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告诉我你懂军事-经典战役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02:44:03

点击下载

作者:《深度军事》编委会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告诉我你懂军事-经典战役篇

别告诉我你懂军事-经典战役篇试读:

前言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遭到萨拉热窝刺客六人组枪杀,这一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从此人类战争也将全世界带入了一个黑暗时代,整整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全球性战争让世界动荡不已。

1914年10月,德军和法军在战场上开创了使用刺激性毒剂的先例,这标志着化学武器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真正在战场取得成功的毒气战则是1915年发生的伊普雷战役。毒气战掀开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战争中应用的序幕,此后各种化学武器的种类层出不穷。

作为“陆战之王”的坦克在1916年7月于巴黎西北的索姆河两岸展开的索姆河战役上出现,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使机械化大集群作战成为可能,而这场战役也是人类有战争记录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

1940年11月11日晚上至11月12日,英国皇家海军进行了历史上首次航空母舰舰载机对海军舰只的进攻,从地中海上的航空母舰派出少量飞机攻击在塔兰托港内的意大利舰队,其预示着大舰巨炮主义的终结及海军航空兵之兴起。

而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是美军自越南战争后主导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在战争中,美军首次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本书以经典的战役为切入点,全景展现了自一战以来全世界发生的多场经典战役,内容翔实,情节生动,铺陈详尽配有珍贵的纪实图片。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与文字相辅相成,使读者能够通过文字与图片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触摸世界战争史的发展脉络,感受武器与战役之间不可不说的故事。

同时,本书对战役发生的背景以及当时军事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对战役在对军事发展和武器发展起到的作用及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读者通过了解这些战役的整个过程,透析战争历史上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书是真正面向军事爱好者的基础图书,特别适合作为广大军事爱好者的参考资料和青少年朋友的入门读物。全书由资深军事团队编写,力求内容的全面性、趣味性和观赏性。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关于战役内容比对了多方的文献资料,以及国外的权威军事文档。

本书由《深度军事》编委会创作,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有阳晓瑜、陈利华、高丽秋、龚川、何海涛、贺强、胡姝婷、黄启华、黎安芝、黎琪、黎绍文、卢刚、罗于华等。对于广大资深军事爱好者,以及有意了解国防军事知识的青少年,本书不失为最有价值的科普读物。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通过阅读本书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Part 01早期战役篇NO.1 萨拉热窝事件中哪个武器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事件是指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遭到萨拉热窝刺客六人组枪杀的事件。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萨拉热窝事件还原现场油画1.背景分析

在一战未爆发之前,整个欧洲矛盾重重。德法之间的矛盾促使法国不得不向英国靠拢。德法、英法、英德等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欧洲实际上是在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下保持着微妙的和平。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签订协约,对它们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了调整和妥协,而英法协约的签订是促使世界大战爆发重要因素。斐迪南大公像刺客加夫里洛·普林西普

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此时的欧洲形成了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状态。两大集团中各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双方剑拔弩张,战争的叫嚷甚嚣尘上,大规模战争危机已经出现。

而当时的巴尔干地区民族问题严重,当时的奥匈帝国正在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而主持制订侵略塞尔维亚战争计划的正是斐迪南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冯·赫特岑多夫。当时巴尔干地区已经多次发生暗杀事件,可以说暗杀是当时比较常见的行为。2.刺杀过程

1914年6月28日上午约十点,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抵达萨拉热窝火车站。在数百名热情迎接的民众中有多名刺客在伺机而动,斐迪南夫妇当时坐上敞篷礼车前往市府大厅,途中遭到刺客的手榴弹袭击,但大公下意识地手一挥,手榴弹滚到了车后爆炸。大公夫妇幸运避过一劫,刺客被随后赶来的军警拘捕。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前往市府大厅前,5分钟后即被刺杀

