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民族习惯用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3:06:22

点击下载

作者:孙保芳,刘树民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鄂伦春民族习惯用药

鄂伦春民族习惯用药试读:

前言

民族医药是一个民族在其生存环境中,与疾病作斗争所产生和形成的医药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与物质世代积累的总和。是各民族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所创造的别具特色的医药保健体系。为各民族的保健康复和繁衍昌盛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鄂伦春族人民居处深山老林,北方气候寒冷潮湿,风湿痹痛、腰腿疼等是鄂伦春族同胞的常见病、多发病。在与疾病伤痛作斗争以及抵御鸟兽的侵袭过程中,鄂伦春族人民逐渐熟悉和掌握动植物的属性及功能,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不少治病医伤的有效方法和方药。

但鄂伦春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被压迫、受歧视的民族,加之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生产力低下,又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鄂伦春族民间医药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医药体系。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医药工作,在各地掀起了整理和发掘中草药(含民族医药)宝库的热潮,出现了一大批研究与开发成果,出版了一大批含民族医药宝贵经验的书籍,推进了传统医药工作的开展。

从2001~2006年间,我们共拜访有名望的鄂伦春族民间猎户100多位,搜集单验方500多个,采集各种药物标本300多份,并对以鄂伦春族医药为主的民族药的种类、分布、用法、主治等进行了一些整理研究。通过挖掘、考证、整理、提炼、加工,并借鉴中医学理论,将一些零散的、古朴的传统鄂伦春族医药,综合成为系统的、科学的鄂伦春族医药理论体系。终于以《鄂伦春民族习惯用药》为名,编撰成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可供从事医药教学、科研工作者、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及药材经营者学习、使用和参考。它也是进一步开发黑龙江省中药资源的有益资料,可拓宽少数民族地区药物资源的使用范围,丰富我国中医药文化资源。

本书有以下特点: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鄂伦春族的药用资源,其中包括动物药30多种,植物药130多种。每种药材分正名、别名、鄂语名称、药物来源、动植物形态、生活(生长)环境、采收加工、药材性状、化学成分、性味功效、临床应用、鄂族民间应用、禁忌等层次进行叙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鄂伦春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医药知识主要靠世代口头相传,许多药物的鄂语名称发音非常相似,为保持原貌,本书仍加以收录。

本书是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省鄂伦春民族医药研究所紧密合作、分工协作而成的。由于时间紧迫,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7年3月上篇总论第一章鄂伦春民族特点第一节 鄂伦春民族分布

鄂伦春族(简称鄂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和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黑河地区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民族乡和新兴鄂伦春民族乡,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伊春市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村,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托儿敏乡、诺敏乡、阿里河、古里乡、朝阳村、乌力布库村等地。鄂伦春人主要聚居在大、小兴安岭,黑龙江之畔。是世居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之一,现在有8000多人,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伟大民族。但是,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历史及社会等原因,使这个民族仅有交流思想的语言,而没有形成自己民族的文字。因此,使许多独特而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没有如实地记录下来。只能靠代代口头相传、辈辈日常讲述沿袭至今。“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有两种解释,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二是“山岭上的人”。

黑龙江流域是鄂伦春民族的发祥地。最早他们住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阔地带。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的入侵,南迁到大、小兴安岭一带。旧中国,鄂伦春人靠“一匹猎马,一杆枪”过着单一的游猎生活,实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制度,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社会的痕迹。

鄂伦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一带,鄂伦春自治旗境内森林覆盖率占全旗总面积的97%,鄂伦春人居住的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几乎所有的鄂伦春人都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生产,鄂伦春人吃的、住的、用的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凭借这一天然优势,靠一杆枪、一匹马、一条狗穿梭在深山密林间,形成了他们具有鲜明色彩的山林文化。第二节 鄂伦春族的居住环境

鄂伦春民族是人口少,而分布又较集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住房主要有两种:一种叫“仙人柱”,汉语称“撮罗子”;另一种叫“木刻楞”。仙人柱是一种临时性、季节性简易住所,它是随着猎物的多少和动物季节性活动规律而变化转移的。大多建在深山密林,离狩猎地点和水源较近,而又不会被野生动物发现的隐蔽地方。是用5米长的数十根木杆搭建的,中间有三根主要支柱,其他是配用的,呈三角形,总面积约10多平方米。上面盖的常是桦树皮。仙人柱的门一般都是向南或向东开。门上挂一张狍皮或桦树皮,用来挡风。正对着门的地方叫“玛璐”,这是最尊贵的席位,专供长者或男宾坐卧,禁止有月经的妇女坐卧。因为在这里挂着保佑全家人畜平安的神像。猎手们的枪或弹药放在“玛璐”的两侧。门的两侧是“奥路”,它与“玛璐”用扁木板就地隔开,里面铺一些干草和兽皮,用来坐卧。在左边的“奥路”为大,是主人的席位;右边的为小,是晚辈坐卧的地方。仙人柱的中央,是一堆日夜燃烧着的火,人们利用它煮食、取暖、照明。在仙人柱的顶端留一空隙,用来排烟。当冬季来临时,鄂伦春人一般都搭“木刻楞”房,用直径相等的圆木,围成一个方形简易房,上边用桦树皮和犴皮加盖。第三节 鄂伦春人在服饰、饮食、交通工具、婚姻、殡葬等风俗习惯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鄂伦春族男女的穿戴有所不同。妇女夏天主要是穿旗袍,鄂语叫“乌布”。是用各色绸缎缝制的,有左开襟的,也有右开襟的。旗袍的开襟、脖领、袖口、托领和下摆的边缘,都是用黑底缎布衬底并配以黄、红、绿色的镶边,再绣上各种云纹图案。在旗袍肩关节相靠处用金银线绣上约碗口大的图案,鄂语叫“车波”。腰上系十来尺长的红或绿的腰带,腰带端头向下悬垂约两尺。妇女平时还戴2~3尺长的各色绸子,叠成几层系在头上,鄂语叫“西瓦”。鄂族妇女冬天穿的是熟狍皮、鹿皮和犴皮加工而成的旗袍,鄂语叫“苏因”。这种旗袍是用犴筋或狍筋缝制而成的。既美观保温,又结实耐用。妇女冬天戴圆形白毡子帽,帽围用黑缎子布沿上两寸宽的各种颜色花边,上面绣有各种野生植物图案。

鄂伦春男人的社会分工,主要是狩猎。出于狩猎的需要,鄂族男人的服装,除了随季节变化外,还要随着动物的活动习性而变化。狩猎季节主要在春天和秋天,猎民穿“小毛红岗子”,它是用熟犴皮和狍皮加工的,用犴筋缝制的,狩猎时毛向外,毛的颜色和春秋的树叶相似,既轻巧又实用,鄂族男人人人必备。夏天男人主要穿旗袍,不过男人的旗袍比妇女的旗袍结实些。夏季是狩猎的淡季,所以,男人的旗袍也比冬天的“犴皮大哈”华丽些,鄂伦春人叫“树因”。“犴皮大哈”是用大块狍皮缝制的,长度一般不过膝,所用的狍皮是鞣制较软的,用犴筋线缝的。工艺较夏季穿的旗袍简单些,狍皮的颜色又和冬季的枯草相似,狩猎时动物很难发现。下身主要是穿犴皮和鹿皮缝的肥裤子,它的缝线是犴筋搓成的双线。这种裤子结实、暖和,不怕树磨,骑马也方便、舒适。男人的帽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夏天佩戴的,用绸子和布缝制的长方形帽子,帽子后侧底边超过脖子,可防蚊子叮咬。一种是狩猎时常戴的狍头帽,是用一个完整的狍子头皮缝制的,在帽子的顶部不仅有挺立的双角和双耳,而且在狍子的眼眶处嵌有用黑色皮绣制的眼睛,其形态非常逼真。这样就可以达到迷惑猎物的目的。

