和对护理的需求,贯穿整体护理理念。本课程的主要特色是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保健、强调应用。二、内科护理学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内科护理学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能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为护理对象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提供促进健康和保持健康的护理服务。通过“内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内科疾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疾病基本的病因、主要的发病机制、常见的身心状况、主要的检查项目、治疗要点;采用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护理诊断、制订并实施护理措施、进行有效的护理评价;学会内科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初步学会对危重病病人的应急处理和抢救配合;运用预防保健知识和人际沟通技巧,按护理对象的基本需求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健康服务,开展健康教育。要达到这个目的,在学习内科护理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内科护理学的“三基”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与辩证思维能力、良好的职业形象、合理的知识结构、完善的技能素质、健康的心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与应用内科护理学知识,运用批判与辩证思维,去认识、思考、计划、实施和评价患有各种内科疾病的病人。三、内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1.科技发展对内科护理学的推动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免疫学、超微结构等医学基础的理论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很多内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得以进一步明确。临床上各种技术的发展、新型有效药物的推广使用,使得内科疾病的治疗呈现多元化,大大地促进了内科护理学的发展。

2.社会需求变化对内科护理学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卫生保健事业同其他行业一样,经历了许多重大变化,如疾病谱变化、医学模式转变、老年护理对象增加、医疗费用增长等,由此导致护理需求有了明显的改变,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从生理疾病至身心疾病、从病人到所有人,从个体向群体扩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所以内科护理学必须随之不断变化、更新、发展。

3.整体护理观的形成

整体护理观强调关注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对健康的反应和对护理的需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要求护理工作的重心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的人的生命全过程延伸,着眼于人整体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

4.实施人文关怀及多元文化护理

实践“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理念,是21世纪的优质护理服务的宗旨,把对服务对象的关怀作为护理工作的出发点,是今后一个时期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主题。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界、跨区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逐渐形成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社会体系。由此,护理工作者应了解最新的国际和国内的护理动态,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服务对象提供适宜的差异化护理。(魏秀红)

学习小结

内科护理学是治疗和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学科。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风湿病、传染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复习参考题

1.内科护理学包括哪些内容? 

2.学习内科护理学的目的是什么?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2009年我国部分城市及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统计结果显示,在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死亡原因中,呼吸系统疾病仅次于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居第四位。近年来,肺癌已成为我国大城市居民的首位高发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我国居民前十位慢性疾病中居第七位,我国也是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10年全国传染病报告显示,肺结核发病数和死亡数仍居传染病的第二位。因此,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和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呼吸系统主要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由鼻、咽、喉构成,鼻对吸入的气体有加温、湿化和净化作用。环状软骨以下的气管和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是气体的传导通道。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下直到肺泡,为气体交换场所。呼吸系统疾病病变部位主要在支气管和肺泡,最常见的症状有咳嗽与咳痰、肺源性呼吸困难、咯血和胸痛。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学习目标掌握 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特点。熟悉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护理诊断、治疗要点。了解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一、常见症状体征(一)咳嗽与咳痰

1.咳嗽(cough)

咳嗽是因感受器受刺激引起的一种呈突然、爆发性的呼气运动,借以清除气道分泌物和异物。咳嗽本质上是一种保护性反射,一旦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可引起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甚至窒息而死亡。但过于频繁且剧烈的咳嗽会引起病人不适,甚至引起咳嗽性晕厥及气胸等症,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可引起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咳嗽分为干性咳嗽和湿性咳嗽两类,前者为无痰或痰量甚少的咳嗽,后者伴有咳痰。突然出现的干性或刺激性咳嗽多是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初期的表现或与异物吸入、过敏有关;持续性干咳常见于慢性肺间质病变;夜间咳嗽明显者多见于左心衰竭、肺结核;常年咳嗽秋冬季加重者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咳嗽变异型哮喘常在夜间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病人清晨起床或夜间平卧时咳嗽加剧并咳出较多的痰液;较重的干咳常见于咳嗽变异型哮喘、咽炎、气管异物、胸膜炎、支气管肿瘤、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胃食管反流等;慢性肺间质病变,尤其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肺间质纤维化常表现为持续性干咳;犬吠样咳嗽常见于会厌、喉部疾患或异物吸入;金属音调咳嗽见于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肺癌压迫气管;嘶哑性咳嗽多见于喉炎、喉结核、喉癌和喉返神经麻痹等。

