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药内用制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7:58:09

点击下载

作者:宋兆友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皮肤病中药内用制剂

皮肤病中药内用制剂试读:

前言

——回望医方,开创伟业

知识海洋勤是岸,科学高峰志为梯。中医中药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形成今天的中药制剂学。

回望医史,成果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用制剂医方精集。本书收集医典经方、名家用方、民间验方等制剂共371首,按新研制剂、民间制剂、美容制剂、成药制剂及专病制剂分类整理。希望读者通过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及民间验方的学习,达到“医之成,悟也;方之精,变也”的目的,并在临床及学习中提高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本书制剂博采众长,精选经典名方,特色鲜明,特点是整体观点、辨证论治;优势是组方科学、疗效独特;优点是疗法多样、简便廉验。认真精选,名方群集,杏园仁医,为了除疾。

奇石尽含千古秀,小花常占四时春。皮肤病内用制剂虽方小繁多,但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各有奇效。这些制剂不仅是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医务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治疗皮肤病的一种重要用药。

精方名药,赏析创新。本书可供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药剂师、院校师生参考阅读。为发展中华医学,献出一粒制剂种子,让皮肤病内用制剂花开满园,造福人民。

借此机会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审的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由于水平有限,恳望读者指教。

书山争探宝,学海喜泛舟。希望我国年轻的皮肤科工作者,弘扬中医传统,高奏制剂新曲,让中华医学走向辉煌,走向世界!宋兆友2015年3月1日于珍珠城编写说明

一、为满足临床、药剂及科研的需要,笔者参考借鉴了古今医学文献、当代医家的宝贵经验以及笔者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整理编写成这本专业小集,以供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二、本书分为三篇:基础篇、制剂篇、进展篇。

三、第一篇、第三篇中多为笔者五十五年临床证治中的心悟体会,以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四、第二篇有方名(如古典方名、文献方名、民间方名、疾病方名、中药方名、新起方名等)、出处(注明书刊名称或者“经验方”等)、配方(药名、剂量、中成药多无剂量,配方均为基础方,应随诊加减)、制法(标明汤、丸、片、丹等)、功效主治(说明治则与主要适应证)、用法(用量、次数或附疗程、偶附化裁法或引经药等)。

五、编写中发现无方名、重方名、错方名等,或方中有明显不当,均加以订正、补充或重写。

六、制剂中的原料药、辅助及附加剂均符合国家药用标准。

七、制剂中的剂量单位,如重量、容积、温度等,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

八、运用方剂时,必须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进行用药,以免发生效差。《皮肤病中药内用制剂》编委会2015年3月第一篇基础篇第一章皮肤病中药内用制剂概况第一节 制剂的概念

皮肤病中药内用制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以后,遵循组方的原则,选择合宜的相应药物(用量、用法、配伍等),为治疗皮肤病而组成的方剂。例如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萆薢渗湿汤治疗湿疹,犀角地黄汤治疗重症多形红斑等,都是治疗皮肤病的有效制剂。

原始社会时期,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现了中草药,由最初的单味药发展到把几味药配制成复方,即由药方(医方、成方、处方、配方)。方剂首见唐·姚思廉《梁书·陆襄传》云:“襄母卒病心痛,医方须三升粟浆……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而在《五十二病方》等一些医学名著中,约有万余首制剂选刊,其中皮肤病内用制剂约有百余首,这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后,治疗皮肤病的方剂更加丰富,为皮肤病制剂事业增添了时代的色彩,加速了中医药发展的速度,中华医学必将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第二节 制剂的应用(一)应用原则

所谓制剂,简而言之,是药物按组方原则配伍而成的提供给患者使用的药物,如水剂、酊剂等。制剂和治法均为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法是在对皮肤病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所确定的,即“法随证立”;而制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下,按照组方配伍而成的药物有序组合的药方,即“方从法出”。这就是中医学的指导原则:辨证论治,即辨证→立法→制剂→药物。只有治法与病证相符,制剂与治法相应,才能祛邪扶正,药到病除。治法是制剂的依据,制剂是体现治法的手段,法与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隔的统一整体。【例1】荨麻疹。反复发作一年余,夜间加剧,口干手热,舌红质淡,脉沉细微。

辨证:阴血不足,风邪袭表,为阴血不足型。

治法(立法):滋阴养血,疏散风邪。

方剂:当归饮子。

药物:当归15g、川芎10g、熟地黄15g、白芍15g、何首乌15g、黄芪15g、防风10g、荆芥穗10g、甘草10g,水煎服。

按语: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何首乌养血;黄芪补中益气固表;荆芥穗、防风疏风散表止痒;甘草和中。【例2】老年性瘙痒症。全身皮肤干燥落屑,有抓痕及血痂,冬春多发,舌淡苔薄,脉弦微缓。共有5年病史。

辨证:阴血不足,肌肤失养,为血虚风燥型。

治法(立法):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方剂:止痒合剂。

药物:二地各10g、二冬各10g、当归10g、二芍各10g、鸡血藤15g、何首乌藤15g、黄芪12g、防风10g、刺蒺藜15g、苦参10g,水煎服。

按语:二地、二冬(天冬、麦冬)、二芍(赤芍、白芍)、当归、鸡血藤、何首乌藤养血润燥;黄芪固表;防风、刺蒺藜、苦参疏风止痒。(二)应用方法《黄帝内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之“八法”,所谓“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根据近代皮肤病的研究,笔者多以皮肤病的辨证为准,大约有十种内治法则,现简介如下。

1.疏风止痒疗法

证候:表证初起,风邪客于肌表,瘙痒难忍,红色丘疹或风团,由于感受风热或风寒不同,可各有发热、恶寒、口渴、咽痛、脉浮等。

适应证:急性瘙痒性皮肤疾患,如急性荨麻疹、急性湿疹、瘙痒症等。

药物:防风、荆芥、麻黄、牛蒡子、桑叶、浮萍、蝉衣、白鲜皮、刺蒺藜、全蝎、秦艽、苦参等。

制剂:①风寒型:麻黄方化裁:麻黄3g、杏仁4g、干姜皮3g、浮萍3g、白鲜皮15g、陈皮9g、丹皮9g、僵蚕9g、丹参15g,水煎服。

②风热型:荆芥防风方化裁:防风6g、荆芥穗6g、僵蚕6g、金银花12g、蝉衣12g、牛蒡子9g、丹皮9g、浮萍6g、生地黄9g、薄荷3g、黄芩9g、甘草6g,水煎服。

