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艺术与技巧速查速用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9:20:40

点击下载

作者:文德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说话艺术与技巧速查速用全书

说话艺术与技巧速查速用全书试读:

前言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人们的文化视野、交际视野开阔了,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公开地发表意见、用语言来打动别人。自我推荐、介绍产品、主持会议、商务谈判、交流经验、鼓励员工、化解矛盾、探讨学问、接洽事务、交换信息、传授技艺,还有交际应酬、传递情感和娱乐消遣都离不开说话。另外,看一个人是否有能力,这些能力能否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会说话。因此,口才就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当今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有15%取决于技术知识,而其余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及有效说话等软本领。”由此可见说话艺术与技巧的重要性,掌握其艺术与技巧,已经成为现代人成功的必备条件。

说话看似很简单,但是要说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话则不能不懂说话的艺术与技巧。说话的根本目的在于表达和沟通,懂不懂说话的艺术与技巧,表达和沟通的效果将大相径庭。一个会说话的人,遇见陌生人时,知道如何说话能跟对方达成一种“一见如故”的默契;和同事共事时,知道如何说话能得到大家的欢迎;拜访客户时,知道如何说话能赢得客户的心,从而使他决定购买你的产品;再如跟恋人或朋友说话时,知道怎样给对方带来乐趣,加深彼此间的感情……而那些不会说话的人,往往言不达意,说出很多废话,不能与别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不仅会坐失良机,也很难在事业上有出人头地的发展,若出言不当还会让自己四面楚歌。真所谓“一句话能把人说得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得跳。”同样是说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前者在谈话时能够运用各种说话的艺术与技巧,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从而成功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喜爱,而后者却不懂得运用说话的艺术与技巧,导致说话不得体而失去人心。所以,说话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言不得体的话,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掌握高超的说话本领,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说话艺术与技巧速查速用全书》。本书从说话尺度、摆脱尴尬、宴会应酬、推销有术、职场博弈、谈判技巧、演讲魅力、电话沟通、情感交流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各种场合下的说话艺术与技巧,比如,怎样赞美别人而不显阿谀奉承;怎样拒绝别人而不和对方交恶;怎样说好难说的话,应对尴尬场面;怎样打动别人,让别人按你说的做;怎样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等等,指导读者把握好沉默的分寸,把握好说话时机、说话曲直、说话轻重和与人开玩笑的分寸,把握好调解纠纷时和激励他人时的说话分寸,懂得怎样问别人才会说、怎样说别人才会听。同时还向读者展示了同陌生人、同事、老板、客户、朋友、爱人、孩子、父母沟通的艺术。本书内容丰富详实、案例生动,方便读者速查速用。读者通过本书能轻松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应付自如,轻松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赢得友谊、爱情和事业,从而踏上辉煌的成功之路。

说话尺度篇——说话讲分寸,做人留余地

不该说的“四话”

传说王安石的小儿子王元泽从小口齿伶俐,常常以惊人妙语博得四座叫绝。有一次,客人要考他,指着厅里的笼子问他,人家都说你聪明,告诉我,这笼子里关的两只兽,哪是鹿,哪是獐?王元泽从未见过这两种动物,便发挥“口才”,说道: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果然博得满堂喝彩。

其实,王元泽在这里答非所问,算不得高明,充其量是耍点小聪明而已。并非因为口才不好,而是他根本没有见过这两种动物,不肯承认无知,又卖口乖,可谓“说风”不正。

说话禁忌多,而常有人犯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错误,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1.不说假话

我国人民历来赞颂说真话的美德,反对说假话。因此,《韩非子·外诸说左上》中关于曾子教子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孩子哭着也要跟去。曾子的妻子哄他说,你在家等着,等回来给你杀头猪吃。等妻子回来后,曾子为了让孩子相信母亲的诺言,把妻子开玩笑说的话付诸实施,将猪杀了,在孩子眼中维护了母亲诚实的形象。

在人际交往中,真实是赢得人缘、获得成功的保证。

曾子的妻子是有意骗孩子吗?恐怕未必。但起码可以说,她没有意识到这种哄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多么深的危害性。一次谎话可以使孩子从小沾染不必负责这种不良习气。曾子的行动虽近乎愚拙,也未必有效,但他坚持了最可贵的精神——不说假话。前外经贸部部长吴仪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曾遇到过一个很棘手的私人问题。记者问:“请问吴仪部长,您为何至今还是独身一人?”对此部长是无可奉告,还是避实就虚含糊了事?人们揣测着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方式。然而,吴仪的回答大出众人意料,她既不回避也不闪烁其词。她说:“我不信奉独身主义。之所以单身,和年轻时的思想片面有关。一是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心里有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形象,而这种人现实生活中没有;二是总觉得应先立业后成家,而这个业又总觉得没有立起来。然后在山沟里一躲就是20年,接触范围有限,等走出山沟,年龄也大了,工作又忙,就算了吧。”

这一席坦率的回答使众人感到吃惊,同时也使众人大为感动。正是这种坦诚直率的大实话才使吴仪部长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也正是这种诚实的工作作风使她成为对外贸易谈判中令对方竖指称赞的女性。

一个不说真话的人事实上是不能与人沟通、交流的,即使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获得某种交际效果,但最终还是要付出代价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说真话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办到的。特别是在交际环境不正常时更是如此。

有时,说话人受某种环境的制约,在进行言辞表达时,也可能在“真实”上打一些折扣。应当说,这是一种说话的策略,与我们所强调的真实性原则是有区别的。

2.不说空话

吹肥皂泡是孩子喜爱的游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在阳光下闪耀着五彩的光泽,随风飘荡,异常美丽,但升不了多高,就一个接一个破了。因此人们常常把说空话比作吹肥皂泡,实在是最恰当不过了。空话总是充塞着各种动听、虚幻而迷人的词句,却没有半点实在的内容,它迟早会被揭穿的。有一次,列宁参加一个会,议题是讨论关于彼得格勒的工业恢复计划的问题。人民委员施略普尼柯夫作这一问题的报告时,用了许多美丽动听的词句,描绘出一幅十分诱人的前景。作完报告后,扬扬自得的施略普尼柯夫认为那些精彩的演说词必定会受到列宁的称赞。可是列宁却向他提了几个问题:目前在彼得格勒有哪家工厂生产钉子?产量多少?纺织厂的原料和燃料还能保证用多少天?这些简单的问题把作报告者问得张口结舌,只好老老实实承认没有下去看过。列宁批评说:“谁需要你们那些大吹大擂毫无保障的计划?针线、犁、纺织品在哪里?你们如何为农村保证生产出这些东西?你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实际的计划工作被你们用漂亮的言辞和废话代替了,这是欺骗。”

3.不说大话

为了让人留下印象而夸大事实,常常反倒造成了负面印象,因为真相迟早都会被揭穿。甲用暴发户的口气告诉乙:“我把100元大钞往柜台上一扔,要店员把领带给我包好。”乙听了禁不住想笑,因为当时他也在场,知道店家还找了甲30元,此君的说法非但有违事实,竟还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将钱扔在柜台上,对店员颐指气使,实在俗不可耐到了极点。

说话的态度正可显示我们的修养,客观说话正是品质的表现。

4.不说套话

还有一种令人反感但又常听到的话就是套话,我们也要坚决杜绝。

长期以来,形式主义的恶习禁锢着一些人的头脑,他们惯于用一些现成的套话来代替自己的语言,用一些流行的名词代替自己的思想,三句不离口号,颠来倒去几个名词,既没有思想性,又没有艺术性。前些年,有人作报告一开口就是“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然后就是社论式的语言,结尾又离不开“奋勇前进”、“争取胜利”之类的话,由于没有切实生动的内容,没有独特的语言,使人感到单调干瘪。

前苏联的教育家加里宁曾讽刺过那些说套话的人,他说:“什么叫作现成话呢?这就是说,你们的脑筋没有起作用,而只是舌头在起作用。说现成的套话不能使人产生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话用不着你们说,大家也知道了。你们害怕若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讲话,那就会讲得不漂亮,其实你们错了。”

总之,“四话”危害性很大,它们使人沉浸在一种夸夸其谈的恶劣氛围中,如果“四话”不除,很难锻炼出良好的口才。

不揭他人短,给人留台阶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弱点、缺点或污点,在谈话时一定要避开对方所忌讳的短处,因为忌讳心理人皆有之。如果在交际场合揭人家短处,轻则遭人冷眼,重则可能引发事端,祸及自身。老任身材高大、外形俊朗,美中不足的是中年微秃。虽然这纯属白玉微瑕,老任却深以为憾。如果有人戏说他“怒发难冲冠”,他准会茶饭无味,三天三夜难以入睡;即使在他面前无意中说“这盏灯怎么突然不亮了”或“今天真是阳光灿烂”等话,这位平素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也会愤然变色,有时竟至于怒目圆睁,拂袖而去,弄得说话者莫名其妙,十分尴尬。

这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阿Q惯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因而少有耿耿于怀之事。别人欺他、骂他、打他,他都善于控制自己,心理很快会平衡,唯独忌讳别人说他“癞”,因为他头皮上确有一块不大不小的癞疮疤。只要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一个“癞”字,或发出近于“癞”的音,或提到“光”、“亮”、“灯”、“烛”等字,他都会“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口讷的便骂,力小的便打”。

其实,不仅老任和阿Q是如此,忌讳心理人皆有之。当过长工、后来揭竿而起并终于称王的陈胜就忌讳别人说他是庄稼汉出身。有几位患难弟兄在陈胜面前不知趣地提起“有损领袖形象”的往事,结果招来杀身之祸。你看,陈胜的忌讳心理是多么强烈,这几位患难弟兄因不谙忌讳之术而丢了脑袋又是多么可悲!

摩洛哥有句俗语叫:“言语给人的伤害往往胜于刀伤。”这是实情。同事之间为搞好关系,不要揭人短处。

揭短的言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的,会使人际关系出现阻碍。同事们宁可离你远远的,免得一不小心被你的直言直语灼伤;即使不能离你远远的,也要想办法把你赶得远远的,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一天,在公司的集会中,张先生看到一位女同事穿了一件紧身的新装,与她的胖身材很不相称,便直言直语道:“说实话,你的这件衣服虽然很漂亮,但穿在你身上就像给水桶包上了艳丽的布,因为你实在是太胖了!”女同事瞪了张先生一眼,生气地走开了,从此再也没有理过他。

揭短犹如一把利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刺伤自己。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人既是最坚强的,也是最脆弱的。尤其是当一个人觉得他的自尊受到伤害,他将要颜面扫地时,他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他会死要面子,死“扛”到底。因此,在说话交谈时,必须注意不能一味地揭他人伤疤。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一名叫诋毁的和尚。人如其名,这和尚聪明机灵,又心直口快,常常议论天下大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少不了对一些朝政指指点点,而且有什么说什么,想讲就讲,想骂就骂。后来,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杭州,听说了此人。乾隆心中不悦,暗想:天下竟有如此狂妄之人,我去会会他,只要让我抓住把柄,我就狠狠地治治他。于是,乾隆便乔装打扮一番,扮作秀才模样来到了净慈寺。乾隆找到诋毁和尚,相互寒暄一番。忽然,乾隆看见地上有一些劈开的毛竹片,便随手捡起一片问道:“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呀?”按照当时的说法,这种竹片叫“篾青”,就是“灭清”的谐音。诋毁刚想回答,觉得有点不对劲,再看看眼前这位秀才,气宇轩昂,不像是个普通的秀才,于是眼珠一转,答道:“这个我们都叫它竹片。”乾隆一听,心中赞叹:好个竹片,和尚你有两下子。但乾隆不甘心,随即将竹片翻过来,指着白的一面问:“老师父,这个又是什么呢?”“这个嘛……”诋毁心想,若回答“篾黄”又是“灭皇”的谐音,肯定不妥,便改口道:“噢,我们管它叫竹肉。”乾隆又失败了。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诋毁和尚的机智。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如果多注意回避他人忌讳的东西,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凡是弱点、缺点、污点,一切不如别人之处都可能成为忌讳之处。总结起来,有3个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

1.丑陋之处

人人都有爱美之心,不幸的丑陋者和残疾者大多有自卑感,不愿听到跟自己的短处有关的话题。谢顶者忌说“亮”、胖子忌说“肥”、矮子忌说“武大郎”、其貌不扬者忌说“丑八怪”、跛子忌说“举足轻重”、驼背忌说“忍辱负重”,等等。这种完全正常的心理应该得到充分理解。

有生理缺陷的人本来就很痛苦,如果再被别人拿来取乐,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样很容易激怒他们。比如有的人很胖、有的人很瘦、有的很高、有的又很矮、有的人长得很丑,等等。这些本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别人不提也罢,但是如果以讥讽的口气当众指出时,就会使人感到难堪,产生不满。

报上曾有过一则新闻:一位女中学生,只因为有人说了她一声“胖女人”,羞愧之极,竟绝食身亡。

有时候,说话者由于不小心而在言辞中触及他人的生理缺陷,人家虽然当面没对你发火,但心里却在记恨你。

有些人因不明情况而在谈话内容中无意触到对方短处,还情有可原,因为不知者不为罪,可有人偏偏口下无德,爱揭人短处。

这种人,时时处处注意他人的生理短处,拿来取笑,可也要小心自己有把柄被别人抓住,后患无穷。即使伤了别人,对自己也不见得有多少好处,还是不说这类话为佳。

2.失意之处

人生在世,总希望自己能一帆风顺、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难免有失意之处,或高考落榜、或恋爱受挫、或久婚不育、或夫妻反目、或就业不顺利、或职称评不上,诸如此类的失意之处暂时忘却倒也轻松,有人有意无意提起就使人心灰意懒,沮丧不已。万事如意、踌躇满志之人则多以昔日的失意为忌讳,生怕传播开去,有失脸面。小赵是个热心肠的人,不管是朋友、同事或邻居,谁要是有个三灾四难的,他总是跑在头里,帮人家出主意、想办法,排忧解难,从不计较得失,深受大家好评。但小赵有个缺点,就是爱打老婆。有一天,邻居有夫妇俩因家庭琐事引发了一场战争,丈夫把妻子打得大哭大叫的,惊动了小赵。小赵虽然自己也打老婆,但他却看不惯别人打老婆。他进屋劝解,让他们夫妻有事好好商量,别采取这种过激的方式。谁知他刚说了两句,那个男邻居就让他走开别管,并说:“你自己都管不了自己,还管我们的闲事呀!”这句话一下子触到了小赵的短处,他的脸当场变得通红,要不是在人家屋里,他非揍那个男人不可,他忍了忍回自家屋了。事后,男邻居认识到了那天说的话不妥,上门向小赵道歉,小赵表面上虽然原谅了他,但对那句话一直耿耿于怀。从此,那个邻居家无论有什么事小赵也不搭腔了。

3.痛悔之事

人的一生中免不了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一旦认识错误便会痛悔之至,以后一想起自己曾犯过的错误就自觉脸上无光。犯过品质错误(如曾有偷窃行为或生活作风问题)者更是讳莫如深,如果听到有人说起类似的错误,就会有芒刺在背、无地自容之感。

