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哈佛学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7:06:07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跟哈佛学教育

跟哈佛学教育试读:

■你是否掌握用哈佛的方法教育孩子

好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一半。父母花时间来学习和掌握一些高效的教育方法大有裨益。

□你掌握用纪律约束孩子的方法了吗?

对于社会而言,儿童无疑是一个初来乍到者,他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在儿童抚养中,管教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教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儿童的生命早期对他进行管教的时候,成人需要记住,对于不听话的行为来说,惩罚本身——或者它的威胁性——对于顽皮的行为是一种效果很差的制止手段。它更可能导致憎恨,而不能促成听话的行为。而且尽管一个心怀怨愤的儿童,暂时可能是一个更能够与他人合作的孩子,他将来也一定会是和他人更加疏远和孤僻的人。

管教一个孩子时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在你采取任何行动前,都要确定你已经清楚地知道你的行动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假设你的孩子正用蜡笔在墙上画画。你第一个想法可能是:我要立即制止这种行为!不过,短暂的停顿之后,你可能会意识到你真正想做的只是影响你的孩子,让他知道尊重家庭的财产,而且明白应该在什么样的材料上画画。如果你只是因为墙被弄脏了就过于草率和严厉地责备孩子,那就会妨碍这些目标的实现。如果孩子知道在墙上画画会使你很难受,你的孩子最终可能还会为了回击你再这么做;或者更糟糕的是,压抑了孩子用画或者类似的创造性形为表现自己的个性的能力。

就你确定的目标来说,在这种情况下管教孩子更好的方式是,坚决地却更加平静地告诉孩子画画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墙上画画却不太好。然后你应该设法让孩子参与清洗墙壁工作,并且设想一下用什么材料画画更为合适。也许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最喜欢站着画画,你就可以为他放置一个画架,或者在特定的、别人不常去的墙上用胶布给他固定一些画纸。

另外一种不同的但是更加有权威的训练方法,是必须阻止你的孩子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比如,你不想让孩子跑到房子前面的街上。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目标不是鼓励孩子的言行采用某种更被他人接受的方式,而是要保证他按照你所说的去做。你当然要解释为什么你要他远离街道,但是只靠你的解释并不能达到你真正想达到的目标。这种危险对于孩子来说可能过于抽象了,他还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如果你过于生动地描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他又会变得过分害怕而不再到屋外去玩耍。

在这种情况下,你坚持要孩子同意不到街上去的规则会好得多,这样你管教的中心就是服从而不是让自己选择行为。

除了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外,你应该经常重复这些规则,这样你的孩子就肯定能记住它们。用“押韵词”来表述一条重要的规则对孩子的记忆也很有帮助。比如为了不让你的孩子到街上去玩,你可以这样制定规则:“让你的脚/放在街道之外。”如果只有在真正需要这种管教策略的情况下,你才使用它——教育孩子严格地遵守某项规则,那么你让孩子在这方面加以配合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他会认识到这个要求如此不同寻常的强硬,一定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你滥用这种策略,它会很快变得没什么用。

你要经常花点时间考虑一下你管教的行为和要求后的目的,这可以在关系紧张的时候帮助你保持平静和泰然,也可以帮助你避免无目的地虐待你的孩子。甚至最为清醒的父母,都可能变得习惯于发布各种根本不是孩子而是他们自己兴趣所在的命令。比如,当一位母亲需要她四岁的女儿帮助她做某件事的时候,她就会对孩子说:“快点做好准备。”母亲的这些举动是按自己的还是女儿的兴趣?

母亲的命令本身无伤大雅,但是却无意中表明了父母有时是欠考虑的,在这方面他们还要学会控制自己,尤其是在对孩子非常生气的时候。父母非常容易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和权威性变得想当然。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他们会把自己的期望和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混为一谈。同时,他们的孩子会变得更为困惑,而且有可能受到伤害而心怀怨愤。

为了你自己,或者说为了你的家庭,你可能不时地坚持要孩子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你要确信自己了解这个事实:在你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反映了你的意识,你为自己的要求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释,还有你已经把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这样,你的孩子最终会学会像尊重自己的兴趣一样尊重他人的愿望。

这里还有一些对孩子进行管教的其它方法,它们不会引起事与愿违的情感问题:

●约束孩子的纪律,必须清晰、一致和可靠。

在许多事例中,孩子不合规矩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都是对于命令下意识的渴望。这个世界在孩子看来是非常神秘的,因此也是令他感到惊恐的。更糟糕的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无法依靠自己的肉体或者灵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他们通过不合规矩的行为,迫使父母帮助他们把事情纠正过来。

作为父母,要为你的孩子确定明确的行为标准,定期检查以确保你的孩子理解和接受这些标准,并且以一种可以预期的安全方式运作和维持这些标准,这些都是你的责任。如果有一天你瞅见孩子在偷蛋糕,而且第二天又发生了同样的事,你却只是纵容地笑笑,那么孩子将无法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果是双亲家庭,那么你和你的配偶要使用相同的管教方式,而且要以相同的方式分担管教的责任。最重要的是,一位家长不能把管教者的角色推给另外一位家长,或者在孩子面前为谁担任这个角色讨价还价。对那些对孩子也负有管教责任的人,比如祖父母或者保姆,你也应该告知他们你确定的管教方式,并鼓励他们按照这种方式去做。

●体罚无效。

揍孩子的屁股或打孩子的耳光,只能表明你自己已经失去了控制。从根本上来说,你只是在教孩子:理智不起作用的时候只能靠暴力。因为害怕挨打,孩子短时间内的行为可能会表现得更容易被别人接受,但是最终结果只能是孩子内心滋生着不为人所知的怨恨,在情感上和打他的人不断疏远,最后可能就是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报复。

父母和幼子之间的联系在感情上是多变的,他们彼此间的交往通常承受着如此大的压力,因此即使最仁慈的、最富于爱心的父母,有时也会揍孩子的屁股或打孩子的耳光,尤其是孩子做事不顾后果而伤害了父母的时候。如果揍屁股或打耳光只是偶尔发生过一次……那么还可以被原谅;但如果这种行为一再重复,甚至被当作管教孩子的一种手段,那么就是不可原谅的。

一旦你有体罚或责打孩子的冲动,尽量想办法减少精神上的紧张,比如从1数到10,或者一定让自己和孩子都坐下来,平静几分钟。如果你的确因为强烈的感情冲动而体罚或责打了孩子,你对自己和孩子都需要耐心。向孩子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再向他道歉。

●尽快地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管教孩子方面,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误区:每当孩子破坏了某项规则或者制造了某类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埋怨孩子,却没想到埋怨孩子所处的环境。如果你的孩子在撕书的时候又被你抓住了,你不要像一般人那样脱口而出:“坏孩子!”或者“为什么你总是给我制造麻烦……”相反,你首先应告诉他按规矩是不可以撕书的,要保证他同意这个规则。孩子也应该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当然不是用不让看电视来责罚他,这样对他会显得不合逻辑,而是一定要他整理被他弄得乱七八糟的东西。

另外一种侵犯孩子但更加隐晦的方式是只给孩子下命令、但是却不教他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比如,如果你看见女儿正在折磨家里的猫,这样说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你那样抓着猫的眼睛,它会受伤的。”而不应该冲着她叫嚷:“不要动那只猫!”

●学会运用“暂停”

如果孩子就是不愿停止不合规矩的行为,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种情况:无论父母说什么或做什么,孩子都会继续哭哭啼啼,满房间乱跑,或者摔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最可能是在寻求他人的注意,哪怕是招来责备也好。在这种情况下,“暂停”是个非常有效的管教策略。“暂停”是告诉行为不端的孩子到一个特定的、单独的地方呆一段时间,直到他已准备好按照更容易被他人接受的方式行动的时候。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孩子离开诱发不良行为的环境,而且给了孩子一个机会,让他按自我调整的速度去认识不合规矩的行为让他失去了什么:他人的陪伴。

为了某种一贯的目的,“暂停”之处应该总是相同的——一处安静之地或孩子房间中的一张椅子。如果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就想出去,就应该确定“暂停”时间的最低要求。对每个年龄的孩子都从1分钟开始,但是不要超过30分钟。“暂停”时间不应该太长,否则就会失效。

●不要简单地说“不”。

比如你的孩子正在敲锅,而你不想让锅被他那样敲打,那就提供另外一个更适于敲打的东西。如果他制造的噪音打扰了你,就建议孩子到屋外去敲打。或者你还可以建议他从事另外一项活动,比如画画或者玩积木。不过你只能提供两种选择,否则孩子就会被弄晕了。

●尽量把赞扬和指责联系在一起。

除非孩子相信你们依旧爱他,而且他们接受父母管教后,自己的生活不会变得很糟糕,否则他们就不会举止得体地或者积极地接受管教。记住,在一个孩子的眼里,无论他当时做了什么都是应该的。如果你否认这个事实,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怀疑一切。

●不要过分地夸大实际上的损失。比如,你的孩子把你梳妆台抽屉中的东西全部倒在地板上,如果实际上把它们恢复原状不需要一天,那么就不要说:“要把一切恢复原样需要花我一整天的时间。”

●只要你做错了,就应该道歉。

当你意识到你在对孩子进行管教的过程中做错了什么,一定要向孩子道歉,这可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些错误的事情包括:不公正地责备孩子,导致其它问题的出现,没有给你孩子足够的机会去解释和改正他的行为,或者惩罚孩子过于严厉。

就管教这种环境而言,最为有效的道歉应是迅速、简短而简单的。另外,这个道歉必须付诸实施。

●确定他在听你说话。

为了减少可能让孩子分心的东西(比如电视噪音),要和他面对面地交谈,并且要求他重复你的话,这样你就能确定他已经理解你所说的了。

●下命令要果断。

如果你说:“你是否可以不敲地板了?”你就是鼓励他说不命令显得更加果断些会好些:不要敲地板了!