③风湿久缠型:全虫方化裁:全虫(打粉)3g、皂角刺9g、猪牙皂角6g、刺蒺藜15g、炒槐花15g、威灵仙12g、苦参9g、白鲜皮15g、黄柏10g,水煎服。

2.养血润肤疗法

证候:多由风燥或血燥而引起的皮肤干燥,脱屑肥厚,角化裂纹,毛发枯槁脱落,舌淡苔白,脉象沉细等。

适应证:慢性瘙痒性皮肤疾患,如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扁平苔藓、银屑病(静止期)等。

药物: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麦冬、天冬、鸡血藤、赤芍、白芍、刺蒺藜、何首乌藤等。

制剂:①养血润肤饮化裁:生地黄9g、熟地黄9g、当归9g、黄芪9g、麦冬6g、桃仁6g、红花6g、天花粉6g、黄芩6g、升麻3g,水煎服。

②养血解毒汤化裁:鸡血藤20g、当归15g、土茯苓30g、生地黄15g、山药15g、威灵仙15g、蜂房6g,水煎服。

③止痒合剂化裁:防风9g、荆芥9g、当归9g、何首乌藤30g、丹参15g、白鲜皮30g、刺蒺藜30g,水煎服。

3.清热凉血疗法

证候:火热毒邪引起的皮肤红斑、血斑血疱,灼痛热痛,发热烦躁,口干唇燥,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

适应证:急性湿疹或皮炎类疾患、大疱类皮肤疾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过敏性紫癜、药物性皮炎、剥脱性皮炎等。

药物:黄连、黄柏、黄芩、生石膏、生玳瑁、栀子、生地黄、丹皮、龙胆草、紫草根、茜草根、白茅根、赤芍、地骨皮、大青叶及牛黄散、紫雪散、羚羊粉、水牛角粉等。

制剂:①肝胆湿热型:清热除湿汤化裁:龙胆草9g、白茅根30g、生地黄15g、大青叶15g、车前草15g、生石膏30g、黄芩9g、六一散15g,水煎服。

②三焦热盛型:黄连解毒汤化裁:黄连9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水煎服。

③热入营血型:解毒凉血汤化裁:生玳瑁1g、生地黄炭15g、金银花炭15g、莲子心9g、白茅根30g、天花粉15g、紫花地丁9g、生栀子仁6g、重楼15g、甘草6g、黄连6g、生石膏30g,水煎服。

4.活血软坚疗法

证候:由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所致的瘀点瘀斑、红斑结节,浸润肿物,肥厚角化,舌暗苔白,脉象缓弱等。

适应证:结节性红斑、硬红斑、银屑病(斑块型)、带状疱疹(血瘀型)、慢性红斑狼疮、变应性血管炎等。

药物:红花、桃仁、三棱、苏木、赤芍、莪术、丹参、夏枯草、土贝母、僵蚕、牡蛎、大黄等。

制剂:活血散瘀汤化裁:赤芍9g、苏木9g、红花9g、白芍9g、三棱9g、莪术9g、木香6g、陈皮9g、甘草3g,水煎服。

5.清热解毒疗法

证候:热毒过盛所致皮肤潮红、肿胀化脓、脓疱脓肿,时有寒热,便干尿赤,局部热痛,舌红苔黄,脉象数浮等。

适应证:化脓性皮肤病患等,如毛囊炎、疖肿、丹毒、脓疱疮、蜂窝织炎、淋巴管炎等。

药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赤芍、紫花地丁、败酱草、野菊花、重楼、大青叶、马齿苋等。

制剂:解毒清热汤化裁:蒲公英30g、野菊花30g、大青叶30g、紫花地丁15g、重楼15g、天花粉15g、赤芍9g、连翘9g、甘草3g,水煎服。

6.温经通络疗法

证候:阳气衰微寒凝气滞以致皮肤冷硬,疮疡破溃,色暗无泽,久难收口,窦道瘘管,四肢厥凉,舌淡苔白,脉象沉细等。

适应证:慢性皮肤溃疡、冻疮(破溃型)、硬皮病、雷诺病、慢性窦瘘等。

药物:黄芪、肉桂、桂枝、炮姜、白芥子、细辛、补骨脂、附子、鹿角、麻黄等。

制剂:当归四逆汤化裁。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3g、木通6g、大枣6枚、炙甘草6g,水煎服。

7.健脾除湿疗法

证候:由内湿或外湿引起的皮肤水疱、水肿糜烂、渗脂破损,肥厚角化,瘙痒不停,缠绵复发,舌胖有痕,脉象沉缓等。

适应证:皮炎湿疹、瘙痒症、下肢溃疡等。

药物:白术、苍术、厚朴、陈皮、藿香、薏苡仁、萆薢、车前子、泽泻、茯苓、扁豆、茵陈、防己、滑石、猪苓、萹蓄、瞿麦、木通等。

制剂:①健脾除湿汤化裁:生薏苡仁15g,生扁豆15g、山药15g、芡实9g、枳壳9g、萆薢9g、黄柏9g、白术9g、茯苓15g、炙甘草6g,水煎服。

②清脾除湿饮化裁:茯苓9g、白术9g、苍术9g、生地黄30g、黄芩9g、麦冬9g、栀子9g、泽泻9g、生草6g、连翘15g、茵陈12g、元明粉9g、灯心草3g、竹叶3g、枳壳9g,水煎服。

8.补益肝肾疗法

证候:常因素体阴虚或严重皮肤病后期,而致皮肤干涩,色素沉着,皮落肉松,羸瘦憔悴,舌淡苔少,脉象细数等。

适应证: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大疱性皮肤病(天疱疮等)、剥脱性皮炎及药物性皮炎后期、色素沉着类皮肤病等。

药物:沙参、麦冬、熟地黄、生地黄、玄参、石斛、女贞子、枸杞子、龟板、鳖甲、玉竹、旱莲草、黄柏、知母等。

制剂:滋补肝肾丸化裁:北沙参12g、麦冬12g、当归9g、陈皮9g、五味子9g、何首乌藤15g、川断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浮小麦10g,水煎服。