在人生道路上人人都难免失足、犯错误,只要改了就好。有些问题一旦改正了,成了历史,当事人就不愿意提及这不光彩的一页,更不希望有人拿它当话把儿,到处去说。如果有人拿这些问题做文章,就等于在人家伤口上撒盐,就有损于人家的名誉,这也是不能容忍的。有一位青年工人,小时候不懂事,曾犯过错误被劳教一年。从此他接受教训,参加工作后,他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工作,多次受到表扬,后来当上了车间的一个组长。可是有人不服气、不服管。有一次,小许在工作中私自外出被他发现,便提出批评。小许不服气,揭人家的短说:“你是多大个官呀?还想管我?一个劳教释放犯,哼!”要是说别的他也许并不急,可是揭过去的疮疤他就急了,火气十足地说:“你再说一遍!”“我就说,劳教释放……”没等他说完,组长的拳头就打了上去。

翻人家的污点,触及人家的短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己对人都是不利的,我们在交际时应该小心这一点。

滑稽≠幽默

很多研究表明,在演讲中运用幽默是有益处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听众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演讲者,也许听众不会自动将演讲者的话视为真理,但是他们会更乐意接受演讲者所传达的信息。

将幽默巧妙地融入演讲中,能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主要观点上。社会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融入笑话或者轶事中的信息的记忆时间要长于对于纯粹信息的记忆时间。许多演说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将观点融入一个笑话中,当听众记住这个笑话并将它讲给别人听时,他们会很自然地记住其中的观点。

因此一个初次登台演说的人,常认为自己应该像一个演说家那样带有幽默性,即使他在平时言行庄严,但是,当他站在讲台上要讲话的时候,一开始就想先讲一则幽默故事,尤其是在饭后举行演讲时,更易发生这种情形。结果,他自以为十分得意的作风,竟会使听众感觉到像读字典一样乏味,他的故事根本不会引起人家的兴趣。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把滑稽与幽默混为一谈,其实滑稽和幽默是不同的。滑稽是一些笑话或有趣的动作等,而幽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积淀。那些在马戏团、喜剧俱乐部或者议会工作的人具有滑稽的天赋。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甚至可能不会讲笑话。他不会使你开怀大笑,但是能让你感到气氛很友好,博得你的浅浅一笑。这恰好是你在演讲中应努力达到的境界。你要学会在演讲中运用幽默感,而不是用笑话展现自己滑稽的一面。

你听说过哪一个演讲者以一个毫无意义的笑话开始他的演讲?如果演讲者在演讲开始讲一个毫无意义、毫不相关的笑话,听众会有什么反应呢?可能这个笑话很滑稽,你会开怀一笑。即使是这样,这个笑话也只是分散一下听众的注意力,因为它对演讲毫无帮助,只是在浪费时间。

另一种糟糕的情况是听众对演讲者讲的笑话没有反应,这称作笑话的“炸弹效应”。听众都明白演讲者的意图,试图展现滑稽的一面,但是没有人回应,这时演讲者会在一片寂静中感到很紧张,听众也会感受到这种紧张的气氛(听众甚至会看到演讲者脸上渗出的汗珠)。在这种情况下,演讲者就陷入到笑话炸弹效应的尴尬境地中了,而且很难摆脱。

一个舞台上的演员,如果他对观众说了几则自以为幽默而实际上乏味的故事,他立刻会被喝倒彩并驱逐下台。当然,如果演讲台下的听众都很文雅的话,他们比较具有同情心,但是他们虽然被同情心驱使勉强在表面上克制着,或不至于对演说者发出嘘嘘声,心里却不禁要为他的演说失败而深感失望!

整个演说中,没有比让听众高兴得发笑更为困难的。幽默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和一个人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人生来就有这种天赋,但有的人却没有。一个没有幽默天赋的人,如欲勉强做得幽默,就如一个碧眼的人想把他的眼睛改成黑色一样。

要知道,一个故事的趣味很少含在故事的本身里,故事之所以有趣,完全得看讲故事的人是怎样的讲法。100个人同讲一个幽默的故事,有99个人是要失败的。如果你确知你是一个具有幽默天赋的人,你就应该努力培养你的这份天赋,使你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备受欢迎。但是,如果你的天赋不在这方面,而你硬要去学幽默,真是“东施效颦”、愚不可及了。聪明的演说家们从不会为了只想幽默而讲一则故事。幽默有如糕饼上的糖霜,而不是饼本身,所以只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在演说里面。例如,驰名美国的幽默演说家利兰,为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在开始演说后的3分钟内绝不讲述故事,这个规矩也值得我们效法。

另外要强调的是,使用伤害性的幽默也属假作幽默之列。有的人为了表现幽默,不惜使用一些令人反感的言辞,以牺牲感情为代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幽默本来应该是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桥梁,然而在此却变成了一种伤害,这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幽默。

因此,首先应该尽量避免有关个人性别和种族的笑话,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很多人认为种族和性别问题是很令人反感的。能够起控制作用的不是演讲者的想法,而是听众的感受。可能有些人会很反感你讲的笑话,而这些人实际上并不是笑话的攻击对象。这里要提醒一下:有关艾滋病的笑话同样令人反感。

假如你正在听笑话,并且你是爱尔兰人,而笑话正是有关爱尔兰人的,你的感觉如何?专家们建议不要使用这种话题的笑话,但是有些人还是要冒险使用。请你牢记一点,你是想利用幽默交友,而不是树敌。

其次,你听过演讲者使用“男女混合公司”这个短语吗?演讲者可能是这么说的:“我知道一个笑话,但是我不能在男女混合的公司里讲。”应避免说这个短语,因为它的使用要考虑听众的性别。如果公司中只有男性职员,演讲者可以讲这个笑话,因为它只会冒犯女性而不会使男性职员反感。

很多女性都反感黄色幽默。所以辞典中将“男女混合公司”定义为具有高雅品位和低俗品位的人的混合。通常听众不全是由低俗的人组成的,如果你总是在男女混合公司里讲黄色笑话,肯定会冒犯听众的。

最后,“讽刺”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在文学作品中被演化成“摧残肉体”。现在人们已经很少使用讽刺这个词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被人们完全遗忘了。那些使用大量讽刺性质笑话的演讲者的主要目的是显示他们的智慧,不幸的是,这些伤害人的话语只能表现演讲者邪恶的一面。

虽然讽刺有时可以用来有效地攻击演讲者与听众的公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听众可以坦然地面对讽刺。听众都知道讽刺随时会转向他们,尤其是在他们提出敏感话题的时候。面对尖刻的演讲者,听众会感觉很不自在。很多演讲者利用幽默来缓解紧张气氛,讽刺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那么,难道演说的开头应该严肃吗?不,如果你能够,不妨在开头先引用几句名演说家说过的话,或是谈一些涉及当时的事情使大家发笑,或是故意夸大地批评一些矛盾的事。这样的幽默,比引用那些引人发笑的故事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引人发笑的最简便的方法,是讲一些关于你本人可笑的事件,把自己说得十分可笑,而又装得好像有些发窘,那么听众的心理,恰如见到一个人因踩到果皮滑了一跤,或一个人正在拼命追赶他那被风吹去的帽子一般,觉得十分好笑。

瞅准对象说好话

讲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听,要使人家能听懂、听清、听进去,你就应该注意说话的对象。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一些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使人在心理上、在意识上等方面有一些不同的特点,而由此又决定了人们对于语言表达的内容、方式的选择和接受的某些取向。

正因为如此,同一个意思,不同的人可能就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我们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反应。

这样,说话要看对象就成了口语交际中必然而又重要的要求了。如果忽略了或无视这一要求,就必然会给交际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还会使交际无法正常进行。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多方面的,就口语表达和接受而言,最大的现实差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而口语交际中的“不看对象”,也主要表现为对以下一些方面的“不注意”:

1.不注意年龄差异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小孩之间的吵架常常是由于互相诋毁导致的。“阿军,你为什么又跟小亮打架呢?”妈妈问道。“谁叫他骂我是个秃子!”阿军愤愤地说。“你长得真像个包子!”一个小男孩对旁边的女孩说。女孩马上反驳道:“你以为你长得美呀,哼,芦柴棒一根!”

年龄的不同,会导致听话者对话题反感的程度不同。像小孩,你就不能指责他;而对于老人,最忌讳提及“死”字。例如,几位年轻工人去看望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师傅——“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79,快80了。”“好呵,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老宋才是冠军,他活了85岁。可是年岁不饶人,他前不久去世了。”“唷,这回该轮到您了!”老师傅一听这话,脸色陡然变了。

不要把听话者一视同仁,你不仅要考虑他的性别,还要考虑他的年龄。

2.不注意语言差异

世界上有许多种语言,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大部分人只能掌握和运用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即使是本国或本民族语言,还存着方言不同的问题。如汉语,使用它的人遍布全国各地,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这给口语交际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说,交谈时要注意对象在语言上的差异。

有些人不注意这一点,在不同地域的人面前也用方言,结果闹出笑话,有时候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有个广州人在北京排队买东西,他对站在最后的一位女青年说:“同志,你最美(尾)吧?”中国女子不像某些西方女子那样喜欢人家公开夸她漂亮,特别不喜欢素不相识的异性同她搭讪或夸她漂亮,结果,那个女青年白了他一眼。那个广州男子见她不出声,就顺口又说一句:“我爱(挨)你站着!”这一下可把那个女青年惹火了,劈头盖脸就骂:“你这个人咋的,想耍流氓吗?大白天的,又不认识你,什么‘美’呀!‘爱’呀!想到派出所去是不是……”那个广州人挨了一顿骂,有口说不清。后来,一位到过广州的女同志才给那个女青年解释清楚了。原来那个广州人说的是:“同志,你排的是最后一个吧?”他把“最后”说成“最尾”,“尾”字和“美”字,广州人用普通话表达不容易分得清;同样,“挨”和“爱”字也容易混淆。我们国家疆土辽阔,文字同而言语异,南人不习北语,北人不懂南话,这不仅影响了社会交际,而且每每闹些误会,令人啼笑皆非。上述故事正反映了这种现实。

可见,进行口语交际时,如果不注意交际对象在语言上的差异是会妨碍交际的。

3.不注意文化层次差异

一位大学毕业生分到一家厂子工作,起初感觉不错,但没过几个月,发现车间主任对他越来越冷淡了,他很迷惑。后经一位好心师傅指点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学校待惯了,说话爱用些术语,像什么“最优化方案”、“程序化”、“目标管理”等,而车间主任只上过技校,最烦别人在他面前咬文嚼字、卖弄学识。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当你与不同层次的听话者说话时,你就必须用他所具有的文化水平说话。一般来说,文化层次越高的人越喜欢用一些典雅的言辞。

4.不注意风俗习惯的差异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域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交谈对象可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如果不注意交谈对象的风俗习惯,也可能会造成失误,影响交际。不久前,一位美国生意人来到一家公司洽谈生意。美国客商刚走下小车,公司经理迎了上去,一句生硬的英语脱口而出:“you had breakfast yet?”(您吃过早饭了吗?)经理这一问可把美国客商问懵了,他看了看周围的人,又拿出表看时间,很是莫名其妙。他问身边陪同的翻译人员:“这家公司的先生没有邀请我吃饭呀!现在都10点钟了,还没吃早饭吗?”这位翻译员突然省悟过来,连忙解释,才避免了一场误会。

原来,在西方国家,如果你问对方吃过饭没有,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对方就餐或吃点东西。假如对方回答“还没有吃过”,你又不发出邀请,对方则会认为你耍弄他们。前面经理的“您吃过早饭了吗”本来是一句典型的中国客套话,可是外商理解不了,险些造成误会。

此例告诉我们,说话要注意区分对象,注意交际中的习俗,即使客套话也不例外。

5.不注意心理因素

人们由于性别、年龄、经历等方面不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例如有人性格开朗,有人性格内向;有人是多血质,有人是抑郁质;有人爱好玩乐,有人爱好学习……这些都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交谈时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也容易出问题。

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是一句老话,指的是在交际中,一方提到了另一方最不想提的话题。而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这样的人确实有不少。某学校分配住房,一位青年教师“谎报军情”,本来没有登记结婚,填表时却写上已登记,结果取得了分房排队的资格。到分房子的时候,排在他后边的人揭穿了他,使得他当场被宣布取消了分房资格。当天,这件事情就传开了,很多人都知道了。这天晚上,这位青年教师的一位同事遇到他,关切地问了一句:“听说你这次分房遇到了点儿麻烦?”

要说这句问话也够得上“委婉”了,因为并没有直接说出“作弊”之类的话,而只是说“麻烦”。可无论如何,这样的问话毫无疑问是有害而无利的,只能使对方陷入尴尬甚至痛苦的境地,并由此而不悦、上火、生气。

因此,哪壶不开提哪壶是极不明智的,尽管你的出发点可能并不坏,但是绝对不会有好的效果。

像遇到上边那种情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说点别的什么,甚至于什么也别说,点个头、打个招呼也就可以了。

跟得意人谈你的失意事,他至多做表面功夫,绝不会表示真实的同情,有时也许会引起误会,以为你是请求帮助,他会预先防备,使你无法久谈。所以要诉苦应向“同病”的人去诉苦,同病自会相怜,可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可以稍解胸中不平之气。你要谈得意事,应该向得意的人去谈,你捧他,志同道合。若你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事便要逢人告诉、自鸣得意,结果让人骂你小人得志、笑你沾沾自喜,也许无意中引起别人的妒忌。另外,偶有不如意事,你觉得抑郁牢骚,有如骨鲠在喉,总想一吐为快,最好的办法是:得意事要放在肚里,失意事也要放在肚里,不要随便对人乱说。

总而言之,你要说话先要看准对方,他是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吗?如果不是,还是不说话为妙;这个时候,是你说话的时候吗?如果不是时候,还是沉默的好。说话的成功与失败与时机有关系,多说话未必当你是能干;少说话未必当你不会说。

用恰当的方式说恰当的话

在交际中,如果不注意说话方式,所用的说话方式不恰当,对方就会误解你的本意。当出现理解上的歧义时,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从而影响正常交际,违背表达者的初衷。

讽刺、挖苦是一种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以嘲笑的口吻说出对方的缺点、不足之处,使人当众丢丑,难以忍受,轻则导致对方反唇相讥,重则大打出手,造成很恶劣的后果。某主任如此议论他的下属:“黄×那个人这辈子算是白来了,堂堂大学毕业生,找不上一个老婆,姑娘们见面就摇头。他写的那个文章,就像小学生作文,前言不搭后语,字还没有蜘蛛爬得好。我要是他,早找根草绳上吊了……”黄×后来听到这些议论,索性在工作时一字不写,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写报告文学。

作为工作中的上级和情感上的朋友,看到下级及朋友身上存在缺点和不足,应该正面指出来,指导他、帮助他,促使他前进,而不应该取笑他。那些总是取笑别人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心,对前途有一种恐惧感,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因而借取笑别人来释放心中的压抑,试图改善自身的形象。岂不知,这样做恰恰破坏了自我形象,引起他人的反感与对立。