然而这一切只是悲剧的开始,斐迪南大公因为这次暗杀行动改变了预定行程,打算到医院探视一名受轻伤的副官,但随从人员忘了通知领头车队,因此车队仍然照原订路线行驶。随后大公的敞篷礼车在前往拉丁大桥时,于街角停下,此时一名叫普林西普的刺客以离斐迪南王储夫妇不到两米的距离用手枪向两人各射出一发子弹,行凶后普林西普服下氰化物企图自杀,但因为药物过期而失败,刺客后来被逮捕,而斐迪南大公夫妇则双双送医不治身亡。事发地点拉丁桥3.史上最具威力的手枪

很多人都认为刺杀大公的手枪是FN M1900,因为当时这款枪参与了多次刺杀行动,并且获得了成功。但真正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手枪却是FN M1910。该枪是FN公司早期著名产品,采用简单的药筒座力反冲式设计,后坐力很小,击锤不凸出,便于隐藏在衣袋内。这也是这款枪被刺客选作刺杀工具的重要原因。该枪的复进簧为中置布局的新颖设计,这款枪套筒口部的横截面也从传统的“8”字形变为“O”字形,套筒口部的枪口套,相应地变为一个正圆形环套,并且还在枪口套的前缘加工了一圈滚花。这样一来,不仅在分解和结合、旋转枪口套时手不至于打滑,而且还增添了枪的美观性。正是由于枪口套上的这一圈漂亮的“滚花”,这支新型小手枪也被称为“花口撸子”。对袭击者进行审判

当时执行刺杀任务的4支枪其枪号分别为19074、19075、19120和19126。其中枪号为19074的手枪射中了大公夫妇。如果按照这支枪引发的后果来计算,这支手枪的威力堪称史上最强。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士兵和平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其中大约15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FN M1910手枪4.必然的战争

与其说这把枪引发了世界大战,不如说这支枪只是一根点燃火药桶的火柴。当时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要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到1913年,德国已拥有由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为76万人。而英国军队增加到41万人。法国于1913年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将两年兵役制改为三年,役龄从21~45岁改为从20~48岁,使军队增加到77万人。沙皇俄国在大战前夕已拥有兵力为130万人。

同时,欧洲国家在海上力量的争夺也非常激烈。1912年,英德两国举行裁军谈判,英国坚持两国海军比例应为2∶1,德国则要求两国海军比例定为16∶10,谈判最后破裂,双方更疯狂地增加军费。到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47.66亿马克。两大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和制订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当时德国的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首先规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

当时欧洲列强的矛盾集中点就在巴尔干半岛,所以这一地区也被称为“欧洲火药桶”。NO.2 为什么说第一次巴尔干危机中的武器对后来战争形态影响巨大?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控制和压迫所进行的战争。结果以土耳其战败而丧失欧洲大片领土而告终。当时保加利亚对巴尔干战争的宣传画1.战争起因

巴尔干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一场多国参加的国际性战争。它受各种地缘政治和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集中地反映了该地区和世界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就决定了战争性质的复杂性。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的奥斯曼军队

就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而言,虽然巴尔干诸国王室和政府有扩张领土的意图,但它也有一定的进步性,因为战争的矛头指向了落后的封建制度,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大多数人民的愿望。通过这场战争,巴尔干地区80%以上的领土和70%以上的欧洲人口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阿尔巴尼亚人民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2.战争过程

1912年3月,当时的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同年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订立盟约,黑山也在8月参加这个盟约。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反土同盟。1912年10月8~18日,四个同盟先后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军队撤出巴尔干。

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为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提供了口实。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行动。

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土耳其军队。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的军队。希腊海军准备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耳其军队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击溃敌军。“巴尔巴罗斯”主力战舰

1912年10月22日,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耳其军队发起进攻。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二集团军击退土军。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一、三集团军,在多次击退土耳其军队后,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洛泽格拉德)附近击溃土耳其军队第三军,开始向南推进。191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耳其军队第四军被击溃。土耳其军队仓促退却。保加利亚陆军使用的75毫米重炮