●避免把你的命令变成施恩。

有时,你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需要孩子的合作。不过,要尽量限制把命令说成“施恩”的次数。孩子需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自觉地服从你的命令。另外,如果你提出命令时好像是在施恩给孩子,他最终会对这些利用感到憎恶。

●只下一次命令。

谈话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的范围是有限的,更不用说孩子对命令的忍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你把几个命令同时堆积在孩子的头上,孩子只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那些能全部记着这些命令的孩子,也有可能拒绝实施这些命令。

●命令中应该包含着奖励。

比如,不要说是上床睡觉的时间了,而是说,是你上床睡觉的时间了,你乖乖躺下,我会给你讲故事的。或者不要只是说“请把罐子递给我”,而是说“请递给我那个罐子,那样我就可以开始为你准备晚餐了”。但要避免对孩子公然行贿。另外,注意在下命令的时候不要附有先决条件。比如,“如果你拾起衣服的话,我们就可以准备外出了”。运用“如果”一词……就是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服从或不服从命令。

●保证你对自己的命令是支持的。

不要允许孩子通过拒绝、遗忘或者故意失败而拒不执行你的命令。另外,除非你的孩子为他为什么如此做提供了非常可信的原因,你不能撤消原有的命令。如果你的孩子坚决不合作,那你别无选择,只能给予他适当的惩罚。

不到五岁的孩子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购物伙伴,他们总是不停地向你要那些你不想给他的东西……或者任意地从货架上挑选引起他注意的东西。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你们俩友好地一起出门,回来时却都因为激烈的争斗而变得精疲力竭。

这里有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改变孩子难以控制的购物行为。

●事先和孩子讨论一下这次购物之行。

告诉孩子你们一起要去干什么,你们将会有怎样的经历,以及你期望他有何种行为。这就给了孩子足够的信息和机会,能够使他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

●进商场前,先同意孩子买某件东西,而且坚持只能买这个东西。

为了确保孩子不会选择不合适的东西,让他在你提出的几个选项中挑选一个。如果孩子知道肯定会得到某样东西,而且很快就能得到满足,那么他会很高兴让你在这次购物之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带着孩子穿越商场的时候,你可以和他做一些游戏。

比如,给孩子提供你们下面要买的东西的线索,然后让他猜猜是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是,孩子在购物过程中搞破坏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感觉父母忽略了自己。

●给孩子一些意外的惊喜。

理想的情况是,这种惊喜是对孩子那时所表现出的良好举止的酬赏。如果你们此时在食品店……那就考虑给孩子买些吃的。

●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钱。

用这种方法,孩子能够感受到独立、兴趣和责任,而不是感到陷入了某个圈套、厌烦和不负责任。这个方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年龄、是否细心或者智力成熟的程度。对孩子,只要告诉他们能够花的钱的数目;对于年长的孩子,尽量把真正的钱交到他们的手上。

●让孩子帮你找东西。

事先告诉孩子你想买什么,要求他帮助你找一下那些东西在哪里。如果找到了,就让孩子把它递给你。如果你们俩是正式的购物伙伴,你的孩子就会对此投入更加强烈的感情,从而使这次购物之行变得令人愉快。

四岁到六岁的孩子能够了解父母购物时是如何做出决定的。如果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话,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决策,这可以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还可以通过教育他们如何选择特殊的商品而使其成为理智的消费者:比如购买最新鲜的水果,在两种罐头中选择较好的一种。

□度过麻烦的第二年

儿童生活中的第二年是以“麻烦的第二年”而出了名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刚刚形成独特的个性,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需要、父母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他们真正得到的东西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令人心灰意冷的鸿沟。

更糟糕的是,两岁的孩子还没掌握成人的语言,还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感觉,或者通过语言获得他们所期盼的结果。因此,他们或者求助于哭哭啼啼地诉说,或者是乱发脾气……在许多事例中,这两种策略,失意的孩子都会采用,温和一些的是哭哭啼啼地诉说,让人更为紧张的是乱发脾气。这时,孩子脆弱的自控能力往往很快就会崩溃。

不幸的是,到了三岁,孩子的这种不良的行为模式依旧没有改变。一般来说,哭哭啼啼地诉说这类令人害怕的事情要持续到二岁半左右,而乱发脾气这类令人害怕的事情要持续到四岁半左右。以后,哭哭啼啼诉说或者乱发脾气的事间或还会发生,但是已经更加零散,除非孩子受到了某种特别强烈的惊扰。

因为哭哭啼啼地诉说和乱发脾气的动机是相同的,对于父母来说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处理。说它们是可以处理的并不意味着它们总是能被制止,或者说它们常常能被制止。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对于哭哭啼啼地诉说或者乱发脾气的孩子,人们只能去接受并尽可能地保持平静。不过,这里有切实可行的六个步骤,它们能够帮助你们控制这些令人害怕的事情:

●调查原因。

要确定你孩子哭哭啼啼地诉说或者乱发脾气是不是因为劳累、饥饿、身体不适或者病了。如果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原因的话,那就要采取相应的行为。

●转移兴趣。

一个孩子如果哭哭啼啼地说些什么或者乱发脾气,你要及时制止这些行为。你尽量用你所知道的孩子喜欢的东西——比如说他所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来引起他的兴趣。

●视而不见。

如果不合规矩的行为后面没有什么生理上的原因,或者你无法使孩子分心,最好的策略就是对这些行为视而不见。无论多难做到,你都要尽量这样做。最终,你的孩子将因认识到他不会从哭哭啼啼的诉说或者乱发脾气中得到什么,就会自己安静下来。你对他的此类行为越视而不见,孩子依赖这些行为来达到目的的可能性越小。毕竟,这些行为对孩子的压力比对你的大。

●让孩子独处。

让你的孩子独处一段时间,或者让孩子到某个专门为“暂停”而设计的地方(比如房间中某个安静的角落或者孩子的房间)去呆一会。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记录。

每次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哭哭啼啼的诉说或者乱发脾气的行为,你都要记录下来。你可能会因此发现这类行为一般都会发生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内,或者发生在同一种活动中。如果的确出现了这种情况,你就可以采取行动预测或减少未来发生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用严肃的语调下命令。

在你和孩子进行正式的交谈时,或者在你尝试许多间接的或者有趣的下命令的方式时,不要又在其中插入另外一个命令。直接些,用严肃而不带威胁的语调下命令。

□如何与孩子做游戏

游戏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尤其是学龄前后儿童。在游戏中,孩子的智力品格等能得到相应的锻炼。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们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最有价值的方法。因为孩子除了对成人的指导做出反应外,也无力做些其它什么,所以他们把游戏看成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行动的唯一机会。而自主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让自己——安全地、令人愉快地和本能地——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任务的完成和他们周围一切可见的东西中获得满足,并能有效地和他人交往。

从情感健康方面来说,游戏也使孩子在两个方面特别获益:首先,它为他们的感情发泄找到了一个有创造性的、有教育意义的和合适的途径;其次,它可以训练他们,告诉他们如何读懂他人的情感,并用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对之做出反应。

让我们先看着游戏怎样作为情感发泄的途径。当许多婴儿六个月大时就第一次表现出对藏猫猫这个游戏的兴趣,一两年后,孩子们用来发泄愤怒、无能为力和无保障等情感的方法……一般就是堆积木然后把它们推倒,或者用玩偶、填充动物玩具、机械玩具“扮家家”来发泄这些感情……

对于大约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他可能开始从事更具暴力色彩的游戏:“假装”战斗甚至杀人,这样做的男孩尤其多。这种游戏可能使成人非常震惊而且敏感,但是它完全是正常的……甚至对孩子们的健康是有益的。它引导孩子们用一种假装的安全的方式发泄他对于他人的敌意和攻击性。这远远不会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好斗,“手枪战”(这是对这类活动的一种统称)可以教会他们控制自己攻击性的冲动。心理学家常常把这种现象称作“通过象征性的游戏来削弱内心的冲动”。

攻击性的游戏对孩子有好处,并不意味着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做这类游戏,或者在这些游戏变得过于粗暴的时候也不去管。这也不意味着父母们必须克制他们自己对于暴力和战争的厌恶之情而和孩子一起做这类游戏。有些孩子更愿意做这类游戏——原因各种各样。这些游戏中,有一些比其它的更加粗野。他们必须习惯于这一事实:当邀请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参加某一特定的游戏的时候,父母和其他人都有说“行”或“不行”的自由。

在你自己的家里,处理你的孩子偶尔出现的做暴力游戏的愿望的最好策略是,首先确定他也有——或者说知道——许多非暴力的有趣的游戏可以选择。然后只要你孩子的选择是安全的,而且不打扰他人,就让他按自己的选择去做。

●给予孩子大量游戏的机会和条件。

尽可能地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中,规定某段固定的、可以预期的时间,让孩子在那段时间里可以自由自在地一个人玩耍。这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变得更加独立。为了增加孩子的社交技巧,你每个星期都可以为孩子安排固定的、可以预期的和其他孩子的“游戏约会”。

另外,尽你所能使游戏变得令人开心。在你的家里设立一块安全的、宽大的和舒适的玩耍的地方。要确保你所创造的玩耍区域具有这种特点:你能轻易观察到里面的活动,但是同时你们每个人都能保留一定程度的隐私。要确保你孩子的玩具都放到了恰当的地方,这样每次游戏时不同种类的玩具都可以轻易拿到。当你和你的孩子出门在外的时候,也要带上不同的玩具,以备有玩耍的机会。

当孩子在情感上感到不安的时候,游戏是一个极好的安慰。但是要对此时刻保持警惕,要通过提供一些有吸引力的和适合的游戏替代品,慢慢地引导孩子。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感觉被忽略了,你可以提议一起做玩洋娃娃或者玩“西门名言”的游戏——这都是牵涉大量的个人注意力在内的相互影响的游戏。

●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

如果你们知道如何以许多不同的方式一起玩耍,如果你们经常利用一起玩耍的机会彼此交流——直接的或间接的,你和孩子间就可以培养一种更加密切的关系。记住这些事实,确定选择或者设计许多你和你的孩子都能从中获得乐趣的玩具和游戏。

●对孩子学习掌握技巧和遵守规则的进展,要尽可能地保持耐心。

当你们一起做游戏的时候,让孩子居于主导地位,或者让他感觉自己处于这种地位。不到六岁的孩子在情感上常常还无法很好地处理失败。因此要准备让孩子赢,甚至这意味着允许他欺骗。

●使孩子玩得开心,使他能从中获得最多的益处。

在不压制孩子的快乐的情况下,让他了解不同游戏的价值:从这些游戏中可以学到什么,或者游戏如何进行身体和智力的发育。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更加深入地了解某种游戏。然后你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且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修改游戏的规则,这样你的孩子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的满足。

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要小心选择适合他情绪和时间的游戏。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感到悲伤或者情绪低落,或者那时已快到睡觉的时候,相对安静的游戏较为合适。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孩子正骚动不安,或者正当下午三四点,活跃的游戏更为合适。

你要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那时你可以向孩子要某个玩具,孩子递给你的时候要对他表示赞赏,几分钟后再还给孩子。不过,不要期望你的孩子很快就会有更加慷慨的行为,如果他做不到也不要担心。对于孩子来说,要认识分享的价值和公正的游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积累丰富的经验。

●谨慎地观察做游戏中的孩子。

你要养成一种习惯:在孩子做游戏的时候,要不时地用一种不会吸引他注意力的方式,对其加以观察。你的孩子怎样做游戏或者在做什么样的游戏,可以使你深入地了解孩子当前的感情状态。比如,你的孩子在玩娃娃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一种令人心灰意冷的景象,这可以使你联想起他真实生活中某种棘手的局面。或者你的孩子看起来对某些令人喜爱的玩具失去了兴趣,这可能是某个更加复杂的情感冲突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迹象(比如分离的焦虑)。但更加重要的是,经常地观察你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可以对他喜欢或不喜欢什么了解得更多。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你选择玩具,并且确保你们在一起做游戏的时候都会感到开心。

●鼓励孩子在日常的活动中保持着做游戏精神。

如果你的孩子把这一切看成做游戏似的,那么对他来说,清扫的任务、厨房和庭院中的简单杂务,以及诸如像洗澡之类的例行公事,会变得更有吸引力,会更少压力。尽量把这些活动和表演、唱歌或者模仿领头人之类的游戏放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你的孩子可以更加容易地把从游戏中学会的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孩子五六岁之前,一般都无法很好地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参与历时长久的游戏。他们缺乏必要的专心和合作技巧,他们失败的时候也无法保持风度。不过,他们的确喜爱和别的孩子一起或轮流做一些具有自我挑战性质的游戏,尤其是在这些游戏具有节奏、循环往复或者如唱赞美诗般的性质的时候。

这里有一些建议的集体游戏:

两岁到三岁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喜欢能够锻炼他们新出现的语言和运动技巧的游戏,比如……边唱边跳绕圈转、追随领头的孩子等(类似中国女孩子“边跳皮筋边唱歌谣”、“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找朋友”等游戏一一译者注)。一般来说,他们的情感还不够成熟……无法接受带有强烈“接受——拒绝”色彩的游戏(比如,游戏要求选择不同的游戏者承担不同的角色,边游戏边唱歌)。