9.补益气血疗法

证候:气血虚弱引起的皮肤消瘦,颜色暗淡,疮口难愈,身体虚弱,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等。

适应证:严重性皮肤病或深度感染性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剥脱性皮炎、天疱疮、蜂窝织炎等。

药物:黄芪、党参、沙参、何首乌藤、鸡血藤、天仙藤、白术、当归、茯苓、熟地黄、黄精、赤芍、白芍、丹参、人参等。

制剂:八珍汤化裁:当归10g、川芎5g、熟地黄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5g、党参10g、人参6g、甘草10g,水煎服。

10.疏肝理气疗法

证候:肝郁气滞,痰滞湿阻引起的皮肤水疱,肥厚苔藓,色素沉着,舌淡苔厚,脉象细沉等。

适应证: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皮肤结核、黄褐斑、黑变病等。

药物:柴胡、郁金、香附、青皮、陈皮、川楝子、枳壳、厚朴、木香等。

制剂:逍遥散化裁:柴胡9g、当归9g、白芍9g、白术9g、茯苓9g、薄荷9g、生姜9g、甘草6g,水煎服。第二章皮肤病中药内用制剂剂型第一节 制剂的分类(一)病证分类法

1.病证类 按分科分病记载医方,如皮肤外科湿疡病选用四妙丸等,便于临床上以病索方。

2.脏腑类 按脏腑病证记载医方,如气血两虚证选用十全大补汤等,便于脏腑辨证索方。

3.病因类 按病因为纲分列各证各方,如脱发、白发者为阴阳两虚,可选用七宝美髯丹,便于以病因病理查方。(二)组成分类法

1.单方类 是指一味中药治疗皮肤病,如生薏苡仁煎服治疗疣类、黄柏胶囊口服治疗脓皮病等。

2.复方类 两味或数味以上中药组成医方治疗皮肤病,如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五味消毒饮治疗疖病,玉屏风胶囊治疗荨麻疹,当归饮子治疗皮肤瘙痒病等。

3.特方类 包括奇方、民间验方、秘方等,其中尤以少数民族的方剂更为重要,目前治疗皮肤病非常突出,如巴特日七味丸可治疗带状疱疹的疼痛,热淋清颗粒可治疗淋病早期,润燥止痒胶囊可治疗瘙痒症及慢性湿疹等。第二节 制剂的剂型

剂型是将医方组成后,加工制成的一定的形态。(一)液剂制剂

汤剂(煎剂、汤液)、酒剂(药酒、酒醴)、露剂(药露、饮料露、清凉解毒露)、浸膏剂、糖浆剂、口服液、注射剂(针剂、注射液)等。(二)固体制剂

散剂(粉剂)、片剂、丸剂(又分为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茶剂(粗末剂、方块剂)、丹剂(贵重剂、结晶剂)、锭剂(磨汁剂、压粉剂)、冲剂(颗粒剂)、胶囊剂等。第三章皮肤科常用中草药一、解表药物

1.麻黄

性味:辛、苦、温,归肺、膀胱经。

作用:内用有发汗、平喘、利尿、镇痛、抗炎作用。

主治:变态性皮肤病、老年性瘙痒症等。

参考:①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的干燥质茎。主要含有生物碱类、挥发油、黄酮、多糖等。②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

2.桂枝

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作用:内用有抗炎、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镇痛、发汗等作用。

主治:荨麻疹(风寒表实型)、雷诺病、血栓性脉管炎、硬皮病等。

参考:①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要含有桂皮油、桂皮醛、香豆素、鞣质、树脂等。②抗炎机制与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和释放、清除自由基有关。抗过敏作用与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脱粒释放介质及抑制补体有关。③对病原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结核杆菌、炭疽菌等有抑制作用。

3.桑叶

性味:甘、苦、寒,归肺、肝经。

作用:具有疏散风寒、清肝润燥的功效。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抗衰老、抗应激、抗疲劳、抗病原微生物、抗凝血、抗肿瘤等作用。

主治:荨麻疹(风热袭表型)、银屑病、肿瘤、色斑等。

参考:①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含有芸香苷、槲皮素等。②抗氧化抗衰老作用,为桑叶中的酸性蛋白多酶(APFM)与黄酮体清除自由基作用有关,可减少色斑,延缓衰老。③桑叶中的黄酮、槲皮素等可抑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抑制肿瘤的转移。④抗病原微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革兰氏阳+-性菌(G菌)和革兰氏阴性菌(G菌)、酵母菌等有抑制作用。

4.菊花

性味: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作用:具有疏风散热、清利头目的功效。研究表明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并有降血脂功能。

主治:痤疮、扁平疣、黄褐斑等属于肺经血热郁滞者,或荨麻疹(风热袭表型)、粟丘疹、睑黄疣等。

参考:①本品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主要含挥发油及黄酮类等。②菊花在体内外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对细菌、真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与木犀草素、乙酸乙脂等有关。③菊花正丁醇等四种物质可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故有抗氧化、抗色沉、抗衰老的功能。

5.柴胡

性味:苦、辛,微寒,归肝、胆、肺经。

作用: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的功效。尚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降脂、镇痛等作用。

主治:多形红斑、环状红斑、单纯疱疹、扁平疣、寻常疣等。

参考:①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的干燥干茎。主要含有皂苷类、甾醇类、挥发油等。②柴胡皂苷及柴胡挥发油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③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内毒素作用,对球菌、杆菌,尤其对单纯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④促进免疫功能,可提高细胞吞噬功能与特异性抗体滴度。

6.葛根

性味:甘、辛,凉,归脾、胃、肺经。

作用:具有生津透疹、通经活络的功效。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降血脂、抗氧化等作用。

主治:出疹性皮肤病的初期(如风疹、传染性红斑等)、血栓性血管炎、湿疹或皮炎、变应性血管炎等。

参考:①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主要含有黄酮类、香豆素类、葛根苷类A、B、C等。②透疹、清热解毒、清热燥湿作用,与黄酮类、香豆素类有关,可降低全血黏度和血小板黏附率,抑制血小板聚集。③偶可发生过敏性药疹。二、清热药物

1.黄连

性味: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作用: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另有抗病原微生物、抗溃疡、抗肿瘤作用,并有正性肌力作用,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主治:脓皮病、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变应性血管炎等。

