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0:26:20

点击下载

作者:张军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晨雨集

晨雨集试读:

自序

小学四五年级时,班主任提倡我们多看课外书,同时受电视剧的影响,我渐渐喜欢上了阅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原著。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原著中常出现一些诗。这些诗,常常几十个字,就把前面的一大段事概括了,这让我觉得诗很了不起,很有本领。而这些诗在出现的时候,常带“诗曰”、“有诗为证”的字眼,这又让我觉得诗很有威望、很有分量。大概自那时起,我对诗就有了一种特殊的好感。

原先,母亲给我买有一本儿童版的《唐诗三百首》,书中有详细的翻译注释,还画有与诗意相关的图画。这本书,我之前几乎没怎么看过,一直被冷落在旁。当我对诗有了好感后,再来看这本书时,便觉得这里面的诗好有趣。什么七岁女《送兄》、胡令能《小儿垂钓》,实在都很有意思,读起来感觉简直比《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的诗还要好。之后,我便常常翻这本书,看画读诗,觉得其味无穷。

上了六年级后,儿童版《唐诗三百首》中的大部分作品已经被我读熟了。于是,我到书店买了清人编的《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宋词不太能入,但唐诗则读得更多了。随着古诗诵读量的积累,我渐渐有了诗歌创作的冲动。一次,我在一篇随笔的篇末标上“有诗为证”字样,然后题了一首七言四句的诗。随笔交上去后,我怀着几分得意,期待着老师对此的评价。结果,随笔发下来后发现,那首诗的旁边批了“嚼舌头”三个字。我的心一下子冷了。之后三年里,我便没怎么碰诗。

到了初三,一个偶然的机会又勾起了我对古诗古文的喜好。期间,我不仅重读了《唐诗三百首》,而且涉猎了元曲和各朝的诗作,对宋词也读出些感觉来了。古诗兴趣一来,又因为当时心境的苦闷,于是在一次周记中我写了一首拙劣的诗抒发情感。结果,我被班主任老师叫入了办公室。她善意地劝导我,叫我在距中考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努力学习课本知识,把弱势科目补上去,不要心有旁骛,耽误了学业。我听后,心中虽不舒服,却也只能照着去做。

初三和高一的两年里,虽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我的弱势科目终究还是没能补上去。高一暑假里,我渐渐悟出些门道来,开始尝试起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阅读国学方面的书籍。于是,上高二后,我常抽空读些诗词。期间,偶尔也有自娱式的诗歌创作。但整个高二阶段,写诗不多,只有八九首,因为还是起步阶段,诗歌质量也很是低下。

到了高三第一学期,学业压力进一步加重,我的内心也更加矛盾痛苦。也许是为了求一种慰藉,在课后和假日的有限时间里,我读了许多诗人的全集或选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写诗的冲动也越来越强烈了。在课余饭后,我会不时冒出一些诗思。这些诗思,先被我存入脑中,然后组织消化,抽空写出来。这样,一学期下来,我共写了三十多首诗和十几首词。十八首悲物诗是这一期间最大的收获。

接下来,便到了高三第二学期。这一学期虽压力更大、时间更紧,但我仍保持睡前读十几分钟诗词的习惯;同时,我还阅读了一些诗词鉴赏类的书籍。这使我对诗词法则有了初步的了解,创作上似乎也显得应手了些。这一阶段,虽然时间很短,不到一百天,但却是我诗词的盛产期,通共写有一百多首。其中,爱情诗篇的创作成绩相对突出。

当然,整个高三仍属我诗词创作的起步阶段,当时各方面的认识都还不足,经验极其有限,也缺乏时间去推敲润泽,因此期间所作的诗词,虽有少数佳篇,但大部分仍很拙劣,后来即被我陆续删汰了。

我很感激古典诗词,是她抚慰着我,伴我走过了高三这最艰苦的一年。我虽不言语,但自那时起,心中实已将诗词视为最贴心的知己了。

之后,我考入了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汉语系。大学里,自由时间比较多,我可以进行更广泛的阅读。期间,我读了不少名家的诗集词集,也读了更多的诗词鉴赏类作品。同时,在大学里,我还常和老师、同学进行创作交流。这使我对诗词有了更多的了解。不过,许是大一时过得怡然了,失去了高三阶段的那份压力,创作上因此懈怠了下来。期间所作的诗词数量既少,质量也不高。倒是进入大二后,我内心又恢复了原先的紧迫感。期间创作虽少,只有五首,但如《满江红·登钓鱼城》、《鹧鸪天·别徐老师夫妇与诸学友》等作,都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有这几首作品在,大学时期的诗歌创作,也算没留太多遗憾了。

我于大二第一学期末退学。退学后,我在家自行阅读、创作。期间,我阅读了更多更广的诗词及鉴赏类作品。同时,还涉猎了不少诗词理论方面的书籍,如各种诗话、词话,及今人系统性的理论专著。至此,我对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全新的反思。

因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有了前阶段的创作经验,退学后创作的诗词,显然比前两个阶段的作品,要更成熟一些。零八年所作不多,但五律《救灾》、散曲《天净沙》(鸳鸯交戏波轻)等都写得很有特色。零九年春,共写有十多首作品,算是一小的创作峰。今年上半年的创作成绩也不差,尤其是合川——贵阳一行,虽时间不到一个月,却写了十多首诗作,其中六绝《拟送廖义琨、刘鑫、牛立超二首》、五律《麒麟洞》还是较不错的作品,这很是可喜。总之,退学后创作的诗词,内容更加丰富,表现手法更显成熟,所取得的成绩也较前两个阶段来得更高。

大学退学,我是以舍弃文凭、舍弃大学生活为代价,去追求自己的专长爱好的。退学后,我实是将全副身心都扑在了创作上。诗词可以说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永远都离不开她。为了她,我是“虽九死其犹未悔”啊!

今年夏日,我整理诗稿,发现所作的诗词已满一百首,这使我有了结集出版的想法。于是,我对自己的诗词作了题解、自释和自评。

题解主要说明写作的时间、背景以及题目的意思、由来。不作题解,对理解一般的作品如《春郊》、《清明山行》等,当然并无大碍;但集中有一部分作品,如悲物诗、《满江红·登钓鱼城》、《送别杨欣》等,倘若读者不知其写作时间背景,便很难对这些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尤其是我把全部诗词按创作时间顺序编排了,题解中作品创作时间的标示,能让读者看到我本人心路发展的一个里程,这对集中诗词的理解很有裨益。因此,我觉得这项工作,很是重要,乃至是必须的。

自释主要是对原诗作出今译,对诗中的某些字词典故加以解释说明,同时也对具体诗句在全诗中的作用、价值等加以分析说明。这项工作前人无之,但我想,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语汇、语言习惯早已与古代不同。因此以古代语言方式写出的作品,便有必要作出翻译解释,这样才方便读者的阅读理解,有利于诗词的大众化。

自评主要是我本人对自己的作品作出一番评价及联想发挥。这项工作也是前人所无的,在保守人眼里看来这也许是极其愚蠢的做法。但我想,我作为作者的同时,实在也是第一位读者。我以第一位读者的身份,对作品提一些看法,似乎也并无不可;同时,这项工作对读者的理解体会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因此我觉得这是有一定意义的。在评价的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客观公正,有好说好,有坏说坏,绝不偏袒掩饰。当然,限于现阶段的认识水平,所作出的评价未必正确、公允,这倒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时至今日,我本人尚未过二十三岁的生日,才学见识之浅陋鄙薄,那是不问可知的。因此,集中偏激乃至错谬的地方一定很多,这希望广大读者能给予指正批评和谅解。2010.9.25

渔潮歌

题解

此诗作于2004年,具体创作日期已不可知,但凭印象,这是保留下来的诗歌中最早的一首。上高二后,我开始自娱式地尝试诗词创作,但整个高二我所作的诗歌,数量上极为有限,且当时尚处起步阶段,谈不上经验认识,因此诗歌质量也很是低下。此诗作于初尝阶段,论艺术自欠圆润成熟,但写得粗犷放荡,很有豪情壮气,相较后期诗歌,倒似并无愧色。“渔潮歌”,当时根据内容,随便拟定的一个题目,这里可以把它视为一个乐府题。苍天斜阳,风华月茂。浪滔云霄,船在海角路迢迢。攀栏杆,把酒杯,情爽心畅,仰天一笑。前途无量,睁眼一片白茫茫,举事看今朝。万恶有难,四方无阻,豪情共火烧。天不喊老,地不叫荒,世间处处乐逍遥。自释

苍天斜阳,风华月茂——天是青苍色的,太阳已快要落山了,风华美而有光彩,月亮从东边升起,显得十分姣好。这开头两句先是对所处的背景环境作了描绘,写景全从大处落笔。“风华”的“华”是光彩、光辉的意思,说风有光辉颜色,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感受。因为当时太阳快要落山了,人在船上,看到的是大海的波涛;风击起浪花,而浪花在夕阳映射下,自会粼粼有光,这样给人的感觉就仿佛是看到风有光辉、有颜色了。“月茂”的“茂”是美好、完美的意思,这里形容初升的月亮看上去非常可爱。

浪滔云霄,船在海角路迢迢——大海波涛汹涌,浪花直冲到了云霄;在这茫茫大海中,有一只船在航行着,它前面的路还很遥远。这两句镜头摄到了海,摄到了船。“浪滔”句有夸张成分,描绘出了海浪的汹涌气势;“迢迢”,遥远的样子,“路迢迢”是说船要航行的路程还很长,此外也有人生之路漫长、遥远的寓意。

攀栏杆,把酒杯,情爽心畅,仰天一笑——船上有个船员一手抓着栏杆,一手拿着酒杯,心情爽快,意气风发,正对着天空豪迈一笑。“攀”,手拉、抓住。这几句写船上主人公的举止风貌。

前途无量,睁眼一片白茫茫,举事看今朝——前面要航行的路真是宽广辽阔,睁眼看看,这海天接壤处那是一片白茫茫啊,可见所有的事情都须从今天开始。因为是在大海中,前面又提到“路迢迢”,也就是前面的路很遥远,所以这里写到了“前途无量”,“前途无量”既有现实的层面,也有理想的层面,说是未来的前途、光景不可限量。“白茫茫”三字形容眼前所见,似乎不太恰当,傍晚的海面,看到的可以是金蓝色,但不会是白色;当然“白茫茫”有一层寓意,那就是未来是一片空白的,需要我们去创造、去填充,就这一点,用“白茫茫”是合理的。“举”,全、所有,“举事”也就是所有的事,“举事看今朝”指所有的事情都要看今天,从今天开始。

万恶有难,四方无阻,豪情共火烧——船航行在海上,是存在许多凶险的,但那主人公认为,这些凶险实在算不了什么;恰恰相反,在他眼里,船在海上,那是四面八方都通达无阻;看到这里,主人公又心生豪情,豪情高得就像是烈火在燃烧。写船在海上有凶险,但又认为是“四方无阻”,这喻示着未来虽然充满着艰险,但主人公仍满怀信心,毫不犹豫迟疑,甚至因此而更生豪兴。

天不喊老,地不叫荒,世间处处乐逍遥——上天从不自行喊衰老,大地也不会空自叫荒芜,在这美好的人世间,无论到哪里,主人公都会觉得逍遥,觉得快乐。成语“天荒地老”,形容经过的时间很久,这里把它拆开来,加上“不喊”、“不叫”两个词,意义上顿时有了翻新转变;“天不喊老,地不叫荒”,也即形容天地宇宙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斗志,这正是主人公心态的一个折射,豪情壮气至此,可以说达到了顶峰。有这样的豪情在,自然看万事万物都会觉得美好,无论到哪里都会觉得“逍遥”。自评

此诗是一首杂古诗,三、四、五、七言的相杂并用,使语言显得活泼自然;同时取景博大,情感旷荡豪迈,两者紧密结合——这些都使此诗富含动态气势,拥有一定的意境。当然,由于此诗作于我本人诗歌初尝阶段,用词还不够圆润精熟,如“睁眼一片白茫茫”、“万恶有难”等句都写得不是很好,而且用韵也还不成熟,平仄互压,看上去参差不齐,没有规矩。但应该说,这些不足对初尝之作而言,也是在所难免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从我以后的作品来看,自以沉郁、婉约为主要风格,却少见超旷、豪迈的篇章,此诗却不得不称是个例外,但它确实反映了我内心豁达、积极的一面,因此有着特殊的价值。

卖花女

高二初,同学杨某得疾住院,祥子等诸友共往探视,予亦同行。探罢,约一道逛街。行至途中,有一小女孩,突然冲至,紧抱予腿,强行卖花,予只得应之。事过寻日,予感此而作《卖花女》诗。旧诗韵不协,今改定之。题解

此诗之由来,已如序中所言。时间是在高二期间,有一次因为一位姓杨的同学得病住院,我们几个同学约好了去看望他。看望罢,我们去逛街。走在路上,忽然有个小女孩从背后冲上来,将我的腿抱住要我买花。说是让我买花,其实有强迫的意思,倘若我不买,她就不放人了。我看她一个小孩子,蛮可怜的,出的价又不是很高,就给了她几个硬币,将她打发了。几天后,我用韵文记述了这件事,只因当时我写诗还是刚刚起步,句法不协,压韵乱套,所以虽写出来了,却实在不容乐观。今年(2010年)3月,我对当初写的那首诗作了修改,用上了古韵,使全篇相对可观些。同学病探罢,相约逛市集。是日天晴正,街道颇闹热。众友时言笑,缓行尽愉悦。忽有纤纤物,紧实抱我脚。我脚难行步,我神忙回却。见是小女娃,心头一诧愕。本当急飞腿,嗔目相呵斥。但见衣破敝,年少未六七。双瞳似含泪,灰颊有菜色。声声请买花,意实强乞逼。我心生悲悯,欲责情自熄。抬眼望苍苍,回首深太息。摩挲此娃颡,打发行出币。车尘来滚滚,喇叭尖叫急。思娃命蹇厄,同龄两世隔。目随其影逝,握花久僵立。自释

同学病探罢,相约逛市集——我们一群人探望了得病住院的杨某同学后,说好一起到商街集市去游逛。“探”,探望,探病;“市集”,集市。

是日天晴正,街道颇闹热——当日,风晴日暖,天气很好,大街上也很是热闹。“闹热”,热闹。这两句点明天气状况,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众友时言笑,缓行尽愉悦——我们一众人徐步走在大街上,不时说说笑笑,都感觉非常快活。“时”,时时,时常;“缓行”,缓步行走;“尽”,都。这两句写我们一众人在逛街时的举止、心情。