因此,讽刺、挖苦的表达方式绝不可轻易使用。那种粗俗谩骂的说话方式也应该予以摒弃。

说话要讲究文明礼貌,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口语交际中,说话粗俗不雅、满口脏话,甚至谩骂、恶语伤人等不文明谈吐,是对他人的侮辱,是令人难以忍受的。这种说话方式往往造成不愉快的结果,影响交际,破坏风尚。

比如,在交际中发生了矛盾。有人在气急的情况下,常常骂人,口吐脏话,如说:“你这是胡说八道”、“你放屁”、“你是什么东西”。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的谩骂都是无礼的行为,都易激怒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说话爱带“话把儿”,比如“他妈的”等,而且形成了不良习惯,成了口头禅。在他们看来是无意的,可是别人听来就很刺耳,就难以容忍,极易作出强烈的反应。

从表达的语气语调来看,说话方式还有刚柔软硬之分。一般情况下,柔言谈吐,语气温和、用词恰当,如和风细雨,听来亲切,易于被人接受,产生好感。即便是在内容上有违对方的意思,也不至于当场把对方得罪。相反,刚烈之言,语气生硬、高声大嗓,如同斥责训教,听来刺耳,使人感到难受、反感,有时甚至说话的内容并无问题,但就因使用了这种刺激人的说话方式,仍然会使人生气、发火,得罪人。

对于一个不同意自己观点的辩论对手,如果说:“你这个人不可理喻!”对方必然要作出强烈的反应。

当自己的意见不被对方理解时,就生气地说:“和你说话,简直是对牛弹琴!”对方会感到是一种侮辱,与你对抗。

某人要外出,找人代买张车票,他硬邦邦地说:“你给我带回一张车票,送到我家去,我要出差,听见了吗?”对方听了这口气,心里会痛快吗?他可能一句话就顶回来:“对不起,我今天没有空儿。”

对一个在工作上信心不足的人,同事恨铁不成钢地说:“你也太不像话了,人家能做到你为什么就做不到?你也太不争气了!”他马上会不满地接话说:“你算老几呀?用你来教训我!”说完拂袖而去。

类似的生硬说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罪人。

生硬话、愤怒话,大多是顺口而出的,没有经过推敲,因而有失分寸是很自然的事。这种语言又多是“言出怒出”,它如同烈火一般,常常起到破坏作用。

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为了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就应尊重对方的“自我意识”。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设计相同、质地相同的高级女服,价格越贵越容易销售。一家服饰店的老板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店中刚雇用不久的店员对一位正在挑选西装的顾客劝说道:“这边是比较便宜的!”结果这位顾客突然大怒,当老板慌忙跑来之后,她又气势汹汹地说道:“什么比较便宜?我又不是没钱,你太没礼貌了!”后来老板赶紧连声道歉才算了事。

这种情况不仅限于商业中,在我们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常常因为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心、虚荣心,使用了不慎重的态度或语言而导致失败。尤其是说服自尊心、虚荣心强的人时,这种情况便会成为必然。因此,说话就必须注意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虚荣心,而应照顾到对方的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接受你的观点。

我们在交谈时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就是当发现对方有明显的错误时,会不客气地批评对方说:“那是错的,任何人都会认为那是错的!”这样一来,对方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而突然陷入沉默。

批评是我们常要做的事,尤其当你是一位长辈或领导时。但我们有些人批评起来简直让他人无地自容,下不了台阶。其实,这种批评方式不但无法达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目的,而且有碍于你的人际关系。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使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呢?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可能没有批评,但要学会巧妙地批评,让他人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尽快改正,同时也理解你善意批评的意图,使他对你心存感激。或者批评之前先总结一下他人的优点,然后慢慢引入缺点。在他人尝到苦味之前,先让他吃点甜味,再尝这种苦味时就会好受些。约翰找了一个就是奉承也无法说漂亮的女士为妻,可是几个月之后,他妻子却变得像“窈窕淑女”一般的美丽,简直是判若两人。这位女士在结婚之前,不知为什么对自己的容貌有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很少打扮。当时因为是大战刚结束,物质极端贫乏,人们的穿着都很普通。当然,她也太不讲究了。不,不是不讲究,而是认识出现了偏差,认定自己不适合打扮。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姐姐,这也使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每当有人建议她“你的发型应该……”时,她都怒气冲冲地说:“不用你管,反正我怎么打扮也不如姐姐漂亮。”她把自己的容貌未得到赞美的不满情绪转嫁到不打扮这一理由上,并且加以合理化。到底约翰是怎样说服他的太太,使她发生变化的呢?根据他自己说,当他的太太穿不适合她的衣服时,他什么也不说,但是,当她穿上适合她的衣服时,他便夸奖说“真漂亮”;发型、饰物也是如此。慢慢地,她对打扮有了信心,对于容貌所产生的自卑感自然也消除得无影无踪了。

间接指出别人的不足,要比直接说出口来得温和,且不会引起别人反感。不管说话目的是什么,我们都应该采取委婉的方式,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常有理”最终会变成“常无理”

在日常的许多事情中,没有几件是值得我们以牺牲友谊为代价来换取的。而有些人却偏偏如此做,好像他的精神和时间都不值钱,更不用说感情的损害了。除了彼此都能虚心地、不存半点成见地在某一个问题上专门讨论之外,一切的争辩都是应该避免的,即使这是一个学术性的争辩。

哲学的唯物与唯心争论了两千余年,至今胜负未分;心理学各种理论的争辩也至少有几百年,现在还是不分高下。你可以看书阐述你的主张,但是不可在谈话中处处争辩。才智是可敬佩的,但好胜不是。而且,你应该听过“大智若愚”的话吧!修养高的人,绝不肯轻易与人计较的。

留心我们的周围,争辩几乎无处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装饰也能引起争辩。而且往往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为它的目标指向很明确: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

你喜欢和人争辩,是否是以为你用争论压倒了对方,就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呢?你要明白,你必定压不倒对方。即使对方表面屈服了,心里也必悻悻然,你一点好处也得不到的,而害处却多了。好争辩,第一,它使你损害了别人的自尊心,令人对你产生反感;第二,它使你很容易犯专去挑剔别人缺点的恶习;第三,它使你变得骄傲;第四,你将因此失掉所有朋友。

请从体育精神做起吧,输了不必引为可耻,而后竭力去学习尊重别人的意见。好胜是大多数人的弱点,没有人肯自认失败的,所以一切的争辩都是没有必要的。谈话的艺术就是提醒你怎样游出这愚蠢的旋涡,更清醒地去应付一切。如果能够常常尊重别人的意见,你的意见也必被人尊重,如此,你所主张的就很容易得人拥护,而不必把精神花在无益的争辩上。你可以实现你的主张,你可以左右别人的计划,但不是用争辩的方法来获取。如果你想借某一问题增加你的学识,你应该虚心地请教,而不要企图借助争辩。请记住:争辩是一场漫漫无期的战争。

每个人的见解、主张都是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的,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场争论改变它。因此,当你遇到与别人意见不同的情况时,一方面不要太过心急地要求别人立刻同意你的看法,应该学会理解、同情对方,容许别人作更多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别人的意见一时和自己不同,就说什么“话不投机半句多”,跟人断绝交往,闭口不说话。如果你能很礼貌又很谦虚地听取别人不同的见解、主张,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

我们都知道推销员一般能说会道,有好的口才。但这种口才是说服客户或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而不是让对方承认自己说得有道理。小王是公司的推销高手,销售业绩连续3年居公司第一,是公司公认的金口才。他刚刚从事推销时的一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影响很深。小王公司生产的产品是一种更新替代型产品,与原有产品相比,功能加强了,售价也不高。小王刚开始去推销时,遇到的第一个顾客可能思想有点保守,接受新事物有些慢,只承认原产品好,对新产品的优点视而不见。小王不服气,他拿出新旧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两相对照给顾客讲解;同时又实际进行操作,证明新产品功能确实比旧产品好;然后进行性价比、产品生命周期对比。最终,顾客在小王的攻势下不得不承认小王说得是对的,替代产品确实比原有产品好,但顾客却没有购买新产品。

让顾客认同了自己的观点,小王成功了吗?没有,推销员应该有好的口才,口才体现在让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而不是让顾客不得不承认你正确。

小王正是从这件事中吸取了教训,以后经过刻苦的学习和训练,才坐上了公司推销的第一把交椅,成为公认的金口才。

切记:“常有理”不是金口才,在谈话中,有输才有赢。给对方留一点空间,也就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离你的目的也就更近了。

当你觉得某些情况下不得不争论一番时,最好先问自己几个问题:(1)这次争辩的意义何在?如果是一些根本就很不相干的小事情,还是避免争论为妙。(2)这次争辩的欲望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虚荣心或表现欲等)?如果是后者,则不必争论下去了。(3)对方对自己是否有深刻的成见?如果是,自己这样岂不是雪上加霜?(4)自己在这次争论当中究竟可以得到什么?又可以证明什么?

心理学家高伯特普曾经说过:“人们只在不关痛痒的旧事情上才‘无伤大雅’地认错。”这句话虽然不胜幽默,但却是事实。由此也可以证明:愿意承认错误的人是少的——这就是人的本性。

过分自夸不过是在显示自己浅薄

爱自我夸大的人是找不到真正的好朋友的,因为他自视甚高,睥睨一切,不大理会别人的意见,只会自己吹牛。他只想找奉承和听从他的群众,而不是朋友,于是朋友们都唯恐避之不及。他常自以为是最有本领的人,如果他做生意,他觉得没人比得上他;如果他是艺术家,他就自以为是一代大师;要是他在政治舞台上活动呢,他会觉得只有他才能救世界、救人类。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若有真实本领,那么赞美的话应该出自别人的口,自吹自擂其实是丢自己的脸而已。凡有修养的人必不随便说及自己,更不会夸自己。他很明白,个人的事业行为在旁人看来是清清楚楚的。

请你不必自吹自擂,与其自夸,不如表示谦逊,也许你自己以为伟大,但别人不一定同意。自己捧自己,绝不能捧得太高。好夸大自己事业的重要性,间接为自己吹擂,纵使你平日备受崇敬,听了这话别人也会觉得不高兴。世间每一件值得向人夸耀的事情都是这样,自己不自夸时,别人还会来称颂,自己说了,人家反而瞧不起了。

千万不要故意与别人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专门喜欢表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处处故意表示与别人看法不同,比如说:你说这是黑的,他在这个时候就硬说是白的;后来你又改变了看法也说这是白的,他在这个时候就会反过来说它是黑的了。

这种人与那些处处随声附和的人一样会被人看不起,最后还有可能会让人认为他是一个不忠实的人。

好口才帮助你待人处世,没有一个人不愿意做一个口才好、到处受人欢迎的人。但是若为了展现你的口才,到处逞能,这样只会惹人憎厌,所以口才应正确且灵活地表现。

在谈话时,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分歧,这时如果立刻提出异议,对方一听就会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意见被完全否定了,这样的结果很显然是令人不愉快的。

如果这种情形真的出现,就要把事情说得清楚一点,要先说明哪一点是自己同意的,哪些地方也完全同意他的看法,然后再把不太同意的某一点说出来。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或指正,因为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双方在主要部分的意见还是完全一致的。

无论怎样,都要预先提及对方意见中你所同意的各点,就算它是不重要的一点也要说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缓和一下谈话的气氛。

总而言之,要避免在陌生人面前夸耀你个人的成就、你的富有,或者总向人说自己的儿子怎么怎么了不起之类的话;当然,更不要在一般的公共场合,把朋友们的缺点与失败当作是谈话的资料;也不要发一些无谓的牢骚,诉苦和发牢骚不是获得同情的好方法。这也是做人的一些基本态度。

责备他人其实是在掩饰自己的过错

某国巨盗葛洛莱,他的绰号叫作“双枪手”,他是杀人如麻、无恶不作的魔王。他和纽约市的150多个警察和密探激战了一小时之后,终于被捕了。但是在他被捕之前,他正在写着一封信,说他是温和而善良的人,从不曾伤害任何人。当他被判死刑的时候,他还在竭力喊冤,说是为了自卫才伤人,不应该受此极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巨盗,他还是自认为是好人的,那么一般人也就不用说了。谁都不肯自认其错,我们硬去批评人家,又有什么好处呢?

正如唠叨是影响说服成功的礁石一样,无用而令人心碎的指责也是成功说服的敌手。不要时时处处指责对方,这样改变不了对方。可有些人不仅在家庭内部,而且在朋友和熟人面前也不忘指责自己的伴侣。这种指责不仅改变不了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反而伤害了双方的感情。如果对方确实有错,那就委婉地提出,真诚地帮助,甚至以情感的力量去感化对方,相信对方一定会在意你所付出的一切。

对别人批评,只会使别人竭力掩饰自己的过错而已。这不仅关系到被批评者的颜面,而且还足以引起被批评者的反感。在某国的军队中有一条军法,就是士兵不得随意指责哪一个战友,如果谁违反了这一条军法,就得受到严厉的责罚。这一条军法的用意是免除大家因批评而彼此闹意见,使内部出现不合作的现象。一家商店的老板,如果他只是批评伙计,说一班伙计怎样怎样不好,这班伙计一定不会为他忠心服务,这家商店一定不会发展的;一个主妇,如果老是批评佣人不好,佣人也不会忠心地做事,这样主妇是不会得到什么好处的。

据说,女性如果在其他女性面前被伤害了自尊心,那简直比死还难过。当个别家庭妇女在超级市场顺手牵羊偷拿物品被当场发现时,处理这件事的人员考虑到女性的深层心理,于是将她带到个别的房间内进行处理,可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说服方法。所以,有第三者在场时,我们不应向别人尤其是女士提出批评。

有些人很喜欢指责他人,一旦出现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将责任推卸给别人。有些人似乎养成了一种不以为然的恶习,他们动不动就批评、指责他人,有些人更以此为快。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射出批评之箭,中伤他人。还有些人,他们本来自己在某方面做得并不好,却非要拼命去批评人家。这种批评怎会以理服人呢?其结果要么伤害他人,要么被人抵挡,弄得自己反遭他人伤害。其实,尽量去了解别人,尽量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这比批评、责怪要有益得多,这样不但不会伤人害己,而且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了解就是宽恕”,何不多点温柔之术呢?所以,当我们批评他人时,先想想自己:我做得怎样?是否应该完全怪罪他人?这样你也许会完全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并与他人保持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让我们记住,我们所要说服的对象,并不是绝对理性的动物,而是充满了情绪化、成见、自负和虚荣的人。鲍勃·胡佛是个有名的试飞驾驶员,时常表演空中特技。一次,他从圣地亚哥表演完后准备飞回洛杉矶。根据《飞机作业》杂志的描述,胡佛在离地100米高的地方时,刚好有两个引擎同时出现故障。幸亏他反应灵敏、控制得当,飞机才得以降落。虽然无人伤亡,飞机却已面目全非。胡佛在紧急降落之后第一个工作是检查飞机用油。正如所料,那架螺旋桨飞机装的是喷射机用油。回到机场,胡佛要求见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为自己犯下的错误痛苦不堪,一见到胡佛,眼泪便沿着面颊流下。他不但毁了一架昂贵的飞机,甚至差点造成3人死亡,你可以想象出胡佛当时的愤怒。但是胡佛并没有责备那个机械工,他只是伸出手臂,围住工人的肩膀说:“为了证明你不会再犯错,我要你明天帮我修护我的F-51飞机。”