参考: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含有多种生物碱类,以小檗碱含量为最高,其次为黄连碱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明显,抗菌(抗菌谱广,对G+和G-菌、结核杆菌、真菌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抗病毒(对疱疹病毒、风疹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抗毒素(对多种细菌毒素的耐受力提高),抗炎(与刺激促皮激素释放有关),并有抗肿瘤活性作用。

2.黄芩

性味:苦,寒,归肺、胃、胆、大肠、小肠经。

作用: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血的功效。另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变态反应、抗肿瘤、降血脂作用。

主治:疖病、毛囊炎、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湿疹、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等。

参考: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要含有黄苷、黄芩素、千层纸素A苷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菌(广谱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炭疽杆菌、淋球菌、幽门螺旋杆菌等);抗真菌(对致病性皮肤真菌及指甲真菌,如絮状表皮癣菌、堇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抗病毒(对柯萨奇病毒、艾滋病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抗毒素(降解内毒素作用)。

3.金银花

性味:甘,寒,气芳香,归肺、心、胃经。

作用: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能。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主治:痈肿疔疮、丹毒、皮肤结核、病毒性皮肤病(单纯及带状疱疹、扁平疣、风疹等)。

参考:①本品为忍冬科忍冬的干燥花蕾初开花。化学成分含有绿原酸类、黄酮类及挥发油等。②抗病原性微生物:抗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有效),抗病毒(对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艾滋病病毒有抑制作用),抗内毒素(加速内毒素从血中清除),抗炎(对炎症及肉芽有抑制作用)。

4.连翘

性味: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风散热功能。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氧化、调血脂作用。

主治:脓皮病、瘰疬、丹毒、淋巴结炎、口腔炎等。

参考:①本品为本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主要含木脂素类化合物(连翘苷)、黄酮类化合物(芸香苷)。②抗病原微生物:抗菌(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其他杆菌类有抗菌作用),抗病毒(合胞病毒等),抗炎(抑制炎性渗出及水肿)。

5.栀子

性味: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作用: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有抗炎、抗氧化、抗焦虑、抗肿瘤作用。

主治:湿疹或皮炎、化脓性皮肤病、单纯或带状疱疹、手足癣(湿热型)、淋病等。

参考:①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化学成分为环烯醚萜苷、藏红花苷、有机酸酯类、黄酮类及挥发油等。②有抗炎、镇痛、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多种皮肤真菌,如毛癣菌、黄癣菌、小芽孢癣菌等有抑制作用)。

6.鱼腥草

性味:辛,微寒,归肺经。

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能。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明显。

主治:脓皮病、单纯疱疹、淋病、急性湿疹、手足癣等。

参考:①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鱼腥草主要含挥发油和黄酮类。②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菌(对球菌及真菌有效),抗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明显),抗炎(抑制血管通透性、浆液渗出及肿胀)。

7.青蒿

性味:苦、辛,寒,归肝、胆经。

作用: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的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有抗炎、解热、抗原虫、抗肿瘤、抗组织纤维化的作用。

主治:慢性盘状红斑性狼疮、瘢痕疙瘩、局限性硬皮病、湿疹皮炎、夏季皮炎等。

参考:①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主要含倍半萜类、香豆素类、黄酮类及挥发油等物质。②调节免疫功能:对迟发变态反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增强Ts细胞的活性。

8.知母

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作用: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皮肤真菌、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等。另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主治:单纯疱疹、皮肤真菌病、念菌病、皮肤结核病、糖尿病性溃疡、慢性皮炎湿疹等。

参考:①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主要含多种甾体皂苷、双苯吡酮类、木质素类及多糖等。②实验证实有显著改善学习记忆的功能。

9.苦参

性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作用: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水的功效。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等。

主治:急慢性湿疹或皮炎、荨麻疹、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皮肤淀粉样变、皮肤结核病、麻风病、手足股癣、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扁平疣等。

参考:①本品为豆科植物的干燥根部。主要含生物碱类(苦参碱、槐果碱等)。②抗病原微生物: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浅表真菌、鞭毛虫、阴道滴虫有抑制作用);抗病毒、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三、祛风湿药物

1.秦艽

性味:辛、苦,平、微寒,归胃、肝、胆经。

作用: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等功效。有抗炎、抗过敏、镇痛、抗菌等作用。

主治:带状疱疹、过敏性皮炎、类风湿关节炎、手足癣等。

参考:①本品为龙胆科植物秦艽的干燥根。主要含有龙胆苦苷、挥发油及糖类等。②抗炎(作用与可的松相似),抗过敏(与抗组织胺作用有关),镇痛(减轻疼痛反应),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堇色毛癣菌等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2.雷公藤

性味:辛、苦,寒,有大毒,归肝、肾经。

作用: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解毒杀虫的功效。有免疫抑制、抗炎、抗菌、抗病毒、杀虫、抗生育、抗肿瘤以及调控血管的新生及改善血液流变学。

主治:治疗多种结缔组织疾病,如红斑性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白塞病、血管炎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如多形红斑、环状红斑、隆起性红斑等;尚可用于麻风反应、玫瑰糠疹、银屑病、紫癜、疔痈、湿疹、皮炎等多种皮肤病。

参考:①本品为卫茅科植物雷公藤干燥根。主要含有生物碱类、二萜类、三萜类、倍半萜类等成分。②有明显的抑制免疫功能,可使IgM、IgA、IgG等下降,对体液免疫抑制尤为明显。③抗炎作用,研究证明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④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研究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G-菌、念珠菌、艾滋病病毒、昆虫、蛆、蝇等也有抑制作用。四、芳香化湿药物

1.苍术

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作用: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功能。有调整胃肠运动、抗溃疡作用,抑菌,能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抗炎保肝、抗肿瘤等作用。

主治:湿疹皮炎类皮肤病,如急性湿疹、酒渣鼻、类风湿关节炎、荨麻疹、急性红斑狼疮等。

参考:①本品为葡科植物苍术的干燥根茎。主要含有挥发油(苍术醇、苍术酮、苍术素)。②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对迟发型变态反应作用最强。

2.厚朴

性味: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作用: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实验证明有调节胃肠运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抗溃疡、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等作用。

主治:湿疹及皮炎、真菌性皮肤病等。

参考:①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主要含有木脂素类、生物碱类及挥发油等成分。②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明显,如对耐酸性菌、类酵母菌、丝状真菌、炭疽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五、利水渗湿药物

