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堕于过往,不荒废远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21:12:59

点击下载

作者:聂文思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堕于过往,不荒废远方

不堕于过往,不荒废远方试读:

沉浸在感恩的海洋里

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他每一样东西。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

传说,有个寺院的主人,给寺院里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主人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主人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主人又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没等主人提问,就说:“告辞。”主人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说的“魔”,就是新和尚心里没完没了的抱怨。这个新和尚只考虑自己要什么,却从来没有想过别人给过他什么。像新和尚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他们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意,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觉得别人欠他的,社会欠他的,从来感觉不到别人和社会对他的生活所做的一切。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感恩。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犬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

两个行走在沙漠的旅人,已行走多日,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一个吆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半瓷碗水。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体的饥渴,抱怨之下竟将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拥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感恩,并且怀着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结果,前者因为拒绝这半碗水死在沙漠之中,后者因为喝了这半碗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灾难,也能熬过去。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会变成祸。

笔者从南部偏远山区昕来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贫困山区的一个女孩。她有幸考上重点大学,不幸的是父亲在她进校不久,遇上了车祸身亡,家中无力供她上学,在她准备退学回家时,社会送来了关怀,老师和同学也慷慨捐款捐物。她将大家的赠物,舍不得使用,藏在箱子里。每天打开箱子看看这些赠物,就想到自己周围有那么多的关怀、爱心,心中就不由产生出一种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又驱使她去战胜困难,顽强拼搏。这个在物质上贫困的女孩,却变成一个精神的富有者。她心怀感恩,终于读完了大学,还以优异的成绩留学美国。她说:“大家给我的一切,是我的精神财富,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我要努力学好本领,回报祖国,回报父老乡亲。”人有了不忘感恩之情,就像这位女孩,生命会时时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纯净的光芒。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他每一样东西。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配偶的关爱,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就连自己的敌人,也不忘感恩。因为真正促使自己成功,使自己变得机智勇敢、豁达大度的,不是优裕和顺境,而是那些常常可以置自己于死地的打击、挫折和对立面。挪威著名的剧作家亨利·易卜生把自己对立面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的画像放在桌子上,一边写作,一边看着画像,从而激励自己。易卜生说:“他是我的死对头,但我不去伤害他,把他放在桌子上,让他看着我写作。”据说,易卜生在对立面目光的关注下,完成了《培尔·金特》、《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等世界戏剧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人有了不忘感恩之心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说它是滋润生命的营养素,一点也不过分。

不要拘泥于一成不变

一般认为,老一辈人的成见是很深的。他们不论做什么,都依靠以往的经验,沿袭陈旧的传统,缺少创新和面对现实的勇气。他们很少以不熟悉的方式来做事,也不会觉得过去的做法有什么不好。

其实,年轻人也一样。老一辈人中不乏敢于接受新思想、不断学习和创新者;年轻人中同样有不少按部就班、拘束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者。而能够不拘泥于成见、不断突破自我的人,实在是值得我们追随与效仿的。

大多数人都有怀旧情结,喜欢传统的东西。这种情结,跟面对一件古董时的心态差不多。过去经历过的一切,我们都很熟悉,是曾经引导我们战胜过无数困难、取得过无数成就的。它证明过我们的价值,为我们的人生带来过辉煌,并带着我们走向未来。所以,历史才让人怀念,往昔才令我们难以割舍。

在我们思想中沉淀的东西,在我们脑海里停留的经验、教训、方法,是我们用以开启人生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大多数人习惯于抱守我见,寄情往昔。

有这样一位画家,小时候,他为了考进美术学校,必须画好肖像画。为此他做种种的努力:跟名师学习、参考相关书籍。并进修解剖学以及专攻眼睛、嘴的画法。有一次在素描时,他发觉自己不知不觉中画的竟是心中熟悉的素描图示,而不是眼前模特儿的脸。他为之愕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要画真正的肖像,就必须拿开滤色镜,让心赤裸裸的、直接观看现实,尊重所绘的对象。差劲的肖像画家画的是已经存在于他心里的形象,因此,他的每一张肖像画看来都很像。相反地,杰出的画家能够抓住每个对象的特性,画出不同风格的肖像来。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靠图解、习惯以及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事情来决定方向。根据德国科学家孑乙恩的说法,在科学领域也是如此。保守的科学家在所谓的“典范”这个中心概念的范畴内活动,很少有越出传统观念的举动。

在中世纪,没有人对“地球位于宇宙中心”的说法提出异议。“典范”是为了说明现象所建构的认识体系,它同时也是一种图解。一旦出现它无法解释的现象,它就会被丢到一旁。“典范”必须由人来改变。而改变典范的这个人,他不会依赖“典范”看世界,能够从主流思想中解脱,甚至能够与自己保持距离。他好像是降临地球的火星人。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把这个体验称做“距离设定”。能够领悟这种距离设定,从不拘泥于某一规范的人,历来只是一小部分人。

因此,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出自于像爱因斯坦、马可尼这样虽然欠缺传统知识,却不像自己的老师那样有心灵障碍的青年;或者出自广泛涉猎其他学说的业余爱好者。现代统计学便是由数学不太好的遗传学者费雪所发展出来的,这是那种典型的勇于超越“典范”的人。

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比如在政治上也有同样的情形。意大利政治上的大转变,都是由那些与主流的政治理论保持距离的人们所引发。柏希之所以能够理解意大利北部人抗议的声浪,是因为没有滤色镜、被蒙蔽和老套的反对标语束缚,才能倾听他们的心声。他发现所有支配、压榨社会的政党,都把权力与资金集中到罗马,事情终结之后就分裂,几乎毫无例外。因此,要破坏这些寄生的机构,就必须攻击中央集权政治,于是,他喊出了“小偷罗马”这个著名的口号,以及建立联邦国家的提议。

另一位卓越的改革者塞尼。为了找出解决方法,也认为必须与一般的思考方式以及他的政党“保持距离”,以清晰的、崭新的眼光看待这世界。他所理解的是,由于执政党死皮赖脸地活在自己制定的体制下,因此任何改革的提案都很难被接受,都会被无限延期。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保守的力量声势浩大。除了诉诸公民投票以废除现存体制之外,没有其他办法。他的这种提法,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压力可想而知。

