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表现,在公众场合露怯,爸妈怎么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08:03:10

点击下载

作者:刘家辉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不爱表现,在公众场合露怯,爸妈怎么办?

孩子不爱表现,在公众场合露怯,爸妈怎么办?试读:

前言

如果孩子不爱表现,在公众场合露怯会发生什么?——没人跟孩子说话,孩子没有朋友,不受欢迎……这想必是家长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吧?

有些孩子特别内向胆小,对其他同年龄孩子觉得无所谓的事情怕得要命。比如,怕见到陌生人,怕当众讲话,怕和别人打招呼等,不少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可以顺其自然,孩子长大了就会好的。而且即使孩子长大了仍羞怯得像个古代大姑娘似的,那也是天生性格造成的,那叫内秀,没什么的。

然而,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幼年和童年时期的社交恐惧心理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成年以后就有可能形成严重的社交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障碍。尤其是孩子的恐惧、畏缩受到外界刺激的强化,更容易形成不正常的心理。由此看来,孩子的胆小露怯这个事儿需要家长们引起关注,并及时给予必要、恰当的纠正。

我们先来说说恐惧吧。

恐惧是人类对自身保护以避免受到伤害的一种最常见的反应,对危险产生恐惧是十分自然的。比如,对水、火、电等危及生命的事物的躲避,可以使人免受淹溺、烧灼和电击的伤害。只要这种恐惧不扩展到适当的范围以外,就是正常的。

对幼儿和稍大的儿童来说,在生长发育的某些阶段,有一种大多数同龄儿共同的恐惧对象,如幼儿害怕小动物、怕突然的响声、怕雷电、怕黑暗;五六岁的孩子怕另一些东西,如怕单独睡觉、怕鬼怪故事、怕成人发怒等;学龄儿童由于接触了很多外界事物,可能会对被人嘲笑、恐怖的影视镜头等,甚至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事物更害怕一些。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并不是心理问题。但如果未能及时加以解决,可能因偶然事件产生深刻印象,比如上课答错问题被同学嘲笑,因而本身对当众讲话有惧怕的心理就会被强化,以致长大后也害怕在这种人多的场合发言。所以,对孩子的恐惧心理应用适当的方法予以疏导。

孩子产生社交恐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产生社交恐惧的直接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其所做出的反应超出了应有的限度。这种过度敏感一方面与遗传、性格特质有关,另一方面与家长对孩子过分限制、过度保护、缺少尊重等有关,如怕孩子受伤而不让其多活动,不准孩子与外界适当地交往,当孩子有一点小伤病时家长就大惊小怪等。孩子未受到生活的磨炼,自我保护能力低下,反而易受伤害,其恐惧心理甚至会影响到长大以后的心理健康。

家长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这对孩子的健康发育是有极大好处的。然而,很多家长并不确定怎么说或者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化解内心的恐惧因子,提高社会互动能力。本书从孩子的真正需求出发,开发了帮助孩子建立社会交往能力的实用规则。编者从当今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了众多中外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教子经验,从改变家长的教育态度、提高孩子的自信筹码、加强孩子的交往能力、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磨砺孩子的坚强意志等方面入手,进行精辟的 阐述和详尽的分析,给广大家长们以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家教启迪。第一讲别让胆子,耽误了孩子

有些孩子的胆子很小,他们比同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恐惧感,害怕陌生人,害怕说话,害怕出头,怕黑怕独处,甚至害怕自己的影子。有些父母觉得,小孩子都这样,长大之后就会好的,但事实上,孩子在幼年时期产生的恐惧心理和胆小性格,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对他们的未来有很大影响,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后果不堪设想。孩子胆小并不是天生的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开朗、乐观,但是总有一些孩子特别胆小,害怕黑暗、害怕雷雨,不敢在人前讲话、吃饭等。有些父母认为这是天生的,没救了。这样想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因为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主要还是受其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条件等方面因素影响的。也就是说,只要父母教育方法得当,胆小的孩子也会勇敢起来。

要改变孩子的胆怯,我们就先要弄清导致孩子胆小的原因。

有一些孩子,他们的胆怯、恐惧属于条件反射式的。如一些经历过地震灾难的孩子,由于看到地震发生前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狂风大作的可怕景象,便把这些自然现象与地震联系在一起,以后只要看到这些现象,就会想起地震的恐怖,于是心惊胆战,坐卧不安。俗话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孩子,当他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个人产生了恐惧之后,由于心理上出现的泛化现象,从而开始害怕与此相关的一类事物或人。比如,一些年幼的孩子因经历过打针的疼痛,而害怕所有穿白大褂的人。心理上的泛化式恐惧一般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但如果受到消极刺激的强化,则不仅会长时间保持,而且还会使这份恐惧加重。

还有一些孩子害怕与人交往,公共场合总是表现得胆怯、惧怕。心理学家认为,一些父母因怕孩子受欺负而限制孩子与其他人,特别是其他同龄伙伴交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条件,或者说剥夺了孩子交往的权利和机会。孩子得不到锻炼,一旦与他人接触,必然会觉得手足无措,在体验到失败感之后,产生恐惧心理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了解了孩子胆怯的原因后,就可以运用鼓励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鼓励孩子,让他们一步步走出胆怯的阴影。

1.培养孩子勇敢镇定的情绪

家长应向孩子讲道理,不要采用各种恐吓手段甚至是迷信说法随便吓唬孩子,要从小就培养孩子勇敢、镇定的情绪,不过分保护孩子,也不勉强孩子做不愿做的事。同时,家长应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扩大孩子的视野,多让孩子接触自然、社会,多参加有趣的活动,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久而久之,孩子的一些无端的恐惧也就很容易消除。

2.耐心鼓励孩子

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一些能够消除恐惧的活动。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但不要试图采取强制手段使孩子放弃恐惧,否则不但消除不了孩子的恐惧,而且还可能使孩子的恐惧感增强。另外,家长也不能轻视恐惧,不要借助嘲笑或奚落来改变孩子的畏惧态度,有时孩子在表面上可能不再抱怨了,但恐惧依旧有存在的可能。作为家长,应尽可能让孩子慢慢面对和克服恐惧,让孩子描述他的恐惧经历和情感。家长了解孩子越多,越能帮助孩子对付他的恐惧,如果孩子害怕黑暗,家长就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会有黑暗,以及黑暗并不可怕的道理,或者带孩子走进黑暗的屋子里去开灯,然后说:“你真勇敢呀,你已经进了黑屋子,你并没有害怕呀!”反复多次,孩子的恐惧就会逐渐消失。

