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护理学(十三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0:59:26

点击下载

作者:邸淑珍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临终关怀护理学(十三五)

临终关怀护理学(十三五)试读:

专家指导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主任委员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副主任委员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振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

方剑乔(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石 岩(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国慧(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

匡海学(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 星(山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兴德(贵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振民(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顾问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安冬青(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

许二平(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孙忠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孙振霖(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宋柏林(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欣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师承继教处处长)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医大师)

陈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武继彪(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国医大师)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胡 刚(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建光(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高维娟(河北中医学院院长)

唐 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彭代银(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国医大师)

熊 磊(云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秘书长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办公室主任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占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总编辑)

编审专家组

组 长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组长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组 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匡海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红宁(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桂桐(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石 岩(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必胜(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

前 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6月

编写说明

临终关怀是医学专业服务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必要的环节,是临终患者和家属的迫切需求,切合我国“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政策,顺应国际医学的进步和要求,也是医学和护理学专业人员必备的技能。

临终关怀护理学作为临终关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融合了多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人文关怀与护理服务的新兴的、多交叉学科,是建立在临终关怀学和护理学基础上,运用心理学、伦理学、死亡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及宗教学等专业知识的一门综合性、实践应用性学科。本学科以临终患者及家属为中心,以提高其生存质量为宗旨,以提供临终患者身、心、社、灵的优质护理为目的,帮助临终患者解除躯体上的痛苦、缓解心理上的问题、满足整体需求和照护,并遵从临终患者意愿,使患者平静、安详、舒适、有尊严、无遗憾地抵达人生终点;同时给予临终患者家属帮助、支持和照护,提高其生活质量。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临终关怀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知识,而且能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患者、善待生命,满足临终患者及家属这一特殊群体人性化、专业化及科学化的护理服务需要,并推动我国临终关怀护理事业的发展。

本教材主要针对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内容围绕和紧扣本科教育的教学大纲和目标,结合临终关怀护理的理论实践和最前沿的进展,借鉴和参考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系统完整并贴近临床实践。教材突出创新性,强调专业性,重视实践性,关注人文性,体现科学性,满足需求性,坚持实用性。

本教材共分12章:第一章由邸淑珍编写,第二章由郭趣编写,第三章由王燕编写,第四章由孙建萍编写,第五章由夏浩志编写,第六章由董雪、杨静编写,第七章由刘伟、邸淑珍编写,第八章由何桂娟、张敏编写,第九章由何桂娟、魏琳、石文青编写,第十章由郭红、黄丽群编写,第十一章由张银华编写,第十二章由纪敬敏编写。

本教材主要供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也适合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护理院、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全科医学、临床医学专业人员和专门从事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的人员学习和培训使用。

本教材的编写汇集了15所中医药院校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编写经历的教师,他们付出了大量心血,并得到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调研部常务副主任、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老年保健与临终关怀委员会主任委员施永兴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姑息治疗中心主任刘巍教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西西里·桑德斯研究所郭平博士等许多专家学者的热心支持和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临终关怀护理学》是一本新教材,参考资料少,内容涵盖量大,编写困难多,加之时间紧任务重,若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广大专家学者惠予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临终关怀护理学》编委会2017年3月第一章 绪 论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追求优逝、获得善终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医学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及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临终关怀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临终关怀服务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提出享有临终关怀服务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被视为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各国将临终关怀服务作为国家健康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人都有权享受。2014年5月,194个成员国都承诺,将临终关怀服务列为自己国家卫生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也将临终关怀列为主要目标。第一节 临终关怀

死亡是人的自然回归,临终是生命结束的必经之路。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是临终关怀服务的根本宗旨。让临终患者安详、舒适、有尊严而无遗憾地走到生命终点是临终关怀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所在。一、概念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指针对各种疾病晚期治疗不再生效,不以治愈和延长患者生命为目的,由多学科人员共同组成的临终关怀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护。

