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打造你的盈利系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3:32:06

点击下载

作者:高可为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营:打造你的盈利系统

经营:打造你的盈利系统试读:

导读

经营和管理,是企业家的两项基本工作。其中,经营又处于先导和主导地位。企业具体经营的方式、方法,就是商业模式或经营方式,也有人称之为商务模式或盈利模式。无论叫什么,在英语里,指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即所谓“Business Model”。

我关注经营的时间比较早。但是,直到这两年,我才陆陆续续写一些文章。其动手也早,其结果也迟,用老百姓的话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研究经营环境。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现在做企业和过去做企业有何不同?这部分内容主要研究这类问题。

第二章到第四章,研究经营规律。在此部分,深入探讨经营诸要素,以及经营与其他企业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对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经营思想进行了梳理。

第五章到第六章,梳理经营的内涵和框架。经营固然是一个实践问题,但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依然是逃不过的,比如它的基本内涵、基本构成要素。

第七章到第十二章,探讨经营的基本方法。一个好的经营方式,从一些想法到落地生根,有许多门槛需要跨越,也有许多技巧可以借鉴。这一部分,对有关的方法和技巧做了总结。

第十三章,探讨商业思维问题。经营方式归根结底是人的思维方式问题,甚至是人性问题。任何探讨经营的书,如果没有触及人性,都不能叫深刻!本书花了不小的篇幅探讨这一问题。

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商业模式放到经营的框架中去审视和把握,把经营问题放到企业整个系统中去审视和把握。只有这样,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创新,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做学问,我一直坚持一个理念,叫“一大、二老、三结合”。所谓“一大”,就是与大师保持一致。大师的思想是一个领域的巅峰,一定要好好学习。所谓“二老”,是指多从老祖宗和老百姓那里汲取智慧。老祖宗的东西沉淀了几千年了,需要传承和发扬。老百姓的东西特别接地气,也非常值得吸收和借鉴。所谓“三结合”,是指理论和实践结合,学术和艺术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

商学,包括商业模式,本是西方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但是在中国,它也成了一门显学。国外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型和工具。国内著书立说,讲这门课的也不少。但是能推陈出新的不多,能融会贯通的不多,能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更不多。

西方人比较注重可操作性,热衷于发明一些模型和工具。这些工具和模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而解释力和适用性往往较差。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它背后的道理,消化吸收,推陈出新,为我所用。然而,这并不容易。我愿意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付出不懈的努力,使这门学问好起来!第一章 未来的经营怎么搞

人们常说,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环境在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这是每一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决定我们的命运。一、环境在发生什么变化

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效益的好坏,既受经营因素影响,也受环境因素影响。换言之,企业效益是环境和经营的函数。当然,环境本身也是影响经营的重要因素。无论如何,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影响企业效益的外部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宏观因素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周期性的。比如经济形势的热与冷,金融政策的紧与松,等等。这就如天气,有晴天,就会有阴天。也很像年景,可能风调雨顺,也可能非旱即涝。

这种变化以前有过,以后也会有。企业要关注,但不能太在意。风调雨顺固然很好,逢旱遇涝时就不过日子了吗?

另一类是结构性的。比如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变革。习近平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种变革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遇一次。历史发生重大转折,这本身就是个机遇。“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世界格局在变化,管理当局必须高度关注。

微观因素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企业必须接受的,类似体育竞赛的“规定动作”。比如最近几年掀起的“环保风暴”,正在推行的“营改增”税制改革,等等。这类因素企业只能接受,否则就会被淘汰。

现在看来,这类因素是变化的。再过几年,就将成为常态因素。这些措施提上政府工作日程,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过去几十年,不少企业野蛮生长、粗放经营。对于它们来说,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同时,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仔细想想:依法纳税,保护环境,合法合规经营,难道不是经营企业的起码要求吗?

另一类是企业可以选择接受的,类似体育竞赛的“自选动作”。这些因素有哪些呢?我提炼了几个关键词,以资参考!

1.全球化

过去,我们说全球化是一个趋势。今天,得说全球化是一个事实。全球化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一方面,任何企业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经营。另一方面,即便你不想做全球化企业,全球化的竞争也将在你家门口展开。

2.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种特殊的基础设施,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善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企业将获益,不习惯、不适应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

3.新技术

技术从来都是一个革命性的因素。一项新技术出现,会打倒一批旧技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问题的关键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冒出一项“黑科技”,一下子就要了很多企业的命,这在高新技术领域尤为突出。

4.资本

资本是一种能够凝聚生产要素的特殊生产要素。有钱可以招募人才,可以购买技术,可以跑马圈地、扩大经营规模,甚至可以买下整个企业。资本也是一种特殊的商业业态。它可以瞬间聚拢海量的资金和资源,做一些别人长期做不成的事情。

5.人

包括员工和消费者,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饥馑时代,人人为温饱而奔波。在那个时代,“胡萝卜加大棒”足以搞定一切。现在的年轻人干着不顺心都有可能走人,更别说“胡萝卜加大棒”了。跟过去相比,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群体一直在裂变、分化,一个产品打天下再也行不通了。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建立竞争优势不容易。但有了以上五个因素,辛辛苦苦建立的竞争优势,说不定一下子就给“推平”了。之所以用“推平”,是因为它的力度非常大、速度非常快,就像推土机一样。所以,我称之为“推土机”。这些“推土机”是如何推平企业竞争优势的呢?

