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我而美好一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07:02:33

点击下载

作者:孙道荣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因我而美好一点

世界因我而美好一点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世界因我而美好一点作者:孙道荣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5-01ISBN:9787506849289本书由四川文轩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辑闲语:走错路看到不一样的风景1、装睡的人叫不醒

母亲推门走进孩子的房间,想看看孩子是在做作业,还是在偷玩游戏,却发现孩子已经躺在床上,睡着了。这孩子,还没洗脚呢。母亲轻轻喊着孩子的名字。孩子没反应。又提高了嗓门,叫了几声,孩子翻了个身,继续睡,还发出细微的鼾声。母亲摇摇头,帮孩子掖好被子,关了灯,走出了孩子的房间。

见没动静了,孩子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手里还拿着游戏机。他是在装睡。

你一定也装睡过,当有人叫你的时候。也许喊你的,是一个你懒得理的人;也许是你明知道起来要去做什么事情,而那又是你一点也不想做的;也许是你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被打扰;或者什么也不为,就是不想此刻睁开眼睛。你闭着眼睛,呼吸均匀,忍住窃笑,甚至发出鼾声,像一个睡得很沉很死的人一样。

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除非他自己愿意醒来。

装醉的人,也叫不醒。

有个经典一幕:一帮人去饭店喝酒,酒足饭饱,该买单了。这时候再看桌上,趴着一个,横着一个,竖着一个,看样子,是喝醉了。你喊他,买单。叫不醒。你喊他,该走了。他还是不醒。不过,没关系,等真的有人付了钱,买了单,他就会突然仰起身,大着舌头,举着酒杯,大喝一声:“来,干杯!”

在关键的时候,醉了,在适当的时候,自己醒来。这一定是一个装醉的人。

真睡着的人,往往一喊就醒;真醉了的人,对自己的名字,反而可能更敏感。那是本能,或者条件反射。而装睡和装醉的人,是任你怎么喊叫,也叫不醒的。非但叫不醒,为了装得更逼真一点,他还会发出鼾声,或者满口醉话,胡言乱语。

同样的道理,装聋作哑的人,是听不见的。有的问题,你反映了几百遍,有关部门就是既听不见,也看不见。他们没有聋,却听不见群众的呼声;他们也没有瞎,却看不见他人的疾苦。不是他们的视力和听力出了问题,而是他们压根就不想看到,也不愿意听到。装聋作哑的人,既可以毫不作为,打打酱油,和和稀泥,又能够什么事都一推三六九,以不知道不了解,而摆脱干系,推卸责任。

装疯卖傻的人,你是无法和他讲道理的。你和他讲事实,他与你摆乌龙;你与他谈道理,他和你卖关子。总之是不搭你的调,不理你的茬,不办你的事,不讲真的理。打太极,玩虚招,还装作一脸无辜,一片茫然的样子,让人徒唤奈何。这样的人,自然不疯也不傻,而是聪明之极,精明之极,遇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他们比谁都清醒,比谁都精干,也比谁都麻利,比谁都果决。

装模作样的人,是不会真心对人,用心办事的。他所做的,只是端个架子,摆个样子,做个姿态,走个过场。当面是一套,背后又是一套;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领导面前是一套,群众面前又是一套;对别人是一套,对自己又是一套。你永远无法搞清,哪个是他真实的面孔,真实的目的。

装腔作势的人,是难以担当的。这样的人,擅于拿腔拿调,总是虚情假意,处处惺惺作态,遇事矫揉造作,表现道貌岸然,实乃故弄玄虚。一个装腔作势的人,唱的必然是空城计,说的必然是莫须有,做的必然是假大空。

装睡、装醉、装聋作哑、装疯卖傻、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个字:“装”。装,是它们的幌子,是一道屏障。就像装睡的人叫不醒一样,无论是对待装聋作哑的人,还是装腔作势之徒,要想还其本来面目,就必须先撕掉他们的面纱,让他们无法再伪装下去。

你有没有“装”过?别装作没听见。2、你有什么让人羡慕

回乡探亲。去拜望一位小时候的同窗,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一直是同班,后来,他因为家庭变故辍学了,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生活一直很艰辛。在他的盛情邀请下,晚上就住在他家。他让妻子小孩睡另一个房间,我们俩睡一个房间。我们躺在床头,又聊了很久。言语之中,他流露出对我的羡慕:上过大学,在大城市工作,收入高,还会写文章,不像他,生活总是很艰难,以前拉扯孩子,好不容易孩子大了,儿子结婚盖房子借的债,又像大山一样压着他……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说实话,如果不是辍学,以他的成绩,一定会比我优异得多。

见我打哈欠,他歉意地笑笑,不好意思,跑了一天,你一定累坏了,那我们睡吧。我点点头,他关了电灯。

闭上眼睛,我却怎么也睡不着。不是因为换了环境。很久以来,我的睡眠一直很差,平时在家里,明明很困了,我也要辗转反侧很长时间,才能迷迷糊糊睡着。这已经成了我最头疼的事情。

没一会儿,我听到了细微的鼾声。他已经睡着了。我的头昏昏沉沉,却就是无法睡着。多么希望能像他一样,这么快就进入梦乡啊。

第二天一早,他起床了。看着我的黑眼圈,他愧疚地说,昨晚没睡好吧,是不是我打鼾影响了你?我这人,就是这个毛病,头一挨着枕头,就会睡着,跟头猪似的。我摇摇头,对他说,你的鼾声不大,没影响到我。我拍拍他的肩膀,其实,我也非常非常羡慕你。

他诧异地看着我,别开玩笑了,我都这个样子了,还有什么让你羡慕的?

很想跟你一样,像一头猪,倒头就能睡着。我真诚地对他说。

这是我的真心话,没有半点娇情。如果能睡个瓷实觉,我宁愿拿我所拥有的很多东西去交换。

别人羡慕你的,未必是你最宝贵的东西;而你羡慕别人的,一定是你所没有的,也是最渴望得到的。

我的大学同学章,仕途一路顺风,不到四十岁,就已经官至副厅级,令很多人羡慕不已。但章同学却非常羡慕我们的另一个同学王,王同学一直在一所中学当老师,日子过得平平淡淡,这么多年了,连个教导主任都没混上,但他的女儿却特别优秀,高中没毕业,就被保送进了一所著名大学,而且,女儿特别懂事。章同学之所以如此羡慕王同学,是因为他自己的孩子一点也不省心,让他觉得自己后继无望。他经常对我们感叹,宁愿自己仕途坎坷点,甚至没有一官半职,自己的孩子能像王同学的女儿那样。

我的同事老李,这些年承包单位的广告,挣了不少钱,买了别墅,开着豪车,让全单位的人都羡慕、眼红,可是,老李看起来却并不开心,他的几次婚姻,都以失败告终。虽然他的身边,永远不乏美女,但却不能给他丝毫幸福感。老李最羡慕的人,是我们单位的司机老赵,老赵的妻子,是大家公认的贤惠、善良、明理的女人,不但持家有方,还把老赵照顾得无微不至。

有次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将一个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办成了资产数十亿的集团公司。我走进病房的时候,他正站在窗前,凝神向外看着什么。我走到他身边,也探身看看窗外,窗外是一条马路,车辆行人不多,一个车夫正在吃力地拉着一辆装满货物的平板车,虽然是寒冷的冬天,他却浑身冒着热气。朋友指着那个车夫,喃喃地说,能有他那副身板,那把力气,那个劲头,该多好啊。言语之间,流露出无限的感慨和羡慕。我忽然想,假如那个车夫在寒风中突然抬起头,看见站在温暖如春的房间前的朋友,会不会生出无限的艳羡呢?