鄂伦春人的被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夏天用的短毛或无毛的犴和狍皮被,鄂语叫“嫩莫罕”;另一种是冬天用的由毛犴皮和狍皮缝制的被子,鄂语叫“乌拉”,这种被子多数是缝成半开口或筒式的,野外狩猎睡觉很方便。另外,鄂伦春妇女还非常喜欢穿戴绣有各种图案的狍皮手套。这种手套的缝绣工艺相当精湛,在手套背上都绣有鸟兽等动物图案,每个图案都代表一个美好的希望。

鄂伦春族的饮食,以适应不定居游猎式生活为主要前提。所以,鄂伦春族的饮食既受时间、季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猎获动物的多少的制约,世袭的游猎式生产方式,迫使他们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独有的生活规律,猎物成了他们的美味佳肴,这是鄂伦春族人民的显著特点,也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他们主食主要是兽肉和鱼,副食有小米、野菜和野果。其中主食又分生、熟食两种。生食主要是取食犴、狍、鹿和一些小动物的肝、肾、心和膝关节以下的动物骨髓。食用的熟食主要是手扒肉,把动物的肉煮到半生半熟,用手撕着吃,或用刀割着吃。副食品有米粥、肉粥、臭李子粥和野山芹等。小米粥做好后加犴油,鄂语叫“龙铁”。这种食物只有在庆祝猎获丰收和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时才食用。此外,鄂族人喜欢在面片中加肉和老山芹,面片鄂语叫“贵林加特”,也叫“乌文加特”,招待客人的面片加动物油。干面片没有汤,鄂语叫“图呼列”。节日鄂族人也吃饺子,叫“乌文”,分煮、烤两种吃法。鄂族人还很爱吃血肠,加工方法是把兽血过滤三遍,加调料后灌入兽的小肠内,煮熟后即成,颜色呈白色。鄂族称血肠为“布永射”(即是上等食物的意思),血肠是送人的礼品。鄂族妇女夏天主要是晒肉干(把肉放进大锅里煮烂,用手把肉扒成小块,在太阳下曝晒,干后装在皮口袋内),准备冬天猎物少的时候食用。还有一种食物叫“乌疙瘩”,是把兽肉用刀切成小块,加盐后在太阳下长期曝晒,这种肉可以随时拿来充饥。

他们除了以上主食外,还有野菜和野果作为食物补充。野菜主要是老山芹,春天可采老山芹熬汤,拌凉菜和炒肉吃,老山芹长高后,可晒干储备冬天食用。除此之外,还采集黄花菜、野葱、野百合根、蘑菇和猴头作为蔬菜食用。野果主要有臭李子、山荆子、都柿、亚格达、榛子、野玫瑰果等。把熟透的臭李子用开水烫一下晒干,冬天就可煮臭李子粥喝。都柿也可酿成都柿酒,用来招待客人。

鄂伦春族人接待贵客,以犴、狍子头为最佳食品。煮好后,让客人做正位,把犴、狍子头放在桦皮盆里,加调料和盐水,放在客人面前,给客人猎刀。这时,贵客要手拿酒和骨筷子,向老天爷祈祷,祝全家大人小孩平安无事,说一句用筷子蘸一下酒,并向自己身后边甩。意思是:老天爷在酒里放满了长寿和幸福。仪式完毕贵客把酒递给主人,从男主人开始,每人喝一口酒,这种风俗现在仍是鄂伦春族接待客人的一种最高礼节。

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实行一夫一妻的男婚女嫁的婚姻制度,严禁在同一氏族内部或辈分不等的男女间通婚。鄂伦春族男女之间的关系很严格,如果发现有通奸行为,那么男女双方不仅要受到谴责,而且还要受到家族的处罚。鄂伦春人办婚事都要经过求婚、认亲、送彩礼和迎亲四个过程。鄂伦春族中的门第观念比较淡薄,只要看中,不管是谁家的姑娘都可以求婚。

鄂伦春人的主要节日是春节和6月18日的篝火节。在鄂伦春人的传统观念中特别重视过春节,同时也过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正月十六那天,鄂伦春人有抹黑脸的习俗,据说抹上黑脸就能赶鬼驱邪,保证这一年里平平安安。

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人的丧葬比较复杂,有风葬、火葬、水葬、土葬等多种葬法。风葬又叫树葬,是一种原始古老的丧葬方法,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被取消。土葬成为主要葬式。土葬,如果有棺材,就挖坑掩埋,如果没有棺材,就挖好坑后,用木砌成方框,将人体放在里面掩埋;如有氏族的墓地,一家人要按辈分先后排列。鄂伦春人非常看重对死者的安葬仪式和安葬地点。安葬的仪式上,人死后,换好衣服,要头朝北脚朝南停放在“斜仁住”里,并要向死者祭奠;祭奠时,前来亲友要陪同死者的家眷一起哭祭,然后开始选择墓地,有“莫昆”(同姓人)共同的墓地。火葬,用于得急病死去者或青年孕妇,他们怕这种人死后变成恶魔,所以便将其烧掉。

昔日鄂伦春人游猎的地区,交通十分方便,多使用驯鹿,后来马匹成为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此外还有雪橇和大轮车。第四节 鄂伦春族的宗教文化一、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一种古老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淀。鄂伦春族宗教信仰形成、发展是建立于“物有灵”观念上的。一系列精神生活中的神秘力量成为支配着生活的精神因素。

鄂伦春族同满族、达斡尔族一样都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流行于亚洲北部地区。萨满,意为跳神作法的巫师。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神,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神和禳灾。禳灾,俗称跳神,说萨满能请下一个、二个甚至上百个神为人治病。

鄂伦春人世代居住在高寒的深山老林里,缺医少药,饮食卫生的不科学和居住生活条件的简陋,使他们患有许多种疾病,加之历代统治阶级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残酷、野蛮的涂炭,到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已濒临灭绝的境地。

鄂伦春人信奉萨满神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他们向往安居乐业的生活,幻想驱逐灾难和战胜病魔,以求得子孙的不断繁衍和兴旺发达。至于萨满神也能治好病,多属于偶然的巧合。

