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杭州金融发展报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03:32:16

点击下载

作者:杭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2杭州金融发展报告

2012杭州金融发展报告试读:

前言

《2012杭州金融发展报告》如期与大家见面了。这既是对过去一年杭州金融业发展的梳理和总结,更是对杭州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期盼,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2011年杭州金融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亮点和特色。

在框架结构方面,我们按照《杭州金融发展报告》一贯的编写思路,内容包括

综合篇

、运行篇、政策篇、高层论坛、规划调研篇、大事记和新增机构名录。与之前的发展报告有所不同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我们在原来的调研篇中加入了《杭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摘要与《杭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十二五”发展规划》摘要,供读者参考。此外,我们还新增了大事记,对2011年杭州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记录。

回顾2011年,在杭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条主线不动摇。虽然国际形势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小,但金融业总体运行平稳,地方金融机构实力增强,金融创新和改革持续推进,金融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在《2012杭州金融发展报告》中,我们能够全景式解读杭州金融业发展的新面貌。

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和金融市场结构发生有利的积极变化,金融业发展重心向服务实体经济回归。在杭金融机构在产品、流程、渠道、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推进结算、理财、债券承销等中间业务发展,积极开发运用供应链融资、物流融资、小额贷款卡等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不断提升,为杭州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2012杭州金融发展报告提供了强大的保障支持和动力源泉。

二是城乡金融统筹发展,中心镇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是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心镇建设则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抓手,而其发展少不了金融的支持。随着杭州金融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创新的快速推进以及金融配套服务的持续优化,杭州中心镇金融服务水平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三是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不断深化,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帮助企业化解危机。在应对复杂经济局面的过程中,在杭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增强,共同防范风险的意识得到了提升,增强了风险控制能力,为杭州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是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良。在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推动下,征信系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征信覆盖面继续扩大,服务对象日益广泛,已成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并为法院、政府部门等提供有效服务,进一步促进了“信用杭州”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领跑全国,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十二五”时期,杭州将进入人均GDP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的新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是实施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金融业作为杭州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既是提升杭州城市能级、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支撑其他产业发展、推动杭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先导性基础产业。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的鼎力支持下,杭州金融业的发展一定能够战胜各种挑战,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衷心感谢参与单位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人员的辛勤劳动与付出。欢迎广大读者对报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今后做得更好。《2012杭州金融发展报告》编委会综合篇

2011年杭州市金融服务业发展报告

杭州市金融办

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突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这条主线,虽然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新增存贷款双双有所下降,但金融业总体运行平稳,地方金融机构实力增强,各类机构引进增多,金融创新和地方金融改革持续推进,企业上市活跃,资本市场建设进一步发展,金融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2011年,全市金融业累计实现增加值731.49亿元,同比增长11.3%,较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0.4%,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一)银行业稳中趋紧

1.存款增长乏力,波动性较大

截止到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396.57亿元,占全省的30.8%,同比增长8.58%,增幅低于上年11.0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存款1453.82亿元,占全省的22.8%,同比下降46.46%。从增量结构来看,单位存款增速大幅下降,个人存款增长波动较大。年末单位存款余额11648.10亿元,比年初增加687.96亿元,同比少增1191.58亿元。年末个人存款余额5736.67亿元,较年初增加731.07亿元,同比多增27.54亿元。

2.贷款增长低于预期,投向向实体经济倾斜

截止到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6573.74亿元,占全省的32.3%,同比增长11.17%,增幅低于上年3.8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贷款1670.44亿元,占全省的27.1%,同比下降12.46%。从信贷结构来看,期限结构上呈“一增两减”:一是短期贷款增长较快。年末短期贷款余额7947.96亿元,较年初增加1239.83亿元,比上年多增312.19亿元。二是中长期贷款增量减少。中长期贷款余额7956.66亿元,较年初增加354.59亿元,增量较上年减少809.94亿元。三是票据融资有所下降。票据融资余额256.59亿元,较年初减少10.93亿元。投向上呈“三快一慢”:一是制造业及建筑业贷款增速相对较快。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4464.61亿元,较年初增加632.57亿元,同比少增7.63亿元;建筑业贷款余额757.01亿元,较年初增加154.30亿元,同比多增14.25亿元。二是批发零售业贷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1635.53亿元,较年初增加388.42亿元,同比多增64.34亿元。三是小企业贷款增速明显加快。年末小型企业贷款余额3090.95亿元,较年初增加527.72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41.32%。四是房地产贷款增速明显减缓。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3248.59亿元,较年初增加272.83亿元,同比少增175.67亿元,其中购房贷款余额2222.44亿元,较年初增加87.35亿元,同比少增301.39亿元。

3.银行业利润较快增长,不良率继续下降

截止到年末,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实现利润402.3亿元,同比增长26.4%,比上年下降13.2个百分点。全市银行信贷不良率0.82%,比上年下降0.08个百分点。(二)证、期、保“一震荡两向好”

1.证券业连续下行

受大盘下行、股市成交总体低迷影响,全市证券机构业绩全年走势比较疲软。截止到年末,全市证券经营机构累计代理交易41774.66亿元,手续费收入21.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6%和-31.8%。全市证券经营机构托管市值2767.08亿元,同比增长-19.6%;证券投资者209.17万户,同比增长10.5%。证券机构全年实现利润7.1亿元,同比增长-53.9%。

2.期货业保持平稳

全年全市期货经营机构累计代理交易额24.37万亿元,实现手续费收入10.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3.1%。期货投资者10.83万户,同比增长31.3%。期货机构全年实现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25.7%。

3.保险业稳健发展

截止到年末,全市累计保费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18.1%,比上年下降9个百分点(主要受结构调整和会计核算制度变化影响)。其中,财产险和人身险分别收入96.2亿元和114.9亿元,同比增长19.7%和16.8%。总赔付支出62.4亿,同比增长37%。全市保险机构全年亏损5.7亿元,比上年减亏1.2亿元(寿险投资收益未分摊,亏损为账面亏损;产险利润9.3亿元,同比增长26.9%)。

4.典当业平稳增长

截止到年末,全市典当业累计典当6.84万笔,同比增长16.7%,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典当金额171.87亿元,同比增长48.4%,较上年下降49.7个百分点。实现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32.7%,较上年下降14.8个百分点。上缴税金5086万元,同比增长65.9%,较上年下降11.7个百分点。

二、金融机构发展较快(一)地方金融机构实力增强

1.杭州银行

杭州银行年末存款余额1806.74亿元,同比增长17.6%;贷款余额1261.4亿元,同比增长18.8%;不良率0.6%。实现利润26.71亿元,同比增长39.8%。于2011年在河南济源、登封、兰考开设3家村镇银行,并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宁夏石嘴山银行。荣获“2011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资产规模1000亿元以上城市商业银行综合排名第三、“区域性银行业机构银联标准信用卡突出贡献奖”、“浙商最信赖城市商业银行”、“2010—2011年度中国最佳呼叫中心奖”等荣誉。

2.农信系统

全市农信系统8家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025.24亿元,同比增长11.5%;贷款余额1454.94亿元,同比增长16.8%;不良率0.69%。实现利润34.3亿元,同比增长35.6%。其中,杭州联合银行年末存款余额682.04亿元,同比增长6.5%;贷款余额502.13亿元,同比增长13.2%;不良率0.64%。实现利润12.56亿元,同比增长42.2%。杭州联合银行顺利改制转型为农村商业银行,并于2011年在萧山、新疆阿克苏等地开设了2家支行,另在温岭、长山开设了2家村镇银行。

3.杭州工商信托公司

年末,公司净资产8.44亿元,同比增长9.9%;信托资产规模107亿元,同比增幅16.0%;实现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为3.96亿元和1.82亿元,同比增长21.1%和13.5%。股本回报率约36.38%。荣获“中国优秀信托公司”、“浙商最信赖创新型金融机构”等奖项。其全资子公司——蓝桂资产管理公司于2011年投入运行,另外还与摩根士丹利合资成立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

4.小额贷款公司

全年全市共新增6家小贷公司,实现了13个区、县(市)的全覆盖,另有9家小贷公司共增资扩股17.8亿元。截止到年末,全市28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合计72.8亿元,同比增长57.2%;年末放贷余额7.17万笔,105.93亿元。其中,小额贷款占比99.2%和77.9%;本年累计发放贷款213.83万笔,397.13亿元。其中,小额贷款占全比99.9%和69%;平均利率和逾期率分别为18.68%和0.34%,较上年分别上升1.95个和0.27个百分点;本年业务收入和本年利润分别为15.18亿元和7.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88%;上缴营业税和所得税分别为6694万元和1.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5%和149%。在全省小贷公司考核中,全市16家小贷公司被评为A级(优秀)。其中,6家被评A+级(特别优秀),数量列全省首位。(二)金融招商成果显著

2011年,全市新引进10家金融机构,分别是江苏银行、金华银行、国泰产险(台资)、爱和谊财产保险(日资)、君龙人寿(台资)、英大泰和财险公司、昆仑健康保险、和谐健康保险、中邮人寿、信达财产保险等10家金融机构。此外,新加坡大华银行、华夏人寿、省国贸集团与大韩生命人寿拟筹建的合资寿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正在积极筹建中。

截止到年末,全市已有46家法人及省级以上银行机构、7家农村信用合作机构、3家信托公司、2家财务公司、1家金融租赁公司、71家省级以上保险机构、1家基金公司、3家证券公司、10家期货公司、119家证券营业部、29家期货营业部等共计292家金融机构。

大型投资基金引进再取新进展。摩根士丹利(中国)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5月份在杭州成立,该公司是摩根士丹利中国境内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的管理总部。注册资本6亿元的银泰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项目于11月获商务部审批通过,并落户下城区,这是全国首例跨境人民币出资投资性公司项目。软银中国投资作为杭州产业母基金的首批合作机构,拟在杭州设立规模6亿元人民币的基金。7月,软银旗下在浙江设立的首只基金——杭州软银盛悦创业投资在江干区注册。

三、直接融资渠道拓展(一)企业上市

全年全市共新增上市公司10家,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各5家;新增募集资金101.3亿元,其中首发融资64.7亿元,6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募集资金36.6亿元;新增上市培育对象23家,涉及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文创产业、服务业等行业。此外,全市已有2家企业通过发审委审核,另有13家拟上市公司向证监会递交首发申请材料,其中主板和中小板8家、创业板5家。萧山区2家企业开元旅业和益邦氨纶分别已在韩国和我国香港等境内外上市过会,等待合适时机上市。

目前,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93家,占全省的比例超过1/3;累计实现募集资金919.9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已近40%。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已达2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14家,在国内城市排名前列。(二)股权投资

1.备案创投企业

据市发改委统计,2011年全市新增在市发改委备案的创投企业16家,至年末,全市创投备案企业累计已达47家,位居全国前列。

2.产业母基金

9月,产业母基金——杭州市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基金规模40亿元,按国有独资形式设立,首期8亿元,是省内首支政府产业发展投资母基金。经评估筛选,东方证券、经纬(中国)等知名基金机构与产业母基金合作的首批7家子基金项目已通过市基金管委会审核。

3.股权投资企业

至年末,在工商局登记的全市创业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企业已达403家,比2010年末增长171家,同比增长73%。

4.创投服务中心

市创投服务中心共举办26场投融资对接会和主题论坛,为800余个项目提供与风险投资资本或银行贷款的对接平台服务,约200个项目获得近15亿元投融资资金。截止到年末,服务中心会员机构达148家。其中,投资机构103家、担保机构26家、其他中介机构19家。(三)债券融资