首先,它突破了竞争的地域限制。

其次,它突破了竞争的行业限制。按照中国古老的说法,同行是冤家。波特“五力模型”则试图告诉我们,至少有同业竞争者、替代品、潜在入侵者、供应商、客户等五种不同的力量在参与竞争。事实上,参与竞争的力量远不止这五种。任何行业、任何人,都不知道何时会冒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有一个说法很形象,叫“躺着中枪”。你不参与竞争,照样可能成为牺牲品,甚至被排挤出场。

最后,加快了竞争的进程。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十倍速时代”。意思是说,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比过去快十倍。过去,八到十年才能走完一个产业周期;现在,不到三年就可以走完一个产业周期,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当今时代,要立于不败之地,可谓难乎其难!二、过去的做法还有效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企业走过了西方企业上百年走过的路。一路下来,打打杀杀,磕磕绊绊,有挫折,有辉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改变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企业。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过去行之有效的套路和模式不再有效。

企业规模有大有小,业务范围有繁有简,但经营的套路和模式未必不一样。经营的套路和模式千变万化,但背后的主导逻辑未必不一样。所有的经营行为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和前提基础之上的,这些假设和前提就构成经营的主导逻辑。

有些企业规模貌似很庞大,业务貌似很复杂,但支撑它的主导逻辑很简单。正是这个东西支撑它做起来,走下去。

按主导逻辑划分,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广告求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是中国非常传统的一种经营理念。与此相反,很多人则是迷信广告的营销效果。他们通常采用的模式是“广告轰炸+销售跟进”。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这种模式的营销效果非常明显。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只不过是自然销售方式的升级版。

2.以价格求市场

生产门槛不高的产品,非常容易被模仿。彼此模仿的结果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非常高。在产品高度雷同的情况下,以价格打开市场,以低价获取订单,将是企业普遍的做法。换言之,就是价格战。

价格战打到一定程度,就会比拼成本。成本比拼到一定程度,就会比拼人工和原材料。所以,从拼价格、拼成本,到偷工减料、比烂,将是非常自然的演变。比烂的结局,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大家一起死。

3.以市场求利润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致力于提高市场份额,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经营方式。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利润就会随之而来,是他们潜在的经营假设。

他们的核心逻辑是这样的:销售额大的公司将有成本优势;成本降低将导致利润提高;利润提高会增强公司投资能力;而投资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成本的降低。他们认为,成为行业领先者的关键,就是获得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就等于利润吗?不一定。因为游戏规则变了。现在已不是企业越大越挣钱。当然,也不是越小越挣钱。换言之,利润水平和企业大小已经没有直接的关系。和什么有关系呢?和你在利润区的位置有关。不在高利润区的企业,是挣不到大钱的。

4.向规模求效益

这里说的规模,不单指生产规模,还指“铺摊子”。赚了钱的企业喜欢铺摊子,不赚钱的企业也喜欢铺摊子。他们的说法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靠发展才能解决。

赚了钱的企业为什么喜欢铺摊子?他们要做大、做强啊,总不能安于现状吧?于是努力扩大产能,上马更多的项目,涉足更多的产业。他们喜欢搞大集团,搞全产业链。

不赚钱的企业为什么也喜欢铺摊子?他们要生存啊!为了缓解存货和现金流压力,招聘更多的人员,开发更多的产品,开拓更远的市场。他们相信,东方不亮西方亮,拼下去总会有出路。

都想着由小做大,由大做强。不承想由小做大,由大做烂。摊子是大了,但是一个烂摊子。结局呢?富贵几个家庭,掏空几家银行,留下一个烂摊子,带坏一批年轻人。

5.向管理求效益

当市场开拓阻力加大时,许多企业会转头向内部寻求发展空间。他们的口号是,向管理要效益。迎合企业的这种需要,市场上出现了层出不穷的管理工具、方法和模型。

这些工具、方法和模型被一些人吹得神乎其神。企业人也对它们寄予厚望。但管理本身不创造效益。管理要服从和服务于经营,并通过经营间接创造效益。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得好:“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

总体上说,中国企业的管理还比较粗放,提高和改善的空间也非常大。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走向它的反面。过于强调管理,管理就成了无事忙,折腾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企业走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得以成立,是建立在两个基础和前提之上的。一个是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优势、资金成本优势、土地成本优势,以及环境成本优势等。另一个就是市场空间巨大。现在看来,这两个基础和前提正在消失。市场环境变了,经营前提变了,从前有效的经营方式也就不灵了。三、未来的企业要怎么搞

如果在大街上拦住一个老板,问他:“老板,现在生意好做吗?”我相信,十个人中会有八九个,甚至十个人都会说:“不好做啊!”现在生意确实不好做。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是环境跟过去不一样了。

环境跟过去不一样了,未来该怎么做呢?有人喜欢制造耸人听闻的观点:不是生意越来越难做,而是做生意的逻辑彻底变了。真的是这样吗?未必!逻辑跟过去有什么不一样呢?

在六十多年前,德鲁克就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经营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这个说法过时了吗?没有。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普及得也不够。以顾客为核心,以盈利为导向,以价值为基础,这些东西改变了吗?也没有。经营的逻辑没有变,改变的只是具体的模式和方式。

那么,未来的企业该怎么搞?

第一,要有独特的商业创意。

过去,凭“无知之勇”可以闯出一番事业。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古语云:“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做企业,要谋定而后动。不做必败之事,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不得不说,开发独特的商业创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之所以说它困难,是因为它有悖于人性。我们这个社会,人人都求简单,求快速,求暴利。用这种心态做企业,怎么可能获得成功呢?因为它违背了一个重要的东西,老祖宗把它叫作天道,我们也可以称它为自然规律。

第二,要学会发育商业模式。

企业的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连串的事儿。好的商业模式有助于企业招徕顾客。生意兴隆的企业会吸引资本的注意。资本雄厚的企业则容易招募到优秀的人才。而优秀人才的加盟,会进一步推动企业健康发展。这一连串的事件加在一起,会把企业推向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第三,要善于借用资本的力量。

资本是一个放大器、助推器。你可以不用,但你不能阻挡别人的使用。优先获得资本挹注的企业,将获得各方面的先机之利。丧失先机之利的企业,要落在别人后面,甚至可能永远地落在别人后面。

面对未来,企业有几种选择:一是用旧模式做旧产业。二是用新模式做旧产业。三是用旧模式做新产业。四是用新模式做新产业。毫无疑问,旧产业、旧模式将被淘汰,资源和机会将向新兴产业和有竞争力的企业靠拢。

附记:企业家要有“抗忽悠”能力

有一次,听别人讲课。在那个课堂上,我突然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不一定是老师,还有可能是商人!商人和老师有什么区别呢?老师要教给你东西,商人要卖给你东西!老师传授的是商学,商人从事的是商业!