忽然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什么都拥有,同样,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在你羡慕别人的时候,请记住,你也一定拥有让别人羡慕不已的东西,那就是你的珍宝。3、九句真话和一句谎言

被朋友拉去听一个关于养生的讲座。主讲人有一串很大的名头,在圈内有不小的影响力。

说实话,我是带着抵触情绪来听的。对类似的讲座,我一向没有好感,认为不过是一种推销术,讲来讲去,其最终目的,无非要推销某个理念,或者某种产品。

这次,听着听着,却入了谜。不得不承认,主讲人讲的都是养生常识,以及容易让人混淆的误区。比如,一段时间十分流行的一个养生之道,每天喝八杯水保健康。主讲人言辞恳切而尖锐地指出,每个人所需要的水份其实并不一样,喝多了不但无益健康,还会造成肾脏的负担。

对诸如此类的养生误区,主讲人一一剖析,言之凿凿,发自肺腑,听讲的众生,不时发出感叹之声。看得出,大家显然都被错误的养生之道,贻害已久,所幸今天遇到了真正的养生大师,讲的句句是实话,字字乃真言,没有虚夸,没有谎言,坦诚而真切。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讲人忽然话锋一转,拿出了讲台下的某个产品,开始介绍起特殊的功能。

我猛然惊醒,这才是她要讲的正题啊。而前面所讲的所有的真话、实话,只是一个又一个铺垫。

那场讲座的尾声,是很多人甘愿掏腰包,纷纷抢购其带来的某养生产品。

和朋友探讨主讲人的手腕,很简单,前面讲了九句真话,就为了最后一句谎言。而因为有了九句真话的铺垫,使最后一句谎言,看起来像真话一样诚恳可信。于是,众人被迷惑了,一切水到渠成。

一个谎话连篇的人,很容易就被人识破,戳穿,换句话说,没人会信任一个满口谎言的人。但如果九句谎言中,只搀杂了一句谎言呢?情形恐怕就完全不同,人们很容易在前面真话的诱导下,放松了警惕,而将那句谎言也奉为真话。

看过很多科幻电影,为什么明知是科幻片,很多人看着看着,却信以为真?道理很简单,科幻片的基底,是建立在众多早被验证了的科普知识之上的,也就是说,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常识之上的。前不久看过一部科幻大片《盗梦空间》,故事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我们知道,梦是虚幻的,那么,梦镜可以被入侵窃取吗?常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部电影里面,告诉了我们很多“常识”,比如它明确地告诉你,梦是非现实存在的;梦里的5分钟,相当于现实中的一个小时;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催眠师很难让被催眠者做出违反他们自身意愿的举动,基于这个科学依据,电影中将思想植入设定为最困难的境界,使人相信它的科学合理性,而不是胡编乱造的无厘头……在合理的“常识”掩护下,盗梦变得似乎不再是空穴来风,而成为一种可能。现实和虚幻,相互交融。

有个同事,自诩从来不讲假话,在我们平素与他的交往中,也确实感受到了这一点,他的实诚,为他赢得了信任和尊重。一次几个人聚在一起打牌,他的妻子忽然打来电话,问他在做什么,他平静地回答,在和领导谈工作。他的妻子相信了。我们都错愕不已,这本是一个无伤大雅的谎言,但这句小小的谎言,却让我们对他重新认识,他真的如他所言,从没有对我们说过谎吗?还是我们根本没有识破?

我宁愿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从来不说谎的人,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他说了九句真话,却有一句是假话。一种可能是,他无意间不慎冒出了一句谎言;还有一种可能是,他讲了九句真话,目的就只为了让你相信最后那句谎言。被九句真话层层包裹的那句谎言,往往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听起来比真话更像真话。我们要小心谎言,尤其要警惕真话掩盖下的那句谎言。4、时间不是老人

一直以为,时间真是个老人。

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时间有多老。时间比我们的纪元更老,以耶稣诞生之日作为公元纪年的开始,人类迄今的纪元才区区2013年,时间显然比之老多了;时间比三黄五帝更老,比开天地的盘古更老,比古希腊的时间之神克罗诺斯更老。我们能够追溯的人类历史,据考古专家们的观点,大约400多万年,而在此之前,时间就存在了。时间比我们已知的任何一个人更老,比我们已知的任何一个神仙更老,也比我们已知的任何一件事物更老。

因为无法确切地知道时间到底有多大年龄,人们于是相信,时间是个老人。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们宁愿相信时间是个老人。

因为,如果时间是个老人,它就会步履蹒跚,我们的脚步就可以追赶上它;如果时间是个老人,它就会慈悲为怀,慷慨地给予我们更多一点时间;如果时间是个老人,它的手就会绵软无力,经常像沙子一样遗漏一点时间给我们;如果时间是个老人,它的耳朵背了,听不到我们试图窃取它的时光的计谋;如果时间是个老人,它就会眼神不济,看不到我们大把大把荒度的时光,而因此惩戒我们;如果时间是个老人,它的神志也许就不再那么清醒,我们可以乘机糊弄糊弄它老人家,肆意地耗费它给予我们的时光……没错,如果时间是个老人,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向它预借一点,骗取一点,偷拿一点,甚至是巧取豪夺一点更多的时间;或者可以没节度、无羞愧、不自责地耗费一点、虚掷一点、浪费一点、透支一点属于我们或根本就不属于我们的时间。

时间真是个老人的话,那一切就太美好如意了,我们可以远离它的视线,摆脱它的掌控,挣开它的束缚,逃避它的惩戒,甚或可以纵横驰骋,为所欲为,天地之间,唯我为大。还有什么比挣脱时间的枷锁,更让人开心的吗?人生苦短,从此成为笑谈。

可惜,时间不是老人。它精明,敏锐,睿智,洞察秋毫,秉公无私,神力无边。任何企图逾越、凌驾时间之上的行为,都注定要被时间击溃。在时间面前的任何投机取巧,都不堪一击。

把时间比喻成老人,可以说是人类最蹩脚的一个比喻。

时间像个调皮的顽童,它和你玩耍、嬉闹、游戏,却在不知不觉中,把给你的时间,都悄悄地藏起来了;时间又像个害羞的少女,含情脉脉,令人痴迷、销魂,你以为可以和它进行一场旷世的爱恋,它却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你的时间,销蚀怠尽;时间还像个威武的壮士,守护着自己的阵地,任何对时间的企图,都将被它一拳砸烂;时间也像个主妇,如果你精打细算,勤俭有为,它就会用擀面杖,将你的时间,碾压得又细又长,让你受用终生。