身穿神衣的萨满大神,鄂语叫“萨满(刻)”。“萨满(刻)”的神衣多用犴皮制作,上面绣有各种奇形怪状的图案,镶有红、黄、绿色花边。腰系一长串铜铃和兽骨,鄂语叫“化额特”。衣背拴有大铜圈、小铜圈,后腰拴有两尺长的绸带,鄂语叫“它卡”,腋下拴着布条垂到袍边。跳神时头戴神冠,鄂语叫“布波刻”,是镶有铁器的圆顶花帽,帽的前沿钻有许多孔,孔眼系上玻璃珠花穗,垂挂在眼前。帽顶安有铁叉,据说铁叉越多,神的威力越大。萨满大神手使神鼓,鄂语叫“乌突文”,鼓腔缀有四个铁环。大神还戴有神鞭,鄂语叫“戈呼”,是用狍筋制成,把柄用狍爪制作,系绳套在无名指上。大神还配有神衣袋,由熊皮做成。里面装有桦木疙瘩、野兽骨头刻制的各种神形牌。什么“白那恰”、“召路博如坎”、“吉雅其”、“阿娇如博如坎”等各路神仙,应有尽有。“萨满”和他主持的活动是鄂伦春族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它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祈求上苍能够“永降福贵,永保平安”。“萨满”就是这种祈祷仪式的主持人。萨满文化是一个相当广泛的原始文化现象,在有关萨满仪式中,保留有大量的原始文化因子。可以说,萨满文化是研究人类思想史、文明史及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及原始信仰的重要参照,萨满学也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生长点。

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前,大兴安岭地区萨满活动还比较盛行,并保留得相当古朴。据有关资料统计,这一带鄂伦春族人定居时有人口600多人,而“萨满”就有十几位,这还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数字。可见,当时“萨满”的比例很高。定居后,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建设医院和卫生所,兴办了学校。鄂伦春人的医疗和文化水平大大提高,“萨满”和他们的祈祷仪式影响日益减弱。但“萨满”是鄂伦春民族一种文明的传承,特别是里面容纳的鄂伦春服饰、语言、舞蹈和唱腔,那是鄂伦春文化的精髓所在。二、文化艺术

鄂伦春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与鄂温克语很接近。没有文字,清代有的人通满文,现通用汉文。(1)口头文学: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民间传说故事都是靠老年人讲给青年人,这样代代相传的。内容有关于人类起源、民族起源、氏族起源的,有英雄战恶魔的,有关于山川江河的,有宗教方面的。此外,还有谜语、谚语。《恩都如创造了鄂伦春人》、《毛考代汗的传说》、《嘎仙酒和齐齐岭的传说》、《尼顺萨满》都是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2)鄂呼兰德呼兰:鄂伦春族民歌,有固定的曲调,旋律欢快跳跃,每句都以鄂呼兰德呼兰开头,歌词可自编,一般都是赞美生活和大自然及歌颂爱情的内容。且边歌边舞,民间广泛流行。(3)桦皮文化:生活于北半球高寒地区的民族有一共同的文化现象,就是桦皮文化。鄂伦春民族生活的森林山地,生长着许多桦树。他们剥采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经雕刻、上色、上光处理后,既实用又美观。他们的桦树皮用品有衣箱、水桶、盆、碗等。细长的桦皮小舟一个人就可以扛走,乘坐两人用于捕鱼。桦皮制品制作简单,结实耐用,不怕水、不怕碰撞,而又携带方便。(4)雕刻与绘画艺术:雕刻和绘画主要是用在桦皮制品和木制品上,鄂伦春人用桦皮制作各种盆、碗、盒、箱等器皿,而且在上面用特制的骨器刻压美丽的图案和花纹。体现鄂伦春人刻压艺术的主要是“阿达玛拉”(桦树皮盒),鄂伦春人在其上面画的多是花草、动物、云及神像等。花草、蝴蝶主要画在桦皮摇篮及桦皮盆的周边。鄂伦春人还用桦树皮剪成各种形态逼真的鹿、犴、狍子、马、猎狗等。在儿童玩具中,大人们时常用桦树皮为他们制作小摇篮及桦树皮背包。在当代,鄂伦春人采用传统的民间花纹及抽象的艺术手法制作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桦树皮镶嵌画。鄂伦春人的桦树皮制品和木制品集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为一体。第二章鄂伦春民族医药的 起源与发展第一节 鄂伦春医药的起源

民族医药是一个民族在其生存环境中,与疾病作斗争所产生和形成的医药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与物质世代积累的总和。民族医药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地域性。民族医药是各民族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所创造的别具特色的医药保健体系。民族医药既源于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又直接为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服务,为各民族的保健康复和繁衍昌盛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我们在研究探讨鄂族民俗民风时不难发现,在他们约定俗成的民俗中,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鄂族医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鄂族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一样,首先是作为一种适应自然必需的技能而存在的。而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一切科学知识无疑地都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的需要。鄂族人民居处深山老林、北方气候寒冷潮湿、海拔高、暑湿相搏,山林洞窟、猛兽虫鸟、虫螫外伤难免,风湿痹痛、腰腿疼等是鄂族同胞的常见病、多发病。鄂族人民生活在上述环境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与疾病伤痛作斗争以及抵御鸟兽的侵袭实践过程中,鄂族人民逐渐熟悉和掌握动植物的属性及功能,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不少治病医伤的有效方法和方药。以草药内服、外敷、外洗为主。

常用的植物药有:①嘎黑毛(老鸽眼),木本,用皮熬水,外洗或内服,治骨折、创伤、关节炎、马背挫伤;②宝鲁保提毛(叉条),木本,用枝条熬水,外洗或内服,治外伤、关节痛;③那兰木库拉,草本,茎、叶捣烂敷患处,治骨折;④阿丁敖力高陶,草本,取茎、叶水煎内服,治小儿惊风;⑤嘎哈格达(耗子花),茎、叶熬水洗患处,治秃疮;⑥巴梨依拉嘎,草本,食其根或捣烂敷患处,治淋巴结肿大;⑦查眼敖鲁库图,草本,熬水内服,治腿痛、淋病;⑧嘎胡库如,木本,用其枝熬水洗脚,治痢(水洗不得过膝,否则易中毒);⑨查彦敖鲁图,草本,熬水洗脚,治脚气;⑩枯林敖力高陶(长虫草),草本,熬水洗或捣烂敷患处,治蛇咬伤;⑾⑾⑾乌达木枯鲁,木本,熬水洗患处,治人畜疮疡;⑾⑾⑿额德思敖劳克特(风草),草本,熬水洗患处,治皮肤红斑或麻疹;⑾⑾⒀嘎哈格特,草本,剧毒,用叶、根、花捣烂外敷治疮疡;⑾⑾⒁乌达毕(马尿梢),木本,熬水洗患部,治皮肤病;⑾⑾⒂尼格的(暴马子),木本,枝、皮熬水洗患处,治疥癣;⑾⑾⒃五味子,生服或泡酒饮用,主治身体虚弱。