近些年来,中国的营商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也涌现出许多貌似新颖的商业模式。一些人出于商业目的,制造出不少耸人听闻的观点,发明出不少貌似神奇的管理工具。经典著作读多了就知道,事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因此,我们不妨来一句戏言:企业家不仅要有经营管理能力,而且要有“抗忽悠”能力!第二章 重新认识经营

假如赚钱是一出戏,商品只是商业的道具。要想戏出彩,仅有好演员是不够的。同样的道理,要想多挣钱,仅有好产品是不够的。一、盈利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

企业是一种营利性组织。盈利,并且持续不断地盈利,差不多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然而,盈利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不但难以做到,而且难以说清。不然,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亏损和倒闭的企业了。

麦当劳是卖汉堡的。你做的汉堡比它做得好吃,有这种可能性吗?绝对有!但你有可能比它更赚钱吗?绝对没有!可口可乐公司第二任董事长罗伯特·伍德鲁夫说:“我们的可口可乐中99.7%是糖和水。”你做的糖水比它做得好喝,有这种可能性吗?绝对有!但你有可能比它更赚钱吗?绝对没有!

因此,某家公司赚钱,绝不单单是因为它的产品质量好或性价比高。这和鸟会飞、鱼会游的道理是一样的。鸟为什么会飞?貌似是因为它有一双翅膀。给人插上一双翅膀,能不能飞起来呢?还是飞不起来!鱼会游,貌似是因为它有鳍和鳔。没有和鱼的鳍与鳔类似的器官,人就不能游泳吗?那也不是。拥有一双翅膀,只是鸟会飞的一个表象;拥有鳍和鳔,只是鱼会游的一个表象;产品好,也只是企业盈利的一个表象。

把东西造出来,需要很多物理、化学知识,很不简单。把东西卖出去并挣到钱,则需要很多经营、管理知识,同样很不简单!试图在产品上模仿和超越别人,就如同给自己绑上一对翅膀,试图学鸟飞翔一样可笑。

1996年,三个以色列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决定开发一种使人与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他们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ICQ支持在互联网上聊天、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

1997年,马化腾开始接触ICQ并成为其用户。他发现,ICQ的英文界面和使用操作,中国用户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马化腾与张志东用了数月时间,开发出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ICQ类似产品。腾讯公司将新软件命名为OICQ(OPen ICQ),并将OICQ的客户端放置在自己的网站上,供用户免费下载。这就是市值4200多亿美金的腾讯帝国的由来。

腾讯公司由这样一项小技术发展而来。假设今天有谁开发出一款类似的产品,有没有可能发育出一家类似的大企业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技术、产品只是企业成长的一个要素。二、经营其实是一门更大的学问

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说:“办企业与变戏法当然不一样,但二者有一个重要的共通点,就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了看得见的东西。”

产品是我们看得见的东西,技术是我们感受得到的东西,但是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决定着企业的盈利水平。

这些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经营策略和商业模式。

当年,IBM公司CEO郭士纳被人戏称为“饼干大王”。按照他的观点,计算机公司的老板不用懂计算机,只要懂人性、懂商业就可以了。马云也说:“我不懂互联网,我只是在思考商业模式。”是的,马云本质上是一个商业天才,只不过披了互联网的“马甲”罢了。

不光马云、郭士纳不是技术天才,比尔·盖茨也不是。有人梳理过微软的发展史,凡是他自主开发的产品都是失败的,成功的产品都是收购或模仿别人的结果。很显然,盖茨也是一位商业天才,而不是技术天才。这一点,恐怕要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技术和经营有什么差别呢?商品和商业有什么差别呢?

技术只是一种资源,是生产的要素之一。要把产品生产出来,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资金、人才等,当然也包括管理。同样的道理,产品也只是一种资源,是经营的要素之一。把产品研发、生产出来,绝不等于万事大吉,它离把钱赚回来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要实现盈利,除了有新技术、好产品,还得研究顾客。或者说,离开顾客,本无所谓新技术、好产品。在此基础上,还得研究竞争对手,研究时空条件,打磨商业模式,采取经营对策,才有可能盈利。

它们的关系有如炒菜和演戏。一盘菜要好吃,不仅要有好食材,而且要有菜谱和厨师。食材再好,直接拿来吃,也是不合适的。一出戏要好看,不仅要有好演员,而且要有剧本和导演。演员再好,没有好剧本、好导演,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早在1939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就指出:“价格和产出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不是产品与产品的竞争,也不是服务与服务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对商业模式的竞争。”

在中国,有人喜欢说这样的话,“会做生意的儿子很难生,会做官的儿子随便生。”老百姓也有这样的俗语:“一年学个庄稼汉,三年学个手艺人,十年难成一个生意人。”这也是在说经营的特点和重要性。

因此,如果单纯从盈利的角度看,商业确实要比商品高出一个位阶。

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一句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实,商学不比数理化卑下,数理化也不比商学更高尚。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只不过各有所长,各有其适用范围罢了。

