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关东:关东文化特色与形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6:51:21

点击下载

作者:高宇飞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冰雪关东:关东文化特色与形态

冰雪关东:关东文化特色与形态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冰雪关东:关东文化特色与形态作者:高宇飞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ISBN:9787514324327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冰雪关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文明开化古老历史

关东指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地区,地处我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明代以后俗称“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关东地区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其文化主体是肃慎族系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结果,同时兼收并蓄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关东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形态。

关东地区原始人类活动遗址十分普遍,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至周代,肃慎、濊貊、东胡等民族繁衍生息在这块广袤黑土地上,孕育了丰厚的古老文化。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址

在黑龙江省右岸塔河境内的呼玛十八站有一处旧石器晚期遗址,在辽东半岛的复县有一处古龙山洞文化遗址,在这广阔的东北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东北土著先民原始群体活动的足迹。

在旧石器早期,辽宁省本溪地区就生活着庙后山人,庙后山人与“北京猿人”是同属于旧石器早期的晚期猿人。庙后山人是东北早期直立人的代表,也是东北地区发现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庙后山位于辽宁省本溪中部,南距太子河支流汤河500米左右,古人类遗址在山坡南麓距地面约30米的石灰岩洞穴中,洞口向南,洞高5米。在此发现了一颗残缺一角的古人类牙齿化石。■旧石器时代生活场景在旧石器中期,在辽宁省营口永安西田村一带,生活着金牛山人,他们在距今20多万年以前,就活跃于东北南部地区,适应了较为复杂的生活环境。

在二三十万年前至五万年前左右,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就是早期智人阶段。金牛山人和喀左的鸽子洞人是这个时期东北古人类的主要代表。

他们已由直立人进化为了早期智人,建立了以血族群婚为基础的血缘家族。金牛山人和鸽子洞人的后期,更为进步的族外群婚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巩固了下来,这为向氏族社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鸽子洞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山区大凌河上游的西岸,是一处天然溶洞。在这遗址内出土了300余件旧石器,有丰富的用火痕迹和3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一颗相当完整的小孩第二下前臼齿。据推断,鸽子洞人约为15万年前后的古人类。■打制石器的原始人

在旧石器的晚期,在吉林省安图明月镇与榆树周家油坊一带,就分别生活着安图人、榆树人。在黑龙江省哈尔滨西南郊阎家岗地区,生活着哈尔滨人。

在东北地区,还有辽宁省海城仙人洞、大凌河畔鸽子洞等30余处旧石器文化遗址。这些东北地区的古人类,基本代表了人类起源与进化过程中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大发展阶段。北京猿人 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周口店龙骨山。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1075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米至1.57米;女性约1.44米。腿短臂长,头部前倾。■原始人在狩猎

从50000年前至10000年前,这个时期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的古人类便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生活和物质文化有了相当显著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压制石器、雏形陶器、磨制骨器、装饰品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已经出现了。母系氏族社会 在距今20万年至30万年前,我国历史便由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阶段进入旧石器中、晚期的智人、新人阶段,血缘家族公社组织也渐变为母系氏族公社组织。母系氏族制度的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她们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氏族的管理者。

辽宁海城仙人洞遗址出土了一些钻孔兽牙装饰品。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掌握了兽骨的钻孔技术,并且在获取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之外,开始有了一定的剩余时间用来生产装饰品。

装饰品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意识的发展和对美欣赏观念的提前,因而创造了粗犷的原始艺术作品。

在这一时期,一些古人类继续利用天然山洞,保持着穴居状态,更多的人类家族则走出洞穴,开始生活于山坡或河谷台地了。如扎赉诺尔遗址位于前哨化的蘑菇山山坡上,哈尔滨附近的一系列遗址都分布于松花江的阶地上。

原始人按照自己意愿选择更宜于获取生活资料和靠近水源的地方,并自己动手建造简陋的居址或房屋。人类开始了半定居生活,除采集、狩猎之外,捕鱼业也开始成为原始人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了。

海城仙人洞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骨制鱼叉,这说明捕鱼业在东北古人类生活中开始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这时期,原始群向原始氏族的转化开始完成,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也随之转化为社会的劳动分工,于是氏族出现了,私有制由萌芽而产生。在这个时期,是东北古人类蓬勃发展的繁荣时代,是他们进行规模空前的大迁徙、大远征的时代。■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辽宁省葫芦岛市设县治开始于清光绪年间,始称江家屯抚民厅治所置于江家屯,后来迁至连山。从这里发掘的文物、遗址、遗物证实;远在数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骨制鱼叉