处于三岁到五岁发展阶段的孩子,喜欢那些涉及更加精巧的运动技能的游戏。他们在情感上已经足够成熟,可以接受包含着温和的竞争和带有“接受——拒绝”色彩的游戏。带有这个性质的理想游戏包括“请你像我这样做”(一群孩子模仿领头的孩子做动作)、“藏东西”、“伦敦桥”(一首关于伦敦的儿歌)、“叼苹果”(一个孩子弯腰站在一桶水前,双手背在身后,用嘴去叼水面浮着的苹果,在规定的次数内咬住苹果的孩子可以得到奖品)。“钉驴尾”(类似中国的贴鼻子游戏)和“抢椅子”(椅子数少于游戏人数,抢不到椅子者,出局)等。

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很快就能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并能获得感情上的平静。这是进行与角色扮演相关的游戏的好时机,比如“唱歌谣”、“藏东西”、“玩打仗”等等。

如果你的孩子的年龄届于三岁半到六岁间,一般他会有个虚幻的朋友:你的孩子的大部分日常活动都包括这个人,而且还要求你像接纳真人一样接纳他。忍受这个幽灵般的同伴可能会使你感到很苦恼,但是你最好还是容忍他存在于你孩子的生活中。

在孩子的这个发展阶段,创造出一个想象中的玩伴是一个能带来非常良好结果的行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到有必要创造一个这样的人物,但是这样做无疑会对孩子的精神和情感健康都更有好处。

在严格的行为层次上,一个想象中的玩伴是孩子用以尝试新的语言和社会技巧并用来减轻自己孤独的媒介。在更深的心理层次,一个想象中的玩伴对于孩子身上的不同“自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映射机制。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你的孩子和他想象中的玩伴可以扮演孩子心灵中“好的”自我和“坏的”自我,或者“乐观的”自我和“悲观的”自我等等。通过这两部分的沟通,你的孩子最终会巩固他心灵中的不同方面,使其形成稳定的个性。

容忍你的孩子有一个想象中的玩伴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你不得不把他当作家里的另一个成员。下意识里,你的孩子知道这个玩伴只对他存在。如果你假装把这个玩伴变成你和孩子间的一种游戏,这不仅会妨碍这个玩伴对于孩子的真实作用,而且会增加这个玩伴徘徊于身边的潜在的时间。

当你的家中出现了一个想象中的玩伴时,尽力按照以下这些指导原则去做:

●不要排斥或者取笑这个玩伴。

这只能使你的孩子感到受挫和丢脸。对他来说,想象中的玩伴无疑还是具有某种现实性的。

●要始终和你的孩子直接交谈,而不是他想象中的玩伴。

这种策略并不是否决玩伴的存在,但是它使这一点变得很明确:你无法看见玩伴或听见玩伴说话。

●让孩子和玩伴交往主动。

除非你的孩子首先承认或不承认玩伴的存在,否则不要提及玩伴(比如,在饭桌上给玩伴安排一个座位,可孩子并没要求你这么做)。

●只用适合你的方式,接受这个已经被宣布存在的玩伴。

比如,你的孩子要求你在饭桌上安排另外一个位置,你可以这样做——假定这样做不会引起什么不便的话——或者你可以要求你的孩子为玩伴做另外的安排。如果你的孩子叫道:“当心点!你碰着希尔曼了。”你可以或者走开,或者告诉你的孩子:“告诉希尔曼,他已经偏离了自己的位置。”

●你的孩子要为玩伴的行动负责。

孩子常常把想象中的玩伴当作替罪羊。如果你的孩子说:“我没那么做,是希尔曼做的!”你就说:“那么告诉希尔曼他错了,你以后应该多照顾他。”

●通过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替代他想象中玩伴的同伴,使他对想象中的玩伴的需要降到最低程度。

替代的同伴可能是你自己、一只宠物或者(得到适当的允许)你的配偶、兄弟姐妹、亲戚或者朋友(孩子或成人)。

□为什么要坚定而不专制

父母在向孩子发布命令时一定要严肃坚定,从而使孩子积极的去执行。

孩子需要知道父母对一些事情的要求是坚定不移的,这种坚定的立场使孩子知道限度。如果没有限度的话,孩子们就总是想不断尝试,看看自己能走多远。结果他们的行动惹怒了大人,致使父母进行严厉的惩罚或大发雷霆。这种不愉快的事情一旦发生,和谐即被破坏,这是父母与孩子都不希望看到的。

5岁的哥哥凯文和3岁的妹妹在画画。他们开始在本子上画,然后用蜡笔在桌子上画,最后竟把白色的墙壁画得乱七八糟。爱清洁的妈妈看见后,气不打一处来,发了火,揍了两人一顿。

在事件的开始时妈妈还很高兴,两个孩子在画画,后来他们画到桌子上时,妈妈也没理他们……她想擦一擦就干净了。而两个孩子就以为,他们可以随便画,母亲不表态便意味着默许他们可以画在桌子上,那么他们画在墙壁上也一样无所谓,结果就画了一墙招来一顿惩罚。

本来孩子们只应该在本子上画画。妈妈一开始就应该告诉他们这一点,不能画到桌子上、墙上、地毯上。她应该坚定点,说过的话就不能改变,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非等结果严重了才去试图更改。

父母要做到很坚定而又不是专制式。这里重要的是知道怎样算是坚定。不专制意味着我们不把自己的意图强加在孩子头上,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该做什么、怎样做的道理,再对他们提要求订规矩。如果我们试图把意图强加在孩子头上,只能引起他们反抗,而坚定意味着父母表现出实施自己决定的决心。我们可以决定我们要怎样行动,并且坚持到底。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母亲一开始就该让孩子们懂得,只能在纸上画画,否则妈妈就不让孩子继续画画。如果他们乱画,我们可以没收孩子的笔。正确的程序是先同孩子们谈好:“如果你们不在纸上画,而画到其它地方,我就要收回彩笔,今天下午便不许你们画画了。”得到孩子的认同后,再让他们开始。然后妈妈要监督孩子们,只要他们画到桌子上,就去没收笔,不需任何其它的解释。这样,妈妈很坚定地站在她的立场上,要孩子知道,谈好了的规定是不能改变的。一旦孩子懂得画画只能在本子上,而这项规则是应遵守的,那么就不会出现画到墙上的事,也就不会受罚,搞得大家不愉快。在实施规定时我们必须尊重孩子们的权力,坚定而又不专制,父母和孩子互相尊重。在合理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决定他们的事情。但对决定好的原则不能让步!

坚定就是拒绝屈服于孩子的过份要求,不使他们为所欲为。孩子年龄虽小,但很聪明,他们经常察言观色变化花样,让父母围着他们团团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做父母的,对某一件事一旦做出决定,就应贯彻到底,不随意改变主意,孩子们知道纠缠下去无望,便会放弃自己的无理行为。

贯彻决定需要坚定不移,甚至要施加压力,特别是对比较小的孩子,当妈妈说“不”的时候一定要态度明确,她必须使她的限制贯彻到底。如果孩子不是从心里明白,训斥、威胁或打屁股是没用的。因为孩子们挨了打,可能会暂时停止这些坏行为,而把冲突转移到其它的地方,产生别的麻烦。

5岁的辛迪趁妈妈做饭的时候,把一整瓶化妆水洒得到处都是,妈妈闻到味儿以后,抢走空瓶又去做饭,辛迪一扭头又打开粉盒,将粉洒在床上。由于孩子没有感觉到严厉的制止行为,只是觉得好玩,这种破坏行为会继续下去,孩子们只有通过母亲更坚定的表示,才能领会自己行为的限度。

然而在我们订规矩时应尽量给孩子一些别的选择:例如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太吵,与客人的谈话无法进行,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选择:如果他保持安静的话,他可以呆在这里;如果孩子仍不肯安静,妈妈可以告诉他,他可以自己出去或者被爸爸拉出去。让孩子出去可能看起来有点专制,但是如果你给孩子选择,而且这种要求是合理的,孩子们就不会觉得是专制。如果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融洽的,孩子们会照办。因为他们已经懂事,懂得从父母眼中看出什么是对的,应坚持;什么是错的,应改正。

不动声色地坚持,对年幼的孩子尤其有效,有时瞪一眼也管用。孩子对父母的暗示是敏感的,从中可以看到大人的态度是坚决,还是若有若无。就像一位妈妈说的那样,当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坚持时,我的孩子们就会随自己意思去做,如果我知道我是下了决心的,孩子们根本不去试着抵抗,因为他们的小把戏已被揭穿,就会变得更乖些、更可爱些。“谢丽,去给妹妹换一下尿布。”“为什么要我去呢?”“我说让你给妹妹换尿布,不要多说,快去!现在就去。”“我不明白,为什么非让我去?”

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谢丽并没有去给妹妹换尿布。她就自己动手换了。妈妈又叫谢丽:“我刚才告诉你去给妹妹换尿布,你为什么不去?等会儿你还要去,从现在起一直到晚上,你负责给妹妹换尿布。”“行,行。”谢丽嘴里答应,但就是不去妹妹的屋里。

晚饭后,妈妈去看妹妹,发现整个下午谢丽并没有去妹妹的房间,也没给妹妹换尿布。妈妈狠狠地责怪了谢丽,谢丽脸色很难看,但是她没哭出来。“如果你再不去照看妹妹,今天晚上,你不能看电视。现在快去,快去妹妹屋里。”“行,行。”谢丽朝着妹妹的房里走去。当她看见妈妈忙去了,却又一转身就溜掉了。

在这个说服与被说服的过程中实际上充满了斗争,是一种权力的斗争,仿佛互相比试看谁最后能取胜。

谢丽和妈妈在进行了一场权力之争后,妈妈强迫谢丽听话,谢丽却要告诉妈妈,妈妈的话可听可不听,而现在换尿布的事谢丽不想做,所以就不听。这是妈妈的行为过于专制,所以难以奏效。

类似的事很多。现在的孩子们敢做我们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是社会的变化带来的,孩子们已经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思想,反对我们对他们实行专制,并用报复来表示他们的愤怒。他们不但反抗我们对他们实行专制,而且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我们显示他们的权力,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他们绝对不会坐在那里静悄悄地接受我们的统治,如果是立足点不对,我们所有的努力就很难生效。在生活中很多实例告诉我们,未来的孩子因优生优育,智力发育较好,智商也较高,他们在权力之争中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他们不会被自己行为的危险后果所禁锢,稍不留神家庭会变成战场,不再有合作与和谐,只有恼火和怒气。因此做家长的应格外注意不能对孩子实行专制,应考虑到他们的愿望与自尊。

10岁的丽莎对穿衣特别挑剔。一天大家都穿好了礼服去参加一个宴会。丽莎对妈妈说,“我要再换一条裙子。”爸爸说“我们没时间了。”妈妈也讲“这条裙子很好看,不需要再换。”可是丽莎坚持要换,要不然就不去了。妈妈只好说:“行,去换吧,我来帮你找。”结果是全家人打扮好了等她一个人。最后全家都迟到了。

丽莎操纵了整个时局,妈妈不但让她换了裙子,而且给了她额外的权力。丽莎有权力换条裙子,妈妈必须尊重她的权力。妈妈尽力想作一个好妈妈,这给了丽莎无休止挑挑换换的理由。可是这导致了全家迟到,对别人是不礼貌不尊重的。做父母的在对待这类问题时应该坚定点,告诉丽莎他们的看法,让丽莎自己来决定该怎么办。