智商、情商是大家都熟悉的概念。前几年,又有人提出一个“商业商数”的概念,用来衡量人的商业素质。很显然,造东西属于商品、物理、智商的范畴,卖东西属于商业、经营、商商的范畴。智商很重要,商商也很重要。三、商理很深奥,经营也不容易

在物资匮乏、短缺的时代,技术和产品居于主导地位。在商品丰富、过剩的时代,商业和经营将居于主导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变得日益丰富,商家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之而来的是盈利也越来越困难。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并盈利,就必须超越产品意识,学会商业竞争。

北宋人张拟著有《棋经十三篇》,在围棋界影响非常大,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袭之意也。弃小而不救者,有图大之心也。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凡是对手无缘无故地自行补救时,就表明他意在进犯突袭;放弃局部的棋子不救时,就表明他意在争夺大局的优势。随手投子的人,那是没有谋略的棋手。不假思索而仓促应对,这是走向失败的路。

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下棋不能随意落子,不能只顾眼前,一定得有全局思维。换言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任何人随随便便只会失败。

做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耍小聪明,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投机取巧。它需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努力,需要有组织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产品、技术及资本等,都是重要的经营要素,它们本身不是经营,更不是经营的目的。把所有资源整合到一个系统中,一个大的格局中,让它发挥单一资源所不能发挥的效力,这才是商业竞争的要义。

附记:不是努力不够,肯定是方向错了!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全部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导致的。于是,他们决定将笼子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

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了。他们决定再将笼子加高到30米。令他们想不到的是,隔天袋鼠居然又都跑出来了。管理员们大为紧张,于是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为什么袋鼠全部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呢?管理员以为是笼子太低,而实际上,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笼子门关好。

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

是用它说明一些老板的生存处境。他们都很忙,每天起得比鸡都早,睡得比狗都晚。不勤奋吗?够勤奋的了。为什么效益还不好呢?方向错了!第三章 跟德鲁克学经营

德鲁克以“管理大师”之名而广为人知。仔细推敲,他首先是一个“经营大师”。他揭示了经营的本质,指明了经营的核心。就凭这些思想成就,称“大师”还不够吗?一、德鲁克研究经营的方法

在要表达的思想面前,语言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孔子尝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当说到彼得·德鲁克这个人时,当说到管理这件事时,再一次感受到语言的局限性。

世人皆称德鲁克为“管理大师”。但他却说,我首先和主要关注的不是管理。他对管理感兴趣,是因为他要研究社区和社会。他是什么人呢?他说他是“社会生态学家”。

他说的管理和别人说的管理,是一回事儿吗?肯定不是一回事儿!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无疑是世界上最接近的两种语言。但德鲁克却说,“管理”(Management)是美国特有的一个词,即便是把它翻译成英式英语也很困难。

他说的“管理”内涵很模糊。他认为不适合,或者不屑于给“管理”下一个定义。当然,在德鲁克本人看来,它的内涵可能是非常清晰的。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管理是企业的器官,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到底什么是管理?自己去想吧!

他说的“管理”外延很宽泛。他说的管理不仅包括对工商企业的管理,而且包括对军队、医院、学校、政府机关等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总之,他说的管理是对所有组织的管理。《管理:任务、责任、实践》是德鲁克最重要的管理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管理就是赛伊(J.B.Say)所说的‘企业家’,要负责指引本机构的远景和资源朝向取得最大的成果和贡献。”简言之,管理就是企业家该干的事情。企业家该干哪些事情呢?要领导,要经营,要管理。因此,假如说管理有宽口径、窄口径之分,德鲁克所说的管理一定是宽口径的管理。他所说的管理既包括我们所说的领导,也包括我们所说的经营和管理。

德鲁克是著名的管理大师,探讨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文章比较多。本文想另辟蹊径,探讨一下德鲁克的经营思想。

我们通常所说的“经营”,含有开展业务活动之意,所对应的英语单词是“Business”。比如经营方式或商业模式,用英语表达就是“Business Model”。德鲁克所说的Business(经营),差不多是整个企业的运营,所以很多人把它翻译成“企业”。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经营(Business),与德鲁克所说的Business(经营),在口径和内容上并不完全一致。毫无疑问,二者肯定有很大的交集,并且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说上面这些话,貌似有点绕,貌似有些远。但不说这些话,下面的陈述就不够准确,也非常不负责任。因为德鲁克所说的企业、管理和经营,跟很多人所理解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总之,用我们的语言表达德鲁克的思想,非常具有挑战性。行文至此,再一次感受到语言的苍白无力。把这件事情说清楚,既挑战人的认知能力,又挑战人的表达能力,我也只能勉强为之。

德鲁克是如何研究经营(Business)的呢?

首先,注重联系实际。

对于理论上搞不清的问题,德鲁克没有在概念上和文献里兜圈子,而是直接回到实务层面。不是搞不清“经营(Business)”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吗?找一家公司仔细观察一下就是了。德鲁克有一个座右铭:“即便生而见之,亦需观而察之(Born to see;meant to look)。”这句话来自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

其次,注重研究成功。

商学院所研究的典型案例多是失败的案例,或至少是有问题的案例。在德鲁克看来,人们从成功的案例中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经营企业也是这样:成功的企业拥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失败的企业则各有各的不同。因此,与其把心思用在失败者犯过的错误上,不如学习、研究成功者普遍的做法。

再次,注重整体把握。

德鲁克着手研究企业管理并不是特别早。在当时,相关的书籍貌似有很多。但都是一些什么书籍呢?差不多都是研究具体职能管理的,比如生产与营销、财务和工程、采购、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等。把企业当成一个整体的书几乎一本也没有。德鲁克自始至终把管理、企业乃至社会视作一个整体。用他的话说,管理是企业的器官,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二、经营的本质是创造顾客