世界卫生组织对临终关怀的定义是:临终关怀指的是一种照护方法,它通过运用早期确认、准确评估和治疗身体疼痛及心理和精神疾患等其他问题来干预并缓解临终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面对患有威胁生命的疾病所带来的问题,从而提高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尊重生命、接纳死亡,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过程;避免不适当的、有创伤的无效治疗;注重减轻患者的痛苦症状,给予人性化、个体化的整体照护;满足患者需求,维护其尊严;提供患者尽可能地积极生活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支持;减轻家属的医疗经济负担并提供居丧帮助和哀伤辅导。二、临终关怀团队、模式与原则(一)临终关怀团队

临终关怀需要有组织的多学科、多专业和多方面人员组成的完整团队服务。临终关怀团队(team of hospice care)包括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心理师、营养师、药剂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患者及家属等(图1-1)。临终关怀团队的服务质量具有广泛性和协调性,程序性和连续性,综合性和整合性。图1-1 临终关怀团队

1.临床医师 是指经过专门培训的内科医师、全科医师、缓和/姑息医学(palliative medicine)专业医师,也包括肿瘤科、ICU及疼痛科医师。他们能治疗临终患者并存的多种疾病和症候群,处理临终患者的诸多痛苦症状,为患者制定完整的治疗方案和个体化的照护计划并进行指导和实施。

2.护理人员 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和全程护理,执行专业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做好巡视及病情变化观察,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满足其身心社灵的需求。

3.心理师 进行心理咨询、疏导和治疗。及时发现并积极解决临终患者及家属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烦躁、失眠和自杀等。

4.营养师 动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配合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和实施适宜的个体化营养目标和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案。

5.药剂师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优选药物计划,保证有效缓解症状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物数量及药物不良反应。

6.康复师 综合评估患者的各种功能状况,为患者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并进行具体的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指导。能运用理疗和中医药技术如针灸、刮痧、艾灸、推拿、拔罐、热疗、耳穴贴压及穴位按摩等简单易行的方法为患者解除痛苦。

7.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协调、整合和利用各方面资源,协助患者做出意愿选择和达成心愿、处理未完成的事情,满足患者灵性需求,探寻生命价值和意义,维护家庭功能,进行哀伤辅导等专业服务,满足患者及家属的社会心理等需求。

8.宗教工作者 对于有信仰的临终患者需要宗教工作者参与,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和天主教,可进行相应的宗教交流,提供合法的、符合宗教风俗习惯的服务活动。

9.患者本人 把临终患者本人纳为临终关怀团队中最重要的成员,是对其权利和人格的尊重,对其尊严的维护。临终患者在医务人员及其他成员的关怀、支持、指导和帮助下,对疾病和痛苦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选择适合本人的疗护和支持方案。国外很多文献已经证明,如果能和患者探讨疾病及如何科学地管理疾病,的确能够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增加患者依从性,有利于制定更合理的治疗策略,也称之为医患的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

10.家属 主要是家庭成员,他们是临终患者最需要、最有力和最贴心的支持者。家属有足够的爱心、孝心、耐心和无微不至的关心,注重了解和遵从临终患者的意愿,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的各种医学疗护,接受多学科团队的相关指导和帮助,能有效提高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

11.志愿者 临终关怀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支持和参与,更需要具备临终关怀理念、专业背景和生活阅历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是有爱心、耐心、细心和有责任心的无私奉献者。通过他们的陪伴和照护,使临终患者和家属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二)临终关怀模式

临终关怀模式(model of hospice care),是指人们在临终关怀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照护的标准形式和总体看法。

英国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采用住院服务的形式,包括全日住院和日间住院两类。美国采用的是以家庭临终关怀服务为主,住院服务为辅的服务模式。台湾的照护模式有四种:住院安宁(hospice in-patient care)、安宁居家(hospice home care)、安宁共同照护(hospice shared care)和社区安宁(community hospice care)。我国目前多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养老机构专设病区和病房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病房也正在蓬勃兴起。具体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6种。

1.独立的临终关怀医疗机构 专门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其软硬资源较齐备,可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全面的照护。2016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明确提出,安宁疗护中心被认可为独立的医疗机构。

2.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 附设于综合医院,但有专门病区,可利用综合医院的资源,临终照护的水平较高。如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关怀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姑息治疗科,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姑息治疗中心等。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病房 便于患者就诊、家属照料,缓解患者就医难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上海76家临终关怀机构(科)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94.74%,并初步建立起社区居家、机构病房和家庭病房“三床联动”机制,形成了社区肿瘤条块、临终关怀门诊和病房、家庭医生四位一体的工作。