对于以上这一例子,我们可以换一种策略,结果会是什么样呢?丽莎声明自己要另换衣服。“丽莎,你可以在家换衣服。但我们要走了。”“你们为什么不能等一等我?”“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如果我们再等下去,全家会去晚的,这样对主人很不礼貌。”妈妈说完就打开车门坐进去,然后开车带着其它人走了,将丽莎留给阿姨。这一行动清楚地向丽莎展示了行为界限,虽然妈妈并未发脾气,做生硬的要求,但这种坚决的行动本身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以后丽莎再也不会提类似的要求了,而是和全家一块出动。每次出动前,她会提前决定好要穿什么衣服,而不是挑来挑去让大家等她。

我们要区别孩子们的需要和他们一时的无理要求。

4岁的罗斯病了几天,妈妈就睡到他的屋里,以便夜晚给他量体温、喂药。也许是在他生病时妈妈过分地给予呵护和照顾,罗斯尝到被宠爱的甜头,他病好了以后,总是嚷着还让妈妈睡到他的房间里照顾他。如果妈妈不去,罗期夜里要叫妈妈好几次。妈妈决定不让他继续下去,这天晚上妈妈对罗斯说:“今天晚上是最后一个晚上妈妈睡到你的房间里,从明天起,妈妈就不来了。因为你的病已经好了,不需要妈妈在你旁边照顾,所以即使你半夜叫我也不会来。”妈妈照此执行了,第二天夜晚,当罗斯半夜醒来,叫妈妈过去,妈妈不理会,他连着哭了几个晚上,最后终于不哭了,又恢复了常态。

妈妈对此事的处理是明智的。首先她与罗斯讲清为什么妈妈不再回来与他同睡,同时也给罗斯一个过程,使他不觉得太突然,难以接受。讲好之后,妈妈坚决地照约执行,当罗斯试了几次,看到妈妈很坚定,知道没有希望,也就算了。

保罗喜欢看电视。一天到了上床睡觉的时间,他还要看,央求爸爸让他再看一会儿。爸爸把电视关上,保罗又打开,关上,他又开开。爸爸最后把总开关关上了,整个房子里一片漆黑。保罗只好自己睡觉去了。

爸爸把电视关上,表示保罗不能再看了。他并没与保罗争吵,强迫保罗去睡觉。当爸爸把总电源关上时,表示了自己的决心,保罗只好睡觉去了。

□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童话故事是打开孩子心灵的一把钥匙。从童话故事中,孩子学到了真诚、善良、乐于助人等品质,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特殊的机会,他们可以近距离地真实地观察父母,能够培养对父母新的理解和信任。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再次体验儿童时代所拥有的想象力的极好的手段,也是用一种不那么专制的方式表达对孩子关心的极好的方法。

就孩子的情感生活而言,讲故事的方法巩固了孩子原有的情感,也使孩子受伤的情感得以恢复,还培养了孩子新的情感。它还给孩子提供了有影响的语言构成的画面,提供了他们能够用于理解和表述他们感情的符号。它还提出了他们可以估量、模仿和评价的英雄和角色模式……它也为孩子们理解人类行为的情感方面,提供了富于创造性的深刻见解。而且讲故事还锻炼了他们形象化的想象力,这对于孩子非常有益,因为光以孩子的智力想“看见”导致和摆脱情感危机的途径还很困难。

现在,孩子们完全沉浸于电视、电脑和游乐中心的游戏机这些视觉世界中。甚至大声给孩子们朗读,也常常把他们引导到他们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些东西上面:一本书的文字和画面。面对面的讲故事可以激励孩子张开“灵魂的眼睛”。听故事的人在情感上可以自由地按照他的选择想象故事,也可以在保持情感安宁的情况下了解到,无论在这种背景下想象出什么,无论多么吓人,都仅仅是在一个十分短暂的、合适的和试验性的感觉中最重要的是,讲故事是凭故事的魁力强烈地吸引人,因为它同时让孩子和父母感到有趣。它把说、听、人物与快乐联系在一起,它在消除麻烦和巩固希望的日子里能充当“时间间隔”……

●讲故事时首先要自信

我们每个人都会讲故事:描述我们还是孩子时所喜爱的家族和朋友的奇闻轶事,我们从书上……电视节目、电影、游戏、音乐喜剧和戏剧中看来的情节,著名的人物、地方或者事件的传说,对日常生活的解释。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和他人分享这些故事。

如果你羞于给你的孩子讲故事,那么增强你的信心的秘密就在于做好准备。事先想想你可以讲的故事,而且随时注意你能找到的好故事。草草记下它们,这样你就随时都可以参考了。在给孩子讲故事前,自己可以先练习一下。

●选择合适的时间。

讲故事最是在固定的时间讲,你和孩子期待着这个时间。如果讲故事是每天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你们都可以更加自然地参与这个活动,彼此间可以更加合作,而且在智力上和感情上的收益也更多。

对于讲故事来说,上床睡觉的时间可能是最为合适的。许多孩子在每天晚上临睡觉前情感上需要达到平衡,而讲故事就提供了实现这一平衡的方法。可以替代晚上睡觉的时间的是午休的时间。

除了每天固定的讲故事的时间外,只要房间里相对安静,而你的孩子又需要抚慰时、保证和重新振作,你都可以考虑讲故事。在孩子生病、离家在外或者被迫要花几分钟到半小时等待某样东西时,讲故事也是可以帮助他在情感上得到恢复的活动。

●创造有利的环境。

不在晚上睡觉前讲故事的时候,你可以在家里安排一个特殊的讲故事的地方,这是一个好主意。无论是否有这种地方,讲故事的时候都要让你自己和听众感到舒服,不要因为其他人或者外面的噪音而分心。昏暗的灯光有助于创造某种氛围。常常用眼睛和你的听众接触,会加深他参与故事的感觉,而且你可以衡量你讲述的过程中孩子接受了多少。

●每次讲故事都有一个习惯的开始和结尾。

这能给你的听众一个提示,让他把讲故事当作一件特殊的事件,当成不同于真实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开始讲故事前,你可以提议闭上眼睛,点上一只蜡烛,唱一首短歌,或者用手从空气中“捞”一个故事。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已经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讲述任何种类的故事时,首先问问孩子他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你讲每个故事的时候都可以用一样的开头……比如,传统的“很久以前”,或者某些更加新颖的,“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故事,我把它叫做‘……故事’”。

结束的时候,尽量和你开始的时候“相反”。闭上你的眼睛然后和故事说再见,熄灭蜡烛……再次唱首短歌,把故事扔回空气中,同时运用习惯的结束方式(比如,“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一般来说,讲故事不一定总要有一个“快乐的结尾”。实际上,通过那些表现出生活中不快乐一面的故事,孩子们的理智和情感都能变得更加坚强。不过,当你相当肯定你的孩子正在和真实生活中特殊的消极情感做斗争时,一个欢乐的故事能给他更多的安慰。

父母对于讲故事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应该给孩子讲什么故事呢?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可以开始给他讲故事。尽管婴儿长到九个月的时候才能识别声音和周围的物品,到十六个月左右才能把字词组织到一起说出来,但是讲故事可以帮助他们熟悉讲述者的声音,可以使他们通过平静的活动认同那种声音。

给婴儿讲故事,也可以为他接受今后生活中类似的经历的能力打下基础。在具备认知能力之前,作为听众的婴儿可以学着享受特殊的富于节奏的抑扬顿挫的调子,这和日常生活中的叙说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讲述者也可以练习讲故事,这是十分有价值的。

到孩子一岁半时,故事的内容实质上无关紧要,真正有关系的是这种活动本身。这么年幼的孩子似乎能够感受到故事中一再重复的声音、段落和话语的节奏(年龄大些的孩子也是这样)。

年龄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的孩子,开始学着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如果你的孩子处于这个发展阶段,你可以开始编织一些更富逻辑、结构清晰的故事,这能使孩子更容易理解故事,而且可以鼓励他更努力地练习语言。

到了两三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亚当,他们都十分喜欢按照自己从当前周围环境中的感受……给每一件事情打上标签。可以通过故事给物品命名,界定它们的功能,把它们和其它最为合适的东西联系起来。你可以通过把注意力集中于单一的场所或某一类东西,来构建这类故事。比如,你可以说:“在这个房间中有一个球……球跳起来,跳起来,跳起来。妈妈喜欢这个球。这个球是红色的,砰砰响着,球滚丢了。在这个房间里还有一个门……”等等。讲故事的时候,伴随一些无声的手势,这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你用动作或者手势表达意思时,孩子可能还想参加。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建立在“下面会发生什么”的基础上的故事也会引起他的兴趣。在你自己生活的普通日子中,包括你和孩子不在一起的时候,尽量根据发生了什么一步一步编织故事。在你表演发生了什么的时候,要有戏剧性和富于想象力。

三岁的孩子因为能够识别某些更为基本的情感,能够楚地表述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事物,因而形成了极为强烈的情感。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自己需要什么的特殊的幻想,而且会主动寻找可能给他们带来爱、快乐和舒适的情境。

现在,你可以开始编织更加符合习俗的故事情节,使故事的叙述更加简单、生动和直接。“金发姑娘和三只熊”就是这类故事中的杰出代表。它反映了年轻的男孩对于“正确的事情”的寻找,另外还反映了这个孩子这个方面的认识:东西天生大小不一,人也是这样。

能够强烈吸引两岁到五岁的孩子的故事内容,一般包括洞、水坑、小汽车、飞机、卡车……小鸟、狗、猫、松鼠、雨、雪、雷、电、房屋、商店、膳食和小吃。那些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主题多是这些内容的特殊变异:行为举止像人的动物、特别恶劣和有魔力的天气等等。这类故事特别具有吸引力:英雄能够用某些令人惊奇的方式操纵他周围的环境……

四岁半到六岁的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当他们和其他的孩子、成人交往更多的时候,当他们更加频繁地离开家到外面冒险的时候,他们变得越来越关注个性、社会和性别之间的差异。这种关注的一个主要产物就是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的新的障碍:为了母亲的爱,儿子倾向于把父亲作为对手;为了父亲的爱,女儿倾向于把母亲作为对手。

为了在情感上处理这种意识,处理他们对于成人世界中离婚、贫困、犯罪和暴力这类问题的朦胧认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变得对于公正特别热心。在他们的脑海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这是怎样发生的?这公平吗?我能得到我想要的吗?其他人能得到他们想要的吗?事情怎样才能得到最好的解决?