3.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

父母应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比如经常带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多去同学家玩;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充当小主人,招待客人。在孩子表现得自然一点时,给孩子一些奖品……渐渐地孩子就会意识到与人交往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因而勇敢起来。

胆小不是天生的,父母不要责怪孩子、嘲讽孩子,而是要对症下药地鼓励孩子、支持孩子,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变得勇敢。孩子的恐惧源于对世界的未知

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恐惧的心理现象,很多情况下,父母都会认为孩子这种“恐惧”是胆小、怕生,会责备孩子不够坚强、大胆,甚至有些父母担心孩子的心理发展出现了异常。准确地说,这种“胆小”心理其实是孩子的恐惧心理,它反而是孩子的心理在正常向前发展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恐惧情绪产生的原因。

本质上来说,恐惧源于未知。因为孩子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能会要发生什么,他处在一个未知的景象之中,这时,恐惧来的非常单纯和直接,即便此时此刻是安全的,也没受到任何外界人或物的攻击和干扰,仅因对周围一切的未知,就会让孩子的思想在害怕。

瑶瑶在学校附近碰见一个农村阿姨站在大树底下兜售布袋——一种长方形单面有图案的纯棉购物口袋,价钱相当便宜,只售一元。于是她一口气买了5个。

布袋拿回学校,同学们纷纷问她在哪捡到的宝,都跃跃欲试要去买几个回来。不料一位细心的同学蓦然惊呼:“怎么上面有个‘死’字!”定睛一看,布袋的图案四周原来还环着一圈外文,几个较长的单词不认识,字典里也没有,中间一个“die”却赫然触目惊心!再细看图案本身,几个简单而形状怪异的色块拼凑在一起,谁也辨不出那究竟是什么。“我说怎么这么便宜!”“准是邪教的图腾!”“巫婆!”“咒语!”同学们大呼小叫。

瑶瑶有点害怕了,接下来不管遇到什么倒霉的事情,同学都会怪瑶瑶买来那个“不吉利的东西”,瑶瑶的心里也很忐忑,生怕哪一天飞来横祸。直至一年后,外语专业的表哥来到家里,瑶瑶心里的结才解开,“咒语”之谜水落石出:原来那句奇怪的外文其实是德语。“die”是德语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冠词,发音为“地”,用法相当于英语“the”,专用以修饰阴性名词,“咒语”全句的意思是“保护世界环境”。

恍然大悟之后回头再看那神秘的图案,原来竟是世界七大洲的板块!为了这个忐忑不安这么久,瑶瑶自己都笑话自己太胆小了。

人之所以恐惧那么多,常是因为自己吓自己,是自己将自己圈禁在了幻想之中。孩子无法像成人一样区分幻想与现实的不同,当他们看见某种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可能会联想到另一件可怕的事情上,并且确信自己的联想为真。比如,听妈妈讲过狼外婆的故事后,就会对大灰狼感到恐惧,看到陌生人都会觉得是狼外婆。

孩子的恐惧往往就是出自于此,因为世界上充满了他们不知道的事物,这些恐惧体验来自于孩子的本能,比如,过大的声响自然会让孩子恐惧;陌生人的声音会让孩子畏缩不前。当孩子的能力不足以应对环境的需要,就会因为害怕失去掌控感而感到畏惧。

对于孩子来说,恐惧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要体验的一种情绪,对成人来说,恐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的,有时逃避也是必须的,为了安全和生存,人可以合理而必要地选择远离令自己感受到威胁的东西,但这个恐惧对象应该是明确而真实的。如果孩子长大以后,他的恐惧依然与这个世界没有真实联系,他不能意识到自己在害怕什么,也不大清楚自己逃避的目的地何在,那么他逃避的目标与保存生命的目的就会背道而驰,这就会给生命带来危害。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来减轻孩子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正确面对恐惧呢?

1.不要否认孩子的恐惧情绪

不管孩子恐惧的原因在大人看来多么幼稚,爸爸妈妈都不要若无其事一笑置之。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情感支持,所以,共鸣孩子的恐惧感受,告诉他们无论遇到多么可怕的事情,爸爸妈妈都会陪在他身边,这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从而增强对抗恐惧的信心和力量。

2.不要嘲笑或斥责孩子的胆小

有些孩子怕见陌生人,不敢在人前讲话,父母就会当众指责他们懦弱;有些孩子害怕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父母就会说他们胆小如鼠,是个“完蛋玩意”,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孩子在恐惧中越陷越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承认孩子害怕的现象确实存在,这样,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恐惧,也就会相信你的劝慰、解释,才能够解除恐惧心理。

3.引导孩子将恐惧表达出来

有些孩子往往会否认自己害怕,这是孩子常用来对付恐惧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越是这样,孩子自己越是恐惧。爸爸妈妈应该引导孩子说出恐惧的具体内容,让孩子解除心理上的羞耻感,并逐渐克服恐惧心理。比如,鼓励孩子用讲故事、绘画等活动,讲出或画出自己最害怕的东西,把内心恐惧表达出来,宣泄出去,从而消除恐惧心理。

4.帮孩子用愉快情感克服恐惧心理

在平时,在节假日,爸爸妈妈应该经常让孩子参加游戏互动,或带着他们去游乐场、公园等地玩耍,让他们产生愉快情感来克服恐惧心理,这种方法尤其对克服人际恐惧心理颇有效果。

家长需要认识到,孩子会产生恐惧情绪是正常的。但如果常常莫名地害怕,害怕的东西太多以至于影响生活,或者是持续时间很长,就会对孩子的自信心、竞争力、社交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家长应该在理解和信任的角度上去了解最让孩子感到害怕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和孩子一起去认识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恐惧来源于未知,这句话孩子现在无法理解,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去亲身体验,如上网查资料、看图片、一起去找相关书籍、做实验等。一起去亲身体验这种事情会不会伤害到我们,亲人的支持会让我们的孩子更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害怕。

