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Ⅱ:师生共同步入葱茏草色与万丈原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8:25:42

点击下载

作者:连中国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语文课Ⅱ:师生共同步入葱茏草色与万丈原野

语文课Ⅱ:师生共同步入葱茏草色与万丈原野试读:

与生命相关的事,都和语文相关

教育是帮助师生在真正意义上开启并协调自我的生命状态,推动与顺畅自我的生命状态向着丰富、美好、高贵发展。教育是让“人”自然而然、满心欢喜地走向“美好”与“美妙”。语文老师因为做着和“生命”相关的事业,所以健康,所以幸福。

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

一些语文课之所以低效重复、拖沓冗长、面目可憎、令学生生厌,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语文课内无个性化的“人”。这个应该出现的“人”首先是作家。通过细心揣摩把玩文字,在字词句章中,作家的精神气质便会洪溢而出。辞章、句式、题旨一定是高度地契合于作家本人的。文字不是趴在纸页间,它分明是站着、喊着、前行着的。文字里总是有个“人”的。“字”内无人,只看到茫茫的文字堆叠,或止于听写字词句,或疏离“人”而刻板地分析篇章结构,或机械低效地反复练习应对高考,长此下去,语文课至多是些知识的积累,想让学生学不生厌,也确实不易。但语文课还不应止于出现作家,更应该显现出授课教师自己。其间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作家是不会自己从作品中“站起来”的,他是经由文字被阅读者从文字里“唤”出来的。学生当然亦能“唤”,有时甚至可以比老师高明。但学生囿于年龄小、阅历浅、对文字的敏感度差、表述力有限等因素,他们的“唤”难免零散、局部、片面、词不达意甚至会常常发生错误。没有教师“帮助”的课堂是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高明的“帮助”,一个首要的条件是他可以独立、完整、成功地将作家由文字里“唤”出来。其二,“唤”的过程必然是教师的气脉精魂与作家心魂高度契合的过程。作家其实是在教师的气脉精魂中“复生”的。授课教师的气脉精魂犹如一支笔,用它画出了作家的身影与灵魂;授课教师的气脉精魂犹如一汪水,用它映衬作家心魂中的天光云影。教师的气脉精魂是语文课的“魂”,教师失“魂”,语文课必然落“魄”。

一篇作品无论多么卓异,如果没有遇到丰饶、精致、敏锐、同声同气的阅读者的发现、注入与开掘,它永远只是普通的一篇字与字的组合。作品遇有知音,是作品之幸、是作家之幸;能阅读到与生命相契合的文字,其实又何尝不是教师之幸、学生之幸!在教师备课阅读的过程中,在那样的文字里,分明生成、织就、扑跌、腾荡着一个隐隐的你,一个理想状态下可望而不可即的你,一个脱离了现实羁绊的你,一个为之悲欣交集的你……阅读就是实现生命。课堂,当然是实现学生,但实现不了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实现便无从谈起。一个优秀教师的阅读过程不仅实现了自己,在充分实现教师自己的过程中也充分实现了学生的自己。一位教师,也只有在充分实现自己的过程中,他流出的温度、卷起的波澜、昂起的气势,甚至他的唏嘘感叹悲情无助,伴着语言和文字才能化成道道甘泉,真正涌向流泻于学生的心间。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得以完成,是因为在真实的生命本质的体验上,师与生之间、人与人之间竟是那样地容易交融与沟通,也是那般地相似。

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也只有这样,教书才不仅仅是个职业,它更闪耀呈现着一位教师的心路历程。课堂会变为教师生命辉耀洋溢的发生地。教师在课堂中有了“自我”,教书育人对他来说,就绝不是“干干”而已,他会在生命的意义上“在乎”起来。他在课堂上不仅最大限度地利己,也最大限度地利生利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绝不仅仅是在“奉献”,他不仅仅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全班都是生命的红烛,教师燃起来,然后大家一起燃,生命闪动着熠熠温馨的光焰。生命因此而大欢畅,生命因相通相溶而大欢畅!文字、题旨,作品、作家,教师、学生,课堂、时空,心脉、灵魂,悲喜、古今,现在、未来,这些课堂的要素彻底而完整地交汇融合在一起,忘记了今夕何夕。这样的课堂不仅会深刻“改变”学生,也会深刻“改变”教师,会极大地加深教师对教育的理解。课下回顾,这样的课堂不像是一场“劳动”,倒好像是师生一起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生命的“演出”。

在课堂上,教师的心脉精魂构成有亮度、有温度的一束光亮,它播散流溢、无限呈现,构成了最可宝贵的、不断生成变化的、独特而丰饶的课程资源。最生动、最有效的课程资源既不写在纸上,也不刻在光盘里,更不存在网络里,它流动在课堂里,闪现在“人”的身上。

诚然,强调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并非忽略学生,也不是简单地将学生视为处于权威之下的无足轻重的“受众”。但课堂上要出“火”,总得有先“燃”起来的人。与学生相较,教师似乎更应该也必须先“燃”起来。师生之间当然可以相互点“燃”,但教师“先燃”,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策略。明白了这一点,在课堂设计上便不会舍本逐末。

在课堂上挥就气脉精魂的教师,是用生命的绚丽尽情地书写着大大的“人”字。在课堂上,这样的教师平凡而高贵、朴厚而傲岸。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人”的愿望;一位教师这样的“实现”越充分,对学生的触动与影响便越深入与持久。学生的心会深刻而持久地“动”起来。学生的心“动”胜过多少课堂徒有热闹、此起彼伏的形“动”!教师散射出的光与热、情与真,让平凡的自身,让在茫茫人海里微不足道的一位小人物,不再平凡,不再微不足道。