这是讲述经典的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的黄金时段,因为这些故事一般都是描绘个人如何战胜困难去获得名誉、财富,并且重建道德秩序的。这个人可能是一位公主(白雪公主)、一个木偶(童话中的主角)、一只宠物(穿靴子的小猫)。这些困难可能包括不幸、或者一个怪物(生活在杰克的豆茎顶端的巨大的植物)。无论如何组合——复述或者发明,倾听者都拥有了一个“游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可以在精神上重塑来自自己的新的复杂的感情生活中的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

最后,再教你一个小诀窍——大声朗读故事。

大声朗读故事并不能像面对面讲的故事那样提供情感上的亲密性和创造性,但是,还是有一些相同的治疗作用。另外,它可以帮助孩子熟悉书中的世界,这些书能够提供情感放松的有价值的私人经历,这一切都能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得到巩固。

□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举止

面对难以对付的孩子,父母不知所措,甚至希望把教育的重任推到学校中去。

确实,上学的岁月一般都是由父母和孩子之间更为复杂的对话所勾勒的,这些对话内容涉及的是社会接受的和不接受的行为。学校教育通常都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社会化,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负责,使他们的生活能够获得成功。不过,智力和情感的发展在使学龄儿童的言谈和行为变得更加成熟的同时,也鼓励他们的行为和言谈更加狡猾。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受到批评,那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这种批评的范围很广,从正式的学习成绩到非正式的同龄群体对他作为玩伴是否称心的评估,到家庭对于他在智力上、生理上、道德上和情感上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判断。

此外,这种批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再会因父母溺爱的笑容和过分的感情表露而得到缓和(学龄前儿童很容易从中受到鼓舞),甚至在孩子真的做错的时候也是这样。相反,学龄儿童希望自己的行为像一个受过训练的成年人——也就是说,现在是一个依靠自己能力的真正的人,是能够对每一次失败负责的人。

学龄儿童为了调整这种批评的氛围,然后在其中生活下去,形成了多种应对技巧。其中最为普遍的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发泄”行为,也就是说“不受控制的”行为。

于是,某个异常的、不合适的或不适当的行为的原因可能很简单,也可能非常复杂。和孩子的交谈也许可以帮助你理解他不合规矩的行为,也可能只是在放烟雾弹。你的孩子在有意识或下意识的自我保护的努力中,只要这种策略显得必要,他能够运用他正在形成的语言或社交技巧误导你。

比如,一个正处于上学年龄的男孩,在家玩耍的时候总是损坏家具,无论父母怎么一再训练,他却依然如故。他这么做的原因可能只是无法控制自己过分旺盛的精力。或者,他只是把这个作为攻击他父母规定的他“无法接受的”睡觉时间的间接手段。

相似地,一个正处于上学年龄的女孩,餐桌上的举止一直无法变得更符合父母的要求,可能只是在进餐的时候因为分心而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举止上。或者,她拒绝在进餐的时候保持举止优雅,只是为了想在自己生活的某些方面持有最后的决定权,即使这些方面不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事实是什么,她都可能通过假装无能为力、不饿或者生病来反抗父母的训练。

学龄儿童的生活中有两个关键因素:①大量的批评一般都直接针对他们;②他们不合规矩的行为的真正动机可能是复杂而且令人困惑的。因此,学龄儿童的父母在决定何时和怎样处理孩子的纪律问题时,特别要区别对待。

教育孩子需要大量的耐心和观察。你必须在情况特别严重的时候才对孩子进行批评和训练,不要随便给予他哪怕是最轻的骚扰和侵害。无论有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命令下得多么温和,任何一个学龄儿童的情感都会因太多的“做什么”和“不准做什么”而变得混乱。

而且,你要避免随便对发生了什么下结论。你要尊重这个事实:学龄儿童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只要有可能,你都必须允许孩子有犹豫的时间,而且要给他解释自己的感情的机会。要记住,作为一个父母最终的责任不是训练孩子,而是帮助他训练自己。

这里还有一些指导原则

●把你的要求具体化。

学龄儿童一般都希望父母能够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因此你的指导和规则应该是非常清楚的。这样告诉一个七岁的孩子是不够的:“我希望玛莉安阿姨来的时候,你能表现良好……”相反,七岁的孩子需要有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良好的行为”和“不合规矩的行为”。尽管孩子不喜欢听冗长的描述和解释,但是他们在控制自己的行为时的确需要遵循具体的形象。

除了让孩子知道你希望他们做什么,你还应该让他们知道如何实现这些期望。教给他们不同的方法,这样他们可以用它们来控制自己。

最后,告诉孩子你提出这些要求的原因,而且要确定孩子理解和接受这些原因。学龄儿童越是了解为什么会出现某个特定的命令或者规则,在实施这个命令或规则的时候,他就越可能采取合作的态度。

如果不和孩子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谈话,想让“刚刚”变得有些理智的孩子理解这些原因常常是不容易的。所以,还是需要耐心。不过,它带来的长期效益会远远超过你短期内为达到这些目标而付出的努力。

为了方便,每位学龄儿童的父母偶尔会用“因为我是这样说的”来要求孩子服从。你要把这种场合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果你不这样做,你的“这样说的”就会失去效果。

●要诚实地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所做的事情可能会碰上困难和带来不快。

不要通过美化结果来诱使孩子遵守某一特定的规则或者做某件事。一旦孩子发现实情,他将不再信任你。相反,你要预测到孩子遵守这项规则或执行这项任务时可能会碰到的困难……而且要事先告诉孩子存在着这些问题。显然你不想就这些问题做过多的讨论。但是你也不想让你的孩子对此毫无准备,而是希望他尽力去克服它们,希望他在你做出判断后不再有怀疑。

比如,你希望孩子每天下午五点的时候在家玩耍,这样上下班交通拥挤的时候他就不会在街上,而且你能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晚餐。告诉孩子这条规则和制定这条规则的原因之后,让他知道你了解在他们玩得那么开心的时候停下来是多么的困难,即使明明知道那样做并不容易,你相信他也能够做到。

●采取适当的惩罚。

许多时候,你的批评和明显的失望已经是足够的惩罚了,不过,在那些需要对他们进行更为严厉的惩罚的时候,尽量把惩罚同错误行为联系在一起。

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搞得到处乱糟糟,那么就把清扫的工作安排给他。如果那样做不太可能,就让他做一些其它的家务事。如果一个孩子殴打另外一个孩子,一定要他向其道歉,然后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安静地呆一段时间。如果孩子因为正在看电视而不做家庭作业,那就有一段时间不准他看任何节目。

这种策略不仅能激发学龄儿童对于生活中的逻辑和公正的需求,而且也教会他为某一活动的后果负责。如果你的惩罚是固定的而且有限的,你的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忍受这些惩罚,而它们就会失去威慑力。更糟糕的是,你可能教会孩子把“不合规矩的行为——惩罚”的循环看作是你们俩平常所做的游戏。

无论何时你训练孩子,都要控制自己的脾气、语言和行为。你的权威性行为,不仅能够帮助你尽可能有效地处理和纪律有关的问题,避免对孩子的情感产生负面作用,而且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有力的自我控制的榜样。

●不打孩子。

求助于身体暴力,只会为孩子树立一个在感情失控的时候该做些什么的影响极坏的反面榜样……它也必然会引起恐惧憎恨。孩子们除了抑制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恐惧憎恨之外,别无选择,而这既威胁着孩子长期的和全面的情感健康,也伤害了他们和你的关系。

尽管了解这种后果,即使最善意的父母偶尔也会殴打孩子,特别是当他们自己是孩子时也曾接受过这种惩罚的情况。当你真的殴打了孩子,立刻平静但真诚地向他道歉,采用另外一种更加有效的惩罚方式。然后原谅自己,并且重申不再让相似的失去自控的事再次发生。

●作孩子的好榜样

学龄儿童对成年人的行为,观察非常敏锐。所以无论何时你和孩子在一起,都要特别注意按照你事先所说的那样去做,同时要遵守规则。

这里有一份包括两个部分的问卷,你可以用它来实现两个目标:①可以用来区分你的处于学龄的孩子生活中比较严重的和不太严重的纪律问题;

②在学龄儿童的纪律问题与因这些问题而产生的情感问题之间建立可能的联系。

首先,完成“A部分:和纪律有关的问题”,给每个问题都打上1到5分之间的某个分数,5分表示最为严重。(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里列举的问题有些是重复的。)其次,完成“B部分:情感问题”,用同样的方式给每个问题评分。然后列出A部分中你的评分是4分或5分的,另外再列出B部分中你的评分是4分或5分的。最后,在这两类问题中建立你看起来有关的联系。

如果这两类题目中任何一类你给予4分或5分的题目在10题以上,那么你的孩子可能有严重的情感问题。如果你认为这可能是事实,那么就考虑一下寻求专家的帮助吧。

A部分:和纪律有关的问题

①不遵守规则12345

②和兄弟姐妹玩耍时不合作12345

③和同龄伙伴玩耍时不合作12345

④其他成人在场的时候,故意捣乱12345

⑤在兄弟姐妹或同龄群体中横行霸道12345

⑥和父母顶嘴12345

⑦和父母之外的成年人顶嘴12345

⑧毁坏财物12345

⑨撒谎或拒不坦白12345

⑩偷窃12345

[11]不能整理自己弄得乱七八糟的东西12345

[12]寻衅吵架12345

[13]使用无礼的语言12345

[14]殴打他人12345

[15]当别人要求他做些什么时表现得不快或者愤愤不平12345

[16]拒绝做别人要求他做的事12345

[17]同意后又做不到12345

[18]因自己的行为责骂他人12345

[19]行为令人不安12345

[20]打架12345

B部分:情感问题

①感情受到伤害12345

②行为显得害羞12345

③行为富于攻击性12345

④担忧12345

⑤表现出害怕的样子12345

⑥容易分心12345

⑦显得不安12345

⑧反应过分激烈12345

⑨情绪曾经变化激烈12345

⑩执行某项任务受到挫折12345

[11]对父母有占有欲12345

[12]逃避父母12345

[13]逃避兄弟姐妹12345

[14]逃避一般的同龄伙伴12345

[15]逃避特殊的同龄伙伴12345

[16]表现出失望12345

[17]表现出厌烦12345

[18]无法维持和他人的关系12345

[19]表现出敌意12345

[20]表现出不快12345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孩子把你的话当成“耳边风”,即使你说了一千遍。以至自己成了“婆婆嘴”,抑制不住地唠叨,这时何不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朱丽12岁了,多次要求妈妈给她房间装一个电话,这样她可以有更多的隐私,不必总在客厅和厨房里与同学或朋友聊天。妈妈终于同意了,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朱丽不能总是与同学在电话里讲个不停,影响学习和睡觉。朱丽很轻松地就答应了。但从装电话的那一天起,妈妈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只要朱丽在自己房间里,百分之七十的时间泡在电话上,有时夜深了,朱丽还在电话上讲个不停。妈妈不断地对朱丽说:“不能总打电话,真不该给你房间里装电话。”“你若再这样没完没了地打电话,我就将你房间的电话取消。”朱丽在开始的几天照办,随后又忙起来,到后来干脆对妈妈的提醒与告诫充耳不闻。妈妈向爸爸告状,爸爸说:“为什么不把电话线取消呢?”“我怕朱丽会很恼火,况且装一条新线还要花钱,如果过后朱丽又要装,不是还要付钱吗?”于是妈妈对朱丽关于电话的训斥延续了下去,但朱丽仍是我行我素。真可谓屡教不改。

妈妈是否应该给朱丽单独装一条线是另外一件事,但母亲在这里的尴尬地位却颇有些自寻烦恼。在妈妈第一次讲要取消电话线时,朱丽或许还有一些顾忌,但妈妈反复声明,却并未见行动,朱丽便拿准了妈妈的心思,知道她并不愿这样做,因而大胆起来,而此时妈妈对朱丽的警告便失去了作用,无论她怎样反复去说,朱丽都会置若罔闻,而妈妈也就只好悉听尊便……