有时候,时间更像个吝啬鬼,惜土如金,永远别指望从它手上,多拿一秒钟;时间又可能就是个魔鬼,手持魔罩,时刻准备剥夺本属于你的时间;时间也可能像个天使,给予珍惜它的人,更多一点回馈。当然,正如人们习惯比喻的那样,时间也可能真的就是个老人,这位老人,德高望重,洞悉一切,令人敬畏,不容冒犯。

其实,在我看来,时间更像是一面镜子,它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你以怎样的面目出现,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时间,时间就还你一个最真实的你。在时间面前,从无例外。5、公交车上的人生哲学

一辆公交车停靠在起点站,等待乘客。又上来了一位乘客,不慌不忙地走上车,像个绅士。稀稀拉拉只有十几个乘客,几乎都是靠窗坐的,也基本上是一个人独坐,除非是同行的人,才会坐在一起。这位乘客也找了一个靠窗的座位,坐下。人少,位子多,人们都会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好、坐着舒适的座位。

如果起点站等待的乘客比较多的话,情况就会有所不同。一辆公交车进站了,大家会争先恐后地抢着上车,为的是确保自己能有一个座位。即使人不是太多,明知道每个人都会有座位,但不少人还是会挤抢,因为他希望能占一个好一点的座位。

空座位多的时候,大多数人不会选择标明是“照顾专座”的位子,因为谁都知道,那是留给老幼病残的。但凡有一点廉耻感、同情心的人,坐在上面都会不自在,即使车上并没有老幼病残的人。不过,如果车上没有其他空座位了,很多人就可能一屁股坐在“照顾专座”上。这样的人大致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会想,我先坐一会,等到有需要的人上来了,我再让给他;还有一类人,会心安理得地一直坐在“照顾专座”上,哪怕身边就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或腆着大肚皮摇摇晃晃的孕妇。

公交车驶动了,进入下一站。等待在站牌下的人,翘首以待。如果车上还有空座位的话,站台就会特别骚动,因为大家都希望自己能第一个挤上车,抢到一个难得的座位。如果看见公交车上有人站着,说明已经没有空座位了,拥挤情况反而会好一点,因为挤没有任何用处,即使先挤上去,也并不能占到什么好处。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只要有一点希望,有一点空隙,有一点好处,就会有人设法挤占,毫无希望了,心态反而变平和了。

公交车继续往前行驶。车上的乘客已经很多了,没有一个空座位,连“照顾专座”都坐满了该坐或不该坐的人,很多人不得不站着。公交车又驶进了一站。等候在站台上的人,看见已经有点拥挤的车厢,会变得更加焦躁,迫不及待,所有的人都拼命地往车门里挤,为的是能挤上这趟班车,谁都怕被拉下。你经常能听到车下的人一边挤,一边往车里喊:“请往里挤一挤嘛!”“拜托,再挤一挤,我急着上班!”

最后一个人,终于也挤上车了,车门吃力地关上。他长吁了一口气,庆幸自己总算挤上来了。车厢里拥挤不堪,混杂着各种气息。公交车驶动了,车厢里的乘客,左右摇晃,变得稍稍松动了一点。公交车又进站了。这是一个小站,站台上只有一个候车的乘客,他大声地往车里喊:“我赶火车,上一趟公交车就没既上,再赶不上这趟车,我就赶不上火车了。里面还有空隙,麻烦大家再挤进去一点,谢谢了!”司机也请大家再往里挤一点。车厢里的人牢骚满腹,站在车门口最后一个上车的乘客,嗓门最大,声音最愤怒,“怎么挤啊?都会挤成肉饼了。”车上和车下,就是这么不同。已经上车的人,就像一群利益既得者,永远不希望分出一杯羹,虽然可能他自己刚刚也为了能挤上车,而苦苦哀求过他人。

如果在半路上,上来一位老幼病残,往往是坐在前面的人,会主动站起来,为他让座,而非本不该坐在“照顾专座”上的人。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如果车上有一个人,主动给他人让座,那么,后面再有老幼病残上车,就可能有更多的人主动让座。反之,如果上来一个孕妇,无人肯站起来,那么,再上来一个老人,也难免会遭受同样的待遇。善心会传递,也会传染。

这辆公交车,就行驶在繁华的街区,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缩影,一分真实的写照。世态百相,人心冷暖,尽在其中。你我都是这趟车上的乘客,想一想,我们又该有怎样的表现?6、底色

还在襁褓的时候,妈妈给他围的围巾就是灰色的。颜色靓丽的围巾好看,但是不耐脏,而灰色的围巾,即使沾了奶水、菜汁什么的,也不太容易看出来,而且容易清洗。他最早看到也是离他最近的颜色,就是灰色。他从小就习惯了这种颜色。

小时候,他穿的衣服,基本上也只有两种颜色,灰色和黑色。像所有的男孩子一样,他很调皮,喜欢在草地上翻滚,喜欢玩泥巴,经常将双手、小脸和衣服弄得脏兮兮的。灰黑色的衣服,脏了也不显眼,这也许是父母总是让他穿灰黑色衣服的原由。当然,看到别的孩子,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他也羡慕过,嫉妒过,但很快他就适应了,他觉得,再好看的衣裳有什么用,稍不留意就脏了,而自己的衣服,即使脏了,甚至脏得不成样子了,却不怎么醒目刺眼。新的和旧的一样,旧的和脏的一样,他觉得这很好。

上学了,学会了写字。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用铅笔,他也用铅笔。铅笔最大的好处是,写错了,用橡皮一擦,错误就消失了。三年级开始,别的同学开始使用钢笔了,钢笔写的字,更清晰,更正式,也更有力量。他还是用铅笔,因为他觉得自己老是会写错,不是偏旁错了,就是音标错了;不是数学的式子摆错了,就是结果算错了,总之,一定会犯错。如果是钢笔写的,错误就难以更改,而铅笔写的,就容易多了,随时可以擦掉,更改,因此,他一直使用铅笔。直到初中快毕业了,老师强制性要求用钢笔书写,他才极不情愿也极不习惯地将铅笔换成钢笔。结果,他的作业本和考试卷,总是被涂改得一塌糊涂,像一张大花脸。

十八岁那年,他终于也考取了一所大学,在外地。父母很担心,他的自理能力太差了,一个人到外地上学,他一点也不会照顾自己,不会洗衣服,不会削水果,甚至不会一个人去理发店理发,这让父母实在放心不下。父母为他买好了所有的生活用品,衣服很多套,依然不是灰色的,就是黑色的,耐脏;床单和被套也是灰色的,耐脏;鞋也是灰色的,耐脏;就连洗脸的盆子、毛巾、牙刷,也都是灰色的,还是因为耐脏。父母知道,他不会洗,也洗不干净,唯有灰色的,脏与不脏,难以分辨,得过且过吧。就这样,他的大学生活开始了。每到假期,他都会大包小包地将所有的衣物都带回来清洗。几乎已经辨别不出本来的颜色了,好在灰色的东西,加上一层污垢,也还是灰色的。

