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世界:云计算中心与智能运维的软件定义解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2:19:30

点击下载

作者:张礼立,罗奇敏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软件定义世界:云计算中心与智能运维的软件定义解析

软件定义世界:云计算中心与智能运维的软件定义解析试读:

推荐序一

欣闻本书即将出版,应作者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张礼立博士的邀请写个序。我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做这个命题作业。

就在不是很久的以前,有一种非常有趣的全新技术出现,我们把它叫作云计算。首席信息官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意识到虚拟化技术可以大大提升企业效益,并使基础设施资产显著地降价。一直以来,云计算是企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经营其业务,同时推动企业进入大数据、设备的多样性、智能分析位置独立性和业务洞察力的时代。

经过了云计算的概念期和井喷期,企业和管理层现在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最好地利用云计算为我们的业务和利益最大化服务?”

的确,一个云计算服务商要想获得企业级客户的青睐,实现云计算时需要考虑整个光谱或技术的堆栈,需要有完整的功能与服务能力。其中包括,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改造,网络转型和软件应用的分布,以及我们如何评估大数据和分析。无论是对于企业级用户还是最终消费者的,未来的云计算是指一个单一的全球性解决方案,一定是比较低成本的、易于使用和可用的、通过注册收费的服务。这包括全方位的数据和通信需求,协作建立语音、视频、电视、社交网络、内容服务,以及变更管理、流程管理和个人应用。所有的数据或任何媒体设备,包括计算机、服务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可以通过中央控制云计算或对等网络的云基础架构来实现交付。

非常多的企业用户开始拥抱云计算解决方案。与实现内容的可用性、质量和流动性相比,云计算解决方案的价格和效率的可接受水平、节省硬件开销、定制费用和昂贵的许可费的自主可控显得格外重要。选择按需交付而不是将钱花费在设计和开发上,并且一定是靠较少的人员来管理IT设施与应用服务。今天,任何一个应用软件都可以被迁移到云计算平台。虽然所有的应用程序都可以利用云计算增加效率,不过,建议企业合理地规划云计算战略和治理策略。

作为全球信息化以及互联网行业的资深专家,张礼立博士从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以及IT即服务的独特视角给我们勾勒出未来云计算的蓝图。本书既有现实的科技,也有远方和诗。张博士在云计算和美国硅谷工作多年,有企业和最终商业用户双战略思维,他对未来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的观点比较平衡,也较为完整。相信读者通过此书,不仅可以了解技术和部署模式的未来云,但更重要的是能意识到,配置与部署这一新的革命方法可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

希望作者精益求精,根据读者的反映和自己的新思考不断丰富、改进本书、不断进取。也期待他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盘古智库理事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

推荐序二

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SMDC)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蓬勃发展,给经济、社会、日常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消费互联网方兴未艾,企业互联网已经在普及。新技术改变了IT架构,也改变了经济社会和商业模式,于是政府上云、企业上云、用户上云,智慧城市、互联网+企业、智能制造等应“云”而生。

李克强总理参加在贵阳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时提出,以大数据为代表的创新意识与传统产业长期孕育的工匠精神相结合,使新旧动能融合发展,并带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有力推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李克强总理的话预示推动新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如今这个云计算,大数据及整个产业和技术革命到来的当口,大家一直在寻求创新和突破。浪潮集团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管理会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升级换代的两大驱动力;传统企业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最终实现“互联、精细、智能”。前不久,张礼立博士向我推荐他的新书,并邀我作序。深感荣幸之余,我觉得此书正是我们需要并可以向大家系统地展示和介绍云计算、大数据和软件定义技术及其商业应用的一本很好的图书,它既能让大家了解新兴技术的变革之路,又能让大家全面地认识软件定义技术和云计算大数据彼此间的共性和差异。

此书主要围绕软件定义的3个主体展开,即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网络和软件定义存储。计算、网络、存储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构成信息系统基础架构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硬件。然而在它们之前冠以“软件定义”4个字则完全颠覆了其原有的硬件属性,被软件定义化后,物理的边界变得模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逻辑的CPU、网络设备、磁盘等。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IT构架,使得企业的IT构架变得灵活而又高效,提升了信息系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硬件本身的价值被不断地挖掘和提升,这便是软件定义带来的最大的“魅力”。本书可以让读者系统而又扎实地一步一步从软件定义的概念、技术进化过程、核心的技术功能、用途收益和行业应用的各个方面开始了解,无论你是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能获取想要的内容。

当然,本书的亮点不仅仅在于上面所说的软件定义的“三驾马车”。软件定义下的运维管理和模式也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章。在IT行业内,重项目轻服务、运维是很多企业和管理者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当今的信息化浪潮和技术革命的今天,基于“Everything as a Service”的理念已广为熟知,服务、运维的重要程度也被大家慢慢接受。相信基于软件定义和云计算模式下的新型运维和服务模式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转眼2016年已过去一半,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全国掀起了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高潮,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无疑是鼓舞人心的,同时也释放了一个国家层面的信号,那就是创新将作为信息化的主旋律。最近,因为工作关系,我深入调研了我国在工业物联网领域的发展状况,发现创新技术和新兴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比如,在物联网领域,《物联网:推动中国产业转型》报告指出,物联网的发展将为中国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到2030年,物联网有望为中国额外创造1.8万亿美元的GDP增长,其相关产业将对GDP贡献1.3%的增长率。从上面这些数字,我们仿佛真切地感受到新一波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和软件定义世界的新应用和业态的黄金时代的到来,这将给我们整个软件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挑战。因此我十分希望有更多的行业内有识之士和致力于云计算和软件定义技术推广和应用的人才,通过本书了解并投身于商业技术案例的研究、探讨和开发中,使其焕发出光芒和价值。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值此书出版之际,希望大家能从此书中获益,为中国的信息化产业,继而为中华民族的兴盛贡献自己的力量。王兴山浪潮集团执行总裁序