父母们常常说:“我和你讲了一百遍了,你为什么不听?”听了这句话,孩子们的反应会是什么呢?“还不是老一套”,“又来啦”。父母们不应拿这句话来问孩子们,而应问自己,当我们警告孩子时,我们应该清楚这一警告是否能实现,我们是否会照所说的去做,如果我们根本不会实行我们的警告,那么就不要这样对孩子去讲。也就是说,能做到就说,做不到就不说。不然讲的结果只能使孩子对你的话的相信程度降低,甚至完全失去可信度,认为你不过是危言耸听,大可不必当真。如果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自然会对父母的批评警告充耳不闻。

在上述例子中,妈妈在说出要取消朱丽房内电话线前,就该对朱丽可能的反应和这样做的经济损失进行考虑。如果她认为这样做的代价太高,很难实现,就不该向朱丽说明,而应另寻它途。如果妈妈认为为了教育朱丽,这点损失是值得的,有决心照此办理,在朱丽明知故犯时就该果断地给电话公司打电话,取消电话线的服务,向朱丽显示妈妈是说话算话的,朱丽因此便不会拿妈妈的话不当回事了。

有时,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孩子们并非不懂,但他们大都有着自己的不情愿或其它目的。这种情况下语言的劝告对他们就起不了一点帮助了。孩子们对家长的“唠叨”便觉厌烦,非但不照此改正,反而变本加厉。

玛莎9岁,有一个7岁的妹妹玛格丽特,两姐妹性格迥异。玛莎活泼爱动,但有些毛躁,玛格丽特却十分文静,做事有始有终,很有条理。妈妈经常在玛莎面前说:“做完作业后把你的东西整理好,不要放得到处都是,看你妹妹的多整齐。”妈妈常常这样说她,但玛莎却毫无改进之意,以前还略微收拾一下,现在却似乎连做做样子的意愿都没有,干脆不管不顾,妈妈总是一边责备玛莎,一边帮她将东西收拾好,当然有时火气上来,便要将玛莎大大训斥一顿,命令她马上将东西收拾好。这时玛莎会面无表情地理理桌子,敷衍一下,第二天又故态重萌。妈妈只能唉声叹气,祈祷她长大后会变得干净整齐一些。

玛莎一定懂得做完作业要把东西收拾好的道理。即使在家里训练不够,在学校里也该受到足够的训练。她不肯照办的原因是明显的,因为妈妈拿她与小两岁的妹妹比较,指出自己不如妹妹。这当然很伤她的自尊心,因此不愿为了追随妹妹这个榜样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她是姐姐,却要向妹妹学习,显得很没面子。因而决心已定,无论妈妈怎样讲都不予理睬,如果妈妈硬是逼迫自己,出于无奈只好应付一下,但无心改正。压力一减,自然一切如故。看清女儿的这种心态,为什么妈妈的训导不见效就容易理解了。

要想纠正玛莎的懒散作风,首先要避免将她与妹妹做比较,再者妈妈要停止帮助玛莎做扫尾工作,如果妈妈保证玛莎的东西有人整理,她自己也就不必操心了。不按妈妈的要求去做却没有任何不良的后果,当然轻松。妈妈若停止收拾玛莎的东西,玛莎就会遇到麻烦,第一东西几天不收拾就会零乱一团,无法使用;第二许多用具找不到,增添不少麻烦;第三需要带到学校去的书本经常乱放,会常常遗忘,给玛莎在学校里的学习造成困难,这一系列自然的后果对玛莎的教育意义,比妈妈重复无数遍的说教要有用得多。

12岁的婉蒂刚刚起床,正在洗手间梳洗,妈妈推门进来,端详了一下婉蒂,开口说道:“又是先洗脸后漱口,我和你讲过多少次了,你为什么不听,一定要先洗脸、梳头,后漱口?你这样做不符合通常的程序。为什么总不听?明天记住要先漱口后洗脸、梳头。”婉蒂并没有什么表示。妈妈叹口气,转身下楼去为婉蒂准备早饭。一会儿女儿下来了,妈妈抬眼一看,顿时火起来:“我告诉你要穿那套新买的便装,我把它拿出来放在了你的床头柜上,你没有看见吗?”“我看见了,但我今天不想穿那一套。”“买的时候,不是你自己挑的吗?为什么叫你穿却就是不穿呢?”“我就是不想穿。”“莫名其妙!”

妈妈默想一阵,神色坚定起来:“今天你一定要穿那一身,否则我真不懂我们为什么要买衣服放着不穿。你若实在不想穿,我就把它送给孤儿院!”妈妈想看看婉蒂有什么反应,婉蒂却毫无关切之意,妈妈急躁起来,上去拉住婉蒂,要带她上楼换衣服。婉蒂不肯走,两人争起来,在一旁吃早餐一直未说话的爸爸发言了:“穿这身衣服也可以嘛。”“我就生气她不肯听话。”妈妈气呼呼地说。

婉蒂似乎很不愿听妈妈的指挥,有意与妈妈为难。这样做的原因可以从妈妈的要求上找出一些踪迹,首先妈妈要求婉蒂先漱口再洗脸,这的确是合乎常情的事,一般人都会如此做,但这并非了不得的事,即使婉蒂“逆其道而行之”也没有关系,妈妈最多也只能是作为一个建议提出,而非每天必查的功课,妈妈日复一日的检查,显然使婉蒂厌烦起来,并认为妈妈过分专制,所以生了抵抗之心,有意“抗旨”。而母亲不分析女儿的动机,只是重复自己的要求,不知自己的话已成了过耳风,没有作用,如果有也是负作用。作母亲的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要求是否有执行的必要,是否需要严格执行,如果并非如此,却仍坚持让女儿去做,便会导致女儿的反抗,从而使双方卷入权利抗争。在穿衣服的问题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作母亲的给孩子买了一件新衣服,当然希望她穿上高兴高兴,对女儿来说既然是自己挑选的,也会有兴趣穿上看一看,但如果妈妈一直催促女儿去穿,而且渐渐转成命令,女儿的心情可以推测是不会愉快的。由此不愉快,或生出对衣服本身的厌恶,或有意抵制母亲的要求,结果使对抗升级,为一件不值得的事情搞得面红耳赤。

这母亲当然是爱子女的,但在她的作风中有很强的专制成份,女儿的每一细微的举止都为她所控制,一个12岁的孩子应该对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衣服有一些概念,母亲应尊重她的权利,让她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穿,而非强制。强制的结果是女儿即使十分喜欢穿这套衣服,也会因为厌恶母亲的专横而故意不穿。

许多父母认为自己对儿女体贴入微,照顾周到。而儿女却不能体会,反而处处发难,令人伤心。其实儿女们并没有理由有意与父母为难,父母应该检查一下自己是怎样教育儿女的,有时候是否管得太宽、太细致,要求儿女的多是在关怀的名誉下提出的过份的、不合理的要求……里面还夹杂着强权命令的成份、专制的成份,名义是为儿女,却处处用一种孩子不能接受的腔调或办法。如果是这样的话,家长应后退一步,认真地总结自己教子失败的经验,或应给孩子足够自主权,少管或不管,避免他们因这些小事对父母的强制作风不满,而拒绝接受所有的要求,包括合理的要求。

麦克瑞恩家有一条规定,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关于这条规定的道理与严格性已和孩子们讨论过多次,但5岁的儿子与7岁的女儿一坐在电视前就忘掉了这些规定,“到时间了,不能再看了。”“好的,过一会儿。”“不行了,快关上。”如此反复,直到妈妈生气地去把电视机关上为止。

其实,妈妈第一遍提醒后,最好的办法是过去关上电视,将孩子们带到房子的其它地方。和大人一样,孩子们都有被电视吸引而不肯离开的问题,大人们有时都难以克制自己,在电视前不舍离去,更何况孩子。妈妈的催促往往起不了什么作用,孩子们的宗旨是能拖一点时间,就拖后一些,所以尽管嘴上答应,却没有动作,如果妈妈过来将电视关了,并领走他们,孩子们自然也就会去照顾其它的事情了。当然这里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如果自己坐在电视机前难以脱身,却对孩子说:“你的时间到了,该走了。”,这样恐怕很难鼓励孩子们去照章行事。经验告诉我们,为孩子们规定电视时间实际上是对大人自己一个很好的监督。很多家长同样是饭后在电视机前一坐不起,每每看后悔意顿生,悔不该在电视机前浪费这么多时间。自从开始节制孩子们的看电视时间并给他们讲看电视的坏处,自己也不得不带头做起来,一下子时间似乎多了起来。

□如何消除孩子对惩罚的恐惧

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施加惩罚是积极有效的,但是这其中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惩罚过度往往对孩子造成伤害。

下面这则故事发生在七岁的菲利浦和五岁的苯的母亲身上:“我的丈夫没有和我们在一块生活,但没有他,我们生活得也挺好。当我和孩子们在一块呆着时,他们通常都表现很好。但每当我一打电话,他们就不对劲了。他们俩好像联合起来给我捣乱,无论我给谁打电话。这样,孩子们的捣乱行为就成了我和孩子们间矛盾的首要根源。”

当这位母亲试图运用公平途径来和菲利蒲和苯解决此矛盾时就可能发生这样的对话:

母亲:我们将采用公平途径,三人一起来努力解决我们之间的问题。

苯: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菲利浦:假如你闭上你的大嘴巴,你就会明白的。

苯:你自己才该闭嘴!

母亲:我希望你们两个都安静点,慢慢听着。现在我们之间存在的问题是,每当我打电话时……你们两个小鬼总在旁边吵吵嚷嚷,我几乎无法和对方交谈,这让我很伤心。你们对此有何想法?

菲利浦:你会把这事告诉爸爸吗?

苯:你会吗?

菲利浦:我还没有这么糟糕吧。

这位母亲这样评论:“他们没完没了地问这个问题,想让他们明白我们讨论的真实目的是很困难的,他们的那些担心可能会挨罚的畏惧感到底是从哪来的,对此我很疑惑。”

但是,尽管如此,这位母亲仍坚持努力尝试:“我们需要达成一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公平的协议。我想知道你们在此问题上的想法。”最终,三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菲利浦:妈妈,当你接电话说个没完没了的时候,我痛恨极了,这真让我发疯。

苯:是的,那天晚上你说你会和我们一起玩,但你又打电话去了,然后就没有时间和我们玩了。

母亲:你们认为我花在电话上的时间太多?

