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09:28:2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江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江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11年江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德育(广义)

2教学

3学科中心课程论

4元认知

5学制

6多元智力理论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请说明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实际,谈谈课程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

3简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4试析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三、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教育寓言分析:

……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不多,它喝不着,怎么办呢?

……

假设你是乌鸦的老师,请设想你可以运用哪些教育方法去让小乌鸦喝到水?试列举4种以上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实施过程。

2结合当前中国的教育现实,评析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3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简要评述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德育(广义)

答: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学校德育是其核心,是指学校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从而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教学

答:教学是指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其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的基本形式包括: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培养世界观、审美、劳动等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方式;③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教学不仅在促进个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讲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3学科中心课程论

答:学科中心课程论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的课程理论。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最早以心理学为课程提供理论基础的人,他信奉主知主义,把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看作一个根本的教育任务。他认为应当培养六种兴趣,即经验、思辨、审美、同情、社会、宗教,并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

4元认知

答: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知识的认知和控制。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元认知知识是指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概括起来,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三个方面。

5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学制的内容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各种专业学校、大学和业余学校等。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学制:按教育程度来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按受教育的时间来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等教育机构;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的学校教育网。

6多元智力理论

答: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区别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但这些智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这些智能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有差异的。加德纳也指出,多元智能理论所包含的八种智能模式是暂时性的,除上述八项智能之外,仍可能有其他智能存在。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请说明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答: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它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也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关系有:(1)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这可以使学生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用最短的时间和较高的效率来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个人只有依靠已知的东西、已有的经验,才能认识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和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要防止主张书本至上和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两种偏向。教学过程要以间接经验的教学为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从最大程度上进行有效的教学。(2)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①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前提,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不爱学习,知识与经验都很贫乏的人,他的智力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

②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逻辑推导,促进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发展智力是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要防止在教学中单纯重视知识传授或单纯重视智力发展的偏向。(3)处理好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①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帮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推动其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尽个人最大的努力来增长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干。

②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

知识的掌握到思想提高的转化,不仅有认知问题,更重要的还有情感问题、态度问题、联系个人修身或生活实际的践行问题。

③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进行思想教育的偏向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使他们提高思想,要防止单纯传授知识而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和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4)处理好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仅有智力活动,而且伴随着非智力活动。

①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在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两种活动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注意是容易转移的,兴趣和情感是容易变化的。在教学中,应该按教学需要通过改进教学本身,或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来调节非智力活动,从而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5)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这是从教学活动的意义上说的,他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

②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不只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要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靠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非常重要,要防止任何一种偏向。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高效而顺利地完成。

2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实际,谈谈课程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众多,大致可以归纳为文化背景、主体、对象、管理、环境和理论基础六个方面。(1)文化背景

①已经形成的课程实施的取向,常常成为一种“惯性”左右着人们的行动。

a.忠实取向,让实施者成为预定课程方案按部就班的或被动的“消费者”;

b.创生取向,让实施者成为课程开发者,将课程方案作为特殊课程资源,并主动开发其他资源,积极建构新课程;

c.相互调适取向,激励实施者积极主动地“消费”预定课程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境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

②学校及社区的历史文化,是课程实施的历史限定因素。

要推进课程实施,必须研究学校既成的历史文化,分清其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或控制。(2)主体

①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决定因素。

a.课程实施是教师的学习过程;

b.课程实施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c.课程实施是教师的观念和知识“重构”的过程。

②校长是课程实施的保障因素。

a.校长是教师群体动力激发的关键,是学校教育哲学确立的关键,其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b.课程管理体制正在发生变化,学校课程开发的地位不容忽视,校长是教师群体参与课程开发的领导力量。

③学生是课程实施效果的体现者。

a.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b.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具有四种基本形式,包括学生作为数据来源、积极反应者、共同研究者和研究者。(3)对象

课程实施的对象就是课程自身。课程方案的清晰度、课程材料的质量和新课程对旧课程革新的范围与程度等,都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4)管理