笔者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体验,愿意代表天下所有的教师说一句:感谢课堂,是你让在社会中原本渺小的我们,不再渺小!在课堂上,在学生深有所动的晶亮的眸子里,我们有时势如山河、皓如星月,我们怎么不感谢这美妙高贵的课堂!课堂在深刻雕塑教师的同时,也深刻地雕塑着学生。一位教师生命的华彩,打在学生心里,才会终生不灭不息。教师生命的华彩是课堂最缺乏、最活跃、最生动、最感人、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它是神行天地的教师之魂、课堂之魂。如果一位教育者从未体会到人的尊严、生命的光焰,那又怎么能够苛求他的学生体会到呢?其实,阅读写作也罢,语文课堂也罢,语文教育也罢,说到底,就是学生不断认识教师的过程。

语文课当然不能没有理性分析,其实充沛的感性常常伴随着深刻的理性。但简单机械、分割肢解式的修辞分析、语法分析、篇章结构分析、写作特色分析徒劳无益。语文课的低效干瘪与此大大相关。好的语文课堂呈现之前,必须经历这样一种“遭遇”——就是作家以文字为媒介与授课教师的两相“遭遇”——这是两大生命系统交融冲荡式的“遭遇”。在备课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时时有来自生命本真的水浪冲出胸腔,泻于纸端。这二者常常是一场“残酷”而持久的遭遇战,直杀得大地抖动,残阳如血。一位授课教师也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理性又感性地构织安排教学目标、课堂类型、课堂层次、教学策略……这样的预设大气、本真、语文。这样的预设必将成就辉煌的生成。一位教师也只有经历了与作家如此的“遭遇”,才会产生莫大的生命欲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在生命澎湃的涌动里,谁不想与人分享,谁想寂寞,谁又甘于寂寞呢?学生在理解作品作家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教师,让学生的心志骨血与教师自己的心脉精魂彼此大幅度、无限深入地交织交融,这样课堂就唱响了生命之歌。这是一位教师职业的快乐,同时也是他生命的快乐;这是一位学生上课的快乐,同时也是学生发现生命、搏动生命、建设生命而产生的快乐!学生这样的“动”,来自授课教师源自生命深处深情涌动、渴望分享的一份本真欲求。学生一旦“动”起来,教师便如飞鱼行于水中,他会不断地发现学生、赞叹学生;学生一旦“动”起来,学生会不断地认识自己的教师、钦仰教师、走向教师。“动”态的课堂是师生难忘的时光,是生命的欢歌,是生命的大畅行,是精神的大自由与大愉悦。笔者甚至觉得,这亦是人下生依旧想为“人”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亦是教育最美、最感人的境界。

一位教师一旦在课堂上“贯注”如此,下课铃虽响,“精神”却并不能很快退回到自己的躯体里,它将继续在体外畅行,他的心依然悬浮于课堂的“境”中,并且久久“难以自拔”。他咂摸自己的语言、动作、教学环节与教学设计,他咂摸学生一个美好而会心的笑、一双晶亮的眸、一时机变、一种慷慨、一道灵感,他咂摸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在这样的咂摸里,几多遗憾,几多兴奋;在这样的咂摸里,生命细腻、丰沛、美好;在这样的咂摸里,成就着一位教师的教艺,也丰润着一位教师的生命。

一位教师一旦在课堂上“贯注”如此,学生便会在丰沛情感、深化认识、体验生命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师深深“印”在心里。课堂上的所感所得,将构成他们此后生命中的一些基本理念与原则。在他们今后的人生履痕中,还不时将课堂的气质播散出来,这样的“播散”,就是为官为商为人弥足珍贵的“书生气”。

改变语文,就改变了人;改变人,就改变了语文。

作为一位工作于一线的普通教师,我久久回忆并深深期待,那一次次绽放与冲荡出我气脉精魂的课堂。

语文,度我们的生命到更富生机的地方去

生命,是这个世界最伟大、最平等的一个概念

语文除了帮助学生得分之外——当然,尴尬地说,这一点似乎已经是很多人关注的全部了——它对于师生的一生,到底有哪些意义和价值呢?对这一问题是否有着认真的思考,我固执地以为,这决定着教师是否能迈出专业成长中最关键且最有价值的一步。在得分上,我一直算得上是一位幸运儿。2003年,是我第一年带高考。我所执教的一个班级中有七名学生获得了高考作文的满分,平均分亦达到了110多分,比另外一个平行班的平均分高出7分多。此平均分在当年位居北京市前茅。2004年,我调入北京四中。2010年,我所教的一文一理两位学生语文的总分分别为142分与141分。在取得了这些分数之后,再加之学生的推动,上述这个问题便更加自觉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度我们的生命到更富生机的地方去。这里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生命”。这个词,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是语文学科送给我们最为重大的一个礼物。但要对这个词产生更内在的理解,却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想,生命,是这个世界最伟大也最平等的概念。说它“伟大”是因为它把人的本质状态一下子抓住了,人的本质符合一棵树成长的基本规律。“人”的最本质的成长,其实就是一棵树的成长。依恋阳光,喜欢雨露,年华轮转,由荣而枯……浮华褪尽,人本如树。“命”是什么?“命”是无可奈何,是家族遗传的链条。“命”是从父母手里接过来的,是家族的一脉脉相传。“生”是我们对“命”的态度。“生”是有生机的、有生趣的、生意盎然的。知道“命”以后,我们就知道我们不是孤零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上头有一环又一环,我们的下头还有一环又一环,我们只是环环相扣当中的一节。“命”是客观存在的,“生”是如何建设它、把握它,让我们的“命”在世间有限的过程中发挥它的价值。为什么说生命是最平等的概念,是因为当我们用生命来概括人的时候,人身上的所谓光环与贫贱就都不存在了,我们可以更本质地理解自己与把握别人。无论你是高级行政领导,还是普普通通的卖菜大叔,都是生命,都不能违背生命的基本规律。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什么时候喜欢用“生命”这个词?