的确如此,我们很多人说话时,经常只顾自己痛快,过后才发现不小心伤了别人的心;尤其是当别人做了错事,或自己因此而吃了亏,就更觉得自己受了委屈,要从嘴上图个痛快,于是一些难听尖刻的话就不自觉地冒了出来,结果往往是爽快一时却伤了和气。

有时别人并没什么大错,但不幸遇到你情绪不好,也可能遭到你尖锐的责备,结果当然更糟。同学不小心把你的铅笔盒碰翻,你破口大骂,从他帮你捡东西开始一直骂到东西捡完。如果边上的同学早就习惯了你这种脾气那还好一些,否则你会发现以后经常会遇到许多冷眼。

只要你不是无缘无故地责备别人,在你开口之前,别人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心理状态,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做错了事,自责的心理能让他们安静地接受你的责备,但绝对不是任你处置,随你发泄。当你的责备已经到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地步,那么自责心理就可能立即消失,并可能产生不快,而不快会发展成怨恨。服务行业有忌语,那是因为这些忌语不够礼貌,不够尊重顾客;而教师的忌语则可能是伤害学生自尊的话,否则你原有的一点好意会被这种伤害冲得荡然无存。

朋友之间不能在责备对方时,老账新账一起算,把以前的不满都说出来,甚至以前已责备过的事情也提出来加以重复。朋友之间永远不要重复责备第二次,甚至责备越少越好。约翰博士说过:“上帝本身也不愿论断人,直到末日审判的来临。”那么我们又何必如此呢?因此,你要帮助对方认识并改正错误,你要说服别人。从现在开始,就请记住这个原则:不要总是责备他人。

时机未到时就得保持沉默

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沉默是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我们知道,在人际交往当中,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当然,任何事情又都不是绝对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力。正因为受特殊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说比较好,但有些话说出来就未必好。同样的一句话,在此说与在彼说的效果就不一样。因此,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说话的环境,如果环境不相宜,时机未到,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日本公司同美国公司正进行一场贸易谈判。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滔滔不绝地向日商介绍情况,而日方代表则一言不发,埋头记录。美方代表讲完后,征求日方代表的意见。日方代表恍若大梦初醒一般,说道:“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于是,第一轮会谈结束。几星期后,日本公司换了另一个代表团,谈判桌上日本新的代表团申明自己不了解情况。美方代表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给他们介绍了一遍。谁知,讲完后日本代表的态度仍然不明朗,仍是要求道:“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于是,第二轮会谈又告休会。过了几个星期后,日方再派代表团,在谈判桌上故伎重演。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告诉美方代表一旦有讨论结果立即通知美方。一晃半年过去,美方没有接到通知,认为日方缺乏诚意。就在此事几乎不了了之之际,日本人突然派了一个由董事长亲率的代表团飞抵美国开始谈判,抛出最后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迫美方加快谈判进程,使人措手不及。最后,谈判达成一项明显有利于日方的协议。

这场谈判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句俗话“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听出门道再开口,而开口便伤对方“元气”,不很高明吗?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故作“迟钝”未必不是聪明人,“迟钝”的背后隐藏着过人的精明。有人推崇一种“大智若愚型”的艺术—意即在商业活动中多听、少说甚至不说,显示出一种“迟钝”。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少开口,不做无谓的争论,对方就无法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反之,你可以探测对方动机,逐步掌握主动权。

这时候的沉默,实际是“火力侦察”。“话到嘴边留半句,不可全抛一片心”,“言多必失,语多伤人”,“君子三缄其口”的古训,把缄口不言奉作练达的安身处世之道。今天,我们亦应谨记这些古训,该沉默时一定要三缄其口。沉默,是一种态度。沉默,是一种特殊语言。沉默,也会赢得百万金。

受到攻击时,沉默是最好的方法

雄辩如银,沉默是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时候确实是沉默胜于雄辩。与得体的语言一样,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好了常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个别强词夺理、无理辩三分或者出言不逊、恶语伤人的人,与之争辩是非或是反唇相讥,往往只能招来他们变本加厉的胡搅蛮缠。对付这种人的最好办法往往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保持沉默。这种无言的回敬常使他们理屈词穷,无地自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沉默是最好的反抗。

国外某名牌大学,曾发生过老师和校长反目的情形,该校校长遭到许多老师的围攻。当时,也有一群学生冲进校长的研究室,对他提出各种质问。但是,无论教师说什么,这位校长始终不开口,双方僵持了几个小时后,教师们终于无可奈何地走了。

这位校长保持沉默,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抗,同时又给对方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迫感。由此看来,“沉默是金”确有一定道理。

当对方出于不良动机,对你进行人身攻击,并且造谣诽谤时,如果予以辩驳反击,又难以分清是非,这时运用轻蔑性沉默便可显示出锐利的锋芒。你只需以不屑的神情,嗤之以鼻,就足以把对方置于尴尬的境地。某单位有两个采购员,田宁因超额完成任务而受奖,郑伟却因没尽力而被罚。但郑伟不认识自己的问题,反而说三道四。在一次公众场合,他含沙射影地说:“哼,不光彩的奖励白给我也不要!有酒有烟我还留着自己用哩,给当官的拍马屁,咱没有学会!”田宁明白这是在骂自己,不免怒火顿升,本想把话顶回去,可是转念一想觉得如果和他争吵,对方肯定会胡搅蛮缠,反而助长其气焰。于是他强压怒火,对着郑伟轻蔑地冷笑一声,以不值一驳的神色摇了摇头,转身离去,把郑伟晾在一边。郑伟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窘极了。众人也哄笑道:“没有完成任务还咬什么人,没劲!”至此,郑伟已经无地自容。

在这里,田宁的轻蔑性沉默产生的批驳力比之用语言反驳,显得更为有力、得体,更能穿心透骨。这也许是对付无理挑衅的最有效的反击武器。

有些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常常喋喋不休,唠叨不止,殊不知这样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处在尴尬情况下,与其聒噪不停,甚至说错话,倒不如保持沉默。

沉默像乐曲中的休止符,它不仅是声音上的空白,更是内容的延伸与升华。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语言,是一种不用动口的口才。

别人论己时切莫打断

在大多数场合下,注意聆听别人的谈话非常重要。当听到别人谈论自己的时候,很多人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一旦别人谈到自己时,尤其是不利于自己的情况时,往往会打断别人,进行争论。其实,这是最不明智之举。伊里亚·爱伦堡的长篇小说《暴风雨》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某报主编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斯大林对《暴风雨》的看法——认为此书是“水杯里的暴风雨”。为了讨好领导,主编就组织编辑部人员讨论这部小说,以表示该报的政治敏感性和高度的警惕性,表明该报鲜明的立场。讨论进行了数小时,发言人提出不少批评意见。由于主编的诱导,每篇发言言辞都辛辣而尖刻,如果批评成立的话,都足以让作家坐几年牢。可是在场的爱伦堡极为平静,他听着大家的发言,显出令人吃惊的无动于衷的态度,这使与会者无法忍受,纷纷要爱伦堡发言,并要求他从思想深处批判自己的错误。在大家的再三督促下,爱伦堡只好发言。他说:“我很感谢各位对鄙人小说产生这么大的兴趣,感谢大家的批评意见。这部小说出版后,我收到不少来信,这些来信中的评价与诸位的评价不完全一致。这里有封电报,内容如下:‘我怀着极大兴趣读了您的《暴风雨》,祝贺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约瑟夫·斯大林。’”主编的脸色很难看,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会场,那些批判很尖刻的评委们,都抱头鼠窜了。爱伦堡轻轻地摇摇头:“都怨我,这么过早地发言,害得大家不能再发言了。”

爱伦堡的聪明在于,如果他据理反驳,必能激起同仁们更加尖锐的批评,这种场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褒贬随人。

沉默的力量是无边的,它可以帮你说服反对你的人,让你向成功迈进。所以我们要学会沉默,学会在别人论己时保持沉默。

恰当运用沉默的方式

在特定的环境中,沉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劝者保持沉默什么也不说,被劝者的抱怨或无知就找不到市场了。

不同的沉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时必须恰到好处。

1.不理不睬的沉默可让人摆脱无聊的纠缠

当你正为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同事却不知趣地想跟你闲聊,或者有推销员厚着脸皮赖着不走,或者有人找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这时,你应尽可能对他们一言不发,不理不睬。过一会儿,他们见你无反应,定会知趣地悻悻走开。

2.冷漠的沉默能使犯错误者认错改正

有一个出身于有教养家庭的小学生,一天他拿了同学一件好玩的玩具,晚饭前回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同往常一样笑吟吟地说:“妈妈,我回来了!”“姐,我饿了。”“怎么了?”沉默。“我没做错事啊!”还是沉默。妈妈眼睛瞪着他,姐姐背对着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对待他。他终于受不了了:“妈、姐,我错了……”

3.毫无表情的沉默能让人深思

有些人发表意见时态度很积极,但不免有些偏颇,令人难以接受;若直截了当地驳回,易挫伤其积极性,若循循善诱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最好的办法便是毫无表情的沉默。他说什么,你尽管听,“嗯”、“啊”……什么也不说,等他说够了,告辞了,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别的什么也不用说。这样,他回去后定然要竭思尽虑:今天谈得对不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错在哪里?也许他会向别人请教,或许自己就会悟出原因。

4.转移话题的沉默能使人乐而忘求

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沉默,而选准时机谈大家都喜欢的热门话题,使对方无法插入自己的话题,此人就会从谈话中悟出道理,检讨自己。

5.信心坚定的沉默能使人顺服

某领导有一次交代属下办一件较困难的任务,当然,他能胜任。交代之后,对方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义无反顾地保持沉默,连哼也不哼。“困难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他就不说了。最后说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有时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

看准机会再说话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有3层意思:

一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作急躁;

二是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作隐瞒;

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贸然信口开河,叫作闭着眼睛瞎说。

这3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说话的时机,没有注意说话的策略和技巧。因为说话是双方的交流,不是一个人的单方面行为,它要受到诸如说话对象、设定时间、周边环境等种种限制,所以说话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境转瞬即逝,便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同样地,如不顾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不到说话的火候却急于抢着说,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如果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就更加严重。

把握说话时机非常重要,这个过程需要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进行准备,等待条件成熟,但绝不是坐视不动。《淮南子·道应》云:“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安陵君的过人之处,便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待楚王欢欣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此时,动情表白,感人肺腑,愉悦君心,终于受封,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插话要找准时机

在别人说话时,我们不能只听到一半或只听一句就装出自己明白的样子。我们提倡在听别人说话时,要不时做出反应,如附和几句“是的”等话语,这样既让说者知道你在听他说,又让他感觉你在尊重他,使他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万事都有所忌,都要把握分寸。许多人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往往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中途插嘴,这种急躁的态度很容易造成损失,不仅容易弄错了对方说话的意图,还有失礼貌。当然,在别人说话时一言不发也不好,对方说到关键的时刻,说完后,你若只看着对方,而不说话,对方会感到很尴尬,他会以为没有说清楚而继续说下去。

还有不少人在倾听别人说话时表现得唯唯诺诺的样子,哼哼哈哈,好像什么都听进去了,可等到别人说完,他却又问道:“很抱歉,你刚才说了什么?”这种态度,对于说话者来说是有失礼节的事。

所以说,即使你真的没听懂,或听漏了一两句,也千万别在对方说话途中突然提出问题,必须等到他把话说完,再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你是在对方谈话中间打断,问:“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会使对方有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显然,对方对你的印象就没那么好了。

听人说话,务必有始有终。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有些人往往因为疑惑对方所讲的内容,便脱口而出:“这话不太好吧!”或因不满意对方的意见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当对方有些停顿时,抢着说:“你要说的是不是这样……”这时,由于你的插话,很可能打断了他的思路,使他忘了要讲些什么。

人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同某人在一起,说话很愉快;有时同某人在一起,感到很烦,本来很感兴趣的话题却不想谈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方说话不讨人喜欢,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也问,所以让我们觉得厌烦。说话要讲究轻重、曲直,更要有个眼力劲,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该问哪些不该问。

问题是展开话题的钥匙。所以说话有眼力劲就要做到问话要讨人喜欢。

有些问题,当你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时,是可以继续问下去的,但有一些问题就不宜再问。

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他如果只说地区而不说具体地址,你就不宜再问在几路几号。如果他愿意让你知道的话,他一定会自动详细说明的,而且还会补充上一句,邀请你去坐坐,否则便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你也不必再追问了。举一反三,其他诸如此类的问题,如年龄、收入等也一样不宜追问,以免引起对方不快。

不可问对方同行的营业情况。同行相忌,这是一般人的毛病。因为他回答你时,若不是对其同行过于谦逊的赞扬,便是恶意的诋毁。在一个人面前提及另外一个和他站在对立地位的人或物总是不明智的。

此外,在日常交际中,不可问及别人衣饰的价钱;不可问女子的年龄(除非她是6岁或60岁左右的时候);不可问别人的收入;不可详问别人的家世;不可问别人用钱的方法;不可问别人工作的秘密,如化学品的制造方法,等等。

凡别人不知道或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询问。问话的目的在于引起双方的兴趣,而不是使任何一方没趣。若能让答者起劲,同时也能增加你的见识,那是使用问话的最高本领。

一位社交家说:“倘若我不能在任何一个见面的人那里学到一点东西,那就是我处世的失败。”

这句话很发人深省,因为虚怀若谷的人,往往是受人欢迎的。记住,问话不仅能打开对方的话匣,而且你可以从中增益学问。

该说话时就说话

沉默是金,并不是说要一味沉默不语;掌握时机,该说话的时候就不要沉默。比如父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这时你可以保持沉默,如果他们各自的怒火都平息下来了,陷入双方互不理睬的僵局时,保持沉默就不是明智之举了,这时你就应该说些劝解话,让他们重归于好。又比如,领导遇到尴尬情况了,就需要你站出来为领导打圆场,同事有矛盾了,需要你开口化干戈为玉帛,等等。掌握说话时机,该说话时就说话,才能让你为人处世更游刃有余。

该说话时就说话,不该说话时就千万别开口,以免遭灭顶之灾。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可以说明此理:阴曹地府,正见阎罗王升堂问事。有几个鬼抬上一个人,说:“这人在阳世,干尽了缺德事。”阎王命令道:“用500亿万斤柴火烧煮。”牛头鬼上来押解。那人私下里探头问牛头鬼:“你既然主管牢狱,为啥穿着这么破烂的豹皮裤子呀?”牛头鬼说:“阴间没有豹皮,如果阳间有人焚化才能得到。”那人立即说:“我舅家专门打猎,这种皮子多着呢。如果你肯怜悯我,减少些柴,我能够活着回去,定为你焚化10张豹皮。”牛头鬼大喜,答应减去“亿万”两字。烧煮时也只是形式而已。待那人将归时,牛头鬼叮嘱道:“可千万不要忘了豹皮呀!”那人回头对牛头鬼说:“我有一诗要赠送给你:牛头狱主要知闻,权在阎王不在君,减扣官柴犹自可,更求枉法豹子皮。”牛头鬼大怒,把他叉入滚沸的水锅里,并加添更多的柴煮了起来。