他要坚持下去,就必须攻击整个体制赖以生存的根基。那么,是什么根基呢?就是依据各政党提出的名单来投票的方式。这方式必须改成盎格鲁撒克逊型的单记名投票方式。总之,必须让市民找回权力,让市民自己来判断、选择。这样,才可能实现体制上的彻底改革。

实际上,任何人如果要保持其判断的独立性,有时必须打破自己的习惯和成见,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实,发现别人从未想过的事情,带领民众走向更高的境界。

无疑,那些能够打破成见,冲破束缚的人,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们不仅帮助民众抛掉思想上的沉渣,解脱传统礼教的捆绑,而且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擦亮浑浊的眼睛,修炼自己的德行,使自己站在最高处来俯视这个世界,洞察一切的善恶真伪。

他们学识渊博,才干出众,但仍然时时感到不满足。总在设法突破过去的自我。他们善于捕捉各类领先的思潮,学习自己不曾涉足的知识,永不停步,始终向着更远更高的目标奋进。

这种人不管在什么领域什么环境,不论有多么大的压力。总能对陈旧的观念发起挑战。他们勇气过人,一旦发现不利于民众利益和社会发展的缺陷,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批驳错误的做法,提出新的发展途径,为民众的共同利益而大声疾呼,不遗余力。

在一般人眼里,这种人更像是外星人,是异类动物。他们经常标新立异,突发奇想,提出的方案,看似有理但又同现实格格不入。让人无法接受。

当然,也有性格温和一些的人。他们一般不会疾言厉色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同样不拘泥成见。他们虽有不同于别人的认知和计划,却不会强加于人,而是较善于掌握众人的思想病根所在。对症下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来求得计划的实施。尽管如此,他们反潮流的特质仍会令人感到与众不同,人们或者嘲笑他们,或者激烈反对。又或者讥讽他们想出风头,认为他们是故意做出此种姿态,以引起大家的注目和抬举。

因此我们说,真正能从旧观念、旧思维中脱颖而出的人,一定是既有智慧、学识;又具有勇气、能承受各种压力的人。

如果一个人仅有新鲜的想法,独到的见地,却不愿将之表述出来,传达给大众,也不具有实施新方案的决心和毅力,那么这种人并不能算是不拘泥成见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想法往往胎死腹中,没有人知道,更不会产生任何的影响。应该说,这种人在行动和实际上仍是保守的人。

现在我们迫切要做的,是给予那些真正不拘泥于成见、大智大勇的人以肯定和支持,而不能把世俗的压力强加于他们头上。

这类人存在的意义远不止于以上所述,事实上,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大部分功劳应归之于他们身上。没有突破,自然谈不上前进;没有打破,就不可能建立新的机制;没有反叛,便失去了创造的原动力。

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思想却高出于大部分人;他们的高贵之处,正在于不甘于忙忙碌碌、庸俗无聊地度过一生,相反地,却为了民众的共同利益而奉献自己的一切。

亲和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是万万不能不讲礼貌的。朋友之间平时走动,你今天送我一只鸭梨,明天我就应该给你一个苹果,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讲礼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由于要到什么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招呼都不打,“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这个行李,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了行李,连个“谢”字都没说,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们,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

这样的事据说还有清华版本。这一次简直都有点近乎粗暴了,一个大学生骑着车在校园里横逛,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轻人当场就一句:“你长眼睛了吗?”一句话把老人骂懵了。教了一辈子书的他说什么也不敢相信清华的学生竟然粗鲁到这种程度,且不讲道理到这种程度。当然,类似的故事由于流传得过于频繁,具体细节走样儿也是难免的,而且,这个无“礼”的事情并不是北大清华的专利,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连中国高校的两个璀璨的明珠都难弃糟粕,更何况其他地方呢?

如果说在象牙塔某种无“礼”可以被宽容的话,走上工作岗位。再习惯地做令人讨厌的事儿,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殊不知,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和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扩宽了很大的回旋空间。这就是君子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法则。“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如果是一个孩子,我们说他没有教养;如果是一个成年人,我们可能会说一句不太雅观的话,“臭狗屎臭着他!”

成就越高的人越让人感到平易近人,招呼必先鞠躬。说话轻声和气。我曾经在辽宁大学的校园里遇到著名经济学家宋则行先生。宋先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土,回国之后,一直从事凯恩斯经济理论研究,一生著述颇丰,其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的他,每天都绕着校园的广场散步,当时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先生问好。不料,先生停止了蹒跚的脚步,做了一个将近90度的鞠躬礼,我不知所措,直至先生走远,才回过神儿来,有醍醐灌顶之感,“不学礼,何以立?”孔夫子的话开始在我的耳边回绕。

但是,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人每天讲的“礼”都应该有质量,不诚恳的虚伪做作只能让人感到无聊,比如说整天假客套、恭维都是令人乏味的。我特别不能容忍的是,某些人见面必握手、而握手必三度风湿,这样的礼节还不如没有的好,因为透给别人一个最基本的声音:我们只是在客套而已。于是,对方也回应你客套,这样,无形中竞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其实很不礼貌。

宝剑锋从磨砺出

人的一生就是一所磨炼的大学,苦难磨炼的成果惟有通过感受、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才能获得。

人生就是如此,惟有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得深刻;惟有经历了苦难,才会品尝到甘甜!

