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燕山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基于地格理论视角(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07:10:49

点击下载

作者:张亚卿等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河北省燕山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基于地格理论视角

河北省燕山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基于地格理论视角试读:

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53.73%。城市化在给现代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交通拥挤、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城乡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城市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健康意识加强,都在尽力寻找“放心菜”和“健康肉”,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设施得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多,久居城市的居民更加怀念和向往安静、自然的农村生活,渴望回归大自然,休闲农业受到热捧,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新热点。最近几年,农业炒得火热,被称为未来的房地产业,农产品电商被称为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农业。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逐渐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增加,原有的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现代农业除了传统的经济功能外,还要发挥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使传统农业向多功能的现代农业转变,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热点。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与旅游业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型产业,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环境为资源基础,让游客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进行认知、体验、娱乐、休闲,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燕山地区是京津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环京津贫困带的主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燕山地区农业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基础。燕山地区拥有众多的长城资源,可依托线性的长城,建设“长城绿道”生态廊道,“以线带点,以点连片”,带动燕山地区休闲农业的全面开发,促使农村由“生产”向“消费”转变,构建以“山水、文化、生态”为主的农村大市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培育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繁荣乡土文化,传承历史民俗,建设河北省燕山地区的美丽乡村。

本书从构思到完成大概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从秦皇岛市软科学课题: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京津秦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研究(201402B054)开始京津冀的区域旅游协同考虑,到课题资助部分,河北省教育厅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京津冀一体化下燕山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ZD201451)开始思考从农业特色产业角度推进休闲农业,到河北省社科基金课题: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旅游功能开发与评价(HB15GL074)更加关注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到河北省教育厅课题:秦皇岛市小学研学旅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SQ151072)注意将中小学的自然认知教育融入休闲农业旅游,再到河北省社科联课题:基于地格理论的河北省燕山地区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研究(2015030239)才有了本书的构思和执笔,系统地思考河北省燕山地区休闲农业的整体规划与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又千差万别,受条件和水平限制,课题的研究范围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虽阅读和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但由于作者知识结构的局限,及水平、时间和精力有限,有些资料和数据难以获取,在某些研究方面的论证和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书中肯定会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作者2015年11月第一章休闲理念一、休闲的含义

休闲之事古已有之。休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消除体力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休闲发端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又为人类提供了闲暇、伴生了闲情逸致。在现代,人们把休闲上升到文化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易·家人》:“闲有家。”“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休闲之父”,在他的《政治学》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他认为休闲是人的本性所为,重点强调如何经营休闲生活。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提出了与劳动观相对应的休闲思想。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某种意义上,休闲与马斯洛“层次需求论”中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理念相一致。当人类的物质财富达到一定水平,就会寻求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平衡,即对精神生命活动的追求。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存在形式。劳作是为了休闲,休闲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二、与休闲相关的几个问题

2015年8月7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在江苏省南通市发布了《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14—201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了新常态下国民休闲、特征产业发展态势和政策环境变化。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居民休闲时间总量既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2013年相比也出现了显著下降;与休闲时间减少的趋势相反,我国城乡居民的休闲内容与2013年相比则更为丰富多彩,特别是选择旅游的比重增长较快,在城镇居民中更是成为节假日首选的休闲方式。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休闲产业将迎来战略发展机遇期,休闲将成为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因素,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和不断变化的休闲需求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战略选择。

旅游与休闲的结合,旨在引领一种全新高品质的休闲生活方式。旅游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高端休闲方式,也是城乡居民重要的休闲方式。(一)“休闲时代”问题

