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8:45:25

点击下载

作者:圣铎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试读:

前言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国学的智慧,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思想文化形态,并渗透在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中。换一个通俗的说法,国学的智慧,就是中国人琢磨出来的活法。让我们在南怀瑾大师的引导下去寻回我们温暖可靠的精神家园。

南怀瑾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他和钱穆、胡适、林语堂、牟宗三、唐君毅等在中国台港两地往来阐述传统文化。后来,他又在台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南老的国学修养深厚,他一生涉猎极广,诸子百家、拳术剑道、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都有研究,并深得其精髓。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少数几位精通儒、道、佛三教经典的大师之一。他天资聪慧、求道精神加上对生活的感悟,让他将这三门学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大步。更难能可贵的是,对这三门学问,他没有从理论到理论进行演绎,而是从理论到生活进行透解。

他就像一个布道者,把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释迦牟尼的智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一一讲来,并且妙趣横生,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这些文化瑰宝内涵的大门。南怀瑾在自己的著作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国学中的思想精华,化深奥晦涩为平易晓畅,从而让人们对国学中的人生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听南怀瑾讲国学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他对中华传统典籍作了一个重要引导,他的讲解生动有趣、博大精深。他在儒家文化方面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其中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在道家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中医学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阶,如《老子他说》《庄子諵哗》《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易经杂说》等。在佛学方面的作品有《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南怀瑾可说是密教准提法在中国台湾、香港的重要推动力。本书涵盖了南怀瑾先生有关老子、庄子、孔子、孟子以及禅佛等著作中的精华观念和讲解,甄选了南怀瑾先生国学经典著作中的原话作为每一章的标题和主旨,加入了新鲜的、贴合当下人们生活的案例加以阐述,并且手绘了相关故事的彩色图片,力图将晦涩难懂的国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读出来,同时再现南怀瑾先生的经典阐释。本书针对现代人阅读国学经典与快节奏生活之间的矛盾,延续南怀瑾先生生动、幽默、经史参合的解读方式,直面现代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为人、做事、感情等方方面面的困惑,让读者在聆听南怀瑾先生讲述国学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解除心灵的困惑找到正确的指引。

正如南老所言,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失去本民族文化支撑的人也是难以赢得他人敬重的。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土壤,不论男女老幼每天都需要从这“土壤”中汲取养分。我们不应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所有的一切都在召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国学就这样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养分,各取所需。在南怀瑾先生的讲解下,国学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引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深邃与宽广,而它对我们心灵的荡涤与关怀,又使我们感觉他离我们很近,温馨而质朴,毫无艰深晦涩之感。听南怀瑾先生讲国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最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走进了我们文化扎根的沃土。

人生路上,让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怎样通过品儒释道、参禅悟佛,在纷繁的世界中沏上一壶香醇的茶,静待茶香沁入心脾。烦躁生活,让我们在一个个心灵小故事中,品味国学经典的魅力,汲取一捧清泉,渐渐地沉淀烦恼,涤荡身心。第一篇听南怀瑾大师讲《论语》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听南怀瑾讲认识自己

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人越是学问高的时候反而会表现得越谦恭,这是知识与修养给他带来的改变。大希腊哲学家捷诺说:“人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圆圈外面代表的是你的未知。你会发现圆圈越大的人就越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很不足。”世上难有满而不倾覆的事物

孔子为人为学一向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认为:许多人一起行走,肯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我学习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如果我也有,那么就改掉它。《论语》中还有另外一段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是谦虚的学问,我们很难诚心向他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哪里还有精神要向别人学习?这是人类的劣根性。做人是应当有自信的,但是自信的时候别忘记了谦虚。现代人都是自信有余而谦逊不足。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宗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倾斜地放在祠庙里,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的,是一种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孔子不愧为千古圣人,就连告诉学生人生的道理也那么形象、生动,不会生硬说教,在这一点上我们或许更应该学习他的方法。

水满自溢,人自满会跌倒。命运是极其公正的,它不会因为人的不同而有所偏颇。日中就得西斜,月圆就要亏缺,物盛必衰,这是天地的道理。人体验到了天地的道理,高就会自卑,盈就会自谦,满就会自抑。所以孔子又说:“君子做人不自大,有功不自傲。”君子不以他所能做到的而瞧不起别人,不以自己不能做到的而自愧于人。虚己对人是长进仁德的基础,自谦是受人尊敬的阶梯。念念不忘“谦虚”两字,自然高风可仰,心光可掬。

适人自抑,就能广造福用。王阳明说:“现在人们最大的缺点,就是一个‘傲’字,千万种罪恶,都是从傲里滋生出来的。傲就自高自足,不肯屈人之下。身为学子骄傲,就不能孝敬师长;身为弟弟骄傲,就不能尊敬兄长;身为臣子骄傲,就不能做个忠臣。”

以财势傲人固然不应该,以学问傲人也不应该,以俸禄傲人更不应该;以气色傲人固然不应该,以态度傲人也不应该,以言语傲人更不应该。人的傲骨傲性,只能针对占据上位的卑鄙小人、贪官污吏,对于其他人,不应存有半点儿的傲气。