忽有纤纤物,严严抱我脚——正走着的时候,忽然有一细巧的物事紧紧抱住了我的脚。“纤纤”,细巧的样子,“纤纤物”,细巧之物,指称小女孩的手;“严严”,严实,紧实,紧紧。这两句写我的脚无缘无故被抱住,布下了一悬念。

我脚难行步,我神忙回却——脚被抱住后不能走路了,我忙回过神来,转身去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见是小女娃,心头一诧愕——回过头去一看,居然是个小女孩,我心头登时一惊诧。“诧愕”,吃惊而发愣。这两句点出了小女孩,但一名小女孩为何要抱住我的脚,这仍存有悬念。

本当急飞腿,嗔目相呵斥——遇到这种情况,本来我是要飞起一脚,将人踢开,同时大感生气,要怒目斥责的。“嗔”,恼怒,生气,“嗔目”也就是怒目的意思;“呵斥”,大声斥责。

但见衣破敝,年少未六七——只见这位小女孩身上穿的衣服十分破旧,看她的年龄也很小,都还不到六七岁。这两句写小女孩的衣着、年龄。

双瞳似含泪,灰颊有菜色——她的眼睛里好像隐隐含着泪花,脏乎乎的脸颊也显出饥饿的神色。“瞳”,瞳孔,泛指眼睛;“灰颊”,灰色的脸颊,指脸面不很干净;“菜色”,指人因靠吃菜充饥而营养不良的脸色。这两句写小女孩的神情、面色。

声声请买花,意实强乞逼——她抱住我的脚,一声声喊着“请买花”、“请买花”,虽说是“请”,但实质上是逼迫性地在乞讨。“乞逼”,逼迫性的乞求、乞讨。小女孩她声声恳求,差不多也等于是在乞讨,所以称“乞”;她抱住我不放,分明又有强迫的意思,所以称“逼”。这两个字在一起,有一定矛盾性,但却是事实。这两句正式点出小女孩卖花事实,揭开了前面的悬念。

我心生悲悯,欲责情自熄——看到小女孩的情况后,我内心顿时产生了悲哀怜悯之情,起初想要责备一番的心思,早就消去、改变了。“熄”,火熄灭,引申为平息、消亡。这两句写我情感发生了变化。

抬眼望苍苍,回首深太息——我抬眼望了望天空,又回过头去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苍苍”,指天;“太息”,长叹。这两句写我产生了更大的悲悯情怀,从中可见我已在思考卖花小女孩背后的命运了。

摩挲此娃颡,打发行出币——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这个小女孩的额头,并取出钱币来,将她打发走。“摩挲”,用手抚摩;“颡”,额头,脑门子。我虽然同情这小女孩,但除了买她的花,其余我什么都帮不了她,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车尘来滚滚,喇叭尖叫急——得了钱币后,卖花小女孩就跑开了,这时车辆驶来,尘埃飞扬,喇叭声尖锐地响起。这两句突然插景,写街道的浮华嚣躁,反衬了小女孩的不幸。

思娃命蹇厄,同龄两世隔——我想到这小女孩的命运非常悲苦,她和同龄人简直是活在两个相互隔离的世界。“蹇”,不顺利;“厄”,困窘,困穷。现代许多家庭都把孩子当做是宝,对他们百依百顺,不让他们干任何活、吃任何苦,可这卖花小女孩居然要用强迫性乞求的方式卖花谋生,两者的命运岂非有天壤之别。

目随其影逝,握花久僵立——我望着小女孩的身影渐渐消逝了,她走后,我手里拿着她卖给我的花,久久僵站着。这两句表现出我对卖花小女孩深深的恻隐担忧之情,同时也留给人联想的余地,去想小女孩及其他类似孩子的命运。自评

年龄不到六七岁的孩子,本应该受到家人与社会的关怀,欢度着美好的童年。而这位卖花小女孩却用不正当的方式在卖花,其背后故事,虽不得知,但可以臆想,小女孩的生活肯定是不幸的。在当今社会,这可能只是一个特例,而非普遍现象,但至少说明,社会中确实有一些困难的家庭、不幸的孩子需要我们去关怀和帮助。

悲风

题解

上了高三后,高考这副重担直接压了下来。当时,我英语毁败,其他科目成绩虽佳,但说到总分,总不太乐观,而且我自知要在成绩上赶上去,已是不可能了,这对于一名有理想的高三学子而言,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对于国学一块,我颇感兴趣,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根基,但这方面却也没找出一条适宜自己发展的途径来,因此又有一层迷惘在。感情上,我有心仪的对象,但自知不足,决难获取芳心,而要在高三时候再来追求,那是更不愿意的,所以这又是一层悲哀苦闷。高考重压,感情多悲,理想渺茫,出路难索,当时我本人内心的感受真如茫茫海潮,不可掇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创作了十八首悲物诗。

十八首悲物诗所悲的对象有风、菊、煤、钉、路、烛等,内容比较宽泛,而每首诗都寄寓着自己的悲情,所以感慨深沉,有较高的思想性。当然,写悲物诗时,我仍在诗歌创作的起步阶段,压韵、用词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因此艺术上讲,真正的完篇还不是很多。

此诗为十八首悲物诗中的第一首,所悲的对象为“风”。旷原几枯瓣,老树一昏鸦。悲逢凄凉地,馨感温暖家。雪山有幽泪,沧海无情涯。惶惶依何处?潸潸傍暮霞。自释

旷原几枯瓣,老树一昏鸦——偌大的一片原野上只轻飘着几片枯萎了的花瓣,一棵颓颓将死的大树上栖着一只昏聩的乌鸦。这开头两句描绘颓景,“旷原”、“枯瓣”、“老树”、“昏鸦”四种景象构成了一幅萧条的深秋画面,它们两两相对,既有上下句对,又有当句自对,形式颇为工整。“老树”句与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句的意境很相类似。写乌鸦,虽未写及叫声,但可透过画面,隐约感受到。句中数字“几”和“一”的功用也不可忽视,有了它们,“旷原”等四种景象才串成一气,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悲逢凄凉地,馨感温暖家——来到这块寂寞冷落的地方,风感到很是可悲;同时,这又让它想到了家的温馨、美好。“凄凉地”指前面旷原老树这个悲凉之地。因来到“凄凉地”,于是更迫切地感想到了自己的温馨家园。由“悲”到“馨”有个情感发展过程,从中也可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悲逢”句上承,“馨感”句下启,这两句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雪山有幽泪,沧海无情涯——雪山不是自己的家园,它也是块“凄凉地”,去了,只有自己伤心的份;沧海呢,那里没有有情的涯畔,因此也不是自己真正的“温暖家”。“风”之“温暖家”在何方?究竟有没有?这便勾出了五、六两句。五、六两句既可看做是“风”的感想,也可看作是“风”的行动和追求。这两句可以理解为“风”到一、二两句的那块“凄凉地”后,渴望一个温暖的家,然后想到“雪山”、“沧海”都不是自己的家;也可以理解为“风”渴望有温暖的家后,自己到处去找了,但无论“雪山”还是“沧海”,结果都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在那里都找不到自己的家。这两句境界较为开阔,结合全篇看来,意思有点朦胧,但流露的情愫则是真切可感的。

惶惶依何处?潸潸傍暮霞——“风”惶恐不安,不知到底要回哪里,究竟该依傍什么?没办法,它只能哭泣着依傍那天边的一抹残霞!“惶惶”,恐惧不安的样子。第七句突然来了个发问,语意上承接前面,既然雪山、沧海都不是“风”的温暖家,那它到底该去哪,该依傍谁呢?第八句则可以看作是对前一句的回答:没办法,只好依傍残霞了!要知道霞光虽美,但它毕竟是看得见、摸不着而虚空存在的景象,又岂能真作依傍,真当是个家。何况,时间一长,这“霞光”也还是要消散的,最后剩下的只有那漫漫长夜。这就可见,“风”终是没有找到一个归宿之地,仍将迷惘、悲哀下去。自评

此诗有相当程度的朦胧性,不容易做解释,但全诗的大致意旨,应该说仍是明晰的,无非在悲“风”之无家可归。然而,就这一意旨而言,却仍值得探讨,因为它通篇写“风”没有温暖的家,这对于我本人家庭相对和乐美满的实况并不相符。那么,内中究竟有怎样一层更深的内涵呢?事实上,写此诗是在高三第一学期,当时,学业、感情等多重压迫,我内心极为矛盾、痛苦。自己借风说没有“温暖家”,并不指现实中真的没有家,而是指内心世界没有归宿,不知道如何进取,如何追求,如何完成自我。倘能明白这一点,便不难领会《悲风》诗所悲的意旨了。

悲尘

题解

此诗所悲的对象为尘。尘的定义是飞扬的或附在物体上的细小灰土,同时它又有“尘世”的含义,佛教即有“红尘”的称谓,说众生皆苦,人就像是地上的灰尘一样。我作此诗即根据尘埃本身的特质,并结合它的引申义,抒发了自己在高三时的所悲所感。漂泊身事惨,浮荡心实哀。袖挥常抑郁,风起数徘徊。寻觅依墙角,恍惚过门台。只道随缘去,那知任性来。自释

漂泊身世惨,浮荡心实哀——尘埃身体渺小,漂泊无依,遭遇凄惨,内心创哀。“漂泊”指尘埃飘来荡去,全无定所;“身事”,人生的经历、遭遇,这里指尘埃的遭遇;“浮荡”,飘荡,意思与前面的“漂泊”相近。这两句总写尘埃凄凉的身世、悲怆的心灵。

袖挥常抑郁,风起数徘徊——人们随意挥挥袖子,就让“尘”常生悲痛、烦闷;风只要一起来,“尘”又不知要徘徊多少圈。“抑郁”,心有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数”,屡次、多次。这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尘”的命运不由自主,任由他人(风)宰割。

寻觅依墙角,恍惚过门台——尘埃卑微地依偎在墙角,它好像在张望什么;神志昏昏的,不知怎么着,又越过了门台。“寻觅”,写尘埃若有所失,东张西望,仿佛要在悲剧人生中抓点什么,这一词容易让我们想到李清照《声声慢》词的开头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到“寻觅”,其实也已经写到了“冷清”、写到了“凄惨”。“恍惚”是迷迷糊糊、神志不清的样子,“尘”身份卑微,命不由己,在他人的掌控下度日子,所以万分悲哀,以致精神迷乱。

只道随缘去,那知任性来——只道是“尘”随遇而安,任命运而去了,哪知它坚持自己的个性,又重新回来了。“只道”、“那知”间,有一个转折,很出人意料。“那知”就是“哪知”,哪里知道;“随缘”,这里是贬义词,指任由命运安排,而不做任何反抗;“任性”则相反,这里是褒义词,指“尘”有自己的主见、个性、理想,能不服命运的安排,能为自己的信念去作奋斗。这两句很特别,前面都写尘埃之悲,但这里写尘埃它其实也有自己的想法,它也有自己的个性与追求,决不甘于卑微,决不甘于任人宰割。这样,全诗在写尘之“悲”的时候,也写出了它的一份可敬。自评

此诗表面是在悲“尘”,其实是在悲我自己,“浮荡”、“抑郁”、“恍惚”都是我当时内心的真实感受,其中的悲怆那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这样的悲哀中,我始终留有一份信念在,仍有一番挣扎,仍有一份拼搏,而决不任由命运宰割,这于“任性”二字中可以瞧见。

悲蜂

题解

此诗所悲的对象为蜜蜂。蜜蜂是一种成群居住,能采花粉酿蜜的昆虫。在人们心中,蜜蜂有着勤劳勇敢的品质。晨起倾巢去,黄昏始见归。寻芳万里累,酿蜜一生卑。尤羡蝴蝶舞,本当青蝇飞。长相忙碌碌,辛苦究为谁?自释

晨起倾巢去,黄昏始见归——蜜蜂一大早就起来了,它们整一群倾巢而去;忙碌一整天后,直到黄昏天暗下来了,才见它们陆陆续续地归来。“倾巢”,出动全部力量,即全部出动的意思;“始”,才。“晨起”与“黄昏”对举,可以见出蜜蜂工作时间之久。“始见”一词,语气婉转,含有深深的怜惜、同情之意。

寻芳万里累,酿蜜一生卑——蜜蜂为了寻找花源,要辛苦劳累地赶到万里之外的地方去;它们酿蜜酿了一辈子,却身份卑微。蜜蜂怎么个忙碌法呢?这两句作了简要的概括:寻芳万里,酿蜜一生。其中“寻芳”、“酿蜜”是两个色泽比较明丽的字眼,给人一种轻快的感觉,但“万里”、“一生”却显得十分沉重,这两个词还将时间和空间都拉开了很大的面。句子最后分别以“累”和“卑”作结,用力在这两个字上,既深化了“万里”、“一生”的沉痛情绪,又和“寻芳”、“酿蜜”形成一种反差,更有力地揭示出了蜜蜂的凄惨命运。

尤羡蝴蝶舞,本当青蝇飞——蜜蜂们尤其羡慕蝴蝶的没有包袱负担,可以自在飞舞;它们觉得本就应该像青蝇一样,蝇营狗苟,反得志快活。这两句用了心理刻画,直接以蜜蜂的口吻吐露出它们自己的想法来。欧阳修有一首咏蝶的《望江南》词,词中以蝴蝶喻终日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至于青蝇,《诗经·小雅》中有《青蝇》一诗,诗中把专进谗言的小人比作了青蝇。我写这两句时,本来只是道一己的感受,当时高三学习悲苦,心中真是羡慕野外自在飞着的蝴蝶、青蝇,可以说并无讽刺意味。但由今天看来,联系欧词与《诗经》中蝴蝶、青蝇的反面性,这两句似乎正话反说,呈现出了一定讥刺意味。

长相忙碌碌,辛苦究为谁——蜜蜂长时期都这么劳碌辛苦地工作着,可到头来这又为的是谁呢?蜜蜂的劳动果实,有它自己的享受吗?没有!都被人或其他动物窃取了。这真是一个悲哀。人世社会呢?其实也一样,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创作出来的果实,有几分是他们自己享受的。“辛苦究为谁”一句从罗隐《蜂》诗“为谁辛苦为谁甜”中化出,但改七字为五字,从语气上看,似较罗隐诗更沉挚深切。自评