谁最能忍受苦难,谁的能力就最强。

一个人若想事业有成,他必须得经受日常工作、形形色色的诱惑以及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

苦难会改善人的性情和强化人的意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对于这段话很多人都不陌生,无论你是刚走出校门还是已经在社会上打拼,这段话对于一个人在走入社会、闯荡社会的奋斗中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段话告诉我们:上天要把重任交付一个人时,一定会先困苦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躯体,穷乏他的身家,扰乱他,使他的所作所为都不顺遂,这样做都是为了要激发他的心志,坚忍他的性情,增加他所欠缺的能力。

众所周知,很多贤能并有所作为的人都出身于贫寒低微的底层社会,而且并不只是古代如此,现代社会也是如此。从我们已经走过的人生之路来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受。

现在,让我们想一想我们素来景仰的伟人,他们大多是苦难的学徒,他们是历尽千辛万苦才成就辉煌的。苦难往往最能锤炼和磨砺人的品性。苦难也往往激起人们行动的勇气和冲劲。如果没有困难,有的人也许就会怠于行动。在某些情形下,天才,如同生铁需要燧石敲击一样,也需要突然而激烈的苦难才能使他们臻于成熟与完美。而在安逸的环境中,他们却易于枯萎和凋谢。

在马德里的监狱里,塞万提斯写就了著名的《唐吉诃德》,那时他穷困潦倒,甚至连稿纸也无力购买,把小块的皮革当作纸来写。有人劝一位富裕的西班牙人来资助他,可是那位富翁说道:“上帝禁止我去接济他的生活,惟因他的贫穷才使世界富有。”

囚监生涯往往能唤起许多高贵人士心中沉睡着的火焰,《鲁滨逊飘流记》一书也是写在牢狱中的,一部《圣游记》也诞生在贝德福德的监狱中。瓦尔德·罗利爵士那著名的《世界历史》,也是在他被囚监狱的13年当中写成的。

马丁·路德被监禁在华脱堡堡垒的时候,把《圣经》译成了德文。但丁被宣判死刑,在他被放逐的20年中,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约瑟尝尽了地坑和暗牢的痛苦,终于做到了埃及的宰相。

音乐家贝多芬在他两耳失聪、穷困潦倒之时,创作了他最伟大的乐章。席勒病魔缠身15年,却在那期间写就了他最好的著作。密尔顿也是在他双目失明、贫困交加之时,写下他最不朽的著作的。

司马迁忍辱受宫刑,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承受着精神和生理上的巨大痛苦,在苦难的磨砺下创作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宏篇巨著《史记》。

当代世界的华商领袖李嘉诚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童年时期正逢战乱,他随父母逃难到香港,在中学就辍学到一家钟表店打工。创业初期,他也是历尽了千辛万苦,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

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许多成功人士都历经过苦难的考验和非人的困境。谁最能忍受苦难,谁的能力就最强。使人经受考验并从中受益的不是舒适和安逸,而是磨难和困境,因为逆境是品格的试金石。正如一些香草需要被捣碎才能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有些人也需要通过苦难的磨炼来唤醒他们的优秀品质。一个人一旦置身于困境和需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时,他就会生发出以前意想不到的力量。如果他以前只是柔顺和自我放纵,那么现在他就会拥有力量、生机和自我克制。

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苦难对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远比漠然、散漫、慵懒地打发时间强得多。因此我们可以说,惟有艰苦奋斗才是胜利的条件。没有困难,也就没有努力奋斗的需要:没有诱惑,也就没有自我控制的训练;没有痛苦和不幸,也就不会受到忍耐和顺从的熏陶。从这个角度来看,艰难、困苦和不幸一点也不邪恶,相反,它们往往是力量、纪律和美德的最佳源泉。

对于一个刚刚走入社会的人,对于一个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人,所有的困苦都是有益的,所有的困苦都将会磨炼他的心志、提升他的能力。凡是在困苦的环境中没被击倒,并且更加奋发的,都能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坚持到底的毅力;而恶劣环境屡次磨炼,也提升、强化了他的能力和识见;这正是负重责大任的必要条件!所以走过困苦的人,必能承担大任。这就是成功的资本!

安乐的环境会使人退步、堕落、被淘汰。当然,日子过得舒服并不是坏事,但如果缺乏危机意识,便很容易退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经不起环境的变迁;很多公司的破产、国家的灭亡、个人的退步、家道的中落,都是因为如此!

惟有经受了苦难这所学校的教育,才能获得实际有用的人生经验。格言警句和学校的教导极其有益,但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的锤炼,教育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在生活中往往会遭遇一些严酷的事实,这些严酷事实往往使会我们获得一些书本上或学校教育中所不能获得的真知灼见。

一个人若想事业有成,他必须得经受住日常工作、形形色色的诱惑以及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在这些考验中,他应该能行得正、走得稳。而且,他也应该能够承受住实际生活的折磨或考验。每一个真正的人都应该勇敢地分担义务,都应该奉献辛劳、热血和汗水。

其实,要想战胜困难并走向成功,我们就应该积极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参与日常事务。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务中。才会了解我们的职责范围,才会懂得遵守工作纪律,懂得教育自己要容忍、勤勉,懂得教育自己要学会忍耐。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务之中。我们才会遭遇困难、痛苦,才会面临形形色色的诱惑。根据我们对这些诱惑的处理,这些诱惑往往使我们的整个后半生变得更加坚实有力。也正是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务中,我们才会受到苦难的训练。有的时候,苦难就是一种手段,通过苦难就可以磨炼和产生出品德高尚的完美之人。

任何一种幸运都有可能转化为不幸,任何一个苦难也都有可能转化为幸福。完美的幸福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可能找到的。如果能够轻易得到,它就会毫无意义。所有的幸福中最虚伪的是舒适和安逸的幸福,困境和失败,都比舒适和安逸要好得多。因为过于幸福会损坏人的道德品质,使人行为堕落。

苦难会改善人的性情和强化人的意志。即使是悲伤,也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快乐与温和联结在一起。和快乐一样,苦难也毫无疑问是对一个人的恩赐,但是,它对一个人品格的磨炼的影响却比快乐要大得多。它磨炼和美化人的个性,教给人以耐心和服从,从而使人升华出最深邃和最高尚的思想。

有的人只注意别人成功时的情景,而经常忘却了他们成功路上的辛劳、痛苦与危难。因此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必须要对苦难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还要在社会生活中去验证苦难给我们究竟会带来什么。

人的一生就是一所磨炼的大学,苦难磨炼的成果惟有通过感受、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始能获得。人生就是如此,惟有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得深刻;惟有经历了苦难,才会品尝到甘甜!

