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是种天赋(认识篇+践行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08:10:42

点击下载

作者:伊尔斯·桑德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敏感是种天赋(认识篇+践行篇)

高敏感是种天赋(认识篇+践行篇)试读:

总目录

CONTENTS

高敏感是种天赋2(践行篇)

目录

自序 / 写给高敏感和内向的你 /

前言 / 高敏感和内向,是上天的恩赐 /

1

ONE

每个人都是多重人格,并且还会随时间不断变化

2

TWO

屏蔽过度的感官刺激

3

THREE

限制内心的灾难小剧场

4

FOUR

寻找属于你的快乐与人生意义

5

FIVE

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应对冲突、划定底线

6

SIX

根据内在信念做选择

7

SEVEN

内心的安宁会让我们储备能量

8

EIGHT

这才是真正的你——14个自我肯定咒语

后记 / 高敏感和内向型的人可以活出自己真实的样子 /

附 录 一 / 内向指数自测表 /

附 录 二 / 敏感程度自测表 /

致谢

高敏感是种天赋

目录

PART ONE1 你是高敏感族吗

PART TWO2 高敏感人最应学会的,是停止内耗

PART THREE3 高敏感族的断舍离

PART FOUR4 高敏感族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天赋

PART FIVE5 高敏感族面对冲突、愤怒、内疚、羞耻时的处

理方式PART SIX6 高敏感人常见的心理问题PART SEVEN7 在麻木的世界,敏感地活PART EIGHT8 关于高敏感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目录CONTENTS

高敏感是种天赋2(践行篇) 自序 / 写给高敏感和内向的你 /前言 / 高敏感和内向,是上天的恩赐 /1ONE每个人都是多重人格,并且还会随时间不断变化2TWO屏蔽过度的感官刺激3THREE限制内心的灾难小剧场4FOUR寻找属于你的快乐与人生意义5FIVE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应对冲突、划定底线6SIX根据内在信念做选择7SEVEN内心的安宁会让我们储备能量8EIGHT这才是真正的你——14个自我肯定咒语后记 / 高敏感和内向型的人可以活出自己真实的样子 /附 录 一 / 内向指数自测表 /附 录 二 / 敏感程度自测表 /致谢我喜欢以不会扰乱内心的方式跟人相处。我喜欢跟男友各坐沙发一头,手里捧着书或平板电脑,近前的小咖啡桌上放着各人的一杯咖啡。我们抵足而卧,我喜欢感受他双腿的温暖,觉得跟他在一起很自在,同时能全身心投入自己眼下关注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站在那儿,手里端着迎宾酒,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气。对外向的人来说,这显然很轻松。但对我来说,这只是我必须扮演的角色。外向的人似乎能从这种轻松的社交活动中汲取能量,而我却越来越疲惫,四处寻找能深入交流的人。我知道,要想恢复精力,这才是我需要做的。对敏感型或内向型的人来说,如果没法捂住耳朵或左耳进右耳出,听一场无聊的讲座简直是种折磨。我会偷偷把它们取出来,把耳机线藏在头发或围巾下面,然后用美妙的音乐盖过正在进行的演讲。这么一来,我还是能在一群人中间享受美好时光——只是用我自己的方式罢了。当人们选择挺身而出,承认自己是高敏感或内向型的人时,就给别人树立了好榜样。他们激起的涟漪将在水面上不断扩散,让越来越多的人在群体中自信地站出来,而不是遮遮掩掩或感到惭愧。我大半辈子都痴迷于做“正确的一方”,好让自己不受人排斥或遭人批评。我身上有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但不确定别人会不会因此疏远我,所以一直藏着掖着,尽量不让别人发现。然而,当我开始勇于展示自我的时候,不仅没有被疏远,人际交往反而变得更轻松、更有趣了。我喜欢独自旅行。这么一来,我就能全身心投入,享受大自然、欣赏各式建筑或听音乐会,而不用分神跟别人聊天,也不用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旅伴身上。一个人旅行的时候,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步调,随心所欲地去我想去的地方。别人经常说我看起来脾气不好。所以,我现在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会时刻保持微笑。伪装自己的感受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而且你事后往往会疲惫不堪。敏感和内向型的人将越来越擅长划定底线,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世人也会越来越了解,无论你是敏感还是坚毅,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你来自何方,成长背景如何,每个人的价值都是同等的。人们将不再恐惧与众不同的人,而是会意识到,人可以有不同的处事方法、生活方式,每个人真实的样子就很好,一点问题也没有。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不一样,你真实的样子就很好。自序/ 写给高敏感和内向的你 /

我的第一部作品《高敏感是种天赋》于2010年首次出版,目前已畅销世界上多个国家。

从那时起,我做过许多相关的主题演讲,也作为心理治疗师帮助了许多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高敏感和内向型的人。他们向我讲述了自己面临的挑战,我则为他们提供建议,比如在不同情况下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作为高敏感兼内向型的人,我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新洞见,将通过本书与广大读者分享。

这本书是写给高敏感和内向型的人的。但如果你短时期内格外敏感,或出于某种原因(比如压力、创伤或疲劳)处于敏感状态,本书提供的指导建议对你也适用。

第一章描述了内向型人格、高敏感型特征和高反应性气质。

接下来的章节提供了具体详细的建议,包括如何划定底线,避免自己受到过度刺激,勇于坚持自己的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跟人相处,寻找快乐与生活的意义。

在本书最后,有两份自我测评量表,通过它们你可以检测一下自己的内向指数或敏感程度。

世界上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没有人百分之百属于某一特定类型。某些描述可能会让你看见自己的影子,但另一些描述却又和你不太相符。也许你发现,即使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一类,本书提供的指导建议仍能让你受益匪浅。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摒弃繁杂无用的信息。

书中提到的大部分具体案例有所发挥和延展。它们是我多年来担任教区牧师和心理治疗师接触到的典型情况。有些例子是真实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隐去了真名实姓。

我在本书里用到“外向型”这个词时,用的是瑞士精神病学家卡尔·荣格初创该词时赋予它的定义。而美国心理学家兼研究人员伊莱恩·阿伦用“高度敏感,社交外向”这个说法时,“外向”的含义与荣格的有所不同。所有高敏感型人士都拥有大量内向特征,我会在第一章中详细说明。伊尔斯·桑德2017年7月前言/ 高敏感和内向,是上天的恩赐 /

近些年来,高敏感或内向型人越来越多地为大众所接纳,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在过去并非如此。

