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横边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08:16:24

点击下载

作者:涂万作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笛横边邑

笛横边邑试读:

序《笛横边邑》

王宗仁

我对于云贵高原的风光,尤其是对那里青山绿水的向往由来已久。确切地说,它对我是既亲切又陌生。说陌生是因为至今我的双脚没有结结实实地殊过那里的土地,只是有过一两次乘车而过和走马观花旅游的经历。说亲切那自然是它对我特别的诱惑了。这不得不提起我攀援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那些滴水成冰的日子。那时候有两个地方让我无限羡慕,一个是苏杭,另一个就是云贵。时四季飘雪的青藏而言它们不是天堂又会是什么呢?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涂万作的这本《笛横边邑》满足了我向往已久的愿望,虽然我依旧是随着他的笔迹神游南国风光,但我很满足这本游记散文带给我的精神营养。

涂万作的散文文字灵动畅达,感情自然流露。他写的多是些身边的事情和事物,人、山、水、动物、花草,都可以成为他与之交流和思考的对象。没有无谓的喧嚣,尽可能地保持着真实的自我。这样的散文像一条清沏见底的小溪,欢畅地在山间流淌,寻找蕴含在生活里的重量和诗意。

像写塞北的风光不能不写雪一样,写南国的景色怎能不写水呢?我们果真在作者的散文中看到了这样的描写:“贵州是山的王国,这王国离不开水的滋养”,“贵州之贵,除了山有山的性格,水有水的柔情,人有人的精神之外,那就是中国革命把走向成功的‘拐点’留在了贵州,使贵州高贵的气息在国酒茅台的醉香里引人入醉。”尽管他也写到了山也写到了人,但是我还是能隐约地感觉到作者对贵州的水是情有独钟的。何况在他的笔下总是让水围绕着山和人流转,字里行间让人能读出水的无处不在处处在:河水、溪水、江水、潭水、泉水……贵州的水是智慧的水,是灵性的水,“智慧因水而在,灵性因水而动。”水有共性,更有个性。个性孕育了共性。

作者说:“江口是水做的。水好比江口的‘洛神’,掌管了所有的风景,她藉着晶莹的脉络,让江口的山川、村寨、田野、树木、小河,一年四季都流淌着迷人的色彩。”“掌管”二字用得何等精妙,把水人格化了。水早已渗入“村民们的灵魂深处。他们不满足于只在潮涨潮落之时,静候天气的阴晴变化,而是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采竹于山,取水于泉,化露为浆,制造出一摞摞精美的纸张。”用水制造出了精美的纸张,这样的夸张在这里显得那么的恰如其分。因为它既源于生活的真实,又是作者对真实生活的美丽想象(见《水色江口》)。

作者又说:镇远的“半个身子泡在水里”。他继续采用拟人法写水,多么形象!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迹游览镇远一趟吧:“从步行街穿城而过,再借一叶渔舟在下舞阳河上放飞思绪,那肃穆的天后宫、庄严的四宫殿;那虎踞一隅的北门城楼、檀香四溢的紫阳书院;那鳞次栉比的仿古建筑、祥和恬静的传统民居,像一面巨大的、色彩丰富的展屏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几乎醉了,我为古城人临水而居的惬意而醉!”文尾:“水是镇远的血液。”这句话与文前那句“半个身子泡在水里”呼应得多么自然,深刻(见《水:镇远的灵魂》)。

作者还说:甲茶是“‘小桥流水’过后的豁然开朗,那是瞬间惊喜之余的长久回味。”他在题为《旖旎甲茶》的散文里,一改过往直接写水的贯用手法,而是借用竹、岸、洞为依托写水,别具一格。竹“将碧云潭外的皎皎清波揽入怀中,化作竹溪”,使得甲茶河两岸竹浪翻滚,延绵起伏;水边的岸“是绿色的,绿得纯正,绿得品位极高”,一眼望不到边的岸,让人领会南国绿茵水色互映相融的独特美景。

我很喜欢《明湖秋韵》这篇散文。明湖自然也是水了,但是作者着力写的不仅仅是水,它给人留下的是一个“韵”字,回味绵长、向往无限的秋韵。作者采用诗文相间又相融的新颖形式,描绘明湖平静而充满情味的秋韵。文的凝练诗的意蕴放大了作者要表达“韵”的愿望,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明湖的深远之美。散文的开篇就这样写道:“天蓝水碧,阳暖云淡,一派高原的明快。也许是远离都市喧嚣,明湖格外幽静……所有关于秋的描写、秋的比喻以及咏秋的诗句,都可在明湖找到相应的背景。”秋韵在哪里?一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和一片落叶,成为作者寄托明湖秋韵的载体。请看那短短的6行诗里就让人读出了这对情侣这片落叶所蕴含的意味:“枝头那片叶子/是一枚/飞往秋天的机票/在它染红的时候/也许是/相拥的热烈。”把即将进入秋的要红未红的叶子比作飞往秋天的机票,这种情味饱满的奇思妙想,没法不让人拍案叫绝!秋红来了,是相拥的热烈。不是吗?那片叶子,兴奋,但是它不会忘记保持沉默。因为它还有更重要的使命:坠落。作者走在湖畔小径上,偶尔,一片飘黄的叶子带着秋的执意落在他衣襟上,“落叶是生命最后的风景,它有一种苍凉的美,它将青春许与太阳之后,又把筋骨奉献给了养育它的大地,它用彻底的回报完成了作为生命的神圣。”作者感叹:“人生一如草木,枯荣一季,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人在飘落的时候是否也有眼前叶子般的诗意与从容呢?”这是走进秋的深层之后的发问。此时,作者听着在晚风扑面中从新郎新娘的轿车里传来邓丽君委婉的歌声,心头竟然好不怅惘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这篇为明湖写情壮景的散文到此刹往。这个悲凉意味的结尾并没有削弱散文的意境,也没有削弱明湖的秋韵。恰恰相反。古往今来,多少个文人墨客颂秋,多少个有志之士爱秋,只因为严冬始于深秋,还因为春花源于落叶!

读涂万作的多篇散文,常常会有读《明湖秋韵》这样诗意深长、情韵萦绕的美的享受。当然不会是每篇。散文创作是一条无尽的路,漫长的探索、创新的过程。我和作者都应该永远记着,文学远比生活要丰富要精彩,要不文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光有生活是写不出好散文的,做好自己,不断地思索,探寻。绿色够不上散文的富有,红色够不上散文的成熟。散文的丰富和成熟是白色的,是自己发光。近看无,远看有。相同于农田里搭镰收割时麦子的颜色,金黄金黄得几乎看不出颜色!2011年12月(王宗仁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第1章黔韵悠然灵性贵州

一个“黔”字,最易让人想起“黔之驴”,想起“黔驴技穷”,想起“夜郎自大”。世人对“黔”误读久矣,甚至殃及它所代表的贵州。黔本无驴,何来“黔驴技穷”?而“汉孰与我大”乃滇王之语。可见,“莫须有”不仅模糊了贵州之美,也氮氢了贵州之贵。

