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团团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9:33:34

点击下载

作者:幾米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故事团团转

故事团团转试读:

序:故事团团转

我坐在工作室杂乱的书桌前,喝着超商买来的黑咖啡,无心听着收音机里不断播放的古典乐,无神地翻阅着眼前一张张一叠叠长篇作品的草图,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

我的肩膀疼痛已经持续多年了,腰最近也开始不对劲,怎么坐都不舒服。我每个礼拜在固定的时间去整脊复健,每次都好害怕被整脊的老师数落:“再不调整工作时间和分量,再不去运动,我也救不了你了!”

最近我常常感到困惑,或者是常常缅怀当初创作时勇往直前、势如破竹、灵光笼罩的美好时光,为何一去不回头?为什么创作了十六年——严格说起来二十六年——之后,一切都没有变得更简单?

我不是应该变得更棒、更驾轻就熟吗?我的画技更成熟精练,我的工具更昂贵完备,我的思绪更周全缜密,我的经验更丰富老道,但为什么我觉得创作愈来愈困难,愈来愈让人困惑迷惘?噢,老了。真的只是这个原因吗?我沮丧低头,不敢直视眼前的作品,想逃。

我需要找个有经验的人谈谈。编辑说:“你已经算是很有经验的了。”我需要找个同行谈谈。编辑说:“许多同行也想和你谈谈。”我常常神情严肃地对着想要创作的朋友说:“创作不需要那么多废话道理,只要日日低头实作,自然就会找到最动人的答案,眼前就会浮现一条幽静绝美的小路,沿途开满了香气四溢的花朵,远方会有温暖的光……”但,现在咧?花朵逐渐凋谢,小路被生猛野草掩埋,远方的微光瞬间暗去。我像一颗逐渐失去动力的陀螺,眼看就要倒下了,一切都无法挽回吗?我需要勇敢承认,我的创作力已大不如前吗?实在是太逊了!我必须羞愧坦白,我的脑波每一天都浮现“放弃!放弃!”的讯号,可是就要这样轻易妥协吗?

我摇头,猛烈摇头!不!我跟你拼了!每天我依然坐在更杂乱的书桌前,一口一口喝着黑咖啡,耳边传来莫扎特、布拉姆斯、马勒、贝多芬、肖邦优美的乐音,我埋头努力画着一张张一叠叠的草图,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

要不然呢?要宣告失败吗?我很要面子呢!来吧!来吧!

这本书来谈谈过去这六年的创作出版始末,很多细节都已经忘记了,很多记忆重新拼贴,痛苦的都忘了,美好的一谈再谈。

画吧画吧!写吧写吧!故事转吧转吧!二〇一四年六月2008.09《躲进世界的角落》How to Own A Corner进入了创作的状态《躲进世界的角落》是我在《壹周刊》专栏作品集结的第一本书。

二〇〇二年我开始在台湾《壹周刊》有个跨页版面的专栏,叫作“甜美生活”,但那时的生活状态其实一点都不甜美。当时一边想着要持续创作长篇绘本,一边还要分心画两个专栏,同时还有许许多多报纸杂志的插画邀稿。时间的压力、题材的繁杂,和真气乱窜的狂想灵感,都让我感到痛苦难耐。

但每个星期三早上,不管生活如何混乱脑袋如何昏沉,我都必须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开始专心地画这个专栏,画一张38×56公分的大彩图。顺利的话一天结束,通常需要两天,但常常也胡搞到第三天。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六年。

虽然专栏设定了主题,但每个礼拜还是都不知道要画些什么、说些什么。但神奇的是,当我把纸铺出来,握着铅笔的手就开始画了,夸张说起来有点像“乩童”,准备好就被附身了。我喜欢画树林、草原、岩石、水流、湖泊、落叶、花朵、气球、房子、公路,和一个行走其间的小孩。我喜欢画一切不在我都市生活现况里的场景,所有的美好都在远方。我喜欢画可以随性涂鸦的背景和一个无所事事面容寂寥的小孩。我喜欢画很大只的动物,睁开很大的眼睛无辜地看着图画里需要爱的小孩。我喜欢用缤纷的色彩、烦琐的笔触,营造莫名的孤寂。

但若是要细问每张图为什么要这样画?人物和环境间搭配的选择是什么?色彩笔触质感的道理何在?我无法条理地具体说明,只能说下笔时进入了一种“状态”。我只是画出在那种状态下,直觉的感受。时过境迁,要回去仔细推敲当初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画面,我无法解释。有些作品超出一开始的想象,画完自己也都感到惊讶与开心;有些作品不是很满意,但在当时的能力和状态下,也只能沮丧地昧着良心去交稿。

