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伟大卫国战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04:26:58

点击下载

作者:王正泉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试读:

前言

2015年5月8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主席和多国国家元首及领导人出席了这一隆重的纪念活动。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仪式上发表讲话说:

今天,在这个神圣的日子,我们再次回忆我们战胜法西斯的伟大胜利。我们感到万分自豪,因为正是我们的父辈和祖辈们粉碎摧毁了这股黑暗的势力……

纳粹分子向这里派出了最精锐的部队,集结了全部的兵力。二战中的决定性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最后也正是红军对柏林的粉碎突击为这场与希特勒德国的战争画上了胜利的句号……

这一伟大的胜利将永远是我们国家历史中一座英雄的丰碑……

我们向誓死保卫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祖国每一条边界的人们致敬!向在残酷的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和第聂伯河战役中牺牲的人们致敬!向在英勇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因饥寒而死去的人们致敬!向饱受俘虏奴役之苦、在集中营中受尽折磨的人们致敬!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抗法西斯德国侵略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到1945年5月。俄罗斯历史上有两场值得自豪的卫国战争,一次是1812年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被称为“俄罗斯卫国战争”;另一次是1941~1945年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为了显示区别,后者在苏联时期被命名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西方主战场,是欧洲战区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场战争。它打败了法西斯德国,拯救了欧洲和人类的文明。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是俄罗斯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极为光辉的一页,70多年来始终为各国人民所崇敬和追忆。但自苏联解体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上出现一股逆流,某些政客和所谓的“史学家”企图贬低乃至否定苏联卫国战争的重要意义及其正义性,进而篡改整个二战历史。在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再次回顾这场战争的历史进程,加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对弘扬苏联人民英勇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世界历史的贡献、防止再次发生这样的战争、保卫世界和平,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章战前的国内外形势

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垄断阶段,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由于这些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发展不平衡,它们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必然要发动战争。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而在这场战争的催化下,俄国在1917年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爆发严重经济危机。德、意、日三国为摆脱危机,转移国内民众视线,发动了对外侵略,亚洲的日本和欧洲的德国先后成为两个战争策源地。日本军国主义最先动手,在1931年挑起“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就全面占领了中国东北。1932年1月28日,日本对中国上海发动军事进攻,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1933年1月,日本军队占领中国热河全省和察哈尔北部,3月中旬又占领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并步步进逼北京、天津。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至1938年秋,日本先后占领了上海、南京、汉口等大城市,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在欧洲,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着手扩军备战,企图重新分割世界。其对外扩张的矛头,既针对西方的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强国,也针对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该协定。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署《三国同盟条约》,正式形成以三国为核心的法西斯轴心国,随后爆发了惨烈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30~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最为残酷的一场战争。如果说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口有15亿,那么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口则超过20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的军队总计约7000万人;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个数字高达1.1亿人。一战中共计死亡了1000万人,而二战中则死亡了5000万人。当时,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一方的法西斯轴心国,同以苏联、美国、英国、中国等为另一方的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进行了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欧洲战区的苏德战争,也就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 希特勒上台,法西斯德国加紧扩张侵略

20世纪20~30年代,欧洲兴起法西斯主义,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的希特勒。法西斯主义鼓吹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宣扬本民族至上、领袖拥有绝对权力,实行对国家和社会全面控制的极权主义。希特勒甚至叫嚣,要杀光犹太人和国际工人运动领导人。

1933年1月,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上台执政后即开始在国内实行法西斯专政。希特勒强烈反对共产主义,采取各种恐怖手段,大肆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希特勒上台不到一个月,就精心策划了一起“国会纵火案”,将此嫁祸于德国共产党,并以此为借口在德国境内取缔了共产党。随后又宣布解散除法西斯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并在全国范围内禁止言论、通信、集会、结社的自由,白色恐怖遍及德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与此同时,希特勒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和对外侵略扩张,欧洲的战争策源地由此形成。希特勒德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心怀不满,不甘忍受《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大力扩军备战,企图重新分割世界,让“大德意志帝国”统领全球。1935年3月,希特勒废除《凡尔赛和约》中关于解除德国武装的条款,宣布建立常备军和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于是,德国军事力量得到迅速发展。仅在1933~1936年短短四年之间,德国陆军就由一战后初期的10万人猛增到70多万人,并拥有1500辆坦克,此外还有冲锋队、党卫军、钢盔团以及警察等,总共有近200万人穿上了军装。德国的空军也从无到有,力量猛增到拥有4500架作战飞机。德国的海军则不仅装备了主力舰、重型巡洋舰,还建造了12艘250吨级的潜水艇。