居里夫人说:这世界上没有可怕的东西,只有缺乏认识的东西。换而言之,人的恐惧是因为认知的不足或偏差,成人儿童皆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宝宝对每一种恐惧的克服,都是一次重要的成长。孩子的社交能力从克服胆怯开始

胆怯是一个人人都有的心理活动,就像人人都会高兴和痛苦一样,由于它的外在表现影响到人的交往和个人魅力的展现,人们才觉得它需要克服。根据神经语言学NLP的原理,人的活动是受意识所支配,表层意识受更深层意识所控制,因此,经过一定的自我训练,胆怯是可以较容易地自我克服的。

先看看胆怯是什么,它不过是一种错觉,是人们把预期的感觉当成真正的事实,因此提前感受到了压力、挫折、痛苦。人们的行为表现要么为了追求幸福,要么为了回避痛苦。胆怯正是为了回避这个假想中的痛苦而做出的反应。

既然是假想中的痛苦,你必须勇于去正视它,坚定地问自己,你怕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甚至因为胆怯而不敢问路。知道你怕的是什么,然后再问自己,你做了胆怯的事后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损失呢?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没有什么损失,那你究竟胆怯什么呀?然后再督促自己看看你克服胆怯后给你带来的巨大好处,最大的好处是你突破了自我,突破了人生中最频繁出现的最限制自身发展的障碍,走出了个人迈向成功的决定性的第一步,其次就是你排除了胆怯的干扰,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和效果。

再回到公众场合讲话的胆怯上看,你怕什么?其实没什么,就是怕丢人,出洋相,不成功,那么损失在哪里呢,没有损失,只有收获,巨大的收获,不可用价格衡量的成功。

克服胆怯之后,你将会发现体现在你身上的积极向上的显著的变化,你会发现交流不仅是一种乐趣,而从交流中你也会获得比乐趣更多的东西。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胆怯的阴影,去享受快乐呢?

分析胆怯类型,探寻恐惧之源。对于孩子,首先让他平静下来,说出都有哪些胆怯。是怕生人,还是怕考试?是怕黑暗,还是怕孤单?您不妨将孩子说出的这些胆怯记下来,而后加以分类。看哪些是情景性胆怯?哪些是非情景性胆怯?其次,探析胆怯的根源。有的专家早就指出,胆怯来自对未知世界的恐惧。那么,对孩子来说,他未知的世界是什么?有时候,帮他分析清楚恐惧的荒谬,胆怯便会消失。

挖出“病根”,对症“下药”。其实,很多孩子胆怯、担忧的是自己的表现,怕在众人面前有让人失望的表现。怎么办呢?美国专家建议,胆怯者不妨假设自己是剧中的某一个角色,只是暂时在舞台上表演而已。例如让孩子演一演书中的“课本剧”也很好,能使自己置于生活中的任何情形。这样,窘迫感就会减少,胆怯就会逐渐地消失。另外,鼓励孩子上课要大胆发言,积极参加校园演讲比赛等,当他做这方面的操练时,他已准备好即将说什么,对将要进行的活动也就充满信心,这种角色的好处在于,容易消除真实角色与扮演角色的界限,让孩子的行为表达出明确意义,就能反映出其真实的自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做好准备工作。如果孩子要陪您赴个约会,应先告诉孩子来客有哪些,怎么称呼他们,他们的职业情况及兴趣爱好,平时应注意的事情等。教会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如会见一个未曾谋面的人时,应先弄清他们的背景。待开始谈话时,他便会感到自我控制能力较以往大大增强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的学生想改变自己不喜欢的“爱好”,但怕让望子成龙的父母失望。这样的孩子,不妨让他写出恐惧对话,如预测父母该说什么,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自己又如何作答等。学生能很快想出对策,消除顾虑,与父母交流心底投合。

不妨让孩子作个最坏的打算。备受胆怯之苦的人应该与他人讲一下最深的恐惧是什么。假如他是怕被嘲笑,可提示:“那会怎么样。不学走就能跑吗,既然最坏的结果不过如此,还担忧什么呢”。

还有一种胆怯往往伴随着羞怯出现,在生理上呈现出呼吸加快,声音颤抖和脸红。然而专家们研究表明:这些征象,远不如胆怯者自己所担心的那么引人注意。

良好教育,循序渐进。胆怯者感觉与人交谈有困难,他们只顾忌留给对方的印象,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说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形成这种爱好的”等,这些话题既能建立友谊,又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心理专家建议:胆怯者起初应接近能接受他们弱点的“安全”的人,而不是那些仅劝告他们改变冷淡态度的人。孩子需要那些只是倾听其恐惧,而不忙做出决断的人。

作为父母,不能指望孩子一夜之间就能改变自身的全部弱点,成为一个善讲敢讲话的天才。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循序渐进,课后“排练”,只要先想好第一步怎么做,该如何思考,又怎样回答,考虑成熟,胆怯心理会逐渐减小。另外,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千万不能紧张,说错了也不要紧,最坏的结果就是让别人嘲笑,一般没人传播,因为人人都有回答错的时候。一次错,二次就有对的可能,只要自己有决心,真正的胜利就属于自己。

1.培养自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也必然有优点。不必为自己的某些短处而自惭形秽,要看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摆脱与人交往的胆怯阴影。遇事多采取主动态度,当你勇敢地说出第一句话,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时,你可能会感到胆怯,但胆怯不等于失败,胜利者比失败往往多的是一份勇气。

2.改变自己的身体语言。人际交往的身体语言中,最具有魅力的是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示、自信的象征。微笑可以使你摆脱窘境,可以缩短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可以化解朋友间的误会,同时微笑可以减少你胆怯的感觉。

3.努力用知识充实自己。知识可以丰富人的底蕴、提高人的气质,也是克服胆怯心理的良药。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知识储备丰富自然会增加人际吸引力,使人交往自如。所以,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拓宽知识面,掌握一些社交知识和技巧。

4.保持松弛。松弛是克服胆怯心理的关键。胆怯的人常常过于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常处于紧张状态,此时应尽量用玩笑或幽默来自我解脱,如果你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你应注意的人或事物上时,你就会渐渐忘记你自己的不自在。

5.加强交往能力的锻炼。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学会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关键时刻表现自己。要训练自己与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的胆量与能力。遇到聚会、联谊时,要善于寻找时机与周围的人攀谈。社交退缩会让孩子付出惨痛代价

