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热土: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成功举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8:03:17

点击下载

作者:王金锋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投资热土: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成功举办

投资热土: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成功举办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决策源起

●一位在福建工作多年的干部感慨地说:“憋了多少年的发展激情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游德馨说:“虽然第一届取得的成果在今天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这一尝试,为福建乃至中国的对外开放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这位老“9·8”说:“我们把外商的名单全部打印出来,一视同仁、毫不保留地提供给参会的国内其他省份来宾……”

改革催生投资洽谈会雏形

1987年3月20日,福建省经贸委召开会议,根据省政府的决定,研究“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筹办工作。不久,省里决定,由分管外经贸工作的副省长担任组委会主任,而进行联合主办的厦门、泉州、漳州、龙岩4地市的市长、专员们为副主任。

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也叫“三角四方”外商投洽会,是中国最早举办的、明确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投资洽谈会。它为后来的举世闻名的“9·8”中国投洽会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促成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的举办,并非偶然。它的诞生以及后来的壮大都与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英明政策有直接关系。

曾任福建省省长的陈明义曾经这样评价过“9·8”,投洽会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通过它可以了解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和成果,把握国际市场动态,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步伐。

如他所述,这个生于1987年改革开放伟大时代,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的年轻展会,从一出生就具备了求新求变、敢闯敢争先的时代基因。

可以说,后来之所以举办“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目的就是为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作用,让特区这颗“明珠”更耀眼。作为国内最早举办的、明确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投资洽谈会,“9·8”的出现是福建的创意,又是历史的必然。“9·8”的发展历程,是福建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缩影。“9·8”诞生于海峡西岸,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热土。

改革开放初期的福建省赢得了让国内许多省份羡慕不已的特殊发展机遇。

1979年,中央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写下“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随后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同年,我国确立福州等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大幕骤然全面拉开。

在这个大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表现出强烈的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愿望。当时,福建省各界主张开放、发展经济的声音很强烈,一些与出口有关的会展也陆续开始了。“憋了多少年的发展激情一下子爆发出来了!”一位在福建工作多年的干部感慨地说。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很早就有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

1981年3月,福建省在福州首次召开出口工艺品交易会,吸引了15个国家200多个海外客商参加。1983年,祖国大陆首家台商投资企业在厦门诞生。

在开放的热潮中,资金、项目是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手段和要素,因而“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所大力倡导的一个关键词。

原省政协主席游德馨曾担任投洽会前五届的组委会主任。这位投洽会开创者之一,翻看着自己当年留下的珍贵照片,回忆起“9·8”的来历和前几届的情景。他说,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做了大量吸引外资的探索性工作,并一直在考虑如何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

回忆当年厦门招商引资的故事,厦门市原副市长、原特区管委会第一任副主任江平说,在想方设法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大家还在用“手工式”招商,靠散发材料、发函件、拉朋友,而又为效果不佳而发愁。

后来在海外发生的两件事情,为厦门,也为中国引进了现代招商模式,催生了厦门会展业,培育了一个全球性投资贸易洽谈会、投洽会。

第一件,就是1984年11月份,国务院特区办在香港举办了一场“中国开放城市洽谈会”,厦门当场签订了不少协议,后续还引进了一批外商企业前来考察。

1985年1月,国务院批准开放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福建全省上下都在为如何更快更好地开展吸收外资工作而努力。接着,1985年的5月份,香港汇丰银行在新加坡专门为厦门特区举办了一场“厦门投资洽谈会”,招商效果非常好。

这两次招商会,厦门都组团参加了。江平向记者回忆起这段历史时说,当年除了省内零星的会展外,厦门也多次组团去香港、新加坡等地参加招商会。

江平回忆说:

招商会上,我们拿着照片、拿着特殊政策的文件,向外商推荐厦门的投资环境,那时候我们就想要是能在家门口办个投洽会,让外商亲眼看看厦门的变化,那该多好!

这两件事情,对寻求开放的厦门触动很深。可以说正是受到海外招商会的启发,厦门市委市政府遂启动了富山展览城的建设,这才有了后来1987年的“9·8”雏形。

1985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富山展览城的建设。富山国际展览城是厦门人的骄傲,它从施工到建成仅用157天。

富山国际展览城的建设被誉为“厦门特区基本建设史上罕见的高速度”,即“富山速度”。当时《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厦门电视台等媒体都以“奇迹”为题报道了富山。厦门富山国际展览城也成为中国十大展览中心之一,还是中国展览馆协会理事单位。

在富山展览城建成后第二个月,也就是1985年6月26日,厦门在这里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展览会。这个日子,应该说就是投洽会最初的“生日”。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投资贸易洽谈会。

厦门举办的国际展览会引起了联合国工发组织的注意,并决定由联合国工发组织与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厦门举办投资促进会。