1.茯苓

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作用: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有利水、镇静、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主治:湿疹及皮炎类皮肤病、斑秃、梅毒、皮肤结核、下肢象皮肿、神经性皮炎、皮肤神经官能症等。

参考:①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菌核含有茯苓多糖、纤维素、麦角甾醇、卵磷脂等。②对细胞免疫有明显的提高作用。③对病原微生物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2.泽泻

性味: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作用:具有利水消肿、渗湿泄热的功效。有抑制免疫、抗炎、抗血栓等作用。

主治:痈疖、丹毒、湿疹、皮炎、血栓性静脉炎等。

参考:①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主要成分有泽泻醇(A、B、C)、泽泻烯、多种脂肪酸等。②抑制免疫,降低细胞免疫功能。

3.茵陈

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作用:具有利湿退黄、解毒疗疮的功效。研究中发现有利胆保肝、利尿抗炎、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主治:化脓性皮病,如疖肿等,口腔溃疡、脂溢性皮炎、荨麻疹、瘙痒症、湿疹、滴虫性阴道炎等。

参考:①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主要成分为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绿原酸、咖啡酸及挥发油等。②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双球菌、沙眼衣原体、阴道毛滴虫等有抑制作用。

4.薏苡仁

性味:凉、甘,淡,归脾、胃、肺经。

作用:具有健脾渗湿、养颜驻容、清热排毒的功效。实验表明有抗炎、抗肿瘤、增强免疫作用,抑制疣状病毒。

主治:病毒疣类(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化脓性皮病、湿疹皮炎、养颜美容、色素斑等。六、理气药物

1.陈皮(青皮)

性味:苦、辛,温,归肺、脾经。

作用: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实验证实有调节胃肠平滑肌、抗休克、抗菌、杀虫、抗癌、抗痨等作用。

主治:湿疹或皮炎(慢性期)、睑黄疣、带状疱疹等。

参考:①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青皮为干燥幼果的果皮。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类、生物碱等。②研究表明有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2.香附

性味:辛、微苦,平,归肝、脾、三焦经。

作用:具有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有雌激素样作用。

主治:病毒疣、痤疮、手足癣、湿疹等。

参考:①本品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主要成分为α-香附酮、香附子烯等。②另有抗炎、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等作用。七、止血药物

1.三七

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作用: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有止血、促进造血、抗血栓、扩血管、调节代谢、抗炎、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等。

主治:出血性皮肤病及血管炎类皮肤病,如过敏性紫癜、皮肤色素性紫癜、变应性血管炎、结节性红斑等。

参考:①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主要含有多种皂苷,如人参皂苷(R1、R2、R3、R4、R6),另含槲皮素、三七多糖A、16种氨基酸、三七氨酸等。②有较强的止血作用:增加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增加凝血酶含量及功能,还有补血作用。③有抗炎及调节免疫的功能。

2.槐花

性味: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作用: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研究证明有止血、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及雌激素作用等。

主治:皮肤血管炎类皮肤病,如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皮肤感染性疾病,如疖病、痈肿等;病毒性疱疹、浅部真菌病等。

参考:①本品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未开花的花蕾称“槐米”,已开放的花朵称“槐花”。主要含有芦丁、槲皮素、山柰酚。②止血作用认为与芦丁(芸香苷)有维生素P样作用,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小板数量。③抗病原微生物:能抑制HIV病毒等,尚能阻止病毒的入侵及逆转录酶活性,阻止病毒复制等;对表皮真菌有抑菌作用。

3.白及

性味: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

作用: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有止血、促进创面愈合、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作用。

主治:过敏性紫癜、湿疹皮炎感染、痈肿疮疡、手足皲裂、皮肤美容等。

参考:①本品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主要化学成分为白及胶、菲类、苄类、甾体、三萜、花素类化合物等。②促进创面愈合,尤其在局部外用更加明显,可从湿润创面,杀灭细菌,提高免疫力,促进细胞游走四方面发挥治疗作用。因此临床上用于冻疮、皲裂、口炎等极为广泛。

4.仙鹤草

性味:苦、涩,平,归心、肝经。

作用:具有收敛止血、解毒补虚的功效。有止血、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增强免疫等作用。

主治: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寄生虫感染(如滴虫性阴道炎)等。

参考:①本品为蔷薇科龙芽草的干燥地上部分。主要含有酚类、黄酮类和糖苷类、三萜类、皂苷类、挥发油等。②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三种人类病毒(甲型H1N1、流感和N3N2)有抗病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加得那诺卡菌、阴道毛滴虫、猪肉绦虫、囊尾蚴幼虫、疟原虫等抑杀作用。八、活血化瘀药物

1.丹参

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

作用: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消痈的功效。实验研究对血管血液功能的改善非常明显,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

主治:结缔组织疾病(如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红斑性狼疮等)、痤疮、疖痈、脉管炎、银屑病、黄褐斑等。

参考:①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化学成分为两大类:脂溶性有丹参酮(Ⅰ、ⅡA、ⅡB)、丹参新酮等,水溶性有丹参素、丹酚酸(A、B)、紫草酸等。②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全血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等。③改善微循环学:血液流动由粒状或断线变为正常。

2.莪术

性味:辛、苦,温,归肝、脾经。

作用:主要功效为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有抗肿瘤、抗血栓、抗病毒作用。

主治:恶性肿瘤(如恶性皮肤淋巴瘤、女阴癌、皮肤癌、唇癌)、阴道炎等。

参考:①本品为姜科植物莪术的干燥干茎。主要含有挥发油(莪术二酮、莪术醇、姜黄酮等)。②抗肿瘤作用明显,机制为增强人体免疫、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影响核酸代谢、细胞毒作用、影响细胞膜电位等。九、安神药物

1.酸枣仁

性味:甘、酸,平,归心、肝、胆经。

作用:具有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的功效。研究表明有镇静,改善睡眠、抗焦虑、降血脂,抗氧化、抗炎、镇痛、增强免疫等作用。

主治: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皮肤神经官能症、手足多汗症。

参考:①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主要含有黄酮、三萜、生物碱、脂肪油等。②可改善睡眠,抗抑郁、抗焦虑、增强学习记忆能力等。

