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彩贴剪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5:24:17

点击下载

作者:刘敏学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旬邑彩贴剪纸

旬邑彩贴剪纸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旬邑彩贴剪纸作者:刘敏学排版:辛萌哒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01ISBN:9787551309578本书由北京千华驻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旬邑彩贴剪纸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旬邑彩贴剪纸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旬邑彩贴剪纸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以陕西剪纸为代表的中国剪纸申报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旬邑彩贴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个派系融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旬邑彩贴剪纸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到底重量几何,让我们把旬邑彩贴剪纸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做以分析和借鉴。

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人类滋润心灵世界、值得精心呵护的精神家园,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表述,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

第一,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化的生动体现;

第二,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力的表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尊重;

第三,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历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见证;

第四,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

从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来考量,其价值体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历史与文化价值

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文化和传统,历经岁月沧桑传承至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积淀,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反映着文化和传统的变迁历史,记录了传统和现代之间演变的信息,它所代表的是鲜活的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不同时代的精粹,保留和浓缩了旬邑地域特色,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机构、生活风貌、道德习俗、文化内涵和民俗禁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或群体的文化积淀。作为区域的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该地区或群众的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生存方式,保留着形成该地区或区域群体的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该地区或区域群体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体现出该地区或区域群众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脉络,成为该地区或区域群体存在的标志和发展的根基,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旬邑这个古老的区域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共同丰富、充实和维系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更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二、精神与审美价值

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融合于旬邑特定地区或区域群体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中,蕴涵着特定地区或区域群体的文化精神和人类情感,特有的思维方式、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以及生存的经验和智慧,是旬邑地区或区域群体的文化基调、精神特质。这些维系地区或区域群体血脉的因素,反过来又影响并塑造该地区或区域群体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从而形成特有的群体意识,并使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化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得以存续,成为旬邑民间文化最基本的识别标志。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特定地域群体中,凝聚其文化传统的那些难以用外在衡量的文化表现形式的消解,也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混乱。因此,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地区或区域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与审美的“活”的体现,是维系广大人民群众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动力和精神依托,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具有传承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旬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的表演艺术、口头文学、生活习俗、服饰礼仪、传统工艺、民间工艺、传统美术等,它们或是纯粹的艺术,或者包含着艺术和美的成分,无论口头文化、体形文化、口头与体形的综合文化,还是造型文化,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旬邑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展示着旬邑人民的群体生活风貌、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这些历经岁月沧桑而能流传至今的文化遗存,充分说明其审美水平和创造能力得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认可,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审美价值。

三、政治与经济价值

旬邑彩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人类创造,其具有的原真的、益于世界发展的普遍价值更是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与政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发展状况。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影响政治进程。无论是文化的话语权、解释权,还是文化的享有程度,都和主体的权力拥有程度相关。文化自身和文化存在结构的任何改变,都意味着一种权力和政治关系的变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产物,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土壤。文化环境的弱化或缺失不可避免地将在精神层面上恶化甚至摧毁一个民族或区域群体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在这个由资本化、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所支撑的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相互激荡。西方国家凭借着经济上、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不断挤压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民族文化为武器的政治斗争。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国际竞争中的优势资源,起着维系民族生存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

一个民族或区域群体存亡与否,其标准不仅仅是政治的盛衰、战争的胜负,还包括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文化作为有机整体,是由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而构成的,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非物质形态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存在形态的差异,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会有所不同,但两者的价值并不能以物质性的量化标准来判定。在一定意义上,物质遗存并不能保证延续一个民族的历史文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正如喀布尔博物馆的大门上所写的“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反之,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湮灭了,这个民族也将不复存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并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互动。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知识产权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去,进行商业开发和科研使用。在商业领域,通过促进知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它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信息,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不仅传递着文化特征,同时也是音乐、戏剧、电影、广播、电视、旅游、饮食、服饰、制作、制药业等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的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美学、历史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生产已形成了独立的产业。许多地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文化旅游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科学与教育价值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旬邑彩贴剪纸具有更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特征和知识属性,积淀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本真信息,是启迪后人心智的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民间习俗保留着原始的粗犷和纯真,传统美术、传统音乐充分体现着审美和科学技术水平,传统中医药、传统酿酒技艺中的思想体系、机理以及成因,均有相当程度的科学因素,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本身具有较多的科学内容,还能给我们提供极其丰富的历史和学术价值的资料,是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社会学、人性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起源和开展研究的主要对象。

建设自觉的文化,必须首先具备文化的自觉。文化自觉就是要对中华文化有清醒的认识与自省,要深刻而科学地认识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并自觉地坚守,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得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传统技艺、艺术精品资源,是传承教育的资源宝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对陶冶、教化后人,净化社会风气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帮助年轻一代更加鲜活、生动地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文化家园。