中国的《易经》上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发展。置身于气势磅礴的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和胆识面对新时代的风云变幻,而且应运用新锐的智慧洞察科技发展的节点,关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前行的轨迹。

本书力图追寻文明的踪迹,揭示了能量和信息是文明的主线,并且在分析大数据时代特征的同时,阐述了云计算的前世今生,然后又展望了云计算必将迈进“软件定义世界”新天地的发展前景。这样,追溯历史,着眼现今,前瞻未来,极大地开拓读者的视野,以广阔的背景多角度启迪读者的思维。在大手笔纵横挥洒勾画的同时,也不放过探索云计算发展征程中面临的坎坷道路,指出“云计算——拼的是智能运维”。对重要的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也用较多的笔墨多角度予以阐明。采用粗中有细的笔法,努力使远景与特写相配合。

本书从文明踪迹讲到大时代特征,在引出大数据、云计算概念后,讲解本书主角——“软件定义”,着笔于大规模管理技术层次的提升,进入本书的核心部分,最后以展望云计算“软件定义世界”绚丽的未来收笔,描绘了一个世界一朵云的蓝图。这样,步步深入,曲径通幽,引导读者去探寻云计算生命发展的历程。本书虽然触笔于信息技术,但却寄托了我对“中国梦”和“世界梦”的美好憧憬,蕴涵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谐”之美的由衷赞叹。

人类总是用美的法制去改造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和合”的哲学,“和为贵”,世界大同就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一带一路”战略是融合欧亚经济共同繁荣的远见卓识,而云计算则是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人们称计算机是人脑的延长,是外脑,云计算依托互联网把成千上万个数据中心整合在一起,把异构的环境通过软件定义,让人类社会进入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融合的阶段,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智慧的高度集成和融合,必将产生如排山倒海般的巨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云计算的技术核心之一就是虚拟化。脱离一切物理的羁绊,运用抽象,依托数字的魔力以及逻辑的编程,创造出一个低成本、高效率、安全、灵活的虚拟层来驾驭计算、网络、存储以及数据中心,这是人类思维之花的硕果。阴阳相对,虚实转化,其结果是“变则通”。

一切数据都是虚拟化了的事物的代码,以数据为信息的载体,驰骋在数字的海洋中,而今以海量不同结构的实时数据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已迎面而来,而云计算又为大数据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台,大数据也利用云计算这个翅膀,展翅高飞,大展宏图。

信息通过数据虚拟化,而且随着虚拟层次的提升,信息密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必将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而开源软件的开放性、伸缩性和可扩展性也为这种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告别“孤岛”,万川入海,信息技术必将迈入“和合”的人间正道,成为我们创新、创业的核心驱动力。“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会有时”,世界很大,但又是同一个地球村。一个世界一朵云,不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梦境,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不能止步于云计算给人们带来的“敏捷红利”,让我们举起双手迎接“软件定义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宇宙定于一,“和合”为上,这是美的法则的胜利。“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用“置身事外”的慧眼来审查云计算的未来,预测它的命运,也许对人们更有启示。

值此书出版之际,聊言作心声,是为序。张礼立于上海2016年5月26日第1章大数据时代的新纪元1.1 大时代的文明思考

历史仿佛一盘棋,其命运又似乎时时刻刻都掌控在那些伟人手中。缔造了古罗马灿烂辉煌历史的凯撒大帝,当年建造出四通八达的罗马大道,这不仅加快了周边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古代马其顿王国英明的缔造者亚历山大大帝,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教诲,吸取了世界各地多方面的知识,以至于亚历山大图书馆成为当时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知识信息仓库,还汇聚了许多满腹经纶的大学者,达到了知识储备和知识运用的绝佳状态,从而引导古代人类开启知识之窗、叩响智慧之门。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就是通过在图书馆里阅读万卷书之后,才写出了千古奇书《几何原本》,该书被广泛地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在西方是仅次于《圣经》而流传最广的书籍。

美国近来摆脱了一场为期两年的经济衰退,细数从1912年到2012年这一个世纪惊人的经济增长中,所伴随出现的经济衰退共有19次之多。撇开通货膨胀等自然因素不谈,今天的美国人比当初富裕700%。从百年前到今天,当工业电气化、电话、汽车工业等新技术产生,并伴随着不锈钢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出现,美国式的高速增长让世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事实面前,我们这些当今后人无不为这样的历史发展进程惊叹不已,相信这也会让当初的观察者们始料未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知识的未来,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都会被修改,而统计力学的定律却是永恒的。人类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奇妙物种,我们要找到普适于宇宙与人类的第一性原理,必须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那就是能量、信息与时空。现在,我们再次处于三场宏大技术变革的开端,它们可能足以匹敌20世纪的那场变革,这三场变革分别是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革命。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张首晟教授认为,正是能量、信息与时空的结合,从而产生能量密度与信息密度的概念。类似生物世界是通过基因传播信息的,伟大的人类则是通过语言和文字创造了一个几乎平行于基因的信息体系,代代相传,我们称之为文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探索并发现了文明发展的线索,那就是能量与信息的交融。

每一个生意人都梦想着每天能数钱数到手抽筋。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既有许多打工仔从不到2000元人民币的月薪中拿出几百元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消费,也有许多商业精英舍得花钱买最贵的手机,用最新款的笔记本电脑,经常出入高级酒店,却在互联网事业上总希望能坐享其成、一本万利。

比尔·盖茨先生曾说,21世纪,人人都可随身携带一部电脑。真是一语中的,手机不就是目前大家最常用的通信娱乐工具和“微型电脑”吗?显然,我们这些在信息化产业中耕耘的人还肩负着让人们更快乐些的责任。