奉劝别人的话是应该说,但如果没有到该说的时候说出来,无疑会让事情变糟。

所以,说话时千万要记住:掌握时机,该说话时再说话,该说时一定要说。

说话不可口无遮拦

与人说话要讲究方圆曲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就不要开口,可实际上,有的人说话口无遮拦,以致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说话不可口无遮拦,要恰当地回避他人忌讳的东西,才能使双方的交流更为融洽。

朋友聚会,大家不免要开开玩笑,玩笑不伤大雅无妨,不有意无意揭人伤疤也无妨。这样可以使气氛更欢愉,彼此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倒是一种乐趣。然而,有时不该说的说了,就会使气氛骤变,若是有朋友携好友或恋人同往,情况还会更糟。小张长得高大魁梧,在大学校园内有“恋爱专家”的雅号。如今他是一家外资公司的高级职员。英俊的长相和丰厚的薪水使他在众多的女孩中选择了貌若天仙的小丽作为女友。也许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能耐,小张带着小丽去参加朋友聚会。就在大家天南海北闲谈的时候,同学老王转了话题,谈起了大学校园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自然是“恋爱专家”小张。老王眉飞色舞地讲述小张如何引得众多女生趋之若鹜,又如何在花前月下与女生卿卿我我。小丽起先还觉得新奇,但越听越不是味,终于拂袖而去。小张只好撇下朋友去追小丽。

老王并不是有意要揭小张的伤疤,而他的追忆往事确实是使小丽耳不忍闻,无端造出了乱子。这不仅使小张要费不少周折去挽回即将失去的爱情,而且使在场的人心里也不愉快。

总之,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说话分寸,尽量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就不说,尽量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转个弯儿说话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果把话说得太直、太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者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意思又不能不表达。这时,如果采用“借他人之言,传我腹中之事”的方法,借用一个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说出,便可以弱化对方的不满和对我方的不利影响。这种方法就是近话远说。

近话远说能够人为地拉开话题与现场之间的距离,给双方留下一个缓冲带。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就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亮明态度之前,谁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的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当时,张学良的实力比杨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杨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观点摆在张的面前,而张又不赞同,后果实在堪忧。于是就借了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传出心声,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谋他策。

说话转个弯儿,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了条后路。

对于不宜直言的问题,绕个弯儿说话,有时会让自己化险为夷,不信看下面这个例子:我国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术不佳,但画画的兴致很高。他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他还每画完一幅画,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投入监牢。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县官得意地说:“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你来说说看。”那人战战兢兢地说:“老爷,我有点怕。”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此,怕什么?”那人:“老爷,你也怕。”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那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那人:“不,天子怕天!”县官:“天子是天老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那人:“怕云。云会遮天。”县官:“云又怕什么?”那人:“怕风。”县官:“风又怕什么?”那人:“怕墙。”县官:“墙怕什么?”那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那人:“老鼠最怕它!”来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被点名的差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绕着弯说话。让县官在众人面前保住了脸面,又让自己避免了一场灾难。

顺水推舟巧应对

在和别人交往时,如果遇到不宜直说,但又不得不说的情况时,采用顺水推舟的说话技巧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所谓顺水推舟,就是借助别人先造成的“势”,然后就此一“推”,便顺顺当当地将问题解决了。

下面有这样一个例子:武则天当政时,天下禁屠。御史娄师德视察陕州,一次吃饭时,厨人端上了肉。娄师德便问:已经禁屠了,哪来的羊肉?厨人回道:“豺咬杀羊。”看来娄大人口福不浅,知道他大驾光临,便有狼咬死羊,足见厨师训练有素,其主人教导有方。你看,禁也没有破,肉也有得吃,这“水”是够“顺”的了。不消说,只需轻轻一推,自然会“轻舟已过万重山”。无怪娄师德夸奖“豺大解事”,其实是地方官解事呀。过一会儿又端上鱼丸子,娄问何来鱼?许是事先培训不到家,厨人回曰:“豺咬杀鱼。”师德叱道:“智短汉,何不说獭咬杀鱼?”其实他也心知肚明,只是不愿说破罢了。

有时运用顺水推舟的说话方式,可以让我们保全别人的面子,又让自己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把握好说话曲直的分寸,在遇到难以解决的境况时,你也不妨采用一下顺水推舟的说话技巧。

点到为止

事情有缓急,说话有轻重。有些人在日常交际中,对问题缺乏理智,不考虑后果,一时性起,说话没轻没重,以致说了一些既伤害他人,也不利自己的话。有一对夫妻吵架,两人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最后丈夫指着妻子厉声说:“你真懒,衣服不洗,碗也不刷,你以为你是千金小姐呢,什么都不会,脾气还挺大,要你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了。”妻子一气之下割脉自尽,丈夫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类说“过”了、说“绝”了的话,虽然有一些是言不由衷的气话,但是对方听来,却很伤心,故常常引起争吵、嫉恨,甚至反目成仇。俗话说“过火饭不要吃,过头话不要说”,“话不要说绝,路不要走绝”,正是对上述不良谈吐的告诫。

如果听话人是一个非常明白事理的人,你说的话就不必太重,蜻蜓点水,点到即止,一点即透,因为对方就像一面灵通的“响鼓”,鼓槌轻轻一点,就能产生明确的反应。对这样的人,你何必用语言的鼓槌狠狠地擂他呢?赵明是工厂的一名班组长,最近他的班组调来一个名叫王楠的人,别人对王楠的评语是:时常迟到,工作不努力,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早退。过去的班长对王楠都束手无策。第一天上班,王楠就迟到了5分钟,中午又早5分钟离开班组去吃饭,下班铃声响前的10分钟,他已准备好下班,次日也一样。赵明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王楠缺乏时间观念,但工作效率却极佳,而且成品优良,在质管部门都能顺利通过。于是,赵明对王楠微笑着说:“如果你时间观念和你的工作效率同样优秀,那么你将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以后赵明每天都跟王楠说这句话。时间久了,王楠反而觉得过意不去了,心想:过去的班长可能早就对我大发雷霆了,至少会斥责几句,但现在的班长毫无动静。感到不安的王楠,终于决定在第三周星期一准时上班,站在门口的赵明看到他,便以更愉快的语气和他打招呼,然后对换上工作服的王楠说:“谢谢你今天能准时上班,我一直期待这一天,这段日子以来你的成绩很好,如果你发挥潜力,一定会得优良奖。”

赵明对待王楠的迟到,没有采取喋喋不休的方式批评,而是点到为止,让其自动改正错误。小宋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他不满某些社会现象,爱发牢骚,甚至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也甩开教学内容,大发其牢骚。很显然,他缺乏教师这个角色应有的心理意识。校长了解这种情况后,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校长说:“你对某些社会不良风气反感,对教师经济待遇低表示不满,这是可以理解的。心中有气,尽管对我发吧,但是请你千万不能在课堂上发牢骚。少年的心灵本是纯真幼稚的,他们对有些事缺乏完全的了解和认识,你与其发牢骚,何不把那份精力用来给学生讲讲如何振兴祖国?这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应该做的。”听了校长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小宋认识到当教师确实不能随意把这种牢骚满腹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不然,对学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听说他在课堂上发牢骚了。

同样,校长如果不把握说话的轻重,直接说:“你这样做是缺乏修养的表现,不配做一个教师。”那么结果又会怎样呢?

说话要把握轻重,点到为止,给人留住面子,才能起到说话的原本目的。

发生冲突时切忌失去理智

人与人之间难免因某种原因产生摩擦,这时,如果把话说得过重,就会使矛盾激化,相反,如果压制自己的情绪,则会让事情平息下来。日本一位得过直木奖的作家藤本义一先生,是位颇为知名的人。一次,他的女儿超过了晚上时限10点钟,于12点方才带醉而归,开门的藤本夫人自是破口训斥了一顿,之后还说:“总而言之,你还是得向父亲道个歉。”顿时,她也清醒了不少,感到似乎大难就要临头了,于是便怯怯地走向父亲的卧房,面色凝重的父亲却只说了句:“你这浑蛋!”之后便愤然离去,留下了无言的女儿独自在黑暗中。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却深深刺痛了她的心,然而晚归之事,自此便不再发生。

为人父母者都有责备孩子的经验,多半也了解孩子可能有的反抗心,所以要他们反省是相当困难的。通常会以一句:“你是怎么搞的,我已经说过多少次……”想让他们了解并且反省,此时他们若有反抗的举止,父母又会加一句:“你这是什么态度?!”然后说教更是没完。

如此愈是责骂,反抗心便愈是高涨,愈是希望他们反省,反愈得不到效果,于是情况就会变得更糟,但藤本先生的这种做法,使他女儿的反抗心根本无从发泄,反而转变为反省的心。

因藤本夫人的一顿训斥,已足够引起女儿的反抗心,但藤本先生却巧妙地将它压抑住,反而使女儿的内心感到十分歉疚,因为父亲的一句“浑蛋”,实胜过许多无谓的责骂,她除了感激,实在无话可说。

压制自己的情绪,在遇到愤怒的事情时,切勿失去理智,口不择言。通常有些“过头话”是在感情激动时脱口而出的:人们为了战胜对手,往往夸大其词,着意渲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使用污言秽语。如夫妻吵架时,丈夫在火头上说:“我一辈子也不想见到你!”这话显然是气话、“过头话”,是感情冲动状态下的过激之言。事过之后,冷静下来,又会追悔莫及。所以,在情绪激动时,要特别注意控制,切莫“怒不择言”,出语伤人。同时,因为双方有矛盾,说话就难免很冲、带刺,如果你也采取同样的态度回击,则积怨更深,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其锋芒。钢刀砍在石头上,肯定会溅起火星,如果钢刀砍在棉花上,则软而无力。对方一定不会再强硬下去。历史上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在与有误解或隔阂的人相处时,应避其锋芒,不要硬碰硬,不说过头话,使用的语气不要咄咄逼人,如果一方能主动示弱,便有利于矛盾的化解。

拿不准的问题不要武断

一般人并不怕听反对自己的意见,不过人人都愿意自己用脑筋去考虑一下各种问题。对于自己未必相信的事情,都愿意多听一听,多看一看,然后再下判断。

为了给别人考虑的余地,你要尽量缓冲你的判断结论。把你的判断限制一下,声明这只是个人的看法,或者是亲眼看到的事实,因为可能别人跟你有不尽相同的经验。

除去极少数的特殊事情外,日常交往中,你最好能避免用类似这样的语句来说明你的看法。如“绝对是这样的”、“全部是这样的”,或者“总是这样的”。你可以说“有些是这样的”,“有时是这样的”,甚至你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凡是对自己没有亲历,或不了解的事实,或存有疑点的问题发表看法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限制性词语,准确地表达。如说:“仅从已掌握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我认为……”,“这仅仅是个人的意见,不一定正确……”这些说法都给发言做了必要的限制,不但较为客观,而且随着掌握的新情况的增多,有进一步发表意见,或纠正自己原来看法的余地,较为主动。

有时是因事实尚未搞清,有时是因涉及面广,或者自己不明就里,都不宜说过头话,而应借助委婉、含蓄、隐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用弦外之音,巧妙表达本意,揭示批评内容,让人自己思考和领悟,使这种批评达到“藏颖词间,锋露于外”的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列举和分析现实中他人的是非,暗喻其错误;通过列举分析历史人物是非,烘托其错误;也可通过分析正确的事物,比较其错误等。此外,还可采用多种暗示法,如故事暗示法,用生动的形象增强感染力;笑话暗示法,既有幽默感,又使他不尴尬;轶闻暗示法,通过轶闻趣事,使他听批评时,即使受到点影射,也易于接受。总之,通过提供多角度、多内容的比较,使人反思领悟,从而自觉愉快地接受你的意见,改正错误。

开玩笑要适度得体

在生活中,适度、得体地开个玩笑,可以使周围的人松弛自在,并能营造出适于交际的轻松活跃的气氛,这也是具有幽默感的人更受欢迎的原因。如果玩笑无度,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一位男士的女同事穿着一身漂亮的新衣服来上班,他幽默地说道:“今天准备出嫁?”这其实是一种夸赞,只不过话说得委婉一点,调侃一点。她闻听此言,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你骂人!难道我离婚了,难道我丈夫不在了?”接着又来了一大串的谩骂。这位男士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颇为得意的幽默竟被人家当成是不堪入耳的污言秽语,得到的竟是如此难堪的结局。他百口难辩,只好道歉了事。

为了达到开玩笑的目的,又不致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事先做一下说明是值得借鉴的。

日本人在开玩笑前很紧张,所以他们在开玩笑前要先打个招呼—以下是个笑话,然后才讲笑话,也许我们觉得这一点儿也不好笑,但日本人却会说,这“穿靴戴帽”是很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对方才有心理准备,不会把玩笑和严肃的话题混淆,免得造成工作上的误会;如果玩笑和对方有关,打个招呼能避免伤害到对方。日本人不仅说笑话要预告,就是要对某件事提出尖锐的批评时也要先讲一句:“我有句难听话要说。”讲完后还要再加一句:“这话虽然刺耳,但是请你不要往心里去。”这就是日本人,很多人共同的价值认识,在这里要按照特殊的游戏规则才能通行于他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幽默口才应当是阳春白雪,不宜任意挥霍。下面叙述在运用幽默口才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朋友陪客时忌和朋友开玩笑

人家已有共同的话题,已经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你突然介入与之开玩笑,转移人家的注意力,打断人家的话题,破坏谈话的雅兴,朋友会认为你扫他的面子。

2.和非血缘关系的异性单独相处时忌开玩笑

哪怕是开正经的玩笑,也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或者会引起旁人的猜测非议。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然,在一定场合也不能拘谨别扭。

异性之间的幽默更要做到张弛有度,那些所谓的“荤段子”不但不能拉近异性之间的距离,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格调,使对方认为你低俗难耐。

3.和残疾人开玩笑要注意避讳

人人都怕别人用自己的短处开玩笑,残疾人尤其如此。俗话说:“不要当着和尚骂秃子,瞎子面前不谈灯光。”

要知道人是没有完美无缺的,他人的缺陷和不足绝不是你拿来玩笑的材料。这种笑话会严重地伤害到对方,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4.不要总和同事开玩笑

开玩笑要掌握尺度,不要大大咧咧地总是开玩笑。这样时间久了,在同事面前就显得不够庄重,同事们也不会尊重你;在领导面前,你会显得不够成熟,不够踏实,领导也不会信任你,因而不会对你委以重任。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

5.不要以为捉弄他人也是开玩笑

捉弄别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会让人认为你是恶意的,而且事后也很难解释,它绝不在开玩笑的范畴之内。轻者会伤及你和同事之间的感情,重者会危及你的“饭碗”。记住“群居守口”这句话吧,不要祸从口出,否则你后悔晚矣!