21世纪休闲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最大推动力。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已逐步进入休闲时代,我国有望在2030年迎来休闲时代。2013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旨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在国家倡导下我们将走进一个全民性休闲的时代。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越来越重视鼓励旅游休闲等消费,以助力经济稳定增长。2007年12月国务院颁布《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15年以来,国家已至少五次公开强调带薪休假,部分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细则,带薪休假将使国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随着休假制度的调整,带薪休假的逐渐推广,国民的休闲意识已被全面调动,但更多停留在对假期的延长上,还位于全民休闲的初级阶段。政府、企业更多地关注休闲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国民需要的只是休闲享受和享受休闲,我国的休闲产品、休闲体制还不能满足国民的休闲需求。(二)休闲时间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还实行每周六天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时。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到国外出差,他发现联合国每周工作四天半,欧美国家实行每周五天甚至四天半的工作制度,工时大都不超过40小时。1990年底,现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孔德涌任研究中心主任,更加深入细致研究五天工作制,并开始向国家建议。1994年3月,我国试行了“隔周五天工作制”。从1995年5月1日起,实行5天工作制,即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黄金周”是从日本舶来的休假方式,1999年,中国开始实施“黄金周”长假制度,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三个7天的长假。“长假”的制定,主要目的是推动“假日经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七天长假更是旅游、交通和商业集中时段,相对于商家赚钱的商机,媒体称为“黄金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长假制度也被视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2008年,五一法定假期从3天改为1天,增设清明、端午和中秋节三个1天的小长假,强调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2007年12月国家颁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并从国家层面多次强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总体来看,闲暇时间表现为长期增加的趋势,但其增加是有限度的,并且其增加速度是递减的。闲暇时间短缺将成为未来制约休闲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城市环境的恶化、生活的枯燥和压抑,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减轻压力、放松身心、追求健康的心理需求,让休闲度假成为常态,而不再是法定假日的“全民赶集”。《社会百科词典》对闲暇(时间)的规范性解释是:人们生活中除工作时间、工作往返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抚育子女时间、满足生理需要时间以外,剩余的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即自由时间,空闲时间。闲暇时间作为人类活动时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休闲活动都是在闲暇时间内完成的,闲暇时间的存在是休闲的前提。闲暇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机会成本。2015年《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天的休闲时间平均是2.55小时,较3年前的2.16小时有所增加,但仍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超半数中国人日均休闲时间不足2小时,对超半数的国民而言,“休闲”还是一种奢侈。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休假时间远远高于我国国内,而且休假机制灵活。法国一年中约有1/3多的时间在度假,休假神圣不可侵犯。法国人不仅懂得享受生活,他们更深知休息对于工作的重要性。美国人带薪休假,可以在一年中一次用完,也可以按需要分成多次使用,而且不同州,不同单位可以灵活掌握,不尽相同。加拿大除了每年圣诞节凑上元旦,以及赶上的双休日外,没有黄金周,根据各省情况不同,一般每年除双休日外,另有10—12个法定假日。瑞典也是世界上节假日比较多的国家,除每周的双休日外,人们一年里享受到的法定节假日长达38天。(三)休闲方式

随着人们休闲意识的不断增强,国民的休闲内容日益丰富,休闲空间范围逐步扩大。休闲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阅读、冥想、购物、看电影、听音乐、探亲、旅游等等。2015年《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显示,从休闲方式来看,中国人2/3的休闲时间是静态的,1/3的休闲时间是消极的,而且户外休闲活动很少,上网、看电视成了主流。一项由中国科技部和文化部联合资助的“中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表明,目前整个中国社会对闲暇时间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中国公众的闲暇时间还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公众闲暇时间的利用质量不高,闲暇活动单调,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公众缺乏对闲暇时间科学合理的利用与分配。

旅游是一种高级的休闲方式,并不是所有人的首选,也不是所有人的必选,每个人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休闲方式。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至今,最初的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大众的旅游需求,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国内部分学者提出由观光旅游迈向休闲度假旅游。随着我国旅游休闲经济迎来井喷,休闲度假消费已成为全民化的经济生活行为,休闲度假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门票旅游”被深度体验所取代,在观光欣赏的基础上,体验异地的生活方式,并与之互动成为向往。中国是观光资源大国,因此观光旅游仍将是我国旅游的主体,但观光方式会有所变化,科技含量会有所提升。为了迎合国民的休闲旅游需求,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重点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今的旅游业发展,传统的自然资源只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不再是旅游业的主导,以生活环境为支撑、为依托的新型旅游目的地,才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休闲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体验、学习、休闲、度假、康体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休闲形式,成为一站式的乡村休闲、游游、观光目的地。(四)休闲人群

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休闲度假理念也开始由社会金字塔尖的人群,逐渐在中产阶层中广泛传播开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当前中国已进入大众度假时代,旅游也成为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院长林峰表示,旅游已经发展成为大众化、经常性消费的生活方式,高速增长已经常态化。休闲产品也同样是在小群体范围内兴起,现在逐渐在大众中推广开来,当然距离人人休闲还有相当的距离。休闲旅游强调生活化的旅游,更多地展示为一种“慢生活、深呼吸”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能一味追求奢侈、高端,不能只瞄准高端人士,而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差异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将高端休闲产品和大众休闲产品进行结合,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常态。随着带薪休假的逐步落实,将解决休闲度假的时间问题,全面释放国民休闲度假的需求,会有更多的国民加入到休闲旅游的行列,由此形成大规模消费。(五)休闲目的地