在热销书《未来在等待的人才》中,美国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H.Pink)提到:“我们正从一个讲求逻辑、循序性与计算器效能的信息时代,转化为一个重视创新、同理心与整合力的感性时代。”真是言简意赅,我们基本认同这种观点。在我看来,这更多的不像是“中式互联网”,而是一个“美式互联网”。众所周知,美国的信息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仅在20世纪20到30年代,通过“高速公路计划”直接成为世界超级大国。1984年1月,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第116号国家安全指令,正式批准“战略防御计划”(也称为“星球大战计划”)。通过该计划,美国摆脱了当时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迈入高科技时代,其国力目前世界第一。里根总统称“星球大战计划”是一个可使对方进攻性武器失效的“空间绝对盾牌”,这能给人类文明带来什么我们姑且不论,但确实造就出了美国式的“数字化一代”。以数字资源为核心是这一代最大的特点,他们的产业和日常家务、工作和娱乐都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在这样的互联网技术背景下,80后的马克·扎克伯格能够和50后的乔布斯、60后的杰夫·贝佐斯、70后的拉里·佩奇同台竞技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式的互联网与美国式的互联网相比截然不同,在互联网世界里还算不上主流,这与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真正的“数字化一代”仅存在于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存在于为数几千万的20~40岁的中产阶级人群中,而多达5亿的互联网用户都是玩QQ的小用户,其中既包括使用苹果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行业精英,也包括使用廉价手机的普通人。在中国,行业精英崇尚的是美国式互联网,而更多的普通人却不屑与发达国家同步。

哈佛大学幸福课教授泰勒·本·哈沙尔,在他的积极心理学课程里讲到,信息的主体远远比幸福的传递者更为重要。数据信息资源能为人类文明进步服务是毋庸置疑的,但这需要我们建立好知识的桥梁,把不同领域的信息“孤岛”连接起来。跨领域的知识连接能有效提高信息密度,要建设好中国式的互联网,不可或缺的是全民的支持和社会的呵护。1.2 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自计算机发明以来,人类历经了3次信息浪潮。第一次信息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型机时代,而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第二次信息浪潮是客户端/服务器和Web时代。在21世纪这个非凡的新世纪里,人类的第三次信息浪潮由云计算和大数据拉开序幕。目前的第三波浪潮由亚马逊、谷歌、脸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新锐作主导,标志着云、大数据、移动和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

作为第三平台,云、大数据、移动和社交网络正在渗透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不断被降低的云服务价格,给传统的计算机设备供应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由于各个行业的企业公司开始习惯于以IT为中心,所以IT和业务工作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显然,企业也面临着这种密切联系一旦丧失所带来的风险。

在大型机时代,业界只有几千个应用点;在客户端/服务器和Web时代,应用点增至数万个;而在以云计算、移动化、大数据、社交网络为特点的新时代,应用点可以增至数百万个。这种庞大规模的应用,遍及全球的应用开发模式,使IT基础设施变得不适应需求。企业正意识到,要想成功,需要的不只是更好、更快、更经济实惠的IT基础设施,而是更具战略眼光、更有智慧、更科学地使用好IT。

告别了宏观经济数据自产自销的1.0时代,中国宏观经济的数据统计正迈向全民齐动员的大数据2.0时代。由数据资源到数据资产,再到目前的数据能力,无论是小宗数据还是大宗数据,数据大集中本身就是数据处理的核心焦点问题之一。自1999年起,中国各大银行就已经开始开展数据大集中的漫长应用过程。不少银行开始走向“应用的集中”,并对核心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升级。所谓“数据大集中”,是将分布在各个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业务数据实现集中和整合的过程,并通过对数据深层次的利用,对银行的客户数据、业务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以达到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大数据比起传统小宗数据的抽样调查的优势明显,大数据是采集每个可利用的数据点,用全面的数据代替了非全面的数据。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更易寻找到数据的规律性。有了真实过硬的数据体系提供保障,更有益于科学的决策,从而可以更好地造福社会。

银行的大集中模式主要根据其规模大小而定,主要分多中心、双中心和一个中心3种模式。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全国只有一个数据中心。每个国有商业银行的集中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工商银行是集中到南北两大中心,中国银行是集中到多个中心,农业银行则是集中到一个中心。数据大集中后的银行业务可实现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模式,不但许多具体操作实现了自动化,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还可以得到加强。大集中后的数据中心已完成全球分支机构的数据大集中,大统一实现了集约化,靠技术优势节省了人力资源,由此必然会降低成本,实现成本优势这一核心战略目标。

以前查不到数据是因为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方式局限,而数据大集中后,现今数据查得慢的原因变成了数据太多以及处理的手段落后。银行的数据量是空前巨大的,如何去粗取精,如何用超大数据集合,结合多个数据库信息交叉分析,获得原有BI得不到的商业洞察力,如何采用更加开放、主动、以人为本的手段来提高盈利,便成为它们最关心的问题。比如,移动理财所收集的数据就能针对不同地域的开销、节约习惯,形成准确的洞悉能力。从银行业来看,IT已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没有IT基础工作的保障,银行业务寸步难行。依靠数据大集中的优势,银行的营运可实现“从账户到客户”的流程再造。随着银行业内不断加剧的竞争态势,中国银行业的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为缩短与国外先进银行的差距,近年来,中国各家银行都不惜重金对核心业务系统进行更新换代。银行业对IT基础建设的推陈出新成为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情。大集中背后又存在哪些隐情呢?根据IDC在2007年所做的一个调查,从1996年到2010年这15年间,全球企业IT方面的开销中,每年的硬件开销是基本持平的,约占总成本的25%,然而能耗和日常管理运维的成本却上升很快,2010年的管理成本已占到IT开销的大部分,尤其是能耗开销越来越接近硬件开销了。如果真像上文所述,不进行技术上的根本性突破的话,将来能耗开销必定会超过硬件开销,肯定会出现“养牛价大于卖牛价”这样得不偿失的情况,严重影响企业盈利能力。