企业是如何经营的(what is a Business)?企业应该如何开展经营活动(How is it managed)?德鲁克选择了西尔斯公司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

西尔斯(Sears)公司的全称是西尔斯·罗巴克(Sears and Roebuck)公司。西尔斯和罗巴克是两个创始人的名字。它是美国著名的连锁百货公司。在德鲁克著书的时代,西尔斯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德鲁克说,从19世纪末以来,没有一家美国公司,甚至包括通用汽车公司,能像西尔斯公司那样实现持续而稳定的成长。

西尔斯公司创建于1886年,理查德w.西尔斯是主要创始人。公司最初从事邮购销售业务,后来销售被法院罚没的商品,以及城市滞销商品等。它的基本经营模式是,大量买进亏本销售的商品,然后通过邮购广告把商品销售出去。在德鲁克看来,西尔斯的这些做法只能说是商业投机行为,称不上是企业经营行为。

西尔斯公司虽然因西尔斯而得名,但真正把“西尔斯”这个招牌发扬光大的却是朱利叶斯·罗森沃尔德和罗伯特E.伍德。朱利叶斯·罗森沃尔德是芝加哥的一位服装商人,而罗伯特E.伍德则是一个退役将军。西尔斯公司是如何开展经营的呢?

西尔斯公司把广大农民定位为自己的目标顾客。在当时,美国的广大农民近乎与世隔绝,并且常常被商家忽略。西尔斯认为,这个市场不但不能小觑,而且潜力无穷。他们提出,“我们的职责是成为美国农民以及将来的美国中产阶级,消息灵通并且负责任的采购商(It's our function to be the informed and responsible buyer for the American farmer, and later on fo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

为达成这一使命,西尔斯在五个领域采取了开创性的举措:

第一,制订采购计划。要不断寻找和拓展供货渠道,以提供农民所需的特殊商品。这些特殊商品数量要充足,质量要可靠,价格也要合理。

第二,制作邮购指南。这份购物指南必须定期出版,所做的宣传不能夸大其词。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农民信任,并给农民带来方便。

第三,改变销售政策。当时流行的销售政策是,“商品售出,概不退换,请买主多加小心”。西尔斯公司提出“无条件退款”,消除购物者的后顾之忧。

第四,创新作业流程。建立邮售工厂、储运体系,及时、高效地处理客户订单。据说,正是借鉴西尔斯的邮售工厂,福特公司才创造出汽车流水线生产方式。

第五,调整人员及组织。依据经营策略,招募人员,组建采购与定制队伍、宣传策划队伍、订单处理队伍等。

经过罗森沃尔德等人的努力,整个西尔斯就像一架运行良好的机器,紧紧围绕着公司选择的目标顾客高速运行。即使在大萧条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尔斯也没有停止增长的脚步。

什么叫经营?这一系列指向特定目标的行为就叫经营。用时下非常流行的词汇表达,就是经营方式或商业模式。反之,时时以销售为导向,处处以利润为目标,不能叫经营。在德鲁克看来,利润最大化并不能反映经营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德鲁克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关于经营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有效的说法,那就是创造顾客。(There is on-ly one valid definition of business Purpose:to create a customer.)

德鲁克还说:“任何企业有且只有两个功能,即营销和创新(Marketing and Innovation)。”企业有很多功能,比如生产、销售、人事、研发、财务等。但这些都不是基本功能,只有营销和创新(Marketing and Innovation)才是。

在英语里,“营销(Marketing)”是一个动名词。就其本义而言,营销(Marketing)就是“把市场做出来”的意思。对于企业来说,市场就是顾客。换言之,营销就是把顾客做出来,把顾客创造出来。

至于创新,就是要持续不断地把顾客创造出来。因此,营销和创新(Marketing and Innovation)也可以归结为“创造顾客”。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经营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创造顾客”。

什么叫创造顾客?制造出性价比高的商品,不叫创造顾客。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也不叫创造顾客。创造消费条件,消除消费障碍,使购买行为得以成立,使销售行为成为必然,才叫创造顾客。创造顾客不可能靠简单的一个动作达成,它需要采取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措施。这些措施加到一起,构成所谓的经营方式或商业模式。

德鲁克说,他的这个说法像是“一个会移动的零件”,走遍了全球。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德鲁克的解释是,因为它只有“一个可变量”。中国人经常说,大道至简。经营就干一件事,“创造顾客”,够简单的吧?三、经营的起点是确立使命

还有一个公司的做法对德鲁克的经营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个公司就是美国电话电报(AT&T)公司。

我们的业务是什么(what is our business)?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太肤浅而不屑回答:那还用说吗?“钢铁厂制造钢铁,铁路公司用铁路运载客货,保险公司承保火险,银行发放贷款”。德鲁克认为,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他认为,最早并且最成功地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西奥多·威尔(Theodore N.Vail)。

作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第一任总裁,西奥多·威尔(Theo-dore N.Vail)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的业务是服务(Our Business is Service.)”

电信行业带有天然垄断的性质,在多数国家一般由国家经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要保持其私有性质,就得提供优质服务,才能赢得顾客支持。否则,很有可能被政府接管,收归国有。这个说法貌似简单,但它对公司的经营,进而对公司的命运,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通常把经营(Business)理解为“做买卖”或“做生意”。做买卖或做生意有什么特点呢?贱买贵卖,机会导向,一把一利索,争取每次都有赚头。德鲁克发现,伟大的企业家都不是凭感觉行事,而是有一套经营思想(Theory of the Business)。没有统一的经营思想作指导,企业各部门就会打架,经营起来也就不会有章法。

德鲁克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曾于1994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题目就叫“业务理论(The-ory of the Business)”。国内专业人士一般把它翻译为“事业理论”。

如何才能树立这样一套经营思想呢?