1946年,我爷爷“种植者桑德”来到了茨韦斯泰兹——丹麦最北端的沙丘种植区。他美化了茨韦斯泰兹湖周边的景观,铺路架桥,摆放长椅,把那里变成了大受欢迎的短途度假胜地。他性格外向,每次去湖边散步都能跟人聊起来,甚至邀请对方来家里做客。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来“护林员”的家里坐坐(那栋房子就坐落在湖畔),喝杯咖啡也好,借用电话也好,最好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一点在他看来非常重要。许多人都感受过他的热情好客,包括在隔壁镇上有避暑别墅的熟人。

我奶奶性格内向,在陌生人前面沉默寡言。我记得,她跟她养的鸡有着特殊的感情。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她走进鸡舍时会“咯咯咯”地唤那些鸡,像是在跟它们说话,那种气氛既和谐又亲密。每当有不速之客来家里,她的笑容都无比僵硬。有一次,她正埋头洗碗,围裙脏兮兮,头发也乱糟糟的,丹麦前首相延斯·奥托·克拉格突然走进了客厅。当然,这次出人意料的来访可把我爷爷乐坏了。

我们都很喜欢爷爷。他是那种特别引人注目的人——部分原因是很多时候他乐意站出来,滔滔不绝地说上好半天,而且每个人他都能夸上几句。他渴望有人陪伴,跟每个人都是自来熟。相比之下,我们常常觉得奶奶悲观消极。多年来,她一直深受关节炎的折磨,最严重的时候连脖子都转不动了。她被迫过着自己既不想要也无力应付的生活。糟糕的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在被迫所处的环境中挣扎求生,应付自己并不习惯的社交生活,这对她来说有多艰难。

不必为了讨好他人而假装外向

我爷爷对教会事务很感兴趣,多年来一直担任茨韦斯泰兹当地教会理事会的主席。因此,我第一次分到自己的教区时,在他看来是头等大事。他带着一箩筐好点子来久斯兰找我,建议我在牧师住宅的花园里摆放长椅,这样教众就能来花园里散步,坐在长椅上聊天了。但我做的恰恰相反,在住宅花园和教堂庭院间竖起了栅栏。我是内向型的人,希望自家花园能是一方净土。

我申请久斯兰的教区牧师职位时,还没意识到自己是内向型人。但我很快就发现,自己在教区里必须表现得人们所期待的那种极其外向,而这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在我之前的那个牧师总是会突然出现在别人的生日聚会上道贺:“你好,我是牧师,生日快乐!”很快,大家就开始抱怨我没有那么做。但事先不说好就突然现身,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我跑到不熟悉的欢庆人群中,就会特别尴尬,浑身僵硬——还来不及转身逃跑,就耗尽我接下来好几天的能量储备。尽管我组织过悲伤团体辅导会,也做过很多教牧关怀,但大家还是抱怨我在教区待了这么多年,都没参加过哪个人的生日庆典。

你不是懒,也没有做错什么,内向型是上天的恩赐

对我来说,发现“内向型”这个概念可谓上天的恩赐。现在我明白了,自己不是懒,也没有做错什么,我就是个内向型人,我的才能不在(外向)这方面。这个新认识给了我自信,让我鼓起勇气,放弃了教区牧师的公职,作为独立心理治疗师踏进了崭新的未知领域。

读过美国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对“高敏感型”的描述后,我发现这对我关于“内向型”的理解是绝佳的补充。于是,我更了解自己了,也不再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感到羞愧。我很高兴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跟我一样的人。我越来越相信,那些觉得我哀怨、自恋、自私、懒惰的人,其实是他们错了。

后来,我开始帮助别人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了解自己的弱点,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进而变得更加自信。这已经成为了我的使命。

时至今日,高敏感和内向型的人还经常被视为是性格乖张、傲慢自大的人,我衷心希望,借由这本书,可以帮助他们好好冷静下来,重新认识自己。愿这本书能对他们有所裨益。1ONE每个人都是多重人格,并且还会随时间不断变化内向型人格的典型表现勇敢尝试走出舒适区练习当众演讲对于内向型的人,孤独是一种享受内向型的人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内向型人格的典型表现没有人是100%内向型或外向型,我们一般同时兼具两种气质,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在区分不同的人格类型时,请记住,没有人100%符合某一类。每个人的人格类型远不止他被描述的那样,而且一生中都在不断变化。

尽管如此,探索并了解自己当前所属的类型,对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其实大有裨益。当你了解认识到有许许多多种人格类型时,就会发现原来世上还有那么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你会意识到:如果别人对一件事的反应跟自己不同,不是因为他有毛病,也不是因为你有问题。你们俩都没问题,只是各自属于不同的人格类型罢了。

接下来,我将详细描述内向型人格、高敏感型特征和高反应性气质。

192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卡尔·荣格首次全面描述了内向型和外向型人格。从那时起,关于世界上有多少内向型的人,各类研究众说纷纭。研究显示,内向型的人占总人口的30%到50%。

以下一系列描述将让你弄清自己属于哪一类人。

如果你是内向型的人,可能会觉得以下大多数描述都不符合自己的情况。我觉得,周末要是没参加派对,那个周末就糟透了。每到周• 日晚上,我就会陷入沮丧。我喜欢什么都了解一点点,但如果要持续深入探讨某个话• 题,我就会觉得无聊。我喜欢刺激,乐于投入新体验,不会三思而后行。• 我聊天的时候思维最敏捷。• 为了不觉得无聊,我会找很多事做。我宁愿把约会和活动排• 得满满的,也不愿日程表上空荡荡的。

反之,你可能觉得以下大多数描述都符合自己的情况。如果我要当着一大群人的面做演讲,我喜欢事先做好充分的• 准备。如果我对真假的判断跟人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我更倾向于• 相信自己的逻辑或直觉。别人都说我想得太多了。• 对于将要相处的人,我会细细挑选。在某些情况下或是有某• 些人在的时候,我很享受与人为伴。但除此之外,我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如果身边发生的事太多,我就会感到疲惫不堪,更想自己静• 静待一会儿,或是跟一个熟人做伴。

在本书结尾处,你会发现一份全面的自我测评表。评分结果会显示你处于“内向型”和“外向型”之间的哪个位置。

100%内向或外向的人会发疯,而我们一般同时兼具两种气质“内向型”和“外向型”,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你完全可以同时拥有两方面的特质。此时此刻,你认为自己处于下面图表中的哪个位置?在本书结尾处,你将有机会绘制一幅全新的图表。