记得有一次我去九寨沟旅行,看见一棵树,它从水里挺出枝叶,然后展开自己秀丽的姿态。大家都觉得这棵树特别了不起。这时来了一个小孩儿,他特别欢喜地说:“妈妈,你看,那是一株多么奇特的生命!”听了这话,我的心不觉一震。我觉得,当我们用“生命”这个表述的时候,一定是发现了一种生物(自然包括“人”)最本质的内涵与特别富有价值的东西。“生命”,在对“人”的理解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进而也是一道门槛。不能从“生命”的角度去把握自己与看待别人,是有很大缺憾的人生。当一位老师面对全班同学,觉得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的时候,他的情感呈现和投入力量都应该是不一样的。老师的包容度、平等感、建设性的意义,以及对于“人”的理解和尊重,会自然而然地包孕在这样一个概念之中。

语文,不仅度学生的生命到更富生机的地方去,与此同时,也会度我们教师的生命到更富生机的地方去。我们教师教学生其实是有时限的,我们都不会有严格意义上一辈子的学生,更深刻的一个真实是我们自己教了自己一生。我们教师是被自己教出来的。

师生来学校最重要的三件事便是:要学习在沉沦中给生命以自拔;要学习在损毁中给生命以自新;要学习为自我的生命肩起责任

我们应该像一棵树一样去成长,去生活,去创造。我常常觉得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也应该有许许多多鲜活欲动的睁着好奇眼睛的胚芽,我们也可以像一棵树一样活在这并不完美的世间。这些胚芽潜伏在我们的身体里,只要条件合适,随时准备进行一次绿色的盎然的出发。所以生命是有希望的,是能动的,是有爆发力的,是有改变性的力量和功能的。当然,生命也有其另一面,生命也是娇弱的、易碎的,它易固化,易无聊,易盲从,易臣服,易被现实彻底所擒……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被窄窄的现实牢牢困住的人,被分数完全征服的人,被固化死板、陈旧无用的知识板结得了无生趣的人。

人的长大,或许就是一个离开精神故乡越来越远的过程。看到现实里那些窘态,我想,教育最大的一个功能或许就是呵护生命。

我们师生来学校最重要的三件事便是:要学习在沉沦中给生命以自拔;要学习在损毁中给生命以自新;要学习为自我的生命肩起责任。

优质的教育就是度我们的生命到更富生机的地方去。

语文得分之道,是生命的体悟先游到了心里,然后“分”才游到了纸上

高考过后,我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记者问:“高考是指挥棒,老师,您觉得今年的试题会对今后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如若我们不加深思细研,高考这根指挥棒似乎只能指出两个方向:一曰补课,二曰做题。看看目前一些情状,似乎大体如是。我们将自我封闭在所谓的“答题方法”中谋求分数,我们一方面不满或咒骂现实,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成就并帮助它现实。我们用“没办法,中国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来为自己开脱。我们在泥沙俱下的、缺乏深入思考与体察的题海中,在繁重厌烦的补课中,在一遍遍机械的重复中谋求分数。我们崇拜短平快,我们渴盼奇迹,我们似乎只要目前眼下的分数,除此之外,我们顾不了许多,也想不了许多。

人教社小学四年级的教材里有一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讲述一个聋哑青年在西湖边画金鱼。一个小女孩看到,惊奇地叫道:“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作者把这句话写给那个聋哑青年看,青年看后,笑了,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万事万物要想让它“活”起来、让它产生能量和价值,我以为,首先必须要让它先游到心里。也就是说,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的是人内部世界的发展和开掘。我们经常讲写作,其实写作是生命里自然“溢”出来的东西,而不是用方法“揪”出来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规律。语文得分之道,不是“分”先游到纸上,而是生命的成长与体悟先游到了心里。

题来了,用我们生命的储备与卓越的见识“迎”上去。题目不过是汉代雕塑“马踏飞燕”中的那只“燕子”而已,我们看到的是行于碧霄的那匹奋鬃扬鬣的创造性的天马。

考试如此,其实一节好课也是如此。有老师曾问过我,上一节课需要备课多长时间?我认为,那要看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游到了心里。有多少东西游到了心里,决定了这节课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优质的阅读不是射箭,优质的阅读是水涡,我们要将自己的生命在作品中沉进去,在作品中旋起来,要在阅读中完成我们生命的更新并诞生新的出发

骆宾王有一首小诗《咏鹅》。在这首诗中,我看到的是唐朝的一个七岁小男孩在天地间看见大鹅的快乐,是人鹅一体的快乐,是一份单纯的出自一个生命本真的快乐。小男孩看到鹅之后特别高兴,所以前三个字他是唱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鹅——鹅——鹅”,这是他信口无腔的歌。他唱完了之后,发现鹅也在随着他唱。鹅在朝着他唱,在朝着天地唱,它伸着长长的脖颈,在天地间唱歌。在男孩的眼中,鹅哪里是在叫,鹅分明是在唱,在随着他一起唱。你再看,如果你是那只大鹅,被碧绿的湖水浮漾开来,你红红的脚掌浸在清凉的湖水当中,脚掌一拨,你就游了起来,你不会感觉到那种快乐吗?当小男孩看见鹅时,觉得鹅就是那么快乐,鹅看到小男孩也很快乐。所以,鹅快乐,小男孩也很快乐,天地都很快乐,这就是《咏鹅》。它是自唐代发出的一种发自肺腑的简单而淳朴的快乐。

从这个小小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到,其实从一年级开始,语文课就可以上得与生命相关相连。如果语文课和一个人的生命相关联的话,就不存在简单。因为,没有哪一片生命景致是可以称得上简单的。在这一点上,语文课似乎与数学课有所不同。如若我们这些成年人走进小学的数学课,我们似乎可以“俯视”,会不会一下子便产生一种认知上的优越感?但如若语文课与我们的生命相关相连——哪怕只是小学生的语文课——却不容我们这些成年人小觑!一只鹅,也可以让我们心中生出许多并不简单的东西。我们很有可能由此一往而深,或心生喟叹,或莫名怅然,或唤起绵缈的思绪,或让我们对平淡的岁月一下子有了崭新而欣喜的重新认知……与生命相关的语文课,让我们清亮而悠久,纯净而辽远。