1.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

据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统计,全年共推动22家企业发行29期短期融资券或中期票据,共融资219亿元,同比增长34.4%。剔除省属企业,全市共有12家企业发行16期短期融资券或中期票据,融资91亿元,同比增长129%。

2.企业债

据市发改委统计,市工业资产公司、西子电梯、吉利集团以及萧山城投、富阳城投、桐庐国资经营公司等6家企业发行了67.5亿元的企业债。此外,杭州中策橡胶公司在香港成功发行了9亿元人民币债券,这是全市非上市公司首次通过海外平台发行债券。信泰人寿被保监会批复在银行间市场发行4.5亿元次级债。(四)产权交易

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比上年明显减少,全年杭州产权交易所累计交易价款42.46亿元,同比减少57.45%。

四、金融创新不断推进(一)市信用担保联盟和金融超市

截止到年末,共有9家银行和9家担保机构加入市信用担保联盟。3家银行与8家担保公司发生198笔业务,累计再担保金额达5.6亿元。金融超市已与39家银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有1781家企业注册,其中437家企业成功获得了融资,总额近18.82亿元。此外,在全市工商系统办理股权质押融资企业754家,质押股权数129.15亿股,质押金额390.08亿元。(二)小额担保贷款和大学生创业贷款

截止到年末,全市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38笔,金额合计1.32亿元。其中,主城区发放179笔,1637.5万元。1月,杭州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风险池”计划推出,首期出资资金500万,截止到年末,已有18家企业成功申请“风险池”基金,授信950万元,其中,10家已放贷,实际发放金额455万元。(三)中小企业债权基金

2011年,市文创办、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富阳市等地区共发行5只中小企业债权基金,总额近2.6亿元,全市100余家各类中小企业获益。在第五次杭州都市圈市长联席会议上“都市圈金融联动并设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被评为杭州都市圈“特色工作”。(四)科技银行和村镇银行

截止到年末,科技银行存款余额27.93亿元,同比增长65.5%;贷款余额16.78亿元,同比增长45.9%。信贷客户354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客户和贷款量占比分别达93.2%和94.3%。建德湖商村镇银行和桐庐恒丰村镇银行取得较快发展,年末合计存款余额9.67亿元,同比增长92.39%;贷款余额9.04亿元,同比增长108.37%。此外,建德市大同镇桑盈资金互助社年末存款余额1492万元,贷款余额1622万元。(五)金融仓储

截止到年末,全市金融仓储业杭州地区累计授信企业251家,同比增长23.6%;累计银行授信额度88.78亿元,同比增长75.9%。(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截止到年末,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总额862.99亿元,占全省的27.9%。其中,货物贸易出口人民币结算35.88亿元,占全省的25.4%;货物贸易进口人民币结算279.33亿元,占全省的32.9%;服务贸易及其他项目人民币结算459.9亿元,占全省的38.8%;跨境投融资139.73亿元,占全省的115.3%。

五、金融环境建设改善(一)金融城乡统筹

截止到年末,共有华夏银行等8家商业银行在两区五县(市)新设分支机构,桐庐恒丰村镇银行于9月开业,临安中信村镇银行组建工作也开始启动,4家小额贷款公司落户两区五县(市),其中临浦镇成立了全市首家中心镇小贷公司。共培育6家两区五县(市)企业成为上市后备培育对象。全市已有83%的中心镇银行网点可直接签发“三省一市”银行汇票,75%的银行网点可直接签发银行本票,88%的邮储银行中心镇网点已开通支付系统。全市所有中心镇的主要商贸街区、3A以上旅游景区、重点商品交易市场已创建“刷卡无障碍示范区”,命名2个中心镇省级“刷卡无障碍示范区”,ATM机在中心镇的覆盖率已达100%。(二)金融仲裁业务

截止到年末,杭州金融仲裁院共受理金融争议案144件,同比增加94.5%。其中保险案件69件、民间借贷案件14件、银行借款案件43件、债权纠纷1件、保证保险案件17件。争议金额为人民币2.12亿元,增长率为125%。至年底,金融仲裁院结案115件,结案率为79.86%,同比增长125%。全年没有被法院撤销裁决案件及不予执行案件。(三)支付体系建设

全年全市新增3家小额外币兑换网点,年末共有98家小额外币兑换网点,占全省的60%以上。新增2家个人本外币兑换试点机构,渤海通汇外币兑换公司、汇元通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被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批准为全市个人本外币兑换试点机构。重点拓展银行卡受理领域,目前,杭州长途汽车客运站、杭州城站火车站及杭州市三级甲等以上重点医院均可受理银行卡。杭州西溪湿地、印象西湖、杭州灵隐寺、胡雪岩故居、六和塔、东方文化园、龙门古镇等景点已经实现了刷卡受理。杭州周边桐庐严子陵钓台、瑶琳仙境等景区门票受理已经开通。

2011年杭州市金融运行报告

人行杭州中心支行

2011年,杭州市金融业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市政府“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打造长三角南翼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目标,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力推进“两中心一基地”建设,实现了杭州金融业“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2011年杭州市金融运行概况

2011年,全市金融业稳健发展,金融运行总体良好,融资结构明显改善,各项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支持转型升级的能力持续增强。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31.49亿元,增长11.3%,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0.43%,占比较上年提高0.23个百分点。(一)银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2011年,全市银行业切实按照宏观调控要求,认真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1.银行业健康发展,经营效益持续提升[1]

截至2011年末,在杭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59家,全年实现利润总额达到424.61亿元,同比增长25.81%;银行机构利息净收入为643.71亿元,同比增长23.86%;中间业务收入104.1亿元,同比增长63.34%。资产质量总体较高,2011年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136.90亿元,比年初增加2.4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2%,比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表1 2011年末杭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情况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2.存款增长明显放缓,储蓄存款波动加剧

2011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新增1453.82亿元,同比少增1261.45亿元;年末存款余额1.83万亿元,增长8.58%。2011年,我市新增存款波动幅度有所增大,月度最高新增额达到800.76亿元,而最低则净减少422.17亿元。主要原因,一是存款持续向理财信托、贵金属甚至民间借贷市场分流,导致银行资金来源压力加大;二是中小企业资金头寸趋紧,对存款增长形成一定制约;三是受票据监管政策趋严、保证金存款纳入准备金缴存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四是监管、考核压力增大形势下,加剧了商业银行季末揽存的行为。

3.贷款增长合理适度,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2011年,全市本外币贷款新增1670.44亿元,同比少增237.68亿元。年末贷款余额1.66万亿元,增长11.17%。信贷节奏基本均衡,各月信贷增量总体处于稳定状态。贷款投向结构调整明显,制造业贷款新增594.3亿元,批发零售业贷款新增348.78亿元,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4891.98亿元、3090.95亿元,较年初分别增加437.47亿元、527.72亿元,分别占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34.25%和41.32%。投向房地产领域贷款增速放缓、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大幅减少。

4.贷款利率震荡走高,民间借贷较为活跃

2011年,一般性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57%,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波动上行,货币市场利率稳步攀升。2011年,民间借贷总体活跃,监测的民间借贷量价齐升,利率前三季度逐季攀升,四季度有所回落(见图1)。图1 浙江省民间借贷量价监测

5.银行业改革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展较快

各国有商业银行在杭分支机构改革工作继续推进,经营业绩稳步提高。农村金融改革取得新成果,邮储二类支行改革扎实推进。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积极推进。金融组织快速发展,2011年末全市小额贷款公司28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稳步发展,年末外资银行杭州分行达到9家。(二)证券业经营总体平稳,股票市场融资活跃

2011年,受国内资本市场大环境影响,全市证券市场交易萎缩,期货经营机构业务发展总体平稳,企业上市和再融资活跃(见表2)。表2 2011年证券业基本情况数据来源:浙江证监局

1.证券期货业经营平稳

2011年末,全市有法人证券公司3家,证券营业部122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3家。全年证券市场交易总额同比下降9.52%。各法人证券公司继续推动证券经纪业务转型,财通证券获得代办系统主办券商业务资格,浙商证券财富管理累计发行集合资产管理产品7个,资产规模超过44亿元。期货业发展总体平稳,全年代理交易金额24.37万亿元,实现利润4.45亿元。

2.上市公司融资活跃

年末全市境内上市公司73家,新增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10家,当年IPO融资额64.73亿元,增发融资额38.19亿元。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盈利能力逐步恢复,基本建立起规范运作的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机制。(三)保险业务稳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2011年,全市保险业稳步发展,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市场体系继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保险功能日益发挥。保险机构发展较快,各类保险机构70家(省级分公司),新增保险市场主体9家,保险业总分机构、中介机构、行业社团共同繁荣发展的市场格局日益完善(见表3)。表3 2011年保险业基本情况数据来源:浙江保监局

保险业务稳步增长。2011年,我市累计保费收入211.1亿元,占全省(含宁波)的24.0%;同比增长18.1%,比上年下降9个百分点。总赔付支出62.4亿元,占全省(含宁波)比重24.4%,同比增长37%(注:受新会计准则影响,寿险投资收益不计入保费收入,对增速影响较大)。

机构经营效益稳步提升。2011年,全市保险业经营效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财产险公司实现利润总额9.2亿元。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良性调整,主要指标持续好转。(四)金融市场交易活跃,直接融资创出新高

1.融资结构继续改善

2011年,全市非金融部门融资稳步增加,融资量为2060.86亿元。企业以贷款、债券、股票三种方式融入资金总额的占比分别为81:14:5。贷款融资占比下降1.6个百分点,债券融资占比明显上升,带动直接融资比例大幅提高至19%。

2.市场成员数量稳定

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市场成员56家。其中,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金融类)30家,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19家,银行间外汇市场成员6家,黄金市场的综合类会员1家。

3.市场交易保持活跃

2011年,全市银行业机构同业拆借成交量为8332.27亿元,交易量同比增长11.86%。累计现券交易47258.93亿元,同比增长9.41%。银行业机构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7253.64亿元,签发规模同比增长11.26%;累计票据贴现7186.17亿元,同比减少0.97%。

4.金融创新重点突出

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在产品、流程、渠道、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推进结算、理财、债券承销等中间业务发展,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覆盖率稳步提高,竞争优势有效提升。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迅速扩大,2011年注册金额超过229亿元,实际发行额突破211亿元。积极开发运用供应链融资、物流融资、小额贷款卡等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推动中小企业、“三农”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创新。(五)金融服务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继续优化

1.信用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2011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推动下,征信系统建设成效显著,征信覆盖面继续扩大,服务对象日益广泛,已成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并为法院、政府部门等提供有效服务,进一步促进了“信用杭州”建设。全年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征信系统查询服务705.54万次,其中企业征信系统月均查询35.33万次,个人征信系统月均查询23.46万次。

2.支付服务持续完善

2011年,各类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业务成功率不断高,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全市新布放ATM机1076台、POS机14431台,新增特约商户8784个,全市ATM/POS清算资金12114万笔、金额2622亿元,通过大小额支付系统清算各类社会资金6036万笔、金额62.9万亿元。

3.外汇管理服务更加便利

2011年,在杭各外汇指定银行采取有效举措,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截至年末,全市有927个银行机构网点开办结售汇业务,152个银行机构网点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77个银行机构网点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等外汇金融衍生业务。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全年新登记境外投资外汇登记357笔,中方协议投资总额35.36亿美元,有40个民营企业实现海外间接上市融资,募集资金80亿美元。