因此,保护传承发展“旬邑彩贴剪纸”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今我们文化工作者的担当,更是今后文化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任。保护传承发展旬邑彩贴剪纸对研究当时历史、社会、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刘敏学 撰稿)《五兄弟》(库淑兰)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旬邑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底蕴丰厚的地域之一。旬邑县地处陕西省中部,属咸阳市,东接铜川与黄帝陵相望,西与古丝绸之路的驿站彬县相临,南依淳化,北与甘肃正宁接壤,咸旬高速公路直通西安。全县面积1811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总人口29万。

旬邑,古称“豳”,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是《诗经》中反复吟唱的地方。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末商初,周族先祖公刘在此立国兴业,自秦封邑、汉置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曾出土300万年前的古象和犀牛化石。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从而奠定了旬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丰富的特点。

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2009年按照省市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安排,进行普查、挖掘、整理的。但是,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从2006年开始。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县文体局主管,主要业务工作由文化馆承担。2009年按照文体局的安排,文化馆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先后对全县14个乡镇、178个村进行普查,共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线索12大类、187项,并对每个项目建立了线索档案,印刷制作了《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专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及简介、传承人基本情况、线索提供人基本情况以及传承人线索提供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进行了翔实的填表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调查表主要内容一是项目类别、编号、项目名称,传承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文化程度、从艺时间、健康状况、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和主要艺术成绩;二是项目历史沿革;三是工艺流程;四是代表性作品;五是传承谱系;六是传统题材寓意及用途;七是相关材料工具;八是传承状况;九是相关资料,如记录稿件、录像及录音、照片;十是对调查人姓名、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进行了详细的填表归档。同时,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进行了造册登记,对于濒临失传的进行回收,集中保护。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历时半年,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会上,我县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县,馆长刘敏学同志被评为普查工作先进个人。(刘敏学 撰稿)旬邑传统剪纸旬邑彩贴剪纸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县在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保护项目进行逐级申报,截至目前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旬邑彩贴剪纸;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个:旬邑彩贴剪纸、旬邑唢呐、旬邑咪子戏、旬邑石门爷(扶苏)传说;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个:旬邑彩贴剪纸、旬邑唢呐、旬邑御面、石门爷传说、旬邑民间执事说唱词、旬邑十三花宴席、旬邑民间歌谣、旬邑咪子戏;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7个:旬邑彩贴剪纸、旬邑唢呐、旬邑咪子戏、旬邑庙会、旬邑经歌劝善音乐、旬邑簸箕编制技艺、旬邑粘面制作工艺、体育竞技——打格、旬邑婚俗礼仪、旬邑丧葬礼仪、旬邑面花制作技艺、旬邑布艺、旬邑石雕、南掌村芦席编织技艺、旬邑锣鼓、旬邑社火、旬邑龙舞、旬邑刺绣技艺、旬邑祭器炼制技艺、旬邑丧葬礼仪——官殡事、旬邑花子馍制作技艺、旬邑民间故事、旬邑御面制作技艺、石门爷传说、旬邑民间执事说唱词、旬邑十三花宴席、旬邑民间歌谣。

旬邑彩贴剪纸在2000年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查阅了很多资料,从我国剪纸产生的渊源,到彩色剪纸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拜访了省市有关剪纸专家,同时,用电话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等专家教授。当时申报的名称,经过了三定三改的过程,有的专家叫剪贴画,有的叫剪纸画,有的叫摞剪纸,有的叫库淑兰剪贴画,对这些名称专家各有各的说法,但还是不统一。我们就以上这些名称进行统一的分析研究,认为叫剪贴画,只有剪和贴,而没有画的笔痕,认为不行;再一个叫剪纸画,则认为只有剪纸还是没有画的意思;另外叫摞剪纸,感觉难以切合实际,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最后有的专家说干脆就叫库淑兰剪贴画,从表现上看很切合作品和作品的命名,但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角度难以申报成功。并且,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时间上要求必须在时限上达到100年的民间传统美术才能申报,库淑兰剪纸画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如果以库淑兰剪贴画名称来申报很难成功。最后通过专家讨论,采用“彩贴剪纸”申报,再在彩贴剪纸前面冠以旬邑,就以全名“旬邑彩贴剪纸”为题申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遂一举申报成功。在申报过程中,文化馆工作人员调查,挖掘、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撰写了高质量的申报文书,拍摄了200幅作品照片,聘请了专业摄像师,采集了大量的影视资料,录制完成了10分钟的申报专题片,汇总了大量的辅助材料。文化馆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能将我县这一独特的民间传统美术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付出的辛苦也是值得和无上光荣的。(刘敏学 撰稿)旬邑彩贴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敏学(左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文化部举行的颁牌仪式国务院文件国发〔2011〕14号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现予公布。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的台阶,为构建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积极的贡献。国务院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41项)