2.咳痰(expectoration)

借助支气管黏膜上皮的纤毛运动、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及咳嗽反射,将呼吸道分泌物经口腔排出体外的动作。慢性咳嗽伴咳痰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和空洞型肺结核等。慢性咳嗽伴咳痰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和空洞型肺结核等。痰液颜色改变常有重要意义,黄绿色脓痰常为感染的表现;肺结核、肺癌、肺梗死出血时,因痰中含血液或血红蛋白而呈红色或红棕色;铁锈色痰可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红褐色或巧克力色痰考虑阿米巴肺脓肿;粉红色泡沫样痰提示急性肺水肿;砖红色胶冻样痰或带血液者常见于克雷伯杆菌肺炎。痰有恶臭味是厌氧菌感染的特征。痰量少时仅数毫升,多可达数百毫升,一般24小时痰量超过100ml定为大量痰。(二)肺源性呼吸困难

肺源性呼吸困难(pulmonary dyspnea)是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引起机体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病人自我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常见病因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呼吸系统阻塞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喉、气管与支气管的炎症、水肿、肿瘤或异物导致狭窄或梗阻等,其他如肺炎、肺脓肿、肺不张等;胸廓疾病如气胸、大量胸腔积液、严重胸廓畸形等;也可见于神经肌肉疾病、药物导致的呼吸肌麻痹、膈运动障碍等。临床上分三种类型:①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时呼吸困难明显,发生时常伴干咳及吸气性喘鸣音,重者出现“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凹陷,其发生常与大气道的狭窄和梗阻有关,如喉头水肿、炎症、异物和肿瘤引起的上呼吸道狭窄等。②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常伴有哮鸣音,其发生与支气管痉挛、狭窄和肺组织弹性减弱,影响肺通气功能有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③混合性呼吸困难。肺部病变广泛使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所致。病人在呼气与吸气时均感费力,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变浅,常伴有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常见于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特发性肺纤维化、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等。(三)咯血

咯血(hemoptysis)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并经口咳出。应注意与呕血相鉴别。咯血的颜色多为鲜红色,混有痰液和泡沫,不易凝固,呈碱性;呕血多呈咖啡色、暗红色,混有食物残渣、胃液,呈酸性,且出血前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先兆症状。常见的咯血原因是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在我国咯血病人最多的是肺结核。因病变引起支气管或肺部血管破坏程度不同,病人咯血量也有所不同,根据咯血量临床分为:痰中带血,少量咯血(< 100ml/d),中等量咯血(100~500ml/d),大咯血(> 500ml/d或1次> 300ml)。大量咯血前可有喉痒、胸闷、咳嗽等先兆症状,主要见于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慢性肺脓肿。咯血者因血液滞留可引起窒息,如病人咯血量突然减少或终止,病人表情紧张或惊恐,两手乱抓,提示可能出现了窒息,应立即给予促进气道通畅的抢救措施。详见于本章第五节“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四)胸痛

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主要由胸部疾病所致,少数由其他疾病引起。

1.胸痛的部位

大部分疾病引起的胸痛常有一定部位,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放射痛或牵涉痛。如肋软骨炎胸痛常在第1、2肋软骨,患部隆起、疼痛剧烈,但皮肤多无红肿;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常位于胸骨后和心前区或剑突下,可向左侧肩部、颈部放射;食管疾患、膈疝、纵隔肿瘤的疼痛位于胸骨后;胸膜炎疼痛多在胸侧部等。

2.胸痛的性质与程度

胸痛的性质多种多样,如肋间神经痛呈阵发性灼痛或刺痛;食管炎常呈灼痛或灼热感;心绞痛常呈压榨样痛,可伴有窒息感;肺梗死可出现突发胸部剧痛或绞痛,常伴呼吸困难与发绀。胸痛的程度与疾病病情轻重程度不完全一致。

3.疼痛持续时间

炎症、肿瘤、栓塞或梗死所致疼痛呈持续性,心绞痛发作时间短暂(持续1~5分钟),心肌梗死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数小时或更长)且不易缓解。

4.影响胸痛的因素

胸膜炎的胸痛常因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心绞痛常于用力或精神紧张时诱发,含服硝酸甘油片迅速缓解,心肌梗死服上述药物常不缓解。二、护理(一)护理评估

1.病史评估(1)了解病人患病及诊疗经过:

包括患病的起始时间、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如咳嗽与咳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临床表现及其特点;有无诱因、症状加剧和缓解的相关因素或规律性等;曾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曾用药物的名称或种类、用法、末次用药的时间等。了解与呼吸系统疾病有关的疾病史,如有无过敏性疾病、麻疹、百日咳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了解病人的生活史与家族史,包括出生地和居住地环境情况、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家庭、工作环境中是否有主动或被动吸烟的情况,近期有无相关的传染病接触史等。(2)咳嗽与咳痰:

咳嗽需评估咳嗽的急缓、性质、出现及持续时间、音色及是否为有效咳嗽。

咳痰需评估痰液的颜色、性状、气味、量,是否容易咳出,有无肉眼可见异物等。正常痰液呈无色或灰白色,痰液颜色和性状改变有重要临床意义。(3)肺源性呼吸困难:

主要评估起病的缓急、诱因、伴随症状、严重程度及心理反应等。①起病的缓急:突发性呼吸困难多见于呼吸道异物、张力性气胸等;起病较急者应考虑支气管哮喘、气胸、肺炎等;起病缓慢者多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②诱因:支气管哮喘发作可有过敏物质的接触史;自发性气胸发病前多有过度用力或屏气用力史。③伴随症状:有无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咯血等。④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呼吸困难。轻度呼吸困难由中度及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引起;中度呼吸困难由轻度体力活动引起;重度呼吸困难可由洗脸、穿衣等活动引起。⑤心理反应:有无失眠、抑郁、紧张、焦虑或恐惧等。

2.身体评估(1)一般评估:

评估全身状态、皮肤、淋巴结,有无体温升高、脉率增快、意识障碍、发绀、淋巴结肿大等情况;评估头颈部有无鼻翼扇动、咽及扁桃体有无充血红肿、颈静脉充盈情况等;腹部评估注意有无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等;四肢有无杵状指(趾)等。(2)胸部检查:

视诊,应注意呼吸频率、方式、深度、对称性。快速、用力、辅助肌群的参与说明呼吸需求增加或呼吸功的增加。胸廓或呼吸的不对称性提示大气道内阻塞、单侧肺实质或胸膜病变等。触诊时,应检查气管的位置和活动度,锁骨上淋巴结有无肿大,胸壁触诊时应注意有无压痛,以及语音震颤的检查,有无胸膜摩擦感等。叩诊时,要注意叩诊音的改变。胸腔积液、肺实变、巨大胸内肿瘤或肺不张,叩诊音为浊音或实音。气胸或过度含气如肺气肿和哮喘发作时,叩诊音为过清音;气胸叩诊则呈鼓音。听诊时,听诊器的体件应紧贴胸壁,让病人平静呼吸,注意呼吸音的性质、强度及啰音的情况,进行双侧对比非常重要。有时肺部听诊需要病人做深呼吸,有助于提高听诊质量,避免漏诊。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的评估(1)血液检查:

过敏性疾病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支气管哮喘等;感染性疾病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2)痰液检查:

痰液收集非常重要,收集经口咳出的痰标本极易受到污染,应注意清水漱口后收集。痰不易咳出者,可考虑应用湿化雾化方法,刺激排痰。吸痰和痰定量培养技术可以提高痰培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痰培养可提高检查的敏感性并能确定致病菌。注意“痰标本”收集,最好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并及时送检。(3)脱落细胞检查:

痰脱落细胞检查常用于肺癌的诊断,方法简单,阳性率高,一般在70%~80%。(4)皮肤过敏原测定(PPD):

此测定有助于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确定过敏原,PPD试验对结核病的诊断特异性在小儿要比成年人高。(5)影像学检查:

①X线检查技术。包括胸部平片、体层摄影和造影。②CT检查技术。常规CT扫描、高分辨率CT扫描、增强CT扫描和螺旋CT扫描。③胸部超声检查、普通超声检查和心血管超声成像。④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肺通气和灌注核素显像、心肌核素显像等。⑤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等。(6)纤维支气管镜和胸腔镜检查:

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还可进行活检、刷检、灌洗、针吸术等,对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很多疾病的病因得以明确,也使很多肺部疾病得到了治疗。目前电视支气管镜已逐渐取代传统的纤维支气管镜,电视支气管镜能获得优良的支气管内图像,并可用作教学活动。(7)呼吸功能测定:

通过对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进行测定,以了解疾病对肺功能损害的性质及程度,有利于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8)血气分析:

血气分析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对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病人的监测,可了解酸碱失衡、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情况,也可指导及调整临床用药及治疗方案。(9)肺活体组织检查:

其方法有经纤维支气镜活检,经X线、超声或CT引导下定位活检,必要时可行开胸肺活检,主要是对病原微生物、细胞或组织病理检查。

4.心理与社会评估

了解病人对疾病的发生、病程、预后及健康保健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疾病有无导致病人产生不良情绪、恐惧、自卑、抑郁等心理;了解病人的家庭组成、经济状况、教育背景等基本情况,还应询问病人的主要照顾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对病人的关心和支持程度;医疗费用的来源及医疗负担水平等。(二)护理诊断/问题

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黏稠,病人疲乏、胸痛、咳嗽无力或无效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

与呼吸道痉挛、呼吸面积减少、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3.活动无耐力

与呼吸功能受损导致机体缺氧有关。

4.潜在并发症:窒息

与大咯血所致呼吸道血液潴留有关。(三)护理目标

1.病人能够掌握有效咳嗽的方法,能运用正确方法将痰液排出。

2.病人自述呼吸困难程度减轻。

3.病人活动耐力逐渐提高。(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保持环境整洁、舒适、空气流通,温度保持在18~20℃,湿度在50%~60%,以便充分发挥呼吸道的自然防御功能。使病人保持舒适体位,坐位或半坐位有助于改善呼吸和咳嗽排痰。给予足够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尤其是增加维生素C及维生素E的摄入;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食物。每日饮水1.5~2L,有利于痰液稀释排出。每日两次清洁口腔,预防口腔感染。对于过敏性咳嗽病人,避免接触过敏原。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咳嗽、咳痰情况,咳嗽出现的时间、频率、程度,详细记录痰液的颜色、性状、气味、量及能否自行排痰。剧烈咳嗽要警惕发生晕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警惕发生气胸等合并症。咯血时观察有无窒息情况发生。

3.促进有效排痰(1)有效咳嗽:

适用于神志清醒,一般状况良好、能够配合的病人。有效咳嗽方法:病人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2~3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同时收缩腹肌,也可用手按压上腹部或双手环抱一个枕头于腹部,有利于膈肌上升帮助痰液咳出。也可取俯卧屈膝位,借助膈肌、腹肌收缩,增加腹压,咳出痰液。指导病人经常变换体位有利于痰液咳出。对于胸痛病人,可用双手或枕头轻压伤口两侧以减轻伤口带来的疼痛。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给予镇痛剂,30分钟后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2)气道湿化:

适用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包括湿化治疗和雾化治疗两种方法。湿化治疗是将水或溶液蒸发成水蒸气或小液滴,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雾化治疗是将药物或水分形成气溶胶的液体微滴或固体颗粒,通过吸入的方法进入呼吸道和肺部,达到治疗和改善症状的作用。应用气道湿化的注意事项:①湿化后及时鼓励病人咳嗽、咳痰或协助翻身、叩背,更换体位排痰时,应注意观察病人反应,防止分泌物阻塞气道引起窒息。②密切观察湿化效果,湿化不足或过度需及时调整湿化量和湿化时间,过度湿化可引起黏膜水肿和气道狭窄,使气道阻力增加,甚至诱发支气管痉挛,还可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而加重心脏负荷;湿化不足易致痰液黏稠,难于咳出;湿化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③湿化温度宜在35~37℃,温度过高易灼伤呼吸道,损害气道黏膜纤毛运动;温度过低可诱发哮喘、寒战等反应。④湿化器应按照规定消毒,专人使用,注意无菌操作,以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交叉感染,使用中的呼吸机湿化器内的液体应每天更换,减少细菌繁殖。⑤吸入过程中应避免降低吸入氧浓度。(3)胸部叩击:

是通过叩击产生的振动和重力作用,使气管壁上滞留的分泌物松动,并移行到中心气道易于排出的胸部物理治疗方法。适宜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禁用于未经引流的气胸、肋骨骨折、有病理性骨折史、咯血、低血压及肺水肿等病人。方法是病人取侧卧位或在他人协助下取坐位,叩击者两手手指弯曲并拢,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震动气道,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每分钟120~180次,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拍击音则表明叩击手法正确。注意事项:①叩击前听诊肺部呼吸音明确痰液潴留部位。②用单层薄布保护胸廓,叩击时避开乳房、心脏、骨突部位(如脊柱、肩胛骨、胸骨)及衣物拉链、纽扣等。③叩击力量要适中,以不引起病人疼痛为宜。每次叩击5~15分钟,在餐后2小时或餐前30分钟进行,以避免操作中发生呕吐,操作时应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及生命体征。④操作后协助病人咳痰,做好口腔护理,监测肺部呼吸音及啰音的变化。(4)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适宜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有大量痰液排出不畅的病人;禁用于有明显呼吸困难和发绀者、近1~2周内曾有大咯血史、严重心血管疾病或年老体弱不能耐受者。原则上抬高病变部位,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有利于分泌物随重力作用流入支气管和气管排出。具体方法见本章第五节“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5)机械吸痰:

是指经病人的口、鼻腔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适用于无力咳痰、意识障碍或建立人工气道者。在吸痰前、后适当提高吸氧浓度,机械通气者可给予100%氧气吸入1~2分钟,预防吸痰中出现低氧血症;每次吸引压力(成人)不超过80~120mmHg,时间小于15秒,两次抽吸间隔时间大于3分钟;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呼吸道疾病的交叉感染。有窒息危险的病人,做好抢救准备。

4.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镇咳、祛痰、平喘药物,正确给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为减轻病人咳嗽,遵医嘱给予镇咳药,湿性咳嗽病人不宜单独使用强镇咳药,尤其对年迈体弱者,以免造成窒息。(五)护理评价

1.病人自述痰液易咳出,痰量减少。

2.病人能正确进行有效咳嗽、排痰。

3.能运用体位引流等方法排出痰液。

4.病人无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趋于正常或呼吸平稳。

5.日常活动量增加且不感乏力。(张 洪)

学习小结

呼吸系统常见的症状与体征有咳嗽与咳痰、呼吸困难、咯血等,其中咳嗽与咳痰最常见,一旦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可引起肺不张或肺部感染,甚至因窒息而死亡。咳痰是将呼吸道分泌物经口排出体外的动作。

复习参考题

引起咳嗽咳痰的病因有哪些?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

学习目标掌握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熟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要点。了解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简称上感,是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为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有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本病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可通过咳嗽、喷嚏的飞沫或被污染过的物品而传播,多为散发,有时可流行。由于病毒类型较多,人体对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病毒间也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发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80%由病毒引起,其中主要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占20%~30%,可单独或继发于病毒感染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多。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各种可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过度紧张或疲劳等,均可诱发本病。年老体弱、儿童和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易患本病。【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以下类型。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

是一种轻度、能自限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又称“伤风”、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常见病原体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等。起病较急,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轻度充血。一般经5~7天痊愈,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2.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肠病毒及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当有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查体可见咽部充血,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3.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所致。夏季多发,多见于儿童。表现为明显咽痛,常伴有发热,病程一周左右。体检可见咽充血,软腭、腭垂(悬雍垂)、咽和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

4.急性咽结膜炎

常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引起。夏季好发,儿童多见,易通过游泳传播。病程4~6天,表现为咽痛、畏光、流泪、发热和咽、结膜明显充血。

5.急性咽扁桃体炎

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其次由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咽痛明显,伴畏寒、发热,体温超过39℃。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伴压痛。肺部检查无异常体征。【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者,可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现象。

2.病原学检查

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可利用免疫荧光法等方法判断病毒类型。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和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诊断要点】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病。临床上,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病原学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由于许多疾病发病初期或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缺陷等原因以本病为首发表现,应值得注意,以免误诊或漏诊。【治疗原则】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所致,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药物,临床上以休息、多饮水、对症处理、中医中药应用及防治继发性感染为主。

1.对症治疗

头痛、发热、全身肌肉酸痛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鼻塞可用盐酸伪麻黄碱等选择性收缩上呼吸道黏膜血管的药物,也可用1%麻黄碱滴鼻;频繁喷嚏、多量流涕给予抗过敏药物;咳嗽明显可使用镇咳药。

2.抗菌药物治疗

对确有细菌感染或临床症状重、估计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否则不予应用。可选用青霉素族、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

3.抗病毒药物治疗

应早期应用,利巴韦林有较广的抗病毒谱,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奥司他韦对甲、乙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有强效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病程。金刚烷胺、吗啉胍也可考虑选用。