植物药应用不止上述几种。由此可见,鄂伦春人应用草药治疗外伤的经验比较丰富,治疗的病种有近20种,其中突出的是外伤、骨折、疮疡、关节疼痛等疾病。这与鄂伦春人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动物类药物有熊胆、鹿胎、熊油、兔子血、獾子油等,都是治疗各种疾病的良药。他们把鹿茸用刀切成小片,用开水吞服或泡制药酒内服,可治咳嗽、哮喘,是滋补佳品。鹿胎熬成膏服用,可治疗妇女病。鹿心血晒干内服,可治疗心脏衰弱。用生鹿血治心跳和心脏衰弱。鹿心生吃滋血补气。鹿鞭可补阴壮阳。干熊胆治咳嗽、火眼。熊胆可治肝胆疾患。麝香用开水内服,可治惊吓昏迷、跌打损伤等。鄂伦春人除了使用中草药和动物类中药外,还用温泉洗浴的办法来治疗疾病。黑龙江省逊克县都鲁河温泉和德都县的五大连池等,可以治疗肺病、皮肤病、胃肠病、眼病、妇女病等。

此外,鄂伦春人还掌握了拔火罐、按摩、手搓、扎针、放血等疗法。①拔火罐:多用瓦罐,治疗头痛、腰腿痛、腹痛等病;②按摩:鄂语称“敖陶嫩”。无固定手法,治疗感冒后身体不适、腰腿痛等;③热敷:鄂语称“衣西嫩”。多用火烤或用烧热的石头熨敷,治腰腿痛、关节炎等;④捏法:鄂语称“他嫩”。用手指揪皮肉,治腰腿痛、抽筋、头痛等。⑤刮眼皮:鄂语称“其衣然”,用一种边缘呈齿状的草叶,弯成圆圈形。翻转眼睑后,刮去结膜上的红肿颗粒(按:可能为沙眼结节);⑥针刺:鄂语称“给达仁”。按一定部位(非穴位)用衣针刺。如腹痛刺脐上下方,“攻心翻”时刺胸背部等。第二节 鄂伦春民族医药的发展

从原始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前的鄂伦春族,长期从事游猎生产,过着飘移不定的游猎生活,缺医少药,他们的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疾病蔓延,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中有关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每当瘟疫流行、病魔缠身时,常请萨满(巫师)来“跳神”、“招魂”、“占卜”、“驱魔”、“祛邪”,以摆脱死神的威胁。

由于鄂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被压迫、受歧视的民族,加之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生产力低下,历史留给后代的只是一些零散的和对疾病粗浅、简单而古朴的诊疗方法,加之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全靠言传身教,而且受着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加上历年战乱、瘟疫流行、天灾人祸等因素,使一些掌握医药知识的老猎民,尚来不及将医技传授就离开人世,造成失传。所以,鄂族民间医药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医药体系。纵然如此,鄂族医药在坎坷漫长的岁月中,仍然蹒跚地前进着,并在鄂乡这块土地上为驱走病魔、繁衍后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族医药高度重视,无比关心。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党和政府就发出加强中医药工作的指示,并将祖国传统医药学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提到议事日程。1958年,毛泽东同志作出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祖国传统医药的高度重视与支持。随着中医药政策的落实,在各地掀起了整理和发掘中草药(含民族医药)宝库的热潮,继70年代初的群众性中草药调查研究,大规模的“一根针,一把草”中草药群众运动,出现了一大批研究与开发成果,出版了一大批包含民族医药宝贵经验的书籍,推进了传统医药工作的开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更加重视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我国的《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强调指出:“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1984年,卫生部与国家民委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并在会后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引起了有关地区与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力推动了我国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

从2001~2006年间,我们共拜访有名望的鄂族民间猎户100多位,搜集单验方500多首,采集各种药物标本300多份,并对以鄂族药为主的民族药的种类、分布、用法、主治等作了一些整理研究。将一些零散的、古朴的传统鄂族医药通过挖掘、考证、整理、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系统的、科学的鄂族医药理论。

民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任重而道远,应当不断探索,不断前进,转变观念,为民族医药现代化,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保健康复作出更大更新的贡献而努力奋斗!第三章鄂药的资源状况第一节 鄂药资源与品种

鄂伦春人居住的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植被类型多样化,动植物种类繁多,中药资源丰富而颇具特色。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文献。为此,我们编写了本书,收录植物药130多种,动物药30多种。每种药材分正名、别名、鄂语名、药物来源、动植物形态、生活环境、采收加工、药材性状、化学成分、性味功效、临床应用、鄂族民间应用、禁忌等层次进行叙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第二节 鄂药的采集与炮制

鄂伦春人采药也分季节性,一般春夏采花叶和地下鳞茎,秋季采集茎根。这完全符合植物的生理学:春夏有效成分多在花与叶,秋冬有效成分多在根与茎。

1.根和根茎:应在初春刚发芽时或在深秋茎叶枯萎后采集。

2.全草和茎类:通常在生长最旺盛或开花时采集。也有采幼苗的,有的连根采挖,有的则割取地上全草或割取其上部较嫩的茎叶。

3.叶类:多数是在叶子生长最旺的时候采收,但也有在霜后采集的,如映山红叶。

4.花类:一般是在未开放或初开放的时候采收,以免花瓣脱落,花类药材应选择晴天和露水消失后采摘,及时阴干,以免发霉、变色和香气挥散。

5.果实和种子类:通常在完全成熟或将要成熟时采收。

6.根皮和干皮类:通常在5~6月间剥取。这时植物的水分较多,容易剥离。

鄂伦春人采集的药物,大部分经过初步加工即予应用。只有少部分药物经过特殊炮制加以应用。常用的炮制方法有洗、漂、泡、炒、炙、蒸、煮等。具有鄂族特色的炮制方法有:

①烧制法:(烧啄木鸟)用整只啄木鸟连毛一起放在柴火上烧,外表烧糊为度,烧糊部分制成药炭,开水冲服,肉一次服。主治抽筋。

②蒸制法:(蒸鹿血干)杀鹿时,将鹿心血装入陶瓷盆中晒干。用时将鹿血放入瓷碗中蒸,至能用手捏碎为宜,备用。用于血虚心悸、失眠等症。

③包裹法:(包裹香粒子)香粒子为麝鼠的成熟雄性香囊,用鲜香粒子包裹干面粉,压薄层后,置通风处阴干备用。香粒子有开窍醒神、活络通经、消肿止痛之功,主要用于热性病神昏、中风痰厥、跌打损伤、恶疮肿毒及闭经等症。第三节 鄂药的贮藏

大部分中草药受潮受热后,容易霉烂变质或虫蛀,必须妥善保管,才能保持药材的质量。干燥、温度低,微生物和虫子就不易生长繁殖。所以鄂伦春人常把药材充分地晒干或烘干,并且放在阴凉、通风、干燥的房子里保管。第四节 鄂药制剂

鄂族药物的方剂较为简单实用,单味药的方剂所占比例不少。

鄂族药物的剂型有多种,大多保存着传统剂型的特色。常见的有水煎剂、酒浸剂、散剂、搽剂、熏洗剂等。另外,鲜药捣烂外敷、酒浸剂(无论是内服或外用)在鄂族中广泛应用,尤以治疗风湿、跌打、劳伤的药酒类最多。第四章鄂药的用药特点