贵州之贵是贵州之美的灵魂,山的阳刚,水的柔媚,殷殷切切,实实在在。正如陈毅元帅所赞的“真山真水”。我对贵州的钟情,源自《诗经》,准确的讲,源自《诗经》中“风”的部分。对于“雅”与“颂”所代表的朝廷与宗庙之音,我是敬而疏之的。“风”是民歌,最平民、最纯朴,也最动人。每每在“风”中徜徉,就会联想到贵州许多去处,仿佛“关关雏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的意境就出自黔地某个水岸沙洲。《说文》释“黔”:黑色,黎也。如:黔庶、黎民,即平民百姓。《庄子.天运》有“鹊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意思是白色的天鹅不需要天天沐浴而毛色自然洁白,黑色的乌鸦不需要每天用黑色渍染而毛色自然乌黑,乌鸦的黑与天鹅的白都是最本质的颜色,贵州简称“黔”,诊释的是贵州的天然与质朴。

我常常想,要是把某个地方比作不施脂粉的清纯女子,那就非贵州莫属了。比如我读《诗经》“野有蔓草,零露鸿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时候,就想起《山坳里的中国》作者何博传说的“贵州人,跟贵州的山水一样,素雅古朴,秀丽清爽,柔情脉脉,灵气楚楚……”;读“兼蔑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想起黔东南镇远的铁溪,黔北嵋潭的嵋江,黔南平塘的甲茶河……;读“青青子拎,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时候,就想起流传于贵州民间那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

那些故事的背景有山水田园,有深林幽竹,有洞石泉瀑。而故事的魂就融化在曼妙的歌舞里。所以侗家人说“饭养身,歌养心。”歌是侗家人的精气神,也是贵州人的精气神。我喜欢侗族的大歌,喜欢彝族的《阿西里西》,喜欢布依族的《花红》,喜欢讫佬族的《睛姐下河洗衣裳》,还有土家族柔美的摆手舞、苗家儿女欢快的迎宾舞……

载歌载舞是一个民族风情、习俗、性格与精神的体现,更何况在贵州这样一个充满山情水韵的地方。我以为,“贵州公园省”决非浪得虚名。可用三句话总揽:自然生态神奇秀美,民族风情绚丽多姿,红色文化声名遐迩。你看,雄浑豪迈、飞流高挂近80米的黄果树大瀑布;宏伟空阔、纵深十余公里的织金洞;“崔冤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的梵净!水明草茂、鹤雁之乡、海拔2000余米的高原之湖草海;以及遵义会址之雄风,红军四渡遗迹之浩气……无一不令人神往。

记得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评价贵州是“贵不可言。”贵州何以为贵,青山绿水乎?蕴藏丰富乎?抑或人文的璀璨!窃以为,贵州之贵,除了山有山的性格,水有水的柔情,人有人的精神之外,那就是中国革命把走向成功的“拐点”留在了贵州,使贵州高贵的气息在国酒茅台的醇香里引人人醉。

贵州的山阳刚而健硕,它们以其强壮的躯干站众成壁垒,守卫着山国的清纯、宁静与安详。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它又张开双臂,迎接着万紫千红的颜色,让十里画廊、百里杜鹃分外妖烧。当我站在高高的韭菜坪上,放眼望去是莽莽乌蒙的豪迈。蜿蜒的乌、盘二江,如二龙戏珠,直奔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留下诗画般的流域风光。使得蜿蜒的澳水河、都柳江,以及古老的井洲可之水分外迷人。

乌江源头也许就是古夜郎的文化源头,因为每一脚都可能踢出秦砖汉瓦的赫章可乐,作为夜郎国鼎盛时期的古都遗址,越来越被更多的学者认可。早在秦汉时期,“西南夷”辖地甚广,形成了政治、经济范围内的民族文化融合。由于历史久远,夜郎古国的文明中心尚无定论,所以2000多年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当夜郎余韵散去,时至明末清初,在黔北洛安江某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聚集了以“西南三巨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流,那里沙暖滩平,岸笼烟翠,吁陌田园,桑簧环绕。学人们渔樵耕读,涉猎甚广,天文地理,经农医字,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学术成就影响深远。这一文化现象被“浙大西迁”时的学者们命名为“沙滩文化”。沙滩文化的形成,无疑是贵州文化的亮点。“山中含清淑磅礴之气,人物有调风流之情。”学人陈福桐先生的题词,是贵州地灵人杰的精妙注脚,“蛮夷之邦”与“穷山恶水”之说差矣!贵州山水最是多情,山是藏珍之山,水是含珠之水。“开门见山”成就了贵州男人坚毅率真;临水而居滋养了贵州女人温婉多情。灵性贵州,清韵如歌,既高亢明亮,又婉转悠扬……纸贵新堡

贵阳新堡乡的香纸沟远比新堡出名,是不争的事实。香纸沟,一个灵韵流逸的地方,有幽静的山林,有清澈的溪流,有茂密的修竹,还有偶尔从吁陌间飞起的三两只白鹭……但这些还不足以使其闻名于世,因为此类的景致在贵阳城周边并非鲜见。

我想到的是一个与之相去甚远的话题,那就是战争。相对人类文明而言,战争也许是把双刃剑,既是毁灭者,又是孕育者。比如秦汉以来的长城,共国时期的岳阳楼,还有贵州境内诸多军事古屯堡,不都是战争留下来的文明成果吗!就说新堡的香纸沟吧,能够冠以“世界最古老造纸术活化石”之称,也与战争关联紧密。

时间回溯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实施“调北征南”军事战略时,从江浙运兵经湖南转战贵州,屯兵于新堡一带。许多湘人随军迁徙此地,其中一些深得蔡伦造纸技法者,面对满山的竹子、纯净的泉水与温和的气候,兴奋不已:这可是生产纸品的卜佳所在呀!恰逢其时,战事吃紧,军队用纸需求日增,这些造纸工匠便有了用武之地。天长日久,不知是湘人聚居的缘故,还是造纸人为表思乡之情,借用“湘子”与“乡梓”之谐音,称此地为“湘子沟”。

光阴似箭,战争的烽火早已灰飞烟灭,当年的造纸技艺被传承了下来,新堡的百姓不仅掌握了造纸要术,还有了创新和发展,到明末清初达到极致,使得所造“香纸”一度被御封为“神圣纸品”,这才有了之后家家晒竹、户户造纸的繁荣景象,“湘子沟”之名逐渐演变成了香纸沟。

香纸沟古老的造纸工艺,毕竟无法满足今人的用纸需要,因而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人们青睐的理由。香纸沟最初吸引我的,正出于这样的怀古情结。不难想象.昔人以香纸沟为造纸基地,是颇具慧眼的,君不见陶翁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描写,在这里尤为贴切。而且十里之地,果木扶疏,桃林夹岸,流泉飞瀑,野尧相逐,更具田园牧歌式的人间美景。

大凡灵秀之地,是不能没有故事的。关于香纸沟,民间还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比如“湘人彭祖学梦中学艺”“神仙传授造纸术”等……传说不需要考证,尤其在新堡这样蕴涵着自然大美的地方。

当我沐浴着冬日阳光来到新堡时,却没有一脚踏进历史深处的厚重感,倒是清新的空气、绚烂的山野更让人心旷神怡。眼前一条条“村村通”宽畅公路,绵延直曲,链接着山坳、河谷、田坝边的村村寨寨,使得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快捷融为一体。因此说返璞归真,是有些牵强了,因为这里已经注人了太多的现代元素,新农村建设使得先前茅草房“洗心革面”,出落成亮丽的乡间别墅,成片的小楼群在千载渺锣,百年银杏的掩映下,更添一抹诗情画意。

