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区块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01:50:16

点击下载

作者:凌力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解构区块链

解构区块链试读:

前言

既然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币们虚火升腾、泡沫横溢,监管部门对其严加管束,大多数民众也并不感冒,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研究区块链?

其实这正是笔者写作本书的原因。

区块链技术来源于比特币,但可脱离于比特币。比特币和其他虚拟币存在的问题是由盲目炒币、黑产交易等引起的,当“币”的属性被剥离后,区块链技术就因其创新的思想、独特的结构、灵巧的配置脱颖而出,备受政府、企业及研究者关注和青睐。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视角来观察区块链技术,似乎都可以找到区块链技术与自身业务的结合点和应用场景,甚至受到启发形成新的业务模式,促成转型升级。

但是,如果缺乏对区块链技术清晰、正确、系统的认识,实际应用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严重的是可能走偏方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本书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解构区块链技术的方方面面,对技术进行深层剖析,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当朦朦胧胧的神秘面纱被掀掉后,展现在眼前的将是“高清版”的区块链技术,一些原有的疑惑、误解或偏见自然就会随之烟消云散。

然而本书并不负责解答所有疑问,诸如“我这个项目能否运用区块链技术?怎么用?”等。因此,在区块链技术方面,本书是一本“三不”书。

首先,不是“预言书”。虽然本书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观点和判断,也有启发性的案例讨论,但并不专注于阐述行情走势、未来趋势、价值衡量、行业预测、社会影响等比较主观的话题,这些都应该是学习者掌握区块链技术原理后自然、自发、自觉的思考。

其次,不是“编程书”。本书确实将深入区块链技术到比特级别构造的程度,据此开发软件是可行的,而且部分算法用代码形式阐述,可更多是为了能清楚说明问题。

最后,不是“投资书”。本书并没有投资分析、指南、路线之类的内容,主要是可以让技术好奇者豁然开朗的细节。

就像互联网上日新月异的各种技术一样,区块链技术也是一项正在风口浪尖上的创新技术。只有不断学习、跟踪、了解、把握这些新技术,才能不被后浪拍在沙滩上。编 者2019年4月教学建议第1章 货币认知“有钱,还是没钱,这是一个问题。”听到Alice忽然冒出这么一句,正在埋头看一段软件代码的

Bob觉得莫名其妙。“你是莎士比亚看多了,还是想着买新衣

服?”别看Bob愣头愣脑的,看问题却挺“深刻”。Alice白了他一眼,合上读了一小半的书,若有所思地喃喃

自语:“钱究竟是什么?钱从何而来?我能不能‘造’钱呢?”“别!那犯法!”Bob快速脑补了Alice在自制印钞机前刷刷地

印伪钞然后被人赃俱获带走的惨状。“合法的货币是国家发行的。”Alice继续自己的思索,“但从

来如此吗?永远如此吗?”“呃……”Bob的大脑门上瞬间多了几

条黑线。Alice解释道:“虚拟币被炒得火热,我很好奇它是怎么运作

的,但我得先搞清楚货币究竟是什么!”1.1 货币简史Alice穿越到了上古时代。“你这毛皮多少钱?”Alice问胡子拉碴的猎人,他长得酷似

Bob。“啥?啥是钱?”猎人Bob一脸不屑的样子,骄傲地说:“我这可是最上等的皮子!除非拿你养的一头羊才能换!”Alice瞬间明白了,她用力过猛,回到了七八千年前,那还

是个物物交换的远古时代,怪不得猎人完全不知道钱为何物。一

定是穿越计数器不小心多按了一两个零。

当古代人类基本上满足了温饱需求后,自然会想到用富余的猎物、家畜、稻米、工具去跟别人换取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满足多样化的日常需要。例如,渔夫需要农家的大米,猎人需要山民的竹子。这就开启了以物易物的进程,商品出现了,甚至还出现了市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人们渐渐意识到:只要有能力生产更多的东西,就能换取更多的商品,生活就能过得更美好。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价值的概念。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价值,通常越稀有、越难获取的东西价值越高。会干活的马当然比好吃懒做的猪贵,一匹马可以轻轻松松换三头猪;狩猎工具需要能工巧匠才能做出来,要拿一头鹿加两只野鸡来换。

但是以物易物制存在两个突出矛盾:一是Alice想换Bob的毛皮,但Bob不想要Alice养的羊,他们的交易就没法达成;二是Bob不想一次性换来一大堆东西,照管都不方便,还影响自己四处迁移打猎。四肢发达、头脑灵活的Bob在篝火上边烤野味边突发奇想:假如有“一样东西”,我打了猎物先换成“这样东西”,等我需要的时候可以拿“这样东西”换别人的刀和箭,这该多好啊!

Bob畅想的“这样东西”应该具有这些属性:首先要得到公认,大家都遵守公平交易的规则;其次能代表一定的价值,且保持相对恒定,例如多少数量可以换一头羊;还有应不易获得,否则就会乱套;最后需要比较便携,可以轻松揣在口袋里随掏随用。有了“这样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活动就能拆分为“卖”和“买”两种相互独立的行为,这样就放松了时间、空间、需求等约束,使交易更灵活,生产者积极性大增,财富也更容易积累。“这样东西”就是货币(currency)。现代的电脑迷Bob会这样点评他祖先的创新思想:“就是把

同步会话过程异步化了,有效降低了两者间的耦合度,可极大地

提升业务并发能力。”他可不管自己的点评反而让别人云里雾

里。

可喜的是,大约从四千年前开始,古人Bob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先民是使用“钱”最早的族群之一。如图1.1所示,当时的人们用的是天然海贝(sea shell)。酷爱海鲜的吃货们有理由为此心花怒放,因为吃的是美味的贝肉,吐出来的都是“钱”啊!海贝要符合上述货币属性,恐怕这就是唯一的疑问:这货太多了,不是很容易泛滥成灾吗?