1912年10月24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耳其军队集团被粉碎。与此同时,希腊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发起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1912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在战争后期,由于战局不符合当时欧洲大国的自身利益,为了防止土耳其覆灭,欧洲强国不断向盟军施压,于是在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土耳其海军使用的哈米迪耶护卫巡洋舰3.武器作用

在这次巴尔干战争中,现代化的火炮已经初见雏形,其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而且精准度也大大提升,对于战场的支援力度大大加强。而飞机除了进行空中侦察外,还开始对地面进行轰炸,这也是飞机逐渐显露战斗能力的战争。当时保加利亚用于执行侦察任务的飞机土耳其军队使用的飞机

在这场战争中,地面部队开始大量装备装甲车和无线电等军事技术装备,更为重要的是盟军在战场上开始正式使用当时德国制造的出口版MG09机枪。由于以上武器装备数量在军队中的增加,开始促使陆军改用疏散战斗队形,同时为了减少伤亡,开始利用地褶和壕沟进行作战。由于天空战机开始进行轰炸,军队在前线数百公里地段上展开,军队之间开始依靠无线电进行通信。由于现代化武器的不断加入,战线的防御强度比以往增加了很多,原有的机动作战已经显得不太适宜,所以战争开始向阵地战转移。可以说这场战役改变了较为原始的作战方式,无论是作战武器还是作战方式已经有了现代战争的雏形,对一战和二战的战争形态的改变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当时发挥了很大作用的MG09机枪NO.3 毒气弹出现在一战哪次战役,进而使其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成为战地禁忌?

毒气弹属于化学武器的一种,它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化学武器是一种极具实战价值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威力上讲,它的杀伤破坏力仅次于核武器。更为关键的是获取这种武器的技术门槛很低,杀伤破坏力却极强,因此也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

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战和化学武器始于1914年10月,德军和法军在战场上开创了使用刺激性毒剂的先例,这标志着化学武器正式走上战史的舞台。而真正在战场取得成功的毒气战则是1915年的伊普尔战役。1.战争背景

事实上,在一战中最先使用化学武器的是法国。1914年8月,法国军队向德军投掷催泪手榴弹。这种手榴弹里充满了溴乙酸乙酯(一种催泪毒剂),不过每枚手榴弹只能产生19立方厘米的催泪气体,德军甚至没有觉察到对手使用了化学武器。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同年10月,德军向英军阵地也发射了一种装有化学刺激物的炮弹,这种炮弹施放的毒剂浓度也很小,英军同样也没有觉察到对方使用化学武器。早期作战没有毒气防御措施,只是用口罩作为防御工具

德国在开发和使用化学武器上下的功夫比较大。德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1915年1月31日,德军向俄军阵地发射了1.8万枚含有液态甲苄基溴(一种催泪气体)的炮弹,结果由于气温太低甲苄基溴全部冻住了,根本没有气化,放毒的目的没有达到。也就是说,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在战争期间都有使用化学武器的企图,不过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实施。2.战役过程

1915年3月,德军最高指挥部根据当前形势被迫召开一个秘密会议,会上制订了一项阻止英法联军进攻的作战计划。此后,德军便开始在国内紧急抢购氯气钢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近6000个大型号的氯气瓶堆放在德军设在柏林郊外的一个秘密工厂里。这些钢瓶被改装成像刚出厂的啤酒桶(要知道德国的啤酒一直名扬世界)。这些“致命啤酒桶”被灌满了氯气运往前线,并埋设在前沿阵地上。不过当时天公不作美,战场上连续下了好几天暴雨,这些“啤酒桶”都露出了地面。

德军在毒气攻击之前,做好了充分的防御准备工作。毒战中的作战线

面对的阵地上的异样,并没有引起英法联军指挥官重视,反而认为德军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还在考虑喝啤酒,戒备心理反而降低了。这也为日后英法联军遭到重创埋下了苦果。