从能耗成本来看,IT能耗成本以耗电和散热成本为主。虽然不少国家实行的是统一的国家性用电价格,不过不同地区的电力成本不同的国家也是有的。以美国为例,美国爱达荷州的水电资源丰富,因此电价很便宜。而夏威夷州是海岛,其本身还没有电力供应,电价就比较贵。二者的价格最多相差7倍之多。所以目前的数据中心大多选择建设在人迹罕至或气候寒冷或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电价、散热成本、场地成本、人力成本等都会远远低于人口稠密的现代化大都市。

据统计,2000年至2010年,美国拥有的服务器的数量从500万台发展到了1500万台。服务器数量的急速上升导致了对电力和能源需求的大幅度增加。为了解决IT业所需能源短缺的问题,美国各界每年需要新建十多座发电厂,每座发电厂需花费20亿~60亿美元,这项花销最终还是要由IT企业来承担的。倘若我们打算再多安装500万台服务器,那么企业的CIO在做出投资决策前最好三思而后行。因为,IT的能源消耗存在着迅速增加的态势,原来投资2000万美元就能建造的数据中心,如今可能需要花费1亿~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硬件和网络设施的花费。

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是新时代的产物。对于IDC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它是对入驻企业、商户或网站服务器群进行托管的场所,是各种模式的电子商务赖以安全运作的基础设施,也是支持企业及其商业联盟(其分销商、供应商、客户等)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平台。IDC不仅是一个服务概念,还是一个网络的概念,它是构成网络基础资源的一部分,就像骨干网、接入网一样,提供了一种高端的数据传输(Data Delivery)服务和高速接入(High Speed Internet)服务。基于互联网,它是为集中式收集、存储、处理和发送数据的设备提供运维的设施基地,并提供相关的服务。IDC提供的具体业务包括主机托管(机位、机架、机房出租)、资源出租(如虚拟主机业务、数据存储服务)、系统维护(系统配置、数据备份、故障排除服务)、管理服务(如带宽管理、流量分析、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系统漏洞诊断),以及其他支撑、运行等方面的服务。

云计算与传统互联网数据中心相比,资源利用率的区别在于核心看点不同,两者的商业利益由此产生天壤之别。苹果公司的太阳能数据中心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根据外国媒体Hickory Daily Record的报道,苹果公司曾签署过一份与太阳能数据中心相关的合约。按照合约内容,苹果公司将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Maiden附近建立一个新数据中心,其占地面积约100英亩(约40.5万平方米),发电规模为17.5兆瓦。据了解,苹果公司首期将投资5500万美元。算上此前在北卡罗来纳州建设的工厂,苹果公司将在当地拥有3个独立的太阳能数据中心。最早一个太阳能数据中心建于2012年,其发电规模为20兆瓦,目前苹果公司正在距第一个太阳能数据中心几英里之外建设第二个发电规模同为20兆瓦的数据中心。苹果公司曾经承诺,他们的数据中心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北卡罗来纳州第三个太阳能数据中心的具体实施计划目前还未公布,不过按照苹果公司所签合约,该项目将历时大约5年。据估计,苹果公司在北卡罗来纳州建立的3个数据中心的建筑面积将达到50万平方英尺(约4.6万平方米)。

互联网数据中心一般采用服务器托管和虚拟主机等方式对单位网站提供服务。虽然,每个租用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单位网站所获得的网络带宽、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存储空间都是固定的,或是根据客户需求设定的,然而,绝大多数单位网站的访问流量都无法做到均衡、合理的资源利用。比如,多半视频网站具有非常强的时间特征,白天访问的人少,晚饭时间后访问量就会暴涨;一般的食品销售网站的季节性很强,平时访问的人不多,但节假日前夕就是访问量旺季;有的网站平时可能一直默默无闻,但突遇一个爆炸性新闻就使得访问量暴增,甚至陷入瘫痪。网站拥有者为了应对这些流量方面的突发事件,会要求按照峰值来配置服务器和网络资源,以至于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资源平均利用率甚至难以达到20%。

当然,除发展互联网数据中心以外,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也成为大数据时代突出的标志。以无线通信的方式把地球上的大多数人有效及时地连接在一起的时代将指日可待。传感技术的广泛使用将使包含各行各业的大物联网变成可能。随着通信技术和沟通方式的突变,人与人的沟通会渐渐被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沟通所取代,展望不久的将来,数十亿人将能够实时地进行沟通、交往和交易,这无疑会开启人类文明崭新的篇章。

4G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无线连接技术的成本得到大幅度下降,犹如百年前的电报技术、电话技术给人类社会和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一样。云计算的弹性、无线宽带移动世界为地球上几乎所有地点的人带来价格低廉的数据连接和信息处理能力。科技发展不仅促使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善,还会持续推动经济的增长。从移动增值服务中得到的数据可以用来改善对公共人群的教育,有针对性地传播更多的重要信息给受众群体。这些创新将给我们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革。1.3 云计算带来敏捷红利

改变事物的本质叫变革,创新是变革的一种,是富于创造性的变化。虽然不是每次变革都能带来进步,但每次进步均由变革引起。《礼记·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而创新和进步离不开变革,不创新即会落后。创新是必然的,变革便势在必行。故此,变革需要敏捷。

以发展新兴产业为例。一提到云计算,可能有很多单位的领导直到开始立项试点时,思路还没理清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曾调研过34个省市区的新兴产业布局,发现超过九成的地区选择的是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全国27个省市区中就有100多个城市在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新兴产业固然好,但若全国做的都是新兴产业的话,这种雷同显然缺乏科学性。