1985年11月25日,省政府与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在厦门举办福建省投资促进会。这是联合国工发组织首次与我国省一级政府联合举办的国际性投资活动,共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界、工业界和商业界的200多名代表参加。可贵的是,这次会议为福建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打开了思路。

这些“大事”在当时激发了大家的许多猜想和创新灵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部分福建人才刚刚开始品尝市场经济的甜头。在闽南一带的沿海城市,鱼贯而入的华侨商人正急切地寻找久违了的市场机遇。

当年,享有“侨乡”之誉的闽南金三角处处透露着勃勃生机,厦门经济特区更是这个开放区域的核心焦点。

能不能自己举办招商引资活动,搭建一个平台,通过展示家乡的投资商机,让海外乡亲在短时间内对投资环境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当时的厦门人就想在家门口办个招商会,让外商亲眼看看中国的变化,看看厦门的变化。这种想法很快提上了当时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敢拼善赢、勇为天下先的福建人民准备开始一次大胆的探索。

正当此时,一个机遇悄悄地来到福建人身边。1987年初,两名联合国工发组织的人来到了福建。

原省经贸委外贸处副处长林晖回忆起当年的情况时说,当时经外经贸部介绍,时任联合国工发组织亚太司司长纽曼先生与其助理沈启国先生来到福州,商谈协助福建省开展对外招商工作。

纽曼先生当时提出,能否在厦门或福州搞一个较为固定的吸引外资的平台?省政府感到这一建议来的正是时候。如果先前还有所犹豫,这时的省政府已经下定决心。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省政府决定抓住这次机遇,并当即决定进行一次投资洽谈会,并展开积极筹备工作。

1987年,作为最先享有“特殊”政策地区之一的福建省步入了改革开放的第八个年头。此时,开放意识弥漫在整个厦门经济特区。

1987年3月20日,福建省经贸委召开会议,根据省政府的决定,研究“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筹办工作。

后来,省里决定,由分管外经贸工作的副省长担任组委会主任,而进行联合主办的厦门、泉州、漳州、龙岩4地市的市长、专员们为副主任。投洽会原定1987年6月下旬举行,后因准备来不及,改为9月举行。

从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投洽会筹备工作走上了快速的轨道。

厦门积极筹备投资洽谈会

1987年,福建省开始策划设计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洽谈会。当时的厦门,条件还很差。

当年有人问一位外商:“你是怎么来厦门的呢?”外商开玩笑说:“我是骑马来的。”因为厦门那时的道路真是崎岖不平。

那时,省政府调来了一些人马到厦门去筹备会务,并指导会展工作。因为是首届,负责在富山展览城现场布展的工作人员,也没有什么经验,竟然忘记了在迎宾的主要通道上铺上红地毯。

就在会展开幕的前一天晚上,省里检查组去现场检查,突然发现大厅内连一块红地毯都没有,当时一位负责人非常急,就自己开车狂奔到厦门当时最好的酒店,悦华酒店,一进酒店就弯下腰把地下的红地毯卷起来,然后扔在车上就走人了。

当年的红地毯,还是很新鲜又很贵重的,厦门并没有几家酒店有条件铺上。看到悦华酒店的前台负责人冲上前询问,这位检查组的负责人赶紧解释说:“这块地毯不会丢,我们用完就还给你。”

厦门象屿集团行政中心总经理,时任福建省政府对外开放事务办公室开发处处长祝芸后来也回忆起了这件事。她说:

我印象深的就是头一天晚上去检查开幕式,发现怎么连一个红地毯都没有。当时我们一个老秘书长具体负责,就自己开车到悦华把悦华的地毯卷来扔在车上就走,还保证说:这块地毯不会丢,我用完就还给你。

那当时的地毯觉得很贵重啊!悦华酒店的地毯,开幕式一结束就赶紧被卷起来了。

事实上,这届贸易会是以“粗放式”来招外商的,所谓的“粗放式”就是靠政府的侨办等相关部门,发函、写信请闽籍侨商特别是闽南地区的华侨回乡的,而外商也大多是这些海外乡亲。“外商大部分是福建老乡。”祝芸回忆说,当时基本上都是港澳客商和东南亚华侨华人走过那块借来的红地毯,这批海外福建老乡为福建省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当时条件很差,再加上没有经验,所以投洽会举行时,连新闻发布大厅都没准备。后来开幕时,福州代表团成员一急,就在外商人流较为集中的通道上,举着“福州市推出十一块土地批租,条件优惠,洽谈在三楼42室”的流动广告牌,以吸引更多客商了解福州招商项目。

虽然当时的准备很不充分,甚至可以说很仓促。不过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会还是如期举行了。

顺利举行外商投资洽谈会

经过多方筹备,到了1987年的9月6日,厦门市主办的投资洽谈会吸引了漳州、泉州、龙岩等地参加,由四地市联合举办的“闽南地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正式开幕了。地点就设在厦门富山国际展览城。