德鲁克认为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应重点深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的业务将是什么?我们的业务应是什么?(what is our business?what will our business be?what should our business be?)这就是所说的“德鲁克经典三问”。

第一,回答我们的业务是什么。

德鲁克认为,搞清楚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有一个总的中心不能偏离,那就是顾客。“只有从外部、从顾客、从市场的观点来看,才能找到答案。”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还要继续追问:谁是我们的顾客?他们在哪里?他们购买的是什么?他们最看重什么?

第二,回答我们的业务将是什么。

成功会产生新的情况,形势也会不断变化。昨天对的答案和做法,到明天很可能变得落伍和不合时宜。我们目前的业务是不是要调整?我们目前的业务是不是要扩大?我们目前的业务是不是要拓展?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就在于使企业适应预期的变化。

第三,回答我们的业务应该是什么。

谈到这个问题时,德鲁克举了IBM公司的例子。

长期以来,IBM公司都把自己的业务界定为数据处理。在1950年以前,这意味着穿孔卡和对穿孔卡进行分类的设备。当电子计算机出现时,IBM公司对这种新的专业知识一点都不懂。这时,IBM公司就提出了:“我们的业务应该是什么?”结果发现:今后的数据处理必然意味着电子计算机,而不是穿孔卡。

IBM公司提出这一问题,从而抓住了一次重大机遇。未能提出这一问题的企业,很可能会丧失一些重要机遇。因此,企业还必须回答“我们的业务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目的是不断提醒自己:是不是存在一些机会,或可以创造出什么机会,从而把现有业务改造成为一种不同的业务呢?

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构成经营的宗旨和使命。

德鲁克认为,只有明确地界定了经营(Business)的宗旨和使命,才有可能确定清晰而现实的企业目标。它是确定优先次序、制定战略、编制计划、进行工作安排的基础,是进行管理工作设计,特别是进行管理结构设计的出发点。

德鲁克提出,一个企业不是由它的名称、章程和条文来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宗旨和使命来决定的。德鲁克还说,经营失败和遭受挫折的唯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人们很少充分地思考它的宗旨和使命。

在德鲁克看来,宗旨和使命是经营思想的核心。开展经营活动,要从确立使命开始。同时,全部经营活动也要围绕宗旨和使命开展。用德鲁克的话说:“一切工作源于使命,并与使命密切相关。”

德鲁克说:“我对管理产生兴趣,不是因为我对商业经营感兴趣。”德鲁克的理想是建立一个虽不完美,但尚可容忍的社会。他对经营、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看法,都是建立在这个立场上的。这是我最后要补充说明的。

附记:沿着德鲁克的足迹前进

世人皆称德鲁克为“管理大师”。大师之大,在于学问之大。事实上,“管理大师”这个称谓是涵盖不了德鲁克这个人的。德鲁克素抱淑世情怀,以让社会更美好为职志,在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所以,即便称“管理大师”,说不定也贬低了他。

大师之大,还在于视野之大。德鲁克是极少数看到企业全貌和管理真相的人。庄子说:“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孔子说:“君子不器。”和德鲁克相比,许多管理从业者只能称为专家或方家。什么是专家或方家?仅是一曲之士,只有一器之用。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或许,德鲁克配得上这句话。第四章 经营与管理

经营、管理是经理人的天职。如何经营,如何管理,乃至如何处理经营、管理的关系,是一篇大文章。一、捋清概念再说事

在中国,经理是一个常用词,经营、管理也是常用词,也有很多人探讨经营、管理的关系,但何为经营,何为管理,却不见得人人能说清楚。

为什么难以说清楚?经营、管理说的都是事情,而不是物体。物体很具体,边界很清晰,说清楚比较容易;事情很抽象,边界很模糊,说清楚就不容易了。

大家都在说经营、管理,但说的未必是同一个东西。经营在一些人那里范围很宽,把管理也包括在了里面。管理在一些人那里同样范围很宽,甚至把经营也包括在了里面。几十年下来,经营、管理差不多都成了没有确切含义的名词。“经营”这个词,中国很早就有。《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的本义是织布的纵线,后引申为“纵横量地”。“营”的本义是“环绕”,后引申为“周围量地”。经、营同义互文,皆有测量、规划的意思。经营是一个跟物质财富的投入与产出相关的概念。这一点从字源上也可以找到依据。

在汉语里,“管”本指细长的圆筒形物,比如管状乐器、钥匙等。因为钥匙是用来开锁的,锁是用来控制的,所以又从钥匙义引申出管辖、控制等义。“理”本指玉石的纹路,用作动词时,“理”则是“治玉”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又引申出治理、整理的意思。管理的含义后来变得多元而宽泛,但从语义上说,控制与协调是其基本意思。

企业有很多事情,到底哪些属于经营,哪些属于管理呢?《企业的性质》是罗纳德·科斯的经典名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经营意味着预测和通过签订新的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Initiative means forecasting and oper-ates through the Price mechanism by the making of new contracts.Man-agement Proper merely reacts to Price changes, rearranging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under its control.)”