大学毕业之后,他进了父母早早为他联系好的单位。谢天谢地,父母有先见之明,认定他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既没指望他考上研究生,更不敢希翼他能凭自己的力量找到好单位,所以,父母未雨绸缪,在他读大学期间,就凭一张老脸,四处托人找关系,求爹爹告奶奶,为他谋得了一份差事。单位虽然不太理想,但总算有一个饭碗了,可以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到了婚嫁之年。他本来看中了一个女孩,是他的同学,但父母认为女孩家在千里之外,而且心气太高,根本不靠谱,最后,父母出面,介绍了个老同事的女儿,长得一点不出色,关键的是,不是他心目中的女孩,但父母说了,成家不就是为了有个伴一起过日子吗,女孩本分,知根知底,不就足够了吗?他懒得反抗,他也早已习惯了父母的安排,就这样,他和女孩见过几面,就成亲了。

他们有了自己的房子。装修的时候,他翻了很多装修参考书,也参观了好几个同事的新房,心中泛起一丝微澜,他冒出一个念头,将新房装修、布置得温馨、典雅、现代一些。但最终,他还是选择将墙壁刷成灰色,木地板选用深紫色的,门和边框则是暗灰色的,他觉得,这样的色调不好看,显得沉闷,但是,最大的好处是,耐脏,而洁白的墙、鲜艳的地板,有一点灰尘和污渍,都毫发毕现。他宁愿难看一点。

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给孩子买了一块肚兜和围巾,给粉嫩的孩子围上后,他搓搓手,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样,就不怕孩子弄脏肚兜和围巾了。

现在,每天,他穿着那件灰色的外套、夹着土色的皮包,骑着黑色的自行车去上班,朝九晚五,很规律,同事们都喊他老某。他苦笑笑,自己才三十出头啊。但他很快就习惯了,他的身影,与灰色的街道,雾霾的空气,以及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如此协调。

他是谁?也许是我,也许是你,也许是他。7、爱哭也是特长?

不爱学习,不做作业,成绩很差,一直是班级倒数前三名;

懒惰,爱睡懒觉,连自己的手绢和袜子都不肯洗,书包永远乱得跟鸟窝似的;

爱顶嘴,大人说什么,她都会不服气地狡辩,顶嘴,耍脾气;

还会说谎,小小年纪,讲起假话来,跟真话一样;

有时还会偷拿父母钱包里的零钱,然后偷偷跑进黑网吧;

最要命的是,她根本就不想好,这么小,就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

十几分钟过去了,这位妈妈的口中,全是孩子的缺点,没有一个优点。看得出,对自己的女儿,这位妈妈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眼看一场家长心理咨询会,全变成妈妈的倒苦水会了。心理老师再次打断这位妈妈的话,问她,你的孩子有什么特长?

特长?妈妈皱着眉头。学习?一塌糊涂。唱歌?孩子倒是喜欢哼哼唱唱,但老是跑调,没一首歌能唱完整。书法?孩子的字写得很难看。跳舞?她连路都不肯好好走。弹琴?幼儿园的时候,是逼她上了几堂音乐课,可她根本没那个细胞,只会乱弹琴。妈妈无奈地摇摇头,真想不出来,这孩子身上,有什么特长。

老师想了想,问这位妈妈,那么,孩子有没有什么特点?

爱哭。妈妈脱口而出。

老师继续启发妈妈,怎么个爱哭法?

妈妈的话匣子,打开了:星期天带孩子去公园玩,看见一只小猴子,被别的猴子咬伤了,一瘸一拐地走路,孩子会心疼得直掉眼泪;过天桥时,看见跪在地上乞讨的老人,衣衫褴褛,勾腰驼背,一脸苦楚的样子,孩子会眼含热泪,而且,一定会跑过去,将自己身上的零钱都塞给老人;看电视时,只要看到伤感的故事,总是泪流满面,所以,妈妈总是在茶几上事放一盒餐巾纸。

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补充说,这孩子太爱哭鼻子了,一丁点大的小事,都可能惹得她大哭不止,但奇怪的是,哪怕是犯了错误,挨了一顿打,她也从不会哭泣。

老师笑了。这说明,你的孩子心地很善良,情感很丰富,是个多愁善感,有爱心的孩子。这是孩子最大的特点,也是她身上最大的优点啊。

在心理老师的建议下,班里专门组建了一个爱心义工小组,并让这个孩子当组长。

这个毛病一大堆,对集体活动也从来不关心的孩子,骤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爱心义工小组组织学生去陪空巢老人聊天时,有的孩子嫌老爷爷老奶奶太唠叨,不自觉地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唯有这个小姑娘,会用崇拜的眼神看着老人,一直不厌其烦地听老人讲话,陪老人唠嗑,老人们都很喜欢这个小姑娘;学校附近,有个流浪动物收养中心,爱心义工小组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中心帮帮忙,有的孩子或者害怕动物,或者嫌动物太脏,显得扭扭捏捏,但这个小姑娘,却一点也不嫌弃,亲自喂小动物吃东西,照顾生病的小动物,小姑娘成了收养中心的小动物们最喜欢的人……

而更大的变化是,孩子自身的变化,一向不爱学习的小姑娘,上课不乱讲话了,作业都能按时上交了,和同学的相处变融洽了,很少和父母顶嘴了,妈妈生日那天,孩子还亲手为妈妈做了一碗面条,虽然面条煮得太熟了。

一个几乎被认为一无是处的问题孩子,就这样彻底改变了。孩子的妈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从一个缺点很多的孩子身上,寻找特点、优点、亮点,往往很难;就像我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视一个优点很多的孩子身上的缺点一样。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同样,每一个孩子,也一定有自己的特长,自己的优处,自己的长项,发现它们,循循善诱,每个孩子就一定是一朵花蕾,在自己的天空,粲然绽放。8、孩子,你的缺点恰是我们的不足

去一位朋友家串门,见朋友一脸沮丧,惊问原由。朋友妻子指指孩子的房间,轻声对我说,儿子今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

起因是一件很小的事。课间活动时,几个同学在教室互相追逐嬉闹,其中一个同学,不小心撞到了正在座位上补做作业的朋友孩子的胳膊,将他的作业本撞翻在地。朋友的孩子恼怒地站起来,和那个同学理论,几句话不合,就扭打在了一起。好在老师及时赶到制止。