地方教育当局对课程实施的管理,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水平。

①实行优先发展教育的策略,将课程改革置于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为课程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②教师聘用制和校长聘任制的有效实施,可以增强教师和校长参与课程实施的紧迫感和积极性;

③师资队伍建设和督导机制的科学化,可以指引课程实施朝着科学的方向前进。(5)环境

课程实施的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现有教育条件和社区课程资源等。

①学校现有教育条件,诸如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和教育辅助手段等,是课程实施的必要保证;

②社区课程资源,无论是博物馆、科学馆、图书馆、教育网络资源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还是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等,都是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6)理论基础

实践证明,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诸如课程论的发展状况、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心理学的研究进展等,对课程实施产生着很大影响。

3简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答:蔡元培一生积极从事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活动,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具体如下:(1)教育思想

①“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分别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蔡元培认为,“五育”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世界观教育及美育是完成道德教育的手段,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教育,则必以道德为根本。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都是以现世人类幸福、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的,而世界观教育则是培养人超乎现世之观念的。他认为只有站在超于现象世界之高度,才能判定现象世界的价值,也才能处理现象世界的问题。

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指蔡元培在大学内,允许各种学派自由发展,只要这些思想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到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以“学诣为主”聘任教师,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③教育独立思想

a.蔡元培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有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成效。

b.他指出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④“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

a.蔡元培反对封建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束缚,主张应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他认为教育应该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用适当的方法教育之。他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要学生自动、自学、自助。

b.按照“尚自然”“展个性”原则的要求,他特别提倡要研究教育科学,尤其是要研究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等。(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改革不仅使北京大学的自身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北京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

4试析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答:柏拉图是古代世界的著名教育思想家,其主要教育著作为《理想国》和《法律篇》。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1)教育追求

在柏拉图看来,最完美的国家是由执政者、军人和生产者组成的,并建立在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这四种美德之上,而这种理想国度只有在哲学家成为统治者之后才有可能实现。柏拉图认为培养和造就哲学家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最高目标。(2)教育阶段划分

从柏拉图的学制看,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是一种领袖教育;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根据柏拉图的见解,奴隶制国家公民子女为国家所有,由国家负责教育和养育,分以下五个阶段:

①学前教育阶段(3~6岁)

公民子女从出生到3岁,要挑选有经验的女仆加以照顾,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进行教育,要求儿童注意养成良好习惯。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在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以后品德形成将起到良好作用。柏拉图对儿童游戏十分重视,认为游戏是儿童天性所需。

②初等教育阶段(7~16、17岁)

7岁后,儿童进国立初等学校,主要课程有读、写、算、音乐。14岁进体操学校,学习内容有五项竞技、体操、射箭、野营等。到16、17岁,以勇敢为标准进行第一次考核,不好的做农工,好的继续升学。

③军人教育阶段(17~20岁)

学生进国立高等军事学校“埃弗比”团,接受专业军事训练,还要继续学习音乐、体操、算术、几何、天文。这一阶段学习期满以理智为标准进行第二次考核,少数优秀的对智力有兴趣的各方面发展良好的青年继续学习,其余大部分投入军营做军人。

④哲学家预备教育阶段(20~30岁)

柏拉图认为,认识理念世界要靠思维学习,激发学生对理念世界的兴趣。到了30岁,以理性为标准进行第三次考核,抽象思维能力一般者就充当一般国家官员,帮助哲学家治理国家,个别极优秀的人继续深造,进入哲学学习阶段。

⑤哲学家教育阶段(30~35岁)

学习高级哲学,研究辩证法。辩证法是哲学最高学科,是指导人类认识最高的善的观念的科学。学生接受完这一阶段教育后成为哲学家,就可以执政,但在执政的同时,还要继续学习,到50岁,确实能治国的,就成为哲学王。(3)女子教育

柏拉图重视对女子进行教育,他认为在承担国家和社会事务方面,女子与男子是平等的。柏拉图认为女子应与男子一样接受同等的音乐、体育和军事教育。柏拉图这种男女平等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教育理论。

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很多弥足珍贵的见解。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永恒的价值。但是《理想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拒绝变革,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用一个刻板的模子铸造人,忽视了人们的个性发展。

三、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教育寓言分析:

……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不多,它喝不着,怎么办呢?