休闲度假依托的是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的气候,便利的区位和交通,如三亚、秦皇岛,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旅游度假地。经历了从景区时代向目的地时代的转变,目前众多旅游城市都在打“休闲度假”牌,出现了众多的休闲城市,其中最典型的应属“东方休闲之都”——杭州、“中国休闲之都”——成都。西安、苏州、桂林、昆明、丽江、扬州等,也都在休闲度假产品上做文章,国内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日益增多,休闲经济将成为旅游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糟糕的城市生态环境相比,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没有污染的青山绿水更能满足国民的休闲度假需求,不再是三两天的走马观花,而是每个周末的常来常往,或是十天半月甚至是更长时间的停留,放慢节奏,放松身心,平静地享受休闲生活。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普遍相对落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普遍成为低端便宜的同义词,从台湾或国外经验来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并非低端产品,我国休闲农业未来发展定位也将是中高品质休闲产品。在某些占据优势资源的乡村区域,俨然已经成为高知名度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如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西的婺源,浙江乌镇,丽江大研古镇等等。低端产品并不会消亡,将会与中高端休闲产品并存,满足市场的多层次需求。美丽的乡村和古镇,其实不属于旅游者,而属于生活其间的人,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者体会不到乡村的美,需要留在乡村,住在乡村,才能体会休闲农业这种最具品质的休闲生活方式。到乡村去休闲,到乡村去度假,乡村已成为新的休闲目的地潮流。三、中国式休闲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国家进行了多次休假制度的调整,2007年12月国家又颁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民才慢慢开始考虑如何打发不工作的时间,休闲最初是被动的。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加剧,国民愿意去度假、休闲,调整身心健康,国民的生活观念发生转变。1999年“黄金周”的出现,把国民带入了旅游大军的行列,把休闲等同于旅游,当时媒体纷纷用“井喷”来形容这种突如其来的旅游大潮。“黄金周”的集中消费带来了种种难题,过于集中的节假日安排,人员流动数量庞大,交通拥挤,旅游安全隐患增大;居民大规模集中出游导致旅游产品短期内供给不足,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破坏现象时有发生;长假期间消费过于集中,也给旅游及相关企业经营活动安排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最佳的日接待量为5万人,最大容量为每天6万人,但2012年10月2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接待游客数超过18万2千人次,再次刷新了历年接待游客最高值。假日的休闲消费和休闲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矛盾,抱怨着去“扎堆”,看上去很美的“黄金周”,到底哪里才是休闲胜地,每年的两个七天长假,五个三天小长假,各大景区无不人满为患,留下成吨的垃圾,运营管理超负荷运转,频现不文明现象,不少旅游者也因堵、脏、累而身心疲惫。花钱买罪受,违背了旅游活动的初衷,与国民期望的休闲生活还有很大差距。休闲生活不是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集体行为,也不是单纯的感官享受、消遣娱乐,而是能够获得愉悦、快乐和满足的体验,是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休闲的价值体现在休闲行动中,是国民生活的一个常态。

2008年国家取消了五一黄金周,目前仍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讨论是否应该恢复五一黄金周。笔者认为假期的延长并不能实质性地解决人满为患的局面,并不能实现真正的休闲,也许理性选择休闲方式、合理安排闲暇时间才是理想的途径。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蔡继明教授表示,只有全面推行带薪休假,国民才可以自由选择放假的时间,而眼下仍然保留的十一黄金周,对国民来说是强迫式的,是一种“被休假”。在《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14—2015》的发布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北京交通大学旅游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凌云等专家均提倡和建议灵活安排小短假,要考虑到各省各地的具体情况,不能一刀切,可以有不同的休假模式,但是假期的安排要掌握合理的度。进一步推动落实我国带薪年休假制度,让更多的人依法享有“个人黄金周”,让国民拥有更多的自由与便利,根据自己和形势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回家探亲、外出旅游等,这也许才是达到国民真正休闲的最佳方法,才能有效避免“黄金周”所带来的出门难、住宿难、景点人满为患等弊端。

2015年8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工作,强调落实职工带薪休假的同时鼓励错峰休假。《意见》共提出6方面、26条具体措施,其中第四方面是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活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意见》同时要求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到2020年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特色旅游城镇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未来国家主推的投资方向之一,也必将是旅游者消费的热点方向之一。第二章休闲农业一、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自二战后先在欧美国家出现,近年来,亚洲地区以色列、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等地的休闲农业也得到充分的发展。休闲农业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实践,但对其概念一直没有统一的界定,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研究。国际上与休闲农业相关的或者意义接近的词语有Agri–tourism,Farmtourism,Rural Tourism,Farm Tourism,Village Tourism,Alternative Tourism,Green Tourism等。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的概念多被欧美国家广泛采用,而休闲农业(Agri—tourism)这一概念则在亚洲的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流行。

台湾地区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最早、也是最发达的地区,1989年4月,台湾大学举办了“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休闲农业一词得到了正式的确定。台湾农业主管机构——台湾行政院农委会在2004年发布实施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中给予了定义,即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台湾学者的定义更加强调,除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的拓展。台湾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其制定的《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中,首次提出农业、农民、农村“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农业”的概念。台湾休闲农业在主推“体验经济”之后,还出现了“分享经济”的理念,即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顾客是上帝”为“与客人首先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导“拥有不如享有”的消费理念。特别是头城休闲农场的创办人卓陈明女士将现代农业的功能从“三生”拓展为“四生”,即增加了“生命的体验”。台湾休闲农业泰斗陈昭郎教授表示,休闲农业一定要有体验活动,从亲身观察、参与、体验过程,认识生物生长现象,感受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