身在高三,压力重大,悲苦异常,我作此诗,本来不过是将自己比作那可怜的蜜蜂,借以抒发那一时期的苦闷感受。然而,大概由于感情过深,所悲力度过大的缘故,全诗竟由一己之悲的抒发,拓展成了对广大底层劳动人民共同悲哀的揭示,这是我始料所不及的。

悲桨

题解

此诗所悲的对象为桨。桨是一种划船用具,多为木制。此诗通过悲“桨”,揭示出了一种现实社会的不平。欸乃一声际,青波几重开。顺风非我志,逆水平生怀。但笑长帆过,还盼巨浪来。敢和天命斗,不是栋梁材。自释

欸乃一声际,青波几重开——桨能够划水,在“欸乃”一声之下,它便划开青青的波浪,推动船只向前行进了。“欸乃”,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这两句写桨的功用,但却不作说明性的解释,只是用形象化的语言稍加提点。“欸乃”、“青波”两个词,有声有色,语调上轻快、自然。

顺风非我志,逆水平生怀——不用自己出力,顺着风就可以前进的,那可不是我桨的理想;逆着浪潮,靠自己的力量向前迈进,这才是我平素的想法。“平生”,从来,平素;“怀”,心里包藏某种思想感情,引申指心意、襟抱。这两句体现了桨傲然耿介的性格特征及勇于拼搏的精神面貌。

但笑长帆过,还盼巨浪来——桨嘲笑那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前进的帆船,却盼望着能有更大的浪头击过来。这两句与前两句的意思相近,只是添入长帆和巨浪两个意象。桨之取笑长帆,那是因为帆靠的是别人的力量,即使有成就,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真正的强者应该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逆境中完成自我。诗中一个“笑”字,写出了桨对依赖别人者的一种藐视。一个“盼”字,则可见桨不惧危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敢和天命斗,不是栋梁材——桨敢于和天命作斗争,然而到头来却不被视作是一块有用之材。“天命”,迷信的人指上天的意志,这里更多的是指生命中出现的困难困局;“栋梁”,房屋的大梁,比喻担任国家重任的人。“敢和”句是对前面几句的一个概括,至此,似乎诗意已竟。但第八句突然来了个硬性转折,居然说桨不是栋梁之材,这便把前面的一切好处,一笔抹掉了。这样写很奇怪,但事实上,此诗的命意正是在第八句的否定上。前七句的“扬”,全为了这一句的“抑”。自评

此诗虽在悲“桨”,却反映出了一种社会不平。在世俗眼光中,一块木材只有去做栋梁,去建高大的房屋、宫殿,那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用之材,其他的管你做什么桨也好、杯也罢,再怎么有用,都算不上“栋梁材”,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有用。现实中就有这样的不平,如就社会分工而言,好像有钱,当了高级干部,成了大老板,那才显得有成就,才显得事业成功,至于别的,无论哪一行,终是低人一等。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鲁班弄斧、庖丁解牛,任何工作领域都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哪怕是种庄稼、扫马路,这中间没有尊卑之分,只要适合自己,然后尽心踏实地去做,都是成功,都是栋梁材。所以,用于建设的木材是栋梁材,用于做桨的木材同样也是栋梁材,它们都是成功的,它们之间不该分什么高下,分什么尊卑。

此诗通过悲“桨”,反映出社会的不平,这使全诗立意上有一定的深度。艺术上,此诗或直抒胸臆,或出以形象化的语言,这使篇章富于变化;七句褒扬,一句否定的布局格式,自古少见,这也使此诗有较特殊的价值。当然,此诗也有不足。首先,中间四句意思有重复之嫌,缺乏诗歌的跳跃性,读来无蕴藉、顿挫之感。其二,最后提到“栋梁材”,主要指事物的功用价值,而诗中多写桨的精神,却对桨的功用描述较少,这显得通篇诗意不相协调。

悲马

题解

此诗所悲的对象为马。马在古代有许多用途,尤其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古代战争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许多带“马”字的成语都与战争有关,如人仰马翻、马革裹尸、马放南山等。此诗题为“悲马”,实则是在悲战争中的百姓。北国狼烟卷,胡尘犯铁蹄。黎民终怨苦,宝驹亦伤疲。白骨妆原野,鲜血染地衣。秃鹫空来去,独闻母马嘶。自释

北国狼烟卷,胡尘犯铁蹄——北方地区狼烟卷起,胡人的铁骑又大举侵犯而来了。“北国”,北方地区,西北部多少数民族,我国古代的侵略战争大都发生在北方地区;“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借指战火;“胡尘”,胡人马队扬起的尘埃,陆游诗有“遗民泪尽胡尘里”。这开头两句描绘战争初起时的场面。一个“卷”字,可以见出战争气氛的浓郁。句中虽没有直接写马,但“铁蹄”二字实质上也点到了马,这里马好像成了战争的帮凶。

黎民终怨苦,宝驹亦伤疲——在战争的岁月里,老百姓生活困苦,哀怨不断;优良的战马也受了伤,疲惫不堪。“驹”,少壮的马,“宝驹”也就是指良马。“亦”字说明,在战争中,马的痛苦和黎民苍生是一样的。“伤疲”,写马受伤、疲惫,也包含了马的一份无奈之情。战争无论对哪一方,百姓始终是受害者,所以他们命运悲惨,苦不堪言。与百姓相应的,还有战马,它们表面看上去是战争的工具、是帮凶,但事实就马而言,它们也是不希望有战争的,它们也是渴望和平的。这两句百姓与马并举,写出了一份悲悯之情。

白骨妆原野,鲜血染地衣——战争结束了,但见白骨妆饰着原野,鲜血染红了地衣。“妆”,妆饰,打扮;“地衣”,生长在地面上诸如苔藓一类的低等生物。这两句描绘战斗结束后的悲惨场面。曹操《蒿里行》诗中有“白骨露于野”句,写白骨抛露在野外,语义悲沉,让人不忍卒读,此诗“白骨”句从中化出,只是加上一个“妆”字,再结合下面的鲜血,色泽上红白交辉,使描绘的场面更显得触目惊心。这一句看上去没有写到马,事实上,那白骨、鲜血,无非就是惨死的战马、殒身的战士及遭殃的百姓,而战士事实上也是百姓的一部分,所以这两句描绘战后场面,其实也包含了百姓与马的悲哀。

秃鹫空来去,独闻母马嘶——战场上空荡荡的,只有一群群秃鹫在飞来飞去,偶尔则可以听到母马孤独的嘶鸣声。这最后两句仍写战后场面。“秃鹫”是一种爱吃腐肉的鸟,秃鹫“来去”自然是指秃鹫在战场上吃士卒、战马的尸体,而一个“空”字,写战场上早已没有活人存在,秃鹫飞来飞去有一种空旷感,这正写出了战场的无限悲凉。写到这里还不够,又加上母马孤独嘶鸣一镜头。写“母马”其实喻示着没有直接参加战斗的妇女,那些死去的战士就是她们的丈夫或其他亲人,她们在家里孤独着、心痛着,所受的苦难也一样不小。自评

此诗借马而悲战争,但战争并非当今世界的主题,我本人更未亲历过战争,如此看来,则此诗既没有反映现实,也没有反映我的心境了。事实不然,战争有时并不简单指狭义的武装斗争。文化冲突,商业竞争,广义上讲无一不是战争;商场,考场,则无一不是战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你死我活,这与战场上作殊死搏斗有何差别;身处高三,测试不断,给我的感觉,那是天天都在打仗。因此,此诗是有现实意义的。只是应当指明的是,此诗所写的不是简单的一人一事或一情,而是描绘了一个悲凉创哀的“境”,这个“境”是需要深入体会才能感受得到的。

悲煤

题解

此诗所悲的对象是煤。煤是一种黑色固体矿物,是由古代植物体在不透空气或空气不足的情况下受到地下高温高压而形成的,现在主要用做燃料和化工原料。全诗结合煤本身的特色,展现了煤崇高的献身精神,诗题虽言“悲”,但更多的是“颂”的意味,只因为“颂煤”的过程中确实也隐含着一份悲壮,所以有“悲”的成分。千年处幽昧,逐日心不移。出土犹嫌慢,入炉但恐迟。火星显壮烈,渣滓存依稀。残躯可用否?愿作铺路基。自释

千年处幽昧,逐日心不移——煤在地下埋了很长的时间,但它渴望被挖掘出来的用心始终坚定、毫不移动。因为煤是由古代植物在特殊条件下形成,并埋藏在地底下的,所以说它在幽暗的地方住了上千年之久。“千年”,泛指时间久远,并非实指。“幽昧”,昏暗不明,这里指地底黑暗、不见天日的环境。“逐日”出自《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里用典,指煤有向往光明、渴望被挖掘出来的心意。这两句不仅关合煤的身份,同时还有深一层的内涵,即鼓舞人们无论在怎样黑暗或不利的环境下,都不要轻言放弃,心中永远都要存有一份追求光明的执着信念。

出土犹嫌慢,入炉但恐迟——煤在被挖出来的时候,嫌工人动作太慢;在作为燃料投入炉火时,又惟恐落后。这两句写煤被挖掘出来并用做了燃料,只是在写这个过程时,并不是作简单的叙述,而是特意刻画了煤的心理感受。一个“嫌”字、一个“恐”字,写出煤迫切要实现自我的心境,将煤高尚的献身精神点了出来。诗中“犹”和“但”两个虚词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们使语气更加宛转,使煤的精神更加显突。

火星显壮烈,渣滓存依稀——煤投入火炉,那是在燃烧自己、牺牲自己,它在燃烧、发出火光的过程中,显得壮烈、豪迈;燃烧尽后,煤就成了煤渣,在人们眼里它已经是无用之物了。“依稀”,模模糊糊,在这里也有命运惨凄的含义。这两句写煤的燃烧及燃烧后的情况。

残躯可用否?愿作铺路基——入炉燃烧后的煤,虽然只剩下残躯煤渣了,但它仍觉得自己还有用,可以去铺路,愿意去作铺路的基石。“铺路基”的“基”是基础、基石的意思。这两句在前面“入炉”一个高潮后,再掀起一个高潮,将煤的品格精神又提高了一个档次。“愿作”一词,语气坚实,可以理解为是煤的口气,这展现了煤牺牲自我以造福人类的崇高精神。自评

此诗写煤为人类而毫无保留地牺牲了自己,在献身过程中不仅毫不畏惧,还惟恐落后,这样的精神品格无疑是极高贵的。我本人当然做不到像煤一样,但“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将以煤的精神策勉自己,不断奋斗,以争取为人类作一笔贡献。

悲烛

题解

此诗所悲的对象为蜡烛。题为“悲”,其实也是在“颂”。蜡烛对我们人类而言有什么功用呢?我以为主要有两点,一是照明,一是取暖。全诗正是通过这两点展开的。冬夜天泼墨,寒厢生火烟。焚身取点亮,合掌祈平安。殷勤问暖意,沉默复潸然。献热心未止,舍躯泪已干。自释

冬夜天泼墨——冬天的夜晚,天黑得像泼了墨一样。“泼墨”,泼洒墨水,形容天黑。冬天本来就寒冷,又是夜晚,其寒冷黑暗的程度可以想见。这一句描绘出了一个既冷且黑的环境,为下面作了铺垫。

寒厢生火烟——寒冷的房间里,蜡烛被点燃了,生出了闪亮的火光。前面提到“冬夜”,这里自然引出了“寒”字;“厢”,厢房,房子、房间的意思,“寒厢”也就是指寒冷的房间。“生火烟”,指点燃了蜡烛,因为蜡烛一点着,就会有火和烟产生,所以称“生火烟”,当然这里着重指“火”,“火烟”一词有偏义性质。这一句写蜡烛之被点燃。

焚身取点亮,合掌祈平安——蜡烛燃烧自己,以给世人带来光明;它燃烧起来的样子,像是合掌在为人们祈祷平安。“合掌”,合起手掌,指蜡烛的火焰很像人的两只手合在一起;“祈”,祈祷、祈求。蜡烛给人照明、取暖,是要燃烧自己、牺牲自己的,但蜡烛并无所畏,它勇于献身,这种精神无疑很是高贵。“合掌”句发挥得比较远,但更好地写出了蜡烛的真善精神。

殷勤问暖意,沉默复潸然——蜡烛燃烧时,偶尔会发出细小的“噼啪”声,这好像是它在问人们够不够暖和;蜡烛问罢之后,又无声无息地燃烧起了自己。“殷勤”,情意深厚;“潸然”,哭泣的样子,蜡烛燃烧的时候,蜡油会往下流淌,如人之哭泣,所以称是“潸然”。这两句表现出了蜡烛的关怀与悲悯之情,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献热心未止,舍躯泪已干——蜡烛为人类献热献光明的心还有停止,可是它牺牲自己,要流的泪水已经流干了。这两句化用了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蜡炬成灰泪始干”。“泪已干”,也就是蜡烛彻底烧完了。“心未止”与“泪已干”形成对比,给人一种悲壮感,这也充分体现了蜡烛高尚的品格。自评

蜡烛从点燃到泪尽,无时无刻不在付出、不在献身,这样的精神品格无疑是高尚的、圣洁的。此诗就歌颂的献身精神而言,与前面的《悲煤》诗是一致的,但二诗仍有一定差别,《悲烛》诗写蜡烛,用到“殷勤”、“沉默”等词,显得静穆、深情,更接近于母性的情怀;而《悲煤》诗写煤,用到“逐日”、“壮烈”等词,显得很有阳刚气,更接近于大丈夫的气概。当然,气度不同,用心是一样的,都是高尚可贵、值得肯定的。

菩萨蛮

题解

2006年春,也即高三第二学期初,我作有不少赠给玲的情词,此词即是其中一首。玲,高二同学,是位勤奋自强、美丽动人的女孩子,我对她一直持有一份赏爱之情。漫山献尽桃花韵,芬芳一片乾坤俊。颦笑绿梢头,开心欲放喉。转思情蜜处,秀发春风抚。人美赛桃红,甜盈魂醉中。自释

漫山献尽桃花韵,芬芳一片乾坤俊——看,漫山遍野都显现着桃花的韵味,一大片芬芳似乎点缀着整个宇宙大地,使得整个大千世界都曼妙无比。“献”,显露,显现;“韵”,气韵,风姿;“俊”,俊美,美丽。这两句从大处落笔,总地描绘桃花漫山的非凡气象。

颦笑绿梢头,开心欲放喉——细看那些桃花啊,她们像女孩儿似的,在那嫩绿的枝头,时而向你挤眉弄眼,时而对你咧嘴微笑,真是可爱极了;看她们开心的模样儿,仿佛是要学学树上的小鸟了,啭啭放歌,尽吐欢情。这两句缩小了镜头,仿佛运用工笔,在细心描绘了。