有些人发现自己处于中间位置,他们被称为“中向型”。没有人是100%内向型或100%外向型。正如卡尔·荣格所说,纯内向或纯外向的人肯定会发疯。我们都处于这个区间中的某个位置,也就意味着,我们都同时具备外向和内向的特质。

在不同的日子里或不同的时间点,你可能会把自己放在图上不同的位置。如果你在不同时间点多次进行测试,可能发现结果也存在差异——但很少会有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的情况。不过,如果你发现自己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内向型”这一端,也许会从中等内向型变成极端内向型。这完全取决于你此时此刻的状态。

毫无疑问,即使你是内向型的人,在有需要的时候也能采取外向的处事方式。但如果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事后你也许会觉得疲惫不堪。勇敢尝试走出舒适区外向型的人能做到的事,内向型的人同样能做到,只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罢了。

我们每个人都站在那儿,手里端着迎宾酒,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气。对外向的人来说,这显然很轻松。但对我来说,这只是我必须扮演的角色,外向的人似乎能从这种轻松的社交活动中汲取能量,而我却越来越疲惫,四处寻找能深入交流的人。我知道,要想恢复精力,这才是我需要做的。拉斯,47岁

譬如我自己,在公交站等车的时候,更愿意一个人静静沉思,而不愿跟旁边的人聊天。但如果是我感兴趣的事,我也能跟人聊起来——即使我根本不认识对方。有一段时间,我忙着把自己的书推销给外国出版社。这让我对别的国家和异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看见异国长相的人,或者听到外国口音,我就会立刻被吸引——无论是在课堂上、羽毛球俱乐部里,还是公交站台上。在这种情况下,当我试着找对方搭讪时,一点儿也不会觉得尴尬。我会尽快结束寒暄,直接进入正题。有几次,对方还真帮我找到了有意向的外国出版社,或者帮我把电子邮件翻译成了他们国家的语言。这些都给了我十分愉悦备受鼓舞和启迪的体验。因此,我强烈建议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偶尔尝试与以往不同的做事方式。

事实上,外向型的人能做到的事,内向型的人同样能做到,只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罢了。作为内向型的人,如果采取外向的处事方式,你很快就会感到身心俱疲。练习当众演讲只要有足够的热身时间,慢慢适应周遭的环境,我还是很高兴有机会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如果要当着一群人的面做自我介绍,我通常会心跳加速,说起话来也结结巴巴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喜欢上了做演讲,甚至是给一百多人的团体讲课。当然,我一开始还是会有点儿紧张。但只要有足够的热身时间,慢慢适应周遭的环境,我还是很高兴有机会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过,我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才行。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能让我感到安全。我希望不要一天做好几场演讲。上台演讲前,我需要一个人待着,好好休息。演讲后,我会非常疲惫,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都没法摆出外向开朗的模样了。

如果你是内向型的人,可能会觉得“当着许多人的面站起来说话”是个馊主意。但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如果你真想这么做,而且坚持下去了,总有一天会觉得自在又安全。对于内向型的人,孤独是一种享受我喜欢一个人出门散步,独自消化新事物带来的信息;我喜欢以不会扰乱内心的方式跟人相处。

如果你是内向型的人,会比外向型的人需要更多的时间消化信息。也许,其他人会说你想得太多,应该学着放轻松点儿。

当我刚接触到某一新事物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出门散步,独自消化新事物带来的信息。我想弄清自己过去的体验跟现在的新感受有什么关系。仿佛我脑海里有一幅巨大的地图,图上是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每次出现足以撼动我人生观或世界观的新体验时,那幅图就会铺开,在一段时间里占满脑海。在此期间,我需要一个人独处。有时候,朋友会很担心我。在我消化新信息的时候,他们觉得我看起来情绪低迷。但我只是需要安静地待一会儿,一个人在大自然中散散步。在那之后,一切都会以全新的方式各归各位。我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也更深刻了。西蒙,38岁

内向型的人喜欢独处,通常也热爱大自然。在大自然中,他们可以独自漫游,或者跟话不多的人相伴漫步。如果要随时跟身边的人交流,他们很快就会感到不堪重负。

我喜欢以不会扰乱内心的方式跟人相处。我喜欢跟男友各坐沙发一头,手里捧着书或平板电脑,近前的小咖啡桌上放着各人的一杯咖啡。我们抵足而卧,我喜欢感受他双腿的温暖,觉得跟他在一起很自在,同时能全身心投入自己眼下关注的东西。佩妮莱,27岁内向型的人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你也许会发现,你之所以没有直抒胸臆,是因为不确定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够不够睿智,够不够有意义。

如果你是内向型的人,可能不愿意跟信口开河、言之无物的人待在一起。在你看来,与人相处最好是跟对方有亲密关系或共同兴趣。

大多数情况下,我都非常安静,不怎么说话。但如果恰巧说到我感兴趣的事,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上好半天。我喜欢跟别人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果那个话题足够有趣,我会忍不住分享自己了解的信息或提出问题,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了。杰斯珀,33岁

如果你是内向型的人,可能不喜欢团队合作,宁愿独自出击。例如,篮球和足球这种需要团队协作的运动项目,可能就不是你中意的运动了。至于羽毛球、瑜伽、田径或其他能独立进行或搭档较少的运动,对你来说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负担了。

内向型的人通常比较安静,不会做夸张的动作,也不会博取眼球。如果你是内向型的人,相信一定有过被人忽视的经历。许多内向型的人都提到过,他们说起某件事的时候,周围的人全都无动于衷,而另一个人说起同一件事(只是嗓门更大,更加自信),却博得了满堂喝彩。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说的话没得到认真对待,不一定是因为你说的话没意义、不睿智、不正确,而是我们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大家都爱听外向型的人说话。

我是通过自身经历了解到这一点的。听善于辞令、自信满满的人说话时,我会暂时忘记自己了解的信息和自己能做的事。等回到家里一个人待着,思考那个人到底想说什么的时候,我才会意识到,他说的东西不过是老生常谈,我早就在不同场合听过无数遍了。相比之下,我没有说出的话其实更有创意,更富洞见。你也许会发现,你之所以没有直抒胸臆,是因为不确定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够不够睿智,够不够有意义。许多内向型的人都表示有类似的经历,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在工作场合,内向型的人喜欢安静的环境,而外向型的人更容易看到开放式办公室的好处,因为在开放的环境中与其他人的沟通更便捷。但对内向型的人来说,别人打电话的声音可能会害得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火冒三丈。在安静的环境中不受干扰地工作时,他们的工作效率最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以聚精会神,进入专注状态。