……

假设你是乌鸦的老师,请设想你可以运用哪些教育方法去让小乌鸦喝到水?试列举4种以上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实施过程。

答:新授课中,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等。下面将以《乌鸦喝水》一课为例对四种教学方法进行详述。(1)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由于语言是传递经验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故讲授是教学的主要方法,运用其他方法,都需要讲授的配合。讲授法可分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运用讲授法的课程实施过程如下:

①教师有感情地朗诵一遍《乌鸦喝水》课文。

②教师将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逐一讲解读音和意思。

③教师讲解该文章的中心大意,引导学生感悟《乌鸦喝水》想要表达的思想。(2)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亦称问答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话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其实施过程如下:

①教师与学生共同朗读课文。

②教师向学生提问:乌鸦开始的时候为什么喝不到水?又问后来乌鸦为什么喝到水了,原理是什么?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逐步启发学生《乌鸦喝水》想要表达的道理。

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情景,自己又是如何处理的。(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知识。学生只有通过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指导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运用读书指导法实施过程如下:

①教师告诉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将不懂的生字词找出来,教师进行辅导。

②教师手拿一个细口的瓶子里面装半瓶水,提问:如果一只小乌鸦口渴了想要喝这个瓶子里的水,又喝不到该怎么办呢?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③教师了解学生自学的程度,适时予以指导。(4)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真理愈辩愈明,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掌握的知识更深刻、准确,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敏捷。讨论法的种类很多,既可以是整节的课堂讨论,也可以是几分钟的讨论;既可以是全班讨论,也可以是小组讨论。运用讨论法的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①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

②教师提问:乌鸦口渴了喝不到水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喝到水了呢?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吗?

③将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所提的问题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集中讲解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问题。

2结合当前中国的教育现实,评析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答: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爱弥儿》是其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代表作品。(1)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

其核心思想是“归于自然”的教育,即教育应该更使人保持善良的天性和天生的能力,要使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要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

②自然主义教育的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是经受命运打击而仍然能愉快生活的人。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

③自然主义教育的方法原则

a.强调要正确看待儿童,不应该把儿童当作小成人来教育;

b.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的秩序来进行教育,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规律率性发展。这需要做到两件事:

第一,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

第二,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他还要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

④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

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他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

a.婴儿期的教育(0~2岁):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

b.儿童期的教育(2~12岁):这一时期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

c.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在学习知识的问题上,卢梭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并注意通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的基本原则是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地学习,反对啃书本,卢梭还认为青年期的孩子应当学会劳动。

d.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均已发育成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和自然知识,可以由农村返回城市,接受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要培养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坚强的道德意志等。(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作用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我国正在进行着一场以解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指导。

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以学生为本要将儿童看成“儿童”。从对待儿童态度来看,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儿童,爱护儿童,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卢梭的这一思想引起了近代教学观的巨大变革,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以学生发展为本、解放学生个性的呼声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形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一大特点即教育日趋人本化。

②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

卢梭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自然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这四个阶段依次存在着体育、感官教育、智育和德育四个教育重点。现实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往往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而最终产生厌学现象。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围绕儿童不同年龄的“关键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③倡导儿童主动的学习与探究

在教学方式上,卢梭主张运用直观性原则,让儿童通过与自然界的直接接触来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有助于儿童在与自然界的接触当中最大限度地激发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我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与相关事物的接触中运用思维能力进行观察、判断、推理,进而主动地获取事物的真正含义。