省内其他地市也派代表参加了,这是国内最早举办的、明确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投资洽谈会,也是今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发端。作为“9·8”的前身,这个仅有4个省内城市参加的小型招商会一开始就目标明确、野心勃勃。

虽说当时连发布会也没有,官员们甚至不得不举着招商广告牌,在会场通道推销项目。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投洽会前进的步伐。

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隆重举行,也受到了中央的注意。开幕时,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光英、外经贸部副部长李岚清、全国侨办原主任林一心等北京来的领导专门出席了这次洽谈会。

外商、外宾对这次洽谈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直到会议临结束,还有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

参加洽谈会的海外客商有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东南亚、香港、澳门等世界五大洲的21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达600多人,比原来预计增加一倍多,一些驻华外国使团的商务参赞也前来参加。

当然最初的“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会”的目标投资方,基本上还是港澳客商和东南亚华侨华人。所谓的“外商”,大多还是在海外的闽籍侨商,不像后来那样,外商云集,高鼻子、蓝眼睛的人纷至沓来。

然而,正是走过那块借来的红地毯,这批海外的福建老乡给投洽会带来了大量的签约项目、合同外资,以及外贸成交额,在中国贸易会历史上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

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的领导或有关人员参加会议,直接听取、协调有关投资、贸易的事宜。省直机关各有关部门也派人现场办公,为客商提供方便,促使洽谈成功。

让人欣喜的是,这个由三市一地联合主办在厦门富山国际展览城举行的投洽会,很快地就因为在吸引外资上成效显著而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这次投洽会共与外商签订了合资、合作经营项目合同54项,项目总投资金额4.58亿元,其中外资4583.8万美元。

厦门与外商签订合资、合作合同项目19项,投资总额2.05亿美元,其中利用外资2197万美元,出口成交5139万美元。厦门在4个地市成交项目中居首位。

另外,这次洽谈会共签订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等“三来一补”合同79项,可收取工缴费4593万港元,已签订合同的出口成交总金额达7506万美元。

在这次签订的合资、合作经营的54项合同中,属生产性项目的共52项,占96%,引进了一批先进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对加速闽南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省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历时4天,于9月9日结束。

龙岩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徐继武回忆起1987年在厦门富山国际展览城举办的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一切还历历在目。

1987年,徐继武任龙岩地区外贸公司总经理、党总支书记。他回忆说,“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当时也有人称之为“三角四方”外商投洽会,是由厦门市牵头,联合泉州、漳州和龙岩举办的。“龙岩参加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是争取来的。”徐继武坦言,1987年的龙岩交通、通讯相对落后。当时龙岩领导认为,龙岩自然资源丰富,而且是离沿海较近的山区,融入到“闽南金三角”经济大潮中,非常有利于龙岩经济发展。

徐继武说:“我们将龙岩参会的优势向厦门市政府作了说明,没过多久,得到厦门市有关领导支持。这样,龙岩作为主办方之一参与了这次投洽会。”“后来,我参加了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筹备前的一些活动,深深感受到开放意识弥漫在整个厦门、整个闽南金三角。1987年9月6日,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如期在厦门富山国际展览城开幕。我作为龙岩地区代表团办公室主任参加了开幕式。”

徐继武回忆说,龙岩代表团当时有12个展位,每个展位才9平方米,而且展位非常简陋,“似乎是摆地摊,主要展示龙岩矿藏资源,带上许多种矿产品,如钨、硼样品等,其他以土特产品来填充,如带上好几袋香菇去展销。”“不过效果还不错,当场有一位港商与漳平县一家工厂签订合同在漳平生产玩具,投资金额达160万元。这在当时算是不小的投资,当年11月份就投产,而且投资资金也很快到位。通过投洽会,也有不少外商陆续来龙岩订货。”

徐继武从此与“9·8”结缘。此后每一届,他都作为龙岩代表团成员或负责人参加“9·8”,一晃22年。

福建省政协原主席、当年的副省长游德馨回想起“9·8”的创办历程,也是感慨不已,他对第一届投洽会进行了这样的评价。

游德馨说:“虽然第一届取得的成果在今天看来可能微不足道,签约项目只有54项,合同利用外资4600万美元,外贸成交额也只有7500万美元。但这一尝试,为福建乃至中国的对外开放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后来,以投资为主题的大型展会,以洽谈的形式来进行招商一直沿用不衰。不仅如此,这个投资贸易会还开启了福建山海对话的先河,为20世纪90年代福建研究山海协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这一次,“9·8”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大山之门,让福建沿海与山区得以跨地区对话。展会在当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二年就被升级为全省性的贸易洽谈会。

在接下来的10年里,借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大跨步前进的东风,投洽会几乎是以滚雪球般的速度飞速壮大。

1991年,省内区域性的洽谈会升格为口岸洽谈会,主办单位亦由福建单家扩大到数省联合。1995年,展位数量已达到1200个,超过了国际超大型展会的展位数,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投洽会。