露露生活在一个经济条件优裕的家庭里,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很宠爱她,对她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怕她受一丁点儿委屈和伤害,从不肯让她单独出门,他们告诉她外面有坏人,像大灰狼一样狡猾而凶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露露养成了胆小退缩的性格,不敢自己上街,6岁了还不敢与其他大人孩子交往,连去动物园都不敢,怕大灰狼从笼子里跑出来伤害她,凡事总依赖父母和爷爷奶奶。

像露露这种情况,心理学专家叫作“儿童社交退缩症”。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孩子通常孤独、退缩、胆小、害怕,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甚至连逛公园、去动物园、看电影、随父母到亲友家做客都不愿意;也从不主动与其他孩子交往,常常很少交朋友、沉默寡言。

社交退缩症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难于结交新朋友,无法与人共享亲密与关怀;难于与人作有效的沟通,因而妨碍自己意见的表达与自身权益的维护;容易引起他人的误会,妨碍他人对自己的正确评估,因为社交退缩学生总是给人一个不友善、不信任、不坦诚、缺少热情的印象,使得他人很难了解他的真实能力。

乔治和约翰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们的家在约克小镇。约翰胆大心细,敢作敢为;而乔治不爱表现,办事有点缩手缩脚。两个人都顺利地进入了伦敦的大学,而且是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

这天,乔治感到身体有些不舒服,约翰就陪他去医院。在前往医院的路上,乔治突然发现一个非常熟悉的面孔,他连忙拉住约翰,低声说:“约翰,你快看,那是总理。”

此时,二人与总理之间的距离大概50米左右,总理正和几位官员及记者一边走路一边探讨着什么。片刻之后,总理一行人走到了他们身边,乔治和约翰有点不知所措,乔治更是有些害怕地低下了头。总理来到乔治面前,看了看乔治,然后目光落在乔治胸前的校徽上,说:“这是一所不错的学校!”这时的乔治,不知是激动还是害羞,竟然傻乎乎地看着总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约翰却上前一步,注视着总理,说道:“总理先生,您好。”总理亲切地将手放在约翰的肩上,鼓励道:“年轻人,要善于学习,敢于突破,国家的未来是你们的!”

第二天,多家媒体的头条刊登的都是总理与约翰在一起的照片,许多传媒对约翰进行了专题采访。朝夕之间,约翰火了起来,成了名人,学校也把总理与约翰的照片作为一种荣誉收藏到了档案馆里。这时,很多同学惋惜地对乔治说:“乔治,你错过了一个非常好的成名机会,太遗憾了,但你可以补救的。你应该立刻拿起笔,将你见到总理的情形写出来,送到报社去发表,这样也可以提高你的知名度。”乔治觉得校友的话很有道理,可拿起笔又不知道该写什么,因为自己从始至终没有和总理说过一句话,这件事慢慢就被搁置了下来。

因为已经有了名气,约翰大学毕业以后非常顺利地找到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而且他有胆有识又愿意努力,没过几年就进入了公司的决策层,生活过的非常惬意。乔治毕业以后回到了小镇,做了一名邮递员,艰辛的工作之余,乔治常常会想,如果自己当年向前跨出那一小步,如今的生活是不是会向前跨越一大步呢?或许,自己真的错过了人生最好的一步棋。

无论做什么事,先要为自己争来机会。机会抢到手,成功的可能已有了一半。有了这种敢于行动的心态,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挑战者,愿意尝试新行为,愿意接触陌生人,愿意做陌生的事,愿意探索未知的领域,然后才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对于社交退缩的孩子来说,他们从小到大所失去的机会数不胜数。

事实上,当社交焦虑或者社交退缩导致同伴关系变糟糕的时候,通常还会涉及其他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有强烈的攻击性、易冲动或者极度活跃。也有的孩子缺少社交能力和技巧,或者可能易哭泣。最终,这些孩子会变成社交弱势。这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被忽视、不被接纳,甚至更糟糕的是,同龄人完全排斥他们。帮孩子纠正社交退缩,这是家长们的当务之急。

对孩子社交退缩症的治疗,主要是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其要点包括:

1.寻找孩子社交退缩症形成的原因,对症治疗。如果是父母教育不当,则应从改变教育方法入手;如果是孩子经受某种重大刺激,则应加以慰藉和开导,力求家庭环境和父母态度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

2.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助于孩子克服孤独感,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3.加强体育锻炼。健身的同时锻炼意志,豁达情怀,培养孩子的乐观性格。

4.对社交退缩顽固的孩子,建议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抗忧郁药物。父母过分的疼爱和关照会造成孩子的畸形成长。唯一矫正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融入集体,增加交往。怯懦毁人生:最没眼光的合伙人

胆小怯懦的孩子,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沉默寡言、不好动、朋友很少、说话声音很小、做事犹豫、经常不敢独自出门等。胆小怯懦的孩子,如果不能纠正这种性格缺陷,长大以后,即使在决定人生大事的紧要关头也不能果断采取行动,所以这样就会错过好不容易出现的机遇。

如今,从市值上看,苹果电脑公司已经成为超级企业。一直以来,大家都只知道已故的乔布斯先生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其实在30多年前,他是与两位朋友一起创业的,其中一名叫惠恩的搭档,被美国人称为“最没眼光的合伙人”。

惠恩和乔布斯是街坊,两个人从小都爱玩电脑。后来,他们与另一个朋友合作,制造微型电脑出售。这是既赚钱又好玩的生意。所以三个人十分投入,并且成功地制造出了“苹果一号”电脑。在筹备过程中,他们用了很多钱。这三位青年来自于中下阶层家庭,根本没有什么资本可言,于是大家四处借贷,请求朋友帮忙。三个人中,惠恩最为吝啬,只筹得了相当于三个人总筹款的十分之一。不过,乔布斯并没有说什么,仍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惠恩也成为了小股东,拥有了苹果公司十分之一的股份。“苹果一号”首次出台大受市场欢迎,共销售了近10万美元,扣除成本及欠债,他们赚了4.8万美元。在分利时,虽然按股份惠恩只能分得4800美元,但在当时这已经是一笔丰厚的回报了。不过,惠恩并没有收取这笔红利,只是象征性地拿了500美元作为工资,甚至连那十分之一的股份也不要了,便急于退出苹果公司。