3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很多研究者都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建构主义的理论,其实在具体观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但各种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共识,这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三个方面。(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知识观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个体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②学习观

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

a.主动建构性

面对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充分激活头脑中先前的知识经验,付出高度心理努力,有目的、有意识、连贯性地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反思和评价。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承担着学习的责任,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自主的管理和调节。

b.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于知识建构有重要的意义。

c.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它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等),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它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③教学观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生长”和新知识的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2)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①积极评价

建构主义者在吸收维果茨基、皮亚杰、布鲁纳等心理学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于学习作了初级与高级学习的区分,批评传统教学中把初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级学习中;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这些教学思想对深化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②局限性

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析和抽象,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并且具有合理性的。全盘否定它,同样会犯以偏概全、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会引起教学上的混乱。结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注重具体和真实,但由此而反对抽象和概括,认为进行抽象的训练是没有用的也是片面的。

4简要评述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答: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包罗万象,他关于教育地位与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德育原则、教师等内容的论述,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1)教育思想

①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a.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

政治:提出“为政以德”,认为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把孝悌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

经济:提出“庶、富、教”,说明教育受经济制约;

军事:提出“足食、足兵、民信”,强调通过教育取得民众的信任,是立国的根本;

法律:认为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b.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教育在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教育目的

孔子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③教育内容

孔子在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大部分,以前者为重心。教学用书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四种。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④道德教育思想

a.立志乐道: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动力。

b.自省自克: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就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

c.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孔子认为道德修养要打好基础,然后时时处处身体力行,这样才能逐步登上道德修养的高峰。

d.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有了缺点、错误,不应该怕别人知道,而应决心改正,不再重犯。(2)教育实践

①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孔子在文化教育上有两大贡献:编定六经,整理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典籍;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②扩大教育对象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及“国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③提出教学方法和原则

孔子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即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简称学、思、行。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这种基本认识,孔子提出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a.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b.启发诱导,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

c.学思并重,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d.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或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

④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在四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教育实践,树立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典范,并且谈到许多有关教师修养的意见,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c.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3)对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评价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①积极意义

a.在教育的功能上,肯定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巨大意义,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是对教育的极大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根据;

b.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

c.强调做官和学习相结合,提倡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有很大的进步性。教育内容上重视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排除天命鬼神等迷信内容;

d.孔子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的教学实践,为以后的教育提供了借鉴,着重论述了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许多带规律性的内容对现代教育仍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②消极意义

a.孔子过分抬高了教育的地位,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b.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他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

c.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道德教育思想实际上是从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立场出发的,本质上是为了造就不犯上作乱的顺民。教育内容的论述也是有严重缺陷的,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忽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5年江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题5分,总计30分)

1教育(广义)

2德育

3学校管理

4性三品说

5产婆术

6学习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10分,总计40分)

1教学原则主要有哪些?

2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有哪些?

4简述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的五种学习类型,并对每种学习类型的内涵略作解释。

三、论述题(共4小题,每题20分,共计80分)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认识。

2任选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2位教育家,简要叙述他们的教育思想。

3前苏联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哪几位教育家身上?任选其中的2位教育家来介绍他们的教育思想。

4联系实际谈谈中小学教师主要运用哪些方法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对于改进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效果有何指导意义?

2015年江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题5分,总计30分)

1教育(广义)

答: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有教育者教导的或是自我教育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与活动主体对所受到的影响自觉做出的认识、选择、对策、自我教育及自我建构。

2德育

答: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教育。简言之,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3学校管理

答: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简言之,学校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它有下述特性:①学校管理以育人为中心,具有教育性;②学校管理的实质是为师生服务,具有服务性;③学校管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具有文化性;④学校管理是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创造性。