鄂伦春人多用单味或1~3味药物组成方剂治病。单味药易于采集,药效不受配伍影响,特别是在抢救急重症病人时,因地制宜地采集某些单味药,起到应急作用。多以植物药、动物药为主,矿物药应用较少。植物药的应用上多为鲜用,对毒性小或无毒的药物,一般不经过特殊处理,直接用于病人,以口服或外用为主。用鲜药不易破坏和损失药物的有效成分,临床疗效好。鲜药鲜用的特点是就地取材,具有经济方便的优点。药物外用法多用于外伤、皮肤病、虫兽咬伤等。较为常见的有:①外敷法:将药物熬成膏剂或直接将鲜药捣烂外敷患处或贴敷穴位,治疗疾病。②外洗法:将药物熬水去药渣,用药水洗患处或浸泡患处,如用茄子秧、辣椒秧熬水洗冻伤处,治疗冻伤效果好。③药浴法:用药物水煎加热或将药物制备成药液兑热水进行药浴,治疗妇女病、风湿病等,此法既可治疗疾病,也可预防疾病。④调擦法:用药物研末与蛋清、茶油、黄酒、米泔水等调料调和均匀,涂擦患处,治疗皮肤病。下篇各论全草类山野豌豆【别名】透骨草(《全国中草药汇编》),豆豆苗,芦豆苗,涝豆秧,野豌豆,山豌豆,东北透骨草(通称)。【鄂语名称】乌了泥巴恰。【来源】本品为蝶形花科植物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的干燥全草。【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蔓生草本,长50~200厘米。茎4棱,稍被细柔毛。偶数羽状复叶,具小叶4~7对,叶轴末端具分支的卷须;小叶椭圆形或矩圆形,先端钝,有时微凹,具短尖,基部圆形,下面有粉霜;托叶半箭头形或半边的戟形,通常具大锯齿。总状花序腋生,通常超出叶,具10~20朵花,花梗有毛,花萼斜钟形,萼齿5,狭披针形;花冠蝶形,紫色或淡紫色,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旗瓣近等长而比龙骨瓣稍长,龙骨瓣的顶端渐狭略呈三角形;雄蕊9(+1);子房无毛,具长柄,花柱上部周围有腺毛。荚果长圆状菱形,膨胀,棕褐色,长18~28毫米,两端急尖,具2~6粒种子。花期7~8月,果期9~10月。【生长环境】生于山坡、灌木丛、林缘、草地等处。【采收加工】夏、秋采割植株上部的嫩茎叶,晒干。【药材性状】全草卷曲成团。茎草质藤本,有明显的4棱,灰绿色或灰褐色,质脆,易折断。偶数羽状复叶,小叶4~7对,叶轴末端且分支的卷须多破碎,表面绿色或绿褐色,背面灰绿色。总状花序腋生,蝶形花冠紫色或蓝紫色。偶有荚果,内含黑色种子。气微,味淡。以茎叶色绿者为佳。【化学成分】山野豌豆种子含油11.55%,叶含维生素C达570毫克%。【性味功效】甘、苦,温。祛风湿,活血,舒筋,止痛。【临床应用】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无名肿毒,阴囊湿疹。常用量10~25克。【鄂族民间应用】

1.治风湿痛:山野豌豆、菖蒲适量,煎水熏洗。

2.治无名肿毒:山野豌豆适量,研细末,用醋调服。【附注】除山野豌豆外,同属植物大叶野豌豆V.pseudorobus Fisch.和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大戟科植物地构叶Speranskia tubercalata(Bunge.)Baill.、紫葳科植物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Lam.等的干燥全草均作透骨草药用。飞廉【别名】老牛锉(《黑龙江中药》),大力王,伏兔,天荠。【鄂语名称】五库鲁音尼。【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飞廉Carduus crispus L.的干燥全草。【植物形态】为2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茎直立,具条棱及绿色翼,翼具刺齿。单叶互生,通常无柄,抱茎,茎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34厘米,羽状深裂。头状花序2~3个簇生于分支顶端,总苞钟形,苞片多层;花全为管状花,紫红色,长15~16毫米,花冠5裂。瘦果长椭圆形,长4毫米,冠毛刺毛状,白色或灰白色。【生长环境】生于田野、路旁草丛中。【采收加工】夏季采收全草,春、秋采挖根,去净泥土,晒干或鲜用。【药材性状】根呈圆锥形或扁圆锥形,长10~16厘米,径3~10毫米,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白色;中央常有裂腔,淡粉色或深棕色。气微,味淡。全草长50~120厘米,茎圆柱形,有翼状条棱,翼上密生齿状针刺,表面绿色或棕色。质轻,不易折断,断面白色,中空。叶卷缩或破碎,表面绿色或黄绿色,背面灰绿色。头状花序,全为管状花,紫红色。气微,味微涩。【化学成分】植株地上部分含降压成分萜苷和微量生物碱。叶含维生素C30毫克%。种子含脂肪油20.8%~29.2%。根含菊糖。【性味功效】苦,平。祛风,清热利湿,化瘀止血。【临床应用】用于热痹,风热表证,热淋,疔疮疥癣,衄血,崩漏下血,尿血,跌打损伤。常用量15~25克;外用鲜品适量,捣成泥状敷患处。【鄂族民间应用】

1.治乳糜尿:飞廉4两(120克),白糖4两(120克)。加水两小碗,煎汤内服(每次煎两小时),每日两次。

2.治无名肿毒、痔疮、外伤肿痛:飞廉茎叶捣成泥状,敷患处。【附注】本品不宜与麻黄配伍。水金凤【别名】辉花菜,山季季草,亮杆芹,指路草。【鄂语名称】挨母出哈。【来源】本品为凤仙花科植物水金凤Impatiens noli-rabgere L.的干燥全草。【植物形态】1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茎粗壮,直立,分支。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或短渐尖,下部叶基部叶楔形,叶柄长2~3厘米,上部叶基部近圆形,近无柄,侧脉5~7对。总花梗腋生,花2~3朵,花梗纤细,下垂,中部有披针形苞片;花大,黄色,喉部常有红色斑点;萼片2,宽卵形,先端急尖;旗瓣圆形,背面中肋有龙骨突,先端有小喙;翼瓣无柄,二裂,基部裂片长圆形,上部裂片大,宽斧形,带红色斑点;唇瓣宽漏斗状,基部延长成内弯的长距;花药尖。蒴果条状矩圆形。【生长环境】生山沟溪流旁、林中、林缘湿地、路旁。【采收加工】根及全草入药。夏、秋季采集,洗净、晒干。【化学成分】水金凤全草含黄酮苷、蜡醇(cerotin)、豆甾醇(stigmas⁃terol)、树脂、鞣质、苦味质、维生素C(约68.5毫克%)、杷荏酸[即十八碳四烯酸或帕灵那酸(Parinaric.acid,CH)]。1828O2花含多种类胡萝卜素:蒲公英黄素(taraxanthin)、毛茛黄素(flavoxanthin)、蝴蝶梅黄素(violaxanthin)、菊黄质(chrysanthemaxanthin)及新黄素(neoxanthin)等。

种子含脂肪油约55%,其脂肪油中主要成分为杷荏酸(约32%)。【性味功效】甘,温。活血调经,舒筋活络。【临床应用】月经不调,痛经;外用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毒蛇咬伤,疥癞疮癣,阴囊湿疹。内服用量9~15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捣烂敷患处。【鄂族民间应用】