陶渊明的“带月荷锄归”,一个“荷”字写得多么美、多么艺术化!他不是我们一般常见的“挑”着锄头,而是写出了一种神采奕奕、神清气爽的美质。没有劳动的疲惫,或者说这是一种让人心里踏实的健康的疲惫,是一种让我们渴慕已久、彻底放松的疲惫。这疲惫,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啊!在朗润的月光下,剪出一幅优美的生命画影。人的一生,如若能带上这样一幅生命画影,可解多少人生之苦痛!“带月”,不作“戴月”,是不想仅仅描绘月亮在人头顶之状,而是强调月亮与人是“亲随的”,是“相伴的”,是“手拉手的”,是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的,是好像在跟我捉迷藏的。“带月”写出了月下晚归,陶渊明内心深处的快乐和洁净。通过这样一首诗,我们感觉到了陶渊明质朴而宽广的快乐。他的快乐,伴着月亮,照亮了课堂上我们师生受局困不自由的生命,我们在逼仄的现实里发现了多么敞亮明净的一扇窗户啊!

优质的阅读不是射箭,优质的阅读是水涡,我们要将自己的生命在作品中沉进去,在作品中旋起来,要在阅读中完成我们生命的更新并诞生新的出发。这样的阅读才是优质的。

一流的课堂,读者与作者千古相通。我们或许与作者创作的初衷不尽相同,但我们创造与发展了他的作品!我们创造与发展作品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完成了一次辉煌的出发。读书,原本就是为了让自己在这个苍凉的世界里更深情也更豪迈地出发。语文课,不就是在读书吗?

生命里的分数,清朗明亮而富有广阔的力量

所有人走向成熟并再次天真,核心的一件事就是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我们这一生的时光和精力到底应该释放到哪里?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一定要决定一个释放的方向,而且在释放的过程中,我们才知道生命的容量是有限中的珍贵,我们才能最终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相知。

我们现在的学生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到了高中以后会变得“心灰意冷”,感觉没有生趣了,没有生机了。在课堂上,你可以看到大家生命里的委顿与乏味。只说“分数”这一件事,只用强化练习与考试这一个方法,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我们匆匆的充满压力的每一天没有生命的停歇,没有生命的驻留,没有生命的徘徊,有的只是“赶路”,只有排名绝不能落后,只有目标、目标、目标!我们不少“好学生”其实是靠坚定的意志与对未来深度的担心,才一路走下来的。回想起来,都不无“劫后余生”般的悚然一惊。我曾和一些工作后的人士闲聊,自然说到高中生活。他们说,连老师,打死我也不回去了。毕业了,是逃离,只有在噩梦里才会重返中学时代,然后是醒后的不寒而栗。这样的状况,影响深远。这是我觉得特别可怕的一件事。我们没有了生命中应有的光与亮,我们不争辩了,无所谓了。好的学生应该有探究的愿望,有热情,有好奇心。我之前教过一个韩国学生,她就不太一样。她写的中文作文磕磕绊绊,但我从她的作文中看到了她美丽的生命态度,她的这份生命态度感动了我。

前段时间,“家长工坊”微信群里还在讨论,有各种轻生的学生。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死不是一天确立的。一个死的苗头在人的心头要徘徊很长时间,最后得到很多确认,才能痛下决心。所以在他不断确认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对于他最后的抉择都有责任。他可能遇到了很多冰冷和无助,才会把死渐渐坚定下来变成行动。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有一句“园日涉以成趣”,我当时跟学生讲,这句话不对啊,园日涉不应该以成趣,园日涉以成厌才对啊。陶渊明天天去一个破园子,还能成趣?到底哪里出错了?其实这是陶渊明的本领和能量,因为陶渊明的心灵不是普通人的心灵,他的心灵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陶渊明的能量就是时光不一样、季节不一样,能从园子里看出不同的生命景致。陶渊明有多少心灵层次,这个园子就有多少不老风光。

所以,当我们的课堂不仅仅给学生以知识,不仅仅给学生以考试和分数时,其实我们给学生的能量会更大。我们的每节课都和孩子们的生命相关。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天天都在给无数个孩子上课。我们有责任啊!我们每个人当以诚挚多情的生命态度,多给孩子们以生的激励,这样的话,或许在冥冥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便改变了无数生命的方向。

生命里的分数,是在看重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础上,去谋求分数。其实,这绝非是唱高调,因为这一点在我看来恰恰是最重要的得分之道与最有效的谋分之法。因为,读与写的本质规律就是促进一个生命的不断觉熟。反之,一个有所觉熟的生命,一定有更高级、更卓越的读与写。不仅如此,生命里的分数,清朗明亮而富有广阔的力量。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学生获得增长的绝不仅仅只是分数本身。一场无论多么高级的高考,所能考查的也还只是那么“一点点”。“分数”只是一张通行证,不是我们生活真正的目标。我们来学校接受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理由,是我们要于此雕塑与造就出我们的生命姿态。这种雕塑与造就,首先关涉我们一生的幸福,其次才与功业密切关联。我们师生在生命里领悟与感受到的这些“内容”,不仅在考场上,更会在今后漫漫的人生之旅中缓缓释放。换个角度斟酌,其实官场的贪腐与尘世的俗庸,恰恰说明人生还有它的另一面,那便是无聊的冗长与乏味的苦闷。缺失了精神空间与内心生活的“武松”,便会一心一意要成为“西门大官人”了。“人”是可怜的,被“现实”不断凌辱,到后来反而尊“现实”为祖。将人生冗长的“苟且”,化成诗意,酿成远方,是我们每个人必修的重要课程。

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一个能意识到自己体内勃勃的生命、能对自我的生命肩负起责任的人,他的分数也一定不会太差。进而,再说一句发烧的话,我以为更重要的,是我们由此拥有了一生中的华枝春满与月圆天心。

说一个我真正的得分秘籍,那便是当我们的生命被语文度向了更富生机的地方之后,你就等着收获你生命中的分数吧。

教育:就是自此师生有了一座头顶的星空

心中有星空的老师是幸福的。心中布有星空,让一位老师自我的精神沉着独立,斑斓生辉,健朗开阔,这样的老师怎不幸福?心中布有星空,俯临大地,星耀千里,当这样的星空面对学生纯挚的注视时,自然便构成一种仰望的角度,构成美好的憧憬,构成种种丰富的崇仰,这样的状况让教育虔敬而专注、进取而谦和,能构筑并享受这样教育状况的老师怎不幸福?