2.远志

性味:苦、辛,微温,归心、肾、肺经。

作用:有宁心安神、消散痈肿的功效。同时有镇静作用。

主治:皮肤结核病、痈疽疮毒、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皮肤溃疡等。

参考:①本品为远志科草本植物远志的根部。主要成分为三萜皂、香豆素、黄酮等。②另有降血脂、抗癌、抗凝、抗衰老等作用。十、平肝息风药物

1.天麻

性味:甘,平,归肝经。

作用:具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有镇静、镇痛、抗炎、抑菌、抗衰老作用。

主治:皮肤神经官能症、脂溢性脱发、血管炎、带状疱疹、糖尿病足等。

参考:①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主要含酚类化合物及苷类、甾类、有机酸、多糖类等。②天麻的镇静与催眠作用与降低脑内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有关。③增强免疫,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溶菌酶活力、异体抗体形成等。

2.牛黄

性味:苦,凉,归肝、心经。

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功效。实验中尚有抗炎、镇静、抗惊厥、抗病毒、抗氧化作用。

主治:严重皮肤病壮热神昏者、化脓性皮肤病等。

参考:①本品为牛科动物牛的干燥胆结石。含有胆汁酸、肽类、脂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目前临床上常应用“人工牛黄”。②另有抗炎及提高免疫功能,抗病毒及抗细菌功能。十一、补虚药物

1.人参

性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作用:具有大补元气、益气生津、安神益智等功效。可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获得平衡,增强学习记忆能力,增强免疫功能等。

主治:过敏性休克、慢性湿疹、脱发症、口腔溃疡、银屑病、色素沉着症、老年斑、痤疮、红斑性狼疮等。

参考:①本品为五加科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人参二醇类(Ra1-3、Rb1-3)等。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调节平衡,增强记忆。③增强免疫功能。④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性腺功能、增强甲状腺与胰岛素功能。⑤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造血功能、延缓衰老、抗炎、保护肝肾功能等。

2.黄芪

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

作用:具有补气固表、敛疮生肌的功效。有增强免疫功能、抗应激反应、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主治:脱发症、瘙痒症、紫癜症、多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

参考:①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干燥根部。主要含有黄芪多糖、黄酮类、三萜类、多种微量元素等。②实验证实可提高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

3.甘草

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作用:功能为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研究表明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解毒、降脂等作用。

主治:化脓性皮肤病如痈疽疮疡等、湿疹皮炎、单纯疱疹、冻疮、足癣、银屑病、脱发症、药疹等。

参考:①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茎。含有三萜皂苷类、黄酮类、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②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

4.当归

性味:甘、辛、苦,温,归肝、心、脾经。

作用: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强免疫功能,抗辐射、降血脂等作用。

主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湿疹皮炎、荨麻疹、多形红斑、类银屑病、毛囊炎、疖肿、玫瑰糠疹、带状疱疹神经痛等。

参考:①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根部。含挥发油(藁本内脂等)、琥珀酸、烟酸、多糖、维生素等。②增强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

5.何首乌

性味:苦、甘、涩,温,归肝、肾、心经。

作用:补益肝肾、解毒消痈、乌须黑发。实验证明有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脂、抗炎症、增强记忆等作用。

主治:各种脱发症(斑秃、脂溢性脱发、早秃等),少年白发、日光性白斑、瘙痒症、慢性湿疹、早老症等。

参考:①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含有磷脂、蒽醌、糖苷、胡萝卜素、微量元素等。②实验证实有明显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6.熟地黄

性味:甘,微温,归肝、肾经。

作用: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具有增强免疫功能、降血糖、促凝血、抗脑损伤作用。

主治:慢性红斑狼疮、瘙痒症、糖尿病足、湿疹皮炎(慢性期)。

参考:①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干燥的块根经炮制而成。主要含有梓醇、地黄素、地黄苷(A、B、C、D)等。②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7.枸杞子

性味:甘,平,归肝、肾经。

作用:滋补肝肾、益精扶正。并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作用。

主治:红斑性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病、各种脱发症、皮肤美容、慢性湿疹皮炎、瘙痒症等。

参考:①本品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含有甜菜碱、枸杞多糖、维生素、胡萝卜素、微量元素等。②抗氧化,可提高皮肤中SOD的活性,增加胶原蛋白,减少丙二醛(MDA)含量,延缓皮肤衰老。第四章中药药理学的特点第一节 传统药理(一)四气

中药四气,又称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为中药的基本药理,反映了中药影响机体阴阳盛衰的变化趋势,也是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目前把中药分为寒凉及温热两大类进行研究。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多数寒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作用,如黄芩、金银花、板蓝根等;多数温热药物则具有兴奋作用,如麻黄、干姜、吴茱萸等。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多数寒凉药物对自主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如黄连、知母、苦参等;多数温热药物则具有兴奋作用,如肉桂、吴茱萸、炙甘草等。

3.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多数温热药物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作用,如川芎、莪术、吴茱萸等;多数寒凉药物具有抑制性作用,如茵陈、泽泻、虎杖等。(二)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是中药味道与功效的概括和总结。其药理原含义有二:一是反映了部分药物的真实味道,与口尝滋味相符,如甘草的甘味、黄连的苦味、酸枣仁的酸味、鱼腥草的辛味、芒硝的咸味等;二是代表药物的作用,如知母的甘味、板蓝根的甘味、白芍的酸味、桔梗的辛味、玄参的咸味等。

1.辛味 辛味药主要分布于解表药物、祛风湿药物、理气药物中。辛有发散、活血、化湿等功效,即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如银翘散化裁治疗荨麻疹之风热表证。

2.甘味 甘味药主要分布于补虚药物、安神药物、利水渗湿药物中。甘有能补、能和、能缓等功效,即有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等药理作用。如生脉饮化裁治疗干燥综合征。

3.酸味 酸味药主要分布于止血药物、收涩药物中。酸有止血、止汗、固精的功效,即有收敛、止血、消炎、抗菌等药理作用。如云南白药治疗带状疱疹。

4.苦味 苦味药主要分布于理气药物、清热药物、活血药物和祛风湿药物中。苦有能泄、能燥、清热的功效,即有抗菌、抗炎、杀虫等药理作用。如黄连解毒汤化裁治疗脓疱疮。

5.咸味 咸味药主要分布于温肾壮阳等药物中。咸有软坚散结的功效,即有抗炎、抗菌、抗结肿、影响免疫功能等作用。如六味地黄汤化裁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之肾阴虚证。第二节 现代药理(一)作用的多效性