从亨利·福特(Henry Ford)释放“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力量所出现的第一次结构性变革后,我们可以认定智能制造就应该是第二个转型。在这个时代里,新材料和新技术将给制造业带来全新的变革。不久之后,工程师将从分子层面来设计、制造产品,优化产品功能,还可能创造出新的材料,从而极大地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浪费。

Gartner是美国IT调研机构,它在近期的“中国十大战略技术趋势研究报告”中公布,2014年中国企业在技术产品与服务上的开支达到14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40亿元)。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中国的企业在技术采用方面处于不同的阶段,一些成熟的企业属于技术采用的先行者,而另一些企业则仍处于早期的评估阶段。Gartner表示,这十大技术趋势突显了目前中国的技术采用现状以及技术的成熟度与牵引力。这十大战略技术多半都与互联网和云计算相关,而不管是混合云/IT服务代理、云端/客户端架构,还是个人云时代、软件定义一切(Software-Defined Anything),或是互联网规模IT(Web-scale IT)与移动互联,由此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体。

云计算的发展靠的是以下3种推动力,一是网络和硬件的普及,二是先进的交付模式的产生,三是市场的不断成熟。第三种推动力即为成熟的计算密集型企业(如亚马逊、惠普、谷歌、IBM、微软)逐渐形成一个成熟的需求市场。一方面,它们拥有庞大的数据中心,能满足公司内部全球化服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们还可让其他公司来分享它们的计算能力和资源。

敏捷红利,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对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同时获取海量的信息数据并加以分析处理后,迅速改良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由此所产生的商业利润。这种快速利润的获得不仅需要企业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思考,还取决于企业对产品或服务改良的各个环节是否有及时敏捷的反应。这就对产品或服务的数据处理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发挥云计算的优势,企业才有可能实现获利。

商场如战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方针,正确的战略方针的制定离不开一系列的集思广益和智慧的决定。一方面,云计算作为信息产业界一种非常关键的可降低成本的技术,它强调利用各种策略降低成本,并确保为具体问题提供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另一方面,云计算还是关系整个企业前途命运的业务敏捷性策略。尽管这一理念特别强调通过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开销,而降低成本还不是云计算的最大优势,其真正的优势在于能为企业的运营提供一套完美、灵活的业务敏捷性策略。

云计算将企业原先自给自足的IT运用模式转换成由云计算提供商按需供给的模式。云计算提供商在建立大规模数据中心时都会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将大型数据中心建造在电力资源丰富、地理条件安全、罕有自然灾害的地方,同时还充分考虑诸如当地法律政策、是否靠近互联网重要节点等非自然因素。

一般来说,企业创建业务敏捷性策略的目的是为了预测新市场、新行情的发展趋势,并针对这一趋势在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和服务,以及每个环节上做出最合理、最快速的反应。这种策略的关键是企业自身能否及时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而自动做出调整。与此同时,能否通过观察新市场的快速成长过程,迅速发现并及时抓住潜在的巨大商机。

从产品的种类发展,到业务单元的壮大,企业总是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而真正要发展成能与商业巨头抗衡的大型企业,就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业务敏捷性策略上。产品策略的价格、研发速度等优势都需要通过使用业务敏捷性策略和手段来实现。业务敏捷性策略带来的效益可以远远超过单纯降低成本所带来的效益。云计算对成本的效应不只是绩效表格上的数据,更是一种机制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的提升,是一种系统化的准确把握和英明决策。

云计算技术适合运用在新的企业架构和产品研发中,跨国中小型企业的信息架构通过云计算技术,能在全球各地迅速占领市场,从而拥有许多新的机遇。如果在10年前,像西班牙排名第一的服装商ZARA这样的企业,仅凭自身的能力是难以取得今天的成功的。应该说,ZARA可称为在商业敏捷性工作中运用云计算的典范。

企业业务要保持高度的敏捷性,就要求IT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程序必须有良好的敏捷应对和运行能力。一家企业单位想要实现业务敏捷性,IT的敏捷性是必不可少的。很多的专家把云计算称为经济型IT。其与传统的企业型IT相比的优势在于,云计算平台能更迅速地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且可持续增加新的功能,无穷无尽,不受束缚。企业单位无需较多花费,便能够持续地扩大企业的IT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基于云计算的服务。1.4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

因为云计算的提供商普遍运用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比中小型、小型数据中心更专业,管理水平更高,所以它的企业客户计算所需的成本便更低廉。除硬件上更专业外,云计算提供商还具备更完善的软件,这包括资深的管理团队及配套的管理软件。

由此可见,云计算需要更加专业的分工和更优化的IT产业格局。只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扬长避短,才能避免IT产业产生多余的内耗,其他新兴的高科技企业才能在云计算方面找到恰当的位置而茁壮成长起来。

纵览全球的IT供应链,那些需要对终端用户做出有效反应的角色,不仅要考虑敏捷性,而且要依靠敏捷性来工作。只要客户看重其产品和服务,敏捷性就必须被重视,因为高敏捷性可以快速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亚马逊(AWS)等新兴云服务提供商目前已撼动了传统IT巨头在企业级市场的主导地位。伴随传统IT巨头的加入和反击,云计算市场显得更加混乱。唯有对“平台”这个词的喜欢成为大家共同的爱好,因为“平台”一词给予众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云计算的分类可从所提供的服务类型和服务交付方式这两个维度出发。信息技术安全基础技术(NIST)模型在最初并没有要求云必须使用虚拟化的方式来实现资源池的概念,甚至不包含多租户的现在云的概念。但目前,这些概念都出现在了NIST模型上。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是指可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用户可获得什么样的资源,以及用户如何使用这些服务。按照这样的定义,可将其分为3类,即基础架构云、平台云和应用云。