菲利浦:只要你一打电话,我就无法呆在电话机旁,而且我也不想呆在那儿。

苯:你打电话的时候就不爱我了。

菲利浦:她一直都爱我们。

苯:你不是老有时间在家呆着,因此当你在家里的时候,你应该愿意和我们呆在一起。“我们在一块谈得越多,”这位母亲说,“我就越明白了在我打电话时他们的那种抵触情绪。我解释说我确实经常一打电话就打好半天——但那是因为为了工作或去学校或照顾我们的家,我几乎没有时间去探望我的朋友,因此,电话就成了我和他们保持联络的惟一方式。”

彼此了解对方的想法后,他们三人就能构思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了。这时孩子们又一次流露出害怕挨罚的畏惧感。慢慢地,问题得到了更积极的解决。他们最终达成了协议,大家都在下面签了字,并贴了出来。“两天后我们又聚到了一起,”这位母亲说,“我们公认我们都遵守了我们的约定。在我打电话的时候,孩子们就自个儿玩或两人一块玩,而我也把打电话的时间压缩得短一些。我们都觉得从那以后,我们的矛盾更加少了。”

□孩子明知故犯怎么办

有这么一个现象,即孩子们的明知故犯行为,在大人明确地告诉不要做这种事后,孩子的反应是“我偏偏要做”。这种行为令人十分恼火、费解,不懂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很多家长习惯于批评、惩罚、说教来使孩子们变好,不做错事,但是其实鼓励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孩子明知故犯不外有四种目的:

●得到注意;

●展示权利;

●寻求报复;

●自暴自弃。

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的目的,例如不做功课,可以是为了得到注意,或表明自主权、报复,或彻底放弃任何努力。懂得孩子的行为心理动机……对症下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紧张,最有效地教育孩子。

对不同目的引起的行为,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更多的注意

给他们机会做自己的助手,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团体的一个成员;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理解他的渴望,经常向他们表露自己对他们的感情,如拥抱、抚摸等。

●留有选择余地

同孩子讨论问题,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给孩子选择的余地。

●鼓励最重要

从根本上鼓励他们的信心,表现对他们无条件的爱。

那么明知故犯的动机是什么呢?可能是前三种错误动机中的任何一种。

莉太太有儿子鲍姆和女儿玛丽。

鲍姆总是给她找很多麻烦。一天,莉太太一家人出去看家具,准备将家里重新装饰一下。2岁的玛丽十分合作,没有制造丝毫麻烦,但儿子鲍姆不断抱怨,觉得看家具十分无聊,要回家去玩。第二天,莉太太和先生仍要出门,他们决定将鲍姆留在邻居家,与他们的孩子一起玩,只带玛丽一起去。在一切都安排好后,3人正准备出门,鲍姆忽然改变了主意,吵着要一起去。莉太太十分坚决,提醒他,昨天的外出对鲍姆是多么无聊,他是怎样闹着要回家,所以他还是呆在家里好。最终莉太太与先生带玛丽离开,鲍姆留在家里。等他们采购完毕回家一看,莉太太不禁怒火冲天,鲍姆用刀子将玛丽的高椅椅背上的尼龙划开口子,怎么能这样?太不像话了!愤怒中,莉太太打了鲍姆,将他关进他的房间。

事情过去后,莉太太逐渐平静下来,比较客观地从鲍姆的角度考虑问题。她看出鲍姆是在进行报复,决定找鲍姆谈谈。她走进鲍姆的房间问到:“鲍姆,你是不是认为我们带玛丽去,而不带你是因为我们更喜欢你妹妹?”“是。”鲍姆眼里充满了泪水。“我想你一定很不好受。”鲍姆开始哭起来。莉太太将鲍姆搂在怀中,等他停下来后给他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我10岁时,姐姐要同朋友去看滑冰表演,我吵着要一起去。但妈妈说姐姐大了,可以照顾自己,但不能将我托付给她和她的朋友们,答应以后再单独带我去。于是把我留在家里……将姐姐和她的朋友送到了表演中心。但我认为这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喜欢我姐姐胜过我,所以给她更多的机会。”鲍姆听着充满了同情。“但是,鲍姆,你想知道我们为什么将你留在家吗?”鲍姆点点头。“昨天我们觉得让你整天那么无聊,心里很不舒服,你不喜欢我们看家具,我们也不能强迫。我们真的想让大家都高兴些,所以留你在家与朋友玩。你懂不懂,我真的在想这样对你有利。我知道你为什么会认为我们更喜欢玛丽,因为我们带她没带你。这不是真的。我们同样爱你。如果玛丽年龄像你一样大,可以同别的小孩一起玩,我们更希望把她留在家,这样我们可以专心地看家具。玛丽也会觉得更舒服一些。”说完这些,莉太太抱着鲍姆坐了一会儿,然后问道:“你想想我们怎么来修好玛丽的坐椅呢?”鲍姆热情地说:“我可以修好它?”“当然。”他们一起制定了一个计划,用鲍姆的零用钱买回一块尼龙布,裁成花样,将它钉在椅子上。鲍姆和妈妈的关系有了空前的改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起初鲍姆和妈妈在相互报复。鲍姆是因为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爱,很伤心,决定采取报复行为。莉太太同样为鲍姆的行为所伤害,以致愤怒,采取惩罚行为。所幸的是,莉太太及时意识到鲍姆破坏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目的。她决定采取比惩罚更有效的积极的方法。在与鲍姆的交谈中,消除鲍姆的误解。赢得鲍姆的合作态度,在共同修补椅背的同时,也建立了比以往更亲密的母子关系。

□孩子玩玩具应注意哪些问题

玩具与“幸福童年”紧密联系在一起。玩具不仅能使儿童愉快,还能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上两代人的宠爱,孩子不愁没玩具,有些孩子的玩具甚至能堆放满满的一小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并没出现玩具越多,智力品性发展就越好的必然现象。在对待玩具这一问题上,父母如果没有处理好,对孩子带来的不只是愉快、长知识、促智力,它还可能引发孩子的贪心、不节俭、浪费、破坏等不良品性。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孩子玩玩具,常见的一些毛病是:一贪多,有些孩子每见一种玩具就要,玩具买回来后没玩几下就不玩了,造成极大的浪费。二是追求高档。时下有些不良风气也传给小朋友,他在玩玩具时,也喜欢攀比,比谁的玩具好,谁的玩具价钱高,现在的玩具价值已今非昔比,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买高价玩具,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刺激了孩子的攀比心理……得不偿失。三是不善收藏保管。玩具玩完以后,随手一推,不会把玩具放到合适的地方,许多孩子不珍惜玩具,经常乱丢乱抛,损坏许多玩具。

为克服上述现象,让孩子在玩玩具过程中真正使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或许要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选择好玩的有教育作用的玩具。

玩具对孩子来说并不是越贵越好。买玩具时,家长要考虑到玩具的教育作用,选择那些能帮助孩子认识事物,丰富知识,训练孩子手眼和手脚协调,引起孩子愉悦,引发儿童产生想象思考的玩具,选择玩具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注意玩具的安全和卫生。

●教孩子学会玩玩具。

每一种玩具都有每一种玩具的玩法,有些玩具还不止一种玩法,因此,玩玩具应“物尽其用”以达到买玩具的目的。如今有些孩子新玩具买回来了并不知如何玩;特别是有多种玩法的玩具,孩子往往只能玩其中很少的玩法,实在是可惜。因此,玩具买回来后,家长应该尽量研究玩具的玩法,然后教会孩子如何玩。对于年龄大的孩子应该引导他自己研究玩具说明书,掌握玩具的玩法。

●与孩子一起自制玩具。

有些玩具可以自制,这样既少花了钱,又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只要提供一些基本的材料,如砂、水、泥、木屑、瓦片、铁丝、纸盒、线轴等,孩子就可以任意去创造。

●教会孩子整理,保管玩具。

玩具玩完后,要提醒孩子整理好玩具,把玩具收藏、保管好。整理、收藏玩具一方面可以减少玩具的损耗,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孩子爱护财物,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还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为什么不试试用故事教育孩子

正确的道德态度和行为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教给孩子。

卢赛W.巴伯写的《讲故事的妙处》中列举大量了父母如何在各种情况下运用简单故事的实例。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如何教年纪小的孩子学会合作。这是一个推荐给那些对要求捡起自己的玩具说“不”的两岁孩子的故事:

斯皮迪长着一头金色的卷发,有一对长长的、柔软的耳朵。斯皮迪很爱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当爸爸和妈妈告诉他说,他们为他而骄傲,并因为他属于这个家庭而快乐时,他感到非常开心。

一天,斯皮迪正高兴地玩着他的小汽车。他玩了很长时间,听见爸爸说:“斯皮迪,你现在能将汽车拿走吗?到该睡午觉的时间了。”斯皮迪起初说:“不,我不想拿走汽车。”这时……他想起了自己喜欢听父亲说他为自己感到骄傲的话。

斯皮迪捡起了所有的小汽车,并将它们放在架子上。父亲说:“噢,期皮迪,你真是一个好小伙!”这让斯皮迪感觉很好。然后,他听到父亲说:“你让我这样快乐。”“噢,”斯皮迪想,“我让父亲感到很高兴,我也感觉很好。”

像这样的故事并不一定会让一个两岁的孩子采取正确行动,并捡起他的玩具。你也许不得不用其他的办法来让孩子听话(比如,“你是想自己收拾好玩具,还是想让我拿走它们?”)。但通过重复讲放事(年龄小的孩子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可以激发孩子思考你想要他们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讲故事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他们能模仿的性格,从而利用他们想显示“我也能这样做”的愿望来改变他们的行为。

□怎样用提问引发孩子思考

孩子有时候会问而不答让父母十分苦恼。下面这一则轶事可以说明通过“问而不答”这种办法是如何解决与小孩子发生冲突这个问题的:

两岁半的凯文想到外面去玩。母亲说可以出去玩,但提醒他记住一条规定:“你只能在我们的车道上玩。如果你跑到车道外的其他地方,你就只有回家呆着。”

五分钟后,妈妈从前门看到凯文正在人行道上撒欢。当她领着哭泣的凯文回家时,她提醒他……“凯文,我告诉过你,如果你跑到车道以外,你就不得不回家!”

当纱门在凯文的身后关上时,他含着眼泪哭诉道:“我想出去!”“不行,”母亲态度坚决地说,“你就是不能出去了。”于是,凯文用拳头敲着门,并大声哭喊着:“我要出去!”

告诉凯文他已经破坏了规定并不能再出去玩这种做法是于事无补的。这只能让他更加反感。母亲在这时候不再对凯文说他已经干了什么,而是向他提问。

母亲让凯文离开门边。她蹲下身来看着凯文的眼睛,并把手放到他的肩膀上。“凯文,”她柔声说道,“我想和你谈谈。你出去时,我说你必须呆在什么地方?”“车道上,”凯文抽泣着说道。“你留在车道上了吗,凯文?”“没有。”“这就对了,”母亲实事求是地说,“你跑到人行道上了。好了,给你卫生纸——擦擦鼻子……”

凯文擦了擦鼻子,到房间里去玩了。

为什么提问能成功?我想有三点理由让凯文停止哭泣并接受了他的命运:

●凯文不得不考虑母亲的问题。问题阻止了哭泣,因为你不可能在思考的同时又在哭鼻子!