不要脱离群体

作为企业家,与企业融为一体不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是企业的制胜之道;作为普通人,这种品格的培养带来的机会和潜力,是难以想像的。虽然他们为之付出了一切,但生活给予他们的回报,同样十分丰厚。

他们的高贵,来自于纯洁的灵魂、无私的品格和正直的行为。他们心系苍生,无私无畏,为了企业和集体的生存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内心是否安定,要看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我们需要别人,我们喜欢与别人结合在一起的感觉,我们渴望有伙伴和目标,还希望能致力于某件有价值的事。这种渴望与社会融为一体的感觉,大多数人都有。

那么,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在我们内心逐渐失去分量的权力和金钱?绝不可能是家庭。家庭愈来愈小,现代人只生一两个小孩,而且小孩长大后会离开家庭,至多是我们情感渴求的一小部分。

当然,也不是朋友、长期休假、视察或旅行。这些都很令人愉快,却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还有一种社会现象较少被人注意。在基督教的传统里,劳动被视为“拼命工作”。站在“贩卖劳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获得利润的不是劳工而是资本家。站在自由主义的观点,劳动关系被视为契约,每个人只对契约所规定的条款负有义务。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劳动场所、劳动内容都是多样的。我们投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创造力在其中。我们真正的需要是必须确实感觉到自己成为这项劳动的一部分。

一开始从日本人那儿听到“企业市民权”这个名词时,我们的感觉是不理解甚至惊讶不已。很多人认为那是一种巧妙的压榨手法。是一种用来消除阶级斗争的手段,是利用感情来促使员工创造更多利润的方法。

但是,当阶级、政党逐渐势微,其他共同体的舞台也摇摇欲坠、变得不再有多大意义时,人们能够彼此认识、产生归属感、表明竞争心的地方,正是把大家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的企业。

我们一直以为企业是一个虽然经营者不值得信赖、但为了赚钱不得不去工作的地方,是完全以利润为目的的私有物。资本家正是这种想法的代表。对资本家而言,企业是随时都可以买卖的。但是,真正伟大的企业家不会这么想。他与自己的企业合而为一,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化身,犹如战场的将军,与干部和员工在一起生活。经营获得成功的是那些全体员工拥有强烈的团结精神。并共同企盼胜利的企业。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成功的企业家同样需要这种一体化的精神。

在激烈竞争中能够存活并获得成功的企业。是那些能够创造新的社会规则、行动典范、价值观的企业。那是一种很像都市、政党或宗教团体的企业。换句话说,这种企业一方面在市场上执著而灵巧地战斗,另一方面让员工在精神上也能实现自我,并让每一名员工产生强烈归属感。

企业如此,一个团体、一个部门,哪怕是临时走到一起的几个人的小圈子都是如此。

不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不管身处于怎样的生活圈子,最应当考虑的,是共同的利益和得失。能够同一个集体融合到一起的人,必定是最成功的人。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充斥着每个人的头脑。金钱、权势、名声成了无数人追逐的目标。在这些人的脑海里,永远考虑的是自己的问题,而极少顾及到他人和团体的利益。他们成天想着如何赚钱,如何拉拢关系,如何一夜成名。有时候他们也想过家庭的问题,想过怎样让自己的一家人过得风风光光,富足幸福。不过,这仍然没有逃脱自私的范畴。

在他们的心目中,很少装着别人、对公众的事漠不关心,避而远之,仿佛只要为大家多做一件事,就有相应的损失。私心杂念太重,是这些人共同的标志。

相反,能够与大家融为一体,以共同的利益为自身目标的人,才是最高贵、最值得我们尊重与信赖的人。

这种人虽然不多,却很受拥戴。他们的高贵,来自于纯洁的灵魂、无私的品格和正直的行为。他们心系苍生,无私无畏,为了企业和集体的生存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他们懂得“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知道一个人的力量难成大事。所以,他们很会利用共同的力量;知道只有自己首先去做,别人才可能信任他、支持他,大家才可能全力以赴地奔向一个目的。这样的领导人,带领的员工必然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可以征服一切困难;这样的员工,是最受老板和上司赏识的人,才可能真正成就大事业。

具体点说,这样的企业家是那种平易近人而又极具感召力的人。他让员工们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和希望。他对员工们很了解,知悉他们生活上、情感上的阻碍和困惑,并想尽办法为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摒除杂念。他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又善于抓住关键性的问题,不仅为大家排忧解难,还为企业找出一条不断发展的道路。

能够做到这点的,是那些把人生奉献给产品,并且与企业以及消费者合为一体的企业家。从他看自己产品时的眼光、抚摸自己产品的动作,以及研究产品的方式,我们便可看出他的用心。从上述的举动.可看出他熟知这个产品的一切来历,也看得出他为此备尝艰辛,并为之付出了全部心血。

他对产品的点点滴滴十分了解,仿佛这个产品是他亲手制造的。无论是饼干、鞋子或机车,他都怀着热情审视。同时也以审慎、批判性的眼光检视。不论多么微小的缺陷也要立刻除去。他会仔细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一发现优点,立刻给予肯定,并加以模仿和创新。

以往大家认为,这样的态度只有在手工业层次的企业才见得到,大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将心思放在整体的战略上,不必把时间花在技术人员才应插手的细节。了解市场的方法是调查,而不是四处听取意见。但是,企业家即使充分信任有能力的干部和研究员,也必须和自己企业合为一体,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为什么呢?因为企业是企业家人格的具体化。他所有的长处、优点、对一切事物的关注和要求,都会注入企业之中。同样地,他的缺点、漠不关心,以及不在乎,也会传达出来,无法隐藏。否则,有了好的设想和方案,却没有全力支持他的员工,他的计划就要大打折扣了。

热爱自己产品的企业家,通常都很会为消费者着想。他会设法知道消费者的习性与反应,倾听他们的批评,努力获得他们的好感,并期待他们的肯定。因此,这样的企业家都很注重良好信赖关系的建立——从产品供给到广告的一切相关事物。可以说,他是完全把自己投入到企业中去了。