1921年6月瑞典地质学家特生博士对境内南票区沙锅屯二里媳妇山东坡天然洞穴发掘的人骨、石器、骨器、彩陶片进行鉴别,认为遗物为距今7000年以前新石器晚期的人类遗物。其中红胎黑彩陶皿与河南仰韶村出土的彩陶同属于一种文化类型,而长颈瓶陶片又与甘肃出土的同类同期文物相同。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龙王山区寺儿堡镇北出土的古墓等,都证明本地属于“红山文化”,是古代南下辽西的一种文化类型,是古代人群部落沿北向南延伸的整体。这些确凿的文化遗址都证明东北古人类为了开拓东北古老的活动■红山文化彩陶盖罐空间,探索新的未知生活领域。阅读链接1950年,在吉林省榆树秀水大于周家油坊屯前的大沟及其周围自然屯中,经常发现不知名的古生物化石散落于地表。当地群众传说,这里是龙的故乡,是龙集居和活动的地方。这块地方范围比较广,纵贯榆树全境,从北至南,从东至西,到处都能见到古生物化石,被当时人们传说为“龙骨”。这里“龙骨”究竟是什么呢?经过鉴定认为,“龙骨”为古生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均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从地质时代推断,属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从大量古生物化石中,发现两块古人类头骨碎片,这是对研究我国东北古人类和吉林古人类生息、繁衍的重大发现。肃慎向周朝进献楛矢石砮

自有文字开始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了古代典籍。我国最早的史书典籍《尚书·禹贡》把远古我国划分为九州,其中冀州就涵盖后来辽宁西部的广大地区,青州则把后来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了辖境之内。

相传九州为大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把九州分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就是辽宁北镇以西地区,后来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就是后来辽宁北镇以东地区,后来简称辽东。辽西、辽东之分,大抵以辽河为界。

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地》、儒家经典《周礼·职方》以及我国古代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有始览》等古籍,对东北地区都作了类似的记载。其实,所谓九州、十二州之设,反映了当时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人们的地理概念。《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辽东少数民族雕塑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由此可见,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已把后来辽宁分别概括在了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了。

据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部落首领舜统治时期,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息慎就是肃慎,肃慎族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

东北肃慎族是唯一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华民族发祥地诸民族并存的少数民族,也就是说,东北长白山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在长白山下、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居住的肃慎民族,也叫息慎和稷慎,就是后来满族的祖先,他们早在3000年前就和中原王朝存有贡纳关系。在周朝时,肃慎继续向朝廷进贡。当时的大圣人孔子曾亲眼见过其贡品,就是楛矢石砮,并为陈国惠公作了鉴定。■狩猎人家雕像■东北少数民族艺术雕塑

据我国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奇书《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不咸就是后来的长白山,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得到了确证。肃慎在舜、禹时代,就与中原有了紧密联系。在商、周时代,肃慎族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在西周开国皇帝周武王姬发执政时,肃慎向周王朝献上了“楛矢石砮”。楛矢石砮后来成了关东文化的象征,作为地方特产,楛矢石砮到底以什么材料制成的呢?一直以来为关东文化之谜。《山海经》 先秦时期一部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全书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后来根据出土的楛矢石砮看出,石砮的制作材料有3种说法:■原始人类使用的石斧周康王 就是姬钊,周成王之子,成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于镐京,葬于毕原。姬钊与其父姬诵的执政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被誉为“成康之治”。

一为松脂化石说。认为是松脂入水千年所化,色青绀,纹理如木,坚过铁石;二为木化石说。认为是江边的榆树、松树堕入江中,被浪所激荡,经过多少年后成为了化石,取以为箭镞,榆化为正,松次之;三为黑龙江口石说。认为黑龙江口出石砮,名水花石,坚利如铁。

另外,在出土的许多石箭头中,发现有许多是由燧石、玛瑙、碧玉一类的石材制成,明亮而坚硬。进贡 我国古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也是我国古代帝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附属、附庸国之间的一种贸易形式,各政权或民族带来本地区的土产方物进献给皇帝,谋求政治上的依托与援助,并获得物质利益。

至于楛矢材料,也有二说:一说为松花江特产的“石棒”。它是一种高约一米的明条灌木,生长于山水相接的岸边,根梢直径相近,与箭杆大小相同,坚如石材;二为杨柳科柳属灌木杞柳,这是从外观、构造、髓心等特征对比得出的结论。

在周康王姬钊执政时,肃慎又一次朝贡,周王室公开申明:肃慎属于我们北方领土。以后,肃慎与中原关系更加密切,而每次朝贡均以楛矢石砮为首贡。

楛矢石砮作为东北原始时期东北文化的象征物,得到后来朝代的承认。

清乾隆皇帝在《斐兰》一诗写道:榆柳弯弓弦檿丝,剡荆做箭雉翎翍。壮行幼学率由旧,蓬矢桑弧匪袭为。揖让岂知争君子,闿抨唯觉惯童儿。曾闻肃慎称遥贡,可惜周人未解施。

除了楛矢石砮,肃慎还进贡了一种名为麈的动物。麈是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在吉林、黑龙江等地区出土发现了肃慎制造的典型器物石砮以及鼎、鬲等器物。这个考古发现说明并确认,鼎、鬲等器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在东北地区出现了,同时也表明了肃慎人与中原地区很早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一定程度的交往和联系。阅读链接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群隼鸟飞到陈国宫廷上空。忽然,一只受伤隼鸟掉在宫廷院落里,伤口挂着楛矢。当时陈国国君陈慧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正好鲁国司寇孔丘周游列国,这时正好来到陈国。陈慧公知道孔丘博览群书,便派人请教。孔丘了解情况后说:“这群隼鸟从远方飞来,身上楛矢是肃慎人造的。过去周武王灭殷,北方肃慎进贡了楛矢石砮。周武王派人在楛矢上刻了‘肃慎氏之贡矢’几个字,便赐给分封陈国女婿,你们可以到仓库里去找。”陈慧公依言派人去仓库里寻找,果然找到了肃慎制造的楛矢石砮。濊貊族与东胡族开创文明