当然,惠恩不会想到苹果电脑后来会发展成为超级企业。否则,即使惠恩当年什么也不做,继续持有那十分之一的股份,到现在他的身价也足以达到10亿美元了。

那么,当年惠恩为什么会自动放弃这一切呢?原来,惠恩从小就胆小怕事,长大以后依然如此,他很担心乔布斯,因为对方太有野心,他怕乔布斯太急功近利,会使公司负上巨额债务,从而连累了自己。

事实上,像惠恩一样总想着逃避风险或责任的人并不在少数,当今社会,“怕事”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时代病。面对责任,许多人都在“躲猫猫”。面对社会的压力,许多人被压弯了脊梁骨,这种行为从心理学上来看也是不正常的。许多研究心理健康的专家一致认为,适应能力良好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行为面对挑战,而不是逃避问题,怨天尤人。

从成功学的角度上说,一个人如果不敢向高难度的生活挑战,就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这样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得不到发挥,白白浪费掉。这时,不管你有多高的才华,工作上也很难有所突破,职场上遭遇挫折更不是什么新鲜事。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等着挨打的心情是消极的,那种等待的过程与被打的结果都是令人沮丧的。一个人在心理状况最糟糕的状态下,不是走向崩溃就是走向希望和光明。有些人之所以有着不如意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个人主观意识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选择了逃避。

我们的孩子,一旦形成怯懦性格后,往往会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僻地自我封闭,而由此形成的不良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怯懦。最终,他们会被恐惧心理压抑得不能正常思维,智力活动受到极大抑制,他们的人生,还怎么能圆满呢?

针对性格怯懦的孩子,我们建议爸爸妈妈们这样做,来帮助他们摆脱怯懦的桎梏。

1.帮孩子积极面对现实,树立信心

胆小怯懦往往与自卑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树立信心是很重要的一步。孩子还小,可能还不懂这一点,只凭他个人的力量很难找回自信,他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

对于怯懦的孩子,爸爸妈妈首先要让他明白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谁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只要他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苛求自己,一切从实际出发,胆小怯懦的心理和习惯一定是可以调控、可以克服的。

2.给孩子创造条件,加强锻炼

可与老师进行沟通,课前获悉老师在课堂上将要提出的问题,有意识“引诱”孩子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家长,弄懂问题,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这会使他们受到同学的赞赏,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种训练能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有了自信,胆小怯懦的心理就逐渐减轻了。

不过提醒爸爸妈妈们注意,在改变孩子的性格时不要急于求成。要采用小步子原则逐步增加要求,一下子要求太高反倒会打击孩子的自信。

3.正确引导,经受挫折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提醒和开导孩子,使他明白一个人不经受挫折就不成熟,不经受磨难就不会真正长大,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意志坚强,精神乐观。同时要鼓励他勇敢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抓住每一次机会强化自己“没有什么可怕的”这一理念,使他坚信:抬起头来,就会比谁都高。

性格会影响人的一生。只有培养优良的性格,才能成就孩子,因为没有人能在胆小怯懦的性格中获得成功。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影响终身。改变了孩子性格中的缺陷,也就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孩子的胆子取决于父母的教育

一般来说,孩子胆大胆小,与家庭教育直接有关。具体来讲,父母的下列行为可能导致孩子胆小怕事:

1.动不动就训斥孩子

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对孩子要求很苛刻。一旦孩子的表现没达到自己的愿望,就严厉地训斥孩子,骂孩子没有本事,甚至体罚孩子,大大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2.溺爱孩子

有人这样描述一些溺爱孩子父母的举动:“饭不用他自己盛,生怕烫着;苹果不用他自己削,生怕伤着;路不让他多走,生怕累着;高处不让他去,生怕跌着;学骑自行车,父母双双跟着扶着,生怕摔着……”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暗示孩子,你什么都不能做,孩子自然就什么也不敢做,变得胆小怕事。

3.经常恐吓孩子

当孩子调皮捣蛋时,父母为了制止孩子胡闹,经常恐吓孩子说,“你再闹就让大灰狼把你吃了”,“你再不听话,晚上魔鬼会把你抓走的”等等。虽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孩子安静下来,但对于一个辨别力不强的孩子来说,这些话会带来相当大的心理恐惧。

4.经常向孩子灌输“卑微”的思想意识

我们经常听见一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们家穷,没权没势,也没什么本事,你要少出头露面,少与人搭话,吃点亏就吃点亏。”在这种意识的诱导下,孩子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容易胆小懦弱。

应该说,没有天生胆小的孩子,孩子胆小也不是病,但胆小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父母不应轻视这一问题。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才可以帮助孩子摆脱恐惧。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很不希望孩子有“胆识”,因为那意味着孩子“野”、“调皮”、“不踏实”、“容易闯祸”。诚然,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有胆识”确实很容易给家长们带来麻烦,给孩子自身带来伤害。但我们也必须承认,随着孩子一天一天地长大,胆识对于他们来说,越来越重要,适当地给孩子些机会,让他们锻炼胆量、增长见识,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至为重要。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显得比“坏孩子”更加缺乏胆识。就“胆”而言,“坏孩子”往往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因为相对于中学环境,大学更像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个人人脉和交友圈子基本都要自己去开拓,认识新朋友,融入某些团体,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做。“坏孩子”具有这种“天然”优势,因为他们本来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好孩子则多少有些不适应这种“小社会”,他们往往是“不敢”主动接触,有点不知所措。他们从小就被人“领”着去接触社会,从小就缺少一种“从零开始”的经验和胆量,在交往中表现为“怯”。同时,各种学生团体、爱好组织中,处处也都有“坏学生”的身影。

当然,好学生们也有着特长和兴趣爱好,他们也乐于参加一些社团,参与一些社团组织的活动。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些个性张扬、彰显特色的兴趣社团更多地属于“坏学生”,尤其戏剧、音乐等需要表现个人能力的社团更是如此。令人更奇怪的就是,“坏学生”在这些团体中,往往是作为“领导者”“组织者”或“意见领袖”出现,而好学生显然更加愿意服从社团的组织,不太愿意挑选角色和位置,通过自己的特长和努力为组织“添砖加瓦”。