我国大陆的休闲农业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的深圳荔枝园采摘开始萌芽,早期的“休闲农业”往往被称为“观光农业”,当时主要是以在农村观光、感受农村生产环境、文化氛围为主。2001年国家旅游局颁布首批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指出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的农业旅游,双业(农业、旅游业)共生,兼具生产、教育和休闲三种功能是农业旅游示范点成功的关键。

国内学者中对休闲农业也没有权威的定义和统一界定,也未见完善的理论体系,但对休闲农业同时具备农业和旅游业的特性都有所认同。学术界对休闲农业大致从两个角度进行基本属性的认定,一种是从农业角度出发,重点强调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性,代表性的观点有:刘达华(1995)、张永贵(1998)、郭一新(1999)、刘莹莹等(2006)、肖君泽(2009)、赵国如(2009)等;另一种从旅游业角度出发,强调休闲农业的旅游产业特性,代表性的观点有:陈传康(1997)、祁黄雄(1998)、郭焕成(2000)、郑辽吉(2005)、原梅生(2008)等。休闲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掠夺式生产模式,既是传统农业向高效现代农业的功能延伸和产业拓展,也是旅游业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而进行的横向拓展。

休闲农业主要围绕“农”字做活农业旅游,以体验“农”的氛围,参与“农”的生活,享受“农”的风情,感受“农”的文化,接受“农”的教育为内涵,打造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的大自然休闲环境,让游客找到心灵的归宿。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把握休闲农业的概念:第一,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新型产业;第二,休闲农业具有极强的融合性,是一项涵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的综合性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第三,农业独特的资源优势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第四,休闲农业是城乡的一种互动,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流通;第五,休闲农业的价值在于参与性与体验性,获得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全新感受。

综上所述,本文将休闲农业界定为:休闲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作为载体,依托农业特有的资源优势和传统文化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休闲项目,吸引消费者前来认知、观赏、品尝、购物、劳作、体验、娱乐、康体、健身、休闲、度假,是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交叉型产业。

休闲农业属于旅游产品体系中的专项旅游产品,发展休闲农业需同时满足“发生在乡村地区”和“以乡村作为主要吸引物”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也是休闲农业基础价值和面向游客的核心吸引力所在。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本质吸引力在于为游客提供乡村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旅行体验,特别是个性化的精神体验是主要产品消费诉求。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会主任高海生表示,在我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乡村旅游是中低档旅游的代名词,但在国际市场,乡村旅游其实是最高档的旅游产品。观光农业只是浅层次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休闲农业,现在的“农家乐”大多处于这个阶段;高层次的是第三阶段——乡村度假旅游,游客不仅是简单地玩一玩、尝一尝,而是要深入当地生活,体验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还可保健、养生。二、休闲农业的基本特征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休闲农业,与一般传统农业相比有一些明显特点。作为一种专项旅游,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鉴于对休闲农业不同角度的理解,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特征:(一)季节性

由于受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随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农业资源的生产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开展的旅游活动,尽管融入了景观规划、休闲经济、体验项目、娱乐环节等元素,但仍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就要求开发者和经营者有效利用资源条件开展、设计种类多样的休闲项目,避免季节差异带来的收益空当期。各地依托自身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根据不同时节开展不同的休闲农业活动项目,开发出春夏秋冬的休闲农业产品体系。四季如歌,春季多以踏青、赏花、播种为主,夏季以避暑、玩水、捕鱼、劳作、闻香为主;秋季以采摘、品果、登山、赏景为主;冬季以住民宿、品美食、滑雪赏雪、泡温泉、晒暖阳、体验民俗为主。(二)地域性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农业生产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不同地域动植物的品种和数量都不尽相同。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田园风光;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征的农耕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遗产,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在充分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的同时,要遵循因地制宜,不违农时,永续发展的原则。地域特色是休闲农业需要深入挖掘和展示、体验的核心内容所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田园风光,打造超大面积、高观赏性的农业景观,如日本北海道的薰衣草园、荷兰的郁金香园,我国的婺源油菜花海、贵州百里杜鹃花,北方的玉米、小麦,南方的水稻。在产品逐渐同质化的情况下,可以对“大景观”进行艺术化处理,如七彩梯田、玉米迷宫、庄稼画等。传统文化是休闲农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把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通过景观、展示、体验、传承等方式呈现,增强休闲农业的吸引力。(三)综合性

台湾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其制定的《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中,首次提出农业、农民、农村“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农业”的概念。休闲农业已不仅停留在最初的观光采摘服务上,还同时提供乡村美食、农家民宿、休闲娱乐、田间劳作、农耕文化展示、乡村民俗体验等多方面的服务,休闲农业逐渐成为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综合型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不再仅仅依靠生产和供给农产品来实现农业产值的提升,在农业功能概念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延伸的前提下,农业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日益显现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农业多功能性的继承和衍生。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增进城乡交流;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延续和传承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创意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四)游憩性