军事实力壮大后,希特勒德国便着手实施对外侵略。1936年3月,希特勒违反《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3.5万人的德军部队开进莱茵河右岸非军事区。这是德国侵略活动的第一次公开行动。随后,德国在1938年2月吞并奥地利,在1939年3月侵占捷克,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挑起了世界大战,两周后波兰投降。1940年4~5月,纳粹德国占领丹麦和挪威,并横扫三个曾经宣布中立的国家——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5月末6月初,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仓皇撤退,上演了一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悲剧。之后,法国投降了,英国则困守在英伦三岛不能动弹。二 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在此期间,法、英、美、苏等大国开展合纵连横的外交周旋。它们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各有各的打算。德国侵略扩张的野心很大,但它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时而与西方的英法寻求和解,时而与东方的苏联达成妥协,力求选择最佳时机,集中军力攻击既定目标。德国想方设法阻挠英、法、苏三国结成反德统一战线,采取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策略。英法两国为了避战自保,对德国采取纵容侵略、乞求苟安的绥靖政策,听任德国侵占欧洲邻邦,力图“祸水东引”,让德国同苏联发生冲突,弄个两败俱伤,以便自己从中渔利。1938年9月,英法与德意法西斯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把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英法还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宣言”。英德宣言中声称,“两国人民再也不想彼此交战”。英国首相张伯伦说:“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了保证。”法德宣言的内容与英德宣言十分相似。《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影响了欧洲的战略形势,助长了德国侵略扩张的野心,加速了法西斯德国发动世界战争的步伐。当时的美国信奉孤立主义,又怕引火烧身,因此对欧洲和亚洲的交战各方采取中立政策。美国国会在1935年8月通过一个中立法案,宣布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即使在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后,美国仍保持中立,不愿过早卷入战争。美国的中立政策实质上也是一种绥靖政策,纵容了德意日三国的侵略扩张。

苏联从1933年起就希望同英法加强合作,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建立反法西斯联盟,以遏制德国的侵略扩张。但英法缺乏诚意,对共产主义极端恐惧,虽经多年谈判,英法苏三国始终未能达成一致。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在慕尼黑会议上达到顶峰,使苏联感受到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现实威胁。于是,苏联从本国利益出发,调整外交策略,在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署了有效期为10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即“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及其“附加秘密议定书”的内容表明,苏德两国划分了在中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苏联承诺在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这就为德国在一个星期后进攻波兰扫清了障碍,也为苏联建立防御纵深、推迟战火向苏联领土蔓延以及收复沙俄时期丢失的领土提供了条件。同时,这也使苏联对德国法西斯抱有过多幻想,放松了警惕,以致对后来苏德战争的爆发猝不及防,战争初期遭受重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德国的侵略扩张更加肆意妄为。就在侵占波兰后不久,1940年4~5月,德国即出兵占领丹麦和挪威,并进入曾宣布中立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则先后成为法西斯德国的仆从国。同年5月10日,德法战争爆发,德军出动136个师,配备2300辆坦克、1300架飞机,绕过“马其诺防线”入侵法国,仅六个星期就占领了法国,并直逼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仓皇撤退,上演了一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悲剧。于是,拥有500万人的军队、号称世界一等陆军强国的法国迅速宣布投降;而号称世界一等海军强国的英国也只能困守孤岛,不仅遭受德国空军的大规模轰炸,而且面临德军渡海登陆入侵本土的威胁。三 苏联国内形势

面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国际局势的恶化、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以及国内经济技术落后的不利状况,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实行赶超战略,动员全国人民,竭尽全力发展经济与国防工业。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国家计划来组织经济建设,先后制订了三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10月起实行,到1932年年底提前完成,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在此期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国民收入增长86%,劳动生产率提高约38%,并消灭了失业现象。第二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实行,到1937年4月1日提前完成,也只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间,苏联在1935年8月开始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生产资料的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17.1%,其中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长1.9倍;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长1.2倍,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上,劳动生产率增长了82%。事实说明,苏联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已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苏联的第三个五年计划从1938年开始实行,在实行三年半后,因希特勒德国的入侵而被迫中断。但在战争爆发前,苏联国民经济又有了新的增长,尤其是国防工业增长较快。1938~1940年,国防工业产量增长1.8倍,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9%。