倘若Alice把穿越计数器调准,来到那个货币刚刚诞生的年代,她就会发现有人聚居的地方一般都在内陆,在水草肥美的平原或山地,那时人类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征服狂野的大海。因此,身在此时此地,天然海贝就是稀罕之物。人们要采到海贝,需要付出翻山越岭、劈风斩浪的巨大代价,就像通过开矿、淘沙、冶炼来得到金子一样。虽然采贝人没有种稻、养羊,但是他们付出的工作量是得到认可的,他们可以用海贝来换取商品,而海贝也由此以“钱”的身份进入流通领域。图1.1 从以物易物到等价物交换示意图掂量着手里几枚“身价不菲”的海贝,穿越而来的Alice若

有所悟:货币其实是人们的一种约定,是用来做交易的中间媒介;

此时只有群落和部落,“国家”还没出现呢,所以货币完全是产

生于民间、流通于民间的。

现代经济学家把货币定义为“一般等价物”,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正因为货币与价值挂钩,其发行数量应当与商品生产总量相当,才能保证货币体系的稳定,否则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设想有一天,英俊的采贝人Bob在海边与美人鱼相遇相爱,美人鱼给Bob带来数不清的海贝,Bob一夜暴富,建起了面朝大海的豪华别墅,而市场上的海贝成倍地增多,因此越来越贬值,于是原来几个海贝可以换一头羊,现在500个都不够了。幸运的Bob无意间就可能触发了人类史上第一次通货膨胀。

Alice继续在时空隧道里跳跃。大地还是这片大地,却转眼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Alice一路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钱:黄帝时代出现了金属货币,称为铜仿贝、钱镈(布);商周时代金属货币大量通行;春秋时期出现了刀币、方孔圆钱(俗称“孔方兄”,指代钱,也是很多现代中国银行标识设计的来源);战国时期开始流通黄金;东汉首次用铁来铸币;汉代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宋代出现了交子,为局部地区使用的纸质信用凭证,可以用来兑换钱;到了元代纸币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不铸铜币,只用纸钞,这标志着货币实现了彻底的符号化。

自从国家出现以后,作为主权象征,也是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需要,货币都由国家政府来铸造(印制)和发行,这就是法定货币(简称法币)。通常每个国家都发行自己的法定货币,但是也有例外,例如,欧元区各国使用同一种欧元(允许有各个国家的版本);一个国家内各个自治体可以发行不同的货币并可相互流通,如英国,但国际上只承认一种英格兰英镑;也有经济不发达小国指定别国货币作为自己的法定货币。

货币是匿名的,只有银行账号是实名的,即与持有人的真实身份相关联。由于货币可以换取财富,自古以来就一直有不法之徒不惜铤而走险,仿制法定货币以牟取暴利,各国政府因此在不断打击伪钞的同时,不断研究货币(尤其是大面值纸币)的防伪技术,增加伪造难度。显然,只要现金存在一天,这一“斗争”必然会持续下去。1.2 数字货币

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业的繁荣,人类的财富不再是实物和货币那么简单,而是有了股票(股份)、债券、保险、外汇、期货等各种变化形态。但无论如何,法定货币依然是本源。

更大的变化来自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诞生。货币逐步实现了数字化,可满足快速、远距资金流动的需要,如消费、转账、兑换等,避免了提着大量现金来回奔波的低效、不便和危险,还不易受伪钞的困扰。现代银行业发明了银行卡,包括用于资金储蓄并使用的借记卡(debit card)和可凭个人信用进行消费透支、先用后还的信用卡(credit card),实现了国际标准化,达到了在不同银行间互联互通的操作目的,消费领域开启了“无现金交易”时代。近年来,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领全球风气之先,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迅速普及,从买早点、坐公交、发红包,到购买大件商品、异地跨行转账,都可仅借助一部手机扫描二维码或在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的APP点击几次即可完成,连银行卡都免了,完成了到“无卡片、无现金”交易的华丽转身。“请配合做个小调查好吗?”Alice递给好朋友Bob一块巧克

力,“你身边有多少钱?”Bob毫不客气地把巧克力塞到嘴巴里,掏出钱包,抽出几张

皱巴巴的纸币和几个硬币,含糊不清地说:“43块8。可以请你

喝咖啡。”“谢谢啦!但是我不是这个意思。你其实应该不止这些钱。”

Alice指着钱包里的一卡通校园卡,“饭卡还有余额吧?”“嗯。”“还有银行借记卡里没有‘月光’吧?”“对。”“哇!你有一堆健

身卡、购物卡、会员卡、折扣卡……”大大咧咧的Bob并不在意自己的小隐私被翻个底朝天,笑嘻

嘻地说:“也许我的‘身价’没有40多块那么低!没在钱包里的

还有信用卡积分、航空公司积分、游戏币呢!看来我的很多财富

变成数字隐藏起来了!”

货币经历了从实物到数字化的演变,目前处于双轨并行的历史阶段。同时,广义的“币”还可划分为是否由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是否通用、是否数字化等多个维度。

为了更好地从概念上对“币”加以区分以准确理解,不妨将由主权国家发行的数字化货币称为电子货币(electronic currency),而将除此以外的数字化“代币”称为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其中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新生代数字货币被称为虚拟币(virtual currency或token),有别于由机构发行和管理的其他数字货币(如游戏币),如图1.2所示。因为数字化的“币”实际上就是用一串二进制数据表示的信息(通常为加密信息),对应一定的价值,所以更像是一种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通行的数字令牌(token)。图1.2 不同“币”的分类示意图

脱离了货币的实物形态,数字货币更加灵活、高效。例如,购买一样价格为89.62元人民币的商品。如果使用现金交易,需要用50元、20元、10元、5元各1张纸币外加4个1元、1个5角、1个1角和1个2分硬币组合起来支付;如果买家身上没有带那么多零钱,只有100元纸币,则卖家需要用纸币和硬币组合起来找零。因为不同币值的纸币和硬币总是有限的几种,交易过程中买家和卖家都需要费时费力计算、凑数和清点,买家还经常为减少口袋里丁零当啷的零钱而动足脑筋。但如果采用电子货币、数字货币进行交易,则免除了拼凑的麻烦,也不需要找零,无论多大、多小、多零碎的币值都能轻松付款、收款。Bob对此深有感触,“有一次买东西,就差1分钱现金,结果