中药对人体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扶正祛邪、调节平衡。但中药的成分多样化与复杂性,又决定了其药效具有多效性。例如人参的品种、成分很多,含皂苷、多糖、挥发油、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微量元素等。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其作用多样,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记忆力,强身强心,抗休克,增强骨髓造血,促进核酸与蛋白质合成,抗肿瘤,抗衰老等。证实了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多效性功能。皮肤科常用药黄芪、枸杞、甘草、丹参、黄芩等已在实验中证实其多效性。这种多效性在西药药理中较为少见(如氯雷他啶、阿托品、扑尔敏等)。【例1】丹参:现代药理作用为对脑、心脏、血管的保护作用,可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状况(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凝血,激活纤溶,抗血栓,稳定红细胞膜),抗纤维化等。故在皮肤病学上可治疗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等)、感染性皮肤病(疖肿、麻风等)、痤疮、血管炎等,都有佳效。如果对复方制剂进行药理研究,如六味地黄汤、生脉散、龙胆泻肝丸、消风散等,都具有多效作用,说明经典名方是古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的结晶,值得深入探讨。(二)作用的双向性

临床与药理研究中表明,一些中药具有双向性,如人参既有升压作用也有降压作用,既有中枢兴奋作用也有中枢抑制作用;甘草的免疫功能也有两面性,对人体正常的抗原反应有增强作用,对人体异常的抗原反应有抑制作用。【例2】雷公藤:现代药理研究其作用为免疫抑制(阻断抗原递呈、抑制淋巴细胞活化、调节亚群比例)、抗炎作用等。故在皮肤病学上可以治疗结缔组织疾病(红斑狼疮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多形红斑等)、变应性血管炎等,都有佳效。对治疗银屑病、类银屑病、毛囊炎、足癣、玫瑰糠疹等也有佳效。如果对复方制剂进行药理研究,如清营汤、血府逐瘀汤、补中益气汤、当归四逆汤等,都具有两面性,即双向性。(三)量效的不稳定性

中药的量效关系是指在一定剂量内,药理效应随着剂量的加大而增强。但这种关系并不稳定,有时中小剂量有效,高剂量无效,或相反高剂量有效,中小剂量无效。因此在皮肤科临床上,掌握好制剂的剂量是非常重要的。(四)研究的艰巨性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三个方面: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中药毒理学。我国皮肤科的药理学正在迅速发展,但与临床应用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们必须努力创新,使皮肤科的中药制剂及中药应用在坚实的药理学基础不断发展,走向世界。第五章皮肤病内用制剂应用方法第一节 中药煎法(一)用具

多采用瓦罐、砂锅、搪瓷器具或铝制品。忌用铁器、铜器。煎具宜加盖,容量适当,清洁卫生,少用化工品洗刷(洗洁精、消毒液、去污剂等)。(二)用水

用清洁的冷水(自来水、开水、蒸馏水、纯净水等)。古人常用流水、泉水、甘澜水(劳水)、米泔水等。偶需用酒或水酒合煎。用水量可根据药性、药量、药质、时间等而定,一般以高于饮片平面3~5cm为宜。现代临床上一般煎药2次(或3次、4次),第一煎水量略多一些,第二、第三煎则水量应略少些。每煎汤药汁约为150ml左右即可。有时第三煎可外用使用。(三)火候

中医煎药火候常有“武火”与“文火”之别。急火大火煎药称“武火”,慢火小火煎药称“文火”。一般先用武火,药汤沸腾后改为文火。临床上应根据药理性味及煎煮时间酌定火候,如不慎将药汤煎煮焦枯或成糊汤,则应弃之,不能服用。(四)操作

1.先煎 介壳和矿物类药物因质地坚实硬板,药力难以煎出,故应打碎先煎,煮沸后还需再煎20分钟左右,然后加入其他药物用锅煎汤。有时一些质地软轻而药量较大时,以及泥沙较多的药物(如灶心土),亦可先煎汁后过滤存液,再将其药液代水加入其他药物用锅煎汤。

2.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挥发油多的药物在其他药物煎毕后,再加入上药,只需煎煮5分钟左右就可。

3.包煎 有些中药煎汤后可使药汁浑浊,有些中药煎汤后对咽喉口腔有刺激作用,有些中药煎汤后易干粘锅,如车前子、旋覆花、赤石脂等,多用纱布单包扎紧,再与其他药物同浸同煎,方为正确。

4.单煎 一些贵重精细中药,如人参、羚羊角等,可切片单煎取汁,再与其他药物和服,或单独饮服。

5.烊化 又称溶化。一些中药胶质、黏性太大而且又容易溶解的药物,如阿胶、蜂蜜等,应单独溶化,趁热与煎好的其他药汤混匀,顿服或分服。

6.冲服 一些不宜直接加热煎煮的芳香或贵重药物,可研磨成细粉,如麝香、牛黄等,可用汤汁或温开水冲服;现今许多颗粒剂,如玉屏风颗粒剂、八珍颗粒剂、止痒颗粒剂等,也可用温水冲化后饮服。第二节 中药服法(一)时间

皮肤病煎服中药汤剂,也要按中药制剂要求选择正确服药时间。如病在上焦,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剂,宜饭后饮服;病在下焦,宜饭前饮服;滋补汤药,宜空腹饮服;安神药汤宜在临卧时饮服。急性重病不拘时饮服,慢性病应按时饮服。(二)方法

饮服汤剂,多宜每日1剂(贴),分2~3次温服。根据皮肤病需要,也可每日只服1次,或每日多次,或可煎汤代茶饮服,甚至每日连服2剂。再者汤汁温度也有选择,皮肤病热证可寒药凉服,皮肤病寒证可热药温服,以助药力。如寒冷性多形红斑者以温服为佳,日光性皮炎者以凉服为佳。特殊病情宜特殊给药,如鼻饲法、灌肠法、吸入法等。(三)调护

服药后的调养和护理亦属服药方法。服药后的饮食宜忌如下:①皮肤病对饮食的宜忌:过敏性皮肤病,宜少食鱼虾海腥食品;痤疮宜少食酒类、肥肉、油煎、辛辣食品;②药物对饮食的宜忌:含地黄的方药忌食萝卜;有土茯苓者禁饮茶叶;服荆芥忌食无鳞鱼。一般来讲,服药时期,不宜进食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品,也应少食杂食肥猪犬肉、油腻腥物、陈臭食品。另要注意休息,避风,控制情绪等。第三节 注意事项(一)用法