傲的反面就是谦,谦是傲的对症良药。不但外貌要恭敬谦逊,心中更要敬让。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能做到虚己对人。尧、舜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谦虚到了至诚的境地,也就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做到了谦就能虚,虚就能受。谦恭自守,必然会大得人心;虚下自处,必然会受人尊敬。因为成熟,所以低头《论语·泰伯》中,曾子夸赞同窗颜回的美德道:“颜回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明明自己的修养与知识都在很多人之上,但是他每次总是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做到了老师说的不耻下问。”这一点很难得,因为有才能的人通常都比较自恋,认为自己就是最优秀的,哪里能放下身份向他人请教呢?一些有才华的人就更不肯放下身份了,向一个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个做起来有点难度。所以他才夸赞颜回的品德。

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人越是学问高反而会表现得越谦恭,这是知识与修养给他带来的改变。哲学家捷诺就是这样谦虚的人。有人问他:“像您这样的大哲学家为什么还要那么谦虚呢?”捷诺说:“人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圆圈里面的是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圆圈外面代表的是你的未知。你会发现,圆圈越大的人就越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很不足。”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代便写得一手好字,自己不免骄矜自满起来。有一天,他与几个少年朋友聚在一起练字。他写下“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几个大字后,正扬扬得意之时,一位卖豆腐的老人正好路过,便好奇地走过来,端详了一会儿柳公权的字,又看了看他,皱了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太无力了,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绵绵的,没有筋骨。”柳公权一听,心里有些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们也来见识见识!”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慢腾腾地说:“不敢,不敢,我是个粗人。”老人边说边敲了敲手中的梆子:“我只是个卖豆腐的,不会写字,可是有人用脚写都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城里看看吧。”老人说完便敲着梆子走了。柳公权听了有些怀疑,于是进城去寻那位用脚写字的人,果然在一棵大槐树下见到了此人。只见失去双臂的老人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着对联,运笔娴熟,字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围观的人们无不为之赞叹。柳公权顿时惭愧万分。他跑向前去“扑通”一声跪在这位老人的面前,诚恳地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先生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示意他不要行此大礼,沉思了片刻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个孤苦的人,没有双手,只得靠双脚来生活,怎能为人师表呢?”说完老人在地上铺上了一张纸,然后用右脚写下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又慈祥地说:“孩子,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50多个年头了。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被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听了老人的一席话,恍然大悟,心里感到十分内疚和不安,向这位老人道谢后,便启程回家。

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练字,手上磨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还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让别人指出自己书法中的不足之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学问高时意气平,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空杯”的心态。你只有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增长智慧。

你的高姿态是对他人自尊的一种挑战与轻视,容易让他人产生排斥心理乃至敌意。在工作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思维敏捷,但说起话来令人感觉很不舒服,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太爱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都在不自觉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就成为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有时候放低自己的姿态,低下高傲的头,反而会拥有得更多。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就因为它总是在最低处,因而所有的溪流都汇集到大海的怀抱中。知识越是渊博,人的胸怀就会变得越宽广,这样他收获的东西会越多。谁都不是超人

唐朝大散文家韩愈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师说》,里面有一段著名的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所以才会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这句话大家最熟悉了,但是恐怕没有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我做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专长,总有一点会强过你:农民能教会我们种庄稼,告诉我们关于农业的知识;工人能够告诉我们一件产品具体生产的细节与功用;等等。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果你把自己放得太高,你的眼睛看到的必然不会全面,你的眼界也不会宽广。南怀瑾先生在其大作《论语别裁》中亦有此表述,他认为这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年轻时曾和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生阿普顿在一起工作,住在一个房间里。

阿普顿总觉得自己有学问,从不把卖报出身的爱迪生看在眼里。爱迪生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从不炫耀自己,对阿普顿的自负和处处卖弄学问,从心里感到厌烦。为了让阿普顿态度谦虚一些,爱迪生把一只梨形的玻璃灯泡交给阿普顿,请他算算容积是多少。

阿普顿拿着那个玻璃灯泡,轻蔑地一笑,心想:“想用这个难住我,未免太天真了!”

他拿出尺子上下量了又量,还依照灯泡的样式列出一道道算式,数字、符号写了一大堆。他算得非常认真,画了一张张草图,脸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过了一个多钟头,爱迪生见阿普顿还在那儿算个不停,便忍不住笑着说:“不用那么费事,还是换个别的方法算吧!”

阿普顿仍固执地说:“不用换,等一会儿我就能得到答案了。”

又过了半个钟头,阿普顿对自己的计算似乎还不放心,还在那里低头核算。爱迪生有些不耐烦了,拿过玻璃灯泡,倒满了水交给阿普顿说:“去把这些水倒进量杯……”

不等爱迪生说完,阿普顿明白了什么是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他那冒着汗的脸“刷”地红了。

阿普顿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计算是他的专长。当碰到“计算玻璃灯泡容积”的问题时,他由于受固有的思维方式影响,自然而然地拿出尺子对灯泡量了又量,算了又算,他根本不会想到打破定式,采用其他简便的方法。爱迪生则不同,他能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采用快捷的方法,立即精确地求得了灯泡的容积。

每个人在做事之前都必须明确一个事实:你并不是万能的。明白了这一点,你做起事情来就会谦恭得多,也就会避免因盲目自大带来的错误。明白了其他人对于我们自身来讲“总有一点强过你”,我们才能真正学会谦恭。不提自己当年勇,更不提别人当年的不勇