就没有买成!”Alice也有同感,于是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吐

槽:收银机里纸币不够,找来了一大堆硬币;买89.62元的东西,

给收银员100.62元,结果他不知该怎么找零了;现金太容易弄丢,

也容易被偷;洗衣服差点把钱洗烂;一位做小本生意的朋友经常

收到假币,辛苦钱都打了水漂……

电子货币虽然不需要印刷、铸造,但是也需要有载体以及与拥有者的关联关系。电子货币实际上只是一个带货币单位的数值,如89.62元人民币,本身并没有定义归属者属性(可以理解为是匿名的)。如图1.3所示,依载体的不同,电子货币可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实名性和匿名性。而且,实名与匿名孰优孰劣不应一概而论。匿名的电子货币不能确定拥有者和使用者,不利于追踪和监管,遗失后无法挂失及找回,却有利于发行、转让,例如RFID交通卡,因此较为适用于小额支付领域,即便遗失,损失也是有限的。图1.3 电子货币在不同载体上的比较

对于货币的数字化,曾有人提出一种可以不依附载体的方案,即运用密码学技术,构造独立的“数字钱币”,本质上是沿用实物货币的思路,只不过用加密数据来表示“这是属于谁的1元钱”,拥有者通过标识符(ID)来“认领”,可以是匿名的。由于涉及标准化、安全性和跨平台流通等诸多现实问题,这项技术并没有投入实际应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一代虚拟货币的技术设计。

货币的数字化无疑是一种趋势,是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数字经济的基石。不论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还是网络社交、数字出版,无不依赖于可以在虚拟空间流通的货币。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纸币、硬币等实物货币就会变成钱币夹里的收藏品、博物馆里的展览品,历经数千年,人类社会将回归到脱胎换骨后的“无钱”时代。1.3 交易与记账

货币的流通,包括买卖、转账等,都属于交易(transaction,经常简写为Tx)行为。把一次交易行为的详情记录下来,称为记账(bookkeeping,或称为簿记)。最简单、直观的记账方式为单式记账法,就是客观地记下“何时谁花了多少钱购买了谁的什么东西”,如图1.4所示,俗称“流水账”,以便事后进行汇总统计,准确地掌握收入、支出的情况。最朴素的记账方法是站在自身的角度,以自己为交易的一方,只需记录日期和时间、资金流向(收入或支出)、金额、交易对象、交易内容(可细化为清单、单价和数量)。图1.4 Alice的流水账示意图

记账一般是对交易事实的忠实、原始的记录,包括被取消的交易,也可以扩展记录尚未发生的交易,如预期交易、有条件的交易。交易双方订立的合同中常常包含有条件的交易,例如,签订合同后3个工作日内支付10%、软件开发完成上线运行后支付60%等。

一旦交易双方(或多方)达成某种约定,则各方应守信履约,不论交易有没有完成,交易都应以某种形式被固化下来,成为可以采信的证据,防止任意一方毁约。

但是,单式记账法仅在一个账户中登记,是交易的一个方面,且一般只反映现金收支事项,随着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商业活动复杂和频繁,单式记账法已不能完整反映诸如债权、债务、资金去向和来源等全方位的信息。14世纪的威尼斯商人Bob精明而勤勉,生意做得很大。最近

他想与女老板Alice做一笔大买卖,想知道自己在风险可控的范

围内能动用多少资金。于是Bob耐着性子坐下来,一页页翻开账

簿,眼前账目的画风是这样的:• 戴维的商铺到账了10袋茶叶的50%款,余款一个月后

付。• 32户出租房的房租31户都交了,但有一个租户跑了,租

金成了坏账。• 这个月要补交去年的船运费;下个月必须支付今年半年

的船运费。• 向凯特钱庄借贷了两笔钱,要偿还利息。• 等法兰西王室买瓷器的钱入账后,就可以填满向中国商

人赊账的窟窿了。Bob愁容满面,合上账簿,深深地叹了口气:“账簿啊账

簿,你能告诉我究竟我有多少资产吗?”然而,倔强的Bob并没

有弃疗,“也许我需要更靠谱的记账方法。”Bob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经商经验发挥了作用,经过冥思苦

想并在实践中不断打磨,一种新的簿记法渐渐成形。后人在此基

础上进行了扩展,但其核心思想始终延续下来,如今依然在全球

现代企业中广泛运用。

复式记账法(double entry bookkeeping)从单式记账法发展而来,是一种更科学、更完善的会计方法。一方(个人或家庭或机构)拥有的全部资产(asset)如下式描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

等式的左侧说明资产的构成和去向,包括:银行账户有多少钱、有多少固定资产、花了多少成本及费用等;等式的右侧说明资产的来源,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负债(liability)是指欠别人(银行、交易对方等)多少钱,所有者权益(equity)是指股东拥有多少钱,公司经营活动还会产生损益,即收入和成本(及费用)间的差值,形成盈利或亏损。

复式记账法以借(debit)和贷(credit)为记账符号,前者体现债务,后者体现债权。任何一笔涉及钱物的交易,分解到最基本的单元,都会记录为借、贷两个会计科目(entry),这也是称之为“复式”(double entry)的原因。具体操作方式是:资产和成本(及费用)的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的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每一次交易都要记两笔:一笔借方,一笔贷方,两者金额相等。相比简单的单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在记每一笔账的同时将资金的来龙去脉、科目构成反映得一清二楚(如图1.5所示),而不是只知道账上还有多少钱(如图1.4所示),这对于公司经营而言相当有必要。“可是我还是没有头绪,Bob。”Alice喜欢刨根问底,“假如