心中布有星空,就是拥有了高博、辽远、深邃、优美的精神空间。浩浩星宇,耿耿星河,灿灿星辉,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当一位老师将其于自我的胸臆之间呈现出来、辉映出来、喷吐出来,教育都构成了美好的意境与壮阔的奇观。

教育,究其核心而言,就是教会学生仰望星空。仰望星空,不仅是一种身体动作,更是一种精神姿态。

在学生整个求学的过程中,是否拥有过“仰望”的姿态,直接关乎他此时乃至今后整个的生命质量与生命走向。当他们举颈昂首之时,他们实际上就用这个姿势雕塑与刻写心魂。“仰望”是具有雕塑与刻写灵魂能力的非凡动作。当他们在仰望的时候,高矗、广远、诗意、纯净、博大、深邃、敬畏、无限……正在他们的眼底与灵魂深处辉扬,他们自我的生命正沿着“仰望”的弧度,迅猛且坚韧地攀升。“仰望”进行得越专注、越深沉,生命的塑形便越是持久稳固,及至有些学生多年后远离学堂,生命也不会轻易回落到世俗的急功近利、唯我独尊之中。缺失“仰望”的教育极其可怕,必将会让整个世界和人类陷落到更大的困窘以致覆灭中去。

老师自己心中布有的星空,是铸就学生“仰望”最重要的条件以及最重要的内容。

老师真挚而丰富的生命感动便铺排成了这样一幅深邈斑斓的星空。在老师真切的生命感动的抒发里,学生会感到生命是那么的细腻美好,是那么的辽远丰富。这细腻美好与辽远丰富构成的星空,自会久久地闪耀于学生的心魂意绪中,永生不灭。江水奔泻,汩汩滔滔,师者孔子一定凝视过许久,波涛的激荡与回旋构成了他生命的激荡与回旋,他临于江上,慨然兴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这声喟叹中既有对生命的倍加珍爱,也有对自然的无限崇仰。“能珍爱”“有崇仰”,这是多么优美的生命状态!面对冬日里依然苍翠挺拔的劲松,孔子由衷地赞叹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千年之下,我们读此句,似乎仍然可以看到在冬日凛凛寒风里,苍松冒风凌雪,青黛拔劲、枝披叶拂、生动且坚贞的生命状态。一棵这样的苍松深植心底,能拒抗人间多少凄风冷雨、严寒霜冻!孔子读“河”,也读“树”,广博浩大、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吸引着他,感染着他,升华着他。他的感动从内心深处冲决出来,让他脱口而出。他言简意赅的生命喟叹响彻千古,闪耀辉映于多少学子的头顶。许多学生是从老师这里开始认识人生、认识生命的,老师的生命喟叹很可能是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生命的开始,也可能是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生命的终止。

老师因喜欢阅读而洋溢出生命的丰盈与快乐,便铺排成了这样一幅深邈斑斓的星空。这种因阅读而生的来自生命深处与灵性深处的丰盈与快乐,像星空一样辽远迷人,它的星空魅力足以构成学生永生的“仰望”。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是紧密伴随着他的阅读史而形成的。在阅读中,一个人的精神与心灵才能逐步得到确立,阅读让一个人的“内在”精致而宽广。一个人的个性真正的成长与独立一定是在阅读中得以完成的。特别是那种伴着丰沛的泪水与内心的鼓荡完成的阅读,会如一座熠熠的星空一般,把一个人今后整个的人生状态辉映得星光无限,神采奕奕。学生早一日仰望到这样的星空,他的心就会与更多的人一道呼吸,他会把自己和整个人类相通相连,他不再是一个局部、一个个体——有了阅读,我狭窄的心自此便有了一个大大的宇宙!一位老师将这样的星空展示给学生看,就是将悠久浩瀚的人类精神与学生小小的不断成熟的心智自此勾连交织在了一起。

意大利一位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对沙漠虔诚地施礼跪拜。事后记者问其为何如此,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老师心中的星空还应有一方留给——敬畏。人因“敬畏”而神采顿出;人因“轻慢”而神情猥琐。敬畏星宇,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圣哲,敬畏人类未知的领域……人类对宇宙、对世界应该永葆一种虔敬之心,不可轻言“征服”。难道战战兢兢、惶惶恐恐,凭借各种工具,由南坡登上珠峰,便是“征服”了这座桀骜的高峰了吗?在人类粗鄙的“傲慢”里,尽显人类的短浅与无知,尽显人类的丑陋与拙笨。人类由“敬畏”而生节制,由节制而生“力量”。人类的“力量”表现在与万事万物的和谐相处上。当老师心中“敬畏”的星空铺展于学生的“仰望”中,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地成为一个对世界富于修养的人。他的修养体现着人的高贵,他的修养保持着世界的长久和谐。

…………

老师心中的星空,璀璨晶莹;老师心中的星空,浩渺悠久……

教育,究其根本,就是自此师生有了一座头顶的星空!如若有幸,学生的心中亦有了这样的星空,那不但可以展示给老师看,还可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师与生、生与生仰望于斑斓幽邃的片片星宇之下,这又是教育之大境界与大幸运。

一节节课,就是一幅幅熠熠生辉的星空;一节节课,就是这样的一个个仰望!