4.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

2011年,全市跨境人民币累计结算量863亿元,占全省结算量27.9%,是2010年末的27倍;其中,货物贸易累计结算量为315.2亿元,结算总量及货物贸易结算量均居全省首位;参与企业从初期的128家扩大到400多家,占全省企业参加数的12%;金融机构从初期10余家扩大到32家(农信社系统合并1家计算),基本涵盖了所有类型的银行金融机构。

二、需关注的几个问题(一)在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和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面临挑战

从全球看,美国主要经济指标仍处于底部,经济复苏之路仍然艰难;欧元区将迎来还债高峰,欧洲债务危机有可能进一步升级;新兴经济体可能因全球经济复苏不力面临新的次生风险。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将对我省我市外需产生较大影响,监测数据显示,四季度全省出口产品订单水平指数环比下滑9.34点,下滑幅度较上季度扩大3.39点,自2009年四季度以来首次跌至“不景气”区间。从国内看,经济增速已出现下行态势。全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9.7%、9.5%、9.1%和8.9%,同比分别回落2.2、0.8、0.5和0.9个百分点,下行趋势已较为明显。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首次从8%下调至7.5%,这也预示着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仍将呈现放缓态势。

在外需、传统制造业等经济增长点受到制约的情况下,2012年我市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应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通过引导和扩大内需,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式,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起竞争新优势,确保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二)在货币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我市金融平稳运行面临挑战

2012年,我国货币环境的变化可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CPI涨幅趋于回落,存款实际负利率状况将缩小。二是在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加剧,美元避险需求增加,我国外贸顺差减少的情况下,外汇占款将会从单边持续大幅增长变为小幅增长甚至双向波动,央行对冲压力减轻,信贷投放的调控余地增大。三是当前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处于高位,在CPI涨幅趋于回落、“稳增长”压力上升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将有所提高。

在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增大的背景下,2012年我市信贷投放仍将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受存贷比、监管力度加大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市信贷投放的相对优势可能有所弱化。一方面,未来我市存贷比约束将有所加强。经历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金融机构存贷比持续高企。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达到90.1%,全年新增存贷比达到114.9%,比上年同期上升44.6个百分点。受存贷比制约,2012年各金融机构总部信贷规模向我市倾斜的力度可能有所降低,我市的“资金洼地”效应将逐步减弱。另一方面,监管力度加强对我市存款增长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2011年以来相关部门针对存贷款虚增等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一定程度上对在杭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起到了制约作用,导致信贷资金来源增长乏力。(三)在宏观调控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防范和消除潜在风险源面临挑战

四季度以来,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帮助企业化解危机。在政、银、企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小企业、民间借贷、房地产等关键领域的风险蔓延态势得到有效控制。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宏观形势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是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尚未完全化解。当前,中小企业倒闭仍有发生,从本质上看,转型升级缓慢、核心竞争力不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弱等导致企业倒闭的根本原因尚未消除,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市少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二是房地产市场风险依然存在。12月份我中支监测的49个杭州典型楼盘售价环比下降0.92%,连续8个月下跌,累计跌幅8.3%,房价下降通道基本确立。12月底主城区存量商品房源约4.6万套,再创历史新高,按2011年月均“去化率”要近2年才能“消化”,房价进一步下降压力仍很大。在库存上升、成交量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状况已开始趋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可能出现资金周转问题。三是民间借贷风险隐患仍然存在。近年来,民间借贷已违背了支持实体经济为主的初衷,在企业资金链趋紧之时其高风险性和保障机制缺乏的弊病将暴露无遗,并通过借贷关系链传递风险。同时,随着中小企业倒闭危机的发生,社会主体对借贷风险预期明显上升。短期内向社会融资中介拆借资金的情况明显减少,有可能出现民间借贷市场资金周转不灵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四)在“十二五”金融改革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确立杭州金融新一轮发展新优势面临挑战

当前,已经进入了“十二五”新一轮发展时期。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和金融市场结构发生有利的积极变化,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改革开放将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金融业发展重心向服务实体经济回归。同时,借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有利于杭州在新一轮金融发展中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但杭州金融发展也要正视一些挑战和困难,比如小企业融资渠道较窄、地方金融实力总体较弱、金融对外开放度不高、金融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杭州需要在新一轮发展中,积极主队对接,与周边城市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完善承接上海、服务全省、面向长三角的金融服务功能,努力打造成“金融综合实力突出的长三角南翼重要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三、预测与展望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杭州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全市经济金融形势总体向好,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从经济走势看,虽然面临的发展环境依然复杂,结构调整、要素制约和节能减排等压力较大,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有利条件仍占主导。投资方面,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突出“十大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围绕“四大建设”,陆续启动一批对发展起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内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有望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保持同步,消费热点的不断增多,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支撑。扩大内需政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消费升级仍将推动消费增长。外需出口方面,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曲折,但新兴市场拓展有一定空间,出口有望保持一定规模。

从金融运行情况看,影响因素日趋复杂和多元化,保持金融平稳运行的难度有所上升。存款分流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贷款则有望保持适度增长,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融资结构趋于多元化,债券、股票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新一轮金融改革发展不断加快,“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战略深入实施,推动杭州由金融大市向金融强市加快迈进,在推动全省金融“两个中心”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将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信贷增长和社会融资规模,优化信贷结构,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发展,积极围绕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和“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动金融创新发展,为实现浙江“金融强省”、杭州“金融强市”目标作出更大贡献。[1]包括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为总行)13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城市商业银行(杭州银行为总行)1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8家,村镇银行3家,外资银行9家,信托公司4家,租赁公司1家,财务公司2家。

运行篇

2011年杭州市银行业发展报告

浙江银监局

2011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杭州银行业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信贷投放合理增长,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和“三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促进杭州经济企稳回升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同时,银行业运行中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银行业运行总体情况

2011年,杭州银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保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增加信贷有效投入,为杭州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各项存款增速减缓,存款波动性增大

2011年末,杭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396.57亿元,同比增长8.58%;比年初增加1453.82亿元,同比少增1346.61亿元。从期限结构变动情况看,活期存款占比由年初的22.77%降至年末的18.93%。主要体现以下特点(见图1):

一是存款月度波动较大,季末冲高现象十分明显。从月度变化情况看,新增存款在季末月份增量最大,其中,3月、6月、12月份分别新增800.76亿元、327.29亿元和408.60亿元;受季末冲高季后回落影响,存款稳定性下降,7月和10月分别净减少422.17亿元和141.54亿元。图1 2011年杭州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及增量走势图(单位:亿元)

二是储蓄存款波动剧烈。2011年末,储蓄存款余额5547.48亿元,同比增长11.51%,高于各项存款平均增速2.93个百分点;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572.52亿元,同比少增116.42亿元。2011年,储蓄存款波动非常剧烈,1月、3月、6月、12月四个季末月份增长迅猛,2月、4月、7月三个月度出现净减少。由于2011年通货膨胀率高企,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居民储蓄意愿下降;同时资本市场和房地产走势疲弱,储蓄存款的波动主要与理财产品的发售密切相关。2011年辖内银行业理财产品大幅增长,产品期限以短期为主,其中不乏超短期理财产品,通过月末/季末集中发售、次月初起息,借以沉淀时点存款。

三是单位存款增长乏力,保证金存款大幅增长。2011年末,单位存款余额11648.10亿元,同比增长6.28%,低于各项存款增速2.3个百分点;单位存款比年初增加687.96亿元,同比少增1191.58亿元。其中,定期存款比年初增加253.55亿元,占比36.85%;保证金存款比年初增加452.28亿元,占比65.74%;活期存款仅增加21.80亿元,占比3.17%。单位存款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新增贷款规模下降,作为存款最直接来源的派生存款也随之下降;二是存款准备金率持续提高,货币乘数下降,存款创造能力减弱,另外,因贷款新规实施、要求实贷实付导致存款派生速度下降;三是客户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大型企业开始自主进行现金管理,存款意愿下降;四是2011年经济增速趋缓,企业资金链紧张,资金周转速度下降,银行结算资金减少,加之资本市场低迷,其他投资收益大幅缩水,企业活期存款大幅减少。(二)各项贷款增速减缓

2011年末,杭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573.74亿元,比年初增加1670.44亿元,增长11.21%,同比少增237.69亿元。从季度投放情况看,一、二、三、四季度分别投放601.54亿元、489.39亿元、276.6亿元和311.39亿元,贷款增长呈逐季减缓态势,四季度略有反弹,投放节奏把控较好,总体上比较平稳。图2 2011年杭州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及增量走势图(单位:亿元)

同时,信贷短期化趋势进一步增强。2011年末,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贷款余额为7947.96亿元、7956.66亿元和256.59亿元,分别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7.96%、48.01%和1.55%,占比分别比年初上升2.94%、下降3.00%和下降0.25%(见图2)。(三)信贷结构总体合理

一是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2011年杭州新增贷款投向前五大行业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个人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42.37%、28.24%、10.68%、10.03%和7.06%,合计占比为98.38%。其中,投向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新增贷款合计1240.6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0.61%。

二是房地产贷款增速下降。截至2011年末,杭州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营房地产贷款余额3248.6亿元,比年初新增272.8亿元,同比少增175.7亿元,同比增长9.17%,增幅同比下降8.58个百分点。

三是个人消费贷款增长减缓。杭州市全年新增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94.21亿元,同比少增359.28亿元。经济下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居民消费需求,这是个人贷款增长减缓的重要原因。(四)资产质量保持优良

面对2011年复杂的经营形势,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贷款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对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确保稳健经营。虽然自9月份开始,受部分区域民间借贷危机、企业资金链断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良贷款有所反弹,但总体资产质量保持优良。截至2011年末,杭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34.74亿元、比年初增加2.7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2%、比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从分机构类别情况看,2011年末,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率保持“双降”,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一升一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升”。(五)对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

2011,杭州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逐步完善金融服务,对经济发展薄弱水平的金融服务明显改善。

一是小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杭州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实践,通过设立专营机构、改造信贷流程、创新重点产品等方式,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截至2011年末,杭州市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达3071.43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8.05%,比年初提高6.99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22.04亿元,增长20.48%,高出全部企业类人民币贷款增速7.38个百分点。

二是涉农贷款增长态势良好。2011年末,杭州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602.81亿元,比年初增加534.26亿元,增幅为18.76%,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7.55个百分点。(六)利润增长趋缓

2011年,杭州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实现利润387.28亿元,同比增加79.81亿元,同比增长25.07%,增幅比上年减少14.5个百分点。其中,政策性银行本年实现利润26.09亿元,同比下降3.47亿元;国有商业银行本年实现利润170.73亿元,同比增加32.17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年实现利润121.58亿元,同比增加33.50亿元;城市商业银行本年实现利润29.10亿元,同比增加4.97亿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本年实现利润36.05亿元,同比增加11.08亿元。

二、银行业机构分类别发展状况(一)政策性银行

2011年末杭州政策性银行资产总额2018.48亿元,比年初增长21.75%;其中,各项贷款1847.03亿元,比年初增加315.26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0.58%。负债总额1991.08亿元,比年初增长22.39%;其中,各项存款余额129.90亿元,比年初减少3.71亿元。(二)国有商业银行

2011年末杭州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9348.97亿元,比年初增长11.51%;其中,各项贷款6325.92亿元,比年初增加462.0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7.88%。负债总额9208.17亿元,比年初增长11.35%;其中,各项存款余额8188.58亿元,比年初增加701.30亿元,余额同比增长9.37%。(三)股份制商业银行

2011年末,杭州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6718.06亿元,比年初增长12.28%;其中,各项贷款4565.00亿元,比年初增加320.85亿元,余额同比增长7.56%。负债总额6538.66亿元,比年初增长11.90%;其中,各项存款余额5045.45亿元,比年初增加331.1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7.03%。(四)城市商业银行