信步干河边的小路,空气里弥漫着菜蔬的芬芳与幽幽纸香,香纸沟沉浸在一片诗意氛围里。小路在降陌间延伸,儿时的绮梦恍若再现,一种久违了的对乡土的怀恋之情袭上心头,乡梓兮,乡子!我忽然想起约翰.丹弗的经典音乐《故乡之路》,那低缓、宛转的旋律在耳际萦绕……

小路将我带到一处被称作“活化石”的造纸作坊,作坊位于香纸沟河谷低处,远远望去,一如错落的庐舍,溪涧边浑圆如轮的水车徐徐转动,让人联想到中世纪北欧风格的时钟,古拙典雅。趋步近前,但见由木柱支撑的“庐舍”内,石碾吱吱呀呀,在石槽中画着一成不变的圆,仿佛在不厌其烦地讲述着悠悠往事。这是一个距今1900多年的蔡侯纸制作场景的再现:水渠、水车、水轮;石碾、石槽、石锅;破竹、沤竹、煮竹;提浆、抄纸、烘晾……整个流水线般的造纸过程,都是围绕竹子进行的。它更像一幅灵动的立体画卷,再现了72道工序的逻辑联系与精妙法则。

水车在流水的作用下悠悠转动,工人们娴熟的技艺,让古老的造纸术在香纸沟延仲着它的历史,曾经让国人自豪的造纸术,纵贯两千年,横越丝绸路,借风《天工开物》,惠泽五洲四海,不仅丰满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神韵,还成就了南宋文豪苏东坡的赤壁风流,堪称人类文明之瑰宝。

尽管600多年的时光随风消逝,但面对作坊.我还是如同进人到昔年那水车轮转、纸香弥漫、戎马控惚的遥远岁月……

战争文化丰富了新堡的历史,香纸沟的古法造纸,堪称是上天赐给新堡一笔不菲的财富,如何收藏、使用,检验着新堡人的眼光与智慧。也许,保住了“作坊”,就如同留住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就留住了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

我以为,香纸沟是新堡的名片,但香纸沟不再只属于新堡了。风情苗都

一个普通寨子到了“都”的级别,就该有些规模了。这个寨子叫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黔东南雷山境内一段谷地。千百年来,那里世居的苗族人家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对古朴的生活习惯不离不弃。随着交通与信息的快速进化,特有的民族风情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引得追山问水、寻幽探胜的八方游人趋之若鹜,繁荣随之而来,于是苗都诞生了。

说到“都”,自然让人想到城垣的伟岸与高危,但这些与苗都相去甚远,倒是水的柔美与木的潇洒俯仰皆是。

水是从雷公山深处蜿蜒而来的,她带着原始的清丽,将一脉纯情化作晶莹的白水河,映照着古老而年轻的苗寨。水让春天的葱绿与夏天的繁茂留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使得万木争荣、百花竞放的景象随处可见。

如果说水美化了苗乡风物,那么木则支撑着苗家精神。你看,从寨子四周的森林环绕,到吊脚楼的横梁竖柱;从风雨桥的古朴华丽,到进寨亭的枫香柏韵;从一应俱全的日用家什,到木色如新的工艺制品,无不印证这个民族与木的不解之缘。

当我顺着石板路沿河走来,但见岸柳成阵,山竹清潇.层层叠叠的木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放眼望去,整个苗寨依山傍水,次第延绵,蔚为壮观。我在想,一个饱经风霜的族群,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尚有如此体系完整、规模宏大的传承,让人感叹。

这是一个谜一样的民族,并且有着谜一样的“身世”,史有“蛋尤遗裔”之说。蚩尤同黄、炎二帝合称中华民族三大始祖,大约4600年前,黄帝先克炎帝,后与蛋尤展开“琢鹿之战”。蛋尤陨命,群龙无首,部落解体,其中的部分南迁者,便是今天苗族的先祖。而西江苗寨正是苗族同胞大迁徙过程中的集结地之一,漫长的跋涉岁月,锻造了他们坚定顽强、浪漫乐观的民族性格。

我忽然想起关于苗族始祖姜央生于枫树的传说,想起黔东南苗族的优美史诗《枫木歌》:“回头看太初,悠悠最远古,砍倒枫木树,树心生妹留;树梢生鸥鸽:树克变成鼓;树叶变燕子;树根变泥鳅……”不禁为苗家的“枫树崇拜”而神往。

在中国各民族中,苗族以人口众多,支系纷繁,居住分散最著。而苗族的分类是以直观的头饰与服饰色调作为区分标志,于是就有了“红苗”、“黑苗”、“青苗”、“花苗”等多种称谓。苗都是民族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缩影,从他们的发型、服饰,以及民居风格,可依稀领略到魏晋古风,唐宋遗韵。那艺术价值极高的传统手工艺银饰、蜡染、丝绣,在少女们琳琅满目的节日盛装上得到集中体现,比如银饰有银乾、银梳、银替、银围、银镯、银耳环与银项圈;蜡染古装有大花便衣、黑给裙、花带与大花围腰;刺绣有给绣、平绣、叠绣和贴绣,其中尤以络绣突出,服饰的膜拜与图腾,印证了“苗族历史是穿在身上的”那句话。有人称西江苗寨是灵动的民族民俗博物馆,实不为过。我以为,其丰富的“馆藏”,正是苗族同胞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譬如充满农家风情的长桌席。顾名思义,长桌席就是将低矮桌子以长排摆放,客人依次围桌而食。

每当夜幕降临,月挂柳梢,灯笼映照,正是长桌夜宴时。坐在那盛满苗家风味的小盘小碟前,饮一盅醇香幽幽的糯米酒,再听一曲苗族姑娘清丽甜润的敬酒歌,岂不美妙!吃罢长桌饭,在镂窗雕扇的农家吊脚楼旅馆住上一宿,或在露天舞场,欣赏一回精彩的苗族舞蹈,又该是何等的惬意!

当苗族小伙的芦笙流淌着动人的乐曲,我的思绪亦随着苗族姑娘的倩影翩翩律动。 自古以来,苗族的风情似乎与“三”有着不解之缘。你看,那粗犷的“三大舞”:铜鼓舞、木鼓舞、芦笙舞;那热闹的“三大节”:爬坡节、吃新节、苗年节(鼓藏节);那婉转的“三大歌”:飞歌、酒歌、游方歌;那激烈的“三大赛”:斗牛赛、斗鸟赛、斗鸡赛等等,无不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苗家人开朗乐观的处世态度与热爱生活的浪漫情怀。这些“三”所诊释的风情,仍可在清代《百苗图》中领略。《百苗图》是一份图文并茂的文化珍藏,它形象地记载着苗族同胞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如耕作渔猎、织染服饰、婚丧嫁娶、歌舞饮食、宗教信仰……构图精妙,栩栩如生。难怪史学家们感叹:苗族的历史是“浓缩了的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苗族的历史业已远去,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这个享有“中国苗族第一寨”美誉的灵秀之地,值得人们回味的东西太多。也许是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世无争的和谐安宁,保护完好的植被,清澈纯净的河水,才有了青山绿水的妩媚。