NBA中悟教育

曾和我的学生一起观赏过一次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联赛(NBA),从中似乎悟出了一点教育之道,觉得有借鉴的意义,于是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在NBA的比赛现场,我们会看到不少孩子伴随着比赛节奏,热情投入地扭动身体,做出各种夸张的表情,尽情抒发基于个体理解的生命欢愉。在他们看来,比赛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甚至比比赛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们借此张扬了个性,疏解了心情,表达了意愿,成就了自己。一个“人”真实而美好地表现了出来。比赛对许多人而言,似乎只是个由头,其实抒发与表达生命情绪,呈现一种真实而本性的生命状态,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一个男孩,依据他的立场或吐舌或皱眉或欢雀或振臂或狂跳或摇摆……身体自如,表情可爱,陶醉忘我,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生动而自然地抒发着他的自我生命立场,身体表达与自我内在状态达到了空前的自然交融。大屏幕将他可爱投入的样貌放映出来的时候,全场都被他感染了,在那一刻,这位男孩显然就是位大明星。其实成不成为明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我的专注与入情。在大屏幕选取的比赛现场大家欢快投入的场面中,有一对父子交谈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子促膝而谈,男孩时而振奋,时而激越,时而倾听,时而陈述,我想父子间通过这样一场比赛让彼此增进了解,达到更深、更丰富沟通的目的,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的家庭全家都很投入,彼此感染,高度默契。甚至一些老头、老太太,也可以忘记年龄,双臂前交,做纵马奔跃之状,其情态在年龄的反差中显出很强的感染力,一位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显出孩子式的可爱。他们忘情投入并且崇拜力量与技巧,崇拜英雄,崇拜强健有为、能够改变局面的“人物”(比赛中间,还有一个曾在执行某项任务中失去一臂而单臂做俯卧撑的军人。全场一同起立,为他热烈鼓掌)。全场两万多人构成一个强大的相互影响与彼此感染的抒发场与欢愉场。这是否就是美国NBA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

比较而言,我们的孩子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最缺乏的就是热情与专注、崇拜与向往。我们的孩子自小就活得特别不生动、不尽兴。我们的孩子往往把生命张扬理解为野蛮和霸道,理解为娇宠无忌、粗鄙不堪。我们没笑过,没喊过,没扭过,没夸张过,没过分过,没忘乎所以过,没为了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声嘶力竭过。我们不少的孩子到高中阶段已然是暮气沉沉、老气横秋,热情丧失殆尽。他们简单功利,对分数看似高度在乎,但又缺乏坚实不懈的努力,是我们现在高中教育很普遍、很基本的一个问题。他们在麻木中炼就无可奈何又必然需要的坚持与坚韧,他们在不关是非中肃清头脑排除杂念渴求自我成功。我们目标明确,故而简陋单一;我们利益观早成,故而对无关实现自我利益之事毫无热情。

我们没有NBA!这似乎也关乎教育。

教育的魅惑——辛巴的启示

我们当老师的,课堂中最害怕的一个字是“隔”。学生对老师教授的内容“隔”,对老师传达的思想感情“隔”。“隔”了,老师就会觉得讲课很没有意思,很孤立。

在这当中有一种“隔”,恐怕是最可怕的,那就是低俗委靡、纯功利的世俗认识成为这个班的舆论主流与评价主体。一旦这样,无论一个老师多么优秀,说讲的内容多么透辟入理、沉痛悲哀、引人深思、催人泪下,都会在学生浅薄无聊、嘻嘻哈哈的笑声中消解殆尽,化为乌有。一个班的课堂中,如果学生始终都不曾真切关注、心潮澎湃、用心思考,始终都不曾邂逅过深挚伟岸的生命形态,恐怕也很难说在真正意义上接受过“人”的教育。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教育小故事。

我截取了《狮子王》中这样两个小故事,对比着让学生看。

[镜头一]

夜幕下,小狮子辛巴和父亲对话,父亲告诉他,自己的父亲曾经告诉自己,过去那些伟大的君王从那些星星上望着我们。每当你寂寞的时候,要记得那些君王永远在上面指引着你。

星河耿耿,夜空广远,父亲的话震撼启迪着辛巴(因为小辛巴从此有了历史性的“照耀感”,这种“照耀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会让你感觉你与伟大同处一个系统之内。他会带给一个人前所未有的召唤力与持久力),他的内心一定已发生了什么。按照这条路走下去,我们相信他必将成为一个优秀的狮子、一位伟大的君主。

[镜头二]

辛巴落难,与臭鼬丁满和野猪彭彭生活在一起。在饱餐肉虫子之后,大家躺在同样的夜幕下,仰望夜空。彭彭突然对夜空中远处发亮的东西(星星)发生了兴趣。丁满回答他说是萤火虫被大大黑黑的东西困住了。彭彭则认为是几千里外的气体在燃烧。于是,他们又问辛巴。辛巴此时已没有勇气将父亲当年对他说的那些话告诉大家。在彭彭与丁满一再的追问下,他嗫嚅着,说曾经有一个人告诉他,从前那些伟大的君王在星星上望着我们。不想,他的话刚一出口,丁满和彭彭就“喷”了。他们笑得就地翻滚,他们不知道究竟是哪一个笨蛋竟然会想出这样的答案。“环境”真是残酷,当辛巴很不好意思,终于鼓足勇气将父亲(辛巴没有说是自己的父亲,他说曾经有一个人告诉他,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细节。这个细节让人心痛)告诉他的话对彭彭与丁满说出后,带来的却是前仰后合的大笑。这种笑有时在我们学生中是很熟悉的。为了适应并融入这个“环境”,辛巴也只得陪着他们笑。彭彭与丁满都不是“坏学生”,但他们确实是属于我平庸我快乐的那种。他们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没心没肺;他们无法理解狮子王木法沙心头的永恒与壮阔。当辛巴离开这个“笑场”,黯然神伤地再次面对苍穹星宇的时候,他真的有了切实的迷惘与悲哀。(要不是后来女朋友对辛巴进行了二度生命唤醒,辛巴恐怕只能一生都吃肉虫子了。)

借这个故事,我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渴望高贵的种子,所以每每我们邂逅生命中的崇高,便不由得热血沸腾,雄心万丈,乃至热泪盈眶。一旦我们的生命与崇高接榫,我们浑身也会洋溢着崇高的力量。让我们用真切求索的目光扶住老师,给他鼓励,让他讲!