就“识”而言,“坏孩子”的优势则更加明显。一般来说,“坏孩子”往往比好学生有更多的见识。因为“坏学生”一般不会满足于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一般会很丰富,朋友也会很多。所以,更多的经历使得他们比好学生能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单纯对于学习来说,“见识”并不能起什么直接的作用。无论你眼光多么独特,也不会比千年来、无数人总结的理论更正确。因此,要学习好这些理论,“见识”的作用并不大。

但是,在今天多元化教育的时代,一个学生的见识,更能体现他的综合素质。我们记得,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概念作文大赛”在我国教育界启动以后,“新概念作文”成了语文教育的一大亮点。它强调让学生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而像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新概念作文”培养出的作家中,许多人成绩并不好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坏学生”,但他们却在学习之外的其他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

具备胆识的孩子更容易走向成功之路。因为具备“胆识”,在需要力排众议的时候,不会瞻前顾后;在发现机遇的时候,不会犹豫不决;需要做出果断的处置时,不会畏首畏尾。

作家塞万提斯曾经说过:“丧失财富的人损失很大,可是丧失勇气的人,便什么都完了。”对于一个人来讲,如果说,失去了机会就失去了很多,但是如果丧失了勇气那就失去了全部。

若想成就事业,胆识是必不可少的个人特质。在一定时候,胆识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凡是有成就的名人和伟人,无不胆识过人。

有胆识的人能比别人更“快”地注意到机会的来临并把握它。机遇总是转瞬即逝,当机遇擦身而过时,别人还来不及反应、来不及考虑清楚是否需要把握它,有胆识的人已经在瞬间做出了决定,也许别人还在观望,但此时的他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有胆识的人比别人更“准”地把握时机。他们的思想从来不会被过去的经验和条条框框所左右,他们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如此,他们就会更多地尝试他们那些大胆的想法,使得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机会多,成功率自然就高。

真正有胆识的人比别人更有“智”。有胆识的人绝不是一介莽夫,他们往往智勇双全。他们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现更多的“路”,并且用自己的头脑判断这些新发现、新思路。

有胆识的人比别人更能“隐”。这个“隐”指“隐忍”,人总有失败的时候。面对失败,有的人输得起,有的人则一蹶不振。有胆识的人相信自己能赢,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服输、不认输,他们往往像一名坚强的战士,在生命的战场上总能“背水一战”、绝处逢生。无疑,以上这些心理素质使得有胆识的人更接近成功之路。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胆识?家长们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1.支持孩子大胆地去做事

父母教育孩子,对孩子未成熟期的保护应该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减少,并随着孩子的成长加强对孩子单独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

2.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话

一些孩子不喜欢说过多的话,对这种孩子,爸爸妈妈应尽量少讲“你一定要这样或那样做”之类的话,而应多讲“你看该怎样办”“你的想法是什么”这类的话,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

3.鼓励孩子多与社会打交道

有些性格懦弱的孩子仅仅习惯于同自己熟识的人待在一起,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时就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的惧怕。因此,爸爸妈妈在孩子小时就要培养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第二讲如何理解孩子的羞怯或者社交焦虑

害羞的孩子大多逃避社交场合,不愿意主动与人相交。害羞会阻碍孩子交朋友、有碍学习和自尊心的形成,也降低了心理适应的能力。害羞的孩子通常会神经过敏、疑惑不安、孤单、沮丧及难交朋友。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相比于羞答答的样子,一个大气的孩子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摆脱羞怯心理。善于交际的男孩易成功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已成为个人必备的素质,培养孩子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帮助孩子实现这一素质的基础。

孩子的好习惯基本上是在小时候培养起来的,男孩的交际能力更是如此。小时候知道主动与别人打招呼的男孩,长大后往往懂得如何与陌生人成为朋友;小时候懂得与人交往技巧的男孩,长大后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小时候人缘好的男孩,长大后往往会有很多生活、事业上的好帮手。

我们回头看一下历史,凡是成功人物,莫不善于与人交往,他们大都能够和大家打成一片,他们若自己无交际之才,那么他们必有善于交际之人辅佐。

战国时期,狼烟四起,就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各领风骚的人物,在他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交际。

苏秦逞其三寸不烂之舌,凭借自己超强的交往能力游说六国“合纵”——动员六国联合起来共抗秦国。而苏秦的同门师兄张仪,则利用身在秦国的优势,凭借独有的交际魅力开展“连横”——为秦游说列国事秦以破“合纵”。他们纵横捭阖,极尽诡谲权变之能事。

后来,范雎奔赴秦国,提出“远交近攻”战略,利用自己的交际能力,在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间奔走,为秦国统一天下做了最后的战略铺垫。

而那些试图挽回世道的仁人志士们,席不暇暖,食不甘味,风尘仆仆,四处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靠的更是超强的交际能力。如孟子与弟子们著书立说,宣传“仁政”;墨子四处游说奔波,主张“非攻”,呼吁和平;庄子则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荀子倡导尊士养民,强调既重礼也重法……

上述那些历史名人,无不善于交际。正因为他们善于交际,所以才能够在那个风云变幻、互相攻伐、战乱频发的时代生存并著书立说,且在各个诸侯国间游刃有余。

在那个时代,交际最成功的当属吕不韦,其气魄之大、信心之强、眼光之远、创意之妙、谋划之周、办法之多、预见之准、收益之丰,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凭借其超强的交际、交际能力,他结交了众多权贵,在一群极度排外的秦国大臣面前独占鳌头,又笼络众人为他编写《吕氏春秋》。

吕不韦在参与政治之前,是位商人,而且他是“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的商人,可见他作为商人,是非常成功的,在那个信息匮乏的时代,能够取得“家累千金”如此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善于交际,认识的人多,能够“往来贩贱卖贵”。

也正因为他是个善于交际的商人,他才有机会结识上层人物,才能和他们往来,才能结识华阳夫人,才能够登秦国的堂、入秦国的室。

历史上因善于交际而成功的人,举不胜举。看过历史,我们回到现实,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我们要注意对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要他们学会交际,更要他们善于交际。

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创造良好的家庭交际环境

在家庭中应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际氛围,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际。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应该让孩子知道。家庭中有关孩子的一些问题,更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不要一味地由家长说了算。