按服务交付方式来给云计算分类,这种分类方式早已形成了云架构的基本层次。云的硬件资源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等资源设备。云架构通过虚拟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方式有机地整合了云中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通过网络将云中的服务交付给用户。

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提出的被全球广泛引用的云架构包含3个基本层次: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平台层(Platform 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有时人们也称其为基础设施云、平台云和应用云。该架构层次中,每层的功能都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出来,这就是云服务类型分类方式的来源,即按云架构不同层次所提供的服务来进行划分。

基础设施层是以IT基础资源为中心,包括经过虚拟化后的硬件资源池和与之相关的可缩放功能的集合。

平台层是将平台软件和中间件作为中心,介于基础设施层和应用层之间的层次。平台层包括软件资源的集合,该资源具有通用性及可复用性,提供与应用开发、部署、运行相关的中间件和基础服务,能更好地满足云应用方面的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等特殊要求。

应用层是云上应用软件的集合,构建在基础设施层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层提供的环境之上,是通过网络这种渠道交付给用户的。云应用的种类繁多,既可以是受众群体庞大的标准应用,例如:医疗、保健、家庭理财,也可以是定制的服务应用,还可以是由用户开发的多元应用。

位于云架构上层的云提供商,既要为用户提供该层的服务,还要实现该架构下层所必需具备的功能。当然并非所有的云都必须在这3个层上提供所有的服务。对云提供商而言,交付的层次越高,其内部需要实现的功能就越多。

目前,信息技术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相应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能力已让人刮目相看。iPhone手机的运算能力让20世纪70年代的IBM大型计算机都自惭形秽。互联网正向“云计算”演进。“云”是一张由数千个数据中心组成的网络,20世纪90年代的超级计算机与其中任何一个数据中心比起来,都像是史前时代的东西那样落后。从社交媒体到基于元数据分析的医学革命,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让以往无法实现的服务和业务变成可能,我们即将触碰到超乎想象的新市场。

公有云(Public Cloud)是由若干企业和用户共同使用的云环境。在公有云中,IT业务和功能以服务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外部用户,用户无需拥有相关的知识,也无需雇佣相关的技术专家,更无需拥有或管理所需的IT基础设施。用户所需的服务是由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的云提供商来提供的。该云提供商也同时服务于其他用户,这些用户可以共享这个云提供商所拥有的资源。

私有云(Private Cloud)是由某个企业独立构建和使用的云环境,在防火墙内通过企业内部网以服务的形式为企业内部用户提供服务。私有云的所有者无需与其他企业或组织共享任何资源,私有云是企业或组织所专有的计算环境。私有云中的用户只是这个企业或组织的内部成员,他们共享着云计算环境所提供的所有资源,公司或组织以外的用户无法共享这个云计算环境所提供的服务。

混合云(Hybird Cloud)是整合了公有云与私有云所提供服务的云环境。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因素和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整合方式,来制订其使用混合云的规则和策略。不难看出,自身因素是指用户本身所面临的限制与约束,如信息安全的要求、任务的关键程度和现有基础设施的情况等;业务需求是指用户期望从云环境中所获得的服务类型。

混合云的商业定义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最为灵活,解释起来很符合中庸之道。在全球的大企业中,混合云既提供了云所有的优越性,又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从传统IT模型蜕变到云的一个过程平台。在私有云环境下,用户可以选择“被管理的私有云”和“被托管的私有云”两种模式。在被管理的私有云中,承载云风格的IT设备和基础设施仍由所属的企业或组织拥有,具体实物虽位于企业单位的数据中心内,其私有云的创建和运维却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完成。这样的第三方机构常常会通过以下步骤来帮助客户完成私有云的搭建:首先,将客户现有的物理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逻辑化的处理,形成便于划分的资源池;其次,在该逻辑资源池上创建业务应用,并订立服务目录以方便使用者浏览;然后,提供自助访问接口和用量计费功能给业务应用、服务上线,并为私有云所属的企业或组织内用户所有;最后,该第三方公司还将为客户持续地提供运维支持,如管理、业务升级、新服务上线等。

按用户对公有云的选择,可分为排他的公有云和开放的公有云两种。在排他的公有云中,云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并不属于同一个企业单位,但他们事先知道谁会提供何种服务,并通过线下的协商确定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排他的公有云通常出现在企业的联盟成员之间,比如某大企业单位与它的众多供应商等业务伙伴间就可以建立排他的公有云。

在开放的公有云中,云服务的使用者和提供者在服务预订前彼此浑然不知,他们的关系是通过在线服务订阅的方式来确立的。服务条款通常是由服务提供方预先定义和控制的,而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的约定也是自动的、标准化的,也由服务提供方预先设定。1.5 “云”天万里看归鸿

在亚马逊、谷歌、Salesforce、微软、腾讯等云巨头的推动下,云计算技术经过高速的发展、演化,如今初具雏形,相关的产业格局也日趋成熟。亚马逊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试水云服务业务,如今已是全球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通过云计算对互联网资源进行整合,依靠其供应链与消费链整合的核心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奠定了它在云计算领域的领先地位。

阿里云也侧重提供基础的云计算服务,以及通过合作来为传统大型企业打造云服务,这点与亚马逊不谋而合,这与两者都有非常深厚的零售互联网的经验有关。从收购万网和四处出击的活跃程度看,阿里云显示出了非常有个性的一面。

相比之下,腾讯QQ具有广泛深厚的受众基础,配合接入微云、开放平台、腾讯游戏等业务,构成了腾讯云生态网络的核心骨架。在提供基础的服务业务的同时,也为其用户提供流量导入、推广渠道、结算平台,甚至提供天使投资等服务,初步实现了完整生态云的构想。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包括亚马逊、阿里云、微软在内的大小云计算企业,都相继展开大规模的降价行动。对于云计算企业来说,价格战意味着将进入更为残酷的产业环境,但对于云计算产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推进剂。