需要指出的是,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普遍陷入衰退。唯独在苏联,工业化的发展突飞猛进。据保守估计,1929年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增加了3倍。1938年时,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同一时期,美、英、法三国的这一比例,却由占全球的59%跌落为52%。也就是说,西方各国的经济都在下滑,苏联却一枝独秀,取得了工业化的伟大成就。于是,1930~1935年,西方国家不少人纷纷前往苏联取经,政府也采取某些措施,企图模仿苏联的“五年计划”。一时之间,“计划”一词成为西方政界的时髦名词。

总的说来,苏联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巩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果,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主要工业生产已基本能保证国防需要。到1940年年末,苏联建成投产的大型工业企业共有11200个,其中与国防实力密切相关的工业产值,比1913年增长了12.4倍,生铁产量达到1490万吨,钢产量达到1882万吨,石油达到3112万吨,电力达到485.6亿度,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业产量约比1913年增加了34倍,并超过了欧洲所有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苏联新建的几千个大型工业企业,拥有当时世界上最新的技术,并已掌握几百种新产品的生产,从而为重新装备军队、为军队提供新的战斗武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生产力的布局发生了有利于加强国防的重大变化。苏联重点在从前荒僻的东部地区进行发展,建设了许多新的工业区,把西部地区的国防企业有计划地迁往东部地区。到1940年,东部地区的钢产量达到全国总产量的1/3,东部地区的铁路、公路、交通工具和农业生产都有相应的重大发展,从而为应对战争的爆发构建了巩固的后方基地,为最后战胜法西斯德国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

四是努力增加战略物资的储备。1939~1940年,苏联的各种战略物资大幅度增加,生铁增加了4倍,钢材增加了1倍,铜增加了1倍多,饲料和粮食的储备达到616.2万吨,可保证军队几个月的战备需要。

五是全力加强军队建设。苏联从1939年9月开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规定应征者为年龄18~21岁的青年人,服役期延长到3~5年,从而大量增加了兵源。从1936年到战争爆发的5年间,苏联的陆军和海军由110万人扩大到537.4万人以上。

总之,苏联已经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做了较好的准备。当然,由于时间有限,苏联的准备还不可能很充分,例如苏联新式飞机和坦克的产量还落后于德国。

同时也应指出,苏联在大搞经济建设的同时,联共(布)内部发生激烈斗争,国内形成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可以集中全力,团结一致,统一步调,调动一切资源和积极因素,解决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当时,党和国家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党中央,集中于党的领袖个人,并开始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的盛行,加上斯大林提出“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理论观点,造成许多重大决策的错误。其中最严重的错误就是破坏法治,进行大规模镇压,出现了很多冤假错案,使大批无辜的干部和群众遭受迫害。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就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当时的“大清洗”也波及苏联军队,有一批军官和高级将领遭到错误的镇压,从而影响到军队的建设,对随后抵抗法西斯德国的入侵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第二章战争的开始

法西斯德国在灭亡法国、占领欧洲诸国之后,决定挥师向东。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中兵力,发动“闪电战”,大规模入侵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时的苏联,虽然意识到苏德战争难以避免,但对法国投降后德军的进攻方向判断失误,认为德国在打败英国之前不会贸然进攻苏联,相信在1943年之前苏德不会爆发战争。而法西斯德国则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误认为东方的苏联也会像欧洲大国英国、法国那样经不起打击,其可以迅速击败并占领苏联,从而在法西斯主义的旗号下实现欧洲的统一。一 德国突然袭击,苏联措手不及