此外,这些企业家通常能够和管理阶层以及所有员工建立良好关系,因为他让全体员工感觉自己在参与共同的事业。他以最重要的一个手段——以身作则,来带动大家。

尤其是困难时期,人们在任何领域、部门,都希望看到公正与真诚的态度。在企业里也是一样,人们只有藉着能力、分担责任和认真投入,才会创造出使自己感到安适的工作气氛。如果大家都来关心企业,那这个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就指日可待。

但是,正因为人们总是希望有这种大公无私的人存在,反过来说明了如今社会上这种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要做一个如此大气、高贵的人,不仅要有奉献社会的思想,还要有超人一等的勇气。

现在社会的民风民气,总的来说是冷漠的多,热情的少;关心人的少,损害人的多。一个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利益、真正脱俗的人,不管走到哪里,尤如鹤立鸡群,难免同其他人格格不入。

这种情况下,一些别有用心、嫉妒心强的人便会四处散布不利于他的言论。“这种人,太爱表现自己了!”“我不信;他真想这样做,他是故意出风头,引起大家的注视。”“他心里想什么谁都知道,为了升官发财,真是想尽了办法!”“看着吧,他坚持不了多久,做样子给领导看的。”

这种言论有各种各样,有些言词居心叵测,难听至极。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战胜邪恶的大勇,简直难以抵挡。

还有,嫉妒的人仍不会罢休。他们会故意设一些陷阱,找各种机会刁难你。正在你一心工作时,可能铺天盖地的指责与批评就冲着你来了。而这些批评你的人当中,大部分是受到蒙蔽和蛊惑的善良人,甚至是你的朋友、上司,令你百口莫辩。

不要以为这是杜撰,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有许多原本很好的人,就是在这些压力下变得心灰意冷,不再做一些大家不愿做的事,也不再主动关心集体的任何事。

当然,还是有一些坚持原则的大智大勇之人,他们尽管遭至非议和责难,依旧我行我素。人们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当他们发觉这个人真正是正直无私、为大众造福的人时,就会改变当初的看法,转而支持他、贴近他,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配合他的工作。而能够坚持到这个地步的人,他所能取得的成就,是无可限量的。

道歉—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敢于道歉是一种勇气,也是教养高的表现,道歉能使友人和好,仇人变友人;能使恋爱顺利,婚姻幸福;能使家庭和睦,邻里愉快;能使工作顺利,同事融洽相处……总之,它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衷心道歉不但可以弥补破裂了的关系,而且可以增进感情。当别人用信件或亲自当面向你诚挚地道歉时,谁能不感动呢?原谅别人的错误能清除掉心中的怨恨情感。宽恕是一种对健康、对情绪大有好处的事。你如有怨恨别人之处,试着宽容一下,看效果如何。

真正道歉不只是认错,也是表示承认自己的言行破坏了彼此关系,而这关系对彼此都很重要,所以希望能重归于好。

罗斯福总统相当善于处理同新闻记者的关系。有“入主白宫最好报人的美誉”。《纽约时报》贝莱尔被派驻白宫,按照惯例,白宫新闻秘书引他来谒见总统:“总统先生,你是否认识《纽约时报》的费利克斯·贝莱尔?”一个浑厚有力、充满自信的嗓音传了过来。“不认识,我想我还没得到那份快乐。不过,我读过他的东西。”这说句话不是说得太棒了吗?连措辞都是行话,都是记者间谈论工作的用语,“我读过他的东西”,完全是他中的一员,又与其身份相称。初次见面就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罗斯福有些时候显得不近情面。一次,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做长篇演讲,措辞激烈,而贝莱尔在下面却睡意艨胧。总统突然大声喊道:“贝莱尔,我不在乎你代表的那家报纸!是我容忍你待在这儿的。既然在这儿,你就得做笔记!”对贝莱尔来说,美国总统对他大喊大叫,使他难受得简直想找个地洞钻下去,或冲上讲台把罗斯福掀下来……冲突归冲突,罗斯福下来仍同记者一起谈笑,简短交换意见,相互之间毫无拘束地鼓掌,气氛也极为融洽。他甚至给记者取绰号。贝莱尔的绰号口叫“鲁汉”,因为罗斯福认为像《纽约时报》那样严肃的报纸应该有一个叫“鲁汉”的人……双方的关系在关心的玩笑中又重新肯定了。

记得还有一次,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斥责一名记者,可他立刻明白,他的斥责过重过严。事后,这位记者向他表示歉意,说他前晚玩牌到4点,以致今天会上精神不佳。而总统却说,扑克牌真是个好玩意,他好长时间没和他们一起玩几局了。他转身要自己的秘书去搞一顿自助晚餐,晚上他们要玩牌。晚上果然玩牌——上次的失礼可以用下次的道歉来补救么,不然要那维护关系的礼仪干什么呢?更好笑,他们玩牌还赌钱,而罗斯福在那个晚上成了个大赢家。

大多数人一辈子难得与记者打几次交道,但类似的交道却不会少,这就得我们好好考虑一下了。

罗斯福能训人,也能反省自己做得是否过分。过分的就真诚地道歉。在生活中该道歉的何不低头认错呢,一个国家的总统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常人更应这么做。

当然,当我们道歉时,也会出现对方不原、碰了钉子下不了台的情况,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呢?首要的一点是,既然是自己错了,人家生气也是合理的,这颗苦果还是自己吞下为好,相信对方最终会谅解自己的。其次,我们还是应该多从主观上找出原因,也许是因为自己的道歉的方式、场合等不太恰当,而导致了这种情况。

其实,道歉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道歉并非耻辱,而是真挚诚恳有教养的表现。既然是道歉。就说明真有后悔之意,认错一定要出于真心,否则没有好的效果。

道歉是值得尊敬的事,不必奴颜卑膝。我们想纠正错误是堂堂正正的事,何羞之有?