面对“中国最美的风情小镇”美誉的苗都,我更期待这里浓郁的民族文化与旖旎的田园风光,能够被长久保留,以至每次拜访时,都可带回一份恬静、自然、愉悦的心情。碧阳春色

巍巍乌蒙,汤汤山国,气贯两江,汇融三省。地处毕节试验区中心的玉兰花城,从西府海棠的芬芳中走来,掩映在阳光流淌的碧阳湖卜,庄严秀丽,气象万千。

高原的春天如期而至,大地泛绿,川岳拥翠,在这是个最让人心动的季节,我来到了毕节,来到了暖意融融的碧阳湖。而此时的碧阳湖一如瑶池仙子,守候在毕节市最为傲人的南部新区,不仅与古老的流仓桥相映成景,还以山为屏,让300亩水域独占上林春色。

黔西北高原自古乃风物闲美之地,而碧阳湖更是仪态万方。它虽不似威宁草海的宽阔浩森,也没有纳雍总溪河的百转千回,却有着一样的气质:明丽、清灵、高贵。

春天的碧阳湖是宁静的,水边的草地早已弥漫着植物的气息,岸边的柳丝如少女秀发般清扬柔婉。碧阳湖这湾与新区一起长大的人工湖泊,已然出落得楚楚动人,成了毕节人最为心仪的去处。那旖旎的春光,就挥洒在桃红李白、鸟语花香的景色里。

行走在碧阳湖畔,不由忆起江南的杏花春雨,忆起江南的温婉多情,一时感从中来。想毕节这个汉代以来的平夷小县,州邑边镇,曾经的风花雪月,曾经的刀光剑影,已然烟消云散。那悠悠水西,奢香故里,一代女杰,婉风流转;那骚外长亭,枫桥旧韵,英雄作别,血染雄关……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怎禁得跌宕起伏,载浮载沉,亦兴亦废。毕节早已由青涩走向成熟,擅变为一座现代化繁华都市。如今,辖地8乡27镇,让近130万汉、彝、苗等22个民族同胞,安居乐业,共享盛世繁荣。

毕节,历史不可以忘记。

当我来到七星关遗址,面对旧垣残月,不能不感叹一代贤相诸葛武侯的鞠躬尽瘁。他劳军南邑,祭七星以求久安,最终却没能阻止蜀汉政权的迅速消亡,空留“七星映斗”任人凭吊。

而大屯土司庄园,更隐于深山野著,从容面对世态炎凉。这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深深宅院,一如彝族的文化坐标,让我能够循着余象仪、余达父的人生旅痕,触摸到一代民族学人的家国情怀。达父其人,少谙经史,弱冠求学东洋,一侯有成即投身革命。在他人生的收官之际,将文人的诗意想象,摇曳在庄园的改扩建上,让水西文化的精髓,融人到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里,不着雕痕,自然流畅。使得这座美轮美免的土司庄园,留给后人的,除了取之不尽的彝族文化之遗,就只有发自心底的感叹了。

正当我神思飞扬之际,一行白鹭掠过头顶,在碧阳湖上空划出一道弧,向着湖面小岛飞去。小岛岚雾轻萦,树隐山淡,一时间,那种亦真亦幻的禅意之美,让我如醉如痴……

毕节是一座率性、真诚、充满亲和力的城市,但要真正读懂它,肤浅的浏览必定无济于事。毕节人文深邃,你要是踏上这片神奇土地,一定要到猪拱警 西南苗王城遗址处,感受一代英雄的豪迈气息,否则,就体会不到毕节男人的阳刚俊朗;也一定要在土司庄园的绣楼寻味那带有书香的婉约,否则,就不会懂得毕节女子的似水柔情。如果这还不够,不妨在灵峰寺宝刹前发一番思古之幽情,或在溜洱河峡谷的幽静处听一会儿天籁泉音。如果,你依然意犹未尽,那就到大南山苗寨,去感受一番苗文化的古朴与纯美吧!那里可是现代世界苗族人的故乡。曾几何时,“全国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研究会”在驭览八方之后,执意将“苗语川滇黔方言标准音点”的桂冠,加冕在这个有着纯净苗语环境和优美“硬哒嘀”舞的普通寨落,从此,民风淳朴的大南山,就成了海内外苗族同胞无比向往的地方。

也许,岁月在毕节留下的点睛之笔,还不是那些散逸在不同历史层面上的跨世纪文明。记得去年春天,当我沿着红军的足迹,来到林口老鹰洞一带的“鸡鸣三省”,才感觉到“红色”在毕节的分量。

遥想“1935",寒梅初放。中央红军藉遵义会议后娄山关首胜之势,渡江北上,剑指川南,意在直取成都,建立川西根据地。因受阻于川军,转而向西,经古蔺、古宋诸县,转战至川滇黔三省交界的“鸡鸣三省”,又与云南敌军遭遇,前进受阻。中央政治局旋即召开会议,作出了原路反攻遵义之决定。这一不得已的“回马枪”,竟出其不意地刺中了遵义守敌,红军因此赢得战略转移时间。适逢兵机诡橘,战事控惚,一代伟人毛泽东身临险峰深壑,眼前谷空水远,耳畔战马嘶鸣,不由高吟:“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红军走马“鸡鸣三省”给了毕节以千载难逢的机缘,500()多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加人到自己的队伍。从此,“鸡鸣三省”在毕节人民心中,就有了不可忽略之重。站在由萧克将军题写的“鸡鸣三省”纪念碑前,眺望一河之隔那延绵的川滇群山,不能不心潮起伏,虽然半个世纪前的铁马金戈早已尘埃落定,但千里乌蒙的雄浑苍郁,总能够让人想起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

往者往矣,聪明的毕节人,对圣地的厚重与深邃,早已了然于心。他们将红色畅想铺陈在悬崖绝壁处的山头之上,铺陈在苍松翠柏的呵护之间,铺陈在一丛丛白玉兰树的清香里,可谓苦心孤诣。我忽然悟出毕节人立白玉兰为市花的深层含意,玉兰的圣洁,玉兰的典雅,玉兰的高贵,不正诊释了毕节人对品位的理解与追求吗!难怪毕节城的街道、广场、小区,以及公园、水岸,早已是玉兰如雪,芬芳一片……

就说眼前的碧阳湖,玉兰树的倩影,亦约约绰绰无处不在。它们引领着我,在春色里漫步。本属不经意间地行走,可来到湖畔的中心广场,就再也无法无动于衷。如果冠以少数民族风情园,必不为过。先不说那用于大型庆典活动、演唱会与民族歌会的圆形舞台是何等气派,单就花坛之上那笑逐颜开的风信子、郁金香、虞美人和迎春花们,就足以让人意乱情迷。但最让广场生色的,是中国结式灯柱与彝苗少女形象的灯塑。广场的底色本是由无数块青砖敷成的,只因有茵茵草坪的衬托,才使得一幅立体的《春湖盛景图》自自然然地展开。

既是少数民族风情园,若就此打住,必埋没了设计者的初衷。因为真正的大手笔反映在广场一侧的临湖围栏浮雕之上。浮雕的载体属于质地优良的汉白玉石,那是从乌蒙深处,或是乌珠二水的源头采集而来的。创作者们直当那就是一张张上乘的徽宣,一任灵感汪洋悠肆、任意挥洒。于是乎,造型极度夸张的舞者,让夜郎乐舞、黔西花灯、阿西里西和苗族大迁徙舞之类的原生态舞蹈,跃然其上。或古朴、或柔美、或欢快,使得一幅幅精美绝伦浮雕作品,直让人眼花缭乱。透过图案中的形象,我看到高原人的灵性与奔放,而这些恰恰是碧阳湖精神与性格的写照。要不然摩崖石刻上的戴明贤手书“碧阳湖”,缘何如此的气韵隽秀,遒劲洒脱。“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丰富了碧阳湖的颜色,也丰满了碧阳湖的内涵。我不由得朝着湖畔那欣欣向荣的毕节城看去,顿觉祥瑞升腾。忽心生疑惑,不知是试验区的巨大气场影响了碧阳湖,还是碧阳湖的山光水韵感染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笛横边邑——隆里古城怀想