二、传统音乐(共计16项)

三、传统舞蹈(共计15项)

四、传统戏剧(共计20项)

五、曲艺(共计18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5项)

七、传统美术(共计13项)

八、传统技艺(共计26项)

九、传统医药(共计4项)

十、民俗(共计2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8项)

二、传统音乐(共计16项)

三、传统舞蹈(共计16项)

四、传统戏剧(共计28项)

五、曲艺(共计10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8项)

七、传统美术(共计19项)

八、传统技艺(共计28项)

九、传统医药(共计7项)

十、民俗(共计24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旬邑彩贴剪纸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一方面对现有的作品进行整理归类建档,建立了数字电子档和作品展览室,以供群众参观;另一方面从文字方面加强调查整理,投资12 万元出版旬邑彩贴剪纸和单色剪纸专集——《旬邑剪纸》,每年坚持举办彩贴剪纸研讨班,对传承人进行创作和创新学习辅导。

同时,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旬邑彩贴剪纸——保护规划。

一、总纲部分

旬邑彩贴剪纸已有100多年历史,是人类剪纸艺术的活化石。它是农耕文明的缩影,对研究我国农耕社会的民风民俗、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旬邑彩贴剪纸是在单色剪纸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剪纸艺术形式,是在民间传统剪纸基础上进行的独具特色的创新。彩贴剪纸采用多色彩纸,通过剪、贴、衬三种工艺流程,把剪好的各种彩色纸图形小构件,采用粘、贴、衬的方法, 创作成一幅完整的剪贴画,同时附一首民间歌谣,使作品成为一幅完美的艺术作品。内容以人物、动物、花卉、民俗、民歌以及宗教信仰为题材,达到富丽堂皇、神秘诡谲、浪漫夸张的艺术效果。旬邑彩贴剪纸以传统的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性地拓宽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原生态又超前的剪纸艺术新领域,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传承赓续、造型风格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传达的群众情感和寓教于乐功能,表达了民众的社会认识、实践经验、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为学者、专家研究原始剪纸艺术拓宽了思路。库淑兰彩贴剪纸作品1992年荣获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特等奖,1994年荣获文化部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大展金奖。

可随着一大批老年骨干作者的相继离世,旬邑彩贴剪纸已出现人亡艺绝的断代局面。加之彩贴剪纸原有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已经消失,导致彩贴剪纸已难以保持原生态形式。鉴于此种状况,我们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协调、主管单位负总责的原则,现已投资57万元建成旬邑彩贴剪纸陈列馆,这对进一步传承保护旬邑彩贴剪纸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指导原则(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通过科学有效的保护,使旬邑彩贴剪纸能够原生态地保存、传承,使它独特的剪、贴、衬的造型手法和与民间歌谣相映成趣的艺术魅力绽放异彩。(二)基本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科学规划,整体保存,和谐共存。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力求旬邑彩贴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三)保护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旬邑彩贴剪纸是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剪纸艺术,剪贴者首先注重的是作品表现的意念和内涵,创作难度极高,因此对有一定创作能力的人应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使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保留于世。

2. 尊重发展规律原则。发展和传承旬邑彩贴剪纸,要尊重发展规律,体现它的民族艺术特色,重点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克服制作缓慢、不便携带等诸多问题,走出一条长足发展的新路子。

3. 活态保护原则。充分利用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设施保留优秀的原创作品,记录创作者即兴而发的歌谣、谚语,保留有价值的场景、实物等。

4. 合理开发利用原则。长期以来,旬邑彩贴剪纸的收藏者多为专家、学者及专业院校,而要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奇葩走进千家万户,就需要从形式到内容做大幅度的调整和改进。只有合理地开发,才有发展和利用的价值。

5. 注重实际原则。旬邑彩贴剪纸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开发与保护都须立足本土,从实际出发,才能合理有效地传承与保护。

三、规划目标

一是建成400平方米的旬邑彩贴剪纸陈列馆。二是征集彩贴剪纸作品150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档资料,永久收藏。三是拍摄旬邑彩贴剪纸技艺专题片,征集彩贴剪纸民歌民谣,编印成卷。四是旬邑彩贴剪纸艺人传承讲习活动场所要设施完备、师资齐全,定期举办学习培训班,年培训人数50人。五是弘扬传承旬邑彩贴剪纸技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及艺人定期召开理论研讨会,编辑出版彩贴剪纸作品及相关理论文章,弘扬壮大旬邑彩贴剪纸艺术。

四、规划内容和范围

一是加强项目与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健全旬邑彩贴剪纸县、乡、村三级保护组织机构,制定保护制度和措施,对全县传承人每年定期培训。在非遗经费中专项列支传承人保护费用,并定期专访,每年定期为传承人做一次体检。