1.治阴囊湿疹:新鲜水金凤全草,捣烂取汁外擦。

2.治跌打损伤:水金凤、当归、赤芍各15克,水煎服。

3.治月经不调:鲜水金凤30~60克,益母草15克,水煎服。车前草【别名】车轱辘菜,猪耳草(青海),牛耳朵草(江苏),饭匙草(福建),车轮草(《救荒本草》),蛤蚂草(《滇南本草》),车串串(内蒙古),大粒车前子(药材商品通称),牛舌草(《全国中草药汇编》)。【鄂语名称】挨母出哈。【来源】本品为车前科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的干燥种子或全草。【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有须根,基生叶直立,卵形或宽卵形,长4~12厘米,宽4~9厘米。顶端圆钝,边缘近全缘,波状,或有疏钝齿至弯缺,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叶柄长5~22厘米。花葶数个,直立,长20~45厘米,有短柔毛;穗状花序占上端1/3~1/2处,具绿白色疏生花;苞片宽三角形,较萼裂片短,二者均有绿色宽龙骨状突起;花萼有短柄,裂片倒卵状椭圆形,长2~2.5毫米,花冠裂片披针形,长1毫米。蒴果椭圆形,长约3毫米,周裂;种子5~6个,稀7~8个,长圆形,长约1.5毫米,黑棕色。花果期6~10月。【生长环境】生于较湿润的田野、耕地、路旁、山坡、草地、河岸沙质地等地。【采收加工】种子(车前子)和全草(车前草)入药。车前子于秋季果实成熟时剪取果穗,晒干打下种子,去净杂质备用。车前草夏季采收,去除泥土,晒干。炒车前子:将拣净车前子放锅内,炒至鼓起。喷洒盐水后再稍炒,取出晾干(每50千克,加盐1~1.5千克,用开水化开)。【化学成分】车前草种子:含多量黏液质,为右旋-木糖(D-xy⁃lose)、左旋阿拉伯糖(L-arabinose)、右旋-半乳糖糖醛酸(D-galac⁃tromic acid)、左旋鼠李糖(L-rhamnoae)及右旋半乳糖组成的均匀胶状液,黏液又含酸性黏多糖、车前聚糖(plantasbin),此外,尚含车前烯醇酸、桃叶珊瑚苷琥珀酸、腺嘌呤、车前糖胆碱等。种子:含脂肪13.18%(吉林产品),油中的脂肪酸有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全草含车前苷(plantagin,C H 2120O·15H O)、桃叶珊瑚苷(ursolic acid)、β-高车前苷(β-152homoplantagin)、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正卅一烷(n-hentriacontane)、棕榈酸、β-甾醇酯、棕榈豆甾醇酯、维生素B、维1生素C等。车前子有利尿作用,并能增加尿素、氯化钠及尿酸的排泄;能使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呼吸运动加深变缓,而有祛痰止咳作用。【性味功效】种子及全草功能相仿,以种子为主。甘、寒。有清热利尿,祛痰止咳,明目,凉血的功效。【临床应用】泌尿系统感染,小便淋沥涩痛,尿路结石,肾炎水肿,肠炎,湿热泄泻,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支气管炎,鼻衄,急性眼结膜炎,痰多咳嗽,喉痹乳蛾,皮肤溃疡,尿血等。内服煎汤用量:种子9~15克(包煎),全草15~30克,鲜品30~60克。

国外报道,以本植物做原料制成的镇咳药剂,不含皂苷,对消化器官无害。以车前子粉末调成油膏,可抑制脓疱中脓液的生成,并可抑制皮肤发炎。而对血液及内部器官并无影响。另据报道,将车前叶置于无光处冷藏几天,可产生生物原性激素,制成浸出液,注射于病人皮下,可治疗喉结核、结核性溃疡以及眼科疾病等。【鄂族民间应用】

1.治痄腮:车前草2两(60克),煎水服,温覆取汗。

2.治肠炎:鲜车前草15克(干品9克),水煎服,日服2次。

3.治小儿细菌性痢疾:鲜车前草30克,加适量水煎成100毫升,每日服30毫升,3~4天为一疗程,平均2天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次数正常。

4.治慢性气管炎:车前草(干品)洗净,煎2次,过滤去渣,浓缩成膏,烘干粉碎制粒,压成0.5克片剂,每次2片,每日3次(每日量相当于干品30克)。

5.治百日咳:车前草3钱(9克),水煎服。

6.治小便不通:车前草500克,水3000毫升,煎取1500毫升,分3次服。又方:用车前草捣取自然汁半碗入蜜一匙调下。或用生车前草30克,炒微黄,每隔3~5分钟嚼服少许,6小时内食完。

7.治尿血,鼻出血,小便涩痛:车前草捣烂取汁300克,空腹服之。或用车前草、地骨皮、旱莲草各9克,水煎服。

8.治水肿:车前子、牛蒡子、牵牛子各等份。研成细末,加适量白糖,每次5克,日服3次。

9.治感冒:车前草、陈皮各适量,水煎服。

10.治白带:车前草3钱(9克),淘米水煎服。

11.治金疮出血不止:捣车前草汁敷之。瓦松【别名】干滴溜,干滴落(东北),狼牙草,酸塔,塔松,瓦花(江苏),石塔花,狼瓜子(沈阳),吊吊草(宁夏),猫头草,瓦塔(河北),石扣子(陕西),瓦莲花(四川),斯琴-额布斯(蒙语)。【鄂语名称】苦林蛰不肯。【来源】本品为景天科植物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的干燥全草。【植物形态】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30厘米。全株粉绿色,密生紫红色斑点。第一年生莲座状叶短,叶匙状线形,先端有1个半圆形软骨质的附属物,边缘有流苏状牙齿,中央具一刺尖;第二年抽出花茎,茎生叶散生,无柄,线形至倒披针形,长2~3厘米,宽3~5毫米,先端具刺尖头,基部叶早枯。花序顶生,总状或圆锥状,有时下部分支,呈塔形;花梗长可达1厘米;萼片5,狭卵形,长2~3毫米,先端尖,绿色;花瓣5,红色,干后常呈蓝紫色,披针形,长5~6毫米,先端具突尖头,基部稍合生;雄蕊10,与花瓣等长或稍短,花片5,近四方形;心皮5。蓇葖果矩圆形,长约5毫米。花期7~9月,果期8~10月。【生长环境】生于干旱阳坡岩石上、草原沙丘樟子松林下,常成片生长。【采收加工】瓦松全草入药。夏、秋采集,将全株连根拔起,除去根及杂质,晒干。【化学成分】全草含大量草酸,可供提取草酸用。全草水溶性部分含景天庚酮糖苷(Sedoheptulosan)、异丙叉景天庚酮糖苷(Sopropylidene se⁃doheptulosan)。【性味功效】酸,平。活血,止血,收敛,利湿,消肿。【临床应用】便血,吐血,血痢,鼻衄,肝炎,疟疾,热淋,痔疮,湿疹,痈毒,疔疮,烫火伤,疮口久不愈合。内服用量3~9克;外用捣敷、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鄂族民间应用】