在这种白热化的竞争背景下,我们相信未来是属于云计算产业的。据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FT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任务的“节奏与复杂性”日益提高,这需要他们使用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正试图构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商业软件来对情报进行分析,这意味着他们对云计算基础服务会越来越依赖。CIA一份6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合同已与亚马逊确立,亚马逊将在CIA的领地为其设立并管理一个私有的云计算服务系统。能否服务于CIA,一直以来被视作对其安全与可靠性的最大赞赏。大家在比拼云内容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云对企业用户的认识也在由“私有或公有”转变为“私有和公有”。企业单位在从私有云安全性及可靠性中受益的同时,也希望享受公有云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只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才能更好地使用云计算技术。

对混合云计算的需求已经不再是预测和展望,而是根据市场反馈得出的实际需求趋势的分析结果。IBM在2014年春季曾发布过开发环境和功能即服务(capabilities-as-a-service)的全新云计算服务,即通过BlueMix平台,协助客户及开发人员快速部署“混合”云环境,使企业将来可以拥有快速部署混合云环境的能力。Gartner公司最近给企业单位、云计算购买者及使用者的建议就是,在设计私有云服务的同时需要考虑一个混合云的未来,并需确保未来的公有云集成和互操作性的潜在问题。

中国现在的每个大城市、产业园区都有云计算,花很多的资源来建设数据中心,这确实是大势所趋,但目前云计算的资源是否真正符合云计算的所有特性,达到了用户对动态资源管理和自我服务等多个云计算的敏捷期望吗?

云计算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热捧后,大数据便横空出世,变得炙手可热。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呢?从整体角度看,大数据与云计算是相辅相成的,但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大数据的着眼点是数据及业务,以关注实际业务为核心,提供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完全看重的是信息知识和能力;而云计算的着眼点在于计算模式及能力,核心是关注IT解决方案,提供灵活多变可控的IT基础架构,看重的是计算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成本。

从技术角度来看,大数据根植于云计算,二者有面向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的共同点。基于虚拟化技术、软硬件隔离,实现资源整合;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用于实现大规模系统运营,快速故障检测与恢复运维。MapReduce分布式编程模型是用于并行处理大规模数据集的软件框架。海量数据存储技术通过分布式存储方式存储数据,靠冗余存储方式保证系统可靠。另外,海量数据管理技术、NoSQL数据库,通过海量数据管理方便后续分析挖掘。

从背景、对象和价值这3个维度来看,云来自互联网,大数据来自业务分析,云的看重点是IT资源,大数据的看重点是业务相关数据;云软件通过定义世界来节省IT成本,大数据用于发现数据价值。大数据利用云计算的强大计算力,可迅速地处理大数据的丰富信息,能更方便地提供服务;而云计算通过大数据的业务需求,体现出实际的应用价值。两者的总体关系就是:云计算是大数据有力的工具和平台,大数据通过云计算实现了其对业务工作的实际价值。

云计算潮流的高涨无疑是大势所趋,其业务战略与技术战术并不匹配是目前行业中需共同面对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底层计算机体系架构尚未发生质的改变。从资源集成的角度看,要使用云计算,就必须将各种数据、系统、应用集中到云计算数据中心。如果改变太多现有信息系统的运行模式,把它们迁移到云计算平台上,那将遇到技术难度和经济成本双重难关。

云计算即将成为IT运营的主体模式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发展趋势;云计算不但会成为公众和小微企业的IT主体,还会推翻并取代垂直行业的现有IT体系;云计算的技术手段是以“小变大”的分布式架构为主体的,其支持大数据的应用,在各个领域能取代传统IT基础设施的核心优势是由其稳定和弹性成本的特点决定的。

在各种关于云计算、大数据的一路高歌、与时俱进的业务战略背景下,依然是以“小变大”分布式架构一统天下的技术策略作主导。从业务的视角看,云计算将使IT运营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可谓非同一般、内容丰富的新IT平台。以目前流行的一句话说,商人挣钱是“搂草打兔子,顺带的”,关键是如何针对客户和市场,把关键核心痛点解决掉。淡化产品销售模式,重视“以服务为中心”的模式的转变显然是全球各级IT供应商的战略方针,很多企业已行动在先,例如亚马逊。

思维的极致是两个极端的思路在同一时间交流碰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分布式也是一个传统的技术和模式,一统天下是否可以简单地从结构来看呢?毕竟现在没有人怀疑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必将会成为人类社会使用IT基础设施、平台乃至应用软件的主体模式这一观点。而位于云计算体系中那包罗万象、生态互联互通、人机安全智能的数据该如何落地,同样是所有同业专家在思考的问题。相比两三年前,目前云项目有关的很多行动、规划和举措都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和主干道上的,无疑都将是引领未来的正确设想。从云计算业务本身来讲,肯定是万里云天、前景广阔的。这不免让人想到宋朝诗人吴儆的佳句:“江海一身真客燕,云天万里看归鸿。”

我们再从技术角度看看这个“小变大”技术策略是否有能力颠覆现有的IT体系呢?如果将目前用于云计算的分布式技术的现状和盘托出,且与现有的IT技术体系一一对应的话,我们很快会发现,如果要全部颠覆,实在是勉为其难。从云计算的运营模式也很难完全严密地推导出这样的结论。云计算诚然能颠覆业务模式、IT运营模式,但不是所有的IT技术都能被颠覆。