我作为股东投资方,给你100万元资本金成立公司,那么公司该

怎么记这笔账?”Bob有了当创业公司总裁的感觉,立马来劲了,拿出了纸和

笔,边说边写(如图1.5所示):“这个很简单。根据记账规则,

先在公司资产的银行存款的借方记一笔100万元,再在所有者权

益的贷方记一笔100万元,就是你的钱。有借有贷,借贷相等成

立。”图1.5 复式记账法示例“公司开张购买了一批办公电脑,花了5万元,怎么记?”“资产中的银行存款的贷方记5万元,因为钱减少了;而同时

资产中的固定资产记的借方记5万元,因为固定资产增加了。两

者两抵,公司总资产没有变化。”Bob反应很快,有问必答。但

他知道,与往常一样,Alice的问题会越来越刁钻,必须打起十

二分精神。果然,Alice的连珠炮继续发威:“好。假如公司为了

开拓业务的需要,向银行贷款了20万元,又怎么记呢?”“资产的银行存款的借方记增加20万元;负债的贷方记20万

元。虽然银行存款多了,总资产看上去增加了,但你这个股东的

权益并没有增加,因为多出来的钱是借来的,总有一天要还的。”“好像明白了。假如现在公司签了一个合同,到账65万元,

对于这笔业务,我觉得应该在资产的银行存款的借方记65万

元,同时在收入的贷方记65万元。购买原材料、发工资、还银

行贷款等都能‘同理可得’了。”“对。”Bob难得为Alice答疑解

惑,不免暗自得意。1.4 虚拟货币

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更好的货币”的追求。虽然人类的财富在飞速增加,体量庞大,但是金融体系像个脆弱的饼干塔,时不时就会倾覆、崩溃,给世界经济和民众利益造成周期性的巨大伤害。简单考查近代的几个重要的金融领域事件:(1)1929年10月29日,纽约交易所爆发“黑色星期二”事件。随着股票恐慌式抛售,股市断崖式下跌,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其后直到1933年间,金融动荡演变为波及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史称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2)1933年4月5日,经历过大萧条之后诞生的罗斯福新政,宣布私人持有黄金为非法,低价回收私人黄金,然后由国会立法将黄金定为高价,美元很快贬值69%,民众财富被洗劫。(3)1944年7月,以西方主要国家为首的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和金融会议,达成协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集团(WBG),形成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系统,即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4)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个人可合法持有黄金;1973年3月,中东战争引发石油危机,主要西方货币实行对美元的浮动汇率。由此,两大支柱坍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5)1975年,福特总统签署了“黄金合法化”法案,美国人可以再度合法拥有黄金。(6)2007年夏季,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引发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2008年9月,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从危机事件的发生起因中可以看到强势政府对金融领域进行单边干预的痕迹,弱势的民众成为受害者。而在海啸般席卷而来的经济危机中,更是无人能独善其身。

因此,人们不禁会思考这样的问题:现有的货币体系是否合理?金融体系存在什么弊端?民众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是否有有效的解决之道?Bob用钦佩的眼光望着Alice,毫不吝啬他的赞美之词:“这

些问题与你之前发问的如出一辙啊!”夸得Alice脸一红,不好意

思起来,“我那只是无来由的疑问罢了。”

来到创新力倍增的信息时代,Alice们、Bob们这些计算机极客利用自身精通的软件、算法、协议、密码学技术,纷纷跨界投身到金融领域中奋力冲浪,开始以很强的行动力探索不同于集中式法定货币的虚拟币构造理论和技术,使虚拟币这一概念不再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探讨上,而是逐步走向前台、成为现实。

然而,虚拟币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既然被称为货币,必然附加了“价值”标签;凡是有价值的东西就容易受到攻击,因此要有严密的技术措施对其妥善加以保护;货币应实现发行、保存、交易(使用)、记账、审计等各项功能,一整套完备、严谨、高效的系统不可或缺;货币需要有公信力,那么如何在集中管控缺位的公开环境中做到公平、公正无疑是虚拟币系统要直面的最大挑战。其中,信任和共识是最基础也是解决难度最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这种虚拟空间里:• 通信双方连面都见不到,谁也不知道坐在不知在哪儿的一台电脑前的是谁,信任就无从谈起了,生意该如何做成?• 一群相互不信任的人,却要在网上共同做各种决定(例如,认可一笔交易、验证一页账本),并且要避免差错(包括恶意干扰),如何才能达成共识?1.4.1 信任机制

信任(trust)是维系人际交往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信任往往发生在相互熟悉的人之间,如家人、朋友、同事(战友),将人和人拧合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可以消除互相提防的心理负担,人们就可以更好地协作,共同完成目标。如果一个人不搞小阴谋、不耍小动作、赴约守时、信守诺言,那么就被认为是个“可信”(trustable)之人;相反,如果一个人说一套、做一套,经常言而无信,不负责任,就会被贴上“不可信”的标签。

人们自然更愿意与可信的人交往、做生意。但是,如果生意只能与可信的人做,那么生意是做不大的。做生意的对象,例如购买商品的顾客,几乎都是陌生人,连姓甚名谁都不知道,谈何信任,那么生意还做得成吗?

在使用现金(或刷卡)购物时,交易双方是面对面的,一方收到足额现金,一方取走心仪商品。在这个场景下,双方是否认识、是否信任对交易活动完全没有影响。这也是在网上购物的发展初期主要采用“货到付款”的原因之一(也有在线支付手段不够完善和普及等原因),实际上是在模拟当面交易,只不过营业员换成了送货员兼收银员。

另一种常见交易发生在公司之间,常常跨地区、跨国界,公司也不见得相互信任。解决之道是双方先签订合作协议(合同),签字盖章以表示对纸质文件的认可,然后共同执行协商后确定下来的条款。假如有任意一方不守信要毁约,则另一方可诉诸司法,由法律来撑腰。这样的机制保护了各方的合法利益,保障了公司间合作或交易的正常开展。

然而,一旦把简简单单的“买一双鞋”的交易全程搬到网上,情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因为在互联网上的交易双方将遇到以下一堆问题:• 不见面(网上见了也没有意义,再说图像也有可能造假);• 有顾虑(一方担心付钱后拿不到货,另一方担心发了货收不到钱);• 难追索(现实世界才有“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一说);• 非即时(物流需要时间、空间跨度,平添无形的心理压力)。