4.养老院或护理院组织模式 在养老院或护理院组织临终关怀团队,对临终老人和慢病终末患者,以照料为中心,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护理、症状控制、身体舒适照护、爱心陪伴和心理支持等全方位的服务。

5.家庭病床模式 是对无法进入医院或希望留在家里与家人共度最后人生的临终患者,由临终关怀团队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护理模式。医疗照护由综合医院或社区服务中心的专业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将医院提供的护理服务延伸至患者家中,通过家庭访视提供专业的护理、治疗及健康教育指导,减轻照顾者的压力,满足临终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6.综合模式 目前国内有学者提出以下两种模式。(1)李义庭教授提出的“一、三、九PDS模式” 即“一个中心,三个方位、九个结合”。“一个中心”即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三个方位,九个结合”即在服务层面上,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相结合;在服务主体上,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2)施榕教授提出的“施氏模式” 主要是针对广大乡村而设计的家庭临终关怀护理模式,1995年被东亚生命伦理学术研讨会认定为解决地广、量大尤其是农村老年人临终照护的最佳策略之一。

上述两种模式都力求将家庭临终照护与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作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形式,是比较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三)我国开展和发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践行以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精神,真心重视、真诚关爱,创造整洁、温馨、安全和具有家庭氛围的人文环境,满足临终患者和家属的愿望和需求。

2.尊重临终患者和家属的权益原则 患者尽管处于临终阶段,但个人尊严不应该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递减,个人权利也不可因身体衰竭而被剥夺。医护人员应尊重他们应有的权利、利益和尊严,如保护个人隐私和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和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放弃无效治疗等,最后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

3.整体护理的服务原则 以同理心对待临终患者和家属,给予更多的理解、关爱、帮助和支持,提供生理、心理、情感、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全方位整体优质照护,使其身心灵获得平安。

4.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原则 临终关怀是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对治愈无望的临终患者,不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为主,而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以控制疼痛及有关症状、减轻痛苦为重点,给予积极的舒适照护,帮助临终患者安详舒适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5.动员社会参与原则 临终关怀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且具有非凡社会意义的事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种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应在临终关怀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基础上,动员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关心和参与临终关怀,积极开展临终关怀知识普及宣传教育,对全民进行死亡教育,正确理解生命神圣论、生命价值论与生命质量论的关系,使人们敢于面对死亡,以科学态度正确对待死亡,是临终关怀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6.适合国情的本土化原则 借鉴和学习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病而异、因人而异地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理论研究和实践服务模式。三、临终关怀的起源、发展与现状(一)国外临终关怀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1.起源 临终关怀一词译自英文,“hospice”原意是“客栈”“救济院”“安息所”“驿站”等,是指在欧洲中世纪时,一些向贫困的老人、孤儿、旅行者及流浪汉提供住所和食物等的修道院及寺庙。多隶属于宗教团体,这里的教士、修女为他们提供膳食和服务,为死者祈祷并将其安葬。受条件限制,当时的hospice缺少相应的医疗照顾和心理关怀。国际临终关怀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世界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从1967年桑德斯博士在英国伦敦创建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开始的。它的建立标志着现代临终关怀的开始,使无法治愈的患者能够实现有尊严地走向死亡,被誉为“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

2.发展与现状 在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的影响和带动下,临终关怀服务首先在英国得到了快速发展。1976年在圣托马斯医院建立了第一个多学科的临终关怀照护支持团队。为了加强和促进临终关怀学科建设,1987年英国正式将“临终关怀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专业。1988年,英国将临终关怀纳入医学专科领域,称为姑息医学(palliative medicine),并确立了临终关怀专科标准。1993年,《社区关怀法》实施。2016年,英国临终关怀院的分布情况是220家临终关怀机构服务英国6400万人口。2004年,英国首先提出每年十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六为世界临终关怀日,通过这一天的全球性活动,提高人们对临终关怀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全球范围内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的发展,造福人类。