外向型的人经常在聊天时“灵光乍现”,内向型的人则要独处才能反思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谈论自己的经历。另外,外向型的人竟然能在聊天过程中深入某一话题,这一点真是让我惊叹不已。我也常常在聊天过程中得到启迪,但仍然需要独处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内向型的人没有外向型的人那么多朋友,但他们会精心呵护友谊。当感觉到朋友可能需要关心时,外向型的人通常会为朋友办一场派对,内向型的人则更倾向于直接向朋友伸出援手。

如果我很久没听到某个朋友的消息了,就会很担心。我会给她发信息,问她是否一切安好。如果从她的回复中感觉出她不是很好,我就会问,有没有我能帮上忙的地方。苏菲,31岁内向的人做决定,更多的是听从内心内向型的人不会被精彩纷呈的外部世界吸引,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外界让自己产生的感受,以及寻找事情背后的意义。

要区分一个人属于内向型还是外向型,我们通常会问一个问题:“你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精力最旺盛,还是有人做伴的时候精力最旺盛?”也就是说,你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是想找个人陪,还是宁愿独处?如果在感到疲惫的时候,你最想一个人待着,那你很可能属于内向型。但即使是最内向的人,偶尔也需要别人陪伴。况且,如果独处的时间太长,他人的陪伴也能为自己注入能量。

卡尔·荣格是世界上第一个描述这两种人格类型的人,但他的区分方式有所不同。根据他的说法,外向型的人主要对外部世界感兴趣,尤其是人和活动。相比之下,内向型的人更关注内心世界,尤其是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梦想、渴望和幻想。内向型的人不会被精彩纷呈的外部世界吸引,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外界让自己产生的感受,以及寻找事情背后的意义。

如果卡尔·荣格被问到如何区分外向型和内向型的人,用现代的话来说他应该会这么回答:“你做决定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别人的经验或从外界找到的客观依据,还是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

对内向型的人来说,重要的是必须做出自己觉得正确的决定。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从外界寻找相关信息,但最终决定取决于他们觉得这么做是否正确。

要做决定的时候,我当然会收集必要的信息。但接下来,我需要安安静静待着。事实上,做出所有重大决定之前,我更喜欢等上两天,留出足够的时间自己出去走走,好好想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突然豁然开朗,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培恩,45岁

大多数内向型的人都很敏感,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尽管世界上有30%~50%的人属于内向型,但只有15%~20%的人被认为是高敏感型。高敏感型特征高敏感型人士经常思考人生、反思自身,他们需要大量时间来独处,做决定时会倾听内心感受或直觉,对大多数活动他们习惯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不喜欢跟人发生冲突。

20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兼研究人员伊莱恩·阿伦描述了高敏感型人士的特征。从那时起,许多书都探讨过这个话题。显然,人们对此很感兴趣。

如果你是高敏感型人士,也许能从前文我对内向型人格的描述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高敏感型人士经常思考人生、反思自身,他们需要大量时间来独处,做决定时会倾听内心感受或直觉,对大多数活动他们习惯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不喜欢跟人发生冲突。

通常来说,高敏感意味着五大感官极为敏锐,也就是说,容易受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影响。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例如,你会比别人更容易受声音、气味、光线、冷热的干扰。但与此同时,你也会获得更强烈的正面感官刺激,比如芬芳的气味、美丽的景色、温柔的爱抚、悠扬的音乐——这些都会让你更容易被触动,收获愉悦。

还有一些人也存在五大感官极为敏锐的现象,比如自闭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如果你得了脑震荡、缺乏睡眠或压力过大,五大感官也可能变得极为敏锐。除此之外,高敏感型人士通常极具创意、认真负责、善解人意。

如果你是高敏感型人士,可能会觉得以下描述大多不符合自己的情况。我觉得公司的年度圣诞派对至少应该持续12小时。• 我喜欢激动人心的冒险之旅,特别是在旅途中不知道接下来• 会发生什么。我几乎什么都吃,从不挑挑拣拣。• 我晚上睡得又沉又香,不会受光线或噪音干扰。• 我觉得偶尔吵个架让人神清气爽。• 在同时有很多事发生的环境中,我感到如鱼得水。• 

反之,你可能会觉得以下描述大多符合自己的情况。如果我看到或听到别人在受苦,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情绪低• 落。我很容易感到良心不安。• 我极具创意,想象力丰富。• 不会对大多数人造成困扰的气味或声音都会让我心烦。• 如果我感觉太冷或太热,就无法置之不理,必须调节温度或• 者换个地方待着。我不喜欢跟别人发生冲突。• 

在本书最后,会有一份全面的自我测评,从测试得分你就能看出自己有多敏感。

高敏感型人士相互之间也存在差异。例如,强光不会对我造成困扰,但噪音会让我发疯。有些高敏感型人士并不认为自己富于创意。事实是否如此,目前尚不清楚。也许你是高敏感型人士,只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也可能是以下情况:高敏感型人士其实都极具创意,只是没有机会发掘罢了。许多高敏感型人士都在努力去做别人能做到的事,或者忍受来自外界的过度刺激。如果你想发掘自己的创意潜力,就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深入探索。

想要深入理解高敏感型特征,就必须了解美国著名学者杰罗姆·凯根发现的“高反应性气质”。伊莱恩·阿伦的研究大部分都基于凯根的研究成果。例如,她写到“在安静的环境中,高敏感型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加认真负责,更能茁壮成长”时,就引用了凯根关于高反应性儿童行为的研究数据。她相信,高反应性儿童事实上属于高敏感型儿童。所有高敏感型都是高反应性“高反应性”是一种会在婴儿焦虑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强大内在反应。孩子长大后通常表现得斯文安静、寡言少语、心事重重、容易落泪。

杰罗姆·凯根在研究中比较了遗传与环境的影响。起初,他确信,环境因素对气质形成的影响比遗传因素大得多。但随着研究不断推进,他不得不承认,遗传因素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1989年,他测试了500名4个月大的婴儿。他给这些婴儿不同的全新感官刺激——比如奇怪的气味、他们从没见过的彩色玩具车、古怪的声响或其他从没听过的声音(比如气球爆炸声)。大约每5个孩子里就有1个被这些奇怪的感官刺激惹恼了,他们变得焦虑不安,大声尖叫,挥舞手臂。而剩下的4个孩子仍能保持冷静。