男孩子好动,也容易冲动,发生一些小摩擦,甚至是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劝朋友。朋友叹了口气,这确实是一件小事,儿子和他的那个同学,也都没有受伤,但他本可以用好一点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比如和那位同学好好沟通一下,或者一笑了之,哪怕是请老师来评理呢?但孩子却粗暴地选择了动拳头。朋友皱着眉头说,最让我担心的是,通过这件事情,我从儿子身上,再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旁朋友的妻子点了点头,儿子的性格,是越来越像你了,遇到事情,特别急噪,也特别容易冲动。就说那次坐公交车吧,因为一个座位,你和一个乘客发生争执,还差一点动了手。虽然最后你为我们母子俩争到了这个座位,但我宁愿站着,也不愿意你在孩子面前,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和别人争吵的样子。你知道吗,你的样子越凶,气势上越占上风,就越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样板。

朋友的性格我是了解的,直爽,易激动,像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爆。我们在同一单位,为了工作上的事情,朋友时常会和同事发生争执,有时甚至会拍桌子甩板凳。虽然朋友工作能力很强,也没有什么私心,但就因为性格暴躁,而得罪了不少人,担任主任这么多年了,一直没能再进步。

朋友讪笑着说,你知道的,这些年,我吃了很多脾气的亏,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将来像我一样。让我痛心的是,儿子的性格偏偏越来越像我了。今天,刚接到老师的电话时,我确实气得受不了,预备着儿子放学回来好好收拾他一顿。后来冷静下来一想,孩子这个毛病不是天生的,多多少少是受到了我的影响,才变得这么急噪,这么冲动的。一个晚上,我都在思考怎么和儿子谈这个问题。不怕你笑话,我想好了,决定先向儿子道个歉,反省一下我自己待人处世的态度,然后,再来谈他的问题。

我拍拍朋友的肩膀。我相信,有了这个态度,朋友夫妻俩一定能够妥善地处理好这起小小的事件。

从朋友家出来,往回走的路上,我陷入了沉思。同样作为父亲,在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和天下的父母一样,我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正直、善良、友善,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有用的人,可是,有时候,我们的教育和愿望,却是和自己的行为相佐的,换句话说,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其实我们自己用的却完全是另一套。

我也有教训。有一次,和孩子一起逛街,他买了一杯可乐,边走边喝。喝完了,他随手将可乐杯扔在了路边,而不远处就有一个垃圾桶。我当场指出了他的这个错误行为。没想到,儿子反唇相讥,还说我呢,你经常一边开车,一边吃早点,吃完了,就随手将塑料袋扔到了车窗外。那一刻,我忽然无话可说。我默默地返身,弯腰去拣儿子扔在地上的可乐杯。让我欣慰的是,儿子见我要去拣可乐杯,赶在我的前面,拣了起来,不声不响地扔进了不远处的垃圾桶里。我摸摸孩子的头,不是我教育了他,而是他给我上了一课啊。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了很多所谓的“坑爹”事件,孩子铸成了一桩桩大错,酿出了一出出悲剧,既祸害了他人,也悲苦了自己和家人。事情的表面,是孩子不懂事,不明理,不守法,“坑”了爹,事实上,这个“坑”,不是孩子挖的,很可能是父母自己不知不觉地挖下的啊。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缺点,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是因为孩子懵懂无知,需要我们不断正确地去引导;有的却是因为孩子受到了错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根子不在孩子,而在父母、成人和整个社会。

我想对我的孩子说,孩子,你身上的缺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它恰恰是我们做父母的不足。作为你的父亲,我不是完人,因而,我可能无法使你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但是,我会坚持每天改善一点,进步一点,因为我知道,我们每自觉地跨前一步,你就可能会少一个坏榜样,多一分正能量。9、在什么声音中醒来

他是家里最勤快的人,每天一大早,总是第一个起床。

起床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洗漱,不是晨练,也不忙于做早饭,而是先将客厅、厨房和卫生间逐一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遭到花花的破坏。花花是他们家养的一条狗。花花很聪明,也非常乖巧,讨人喜爱,但它有个令人讨厌的毛病,喜欢撕咬东西。为了避免被花花撕咬,他将物品都尽量放在高处。但花花总有办法,找到一些东西撕咬,有时是一张纸,有时是一只塑料袋,有时是一块碎布,被它撕成碎片,散落一地。

虽然破坏不大,但还是让他很恼火。看着地上的碎片,他怒不可遏地将花花揪到“罪证”面前,厉声呵斥,声如洪雷。花花知道又做了错事,乖巧地匍匐在他的脚下,摇尾乞怜。但这丝毫也不能抑制他心中的怒火,天天早晨得替一条狗收拾残局,已让他不胜其烦。他一边收拾,一边大声责骂,有时候还忍不住踢花花一脚,花花嗷嗷叫着跑开。

在他的斥骂声中,妻子起床了。为了让妻子多睡一会儿,他起床时,总是蹑手蹑脚,小心翼翼,不弄出一点声响。妻子揉着惺忪的睡眼,看看他,又看看花花,无奈地问,花花又搞破坏了?他点点头,可不是,这次它将厨房垃圾桶里的东西都翻出来了,弄得满地都是,你说可气不可气?妻子叹了口气,你老是这样责骂它,打它,怕是只会激发它的报复心呢。它敢!他扯着嗓门喊道,它敢报复,看我不打死它!

儿子也打着哈欠走出了房间,一脸倦容,一脸郁闷的样子。

看到妻子和儿子都起床了,他赶紧去准备早饭。

每天都是这样。

一个星期天,他一早起床后,又发现花花搞破坏了,将他昨天带回来的一张报纸撕成了碎片,散落在客厅一地。他怒火冲天地追着花花,一边大声责骂,一边用扫帚追打。

儿子的房门突然打开了。儿子披着睡衣走了出来,恼怒地对他说,老爸,你能不能不要每天早晨都这样吼叫?天天都是被你的叫骂声惊醒的,搞得人一大早就心情压抑。

他举在半空中的扫帚僵住了,愣愣地看着儿子,我不是想吵醒你们,只是花花又可恶地搞破坏了。

儿子摸摸躲到他身边的花花说,花花搞破坏,是不好,可是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大声地叱骂它,在房间里都听得人心惊肉跳,把我们一天的心情都搞坏了,早上到了单位上班,都缓不过劲来。而且,一大早就动肝火,对你自己的健康也没什么好处。你就不能让我们在愉快的心情中,睁开眼睛,开始美好的一天吗?

他怔怔地看着儿子。

第二天一大早,他照例早起,照例将家里巡视一遍。花花又搞了一点小破坏,他正欲发火,话到嘴边,又强咽了回去。他摸摸花花的头,柔声对它说,你看看,你又搞破坏了,这个习惯可不好,下次不能这样了哦。花花乖巧地匍匐在他面前。他不知道,它有没有听懂他的话。

将碎片简单地收拾好,他去准备一家人的早餐。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情比平时轻松多了。煎鸡蛋的时候,他甚至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调。

妻子和儿子也相继起床了。儿子笑着对他说,爸,我在床上就闻到了煎鸡蛋的香味。妻子笑着对他说,今天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花花没搞破坏?没听到你雷鸣般的怒吼声嘛,倒是听到了你很久没哼的那个老调了。

他也笑笑,花花还是搞了一点小破坏,不过,只是一片纸而已,没什么大不了。

一家人愉快地坐在一起,吃早餐。阳光从阳台照进来,落满一地。这是一个愉快的早晨,也是阳光灿烂的一天。10、我的那些“点”呢?