曾任福建省政府对外开放事务办公室主任的李朝阳坦言,在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里,对很多华侨来说,内陆偏远的省份,对他们还是充满了神秘感,而“9·8”正是外商了解内陆省份的一个窗口。

看今朝,抚往昔。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令人寻味的雏形,即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带给人们的美好回忆。

升级为省级投资洽谈会

当年的尝试,为“9·8”的起步积蓄了经验和信心。首次摸索的感觉还不错,省里决定把投洽会继续办下去。一位老“9·8”对第一届投洽会评价说:“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1988年9月8日,省里的决策者审时度势,汇集了全省九地市的经贸项目和人力、物力,在厦门召开“福建省投资贸易洽谈会”,由省政府主办,并决定每年9月8日在厦门举行。因此,投洽会在举办的第二年就被升格为“福建省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

此后,每年的投洽会都固定在9月8日举行,简称“9·8”。在“9·8”的发展史上,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开了好头,播下希望的种子。

1988年的第二届投洽会名称改为福建省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陈光毅出席开幕式,省长王兆国在开幕式上讲话。

洽谈会上除投资、贸易外,厦门还提出了土地批租、老企业承包、参股、租赁、转让和小企业拍卖、小区土地成批开发等新项目。也就在这届投洽会上,投洽会组委会总结、推广了厦门建立滚动项目库的经验,由各地市的计委负责,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符合外商要求的项目,输入各地滚动项目库,谈成了就滚动出去,做好各地吸引外资的基础性工作。

1988年的洽谈会接待了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客商1400余人,其中港、澳客商占80%。厦门与外商签订投资项目合同73项,投资金额2.19亿美元,其中贸易成交额1.36亿美元,占洽谈会成交额的48.57%。

1989年第三届投洽会是最困难的一届。为确保投洽会的召开和成功,福建省有关部门的同志,于1989年7月初带着25封由省委书记、省长签名的邀请信,赴新加坡、香港等地,一家一户地拜访境外著名闽籍企业家,向他们说明情况,邀请他们前来参加“9·8”。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外商们后来都亲自或派出代表参加本届投洽会。结果,前来参加这届投洽会的客商超过前两届,其他各项主要数字也好于前两年。

在1989年、1990年的“9·8”洽谈会上,厦门与外商签订投资项目合同逐年增加,到1990年已达275项,投资总额12.79亿美元。

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轻工、电子、机械、纺织、建材、汽车配件和房地产业。

在1990年的洽谈会上,厦门首次推出6幅共计2.66万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内外商竞争激烈,最后最高地价以每平方米3649元成交。

一位曾参与早期“9·8”具体筹备工作的干部回忆,第一年洽谈会举办后大家看效果不错,第二年不用动员全省9个地市就一起来了。

第三年,广东、江西等周边省份地市也纷纷参与,不到5年工夫,就从一个自发的地区性招商引资专题会逐步发展成为覆盖闽粤赣三省,影响华南、东南地区的集投资、洽谈、经贸为一体的盛会。

经过四年的发展,“9·8”洽谈会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兄弟省市参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做大做强“9·8”洽谈会的条件日趋成熟。

东方风来满眼春。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江泽民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国各地开始掀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热潮,各地都在寻找和搭建招商引资的平台。“9·8”的组织者深深地认识到:“9·8”需要更多的资源吸引客商,“9·8”应该进一步做大并为更多的省市服务。

福建人民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可以从下面的事例看出一二,洽谈会组委会的一位老领导在多年后,还能清楚地记得这样的细节。他说:

我们把外商的名单全部打印出来,一视同仁、毫不保留地提供给参会的国内其他省份来宾;我们把厦门最好的宾馆客房让给外商和外省客人,省内各地市都住招待所,甚至住地下室;我们还把展厅最好位置让给了外省……

设计中国投资洽谈会会标

1993年,受福建省政府委托,当时作为“9·8”形象企划执行单位的福建电广公司,专门成立了会标设计班子,准备为投洽会设计会标。

刚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叶斌有幸参与其中。当时组委会从许多设计方案中筛选出四个方案研究讨论,并不断修改,最终敲定了“金钥匙”作为会标。

投洽会“9·8金钥匙”会标,是由阿拉伯数字“9”、“8”和英文字母“CIFIT”组成。当时之所以把“金钥匙”作为会标,是因为它涵盖了几个方面,第一个它首先是一个数字的结合,就说“9·8”每年是9月8号,而且开幕式是9点08分,数字的结合这一块让所有的参展商也好,客商也好,成员单位也好,它很容易记忆。

9月8日是福建省选定的良辰吉日。叶斌说,作为中国人,9也是好的数字,表示“长久”,8是“发达”。

当然,如果只是把9和8简单地进行数字组合,还并不能体现大会的主题。设计者们把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的英文简称“FIFIT”作为一个设计元素加了进去,形成钥匙的齿。到了1997年,投洽会升级为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后,又把英文简称“FIFIT”换成了“CIFIT”,成了新的钥匙齿。