1.治吐血:瓦松炖猪肉内服。

2.治疟疾:鲜瓦松25克,烧酒50克,隔水炖汁,于早晨空腹时服。连服1~3剂。

3.治皮肤顽固性溃疡,久不收口:瓦松适量,炒研末,搽患处。用时先以淡盐汤(1%)洗净患处,每日1次。

4.治牙龈肿痛:瓦松15克,白矾5克,煎汤含漱后吐出,不可咽下,每日2~3次。

5.治疮疡疔疖:鲜瓦松适量,加少许食盐,共捣烂,遍敷患部,每日换药2次。白屈菜【别名】土黄连(《东北药植志》)。【鄂语名称】阿林呀姆粘则亚。【来源】本品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的干燥全草。【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主根粗壮,圆锥形,土黄色或暗褐色,密生须根。茎直立,有分支,具短柔毛,后变无毛,断之有黄色汁液外流。叶互生,1~2回奇数羽状分裂,基生叶长10~15厘米,裂片5~8对,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缺刻;茎生叶长5~10厘米,裂片2~4对,边缘具不整齐缺刻,叶背面疏生柔毛,脉上更明显,有白粉。花数朵,近伞状排列,花梗长短不一;苞片小,卵形,萼片2,早落;花瓣4,黄色,倒卵形,长约9毫米,无毛;雄蕊多数;子房长形,由2心皮组成,平滑无毛。蒴果条状圆筒形,成熟时由基部向上2瓣裂。种子细小,卵球形,生网纹。【生长环境】生于山坡、山谷或林边湿润地带及村屯住宅旁。【采收加工】夏、秋两季开花时采挖,除去泥沙,置通风处阴干或迅速晒干。【药材性状】根圆锥形,有分支,密生须根。茎干瘪中空,灰绿色,长30~100厘米,全株被白色柔毛。叶互生,多破碎,完整者展平为1~2回奇数羽状分裂,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绿灰色。花多脱落,蒴果细圆柱形。种子多数,卵形,黑色,生网纹。气微,味微苦。以根粗、茎叶色绿者为佳。【化学成分】白屈菜新鲜植株有浓橙黄色的乳液,全草含有多种生物碱:白屈菜碱(Chelidonine,CHON)、白屈菜红碱20195(Chelerythrine,C HO5N)、普鲁托品(Protopinie,2119CHON)、血根碱(Sanguinarine,C HON·HO)、甲氧基20195201542白屈菜碱(Methoxychelidonine,CHON)、α、β、γ-高白屈菜碱21216(α、β、γ-Homochelidonine,CHON)、金雀花碱(Sparteine,21235CHN)等,与白屈菜酸(Chelidonic acid)、苹果酸等结合成盐。152620尚含有别克利托品碱(Allocryptopine,CHON)、黄连碱21235(Cop⁃tisine)、胆碱、组织胺、酪胺、皂苷、黄酮醇(Flavonol,CHO)和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液汁中主要含屈菜碱、白屈菜15103红碱及普鲁托品。种子含脂肪油约40%。叶及幼苗含白屈菜醇(Celidoniol)。根含生物碱量比地上部分稍多,另含黄连碱等。【性味功效】苦、辛,微温。有毒。镇痛,止咳,利尿解毒。【临床应用】用于胃脘疼痛,咳喘,黄疸,水肿,疥癣疮肿。常用量5~15克;外用适量。【鄂族民间应用】

1.治胃炎、胃溃疡、胃痛:白屈菜10克,水煎服。或将白屈菜制成酊剂,治疗慢性胃炎及胃肠道痉挛所致疼痛,每次服5毫升,每日3次。

2.治肠炎、痢疾:白屈菜5~10克,水煎服。

3.治百日咳:白屈菜,冷水浸过药面,煮沸1小时,过滤,连煮3次,合并滤液,浓缩至100%,加入适量的糖,再行浓缩,6个月内的儿童每服5~8毫升,6个月~1岁每服8~10毫升,1~3岁每服10~15毫升,3~6岁每服15~20毫升,6岁以上每服20~30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单纯型8日,混合型12日为一个疗程。除混合型并用它药抗炎治疗外,均单服本药。

4.治支气管哮喘:白屈菜210克,枯矾90克,共研细末,1日3次,每服3克。

5.治顽癣:鲜白屈菜用酒浸泡,擦患处。【附注】东北地区用白屈菜代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入药,具抗菌消炎作用。木贼【别名】节骨草(《东北药植志》),木贼草,节节草,无心草。【鄂语名称】木车日贺。【来源】本品为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yemale L.的干燥地上部分。【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状茎粗短,黑褐色,横生地下,节上轮生黑褐色根;地上茎单一或仅于基部分支,直立,中空,有节,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节间具纵棱脊18~30,棱脊上具2行明显的硅质瘤,极粗糙,每槽具1~2行气孔线,气孔下陷于表皮细胞之下。叶退化成鞘筒状包在节上,叶鞘基部和鞘齿成黑褐色两圈,鞘齿顶部尾头早落而成钝头,鞘片背上有两条棱脊,形成一浅沟。孢子囊穗单生茎顶,矩圆形,无柄,具小尖头;孢子叶排列紧密,孢子同型。【生长环境】生于林下湿地及林缘、河岸湿地。【采收加工】夏、秋两季采割,割地上部分,按粗细扎成小捆,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药材性状】呈长管状,通常不分支,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长30~100厘米,直径约0.6厘米,有纵棱18~30条,粗糙,节明显,上着生筒状鳞叶,基部和鞘齿深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周边有多数圆形小腔,排列成环。气微,味甘、淡、微涩,嚼之有沙粒感。以色绿、不脱节者为佳。【化学成分】木贼含犬问荆碱(palustrine)、二甲砜(Dimethylsul⁃fone)、胸腺嘧啶、阿魏酸、小量的咖啡酸、香荚兰醛,还含磷酸盐与多量的二氧化硅、硅酸盐、皂苷、树脂及葡萄糖,此外木贼还含有黄酮苷,主要是山柰酚苷和槲皮素苷。【性味功效】甘、苦,平。归肺、肝经。散风热,退目翳。【临床应用】用于风热目赤,迎风流泪,目生云翳。常用量3克。【鄂族民间应用】