二〇〇八年春天我决定将专栏作品集结成书,厚厚一大叠,累积了近三百多张的作品,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将它们收编变成一本书。在充满故事的杂志上创作没有故事的图画

怎么会想到要做这样的书?这本书到底想要传达什么呢?书里的这些图画有什么故事要讲吗?你做书一开始都是这样模模糊糊不知所云吗?嗯,好像都是如此。你希望读者可以从你的书里得到什么?(沉默。)

换个方式问,你的灵感从哪里来?科科,很难说出口。直觉?一切都是直觉吗?我可以举例说明吗?比方说这张图。夏天,我喜欢带女儿去游泳,看她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所以画了这张图。

我的作家朋友写了一本书叫《静止在树上的羊》,有一天他离开了到另一个世界,我伤心地画了这张图。

我模模糊糊地要表达某种不精确的感觉,我只是想表现我喜欢的画面,但并不那么在意别人观赏时的评断。读者透过画面也许能接收到我所想要传达的状态,但那一定不是全部。那绝对不是确实条理的论述,也不是完整情节的故事,而只能靠色彩、线条、造型、质感、气氛,和一小段没头没尾的文字,来感受一下与当下情境完全不同的氛围。

比如这张是我去看电影《时时刻刻》后画的,电影里第一段是大作家吴尔芙的故事,她的侄女在花园看到小鸟尸体,然后她们讨论了一小段关于死亡的话题。我对这场戏有所感,看完电影回来就画了这张图,但没想到画出来的却是那么缤纷,可是这画面是从小女孩想要埋葬死掉小鸟的悲伤故事而来的。

画单张图一开始都非常随性,漫无目的地游荡,从很小的细节开始,凭空想象。在这种状况下,有时会有类似“自动创作”的经历,每个画面最后的成果都是惊喜,当然有的时候会是惊骇。

以往的专栏都有个明确的主题,比如说“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照相本子”“履历表”,主题概念清晰,而且要写很多文字传达内容。但《壹周刊》的专栏叫“甜美生活”,主题抽象所以创作空间非常大,任我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于是我随性地画了一张又一张互不相连的作品。

可是这些图放在这样一本综合性的杂志里,让我一直觉得格格不入。每次收到杂志翻开,前面是明星八卦后面是暴露狂凶杀案,或者前面谈严肃政治财经趋势,后面是旅游美食电影评论,我都会一时感到头晕,是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会突然出现两页这种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图画专栏?特别是我将主题设定为在大大环境中的小小人物,那种纯真童年的回忆,或空旷疏离的寂寞感受,和《壹周刊》给读者的社会写实零距离相比,感觉就真的有无限遥远的距离。也许是我想太多,因为这本杂志就是要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面向,在那个大单元中也有好几个文学大家的专栏,但都是以文字呈现,在翻阅的时候不会特别感觉有明显差异,要仔细阅读之后才可能察觉得到。可是图像是在观看的第一眼瞬间,就会整个被接收的,每每都觉得我的作品放在这里是来乱的,却也这样持续画了很多年。也多亏那些年如此坚强自成一格地持续画下去,才能有那么多图画可以运用,然后重新书写编辑,完成了《躲进世界的角落》和《走向春天的下午》这两本书。在浓雾中找出方向

如果将三百张对开彩图,全部整齐排列摊在同一平面上,从高处往下看去,那画面应该会很精彩。但将这三百张彩图叠在一起塞进衣柜角落,实在让人兴奋不起来。是的,我的衣柜里放了很多图,二〇〇八年春天我决定将它们拖出来试着编成书。

做书的开始都像掉进一团浓雾里,困在其间找不到方向,必须不断摸索徘徊,耐心等待微风吹过,才可能稍稍看清楚方位。

我在三百张图里迷路摸索,慢慢从其间挑出大约五十张图,然后再从这五十张主角不同、场景不相连的图中,找寻可以串连的线索。如果不在其间找到一条轴线,把它们重新串连成一个故事,就仅仅只是一本插画集,这种做法不能满足我创作的渴求,于是必须不断地尝试各种组合,找寻可以好好说一个故事,又可以将图画安置妥当的新形式。

最后我在图里找到了一种相似的气氛,所有的小孩都像是寂寞地躲在一个不被人发现的角落,于是定下了“躲进世界的角落”的书名。再从这个书名来反复思索,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让每一张图都现身说一段话,串成一个大主题。