当这些孩子长到2岁、4岁、7岁、11岁的时候,凯根又给其中大多数人做了测试。结果显示,第一次实验中受到新刺激会焦虑不安的孩子,在后续实验中的表现同样与众不同。起初,凯根将这些孩子描述为“抑制性”,因为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少言寡语、小心谨慎。后来,他将其描述为“高反应性”,也就是一种会在婴儿焦虑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强大内在反应。孩子长大后,这种内在反应不一定能一眼看出。从外部观察,他们通常表现得斯文安静、寡言少语、心事重重、容易落泪。杰罗姆·凯根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

正如前面提到的,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认为凯根提出的高反应性儿童和成人其实就是高敏感族。伊莱恩·阿伦认为,所有高敏感型人士都是高反应性人士。

在这里,我就不深入剖析高敏感型的含义了,因为我在第一部作品《高敏感是种天赋》中已经做过详细阐释。相反,我会解释一下,为什么许多高敏感型人士将自己视为外向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确实是。高敏感型+内向型所有高敏感型人士都有内向型特征,比如会深刻反省,思考人生,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或直觉,而不是只靠外界信息判断前进方向。

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了,内向型和高敏感型人士有许多相似点。你也许会问,两者真的有差别吗?毫无疑问,不少内向型的人并非属于高敏感型。正如前面提到的,尽管世界上有30%~50%的人属于内向型,但只有15%~20%的人属于高敏感型。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不是所有高敏感型人士都属于内向型?起初,伊莱恩·阿伦就是这么认为的。她对高敏感型特征的描述,显然是基于荣格对内向型人格的描述。但后来,她对自己原先的说法做了微调。关于“内向型是否等同于高敏感型”这个问题,答案既是也不是。要理解两者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重点在于区分荣格所说的“外向型”和伊莱恩•阿伦所说的“社交外向型”。

伊莱恩·阿伦是描述高敏感型人格的先驱,当她提到高敏感型人士有30%属于外向型时,指的是她所谓的“社交外向型”——这跟荣格在书里提到的“外向型”截然不同。荣格提到的外向型的人擅长掌控场面,更愿意冒险,尽可能抓住机会发言,不会三思而后行。大多数高敏感型人士都不会这么做,即使被伊莱恩·阿伦称为“社交外向,高度敏感”的人也不例外。

伊莱恩·阿伦在2006年1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荣格所说的“内向型”的人和她所说的“高度敏感,社交外向”人士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后者喜欢结识陌生人,在人群中如鱼得水,有许多朋友。因此,伊莱恩·阿伦所说的“社交外向型”高敏感型人士,兼具了荣格所说的“内向型”和“外向型”人格的部分特质。

所有高敏感型人士都有内向型特征,比如会深刻反省,思考人生,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或直觉,而不是只靠外界信息判断前进方向。但其中有30%的人同时也属于社交外向型,因为他们有许多朋友,喜欢成群结队,热衷结识陌生人。根据伊莱恩·阿伦的说法,这30%的人通常在集体中感到轻松自在,比如在寄宿学校和群居团体中,或者是跟兄弟姐妹待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在人群中会感到安稳,有家的感觉。

正如前面提到的,伊莱恩·阿伦认为杰罗姆·凯根提出的“高反应性”实际上就是高敏感型。根据她的说法,只是凯根的叫法不同罢了。杰罗姆·凯根强调,高反应性青少年与荣格所说的“内向型”有许多相似点。凯根在《气质的阴暗面》(The Long Shadow of Temperament)一书中写道:“卡尔·荣格75年前对‘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描述,非常符合我们所说的‘高反应性’和‘低反应性’青少年。”显然,这再次突显了“高敏感型”与“内向型”的相似之处,毕竟两者都与凯根提出的“高反应性”密切相关。

就我个人而言,我能在自己身上轻松找到凯根所说的“高反应性”特征:我很容易受惊吓,总是三思而后行,不会贸然接触新事物。

在看到伊莱恩·阿伦关于高敏感型的研究之前,我多年来一直以为自己属于内向型。现在,我认为自己既属于内向型,又属于高敏感型。高敏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性格是在遗传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很难说清一个人现有的性格取决于哪种因素。但过往经历赋予你的智慧、高敏感以及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并不会消失。

伊莱恩·阿伦认为高敏感是天生的,但也会受到精神创伤的诱发。根据荣格的说法,人生来就具有某种可塑性,既能发展成内向型人格,也能发展成外向型人格。但环境因素会推动人们朝不同方向发展,形成不同的人格类型,不一定是遗传因素决定的那种。

例如,如果你的天性偏“外向”,但不幸受到精神创伤或儿时惨遭虐待,就有可能害怕外人,选择过内向型的生活,以便保护自己。如果你的天性偏“内向”,但发现父母更喜欢你采取外向型的处事方式,就有可能会发展成外向型人格。然而,发展成不同于天性的性格是要付出代价的。正如荣格在《心理类型学》(Psychological Types)一书中写道:

通常来说,当天生的性格因受父母的影响而出现了转变时,这个人以后会出现一些精神上的问题。只有培养符合他天性的性格,这种病症才能得以治愈。

我经常被问到:你怎么知道自己的性格是符合天性,还是受环境影响形成的。性格是在遗传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很难说清一个人现有的性格取决于哪种因素。如果你觉得自己现有的性格更像受环境影响形成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那么不妨试一试相反的处事方式,看看这么做能否让你更快乐。

你可以通过观察家人的情况,判断自己是受遗传影响比较多,还是受环境影响比较多。如果你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都属于高敏感型或内向型,那么你很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多。但如果你是家里唯一敏感或内向的人,那么环境因素可能起了巨大作用。或许,童年的某些经历让你必须采取特定的处事方式。或许,某些精神创伤(也许是你已经记不得的震撼经历)使你变得极为内向或神经高度敏感。

有些人因为痛苦的童年经历变得性格内向、高度敏感或过于尽责,但并非每个人都是如此。有些经历相同的人却变成了反社会分子、罪犯或暴力分子。天性敏感的人、有敏感基因的人,还有童年时期缺少关爱的人,都可能对周遭环境有超强的适应力,敏感到能对其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在有别人在场时几乎意识不到自己的需求。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敏感或内向主要源于成长环境,也许想知道能否通过训练加以改正。如果你去接受心理治疗,剖析痛苦的童年经历,或许能缓解焦虑,变得不那么自卑。从心理治疗过程中获得的洞察,能让你勇于面对别人的批评,坚持自我和自身需求。或许,你还会变得更外向。但过往经历赋予你的智慧、高敏感以及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并不会消失。