4.中医治疗

中药汤剂及清热解毒的抗病毒中成药有较好的疗效。咽喉炎症时,可选用中成药含化片。【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1.舒适受损

如鼻塞、流涕、咽痛、头痛,与病毒、细菌感染等有关。

2.体温过高

与病毒、细菌感染等有关。【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

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和空气流通,症状较轻者应适当休息,病情较重或年老者以卧床休息为主。

2.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富含维生素、易消化、足够热量饮食。发热者适当增加饮水量。

3.口腔护理

进食后漱口或按时给予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二)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体温,咽喉部有无充血、水肿及分泌物,扁桃体有无肿大、充血;观察有无声音嘶哑、讲话困难,有无淋巴结肿大等。(三)症状、体征的护理

指导病人休息、多饮水。高热者可选用退热剂及清热解毒、具有退热作用的中成药。对有细菌感染或临床症状重者可选用抗生素,注意隔离病人,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指导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时避免对着他人,并用纸巾捂住口鼻。病人使用的餐具、痰盂等用具应按规定消毒。(四)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且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对于可导致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的抗过敏药物,指导病人夜间服用,避免在工作或驾车时使用。(五)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指导

帮助病人及家属掌握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诱因,避免受凉、过度疲劳,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在高发季节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戒烟;防止交叉感染等。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或出现耳鸣、耳痛、外耳道流脓等中耳炎症状,或恢复期出现胸闷、心悸、眼睑水肿、腰酸或关节痛者,应及时就诊。

2.疾病预防指导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必要时注射疫苗预防,如流感疫苗。年老体弱易感者应注意防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罩,尽量避免出入人多的公共场合。(张 洪)

学习小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冬、春季多发,常见病原体为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头痛等,以对症和中医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护理重点是指导病人合理休息;提供清淡、富含维生素、易消化、足够热量饮食,发热者适当增加饮水量;观察体温及主要症状变化,必要时给予降温;遵医嘱合理用药和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交叉感染;给予疾病及预防知识的指导。

复习参考题

请简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临床类型。第三节 肺炎病人的护理

学习目标掌握 肺炎的感染途径、临床表现、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熟悉 肺炎的分类与治疗要点。了解 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肺炎概述】

肺炎(pneumonia)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本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肺炎病死率门诊病人为1%~5%,住院病人平均为12%,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与人口老龄化、吸烟、伴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另外,病原学诊断困难、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和部分人群贫困化加剧等也与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有关。【病因与发病机制】

当呼吸道局部和全身免疫防御系统受损时,病原体可经空气吸入、血行播散、邻近部位的感染直接蔓延及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等途径侵入下呼吸道引起肺炎。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可引起肺组织的坏死性病变易形成空洞外,肺炎治愈后多不留瘢痕,肺的结构与功能均可恢复。【分类】

1.按病因分类

病因学分类对于肺炎的治疗有决定性意义。(1)细菌性肺炎:

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2)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

如军团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3)病毒性肺炎:

如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4)真菌性肺炎:

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放线菌等。(5)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

如立克次体、弓形虫、原虫、寄生虫等。(6)理化因素所致的肺炎:

如放射性损伤引起的放射性肺炎等。

2.按解剖分类(1)大叶性(肺泡性)肺炎:

典型表现为肺实质炎症,通常不累及支气管。(2)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

病原体通过支气管侵入,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及其远端小肺泡的炎症。(3)间质性肺炎:

病变主要累及支气管壁、支气管周围组织和肺泡壁。

3.按患病环境和宿主状态分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1)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又称医院外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2)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

又称医院内肺炎。是指病人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住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也包括出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一、肺炎链球菌肺炎

案例2-1病人,男,25岁。因寒战、高热、咳嗽、呼吸困难4天入院。病人于4天前受凉后突然出现寒战、高热,体温40.2℃,伴咳痰、咳暗红色血性痰,胸痛且逐渐加重,呼吸困难、烦躁、四肢厥冷入院。既往体健,无重要病史。体格检查:T 39.6℃,P 120次/min,R 28次/min,BP 75/40mmHg。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对提出的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急性面容,口唇发绀,四肢冰凉。右肺下野叩诊呈浊音,语颤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心率120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指端发绀。9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5.0 × 10/L,L 0.08,N 0.92。X线胸片显示右肺下野可见大片致密阴影。思考:1.护士接诊病人时应采取哪些措施?2.为明确病情,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3.护士应注意监测病人哪些指征?