这些作品在还没统整、分散单张图来看,实在很难想象它们之间的关联。就像散落一地的小拼图,必须耐着性子一一为其找到最适当的位置,逐一组构之后才能慢慢窥见全貌。编辑能力或许是创作者也要培养的,才能够去组织既有的元素来产生新的趣味,做这类书籍要花很多时间在“剪接”上,这种组织编辑的能力无法凭空而来,得透过不断创作新书累积经验而成。

简单来说,这种创作模式的流程就是:(不管是被邀稿,画专栏,或者是自己主动创作)累积了够多图像素材后,重新跳出来思考,以编成一本概念完整的书为前提来考虑,这些图像之间有什么共通点?这共通点是私密的还是具有普遍性的?如果是普遍性概念的话,其强度能不能经得起以文字一再反复诉说?最后,这概念能不能创造出人物角色来说个有趣的故事?问完自己这些问题,应该就准备得差不多了。

我们看到《躲进世界的角落》里的小男孩,就是找到主题来串连专栏旧图之后新画的,希望他能担负带领主题串接不同画面的任务。但我不知道这样的剪接手法到底对不对,总是很难找到人来跟我讨论这些创作方法,我是怀着姑且一试但又笃定的心情来做的,这样的叙事方式在绘本类型里算是蛮有实验性的。

此外,《躲进世界的角落》有了新的开本。一方面是这些图适合这个尺寸,再来也是因为原先的开本用太久了,有点腻了,很想要挣脱旧有的拘束。也导致接下来的《走向春天的下午》《星空》《时光电影院》都继续用这个开本来创作。从逃避到励志的转变《躲进世界的角落》封面是从书里五十张图中挑出来的,但觉得之前画里的墙面和涂鸦的色彩都太黯淡了,也没有摆放书名的空间,于是决定保留窗景,其他部分全部重画,并将书名的位置预留出来。我很喜欢模仿儿童画图的笔触,不用预先严谨地仔细构图描绘,解放所有的束缚,只要放胆快乐涂鸦。但我生性胆怯不够洒脱,因此很难去画出那种看来随意潦草狂放几笔便很有意境的图。但心里还是默默期待,有朝一日可以挥洒一本涂鸦式的绘本创作。“躲进世界的角落”这主题一开始是很内向的,是懦弱逃避现状而非勇敢抵抗真实,但故事到了最后又有些小小励志,小男孩有了挺身而出的实际作为,即使是在梦境里面。从消极到励志的调性转换,是随着穿插的小男孩故事逐渐变化,与原先的图像互动,因而慢慢形成的。虽然主题是确定的,但故事走向会有机地随着实作的状况演变。几乎所有我的作品都是先画好图,再写进文字。我喜欢一遍遍朗诵写完的句子,借此删减许多艰涩的用词,希望所有的文字简单到小孩一听就懂。

这本书不像一般长篇故事那么紧密,写法比较像是单篇单篇分别考虑。相对来讲,小男孩在《躲进世界的角落》里只是串场,用这样一个小男孩的角色,渺小又寂寞,还蛮适合这本书的主题,也很让人喜爱。连载的压力

专栏连载须持续不间断地创作,但规律的马拉松交稿生涯却也影响长篇作品的产生,我完全没有多余的心力与时间好好构思其他的创作。

那段时间不只有《壹周刊》每周的专栏,同时还有《苹果日报》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无休的专栏。另外《联合报》《自由时报》也有不定时的专栏,加上零零星星不时冒出的插画邀稿,每天都在火力全开的状态下疯狂画图。

从二〇〇二年到二〇〇七年大约六年时间,我都没办法好好思考创作长篇绘本。当时的状态是,短时间要画出来的单幅图完全没问题,但需要长时间来酝酿的、要组构连贯场景图的,却根本没办法,毫无时间与能力再去发展如《地下铁》或《向左走·向右走》那样的作品。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我先在专栏里偷渡《时光电影院》里那几张在电影院观众席的画,或是《星空》里男孩和女孩各自出现的几张画,之后就无以为继了。当时只能产出零星片段的画面,期待之后有余裕再去想整个结构和脉络。通常都是这样来处理不断闪现的画面,有时只画草图,有的就先画出来在专栏里发表,其他也无暇多管了。一直要到二〇〇八年结束掉手上的专栏,我才有时间重新面对长篇,《星空》和《时光电影院》也终于在这之后慢慢成形。

即使画专栏对长篇创作有伤害,但专栏作品的积累却是后来许多绘本的源头,我要感谢《壹周刊》让我随性地画图,最后画出了一些觉得还不错的作品。《躲进世界的角落》不像长篇绘本有清晰的线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