我希望,无论你内向或敏感的原因何在,下一章提供的建议都能让你过上更轻松、更有意义的生活。2TWO屏蔽过度的感官刺激内观—给思维留下可供呼吸的空间控制新闻信息摄入量不做手机奴减少过量的人际交往如何在人群中保持内心安宁无法避免过度刺激怎么办内观——给思维留下可供呼吸的空间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会从周遭环境和社交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受到大量刺激。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时不时截断信息流,给自己留出一点儿时间和空间,以便消化新信息。

在充满感官刺激的环境中,外向型的人能茁壮成长,表现出色。例如,他们比内向型的人更喜欢在工作时听嘈杂的音乐。相对而言,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内向型的人表现更好。

如果周遭的环境让你无法忍受,那会是很不愉快的体验。你也许跟下面例子中的卡斯帕有过同样的经历。

我们早就听说了工作重组的消息,接着老板又提出,我们还得多接一份活儿。我只想尖叫“不,不,我不想再听下去了”,然后冲出办公室。当然,我还是礼貌地坐在原处,但接下来几个小时都心乱如麻。卡斯帕,42岁

或者,像下面例子中的玛丽亚一样:

每当我受到过度刺激时,比如疯狂购物之后,我会把感受到的一切统统写下来,说给某位擅长倾听的朋友听,或者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才能让我冷静地消化这些新信息,这会对我很有帮助。在此之前,我会浑身不自在,几乎无法跟人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还不得不跟别人打交道,就可能说出叫人尴尬的话来。玛丽亚,27岁

对每个人来说,知道多大程度的刺激能让自己展现最佳状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对内向型和敏感型人士来说,最佳受刺激水平通常会低于外向型的人。但请注意,即使你是敏感型或内向型的人,目前受的刺激也可能太少了。重点不在于避免受到任何刺激,而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受刺激水平。

如果你的最佳受刺激门槛比大多数人都低,那么你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怎么才能保护自己,避免受到过度刺激?

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会从周遭环境和社交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受到大量刺激。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时不时截断信息流,给自己留出一点儿时间和空间,以便消化新信息。

下面这个小练习可能会对你有帮助: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或蒲团上。不妨在手边搁一本笔记本。• 确保腰板挺直,头部与脊椎呈直线。轻轻晃动肩膀,缓解紧绷的身体。把闹钟设定成5分钟、10分钟、15分钟或20分钟。我用的是• “梵音”(Insight Timer)应用程序。它既能提供冥想的语音引导,也可以用作闹钟。用手机可以免费下载这个程序。到了设定的时间,它会发出令人愉悦的“叮”一声。当你舒服地坐下,定好闹钟后,就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 吸,呼气时发出长长的叹息。你也可以在吸气时抬起双臂,举过头顶,呼气时让它们落下。这样能强化整个体验。关注自己的一呼一吸,找到最自然的节奏。关注呼吸是怎么让你的身体随之动起来的。关注肢体末端—手、脚和脸。关注你把注意力放在上面时,这些部位分别有什么感觉。上面说的类似正念练习,但接下来的就不同了:如果脑海中• 浮现的想法比较肤浅,请把它们抛开,把注意力放回呼吸和肢体末端上。如果脑海中浮现的想法与你需要做的决定,或是你尚未消化的最新经历有关,那就给它留出一点儿时间,让它在脑海里铺展开来。说不定,你能够做出重大决定,或者对浮现在眼前的经历有更深刻的认识。

最重要的是,你在思考过程中需要定期休息一下,把注意力放回身体和呼吸上。如果你拿“梵音”程序当闹钟,它可以隔一段时间就发出声音,提醒你停下来。你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休息片刻后,再回到原先想的事情上来,就能更好地判断那究竟是富有成效的深思熟虑,还是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

如果在练习过程中,某些思绪经常浮现,不断循环,但是难以理清,那就把它们写下来,想想你希望跟谁聊一聊。然后,把它们抛开,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身体和呼吸上。

你也许会发现,这种关注内心思绪的“内观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多多练习,你就会日益擅长。

例如,你可以在等车等人的时候做这个练习,这要比刷电子邮件或浏览社交网站好得多。它让你有机会深入反省,为决策做好准备,或者让感官远离外界刺激。

我几乎每天都会做这个小练习。我发现,这么做能让我精神振奋。控制新闻信息摄入量浪费精力去了解世界上每天发生的所有事,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毕竟你能做的并不多。

你可能觉得有必要及时了解世界上发生的每件新鲜事。如果你经常收看或收听新闻,就会对新闻产生依赖,忍不住频繁查看有没有最新的。

媒体喜欢报道各种各样的冲突。因此,如果你收看或收听的新闻太多,就很容易形成错误印象,认为世界上的爱不及暴力多。这会导致你焦虑不安、情绪低落。

浪费精力去了解世界上每天发生的所有事,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毕竟你能做的并不多。你花时间“充电”和消化信息,好不容易获得了新能量,如果被这些负面新闻毁掉就太糟糕了。例如,看到别人受苦的残酷画面,你会充满关切、深感悲伤甚至良心不安,因为自己只能袖手旁观。

每个人受图像的影响不同。如果你是那种会一连好几天深陷其中的人,我建议你适当限制新闻摄入量。

当我需要专注于某个项目时,我不会收听、收看或阅读任何新闻。不过,我会定期请人给我简单介绍一下要闻大事。除此之外,我也会上网浏览新闻,但时间不会选在早上,因为那是我神经最脆弱的时候,也不会在临睡前看,因为那会容易把看过的东西带入梦境,干扰睡眠。我习惯在午后的某个时刻看新闻,每天只看这么一次。

此外,我常常会看完整记录某个事件的综合纪录片,或者听知识渊博的学者在严肃电视节目中展开讨论。我想问题容易走极端,陷入灾难性思维。我发现,加深对某个问题的了解,能抑制我的极端想法。不做手机奴许多高敏感或内向型的人喜欢把手机调成静音。这么一来,他们就可以在忙完手头的事、需要休息一下的时候再顺便看手机。

手机有时候特别烦人,比如你沉浸在艺术创作中的时候来电话了,而打电话来的人恰巧想请你办事,或者期待你做出某种特殊反应,比如为他打来电话或发出邀请感到高兴。

许多高敏感或内向型的人喜欢把手机调成静音。这么一来,他们就可以在忙完手头的事、需要休息一下的时候再顺便看手机。在想好要不要回电话之前,他们可以先写邮件或发短信,询问对方之前打电话过来有什么事。减少过量的人际交往在工作场合和私人生活中,许多敏感型和内向型的人进行的交际远远超出他们能承受的范围。