6.莫板着脸开玩笑

到了幽默的最高境界,往往是幽默大师自己不笑,却能把你逗得前仰后合。然而在生活中我们都不是幽默大师,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你就不要板着面孔和人家开玩笑,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7.态度要友善

与人为善是开玩笑的一个原则。开玩笑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除非是傻瓜才识不破。也许有些人不如你口齿伶俐,表面上你占了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能尊重他人,从而不愿与你交往。

8.避人忌讳

忌讳是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生理缺陷等,对某些事或举动有所忌讳。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忌讳。所以,开玩笑时一定要小心避之。

9.行为要适度

开玩笑除了可借助语言之外,有时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来逗别人发笑,但必须要适当,否则会酿成恶果。有一对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开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准妻子说:“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结果不小心真的扣动了扳机,结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伤。

可见,开玩笑千万不能过度。

当然,也有极少数人利用幽默的形式专讲刻薄话,既伤人又伤己,他们专门去打击别人的自尊心,毫不在乎地讲出对方所“耿耿于怀”的话。例如,有关别人的命运,他们所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关他们双亲在社会上的地位或者他们的职业等,都成为一些人的谈资。

这个世上本来就有很多不幸的人,一生下来之后,即背负了身体上不利的条件。而更值得同情的是,他们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并非自己心甘情愿的。因而,凡是有怜悯之心的人,都不应该以他们身体上的缺陷为话题。事实上,这也是与人交往时,必须注意的一种礼节!

然而,还有人毫不介意地使用那种伤人的言词。当着别人面说那种伤人感情的话,这是非常不人道的。例如,有些人常常使用一些刻薄的言语,如“货底”、“嫁不出去的老处女”、“睁眼瞎子”、“拖油瓶”、“滥货”、“杂种”、“后娘”、“拖累人的废物”、“精神薄弱儿”、“坏胚子”等字眼。

假如你有心肝的话,将不难察觉到这些字眼是极为伤人的,是非人道而残酷的。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被如此称呼时,心里将有何感觉呢?这个问题实在是有深思的必要。

开玩笑要因人而异

人们由于性别、年龄、经历的不同,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例如有人性格开朗,有人性格内向;有人是多血质,有人是抑郁质;有人爱好玩乐,有人爱好学习。这些都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开玩笑时如果不注意对方的性格,也容易出问题。

百人百姓百脾气。有些人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时,不了解对方脾气、性格、爱好等就随意行动,有时也会冒犯人。比如,有的人是小心眼,如果你说话不注意,就会惹人家不高兴。有的人是急性子,说话讲究干脆,可你却在那里啰唆,一遍又一遍地交代,他就会反感,以为你不相信他而生气,有的人把自己的脸面看得很重,自尊心太强,任何时候别人都冒犯不得。他们只喜欢好听的,不喜欢有人说他们的缺点,一旦有人揭他们的伤疤,就像捅了他们的“马蜂窝”,他们会不顾一切地和你大闹起来,与你为敌。

人们的心情常常有起伏变化,喜怒哀乐、有暗有明。当心情好的时候,交往成功的希望就大得多。因为在这时候,人们的心情好,兴致高,接受和包容各种意见的心理也健全和博大得多。哪怕是刺激性较强的言行,也能容忍,不去计较,不会造成不良后果。可是,当人们的心情不好,心事重重,十分烦躁时,他们对于外界信息的接受就会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选择性,对于那些反面的信息就会持排斥反感的态度,而每一个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都处于某一心境之中。

这样,在交往中,首先应当对对方所处的心境有所了解,有所体谅,并由此出发来选择话题,决定讲话内容以及所采取的表达方式等,这样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性格不同,决定开玩笑的内容、方式和情境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对于性格开朗的人来说,玩笑即使过火,他也能够接受,大不了一笑置之,可一旦碰上交往对象性格封闭,非常在意他人说话的用心,这时你采取如下做法,无疑是非常明智的:控制自己,不图一时痛快,随随便便开玩笑。另外我们也知道,性格开朗的人有时也会碰到烦心事,而性格内向的人有时也会“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分别遇到这两种情况,对前者就不可以再说玩笑话,免得惹他变脸;而对后者,恰如其分地开个小玩笑,相信他也会笑脸相对的。

最后,我们来一同确认一下,跟哪些对象交往时,不要随随便便开玩笑:(1)不跟长辈或晚辈开男女情事方面的玩笑;(2)跟普通的异性朋友单独相处时,不要随便开玩笑;(3)在残疾人跟前,开玩笑一定要注意避讳;(4)朋友跟别人谈正事时,切不要开朋友的玩笑。

开玩笑要符合场合

一般来讲,严肃、静穆的场合,言谈要庄重,不能开玩笑。而在喜庆的场合,则要注意自己所开的玩笑能否给喜庆的环境增添喜悦的气氛。如果因为你的玩笑,而使人扫兴就不好了。工作时间不宜开玩笑,以免因注意力分散影响工作,甚至导致事故……总的来说,开玩笑一定要先看清楚场合,搞清楚状况。

1.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交际场合有正式(公开)与非正式(私下)之分,一般来讲,在正式场合,所表达的内容及采取的形式应当是比较庄重的,而在非正式场合,就可以随便一些。有一位很有知名度的老干部作报告,一开始,报告人先客气了一番,无非是说自己并没有做什么,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到这里,他又说出了这么一句:“我只不过是一个骚达子。”“骚达子”是东北口语中表示“跑腿的”、“听人指使的”、“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等意思的词,含有较强的戏弄或蔑视意味。据说,这是一个来自俄语的音译词。在这样一个正式场合,用了这么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词,使人感到很不协调。

非正式场合中可以开的玩笑话,用在正式场合中就显得过分了。据报载,葡萄牙的环境部部长,只因不看场合说了句玩笑话而丢掉了乌纱帽。事情是这样的:葡萄牙的阿连特加地区,因水中含铝超标,已经致使16个人的大脑受损医治无效而先后死去,医院里还有些同样的病人处于危险状态。政府决定彻底查清原因,采取防治措施。为此,环境部、卫生部的负责人、专家和有关医生在米纽大学举行讨论会。会后休息时,环境部部长指着医院的几个医生对大家开玩笑说:“你们知道他们和阿连特加地区最近死去的那些人有什么关系吗?他们将那些人弄到回收工厂,从那些人的肾脏中回收铝。”

这当然是说笑话,怎么可能从人体中回收铝呢?但是,在这样不幸的令人焦灼不安的时刻和场合开这样的玩笑,实不应该。为此,这位环境部长事后声明道歉,并引咎辞职。

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在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说话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在正式场合说话应特别谨慎,否则就会得罪人。

2.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

在有些交际场合,某种情感色彩的氛围很浓,在这样的场合氛围中,要求人们的言行要与此情此景相一致、相融合。比如,在喜庆的场合,人们的言行就应有更多的欢乐色彩,彼此在情绪上才能共鸣。在悲痛的场合,人们的言行应更有人情味,更富同情色彩,才有助于感情的沟通。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有意识地讲一些与某一场合中的气氛截然相反的话,比如在喜庆的场合说悲痛的话,或者颠倒过来,在悲痛的场合说逗笑的话。

但是,确实有一些人在无意中说出了与某一场合中的悲喜气氛不相适应的话,从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在悲痛、忧伤的场合,说不合时宜的话也会得罪人。有这样两个老友,在平时爱开玩笑,几天没见面,就说:“你还没死呀?”对方马上说:“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之,后来甲真的病了,住进了医院。乙想叫他开开心,到医院去看望。一见面,他就开玩笑:“你还没死呀?”甲的脸一下子拉长了,说:“你滚!”把他赶了出去。

你看,在医院,对病人说这样的笑话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开玩笑不是任何时候都能给人带来欢声笑语的,更不要图一时痛快,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定要看清楚当时所处的场合。

不拿别人的隐私开玩笑

一般来讲,开玩笑都想达到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幽默效果,为此,有人开玩笑竟侵犯到了别人的隐私,这实在太过分了。其实,玩笑能否令人回味无穷,在于巧妙、含蓄的构思,精辟、深奥的哲理,浅显、滑稽的表现形式,幽默的引证,以及特定的矛盾、特定的情境,等等。用过分的语言去开玩笑,难免出现污言秽语。不宜过频地开玩笑,应该适可而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在同事之间的闲聊调侃中,哪怕感情再好,也不要去揭别人的短,把别人的隐私公布于众,更不能拿来当作笑料。某茶馆老板的妻子结婚两个月,就生了一个小孩,邻居们赶来祝贺。老板的一个要好的朋友吉米也来了。他拿来了自己的礼物——纸和铅笔,老板谢过了他,并且问:“尊敬的吉米先生,给这么小的孩子赠送纸和笔,不太早了吗?”“不”,吉米说,“您的小孩儿太性急。本该9个月后才出生,可他偏偏两个月就出世了,再过5个月,他肯定会去上学,所以我才给他准备了纸和笔。”吉米的话刚说完,全场轰然大笑,令茶馆老板夫妇无地自容。

调侃他人的隐私是不对的,上例中吉米明显道出了茶馆老板妻子未婚先孕的隐私,这样令大家都处于尴尬的局面。

所以说,调侃时说出了他人的隐私,虽言者无意,但是听者却有心的。他会认为你是有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他做的事别有用心,极力掩饰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你不利。如果你与对方非常熟悉,绝对不能向他表明你绝不泄密,那将会自找麻烦。最好的办法是假装不知,若无其事。

在现实中,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

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把柄,甚至祸从口出。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乱侃他人隐私,乱揭他人伤疤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误和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尤其是以一种调侃的形式被人揭露,就会感到难堪而愤怒。因此,在与人交往谈话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知趣的、会权衡的人需“点到即止”,这样的人一般是会顾全双方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当面揭短,让对方出了丑,说不定会使他人恼羞成怒,或者干脆耍赖,出现很难堪的局面。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处,还是那种方法: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把说话的权利留给别人

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别人聊起一个自己很感兴趣的话题时,对方开始打开话匣子,没完没了地说,一开始,自己还觉得很投机,后来就开始不耐烦,接着是厌烦。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对方只顾自己说,而忽略了你。谁都不乐意一味地听别人说话,所以,与人交谈时,即使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对方很感兴趣,说话时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无休无止,说个没完,否则会令人厌倦。说一个题材之后,应当停一下,让别人发言,若对方没有说话的意思,而整个局面由于你的发言而人心向你,这个时候仍必须由你来支持局面,那么,就必须要另找题材,如此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并维持其生动活泼的气氛。

在谈话当中,对方的发言机会虽为你所掌握着,但是,在说话过程中,应容许别人说话,给别人说话的机会。更好的方法是找机会引导别人说话,这样气氛更浓,大家的兴致更高,朋友之间也更融洽。当说到某一节时可征求别人对该问题的看法,或在某种情形时请他试述自己的见解,总之,务必使对方不致呆听着,才不失为一个善于说话的人,不失为一个明智的人。如果话题转了两三次,而别人仍无将说话机会接过去的意思,或没有主动发言的能力,应该设法在适当的时候把谈话结束。即使你精神好,也应该让别人休息。自己包办了大半发言的机会,是不得已时才偶一为之的方法。千万不要以为别人爱听你说话,就不管别人的兴趣而随便说下去,这背离了说话艺术之道。

在社交上,最好的谈话,是有别人的话在里面。那种看来不爱说也不爱听的人,常常坐在一个角落里,吸着香烟,当他偶然听见另外一些人哄然大笑时,也照例跟着一笑,但是,这种笑显然是敷衍的,因为那种笑容随即就收敛了,他的眼光已经移到窗外的墙壁上或者其他的目标上,这种人不会单独来看你。你要明白,这类人或因年纪小,或因学问兴趣较高,而时下在座的其他人比较市井气一点,谈天说地,问题无非是饮食男女、金钱女色,或出语粗俗,言不及义,使较有修养的人望而却步,所以,他才独自躲在一角。只要你知其症结所在,你便可以在几句谈话中探得他的学问兴趣,然后和他谈论下去,这样便很自然引起谈话内容。只要你恰当地提一些问题,就可以保持一个增长你学识的机会。他见你谈吐不俗,在这举世混浊中,一定会引你为知己,如此一来,僵局就打开了。年纪较大或较小的一类,因年龄差距大,社会经历、生活经验不同,因而兴趣不同,趣味也无法相投。所以可以采用上述方法来打开话题。

做个倾听高手

在日常生活中,能聆听别人意见的人,必是一个富于思想,有缜密的思维和谦虚性格的人。这种人在人群中,起初也许不太引人注意,但最后则必是最受人敬重的。因为他虚心,所以受所有人欢迎;因为他善于思考,所以便为众人所敬仰。

怎么去做一位“听话”的高手呢?

首先是要“专注”。别人和你谈话的时候,你的眼睛要注视着他,无论他的地位和身份比你高或是低,你都必须这样做。只有虚浮、缺乏勇气或态度傲慢的人才不去正视别人。

其次,别人和你说话时,不可做一些与此无关的事情,这是不恭敬的表示,而且当他偶然问你一些问题,你就会因为不留心听他所说的话而无从回答了。

聆听别人的话时,偶尔插上一两句赞同的话是很好的,不完全明白时加上一个问号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正表示你对他的话留心了。

但是,你不可以把发言的机会抢过来,就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除非对方的话已告一段落,该轮到你说话时才可以这样做。

无论他人说什么,你不可随便纠正他的错误,如果因此而引起对方的反感,那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听众了。批评或提出不同意见,也要讲究时机和态度,否则,好事会变成坏事。

有些人常喜欢把一件已经对你说过好几次的事情重复地说,也有些人会把一个说了好多次笑话的还当新鲜的东西。

你作为一位听众,此时要练习一次忍耐的美德了。你不能对他说“这话你已经说过多次了”,这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你唯一能做的事是耐心地听下去,你心里明白他是一个记忆力不好的人。你应该同情他,而且他对你说话时充满了好感和诚意,你应该同样用诚意来接受他的诚意。

但如果说话的人滔滔不绝而你又毫无兴趣,觉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应酬他是十分不值得的。这时,你应该用更好的方法,使他停止这乏味的话,但千万要注意,不可伤害他的自尊心。

最好的方法是巧妙地引他谈第二个话题,尤其是一些他内行而你又感兴趣的话题。

为了让自己更会“听话”,最好还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训练:(1)训练“听话”时的注意力。想听得准确,必须排除干扰。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训练:同时打开两台以上的收音机,播放不同内容,然后复述各个收音机播放的内容。(2)训练“听话”时的理解力。可用这样的方法:找朋友闲聊,但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理解力。(3)训练“听话”时的记忆力。就是学会边听边归纳内容要点,记住关键性词语,以及重要的事实和数据。(4)训练“听话”时的辨析力。即迅速分辨出争论各方的不同观点和逻辑关系,并加以评析。(5)训练“听话”时的灵敏力。即能很好地在各种场合与各种对象交谈。经过足够的训练,再经过实际锻炼,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听话高手”。