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回答仲弓说:“出门好像去会见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举行大祭奠。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朝廷做官时不怨天尤人,在城邑做官时也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然迟钝,但也一定要按照这样的话去做。”这当然是仲弓的谦虚之辞。事实上仲弓在孔子的弟子中是一个非常有修养的人,孔子曾说他“可以使南面”,就是说仲弓是一个有帝王之才的人。

看过鲁迅《阿Q正传》的人都知道阿Q有一头癞疮,他平时最忌恨别人提到这一短处。老百姓说“打人莫打脸,骂人不揭短”,因为谁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你如果揪住他人的短处不放,肯定会令双方都不愉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被人戳着痛处,就不要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毫不顾忌,更不能将这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视为一种心直口快。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苦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认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儿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过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儿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这就是戳人痛处的下场。

在待人处世中,场面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犯了对方的忌讳,对听话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切记:揭人之短,伤人自尊!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反目成仇。

应注意“揭短”和“批评”是两回事,前者针对他人的缺陷,攻击别人的软肋,非君子所为;后者则是就事论事,较为客观。掌握了这一项原则,比掌握许多别的技巧更有效,也更加体现出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为人处世时最好时刻铭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若如此便能做到“言寡尤,行寡悔”。英雄之外还有英雄,敬人就是敬自己“君子不重则不威”看起来似乎是说你自己不庄重,那么你在别人面前也就没有了权威、威信。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群“伪君子”:几个“老夫子”式的人物在谈天说地,这时忽然走进来一个晚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老夫子”们赶紧收敛了笑容,正襟危坐。这就是受了朱熹“君子不重则不威”的影响,如果孔子知道了后世对他的学问是这样的注解,肯定要气坏了。

之所以会有如此的错解,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我们受到了朱熹思想的误导。

南怀瑾认为,这是孔子在告诉世人关于自重与尊重他人的处世哲学。“君子不重则不威”就是说一个不知道自重、没有自尊心的人是做不好事情的。不仅“不重”则“不威”,而且做学问也不牢靠。而“无友不如己者”的解读就更有特点了:从前的宋儒们告诉我们:“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如果这样理解那就错了,孔子也就太“势利”了,我们的祖先又何以称之为“圣人”呢?

根据南怀瑾的解释,我们得以窥见孔子的真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要学会敬重他人。如此说来,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连贯的意思,做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其实轻视他人的人同样也会被他人轻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往都是互相映照的,你敬我一分,我还你三分。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最好的方式便是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东汉末年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被人割了脑袋。

关羽兵败被斩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吴联盟破裂,吴主兴兵奇袭荆州。吴蜀联盟的破裂,原因很复杂,但与关羽的骄傲,不懂得尊重他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曾反复叮嘱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关羽对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瞧不起东吴,也瞧不起孙权,致使蜀吴关系紧张起来。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瑾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这本来是件好事,以婚姻关系维系补充政治联盟,历史上多有先例。关羽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考虑一番,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巩固蜀吴的联盟,将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关羽竟然狂傲地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又何必如此出口伤人?试想这话传到孙权那里,孙权的面子如何挂得住?又怎能不使双方关系破裂?

关羽的骄傲,使自己吃了一个大大的苦果,最终使他被自己的盟友结束了生命。

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只是因为有人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只言片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让人下不来台,别人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怒火?有了机会,反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孔子的大弟子子贡曾形容他的老师“温、良、恭、俭、让”,这五字真经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修行。其中的“恭”就是恭敬,如果你对任何人都怀有恭敬之心,别人自然也就对你敬让,更少有被人记恨在心的事情发生。这个“慈”就是对别人慈悲为怀,有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生性宽厚的人很少口出狂言对他人不尊重,这种敬人的修为是敬己的最好方式。一切形式都须配合内心的诚恳——听南怀瑾讲诚信

人生在世,如果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远比做一个有名气的人重要。

松下幸之助说,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确实如此,然而现实中有许多人谎话连篇,这样的人常常自以为聪慧过人,因为他干的是空手套白狼的事情,就算说的是假话又何妨呢?可是他们也忘记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教训,人们在上过一次当后,你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朋友,甚至更多。别把真诚当作假仁义的面纱

有一种人我们都很讨厌,孔子也非常厌恶。这种人通常表面和善大度,对待他人永远只会表现他阳光的一面,而将他的阴暗、冷漠与自私等蒙上一层面纱。他们气量狭小却又故作宽宏。《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里孔子说,一个人讲一些虚妄的、好听的话,脸上表现出好看的、讨人喜欢的面孔,看起来对人很恭敬的样子,但不是真心的。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更直白:嘴上一套,背地里是另一套。这样的人就叫“两面三刀”。接着孔子说这样的小人左丘明耻之,我也耻之。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匿怨而友其人”就是明明对人有仇怨,可是不把仇怨表示出来,暗暗放在心里,还去和所怨恨的人故意周旋,像这样的人,用心太奸险了。左丘明不屑于这样,孔子也不屑于这样。

这种人用心之险、之毒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凡夫俗子们通常都是把心情写在自己的脸上,哪里有那么多的精力用在工于心计上,这样活着的人未免太辛苦了。但是总有些人不是这样想的,比如被南怀瑾先生称为历史上第一个“奸雄”的郑庄公,南怀瑾说曹操效法的似乎也是郑庄公。

郑武公的妻子姜氏生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寤生,老二叫共叔段。姜氏对共叔段特别偏爱,几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世子,武公都没有同意。

武公死后,长子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姜氏见扶植共叔段的计划失败,转而请求庄公将京邑封给共叔段,庄公不好推辞,只好答应了。

郑国大夫知道后,立即面见庄公说:“分封的都城,它的周围超过三百丈的,就会对国家有害。按照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将京邑封给共叔段,不合法度。这样下去恐怕您将不能控制他。”

庄公答道:“母亲喜欢这样,我怎么能让她不高兴呢?”