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美国1974年建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1980年,将临终关怀纳入国家医疗保险法案。根据美国国家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组织(NHPCO)的统计数据,2012年美国已拥有5500家临终关怀机构。加拿大于1974年建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圣博尼费斯医院(St.BonifaceHospital),1991年正式成立加拿大临终关怀协会,于2002年发布了《基于国家原则和规范的临终关怀实践模式指南》。2005年,德国政府正式出台了第一部《临终关怀法》。临终关怀在西方主要国家获得了较大发展,呈现出政府重视、民众参与程度高、服务机构规模大和服务模式多样化等特点。

在临终关怀教育及人才培养方面,英、美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医学专业都开展了与临终关怀有关的课程。护理院校中,姑息护理和临终关怀更是被列为重要课程来开设。英国医学院校的临终关怀课程规范全面,并利用当地的临终关怀机构作为教学资源,以培养出技能精湛、素质全面的医护人员。2008年,英国审计署在对临终关怀机构的评估中还把工作人员的培训作为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法国在医学教育法令附件中,也要求医学生必须开设《疼痛-姑息治疗-死亡》的教学课程,使其了解和掌握照护临终患者的知识。美国自1993年开始实行专科护理人员资格认证,规定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人员须通过资格认证考试,这使临终关怀服务走上了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加拿大在临终关怀教育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考核鉴定上都有明确的界定和标准。加拿大医学院还为一、二年级的学生专门开设临终关怀护理课程。(二)我国临终关怀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1.起源 我国古代就有临终关怀的理念,唐代的“悲田院”、北宋时期所设立的“福田院”、元朝的“济众院”、明朝的“养济院”及清朝在北京设立的“普济堂”等专门收养贫穷、没有依靠的老年人或残障人,在这些机构里得到照顾的人,大多在死亡后也能得到各种仪式的殡葬服务。这些机构就是现代临终关怀院的雏形,事实上就是我国社会早期的临终关怀阶段。

2.发展与现状(1)中国香港、台湾地区 我国率先开展现代临终关怀工作的是香港和台湾地区。香港九龙圣母医院于1982年首先提出善终服务,1986年成立了善终服务会,1992年第一个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白普理宁养院在香港沙田落成,该院除提供临终患者住院服务外,还开展了居家临终关怀服务。香港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完善,并延伸到社区护理中,服务形式也多样化。1983年,我国台湾地区天主教康泰医疗基金会成立,对癌症末期患者进行居家照顾及服务,开台湾地区临终关怀居家服务之先。1990年,在马偕纪念医院成立了台湾地区第一家临终关怀住院机构。1996年安宁缓和居家护理纳入全民健康保险。2000年5月,台湾通过《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地方立法,并于2002年11月修法,从此台湾临终关怀服务中DNR(不做心肺复苏术)正式合法。2001年安宁疗护整合性照护纳入全民健康保险。2002年撰写的《安宁缓和护理学》,至今仍是医学生和医护人员实用的参考工具书之一。2015年12月,《患者自主权利法》通过。截止到2015年,台湾共51家医院684张床提供安宁住院服务,80家医院提供安宁居家,45家医院提供小区服务。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公布的2015年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死亡质量指数调查,英国排第1名,台湾地区位居第6,是亚洲之冠。(2)中国内地 临终关怀理论的研究源于1986年《医学与哲学》杂志对临终关怀及其概念的介绍。1988年7月,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临终关怀专门研究机构,该中心还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1988年10月,上海市南汇县老年护理院(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老年医院)成为我国第一家机构型临终关怀医院。1990年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建立。1992年时任卫生部(现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部长陈敏章说:卫生部准备将临终关怀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列入事业发展规划,促使其健康发展。1994年,临终关怀科列入《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1996年云南昆明第三人民医院成立关怀科,1997年,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临终关怀科。19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宁养院。2006年4月16日,中国第一个关注人的生命晚期生存状态的临终关怀社会团体——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2012年1月11日,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开展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2016年4月21日,由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亲自主持的全国政协第4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主题为“推进安宁疗护工作”。2017年2月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连发三个相关文件《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安宁疗护中心管理规范(试行)》《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要求全国各地市积极开展安宁疗护(临终关怀)试点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我国现代临终关怀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当时医学伦理学界学者在开展安乐死和死亡伦理等问题研究时,揭开了当代中国临终关怀教育的序幕。1996年,天津医科大学创办了《临终关怀杂志》,同时积极推进医学生的死亡教育、死亡医学伦理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天津医科大学率先在护理专业开设了“临终护理”课程,2008年开设了全校公选课程“临终关怀学”。上海、北京、山西、辽宁、广东及河北等地区的一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临终关怀课程。第二节 临终关怀护理学