2011年末杭州城市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余额3125.14亿元,比年初增长17.59%;其中,各项贷款1761.04亿元,比年初增加321.67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2.35%。负债总额2976.33亿元,比年初增长17.61%;其中,各项存款余额2177.60亿元,比年初增加335.84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8.23%。(五)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2011年末杭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余额2937.94亿元,比年初减少12.68%;其中,各项贷款1451.39亿元,比年初减少277.64亿元,余额同比减少16.06%。负债总额2735.13亿元,比年初减少12.24%;其中,各项存款余额2019.45亿元,比年初减少454.43亿元,余额同比减少18.37%。(六)信托、租赁及财务公司

杭州工商信托公司在宏观调控持续且深化、信托监管政策日益从严、理财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2011年,公司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新业务已正式启动,年末管理信托资产规模首次突破100亿元,监管评级级别保持行业领先水平,经营业绩再创新高。2011年,新增信托业务实收信托规模58.6亿元,其中,发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1个,规模57.7亿元,与2010年同期基本持平,增加1.96%;单一信托2笔,规模0.9亿元,同比减少16.07亿元。

中投信托公司努力优化业务结构,核心业务模式逐步形成,资产管理与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机制不断优化,业务稳步发展。截至2011年末,公司存续信托项目91个,信托规模239.86亿元,比上年同期(信托规模192.68亿元)增加47.18亿元,同比增长24.49%;与年初相比,信托规模增加41.41亿元,增长20.87%。

华融金融租赁公司紧紧依托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网络开拓全国市场,市场拓展成效显著,客户结构持续优化。2011年,公司共签订租赁合同417个,合同本金254.61亿元,比上年增加41.73亿元。实际投放租赁合同378个,比上年增加63个,投放金额214.96亿元,比上年增加30.45亿元,增长16.50%。

2011年末全省财务公司资产总额186.22亿元,比年初增长9.44%;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09.98亿元,比年初增长10.53%。负债总额158.30亿元,比年初增长12.45%;其中,各项存款余额145.16亿元,比年初增长9.30%。(七)其他机构

1.资产管理公司

长城杭州办事处在继续做好剩余政策性不良资产维权、处置工作的同时,重点加大对商业化不良资产的收购、处置力度;积极寻找好的投资项目,提高自有资本金的利用率,目前已成功运作阶段性投资业务3笔;深入开展“中小企业财务顾问及不良资产收购综合服务业务”,2011年办事处共开展“中小企业财务顾问及不良资产收购综合服务业务”3笔,标的5600万元;继续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代理业务,2011年共获批金融租赁代理业务4笔,实施放款3笔。

信达浙江分公司坚持不懈抓好不良资产经营主业,做大做强非金融性不良资产经营,形成特色优势;分公司杭州王博应收账款资产包收购项目被作为非金项目典型案例,在公司系统推广。同时不断探索收购业务创新,积极开展不良资产受托业务,拓展财务性投资、中间业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东方杭州办事处推进改革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商业化新业务持续全面推进,业务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该公司2011年完成三个信托项目实施,获得了多家银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增信业务机会;加强与各平台公司合作,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成功推荐首单IPO项目上市;加强对浙江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与省投融资协会共同推出的“中小企业成长基金”,总金额达100亿元,将用于支持浙江中小型成长企业及42个产业集群发展。

华融杭州办事处坚定不移地拓展资产管理主业,拓宽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开展企业并购、债务重组等新型资产管理业务,精细化运作公司资金,投资杭氧股份、温州银行;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抓利润、防风险、强管理、带队伍,净利润比上年增长123.2%,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新高,夯实了办事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邮政储蓄银行

2011年是邮储银行杭州市分行牢牢把握根植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两条主线,审慎经营、规范管理,全行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末辖内邮储银行资产总额396.12亿元,同比增长21.34%;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18.44亿元,比年初增加33.56亿元。负债总额390.60亿元,同比增长20.41%;其中,各项存款264.98亿元,比年初增加42.20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8.94%。

3.外资银行

随着外资银行数量的增加和业务范围的拓宽,辖内外资银行逐步融入浙江经济,不仅为跨国公司、外资企业,也为本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2011年末,杭州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290.44亿元,同比增长51.74%,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48.75亿元,比年初增加6.59亿元。负债总额273.94亿元,同比增长52.83%,其中,各项存款为162.14亿元,比年初增加19.40亿元。

三、银行业运行中面临的问题(一)房地产市场调整引发各类风险上升

2011年三季度之后,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现象开始蔓延,导致银行各类信贷风险上升。首先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到期偿付风险,特别是前期高价购地、销售策略又未能及时调整的部分中小开发商在销售资金回笼不畅、银行信贷受阻的情形下,通过信托、私募甚至民间借贷等高成本渠道借入资金,导致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其次,房地产价格快速下跌将加大以房产、土地为第二还款来源的各类信贷资产的风险,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除此之外,房地产对上下游产业和实体经济的风险传递效应明显。如2011年杭州建筑业不良贷款余额达9.99亿元,比年初增加5.2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9%,高于平均不良贷款率0.27个百分点。2012年,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政策导向已经明确,未来房地产市场调整仍将持续,银行业的相关风险防控压力不容忽视。(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日益显现

一方面,平台贷款面临集中到期还贷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入,土地市场逐渐转冷,开发商拿地意愿明显下降,大量以土地出让收入为还款来源的平台贷款偿债风险增大。如2011年杭州主城区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36%,为三年来最低。2012年是地方政府的换届之年,平台贷款“降旧控新”压力很大,潜在风险防范任务依然艰巨。(三)业务创新与合规风险管理矛盾突出

2011年,面对贷款规模受限和存款组织难度增大的制约,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多种创新业务,如银信合作、资产转让、理财产品、国内信用证代付等。银监会支持和鼓励银行业按照“成本可算、风险可控、提高透明度”的原则,在自身发展战略框架内进行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但部分以规避审慎监管为目的的业务创新,既掩盖了银行资产的风险隐患,又面临明显的合规风险。如何在合规与创新之间达到平衡,以合规建设促进创新规范,是银行业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四)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目前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润增长情况比较理想,但盈利过度依赖存贷利差、以信贷规模扩张带动业务增长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持续,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的倒逼下,银行业转变盈利模式和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从目前看,辖内银行业在诸多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整体推进缓慢,对公司治理建设形成制约;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战略规划和市场定位不明确,没有结合自身比较优势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而是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粗放式增长;个别大型银行分支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考核不科学,过度采用存贷款市场规模和时点考核方式,引发季末、年末出现各种违规和非理性市场竞争行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银行业在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培育科学发展内生动力方面还将面临巨大挑战。今后一个时期,银行业要以股权结构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和内控体系,进而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2012年杭州银行业运行展望

2012年,杭州银行业运行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在国际局势更加动荡、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流动性趋于紧张的大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的潜在风险不断积聚,竞争更加激烈,进一步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同时更面临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和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挑战。(一)经济增长下行带来的挑战

从国际上看,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结束,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加大,欧美债务危机向银行业领域蔓延,以及危机导致的跨境资本波动加剧,可能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影响我国银行业稳健运行。从国内看,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仍处高位相互交织,房地产市场处于僵持状态,中小企业经营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使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自身风险之间保持平衡的难度增加。(二)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的挑战“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年来理财产品大量发行,就是顺应利率市场化的典型表现。由于传统的存贷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利率放开必将会导致存款利率上扬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扬幅度,促使利差收窄。当前国内银行的收入结构中,80%以上还是来自利差收入,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很低,利率市场化无疑对银行业的盈利形成巨大的挑战。在利率市场化时代,贷款利率主要取决于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和对客户风险的识别,这对银行的贷款定价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面对市场利率的灵活多变,银行迫切需要与利率风险管理相关的金融创新,当前银行业在这方面的发展比较滞后。(三)监管标准提高带来的挑战

2011年5月3日,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确立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政策框架。新监管标准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使得商业银行以信贷扩张为主的业务增长模式面临资本约束。当前,商业银行资金“饥渴”问题突出,2011年上市银行全都推出了各自的融资计划,但由于股市持续下挫,仅有2家商业银行完成股权融资459亿元;更多的商业银行转向发债融资。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总额达3300亿元。随着新的监管标准实施,商业银行的资金缺口进一步扩大,资本补充压力更大;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资本消耗型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已经非常紧迫。

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中也蕴藏着发展机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都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尤其是我省“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和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推进,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而结构性减税和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的落实,都将进一步缓解企业税负重、融资难等问题,促进于企业转型发展。这些都将给银行业持续发展带来机遇。杭州银行业只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根据产业、行业的运行规律,科学合理地创新产品和服务,就具有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良好前景。

2011年杭州市资本市场发展报告

浙江证监局

2011年,全面爆发的欧债危机中止了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美国信用评级的下降,进一步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受欧美债务危机拖累,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通胀高企,短期跨境资本大规模流动。我国经济保持了相对温和的增长,通胀势头得到初步的遏制,企业经营环境面临需求回落、货币紧缩、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我国资本市场震荡调整,低位运行,沪综指全年累计下跌608点,跌幅接近22%,在全球主要股市中跌幅位居首位,深成指跌幅28.41%;市值规模下滑,在市场存量增加的情况下,沪深两市总市值缩水7万亿元左右;投资者投资意愿减弱;市场成交量萎缩,股票基金日均交易额1730亿元,同比减少24%;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缩小,A股市场融资额8261亿元,同比减少23%。期货市场规模出现近10年来的首次下滑,交易额下降12.5%,保证金规模下降6.5%,手续费收入下降5.4%,利润下降9.9%。尽管受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资本市场震荡调整,低位运行,但杭州资本市场各主体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杭州资本市场仍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杭州资本市场发展概况(一)上市公司快速增加,后备资源丰富

2011年,杭州上市公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0家公司在A股市场首发上市,占全省新增上市公司家数的26.32%。截至年底,杭州境内上市公司总数73家,位居全省第一;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2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9家。此外,杭州尚有境内拟上市企业47家,其中辅导期企业31家,已报会待审核企业14家,已过会待发行企业2家,后备资源丰富。(二)证券市场交易规模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2011年,杭州新增证券营业部6家。截至年底,杭州共有3家证券公司,7家证券分公司,1家基金公司,4家基金分公司,122家证券营业部,3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经营机构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2011年,杭州证券经营机构累计代理证券交易额4.18万亿元,占全省交易量的39.85%;实现手续费收入21.5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1亿元。截至年底,杭州证券经营机构托管市值2767.08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202.01亿元。(三)期货市场份额有所增加

2011年,杭州新增3家期货营业部,1家期货公司迁址上海。截至年底,杭州有期货公司10家,期货营业部29家,客户保证金余额115.94亿元,在全省各市中名列前茅。2011年,杭州期货市场成交金额24.37万亿元,与2010年同期基本持平,约占全省总数的63.5%,市场份额同比有所增加。

二、市场主体发展情况(一)上市公司运作日益规范,整体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上市融资活跃

2011年,杭州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IPO融资十分活跃,10家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首发上市,占全省IPO总数的26.32%,融资总额64.73亿元。其中,5家中小板上市公司IPO融资总额43.08亿元,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IPO融资总额21.65亿元。此外,2011年杭州7家境内上市公司进行了再融资,募集资金58.19亿元。其中,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增发融资,募集资金38.19亿元,2家公司发行了公司债,募集资金20亿元。