按照科斯的观点,经营是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是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换言之,外部的买卖行为,叫经营;内部的组织行为,叫管理。

凡涉及企业外部问题的事情,皆属于经营。比如环境、市场、客户、竞争对手以及合作伙伴等。交换或交易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手段。凡涉及企业内部问题的事情,皆属于管理。比如组织、人事、制度、流程、考绩、分配等。权力或命令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手段。

综上所述,经营就是经济的运营,它是处理企业外部关系的学问。管理就是管辖、治理,它是处理企业内部关系的学问。《大学》里讲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经营、管理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哪一个是目的?哪一个是手段?经理人要做好自身工作,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二、把经营放在前头

两件不一样的事情,做起来要有先有后。经营、管理孰先孰后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句话回答:

先有经营,后有管理,经营结构决定管理结构,管理是在特定经营结构下发挥作用的。企业正常的状态应该是:经营走在前头,管理跟在后头,而不是相反。

曾经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培训,现场效果往往很好,但培训结束,员工往往依然故我,工作方式并没有多大变化。有的咨询方案也是这样,形式上很完美,逻辑上也无懈可击,但推行起来要打很多折扣,效果并不理想。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经营与环境的关系上,环境是自变量,经营是因变量。在管理与经营的关系上,经营是自变量,管理是因变量。

经营是一个大系统,管理是一个小系统,个人和部门只是一个节点和要素。在大系统不改变的情况下,只改变节点和要素,事情的结果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单点的努力怎么可能取得系统的改观呢?尽管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做这种尝试和努力。

反之,经营结构改变,管理结构会随之改变,部门和个体行为也会随之而变。正如同一张网,它每一个节点都要受到其他节点的制约。

当然,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其实,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营与管理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在创业期,生存高于一切,经营要高于管理。在发展期,管理高于经营,企业发展才可持续。在成熟期,经营高于管理,企业效益才会明显。衰落期也是收割期,经营高于管理,专注当期利益,往往是自然之选。三、要以经营为中心

两件不一样的事情,做起来也要有主有次,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经营、管理孰轻孰重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一句话回答:

企业要围绕经营开展管理,管理要为经营服务,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

陈春花教授曾这样举例说明:当在经营上选择薄利多销的时候,管理上就要选择成本管理和规模管理;在经营上选择一分钱一分货的时候,在管理上就要做品质和品牌管理;如果像联邦快递一样在经营上选择“隔夜服务”,管理上就要进行流程管理;如果像戴尔一样用“直接定制”的策略,管理上必须做到柔性化管理。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是发生在组织外部。”又说:“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企业内部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只有获得外部顾客的认可,才有订单、收入和效益可言。

所以说,管理本身是不产生效益的,管理通过服务于经营创造效益。反之,管理要花钱、花时间,管理是有成本的。管理束缚人的个性,限制人的自由,管理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实:

管理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只能在发展中解决。企业管理也没有完美和最优境界可言。可口可乐前董事长罗伯特·郭士达说得好:“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公司,只有财务状况良好和不断成长的公司。”所以,一味地加强管理,也不见得是好事情!四、别让管理拖后腿

假如经营是皮,管理就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管理永远依托经营而存在。

反过来说,管理也会制约经营的发展。企业如同一个人,光长骨头不长肉不行,光长肉不长骨头也不行。肉就是业务、就是经营,骨头就是管理。

管理对经营反向制约作用体现在哪里?

一般说来,越往企业高层,越偏重经营;越往企业基层,越偏重管理。通过层层转化,经营目标一步步地转化为管理目标。管理抓得好,经营目标就有保障。管理对经营的支撑作用,就体现在这里。

老百姓说:“家外有个钱耙子,家里有个钱匣子。”钱耙子是管搂钱的、挣钱的,可以比作经营;钱匣子是管花钱的、省钱的,可以比作管理。老百姓还说:“不怕耙子没有齿儿,就怕匣子没有底儿。”只谈经营,不谈管理,经营也将难以为继。《孙子兵法》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管理要守正,经营要出奇。经营与管理的关系,如同刀刃与刀背的关系。经营是刀刃,管理是刀背,刀背厚实,刀砍东西才能更有力。

有些问题貌似是管理问题,其实是经营问题。比如企业内部纷争不断,管理混乱,人心不稳。从表现形式来看,这是一个管理问题。而就实质而言,它却很可能是一个经营问题。

经营方向不调整,商业模式不改变,你管得越严,问题反而会越突出;调整经营方向,创新商业模式,业务拓展开以后,即便你不强调管理,管理的噪音也可能弱化,甚至会消失。

很多老板容易犯的错误是,把经营问题归结为管理问题,试图通过强化管理来摆脱经营困境。层层分解经营指标,对员工非常苛刻,老是骂员工笨、无能。会打仗的将军不会抱怨士兵,会经营的老板不会抱怨员工。企业不是个体户集中营,高层的经营责任无法切割和分担。在经营框架低效的情况下,盲目给员工下达高额的工作任务,实质是转嫁经营责任。这都不是好现象。

一般说来,订单、利润、资金属于经营问题,品质、成本、交期属于管理问题。产品好、业务不好,说明经营不足;业务好、效益不好,说明管理不足。产品好、业务好、效益好,既有效率又有效益的企业,才是好企业。五、两手抓,两手硬

假如把企业比作一个人的话,企业一定也得有两只手。企业要一手抓经营,一手抓管理,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经营发展呼唤管理升级,管理升级推动经营发展;要用经营拉动管理,用管理推动经营,促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经营是剑,管理是柄。经营是油门,管理是刹车。经营、管理贵在匹配,奔驰的油门、夏利的刹车,开这样的车,你敢上路吗?