人间四月,山笼烟翠.树木青葱。我来到万千春色中的隆里古城,没想到这个出身于明洪武年间的边邑小镇,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依旧丰姿绰约,神韵独具。

曾几何时,纵横四海的朱元璋,攻城略地,兵及贵州。为了实现他“调北征南,进军湖广”的战略构想,执意在湘黔边界的锦屏之南,建造了这座闻名于世的军事要塞。面对古堡,不禁神思飞扬,眼前浮现当年情景:一代袅雄跃马青山界,举目四望,但见翠峰叠置,群芳斗艳,宛若一道彩色屏障;群山之间,平畴青绕,田野如画,那波光粼粼的龙溪河,蜿蜒逸通,盘桓于浓荫遮蔽的村舍,生机盎然。不由叹道:真“锦屏”也!

于是,龙溪河畔,一座中式城堡诞生了……

时过境迁,让朱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城池所在,竟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贬滴之地。这亦文亦武的历史节点,使得隆里注定要成为后人探幽怀古的文化大观。

走进古城,冷兵器时代遗痕再现,街道交错,巷甫纵横,机关遍布,以至“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而街道的“丁”字结构,更有利于冷兵器时代的巷战攻守,战争思维左右着城建走向。但战争毕竟是血腥的,尽管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影响,终究遮盖不了其杀伐与征服的固有本质。因此,对于隆里,我更愿意面对它的另一面,那就是田园牧歌般的恬静与深邃瑰玮的人文。

锦屏地处苗侗文化腹地,精彩纷呈的民风民情、不知醉倒了多少中外游人。然而,处在少数民族聚居中心地带的隆里,却活跃着一支汉人族群 明代屯军后裔,他们的先祖来自苏、皖、浙、赣。数百年的春花秋月,在苗侗文化的强势影响面前,他们凭藉古城的人文壁垒,不舍大汉遗风,完整地保留了江南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此,学者余秋雨十分感慨,定义为“汉文化孤岛现象”。这也许是隆里作为“中国生态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注脚吧!

隆里之所以能激起我对遥远过去的怀想,除了延续至今的汉戏、龙灯、腌鱼、腊肉、重阳米酒……还有那极具徽派建筑特色的旧江南民居。你看,一溜的马头墙交叠的古屋,灰白砖、小青瓦、双脊檐,鳞次栉比,古意潇潇;那檐墙之上的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壁画,看似随意勾勒,却生动自然,意境悠远,尽显江南民风的尊贵典雅。

当然,仅有作为历史符号的旧时建筑,尽管有挺拔的城墙,也难以支撑古城的厚重。这在我踏人清阳门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古老的街道弥漫着浓郁的沧桑感,那些冠以“济阳第”、“关西第”、“三槐第”、“书香第”等等“第”级门楼,依然鲜亮如新,看不到一丝败落的痕迹。完好的保存,似乎印证了旧主的身份,至于“东家”是何等人物,不得而知。不过,“三槐第”门联之意,也许能揭示一二:

两晋家风 自昔衣冠飞凤阔

三槐世泽 于今声望著龙标龙标者,王昌龄也。这位命运多蚌的盛唐边塞诗人,与隆里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自非三言两语能够囊括。遥想当年,官至祀水尉的王昌龄,因作《梨花赋》获罪朝廷,被降官龙标尉,贬滴黔东南锦屏县隆里所,人道王龙标。诗人之过本属“不谨小节”,却被政敌攻汗,以至“两窜遐荒”。对此,王昌龄以诗示友,坦陈心迹:“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遭遇令挚友李白伤怀不已,深情写下流传后世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段传世佳话,为后人津津乐道。

作为边塞诗之王,王昌龄一度被尊为“七绝圣手”,他的《出塞》脍炙人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该诗意境开阔,大气纵横,其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跃然纸上,至今读来,仍如雷贯耳。王昌龄在隆里期间,重视教化,传道授学,使得古镇文风日盛,以至后来考中举人、进士者甚多。

王昌龄的隆里经历,不仅丰富了古城的人文蕴涵,其学识人品与巨匠风采也让后人景仰。隆里人感念其德,先后建立了龙标书院、王昌龄祠、状元祠、状元桥等以作纪念。每逢清明时节,百姓相约前往王昌龄墓衣冠家祭拜,这一习俗仍延续至今。

隆里是一个充满山情水韵的地方,独特的高原盆地气候,使得自古以来就有“平坝收白露,山上打秋分”之说。而每年仲春时节,更是一派“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的独特风光,令人神往。“边邑鸿声一例秋,大波平日绕山流”。唐代诗人子兰的吟唱,仿佛是对隆里的写照。你看,无论是“五嗯春晓”,还是“金星昔照”,抑或“龙溪月夜”……“龙标八景”所揭示的正是古城的宁静与幽雅,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农耕生活,更像是一首古老的童谣,悠远、恒久、余韵袅袅。我突发奇想,几时再来隆里,做个散淡之人:品一杯月,钓一溪云、横一支笛……水色江口

江口是水做的。

水好比江口的“洛神”,掌管了所有的风景,她藉着晶莹的脉络,让江口的山川、村寨、田野、树木、小河,一年四季都流淌着迷人的色彩。

她将“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的魂魄,融人方圆五百余公里的梵天净土,使得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般的身影无处不在。我对梵净山的崇拜,来自独立虚空的金顶与笑傲苍弯的蘑菇石,那是大自然的杰作,俊拔瑰伟,巧夺天工!千百年来,每当金顶佛光乍现,紫气盘桓,便有雾卷云舒,大开大合的景象。而这种“大开大合”遮蔽下的混沌与雄浑,幻化出来的正是云袖轻哟、风仪绰约的“洛神”之美。

我把江口之水比作“洛神”,是因为她的圣洁与神秘。她到底从哪里来?凡胎肉眼是觉察不到的,要不然,怎么会有云舍村那深邃莫测的“神龙潭”!云舍村如同梵净山麓的东篱别苑,是土家人世代栖息的家园。岁月更替,往事如烟,神龙潭已然是土家人的图腾象征。

因为潭水的滋养与润泽,云舍村才出落成仙境般的“云中之舍”,云舍村人的精气神才一如既往的饱满旺盛。春去秋来,泊泊不息的龙潭水,早已渗入村民们的灵魂深处。他们不满足于只在潮涨潮落之时,静候天气的阴晴变化,而是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采竹于山,取水于泉,化露为浆,制造出一擦擦精美的纸张。虽然他们无法探寻神龙潭永不枯竭的奥秘,却能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恬静、和谐、柔美的《水乡耕织图》……

水是江口的灵魂。不知是哪一年的哪一天,系出名门的太平河与阂孝河,宛若相爱已久的“恋人”,终于走到一起,于是,便有了清奇俊朗,充满生机的大江。大江透逸东去,情意缝蜷,于枪然回首间,荡出一片世外桃源,这就是“江口”。江口与“洛神”相会于梵净山之东南一隅,那幽兰的芬芳,早已化作“定心池”之玉液,“聚水盆”之甘霖。当我从两江口一路走来,领略到的,是白水洞瀑布的激昂澎湃,马槽河、牛尾河的千回百转,落地湖、姊妹潭的平静含蓄,以及盘溪、鱼粮溪的低吟浅唱。

我第一次感受江口之水的别样情致,是在今夏的黑湾河。那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清空万里,冰轮流转。月光下的黑湾河,珠圆玉润、水波澈淞,两岸树笼烟黛,鹅卵石错落其间。

当一江清丽叮咚而来的时候,我旋即被那冰肌玉骨般的柔婉所吸引。我不顾一切地走近她,触摸到的竟是无比的曼妙与圣洁!我俯身而吸,浅尝甘露,顿觉一乱醇美直人心脾。不由心生感慨:“此水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甜,’!