如果道歉的话说不出口,也写不了信,可以用别的方式代替。送一盆花、一件小礼物等都能表明我们的歉意。

如果应该向别人道歉,自己也决定道歉,就马上去做。时间的长短同道歉的效果成反比。万一在你未道歉时,双方已出远门,或者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拖延了道歉的时间,甚至再也没有了道歉的机会,你将悔恨一生。

如果自己没有错,不必为了息事宁人而认错。这种没有骨气、没有原则的做法,对双方均没什么好处。道歉认错和遗憾二者的概念是不同的,只是感到遗憾而并无什么主观错误的事不用去道歉。

如用信件道歉,要诚心诚意写上“对不起”三个字。并可附送一本好书、一盒糖果等。这种表示,说明自己愿承担一部分或全部责任,请求谅解。假如别人应向你道歉而没有道歉。你也不可闷闷不乐,也别生气。如果你实在憋不住,可写一封信,说明你不快的原因,或由别人传话,说你想消除这烦恼。如果他正觉难堪,此信息一来,他就会有所表示的,也许他正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呢。

自信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你的自信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

一个人,如果具有坚强的自信,往往可以使平庸的男女能够成就神奇的事业,甚至成就那些虽则天分高。能力强,但是疑虑与胆小的人所不敢染指的事业。

如果不热烈而坚强地渴求成功,不对成功充满期待,我还不曾耳闻天下会因此有人能取得成功的。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充满自信。

信念,是一种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心灵力量;信念,将人类的灵魂与更高的力量连结在一起;信心是快乐的基石,没有信心,就没有永恒的快乐;信心创造真理,引领心灵走向平和,释放灵魂的疑虑、担忧、焦虑和恐惧。

有许多人,一旦稍受挫折,便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他们以为自己的运气正在与他作对,再挣扎也没有用。

只要你常常留心,就可以看见不少成功的人都曾经失败过,甚至于破产过,但因他有勇气、有决心,始终没有跌倒,仍在更加努力地工作着,希望恢复过来。

任何人都非始终保住自己的勇气不可。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也不要意志消沉。一个人如果老是拿不定主意,畏畏缩缩地做事,无异是拦住了自己的前途,这好像浮在水面的死鱼,任凭水势东漂西荡一般。而一条活鱼,则能够逆着急流,直冲而上的。

试看世间一切事业之所以会失败,大多数并不是由于物质上的损失,而是因为没有自信力的缘故。

除了人格之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当一个人失去自信心时,一切事情都将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正如一个没有背脊骨的人,永远挺不起腰站自一般。

有勇气、有决心的人,没有什么障碍能够阻挡得住他。班杨被关进了监狱,他仍然写出《大路历程》,弥尔顿被挖掉眼睛之后,仍能写出《失乐同》,派克门也靠着他一往直前的坚韧之心,写成忏里夫尼亚和奥里更的浪迹》,英国邮政总局局长夫奥西特之所以能获得今日的地位,也无非是由于他有坚韧的毅力。像这一类的前例,不知有多少,他们的成功都是本着坚韧换来的。

一个人的能力,好像水蒸气一般,不受任何拘束,没有限制,谁都无法把它装进固定的瓶子里;要把这种能力充分发展出来,非有坚决的自信力不可。

正如演戏一般,一个人可以调整他自己的品格和态度,让自己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假如你有意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演员,就非把你的态度和品貌处处演成成功者的样子不可。

一个有眼力的人,能够从过路人中识别出成功者来。因为一个成功者,他走路的姿势,他的举止,无不显出充分自信的样子,从他的气势上,可以看出他是能够自己做主,有自信和决心完成任何工作的人。一个能自主,有自信和决心的人,绝对拥有成功的资本。

相反,一个有眼力的人,也能够随时指出一个失败者来。从他走路的姿势和态度,可以证明他没有自信力和决断力,从他的衣饰,气势上也可以看出他一无所长,而且他那怯懦拖拉的性格也通过他的举动充分显示了出来。

一个成功者处理任何事时绝不吞吞吐吐、模棱两可。他全身都充满了魄力,使他不必依靠他人,而能独立自主。那些毫无成就的人既无自信力,本身的能力又空虚异常,他的姿态总是一幅日暮途穷的样子,从他的谈吐和工作上处处表示他已无能为力了。

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无论有多大本领,也不能抓住任何机会。他遇到重要关头,总是不肯把所有的本领都表现出来,因此明明可以成功的事,往往弄得惨不忍睹。

一件事业的成功,固然需要才干,但是自信心也是不可缺少的。你之所以缺乏这种自信心,是因为你不相信自己具有这种自信力的缘故。你必须从心里、从言行上、从态度上拿出三个字来,在不知不觉之中,人家就会开始对你产生信任,而你自己也会逐渐觉得自己确是可以信赖的人了。

生意清淡,存货囤积,店员不负责任,一切欠账又纷纷来催,这时一个商人的才干,都将了然揭示于人们的面前,人家都将详详细细地看出他的底细。假使他遭遇一点区区小事,便气得暴跳如雷;心中稍不如意,便大大地对人发作;这足以证明他还没有学会一种最重要的本领,他不能随时捺住怒气。

一个商人在生意兴隆、一帆风顺的时候,自然很容易喜形于色,春风满面。但在生意不顺利、市面不景气、入不敷出时,一切艰难困苦都向你袭来,这时如果你仍能鼓起勇气,从不烦恼,待人和气,才算得上是难能可贵。当你的经营濒临危险,多年来辛苦积攒的资产渐将消失殆尽时,你在家庭里还是应该保持心情平稳,而不要露出气馁的样子。

有信心的人,才会有力量去迎接挑战;有信心的人,才会去想方设法去获得成功。想成为成功的人么,请先做一个有自信的人吧!