肺炎链球菌肺炎(streptococcus pneumonia)或称肺炎球菌肺炎(pneumococcal pneumonia),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居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首位,约占半数以上。本病主要为散发,可借助飞沫传播,冬季与初春多见,病人多为无基础疾病的青壮年及老年人,男性多见。临床起病急骤,以高热、寒战、咳嗽、血痰和胸痛为特征。【病因及发病机制】

肺炎球菌是革兰氏阳性双球菌;在干燥痰中能存活数月,但在阳光直射下1小时或加热至52℃ 10分钟即可杀灭,对苯酚等消毒剂亦甚敏感。肺炎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常寄生于正常人呼吸道,仅在呼吸道防御功能受到损害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时进入下呼吸道而致病。好发于冬春季,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受寒、饥饿、疲劳、醉酒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

病人发病前常有淋雨、受凉、醉酒、疲劳、病毒感染和生活在拥挤密闭环境中等诱因,可有数日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

2.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典型表现为起病急骤、畏寒、高热,体温可在数小时内达39~40℃,呈稽留热,全身肌肉酸痛,胸痛常见,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病人常取患侧卧位。痰少,可带血丝,24~28小时后可呈铁锈色痰。

3.体征

病人呈急性病容,鼻翼扇动,面颊绯红,口角和鼻周有单纯疱疹,严重者可有发绀、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早期肺部无明显异常体征;肺实变时,可出现实变体征;消散期可闻及湿啰音。

本病自然病程为1~2周。起病5~10天,体温可自行骤降或逐渐消退;使用有效抗菌药物后,体温于1~3天内恢复正常。同时,其他症状与体征亦随之逐渐消失。老年人神经、循环和消化系统症状相对多见,呼吸系统症状可不明显。【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9

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多在(10~30)× 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80%以上,伴核左移,细胞内可见中毒颗粒。

2.细菌学检查

痰涂片可见革兰氏阳性成对的球菌,在白细胞内者对诊断意义较大。痰培养24~48小时可确定病原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和荧光标记抗体检测可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或受累的肺段、肺叶稍模糊。随着病情进展,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表现为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消散期,X线显示炎性浸润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病例在起病3~4周后才完全消散。【诊断要点】

根据寒战、高热、胸痛、咳铁锈色痰、鼻唇疱疹等典型症状和肺实变体征,结合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病原菌检测是本病确诊的主要依据。【治疗原则】

1.抗菌药物治疗

一旦诊断即用抗生素治疗,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结果。青霉素G仍是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首选药,用药剂量和途径视病情、有无并发症而定,重症者还可用头孢菌素。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氟喹诺酮类、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等药物,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者可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2.支持疗法

卧床休息;增加营养;补充水分;慎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药;剧烈胸痛者,可酌情使用少量镇痛药,如可待因15mg。烦躁不安、谵妄、失眠者可使用地西泮肌内注射或水合氯醛灌肠,禁用抑制呼吸的镇静药。

3.并发症处理

高热常在抗菌药物治疗后24小时内消退,或数日内逐渐下降。如体温3天后不降或降而复升时,应考虑肺炎链球菌的肺外感染,如脓胸、心包炎或关节炎等。持续发热可能由于尚有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或混合细菌感染、药物热或并存其他疾病。有感染性休克者给予抗休克治疗。二、葡萄球菌肺炎

葡萄球菌肺炎(staphylococcal pneumonia)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肺部化脓性炎症。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其发病率近年有所增加。常发生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或原有肺疾病者。儿童在患流感或麻疹后易并发肺炎。【病因与发病机制】

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两种。葡萄球菌是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球菌,具有溶血、坏死、杀白细胞和致血管痉挛等作用。

金葡菌肺炎分原发(吸入)性与继发(血源)性两类。前者经呼吸道感染,成人多发生于体弱、免疫缺陷、呼吸道传染病、糖尿病、肺囊性纤维化及应用激素、抗癌药物和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后者常来自皮肤疖肿、创口感染等,经血液播散至肺,有时原发灶不明。主要病理变化为化脓性炎症,有单个或多发性脓胸,累及胸膜并发脓胸或脓气胸。【临床表现】