委婉含蓄篇——曲径通幽,直言曲说的口才艺术

幽默拒绝很管用

用幽默的方法拒绝别人,既可以缓解紧张的氛围,又不会影响彼此的友谊。玛丽抱怨她的丈夫说:“你看邻居W先生,每次出门都要吻他的妻子,你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吗?”丈夫说:“当然可以,不过我目前跟W太太还不太熟。”玛丽的本意是要她的丈夫在每次出门前吻自己,而丈夫却有意地曲解为让他吻W太太,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不愿意那样做的本意。

直接拒绝别人很容易伤害对方,甚至造成许多误解,破坏彼此间的友谊。但是,利用幽默,巧妙拒绝,却能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有位员工代表向老板谈加薪的问题,并使出了眼泪战术,苦苦哀求道:“老板,请你一定要帮帮忙,现在这点薪水我实在无法和我太太继续在一起生活下去呀!”上司回答说:“好吧!那么我会出面来说服你太太,要她跟你离婚的。”

在工作当中,如果不懂得拒绝的技巧,往往会吃亏上当。下面的例子很有借鉴意义。大个子瑞克是一位被公司冷落的老主任。有一天,某部门经理拍着他的肩膀说:“瑞克,你看是不是要早日把你的职位让给年轻人!”“好啊!就这么办!”“唉!你愿意?”“是啊!不过俗话说,‘鸟去不浊池’,所以我有一个请求,希望能让我把正在进行的工作彻底做好再走。”“哦!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你那个工作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完成呢!”“我想,大概还要10年。”

在拒绝别人时,采用幽默的方式不但不会伤害到对方,而且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对领导要这样拒绝

当领导提出某种要求而属下又无法满足时,设法造成属下已尽全力的错觉,让领导自动放弃其要求,这也是一种好方法。

领导委托你做某事时,你要善加考虑,这件事自己是否能胜任?是否违背自己的良心?然后再作决定。

如果只是为了一时的情面,即使是无法做到的事也接受下来,这种人的心似乎太软。纵使是很照顾自己的领导委托你办事,但自觉实在是做不到,你就应该很明确地表明态度,说:“对不起!我不能接受。”这才是真正有勇气的人。否则,你就会误大事。

如果你认为这是领导拜托你的事不便拒绝,或因拒绝了领导会使其不悦而接受下来,那么,此后你的处境就会很艰难。因畏惧领导报复而勉强答应,答应后又感到懊悔时,就太迟了。

领导所说的话有违道理,你可以断然地驳斥,这才是保护自己之道。假使领导欲强迫你接受无理的难题,这种领导便不可靠,你更不能接受。

尽管部下是隶属于领导的,但部下也有他独立的人格,不能什么事不分善恶是非都服从。倘若你的领导以往曾帮过你很多忙,而今他要委托你做无理或不恰当的事,你更应该毅然地拒绝,这对领导来说是好的,对自己也是负责的。

当然,拒绝领导的要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谁都不敢因此而得罪领导。因为领导有可能掌握你一生的前程。然而,你知道一些拒绝领导的技巧,就能两全其美,既不得罪领导,又可以表明拒绝之意。不过要强调的是,这些技巧仅限于拒绝那些非合理要求。

当领导提出一件让你难以做到的事时,如果你直言答复做不到时,可能会有损领导颜面,这时,你不妨说出一件与此类似的事情,让领导自觉问题的难度而自动放弃这个要求。

当上司要求你做违法的事或违背良心的事时,你要平静地解释你对他的要求感到不安,你也可以坚定地对上司说:“你可以解雇我,也可以放弃要求,因为我不能泄漏这些资料。”如果你幸运,老板会自知理亏并知难而退;反之,你可能会授人以柄。但假若你不能坚持自身的价值观,不能坚持一定的准则,那只会迷失自己,最终会影响工作的成绩,以致断送自己的前途。

当上司器重你并将你连升两级,但那职务并不是你想从事的工作时,你可以表示要考虑几天,然后慢慢解释你为何不适合这工作,再给他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我很感激你的器重,但我正全心全意发展营销工作,我想为公司付出我的最佳潜能和技巧,集中建立顾客网络。”正面地讨论,可以使你被视为一个注重团体精神和有主见的人。

当领导提出某种要求而属下又无法满足时,设法造成属下已尽全力的错觉,让领导自动放弃其要求,这也是一种好方法。

比如,当领导提出不能满足的要求后,就可采取下列步骤先答复:“您的意见我懂了,请放心,我保证全力以赴去做。”过几天,再汇报:“这几天×××因急事出差,等下星期回来,我再立即报告他。”又过几天,再告诉领导:“您的要求我已转告×××了,他答应在公司会议上认真地讨论。”尽管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但你也会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因为你已尽力而为,领导也就不会再怪罪你了。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总是念念不忘。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回音,就会认为对方不重视自己的问题,反感、不满由此而生。相反,即使不能满足领导的要求,只要能做出些样子,对方就不会抱怨,甚至会对你心存感激,主动撤回已让你为难的要求。

你也可以利用群体掩饰自己说“不”,这不失为一大妙招。

例如,你被领导要求做某一件事时,其实很想拒绝,可是又说不出来,这时候,你不妨拜托两位同事和你一起到领导那里去,这并非所谓的三人战术,而是依靠群体替你作掩护来说“不”。

首先,商量好谁是赞成的那一方,谁是反对的那一方,然后在领导面前争论。等到争论一会儿后,你再出面含蓄地说“原来如此,那可能太牵强了”,而靠向反对的那一方。

这样一来,你可以不必直接向领导说“不”,就能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方法会给人“你们是经过激烈讨论后,绞尽脑汁才下结论”的印象,而包括领导在内的全体人士都不会有哪一方受到伤害的感觉,从而领导会很自然地自动放弃对你的命令。

对于超负荷工作的要求,你即使是力不能及,也不能马上面露难色。不妨先动起手来做,让事实来证明领导的要求是不可能达到的。

下面是发生在职场中的一件事情:“小康,请你今晚把这一叠讲义抄一遍。”经理指着厚厚一叠稿纸对秘书小康说。小康听到此言,面对讲义,面露难色,说:“这么多,抄得完吗?”“抄不完吗?那请你另觅轻松的去处吧!”也许经理正在气头上,于是小康被“炒了鱿鱼”。

小康的被“炒”实在令人惋惜。像她这样生硬直接地拒绝上司的要求,给上司的感觉是她在对抗,不服从指示,因而扫了上司的威信,被“炒”也就难免了。其实,她可以处理得更灵活些。她不妨这样,立即搬过那一堆稿子埋头就抄起来,过一两个小时后,把抄好了的稿子交给经理,再委婉地表示自己的困难,那么经理肯定会很满足于自己说话的威力,并意识到自己的要求的不合理处,而延长时限。小康就不至于被解雇。

拒绝上司必须把握以下3点。

1.要有充分的拒绝理由

首先设身处地,表明自己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然后再表明自己的遗憾,具体说明自己为什么不能接受。如说:“我有件紧急工作,必须在这两天赶出来。”充足的理由、诚恳的态度一定能取得上司的理解。

2.不可一味地拒绝

尽管你拒绝的理由冠冕堂皇,但是上司也许仍坚持非你不行。这时,你便不能一味地拒绝,否则,上司可能会以为你是在推脱,从而怀疑你的工作干劲和能力,以致失去对你的信任,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有意无意地使你与机会失之交臂。

3.提出合理的接替方法

对上司所交代的事,你不能接受,又无法拒绝,这时,你可得仔细考虑,千万不可怒气冲天,拂袖而去。你可以与上司共商对策,或者说:“既然这样,那么过两天,等我手头的工作告一段落,就开始做,你看怎么样。”你也可以向上司推荐一位能力相当的人,同时表示自己一定会去给他出点子,提建议。这样,你一定能进一步地赢得上司的理解和信任,也会为你以后的工作、生活铺开一条平坦的大道,因为上司也是和你一样是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有感情,也当过职员的人。

把握好以上要点,才能不让自己难堪,也不会失去上司的信任。

找一个人代替

假如你抽不开身,实事求是地讲清自己的困难,同时热心介绍能提供帮助的人。这样,对方不仅不会因为你的拒绝而失望、生气,反而会对你的关心、帮助表示感谢。有一次,约翰的一位好朋友的孩子,4岁的毛毛,一手拿苹果,一手拿橘子,跑到约翰面前炫耀。约翰故意逗他说:“毛毛,伯伯的嘴好馋。你看,你是愿意把苹果给伯伯吃呢,还是愿意把橘子给伯伯吃?”他听了约翰的话,很快就出人意料地回答:“伯伯你快去,妈妈那里还有!”啊,这小家伙的回答真是绝了!他没有直截了当地拒绝,但让人无法从他那里捞到一点油水,因为他想到了一个替代方案来拒绝人。这个例子,显示了替代方案的妙用。他没有正面表示拒绝,你也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彼此既不伤和气,也不会丢什么面子。

这种方法就叫替代法,是以“我办不到,你去拜托某某比较好”的说法,来转移给他人的做法。工作中常常会有人来请你帮忙,而你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想插手,你应该怎么谈呢?“我对电脑没办法,不过小王对电脑很熟,你去拜托他看看怎么样?”“我对计算工作最头大了,小芸好像是簿记二级的,她应该做得来!”

像这样搬出一位在这方面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然后要对方去拜托他就行了。

不只能力的问题,像下面这个例子中的场合也能适用。“我如果要做这件事,恐怕要花掉不少时间。小范好像说他今天工作分量不怎么多!”

只有在大家都知道那个人的确比较胜任时才能用这招。

这个办法有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会招致那个被你“转嫁”的人的怨恨。想拜托你的人一定会说:“是某某说请你帮忙比较好!”对方也就会知道是你干的好事。这么一来,那个人心里一定会想:“可恶的家伙,竟然把讨厌的事推给我!”

尤其当需要帮忙的工作内容,是人人都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惹来怨恨的可能性就愈高。所以,最好在多数人都知道“某某事情是某某最擅长的”,这样的场合才用此招。

当然,这一招不仅仅是可以用在工作中,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中,假如你抽不开身,实事求是地讲清自己的困难,同时热心介绍能提供帮助的人。这样,对方不仅不会因为你的拒绝而失望、生气,反而会对你的关心、帮助表示感谢。

拒绝求爱这样说

如果爱你的人正是你所爱的人,被爱是一种幸福。但是,假如爱你的人并不是你的意中人,或者你一点也不喜欢他(她),你就不会感觉被爱是一种幸福了,你可能会产生反感甚至是痛苦,这份你并不需要的爱就成了你的精神负担。

别人爱你,向你求爱,他(她)并没有错;你不欢迎,你拒绝他(她)的爱,你也没错。最关键的是看你怎样拒绝。如果拒绝得恰到好处,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也可以免去许多麻烦;如果你不讲方式,不能恰到好处地拒绝别人的求爱,你就可能犯错误,不但伤害他人,说不定也会危害自己。

你也许曾经有过这样的左右为难,因为对方的条件实在让人爱不起来。但是,由于是你的上司介绍的,或者是上司的子女,使你在拒绝时产生了犹豫,虽然每次见面都会使你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你一想到对方的身份、上司的威严,屡次想谢绝却又不好开口。有时候,也许你为了顾全对方的面子而难以开口说个“不”字,或者慑于对方的威严,你不知所措。你被这份多余的爱折磨得痛苦不堪,不知该如何去做。生活中处在这种矛盾中的人太多了。有些人遇到这些情况时不知该如何拒绝,因处理不当,造成了很不好的后果。

那么该如何巧妙而不失体面地拒绝求爱呢?

首先要做到直言相告,以免产生误会,这是非常必要的。

你若已有意中人,又遇求爱者,那么就直接明确地告诉对方,你已有爱人,请他(她)另选别人,而且一定要表明你很爱自己的恋人。同时,切忌向求爱者炫耀自己恋人的优点、长处,以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倘若你认为自己年纪尚小,不想考虑个人问题,那正好,你可以直言不讳,讲明情况。

其次,倘若你不喜欢求爱者,根本没有建立爱情的基础,可以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婉言谢绝。

对自尊心较强的男性和羞涩心理较重的女性,适合委婉、间接地拒绝。因为有这类心理的人,往往是克服了极大的心理障碍,鼓足勇气才说出自己的感情,一旦遭到断然地拒绝,很容易感觉受伤害,甚至痛不欲生,或者采取极端的手段,以平衡自己的感情创伤。因此拒绝他们的爱,态度一定要真诚,言语也要十分小心。你可以告诉他(她)你的感受,让他(她)明白你只把他(她)当朋友,当同事或者当兄妹看待,你希望你们的关系能保持在这一层面上,你不愿意伤害他(她),也不会对别人说出你们的秘密。

你不妨说:“我觉得我们的性格差异太大,恐怕不合适。”“你是个可爱的女孩,许多人喜欢你,你一定会找到合适的人。”“你是个很好的男人,我很尊重你,我们能永远做朋友吗?”“我父母不希望我这么早谈恋爱,我不想伤他们的心。”

如果这些自尊和羞涩感都挺重的人没有直接示爱,只是用言行含蓄地暗示他们的感情,那么你也可以采取同样的办法,用暗含拒绝的语言,用适当的冷淡或疏远来让他(她)明白你的心思。

要记住,拒绝别人时千万不要直接指出或攻击对方的缺点或弱点,因为你觉得是缺点或弱点的东西,对他(她)自己来说也许并不认为是缺点。所以,不能以一种“对方不如自己”的优越感来拒绝对方。特别是一些条件优越的女青年,更不能认为别人求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推了之,或不屑一顾、态度生硬,让人难以接受。

不过,对于带有骚扰性的某些“求爱”方式,就不必手下留情,一定要果断出击。

如果你是一名美女,你难免会遇到“性骚扰”。随着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许多女性走出家庭,与男子一样,在社会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且敢于展示自己的美,这就招来一些好色之徒,使他们有了非分之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对美女的垂涎太过分,就成了“性骚扰”。女性遭到来自于男性的性骚扰,如果太过软弱,就会使好色之徒得寸进尺;如果义正词严怒目斥之,就可能陷入麻烦之中弄得自己不开心。比较聪明的办法是,以机智的讥讽言辞使其退却,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试看这位漂亮的少妇是如何抗拒性骚扰的。一位生性风流的男子,看到了一个漂亮的少妇迎面走过来,便跟在她后面,寻找机会和她搭话,但因为不相识,不好开口。忽然瞥见她手上挎了个提包,于是找到了话题,他嬉皮笑脸地说:“请问,您这漂亮的小提包是从哪儿买的,我也想给我妻子买一个。”没想到这位少妇冷冷地说:“你妻子有这种包会倒霉的。”“为什么呀?”少妇幽默地回答说:“因为不三不四的男人会以提包为借口找她的麻烦。”