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你要牢记,追求完美心理的背后隐藏着恐惧。当然,追求完美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必须冒着失败和受人批评的危险。不过.你同时会失去进步、冒险和充分享受人生的机会。说来奇怪。敢于面对恐惧和保留犯错误权利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快乐和更有成就。

强迫自己追求完善不但有碍健康,会引起像沮丧、焦虑、紧张等情绪不安的症状,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亦会招致失败。

最近进行一项调查,作为研究工作效果和情绪健康的一个环节,曾向150名每年收入1万至15万美元的推销员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发现,他们之中约有百分之四十是属于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预料的是,这百分之四十的人所受的压力,比其他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但他们的成就是否更大呢}说来奇怪,答案却是否定的。这些追求完美的人生活中显然经常感到焦虑和沮丧,可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们的收入较其他的人为高。

希望取得成功的原因来自我们文化传统中最具有自我毁灭性的四个字,你成千上万次地听到并使用的这四个字——“尽力做好”!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不管你做什么事。尽力做好。”可是,如果一般骑骑自行车郊游,或到公园去随便散散步,又有什么不对的呢?在你生活中,为什么不能仅仅去做一些事情,而并不“尽力做好”呢?“尽力做好”这种误区心理会使你既不能尝试新的活动,也不能欣赏目前的活动。

一位18岁的高中生,名叫卢安。她满脑子都是想要成功的概念。她是个标准的全优生,踏进校门以来就一直如此。她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拼命读书、做作业,因而没有时间过自己的生活。她简直就是一架储存书本知识的计算机。可是。卢安非常羞于和男孩子接触,长到这么大还从未同男孩子拉过手,更别说约会了。她养成了一种神经性抽搐的习惯。每当我们谈及她性格的这一方面时。她的面部就会抽搐。卢安一心想做一个成功的学生。并因此而忽略了全面发展。在询诊中,心理医生问她,在她生活中什么更重要一些,“是你的知识,还是你的感觉?”——她自己也搞不清楚。尽管她是个出类拔萃的优等生,但她却缺乏内心的安宁。而且实际上非常不幸福。在询诊之后,她开始重视自己的情感,她用学习课程的顽强精神来学习新的思维方法。一年之后,卢安的妈妈说她女儿在大学一年级英语考试中有生以来头一次得了个3分,她非常担心。心理医生告诉她,这是件大好事,正说明她女儿在其他方面开始有所用心,说明她在全面发展,当妈妈的应该带她到饭馆里好好庆贺一番。

实际上,追求完美的人由于经常遭遇到挫折和压力,因此可能降低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工作效果。当然。不重视素质的人根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但“追求完美的人”却强迫自己勉力达到不可能的目标,并且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结果,他们便变得极度害怕失败。他们感到自己不断受到鞭策,同时又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事实证明,强逼自己追求完善不但有碍健康,还会引起像沮丧、焦虑、紧张等情绪不安的症状,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亦会自招失败。

我们必须研究一下,为什么追求完美的人特别容易情绪不安,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效果会受到损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以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看人生。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譬如说,一个每科成绩都取得甲等的学生,由于在一次考试中有一科拿了乙等成绩,因而大感沮丧,认为那就是失败。这类想法引致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错,而且一旦犯错后又作出过分的反应。

他们的另一个误解是相信错误会一再重复。认为“我永远都不能把这件事做对”。追求完美的人不会自问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而只是自怨自艾,说“我真不该犯这样的错,我绝不能再犯了!”这种自责态度导致产生一种受挫和内疚的感觉。反而会使他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为了帮助追求完美的人戒除这个心理习惯,我首先请他们列出追求完美的好处和弊端。一名法律系学生只举出一个好处:“这样做有时会得到优秀成绩。”

接着她列出六个弊端:“第一,它令我神经非常紧张,以致有时连普通成绩也拿不到;第二,我往往不愿冒险犯错,而那些错误却是创作过程中所必然会发生的;第三,我不敢尝试新的东西;第四,我对自己诸多苛求,令生活失去了乐趣;第五,由于总是发现有些东西未臻完美,因此我根本不能松弛下来;第六,我变得不能容忍别人,结果别人认为我是个吹毛求疵者。”根据这个利弊分析,她终于认为若放弃追求完美,生活可能会更有意义和更有成就。

温斯顿·丘吉尔曾讲过一句著名的话:“唯尽善尽美者为上”,这句格言的含义就是两个字:瘫痪。

是的,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拼命做好,这会使你自己陷入瘫痪。不要让尽善尽美主义妨碍你参加愉快的活动,而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你可以试着将“尽力做好”改成“去做”。

尽善尽美主义意味着惰性。如果你为自己制订尽善尽美的标准,那么你便不会去尝试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因为尽善尽美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人,它也许只适用于上帝。因而你作为一个人,不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你如果有孩子,不应要求他事事都要努力做好,因为这种要求会使小孩产生精神瘫痪的怨恨情绪。“去做”,要比“尽力做好”更为重要。例如,应该教小孩打排球,而不是让他们站在一旁说“我不行”。只要孩子喜欢,就应鼓励他们去滑雪、唱歌、画画、跳舞等等,而不应仅仅因为他们可能做不好某件事就不让他们去做。不要教孩子们去竞争、去努力甚至去尽力做好。相反,在孩子们重视的那些活动方面培养他们的自尊、自豪和兴趣。

如果你将自己的价值与成败等同起来。必然感到自己是毫无价值的。想一想托马斯·爱迪生。如果他以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他的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个失败的探索者,并停止用电灯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并没有认输。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可以激励人们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败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们甚至可将其视为成功。正如一位作家说的那样:“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将‘一事成功,事事顺利’改为‘一事成功,事事失败’,因为我们从成功中学不到任何东西。唯一给我们以教益的便是失败。成功仅仅坚定我们信念。”

假如你目标切合实际,那么,通常你的心情会较为轻松,行事也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会感到更有创作力和更有工作成效。我不是鼓吹放弃努力奋斗,不过,事:实上你也许会发现,在你不是追求出类拔萃成就而只是希望有确实良好的表现时,反而可能会获得一些最佳的成绩。

你也可能用反躬自问的方式来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从错误中可以学到什么?”你可以做个实验,想想你犯过的一项错误,然后把从中得到的教训详细列出来。千万别放弃犯错的权力,否则你会失去学习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能力。

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一些人对新事物的看法,通常由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而不会只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同样是他们往往能获得真理的原因。

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国门的开放,既带来了国内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大变革,也带来了国外一些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经济模式。