为此,网上交易活动引入了电子商务平台(即交易平台)。考查一种典型的C2C(Customer-to-Customer,即个人卖家对个人买家)模式的交易流程,Alice和Bob做了他们最擅长的情景模拟演示(如图1.6所示)。图1.6 Alice和Bob网上购物流程演示

不同于“货到付款”的方式,除了商品物流递送,包括付款在内的操作完全在线上进行。从中可以发现,有一项措施十分关键,就是“买家已付款但被交易平台‘暂存’直到收货确认后钱才会转给卖家”。流程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应对如下各种“担忧”:• 买家会不会不付钱(或钱不够)?——请卖家放心,钱已经足量付款到平台了;• 卖家会不会携款跑路?——请买家放心,货不到手卖家拿不到钱;• 货物被物流弄丢或损坏了怎么办?——同上;• 买家收到货不确认怎么办?——请卖家放心,超时不确认等同于已收货。

这一解决方案逻辑能够成立的前提是:买家、卖家都信任交易平台。而且交易各方(尤其是卖家)都努力在每一笔交易中表现良好,以赢得更高的好评率,目的是提升自身可信度,从而在今后的交易中占得先机。“那么是否可以说,交易平台建立起交易双方的信任关系,

从而可以达成交易?”Bob试图做一个推论,“我在有些文章中

也看到过类似说法。”“我觉得不能做这个推断。”Alice网购经验丰富,在这个话

题讨论中明显占据优势,“譬如说,我去商店买东西,买完东西

后并没有和营业员相互信任;再譬如,网购买了人字拖,我都不

知道是地球上哪个Bob开的店,也建立不了信任关系。”Bob点头认同,却更纳闷了,“交易与信任到底有什么联系?

交易平台肯定起了作用,但究竟是什么作用呢?”

实际上,交易并不依赖于双方是否相互信任,交易也不以双方是否已建立起信任关系为前提,交易更不会导致双方就此建立起信任关系。交易平台的价值就是在双方之间没有信任关系的前提下促成交易。

在电子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领域,与信任相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信用(credit)。银行业率先使用的信用卡就是个人信用的最典型应用。银行会根据一个人以往的社会经历,例如,是否按时缴付账单、是否如期还款、是否有正常收入等,特别是负面记录,如违法犯罪、恶意拖欠等,对其做出信用(风险)评估。对于信用较好(赖账风险较小)的人,银行给予较高的授信额度,即允许其透支消费的数额较多,以此鼓励、刺激消费。就银行和个人这一对关系而言,可以这样来理解:信用越好的人,银行越信任(越愿意借钱)。

信用是维系文明、稳固的人类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人们当然更愿意购买有诚信的老牌商店的东西,也更愿意与守信的人交朋友。对虚拟空间里的在线交易,信用同样大有用武之地,甚至更为需要。但是,信用并不能等价于信任,也不能直接产生信任。信用是除交易平台之外的解决信任缺乏问题的一种手段,协助没有信任关系的双方达成交易。两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一个可信的第三方角色。“信用与人(或实体)挂钩,因人而异。”Bob联想到一个问

题,知道Alice曾写过网络实名制方面的论文,特意跑来探讨,“所以信用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网络实名。可以这样理解吗?”Alice写论文时做过大量功课,因此胸有成竹,就不慌不忙

地给Bob举了个反例:“某人在网上注册了匿名账号,买了好多

东西,每一笔都银货两讫,为此,这个账号的‘信用’评价可以

很不错,别的交易方也挺愿意与之做生意。”Bob听了很泄气。Alice看在眼里,话锋一转接着说:“虽然

匿名虚拟账号也可以拥有‘信用’,但是这种‘信用’很脆弱,

缺少约束力。一旦这个账号背后的人决定铤而走险做不守信用的

事,唯一的‘成本’是账号被弃用,却很难追溯。所以,实名制

的信用才有实际价值。”Bob觉得宽慰了些,也明白了许多。1.4.2 共识机制

将“未必相互信任的各方间的交易”进行扩展,双方或多方变成相互独立的很多方,交易变成共同做一项正确决定,则这种交易演变为“对等实体间如何达成一致”问题。

1985年,莱斯利·兰伯特(Leslie Lamport)等人提出了拜占庭将军问题(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或称为拜占庭失效(Byzantine failures)。拜占庭是个古地名,位于如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公元4世纪中期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拜占庭帝国疆域辽阔,为了扩张和御敌,军队分布很广、相距甚远,受限于当时的通信能力,指挥各支部队的将军与将军之间只能靠信差传递消息。由于信使可能丢失消息或传递了反叛者的虚假、错误消息,则据此做出的军事决策就有可能失准,执行可能失灵。反映到计算机网络上,就类似于传输拥塞、信道误码、程序出错或黑客攻击都会造成分布式系统中传递的消息失效,系统应具备容错能力(fault tolerance),能够自动识别、排除干扰因素,避免出现不可预见的事件引发的崩溃等现象。

于是,拜占庭将军们就需要创建一种共识机制(consensus mechanism),即使有叛徒、敌人恶意扰乱视听,也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基本的共识机制是独立投票。假定帝国的各位将军有相同的权重,各持1票,则获得超过50%票支持的提议将被采纳,作为最终的决定,即少数服从多数。只要“作乱者”不成气候,独立投票方法就会显得简单而有效。

共识机制需要建立在各个投票者独立思考、各自为政、每票必投的假设基础上。如果大多数投票者都是诚实的,投票结果必然能体现系统的真实意愿。如果每个投票者都只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不会投出可能“利他”或“随意”的票,按照既定规则,反而不易出现意外结果。当然,如果某些投票者相互串通,一旦达到51%多数票权,则可以形成“共谋攻击”(collusion attack),任意左右决定。不过在足够大规模的系统中,例如结点遍布Internet全网,共谋的代价和难度会非常大,甚至仅有理论上的可行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结点之间相互越不信任,共识机制越有效。