转思情蜜处,秀发春风抚——看到这幅美丽的桃花图后,我心里绵绵的,好像有一缕缕情丝在牵动;嗯,原来是她——玲,在内心深处触动着我。她一定也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漫步山林,欣赏着可爱的桃花吧!是的,她那柔美的秀发还和桃花一样正被温和的春风抚摩着呢!这两句因花思人,引出了情的成分。

人美赛桃红,甜盈魂醉中——她的美远远超过漫山的桃花,她在花中,一定让所有的花朵都黯然失色;哎,我这一想起,心里都甜滋滋的,仿佛整个魂儿都要沉醉在她那儿了。写到最后两句,才真正点出主题,原来上半阕写桃花如何美,其实都是在做铺垫,都是为了衬托下半阕的那个她。自评

此词看花思人,上半阕写景,下半阕抒情,布局较为妥恰,语言清丽明快,虽无深刻的内容思想,但仍不失有可取之处。尤其作为一首情词,将暗恋时心中的那份甜美,较为恰当地表达了出来,这是值得关注的。

菩萨蛮

题解

此词作于2006年春,是一首写给玲的情词。小园雨后生春色,香飘碧舞稠欢乐。蝶恋翠人家,朝夕伴泪花。泪花娇不谢,只为相思切。郁郁久徘徊,何时情暖怀?自释

小园雨后生春色,香飘碧舞稠欢乐——有一个小园,在春雨过后,生出了美丽的景色;在这小园里,有香味在飘,有嫩绿的颜色在舞动;看起来这园里的快乐真是很多。这两句写小园的景色非常美丽。“香飘”指园中有花草之类散发出了香气。“碧舞”,春雨过后,万物生长,草树等长出了新芽,而新芽是碧绿色的,在春风吹拂之下,树枝摆动、小草摇晃,好像是在舞蹈。“稠”,多,“稠欢乐”也就是“欢乐稠”,即园中看起来,好像存在许多快乐的元素。

蝶恋翠人家,朝夕伴泪花——小园的美丽,园中的欢快,这让一只卑微的蝴蝶深深喜欢上了她,又因为喜欢她而整日都伤心流泪。“翠人家”,代指小园;“朝夕”,天天,时时。词中写蝴蝶,完全将其拟人化了,“恋”、“伴”两个动词很奇特,尤其是“伴”字,写“伴”泪花,等于在写不能“伴”小园,这样写显得含蓄委婉,更能表现出那种欲求而得不到的心伤郁闷。

泪花娇不谢,只为相思切——这只蝴蝶从早到晚,停也不停一直在流泪,那是因为它对整个小园实在已经爱得很深很深了。“泪花”两个字再次出现,用了顶真。“娇不谢”,形容泪流不止,泪花本来不是花,但这里说它像花一样娇艳地开着,而无凋谢之意,这是用了隐喻修辞。

郁郁久徘徊,何时情暖怀——这只蝴蝶郁郁不快地在小园外面飞来飞去,它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爱情的滋润。这两句描述蝴蝶的行动与内心世界,可以见出它对爱情的渴望。最后用问句作结,仿佛在探问对方什么时候才能接受我,作为情词,有一定特色。自评

此词编了一个蝴蝶恋小园的故事。故事中的蝴蝶虽深恋着一个美丽的小园,但却不能飞到园子里去,这让它很伤心、很难过,以至于泪流不止。不难发现,词中的蝴蝶,正是我本人的化身,而美丽的小园则是心仪之人的形象。全词流露出了理想渴求不可得的一种哀感。菩萨蛮庚寅年辰月改定题解

高三下半学期,是我填词的一个高峰期,在那短短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我却填有七八十首词。只是当时填词尚在初学,句律未熟,不懂斟取,又贪多务得,所填之词质量未免低下。虽也写出诸如《

忆秦娥

》、《

采桑子

》这样较为优秀的作品,但更多的还是不成功之作。然而,甚可注意的是,有些作品,就通篇而言,固然不是很成功,但词中却不乏有出人意表的好句子。此词改高三旧作,也是看到高三原词颇有可取处,舍之可惜,因此稍作修改,使之完篇。庚寅年辰月,也即2010年农历三月。

高三原词是这样的:举头一览天宫殿,融融日暖金波炫。随性白云移,飞空燕子低。春光无限好,只被愁丝绕。赏景终归休,低头寒泪流。

原词就格律而言,基本上是没差错的(只第七句“终归休”犯了三平调)。就通篇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言,应该说也还过得去,写景之“随性”两句淡纯可观;而“春光无限好,只被愁丝绕”两句,化用李商隐的诗句,使全词思想艺术更加突出,应该说是较为不错的。但词中“举头一览天宫殿”、“赏景终归休”这类句子显得很笨,造成了通篇的失败,这是十分可惜的。我对此词进行修改,虽对几个词句都做了换新,但就通篇之思想意境而言,则仍是保持旧有的。风晴偶步湖堤上,落花都在湖心漾。随兴白云移,痴情彩蝶追。春光无限好,只被愁丝绕。旧梦已成秋,低头泪欲流。自释

风晴偶步湖堤上,落花都在湖心漾——在一个风暖日晴的日子里,有一次我偶尔到湖堤上去散步;散步时,看到许多花瓣被风吹落后,在湖心荡漾着。“偶步”,偶尔有一次出去散步;“漾”,漂浮、荡漾。“偶步”的原因当然是为了散心。“落花”一句写景虽美,但给人有落拓索寞之感,这为全词奠定了基调。

随兴白云移,痴情彩蝶追——白云在天上悠闲自在地飘移着;几只痴心的彩色蝴蝶在相互嬉闹着。“随兴”,任着兴致,非常随意、悠闲;“痴情”,多情达到痴心的程度。“痴情”句有多意性,“痴情”用拟人手法写蝴蝶飞舞之缠绵,原可以理解;但“彩蝶追”三字就不好解释,它既可以理解为几只蝴蝶之间相互在追飞游戏,也可以联系前面的句子,说成是彩蝶在追白云,甚至是追落花。追白云一意,固然在有意无意之间,但却显得奇巧。何以见得?白云在天上飘,其态度悠闲,根本不知下面蝴蝶的痴心,且她高高在上,终究也非蝴蝶所能攀及,因此蝴蝶虽痴情而追,但这无疑是一场注定了的悲剧。

春光无限好,只被愁丝绕——春天里的景色虽然美好,但是我因心中不快,因此感觉无限好的春光也好像被愁丝缠绕着。这两句化用李商隐《登乐游原》诗中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面目自出,意思并不相同。玉溪之诗原在惋惜即将逝去的美好事物。而我这两句染情于景,重在抒发内心的愁意,当然也说明一个道理,即人们看待事物往往会受心情好恶的干扰,因此心情愉快时,粗茶淡饭亦觉有味,而心情不好时,再好的东西也觉讨厌。

旧梦已成秋,低头泪欲流——昔日那美好的梦想,即将破灭了;想到这里,我最终低下头来,忍不住要流出泪来。“旧梦”指素有的梦想。高三第二学期,高考逼近,我自知偏科定势,难以考取名校;而感情上,亦终是痴情空想。因此说是“梦已成秋”。此词本写春天之景,但这里突然钻出一个“秋”字来,“秋”字有萧条肃杀、明日黄花及尘埃落定之意蕴,借以表达我当时悲观、失望的心境。旧梦即将破碎,此心也痛到了极处,这份痛早已不是散散步、赏赏景能消得掉了,因此最终低下了头,流出了泪。自评

落花在湖心荡漾,白云在天上飘动,蝴蝶在痴情追飞,这些景致就表面看来当然是很美的。但若仔细索味,便会发现,这些景致中实在隐含着一种无奈和悲感。而这种无奈和悲感,恰是我高三第二学期时的真实心境。

忆秦娥

题解

此词作于2006年春,是一首写给维的情词。维,高一同学,是位明理大方、美丽优秀的女孩子。我对她一见钟情,很是倾慕。无可救。相思满面相思豆。相思豆,几时常伴,人空消瘦。销魂人在黄昏后。朦胧月色愁眉皱。愁眉皱,秋云已去,春风未就。自释

无可救——啊!我已经无药可救了。这三个字劈面而来,当真可以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如此大胆直率的吐露,在古代作品中那是绝难见到的。词意虽不含蓄,但显得泼辣大胆,爽气淋漓。

相思满面相思豆——我喜欢上了一位姑娘,对她暗生倾慕,因为相思的缘故,我脸上都长满了相思豆。相思豆也就是青春痘,我在高三期间是长有青春痘的;至于“满面”,则有夸张的成分,但这写出了恋慕之切,相思之深。这一句写“无可救”的原因。“相思”一词间隔出现,富有一定的音乐美感。

相思豆,几时常伴,人空消瘦——相思豆啊,你是什么时候开始陪伴起我来的,害得我整个人都暗自消瘦了。“忆秦娥”这一词牌有它独特之处,即第三句上,重复前一句的最后三个字。此词第二句最后三个字是“相思豆”,于是第三句上就顶真写下“相思豆”三个字。这一句向相思豆发问,显得有趣,但不失真情实感。“人空消瘦”四字,也体现了相思之苦。

销魂人在黄昏后,朦胧月色愁眉皱——内心极度悲伤的我在黄昏过后,看到那朦朦胧胧的月色,不禁深深皱起了眉头。“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或愁苦,“销魂人”当然指我自己。这里无论“销魂”还是“愁眉”、“黄昏”还是“月色”,意象用词都很传统化,与前面“无可救”、“相思豆”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句情景交合,写得相对含蓄些,“黄昏”、“月色”,点出时间,营造了一个销魂的背景氛围。

愁眉皱,秋云已去,春风未就——皱起忧愁的眉头啊!这秋天的云朵已经飘走,可和煦的春风却为什么还没有到来?顶真格上“愁眉皱”三个字再次出现,在语气上起了强调的作用,同时也引出了最后两句。最后两句虽在写景,但很明显是有寓意的。“秋云”有冷寂、孤单的意味,象征着我初萌情思前的孤独岁月;“春风”因为有一种暖意,它能让万物复苏,这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自评

此词上半阕颇具现代气息,语言显得俏皮,这有一定的新意。下半阕运用传统名词及意象,富有古典意味,这显然又有继承的层面。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相结合,正是此诗的一大特色。当然,限于当时水平,尚未能将两种风格融成一片,这使前后两半阕的感情不够谐调。最后,以“秋云”象征往昔的孤寂岁月,似乎也并不十分恰当。忆秦娥题解

此词作于2006年3月,是一首针对维所发的情词。长相忆。情怀无数烟波里。烟波里,芙蕖憔悴,清江水细。锦书托与飞鸿寄。飞鸿一去残云寂。残云寂,冬青有待,春风无意。自释

长相忆——长期以来我都一直深深地思念着她,挂怀着她!“长”,长久,有连绵、永恒的含义在;“忆”,既是回忆,也是一份想念、挂念。

情怀无数烟波里——因为想念她,我内心中涌出很多种感受来,这些感受又好像堕入了茫茫的烟波里。“烟波”,指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这一句显得有些朦胧,但从中传达出的那一份淡淡的失意之情,则是能让人体会得出的。

烟波里,芙蕖憔悴,清江水细——在那浩渺的烟波里,芙蕖正枯萎衰败,在慢慢凋谢,而清清的江水竟是柔细非常。“芙蕖”就是荷花;“憔悴”,枯萎、衰败的样子,也有困顿萎靡、忧伤的样子等意思。“烟波里”三个字用顶真,重复前面,但在词中也有特殊的作用,它使词的内容由抒情转向了写景。荷花衰败,显然是在秋初之时,这里点出了时间。“细”,细小、轻薄的意思,说水细显然指水质清、水流缓,这也喻示着我对恋人的用心像水一样清远纯真、绵绵不绝。

锦书托与飞鸿寄——我把书信托付给了大雁,让大雁去把信寄给令我日思夜梦的那个她。因为思念太深,又不能与之见面,于是想到“鸿雁传书”。“飞鸿”就是大雁,这里也可看出时间是在秋天。有一丝希望,便要去努力,这一句正写出了对恋人不懈追求的一份情感。

飞鸿一去残云寂——那大雁带着我的信飞走后,天空中的残云也就显得格外寂寞了。“残云”,残缺的云朵,不是那种大块大块的浓云,也不是有色泽美丽的彩云。一个“残”字,可以见出云本来就很失意、很憔悴,而如今连“飞鸿”也走了,那它更加孤独可悲了。“残云”可以说是我本人的化身,由此也可见我内心的孤寂怅惘。

残云寂,冬青有待,春风无意——寂寞的残云之下,冬青树始终如一地等待着;然而,和煦的春风对它却没有任何心意。“冬青”是指冬青树,这是一种挺拔秀气的常绿乔木。冬青、春风显然也有特定的喻义,冬青象征着自己用情真挚、矢志不渝;春风则象征着所爱之人及她能带给我的幸福感。这三句都用了象征手法,暗示了一份渴慕不可得的感情,流露出了深深的无奈与悲怅。自评

此词中的韵脚,像“忆”和“里”在词韵中分属不同的韵,按规则,一般是不能通压的,只因我在高三时对韵律所知有限,常常犯错韵的毛病,这似是一个缺憾。但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此词的韵脚,完全可以用今韵相对待,这样便又符合格律声韵了。

采桑子

题解

此词作于2006年4月初,是一首针对维所发的情词。其创作时间虽在春天,但词中的背景时间却应看作是在秋天。恍惚昨梦莺来去,知是秋华,却道春华,善感多思夜夜花。情钟自可小天下,人到天涯,心到天涯,随爱飘零处处家。自释

恍惚昨梦莺来去——昨天夜里,我迷迷糊糊的,好像梦见了黄莺鸟在飞来飞去。“恍惚”,迷迷糊糊、神志不清的样子。“莺”即黄莺鸟,一般出现在春天,它叫声婉转,长得灵巧,非常讨人喜欢。这里的“莺”其实也隐隐有心仪之人的形象在。

知是秋华,却道春华,善感多思夜夜花——我知道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可还一直把它当作是春天,我多愁善感,以至于每天晚上都会在梦中见到许许多多花样。“华”,光彩、光辉,也有时光的意思。“夜夜花”的“花”字也有多种含义,最直接的,它可以理解为花朵,但实在还有花样、美好的事物,甚至是漂亮女子的内涵。