灭亡法国之后,德国就着手准备对苏联的战争。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要求德军总司令拟订对苏作战计划。同年12月5日,希特勒主持德军总参谋部会议,审议对苏作战计划。希特勒强调,德国必须进攻苏联,因为苏联的沦亡会迫使英国“屈服”。他还说,这是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决定性战斗,是一场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战争,“我们必须摧毁布尔什维克主义”。12月18日,希特勒下达了对苏作战的第21号命令,并以800年前曾率十字军东征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名字为名,把对苏作战的计划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巴巴罗萨计划”总结了德军自发动战争以来实施“闪电战”的经验,决定以一次快速战役击溃苏联。进攻苏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突然袭击的方法消灭苏联西部军区的军队;第二阶段,在空军的掩护下,以坦克部队为先导,长驱直入,向苏联腹地进攻,聚歼苏军主力部队于苏联西部地区。计划规定,苏德战场划分为北方、中央和南方三个战区,每个战区都配备一个集团军群。北路由“北方”集团军群从东普鲁士出发,向普斯科夫进攻,目标是在1941年入冬前占领列宁格勒。南路由“南方”集团军群从卢布林和喀尔巴阡山脉之间出发,向基辅方向进攻。中路由“中央”集团军群向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方向进攻,然后向莫斯科方向推进。战争将同时在三条战线打响。

为了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法西斯德国从各个方面做了积极准备。首先,德军军费猛增,军队总人数达到850万,拥有坦克5639辆、飞机1万余架。其次,从1941年5月25日开始,德国统帅部急速向东部大规模运兵。到6月中旬,已有47个师,其中包括28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到达苏联边境,并于21日部署完毕。最后,为了巩固南北侧翼,1941年春,德国军队开进了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并派兵在芬兰的土库港登陆。5月,德国制订“蓝色北极狐”计划,胁迫芬兰参加未来的对苏作战。至此,沿苏联西部边境线,德国及其仆从国共部署了190个师、550万官兵、3712辆坦克、4950架飞机、47260门火炮。这时候的德国,物质财富异常丰富,它已经集中了几乎全部欧洲大陆的资源。

1941年6月22日凌晨,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不宣而战地向苏联发起进攻。7000多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对准定点目标发射高爆弹,1000多架轰炸机向苏联境内的机场、军事指挥部和交通中心倾泻猛烈的炸弹,“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开始实行。战争前苏联着手建立的“东方战线”,被德军坦克一碾而过,苏联在短时间内就丧失了大片国土。在经过飞机猛烈轰炸、炮火开路之后,德军在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之间宽约1500公里的正面,发起全线进攻。在发起攻击1小时之后,德国才向苏联正式宣战。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军队也随同德军入侵苏联,意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也跟着对苏宣战,已经投降的法国则宣布与苏联断绝外交关系。

德军的主力向苏军实施大纵深两翼钳形攻势,在取得明斯克合围战的胜利后,立即扑向斯摩棱斯克。7月下旬,开始了斯摩棱斯克会战。铁木辛哥指挥的苏军西方面军顽强抗击,使被包围的第16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得以突出重围,并顶住了中路德军的攻势。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官兵25万人。7月30日,德军统帅部下令“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苏军在维利基卢基、亚尔策沃、克里切夫、日洛宾一线稳定下来。

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从利沃夫突出部出发,向基辅方向突击。由于苏军的防御重点在西南方,德军的进攻在基辅筑垒地域遇到顽强抵抗,因而受阻。斯大林命令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死守基辅。9月19日,基辅陷落,被围苏军拼杀至9月26日,基尔波诺斯上将战死,苏军被围歼60万~70万人。二 苏军初战失利

战争初期,苏联措手不及,仓皇后退,局势非常严峻。当时面对的是由550万人组成的虎视眈眈的德国军队及其仆从国军队,而苏联军队包括5个边防军区在内只有290万人,而且都缺乏作战准备。战争刚一打响,德国军队就以数千架飞机、上万门火炮,同时向苏联军营、机场、铁路枢纽、军用仓库、弹药库、指挥部和其他各种军事目标狂轰滥炸,进行致命打击。大多数苏联驻军还没来得及进入战备状态,就陷入一片混乱。开战几个小时内,苏联军队就遭受惨重损失。仅6月22日一天,苏军就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没来得及升空,在地面上就被焚毁。据德国最高统帅部7月11日战报,在争夺别洛斯托克和明斯克的战斗中,俘虏苏军32.9万人,缴获坦克3332辆、火炮1809门及其他各种军械。战争的头5个月,苏军损失惨重。截至1941年11月,德军已深入苏联腹地850~1200公里,占领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苏联领土。在那里,原来居住着7500万人口,占苏联全国总人口的40%;生产铁占全国总量的68%,钢占58%,煤占65%,谷物占38%,工农业产值几乎占全国总产值的2/3;铁路长度44200公里,占全国铁路网总里程数的41%。截至1941年12月1日,苏联伤亡、失踪和被俘人员达700万人,损失坦克2.2万辆、飞机1.6万架。战前苏联军队所拥有的兵力实际上所剩无几,以后作战所依靠的大都是刚被动员入伍的新兵。