2.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业务发展能力

2011年,杭州上市公司积极寻找市场机会,拓展产品系列,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技术含量,加强内部管理,稳健经营,保持了良好的业务发展能力。剔除2011年新增加的公司,杭州上市公司2011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258.31亿元,较上年增长18.07%;实现净利润155.43亿元,与2010年基本持平。60家公司盈利,1家公司亏损;41家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占比65.05%;3家公司扭亏为盈。从盈利能力和每股指标来看,杭州上市公司2011年全年实现平均每股收益0.57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2.21%。

3.上市公司运作不断规范,但违法违规行为仍偶有发生

2011年,通过指导上市公司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规范运作内生机制,督促上市公司建立信息汇集流转、内幕信息管理、控股股东问询、应急反应等信息披露管理机制,开展上市公司财务基础规范性整治活动,推进上市公司治理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上市公司自我规范机制不断健全,财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主动规范的意识有所加强,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尽管如此,仍有个别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人员规范运作意识淡薄,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违规行为。(二)证券公司资本实力不断提升,发展取得新突破

1.资本实力获得新提升

经过新一轮的增资扩股和公司自身的发展积累,杭州3家证券公司资本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1年底,3家公司注册资本总额已达52亿元,同比增长26%;净资产总额为111.43亿元,净资本总额为85.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16.2%。资本实力的增强,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为拓展业务领域、争取创新资格创造了良好条件。

2.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

2011年,杭州3家证券公司在创新业务资格的争取上均有了新突破。财通证券香港子公司、浙商证券直投子公司分别获准筹建,中信证券(浙江)公司获准开展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业务试点,各项业务资格的获取将极大地推动3家证券公司今后的业务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改善3家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依存度过高的局面。

3.合规管理取得新进展

2011年,杭州3家证券公司不断优化合规管理制度和流程,升级合规管理系统,重点加强了对新业务、新产品、重点领域和重要业务的合规管理,确保合规管理触角延伸至所有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每一项业务。如浙商证券实施“合规人员走动式管理”工作制度,提高营业部合规风控能力;财通证券启动了合规管理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对信息隔离墙模块进行升级优化,通过合规系统与投资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实现隔离墙检测的前端控制。

4.业务发展取得新成效

2011年,杭州证券公司在持续加强风险控制、强化合规经营的基础上,各项业务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初步形成多元化业务格局。浙商证券经纪业务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股票基金交易量代理交易额占全国总额的1.2%,行业排名升至第24位;尽管资产管理业务受市场行情影响业绩下滑,但业务净收入仍在行业内排名第11位,部分集合理财产品的相对收益率在业内排名靠前;投资银行业务能力逐渐得到市场认可,承揽了一批省内外股票发行、债券承销和财务顾问项目,实现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47.4%。财通证券经纪业务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股票基金市场份额达到1.14%;投资银行业务开局良好,担任了1家公司IPO、2家公司A股增发和2家公司债券发行的主承销商,实现业务收入0.86亿元,同比增长952%;资产管理业务也开始起步,1号、2号产品运作平稳。中信证券(浙江)公司作为经纪类公司,在经纪业务盈利模式方面不断创新,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力争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理财服务,打造良好品牌,2011年公司股票基金市场占有率2.7%,实现利润13.48亿元。

5.转型升级仍任重道远

尽管3家证券公司逐步增加了资本实力,拓宽了业务范围,扩大了团队规模,各项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杭州及全省的证券市场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全国证券行业发展相比,3家证券公司的发展仍处于相对滞后水平,与我省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亟需加大转型升级的推进力度,在股权结构、交易方式、管理制度和业务创新等方面争取实现重大突破。(三)期货公司治理不断完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

1.公司治理不断完善,合规水平进一步提升

通过落实保证金存管和净资本监管制度,完善开户实名制,加强风控力量配备和风控流程管理,健全风险实时监测和预警体系,落实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完善投资者风险警示,期货公司的风险控制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客户资金被挪用、占用的风险基本杜绝,2011年全年未发生挪用、占用最低结算准备金和客户保证金的违规行为和客户透支事件,公司综合分类评价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2010年度期货公司分类评价中,永安、南华、浙商、中大等4家期货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A类,占全国A类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永安期货成为首批AA级的三家公司之一。

2.资本实力显著增强,抗风险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实施增资扩股,截至2011年底,杭州10家期货公司净资产总额达40.76亿元,同比增长27.73%。其中,永安期货净资产突破10亿元,浙商期货、南华期货分别突破7亿元。10家公司净资本总额39.16亿元,同比增长31.9%,超出最低净资本标准25亿元;风险准备金沉淀3.09亿元,同比增长21.03%,客户资金保障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3.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提升

我省是铜、铝、橡胶、PTA等资源的消耗大省,部分资源消耗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相关的产业链积聚大量生产加工、贸易流通企业,形成了具有浓厚杭州特色的民营经济产业链。近年来杭州期货公司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贴近企业、融入产业,大力发展产业客户,不断提升期货公司研究分析和专业服务能力,为更多实体企业管理风险提供专业服务,产业客户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和参与度不断加深。期货市场在服务产业链企业风险转移、促进相关企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期货市场的传统优势地位受到挑战

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及不断发展,期货市场的格局悄然变化,大券商控股期货公司业务规模增长迅速,国泰君安、海通、中证、银河等期货公司异军突起,纷纷进入前十强。而永安、南华、浙商等公司的竞争实力逐步退后,国泰君安、中证期货的保证金增长速度是永安、南华、浙商的2倍以上,国泰君安、海通期货的股指期货交易量是永安、南华、浙商的4倍以上。新湖期货总部外迁到上海浦东,新华期货被中信证券控股的中证期货全资收购,大量高管及中坚力量外流到异地券商控股期货公司,我们期货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金融期货时代背景下杭州期货业发展举步维艰。(四)浙商基金管理公司业务平稳起步

2011年,作为杭州及我省唯一一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浙商基金管理公司完成了首个基金产品的发行及后续产品的储备工作。“浙商聚潮产业成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在募集期间净认购金额达12.71亿元,募集规模在同期发行的基金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在完成首个产品发行后,公司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第二只股票型基金和首只固定收益型产品的结构设计和主题创意也已完成。(五)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日趋成熟,为资本市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截至2011年底,杭州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有2家——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和中汇会计师事务所,均注册在杭州。近年来,这2家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11年,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排序,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在全国内资所中排名第四,拥有包括省内外A股、B股、H股上市公司、大型国企、外商投资企业等在内的固定客户20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客户240家,按承办上市公司家数排名,在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中,位居全国第一。自2009年下半年IPO重启以来至2011年底,由天健承办业务的139家企业顺利过会,其中IPO企业89家,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11年底,天健承办业务的中小板上市公司61家,位居全国第一。(六)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投资日趋理性

截至2011年底,杭州有证券投资者639万,期货投资者10.83万。经过多年的投资者教育,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逐步改进,短线投机客户占比下降,投资风险意识明显加强,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杭州投资者经历了证券期货市场的跌宕起伏,但没有发生一起因市场大起大落而产生的群体性事件。

三、资本市场监管重点工作

2011年,浙江证监局秉承“依法监管、创新监管、严格监管和有效监管”的工作理念,严格落实法规制度,不断提高监管工作有效性,着力提升市场主体合规运作水平,保障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规范、健康发展。(一)坚持规范发展,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一是以专项治理作为重点,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一线监管贴近市场、贴近公司、贴近投资者的优势,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二是以年报监管为核心,提高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加强以风险为导向的年报监管,开展上市公司年报专项检查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延伸检查,认真排查和化解风险。三是以持续督导现场核查为抓手,做好创业板保荐机构监管。充分发挥保荐机构持续督导作用,强化督导职责,使持续督导成为监管工作的有力助手。四是以监管档案建设为基础,落实分类监管和分道制试点要求。对上市公司风险评价体系指标进行修订,并据此对上市公司进行风险分类,围绕风险抓好监管工作。五是以夯实规范运作基础为前提,提高拟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能力。督促拟上市公司开展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敦促公司在辅导期内逐步规范,降低治理顽疾的复发率。(二)提高监管实效,促进证券机构规范运作

一是围绕转型升级,部署证券营业部规范发展工作。推动各证券营业部在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开展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的品牌之争,为营业部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完善诚信体系,严格监管制度约束。从细化分值、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支持系统建设等三方面完善诚信考核制度。三是加大现场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不规范行为。四是充分发挥协会的自律管理作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指导浙江证券业协会规范佣金自律和账户收费行为。(三)促规范防风险,推动期货公司合规运作

一是严格做好净资本和保证金监管,提高期货公司发展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监管指标动态监控,指导客户加强账户管理。二是落实分类监管,推动合规运作。认真组织现场检查,开展期货公司分类评价工作。指导浙江期货行业协会对从业人员开户和交易行为进行现场检查,以现场检查督促公司规范发展。三是指导高管履职,强化内部约束和自律管理。四是强化会计监管,规范财务管理。完成期货公司2010年报审计工作,形成《浙江辖区期货公司2010年度财务分析报告》。(四)抓好会计监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是深化中介机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的监管,提高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二是加强会计监管工作,夯实上市公司财务基础。抓好年报的监管工作,对年报采取全程监管,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查,督促公司规范年报编制,及时披露信息,切实提升年报质量。(五)化解风险,确保市场健康稳定运行

一是集中力量,推进内幕交易防控工作。全面推动上市公司在年报和重组环节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工作,将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检查与股价异动监管、重大资产重组审核相结合,加强日常监管与稽查的联动机制,并与浙江省纪委、监察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内幕信息综合防控体系。二是关注市场热点问题,快速处置风险隐患。针对多家上市公司陆续出现环保突发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迅速启动应急维稳机制,妥善处置环保问题,维护辖区市场稳定。三是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完善媒体应对机制。提高舆论引导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四是提升稽查执法效率,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快速、高效完成案件调查。对非法证券活动,坚持打早打小、打防并举,依法严厉打击。(六)多措并举,切实保护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

一是扎实做好信访工作,规范信访流程,提升管理效能,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潜在风险。二是强化培训,提升市场服务能力。三是整合资源,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七)发挥监管合力,创建良好监管外部环境

通过签署落实合作监管备忘录、召开合作监管联席会议、编发《合作监管通讯》等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作,传达监管政策,发挥地方政府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的作用。

2011年杭州市保险业发展报告

浙江保监局

2011年,在中国保监会和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杭州市保险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举“一切为了消费者”旗帜,推动行业深入实施“二次创业”,全面建设“创新、诚信、和谐”三大保险,在促进行业平稳发展、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保险市场基本情况(一)保费收入

2011年,杭州市原保险保费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18.1%。杭州市保险深度3.0%,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保险密度2400元,同比下降30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86元。其中,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8.4亿元,占全省市场份额的24.7%,同比增长19.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12.7亿元,占全省市场份额的23.4%,同比增长16.6%,增速低于全省水平0.4个百分点。(二)赔付支出

杭州市保险业赔付支出62.4亿元,占全省赔付总额的24.4%,同比增长37.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其中,产险公司赔付46.0亿元,占赔付总额的73.7%,占全省产险公司赔付总额的24.1%;同比增长31.1%,高于全省增速1.7个百分点。寿险公司赔付16.4亿元,占赔付总额的26.3%,占全省寿险公司赔付总额的25.2%;同比增长56.8%,高于全省增速21.8个百分点。(三)市场主体

杭州市保险机构数量继续稳步增长,全年净增省级分公司9家,中心支公司2家,支公司10家。截至2011年底,杭州市共有保险公司各类分支机构635家。其中,总公司2家,省级分公司70家(产险公司32家,寿险公司38家),中心支公司9家,支公司153家,营业部62家,营销服务部339家。