2.为孩子多提供交际机会

家长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让孩子到外面去串门,找小伙伴玩耍,也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邀请小伙伴们到家里来做客。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家长要讲表示欢迎的话,消除他的恐惧心理,还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东西招待他,拿出好玩的东西给他玩。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家长可提醒孩子请邻居家的孩子来一起玩。还要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小朋友们一起交际,得到更多的交际机会,体验到和同伴交际的乐趣。

3.教给孩子交际的技能

为了帮助孩子成为受同伴欢迎的人,在交际中得到快乐,家长应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交际的技能。如教孩子对人有礼貌、学会容忍、乐于助人等。

塞攀尔·斯迈尔斯说:“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心灵的通行证。”那么,就让孩子学会交际,让他走进他人的心灵世界,让他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融入到社会中去。孩子爱害羞,家长真挠头

常有家长这样说:“我家孩子在家里面好像个小老虎,就是家里的‘王’,但到了外面就成了小老鼠,胆子小,很害羞,人前不敢说一句话。”“我带孩子去游乐园,孩子每次都躲在我身后,不敢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不敢和大家一起玩,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其实不少孩子都有这样的表现:不爱和陌生人说话,见到生人就害怕、害羞,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也不会自卫或反击。事实上,这种性格在儿童问题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人类,尤其是幼儿,在面对陌生环境或者陌生人时,往往会显得腼腆、胆怯、沉默,容易害羞和受惊,从心理学上看,它属于人类的一种自卫策略,就发展观点来看,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特质,所以爸爸妈妈们不必过于担心。

但是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很落后,总认为孩子“文静才好”,“听话就是乖”,不把孩子的害羞胆小视为问题,甚至把它当成懂事的体现,是一种良好行为。如果是这样,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害怕社交,会变得越来越害羞,越来越孤僻,这就成了一种病态的人格增长。其表现为:

1.无理性的恐惧

恐惧别人负面评价,恐惧无法面对社会情境,恐惧被人拒绝,以及恐惧亲密等。

2.过分敏感

逃避人与情境,以免受到任何潜在批评,同时亦会保持低调的行为反应,不敢抬头、挺胸地面对他人,以避免引起注意。

3.过分专注自己

很顾虑自己,处处放不开,很难专注在任何工作上。极端的表现是:不能接受游戏、跳舞、比赛或任何社会活动上的欢愉。无论参与抑或旁观,通常都过于担忧别人对他的印象。

4.自我价值感低

害羞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当他有失败情形时,就会担心得不到父母、师长的关爱和接纳,而自贬自责。这不但阻碍他能力的发挥,也影响身心健康。

5.缺乏社交技巧

害羞孩子无法显现引人注意,适当插嘴、及时恭维等适宜的社会行为。

6.特殊表现

害羞孩童会有些特殊的表现:犹豫、寡欢、独立性差、被动、退缩、容易忧伤、没有领导能力;爱脸红、说话结结巴巴、咬指甲;不敢正眼对人、较不友善、尽量单独活动、活动量少、易有无目的闲逛等表现。

而细究其根源,不外乎以下几点:

1.遗传

有些小孩从出生以后,就显得比别人害羞一些,这类孩童在小时候即很容易恐惧而且被抑制,这可能与遗传有关。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

2.身体缺陷

若孩童在身体方面有残障或缺陷,往往容易造成小孩害羞。例如:在外表明显与众不同,或器官上有了障碍(如听觉、视觉),通常会使这类小孩变得敏感和容易害羞。

3.缺乏安全感

孩童若缺乏安全感,必然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和信赖。因此有关社交活动的参与,对他们而言,都是相当恐怖的事,结果导致自己孤立。更由于对社交活动的害怕,失去练习社交技巧的机会,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愈来愈缺乏别人的正向回馈,变得愈来愈害羞。

4.过度处罚

任何过度处罚都可能造成孩子害羞。尤其是公开申斥与羞辱,等于将孩子推上害羞的不归路。

5.不当偏见

偏见会造成害羞。因为家长的偏见是在告诉孩子,即使是他们所爱的人也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别人做负面评价。结果使孩子误认为世界是一个由别人来评判他们的场所,因而变得更敏感、甚至恐惧评判他们的人。

6.父母影响

父母本身就很害羞、沉默,则子女也会有害羞和沉默的倾向,尤其是在遗传或体质方面已经有害羞倾向,而又生活在实际害羞环境中时,更容易使小孩变得很害羞。父母本身的社交方面接触缺乏,在无形中又剥夺和限制了小孩与别人接触的机会。

那么,父母要如何帮助孩子呢?

1.对孩子进行感情投资

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爸妈和长辈要作出相应的“精神投资”。爸妈要注意及时表扬孩子的优点,使他们为自己骄傲,从而更好地建立自信心;要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2.对孩子的指责少一点

爸爸妈妈要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如果孩子做错了事,要辩证地分析原因,多注重动机,少强调结果,不能一味地指责。同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也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讥笑打骂,否则会更加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发展

幼儿时期是孩子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如果大包大揽事事代劳,或是粗暴干涉横加指责,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因此,爸爸妈妈要多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做对时,要给予肯定表扬,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除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外,还应该鼓励他们下次做好,增强孩子发展自主性的积极性。

4.请求老师的帮助

在集体生活中,最能锻炼孩子的能力。家长应该主动与老师联系,将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告诉老师,请老师多帮助孩子,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5.给孩子提供交往机会

对于害羞、不善于交往的孩子,爸爸妈妈要有意识地对他多鼓励,少批评,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让孩子做招待客人的小主人;鼓励孩子参加班里的一些讨论或活动等。

6.学会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

爸爸妈妈在教育子女时,要采取民主和平等的方式,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形成和善交际、能和人合作又能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如果采用专制的方式,那么孩子较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胆怯、看见陌生人害羞等现象。让怕羞的孩子大方起来

小明是个腼腆的孩子,人多的时候,让他说句话唱个歌什么的,他不是支支吾吾不开口,就是哭着跑开了。因此,爸爸每次带小明出门,回家后都少不了批评他一顿:“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连句完整话都说不出来。”这以后,为了避免尴尬场面,爸爸越来越少带小明出门了。