战争初期苏军之所以严重失利,除了客观上因为德军准备工作充分,发动突然袭击,使苏军措手不及之外,苏联在主观上也犯有严重错误。苏联当时认为,在1939年8月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德军的主要战略方向应该是英国,德军将首先进攻英国,制服英国,而不是首先入侵苏联。尽管当时苏联的情报人员从国外向国内报送了许多关于德军积极准备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的材料,许多外国人士,包括中国情报部门,也给苏联提供了不少材料,证明德军正在准备进攻苏联,但苏联高层领导对此并不相信,置之不理,甚至认为这是有人别有用心,旨在挑拨苏德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错误判断,才造成苏军在应对德军侵略的战争准备方面并不充分,从而导致战争初期苏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的严重后果。

尽管如此,法西斯德国的进攻从一开始就遭到苏军将士英勇顽强的抵抗。面对具有强大优势的德国侵略军,苏军官兵仍然斗志高昂,进行苦战,一面后撤,一面积极防御,为保卫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居民点、每一个阵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而拼死战斗。苏军使用新研制出来的火箭炮“喀秋莎”,予敌人以猛烈的反击,力求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苏联官兵面对强暴无耻的德国军队,表现出史无前例的英勇精神。德国军队这才发现,俄罗斯人原来是这么强大,并不像希特勒所宣传的那样是劣等民族、不堪一击,这大大削弱和动摇了德军士兵战胜苏军的信心。许多德国士兵当时在给国内亲人的信中这样说:“俄国人打得格外凶狠,这是真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村落、每一所房屋,都需要我们用同伴的生命来换取。”“这些俄国人根本就不遵守打仗的规矩,就连俄国的妇女和儿童也很危险。”“这些狂人使尽最后的力气在挣扎,使我们遭到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我的许多同伴已经死了,这是游击队干的!游击队真可怕,我们越接近莫斯科,游击队员的活动就越凶猛。他们攻击我们的运输车队,甚至还袭击我们的后卫部队。我们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比利时,或是在丹麦,都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

德军虽然取得了初期的胜利,但是远没有完成“巴巴罗萨计划”的战略目标,此时德军的损失也超过80万人,“闪电战”没有奏效。苏军的主力依然保存,并且迅速得到补充。斯大林、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坚定地领导着全国军民,顽强地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战争潜力,正在迅速地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开始联合起来。1941年7月,英苏两国签署《关于对德战争中共同行动之协定》。9月,美英苏三国签署协定,美英承诺尽快向苏联提供武器和物资。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一大批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但欧洲的苏德战场仍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苏联始终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军,法西斯阵营的主要兵力和武器装备也都用于反苏战争。三 党政工作迅速纳入战时轨道

法西斯德国原本对苏联有一个错误估计,认为德军的入侵必然会使苏联发生政治混乱,一旦在战争中遭到重大失败,斯大林就会被国内人民推翻。希特勒说:“我们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倒下来。”但事实证明,德国的这种希望与设想是完全错误的。当时,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全国军民奋起抵抗入侵,迅速地投入到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之中。联共(布)中央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领导全国军民进行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6月22日,莫洛托夫代表苏联政府发表《告人民书》的广播演说,谴责德军的进攻是史无前例的背信弃义行为,号召苏联军队及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勇敢投入战斗,进行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把入侵的德国军队赶出苏联领土。他在讲话中引用了斯大林的一句话:“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敌人将被粉碎,胜利属于我们!”同一天,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指令,宣布在14个军区实行兵役动员。6月23日,根据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决议,苏联成立统帅部,负责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6月29日,党中央和苏联政府指示前线各州,把全部工作迅速转入战争轨道,撤退时将所有无法运走的财物销毁,在敌占区建立游击队,开展全民游击战争。6月30日,以斯大林为主席、莫洛托夫为副主席、有伏罗希洛夫和马林科夫参加的国防委员会成立。尔后,米高扬、卡冈诺维奇、布尔加宁也参加了国防委员会。它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统一领导一切国家机关、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的活动,发扬工人、集体农民和苏维埃知识分子的首创精神,为打败法西斯德国而英勇斗争。