1.症状

起病常急骤,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痰,痰液多呈脓性、脓血性或粉红色乳状。病人呈急性重病容,严重者早期出现周围循环衰竭。院内感染者一般起病隐匿,体温逐渐上升,咳少量脓痰。血源性葡萄球菌肺炎常有皮肤伤口、疖痈、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或静脉吸毒史等,咳脓性痰少见。

2.体征

早期肺部体征不明显,与临床严重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不平行。其后可出现两肺散在湿啰音,典型的肺实变体征少见。血源性葡萄球菌肺炎应注意肺外病灶,静脉吸毒者多有皮肤针口和三尖瓣赘生物,可闻及心脏杂音。【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及核左移,有中毒颗粒。胸部X线显示肺段或肺叶实变,可形成空洞,或呈小叶状浸润,其中有单个或多发的液气囊腔。X线阴影易变,一处炎性浸润消失,另一处出现新的病灶,或很小的单一病灶发展为大片阴影。治疗有效时,病变消散,阴影密度逐渐减低,2~4周后病变完全消失,偶可遗留少许条索状阴影或肺纹理增多等。【诊断要点】

根据全身毒血症状,咳脓痰,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核左移及胸部X线征象即可作出初步诊断,胸部X线检查随访追踪肺部病变的变化对诊断有帮助,细菌学检查是确诊依据。【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是早期清除原发病灶,强有力抗感染治疗,加强支持疗法,预防并发症。

因金葡菌对青霉素G多耐药,首选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若加用氨基糖苷类,可增强疗效。本病抗生素治疗总疗程较其他肺炎长,常采取早期、联合、足量、静脉给药,不宜频繁更换抗生素。对气胸或脓气胸应尽早引流治疗。本病发展迅速,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有关,应及时处理。三、其他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病变。常伴有咽炎、支气管炎。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秋冬季节,可散发或流行。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

1.病因与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兼性厌氧、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的微生物,经口、鼻的分泌物在空气中传播。健康人吸入后感染,发病前2~3天至病愈数周,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肺炎支原体,其致病性可能是病人对支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潜伏期为2~3周。

2.临床表现

起初有数天到1周的无症状期,继而出现咳嗽、发热、咽痛、头痛、乏力、食欲下降、腹泻、肌痛等症状。咳嗽逐渐加剧,呈发作性干咳,可咳黏液痰,偶有血丝。发热可持续2~3周,体温正常后仍可有咳嗽。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胸部体格检查无明显体征。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白细胞多正常或稍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可作为急性感染的指标,尤其是儿科病人。胸部X线呈多种形态的浸润影,节段性分布,以下肺野多见。病变可于3~4周后自行消散。

4.治疗原则

本病有自限性,多数病例不经治疗可自愈。早期使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可减轻症状及缩短病程。治疗的首选药物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也用于肺炎支原体的治疗。疗程一般为2~3周。对剧烈咳嗽者,可适当给予镇咳药。若继发细菌感染,应针对性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肺炎衣原体肺炎】

肺炎衣原体肺炎(chlamydia pneumonia)是由肺炎衣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常累及上下呼吸道,引起咽炎、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可出现小范围的流行,如家庭、学校、军队等半封闭的环境中,通常感染所有家庭成员,但3岁以下儿童极少受到感染。

1.病因和发病机制

肺炎衣原感染方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呼吸道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物传播。年老体弱、营养不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被感染。感染后免疫力很弱,易于反复。

2.临床表现

起病多隐袭,早期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临床上与支原体肺炎颇为相似。通常症状较轻,发热、寒战、肌痛、干咳、非胸膜炎性胸痛、头痛、不适和乏力,少有咯血。发生咽喉炎者表现为咽喉痛、声音嘶哑;也可伴有肺外表现,如中耳炎、关节炎、甲状腺炎、脑炎等。体格检查肺部偶闻湿啰音,随肺炎病变加重湿啰音可变得明显。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高,常有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微量免疫荧光试验(MIF)是目前国际上标准的且是最常用的肺炎衣原体血清学诊断方法,咽拭子分离出肺炎衣原体是诊断的金标准。X线胸片开始主要表现为单侧肺泡浸润,以后可进展为双侧间质和肺泡浸润。

4.治疗原则

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相似。【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侵犯肺实质所致的肺部炎症。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或抑制的儿童和成人。多发生于冬春季,散发或暴发流行。密切接触的人群或有心肺疾病者容易罹患。婴幼儿、老年人、妊娠妇女或原有慢性心肺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