情钟自可小天下——用情专一时,自然可以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变得渺小了。“情钟”也就是钟情,用情非常专一。

人到天涯,心到天涯,随爱飘零处处家——无论她到了哪里,我的心都会跟到哪里,她到天涯,我的心也就跟到天涯,我的心永远随她这个人流动,看似无主,是在漂泊,其实就我而言,只要心跟随着她,那便到处都是美好的,到处都是我温暖的家了。“人到天涯”的“人”,是指心仪之人,“到天涯”也就是离我很远,这里甚或有抛弃我、拒绝我的意思。这几句极写用情之痴,但情感很是积极。自评

此词上半阕表面看来自我陶醉,颇有一份得意之致,其实就中所蕴藏的情思,可以说是非常悲哀的。“知是秋华,却道春华”,明明已经到了秋天,却还在想那美好的春天,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明知希望已将破灭,却仍不舍不弃,对之抱有深深的幻想。梦中的美好代替不了现实的悲哀,理性的反思最终也阻止不了情感的扎入,这正是我在高三时感情、学业上出现的矛盾与痛苦。采桑子题解

此词作于2006年4月中旬,也是一首针对维所发的情词。玉烛洒尽相思泪,睡也灯灰,醒也灯灰,清晓伶俜不胜悲。痴情梦里犹呼爱,爱也阿维,恨也阿维,恨到三春雪乱飞。自释

玉烛洒尽相思泪——蜡烛燃烧着,最终流干了它那深情的蜡泪。蜡烛燃烧时本来是会流溢出蜡油来的,但这里将其拟人化,说它是在洒相思之泪,而且是洒尽了。一个“尽”字,说明蜡烛燃烧完了,同时传达出了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意。“玉烛”,就是蜡烛,古诗词中出现“玉”字,多半是对某样东西的美称,而并非实指玉石。

睡也灯灰,醒也灯灰——我睡的时候蜡烛已经烧完,只剩下灯灰了,而醒来的时候,看到的当然也还是这些灯灰。“睡也灯灰”四字可见我一直等到蜡烛燃烧完后才睡下,这里虽未提及睡前的行为,但从中已流露出了怅惘悲沉之感。“灯灰”一词两度出现,读起来会有适口感,同时“灯灰”中的“灰”,隐隐有“心灰”的一层内涵。因此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也融入了独特的感情色彩。

清晓伶俜不胜悲——早晨醒来后,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对着灯灰,内心中非常悲伤难过。“伶俜”,孤独,孤单;“不胜”,非常,十分。

痴情梦里犹呼爱——我是那么痴情,在梦里都还在呼喊着对她的爱。“梦里呼爱”,道出了用情之真炽、痴迷,不能自拔。这一句写到睡梦中的情景,有倒叙的意味。

爱也阿维,恨也阿维,恨到三春雪乱飞——我爱的是阿维,恨的也是她,甚至我对她的恨比对她的爱还要多,直恨得整个春天都下起了大雪。“三春”,孟春、仲春、季春,即整个春季。春天本来是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季节,但因为我内心苦闷,所以感觉整个春天都是大雪在纷飞。自评

此词虽在意象上也有追求传统的一面,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现代化的,下半阕直接写爱,显得非常露骨,这在古代是不多见的。此词在平仄声调上也不尽合律,“玉烛”的“烛”,“不胜悲”的“胜”,按古音分别是仄声字和平声字,这在词中是不合律的;但作今日普通话音调看,则是符合要求的。

清平乐

题解

此词作于2006年暮春。当时,离高考只剩下一个月了,测试频繁,压力空前,我内心也格外沉重。此词即抒发了这种低怆悲沉的心灵感受。流云飞雁,萧瑟秋风怨。独自徘徊离梦远,换得泪痕点点。可怜人事黄昏,沉烟落日销魂。滚滚眼前江水,殷殷作别青春。自释

流云飞雁,萧瑟秋风怨——云在飘浮,雁在飞翔,萧瑟的秋风像是人在悲怨。“流云”,即天上飘浮流动着的云;“萧瑟”,形容风吹树叶声,也有冷落、凄清的意思。这两句描绘秋天景象,一个“怨”字,着有人的感情色彩。

独自徘徊离梦远,换得泪痕点点——我独自一人在江边徘徊,感觉到原来的梦想是离我越来越远了,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哭了出来。“独自徘徊”结合后面的“眼前江水”,从中可见,我是一个人在江边徘徊的,前面“流云飞雁”等是我在徘徊过程中所见之景。“梦”指梦想、理想。

可怜人事黄昏,沉烟落日销魂——可悲的是,我眼下的处境就像是这黄昏时的景象;烟霭低沉,夕阳落山,一切都悲伤到了极点。“人事”指人的离合、境遇。“黄昏”,既有时间很晚的意思,也有尘埃落定、木已成舟的喻义。“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因为当时已处高三末期,偏科定势、成绩注定,失败已是不可挽回,所以有“人事黄昏”的慨叹。

滚滚眼前江水,殷殷作别青春——我眼前那江水滚滚而去,它这是在忧伤地告别着青春啊!“殷殷”,忧伤的样子,《诗经·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江水流逝,等于是时间在流逝,高考已经逼近了,往日的岁月已不可追回,我与青春也已无缘,叹江水亦是悲我自己。自评

此词作于暮春,但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则分明是在深秋时节,这里好像显得不真实。事实上,我写词的目的是要抒发内心中的苦痛,而不在于刻画景物。“深秋”给人萧条、肃杀之感,更符合我当时的心境,所以我要借深秋画面以抒情。这是一种因情生境的表现手法,与传统意义上的见景生情是有区别的。

平湖感怀

题解

此诗作于2006年暮春。所谓“平湖”,其实是指我村子前面的河蚌塘,那是一个人工挖起来养河蚌的湖,我常在湖边散步。这个湖好像也没有一个名字,我便叫它“平湖”了,这样听起来更富古典情韵。“感怀”,就是有所感触的意思。平湖脉脉水,风过起涟漪。残月摸云照,啼鹃泣树悲。三年万眷泪,四海一情痴。苦恨忧心郁,今生谁叫知?自释

平湖脉脉水,风过起涟漪——平湖的水原本是平静的、含情脉脉的,风一来后,它就泛起了一阵一阵的波纹,再也不能恢复以前的平静了。“脉脉”,凝视、含情相望的样子,其音同“默默”,事实上也确实包含着沉默无言、平静安宁的意思;“涟漪”,细小的波纹。首联描绘平湖的水面,但写景中有象征意味。“脉脉水”象征着我起初较为平静而又盼望着恋情的内心世界。“风过”意味着心仪之人的出现。“起涟漪”指我遇见心仪之人后,内心涌动,再也不能平静了。就意蕴而言,这两句其实和冯延巳《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很相近。

残月摸云照,啼鹃泣树悲——天上那残缺的月亮在云中穿梭着,月光透过云层依稀照下来;杜鹃鸟在树上不住哭泣、悲啼着。这两句写我在平湖上的所见所闻。写残月在云中穿梭,用了一个“摸”字,体现出残月的多情。一个“泣”字,写出杜鹃鸟叫声的悲戚。残月、杜鹃都是凄清悲冷的意象,因此这两句显得格外悲抑低沉,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中折射出了我内心的凄哀。

三年万眷泪,四海一情痴——三年来因为你,我流了上万滴眷恋的泪水;偌大一个世界上,恐怕只有我这么一个痴情人了吧!“三年”指

高中

三年;“眷”有眷恋、思慕的意思;“四海”,五湖四海,指整个世界;“情痴”,感情深挚、用情专一的人。这两句转为抒情,联中数字的运用值得关注,“三年”、“四海”将时空拓展成了很大的面,而“万”和“一”则能见出我用情的专一、深挚。

苦恨忧心郁,今生谁叫知——我抑郁的内心忧愁抱恨,痛苦万分,可这些到底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苦恨忧心郁”也即心苦、心恨、心忧、心郁,这些都是我在高三末期的真实情感。心中忧愁、抑郁,假如有人能理解,能来安慰,或许又能缓解一下其中的痛苦,但可悲的是从来就没有一个真能理解我、帮助我的人。这一联写得很是沉痛,就内容而言已经超出了专写恋情之悲。自评

在我印象中,高三时好像有位同学看了此诗后,曾说:这写的是情诗,怎么给人感觉有杜甫诗的味道。当时我听了,深以为然,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现在一加分析,倒是能说出几点理由来了。首先,从思想情感上讲,此诗的基调比较悲沉,这与老杜诗沉郁的风格很相接近。其次,从艺术手法上讲,此诗前景后情的布局格式,写景而使之染上了一层意象化色彩,全篇实字使句式结构凝练等特点都与杜甫律诗很相像。因有以上几个相似点,此诗之有杜味,也就并不奇怪了。

忆王孙

题解

此词作于2006年暮春,词中表达了一种对岁月匆匆、时光难留的感慨和人生不常、繁华易歇的惋伤。东风昨染映山红,喜笑当时春兴浓。回首光阴憔悴中。怨匆匆,和梦人生总是空。自释

东风昨染映山红——昨天,春风把满山的杜鹃花都染红了。“东风”,春风;“昨”,昨天,但也有前段日子的含义;“映山红”,花名,即杜鹃花。这一句用了拟人修辞,写春日里杜鹃花开。

喜笑当时春兴浓——东风把映山红染红的时候,漫山遍野一片春意,生机勃勃、喜气洋洋。“喜笑”,指映山红开花后,仿佛咧嘴在笑,十分高兴。“当时”一词隐藏有回忆的成分,回忆昨日的美好,也就暗示了今日之惆怅。

回首光阴憔悴中——花开了之后,就会慢慢老去,以至枯落;回想起昨天花刚开放时,兴致之高、春意之浓,怎不让人生光阴易逝之感呢!“回首”,回忆,回顾。“憔悴”,本形容人瘦弱、脸色不好看,这里借以形容时间走逝、映山红老去。

怨匆匆——真感慨、怨愤时间的匆匆啊!“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这三字一下,全词埋怨光阴、悲惜生命的用意,显得更突出了。

和梦人生总是空——岂止映山红,其实人也一样,人生就像是一场梦,什么都是空的。前面写映山红,事实上也是在写人生,在无情的时间面前,什么精彩辉煌、理想意志,一切都是空的啊!这一句显然流露了更大的消极无奈之情。自评“映山红”与“杜鹃花”,本是同一种花,没有差别。但从字面上看,“杜鹃花”三字中有“杜鹃”字样,容易让人想到杜鹃鸟,进一步想到杜鹃啼血、望帝春心的典故,“杜鹃啼血”是比较凄厉、悲沉的。因此“杜鹃花”三字,在语码上讲,感情色彩是悲凄、低抑的。而“映山红”三字,从字面上看,能让我们联想到满山的红花,进而感受到春日里的生机活力,其感情色彩显得活泼、张扬。此词开头要表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与美好,因此择用“映山红”,而不选“杜鹃花”。事物一样,但名称不同,流露的感情也就会不同,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调笑令

题解

此词作于2006年5月初,是一首咏物词,咏的是孤雁。孤雁在古典诗文中是一孤独凄凉的形象,盖大雁南飞本是秋时景观,给人萧条、凄清的感受;同时,雁又为群飞之鸟,一旦失群孤飞,便觉得可怜。此词通过孤雁一形象的塑造,抒发了我本人在高三尾期时无所归依、凄楚茫然的心境。孤雁,孤雁,孤雁徘徊天远。嘶南嘶北声凄,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寒柳断塘无数。自释

孤雁,孤雁,孤雁徘徊天远——一只孤零零的大雁在无边无垠的高空中徘徊飞翔。开头即点出所咏对象“孤雁”。“徘徊天远”,说明孤雁无依无助,不知所归,迷失在了漫无边际的高空中。

嘶南嘶北声凄,东望西望路迷——此雁或向南嘶叫,或向北哀鸣,期待得到同类的回应,但虽嘶得声凄力竭,终也无济于事;它又东盼盼西望望,可是不仅不能盼到同伴,反而更觉得天地广大、此身无依。这两句写孤雁顾盼嘶叫,中间夹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字,从中可见孤雁向上挣扎的精神和四处无着、孤身可怜的惨况。

迷路,迷路,寒柳断塘无数——迷路了,迷路了,望不到自己的同伴,只隐约瞧见断塘上那无数的寒柳。前面“路迷”二字,一反而成“迷路”,“迷路”叠句,语气加重,给人以顿挫之感。最后一句本写作“知向那边心去”,后来才斟酌改转。“知向那边心去”一问作结,直透胸臆,并非不好,但读来终觉浅率直露。而“寒柳”句写“塘”曰“断”,写“柳”曰“寒”,“寒”、“断”二字喻示孤雁希望的破灭,语意含蓄,似更可取。自评

老杜《孤雁》诗:“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韦应物《

调笑令

》词:“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很明显,我此词在思想内容上是模仿老杜《孤雁》诗的,而在用词谋篇上则是学韦应物《调笑令》词的。词中“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十个字更是直接摘自韦词。此词虽有学习模仿处,但能充分利用词牌特色,积极发挥意象作用,总的看来,倒也较为可喜。调笑令题解

此词作于2006年5月。分数,分数,牵挂学生肠肚。心坚不畏焦劳,一意只愿考高。高考,高考,逼迫少年心老。自释

分数,分数,牵挂学生肠肚——分数啊分数,无时无刻牵挂着天下学子的肠肚!开头“分数”一叠后,直奔主题。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说分数“牵挂学生肠肚”实在也不算什么夸张。只是作为学生,本应该天真向上、富有活力,叫他们整日牵肠挂肚,未免有些不正常。

心坚不畏焦劳,一意只愿考高——学子们内心坚毅,不怕劳苦,一心一意只想把分数考得更高一些。这两句中,“一意”是关键词,“不畏焦劳”地学习,把分数考高些,这本没有错,但不能“一意”。分数考得高,不见得有真知识,真才能;作为学子也应该有别的价值取向在,如德业的修进,生活技能的提高等。

高考,高考,逼迫少年心老——高考啊高考,都快把少年学子的心灵给逼老了。转应格上把“考高”二字位置一换,变成了“高考”二字。两个“高考”,仿佛一道圣旨下来,大有不可违抗的魄势。说“少年心老”,原因有二:第一,作为学生,在高考指挥棒下,精神压力大,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无乐趣可言,缺乏童心;第二,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缺乏生气、活力,给人暮气沉沉的感觉。自评