保险中介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个人营销、兼业代理和专业中介共同繁荣的保险中介服务体系。截至2011年底,杭州市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57家,其中,代理公司38家,经纪公司12家,公估公司7家。(四)资产规模

2011年,杭州市保险公司资产总额达446.3亿元,同比增长20.6%;资产规模占全省资产总额的25.8%。其中,寿险公司资产总额401.6亿元,同比增长21.5%;资产规模占全市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90.0%。产险公司资产总额44.7亿元,同比增长13.0%;资产规模占全市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10.0%。

二、保险市场运行主要特点(一)业务发展平稳有序

2011年,杭州市原保险保费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18.1%。财产险公司增速较快,但同比显著回落。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8.4亿元,同比增长19.9%,增幅较上年下降14.9个百分点。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汽车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取消的影响,汽车销量增速明显回落。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农业保险、信用保险、责任保险和保证保险保费同比分别增长13.3%、60.5%、8.5%和456.6%,保险对国民经济的渗透率和融合度不断提高。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112.7亿元,同比增长16.6%。(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2011年,在杭保险机构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活力的发展模式,取得良好效益。财产险公司全年实现利润总额7.3亿元,同比增长了近490%,占全省财产险利润总额的30.7%,居全省第1位,是有史以来经营业绩最好的一年。人身险公司各项经营指标运行良好,续期保费占比、期缴保费占比、新单期缴10年期及以上保费占比三项指标分别达到47.8%、31.2%、56.8%。(三)行业风险有效防范

全行业坚持把风险防范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开展风险排查和压力测试。财产险公司资金风险得到有效遏制。由于见费出单制度的深入推进和不断完善,保费入账不及时产生的财务风险不断下降。2011年,全市财产险公司平均应收保费率为2.5%。人身险公司退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全年人身险公司退保金14.8亿元,未发生一起群访群诉或其他重大突发事件。(四)功能作用有效发挥

随着创新试点项目管理制度的完善,全行业广泛开展创新项目,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2011年,保险业共为经济社会提供风险保障7.4万亿元,赔付支出62.4亿元,为人民群众提供养老和医疗保障390.9亿元,全年纳税5.5亿元,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4万个。在服务“三农”建设方面,全年共为20.1万户农户提供28.9亿元的农业保险保障。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在农险巨灾风险控制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较好发挥了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三、保险监管重点工作

2011年,浙江保监局按照“转方式、促规范、防风险、稳增长”的要求,突出“一切为了消费者”主题,坚持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和有效监管,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

1.多措并举,构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系

成立浙江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保障。积极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年”主题活动,开展“搭筑三大平台,建设一个中心,落实五项工作”专项行动计划。指导省行业协会和省消保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通知》,建立保险保障维权中心。

2.突出重点,引导保险机构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产险领域,组织全省产险公司开展未决赔案“百日”集中清理活动,重点集中清理车险积压未决赔案,解决赔案久拖不赔问题。评选表彰优秀车险查勘理赔员,促进保险公司的工作重点由“营销”到“服务”的转变。人身险领域,创新风险提示手段,通过短信、易拉宝、产说会风险提示视频等形式加强人身险投保警示,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检查力度和频度,从严治理销售误导。

3.健全机制,督促保险机构强化服务质量管理

产险领域,实施理赔服务质量“一把手工程”,加大理赔投诉问责力度。开通车险理赔服务网站,提供“一站式”承保理赔信息自主查询服务。开展承保理赔信息客户自主查询宣传活动,提高承保理赔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深化理赔服务媒体监督工作。人身险领域,出台关于加强特殊群体保险消费权益保护的文件,对于符合特定年龄的特殊群体实施特殊保护措施,延长其购买保单的犹豫期、要求公司举证责任倒置等。(二)坚持根植地方,增强行业创新发展能力

1.搭建平台,推动深化政保合作发展机制

协助省政府召开全省保险工作经验交流会暨首批保险合作项目签署仪式,组织签署了包括杭州在内首批7个涵盖保险资金运用、保险参与社会民生建设、社会管理及承保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保险合作项目,涉及保险资金运用210亿元。同时围绕省部合作,出台《关于规范保险机构参与政保合作业务的指导意见,要求保险机构既积极又稳妥地参与政保合作业务。》

2.转变方式,积极引领行业健全创新机制

全面评估近年来认定的创新试点项目,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创新项目保护机制。召开保险服务创新研讨会,营造行业创新氛围。加强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和推动工作,形成《商业保险参与浙江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六大矛盾》等研究报告。

3.服务全局,积极参与杭州金融改革创新

围绕杭州市金融中心镇金融服务建设,引导保险公司在中心镇新设分支机构2家,推动促进保险业加大对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发展辅助融资类保险和辅助社会管理类保险,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补充或经办医疗养老保险等新型保险业务。围绕“三农”建设,推动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加强农业保险立法进程,督促共保体依法合规开展农险经营。2011年,全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886.4万元。(三)坚持严格监管,防范化解行业风险

1.加大力度,深入规范保险市场秩序

财产险领域着力解决虚列中介业务、虚列业务及管理费用、虚假赔案等问题。人身险领域着力解决销售误导、银邮业务违规问题。中介领域集中清理整顿严重违法违规、经营管理混乱的代理机构。同时,加强业务处室之间的横向联动,开展多处室联合检查,整合监管资源,形成合力。

2.多措并举,着力提高保险监管技术水平

完善车险信息平台,实现车险业务分地区出单管控和渠道信息跟踪管控。指导并督促省协会完善车险理赔服务网站建设,跟踪理赔服务质量。制定汽车配件平台建设方案,启动配件平台建设。自主研发中介监管信息平台,加强对数量多、规模小、内控差的中介机构的管控。建设浙江保险业预警平台,加强非现场管控。

3.完善机制,不断提升保险监管工作的科学性

成立分类监管工作委员会,统筹分类监管工作。根据2010年分类考评结果,拟定全年分类监管计划,对不同等次的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工作,向各公司及其总公司通报综合考评结果,扶优惩劣。修改完善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强化对公司创新、服务能力的要求。(四)坚持基础为先,行业发展根基得到新加强

1.树立形象,持续深化行业文化建设

继续推进行业文化建设年活动,推广应用行业文化标识,深入宣传行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优化新闻舆论环境,与杭州多家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保险栏目。联合省民政厅、浙江交通之声、杭州日报开展浙江保险业救助百户交通事故致贫家庭活动。组织业内500位志愿者开展“同在蓝天下温暖每一天——浙江保险伴你文明出行”公益活动,认管杭州市区部分道路路口,营造文明行路的良好氛围。

2.凝心聚力,不断改善保险法律环境

联合省司法厅出台《关于做好涉及保险赔偿司法鉴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司法鉴定机构涉保鉴定活动,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和联合执法机制。推动杭州仲裁委员会出台《车辆保险速审速裁工作规则》,起草《浙江保险合同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方案》,指导省保险行业协会与杭州市下城区、上城区法院签订诉调对接合作协议。

3.强化支撑,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招标委托浙江大学开展《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厅级课题研究。联合省发改委发布《浙江省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导省学会召开两岸保险情况交流会,举办保险大讲堂及其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提升行业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2011年杭州市农信系统业务运行报告

省农信联社杭州办事处

2011年,面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新趋势,杭州农信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工作主线,对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业务运行总体情况(一)各项业务平稳发展

2011年,杭州农信系统各项存款余额2025.24亿元,比年初增加208.85亿元,增幅11.50%;各项贷款余额1454.94亿元,比年初增加209.47亿元,增幅16.82%。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10.02亿元,不良贷款率0.69%,比年初分别减少0.33亿元和下降0.14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031.42%,比年初上升264.87个百分点。(二)支农支小显著成效

2011年末,杭州农信系统涉农贷款余额565.41亿元,比年初增加87.78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789.76亿元,比年初增加138.59亿元;涉农贷款和小企业贷款增幅分别高于各类贷款增幅1.56和4.46个百分点;农户贷款余额260亿元,新增28.34亿元;农房改造贷款余额32.54亿元,新增4.6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贷款余额34.02亿元,新增5.6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6554万元,新增1053万元;发放小额丰收贷款卡10.28万张,余额9.96亿元。(三)转型升级推进有序

创建了8家浙江农信文明规范服务单位、20家杭州农信文明规范服务单位,扩大文明规范服务的内涵和覆盖范围。全年升格网点13家,新设ATM机159台、POS机3412台,其中在27个中心镇布放ATM机33台、POS机503台。积极推进市民卡发卡工作及信用村创建工程,进一步提升农信系统金融服务的便民利民特色。

二、重点业务工作(一)突出支农支小服务,真抓实干促进经济发展

坚持支农支小方向不动摇,深挖信贷资金来源,配套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对水利建设、农房改造建设、特色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推广丰收小额贷款卡、林权抵押贷款、青年创业和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贷款等业务品种。为全面掌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基本信息、经营情况,组织开展“2011’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送温暖惠民大行动,走访行政村2295个、农户25.08万户、企业2.98万家。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及时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月”活动,出台六大举措,调查小微企业9232家,召开小微企业座谈会318次,新增小微企业贷款806笔、金额15.1亿元。(二)突出满足差异需求,创新服务彰显农信特色

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客户差异化需求,加大服务与产品创新力度,全年创新产品29个。针对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大力推广信用贷款、自助担保贷款、联户担保贷款、仓储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加强中间业务创新,积极探索担保及承诺类、交易类、投资银行、基金托管、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深化“六项机制”建设,突出业务流程再造,改进审批、担保、定价等环节,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模式创新。(三)突出机制渠道建设,转型发展促进金融普惠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推进总部建设试点工作,重点优化调整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积极推进分理处由交易型向营销型转型,27家试点网点实现了网点功能转型、流程转型、视觉形象转型、队伍转型等。推进便民快捷社区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特色服务行、支持“三农”特色服务行社等特色服务标杆行社创建。着力构建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推进金融服务点进驻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工作、银行卡POS助农取款点建设,全年设立取款点238个;加大自助设备投放力度,试点上线手机银行,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功能,与杭州市农办联合下发《杭州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市级信用村镇评定办法》、《杭州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全市创建信用镇58个,信用村1495个。(四)突出全面风险管理,完善机制促进稳健经营

加强重点领域信贷风险防控,进一步规范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管理,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部分产能落后、产能过剩企业的信贷投放。开展行业风险和重点企业监测分析、信贷客户分类排队、信贷潜在风险调研排查,加大业务检查力度,开展贷款风险分类“偏离度”、置换和核销不良贷款、国际业务、银行卡、网上银行等专项检查,深化落实重大信贷风险报告制度。加强自身经营行为管理,严格落实贷款新规,进一步规范与担保公司的合作。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确保流动性充足。做实各项资产风险分类,推进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十级分类工作。推广会计档案电子化,深入推进会计基础等级管理工作。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成功堵截固话诈骗等各类案件48起、金额121万元,创建省级安全示范单位6家、市级安全示范单位5家。加强案件防控治理,组织开展“争创岗位廉洁合规从业标兵”、“质量品牌建设年”活动,推进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三、业务运行展望

2012年,杭州农信系统为实现稳增长、防风险、促转型、强服务的工作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坚持支农支小,服务实体经济,力促稳健发展