4月22日上午,伊普尔前线阵地上,德国士兵仔细观察着风向和风力,到了下午3点,风向转向敌方阵地,而且风力加大,自然条件完全适合释放毒气。在德军军官的指挥下,德军士兵在几公里长的战线上,总共打开了5730个“啤酒桶”。此时,参与此次战役的英法士兵看到了人生中最为恐怖一幕,在德军阵地前沿宽6公里的地面上,出现了一人多高的黄绿色气浪,气浪紧紧地贴地而行,在风的推动下迎面扑来。德军点燃装满氯气的“啤酒桶”

此时英法联军官兵闻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强烈刺激性怪味,先是打喷嚏、咳嗽,流泪不止,然后就是感觉到窒息无力。不一会儿,第一线的英法官兵纷纷窒息倒地。而在第二线的部队见此情景,纷纷逃离。

跟在黄色烟雾后面的德国步兵,没放一枪一炮就顺利突破了英法联军第一道阵地,把整个战线往前推进了4公里,夺回了原来已经失去的一些重要的制高点。在这次毒气袭击中,英法联军有1.5万人中毒,至少有5000人死亡。如果不是这次毒气袭击取到的战果实在出人意料,德军没有准备足够的防毒面具,否则可以获得更大战果。3.武器简述

在此次战役中使用的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可以用作氧化剂。氯气遇水会发生反应形成次氯酸,在有机物上引起化学燃烧效果,而人体黏液组织和潮湿的人体器官(比如眼睛)极易与氯气发生此种化学反应。大量吸入氯气会引发肺部血崩,这同溺水死亡的症状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发生在陆地上。肺部血崩会造成剧烈呕吐、头痛、呼吸困难、异常口渴(一旦喝水立刻毙命)、肺部刀削一样的疼痛、从胃部和腹部咳出绿沫、肤色由白色变成墨绿色和黄色、眼神呆滞,最后失去知觉而死,死状相当惨烈。

后期战争还使用三氯硝基甲烷(氯化苦),这种毒剂可引起呕吐。氯化苦在常温常压下是不溶于水的无色液体,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氯化苦能通过吸入、进食及皮肤进入人体。它对眼睛、皮肤和肺部均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实验证明其刺激性会使人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溅入眼睛之后则会使角膜水肿甚至液化。在实验室中的氯气呈黄绿色瓶装的三氯硝基甲烷

其中最知名毒气则是芥子气,它的学名叫二氯二乙硫醚,是一种重要的糜烂性毒剂,因味道与芥末相似而得名。芥子气主要通过皮肤或呼吸道侵入肌体。可直接损伤组织细胞,对皮肤、黏膜具有糜烂性刺激作用。由于其可以经皮肤入侵人体,只使用防毒面具仍不足应付芥子气的威胁,只有穿着全套防毒衣或乘搭有核生化防护的载具,才可以安全通过受污染地区。故在战史上使用量、普遍性和杀伤最大,被称作“毒剂之王”。一战中,交战双方共生产芥子气13500吨,其中12000吨用于实战。希特勒作为参战士兵曾在一战中遭到英国军队芥子气炮弹的袭击而使眼睛暂时失明。战斗中因为芥子气而受伤的士兵4.战役影响

由于化学武器巨大的杀伤力,作战双方不断研发并使用各种新型的化学武器,其中以芥子气、光气、氯气为主,据后来估计,在一战中至少有50965吨毒气弹用于战争。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化学武器战剂而造成的非致命性伤亡约人数1176500人,至少有85000人死于化武袭击。在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一书中,对此有所叙述。一战中因为毒气造成失明的英军士兵

由于一战期间参战双方都饱受毒气战的摧残,所以在战后,1925年《日内瓦协定书》再次重申禁止使用毒气,各国也都清楚毒气弹的使用只能引起对方同样的报复,因此在二战中,尽管美、英、苏、德等各大国都做了毒气战方面的准备,但并没有大规模毒气战爆发,这只能说是不幸中的万幸。NO.4 为什么说“福克灾难”开启了空战的大幕?“福克灾难”不是指某一场战役或某一场战争,而是指一战德军将一种叫射击断续器的装置装在福克公司生产的单翼侦察机后,战斗机的性能大大提升,在空战中屡屡获胜。这种“福克”式战斗机使英、法等国的飞机遭受到惨重的损失,这就是史称的“福克灾难”。1.源于法国的射击装备