多情最是江口水。你看她涓涓潺潺,纤尘不染。那高贵的气质,凝聚着山川日月之精华。所以,她流向哪里,哪里就有栩栩灵动的韵律、就有郁郁葱葱的春意、就有超凡绝俗的旖旎、就有优美动人的传说……

当我登临万宝岩,极目眺望,雨雾中的“睡美人”山,玉影横斜,淡定而安详。忽然联想起发生在梵净山麓的“仙凡之恋” 神女翠姑与少年春敦的爱情故事,那是梵净山版的《牛郎织女》与《七仙女下凡》,一样的忠贞不渝,一样的感天动地,一样的凄美迷离……而就在那一刻,沉浮在云海中的“睡美人”山,若隐若现,恍如沐浴的“洛神”,仪态万方。

水,原本无处不在,但像江口这般至清至柔,圣洁如兰,恐怕是可遇不可求的。水受之于天,俯身于地,执着前行的境界,揭示了“智者乐水”的内涵,智慧因水而生,灵性因水而动。 自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口的水,不仅浩然了江口人的君子气度,也使得紫袍玉带石这样的石中瑰宝,黔金丝猴、琪桐这样的动植物珍品,有了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江口,因水而生,因水而灵。那古色古韵的风雨桥,那优雅柔美的土家摆手舞,那传递爱情信息的竹笛、木叶、山歌,无不让人为之心醉、流连忘返。“质本洁来还洁去”,水在漫长的寂寞中净化了江口的岁月,使得诗情画意的水色江口,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宛妙伴水

地处三县界,名自伴水河,四百余年的日渲雨润,成就了一个亦田园、亦小镇、亦人文的去处 它就是西出遵义县城六十公里的伴水场。

伴水场为伴水镇政府所在地,南依金沙,北望仁怀,腰缠326国道,阡陌交通,田畴青绕。《诗.鲁颂.伴水》有“思乐伴水,薄采其芹”之佳句,唐代诗人温庭绮有“伴水思芹味,琅娜得稻租”之咏叹。可见,伴水者,乃宛妙之地也。“伴水”二字,极具文化含量。辞书有三解,一曰:古时学宫前水池,状如半月。郑玄笺:“伴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二曰:浮水为鲁(今山东)境内的河流名,“浮宫”为建造在伴水边的鲁侯之宫。三曰:国子监的“辟雍浮水”。到底伴水场之名系出何典,洋水镇万寿宫碑文提示:伴水场建于明隆庆元年八月,因场址地形三方有水,独北方无,故取名伴水。我以为,还是民间解释最为有趣:说早年异常干旱,百姓祈望上天赐水,故称“盼水”。后因水多成灾,又祈求减去一半,在“水”旁加“半”,便为现在的“伴水”。

仅“伴水”之名,就有如此丰富解释,让人油然起敬。我是深秋时节访问伴水场的,可风光如画的伴水河两岸却给了我春天般的愉悦:那青葱的竹木,悠闲的鹭鸳,极易让人进人到杜甫笔下“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画意境。浮水河是一条天惠之河,发祥于延绵起伏的大娄山南麓,泽被数十平方公里流域内的夜郎大地,使得一衣带水的黔北人家,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伴水镇处在黔北文化、水西文化与巴南文化的交汇处,人文灿烂,英才辈出。最具代表性的学人袁道晓生于斯、长于斯,少时熟读“四书”、“五经”,弱冠之后又深得中原文化精髓,先后考中秀才、举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北京会试,考上恩贡,是伴水地方人学获取功名第一人。此后有中进士、登士郎、文武秀才者众,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伴水镇仅博士以上学历的就有九人之多。

厚重的文化积淀,托起了古老而年轻的伴水镇,那依然矗立着的赵楼与部分完好的潘家大院,如同立体名片,印证了伴水场昔日风华。坐落在中街的赵楼,高十余米,五六米见方,上下两层,楼顶留有垛口,让人联想到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石条、青砖、石灰构成的墙面,虽已斑驳,但一楼石门两狈」的隶书对联仍依稀可辨:学慕巢经全集且藏新石屋楼怀样北瓣香惟奉本师堂

横额为“景仰春风”。如此厚重蕴涵,足见楼主人的文化修养。据《遵义县浮水镇志》介绍,赵楼为傅道新为感谢恩师赵乃康而修建的藏书楼。《志》载:“楼上箱中装有《遵义府志》《续遵义府志》《巢经巢全集》及遗诗,赵乃康先生遗著并手书楷、行、篆、隶法帖,赵松雪真迹画卷等二百多部古书。”傅道新学富五车,精通书法,还是沙滩文化的传人。所谓“沙滩文化”,因沙滩而名。沙滩位于遵义县新舟镇洛安江一带,那里江水缓慢,沙暖滩平,岸笼烟翠。以“西南三巨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人,在此渔樵耕读,其学术成就影响深远。这一文化现象被“浙大西迁”时的学者们称之为“沙滩文化”。

毋容置疑,赵楼的存在,正是沙滩文化在伴水镇的延伸。据记载,与赵楼相辉映的是曾矗立于伴水场下场口的字库塔,那是当地“读书人为尊敬先师孔子,爱惜文字而建。”可惜字库塔这一文化坐标,已毁于“破四旧”年代,再也无法一睹它的雄姿,令人扼腕。

带着这份遗憾,我在伴水镇学人张治国、高其科两位老先生引领下来到另一个极具特色的所在,即伴水场的潘家大院。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坐北朝南,正堂依山而建,东西厢房分落两边,远远望去,犹如一把太师椅,威风八面。说起潘家大院的来历,两位老先生你一言我一语,讲述了一个立志的故事:那是上世纪初,潘家大院的建造者潘福全,因祖辈糖林烟油生意由盛及衰,家道中落,他立志再造辉煌,于是,白手起家,历尽艰辛,不仅超越了祖上的辉煌,还在浮水场建造起占地面积约3.1亩的潘家大院群落。

该楼于1922年动工,历时10年之久始成。近80个春秋的风雨剥蚀,虽然所保留下来房屋已不足原来四分之一,但建构的恢弘,布局的严谨,依然不失华贵。无论是挑梁嵌柱上的吉兽雕刻,还是廊檐上的木制灯笼,都极其精美。尤其是外墙上部镂空福扇,皆以五角星图案连接,不由使我联想到遵义这片红色土地,联想到红军曾在这里走过……