此词的填作,仅是我当时作为一名学生,道出个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一些切身感受。全词但发议论,而不作情景语,这对诗歌体裁是一种背离,但从另一角度看,此词有类杂文,未尝不也是一种突破。

风定

题解

此诗作于2006年5月底。全诗抒发了自己长期抑郁苦闷的情怀。风定莺声碎,月残花影颓。幽思嗔酒薄,久寂怕人陪。自释

风定莺声碎,月残花影颓——风停下来后,黄莺鸟的叫声断断续续的,令人不忍听闻;在残月黯淡的光照下,花儿的影子显得模糊不清。“风定”就是风停止、风歇下来了;“莺”是黄莺鸟,“莺声碎”指黄莺的叫声凄咽、断断续续;“月残”,月有残缺,也指月光黯淡;“颓”,委靡,引申指花影模糊不清。这两句运用对仗,描绘了一个凄幽的环境;“残”、“颓”等字,也暗示了主人公低沉、委靡的心境。

幽思嗔酒薄,久寂怕人陪——主人公内心苦闷,只恨所喝的酒,味太淡了;长期寂寞,都让他害怕真有那么一个友人来陪伴了。“幽思”一词有两种词性:一是动词,作深思解;一是名词,作郁结的情思解。这里,无论名词动词,都解得通,但主要作郁结的情思解,说我内心苦闷、压抑。“嗔酒薄”,嗔恨酒太淡、度数不高,因为酒味淡,所以不能喝醉,解去千愁。“久寂”句似乎违背人情,长时间的寂寞,应该希望有人来陪伴才好,可却说是“怕人陪”;这样写,正话反说,从反面表达了自己对友情、对爱情的渴望。自评

在古代诗人中,我对杜甫特别偏爱,诗也受其影响最深,这不仅体现在五七律,同时也体现在五绝上。杜甫绝句,喜用全对,意境较实。此诗也有这些特点。

菩萨蛮

和幼安之郁孤台题解

此词作于高考考场。记得我们届2006年浙江高考的语文作文为话题作文,话题的大致意思是让我们在“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两种观点中选一种,然后就所选观点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我是选择了“生无所息”的,所写作文主要讲人应该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并以李白、辛弃疾、惠能为例阐释了“功利”、“道德”、“天地”三个境界,同时,我在阐释三种境界时,作了三首和作,即《和青莲之凤凰台》一诗,《和惠能之明镜台》一偈,以及这首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一词。这三首和作中,《和青莲之凤凰台》及《和惠能之明镜台》两篇作品,我以为写得不是很好,所以此后并未加重视;而这首和辛幼安的《菩萨蛮》词则写得大气堂堂,很有声势,虽不反映我本人的思想,但应该讲是首不错的作品。高考结束后,我凭印象录制了此词,后来又经过几次修改,即成了现在的面貌。

此词是站在辛弃疾的角度写的,所以理解的时候,就不能拿我的立场分析,而要放在辛弃疾身上去看待。写辛弃疾,本是为了通过他而阐述道德境界,此词写的是一份爱国精神,这显然符合道德境界的层面。

辛弃疾原唱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五千里滚黄河水,八千万洒南朝泪。何处得心安?巍巍立泰山。泰山金虏住,有志非能去。国破剩愁余,剜心示鹧鸪。自释

五千里滚黄河水——遥遥五千里滚的是黄河之水啊!“五千里”,从黄河的长度落笔,“五千”作为数字,还容易让人联想到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滚”字,描绘黄河水的奔腾不息,无可阻挡。“黄河”,既是实写黄河,同时它也是华夏民族的象征。这一句壮阔激越,能激起中国人的民族气概和豪情。

八千万洒南朝泪——八千万大宋的百姓,正因朝廷的偏安而洒泪哭泣着。“八千万”指沦亡区与南宋统治下所有百姓的数目。刚才是数字“五千”,这里来了个“八千万”,数目更大,气势也更高。“南朝”,指南宋朝廷。一个“洒”字,可见泪流之多,这将亡国百姓及词人(这里指辛弃疾)内心的痛苦、悲愤之情表达了出来。“南朝泪”与前面的“黄河水”相对应,让人感觉“南朝泪”既是“黄河水”,“黄河水”亦是“南朝泪”,水与泪打成了一片。

何处得心安?巍巍立泰山——到哪里才可以让我(辛弃疾)的内心安适,只有威武崇高地站在那雄伟的泰山之巅啊!“泰山”自古乃帝王封禅之所,是国家社稷的一大象征,它可以认作是当时大宋的代号,然而当时的泰山像黄河一样,也已在失陷区范围内了,泰山被占,正说明了国家之危亡。“巍巍”,高峻的样子,形容威武、崇高。这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词人(辛弃疾)和大宋百姓的心声,内中隐含着极强的信心,有豪迈、奋发的精神风范。

泰山金虏住,有志非能去——泰山成了金人的领土,我(辛弃疾)虽有收复的志向,但却不能去啊!“有志”句隐含着很大的悲慨。为什么不能去呢?盖朝廷当权派偏安一隅、不思上进,一味妥协投降,千方百计阻挠主战派也。这十个字,反映出了历史现状,也表达了词人(辛弃疾)对主降派的痛愤之情。

国破剩愁余,剜心示鹧鸪——国家破亡,只剩下我(辛弃疾)的愁思了,我要挖出我的心来,给那鹧鸪看看!“剜心”一词用了比干的典故。《史记·殷本纪》:“(比干)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剜心”也就是“剖心”,这里借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贞不贰和内心的无比伤痛。“鹧鸪”一词也有特定的含义,首先,鹧鸪的叫声很像是人在说“行不得也哥哥”;其次,《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向南,其志怀南,不徂北也。”此处用鹧鸪一意象,表达词人(辛弃疾)对大宋的一片忠贞之情。自评

我此词和稼轩原唱一样,通篇都洋溢着爱国之情和悲愤之意,若论雄浑奔放,则我词还要在辛词之上,但我词缺乏辛词的沉郁顿挫感,不及它有意内言外的深层妙蕴,也就是说我词过于慷慨淋漓,缺乏了词本应有的那种幽微要眇的美感特质,这是我不及辛词之处,同时也是此词的不足所在。高中题解

此诗作于高三结束后的暑假里,就全诗内容而言,也确实有总结高中三年之意。高中岁月稠,转眼过三秋。回看昔时乐,堆成今日愁。自释

高中岁月稠,转眼过三秋——高中时的日子感觉好像很多,然而转眼间这三年就匆匆过去了。“稠”,多、密,引申形容时间之长、日子之多;“三秋”,三年。这两句乍看之下,似乎有些矛盾,第一句明明在说高中时的岁月多,可第二句却说高中里的日子过得快了。说日子过得快,应该感觉高中岁月少才是!其实,第一句说高中里日子多,偏重于读书时的感受,而第二句说时间过得快,则偏重于写诗时的感受。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回看昔时乐,堆成今日愁——回过头来看看高中时的日子,感觉那时还是过得挺快乐的,然而那些快乐都变成了今天的痛苦愁闷了。高中三年虽说学习比较辛苦,但此一期间,我学了不少知识,结交了许多同学好友,也遇到了心仪的女孩子,所以说是“昔时乐”。然而,高考失利,感情挫灭,同学各奔天涯,一切美好事物都破碎支离,这些都可谓是“今日愁”。自评

此诗篇目短小,语言浅近,本身内容也但为抒发我高考后一己之感受,因此表面看来其思想性有限。然而,此诗无意中触探到了人的一种共感,即对同一经历或事物,当时的感受与日后回顾时的体会,往往有较大的出入,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这一点,我以为是值得关注的。

唐多令

题解

我的高考分数差二本线四分,最终我选择了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这个民办三本院校。2006年9月,我步入大学校门,开始了新的生活。此词便是我大学阶段的第一篇作品。词中抒发的情感不仅保留了高中阶段的高考、情感挫伤之痛,而且又新增了客居他乡、一事无成的惆怅。连日雨蒙蒙,客心惆怅中。算流光、一去匆匆。只叫今生随梦幻,天下事,尽成空。雁字伴西风,池莲卸萎红。叹多情、当世难容。那更迷茫偏命薄,无边恨,有谁同?自释

连日雨蒙蒙,客心惆怅中——走进大学的校门后,一连好几天都下着濛濛细雨,日光不见,作为一名异乡之客,在这种环境下,我的心情实在灰沉沉的。词以写景开头,描绘了一个压抑的天气氛围。天气往往能影响人的心情,所谓“客心”,在爽朗的天气下,一般不会有多大伤感,但在连日细雨的天气下,就很容易产生思乡悲己之情了。

算流光、一去匆匆——回往过去,那时间流走得真是太仓促、太匆忙了。此句哀叹时间匆匆。“算流光”的“算”字,有回想、回顾的意思。

只叫今生随梦幻——那逝去的岁月、过往的人生真的像是一场梦幻啊;不只过去是梦幻,就让以后也像梦幻一样,让它去吧!这两句控制不住情绪,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悲慨。

天下事,尽成空——不止是自己的人生,世上的一切不也都一样嘛,都是一场梦幻,逝去之后不都成空了!这两句以悲观之眼看事物,使天下之事都着我的感情色彩,都充满了悲沉无奈。

雁字伴西风,池莲卸萎红——金秋之际,寒意渐起,西风渐盛,东风势消,大雁等候鸟由北回南,池塘里荷花也慢慢凋零,卸去了她那件已经萎败的外衣。“雁字”,结伴飞翔的雁群,因大雁飞行时,排成“一”或“人”字行,故有此称;“卸”,卸去,凋谢。西风吹雁,池莲萎谢,这样的景色,自然也是萎靡不振,一派消沉,与自己当时的心境很相契合。

叹多情、当世难容——悲叹自己多情多感,竟不能被当今这个世界所容纳。这两句又作抒情慨叹。

那更迷茫偏命薄,无边恨,有谁同——迷茫一世,命薄今生,那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绵绵恨意,在这个世界上又有谁能和我相提并论?“那”,同“哪”,表示反问。自评

此词用语直白,情与景的结合比较恰当,这些算得上是优点。但此词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辞尽意断,过于决绝,没有给人回味的余地。其次,上下半阕过多抒发苦闷之情,给人有繁复之感,不够精练。最后,此词思想过于低迷消沉,给人一蹶不振的感受。因此,综合来讲,此词算不得优秀。但作为一首诗歌作品,它记录了我在初入大学时的特殊心境,显然也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菩萨蛮

题解

到合川读大学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与父母乡亲这一别至少也要四个月。身居他乡,饮食起居未便,一点客愁乡思在所难免。这首作于初入大学不久的小词便抒发了这份思乡思亲之情。秋风不念花凋切,三更梦断家乡月。坐起看浮云,浮云如我心。愁多漂泊泪,离别亲人贵。细雨入晨昏,寒风嘶独身。自释

秋风不念花凋切——寒冷的秋风毫不顾念已在凋谢的花朵,刮得非常迫切、无情。“念”,顾念、怜惜;“切”字形容的不是“花凋”,而是“秋风”,意为迫切、峻切。这一句点明时节,营造了一个肃杀、萧条的环境气氛。

三更梦断家乡月——三更半夜之时,我突然从梦中惊醒;醒来后,看到了那来自故乡的月亮。太白《忆秦娥》词有“秦娥梦断秦楼月”,此句从中化出。“梦断”的“梦”,结合全词的精神,大概是梦到了家乡和亲人;自己的乡梦破了,本身就有一层痛苦之意在;至于“断”字,有突然惊觉、心神俱猝的含义,由此更可见情感之真挚迫切。

坐起看浮云,浮云如我心——梦断醒来后,我再也睡不着了,干脆坐起来看那天边的浮云;浮云漂泊无依,孤孤单单的,那不很像我自己,很像我孤独的心灵!李白《送友人》诗“浮云游子意”,将浮云比作了游子,此处“浮云”也有相同的用意。这两句就景作比,且用了顶真,艺术上有一定特色。

愁多漂泊泪——我本就多愁善感,现在远别了家乡,形如漂泊之人,那我的忧伤、我的眼泪自然也就更多了。这一句凄凄哀哀,言“愁”言“漂泊”,很有林黛玉“飘泊亦如人命薄”的意味,但就词质而言,失之浅率,味乏醇厚。“漂泊”一词显得矫揉造作,给人无病呻吟之感。

离别亲人贵——和亲人远离了,才真正体会到了他们的好,知道他们对我而言有多么重要。这一句算是道出了人之常情,和身边之人在一起的时候,没多大感觉,甚至还会厌嫌他们;而一旦分别,你才会感受到他们的好处、他们的重要。

细雨入晨昏,寒风嘶独身——清晨,不知不觉竟下起了濛濛细雨,寒冷的秋风正瑟瑟吹着我孤独的身子。“晨昏”指早晨和晚上,这里有偏义性质,意思单指清晨。刚才说到“三更”,现在已是清晨,可见这后半夜我是没有睡,一直在看云思家了。自评

思乡之作,古贤喜用明月等景物起兴、烘托,如太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此词点到了“家乡月”,也借月表达了我对家乡的一片思念之情。词中不仅写到月,还写到了“秋风”、“浮云”、“细雨”等,这些景象都与我本人的情感交合在了一起,这使全篇形象可感。但此词笔调多写自己的孤单,显得有些局促小我;篇中措辞下字也尚欠精炼。

山花子

题解

此词作于2006年11月。此词的填作,有一段缘起。一日,珂姐发了条短信过来,说她很喜欢“雅兴一来诗下酒,豪情一去剑赠人”一联,希望我能把它纳入整一首词作中。我粗略一看残句,气度不小,对仗也还工整,分明是一副七字联。但仔细一分析,便发现不仅对仗大有问题,这个豪情气魄也有不当之处,甚至是自相矛盾。因此,我就回给她说,诗句倒也不错,“诗下酒”这三个字,雅兴确实很高,但这只是上联;至于下联,“豪情一去”,那不就没有豪情了嘛;“剑赠人”,那自己又怎么办?这跟上联不是不和谐了,所以有问题。再说对仗,“一来”、“一去”,你以为很工整,其实是大笨伯。首先,对仗是忌讳上下联出现同一个字的;其次,对仗也讲究平仄,下联的“赠”字,本当用平声字,一个仄声字出现就很不和谐了。所以说,对仗也存在问题。珂姐看了之后,便要我修改,然后再完篇。于是,我对下联稍作修改,结果动了三个字,本来“豪情一去”,我让它“豪情不灭”;本来剑要给别人,我现在让它仍旧跟随自己,把“赠”换为“随”。这样一改,原来雅兴、豪情之间的矛盾没有了,“随”这个平声字在音律上也很和谐,又避免了两个“一”这样的对仗大忌。尤其是“剑随人”,很有太白“剑客”、“游侠”的风味,与上联中的“诗下酒”统一了起来,共同刻画了一个鲜明的形象。改好后,珂姐一看,较为满意。