休闲农业依靠当地特色的自然风光、农业资源、民俗风情等建立各式主题农业公园,如果园、菜园、茶园、花圃、民俗村寨、古村落等,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服务和活动。休闲农业更加注重参与体验功能,直接采摘、品尝时令果蔬,参与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通过模仿、学习和劳作来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和农村生活的情趣,感受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能使游客消除疲劳,缓解压力,感受大自然的纯洁和农村的质朴,起到调养身心的作用。

除此之外,休闲农业还具有某些农业或旅游业方面的特征。休闲农业的旅游者是以都市居民为主的非农人口,具有明显的对象性;休闲农业中不断开发应用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具有高科技性;休闲农业把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相融合,实现物质、能量、资金的循环利用,具有循环经济性;休闲农业能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和旅游业的深度开发,具有经济性。三、休闲农业的主要功能

2015年1月16—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了国际休闲产业论坛2015年会暨中国生态城市和园区发展峰会。在峰会上,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院长林峰表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解决的不只是旅游问题,而是中国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消费经济结构升级问题,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结构。大规模城市化以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能有效地把城市经济的消费力转化成乡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9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80万家,其中农家乐155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7.0%;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3400亿元。根据农业部对全国13.5万家典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农民占其从业人员的92.4%,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作为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有机融合而衍生的旅游新业态,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从其自身的内涵和特点来看,具备以下几种主要功能:(一)经济发展功能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的产、供、销环节作为各项经营活动的载体,所以休闲农业必须以农业生产为根本,以农业经营为主体进行农业资源开发。随着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精细化农业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范围已经超越了农业生产本身,实现了功能上的拓展,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休闲农业更加注重生态、绿色,除了观赏、游憩功能外,种植的果蔬、农作物,养殖的家禽以及加工的农副产品,变身为优质的绿色食品,为市场生产和提供的农副产品的品质不断提高,特色不断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农业的生产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环境。农业经济稳定增长,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二)社会稳定功能

在长期的社会二元结构中,城市不断现代化,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却相对滞后,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扩大。我国由于农村地域面积广、农民数量多、时间跨度长,“三农”问题解决起来困难重重。“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并非中国所特有。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2004年至2015年连续12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5年又出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新提法,强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化链条,使广大农村地区具有造血功能,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有利于改善农村经济落后的状况,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稳定。休闲农业增进了农村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农村生活品质得到提升。休闲农业有利于公众对农业和农村的认识,增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三农”问题,带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文化传承功能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广大农村地区孕育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各民族的传统民俗、建筑艺术、农耕节庆、民间传统技艺等等。文化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村落的灵魂,关键是要把历史和未来贯通起来,延续文脉、承载乡愁,让人们找到记忆中的“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震表示,文化得以记忆,必须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休闲农业的最大价值所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创意元素,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形态,创造必须基于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使得各地优秀的农村文化得以继承、延续和创新。休闲农业的深入开展将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乡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四)生态平衡功能

农业本身是一种天然的生态产业,具有涵养水源、保护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农业往往被称为“靠天吃饭”,农业生产依赖自然,又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开展以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为原则,注重农村生态环境品质的提升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相比于传统农业而言,较少使用化学物质,特别是化肥、农药,能够减少对地区生态环境的污染,使农业自然景观、农村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得以和谐统一,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同时,休闲农业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及农业生态模式的观赏和学习,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五)旅游游憩功能

休闲农业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静谧的空间、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康体、健身、购物等各种服务和活动场所。农村地区一般远离市区,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低,通过日光浴、森林浴、食疗、药膳等,可实现康体保健的功效。农村地区通过培育绿色林果、生态养殖,可以为游客提供绿色有机的土特产品;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观看、学习、制作,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成为游客的纪念品首选。生物生长的周期性规律导致了田园景观的季节性差异,不同时节不同景观,游客一般不会产生厌倦心理,游客可以一年内,甚至一个月内多次故地重游,重游率较高。(六)科普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因其体验性而具有显著的科普教育功能。休闲农业的科普教育功能是利用农园中所栽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农村丰富的乡土文物、民俗古迹、劳作过程、生活方式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教园地,尤其对广大的中小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割裂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城市儿童缺乏对农村的基本认知,农村儿童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休闲农业使城市居民更加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同时也把城市文明带入农村地区。比较典型的如市民农园、亲子农场等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得到普遍发展,在普及、推广农业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分析