潘家大院的存在,同样是一种文化的彰显,一块保存完好的贺匾有这样的记述:“忆昔此地,本一荒斜之坡,草莱纷披,茶藤交加;今则崇楼大厦巍然特立,美奥美轮,金碧辉煌。外之连山高原,林木拥翠,原野田畴,烟云杳霭,俯仰之间,莫不幽趣横生……”如此优美的语言,不仅再现了大院落成的恢弘气象,同时印证了沙滩文化影响下的锦绣人文。所以说,潘家大院也是伴水镇的一处文化象征。

徜徉在水河畔,眼前这座有着6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于暖阳下熠熠生辉。在这里,我欣赏到了书法之乡的风采,感受了传统花灯的绚丽,领略了美食文化的精髓,聆听了苗彝山歌的优美。

青山隐隐,浮水依依。我又想起了《诗经》那悠远的吟唱:思乐伴水,薄采其藻……古堡怅歌

一个家族王朝成就了一座旷世军事城堡

一段历史见证了一个家族王朝的兴衰成败

一座山峰承载了一段血与火、爱与恨交织的历史

——题记

那山叫龙岩山,就坐落在名城遵义汇川新区的高坪镇境内;那城堡叫海龙囤,就盘踞在孤峰兀立、绝壁巡空的龙岩山上……

有人说,黔人若不识海龙囤,就如同国人不识长城。此话虽有些偏颇,但也不无道理,海龙囤毕竟是中国乃至世界古城堡建筑史上的奇迹。近读《海龙囤烟云录》,我忽然感到,城堡厚重的军事价值与史学价值,大概已经让黔北的文化人阅读得滚瓜烂熟了,倘不知深浅,再如此这般地摇头晃脑一番,岂不要贻笑大方!

我到海龙囤,原本是来寻幽探胜的,却做了导游如簧之舌的俘虏,先是好奇,继而被一步一步诱入到了城堡“劫火山中销战骨,鹤鸽声里怅歌筵”的历史大戏中来。于是,我的眼前已不见了芜草间的断壁残垣,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规模宏大,墙郭适迄,集军事营垒与宫殿建构于一体的繁华都城

那都城好不壮观:雄谍雄伟,殿宇恢弘,宫胭华丽,楼阁俨然,一派王室气象!行走其间,顿觉时光倒转,尽见营垒、校场,马道、一长哨,兵来将往,仿佛回到昔年烽火连天的佼惚岁月。然而,十里都城也不尽是金戈铁马,在那漫山遍野火一样的杜鹃花的映照下,还可见幽雅的绣花楼以及恬静的读书房,也还有缕缕的柔情、淡淡的墨香,打由那里散逸而出。当柔情与墨香弥漫到了敌楼之__卜,顷刻间被飘舞着的族旗扇得无影无踪。族旗猎猎作响,让重重关隘雄风大振。往来于城墙之上的御敌之兵,执枪佩剑,威风八面。城阀两侧,架有矢石弓弩,只待一声令下,即会万箭齐发。纵观城堡,依山就势,甸甸于10余里的百丈苍崖之上,令飞鸟腾猿难逾,大有“中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的气势!

然而,再坚固的城防也保不了万无一失,就如同无比坚硬的盾总要被利剑长矛刺穿一样。眼前这座拥有700年辉煌历史的中世纪城堡,就在400年前被“刺”中了,那“利剑长矛”正是皇帝老儿的24万大军。那场战争史称“平播”,是遵义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场面最惨烈的战争。只因交战双方为“平播”主帅李化龙和播州世袭土司杨应龙,又被后人戏称为“双龙之战”。二龙相斗,必有一亡,这也是战争的必然走向。而海龙囤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同它的主人一起迎来了灭顶之灾的,使得“八百年之酋囤,尽成丘墟”。

海龙囤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以致此后的数百年间,竟没有人再提起龙岩山,以及发生在龙岩山上那些个离奇幽怨、悲壮惨烈的故事,一任战争中死去的两万余冤魂野鬼昼啼夜哭;一任那断壁残垣慢慢地沉人黄土青山……

也许幽幽青山能够掩盖古城堡昔日的辉煌,却不能埋没那段辉煌的历史。历史就如同希罕的古董,愈久愈见价值。海龙囤的历史无疑是珍贵的。可以想象,数百年后,当人们在群山夹拱的龙岩山上发现古城堡遗迹的时候,当人们触摸到那还保留着昔日战火之余温的断壁残垣的时候,会是何等的惊讶与震撼!这大概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可历史从来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明朝的这段“平播”史,也是如此。单纯从战争来看,万历皇帝是胜利了,毕竟剪除了盘踞在西南的心腹大患杨应龙;毕竟使他“改土归流”的政治主张,在世袭土司制根深蒂固的播州得以施行。然而,历史却没有给这场战争画上圆满的句号。因为明王朝为这场战争倾注了太多的人力与财力,代价是惨重的,损耗是空前的,使得朝廷元气大伤,从而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败与没落。但是,真正的输家还不是杨应龙,也不是明朝庭,而是人民。因为战争总是最大限度地把苦难强加给了人民,发生在黔北这片土地上的平播之战也不例外……

此刻,我已无意于战争性质的考究.那是史学家的事。因为我的思绪早已被悠悠古堡苦苦地纠缠着,我为前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而磋叹:想那万山深处,悬崖绝壁之上,是如何建造起了一座三重城墙、九道关隘的庞大城池,且不要说军事防御体系的完备、兵民生活配套设施的齐全,单是那深垒高砌的千钧巨石是如何壁立成城的,就让人匪夷所思!这城堡的主宰者、也是播州的统治者杨应龙,仗着世袭土司制的淫威,将他祖上 自唐44宗乾符三年(876年)杨端人播以来,历经唐、宋、元、明28代先人所开创的基业,发展到了登峰造极。所辖地域广裹,庄田、茶园、猎场、渔场多处,奴役佃户以千百计,还拥有雄厚的武装力量以及固若金汤的海龙囤城堡。

杨应龙苦心经营,他之所以把他的城堡打造成铁桶般的军事营垒,打造成独立王国,打造成世外桃源,是因为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土司,他的野心不断地膨胀,他甚至想做“半朝天子”,他要让人山呼“千岁”!因此,他将城堡按照宫殿格局、帝王威仪来设计,他要求他的部下按照宫廷等级森严的礼仪来对他顶礼膜拜。在他的王国里,自己享受着妻妾成群的快乐时光,却让他的女儿住在“皇城”之外那三面临崖的绣花楼上,过着“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寂寞日子,一任如花的年华悄然流逝,惹得后来的酸腐文人不胜啼嘘,编出了许多风花雪月的故事来寄托情思、排解心中的惆怅与伤感……

杨应龙在实施他的宏图大愿之前,就想到了进退之策,他把海龙囤作为他最后的安全屏障,于是不惜血本,将城堡的防御能力提升到了让时人望尘莫及,让后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杨应龙确非等闲,不仅通兵法、晓战阵,还能舞文弄墨,写得一手好字,要是生在帝王之家,是不是第二个曹子建也未可知。可他偏偏不甘寂寞,他把祖训“寓兵于农”长远规划,作为他的建军纲领,缔造了一支以苗军为其中坚力量的“杨家军”。到了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这支播州土司军队就已成气候,训练有素,晓勇善战。随着势力的日益强大,杨应龙开始穷兵默武,攻城掠地,一时威震川黔湘鄂。如此大的动静,早已让明朝廷如坐针毡,只因国力不济,又有投鼠忌器之忧,才不敢轻易用兵。

直到杨应龙大败江东巡抚所率的明军,杀了都司杨国柱,神宗皇帝这才怒发冲冠,急调时任都御史的李化龙为“平播”总司令,集中24万官兵,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分八路大举进攻播州。面对官军排山倒海的进攻,杨应龙虽顽强抵抗,终归实力不济,节节败退,不得不退守到他的最后堡垒海龙囤,其时已是四月中旬。于是,一场旷世惨烈的围剿海龙囤之战便在龙岩山打响了!