饭桌上,一个朋友在讲一个段子。一帮人哈哈大笑,有个姑娘,笑得捂着肚子,直嚷笑死了,笑死了。我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没有办到。我不想破坏气氛,但是,我真的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好笑。人到中年以后,我发现自己的笑点几乎丧失怠尽,很多时候,我笑不出来了。以前,看一个小品,我也能笑岔了气,反复看,反复笑。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失去了笑的能力?是生活的压力太大,还是自以为看破了红尘?“笑点”没有了,这让我变得很无趣。

我的泪点似乎也失去了。小时候,为了一个丢失的玩具,我会号啕大哭;因为试卷上的一个错误,我会泪流满面;看到一条流浪的小狗受了伤,我会一边抚慰它,一边黯然落泪。现在,股票折损过半,我哭不出来;被无端地降职,我哭不出来;前不久,一位亲人去世了,送别的时候,我甚至也哭不出来。更不用说,电视上报道的灾难,别人的苦楚,他人的哀伤。我已经很久没有落泪了。是我的内心变得无比坚强了?还是我变得麻木不仁了?“泪点”没有了,这让我变得很冷漠。

痛点也在慢慢远离我的躯体和灵魂。以前,打针,哪怕是打预防针,我会感觉到痛;手指被擦伤了一点皮,我会感觉到痛;被所爱的人误解,我会感觉到痛;邻居家的孩子挨了打,我也会感觉到痛。那时候,我的身体,我的皮肤,我的神经,我的内心,都无比敏感,一点点刺激,一点点打击,一点点忧伤,都会让我感受到刺肤之痛,彻骨之痛,钻心之痛。没想到,有一天,痛感却离我远去,即使是手术台上挨了刀,我也感受不到多少痛了,虽然我明知那与麻药无关。“痛点”没有了,这让我变得很迟钝。

甚至连丑点,也在逐渐丧失。从前,被老师不点名批评,我会面红耳赤;别人做了一个不雅的动作,我会莫名其妙地难堪;因为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我会虚汗浃背;因为内心有过一闪之念,或生出某个不光明的冲动,我会无地自容。一句话,脸皮薄得像纸,自尊高耸如山。现在,白捡了个便宜,我不会脸红了;沾了别人的好处,我反而会沾沾自喜;甚至内心深处浮起了一个个肮脏的念头,暗地里做出了什么不当的事情,破坏或逾越了规矩,我也不会羞愧自责了。“丑点”没有了,这让我变得很自私。

我发现自己像一捆柴,却被雨水打湿了,燃点越来越低,很难再让自己的激情点燃,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唤起我曾经的豪情和梦想;又像一壶水,却被放置在了高原,沸点越来越低,总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沸腾,全身的热血变冷却了,对什么都淡漠了,荒疏了,远离了;或者像另一壶水,冰点越来越低,周围的温度稍稍降了一点,遭遇了一丁点挫败,受到了一点点不公或打击,就心灰意懒,凝成一团冰,冰冷、麻木、固步自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拒他人和社会于千里之外。

一个人的感知“点”减弱了,降低了,甚或没有了,意味着他的感知系统就失灵了,他的心也就衰竭了,濒临死亡了。一个感受不到冷暖,体会不到苦乐,鉴别不出真假,分辨不出美丑的人,他就一定不可能与他人感同身受,无法与集体同甘共苦,惶论与社会休戚与共。这是一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11、走错路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拐了一个弯,爬了一个坡,又拐了一个弯,路越来越窄,崎岖难行。同行的朋友坚定地说,一定是走错路了,那个景区他去过,没有这么难走的路,也不需要这么长时间。

我的车没有GPS系统,朋友拿出手机,打开电子地图,一定位,果然偏离了原来的既定路线,走错路了。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在一个山凹里,要饶过这座山,再过两座桥,才能回到去景区的主干道上。是退回去,重新找到主干道,还是继续沿着错误的路线向前?

几个人一商量,反正是出来踏青游玩的,也不急着赶时间,这条路虽然难走些,但地图显示,也可以到达目的地景区。那就继续向前。

路不宽,也不平,看样子是一条便道,一路上,也很少看到过往的车辆和行人,与通往景区主干道上人来车往相比,异常冷清。路两边的山坡上,是层层叠叠的梯田,茂密的树丛,以及零星的农舍。往前又开了一百多米,豁然开朗,是一片梨树园,一树一树的梨花,或纯白,或粉红,或嫩黄,在枝头绽放。在大家的惊呼声中,我停车,熄火。大家跳下车,扑进梨树园。

淡香扑鼻,空气中弥漫着久违的清新之气。大家都很兴奋,就连当地陪同的朋友也惊诧不已,没想到身边还有这么一块净土。

我们在梨园呆了很长时间。梨园深处,见到一户人家,是承包梨园的农民,忽然见到我们几个陌生人,好客的主人很开心,搬出来几张木凳子,邀我们坐在梨树下,喝茶,聊天,抬头是蓝天,低头是潺潺流过的小溪,燕雀的叫声,在花香中穿梭回荡。很久没有这样放松了,很久没有这样沉醉了。我们几乎忘却了,我们本来是要赶赴那个著名的景区参观游览的。

因为走错了路,我们闯进了一块景区的游览图上根本没有标识的山凹,看到了一块干净的乐土,它不是景点,却是一道异样清新的风景。这是多大的收获啊。

我是个路痴,经常会走错路,这让我耽误了不少时间,心情也会变得沮丧,但也有很多时候,因为走错了路,而看到了意料之外的风景,惊喜不已。

有一次,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开车在意大利南方旅行,因为感觉走错了路,他停下车,打开地图查看,确认了此刻所处的位置后,他在地图上寻找着正确的路线,忽然,地图上附近一个名叫苏莲托的小镇,吸引了他的目光。他下车问一名路过的意大利人,这个苏莲托是不是流传全世界的歌曲《重归苏莲托》中的那个苏莲托?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高晓松欣喜若狂,立即改变线路,驶向苏莲托,那个他心目中的远方圣地。高晓松后来回忆说,他没有想到,因为走错了路,而意外地有幸来到了苏莲托,那是他此行最大的收获,而小镇苏莲托本来并不在他计划好的行程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按照既定的思维,最快捷的路线,直奔目的地,一旦走错了路,我们会感到特别懊悔,沮丧。可是,如果静下心来,你会发现,走错的路上,也可能有意外的惊喜等待我们,那里可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我的家距离单位十几公里远,每天,我都沿着那条最最宽阔、最通畅、最快捷的路线,两点一线,开车上下班。两边的高楼大厦,每一个红绿灯,我都了如指掌。偶尔,我却会选择一条不熟悉的小路,绕行的道路,甚至穿过狭窄的小胡同和人头攒动的老居民区,没错,我是故意走“错”路的,我就是想看看,这个我似乎烂熟于心的城市,到底还有怎样我所不知道的另一面。12、淬炼过的金子才发光

去浙江遂昌的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游览,恰逢一队参观的学生团。领队的老师,拿起两块矿石,问同学们,哪个是金矿石?