这位少妇看穿了这个风流男子的意图,但没有揭穿他,而是接过男子的话头,以嘲讽而幽默、机智的言辞给了他当头一棒,这个男子见难以得手,只得灰溜溜地逃之夭夭了。

年轻漂亮的女性,单身独处,往往容易受到骚扰。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独自坐在酒吧里,被一个油头粉面的青年男子瞧见了,于是他走过来主动搭话:“您好,小姐,我能为您要一杯咖啡吗?”“你要到舞厅去吗?”她喊道。“不,不,您搞错了。我只是说,我能不能为您要一杯咖啡?”青年男子说。“你说现在就去吗?”她尖声叫道,比刚才更激动了。青年男子被她彻底搞糊涂了,红着脸悄悄地走到一个角落坐下。这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目光转向了他,愤慨地看着他。过了一会儿,这个年轻女子走到他的桌子旁边。“真对不起,使你难堪了。”她说,“我只是想调查一下,看看他人对意外情况有什么异常反应。”

这位聪明女子的做法真让人叫绝,她故意装糊涂,大声叫嚷,引起别人注意,好色之徒只好灰溜溜地躲开了。

约会是男女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恋爱的标志,所以,接受别人的约会请求也意味着接受别人的求爱。对于不愿意接受的示爱者,我们首先应该拒绝与其约会,不能因为一时心软而使对方误会,导致真正明确两人关系时牵扯不清,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拒绝约会应该有“快刀斩乱麻”的魄力,因为这不仅仅代表对一次约会的推搪,而且暗示着自己对对方的爱情的谢绝,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把握说话的分寸,不损害对方的感情,另一方面要表明心意,断绝对方再次邀请的念头。

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推搪约会,使对方体会到拒绝之意。

上课、加班、身体欠安、天气不好……这些都可以成为拒绝约会的好借口。在搬出这些借口的同时,可以有意地露出破绽,让对方从借口的不严密性中明白是在有意敷衍。此外,也可以以委婉的方式暗示自己确实不愿意与对方交往。总之,借口不能找得太严密、太合乎情理,不要让对方误认为是客观原因导致不能赴约,从而把约会的时间推至以后,令自己再次处于被动局面。张京对同事小洁暗恋已久,这天,他终于鼓起勇气约小洁出来看电影。小洁也觉察到了张京的感情,无奈自己对他实在没有“触电”的感觉,于是对他说:“真是对不起。这段时间我正在上夜大的电脑培训班,每天晚上都有课。上完夜大后又要准备英语的等级考试,实在没有看电影的空闲时间。要不,你找刘伟吧,你们哥俩不是常在一起讨论好莱坞的影片吗?”张京听了,只好悻悻而归,从此再也没向小洁提出过约会的请求。看一场电影只需要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小洁愿意接受张京的话,怎么也能抽出点时间来赴约,而她的推辞却根本没有流露出任何的遗憾和改日赴约的愿望。想清楚了这一点,张京自然明白小洁的拒绝之意,只得收回自己的感情。

暗示已经有了意中人,使对方知难而退。

由于约会是恋爱的前奏,当对方刚刚提出约会,尚未表露爱意时,可以“先发制人”,间接说明已经心有所属。对方听了之后,明白自己希望渺茫,自然不敢强求,有时甚至会为了避免尴尬,还会找理由取消此次约会。郭建对新来的同事孙红一见钟情,星期五下午下班前,他打电话给孙红:“我听朋友说,这两天香山的枫叶红得最美,你有兴趣和我一起去看看吗?”孙红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笑着答道:“哎呀,真是不巧。明天恰好我男朋友的妈妈过生日,我要赶着去拜寿,要不我们改天再叫几个朋友一起去吧?”郭建听了,心里凉了半截,只得敷衍道:“那……那就以后再说吧!”

孙红以男朋友的母亲过生日为由,既推掉了郭建的邀请,又表明自己已“名花有主”,郭建只好识趣地知难而退,便不会再提出什么约会的邀请了。

无论如何,在爱情的历程中,当遇到不满意或不能接受的求爱时,最好采用恰当的语言,婉言拒绝,巧妙收场。

多说“不过”和“但是”

有时对方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条件的限制又无法予以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拒绝的言辞可采用“先肯定后否定”的形式,使其精神上得到一些满足,以减少因拒绝而产生的不快和失望。例如,一家公司的经理对一家工厂的厂长说:“我们两家搞联营,你看怎么样?”厂长回答:“这个设想很不错,只是目前条件还没有成熟。”这样既拒绝了对方,又给自己留了后路。

对对方的请求最好避免一开口就说“不行”,而是要表示理解、同情,然后再据实陈述无法接受的理由,获得对方的理解,自动放弃请求。李刚和王静是大学同学,李刚这几年做生意虽说挣了些钱,但也有不少的外债。两人毕业后一直无来往,忽一日,王静向李刚提出借钱的请求。李刚很犯难,借吧,怕担风险;不借吧,同学一回,又不好拒绝。思忖再三,最后李刚说:“你在困难时找到我,是信任我、瞧得起我,但不巧的是我刚刚买了房子,手头一时没有积蓄,你先等几天,等我过几天账结回来,一定借给你。”

先扬后抑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先承后转”的方法,这也是一种力求避免正面表述,而采用间接拒绝他人的一种方法。先用肯定的口气去赞赏别人的一些想法和要求,然后再来表达你需要拒绝的原因,这样你就不会直接地去伤害对方的感情和积极性了,而且还能够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一条退路。一般情况来说,你还可以采用下面一些话来表达你的意见:“这真的是一个好主意,只可惜由于……我们不能马上采用它,等情况好了再说吧”;“我知道你是一个体谅朋友的人,你如果对我不十分信任,认为我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那么你是不会找我的,但是我实在忙不过来了,下次如果有什么事情我一定会尽我的全力来支持你”,等等。

有的时候对方可能会很急于事成而相求,但是你确实又没有时间,没有办法帮助他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的实际情况和他当时的心情,一定要避免使对方恼羞成怒,以免造成误会。某学校里有一个艺术团的小提琴手叫小玲,她经常参加一些大型的演出活动。一次,一位朋友对她说:“我也很喜欢你的演奏,很想到剧院现场欣赏你演奏小提琴,可惜售票处的票已经卖光了。”小玲手头也没有票,又不愿意在演出前为一张票劳神,这样会影响发挥,不想答应他的要求。但是,这时她并没有直接地拒绝他的话,她只是先承后转,然后才把拒绝间接化了。她平静地对朋友说:“遗憾得很,我手上也没有票了。不过,在大厅里我有一个座位,如果你高兴可以……”朋友非常高兴地问道:“在哪里呀?”小玲答道:“不难找,就在小提琴后面。”

小玲的先承后转法显得更为含蓄、间接。我们在采取各种拒绝法时,其目的也就是为了避免直接。

拒绝还可以从感情上先表示同情,然后再表明无能为力。

黄女士在民航售票处担任售票工作,由于经济的发展,乘坐飞机的旅客与日俱增,黄女士时常要拒绝很多旅客的订票要求。黄女士每每总是带着非常同情的心情对旅客说:“我知道你们非常需要坐飞机,从感情上说我也十分愿意为你们效劳,使你们如愿以偿,但票已订完了,实在无能为力。欢迎你们下次再来乘坐我们的飞机。”黄女士的一番话叫旅客再也提不出意见来。

贬低自我让对方知难而退

有很多既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又浪费时间与精力的活动,我们要对它进行拒绝,可以采取自我贬低的方法。“自我贬低”是一种特殊形式,表示自己无能为力,不愿做不想做的事。也就是说:“我办不到!所以不想做!”

根据心理学的调查发现,人们的确有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贬低的现象。例如,在上班族中,有12%的人曾对上司装过傻,而14%的人对同事装过傻。虽然它跟“楚楚可怜”法一样,会导致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降低,但令人惊讶的是,仍有一成以上的人是在自己有意识的情况下用了这个办法。

上班族会用到“自我贬低法”的场合有以下3种。

第一,遇到不想做的事。例如,像是打杂般的工作、很花时间的工作或单调的工作等;还有像公司运动会之类,筹办公司内部活动也是其中之一。像这些情形便有不少人会用“我不会呀”或“我对这方面不擅长”等理由,来把不想做的事巧妙地推掉。

第二,拒绝他人的请求。当别人找上你,希望你能帮他的忙时,你很难直接说:“不!”因此便以“我很想帮你,可是我自己也没有那个能力”的态度来婉转拒绝。拒绝别人时,很难直接以“我不愿意”这种态度来拒绝,而且如果拒绝不恰当还可能会让对方怀恨在心。因此,若是用没有能力,也就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原因来拒绝(想帮你,可是帮不了)的话,拒绝起来便容易多了。

第三,想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一个人若能得到他人的高度期待固然值得高兴,但压力也会随之而来。因为万一失败,受到高度期待的人带给其他人的冲击性会更大。因此,借由表现出自己的无能来降低期望值,万一将来失败,自己的评价也不会下降得太多;相反,如果成功,反而会得到预期之外的肯定。

根据工作的内容,“无能”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例如:

别人要求你处理电脑文书资料时——“电脑我用不好,光一页我就要打一个小时,说不定还会把重要的资料弄丢!”

别人要求你做账簿时——“我最怕计算了,看到数字我就头痛!”

不过,所表明的“无能”的理由不具真实性,那可就行不通。例如,刚才要求处理电脑资料的例子,如果是在电脑公司,说这种话谁信!后面那个例子,如果发生在银行,也绝对会显得很突兀。平常很少接触到的工作,说这种话时,所获得的可信度就越大。所以要说“我没做过”、“我做得不好”这些话的时候,这些话一定要具有可信度才行。“自我贬低”如果使用过度,很容易给人留下“无能”、“不可靠”的印象;而当自己反过来想求人帮忙时,被拒绝的几率也会大幅提高。因此要注意,绝对不要使用过度。“自我贬低”使用时的第一重点就在于慎选使用的场合,也就是只在与自己的工作无关的地方使用。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跑业务的说:“我在别人面前讲话会很紧张!”以此拒绝参加公司的会议,那么这对他来说可是致命伤;但如果是做研究工作的人说这种话,那就另当别论,效果完全不同。要自我贬低时,切记:只用对自己不重要的部分来贬低自己。

第二个重点是,尽量避免招来“无能”或“不可靠”的负面印象。记住善用“如果是某某就没问题,但这件事我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句话。例如:“对文字处理我还有办法,可是资料输入我真的不行!”“公司旅行的账目我倒是做过,但太复杂的东西我没自信能做好!”

这么说总比直接拒绝对方好,而且这种说法听起来比较具有真实性,也比较容易成功。

抬出“后台老板”

“不”字很难说出口,因此我们总是想方设法避免将这个“不”字说出口,取而代之的是许多费尽心机想出来的婉言曲说方式。其实很多时候也不用这么复杂,只需要抬出一个“后台老板”,将责任归之于他,你便可以轻松说出“不”了。

一家公司的经理对一家工厂的车间顾问说:“我们两家搞联营,你看怎么样?”顾问回答说:“这个设想很不错,可是厂长已经决定跟先前一家厂搞联营了,这个我也没有办法。”

注意了,拒绝不是顾问的意思,问题已经全部归结到厂长那里了,厂长的决定,谁也改变不了,事情就这么简单。

抬出“后台老板”,就是以别人的身份表示拒绝。这种方法看似推卸责任,但却很容易被人理解:既然爱莫能助,也就不便勉强。有个女孩是个集邮爱好者,她的几个好朋友也是集邮迷。一天,有个朋友向她提出要换邮票,她不同意换,但又怕朋友不高兴,便对朋友说:“我也非常喜欢你的邮票,但我妈不同意我换。”其实她妈妈从没干涉过她换邮票的事,她只不过是以此为借口,但朋友听她这样一说,也就作罢了。

有时为了拒绝别人,可以含糊其辞地推脱:“对不起,这件事情我实在不能决定,我必须问问我的父母。”或者是:“让我和孩子商量商量,决定了再答复你吧。”

一位和善的主妇说,巧妙拒绝的艺术使她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宁静。每当推销员找上门来,她便彬彬有礼但却态度坚决地说:“我丈夫不让我在家门口买任何东西。”这样,推销员会因为被拒绝的并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而心理上得到了一点平衡,减少了被拒绝的不快。

人处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互相制约的因素很多,为什么不选择一个盾牌来挡一挡呢?例如,有人求你办事,假如你是领导成员之一,你可以说,我们单位是集体领导,像刚才的事,需要大家讨论才能决定。不过,这件事恐怕很难通过,最好还是别抱什么希望。如果你实在要坚持的话,待大家讨论后再说,我个人说了不算数。这就是推脱之辞,把矛盾引向了另外的地方,意思是我不是不给你办,而是我决定不了。求人办事者听到这样的话一般都要打退堂鼓。一个年轻的物资销售员经常与客户在酒桌上打交道,他觉得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喝太多的酒了,可应酬中又是免不了要喝酒的,怎么办呢?后来他想到一个妙计。每当客户劝他多喝点的时候,他便诙谐地说:“诸位仁兄还不知道吧,我家里那位可是一个母老虎,我这么酒气熏天地回去,万一她河东狮吼起来,我还不得跪搓衣板啊?”他这么一说,客户觉得他既诚恳又可爱,自然就不再多劝了。

每个人在必要时都可以抬出甚至虚构出一个“后台老板”,把自己的意愿通过这位“后台老板”表达出来,适当放低自己的位置,便能直言拒绝。这样拒绝的效果很好,而且不会得罪人,即使得罪,责任也到了“后台老板”那里了。

批评时应遵守的原则

批评者如果能够遵循批评的基本原则,那么他的批评将会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有的人会忍不住大发雷霆,严厉斥责犯错的人。然而在一阵狂风暴雨之后,你可能会沮丧地发现,你的“善意”并没有被对方所接受。倘若,我们给批评裹上“糖衣”,也许批评会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一天中午,钢铁厂厂长查理·夏布偶然走进厂里,撞见几个工人正在吸烟,而在那些工人头顶的墙上正悬着“禁止吸烟”的牌子。夏布没有直接地批评工人。他走到那些工人面前,拿出烟盒,给他们每人一支雪茄,然后请他们到外边抽。那些工人知道自己已违反了规定,可是夏布先生不但没有责备他们,还给他们每人一支雪茄,工人们很高兴,以后再也没有在厂里吸烟了。

其实,批评不一定要用尖刻的言语,有时“温柔细语”更能起劝说、评批所要的效果。

在生活和工作中,批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缺点每个人都有,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才有可能获得进步。这就是批评的价值所在。

但是,在批评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那么,批评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体谅对方的情绪

开门见山地批评他人显得有点残酷,会给对方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所以,当你在批评他人时,不妨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接受得了这种批评。如果批评的话自己听来都有些生硬,那么就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措辞。

另外,也要考虑批评的场合。不注意场合的批评,任何人都很难接受。

2.诚恳而友好的态度

批评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哪怕是轻微的批评,都不会使人感到舒畅,而且,批评者此时会显得很挑剔。所以,如果批评者态度不诚恳,居高临下,反而会引发矛盾,使对方产生对立情绪。

因此,批评必须注意态度,诚恳而友好的态度往往能使摩擦减少,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

3.只说眼前,不提过去

批评应该站在如何解决当前问题、将来如何改进的立场上进行。

这样的批评才是理想、得当的。

4.批评时一对一,莫让他人听到

批评时若有他人在场,被批评者会有屈辱感,由此心生反感,找理由辩解,而无心自省。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当众批评他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