二是加强与项目相关的习俗文化的保护。深入项目所在地,调查、记录该项目在当地民俗活动中的文化内涵。

三是加强承载项目信息载体的保护。争取非遗知识列入小学社会常识课目,定期举办项目知识宣传和电视讲座。

四是加强项目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对彩贴剪纸艺术表现形式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和展示。

五、保护方式与方法(一)项目调查

1.对项目的构成、内容,采取文字记录、图表解释的方法健全项目的历史沿革、科学、艺术价值和内容。

2.对项目相关的文化习俗,利用照片和录像对该项目的文化习俗进行记载、编印成套项目资料。

3.旬邑彩贴剪纸由于创作时费时、费工,而现代人又不够重视,所以只在少数人的家庭传承下,才得以存在。(二)建档和记录

完善旬邑彩贴剪纸档案和记录工作,用文字、图片、录像作品健全项目档案,实行一项一档,做到文字和电子档共同保存。(三)建立传承机制1.传承人的评定

确定传承人名单,依据《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组织彩贴剪纸传承人的申报、评定工作。每隔三年评审一次,保证传承人的连续性。

2.传承人的建档

对已评定的传承人,填写《传承人审批表》,建立档案。

3.传承人的扶持

对生活有困难的传承人给予补贴,鼓励、资助传承人授徒和教育培训;为传承人提供传习活动场所,为传承人提供作品展示及宣传平台。(四)培训和传承

一是组织有关专家编写项目教材。二是定期举办学习培训班。三是争取项目列入当地小学社会常识课目。(五)加强对保护项目技艺的研究

彩贴剪纸非遗项目的保护研究重在色彩的搭配、构图设计、表现内容,通过对传承人培训加强彩贴剪纸的技艺研究。(六)用现代化的各种手法,对项目技艺进行保护。(七)在彩贴剪纸项目地,采取典型带动一般,利用农村民俗活动充分发展该项目的作用,进行有效保护。(八)定期两年举办一次该项目的文化研究交流活动,举办彩贴剪纸展示和陈列。(九)建立健全彩贴剪纸保护基础设施,对作品做到专项、专柜保护。

六、规划工作步骤(一)成立机构。建立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旬邑彩贴剪纸项目保护部,成立旬邑县彩贴剪纸协会,创建旬邑县剪纸基金会。(二)健全制度。一是制定旬邑县彩贴剪纸保护制度、管理制度、传承制度。二是实行专人管理。三是定期培训传承人。(三)明确职能。彩贴剪纸项目是旬邑县文化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非遗中心的主业,要对全县彩贴剪纸艺人的剪贴状况、授徒状况以及身体状况了如指掌,做到每月专访、长期联系,做好记录、汇总,为申报和保护工作打好基础。(四)开展工作。每年制订彩贴剪纸项目计划,及时与剪纸艺人沟通交流、合理分工、引导创作更多更有特色的剪纸作品。年终举办展览或展销会,为他们提供交流、展示和销售平台。(五)经验总结。每年做好年终总结,利用有效的奖励机制,调动剪纸艺人们的创作积极性,让每年评出的剪纸艺术家介绍经验,自主授徒,做好传、帮、带工作。(六)规范提高。实现彩贴剪纸项目管理保护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该项目的传承保护规格。七、规划时间安排

2010年建成400平方米的旬邑彩贴剪纸陈列馆。2012年征集彩贴剪纸作品150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档资料,永久收藏。2013年拍摄旬邑彩贴剪纸技艺专题片,征集彩贴剪纸民歌民谣,编印成卷。2014年旬邑彩贴剪纸艺人传承讲习活动场所达到设施完备、师资齐全,定期举办学习培训班,年培训人数50人,五年培训200人。2015年传承弘扬旬邑彩贴剪纸技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及艺人定期召开理论研讨会,编辑出版彩贴剪纸作品集及相关理论文章,弘扬壮大旬邑彩贴剪纸艺术。2016年完成一个现代化的保护体系。

八、保护措施、政策(一)明确职能。一是制定工作制度。二是设专人管理。三是制定保护措施。四是健全档案资料。五是提高保护档次。(二)政策法规。一是提请县政府公布非遗项目保护办法。二是每年结合“文化遗产日”举办专场展示活动。(三)专项资金。一是争取上级专项保护经费。二是将保护经费列入县财政计划,建立非遗传习所预算制度。三是设立保护基金。(四)数字化保护。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一条崭新的思路。通过数字技术的综合运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整理、归类,并通过数字技术进行记录、编辑、管理,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场景,使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清晰、全方位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厚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超越国界与文化的限制,感受到观看实物或实景的真切体验。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数字信息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收集、整理、记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信息,达到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护效果,从而更为安全、长久和有效地保护和传播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敏学 撰稿)旬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保护规划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