大夫又说:“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想办法处置,不要让祸根滋长蔓延,蔓延了就很难解决,就像蔓草不能除得干净一样。”

庄公沉吟了一会儿,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姑且等着吧!”

其实,郑庄公心里早已有了对付共叔段的方略。他知道自己现在力量还不够强大,共叔段又有母后的支持,要除掉共叔段还比较困难,不如先让他尽力表演,等到其罪恶昭著后,再进行讨伐,一举除之。

共叔段到了京邑后,将城进一步扩大,还逐渐把郑国的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据为己有。公子吕见此情形十分着急,对庄公说:“国家不能使人民有两个君主统治的情况出现,您要怎么办?请早下决心。要把国家传给共叔段,那么就让我奉他为君,如果不传给他,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

庄公回答说:“你不用担心,也不用除他,他将要遭受祸端的。”

此后,共叔段又将他的地盘向东北扩展到与卫国接壤。此时,子封又来见庄公,说:“应该除掉共叔段了,再让他扩大土地,就要得到民心了。”

庄公说:“他多行不义,人民不会拥护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也一定会崩溃的。”

共叔段见庄公屡屡退让,以为庄公怕他,更加有恃无恐。他集合民众,修缮城墙,收集粮草,修整装备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并与母亲姜氏约定日期作为内应,企图偷袭郑国都城,篡位夺权。

庄公对共叔段的一举一动早已看在眼里,并有防备。当他得知共叔段与姜氏约定的行动日期后,就命大将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提前进攻京邑,历数共叔段的叛君罪行,京邑的人民也起来响应,反攻共叔段,共叔段弃城而逃,后来畏罪自杀。他的母亲姜氏也因无颜见庄公而离开宫廷。

这一段故事来自于左丘明的《左传》,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应该还能记得文章的标题《郑伯克段于鄢》。注意标题中的一个字:“克”,这就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也就是说从这样非常简单的一个字,我们可以看出来左丘明的态度,他是不赞成郑庄公这个人的。因为“克”字是对敌人才用的字眼,这样类似的情况在《左传》中还有很多。

如果按照孔子的思想他是讲究兄弟友爱的,也就是说弟弟再有过错你也不能放纵他继续错,更不能杀了他,而是应该给他讲道理,要他做好自己的本分,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但是郑庄公不仅没有规劝,反而用了假装糊涂与欲擒故纵的计谋,他表面上装作很有肚量,对他的弟弟和母亲也是一忍再忍,可背地里早已经做好了杀弟逼母的准备。从这一点上来讲他也不愧是历史上第一个“奸雄”。也许有人会认为皇室从来就没有夫妻情,也没有父母子女情,又谈什么兄弟情呢?他们生来就是为权力和地位斗争的,谁输了谁就是阶下囚,也许比这个还惨烈。

不过,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凡夫俗子,还是要本着仁爱的精神,爱他人才会被他人所爱。想一想,郑庄公的内心肯定不会快乐。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失去了胞弟,也失去了母亲。这样的人就算是能呼风唤雨又如何?毕竟他再也呼唤不来与他流着一样血液的亲人。活着,还是简单一点好。对他人好,对自己也好,这就是幸福人生的开始。一颗诚心爱正义

孔子说,当遇到仁义的地方,你们应该站在仁义的那一方,如果我错了,你们也不用因为我是老师而违背了道义,即“当仁不让于师”。南怀瑾认为这就是孔子教育弟子的高明之处,他不搞个人崇拜,也不搞专制,就像哈佛大学的校训一样:与亚里士多德为友,”当我们的意见与老师、“与柏拉图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上级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不是权威的地位而是仁义的力量,要让自己的心永远站在仁义的那一边。孔子还说了一句话与“当仁不让于师”遥相呼应,即“君子贞而不谅”。

这个“不谅”不是说不原谅,而是说一个君子要真正诚敬而不能马虎,不能随便违反正义。因为“真理”而冒犯了老师不是对老师的不尊敬,而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信仰的坚持。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看起来都没有什么高深,可就是稀松平常的话才显得坚持的不容易。比如,你是某个人的下级,明明知道领导交给你的任务是错的,那么你是拒绝他呢,还是被迫接受?孔子的教育就是“君子贞而不谅”。这一点孔子的一个弟子就真正做到了。

宓子贱是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单父。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齐军一来,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要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人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没有粮食,自然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真的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有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得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子贱不愧是孔子的弟子,他把老师平时教育的做人做官的原则实践得很好,爱正义胜过爱权威,爱真理胜过爱老师,这一点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