共识机制的实现也可采用加权投票方法,即每个结点N按一定规i则被赋予不同的投票权重ω,设:结点N投赞成票(Yes)时v=1,投iii反对票(No)时v=0,则:i

当P>50%时,投票获得通过,否则为拒绝(假定可规避票数相等的特殊情况)。需要时还可引入弃权票(abstention),并配合设计相应的投票结果判决规则。

共识机制对于分布式、对等式的网络系统而言十分重要。不同于集中式管控的系统,命令和决策可以依赖管控中心发布,其他结点只需要执行,对等式系统不存在或弱化了“权威结点”,因此需要各个结点(对等实体)间通过协商来做出判断和决定,例如,一笔交易是否合法、支付方的余额是否足够、一个结点提交的数据块是否可以被接受等。推广到更多行业应用,共识机制可以用于表决是否同意新成员加入协会、是否通过业主委员会章程、是否将白玉兰选为城市的市花等。1.5 数字资产“还记得上次做的财产小调查吗?”Alice问Bob。“当然记

得!”Bob没好气地说,“你把我可怜的钱包翻了个底朝天!”Alice用略带抱歉的语气说:“那次你帮了我大忙!不过,我

的课题还要做一些延伸,请你再牺牲一下。除了和‘钱’有关的

东西外,你还有哪些数字化的‘财产’?”“例如说呢?”“你用电脑写过书吗?”“我可没写书。”Bob喝了一口最爱的Java咖啡,理了理思路,“我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手机、一个电子阅读器,还有几个

优盘,云端有一些存储空间。你是指存在这些东西上的宝贝吧?”“差不多如此。”“好的。”Bob一边扳指头,Alice一边记笔记,“我谱的吉他

曲;发过的两篇论文,还有几篇研究报告;编写的几个软件,其

中一个小游戏还是挺好玩的;最近有个创意,正在想申请一个专

利。”Alice频频点头,Bob更来劲了,“哦对,差点忘了,我手机

已经拍了有一万多张照片。”

人类社会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后,越来越多的东西都实现了数字化。不仅是货币等财产的数字化表达,甚至许多东西在全生命周期都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这就是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数字资产(digital asset)。如Bob所列举的清单,确实都是其创造(创作)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不论是对于自身还是对于社会)、属于他个人的数字资产。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照片被盗用、软件被盗版、论文被抄袭、专利被剽窃。可以预计,未来数字资产在人们的财产中将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在虚拟空间里,不论是一笔存款,还是一幅图片、一首歌曲,归根到底就是内存或外存里贮存的一串二进制0和1,因此,与现实世界里一枚硬币、一张照片、一盘磁带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便于流通。数字产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发布(下载),速度快、成本低、无地理位置及地域限制,具有巨大的优势。例如,通过网络购买一首新歌,几秒钟内就可以欣赏到了,而不需要等待物流几天后送来一张光盘。(2)易于复制。数字产品可以被无限地复制,而复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产量完全不受产能的限制,不需耗费材料、不需包装(还有节能环保的好处),价格自然就可降到最低,相比物理产品又是一个很大的优势。(3)难以确权。不管是在虚拟空间还是现实世界,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保护一直是项艰巨的任务,对数字资产更甚,因为数字化的内容更难确权(authentic right),包括著作权、经营权、使用权等。采用数字证书的数字签名、数字水印、内容管理等技术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问题。(4)易被盗用。正因为数字产品易复制、难确权,而且容易进行数字化处理(如对图片进行裁剪、拼贴),所以很容易被非法窃取、盗用、伪造、仿冒,并很难被发现。即使发现数字产品被盗用,要举证、起诉也往往困难重重。

对数字资产的有效保护无疑意味着虚拟空间的长治久安。道理很简单,只有创造者的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维护,才愿意更积极地、持续地去创造更新、更多的东西。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不良数字资产的追根溯源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例如,对于网上传播的谣言,如果都能够追溯到始作俑者,让其文责自负,就可对造谣者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比特币系统虽然专注于虚拟货币及其交易,但研究发现,其理念和技术对于数字资产管理颇有优势,诸如作品登记、记录固化、资产交易、产权溯源等,从而获得了各相关领域开发应用者越来越多的青睐。1.6 虚拟币困境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各种虚拟货币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遍地开花的过程,但在热闹的景象背后,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引起人们的思索和忧虑。

一方面,比特币最早、最大的应用场景竟然是在暗网(DarkNet)上,用于令人不齿的黑产买卖,显然极大地拉低了比特币的品位。例如,2017年5月12日,一种称为WannaCry的新型蠕虫病毒在全球爆发,受感染的计算机上的重要文件被加密,并显示需支付一笔“赎金”才能获取解密密钥,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数字化绑架勒索行为,而骇客指定的“赎金”就是比特币,以逃避执法部门的追踪。

另一方面,从默默无闻的后台走到光彩亮丽的前台,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似乎愈来愈呈现“自我矛盾”的格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虚拟币高举的是“颠覆法币”的大旗,但其价值实际上还要通过与现有货币的“汇率”来衡量,虚拟币投资者都是通过兑换回法定货币“套现”来实现最终回报。• 虚拟币强调所有参与方(结点)是对等的,并没有管理、控制中心,但事实上大部分参与者是通过虚拟币交易平台来买卖,而交易平台恰恰是一种中心化的系统。• 虚拟币运用共识机制等去保障公平性,但屡屡受到算力垄断、共谋攻击、自私挖矿等行为的挑战,其公平性及保障公平性的能力受到很大质疑。• 虚拟币系统本身就是网络极客的作品,运用了先进的信息安全和软件技术来加强防范、杜绝漏洞,但还是频繁发生被骇客攻破、持币者损失惨重的案例。

因此,如何走出困境成为摆在虚拟币们面前的首要课题。然而这一困局并非虚拟币自身可以解开,而应该“自我颠覆”,即“去币化”,剥离其金融属性,保留真正有价值的虚拟币核心技术,才能让它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光发热。

思考:1. 虚拟币与法定货币有哪些区别?2. 信任在交易中起何作用?交易与信任是什么关系?第2章 比特币认知“我不想要钱,不想要名气,也不想要人们的崇拜,我只想不被外界打扰。”

这是一名自称为“比特币之父”的人对记者说的话。之所以说他“自称”,是因为他并没有拿出最强有力的证据来自证身份,例如花掉一点创始人名下的比特币。人们不禁纷纷质疑:为何在比特币名声大噪时违背“隐身”的初衷?既然不为名不为利为何要跳出来自我曝光?“外界”如何打扰到一位决意隐姓埋名之人?