孩子之所以会形成腼腆内向的性格,与父母的少鼓励、多指责有很大关系。腼腆的孩子一般都会自信心不足,父母一味地指责只会使孩子的自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可以想象,一个自信心严重受创的小孩,又怎么可能变得开朗大方呢?有很多怕生的孩子的家长,在孩子给自己“丢面子”时(比如让孩子招呼人却没有招呼),都会赶紧向对方解释,“我家儿子太腼腆”或“他是我们家脸皮最薄的”。殊不知,这种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害羞是十分不妥的。这就好似给孩子贴上了一个“害羞”的标签,当这种“我是害羞的”的意识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以后他还会利用这个标识来逃避不喜欢的人——这时,害羞就成为了孩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要改变这种状况,当父母的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正确地对待孩子怕羞的问题。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说话大大方方,响亮清脆,而自己的儿子却扭捏着不愿意吭声,内心里就又气又急,其实,这是完全不必要的。

美国心理学家沃伦·琼斯认为,害羞虽然是一个人的弱点,但害羞的人比较聪明、可靠、讨人喜欢,更能体谅别人。而且,害羞的孩子虽然看起来少言寡语,但勤于思考,多于行动,能吃苦耐劳,更富有创造性和实干精神,成年后也不会说长道短、搬弄是非,因而多能受到他人的信任。

因此,对于孩子那些程度不是特别严重、只是在较短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害羞”行为,父母没有必要过于担忧。如果孩子的害羞相当严重,而且既不是只在某些特殊情境,也不是只在一段较短的时期内出现,有可能影响到以后的社会交往和事业时,父母可以耐心地帮助他们进行矫正,需要注意的几点是:

1.我们要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之中,让孩子感到周围的人都很亲切易于接近,对这些孩子说话时语调要和缓,态度要和蔼,情绪要平和,孩子在无心理压力的气氛中,其怕羞的特点容易得到矫正。

2.要逐渐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教给他交往的技能,必要时还要做好他所交往的人的工作,让他们主动些,千方百计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在孩子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给他出难题,要让他在有充分把握时,有准备地当众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周围的认人可、赞扬,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3.有的时候要引导怕羞的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可以让他们与年岁小些的孩子一起活动,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羞怯,愿意充当有能力、有经验的角色。他们感到自己比小的孩子更优越,乐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显露自己平时不敢流露的才能和交往技巧。

哪怕儿子只有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哪怕孩子的表现还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也要力求表扬到位。父母的表扬,不仅是对孩子的认可和鼓励,更能促使孩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有心地去教育和培养,怕羞的孩子会逐渐大方、活跃起来。别逼着孩子在人前表演

去年春节的那次家庭聚会,似乎给贝贝留下了心理阴影。那次聚会,贝贝刚一到姥姥家,姨妈舅舅们就逗他,他有些害羞,一直跟在妈妈的身后。亲戚们半开玩笑:“贝贝可是男子汉啊,怎么这么不识逗呢?见不了大场面啊!”好不容易开始吃饭了,没想到大姨一声令下:“今天难得这么团圆,你们小朋友都要先表演个节目给大家助助兴!”

贝贝的表姐露露躲进了厕所,还是被强行拉了出来,拉起了小提琴。贝贝的表弟乐乐被一众长辈拉着“背个三字经来听听”,然后当老师的大姨做起了裁判,评价乐乐“背得不流畅、吐字不清楚、怯场”,于是还要重背一遍,好让大家拍下完美的视频发到朋友圈里。到了贝贝,还没等贝贝妈来得及拒绝,大姨说话了:“贝贝给姥姥姥爷唱首歌吧,要不好吃的不给你吃!”舅舅也用上了“激将法”:“贝贝不唱的话先让妹妹表演,贝贝是男孩子怎么那么胆小呢?还不如妹妹呢!”贝贝妈被说的也没办法,只好逼着贝贝唱了几句。

那次回来以后,本来很爱唱歌的贝贝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不肯开口唱歌,一听到去亲戚家吃饭,就死活不肯出门。

孩子学会了一些技能,当爸妈的当然会为孩子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也有意无意地想让孩子在别人面前表演一下。然而,对于外向、开朗、喜欢在人前表演的孩子来说,这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他潜意识中也喜欢在人前表现,而爸爸妈妈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表演才能。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在人前表演。对于内向、胆小、害羞的孩子来说,爸爸妈妈逼他们在人前表演,那是一场可怕的噩梦,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对孩子的伤害。

也许爸爸妈妈还不知道,当你逼迫孩子的时候,孩子失去了很多。

1.失去情绪识别的能力

大人强迫孩子在人前表演,孩子会学习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情绪伤害就像个轮回,永无止境。以后,他们也不会正视别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和他人相处时,不会顾及对方,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可以做。

2.失去安全意识

孩子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恐惧与羞怯,是与生俱来的。当孩子面对陌生人时,他们会自主地观察、判断:这个人安不安全?这种先天的自我防护能力让孩子只接近对自己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接,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但如果爸爸妈妈剥夺孩子的“安检系统”,那么孩子再接触陌生人时,他们很大程度上就会缺乏安全意识。

3.失去自我主见

在孩子构建自我的过程中,需要自我感觉不受巨大干扰。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事情或情绪中时,爸爸妈妈非要打断他,强迫他在人前表演,这会让他失去判断,无法坚持自我。

所以说,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一天到晚要求孩子在人前表演这个,表演那个。事实上,即使我们成年人也并非都有勇气当众展示自己。因此,如果孩子不愿在人前表演,爸妈不要一再强迫,更不能因此而责怪或者处罚孩子。而应该引导和鼓励孩子,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才艺。

爸爸妈妈要想改变孩子的害羞行为,引导他们愿意在人前表演,可以这样做:

1.接受他有害羞心理的事实。孩子也是一个有主意的独立的个体,他完全可以不按你的愿望行事。不要因为他没有听你的话而发火,否则他会更退缩。

2.不要当众指责他的行为,说他不好意思在人前表演,否则他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了,从而形成这样的性格。

3.你可以鼓励他表演,甚至可以陪他一块儿表演,让他觉得在生人面前表演并没有什么可怕的,爸爸妈妈也这样做了。

4.每次他表演完了,爸爸妈妈都要带头热情鼓掌,让他感到他的行为受到肯定和欢迎,增强了自信心,减少了胆怯和害羞,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愿意在人前表演了,他表演后,千万不能冷落他。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性有时候是天生的。内向害羞只要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