中药制剂除传统的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等,随着现代医药工业的发展,许多新的剂型及用法不断增加,如颗粒剂、注射剂、灌肠剂、片剂、滴剂、含片等,应按说明书服用。(二)过敏

对西药有过敏者,多为过敏性体质,因此在应用中药内用制剂时也需询问患者有否中药过敏史。对单味中药过敏者,如鱼腥草、毛冬青、红花、葛根、地龙、大黄等,必须禁用。对中药复方过敏者,也宜改服其他制剂为佳,以防发生意外。对中成药过敏者,如云南白药、六神丸、健心丸、参茸丸、二宝丹、牛黄散、健身丸等过敏者,特别是中药针剂,更应禁用。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必须组织抢救。(三)毒药

皮肤病中药内服制剂,多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活血化瘀、养血补气、健脾利湿、补益肝肾类中药为主。制剂中尽量不用含有毒性的药物,如大毒(巴豆、斑蝥、附子、毛茛、白花蛇、仙茅、曼陀罗等)、常毒(川乌、全蝎、水蛭、蜂房、半夏、天南星、商陆、芫花、凤仙花子、狼毒、贯众、草乌等),即使小毒也应少用或不用为佳(如川椒、乌梢蛇、肉桂、皂角、苍耳子、杏仁、百部、射干、蛇床子、白僵蚕、穿山甲等)。在第二篇各种制剂虽作了配方介绍,但在临床如见上述药物,能不用者尽量不用,如川乌、草乌、全蝎、水蛭、蜂房、半夏等常毒药物,或乌梢蛇、川椒、肉桂、苍耳子、蛇床子、穿山甲等小毒药物,均应慎用,确保安全,有经验的医者可谨慎选用。(四)妊娠

中药内用制剂,妊娠期要禁忌的药物特别多,否则会引起流产、畸胎,影响胎儿与孕妇的安全。临床上提出如下观点:①禁用药物:包括剧毒药、峻泻药和子宫收缩药,如水银、巴豆、牵牛、乌头、益母草、川芎、瞿麦、牛膝等。②忌用药物:包括一般祛瘀通经药和激惹药,如红花、土鳖虫、水蛭、虻虫、斑蝥、商陆、肉桂、麝香等。③慎用药物:包括辛温走窜药、消导药和利尿药,如桂枝、半夏、枳实、大黄、冬葵子、车前子等。妊娠期皮肤病仍以外用药为主,尽量少用内服制剂,以确保安全。(五)说明

临床病家煎服中药需详细告之,为了煎服正确,可发放“中药的煎法与服法”说明书(可单印,或印在药袋上)。内容如下:①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②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煎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3cm为宜。大剂量或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③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的药在煮沸后再煮20分钟。解表药、芳香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煮15分钟即可。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4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2次,第二煎最好加用热水适量,煎药时间可以略短。④煎药计量:儿童每次50~150ml,成人每次150~200ml。⑤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后,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后下药,在一般药煎至预定量时,再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烊药冲药,用煎好的药汁将烊药或冲药加入,不断搅拌溶解即可。另有吞药,可用药汁或温开水吞服。⑥丸、散、膏、丹、糖浆等药物的服用等,请遵医嘱。⑦配合,皮肤病内服煎汤同时,可配合外用针灸等疗法。(六)用量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中药制剂用量的指导及规范,古今用药度量衡各有变化。现代临床用药组方的剂量,是国家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指示,从1979年1月1日起,全国中医药处方用药的剂量单位一律采用以“g”为单位的国家标准。兹附十六进制与国家标准计量单位换算率如下:1斤(16两)=0.5kg=500g,1市两=31.25g,1市钱=3.125g,1市分=0.3125g,1市厘=0.03125g(注:换算尾数可以舍去)。第二篇中所有药物均以此为准。第二篇制剂篇第一章皮肤病新研内用制剂第一节 液体制剂[汤剂 冲剂 口服液 糖浆 合剂]1.活血通络解毒汤

配方:龙胆草 紫草各20g 黄芩 川芎 丹皮各12g 知母 桃仁 红花 赤芍各10g 生地黄 当归 地龙各15g 蜈蚣2条 水蛭6g 甘草8g

制法:汤剂。

功效主治:活血解毒,通络止痛。主治带状疱疹及其恢复期神经痛。

用法:每日1剂,共服10天。[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8):35]2.平疣汤

配方:生黄芪20~50g 生薏苡仁 板蓝根 马齿苋各30g 大青叶 败酱草 蒲公英各15g 草河车10g 灵磁石15~30g

制法:汤剂。

功效主治:清热祛疣。主治扁平疣。

用法: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中医药学报,2004,32(3):33]3.小儿消疣汤

配方:生薏苡仁30g 马齿苋 板蓝根 黄芪 大青叶 连翘 木贼 香附各15g 白芍10g 生牡蛎20g 露蜂房 生甘草各6g

制法:汤剂。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主治小儿扁平疣。

用法:水煎2次存服,三煎熏洗患部。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判效。[现代中医药,2004,(3):43]4.消疣方

配方:黄芪40g 马齿苋 薏苡仁 板蓝根 木贼各30g 大青叶 蒲公英 香附各15g 浙贝母夏 枯草各10g

制法:汤剂。

功效主治:清热散结。主治顽固性扁平疣。

用法:水煎2次混合服用,三煎药液熏洗及热敷患处。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现代中医药,2004,(2):36]5.金花紫花汤

配方:金银花 生薏苡仁各30g 紫花地丁 蒲公英各15g 野菊花 黄芩 皂角刺 当归各10g 丹参20g

制法:汤剂。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主治枕骨下硬结性毛囊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外用:滑石粉100g、苦参20g、冰片5g,共研细粉,撒敷患处。30天为1个疗程。[河南中医,2004,24(5):39]6.活血利湿方

配方:当归 苦参片 地肤子各15g 丹参 鸡血藤各15~30g 土茯苓30g 猪苓 茯苓 牛膝各12g

制法:汤剂。

功效主治:活血通络,利湿止痒。主治郁积性皮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