●母亲提的问题让凯文把注意力从关注母亲的行为(“她让我进来了”)转移到关注他自己的行为(“我没有遵守规定”)上。

●一旦凯文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不得不留在家里似乎成为了自己破坏规矩的合乎情理的结果……这同时能代替母亲严厉的惩罚。即使提问不能立竿见影地发挥神奇的作用,对年龄尚小的孩子而言,这种方法依然很重要。它在对孩子的行为实施管理的同时,还帮你发展了孩子的道德推理能力。正如提供选择的方法一样,这种提问的方法具有双重的好处。

□如何对待害羞和暴躁的孩子

孩子有时显得害羞,有时却富于攻击性,这完全取决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取决于各个参与者的情感状态。但是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些孩子天生就害羞,而另外一些则天生就富于攻击性。

天生害羞的人更容易在生理上对外在刺激做出反应。换一句话说,他们的神经系统对外在刺激的反应很快,而且很容易变得非常兴奋。因此,医生和精神健康专家已经指出,这些人是“高度敏感的”,而不是“害羞的”。

在高度敏感的人群中,害羞本身就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是为了保护他们在生理上——可能的话还有情感上——不负荷过多。对于天生就富于攻击性的人,科学家们还没有得到一致性的解释:为什么这些人就更大胆、更自信或者更无拘无束。

除了儿童的天性外,孩子的举动是害羞还是富于攻击性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些不同寻常的大个子或小个子,或者和周围的同龄人生理差异非常大的不到六岁的儿童,就可能形成害羞的个性,这样就能不受别人的注意;或者形成攻击性的性格,这样就能补偿他们认为自己是负担的感觉。在这个问题上,家庭关系也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儿童如果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家庭长大,那么他或者会选择害羞来逃避竞争,或者会大胆地参与竞争。

出生的顺序也可能导致害羞和暴躁。比如,孩子较小的家庭的“婴儿”常常是害羞的,这可能在于有许多人照顾他。但如果这样一个儿童被迫变得更加独立,就可能形成更加富于攻击性的个性。相反,一个有着许多孩子的家庭的最大的孩子一般是大胆的,这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比其他孩子地位优越,或者感觉自己有保护更加年幼的弟妹的责任。

在孩子两岁前,想要确定导致儿童害羞或是富于攻击性的原因是非常困难的。两岁后,孩子开始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和他人交往,尤其是和同龄的伙伴们。在这些社会交往中,孩子的行为特征能得到最明确的表现。如果一个儿童倾向于让他人做决定,让他人在游戏活动中当头,让他人在交谈中占据主导地位,或者让他人霸占了所有他想要的玩具,那么从根本上来说他可能是害羞的。如果这个儿童倾向于成为决策者、领导者、发言人和玩具的掠夺者,那么从根本上来说他可能是富于攻击性的。

孩子是否喜欢触摸或拥抱,或者是否喜欢被触摸或拥抱,不是衡量他生来就是害羞的还是富于攻击性的可靠的指标。儿童和他人交往时所设定的身体的限制可能对这些还有一些影响……而他皮肤的相对敏感性则对他的这种性格丝毫没有什么影响。

基于相似的原因,无论一个儿童是否喜欢依赖他人,都无法说明他是天生害羞还是天生富于攻击性。一般来说,一个儿童形成某种特质,也就是依赖或不依赖他人,需要到六岁的时候才能形成。如果这种行为没有伴随其它令人烦恼的症状,那么就不需要对这种行为多加注意。

无论事实上是什么,认识到害羞和富于攻击性本身是不带任何肯定或否定的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不需要为孩子从根本上来说是害羞的还是富于攻击性的个性过分担心,除非这些个性的特征很明显,以致引起孩子和他人情感上的混乱,而且这种情况一再发生。

许多父母很难接受这些建议,尤其是如果他们的孩子天生比较害羞的话。西方文化欣赏的是富于攻击性的行为,所以父母就会过分担心那些天生就害羞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是否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些父母应该记住,许多富于创造性的和成功的人都曾经是或者是天生害羞的,而这一特征是他们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总的来说,如果他们的孩子富于攻击性,父母们的担心就会少得多。一些父母的确担心他们富于攻击性的孩子是否也会变得有些同情心,但是这也不需要父母插手,除非的确出了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又直接和孩子缺乏同情心有关。

即使一个富于攻击性的儿童的行为缺乏适当的同情心,父母也不能奢望改变孩子性格中这个与生俱来的前提:富于攻击性。理智地说,他们所做的只是改变孩子实施这种前提的方式。长期的研究表明,仅仅有1/3的个体从根本上来说是害羞的或者说富于攻击性的,而且孩子们长大成人的时候会改变很多。

在不到六岁的儿童的生活中,似乎不可能发生许多和他天生是害羞还是富于攻击性有关的重大的或复杂的问题(尽管对于在日托或者孩子园中的六岁以下的儿童来说,这种可能增加了)。六岁以下小孩子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受情境影响的,是很容易发现的。

●害羞的儿童总是受周围其他孩子的指挥;

●一个富于攻击性的孩子总是把其他孩子弄得哇哇大哭;

在角色扮演中,重新制造那种你的孩子做出不适当的攻击性行为的特殊情境,然后设法使情境变得更加合适些。比如,假定你的孩子最近因为强占了玩伴的玩具而造成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境的角色扮演中,你扮演你的孩子,礼貌地请求你的孩子同意让你玩他的玩具。如果没有得到许可,那么你们应该礼貌地协商,看看是否能达成一个折衷的方案。如果做不到,那么你们就应该接受其他孩子的判决,找到自己能玩的东西。

教会孩子意识到他人权利的另外一个好方法就是对孩子们讲:

●当一群人来看他的时候,害羞的孩子总是拒绝走出房间;

●一个富于攻击性的儿童总是故意骚扰家中每一个成员,为的是引起他们的注意。

儿童长到六岁以后,学业和社会的压力都增大了,他天生害羞或富于攻击性就会变得更成问题。因此,在你的孩子不到六岁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他一贯是害羞的还是富于攻击性的,这是非常明智的。这样,你就能在重要的时期,给你害羞的孩子一些温柔的鼓励,给你富于攻击性的孩子一些温和的限制。只是进行这些活动时要小心点。许多事故并不是害羞的或鲁莽的孩子造成的。大部分孩子似乎都没有很强的倾向。

下列这些原则,是用来帮助你的孩子处理因为自己天生害羞而可能面临的问题,或者制造麻烦的:

●把精力全都放在事件发生时的情境上,而不是放在你的孩子的个性或者是他的行为上。

六岁的孩子还太小了,如果你责备他过于害羞了,或提到他曾经有过的任何不适当的害羞行为,你只会使他变得更加迷惑不解,甚至使他感觉更加无助和绝望。只有在害羞能和孩子的记忆中还十分鲜明的事件联系起来的时候,你才能处理害羞这个问题。把你自己对这件事的评价组织起来,你就会发现环境本身就成问题,而不是你的孩子做错了什么。比如,如果在晚会上,你的孩子为害羞得无法参与晚会的游戏而感到痛苦,那么你就应该引导他去了解游戏——或者正在做游戏的人——虽然表面上显得令人害怕,但实际上却没有一点危险,甚至还很有趣。你甚至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和你的孩子玩相同的游戏,这样他就能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设法保证你的孩子知道他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情感或需求。

在经历了一段和害羞有关的小插曲之后,你就能从中了解当时他有着什么样的感情状态和需求。同时你应该指出有这种感情和需求是完全正常的,而且他同他人的交往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些问题,你就只要告诉你的孩子他在这方面的权利。你或者可以通过手边现有的某件事直接提到这些权利,或者可以在讲故事中间接地提及它们。你也可以建议你的孩子画画或者做某种特殊的游戏,使你的孩子从被压抑的情感中解脱出来。

●鼓励孩子参与增强自信的活动。

首先,确定你的孩子喜欢和擅长的活动。然后对你的孩子运用于这些活动中的技巧表示赞赏,鼓励他更多地参与其中。

●当你看见别的孩子不公正地利用你的孩子时,你要巧妙地介入其间。

当你害羞的孩子正在和其他孩子玩耍时,你像个老鹰一样监视他们是不合适的。如果这样,你只能使孩子更加缺乏自信心。不过,有时非常小心地检查一下玩耍的情境还是合适的。

如果恰好某次你回来的时候看见你的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首先要了解当时的情境,然后平心静气地弄清楚究竟谁对谁错。任何年龄的儿童,尤其是在他们还不到六岁的时候,在这些事情上都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他们并不总是能够——或者说乐意——自己解决问题。

●对你孩子表示赞赏。

无论何时你的孩子做出了充满自信或者说适当的勇敢举动,一定要指出你是多么欣赏这些举动。而且,你的重点应该放在孩子做了什么事上,而不是放在孩子本身。

●树立好榜样。

一般说来,孩子们注意到的比父母所认为的多得多。对于害羞的非常敏感的儿童来说,可能尤其是这样。在困境中或者新的环境中,要让你的孩子看到,如果需要的话,你会维护自己的权利,你会主动出击。

这里有一些指导原则,是帮助你的孩子处理因其天生富于攻击性而可能面临的问题,或制造的麻烦。

●你要让孩子知道,你只是不赞同在某种特殊环境中你的孩子所做的事,而不是对他本人有意见。

富于攻击性的孩子总是很容易生气或者愤愤不平,尤其是他们感觉自己受到攻击的时候。无论孩子怎样,因为他本身而接受他吧。当你的孩子针对不利环境的攻击引起了你的注意的时候,要直接说出你的看法。

●尊重孩子。

你应首先提及最近一次你的孩子漠视或者侵犯了他人权利的事件,然后应该告诉孩子这些权利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是需要受到尊重的。除了直接的讨论外,另外一个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角色扮演,让你的孩子扮演受侵犯的那一方。

□如何帮孩子摆脱恐惧和沮丧

儿童的生活中充满了困惑和情感上的诱惑,比父母所能感受到的要多得多,虽然父母也曾有过童年时代。但在这个“不到六岁的孩子”的世界中,每一件事都还相对新鲜,因此也潜在着不确定因素。

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的是,对于居住在这个世界上的孩子来说,要分辨什么是真实的(比如祖父母的死亡),什么是虚幻的(比如电视或梦中熟悉的人的死亡)是十分困难的。他们生活中的每一小时,都会碰上新的迷惑、新的惊奇和新的感动,而不到六岁的孩子在经历这些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与成人相比他们是多么渺小和无力。

尽管父母不能重新进入孩子那令人迷惑的世界,却一定能了解孩子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恐惧,充满了每个人各自感到害怕的事。孩子们能够很快地摆脱恐惧长大成人,这真是一个奇迹——这是他们拥有希望、理性和自我保护这些内在精神资源的明证。

当父母们面对孩子的恐惧时,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是过分保护所带来的痛苦。你的保护不可能使孩子摆脱所有的恐惧。而且即使你能够做到这点,也是不明智的。因为对于摆脱困境,释放恐惧常常是一种有效的和有益于健康的方法。比如,对狗的恐惧,能够使孩子采取更安全、更慎重和更有益的方式对待各种动物。对与父母分离的恐惧,能够让孩子学会感激别人的照顾,学会控制怒气。

作为父母,应该用一种小心谨慎且实用的方法密切注意孩子所感受到的恐惧,这样你才能帮助他尽可能积极地处理一些意义重大的恐惧。如果某种恐惧没有严重到使你的孩子丧失了某种能力的程度,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超过三四个星期,就根本不需要因此而为孩子的情感健康感到担心。不过,如果孩子的某种恐惧已持续了一个月以上,或者它已经妨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那么就需要考虑治疗了。无论何时,如果某种强烈的恐惧在你的孩子身上已经表现出明显症状了,比如心跳过速、头晕眼花、恶心,这时让专家检查一下是明智的。

为了不到六岁儿童的现在和未来的情感健康,及时地治疗儿童时代不同寻常的强烈恐惧是必要的。如果任其发展,持续的或特别严重的儿童时代的恐惧最终会导致成人的恐怖症:对于某种特殊东西持续的、难以处理的和非理智的焦虑。这类恐怖症更加普遍的形式是:恐高症(害怕登高),幽闭恐惧症(害怕封闭的空间),或者其它和动物相关的恐惧症(比如恐虫症,害怕昆虫)。

除非你的孩子已经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恐惧,否则你只能从孩子的非语言行为中“读”出这些恐惧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缩小它的范围。一旦你的孩子能够和你谈论这些恐惧了,你就有许多方法能够帮助他处理它们,它们就不会变成严重的问题:

●同情孩子的恐惧回应。

要尊重你孩子的感情,但是不要表现得过分热切。过分的关心和注意只会鼓励了孩子的恐惧……

相反,不要轻视恐惧或者对它不加考虑,也不要想借助嘲笑或生气来改变畏惧的态度。如果你的孩子看到这些反应,他可能不会再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