老师手里的两块矿石,在灯光下,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一块矿石里面,像撒了金粉一样,每一个角度,都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另一块矿石,则像被墨涂过的一样,周身是黑色的,几乎没有什么光泽,与我们平时见到的石头,似乎并无二样。孩子们叽叽喳喳地争论开了。很快,一个声音占了上风,那块闪闪发光的,肯定是金矿石,没看到里面全是金粉吗?但也有人小声地质疑,如果答案是明摆着的,老师为什么还拿来考大家?

见同学们各自表达了看法,老师揭晓了答案,那块黑色的矿石,才是真正的金矿石。而闪闪发光的那块,则是普通的硫铁石,里面没有任何黄金的成分。它就是人们常说的“愚人金”。

同学们炸了锅。很显然,大部分学生,都被那块硫铁石的闪闪亮光给迷惑了。

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不是说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吗?为什么金矿石里的金子,却黯淡无光,没有呈现出金子应有的光芒?

老师赞许地看了一眼那名学生,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也正是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老师挥挥手中那块黯淡的金矿石,环视一遍大家,这块石头里面的金子,需要粉碎、淘洗、提炼,才能从石头中分离出来,成为我们平常所见的熠熠生辉的金子。而淹没在石头和其他矿物质中的金子,是看不出它的光泽的。也就是说,真正金光灿灿的金子,是经过了一遍遍淬炼之后,才最终呈现出金子的本色的。

我一直默默地站在旁边,好奇地注视着他们。听到这儿,我恍然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真是一个聪明的老师,他不仅要告诉他的学生科普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们传授做人的道理呢。

果然,老师话锋一转,对围在他身边的学生们说,在老师的眼中,你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一块金矿石,但是,必须经过一道道的淬炼,你们才会成为一块金子,散发出你们青春应有的光彩。

老师的话,引来一阵阵掌声。我留意到,孩子们稚气未脱的脸上,都流露出兴奋的神采。

忽然,有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老师示意他说话。迟疑了一下,那名学生似乎是鼓足了勇气,大声地说,老师,我在上海的一家黄金博物馆看到过一种“狗头金”,它通身都是金黄的,耀眼的,据说,这就是它本来的面目。我觉得,真正的金子,就应该是这样的,天生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嘛。学生越说越流利,也越说越兴奋,语气中充满了自信。看得出,这是一个很聪明,也很自负的孩子。

老师不停地点着头。学生说完了,老师赞许地说,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很好。你说的“狗头金”,确实是一块完整的金疙瘩,它是黄金家族里面的瑰宝。不过,它并非天生一块金砖,事实上,它是天上富含黄金成分的陨石,在坠落地球的过程中,因为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燃烧,其他的物质都燃烧掉了,只剩下来黄金,才凝集成完整的金块的。也就是说,它不但经过了淬炼,而且是更加严酷的淬炼。如果没有经过大气层严酷的淬炼、燃烧,那块金子,就会一直黯淡无光地散布在矿石之中。

老师再次环顾大家,动情地说,我刚刚说过,在老师的眼中,你们都是金矿石,你们都具备金子一样的潜质。但是,如果不经过千锤百炼,你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也一辈子都不会发出金子的光芒。

老师喝了一口矿泉水,继续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金矿石,只是太多的人,没有被开采出来,或者没有经过淬炼,而错失了自己本该灿烂的人生。因此,我想告诉大家,别以为自己是块金子,就一定会闪闪发光,发光的金子,都是经过一遍遍淬炼的。

沉默。忽然,同学们都鼓起掌。

我也鼓掌,为这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也为了我们本该熠熠生辉的金子般的人生。13、手机上还有一个键

吃过晚饭,和妻子一起出门散步。小区不远处有一片草地,每次,我们都上那儿溜达几圈。

刚出小区门,妻子忽然一声惊叫,坏了,我忘记带手机了!妻子犹疑着,要不要回去取手机。我笑笑,忘就忘了呗,反正一会儿我们就回家了。妻子还是不放心,要是正好有人打电话找我,怎么办?我安慰她,我在你身边,我是不会给你打电话的;而如果是在外地读书的儿子,或者老家的父母给你打电话,没人接,他们会打我的手机的。在我看来,手机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家人之间,随时可以联系上。妻子白了我一眼,那要是同事,或者朋友打我的电话呢?

一路上,妻子都有点心神不宁,才绕草地转了一圈,她就坚决要回家,不肯再散步了。

回到家,拿起手机一看,没有来电,没有短信,也没有QQ或微信。妻子放心了,又检查了一下手机的音量,确定处在最高的位置上,然后,将手机揣进了衣兜里。

这些年,我们用过很多部手机,储藏室的一个抽屉里,全是淘汰的旧手机,有的是款式旧了,有的是功能落后了,还有的是彻底用坏了。其中的一部旧手机,是儿子用过的,坏了。那部手机的屏幕和按键,都严重磨损了,那是被儿子整天摩挲而至。可是,有一个键,却完好无损,锃亮如新,那是关机键。从买回来的那一天开始,这个键,儿子就几乎没用过。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从未关过机,除非是电池用完了,手机自动关了机,他才会重新启动一下。那是他十分钟爱的一部手机,里面有他储存的很多信息,还有几部他下载的游戏。拿去修理部时,修理师傅摇摇头说,它是“疲劳死”的,没必要,也没办法修理了。

手机自问世至今,已经四十年了,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手机成了我们最贴身的一件物品,很多人都是机不离手。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身边,而你却埋头玩着手机。无奈之情,溢于言表。每次乘飞机,感受最深的,是机组人员不得不一次次提醒并督促乘客们,关闭手机。虽然只是关闭那么几个小时,但对很多人来说,看起来都是一件十分痛苦而慌张的事情。而飞机一旦降落,你看看吧,所有的人都第一时间掏出手机,迫不及待地打开,其急切之情,犹如找回了一个失落的世界。

前不久,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关于手机发明者马丁·库帕的访谈,这位手机之父,在慨叹手机带给这个世界的巨大变化后,谆谆告诫人们,别忘了手机上还有一个键,那就是关机键。这个键,从设计之初,就是一个很关键的摁扭。它并非可有可无的摆设。

可惜,很多人似乎早忘记了这个键。手机只是一部机器,为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多人却不幸为其左右,受其奴役,成了不折不扣的手机的奴隶。