国务院于2008年1月颁布的《护理人员条例》中指出,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患者疾病的急性期诊疗、重症期监护、慢性期康复及临终期照顾与关怀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护理人员是临终关怀的主力军,参与临终患者的全程服务,又是临终患者人生最后一个送别者,因此护理工作在临终关怀服务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一、临终关怀学(一)基本概念

临终关怀学(end of life care)是社会学科中的一门独立应用性学科;是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有关人类临终阶段姑息医疗、临终护理及社会支持过程的临终关怀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以探索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病理、心理、精神、心灵和伦理特征及社会实践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1987年英国正式将“临终关怀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专业。《剑桥临终关怀学教程》中对“临终关怀学”的界定为:临终关怀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和照护处于活跃期、不断恶化并发展到晚期且预后不容乐观的患者的学科,其照护的重点是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并与护理学、医学、姑息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现代生死学、中医学等关系密切,交叉明显。临终关怀学可细分为临终关怀医学、临终关怀护理学、临终关怀心理学、临终关怀伦理学、临终关怀社会学、临终关怀经济学和临终关怀管理学等分支学科。(二)目的和意义

1.满足临终患者和家属的基本需要 组织临终关怀团队给予需要帮助的临终患者和家属有力的、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满足其基本需要。

2.满足临终患者身心灵的需要 为临终患者控制症状和疼痛,缓解痛苦;给予心理安慰、疏导和支持,提供精神关怀和灵性照护,获得身心灵平安。

3.满足临终患者姑息治疗和临终护理的需要 在临终关怀团队的组织下,以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共同决策制定最优化的疗护方案,并给予整体化、专业化和人性化的舒适疗护。

4.认识临终关怀价值,树立正确生死观 做好死亡教育及临终关怀服务理念的宣传工作,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树立崇高的医德风尚,尊重、关爱和体贴临终患者和家属,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临终关怀学与护理学

护理学(nursing)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具有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和服务性。

临终关怀学在照料理念上借用了护理学的方法,特别是通过临终护理中的照护行为,发展了临终关怀学理论。临终关怀学与护理学的护理理念与宗旨相同,服务对象同中有异。临终关怀学服务对象是临终期患者及其家属,而护理学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患者,还包括健康人。此外,二者在服务提供者、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方面亦有不同的地方。临终关怀学是由护理人员和医生、临终患者家属和亲友及社会工作者等以团队形式提供的全方位服务,护理学是由护理人员提供服务;临终关怀学是对临终期患者的照护过程,是典型的护理重于治疗的临床领域。

护理学是临终关怀学的基础,临终关怀学是护理学的延伸和发展,为护理工作开辟了新的服务领域,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临终关怀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专业舒缓的护理手段、有效的疼痛控制、适宜的心理支持等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临终患者减轻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让患者可以无惧、无痛、无憾、从容安详有尊严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三、临终关怀护理学(一)基本概念

临终关怀护理学(end of life nursing care)是一门以临终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特征为研究对象,研究有关临终人文关怀与照护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临终关怀护理学是临终关怀学的一个分支,是人文与自然学科的结合,是建立在临终关怀学和护理学基础上,运用心理学、伦理学、死亡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及宗教学等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一门交叉性和实践应用性学科,以解除临终患者和家属痛苦为目的,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死亡质量为目标。

指导临终关怀护理学实践的主要方法是护理程序。通过病史采集、相关量表、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评估患者现存及潜在的问题;明确护理诊断;确立护理目标,计划护理服务内容的优先次序;实施全人、全家和全程的照护;最后评价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以及有无其他问题的存在。请参见英国临终关怀路径(图1-2)。图1-2 英国临终关怀路径图(the end of life care pathway)[资料来源:department of Health:End of Life Care Strategy,July2008,p.49(www.orderline.dh.gov.uk)](二)服务对象和范围