在国际上,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较早提出产业链整合、融合的发展理念,他认为,提高农民收入必须采取产业链整合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今村奈良臣针对日本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首先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1+2+3”等于6,“1×2×3”也等于6,“第六产业”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真谛。发展“第六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农村经济,改变农业发展前景,所以要坚持以农业为主体;基本做法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基本趋势是让第二、第三产业附着其上,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休闲农业是一产接二连三、跨二进三的结果,与日本的“第六产业”本质一致,通过休闲农业构建农业产业化链条,扩展产业范围,形成产业联动,持续地为乡村创造生产力。(一)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产业链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农民被动地提供简单的生产供应功能,“播种—收获—出售”,周而复始,属于短窄型的产业链条,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依然普遍存在。传统农业靠天吃饭,从种植、养殖到生产端,都缺乏市场需求的考虑,带有很大风险性。随着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农业科技的推广,出现了减产减收,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过短过窄的传统产业链条成了农业增收的最大障碍。

休闲农业的显著特征即突出农业的休闲功能。农业向前延伸至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的供给,向后延伸至收获后的农副产品深加工,而产前、产中和产后又可以横向拓展。种前的育苗、育种,高科技的应用,无土栽培、现代化的育苗车间,塑料、玻璃大棚,都走入了大众的视野。生产中,利用作物的生长全过程,开发融观赏、认知、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结合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大大提升农业的附加价值,同时也弱化了农业的生产功能。产后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则作为土特产品成了旅游纪念品。在每一个环节上融合“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旅游者提供极具“农”味的旅游产品。(二)产业链的主体

休闲农业的产业链条上涉及的主体众多,政府主导型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调控,指明发展方向;企业带动型以企业为核心,紧跟市场动向;农户主导型以农民为主体,自发组织,增产增收。每个主体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同,但无论哪种类型都离不开三者的通力配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者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三者又与游客共同形成了供需矛盾的利益共同体,各方利益相关主体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

中国长期的二元结构,农民处于社会底层,缺乏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低,与旅游业要求的服务有很大差距,农民很难了解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农民群体的自发行为很难有质的提升。休闲农业的主体是农民,休闲农业要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必须有政府的基础设施配套和政策扶持,必须导入至少是当地农业产业经营的优势企业,或者外部投资商。作为主体的农户与农民,一是经营农家乐,提供乡村向导、餐饮接待、手工艺展示之类的“乡愁服务”;二是参与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绿色农产品可采摘、可出售给游客,也可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谁在产业链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农民是具体的实施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农民的生活条件、农民的素质、农民的文化水平都将得到提升。休闲农业在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主体的关系。新产业组织理论广泛使用博弈论对企业的策略行为进行分析,信息不对称在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增加了协调成本,交易费用和边际成本大大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大大降低,因此,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建设完整的产业链条,可以明确责任、降低交易成本。休闲农业最突出的特点是休闲,因此以休闲旅游为主要形式的龙头企业组建产业链最为合适。龙头企业可以是大型的集团公司,也可以是成长起来的行业组织或协会。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零星需求,农民自发地开办农家乐、庄园、农场,要想扩大规模,形成市场,农民需要组建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进行统筹规划。政府是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引导、推动和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三)产业链的构成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的传统六要素,以农业为基础的休闲农业除了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六要素之外,还融入了科技、信息、创意、文化等元素。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结合构建的产业化链条,需要有以休闲旅游为主要形式的龙头企业,以农作物的生长和加工,动物的养殖为主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休闲农业与传统旅游业六要素有哪些差异?旅游者又希望获得怎样的休闲体验?山合水易机构基于近十年来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经验,通过对中外成功休闲农业园区进行研究,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提炼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必备的10大基础要素——“归耕戏养尝,采学憩淘赏”。“赏”是休闲农业基本的构成要素,“采”是吸引游客和赢利的抓手;“尝”为旅游者带来味蕾绽放之旅;“学”发挥农业的教育功能;“耕”是休闲农业的灵魂;“戏”是快乐农业;“憩”是主要出游目的;“养”发现农业的健康功能;“淘”实现了农产品的直销;“归”是休闲农业高层次的体验。10大要素交织组合,构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产业链条,根据不同的农业主题,不同地区结合地区实际可以进行要素创新、升级、延伸与再创造,通过旅游者体验将资源转换为消费,增加农业园区的特色和收入。第三章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与启示一、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

19世纪,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美国和加拿大的落基山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休闲农业旅游区。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它源于欧洲的西班牙,20世纪60年代初,有些西班牙农场主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前往观光度假,被认为是农业旅游的起源。日本、中国台湾以及亚太国家和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也紧随其后。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一)台湾——休闲农业1.台湾休闲农业概况