把这3个元素合在一起以后,从外观,从受众的第一感觉看过去就是一个金钥匙,那本身投洽会就是中国吸引外商而且是这样一个投资型的盛会,它的主题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主题,所以金钥匙这个标志也可以体现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跟中国企业合作的一个金钥匙。

后来,已经担任投洽会筹划中心主任助理、福建金钥匙商务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并且成为金钥匙的“保管人”的叶斌,回忆起“9·8金钥匙”的诞生时,一再强调,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叶斌说,由于当时没有电脑,很多设计都由手工完成。会标的最后定稿,是用直尺、圆规制图,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作为记念,叶斌一直保存着最早的设计稿,里面包括“9·8”金钥匙会标用于名片、信封信纸、手提袋、证件、纪念品及户外广告共近百种应用类型。

后来,“9·8金钥匙”作为“厦洽会”的会标,逐渐深入人心,每年9月8日,“9·8”这把金灿灿的“金钥匙”总能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格外关注。每当提起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人们眼前立刻浮现的往往就是这一把金光闪闪的“9·8金钥匙”。9月8日9时8分,也成为“厦洽会”历年雷打不动的开幕时间。

这是一把开启财富之门的金钥,它不仅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进程的“金钥匙”,还象征着世界经济融合与国际投资促进的“金钥匙”。

即便用后来21世纪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大会标志,它仍然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富有创意的设计。它传达了改革开放年代,抓住机遇,打开投资中国之门的独特理念,充分体现了创办投洽会的主旨。

金钥匙会标在1993年的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首次使用。1994年,叶斌又接着负责了大会的整体形象企划。那个时候,很多人包括业内人士,对整体形象设计还没有太多的概念,叶斌为此专门去深圳参加了全国首个CI设计高级讲习班。

回来以后,叶斌就组织做了1994年的整体形象设计这一块,把从标志的标准的运用,包括标准色,字体,各个方面就更加完善了。而且在会务方面,比如宣传气氛方面,在印刷方面,都给它做了一个完整的设计。

2003年,有关方面又委托叶斌所在的投洽会筹划中心负责“9·8金钥匙”会标的管理、保护和开发。接受委托后,叶斌和同事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会标进行商标全类注册,并申请了福建省著名商标的认证。

2005年,“9·8金钥匙”会标成为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唯一的会展类商标。

为了迎接投洽会十周年的到来,叶斌在2005年底,对投洽会VI视觉识别系统进行了重新整合,2006年7月,这份整合的“技术规范”下发给所有投洽会成员单位和相关机构,以确保会标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形象统一和规范。

自己做出来的作品能够成为中国著名会展标志,在福建乃至中国最大的投资类型的展会上使用,并且历久弥新,金钥匙的标志随着投洽会的发展一年年更加深入人心,作为设计者之一的叶斌当然是很高兴了。

随着影响力的日益扩大,“9·8”金钥匙申请中国驰名商标一事也被摆上议事日程。一转眼,金钥匙的价值早已超过百亿,跟1997年首届中国投洽会时已不能同日而语。

按照程序,申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所需准备材料包括:证明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该商标使用持续时间、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与程度及地理范围、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记录、证明该商标驰名的其他证据材料。

仔细对照上述条件,不难发现,“9·8”金钥匙申请“中国驰名商标”的时机已经日臻成熟。

在国内外公众知晓程度方面,每届投洽会均吸引了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的6万余名境内外政界、商界名流参会,可以说,伴随着投洽会规模的越来越大,“9·8”金钥匙会标也已成为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品牌商标。

从持续使用的时间长短来看,“9·8”金钥匙会标已持续使用了近20年,历经多届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

而从宣传的持续时间、程度、范围来看,在长达十几年的品牌宣传中,每届投洽会均吸引了中、美、英、法、德、意、俄、日、阿拉伯等不同语言的1000余名报纸、电视、杂志、电台、网络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

同时,通过与境内外媒体的合作,组委会对以“9·8”金钥匙会标为核心的投洽会进行了大量的新闻和广告宣传,全球总覆盖受众达到数亿人。

另外,成功申请“福建省著名商标”的认定、品牌价值已逾百亿等条件,以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规模与影响力的日益增强等等,似乎都预示着,投洽会申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一事,已经水到渠成。

在业界看来,驰名商标的认定成为提升投洽会品牌的有力措施。一旦申请成功,不仅无形价值进一步提升,还将具备更强的行业号召力,并形成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驰名商标的申请认定,将引起更大范围内的公众对投洽会的关注,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境内外客商参与投洽会。

同时,国内会展业中,知名会展申请认定驰名商标的还没有一家,如果投洽会先人一步,将对申请加入国际展览联盟起着促进作用,推动投洽会朝国家投资博览会迈进,这就会弥补“9·8”金钥匙会标品牌建设、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完成升级

●煤炭工业部部长王森浩高兴地说:“明年‘9·8’,我们还会来!”