这一联是搞定了,但下面还要让它完篇,这又是个大问题。首先是诗歌体裁,这一工整的七字联一般最好是放到七律当中,当然有几个词牌也是符合要求的,既然珂姐指定填词,也就只好在词牌中选择了。当时,我粗略一想,词牌中能放七字联的,有“山花子”和“浣溪沙”。于是,我再让珂姐选择。她也不了解这两个词牌究竟有什么差异,随便选了个“山花子”。

体裁词牌是选好了,但真要完篇却也不容易。尤其是风格这一点,看过我的词的老师同学都知道,我还是属于婉约型的,豪言壮语的作品虽然也有几首,但终究少得可怜,所以要把“雅兴一来诗下酒,豪情不灭剑随人”这样的诗句和自己的风格并起轨来,确也是个挑战,尤其是这样豪迈的场景不好布置。有趣的是,那天,我的几位舍友去了合川钓鱼城游玩,说起了那里的风景气象。钓鱼城就是蒙古大汗蒙哥战死的地方,那儿高峡急湍,险关要隘,激壮异常;如今成为旅游景点,人文气象渐浓,文人在此吟诗作对,确也符合雅兴之致。以此场景作为全词基底,倒也恰当。其时,我尚未真去过钓鱼城,但诗歌作为艺术,允许假设虚构这样的条件。于是,再三忖度,最终填作了此词。两出新山染碧云,一绢浊浪赴天门。畅望鱼城飞气象,把金樽。雅兴一来诗下酒,豪情不灭剑随人。笑数平生多少梦,傲青春。自释

两出新山染碧云,一绢浊浪赴天门——两座大山像春笋般拔地而起,清新翠绿的山峰上触云端,似乎把云气雾气都染成碧绿色的了;两山之间,一条大江奔腾不息,行色匆匆地赶赴远方的朝天门。“天门”,朝天门,是嘉陵江汇入长江的入江口,也是重庆的一大景点。这两句摘要描写了钓鱼城的所处环境,虽然压韵,但仍以对仗的形式出现。句中“染”字,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峰入云端的壮美景象;“绢”字运用比喻,写出嘉陵江在两山的夹抱中修长绵远的态势;“浊”字体现江水湍急,行色匆匆,与“赴”字共同增强了钓鱼城的动感活力。

畅望鱼城飞气象,把金樽——主人公怀着畅快的心情,望那气象飞腾的钓鱼城;不时,他还举起酒杯,喝上一杯美酒。“畅望”句用“飞”字概括了钓鱼城的风貌。一个“飞”字既形容了钓鱼城飘然飞腾的气象风貌,也表现出了主人公内心的豪情雅意。外部的景象潇洒壮丽,人的心胸也会为之一阔。内心激越,有酒便更能助兴了,于是接上“把金樽”,这短短三字承上启下,带出了珂姐让我纳入篇的一联。

雅兴一来诗下酒,豪情不灭剑随人——雅兴一来之后,主人公诗兴大发,作出诗来,并用诗篇作为下酒的菜肴;他豪迈奔放的情致从来不曾消退,就像宝剑一直跟在身边一样。一杯酒,一首诗,以诗下酒,显示出了主人公的雅兴与不凡。古人以剑作为身份的标志,有剑随身,给人不一般的风范,如此一副游侠诗客的风貌便显现了出来。

笑数平生多少梦,傲青春——今后的人生中,还有许多美好的梦想要去实现,面对佳景,主人公笑着把这些梦想一一数计;同时,他将以年轻作为自身的骄傲。“傲青春”,也就是以青春为傲,所谓年轻就是资本,一切梦想都可以去追求。这两句抒发了青年人应有的向上风气,展现了积极的人生观。自评

此词境界开阔,条理清晰,且展现了豪迈积极的人生观,应该说不失有可取之处。但是,此词作为一首他人要求之作,毕竟难免存在刻意、造作的弊端,因此抒情浅显,词境不高。

秋晚思丽丽

题解

走进大学的殿堂已有两个多月了,合川的饮食住宿、大学的生活规律也都已经慢慢适应了。大学没有高中时的紧张与压力,因此我的心境也由苦闷渐渐转向了怡然。生活舒坦了,诗词创作却就此懈怠了下来。我生怕自己的诗歌功力反不如初,便向珂姐述说了这一烦恼,并希望她能出题考验一下自己。于是,姐姐就规定了内容,限制了条件,让我完成。要求是:体裁七律,压ang韵(她还不知道ang韵在平水韵中分上平声江韵和下平声阳韵),内容为思念丽丽,格调为淡淡的忧伤。

记得当时我是在上《政治思想》课的,因为内容无聊,所以课上不久便和姐姐短信聊天,说起自己的诗歌退步。姐姐出了题后,我便进行构思酝酿。最后整节课上完,七言八句也完成了。

丽丽,初三同学,长得秀色可餐,惹人怜爱,当时对之不免垂涎。这个曾经跟姐姐提及过,所以她出了这样的内容要求。红叶萧萧倚晚阳,飞鸿千阻杳茫茫。四时微笑连晴翠,一载同窗惹粉殃。病体还思身影倩,多情谁解我心伤?低吟泪罢空回首,寂寞偏闻淡菊香。自释

红叶萧萧倚晚阳——枫树靠着斜阳,它的叶子为风所吹,正发出萧萧的声音,轻轻飘坠。“红叶”指的是深秋时枫树的叶子。“萧萧”,拟声词,形容风吹叶落的声音。“倚”,倚靠,靠着。“倚”字在句中,使句子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如上;第二种解释便是我本人倚着晚阳,看到萧萧的红叶。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典型的秋意图,在写景的同时,也衬托出了情感的哀愁。

飞鸿千阻杳茫茫——到了深秋,本该有大雁飞来,但我重庆这儿,本就是山城,周边又多崇山峻岭,鸿雁受到阻隔是来不了了。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写鸿雁不能来,等于是说我和丽丽音信不通。正是这音信不通,勾起了下面的思念之情。

四时微笑连晴翠——丽丽一年四季都微笑着,而且微笑起来特好看,那笑容仿佛和晴光下的草原连在了一起。“晴翠”,晴天阳光下的绿草,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诗有“晴翠接荒城”。这一句写我想到了丽丽的娇美可爱,句中没有直接刻画容貌,但丽丽的美貌自然显露,甚至还透露出了她性格的乐观、真纯。

一载同窗惹粉殃——我和她做了一年的同学,结果倒好,惹来了相思之灾。前一句写丽丽的娇美可爱,这一句便理所当然地写到了我对她的一份心动。“粉殃”是臆造的一个词,意为粉红色的灾殃,借指相思之灾。

病体还思身影倩,多情谁解我心伤——现在虽然生着病,但仍时刻想着她那优美的身影;我因为多情而心伤,可这又有谁能理解呢?这个“病体”,并非真的身体不好,而是指相思成病。姐姐要求此诗的格调为淡淡的忧伤,这两句感情较为浓厚,已经超出了“淡淡”的要求了,但因前面一联较为开朗、俏皮,淡化了这一联的忧愁,所以综合来看,还是符合要求的。

低吟泪罢空回首,寂寞偏闻淡菊香——面对秋景,想起丽丽,我吟诵、哭泣了一番;哭罢,我回过头去不再看那晚景了;可这一回头,却偏偏又闻到了一阵阵淡淡的菊花香。这尾联进一步抒情,“低吟”指自己看到“红叶萧萧”这副晚景时,口中轻微的吟诵;“泪罢”指想起丽丽来,内心伤痛,忍不住轻声哭泣。“低吟”与“流泪”之间,有一个时间递进过程。“寂寞”句提到菊,菊也为秋时景象,同首联中的“红叶”、“飞鸿”相照应。自评

此诗具有应制性质,难避造作的痕迹,如颔联中出现“病体”、“心伤”字眼,显得有些矫情。但全诗意脉清晰,出语清畅,竟也颇有可观。难怪乎姐姐看后深表满意,说我的水平没有退步。

更漏子

题解

此词作于2007年2月14日。

此词及下面《

南柯子

》一词的填作,有一段有趣的缘起。2月12日晚,我约珂姐去临浦西施公园玩。在公园里,珂姐与我谈论起诗词,她责备说我的情词写得太失意痛苦了,读了让人窒息。我说,这真是冤枉啊,我感情受挫,你叫我怎么填出圆满得意的情词来;倘若我感情上真幸福了,填几首得意的词,还怕不容易?珂姐听后,笑了笑。我又说,要是不信,好,我现在就拿你做模特,写几首圆满的给你瞧瞧。因为有这一说,所以我作了《更漏子》和《南柯子》二词,当然填词完工已是两天后的事了。杏花亭,红木凳,更接蟾光助兴。牵玉手,对明眸,开心魂不收。草依依,风细细,偏爱鸳鸯戏水。心语蜜,恋情深,良宵值万金。自释

杏花亭,红木凳,更接蟾光助兴——在杏花亭里,有一对亲密的恋人坐在一张红色的木凳子上,这时恰有那月光照下来,好像是给这对恋人助兴的。开头“杏花亭”三个字,点出幽会的地点。“红木凳”指亭中红颜色的木头凳子,红色给人有一种温暖、亲密的感受,这与恋人谈情说爱的氛围是相协调的。“蟾光”就是月光,有月光当然是晚上了,这点明了时间。这三句描绘了一个清幽、别致的幽会环境。

牵玉手,对明眸,开心魂不收——这男主人公牵着恋人的手,看着恋人的眼睛,心情快活得仿佛连魂儿都没有了。“玉手”,洁白如玉的手;“明眸”,明亮的眼睛。这里虽没有直接写到女主人公,但可以想象,她也应该同样的快活开心。

草依依,风细细,偏爱鸳鸯戏水——柔细的风轻轻吹来,亭子外的小草微微摇摆,这些都很美好;但最叫人喜爱的,还是那水上正嬉戏着的鸳鸯鸟。这三句写所见的亭外之景。微风、小草、鸳鸯,都很柔美、和谐,与前面的杏花亭、蟾光能统一起来。

心语蜜,恋情深,良宵值万金——这对恋人正甜蜜地说着各自的心里话,他们的恋情非常深挚,唉,这样美好的晚上对他们而言,真是值万两黄金啊!这三句语言虽然清丽,但意义上讲不是很好,尤其是最后一句,说美好的夜晚能值万金,显得笨拙庸俗。自评

此词色彩鲜明、抒情浅近,无论内容还是语言,都有点像花间词,但花间词一般比较浓艳、绮靡,而我此词则相对轻快、活泼些,因此仍有较大的不同。此词虽无什么寄托、境界,结尾甚至出现败笔,但通篇看来,景象优美,情韵真率,仍不失有可取之处。南柯子题解

此词与前面《更漏子》的写作时间、背景同,也描绘了一对恋人的亲密幽会。细柳追风舞,清波映月流。野芳寂石伴闲愁,堪羡玉人和我话轻柔。搓手花兼草,回眸喜带羞。两心相悦反身幽,偷得人间最乐也无求。自释

细柳追风舞,清波映月流——细细的柳丝在微风的吹拂下飘舞起来了;河水清澈、微波粼粼,而天上的月亮此刻正倒映在这清波上,伴着河水缓缓而流。这两句写景,布置了一个清新、雅致的幽会环境。“细柳”句不说“风吹细柳舞”,而从反角度说是细柳在“追”风,这样换角度思维,给人不一般的感受。

野芳寂石伴闲愁——那些野花石头,都孤单寂寞,正和闲愁作起伴来。这一句仍是写景,但却用了拟人手笔。句中客观存在的“野芳寂石”和抽象的“闲愁”做起伴来,看似奇怪,但这样写使景物染有了人的情感,显得生动有趣。

堪羡玉人和我话轻柔——野芳、石头它们闲愁无聊,所以羡慕美人和我的亲密接触、谈情说爱。“玉人”,容貌美丽的人。这一句通过写野芳寂石的羡慕,点出了玉人和我的幽会事件,这在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搓手花兼草,回眸喜带羞——这玉人有点害羞,两只手不知所措,有心无心地摘点小花小草来玩弄,但她动作很细微,只是轻轻地搓动,不敢太声张;她侧着脸面,却又不时回过头来看看,看时既含喜意,又带着几分羞涩。这两句主要是对玉人的动作、神态作了简单而又细致地刻画描写。

两心相悦反身幽,偷得人间最乐也无求——两人之间心心相印,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心与心相互沟通带来了无比的快乐,此刻只感到身外的世界一片清幽,仿佛不存在了;在人世间能获得这样的乐趣,实在令人对别的事物再无所求了。这两句写恋人在幽会中,彼此内心的快悦。一个“偷”字,说明快意浓烈,而机会难得,也反映了恋人对这种快乐万分珍惜。自评

此词通篇压“尤”韵,“尤”韵给人有优雅、温柔、清幽的感受,这与全篇的基调是一致的。全篇八句诗,每一句中都可以找到某种对应关系,上半阕的柳和风、波和月、野芳和寂石、玉人和我,下半阕的花和草、喜和羞、心悦和身幽、最乐与无求,都两两对应,这使此词有一种特殊的和谐感。

赠冉老师二十二韵

题解

此诗是写给冉老师的。冉老师在大一第一学期时教我们思想政治,同时也算是我们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大一第一学期,我因得知拿学位证需要英语四级考试考到一定的分数,而自己根本没这个能力,于是想到了要转入两年制的专科。就这一问题,我去征询冉老师。冉老师简要地分析了利弊,希望我继续在本科中学习,并鼓舞我,要我乐观积极、勤奋上进。我因此没能转入专科。后来,大学生活渐渐熟悉了,自己苦闷之情也得到了缓解,也就没想再转专科了。及至期末,我想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出路,心情一下子豁朗,对要不要转专科也就更不在乎了。