我国的休闲农业起源于台湾,台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观光农业,最早于1989年台湾大学“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由陈昭朗教授提出休闲农业概念。台湾继承了传统华语文化中的精粹,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包含了传统文化和广告创意,并且在观光上又结合了欧美流行的主题酒店、文化村等概念,又以新兴农业为题材进而创新出了全新的华语文化品位的旅游经济。其成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休闲农场“情景消费”——创造出大量的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让游客乐不思蜀。台湾农业发展也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再到产业经营和效益农业的三个发展时期,目前已进入了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同时推出一批“休闲精品”,引领台湾农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由规模化的休闲农场引发周边出现大量的乡村酒店和民宿,种类繁多,民宿农场、观光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有机农场等自成体系的乡村旅游度假产品,目前形成了台湾飞牛牧场、台一生态休闲农场、清境农场、金勇DIY农场(番茄联合国)、大溪花海农场、向日葵农场、优游吧斯文化部落、胜洋水草养殖场等知名旅游点。就属性而言,这类休闲农场的兴起较贴近环保与农事生产的性质,让游客除了接近自然景观之外,更能实际接触动物、农作物种植的过程、动植物保育知识、农业堆肥制作、放牧、渔村生活体验等,同时亦结合当地小区居民的参与与认同。图3-1 台湾农村:清境农场(左图);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右图)2.台湾休闲农业创意

台湾的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没有大陆丰富,台湾农业尊重文脉,借助农产品的文化性、区域性特征,加强文脉利用,凸显文脉特征,提升文脉价值,丰富休闲农业文化内涵,为休闲观光农业注入新鲜活力和动力。台湾的创意正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动力和文化输出方向。第一,注重主题创意和农业节庆创新。台湾园艺业发达,据此设定主题导入创意元素,打造出一年四季不同的花季活动,如歌曲大赛、诗文比赛、在线票选等,如樱花季、杜鹃花季、海芋季、桐花季、金针花季、芒花季等。台东县“池上饭包文化故事馆”是饭包文化的一种创意饭馆,从空间布局、场景设计,到小玩意、伴手礼和池上米相关米制品,推广米食文化,还展示农民的文化生活器具和碾米的过程。台湾观光休闲渔业,也融入创意文化,开展体验活动。台湾渔产品文化季有兰屿飞鱼节、七美九孔节、澎湖(菊岛)海鲜节、苗栗海洋嘉年华等。第二,注重体验项目的创意设计。台湾休闲农业的特色之一就是休闲与教育相结合,提供了丰盛的农业知性之旅。体验活动多种多样,如与动物亲密接触型(挤牛奶、喂牛羊、观萤火虫等)、园艺养生型(采摘之乐、花卉物语、香草传奇、药膳料理等)、乡村生活型(农耕体验、露营、野炊、抓泥鳅、烘烤等)。飞牛农场现已成为台湾西海岸最具孩子气的牧场,马太鞍农场目前以生态鱼礁(巴拉告)捕鱼最受欢迎,头城农场被台湾当局评定为中小学生“农村生活体验与生态探险”的户外教学基地,甚至吸引新加坡的学生团体前来进行体验教学。第三,台湾农产品的创意营销。台湾有稻米大赛,每年评委根据台湾各地自留种种植出的各类水稻的口味、外形等做出排名,引起社会对传统品种的关注。此外台湾的农产品俨然一种艺术品,环保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产品的包装创意设计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典型的代表如掌声谷粒所代理的一系列农产品;“东方美人茶”有意识地立足文脉传承,其茶品分类与包装采用内外匹配的“中国科举制度”排行,建立独特的文化场域。图3-2 台湾稻米品牌“掌生谷粒”包装设计欣赏3.台湾的民宿

台湾民宿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最早大规模民宿发展的地区是垦丁国家公园,时间在民国七十年左右,当初是解决住宿不足的问题。台湾的民宿,代表着台湾乡土文化运动的延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民宿,是乡愁的一种表现,是品读地方文脉的窗口,无论是居住的人,还是入住的游客。家,是我们心底最温暖而熟悉的地方,在不同地域衍生出不同的样貌。根据台湾旅游观光局以及民宿协会相关资料统计,2011年开放自由行以来,台湾民宿从3763家增长到6356家,品质参差,其中自然有“本土味道”的民宿。以地方特色来说,宜兰的民宿强调田园乡村主题,垦丁则以南洋异国休闲风为主,花东民宿强调原住民文化的奔放与山海相遇的激情,台北九份的民宿以矿山小镇怀旧为主题,澎湖民宿以离岛度假、水上娱乐为特色,苗栗县南庄乡的民宿则散发着浓郁的客家风情。以主人的旨趣来说,有田园乡村主题、人文艺术主题、异国风情主题、原住民风情主题、家庭温馨主题、怀旧复古主题等等。民宿,也便成了主人个性的最佳秀场和吸引志趣相投之人的聚集地。台湾民宿有两种:一种是景区依托型,仅提供住宿功能,物美价廉,多在景区附近;一种以特色和服务闻名,游客纯粹体验民宿,本身成为旅游吸引力的一部分,独特的建筑,优质的服务,自设游览线路等内容,带游客游览北方山区小镇,成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台湾民宿与人文、自然和生态融合在一起,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部分。