我这个故事真的很小。我力图将教育做得深入浅出,化于无形,自然而然,引人思考。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确实是一项富于智慧的事业。花一些心思,想一种办法,换一个角度,运用一种学识,拿出一份心胸,教育也许会有更好的样子。

阅读,不只是好书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有关学生阅读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再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阅读,于校园内正悄然兴起。阅读,不只是好书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教师在此过程中,也担负着重要的生命角色。如若排除家庭的影响,我们似乎可以确定地说:好书是一片广袤的森林,在学生与好书之间,教师就是条芬芳的小径。

阅读进一步推进需要有更内在的方式

随着阅读的不断推进,现阶段,有效阅读已不止于我们教师为学生开出一份漂亮的书单。当然,也不止于校园中可以很方便地借到书、读到书的这些条件设施。这些当然都很重要,特别是在早期推广阅读的过程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推动会渐渐失去此前的效力,个中缘由,不难发现。书价虽然一直在上涨,可是在国内相对于其他许多商品而言,书依然是十分便宜的。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在城市里,现在已经很少有家庭无法负担孩子买书阅读的需求了,特别是在大城市,孩子买书那点费用已然不算什么。此外,仅靠书单、书名也难以进一步推进学生的阅读了。每个孩子其实都知道一些名著。孩子们所知晓的这些名著,如果认真读来,自然也会很有收益。不同于物质匮乏的年代,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孩子们容易获得书,买得起书,也知道一些好书(并且好书推介的渠道也增多了),但在内心深处却严重缺乏读书的兴趣与内在愿望。一个在内心深处厌食的人,即便你把美食摆得到处都是,让他触手可及,恐怕也解决不了他的根本问题。

在阅读推动的过程中,还有让学生画插图、配书签、依据情节进行表演等做法。这些推动,早期都可行,但读书真正扎实的兴趣,或许只能在书的内部、在阅读中真正获得。围绕式的培养,可能增进的还是绘画、设计、表演等方面的兴趣。

目前,阅读的进一步推进需要更内在的方式。课堂,便是诞生“更内在的方式”一个重要的地方。

将阅读从语文课堂里脱离出来会形成新的困境

不能立足于语文课堂的阅读,会形成新的困境。课堂,本该是广阔阅读与自由阅读最核心的一处触发源。日日枯倦,何以去课外讨生活?

读书中兴味特别重要。兴味是学生在具体的一本本(也包括一篇篇)阅读中诞生的,兴味的养成离不开日日的语文课堂。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涵泳工夫兴味长。”人因兴味才喜读书。特别是在养成学生读书习惯、帮助学生获得读书方法的时候,如若读得兴味寡淡、了无生趣,这时无论我们怎样强调读书的重要意义,在学生那里,这样一种说教式的规劝对他们也意义甚微。其实,建立并体味兴味,是真正的读书之“难”,因为,兴味包括读书的穿透力、提炼力。南宋学者陈善曾经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此言深中肯綮,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不仅如此,兴味是见识与性情的完美结合。卓越的见识与跳脱的性情一旦相得益彰,读书便是一种无比享受与流连忘返的过程。

兴味是在乐趣里生出智慧,是在智慧的获得里生出乐趣。如此复杂的心智活动,不少没有自小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是不好自我自然感知并获得体验的。说得简单一点,纵然有再美好的书目,寻不到“意思”,学生如何能坚持?再加之简单功利化的强大社会影响,学生阅读的前景必然堪忧。有“意思”,学生才会坚持下来并努力去做。当然,读书本身就是有意思的一件事,但更高级的“意思”需要点拨与指引。有意思,学生当然可能自我产生,但亦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与示范,需要教师努力创造更大的氛围与情景,让更为普遍的学生享受到。学生尝到甜头,入了迷,阅读才好说。

课堂本是一滴水,借之以照应整座大海的星汉灿烂。一篇课文的篇幅或许不大,但《敬亭山》28字里,也可以挥就李白的高远与青朗;一篇《阿Q正传》只是鲁迅的一个中篇,但也足以传递出先生的深透与睿智……课本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阅读。如若我们一方面将这里的阅读搞得枯败冷落、形同死灰,另一方面说外面的阅读好精彩,这样的尴尬并不好处理。学生长期缺乏现实里成绩的支持,这样的阅读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我们搞不好课内的阅读,学生又怎会相信课外的阅读是那么精彩?学生的阅读,当然不能止于课内。但因为见到了一滴水的灿然,我们终于萌动了去看大海的波光跳荡银波万里,这便是课内与课外和谐的触动关系。我们因见到了整座大海,便更可以欣赏一颗水珠的光鲜与纯然。给得了学生眼前的“现实”,才可以引导他们奔向常人不可见的远方。

脱离了真实阅读价值的语文课,那是什么课!不能养成学生有效读与写的语文课,本身便严重脱离了语文的基本意义与价值。或者也可以这样说,缺失了有效读与写的语文课,那还算什么语文课!一个语文老师在读与写上不能有所建树,那他还能做些什么!语文课本身便应该是阅读课。读与写,是语文得以腾翔的双翼。不能享有阅读魅力的语文课,自身便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提高课堂阅读的品位与兴趣,在惊心动魄处读,这正是我们改变学生阅读状况的当务之急。如果一个学生在整日与他相处的天天上语文课的教师身上都不曾真切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体味不到书之于人的重要价值,那么学校对于他阅读的影响已经甚为微弱了。

阅读经典与摆脱低劣

人的生命有限,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节奏明显加快。学生们现在需要应对的事情着实不少,因此,学生读一流的作品与真正的经典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人生不过百年,不能与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与最杰出的思想情感相遇,真是最大的憾事。不遇奇峰,不览壮流,是对生命的辜负。不仅如此,所谓一流的作品与真正的经典,一定是把人类最深沉的热烈与最纯挚的简单充分表现出来的作品,它将“人”更活跃也更神圣的生命力开扬出来,也将人更内在也更深刻的孤独与困境提供出来,因此与这样的作品相遇,孩子们受到的影响与触动是无法估量的。一流的作品与真正的经典,不仅是当我们遭遇问题的时候,需要到那里去寻找答案与获得验证;更重要的是常读常新,帮助我们从现实之困里一次次完成生命更新,一次次决定学生成长中那个隐秘而重要的部分的质地与走向。