这种对真理的崇敬和保护是一种正义。正义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社会没有正义就如同大厦没有根基,将是一场灾难。正义是自然在人们心中培植的一种信念,一种善恶终有报的信念。正义给人以勇气,心怀正义,人人都是斗士。亏钱也不能亏心

孔子不愧是大教育家,针对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却往往因人而异,这就是因材施教。《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段: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在这里,弟子司马牛问老师:什么叫仁呢?孔子回答得很简单,他说一个仁道的人在说话的时候不会信口开河。

南怀瑾说这个“讱”就是后世所谓的说话忍一点儿,慢慢来。从这一句话看来,司马牛可能有放言高论的习惯,所以孔子教他不要随便说话。司马牛一听,说原来做到仁是这么简单啊,就是不随意开口说话,说话的时候忍一忍,难道这就是您所提倡的仁吗?那也太容易了。我们知道凡是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往往做起来很麻烦,关键是坚持不了。因为这时候需要我们有耐心和恒心,很多时候是在和我们的缺点较量,所以孔子说,看着容易,其实真做起来是很难的。这是孔子在教育方面,针对学生的个性、行为、某一个缺点再加以纠正。

司马牛问孔子怎样才够得上作为一个君子。君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尤其是儒家的观念里,差不多是一个完整人格的代名词。孔子道:“不忧不惧。”我们听了这四个字,回想一下自己,长期处在忧烦中,没有一样是不担心的,我们怕自己会失恋、怕丈夫搞外遇,大而言之,忧烦这个世界怎么一团糟;小而言之,我怎样能得到领导重视啊。一切都在忧中,一切也都在怕中。透过了“不忧不惧”这四个字,就了解了人生,始终在忧愁恐惧中度过,能做到无忧无惧,那真是了不起的修养,也就是“克己复礼”的功夫之一。司马牛一听,觉得这个道理太简单了。你看那些玩命之徒从来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他们没有钱的时候去偷去抢,反正活着也是活着,怎么活还不都是一样要死?孔子一听,知道他的学生又理解错了,赶忙解释。由此看来这个司马牛的悟性确实不怎么高,如果是颜回和子贡那样的弟子,肯定一下子就领悟到老师的真意了。孔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内省不疚,就没有什么好忧惧的。

古时候,镇上有一个小木匠,手艺很好,十里八乡的农民都喜欢请他去帮忙。一天,七里外的一户人家请他去做家具。小木匠使尽浑身本领,为雇主做活。可女主人做的一日三餐实在难以下咽,小木匠苦不堪言。一日,他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第二天早晨,小木匠总也不来,女主人顿生狐疑。时近中午,他才姗姗来迟。女主人赶忙迎上去,问道:“小师傅,怎么这个时候才来?”小木匠回答:“唉!甭提了,和媳妇打架呢。”“昨天从您家回到我家里,于是我问,“小两口为什么打架?”我媳妇正在偷偷地煮鸡蛋吃。

我在外边辛辛苦苦挣钱养家,你却在家里‘开小锅’(意即吃小灶)!她却说,你每天给人家做活,吃香的喝辣的,好不自在。我煮两个鸡蛋算什么?女主人让您自己说,您给我弄好吃的了吗?她说这话亏不亏心?”

再看女主人,呆呆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便微微一笑,其实笑过后仔细想想老百姓的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还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你有没有做了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有没有昧着良心说瞎话,干没干过损人利己的事,如此等等,一圈问了下来,如果能做到没有任何亏心事,那么又谈什么忧惧呢?而故事中这位女主人,对这个竭尽全力为她干活的小木匠如果没有做亏心事,又为什么说不出话来呢!

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事业。这个事业经营得怎样,就看我们平时的表现如何。所以一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等到我们真正去实行的时候,又会发现它原来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就好比君子的“内省不疚”,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暗自反省的时候没有觉得有一丝一毫的愧疚呢?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只是我们还是要秉持这样的信念,因为我们的内心需要安稳和宁静,为了这一份最简单的心安,我们还是要学会常常内省,不要做让自己忧惧的亏心事,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立身成事,一曰诚,二曰信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的诚信相当于他的脊梁骨,如果没有这脊梁骨人们将无法立起来,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还有什么比没人信任更恐怖的呢?失去诚信也就等于把自己推向一个无底深渊,众叛亲离,只能孤军奋斗。

英国政治家福克斯以其言而有信著称。他的父亲是一名正统的英国人,他给小福克斯上的生动一课,在这位少年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8世纪,富有的英国绅士的住宅都有一个漂亮的花园。福克斯家的花园里有一座旧亭子,他的父亲想将其拆除,并在较为开阔处另建一座。小福克斯从住宿学校回家度假,正巧赶上工人在拆除亭子。孩子当然很想亲眼看一看亭子是怎样被拆除的,所以他打算迟些天返校。父亲却要他准时到校上课,为此父子间颇有嫌隙。母亲如同大多数母亲那样,在旁边替小福克斯说情。

末了,父亲答应将亭子的拆除推迟到来年假期。于是小福克斯就离家返校了。

父亲想,学校里儿子忙于学习,慢慢就会把此事忘掉。于是,儿子一走,他就让人把亭子拆了,在另一处盖了一座新的。谁想到儿子却一直把拆亭子这件事记在心头,假期又到了,小福克斯一回家,就朝旧亭子走去。早餐时,他闷闷不乐地对父亲说:“你说话不算数!”