耳塞、耳罩和墨镜都能成为你的保护神。如果你在开放式办公室里工作,不妨设置一些屏障。

内向型的人在工作的时候,如果脸不被别人瞧见,则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最好是不会有人毫无预兆地蹦出来,直勾勾地盯着他们的脸看。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面部肌肉会放松,看起来似乎显得情绪低落。外向型的人看到这些貌似情绪低落实则高度专注的内向型的人可能会被他们吓一跳或为他们深感担忧。

我夏天赤脚散步的时候,就对这一点有切身体会。我踱着步子,悠然漫步,体会身边的种种——拂过皮肤的夏日暖风,脚下温暖的沥青或泥土,鸟儿的歌声和美妙的气味。其中,野玫瑰果的香味尤其令我陶醉。与此同时,我也会沉浸在各种思绪、念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中。经常有路人停下脚步,问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他们能不能帮上忙。他们都很好心,但也确实让我困扰。我愉快的遐想或高效的思路被打断了,不得不戴上社交假面回应他们,得过很长时间才能再次回到近乎冥想的状态。

如果你待着的地方会被别人看见脸,或者可能会有人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也许得耗费大量精力避免放松的面部肌肉吓到不知情的人。只有当身边的人了解到最好不要出人意料地打扰你时,你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手头的工作。

想要不失礼貌地拒绝社交往来是很困难的。在工作场合和私人生活中,许多敏感型和内向型的人进行的交际远远超出他们能承受的范围。

关于什么时候可以跟人交流,该怎么样跟人交流,存在一些不成文的规矩。这些规矩都比较偏袒外向型的人。如果说得极端一些,差不多就是下面这些:不能打断正在说话的人。• 最快形成观点、能滔滔不绝说个没完的人,会在谈话中占据• 主导地位。要尽量开启谈话。例如,如果一个人沉默不语,你可以说• “来,我给你讲个故事”,然后接着说下去。别人说话的时候,你不可以中止谈话。你得等对方说完了,• 再等上一会儿,才能建议换个话题。

给自己设置防护

我自己另外定了一套规矩,向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发起挑战。具体请见下面:

我并不是让你完全按照上述条款来,它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怎么好用,我的目的是质疑人们都遵守的不成文规矩,鼓励大家破除陈规陋习,跟人交流的方式其实还多得很。

开口说话或保持沉默

高敏感或内向型人礼仪指南

·除非你有重要的事要说,否则不要打破沉默。不管那件事有多重要,在听众给出许可之前,你都不能开口说话。

·如果你滔滔不绝地说了超过一分钟,就得停下来歇一歇。做个深呼吸,想想你说的事对听你说话的人有意义吗。如果没有人鼓励你继续说下去,你就应该保持沉默,把机会留给其他人,让他们说出心中的想法。

·不要打断陷入沉思的人。

·如果有人问能不能跟你说件事,你应该给自己留出一点儿时间,想清楚你是不是真想听他说,还有当时的时机是否合适。如果你不想听,或者时机不对,就摇摇头。你不需要道歉,也不需要解释。如何在人群中保持内心安宁如果说人一辈子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还要把有限的听力浪费在无聊透顶或毫无意义的东西上,那就太遗憾了。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处于难以脱身的境地。我做教区牧师的时候,住处和工作的地方是同一个。离可以休息的地方不远,这是牧师工作的一大优势。我挺喜欢那份工作的,只有一点除外——有一场年度盛会,事前让我焦虑不安,事后使我一连几天身心俱疲。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夏季短途郊游,教会理事会和教众要乘大巴车出去玩一整天。

作为教会理事会的成员,我可以对要去的地方提出建议。我会努力说服其他人,应该选一个不太远的地方。不过,我从来没成功过。因为有一批人极具冒险精神,觉得去的地方越远越有趣。当时,我还没意识到为什么郊游让自己如此痛苦,也没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现在,我能理解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有那种反应了。我除了有点儿晕车之外,牧师跟教众一起出去郊游的时候,是很难好好歇口气、找到内心安宁的。我总担心自己会疲惫不堪,最后在大巴车里精神崩溃,痛哭流涕。不过,我总是努力控制自己,尽可能保持镇定,直到走进牧师住宅大门的那一刻。

我很庆幸一年里只有这么短短一天对我来说是真正的挑战。如果是做别的工作,还会有员工周末聚会、持续半天以上的圣诞派对、团建课程和其他活动等,这让大多数外向型的人兴奋不已,却使内向型的人不堪重负、倍感苦恼。

当你受到过度刺激的时候,会很难继续待在那个社交场合。更痛苦的是,还要不断接收新信息。如果你是跟人一对一聊天,还可以找个借口脱身,或者提出暂停一下。但如果你置身人群之中,某人正在夸夸其谈,大家都听得如痴如醉,你总不可能请说话的人闭嘴吧。

巧用小工具屏蔽无效信息

2015年,我到格陵兰做了一场演讲。安排演讲的努克图书馆工作人员事先就提醒我说,这里的人要是觉得演讲内容和他们没关系或不感兴趣,就会直接起身离开。这话说得没错,我的演讲还没结束,就有一些人离开了图书馆。事实上,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习俗。我很高兴能知道,在座的听众不是因为怕走掉太尴尬才留下来的。

在丹麦,人们通常很有礼貌,即使觉得无聊也会乖乖坐着。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敏感型或内向型的人来说,如果没法捂住耳朵或左耳进右耳出,听一场无聊的讲座简直是种折磨。

我采纳了格陵兰的习俗。如果我觉得留下来并不愉快或毫无意义,就会小心翼翼地悄悄溜走。如果说人一辈子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还要把有限的听力浪费在无聊透顶或毫无意义的东西上,那就太遗憾了。

如果出于某种原因没法离开,我也会采取另一种方法屏蔽信息。我包里放着一副小到几乎看不见的耳机。我会偷偷把它们取出来,把耳机线藏在头发或围巾下面,然后用美妙的音乐盖过正在进行的演讲。这么一来,我还是能在一群人中间享受美好时光——只是用我自己的方式罢了。我没有起身离开,没有打扰别人,至少可以身在曹营心在汉吧。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调小音量,听听演讲内容。如果演讲者说的东西跟我毫无关系,我就会重新把音量调大。无法避免过度刺激怎么办找出不会让你受新刺激的活动,列出适合自己的活动清单,存在手机里,受到过度刺激时拿出来看一看。