尝到好吃的蛋,好奇心驱使人们满世界去寻找那只下蛋的鸡。

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真假比特币之父”的故事,个个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交织着技术性很强的推理,主角轮换着日裔美国人、荷兰极客、德国安全专家、澳大利亚公司总裁、一群密码朋克……

真相扑朔迷离,人们甚至不能肯定“比特币之父”的称号是否正确,或许有一位“比特币之母”呢?或许更应该尊重已“退隐江湖”的创始人的意愿,让秘密永远保持下去?2.1 比特币起源

比特币(Bitcoin,简称BTC)是一种虚拟货币,通过比特币系统运行来生成(发放)、记录(保存)、使用(交易)。图2.1所示为比特币的图形标识。

2008年10月31日,一个署名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metzdowd.com的邮件列表组中发表了一篇技术报告——《比特币:一种对等式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揭开了比特币的序幕。而在这之前,2008图2.1 比特币年8月18日,bitcoin.org域名被匿名者注册;在这之后,图形标识2008年11月9日,中本聪在sourceforge.org注册了Bitcoin开发项目。回头来看,这些都是风暴来临前的小雨点、小涟漪,是中本聪为比特币上线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

中本聪在论文摘要的开首即指出:“无须通过金融机构便可直接在伙伴间进行在线支付”,明确了比特币是一种数字化的货币,基于网络运行,其基本作用是实现网上支付,但不再以金融机构为中心,而是在伙伴(成员、结点)间直接进行对等式操作。对等式(Peer-to-Peer,P2P)无疑是比特币有别于传统金融系统的最显著特征,中本聪的论文题目中也包含这个关键词。Alice问道:“Bob,我看到有些文章中将比特币的P2P特征

表述为‘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你认为合理吗?”“P2P的本意并不是‘去中心’,中本聪的论文中根本没有出

现这个提法。”Bob头头是道地分析道,“所谓‘去中心’只是

P2P会产生的效果之一罢了,‘对抗’色彩浓厚,而且并不全

面,因为除去单中心模式,网络系统还可以有多中心、弱中心、

分布式等多种结构。P2P属于分布式系统,将原本由中心承担的

控制功能分散到各个结点,然后按照统一规则相互协调来完成各

项任务。我认为正面解释为对等式更恰如其分。”Bob最后很“辨证”地加了一句:“怎么理解终归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开发的比特币系统上线运行,标志着比特币正式诞生,并产生了第一个“区块”(被称为“创世区块”)。数日后的1月9日,中本聪又发布了开源的0.1版比特币系统客户端软件。

比特币同时也是计量单位,例如可表示为2.3比特币(2.3 BTC);最小的比特币计量单位是聪(Satoshi),1比特币=100 000 000聪,即1亿分之一比特币为1聪。

2009年1月12日,中本聪给其伙伴哈尔·芬尼转账了10个比特币,产生了第一笔比特币交易。

2009年10月5日,有记录的最早比特币汇率为1美元=1309.03比特币。面对比特币,作为计算机极客的Bob不禁惊呼:“中本聪太

厉害了!凭一己之力就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东西!”“比特币所用的技术都是中本聪一个人发明的?”Alice显然

有所保留,“什么是比特币最重要的创新?”

毫无疑问,比特币在技术和应用上具有很大创新,而这一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巧妙地集成前人研究成果来实现的。• 比特币大量使用的密码学算法均为从1976年起逐步发展起来的公开密钥算法,有现成的开源代码。• 1982年大卫·乔姆(David Chaum)提出不可追踪的加密网络支付系统概念,1990年进一步推出了Ecash电子现金系统。Ecash是一种中心化系统,虽然没有在推广应用上取得成功,但对比特币的技术起到启迪作用。• 1991年,HP实验室的斯图尔特·哈伯(Stuart Haber)和斯科特·斯托奈塔(Scott Stornetta)发表了题为How to Time-Stamp a Digital Document的论文,提出用时间戳保护数据文档安全的方法,实现数据的可追溯和不可篡改,形成比特币链式结构的雏形。• 1997年,亚当·拜克(Adam Back)发明了哈希现金算法。• 1998年,戴伟(Wei Dai)首次提出了一种匿名的、分布式的电子加密货币系统B-money,这已经非常接近比特币采用的技术,但受限于设计缺陷等各种因素并未发展起来。• 2004年,中本聪的唯一合作伙伴、PGP加密方法发明人之一哈尔·芬尼(Hal Finney,2014年去世)在哈希现金的基础上改进,提出了“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算法(Reusable Proofs of Work,RPOW),该算法对比特币有重要影响。• 2005年,尼克·萨博(Nick Szabo)提出了“比特金”(BitGold)设想,即用户通过解决数学难题并用加密算法验证后公布结果来构建一个产权认证系统,这已经非常接近比特币的思想了;此外,他还发表了一些“合同法”网络系统实现的论文,为智能合约奠定了基础。但这些成果都停留在理论研究上。

这些做出重要贡献、在业界响当当的人物大多是由蒂姆·梅(Tim May)于1992年发起成立的密码朋克(Cypherpunk)组织的成员,他们通过密码朋克邮件列表来交流、探讨技术,其中就包括中本聪的那篇著名论文。

所以,比特币并不是基因突变或无中生有,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因素叠加所导致的结果:金融形势和环境的不尽如人意促使极客们去努力钻研金融体系革新,此谓“天时”;层出不穷的创新技术,不断尝试、不断融合形成的坚实基础,此谓“地利”;最后一块拼图是一位金融和软件跨界人才的横空出世,此谓“人和”。

比特币首次以一套完整的、成功的系统,证明了对等式虚拟货币完全可行,这是中本聪的比特币系统做出的最重大贡献。然而,比特币的发展可能让中本聪大失所望,暴利追逐、黑产交易、恶意攻击等一系列事件使其偏离了“纯粹”的理想,变成一些人手中作恶的工具,恐怕中本聪因此更不愿意露面来“认领”比特币了吧。2.2 比特币基本概念