促使计算机效率发生颠覆性改变的关键无非有两点:一是磁盘的I/O效率,二是网络的速度。不管从纸带时代进入磁盘时代,还是从电子管时代进入硅电路时代以后,无论CPU如何升级,网速如何提升,现代计算机体系架构都一直保持着同样的体系,就是:一台计算机内,CPU、内存、磁盘等部件被总线与其他接口连接起来;而在计算机之间,则由网络连接起来。现阶段,主要是以太网和TCP/IP协议来实现连接。由此看来,分布式技术架构还不能作为所有IT技术颠覆者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体系架构目前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我们发现,在极为高速的单台大型设备内部一定有类似于内存的缓存架构,同时也一定采用了“分布式”的思想与架构。但一般情况下,它们并没有应用开发者所熟悉的通用“网络”来连接分散的部件,无论是IBM大型机、还是多CPU的PC都是如此。采用“小变大”的分布式架构,使用内存与缓存,其实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自TCP/IP互联网发明至今,通过网络互联的计算机之间,在最底层的IPC编程层面,一直是用Socket编程,连函数都没有发生改变,包括即时消息应用、SOA、Web Service、RPC、Hadoop、NoSQL;在分布式通信编程的底层,都缺少巨大的颠覆性创新。

任何技术性的颠覆都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对云计算的热议中,我们经常谈论的“小变大”和“分布式”,基本是指x86机器采用标准计算机网络互联。阿姆达尔定律用数学公式精确地告诉我们:若串行代码占整个代码的25%,那么无论你的编程技能有多么高超,并行处理的总体性能不可能有大的超越。很明显,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显示并行处理的优势的。

因此,如果现有的计算机体系架构,包括分布式网络通信架构,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云计算在技术上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颠覆。只是,云计算作为一种划时代的业务模式和IT运营模式,无论从逻辑上还是现实上讲都不可能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和定式。我们应该放开眼界,采用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的策略来建设和运营云,即使没有达到技术颠覆的结果,企业单位的云计算模式也一样算是大功告成。第2章我们该如何关注“IaaS”2.1 看“云”卷“云”舒

近年来,客户始终在追求以更为灵活便捷的方式提供新的服务,并运行新的应用流程和业务流程。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G.Carr)的题为《IT Doesn’t Matter》的文章在美国哈佛商业周刊《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登出,文章暗示了我们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所知晓的IT行业其实只是一项商业服务,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它并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优势。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由此,有关质疑IT技术的价值、涉及整个IT行业命运的世纪论战拉开帷幕。2004年5月,尼古拉斯·卡尔又出版了一本让论战势态愈演愈烈的书,名为《Does IT Matter?——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rrosion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书中宣称:“企业应该减少对信息科技的支出,要当新技术的追随者而非先行者,要注重信息科技的‘防弊’而非‘兴利’”。

传统的IT技术仍可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吗?还有,IT技术是否曾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如果将传统的IT服务交给拥有庞大客户群的企业来运营还会可靠吗?由于IT方面投资的迅速增长,而且得不偿失,人们自然开始质疑这种IT服务的价值了。尼古拉斯·卡尔的话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主要包括各重要媒体、IT业界巨头,尤其是首席信息官(CIO)、未来的首席数字官(CDO)、商业界重量级人物和专家学者。

无论是否赞同尼古拉斯·卡尔的看法,从积极方面来看,我们始终应该不断审视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的比重,以便在变化的环境中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尼古拉斯·卡尔给整个IT行业带来无尽的思考。这种思考使一种全新的数据中心架构呼之欲出,其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简化的管理和优良的运营措施。

互联网诞生以来,云计算虽不算一场大变革,但肯定算是最为深刻的小变革。云计算有其合适的特性架构,不仅因为其创造和封装了一个灵活的IT环境,也为基础设施架构、服务管理和围绕虚拟映像的迅速增长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还提供了确保能够快速创建、上线和提供服务的创新模式。云计算技术能改变企业的内部结构和IT组织,特别是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比起传统模式而言简直是有天壤之别。IT企业员工做的工作一般是诸如数据中心、数据网络、个人计算机运行和维护等,或者依托数据中心进行个人计算机上的应用系统的监控和升级,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将会把大部分从事传统事务的IT企业升级为云服务提供商。

云计算是新兴的计算模型,为信息技术产业带来了新的兴奋点。一方面,云计算是信息产业界公认的能有效降低成本的技术。它旨在合理利用各种策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及时为具体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云计算还是关系到企业前途命运的敏捷性业务策略,可谓“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云计算作为一个几乎全自动的IT服务管理平台,因为有一个简化、易操作的用户接口,所以,处于服务底层的基础设施就对用户完全暴露了。

这样,在将额外的IT资源添加进服务时,管理成本几乎不增加。尽管这一理念强调通过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开销,而降低成本并非云计算的强项,其真正的优势在于能为企业运营提供一整套完美、灵活的敏捷性策略。云计算模型是基于共享的基础设施,其中的大型系统池互相连接在一起,以一种动态的、省钱的方式来提供IT服务。

围绕IT资源虚拟化的优化和整合,你可把云计算设想成在整个企业中无缝地连接所有计算能力的能力体现。云计算将企业原先自给自足的IT运用模式,转换为由云计算提供商来按需供给的IT运用模式。云计算提供商在建立大规模数据中心前都会充分考虑几个因素,即将大型数据中心建造在电力资源丰富、地理条件安全、罕有自然灾害的地方,同时又要充分考虑例如当地法律政策、是否靠近互联网重要结点等非自然因素。

云计算采取了提供IT能力的新方式,即以一种类似自来水或电力公司提供服务的形式来提供计算能力服务。我们依赖电力公司所提供的电力,但不必为如何发电费心劳神。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分为两种用法:一种公共的,另一种私有的。Amazon EC2在基础设施云中使用的是公共服务器池。更加私有化的服务会使用企业内部数据中心的一组公用或私有的服务器池。云计算平台动态地按需部署、配置、重配置和卸载IT能力。这些都是透明和无缝的,使IT消费者把重点放在他们的价值体现上。云计算遵从用一套清楚定义的数据、应用和服务生命周期来管理规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