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完全屏蔽周围的刺激。高敏感或内向型的人常常发现,过多的活动或过度的刺激会让自己不堪重负,以至于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常态。

或许,你曾因为受了过度刺激,暂时无法思考,只能呆坐在电视前、上网冲浪或者直接上床睡觉,其他什么都做不了。其实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应对过度刺激。如果它们是在你清醒的时候出现的,你需要保持冷静,但也用不着一言不发。关键在于,找出不会让你受新刺激的活动。

这一点因人而异。我的建议是,列出适合自己的活动清单,存在手机里,受到过度刺激时拿出来看一看。下面是一些建议:

有意思但不刺激的活动各类日常任务:打扫卫生、择菜、熨烫衣物、修剪草坪、打• 理花园,等等。编织• 烘焙• 跑步• 做瑜伽或普拉提• 伴着音乐在屋里走动,随心所欲地动起来• 泡澡或泡脚• 

展现自我向擅长倾听的人讲述你的经历• 写日记• 开展创意活动:绘画、演奏音乐或做类似的事• 

除了写日记,花一整天时间烹饪美食对我也有奇效。不是烧什么新鲜奇特的菜肴,而是我不假思索就能做出的家常菜。我喜欢边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边择菜、切菜、扔进锅里搅拌。等我忙完这一阵子,冰箱里就会塞满被分成一小份一小份的菜肴——每当结束紧张焦虑的一天后,我只要把菜从冰箱里取出来,加热一下就能吃了。在做菜的同时,我已经消化完了新信息,也许还想通了一些事情,做出了必要的决定。

不过,刺激也可能来自内心。因此,请留意萦绕在你脑海里的念头。我会在下一章进一步说明。3THREE限制内心的灾难小剧场是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及时中止灾难性思维在苦难中寻找意义,是对抗苦难的最好办法设想令人愉快的未来图景即使是死亡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如果你时不时会想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幸事件,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事实上,这会让你心中充满感激,毕竟迄今为止还没遇到过类似的事。但如果你整天都在为应对灾难和事故做情绪上的准备,那你就会时刻焦虑不安。

如果你天性敏感,喜欢未雨绸缪,凡事都提前做好最好和最坏的打算,这其实是件好事。事先做好了准备,遇事时就不会难以招架。许多高敏感或内向型的人都会在情绪上、心理上为即将发生的事做好准备。如果你已经设想过各种场景,拿出了解决方案甚至备选方案,就会心平气和,感到安稳,也不那么容易受到过度刺激。

然而,有些高敏感或内向型的人的想象力极为鲜活,脑海里全是各种各样的灾难,比如:“要是我的国家发生战争怎么办?”“要是核战争爆发怎么办?”“要是气候变化导致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怎么办?”“要是我自己或亲朋好友身患重病、半身瘫痪或遇上严重的交通事故怎么办?”如果你时不时会想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幸事件,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事实上,这会让你心中充满感激,毕竟迄今为止还没遇到过类似的事。但如果你整天都在为应对灾难和事故做情绪上的准备,那你就会时刻焦虑不安。及时中止灾难性思维出现灾难性思维的时候,对自己说:“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了,到时候再应付也不迟。”况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果这些灾难真的发生了,之前花时间想的备选方案其实也不见得有多大用处,因为现实无疑会跟你预先设想的截然不同。因此,出现灾难性思维的时候,我建议你立刻打断它,对自己说:“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了,到时候再应付也不迟。”况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那种情况下,你说不定会结识毕生的挚友,然后跟他并肩作战呢。

最糟糕的是,在设想灾难的时候,你眼前会浮现出栩栩如生的场景,而你却什么也做不了。如果那些事真的发生了,你完全可以采取行动,结果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在苦难中寻找意义,是对抗苦难的最好办法真正遭遇灾难的时候,表现最好的是那些擅长在苦难中找到意义的人,而这一点往往是高敏感和内向型人的强项。

你也许会认为,既然自己是高敏感或内向型的人,表现就会比别人差。事实或许恰恰相反。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维也纳的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他是犹太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待过三年,并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认为,真正遭遇灾难的时候,表现最好的是那些擅长在苦难中找到意义(比如帮助别人)的人,而这一点往往是高敏感和内向型人的强项。因此,不要认为如果发生重大灾难,你活下去的概率会比别人小。恰恰相反,你也许会发挥创意,在灾难中找到生活的意义,与身边的人缔结爱的纽带。

面对死亡也是如此。意识到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人世,这其实是件好事。不过,随时都思考死亡与逝去,对你并没有太大好处。如果你总在想“我会皱纹横生,魅力大减,最后会被一连串病症压倒”,那会大大影响你享受生活。设想令人愉快的未来图景想象一下,如果放弃追求完美,你的生活会变得多有趣!

为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准备并采取预防措施,这是件好事。面对衰老和死亡也是如此。你也许为退休存了不少钱,找到了不需要爬太多楼梯的住处,并努力活得健康,保持体形。但别让脑海中时刻充斥着疾病和衰老的图景。

请设想一些积极正面的图景与之抗衡。大多数老年人不太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模样。他们变得更加真诚,更勇于展现自己、说出真相、坚持自我。这使他们能跟陌生人进行更深刻、更有意义的交流。

想象一下,如果放弃追求完美,你的生活会变得多有趣!你背负的压力会大幅减少。即使碰上了最糟糕的情况,你晚年体虚病重,不得不在医院或疗养院里度过,仍能心存希望。想要体验爱的邂逅,时间还不算太晚。事实上,当死亡临近,假面褪去,反而更容易找到真爱。即使是死亡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理由把死亡想象成虚无的黑洞。在我看来,这毫无想象力可言。

你可以为死亡做好准备,时不时扪心自问:“我希望死后因为什么被人铭记?”或者“当我告别人世时,希望能回想起什么?”这么一来,你就能明白,生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人能确定死后会发生什么事。因此,不妨设想一些积极正面的图景。别人的濒死体验也许会给你启发。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死而复生”的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大多数人都提到了光芒、爱意与洞察一切。

没有理由把死亡想象成虚无的黑洞。在我看来,这毫无想象力可言。如果对死亡的构想让你充满压力,那我建议你充分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设想一幅更美好的图景。4FOUR寻找属于你的快乐与人生意义选择适合的工作参加聚会前做好准备适度的社交是非常棒的体验你之所以疲惫,可能正因为缺少跟人面对面交流坚持自我,无论是和外向型还是内向型人做朋友都很享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