年迈的英国绅士听后大为震惊,严肃地说:“孩子,你说得对,我错了我就改。言而有信比财富更重要。纵有万贯家产也不能抵消食言给心灵带来的污点。”父亲随即让人在旧亭子的地方盖起了一座亭子,再当着孩子的面将其拆除。

人们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也不会打动人们的心,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人们从内心里喜欢说真话的人,因为他们讲信用,说到做到。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那么无论他走到哪里大概都不会找到相信他的人。这样的结果很可怕,因为他将会失去朋友,甚至亲人,继而失去赖以生存的一切关系基础。尤其我们现代人的生存更是各种人际关系维系的结果,谁都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说话无人相信自己,做事没人支持自己,甚至当自己正陷入困难中都没有援手来帮助自己,那么,这将是一场噩梦。

古人把诚信看得很重。孔子曾夸赞自己的弟子子路,认为他是个重信守信的人。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只要答应别人的事情,子路就一定能做到。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原则,同时我们也能感到被他人信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伟大的人物把信誉当作生命去捍卫,事关我们的尊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又如何能允许自己食言呢?君子守义,小人贪利

南怀瑾先生认为“君子”一词在儒家的理论里几乎是完美人格的象征,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做事情只会看它是否符合道义。

如果一件事是坏的,是违背道德的,那么就算你告诉君子,这件事他会得到多少好处,他也不会去干的。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就是说小人在做一件事时,他只会考虑利害关系,凡是能从中得利的他就去做。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买卖没人干。”还有一句话说“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也可以从侧面印证“小人喻于利”的现实。

所以,君子常常取义,而小人往往得利。君子做事情时考虑仁义道德,最低层次也是我们老百姓平时最爱说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小人绝对不会这样,他们唯利是图,哪里还有仁义道德的位置?我们常说读史能明志,看古人的为人处世就能明白君子小人古而有之,原本就不足为怪。

晋国大夫文子曾遇到过投奔谁的难题。

文子流亡在外,经过一个县城。随从说:“此县有一个啬夫,是你过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顺便等待后面的车辆呢?”文子说:“我曾喜欢音乐,此人给我送来鸣琴;我爱好佩玉,此人给我送来玉环。他这样迎合我的爱好,无非是为了得到我对他的好感。我恐怕他也会出卖我以求得别人的好感。”于是他没有停留,匆匆离去。结果,那个人果然扣留了文子后面的两车人马,把他们献给了国君。

人们常说的世态炎凉、人走茶凉,就是针对这样的势利小人而言。当你得势的时候,小人会对你百般巴结;可是人的一生总会有不如意,等到无酒也无肉时,就会树倒猢狲散。经历苦难,我们才能得知谁才是我们的真朋友。那些在我们顺境之时也许从未来“表示”的人,也许正是孔子眼中的君子,而当我们失意时可能就是这些我们平时料想不到的人来安慰和鼓励我们。这样的人刚正不阿,是真君子,也是“君子取义”所说的大丈夫。平时有酒肉招待的“朋友”,一旦看你失意而生怕你找他借钱的人,就是“喻于利”的小人。争也始终保持君子的风度——听南怀瑾讲君子风度

竞争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每个人的生命从孕育的那一刻起就是竞争的结果,任何幻想逃避竞争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就是竞争的结果,所以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就说出了一句震撼世界的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但是我们之所以被称为“人”,之所以自称是万物之灵长,就在于我们有区别于动物性的一面。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和对手展开一场血腥的厮杀,那么我们还配叫“人”吗?而且有句话说“不义之财转眼就会失去”,只有凭借真的本事,依靠正当方法得来的东西才会长久。不义之财,转眼就会失去

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有一句名言“为了完成最高道德,可以不择手段”,现代人断章取义,不看前面的前提,就抓住后面的半句话,对于维持一个良好的竞争有序的社会只有害处,没有丝毫益处。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不是真的“无所争”,而是“其争也君子”。什么意思呢?孔子举了一个“射”为例,古人讲“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我们从一些影视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射箭比赛,当然这个“射”字并不简单地代表射箭。古人就算是比赛也还要作揖,结果出来的时候,赢了的一方要说“承让”,输了的一方要说“领教”,这就是“其争也君子”的表现。

南怀瑾先生说,孔子不是在简单地告诉我们和人比赛时说“承让”和“领教”,他不是要我们只讲究这些形式,而是要我们用正当的手段获取我们应得的事物,不是靠歪门邪道。这种礼让的道德精神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1936年的柏林,希特勒对12万观众宣布奥运会开始。他要借世人瞩目的奥运会,证明雅利安人种的优越。

当时田径赛的最佳选手是美国的杰西·欧文斯。德国有一位跳远项目的王牌选手鲁兹·朗,希特勒要他击败杰西·欧文斯,以证明他的种族优越论——种族决定优劣。

在纳粹的报纸一致叫嚣把黑人逐出奥运会的声浪下,杰西·欧文斯参加了4个项目的角逐: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和跳远。其中跳远是他的第一项比赛。