说到“福克灾难”,就不得不提及世界上第一次真正的空战,这次空战发生在1914年10月5日,地点是在比利时上空。当时,法国飞行员弗朗茨和观察员凯诺驾驶一架法制“瓦赞”式飞机在前线巡逻。飞行中,他们发现一架德国的“阿维亚蒂克”双座机正在侦察法军的防线。

弗朗茨驾驶飞机直向敌机俯冲过去,凯诺在敞开的座舱内操纵一挺机枪击中“阿维亚蒂克”双座机致其起火爆炸并栽向地面。就此飞机真正转型为战机,空战史也拉开了帷幕。要知道早期的飞机主要用来进行侦察,机上并没有装备武器。飞机的作用就是观察地面情况,如果敌对双方的飞行员在空中相遇时,甚至互相敬礼或亲切地挥手致意。

空战开始后,一名叫加洛斯的法国飞行员开始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他在一战爆发后加入了法国军队。经过几次战斗之后,他发觉一边驾驶飞机一边进行射击的难度太大,于是他在飞机前端加装了一挺机枪,这样飞行员就可将射击目标和飞行方向合二为一。同时,为了防止螺旋桨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他还在螺旋桨上加装了钢片保护层。自从他的飞机“开挂”之后,即自1915年4月1日开始,他成功地击落了三架德国空军的飞机,从此他也成为法国的“飞行英雄”。加洛斯及其战机

可惜好景不长,1915年4月18日,加洛斯的座机被击中,他不得不迫降在德国一侧,而他的座机结构也被德军俘获,从而开启了战机快速升级的历史。2.战争过程

说到“福克灾难”,就必须提到另外一位主角,那就是荷兰人安东尼·福克。他是一名才华出众的年轻工程师。早在1910年,20岁的他就制造了一架当时飞行速度最快的单翼飞机,不过他的发明并没有得到包括他祖国在内的多个政府的认可。最后他不得前往德国创建一家小型飞机公司,称为福克飞机公司。机缘巧合下,福克接受了当时德国统帅部下达的研究加洛斯战机结构的任务。经过对“莫拉纳一桑尼埃”飞机上的机枪和装着滑弹护板的螺旋桨进行研究,福克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更先进的机枪射击协调装置。这种装置可以依靠螺旋桨来控制机枪的射击,每当桨叶与枪管成一线时,机枪便停止了射击,桨叶一过又自动恢复了射击。这样子弹不仅不会打到螺旋桨,而且机枪的攻击能力、命中率明显提高,从而使战斗机的空战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同步射击器的工作原理图安东尼·福克双枪同步射击器

德国人很快就把这种装置装备在福克公司生产的单翼侦察机上,并将它升级为“福克E”战斗机。这种战斗机最大时速为130千米,升限可达3000米。在1915年7月1日,德国飞行员库特·温特根斯驾驶它击落了一架法国的“莫拉纳一桑尼埃”战斗机。从这以后,德国飞行员马克斯·殷麦曼和奥斯瓦尔德·伯尔克等人好像“开挂”一般,在空战中屡屡获胜,使英、法等国的飞机受到了重创,据统计,“福克E”战机出现后,协约国飞行员上战场后平均不会超过6个星期,这个也就是“福克灾难”的由来。“福克E”型战斗机3.武器特性

导致“福克灾难”的主要设备实际上就是射击断续器,也称射击协调器或者机枪射击协调器(Synchronization gear)。它的基本原理是每当桨叶转到机枪前面时,断续器系统便暂时中止机枪射击。在此之前,战斗机上的武器只能安装在机翼上或者在螺旋桨根部安装钢制的楔形偏导器以挡开子弹,这样子弹打在桨叶上时,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这种外力作用在发动机上会产生非对称应变,容易造成发动机故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