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开展“进村入企”金融服务送基层和“服务实体经济”主题活动,重点在专营机构建设、小额贷款流程、利率定价机制、合作平台搭建、客户经理建设等方面下工夫,切实做好金融支持工作,实现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两个高于”的目标。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卡发放面,稳妥扩大丰收创业卡开办范围,不断完善“六项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微贷技术。加大对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市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农田水利和农业科技、小城镇、中心村建设支持力度;做好特色农业专业村、农家乐专业村、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金融服务工作,大力支持农村住房改造。(二)坚持渠道建设,强化服务惠民,力促和谐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方便实用、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对接便民服务中心进驻金融服务点建设工作步伐。不断加强和完善POS助农取款点、自助银行、ATM机具、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自助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加强对中心镇、中心村自助设备布放力度,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度和满意度,着力打造便民快捷的“社区银行”。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市民卡发卡工作,确保把市民卡工程办成政府满意、市民信赖的民心工程。深化信用工程建设,积极做好省、市级信用村镇的初评和推荐工作,稳步开展信用专业合作社评选活动,进一步明确对信用村镇的服务优惠措施。(三)坚持合规管理,把握风险底线,力促健康发展

认真开展“整顿规范银行业市场秩序”专项活动,努力构建有序规范的金融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银行业发展氛围,维护和提升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大信贷风险的防控力度。积极优化存量信贷资产结构,提高新增信贷资产质量,强化内控管理,切实有效防范各类违约性风险、操作性风险等,着力打造稳健经营的“平安银行”。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从维护社会稳定和强化风险管理的高度出发,努力畅通信访渠道,不断规范信访秩序,妥善处理信访案件,积极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四)坚持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力促科学发展

推进信贷产品创新,着力打造满足差异需求的“特色银行”。积极推广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积极探索农村财产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业专利技术抵押等新型担保业务;配套农户小额贷款卡、创业卡的发行,重点探索小企业信用贷款、农户信用贷款、企业及农户联保贷款业务,破解因缺乏有效抵押资产而导致信贷供应不足的瓶颈制约。推进中小企业贷款中心建设。从风险定价、成本利润核算、信贷审批、激励约束、违约信息通报、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整合创新,发挥中小企业贷款中心专业化经营优势,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省农信联社整体安排,积极稳妥推进股份制产权制度试点。

2011年杭州市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报告

杭州市金融办

2011年,杭州新增6家小额贷款公司,使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家数达到28家,实现全市13个区、县(市)全覆盖;有9家小额贷款公司实施了增资扩股,增资总额达到17.8亿元;另有8个区、县(市)新获批9个试点指标;全年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近400亿元,年末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见表1)。表1 2011年末各区、县(市)小额贷款公司分布情况

一、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情况

2011年,我市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呈现出资本金实力增强,放贷规模扩大,经营特色明显,市场定位准确,经营效益良好,风险控制有效的特点。(一)资本实力进一步充实,放贷规模稳步增长

2011年,我市小额贷款公司总体资本实力较2010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在新增江干和瑞、萧山金诚、萧山悍马、淳安康盛、富阳海通、浙江林业等6家小贷公司的同时,又有江干汇银、江干祐康、拱墅建华、高新东冠、余杭钱塘、桐庐富汇、富阳浙丰、富阳永通、阿里巴巴等9家小贷公司完成了增资扩股,其中桐庐富汇小贷公司已实施第2次增资扩股,增资总额较上年提高了173.85%;平均每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为2.6亿元,较上年提高了24.81%;总注册资本为72.8亿元,较上年提高了57.26%;净资产总额为82.11亿元,较上年提高了60.31%。

较之银行机构普遍收紧信贷规模,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在2011年资金利用率较高,放贷规模稳步增长。截止2011年底,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向银行机构融资余额为30.33亿元,可放贷资金规模为112.44亿元,较上年提高了67%;贷款余额为105.93亿元,较上年提高了63.85%;资金利用率为94.21%,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全年累计发放贷款397.13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03.29%(见图1)。图1 全市小贷公司资本实力和放贷情况(单位:亿元)(二)坚持“支农”、“支小”并加快向中心镇延伸小额贷款服务

2011年,我市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的放贷对象为小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以发放保证贷款为主,坚持放小、分散,平均单笔贷款金额为128.42万元(剔除阿里小贷公司数据)。经过3年的试点,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已逐渐明确了市场定位,成为我市支小兴农的强劲力量。截至2011年底,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全年发放小额贷款(100万以下及纯农业贷款)274.12亿元、213.57万笔,占比69.03%、99.88%;发放小额贷款余额为82.52亿元、7.12万笔,占比77.9%、99.3%(见图2)。此外,我市小额贷款公司还加快了向中心镇布点,延伸小额贷款服务。如余杭理想小贷公司已在余杭镇、瓶窑镇设立了办事处,桐庐富汇小贷公司在分水镇筹建了办事处;新发展了1家小额贷款公司(萧山悍马小贷公司)落户中心镇(临浦镇)及新审批2个小贷公司试点指标分别落户建德梅城镇和富阳新登镇。图2 2011年全市小贷公司发放“小额贷款”情况(单位:亿元)(三)特色经营渐成亮点,业务创新加快推进

2011年,我市新成立全省首家科技型小贷公司——江干和瑞小贷公司、全国首家专门服务林业的行业性小贷公司——浙江林业小贷公司;新批筹建特色农产品小贷公司——西湖御丰小贷公司及第二家科技型小贷公司——江干万事利小贷公司。

与此同时,其他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创新也在加快推进。如下城区2家小贷公司开展“创业助贷行动”计划;江干祐康、汇银2家小贷公司与中国人寿杭州分公司合作开展了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西湖昆仑小贷公司推出“股东担保优惠贷款”;高新东冠小贷公司推出了股权专利抵押贷款;萧山区小贷公司推出了小微企业银行承兑质押贷款、涉农赠保贷款;桐庐富汇小贷公司开展小水电电费收益权质押贷款;淳安康盛小贷公司侧重重点客户扶持培育;建德新安小贷公司推出了农业龙头企业担保贷款;临安兆丰小贷公司推出了农户联保贷款等。(四)经营效益良好,风险控制有效

2011年,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年平均利率为18.68%;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05.97%;实现净利润7.6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7.99%;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46%,较上年提高了18.7%,经营效益逐步提高。截至2011年底,全市28家小额贷款公司仅有12家发生了逾期贷款,逾期金额合计3601.42万元,占贷款余额的0.34%,拨备覆盖率为7.08倍,风险控制在较为合理的水平。图3 全市小贷公司业务经营情况(单位:亿元)

二、小贷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011年,我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总体进展良好,有效支持了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发展,自身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见图3)。然而,受宏观、政策环境制约,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网络动态监测系统的监测、工商部门的日常监管及审计部门的专项调查,也发现个别小额贷款公司存在一些不规范经营情况,如向房地产企业发放大额贷款、以拆分的方式变相发放大额贷款、部分主城区小额贷款公司跨区域经营等。对于发现的问题,小额贷款公司已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了整改,并进一步加强了内部规范管理。(二)面临的困难

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的困难:

一是银行融资难且融资成本高。2011年,各银行机构普遍收紧了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额度,且融资成本较2010年明显上浮。截至2011年底,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向银行机构融资额占资本净额的比例仅为36.94%,融资成本集中在基准利率至基准利率上浮20%间,最高达到基准利率上浮50%。

二是风险控制难度加大,经营成本上升。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群体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市场话语权不大、销售收入回笼周期较长、担保措施有一定瑕疵等特点,随着银行信贷资金的紧缩及企业经营成本的高企,中小企业经营维艰,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2011年,无论是发生逾期贷款的小额贷款公司家数,还是总体逾期率水平都较上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截止2011年底,全市发生逾期贷款的小额贷款公司较上年增加了7家,逾期率较上年提高了4倍。

三是业务经营模式单一。我市小额贷款公司盈利模式单一,主要收入来源为贷款利息收入,与银行、保险机构合作开展的小额信贷、保险代理等业务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2011年,我市盈利能力最强的小额贷款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8%左右,且已是满负荷运作,放贷利率较高(年贷款利率超过20%)。

三、政府部门的指导、扶持和监管情况

2011年,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会同各区、县(市)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抓源头、强帮扶、促规范、优服务,有效推进了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一)认真做好小贷公司试点工作的组织申报、年度考评和经营指导工作

2011年,各区、县(市)政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好中选优的原则选择主发起人,筹建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协调上报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高管变更、股权变更等申报材料;按照省、市金融办的部署,认真做好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年度考评初评工作。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组织开展对各区、县(市)上报的试点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并及时转报省金融办;积极做好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的年度考评工作部署、审核和转报工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指导。(二)认真落实小贷公司扶持政策

市金融办会同市财政局按照《关于明确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杭财企〔2010〕952号)要求认真做好主城区小额贷款公司缴纳的所得税、营业税市级留成部分返还工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力度。各区、县(市)政府也积极按照省、市政府文件要求制订扶持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优惠政策,并按照年度考评情况进行了及时兑现。目前,我市已有12个区、县(市)出台了相关扶持优惠政策,桐庐、建德等地还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了本地金融贡献奖考核范围,未出台具体政策的上城区也按照省、市政府文件要求对小额贷款公司兑现了财税优惠政策。(三)积极开展小贷公司日常监管工作

市、县(市、区)工商部门继续认真做好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管工作,指导小额贷款公司合规经营。2011年,市工商局会同市财政局、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等部门组织了对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的合规性检查,重点检查小额贷款公司“三个重点、一个流向”(“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不得非法集资、不得发放高利贷”及资金流向和用途)和公司治理、贷款管理等经营情况。各区、县(市)工商分局每季度指派专人上门现场检查,及时巡查台账,对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具体日常监管工作。

此外,针对年度审计调查中小额贷款公司发现的问题,市金融办会同工商部门及各区、县(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及时对小额贷款公司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要求并督促进行了其限期整改。(四)加强小贷公司业务培训

为提高我市小额贷款公司人员素质,提高业务经营能力,市金融办以会代训,不定期邀请银行机构、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资深管理人员为小额贷款公司作培训,加强小额贷款公司与金融机构的业务交流和合作。此外,市金融办还专门组织了一期“提升小贷公司服务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为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讲授宏观政策、业务营销、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深受参加培训的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好评。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杭州市将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1〕119号)为指导,以推进我市城乡区域统筹、加快中心镇金融服务发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为目标,立足解决现有小额贷款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对策措施,推动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健康稳步向前发展。(一)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内容包括:进一步完善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统筹规划;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规范经营、做大做强等。(二)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督促各区、县(市)贯彻落实省、市政府明确的各项小额贷款公司扶持政策,并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在原定3年财政补助政策执行期满后,研究相关政策延续问题;二是协调推动银行机构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开展资金融通和资产转让业务;三是协调小额贷款公司加强与保险机构合作创新贷款产品;四是组织开展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培训,提高小额贷款公司员工素质;五是加强沟通与协调,积极解决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加强与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的沟通,积极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尽快接入人行征信系统,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防控能力;加强与省金融办的联系,及时反映小额贷款公司的呼声,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运行系统等。(三)加强监督管理

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监测和日常监管;督促各地政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情况的监测,指导小额贷款公司规范运作。(四)加强行业自律

创造条件积极推动组建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组织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业务培训、合作交流等活动,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2011年杭州市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发展报告

杭州市金融办

2011年是加快推进杭州市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启动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杭州市中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在杭金融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会同辖区金融服务机构,以《关于加快杭州市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11〕100号)为指导,以2011年度加快杭州市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落实为目标,以金融支持中心镇合作试点项目为载体,分工协作,条块联动,实现了杭州市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阶段性成果明显