钱理群先生曾推荐说:《论语》、《庄子》、唐诗、《红楼梦》、鲁迅作品,是适宜青少年阅读的经典之作。这可供我们参考。

在现实中还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我们:学生被劣质书籍所困怎么办?这个问题究其根本,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遇到好书(不是没有看见,而是没有融通)。在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过程中,是不能排斥自小的锦衣玉食、华服霓裳的。也就是一个人自小如若养成了纯真而高级的阅读品位,他自己是不会轻易接受“粗茶淡饭”与“敝衣褴褛”的。优质文字的质地与内涵都不是一般粗制滥造的文字可比的。去九寨沟旅行的时候,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自外边的世界带着一身仆仆的风尘与满头的溽热一下子闯入的时候,会立即被这个清亮亮的世界所吸引。初次见到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的时候,道道瀑流吐玉飞花,我们流连驻足,久久不愿离开。殊不知,入之愈深,所见愈奇,当我们撞见珍珠滩瀑布的时候,无论是满地铺展的水流的奇姿妙态,还是那种自高崖跌下翻江倒雪、万马奔腾的赫赫声势,让从前所见,一下子便不算什么了。待我们折返,重遇树正、诺日朗等瀑流的时候,真是不觉有“小巫见大巫”之叹!阅读也是如此,其实没有谁是喜欢“粗茶淡饭”与“敝衣褴褛”的。当然,阅读没有吃饭穿衣那般直接简单,因此教师在其中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自己能否将一流的作品与真正的经典读出妙趣横生与无尽浩渺,对于养成学生的阅读品位是尤其重要的。不仅如此,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的参照,需要的正是教师的见识与视野,需要教师长时期的修养,有时甚至是超越常规的胆气。

师生合作,才能使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走进”学生。学生最终自我品位上的拒绝才是他们真正的脱离。

阅读,是学生生命的自我完成

阅读是语文教育之魂,因为它往往可以决定人成长中隐秘而重要的那个部分。

成长,是具有隐秘性的。意识强烈、目的明确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而我们常常不知道到底是谁,施加了怎样的魔力,终将孩子锻造如今!在这些神秘的力量里,阅读无疑是重要的一支。阅读往往可以决定学生成长中隐秘而重要的那个部分。这是因为,优质的阅读将更优质、更宏大、更真醇的作者世界与读者身心充分地交融在一起。在这样一种交融中,更强大、更丰富、更卓越的那个“场”会与学生固有的“场”融通起来,这样一种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融通,力量是强大的。阅读,正是这样的一种融通。阅读,就是在痴迷、泪水及翩翩联及之中,自觉自愿地接纳那些重要的“介质”进驻自己,并与之汇成同样的节拍,心潮起伏地与之合作,去一起合成自我重要的那些生命更新。有效的生命更新,就是学生坚实而重要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阅读,是学生内在的一种自我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当然需要教师引导,甚至教师的帮助亦是必不可少的,但学生自我的内部必须要经历自我感受、自我认知、自我校正、自我合成的充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是不可以强塞概念于学生,因为模糊简单的概念于人无用;二是要帮助学生充分展开并实现这个自我完成过程,过程越有效充分,阅读的效果就越好。

记得教师引导学生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上课学生便齐读“学习目标”,其中一条是:“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与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不是很妥当。我知道这位教师是在遵循学校正在推广的某种教学模式上课。我们不少的课堂程式化倾向严重。课,应该是学生自己心头长出来的果子。类似这样的概念与结论,是学生在读的时候自我发现的,这才是阅读的快乐。现在开篇即读,使阅读变成了一种验证,或者说一种灌输,快乐何来!阅读是生命的自我完成,建构是自我逐步完成的,不是教师将概念强塞给学生的。在后来课堂进行中,学生普遍认为此篇文章表达的是苏轼苦闷的心情。由此看来,我们不仅强塞概念于学生,而且课始时的齐读,也不过是走过场,学生并未真正过心。这是课堂不小的尴尬。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自然可以完成学生对苏轼情感世界的认知。“月色入户”,为何不言“今晚有月亮”?“月色”与“月光”有何区别?“月色”重在言“月亮的风姿”,“入户”重在强调月亮对人的亲近,月色今晚是华妆而至,在明朗静美的月华里,人心顿作一片皎然,纯然与明快,自由心生。在这样的感受里,苏轼的内心不难探知。

读出自己的书目与切己之关联

在阅读推进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较为普遍,就是学生、家长、教师都特别热衷于获得书目。当然,得到一份自己特别崇敬的学人的阅读书目,为自己的读书提供参照并进行相关拓展,本是一件极好之事。但书目盛行,似乎非依托于一个书目便难以展开有效的阅读,其背后其实潜伏着一种隐忧。在这世间似乎存在着一类特别重要的书籍,它们开列在一张神秘的单子上,只要照着去读,便可以快速获得成功,超越常人,这其实是一种简单功利化的想法。好书我们所知固然有限,但对待那些人尽皆知的好书,如若我们认真阅读,努力体悟,也必有所得。诚如朱子所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确是读书重要的规律。因此,真正的书目,其实是每个认真读书的人自己读出来的。这并非说别人的书目没有借鉴意义,但最终写在自己书目中的那些作品,一定是与自己交融充分,伴自己度过重要生命时期、帮助自己产生生命能量的那些作品。这些书籍与自己发生过特殊的价值,自然难忘,自然必读。苏轼被贬儋州的时候,精神上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所以此时如若请苏学士开列书目的话,我想陶诗一定位居其要。如若我们的学生都渐渐读出了自己的书目,这真是阅读最大的幸事。

阅读重要的是要归之于己,与自我切实关联。长期以来,简单机械的应试教学泛滥于课堂,展开人类宏大心灵场与精神分享的阅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