那是怎样的一场战斗,只见24万人马将海龙1141围得水泄不通,族旗招展,炮火轰鸣,昼攻夜袭,喊杀声不绝于耳。而囤内数万兵民,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浴血奋战,仅管饥饿、疲劳、伤亡一起袭来,仍坚守着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后关隘。攻防双方的战斗在极其艰难和激烈的对抗中,持续了一月有余,直到胜利的天平慢慢地倒向那位集组织能力、军事才干和决策魄力于一身的李化龙。但心高气傲的杨应龙,是不甘失败的,他依然身先士卒,顽强抵抗。那是6月6日夜晚,杨应龙再次登城督战,俯视城下,见松火通明,官军攻势一浪高过一浪。他知道朝廷这次是要置他于死地了,而此时,曾让他引为自豪的九道雄关,也在熊熊火光中苦苦支撑,并月_一层一层地落人敌手。于是,他想到了组织一支敢死队,作最后一次的困兽之斗。于是,他将所有的金银散发给疲惫以极的士兵,想再一次点燃兵士的战斗激情,可此时的金银已失去了往日那诱人的光泽,士兵们已无心领受,也无力领受。

杨应龙目睹着一片尸横血染,知大势已去,他伫立在万安关城楼,透过硝烟向遥远的夜空看去,只见一道流星滑落在朦胧的夜色之中。接着,他以往常巡视城堡那样的从容,慢慢地走到他的“寝宫”,让他49岁的得意之躯化作了一缕袅袅青烟,连同他的城堡、他的宫殿、他的梦想,一起汇人到滚滚的历史烟云之中……水墨坪寨

清风白云蓝天,

古树吊桥沙滩,

农舍水车小船。

清龙河畔,

布依女洗衣衫。

即兴.越调天净沙

阳春三月到坪寨,正合晏殊《踏沙行》中“春风不解禁杨花,朦朦乱扑行人面”的意境,我此时的心情,一如眼前满洼的菜花,灿烂而舒展。

将境内的清龙河两岸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比作“十里画廊”,是开阳县人的钾慧与胆识。毕竟是散文诗之乡,他们为仿佛在“中国画”里见到过的那些寨子、茶园、村落,取了一串颇具文化含址的名字:“旧林故渊”、“玉水金盆”、“水调歌头”、“书香门第”……不过,最能打动我的,还是叫做“古风河韵”的坪寨。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寨子,只因有晃晃悠悠的吊桥,有郁郁苍苍的古树,有曲曲弯弯的长廊;有阳光、沙滩、鹅卵石;有鸭群、白鹭、布谷鸟,河流环绕,暮烟朝雾……于是,就进化了,进化成了仙境,进化成了世外桃源,进化成了让城里人兴奋、陶醉的休闲胜地。

坪寨背靠青山,临水而落,云作擎,树为裳。那是一种自然天成的淡定与闲适,在明媚的春光里,呈现出清水芙蓉般的脱俗。从远处看,坪寨是一幅恬淡的水墨丹青,美不胜收。她的清纯与高贵,就生长在明山秀水的怀抱中,就融化在这如诗如画的意境里……

我是山吊桥进人坪寨的,扑而而来的是乡村春季特有的烂漫,桃全:李自,绿柳如梳。那错落有致的寨舍旁,是春潮涌动的田野,我信步于河边的小路,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气息与花草的芬芳,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童年,儿时的绮梦随着小路在吁陌间重现,一种久违了的对乡土的怀恋之情袭上心头,土地是母亲,土地是故乡!我忽然想起约翰.丹佛的经典音乐《故乡之路》,那低缓、宛转的旋律,犹在耳际回响……在小路从我的脚下蜿蜒而去的时候,也将我的思绪带向了远方。

当我来到堤岸长廊,凭栏眺望,眼前的清龙河宛若一幅生动的《乡村禽鸟图》:水草丰茂,白鹭翩翩,野鸭嬉戏,鸡鹅相逐。这样的恬静与和谐,也许是坪寨特有的气质,要是在古代说不定是大贤们守拙田园,林泉安度的绝佳去处。由此想来,忽然心生祀人之忧,想坪寨既已人选“十里画廊”,必声名大振。要是城里人跃马驱车地来,趋之若鹜地来,如此“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般的小小“山寨”,该如何应对!

自然,我的忧虑是多余的,因为吊桥的那头,早已备好了偌大的停车场,看来“山寨”早已懂得兵来将挡的道理。是呀,都市生活的拥挤和嘈杂,使得城里人不胜压抑,他们渴望体验风清气爽、鸟语花香的乡村春韵,渴望感受流水潺潺、炊烟袅袅的农家闲趣。依我看,世界上本没有城市,因为相聚的人多了,便有了城市,城市不过是农村的放大与延伸,而农村则是城市形成的最初起点。城市与农村原是一体的,没有农村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亦无所谓农村。城乡生活的互补、城乡文化的交流,所孵化的是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带来的不只是乡村经济的繁荣,或许还有更深刻、更宽泛的涵义。

正联想间,一串优美的歌声,从清龙河边传来,几位洗衣裳的布依女子正唱着山歌《大田坝》呢

五月里来天气晴呐

石榴开花叶子青呐

花开时节等郎来 等郎来地

唱支歌儿进花林呀 大田坝

田坝米秧黄

坪寨的美,是淳朴的、诗意的。热爱整洁的布依族同胞,将寨子打理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染,使得春天的坪寨,如同一杯刚沏好的新茶,清香幽幽。在这样恬静的小环境里,吃一餐农家饭,饮一杯糯米酒,再听一回布依《敬酒歌》,难道不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与享受么!

虽说是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坪寨依然给了我诗画般的印象,远观近看,浓淡相宜。画里的红是花染的,画里的绿是树抹的,画里的白是云补的,画里的清是水映的,画里的舞动,是山野柔风的轻抚,画里的妩媚是布依女子的倩影……

这回环宛曲的天然画境,虽不能带走,却可以印在画家的宣纸,写进诗人的灵感里,留在游人的记忆中。赫章印象

赫章是幅画,画中有诗;赫章是首诗,诗中有画。走在赫章山水间,一如在诗情画意中流连,以至未品彝家美酒,便先自醉了!这就是赫章给我的第一印象。

来赫章之前,就听说过“威纳赫,去不得。”意思是地处贵州西部高原的威宁、纳雍、赫章诸县,高寒多雨,贫疮偏僻,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此三地又以赫章为最,境内被誉为“贵州屋脊”的小韭菜坪海拔高达2900.6米,那里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云雾笼罩,气候异常,变幻莫测。但人的好奇心就是这样,越是神秘的地方,越想探个究竟,所以此次受邀去赫章采风,很是兴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