希特勒亲临观战。鲁兹·朗顺利进入决赛。轮到杰西·欧文斯上场,他只要跳得不比他最好成绩少过半米就可进入决赛。第一次,他逾越跳板犯规;第二次他为了保险起见从跳板后起跳,结果跳出了从未有过的坏成绩。

他一再试跑,迟疑,不敢开始最后的一跃。希特勒起身离场。

在希特勒退场的同时,一个瘦削、有着湛蓝眼睛的德国运动员走近欧文斯,他用生硬的英语介绍自己。其实他不用自我介绍,没有人不认识他——鲁兹·朗。

鲁兹·朗结结巴巴的英文和善意的笑容使杰西·欧文斯全身紧绷的神经松弛了下来。鲁兹·朗告诉杰西·欧文斯,最重要的是取得决赛的资格。他说他去年也曾遭遇同样的情形,用了一个小诀窍解决了困难。果然是个小诀窍,他取下杰西·欧文斯的毛巾放在起跳板后数英寸处,从那个地方起跳就不会偏失太多了。杰西·欧文斯照做,几乎破了奥运纪录。几天后决赛,鲁兹·朗破了世界纪录,但随后杰西·欧文斯以微小的优势胜了他。

贵宾席上的希特勒脸色铁青,看台上情绪昂扬的观众倏忽沉静。场中,鲁兹·朗跑到杰西·欧文斯站的地方,把他拉到聚集了12万德国人的看台前,举起他的手高声喊道:“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看台上经过一阵难挨的沉默后,忽然齐声爆发:“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举起另一只手来答谢。

等观众安静下来后,他举起鲁兹·朗的手朝向天空,声嘶力竭地喊道:“鲁兹·朗!鲁兹·朗!鲁兹·朗!”全场观众也同声响应:“鲁兹·朗!鲁兹·朗!鲁兹·朗!”没有诡谲的政治,没有人种的优劣,没有金牌的得失,选手和观众都沉浸在“君子之争”的感动里。

杰西·欧文斯创造的8.06米的纪录保持了24年。他在那次奥运会上荣获4枚金牌,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多年后,杰西·欧文斯回忆说,是鲁兹·朗帮助他赢得4枚金牌,而且使他了解,单纯而充满关怀的人类之爱,是真正永不磨灭的运动员精神,所创的世界纪录终有一天会被继起的新秀突破,而这种运动员的精神永不磨灭。

竞争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每个人的生命从孕育的那一刻起就是竞争的结果,任何幻想逃避竞争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我们之所以被称为“人”,之所以自称是万物之灵长,就在于我们有区别于动物性的一面。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和对手展开一场血腥的厮杀,那么我们还配叫“人”吗?而且有句话说,不义之财转眼就会失去,为了这个不是靠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要赔上你整日灵魂不安,这是何等的不值得!只有凭借真的本事,依靠正当方法得来的东西才会长久。穷不忘故旧,富更不能忘故旧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不求官也不求利,为的就是恢复周礼,因此《论语》中讲到“礼”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恭而无礼则劳”,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说的“恭”就是恭敬的意思,有些人表面上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很恭敬,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有一些人和他们正好相反,给人的印象不太好,其实他们的内心并不是表现出来的那样,这只是他们天生的禀赋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在给一个人下定论的时候切莫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

不要随便被外在的态度左右,要尽量客观。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这个礼不是指礼貌,是指礼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内涵。所以可以这样说,态度恭敬未必是德,如果有恭敬态度而没有礼的内涵则会“劳”。换句话说,态度礼貌固然重要,如果内心并没有礼的精神内涵,碰到人一味地礼貌,则会很辛苦、很不舒坦。“慎而无礼则葸”,我们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做事小心翼翼、万分谨慎,就怕有什么闪失。做事情谨慎固然是好,但是谨慎过了头就不好了,他会因为担心和忧虑而不敢下手,甚至于对自己有把握的事情也如此,这样的人就会显得像个窝囊废。“勇而无礼则乱”,有些人有勇气、有冲劲,容易下决心,有事情就干了,这就是勇。如果内在没有礼的约束,就容易做坏事或者做了让自己后悔的事情。“直而无礼则绞”,有些人个性直率、坦白,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这些人是非分明,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直率固然是好事,也是一种比较受人欢迎的个性,但是问题也来了,那就是直率的人通常说话比较直,有时候当面顶撞了别人还觉得自己没有错。事实上,这种人心地非常好,也很坦诚,非常适合做朋友。

如果你身边就有这样的人,那么你要学会容忍他。其实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有这样的特点。这四点: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种个性。但必须要经过文化教育来中和它们,不然就会有些偏激。太恭敬了,变成劳,我们中国人说“礼多必诈”,想来确有其道理;太谨慎了变成谨小慎微;太勇敢了,又会太过冲动;太耿直了,容易莫名其妙得罪他人。南怀瑾认为项羽的个性就是太勇太直这两个缺点。清代诗人王昙说项羽“误读兵书负项梁”,很有道理。所以文化教育,非常重要,自己要晓得中和。懂得孔子所说的四种典型性格,我们也就找到了自己内省的要领。这一点很重要,许多人还一直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不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时候甚至会误以为自己的缺点是优点。不过,做到真正的中和却并不容易。