4性三品说

答: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提出了“性三品”的主张,又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还有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上品的人是善的,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人性中除了性之外,还有情。情是人接触到外界事物后产生的内心反应。情与性相对应地也分为上、中、下三品,情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具体表现。性与情的关系是,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于性视其品,有什么样的性,就有什么样的情,反之亦然,两者完全是相对应的。韩愈从人性三品的理论出发,一方面说明了在人性中天生固有的性和接物而生的情之间的矛盾统一,号召人们为了追求善行,就必须要遵从封建的道德规范,顺性而克情,正确处理性与情的关系,这也为以后宋明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作了思想铺垫。另一方面也论述了属于中品之性的社会大多数人,在顺性克情,以求善行的过程中,有必要接受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内容的封建教育。

5产婆术

答:产婆术又称苏格拉底法或苏格拉底“助产术”。苏格拉底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这样交相争辩,最后迫使对方承认无知,并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从这个意义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但是,苏格拉底的方法,是片面主观的,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或阅读掌握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结果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6学习

答: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由于学习心理学中的认知革命,目前更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①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②由于学习必然发生的变化有时立即见诸行为,有时这种变化未必立即见诸行为,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见诸行为。因此,有的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视为行为潜能的变化。③不能简单地认为行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④学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10分,总计40分)

1教学原则主要有哪些?

答: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教学原则主要有:(1)启发性原则

①含义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②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c.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d.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e.发扬教学民主。(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①含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将理论运用于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发展动脑、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的含义,领悟知识的价值。

②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a.注重联系实际学好理论;

b.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c.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d.面向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3)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①含义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②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a.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b.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d.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4)直观性原则

①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②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d.重视运用语言直观。(5)循序渐进原则

①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的顺序逐步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亦称系统性原则。

②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d.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6)巩固性原则

①含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够根据需要迅速再现,有效地运用。

②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b.把握巩固的度;

c.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d.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7)发展性原则

①含义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激励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传统教学强调其内容与方法的可接受性,故历史上多称可接受性原则或量力性原则。

②贯彻发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a.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8)因材施教原则

①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②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b.采取灵活多样的举措,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简言之,学校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学校管理应当与时俱进,思考和探究当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1)学校管理法治化

①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依法治教已成为党和政府管理教育的基本方针,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21世纪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依法治校就是把学校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管理学校;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

②为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学校管理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a.注重依法行政;

b.加强制度建设;

c.推进民主建设;

d.开展法治教育;

e.维护教师权益;

f.保护学生权益。(2)学校管理人性化

①学校管理是一种依靠人、通过人、为了人、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管理人性化。才能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不幸的是,现实中仍有一些学校管理者的行为背离了人性化要求。

②人性化管理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人格和地位。为了把这种理念付诸实施:

a.要考虑人的因素,一切要从人的实际出发;

b.要考虑个体差异,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兴趣和爱好;

c.要强调人的内在价值,通过激励的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

d.要努力构建一种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际环境,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e.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管理和育人功能;

f.要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贯彻管理即育人、管理即服务的思想。(3)学校管理校本化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校本管理的理念,以促进学校管理校本化。在我国,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校本管理逐渐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与法规的指引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自主确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进行管理工作,简言之,校本管理即以学校为本位的自主管理。

②实施校本管理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a.力行简政放权。

b.倡导民主管理。

c.开展校本研究。(4)学校管理信息化

①在信息化时代,培养人才的学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学校管理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即管理的信息化。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运用到管理上,以提高学校管理的实效;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方式的信息化,由过去的“人—人”管理、“人—物”管理转变为“人—机”管理,即注重对有关信息资源的管理。

②实现信息化管理,要加强硬件投入与软件开发,打好学校管理信息化的物质基础;要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管理素养,以保障信息化管理的运行;要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以便学校信息化管理有效性。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有哪些?

答:“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1)平民教育思潮

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里的反应和重要组成部分。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但由于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的差异,使得平民教育思潮和平民教育运动中的各派别在平民教育的目的、内容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当大的歧异。(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第一次大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与当时流行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广泛的联系,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由于提倡和参加者思想立场的差异,在“工读”旗号下形成了关于工读目的意义的不同主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