●王龙雏说:“现在的客户才真正是来自五大洲,这就是国家的号召力。”

●当时评估的结果是:“投洽会这块牌子价值人民币26亿元!”

升级为口岸级投资洽谈会

1991年,第五届“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有了实质性突破,改由三省联办。这一年,因为云南、贵州等省市也看中了投洽会这个独特、高效的招商模式,决定一起加入联合举办,因此去掉“省”字,改名为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云南、贵州也就成了主办方成员。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厦门“9·8”洽谈会升格为口岸性洽谈会。由区域性洽谈会升格为口岸洽谈会,厦门会展实现了精彩的一跃。“9·8”的影响力开始走出福建,到1996年的第十届福建省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全国各个省市为代表团的“9·8”成员单位已经有22个,涵盖了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对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云南、贵州是第一批参与主办洽谈会的外省成员单位。“来福建的目的就是借船出海。”时任云南省副省长的金人庆一语道出许多内陆省份借助投洽会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心声。

福建、云南、贵州、厦门三省一市共同主办的洽谈会连续进行了1991年、1992年两届。

当时每年应邀参加的海内外客商均达1万多人,客商来自30多个国家、地区,16个省市和一批中央所属的大公司、集团也派人参加。这两届还开始了一些办会商业化的尝试,如摊位出租、销售门票等。

在这两届的洽谈会中,厦门所签订的合资合作项目共达706项,投资总额达51.64亿美元。外商投资领域涉及第三产业、房地产业、仓储运输、旅游业。洽谈会上还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

当时做投洽会筹备工作的老“9·8”祝芸回忆说,大概1991年的时候,全国各地办洽谈会也比较多,他们就想把它弄成国家承认的口岸性的,不要搞成福建地方性的。

老“9·8”郑智说:“此前两届,客商虽然多了,但是主办力量上则略显单薄,影响力就难以突破。当时省外很多地区都有各自的展会,有的县市也在办展,此外,广交会正处于上升期,以‘福建省投资贸易洽谈会’的辐射力,要想影响其他省份组团参展,那只能是一个梦想。”

祝芸还记得当时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有三个省以上进行主办才能叫做口岸,所以他们这些人就跑到外省找合作伙伴。

因为当时拉沿海的省份入伙是不可能的,祝芸他们就找西部的、山区的,到处去拉合作伙伴。经过他们的多方努力,最后云南、贵州两个省终于决定加盟。

所以,祝芸他们这些当初搞投洽会筹备工作的人,一直到后来对云南、贵州都特别有感情。因为他们觉得当时如果不是这两个省同意跟福建省一起主办的话,那他们这个投洽会可能就批不下来。

云南、贵州虽然加入了,成了主办方,但如何让外省参展团尽“主人”职责,投洽会组委会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年,云南、贵州的客人一到,组委会马上就为其分配各种“主人”的职责,并且,把客商资源介绍给他们,让兄弟省份实实在在感受到“令其他省份眼红”的实惠。

福建的努力没有白费,兄弟省份满载而归,云南代表团首次参加洽谈会,仅3天时间签约利用外资额已超过全省上年的总和,贵州的招商引资也大大超过预期。

云南、贵州从投洽会得到的实惠,很快对其他省市也产生了影响。

1992年第六届,参加联办的省份更多了,除了云南、贵州外,还增加了山西、江西、陕西、安徽等省和重庆市。时任省长的贾庆林亲自担任组委会主任。

这两届的名称改了一个字,叫“福建外商投资贸易投洽会”,内容增加了兄弟省市的专题发布会。后来,前来参加的境外客商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仅第六届,境外客商就来了2000多人。

不久,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也主动要求参展,成为共同主办方。

为了进一步扩大洽谈会的影响,福建省还继续组织人马主动到各地推介。福建省外经贸厅副厅长陈少和清楚地记得1995年他去争取中国开发区协会组团参会的情景。

时任省开放办副主任的陈少和找到了开发区协会负责人,把“9·8”的定位、功能、目标都详详细细地介绍了一番。

陈少和说:“开发区协会拥有中国许多优质的资源。如果能组成一个全国性的开发区代表团与会,对客商有很大的吸引力。‘9·8’把许多国家的投资商请来,集中‘批发’,与开发区带着项目出国招商,哪个成本低?哪个效率高?”

陈少和的话无疑是有道理的,开发区协会负责人被说动了,他当即表示愿意参加。当年,中国开发区代表团就参加了洽谈会,并且后来一直是届届不断。

1995年,国家煤炭工业部也首次参与主办投洽会,还成了当年最大的“赢家”。9月10日,他们一口气签下2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47.67亿美元,其中最大的项目总投资超过37亿美元。煤炭工业部部长王森浩高兴地说:“明年‘9·8’,我们还会来!”