1.服务对象 是临终患者及家属。临终患者包括老年人、成年人和儿童。临终患者家属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及亲属,也可以包括患者亲密的朋友。

2.服务范围 是目前医学诊断明确、治愈无望、预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包括恶性肿瘤临终患者;高龄(年龄≥80岁)久病,有重要脏器持续衰竭,且卧床一年以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多脏器衰竭,病情危重者;脑部或神经系统疾病病情恶化者;渐行性运动神经元性疾病晚期,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失代偿期病危者;疾病急性发作或疾病危象致生命危险者;意外事故伤害处于不可逆转昏迷状况、不可逆转永久植物人状态;长期卧床伴有危重并发症者;艾滋病临终患者等。(三)目的和意义

1.维护生命尊严 生命是短暂的,值得我们珍惜和敬畏。临终患者的生命屈指可数且痛苦难捱,需要采取“生理关怀”和“心理关怀”相结合的原则,维护他们的生命、权益、人格和尊严。

2.倡导人文关怀 树立以人为本,以临终患者及家属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人文关怀和优质护理来彰显人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树立科学的生死观 临终和死亡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接纳死亡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代表人类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4.提高临终患者的护理质量 针对临终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提供个体化、专业化、整体化和优质化的护理服务。

5.提升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通过减轻痛苦、心理支持、精神关怀和舒适护理,满足临终患者“善终”和临终患者家属“善后”的服务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

6.推动和发展我国临终关怀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医学类院校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制定课程设置和考核评定标准,提高医学生临终关怀护理的理论与实践专业技术水平,培养适合我国临终关怀护理发展的专业人才。

7.发展和完善我国临终关怀护理学理论与实践体系 建立完整的临终关怀护理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促进我国临终关怀护理学的学科建设。

8.促进我国临终关怀服务事业的发展 随着临终关怀护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入,有助于提高临终关怀团队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和临终关怀服务水平,必将推动和促进我国临终关怀服务事业的大发展。第三节 临终关怀护理学相关理论

临终关怀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外,还借鉴和运用了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目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一、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basic human needs theory)在19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此理论对临终关怀护理学的影响深远。(一)基本概念

人的基本需要(need)又称需求,是一切生命体的本能,是人体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应。是个体生存、成长与发展,维持其身心平衡的最基本需求。(二)基本内容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不同的层次。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亦称为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和安全需求属于低级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属于较高级别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属于更高级别的需求。(三)在临终关怀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1.生理的需求 疾病是导致临终患者生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医护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其症状,缓解其痛苦。

2.安全的需求 临终患者常会感到孤独无助,担心疑虑,医护人员应给予心理安慰,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安全感。做好避免身体损伤、防止发生意外、无菌操作以防感染等安全措施。

3.爱与归属的需求 处于临终阶段的患者及家属备受心理折磨,医护人员应给予爱心照护和心理支持,指导家属和临终关怀团队人员照顾陪伴,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满足其对爱与归属的强烈需求。

4.尊重的需求 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权益和权利,如自主权、选择权、隐私、信仰等。

5.自我实现的需求 临终关怀服务团队要为患者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创造条件,鼓励患者表达个人感受和意愿,实现自我需求的达成。

6.最高需求 马斯洛在晚年又加了第六需求即最高需求,用超个人、超越、灵性、超人性、超越自我、超人本(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宇宙为中心)、天人合一等文字进行了描述,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没有超越性经验的人依然在自我实现后能够坦然面对死亡,获得完美感。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应帮助临终患者寻求生命价值和意义,提供灵性照护,实现自我的超越,幸福圆满地告别人生。二、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system theory)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鲁特维·贝塔朗菲(Ludwigvon Bertalanffy) 提出。(一)基本概念

系统(system)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统一体。(二)基本内容

系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尽管系统类型各异,但具有相同的基本属性,即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动态性和层次性。包括两层含义:①系统要素的集合,即系统是由各要素(子系统)所组成的,这些要素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②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集合,即系统中每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系统后,就具有各孤立要素所不具备的整体功能。(三)在临终关怀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1.用系统理论的观点看待临终患者及其家属,他们是多学科组成的临终关怀团队这一整体系统中的子系统,但具有独特的、重要的作用。