孔子接着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我们中国人最讲孝道,观察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对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是不是很好,因为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感情的人又如何能对社会与国家奉献自己的爱?封建时代我们一直在提倡以孝治国,提倡仁爱,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亲人充满爱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话,那么整个社会风气一定是很仁厚与和善的。所谓“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故旧”有两个意义,过去的解释是老朋友、老前辈。像古人说的“念旧”,老朋友的交情,始终惦念他。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要找年轻时和他一起种田的老朋友田兴出来做官。田兴不肯出来做官,只是到处在做好事。后来有人报告,一个县里,有五只老虎出来吃人,很厉害,但是不久被一个人打死了,有点武松打虎的味道。朱元璋接到这封公文,知道一定是他的老朋友田兴做的好事,就找来翰林院的进士们,命令他们赶快写信去把田兴找来。于是翰林先生们之乎者也矣焉哉、孔子曰、孟子曰的,咬文嚼字。朱元璋看了半天,皱皱眉、摇摇头,还是自己动手写。他写的是白话,内容大致是: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你不要以为我做了皇帝就不要老朋友了。我们两兄弟还是好兄弟,我今天不是以皇帝身份找你来。我们两兄弟见面,还像当年一起放牛的情景一样,你看我不顺眼了还可以骂我什么的。

古人有“苟富贵,勿相忘”这种精神,而有些现代人一旦自己发了财,升了官,就不想理过去的老朋友了。过去讲皇帝还有三千穷亲戚,现代某些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历史一笔勾销,眼睛里早已经没有过去的影子了,所以现代人活得痛苦也有这个原因。富人怕穷人找麻烦,穷人嫌富人摆架子,相互怨恨。这是故旧不遗的第一个含义——苟富贵还不相忘。“故旧”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传统,故旧不遗就是传统观念不要放弃。一个伟大的人物,不忘记自己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他一定有真感情,可以做英雄,可以做烈士,有真感情才肯牺牲,才肯付出,有这种血气,“则民不偷”。偷是偷巧,不偷巧,社会风气就稳了。这就是孔子眼里最成功的做人方法,也是君子的生活准则。我们普通人当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这样的高标准,但是只要努力提醒自己,知道该往什么方向去要求自己,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了。讨好小人容易,讨好君子困难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一再强调孔子很了不起,因为他的很多道理是要结合我们的人生经验才能体会到的。孔子说: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他认为与君子一起做事很开心,也很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君子多半胸怀坦荡,没有什么偏见与私心,你要向他提个建议,没问题,只要是觉得合理他就会接受。但是接下来孔子又说了,你要是打算讨好君子就比较难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君子的内心很正直,不会因为你给他说两句好话,戴两顶高帽,送点礼就能讨好他。他们做事情就是秉公办理,不会和你讲私情。

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和君子一起共事容易,但是讨好他就比较难的缘故。小人呢?正好相反。我们看《论语》全文中有多处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作比较。孔子对君子的敬重和钦佩犹如对待美玉的高洁一样。如果你想讨好小人那很容易,只要投其所好就可以了。对于小人,你只要送他所需,送他所急,送他所喜,他就一定很高兴。这就是容易讨好的地方。但是你要和他一起共事就难了,小人永远只会考虑他的私利,而眼中没有大局,更何况是你呢?大难来临的时候小人才不会想到平时你给他送了多少东西,他的眼中只有他自己。所以说“小人难事而易说也”,一句话:和小人相处很难,但是想讨好他、取悦他那很容易。我们看一下唐朝徐文远是怎么对待他的两个学生的,就会明白对待小人与君子是不同的。

徐文远是名门之后,他幼年跟随父亲被抓到了长安,那时候生活十分困难,难以自给。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后来官居隋朝的国子博士,越王杨侗还请他担任祭酒一职。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了饥荒,徐文远只好外出打柴维持生计,凑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队。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请徐文远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

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

李密答谢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听总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但却对王世充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

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像郦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陷害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地与他相处。我查看时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

等到王世充也归顺唐朝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远之所以能在隋唐乱世保全自己,屡被重用,就是因为他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之法,懂得灵活处世。遇到君子我们固然是幸运的,但是遇到小人却也是不可避免的。小人之所以可怕不在于他和你唇枪舌剑地明着唱反调,而在于他暗地里给你做手脚。更有甚者,小人不会让你察觉他的真实意图,他们习惯躲在暗处给你设圈套,就等着你不知情往里面跳,也许表面上他还会和你谈笑自如。这当然需要我们提高警惕,但更为重要的是人生经验。认清身边的“墙头草”

我们骂那些没有原则的两面派:“墙头草,两边倒。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看看孔子是怎么说这做墙头草的人。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坏人,而成就有道之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你是治理政事,为什么要用杀人的办法?你要是想做好事,百姓也会跟着做好事的。君子的品德好比是风,小人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就会随风而倒。”这是南怀瑾对孔子的理解。

大千世界,鱼龙混杂,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面对,我们不可能不与小人打交道,而这些布设在我们身边的小人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置我们于险境,而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些小人总是比好人更有能量,因为破坏一件事总比做好一件事容易得多。你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你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所以,当你全力以赴成就事业时,“提防小人”应是你时时谨记在心的戒律。“对于正面的敌人,我总能应付,但是对于来自背后的狙击,我却总是不能保护自己。”这是麦克阿瑟将军说出的一句无奈之语,恐怕也是许多人所担忧的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