比特币系统的核心是一种区块链(Blockchain)架构。密码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构造出区块链,比特币的记账等功能依靠区块链来实现,比特币运行所需要及生成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在区块链上。2.2.1 比特币区块链

比特币区块链由区块(block)和链(chain)串联构成,如图2.2所示为比特币区块链的基本结构。图2.2 比特币区块链基本结构示意图

区块就是一个数据块,由区块头(block header)和区块体(block body)两大部分组成。区块头为定长80字节,用于存放控制信息;区块体为可变长度,用于存放交易记录。区块体与区块头之间存在内在的数字化联系,不妨称之为一种数据缠结(data tangle),对变化十分敏感,区块体内容哪怕发生1比特的改变,区块头都能够检验出来。

链是相邻两个区块之间的数据关联关系,与区块头、区块体之间的数据缠结类似,其作用是当上一个区块头有任何变化,下一个区块头都可以检验出来。以此类推,欲篡改一个区块的内容,就必须篡改之后所有区块头,显然计算工作量很大,所以越靠前(越早)的区块就越安全。

从编号为0的第一个区块(即创世区块)开始,所有区块依次以链相连,在时间轴上按序排列,形成唯一的一条区块链。每经过一个区块生成周期,就生成一个新的区块,区块链就这样不断延长。比特币系统规定了区块生成周期为10分钟左右,之所以不能完全固定时间,是因为区块的生成受到一些不定因素的影响,例如运气。

既然区块是用于保存交易记录的,又采用数据缠结方式固化了内容,而且各区块顺序相连,不妨将比特币区块链想象为一本账本,如图2.3所示,一个区块就相当于一页,上面记录了各种资金往来交易,内容不能修改,每页都被编上页码,不乱序、不缺页,然后被牢牢地钉在一起,每过10分钟被钉上新的一页。图2.3 比特币账本示意图2.2.2 比特币生成

比特币系统采用如下规则生成比特币:当一个新的区块被生成出来并被检验无误后,系统认为由于该区块收纳了一系列交易记录,付出了记账的劳动,就奖励该区块生成者若干数量的比特币。因此:• 比特币是由系统自动生成并发放的;• 比特币是对记账有功者的奖赏;• 比特币是随新的区块同步增加的。

比特币系统初始上线时,随着每个区块的产生可同步产生50比特币的奖励金,随后以4年为奖励周期,奖励金数量依次减半。以每年365天计,第一个4年周期的比特币发行数量为:

比特币发行总量可计算为(设i为周期序号,i=0,1,2,…):

如图2.4所示,新比特币的生成增量呈不断减半下降趋势。经过32个周期(即128年),每个区块奖励比特币的数量下降到50×320.5BTC≈1.16聪,由于1聪为最小计量单位,下一周期的0.58聪奖励因不足1聪而无法发放,此时约为2140年,比特币停止增加,数量达到最大值约2100万比特币(即第一个周期发放数量的2倍)。图2.4 比特币生成数量变化示意图“我想‘倒过来’看比特币的发行。”Alice的思维方式往往

出其不意,“假定有一个保质期100多年的2100万克重的蛋糕。

先切出一半,在4年内按固定周期、固定分量奖给考试第一名的

学生;下个4年,在剩下的蛋糕上切出一半来奖励学生,但每次

奖励的分量减半了;依此类推,最后无法再切分了,差不多就算

分完了这个蛋糕。”Bob听得一愣一愣的,虽然认同这个说法,还是忍不住揶揄

道:“保质期100多年,外加考试第一名才有的吃,听上去一点

食欲也没有。”

比特币系统采用这种发币增量阶梯式下降方式具有明显的作用:初始时令比特币数量快速增长(前8年已发放总币数的3/4),既以高额奖励达到吸引更多人加入的目的,又使得有足够可流通的虚拟币数量;而逐步放慢增速,则有利于控制新币发行节奏,避免过度投放新币带来的通货膨胀等问题;总量限制一方面是最小币值、发放规则所必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防范无限制投放引发的货币贬值等问题。至于是否会造成通货紧缩等问题,还需要经济学家来回答。2.2.3 比特币交易

发行了新币,就要能够进行交易,货币才有价值。比特币采用了发行、交易统一的独特方式,降低了系统复杂性。

交易(transaction,Tx)一般是指资金的流转,即从付款方(持有方)支付给收款方。无论是两方的交易、还是多方对多方的交易,都可描述为一次货币持有者属性的转移。

发行新币则被作为一次特殊的交易(称为发币交易),付款方是“系统”,或可理解为没有普通的付款方,而是收款方“自动”收到一笔奖励金。

比特币系统设计了如图2.5所示的交易记录的结构,由交易输入(Tx input,记为Tx_in)、交易输出(Tx output,记为Tx_out)、交易条件三个要素组成,表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付款人支付给一个或多个收款人。需要注意的是,交易输入、输出的含义与人们平时惯用的“收入是钱的输入、支付是钱的输出”恰好相反(交易输入指的是付款方、交易输出指的是收款方),却完全符合计算机技术的用法,把交易作为一个事件(模块)来看待,那么输入就是来源,从交易行为而言,来源就是支付的钱。图2.5 比特币交易简化结构Bob凝视着比特币交易结构图,忽然嚷嚷起来:“Alice,你

发现没有,交易居然没有说明金额!付款方到底支付了多少钱?

这都不说清楚还算什么交易?”Alice说:“对哦,难怪我看了也是怪怪的,总觉得什么地方

不对劲!而且好像也没有说明交易时间,是不是交易信息不够完

整啊?”

比特币交易吸取了复式记账法的思想精髓:清晰体现钱的来源和去向,且收支平衡。据此比特币系统制定了以下两条规则(如图2.6所示):(1)规则一,当前交易输入来自各付款方以前的交易中获取的收入(交易输出),且当前交易输入总和等于以前的相关交易输出总和。(2)规则二,当前交易输出总和等于当前交易输入总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