大一第二学期初,即清明前后那段日子,天气晴好,我的心情也格外怡畅。相比上个学期的苦闷,有感写了这首排律诗,向冉老师反映了新学期时的心境感受。荏苒冬归去,欣欣日又长。春风翰客暖,细雨艳华香。翡翠声过浦,鲢鳙尾拍塘。疏杨栖燕子,轻浪戏鸳鸯。舞蝶贪芍药,闲蜂恋海棠。心欢终乐蜀,景美不思乡。业进松坚韧,闻增竹秀藏。知音尊友挚,励志庆师良。运蹇还倾助,时迷共减伤。龙吟驱龌龊,鹏举脱彷徨。德薄胸怀瑾,才微手握芳。经纶非管乐,捭阖失苏张。禅道曩兼晓,诗词今讵忘?登楼应赋兴,横槊逞文强。鸣鹤传天远,神农别地荒。吾侪当自信,陋室会堂皇。鸾凤生无种,鸿鹄贵有纲。炫姿千碧瓦,得力一支梁。授义安辞苦,推心愈显彰。举贤称狄相,育仕尚欧阳。若问深深意,回看漾漾光。四方青草郁,烈日正高昂。自释

荏苒冬归去,欣欣日又长——时间过得很快,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白天又开始变长,整个气象可谓欣欣向荣,富有生机。“荏苒”,时间慢慢过去;“日又长”指白天开始变长,也即春天到来、气温转暖的意思。这一联点明时节,就意义上讲既是写实,也有象征意味。时节上的冬尽春来,也喻示着自己的心情从上学期的苦闷,渐渐转变成了现在的怡畅。

春风翰客暖,细雨艳华香——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在这春风里,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濛濛细雨中,鲜艳的花朵散发出了一阵阵的芳香。“翰客”有文人的意思,这里指读书人。“艳华”,鲜艳美丽的花朵,“华”通“花”。

翡翠声过浦,鲢鳙尾拍塘。疏杨柳栖燕子,轻浪戏鸳鸯。舞蝶贪芍药,闲蜂恋海棠——翠雀的叫声从水边悠悠传来,鲢鱼和鳙鱼的尾巴轻轻拍打着塘岸,燕子栖息在刚发了芽的杨柳枝上,鸳鸯成双结对地在水面上嬉戏,贪玩的蝴蝶在芍药花上起舞,悠闲的蜜蜂爱上了海棠花。“翡翠”,鸟名,赤而雄曰翡,青而雌曰翠,又名翠雀、赤羽雀,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鲢鳙”,鲢鱼和鳙鱼,这是两大家鱼;“贪”指贪玩。这连续三联都写春日里的美好景象,同时也衬托了自己心境的怡然。

心欢终乐蜀,景美不思乡——我在大学里心情畅快,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巴蜀之地;合川的春天,景色优美,都快让我不再思念家乡了呀!这一联承上启下,句中说“景美”是在承上,说“心欢”则主要是在启下。值得注意的是“乐蜀”一词,成语中有“乐不思蜀”,讲的是蜀后主刘禅亡国后在魏国依旧沉迷声色,不思故国。此处对这一典故既有正用,也有反用。

业进松坚韧,闻增竹秀藏——在大学里,我的学业有了进步,根基更加扎实,就像松树一样坚固难以动摇了;同时,见闻、知识也开阔增多了,就像竹子一样向上昂藏。“业”,学业;“闻”,见闻、知识;“秀藏”,高秀挺拔。这一联写自己“心欢”的其中一因,即自己在大学里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知音尊友挚,励志庆师良——在大学里,同学们都真挚友好,能理解我的心情,我正应该尊重他们、感激他们;老师也很优秀出色,鼓舞我树起斗志、奋发向前,我对此感到十分庆幸。“知音”一词,在这里不应该合起来讲,而应当分开来理解,意思是“知道我的心声”;“励志”即指冉老师在大一第一学期时鼓舞我一事;“庆师良”,显然也是对冉老师表示感谢。同学的友好,老师的优良,也是我“心欢”的其中一因。

运蹇还倾助,时迷共减伤——同学和老师在我命运坎坷的时候,鼎力相助;在我内心迷茫的时候,一起安慰我,减轻了我的痛苦。“蹇”是坎坷、不顺利的意思,《易经》中有“蹇”卦,卦意便是“行走困难”;“倾助”,尽力、全力相帮助;“时迷”,对前途、时势等的迷茫。

龙吟驱龌龊,鹏举脱彷徨——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我渐渐摆脱了思想上的迷茫,立志要像“龙”和“鹏”一样奋发有为。“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在国人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至于鹏,《庄子》中有对它形体、本领的描述,说它“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成语也有“鹏程万里”;“龌龊”,原意形容气量狭小、拘于小节,这里指失意、自卑。

德薄胸怀瑾,才微手握芳——自己虽然德行、才能有限,但仍有自己的所擅所长。这一联谦虚中饱含着自信。“怀瑾”、“握芳”二词,乃是将成语“怀瑾握瑜”拆开来用了,同时因为押韵的需要,将“瑜”改成了“芳”字,这样做显然是受体裁限制的缘故。

经纶非管乐,捭阖失苏张——有经纶济世之才能的,不见得只有管仲和乐毅这两个人;拥有纵横捭阖之术的,也只怕算不上苏秦、张仪吧!“经纶”,经纶济世之才,比喻有治理国家的大才干、大能力;“非”,不,不是,谈不上;“管乐”,管仲和乐毅,他们是春秋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捭阖”,原指战国时策士到各国进行游说所采用的一种分化、拉拢的方法,这里引申为治世理国的大才能;“失”,失掉、丧失,也即算不上的意思;“苏张”,苏秦和张仪,他们都是战国时出色的政治活动家。此联评论管仲等才能不怎么样,言下之意即是自己的本领才能比管仲、苏秦等人更高。这就显得有点自负过头了,与上一联中“德薄”、“才微”的说法也构成了一定的矛盾。

禅道曩兼晓,诗词今讵忘——自己对佛学、道教之类的学问早就已经通晓了;诗词曲赋这方面的文学手段,难道会在眼下全部忘记吗?“禅道”,禅宗和道教,泛指各种宗教知识;“曩”,曩昔,以前;“讵”,岂,难道。这一联是对自己才学的简要概括,笔调一派自负。

登楼应赋兴,横槊逞文强——只要有机会,自己一定能像王粲一样登楼做赋,写下杰出的作品;或像曹操那样横槊赋诗,一显自己的文才。“登楼”句用了王粲的典故,王粲因关中大乱,南下荆州,投靠刘表,但因体貌短小,不为刘表所重,在此背景下,他写下了《登楼赋》,一抒其流离忧愤之情。“横槊”句用得是曹操的典故。据《三国演义》,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师百万,南下江东,与孙刘决战,在一月明之夜,曹操在江上设宴,款待诸将。酒酣之后,他提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了一首《短歌行》,抒发了他思贤若渴之情。此处用这两个典故,并无别的深意,只是简单抒发一下胸襟抱负而矣。

鸣鹤传天远,神农别地荒——鹤鸟在卑低之处鸣叫,它的声音却可以直彻天穹;神农氏那个时候,工具简陋、生产低下,但因神农氏的努力和拼搏,终于改变了土地荒芜的局面。“鸣鹤”句本自《易经》和《诗经》。《易经·中孚》九二爻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经·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神农”句,用的是典故,古代有神农氏教化人民耕作的传说。结合典故,联系我本人的情况,这一联等于是在说:“我们这些学生虽然所处卑下,就读的学校不是很好,但只要我们拥有美好的德行、杰出的才干,并努力去作拼斗,相信最终一定能展现出独特的风采,为家国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吾侪当自信,陋室会堂皇——我辈中人应该充满自信,要相信即使是破陋的居室,也会因我们的努力而变得光彩夺目。此联所表达的意思和前一联相近。“吾侪”就是我辈的意思;“陋室”一词有出处,唐代诗人刘禹锡写有一篇《陋室铭》,其中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句。“堂皇”,形容气势宏大。

鸾凤生无种,鸿鹄贵有纲——鸾鸟、凤凰、鸿鹄等不是生来就有种的,他们之所以高贵,那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志向。“鸾凤”、“鸿鹄”,都借指居高位、有大才之人;“生无种”一语有出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领袖陈胜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纲”是纲常,引申为人生目标、计划、志向等。

炫姿千碧瓦,得力一支梁——无数绚丽夺目的碧色瓦片,其实全要靠一根顶梁柱支撑着呀!这里运用暗喻的手法,把整个学校机构比做了一座大厦,学生是外在那美丽的瓦片,冉老师则是内在的支撑着房子的梁柱。

授义安辞苦,推心愈显彰。举贤称狄相,育仕尚欧阳——冉老师您授予我们知识,而不辞辛劳;对学生们推心置腹,毫无私心,这一定会让您的师德更加显彰;您会像狄仁杰和欧阳修一样,桃李满天下的。“授义”,教授道义、学问;“推心”,推心置腹,比喻真诚待人;“彰”,显彰,显著;“狄相”指狄仁杰;“欧阳”指欧阳修。这两联承接上面的“得力一支梁”,进一步发出对冉老师的赞美。当然把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比做狄仁杰、欧阳修这样的仁人贤相,显然有夸颂的成分,不是很恰当。

若问深深意,回看漾漾光。四方青草郁,烈日正高昂——冉老师啊,假如您现在问我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新的打算,那么就请您回过头去看看好了。瞧!四面八方的春草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空中的骄阳正不断往上高升。“漾漾”本义是水面波纹非常好看的样子,这里泛指景色的美好。这最后两联用了拟问及寓情于景的手法。青草葱郁、烈日高昂的描绘,喻示了自己高亢积极的意气、勃勃向上的斗志。以景结尾与开头几联的写景统一了起来,做到了首尾照应,这使全篇意象统一,结构完整。自评

此诗是一首排律作品,排律是诸多诗歌体裁中格律最严格、限制条件最多、难度也最大的,它要求粘对、压平声韵、句数达到十句或十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其余各联都须对仗等。因为限制条件多,所以写排律时,内容不得不迁就形式,这就使情感的抒发受到了约束,因此极不容易写成功。此诗自然也难以免去体裁导致的弊端,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败笔。如“运蹇还倾助,时迷共减伤”、“炫姿千碧瓦,得力一支梁”等句都写得比较艰涩,用词勉强,不易理解;用王粲、神农等的典故,也并不很恰当;至于前面几联写景,则铺排太多,不够精练;其它小缺点也很不少。当然,话又说回来,诗中如“春风翰客暖,细雨艳华香”、“心欢终乐蜀,景美不思乡”、“四方青草郁,烈日正高昂”等句,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应该说都是颇有可取处的。尤其作为我本人第一首排律作品,能将全诗写完整,把要抒发的感情全部抒发,这已经算是不错了。

仲春怀祥子

题解

此诗是一首怀人之作,作于2007年4月初,论季节正处仲春。祥子,高中同学韩文祥,他高一高二时和我同一个班,尤其是高二时和我是同桌。他是位文质彬彬、真诚友善的谦谦君子,和我在意气上很是投合,因此彼此互视为知己,有着很深的友谊。高中毕业以后,我们各奔东西,从此断了音讯。我也不知道他究竟上了什么学校,在什么地方;只有寒假里听同学朱晨琳提起,说祥子考到了上海。在大学里我时刻挂念,并有感写了这首五律诗。恨别何仓促,怀君始到今。春阳升海媚,涩雨入山淋。波滚一江水,情牵两地心。会当重把盏,相对话思深。自释

恨别何仓促,怀君始到今——祥子,真的好痛恨,我们分别得那么仓促;我从分别到现在,无时无刻都挂念着你啊!这两句语意浅近,但感情较为深挚,一“恨”,一“怀”,真切地写出了我对祥子的挂念之情;一个“始到今”,反映了时间上的连续性,道出了千回百转、念念不忘的深情。

春阳升海媚,涩雨入山淋——春天的太阳从海上缓缓升起,显得十分娇媚;而苦涩的雨点要到了山里,才肯淅淅下起来。“媚”,娇媚,美好;“淋”,浇,浇灌,引申为下雨。此联荡开一笔,以写景来衬托感情。句中“海”和“山”这两个字,联系祥子和我所在大学的地点,则“海”指的是祥子所在的上海;“山”,代指了我所在的重庆,因为重庆又称“山城”。按代指的说法,此联的意思就成了现在你们上海那儿一定阳光明媚、天气晴好,我们重庆这儿却老是下雨、天气沉闷。“海”和“山”若作地点上海、重庆讲,还为下一联作了铺垫。

波滚一江水,情牵两地心——波涛滚滚的一条长江,牵起了分别在下游和上游的你我两人的心。因为刚才提到了“海”和“山”,也就是上海、重庆,这两个直辖市一在长江上游,一在长江下游,一条长江把它们连起来了。连起两个地点的同时,便也连起我与祥子两颗彼此思念的心。此联运用地理因素,表达出一份真挚的友情。

会当重把盏,相对话思深——我们日后一定会相聚在一起,共把酒杯,述说当日彼此如何深深挂念着对方的。这两句写到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述说今日彼此的思念,构思上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相通处。自评

此诗首尾都语言简明,畅晓易懂,但颔联之写景,似乎有些晦涩。事实上,应该指出的是,颔联两地景物的描绘,并非简单的写景,它实在还隐藏了我本人特殊的心灵感受。“春阳”从海上升起,是在设想对方圆满舒心的际遇;而“涩雨”之入山点滴,隐隐喻示着自己悲苦失意的处境。正因颔联有抒发自己失意情怀的用心,而这种情怀又不便明言,所以用景语来传达时,显得有些晦涩。

题长平公主

题解

此诗作于2007年4月底。长平公主,崇祯之女。明末李自成起义,义军攻入紫禁城。崇祯在绝望中命皇后及诸多贵妃自尽,又招长平公主到来。长平公主当时还不到十五岁,又惊又怕,悲哭个不停。崇祯拔剑要杀她,公主悲恸说:“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宫中,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为什么要杀我?”崇祯流着眼泪说:“你没有错,错就错在你是我——皇帝的女儿,所以你得死。”说完就把她的左臂砍了下来。此诗即檃栝了这一史事。后庭提剑步如麻,万岁尘烟逐乱鸦。锦绣女儿本无过,奈何生在帝王家。自释

后庭提剑步如麻——崇祯帝提着一把剑走在皇宫后苑内,他慌慌张张的,连脚步也已经错乱了。“后庭”,宫廷或房屋的后园,它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后庭花》这一亡国之曲,而亡国又正是当时的历史场面。“步如麻”,脚步像乱麻一样,反映当事人心绪慌张烦乱。这两句写崇祯帝在亡国时的举止行为,提剑正是为了要砍杀长平公主,这为下文作了铺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