你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天,或者向着远方发一发呆,或者专心地陪父母孩子说说话,或者安静地独坐一隅,回到自己内心的那个宁静世界?千万别忘了,手机上还有一个键,它是关机键。有时候,唯有关掉一扇门,你才会打开另一扇窗。14、相机式生活

终于上了一道菜,大家饥肠辘辘,赶紧拿起了筷子。

不好意思,大家等一等,我先拍张照片。一位朋友一边摆弄着手机,一边对大家说。说毕,将菜转到自己面前,站起来,双手端着手机,对着那盘菜,“喀嚓,喀嚓”,连拍了几张照片。拍完了,又点开手机里的相片薄翻看,然后,才满意地对大家说,拍好了,大家吃吧。

只是一盘家常豆腐而已。

又上了一道菜青椒炒肉丝,那位朋友再次拿起手机,对着这盘青椒炒肉丝连拍了几张照片,才让大家动筷子。每上一道菜,她都会先将菜转到自己面前,拍好照片后,大家才能开吃。她的手机一直摆在桌面上,和筷子、盛醋的小碟子、擦手毛巾并排放在一起,以备随时拍照。那天,我们点了八道菜,她都一一拍了照片,连最后上的那碗混沌不堪的西红柿蛋汤,她都给拍下了。

我好奇地问她,拍这些照片干什么?她笑笑,拍着玩呗,有时候,也会放在微博上,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讪笑笑,真不明白,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菜肴,有什么可分享的。那顿饭,她的主要精力,似乎都用在了拍照上,总是最后一个拿起筷子,不知道是因为耽误了大家而不好意思,还是她拍照的兴趣本来就要大于吃饭?坐在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告诉我,每次和她一起外出吃饭,她都会先给每道菜拍个照,她的手机相片薄里,已经储存了上千张这样的照片。奇怪的是,每次吃完饭,你问她今天吃的是什么菜,她却往往记不起来,会打开手机的相片薄翻查。

自从手机有了相机功能后,拍照成了简单而方便的事情,随时随地,可以掏出相机拍张照片。我们单位有个小姑娘,每天都会用手机自拍几张照片。她自拍的姿势很有趣,因为手机里的相机焦距有限,必得一只手握着手机,远远地伸到自己的前方,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手臂太短了,总是不够长。然后,对着手机,做表情,摆POSE,挤眉弄眼,忙得不亦乐乎。我见她这样拍照片实在有点累,几次主动提出帮她拍一下,都被她拒绝了,理由是别人帮她拍时,她不太好意思做表情。有几次,她可能感觉自己拍得比较满意吧,就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我也忍不住看了一眼,全是大头贴,脸都有点变形,说实话,照片一点也不比坐在我们面前的小姑娘来得生动,好看,鲜活。

她迷上了手机拍照,不但自拍,也不时地偷拍同事;看到帅气的男孩子,拍;见到路上打扮入时的女人,也拍;女同事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件小摆设,拍;办公室的窗台上,冒出来一颗嫩芽,也拍。总之是见到什么,拍什么。有一次,领导交代她去办一件事,她也先用笔写在纸上,然后用手机拍下来,再出门去办。她说,这样就不用记了,也不会忘了。而那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啊。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旅游,每年都会自费出去转几趟,每次从外地旅游回来,他都会和迫不及待地和我们分享。分享什么呢?不是他的经历,不是旅途见闻,也不是各地的风土人情,而是他拍回来的一大堆照片,有的是风景照,更多的,是他在景点前的留影。他不是摄影发烧友,但他的旅途,却是一路拍照。如果你问他这趟旅行有什么感受,他会一脸茫然地告诉你,我都拍成了照片啊。

没错,他到了风景区,但他没有用眼睛去欣赏,没有用心去领略,他只是走到风景的边上,拿出照相机,甚至是手机,拍下了几张照片而已。其实不独我的这位朋友,你在人山人海的景区,看到的大多是忙着取景拍照留恋的拥挤的身影,没有几个人,愿意停下脚步,让自己的身心,安静地、彻底地融入到风景之中,很多人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地来了,只是为了留下几张照片。

一旦一个人,将自己的眼睛、耳朵、舌尖,乃至敏感的内心,都交给了照相机的镜头,你就会轻易地失去视觉、听觉、味觉、知觉,以及心灵所独有的知觉和感悟,你能留下的,就只能是一幅幅照片,你的生活,就会成为机械的、沉闷的、了无生机的相机式生活。照相机的镜头,永远不能替代我们的眼睛,更不该占据我们本应活泛、敏锐、多彩的心灵。15、不许

看过一个电影:数九寒冻,滴水成冰,学校管理员在楼前的铁栏杆上贴了一张纸条:不许用舌头舔!结果,第二天早晨,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出现了,栏杆前齐刷刷站着一排学生,一个个低着头,撅着屁股,红彤彤的小脸紧贴着铁栏杆。原来,他们的小舌头,都被牢牢地冻在了冰冷的铁栏杆上。

越是不许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往往越要去做。有的是出于好奇心,有的是盲目跟风,还有的则是逆反心理作祟。

父母不许孩子看电视,不许孩子打电脑,不许孩子玩游戏,不许孩子看课外书,不许孩子早恋……自认为是为了孩子好,父母们设置了一道道禁令,可是,效果却多半适得其反。你越不让孩子看的课外书,他越要想方设法找来,深更半夜躲在被窝桶里,打着手电筒偷看;你越不让孩子与某个你认为不良的孩子交往,他越可能与其打得火热;你越阻碍他(她)与异性同学的来往,他(她)越对异性同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有个朋友,为了防止孩子放学回家后偷玩电脑,想了无数招数,将电脑所在的房门锁上,将电脑设置开机密码,将电脑里的程序重新进行了设置……所有的招数,都被孩子一一瓦解了,他悄悄偷配了一把房门的钥匙,一次次成功破解了父母费尽心机的密码,甚至学会了更新电脑程序。朋友不但未能有效禁止孩子玩电脑,反而刺激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一次次“探险”。

其实,不独孩子,在成人世界,诸多“不许”,很多时候,也是流于空文,甚或反而因为这个“不许”,招来了更多的试探者和践行者。

不许倒垃圾的地方,偏偏垃圾成山,蝇虫满地;不许走捷径穿过的草坪,往往被踏出一条条羊肠小道;闲人禁入的一个个“重地”,总是招来更多窥探的目光;不许偷摘的枝头,果实还没成熟,就被摘得一干二净。

听过一个笑话,一位老兄忽然内急,四处找不到方便之地,迫不及待之时,猛然看见街头一个拐角,用朱笔写着几个血红大字:“此处严禁小解”。这位老兄停下了脚步,四处看看,无人,乃对着拐角,一阵“哗哗啦啦”。人问,为什么那里明明禁止小解,你偏在那里方便?老兄讪笑着说,那标语说明,那个拐角常有人小解吧,我就想,反正也不多我这一次。

这是一个有点混帐的逻辑,却也反映了很多人的真实心态。你越禁止,越说明常有人这么干。

有一首歌《老虎与女人》,很有意思。“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