这一年,“9·8”吸引了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3288位境外客商,除福建、厦门外,中西部贵州、云南、山西、安徽、青海、西藏和重庆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国家煤炭部、专利局、开发区协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13家主办,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参会,规模盛况空前。

当年到会采访的国际商报记者陈兆豪充满激情地写下通讯《九月,半个中国在厦门》。这个标题一度成为投洽会的热门标语,流行了好几年。

陈兆豪是从1988年就开始年年参会的老“9·8”,他激动地说,投洽会吸引力越来越大,全国各地纷纷借厦门宝地,做引资文章。当时,已从“半个世界看‘9·8’”变为全球商界关注厦门、关注福建、关注中国了。

1996年,福建迎来了投资贸易洽谈会10年庆,厦门的魅力吸引了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和国家加盟,3万多海内外客商,代表48个国家和地区,主办单位达19个,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代表,中央主要媒体以“9月,半个中国在厦门,半个世界看98”醒目标题报道大会盛况。

这次盛会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2450项,利用外资金额超过157亿美元,外贸成交额超过13亿美元。这一喜人成果,在全国当时的所有外经贸交易会中创造了新的记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办展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始了由计划经济行为向市场经济行为的转变,由单纯的政府办展,逐步开始进行市场办会的新的探索,大踏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与世界会展经济对应,成为全国对外经贸洽谈会发展的方向。

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面临高平台上新跨越的历史契机。“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以“滚雪球”般的速度发展,其国际知名度与日俱增,外商与会人数、签订及投资金额呈逐年递增态势。

从1991年到1996年,“9·8”洽谈会的主办单位由福建省一家扩大为20多家。洽谈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迅速增强。

统计资料显示,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在10年间共为中国引进了570多亿美元的合同外资金额。就连海外媒体也不禁感叹说:“9·8”是中国吸收外资的“大户”!

后来,老“9·8”游德馨回忆起投洽会的发展,感慨地说,20年来,“9·8”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单一到多面,从简单到丰富,不断完善、发展。

最早的投洽会是4个地市联办,第二年就升格为由省主办,1991年升格为口岸的投洽会,1997年升格为国家级投洽会,2001年升级为国际投洽会,2006年联合国工发、贸发、经发等组织都参加进来。

游德馨说,“9·8”投洽会之所以能不断升级,顺利发展,是由于中央的开放政策、厦门的地理优势及福建的“三个八”。“三个八”是指港澳80万福建人、800万的福建籍华侨、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

同时,游德馨认为还与福建省坚持开放办会分不开。福建省一开始对办会就持真正开放的态度,愿意来参加的都欢迎,一视同仁,不搞本位主义。

总之,千方百计让参会的海内外来宾都能招到商、交上朋友,共同享受到福建省特有的开放优势。正是如此,“9·8”投洽会一届比一届办得好,越办越有活力。

投洽会的日益发展,原有的资金注入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而且面对众多展览会的竞争态势,投洽会面临一个定位的问题,这可能从最根本影响它的未来前景。

完成定位及商业化运作

1992年,祝芸所在的“9·8”团队增加了一名成员王龙雏。当时驻厦门的福建省政府对外开放事务办公室承担了福建贸洽会在厦门的事务处理工作,事务办有4个处,祝芸所在的开发处侧重做会务,王龙雏是综合处处长,侧重搞策划。

王龙雏说:“9·8洽谈会到了我参加的时候是92年,我们国家当时有很多的交易会。这些交易会都在重复广交会,而且当时民间有一个‘五小交易会’的说法,也都是在重复广交会。”

没有特色意味着难以生存,“9·8”投洽会在这个时候也遇上了同样的问题。于是,这个团队开始思考如何把投洽会办得与众不同。那时一帮年轻人在讨论的时候就说,我们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很重要的就是有两条,一条是扩大出口,一条就是利用外资。

如果沿扩大出口这个方向继续往下做,那永远都做不过广交会,更不可能取代广交会。所以投洽会策划组觉得当时虽然很多人在利用外资,在对外招商,但是没有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以投资为主的洽谈会。

策划组还分析,当时的福建已经有很多利用外资成功的范例,而且那时我国利用外资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海外乡亲,而福建又是著名的侨乡,是很多海外乡亲的祖居地,这些都是办投资为主的洽谈会的好条件。

非常巧的是,福建投洽会在命名的时候就把“投资”摆在了前面,就这样,他们把这个想法写进了给省长汇报工作的策划案里。王龙雏说:“到了93年的时候我们正式在概念上提出要突出投资,把它作为国际投资盛会。然后让厦门成为一个招商口岸,这是我们的想法。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对于出口订单的合同金额的统计慢慢地就被弱化了。”