2015年12月7日,大鱼自助游与台旅会联合发布“2015大鱼台湾自由行系列报告”之《台湾民宿分析报告》,全面盘点了台湾民宿的发展现状及自由行用户的民宿预订行为研究。调查显示,花莲县拥有1431家民宿,成为台湾民宿最多的地区;垦丁地区因“最南端”的海洋风光和影视剧拍摄地而成为2015年最热门的目的地;苗栗、台中是台湾当地人中的热门旅游目的地;热门目的地平均房价从花莲县2023新台币到苗栗3700新台币不等,平均房价并不低;大部分热门民宿需要提前至少一个月预订。“1000个台北人家”是台湾当地生活类网站“台北村落之声”发起的线上晒家活动,每一位台湾人都可在网站上传住家的照片。这正是台湾最真实的城市切面,也是最真实的各个阶层台湾人民的生活状态。2015年《外滩画报》通过对台湾专业人士和民宿主人的采访,精选5家雅致的台湾当地民宿。(1)“日据时期”的儿童诊所:老屋的木质骨架里都飘着桧木香,位于台湾花莲市节约街;(2)退休大叔的秘密花园:寻一处“秘地”,养花,种草,养老,位于台湾南投县鱼池乡琼文巷,隐身在阿萨姆茶园旁;(3)140年的深巷老屋:遇见最真实的台南邻里,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民族路三段148巷22号;(4)“黄金城”里的隐秘院落:去的人多了,便会扰了它的清静,位于新北市瑞芳区金瓜石铜山里祈堂路130号;(5)古城中的睡眠艺廊:一对艺术家夫妇经营的玩味旅社,房间装饰都是来自于台湾本土设计师的作品,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太原路156—2号。图3-3 台湾民宿:“日据时期”的儿童诊所(左图);退休大叔的秘密花园(右图)(二)日本——都市农业1.日本乡村游概况

日本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在地价和劳动力价格偏高的形势下,农业生产的先天优势不足,农民弃耕情况突出,因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农业发展。日本农村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左右开始出现了“观光热”,进入80年代后,日本处于“泡沫”经济时期,利用民间资本大规模地开发休养地(度假村)和进行旅游开发。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在日本各地农村各种综合休养地、农业主题公园和模仿欧洲风情的庄园相继建成。1992年6月,“绿色观光(green tourism)”这一提法首次出现。从1993年起开始推进“农山渔村休闲余暇”活动,1994年,《农山渔村余暇法》开始实施。1994年6月制定了《促进农山渔村滞留型余暇活动的基础建设的法律》,对全国农山渔村滞留型余暇设施建设进行软硬件支持。1995年颁布《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制定《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雷鸣,2009)。1999年出台新农业法,即《食品、农业、农村地区基本法》,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进休闲农业(藤田武弘等,2009)。通过政府立法,依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旅游实施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日本政府扶持绿色观光农业发展最为典型。日本乡村游的主要类型有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业公园、学童农园等。2.休闲农业

日本的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主要以城郊互动型的都市农业著称,日本的都市农业主要集中于三大都市圈,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日本的都市农业定位在特大国际化大都市的局部地区,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即“食”与“绿”。“食”就是为市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新鲜的农副产品,发挥农业特有的经济功能;“绿”是指为市民营造生存所需的绿色生态环境,发挥其保持生态平衡、抗灾防灾等公益功能。按照所利用的资源类型和经营形态可分为市民农园、银发族农园、农业公园、民宿农庄、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多种类型。

各地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各种具有特色的服务设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旅行社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产品,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草原放牧,牛棚挤奶。参加者有农牧学研究人员、学生、银行职员、公司白领等,人均消费2.5万至4万日元。日本岩水县小井农场是一个具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民间综合性大农场。自1962年起,农场主结合生产经营项目,先后开辟了600余亩观光农园,设有动物农场,牧场馆,农具展览馆。当前,风行日本的生活型生态旅游是务农旅游,每年春天插秧和秋天收割的季节,很多旅游者奔赴农村去体验农民的生活。岩手县的一个渔村已经成为生态旅游专业渔村,水果之乡青森县的川世牧场则以草场放牧、牛棚挤奶和果园摘果作为其特色生态旅游活动。

日本的稻田艺术是通过插播、套种等方式使稻田在大地上呈现出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在作物成长的不同阶段,颜色不断改变,呈现出“四时风景各不同”的景观。稻田艺术画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有风景、历史人物、神话人物、动漫人物、动物等。图3-4 田舍馆村农场的稻田特色图案:风神(右)和雷神(左)(左图);日本战国时代的指挥官直江兼续(左)和拿破仑(右)(右图)3.学童农园

针对老人和儿童专门开设老年人农园和学童农园。青少年通过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