经营关注企业的效益,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是量本利的权衡。管理关注企业的效率,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是责权利的划分。

很明显,两者之间有交集,交集就是利益。经营是挣钱,管理是分钱。假如企业不挣钱,怎么分钱都不会让人满意。

经营成功,可以为管理改善创造空间和条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管理之不足。管理的完善,可以推动经营升级和转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营之不足。《黄帝阴符经》中讲道:“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从万物那里偷东西,万物从人那里偷东西,人又从万物那里偷东西。天、地、人这三个大强盗都得到满足以后,天下就太平了。

同样的道理,顾客要从企业那里得到价值,企业要从顾客那里赚取利润,员工要从企业那里得到利益。三个方面都得到满足,企业才能健康发展。怎么才能让他们三个都得到满足?关键就是要靠经营和管理。第五章 使命:企业经营的灵魂

中国人喜欢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企业也有“命”吗?企业的“命”是由谁决定的?一个企业能做多大、活多久,是由它能为谁、做什么样的贡献决定的。一、使命,出使命令

中国的文字很有意思。吃透一个字,你会明白很多道理。就以“使命”为例说说吧。按《辞海》的解释,使命是“使者所奉之命令”。“使”是什么意思呢?在甲骨文中,“吏”与“使”通用,是古代官员的统称。到了金文时代,“吏”加“人”旁,特指承担专责的官员。今天,“使”字也有这样一层意思,就是表示承担某一特殊任务的官员。比如特使、大使等。“命”是什么意思呢?“命”的本字是“令”。在甲骨文中,“令”由和组成。表示朝下的“口”。则表示一个跪着的一个人,代表等候指示的下级。“令”表示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权威性指示。到了金文时代,“令”加“口”旁另造“命”字,代替“令”的动词功能,强调“开口发令”之意。在今天,命和令均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用作动词,表示“发号施令”之意;用作名词,则表示所发之号、所出之令。“使”和“命”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上级召唤和安排下级做的某一件事情,或者上级让下级承担的某一项任务。说白了,使命就是一项任务、一件事情。一方面,使命有上级对下级的召唤和命令之意。另一方面,也有下级对上级的责任和承诺之意。如果下级对上级及其命令和安排,不予认可和接受,所谓的使命也不成立。

2006年,在一次非洲之旅的返程飞机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对记者说过这样一番话:“当你有能力改变一些事情,你在道义上就负有责任,但这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这就是我人生的动力——但是,谁又能真的理解呢?”克林顿的这种情怀,就叫使命感。没人强迫他,纯粹出于自觉自愿和责任感。很多英雄豪杰都有这样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中国自古有“天命”的概念。孔子在人生的暮年,曾这样概括自己一生:“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五十岁的时候,感受到了天赋使命。于是,在五十五岁的时候,他开始周游列国。这有如奉命行事。孔子所说的“天命”,就是自觉有一种使命,而其来源是天。

在西方,“天职”的概念十分流行。“天职(Calling/Voca-tion)”,本义为“上帝的召唤”“神交付的使命”。宗教改革家试图向人们灌输,“上帝所接受的唯一生活方式”“是完成每个人在尘世上的地位所赋予他的义务”。马克斯·韦伯认为,正是新教伦理的这种天职观念,造就了资本家的经营精神和无产阶级的劳动精神。

一些宗教人士和理想色彩浓厚的人,也喜欢使用使命一词。在他们看来,人的生命有两个重要的前提和假定:一是每个人都是天赋异禀的,二是每个人都是使命在身的。

1924年,陶行知曾作一首诗,名字叫《自勉并勉同志》。诗的内容有八句:“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在他看来,每个人都不能白来人世一遭,都是有使命在身的。

大诗人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老百姓讲,地不长无名之草,天不生无用之人。这些话都在说一个意思:每个人都是一块特殊的材料,你不能浪费了它,你得干点属于自己的事情。或者说,要有使命感。

到今天,使命的含义已经非常广泛。比如老天要我们干的事叫使命,或者也可以叫天命。国君要我们干的事叫使命,或者也可以叫王命。市场或顾客要我们干的事也可以叫使命,就是企业人士常说的企业使命。二、使命,使用生命

使命有什么特点呢?使命是超个人的、超功利的、超眼前的。只关注自己、眼前、名利的人,不配谈使命。

第一,使命是超个人的。

从位阶和层次上说,使命的发出者高于承受者。《郭店楚墓竹简》中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孟子》讲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因此,使命是超越个人的。

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使命不同于理想和抱负。理想和抱负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带有个人色彩、主观色彩。使命是社会的呼唤和社会的需要,不是个人的愿望和个人的需要。使命是一种客观可能性,也是一种外在机遇。它不是个人的主观想象,更不是大脑的幻觉。因此,使命只能觉察、发现和识别,而不能设计、创造和规划。

第二,使命是超功利的。

凡是直接奔着钱去的事,都不叫使命;凡是直接奔着名和利去的事,也不叫使命。尽管履行使命的过程中,可能会挣到钱,也可能会扬名或获利。

使命是一份特殊的责任、一份特殊的托付。使命也是一种承诺,并且它是以生命为抵押的。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使命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使命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为了使命的实现,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抛弃生命。什么是使命?使命就是挣到钱后,还要继续干下去的事情。

第三,使命是超眼前的。

曾请教过一个外国朋友,什么是Mission(使命)?他说得非常好:短期的使命叫任务,长期的任务叫使命。

从管理学的角度说,一年及一年以内要做的事情叫计划,三到五年要做的事情叫规划,五到十年要做的事情叫战略,十年以上要做的事情叫使命。使命是时间跨度最长的管理工具。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生的事业、一辈子的事情,才叫使命。或者说,使命是一个人终极的奋斗目标。确立使命,就是要找到“值得做一辈子的事情”。

唐朝人陆广微的《吴地记》,曾记载干将镆铘铸剑的故事。书里说,吴王阖闾使干将铸剑,炉里的铁汁总是流不出来。干将妻镆铘问该如何办。干将说,从前先师欧冶子铸剑时,曾把一个女人扔进炉中,给炉神当妻子,剑水才流出来。镆铘闻言,即投身炉中。铁汁遂出,铸成二剑。这就是干将、镆铘这对宝剑的来历。

干将、镆铘将生命浇铸到自己的使命当中,使命也让他们的生命绽放异彩。什么叫使命?这就叫使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