这样的定位很适合当时各省、各行业急切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需求。

随着洽谈会规模的扩大,单纯靠政府投资办洽谈会的方式开始不适应发展的需要。1993年开始,投洽会引入了政府出资与商业化筹措资金相结合的方式。

王龙雏说:“当时厦门的投入我不太清楚。我记得,省里面财政一年是30万。每年就给30万,那怎么样利用30万把这个事情做大,当时我们提出来就是做广告,开始引入商业化招商。”

当时分管投洽会的福建省省长也在自加压力。他说他就不相信非要用财政才能做这件事情。那时筹备投洽会的这些人也都很年轻,他们当时有一句话叫做“情况不明决心大”。

从92年到96年,福建投洽会就这样基本完成了明确定位和向商业化运作转变这两件大事。

升格为国家级投资洽谈会

“1997年,是投洽会历史上划时代的年份,这一年,它才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9·8’。”老“9·8”郑智回忆说,这一年,国家外经贸部经过“海选考察”后,正式将“福建省投资贸易洽谈会”升格为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外经贸部则作为投洽会的主办单位。

从此,“9·8”投洽会进入迅猛发展状态。

其实这场“海选”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到了1996年,随着投洽会成员单位的增加,对于“福建投洽会”这个名字中的“福建”二字,大家又有了看法。

祝芸回忆说:

我们当时的洽谈会是大家轮流主持的,“9·8”开幕式的主持人也是各个省轮流,酒会也是各个省轮流,就好像是轮流坐庄这种性质。大家觉得要公平,就不能叫“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都想把名字改过来。

不过那时候搞投洽会筹备工作的这部分人还没有想到要把它办成一个国家级的投洽会。

祝芸回忆说:

只是说把名字改过来大家都好接受。后来,就去做这个工作。外经贸部也比较感兴趣,当时定的调子是说外经贸部要主办,就说挂“中国”两个字就一定要外经贸部作为主办单位。我们当时是觉得国家来办更好,外经贸部它有很多优势的,我们就赶紧回来做方案。

祝芸后来才知道,其实那个时候因为各地都在办这种洽谈会,当时的外经贸部就想应该对这种洽谈会有一个引导,实际上他们也已经观察“9·8”好几年了。

郑智说,当时的国家外经贸部领导看到全国很多地方的招商引资都是在“打游击”,效果不明显,就决定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招商促进平台,这样可集中国家财力,减少浪费,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成为宣传国家政策、展示国家和地区形象的窗口。

于是,部里决定“两手抓”,一手抓贸易,办好广交会,一手抓投资,选择一个全国性的投资洽谈会。当年,外经贸部专门派出一班人到全国各地“海选”,最终,有着十年基础,又有对台特色的“福建省投资贸易洽谈会”脱颖而出。

就这样,1997年,福建投洽会升格为国家级投洽会,更名为“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投洽会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祝芸说,由于外经贸部的介入,所以才能邀请更多的客商。当时都是外经贸部把外经贸部驻在各国的商务处的电话给他们。他们再找那些商务处进行协商,那些商务处替投洽会发邀请函,请有名的外国客商来。如果只让福建做,高层次的大的跨国公司他们是邀请不到的。

王龙雏后来说:“现在由商务部来做,它非常有号召力。它代表国家水平,所以洽谈会才发展为万商云集,客户来自五大洲,这就是国家的号召力。那个时候我们有一个口号叫‘万商云集,创造良机’。我想与其说这是对当时现状的描绘,不如说是我们对大会的一个期望。”

发端与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厦门经济特区的“9·8”盛会,历经多年的发展历程。

从当年那个要去借地毯迎接客人的“9·8”变成后来拥有富丽堂皇的会展中心的“9·8”,从花钱请各省来捧场的“9·8”变成各省争先恐后掏钱组团来参加的“9·8”,从只有福建乡亲投资的“9·8”变成国际资本流动的黄金平台,“9·8”已经成为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大舞台。

厦门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凸显,而那些当年的“9·8小人物”后来都已成长为一些重要企业的核心人物,虽然他们谦虚地自称是“9·8的小人物”,但没有这许许多多的“9·8小人物”又哪来后来的“9·8”呢!

正是有祝芸、王龙雏这样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一步步把一个区域性的招商活动,变成数省联办的口岸洽谈会,又变成国家级国际投资促进盛会,才使投洽会完成了激动人心的“会展三级跳”。

后来,“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经国务院批准,再次更名为“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回忆起这段历史,让那些老“9·8”们无限感慨。郑智说,“9·8”投洽会从一个区域性的招商活动,到数省联办的口岸洽谈会,再到国家级国际投资促进盛会的“三级跳”,这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更是厦门乃至整个福建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一年一度的“9·8”投洽会,后来逐渐成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台湾海峡西岸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重要品牌。它作为国际投资促进平台,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经历改革开放几十年巨变的福建,正是通过这个窗口,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但后来已很少人知道,闻名国内外的“9·8”投洽会,其雏形就是1987年在厦门举办的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更加难以想象1987年举办投洽会时的情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