1.治血痢不止:木贼半两(15克),水煎温服,1日1次。

2.治咽喉红肿疼痛:鲜木贼草捣汁,调蜜服。【注意事项】气血虚亏者慎服。列当【别名】兔子拐棒。【鄂语名称】挨母出哈。【来源】本品为列当科植物列当Orobanche caerulescens Steph.的干燥全草。【植物形态】为1年生寄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株有蛛丝状毛。茎直立,肉质,粗壮,黄褐色或暗褐色。叶互生,鳞片状,卵状披针形,长0.8~2厘米,先端渐尖,暗黄褐色。5~8月开花,花密集茎顶,成穗状花序,长4~15厘米;苞片2,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萼片带膜质,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约为花冠的1/2,先端2裂;花冠二唇形,淡紫堇色,长2~3厘米,外面被毛,上唇极短,下唇长而下曲;雄蕊4,雌蕊1,花柱与花冠等长或稍短。蒴果卵状椭圆形,2裂。种子多数。【生长环境】生于沙丘及山坡草地,多寄生在蒿类植物根上。【采收加工】夏初采收,晒八成干,捆成小把,再晒干。【药材性状】全草长10~40厘米,全株被白色绒毛。茎单一,肥壮而肉质,表面黄褐色至暗黄褐色,具有纵皱纹,生有黄褐色小鳞叶。花序呈密集的穗状,暗黄褐色。质坚而微韧,折断面较平坦,黄棕色。气微,味微苦,以干燥、茎肉质而粗壮、色黄褐者为佳。【性味功效】甘,温。归肾、肝经。温肾散寒,壮阳健骨。【鄂族民间应用】治肾寒腰膝冷痛,肾虚阳痿,遗精等症。常用量10~15克。【附注】同属黄花列当Pycnostachya Hance.药用同上。羽叶千里光【别名】大蓬草,额河斗里光。【鄂语名称】西厄里汗。【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Senecio argunensis Turcz.的干燥全草。【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根茎斜升,须根多数呈细索状。茎直立,单生或丛生,上部多分支,向外开展。基生叶成莲座状,花后脱落,有柄,卵状椭圆形,边缘具圆钝或尖锐锯齿,沿叶脉处有毛;中部叶无柄,椭圆形,长6~10厘米,宽3~5厘米,羽状深裂,裂片边缘缺刻状或齿裂,先端尖或钝,无毛,或沿叶脉处有疏毛;上部叶竺圆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边缘作不规则的羽裂或不裂。花黄色,头状花序多数,直径2~2.5厘米,排成伞房状;总苞片长椭圆形,先端尖,边缘膜质,无毛;缘花舌状,1层,雌性;盘花管状,多层,两性。瘦果椭圆形、截头,无毛,冠毛白色。【生长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林缘。【采收加工】夏、秋间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切段备用。【药材性状】全草长60~150厘米。根茎歪斜,生多数细索状须根。茎圆柱形,具细纵纹,上树有分支,棕黄色至褐色,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茎生叶复生,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褐绿色,皱缩或破碎。头状花序,多数,排成复伞房状,总苞近钟形,边缘舌状花,约10朵,中央管状花,多数,花黄色,气微,味微苦。以茎叶完整,色灰绿者为佳。【化学成分】植株地上部分含生物碱0.028%~0.070%,主要为千里光碱(senecionine)、千里光非林(seneciphylline,又名夹可定iacodine);根含生物碱0.076%~0.306%,主要为夹可宾(jacobine)、千里光非林、夹克宁(iaconine);此外全株含菊糖(inulin)、挥发油(0.07%)、树脂及黄酮类化合物。【性味功效】微苦,寒。有小毒。归心经。清热解毒。【临床应用】用于疖疮痈肿,瘰疬,痢疾,目赤肿痛,咽喉肿痛,毒蛇咬伤。常用量15~2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熏洗。【鄂族民间应用】

1.急性结膜炎,咽喉炎:羽叶千里光15克,水煎服。

2.蛇咬伤,蝎、蜂蜇伤:羽叶千里光鲜茎、根60~90克,水煎服;另以鲜嫩枝叶60~120克,捣敷患处。

3.疮痈肿毒,湿疹,皮炎:羽叶千里光捣烂敷患处,或用全草2~3两(60~90克),水煎服。狗筋蔓【别名】抽筋草,白牛漆,膀胱麦瓶草,大种鹅儿肠,狗奇子,山黄烟。【鄂族名称】挨母出哈。【来源】本品为石竹科植物狗筋蔓Cucubalus baccifer L.的干燥全草或根。【植物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全株疏被向下开展的短绵毛;根多数,长纺锤形;根状茎斜上,丛生数茎,上升或平卧,长50~140厘米,极多分支,分支对生;叶具短柄,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4厘米,宽1.5~2厘米,单叶对生,先端尖,基部楔形,两面有毛;夏末秋初开白色花,单生或1~3朵聚生枝顶。花瓣5,顶端2浅裂,裂片下方内具2鳞片;雄蕊10,两轮;花柱3,细长;蒴果稍肉质,浆果状,球形,成熟后黑色;种子多数圆肾形,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7~9月。【生长环境】生于山沟溪流旁、林缘湿地、山坡路旁、灌木丛、草丛或阔叶林下,喜石砾质的沙质土壤。【采收加工】根或全草入药。秋季采挖,晒干。【化学成分】种子含有三萜皂苷。【性味功效】甘,淡,温。接骨生肌,散瘀止痛,祛风除湿,利尿消肿。【临床应用】骨折,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痛,小儿疳积,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肺结核。【鄂族民间应用】外用治疮疡疖肿,淋巴结结核。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红旱莲【别名】旱莲草,金丝桃,牛心莱,湖红旱莲。【鄂语名称】挨母出哈。【来源】本品为金丝桃科植物黄海棠Hypericum ascyron L.全草。【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高80~100厘米;主根较长,茎直立,叶对生。叶片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长约3~9厘米,宽约0.5~3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全缘,基部抱茎,有疏散透明小点,无柄。花数朵组成顶生的聚伞花序;花大,金黄色,直径2.8毫米左右;花萼5裂,钝头,卵圆形;花瓣5,狭倒卵形或镰状倒卵形,偏斜而旋转;雄蕊多数,基部合成5束;花柱长,在中部以上5裂。蒴果圆锥形,熟时5瓣裂,浅黑棕色或黑棕色。种子细小,多数,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长环境】生于山坡林下或草丛中。【采收加工】秋季果熟时割取地上部分,用开水泡过,阳光下晒干。【药材性状】干燥地上部分长80~100厘米,叶常脱落。茎红棕色,易折断,断面中空,节处有叶痕。顶端具蒴果3~5枚,果实圆锥形裂。气微香,味微苦、涩。以去根、有叶、茎红棕色者为佳。【化学成分】全草含鞣质10%和挥发油约0.8%,油的主要成分为正癸烷、少量β-蒎烯、柠檬烯、正十一烷。尚含胡萝卜素(carotene)0.735毫克%、核黄素0.024毫克%、尼克酸0.12毫克%、维生素C、槲皮素及蛋白质。根茎和全草又含有黄酮苷、香豆素及皂苷。辽宁产种子含油21.35%,淀粉38.37%。【性味功效】微苦,寒。平肝,止血,解毒消肿。【临床应用】用于头痛,吐血,跌打损伤,疮疖。常用量5~15克。【鄂族民间应用】

1.治湿疹,黄水疮:红旱莲适量,研成细粉,加菜油调成糊状,微火烤热,用棉签蘸药涂患处。

2.治疟疾寒热:红旱莲嫩头7个,煎汤服。

3.治跌打损伤:鲜红旱莲适量,捣烂敷患处。

4.治痢疾:红旱莲20克,白糖50克,水煎服,日服2次。【附注】东北地区尚产短柱金丝桃Hypericum gebleri Ledeb,亦作湖红旱莲入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