2.要用开放的、系统的、动态的观点对患者及家属实施整体的临终关怀护理服务。

3.对临终患者实施的临终关怀程序就是一种建立在开放系统中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5个步骤。三、舒适护理理论

舒适护理理论(theory of comfort care),由美国护理专家柯卡芭(Kolcaba)于1995年提出。舒适护理是使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加注重舒适感和患者的满意度,并作为整体护理艺术的过程和追求的结果。(一)基本概念

舒适护理(comfort care)是一种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及灵魂上处于轻松、没有疼痛、安宁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二)基本内容

1.生理舒适 指身体的感觉,也包括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线和音响等带来的舒适。

2.心理舒适 指心理感觉,如满足感、安全感和尊重感等。

3.社会舒适 包括家庭、学校、职业等社会关系带来的舒适。

4.灵性舒适 指生命赋予意义和价值,借助于爱或信仰,获得舒适、满足和超越。(三)在临终关怀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1.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温馨环境、症状控制、舒适护理,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2.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解除对死亡的不安和恐惧,帮助患者家属适应和应对患者病情变化和死亡,缩短其悲痛过程。

3.帮助临终患者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给予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4.尊重临终患者的权利和宗教信仰,提供灵性照护,获得心灵平安。四、多元文化护理理论

多元文化护理理论(multicultural nursing)又称跨文化护理,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护理学家雷林格(M.Leininger)博士首先提出。(一)基本概念

多元文化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方式、信仰、道德、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向服务对象提供多层次、多体系、高水平和全方位的有效的护理。(二)基本内容

多元文化护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日出护理模式”,该理论包括4个层次:①世界观、文化与社会结构层。②服务对象层。③健康系统层。④护理照护决策与行为层。(三)在临终关怀实践中的应用

1.医护人员应充分评估不同文化背景下临终患者的痛苦,从全方位多角度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护理需求。

2.医护人员在了解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宗教信仰、民族习俗文化背景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死亡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接纳死亡。

3.满足临终患者愿望,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来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4.医护人员做好家属的悲伤安抚工作,尊重他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的悲伤表达方式,提高家属悲伤应对能力。五、金的达标理论

金的达标理论(gold standard theory)由美国著名护理理论家伊莫詹妮.M.金(Imogene M.King)在1981年提出。该理论已广泛渗透到临终关怀护理领域中。(一)基本概念

金的达标理论是为使护理人员和患者在一个特定情境中达到共同的目标,提出的理论框架,即个人系统、人际间系统和社会系统。(二)基本内容

金的达标理论是护理人员和服务对象在护理情境中分享有关他们感知信息后的行动、反应和互动的过程,帮助个体维护健康以实现其角色功能,促进、维持和修复健康,对患者或濒死者提供照顾。该理论所涉及的主要概念有互动、沟通、应激、时间和个人空间。(三)在临终关怀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1.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积极深入沟通交流,设定目标,共同制定和实现临终关怀护理计划,满足需求,营造温馨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临终关怀团队人员共同做好死亡教育、症状控制、心理护理和灵性照护,达到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告别人生的目标。六、罗伊适应模式理论

罗伊适应模式理论(Roy adaptation model theory)由美国当代著名的护理理论家和思想家卡利斯塔·罗伊(Callista.Ro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一)基本概念

接受护理的对象是一个整体适应系统。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在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下不断适应的过程。照护的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适应性反应和提高人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人的健康指数。(二)基本内容

罗伊适应模式是围绕人的适应性行为,即人对环境的应激原进行适应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刺激、适应水平、应对机制、效应器和适应反应5个方面。(三)在临终关怀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适应模式,临终关怀护理工作的方法有以下6个步骤。

1.一级评估是指收集与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及相互依赖四个方面有关的行为。

2.二级评估是对影响临终患者行为的刺激因素的评估。

3.通过一级评估和二级评估,对临终患者适应状态进行临床工作诊断。

4.制定可观察、可测量和可达到的临终关怀工作目标。

5.干预是临终关怀工作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6.医护人员将干预后的服务对象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修订临终关怀护理计划。七、华森关怀科学模式理论