这些全新的事物,冲击着习惯于以传统方式生存的每-个中国人。而其中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则被这些舶来品搅得心花怒放、眼花缭乱。他们惊叹于外国人生活的富足、思想的自由、物质的丰富,因此一边自叹不如,一边迫不及待地喊出了“全盘西化”时口号。

但是,这个理想终究没能变成现实,因为另一部分人坚持否决了这种做法。事实证明,这部分敢于否定他们的人是自有其道理的。

显而易见,面对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仍有一部分人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们不反对好的观念和行动,却拒绝盲目和冲动。他们绝不保守落伍,也不会从俗如流。

实际上,新的事物或社会大变动在刚开始时,并不是以任何人均可辨其真伪好坏的形式出现,而是存心要欺骗众人的眼睛一般。以奇怪的、异常的、充满诱惑的形式出现。连专家都没有发觉,一般人更不用说了,即使察觉也无法理解它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新的事物总是出乎预料之外,令人防不胜防。

如果询问一百万人对某种新事物的看法,他们一定会回答眼睛所看到的、报纸上读到的,或从交谈中听到的。以那些方式得到的都不是新的事物,而是旧的事物。如果再询问更多人,究竟人类有何共同点,问得愈多愈能明白一个事实,即人们所谈的都是先人为主的观念,亦即过去的事物和固有的观念。

那么,探寻新的事物,应该如何掌握它的细微征兆并识别其利弊呢?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必须把握消费者与竞争者的最新动向,以及市场变动的企业而言,更是个大问题,稍有失误,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决定。

此种情况下,人们会采取两种完全不同的策略。第一种策略就是听取各领域的专家意见,然后汇集这些意见,掌握大致的方向。

换句话说,社会变动大多是科学上的发明或技术革新导致的结果,其中有些是专家已经知道和能够应付的。并早已被若干国家采用。若能详细掌握先进国家、先进企业的现状,便可了解我国将来会发生什么状况,应该如何取舍这些新观念、新东西。

我们对未来的预测之所以会经常出现差错,最大原因之一就是人们认为规则要与别人的不同对自己才有效。我们的创造能力很有限,大多只是模仿别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虚心观察技术先进、效率更高的地方正在发展什么,就可预见我们的未来,找准突破的方法。

相反的,第二种策略与我们有更直接的关系。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认真观察新事物,因为我们是保守主义者,不喜欢重新检讨理解、分析世界的方法。而且,新事物正好与这种方法冲突。新事物不仅无法预测,甚至还很奇怪、疯狂,让我们焦虑。新事物使人心神不安、滑出常轨、忽正忽邪。但是,新事物也可能很迷人很新鲜.我们来不及思考、比较,或者在懒于思索的情况下,毫不迟疑地将之照搬过来。

我们所理解的新事物不仅搅乱人心、令人不快或焦躁不安,有时甚至让我们感到屈辱。这种理解方式正是妨碍我们认识新事物的障碍。它是内在的、感情上的障碍,但事实上,这个感情也能够引导我们察觉新事物。

我们必须倾听自己的声音,并学习将自己的反应保留在记忆中。当我们受到某种事物的搅乱,以致内心不安,或觉得已脱出常轨,或太过离谱时,必须更加细心地观察它,因为那正是我们所寻求的细微征兆,也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它的途径。

当我们被新事物搅得心神不宁,眼花缭乱时,免不了陶醉于其间而不假思索地接受它;或者又固执己见、因害怕它的负面影响而拒绝它,将它扫地出门,不予理睬。实质上,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

真正可取的态度是,正确面对新事物的出现,理智地吸纳它好的一面,比较地剔除它不良一面。要做到这样,惟有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一百万人中,至少有九十万人面对新事物时,仅以它的表面现象做文章。表面看起来邪恶、不可理解的东西,便立刻怒目相向,将之拒于千里之外;表面看上去美好、悦人耳目的东西,便心花怒放,以为捡到一件宝贝,全部把它收集起来。

有的人,则被全新的事物或现象搞得头昏脑胀,心乱如麻,不知如何取舍。这个情况发生时,这种人则注意别人的脸色,按照别人的行动来决定自己的行止。

而在此时仍能保持清醒,客观地看待新事物,作仔细的分析、研究,从容不迫地决定行动方案的人,虽不多见,却并非没有。这种人是站在成功之列的人。

这类人最显著的特征,是能随时随地,无论何种情况都保持冷静的态度,坚持客观地看待事物。

他们有丰富的阅历,沉稳的品性,很少人云亦云,也不会固执己见。他们经常接触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勇于向新事物挑战,善于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推断事物的真伪。然后设法从中学习新的有益于自身的东西。如果一时弄不明白,他们也不会盲目作出决断,而是向其他的权威人士请教、求证,以作出最后的定夺。

他们对新事物的看法,立足于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立足于科学合理的方式上,因而极少出现偏差和失误。

这类人对新事物的看法,通常由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而不会只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同样是他们往往能获得真理的原因。

每当出现了新的现象,每个人都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执一词,各抒己见。没有清醒的头脑,很难从中作出判断,无法决定何去何从。但是,清醒的人则能从这众多的信息中找出一些线索,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推断,从而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当然.在别人大声讨论或向他作出建议时,他也会认真倾听,获取重要的依据。用以帮助自己作出准确的结论。

此外,促使他们不被新事物迷惑的另一个因素,是这类人坚定的意志力。人是很难拒绝各种欲望诱惑的,面对有时出现的既得利益。很少有人能坚持不脱离正轨。

可以说,这类诱人的事物太多了。它尽管不那么合理,却又不具有什么风险。唾手可得。很多意志不坚定的人就是栽倒在各式各样的引诱、陷阱中。但真正清醒的人不会上当,他们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自己的品行,因此,他们是最不容易上当的人。

不过。这类人绝不是保守、顽固的人。他心思慎密、判断力强,只要是合理、正当的事物,他们也敢于“拿来”为自己所用,使自己受益。

这使人联想起古今中外的许多改革家,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面对新事物,既能看到它负面的影响,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为所动;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