在战争爆发前后,斯大林身体抱恙,得了严重的咽喉脓肿,体温高达40℃。但斯大林始终坚守岗位,发布命令,调兵遣将,领导抗击德国军队的斗争。他夜以继日地工作,频繁会见各方人士,鼓舞他们的斗志。据克里姆林宫接待室的登记簿记载,斯大林当时每天会见的人员达20~30人次,其中有政治局委员、元帅、将军等,会见经常持续到深夜。

1941年7月3日,国防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指出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是关系到“苏维埃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是苏联各族人民生死存亡的问题,是苏联各族人民享受自由还是沦为奴隶的问题”。斯大林号召苏联军民紧急行动起来,进行全民的解放战争,并提出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侵略者的战略部署。斯大林告诉苏联人民:不要相信德国军队不可战胜之类的吹嘘,也不要埋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要正视苏联所面临的危险程度,把全国转入战争轨道,捍卫祖国的城市和乡村,捍卫苏联每一寸国土,战斗到最后一滴血,同时号召在被占领区开展强大的游击运动。斯大林的演说,进一步向人民发出紧急动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战斗热情,给处于慌乱中的全国军民以正确的指导,唤起了人民必然打垮敌人的信心。8月8日,斯大林亲自担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统帅部也相应改名为最高统帅部。

战争爆发后,苏联立即发布动员令,征召23~36岁的男子入伍,力求扩大兵源,加强武装力量。到7月1日,开战仅仅一个多星期,就动员了530万人的补充兵源。到12月1日,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共为前线作战部队派遣了291个师和94个旅,及时为前线补充了战斗力量。

由于战争初期苏联军队的被迫退却,苏联决定把西部地区数以万计的工业企业以及机器拖拉机站、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重要物资紧急转移到东部去。在战争爆发后的半年之内,就有1360多个在国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大型工业企业的设备从西部地区转运到东部。在当地政府和党组织的紧张安排下,这些企业在很短时期内就开工生产,给前线军队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第三章“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第一个里程碑。因为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闪电战”开始,苏联军队节节失利,从边境线一直败退到莫斯科城下。但是,在1941年10~12月的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军队顶住了德国法西斯的猛烈进攻,并在12月26日开始进行全线的反攻,把德军从莫斯科城下打退了100~300公里。苏军的这一场重大胜利,使德国法西斯想一举消灭苏联的企图彻底破产,从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苏联人民在经历了近半年来的战争失利后,一下子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一 德国扬言“三个月灭亡苏联”

希特勒在制订“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扬言将在三个月内彻底击溃苏联,不但占领莫斯科,而且占领伏尔加河以西的全部地区。法西斯德国对莫斯科高度重视,认为莫斯科是苏联抗击德国军队的神经中枢,是苏联的政治经济中心,是苏军装备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苏联交通运输的枢纽。如果德国军队攻下了莫斯科,苏联不仅会失去一个无比重要的军火来源地,而且后方的兵员、供应也不能被运往各个前线,从而使前线苏联军队的战斗力遭到严重的削弱,甚至崩溃。因此德军认为,占领莫斯科关系到战争的前途和命运,攻占莫斯科标志着德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希特勒对这次攻占莫斯科抱有很大的期望,将其命名为“台风”战役,意思是要猛袭苏联军队,要在莫斯科前沿歼灭苏联的作战部队,一举夺取莫斯科,把苏联彻底打垮。希特勒甚至下令不准接受莫斯科投降,并建立了一个特别工程指挥部,准备炸毁克里姆林宫。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发布第35号指令,命令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为主,由“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一部分部队配合,实施“台风”作战计划。

当时,德国统帅部在这里集中了80个师、180万人、17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0架飞机、14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4个坦克集团军,就有3个投入了莫斯科战役,同时还有第2航空大队支援德军的地面部队。德军的意图是要消灭苏军主力,在冬季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以此显示其“闪电战”的威力和德国军队的“不可战胜”,进而迫使苏联投降。于是,从1941年9月30日开始,苏德两国军队在莫斯科城下展开了会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