关怀科学模式理论(scien tific model of care)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护理学院著名护理学教授吉恩·华森(Jean Watson)博士于1979年创立。他也是第一个将护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护理学家。(一)基本概念

关怀是一种道德法则,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的体验,这种体验表现为关怀活动的双方都能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双方彼此在人格上得到升华、认知上得到认同、文化上得到同化,形成超越语言的文化关系,并通过精神的体验、心灵的感悟、非语言的交流、超越文化间的关怀行为等特有的方式表达其超越是文化关怀理论。(二)基本内容

关怀科学理论模式以人本主义价值体系为基础,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因素的关怀因素为核心。重心是护患关系的形成,使护理成为护理人员与患者在精神层面的一种联系。衡量关怀结果的具体标准是关怀的双方是否达到人格的升华。(三)在临终关怀实践中的应用

1.是以临终患者及其家属为中心,给予真心关爱和真诚关怀,目标是使患者在“生存-临终”的情景中,保持高品质的存在与生活,以保护和捍卫患者的人格与尊严。

2.提供温馨的居住环境,给予良好的生活照顾、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控制症状缓解痛苦,协助临终患者完成未了的心愿,满足灵性照护的需求。

3.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应关注和重视临终患者家属,做好沟通交流和哀伤照护。八、中国传统医学理论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整体观突出了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个观点比近代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整体模式领先了两千多年。(一)基本概念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theory)是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精气、阴阳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肺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方法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二)基本内容

中医理论体系主要内容: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理学说,诊法辨证及治则等。(三)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临终关怀实践中的应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注重个体死亡与“人与天地相参”的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有助于临终患者敢于直面自己的疾病与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调节自身情绪,获得心理安慰。

3.满足临终患者的灵性需求,帮助他们获得宽恕、爱、信任和希望,达到天人合一的灵性安适状态。【思考题】1.临终关怀、临终关怀团队、临终关怀模式、临终关怀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学习临终关怀护理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3.临终关怀护理学相关理论有哪些?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如何以这些理论指导临终关怀护理实践工作?第二章 临终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项引入哲学智慧与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宗教资源的社会工程,不仅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要。在临终关怀护理实践中,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临终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关注和重视。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然要求将现代人文精神融入临终关怀护理之中,建立高层次的护理服务理念。第一节 人文关怀概述

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是医学人性化的精髓,是实践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护理人员将人文精神内化,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患者全面的关怀和照护。其本质是关心人自身的利益与需要,尊重人自我的价值与自主的尊严,解放人自由的思想和坚定人自觉的信念。一、概念

人文关怀(humanistic care),又称人性关怀、关爱,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其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人文关怀理念是以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为核心,由人的文化、自然情感、道德情怀、利益需要和社会关系等基本要素所组成。

人文关怀从文化背景、自然情感、生命价值、人际协调、需求满足等维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内涵,其中对患者文化背景的理解是人文关怀的基本要素。人文关怀的本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间的互动行为,护理人员应具有同情心、良心、责任心、信心和胜任力等专业特征。体现人的精神尊严是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护理人员应具有专业性道德情怀,维护患者精神尊严和实现其生命价值。人际协调的互动是人文关怀行动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护理人员应具有注意、关心的特征与关怀敏感性,建立帮助信赖的人际关系,具有人际沟通的情感艺术,促进与接受患者正性与负性情绪的表达。人文关怀要以相互交流和尊重为前提,分享彼此的认识、情感、经历、体验与时间等。二、意义与价值

医学的本质是一门“人”学,它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因而医学被认为是最应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而护理更被称为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医护人员良好的心态、热情的关怀、精湛的技术和耐心的解释,会给患者带来安宁与安康。因此,实施人文关怀意义重大。

1.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医学人文关怀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提供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关怀与照顾,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是人道主义精神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2.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深化医学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治本之举。学习人文关怀基本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修养,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优化服务质量,必能建立起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三方都满意的和谐关系。

3.满足患者与家属需求 特鲁多的墓志铭写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去帮助,去安慰,体现的就是一名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崇高人文关怀。它要求护理人员首先应了解患者及家属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