2011年,杭州市的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取得了四个方面的阶段性成果。(一)金融服务网络加快完善

萧山、余杭两区及五县(市)合计新增10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家村镇银行(其中1家已开业运营)、9家小贷公司名额指标(其中4家已正式运营)。全市中心镇合计新引进7家商业银行机构网点、2家村镇银行支行、2家保险机构网点、1家小额贷款公司及3家小贷公司服务网点。此外,还有2个中心镇新设了自助银行网点,有1个中心镇的邮储银行网点提升为全功能网点。(二)农村金融创新加快推进

截至年末,全市农信系统发放的中心镇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3217万元,同比增长720.7%;中心镇农房改造贷款余额达36496.49万元,同比增长29.6%;中心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9326.77万元,同比增长16.4%;中心镇农户联保贷款余额6950.42万元,同比增长36.8%。此外,浙商银行杭州分行在萧山、余杭创新推出了“村级留用地项目贷款”业务,开展合作项目5个,批复授信1.2亿元;杭州银行为余杭区塘栖镇发行1.5亿元的信托理财产品,用于当地农民多层公寓建设;中新力合公司为富阳市的一批中小企业设立发行了5050万元的中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人保健康省分公司与建德市政府开展了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险合作,项目覆盖建德市4个中心镇。(三)直接融资渠道加快拓宽

全市有3家中心镇企业实现成功上市,另有7家中心镇重点骨干企业成为市级上市后备对象。富阳市发行了10亿元公司债,用于包括320国道(受降镇至场口镇)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萧山区采用BT模式建设的临浦快速通道项目(杭州绕城高速至萧山临浦段改建工程)已正式开工。建德市的3个中心镇(寿昌、大同、梅城)采用BT模式推进新城建设。浙商银行杭州分行为富阳市新登镇2家中小企业设计申报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市创投服务中心为两区五县(市)企业组织开展多场企业投资推介活动。市金融办组织在杭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和金融仓储企业专程前往建德市乾潭镇与当地企业对接交流合作。(四)金融配套服务加快优化

新评定富春江镇为信用乡镇,使全市信用中心镇数量累计达到7个(其中萧山区3个中心镇全部为信用乡镇)。全市中心镇新增ATM机115台、POS机3568台、新设“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网点287个。已有70%的中心镇银行网点可直接签发“三省一市”银行汇票,76%的银行网点可直接签发银行本票。所有中心镇的主要商贸街区、3A以上旅游景区、重点商品交易市场已创建“刷卡无障碍示范区”;已命名10个中心镇为省级“刷卡无障碍示范区”。

淳安县、临安市已出台推进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萧山区临浦镇率先出台政策,对新引进的金融机构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淳安县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并在4个中心镇成立了子公司,积极开展融资工作。在浙江银监局的统一部署下,以农信系统为主力,深入各中心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社会反响良好。

二、工作措施有力

在杭州市中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市金融办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在杭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措施,明确工作任务,加强协同配合,努力推动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健康发展。(一)认真调研,理清工作思路

年初,市金融办会同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在杭金融管理部门和市属金融机构成立了杭州市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发展推进工作组,并建立了推进工作组与全市各中心镇政府的工作联系机制。2月底到3月初,推进工作组带领部分金融机构深入五县(市),开展中心镇金融业发展现状调查摸底,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确立了以“合力制定政策引导、试点创新项目探索、条块联动逐步推广”为主线的工作模式,起草了《关于加快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报送市政府。(二)任务明确,开展多层面合作

7月份,市政府和“一行三局”金融管理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11〕10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市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和2011年度的工作任务。

8月份,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发展动员大会暨城乡统筹金融合作签约仪式”。会上,市政府与农行省分行签署了金融支持统筹城乡战略合作协议,杭州银行、浙商银行杭州分行、邮储银行杭州市分行、中国银行建德支行、中新力合公司、涌金仓储公司等单位分别与有关区、县(市)或中心镇政府签署了中心镇金融合作项目协议,明确在发行农村理财产品、新农村建设贷款、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中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金融仓储等方面开展试点合作,实现中心镇金融服务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三)分工协作,注重条块联动

在推进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各级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加强分工协作,注重条块联动,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如市金融办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平台搭建、工作方案、政策文件和行动计划的组织制订、跟踪落实、信息传递和问题协调等;市统筹办、市发改委等市级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对中心镇发展的行业指导;在杭金融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引导在杭金融机构积极向中心镇延伸服务网点,倾斜信贷规模,开发推广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中心镇支付服务环境等。萧山、余杭两区和五县(市)政府及各中心镇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制定鼓励金融支持中心镇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开展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与中心镇企业的对接活动等。

三、存在问题剖析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杭州市中心镇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加快发展中心镇金融服务业的认识不一致;中心镇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缺;大部分中心镇的金融服务业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网点少,审批权限小,存贷比低,适合中心镇的金融产品少;金融对中心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弱等问题。

四、2012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2012年,各级各有关部门将继续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和中心镇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实施意见》为行动纲领,以2012年度行动计划为目标,抓落实,促创新,优服务,努力推动全市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心镇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总结推广2011年中心镇金融合作项目试点经验和实践模式,鼓励、引导我市金融机构进一步推出适应中心镇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积极争取上级行的信贷规模支持,确保对中心镇发展的信贷需求。(二)支持金融机构到中心镇新设分支机构或网点

继续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到两区五县(市)中心镇扩大网点设置,逐步形成杭州市区、县(市)、中心镇三级网点布局。同时,大力推动融资性担保公司、金融仓储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向下布点发展,加快完善两区五县(市)及各中心镇的金融配套服务网络,优化当地金融服务环境。(三)深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改革和试点

加快推进余杭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工作,强化对当地中心镇的金融支持;积极推动临安中信村镇银行尽早运营;加强对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指导,引导更多小额贷款公司到中心镇落户发展或到中心镇开设网点延伸业务。(四)继续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引导中心镇通过债券市场、BT模式、金融租赁等途径实现融资;大力拓展两区五县(市)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积极培育中心镇有潜力的企业成为上市后备对象;支持杭州农村产权交易所延伸服务、拓展业务,促进农村资源有序流动并实现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推动市创投服务中心业务向两区五县(市)延伸,引导投资机构更多关注县域企业,特别是中心镇企业项目。(五)推动两区五县(市)加快营造支持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推动两区五县(市)政府特别是中心镇政府建立完善促进中心镇金融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组织金融机构深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心镇的金融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金融机构和中心镇企业的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关注“三农”企业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附:2011年度杭州市中心镇金融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完成情况

2011年杭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发展报告

杭州市经信委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下,杭州市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机构迅速发展壮大,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体的担保行业已基本成型。杭州市担保行业正呈现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类型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扩展的势头,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助推中小企业加速发展,增加就业,增收利税发挥了较好作用,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杭州市担保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杭州市首家信用担保机构成立于1999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市担保行业无论从总规模还是业务总量,均多年保持在全省首位,在我市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期评选的全省十佳担保机构中,我市有6家担保机构获选,也充分体现了我市担保行业在全省的重要地位。通过10多年的发展,我市担保行业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以民营担保机构为主体

根据2011年担保统计年报,在127家上报年报的担保机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担保机构14家,占11.0%;事业单位2家,占1.6%;民营担保机构111家,占87.4%。从注册资本角度看,127家担保机构合计注册资本总额为73.54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出资仅为10.08亿元,约占13%,其余基本都是民营资本出资。(二)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全市多数担保机构能够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对担保行业的要求,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为缓解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做出了积极贡献。截止2011年底,127家担保机构的企业融资担保期末担保责任余额为251.94亿元,期末在保企业户数为11827户,在保笔数为20840笔。其中,为微型企业期末担保责任余额为36.27亿元,期末在保微型企业户数为5055户,笔数为7858笔;为小型企业期末担保责任余额为107.29亿元,期末在保小型企业户数为4718户,笔数为8027笔;为中型企业期末担保责任余额为88.85亿元,期末在保中型企业户数1944户,笔数为3344笔。全年共为中小微型企业期末担保责任余额为226.42亿元,占企业融资担保期末担保责任余额总量的89.9%。(三)社会效益充分显现

除了为中小微型企业缓解融资难的突出社会效益之外,我市担保机构还在增加就业、缴纳税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2011年,127家担保机构共缴纳所得税5029.35万元,新增受保企业职工21.71万人。此外,全市担保机构还为49名下岗职工人提供了3260万元的创业贷款担保。(四)其他融资业务有效拓展

在坚持以企业融资担保为主体的基础上,我市担保行业不断创新业务领域,其他担保业务也得到积极发展。2011年,127家担保机构为企业非融资性担保期末在保责任余额为56.55亿元,期末在保企业户数为993户,担保笔数为2669笔。其中,建设工程担保期末在保责任余额为43.26亿元,占总数76.5%;汽车担保、诉讼担保等业务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杭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和改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2002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3年原市经委、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杭州市中小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价和奖励暂行办法》,2008年出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杭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杭州市担保业在全国领先地位的取得,与政府规范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有效的行业监管自律约束机制是分不开的。这些文件和政策的出台,从行业指导、风险补偿、业务监管和评级奖励等方面都给予了担保机构有力的引导和支持。(一)开展对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

杭州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对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并把评级结果和政府评先奖励直接挂钩。自2002年开始由专家委员会实行对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发展到2003年至今一直由有资质的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对担保机构开展信用评级。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结果被用于政府对担保机构的奖励和扶持,并成为银保合作的基础、政府监管的助手、行业自律的前提。通过一直延续至今近十年的信用评级工作,担保机构信用度不断提升,并且推动和促进了受保中小企业的信用。2011年,根据中介机构的评级结果,我市对浙江中新力合担保服务有限公司等30家担保机构进行了表彰奖励。(二)实施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工作

为更好地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扶持担保机构做大做强,我市按照《杭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担保机构开展了风险补偿工作。通过担保机构自愿申报及各级审核,2011年对杭州市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等33家担保机构共计补偿金额2914.4万元。(三)开展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

根据《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浙政办发〔2011〕4号)和省中小企业局工作安排,组织我市担保机构在开展自查整改的前提下,申领和换领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行使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与变更的行政审批职能。(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杭州市担保行业协会成立于2002年9月19日,是全国较早成立的行业协会之一,现有会员单位200余家。杭州市担保业协会,坚持开展行业自律管理,规范提升担保机构自身素质,在规范工程担保业务、反映担保机构呼声、加强担保机构从业人员培训、调研担保行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不少工作。

三、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杭州市担保行业的蓬勃发展,为缓解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为助推我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特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一)提高对担保行业的支持力度

担保行业的发展,自始至终离不开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一是纵观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最活沃的力量,在支持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资料显示,70%以上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等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而担保机构则是助推中小企业发展、解决融资难的重要平台。二是担保机构在我国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在国外,绝大多数由政府出资成立担保机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我市民营担保机构无论从家数还是从注册资本都占全市担保行业总量的85%以上。三是《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研究》提出,将着力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小企业融资中心”和“民间投资管理中心”,担保行业在其中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出于以上三点原因,建议将担保行业定位为重点产业,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担保行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二)建立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利合作机制

从银行贷款来为中小企业发展转型升级、解决融资难问题,是担保机构融资担保的主渠道。目前银保合作现状是,担保机构与银行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银行合作准入门槛过高,尤其是对民营担保机构合作条件苛刻,放大倍数较低,很难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建议由市政府牵头,与在杭金融机构协调沟通,以取得金融机构对我市担保机构在降低合作门槛、风险共担、信息共享、放大倍数、利率优惠等方面的支持,推进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互利合作共赢、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