在东北地区有三大古老部族,其中之一有濊貊族,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由濊人和貊人汇合而成。在夏商之际,他们广泛分布于南起辽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广大地区。东北部与肃慎族相接。早在西周时代,濊貊就是周王■东北少数民族背板朝的臣属国。后来大部分迁徙到了东北。在春秋战国时期,濊族人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是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族人进入了原始社会晚期,过着定居的生活。

貊族是蒙古草原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他们大约在秦汉之际,在松嫩平原建立了第一个部落国家,即“濊王国”。

濊貊人的北支为索离族,饲养猪、马、牛,又善于狩猎。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嫩江下游肇源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存。

在这时,索离人的社会内部就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等级,就已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自从索离族人东明称王后,他宣布不用“濊族”和“索离”族名,而是采用“凫臾”作为族名。凫臾是指扶余人,通俗意思是野鸭子,扶余族人就是以野鸭为图腾的。

中原汉族王朝当时将“扶余”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在汉朝时受玄菟郡管辖,在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在晋朝时由东夷校尉管理。汉朝曾经在濊貊人的地方设置了苍海郡。

后来考古发现,以南起吉林省松原扶余,北至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昂昂溪区为中心的嫩江流域,是古代扶余人的文明发祥地。肇源望海屯遗址、杜尔伯特官地遗址、富裕小登科遗址都属于扶余族的文化遗址。

扶余族居住的中心在后来的吉林省农安,至魏晋南北朝时,扶余族经过几次变迁,大部分同东胡、肃慎的后裔以及高句丽和汉族人融合了。

濊人的文化是西团山文化。西团山坐落在吉林省吉林市黄旗屯,是一处距今3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文■古代少数民族用的纺毛线机化遗址。东明 扶余国王。他擅长射箭,当时扶余王恐怕东明夺了他的王位,就打算杀东明。东明只好逃走,南逃到了后松花江东流段,传说他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在秦汉之前,约为公元前2世纪,他建立了扶余国。西团山文化是关东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遗存,代表了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锄耕的阶段,其社会性质是由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后来出土的石棺墓分为砌筑和垒砌两种,均埋在山坡地表以下,地面不见封堆。随葬品有石器、陶器和牙器,主要是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具,种类丰富,石器皆为磨制,有镞、斧、刀、锛等。陶器有杯、罐、瓶、纺轮和网坠等。装饰品有白石管、野猪牙等。东北地区三大最古老民族其中一支是东胡,属于古老的游牧民■东胡马具族,因居住在匈奴东而得名。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

早在商朝时期,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商朝初年便生活在商王朝的北方。“东胡”一名最早见于先秦古籍《逸周书》,其中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

在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的北部,和燕国、赵国接触比较频繁。在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中原。后为燕将秦开驱离,被迫迁于后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

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了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了。

东胡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总体上说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是我国重要古代文化遗址之一。后因在内蒙古赤峰夏家店发现,依照考古惯例,以发现处所为名。

从出土物品看,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陶器技巧明显纯熟,随葬的戈、矛、短剑、镞、饰牌、青铜器等很多,因此,夏家店上层文化被认为属于青铜时代的晚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范围为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南诸地,一度曾分布更西南些,这与东胡的活动范围一致。乌桓族 又叫乌丸,我国古代民族之一,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公元前3世纪末,东胡被匈奴打败后,迁至乌桓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后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前身是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富河文化,富河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北部乌尔吉沐沦河流域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5300年左右,属于森林草原经济形态。

富河文化是东胡文化的代表,其文化特征为:陶器器形简单,陶器表面颜色为褐色,以黄褐色居多,灰褐色次之。纹饰为之形纹,石器多大型打制的砍砸器,形状规整,制作精致,箭镞类细石器较多,属于一种游牧狩猎的文化。鲜卑族 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剌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

这一文化的存在及其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渊源关系,证明了东胡的先人在西拉木伦河一带的活动就有悠久的历史。

后来考古人员在东北地区老哈河流域发现过不少东胡遗址。出土随葬物和兵器多为青铜制品,说明了东胡处于青铜时代,其中出土的双侧曲刃青铜短剑,与中原地区铜制形制完全不同,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东胡早期遗物。■狩猎斧文物

另外,从辽宁省朝阳十二台子出土的铜饰具和人面形铜饰牌,也被认为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东胡早期遗物。后来在赤峰宁城南山根出土了一批东胡人铜器,其中最具特征的青铜短剑,双侧曲刃特点还保存着,但有的刃部却成了直线型。而匈奴的剑,刃部一般都是直线型的,这说明东胡早期文化受到了匈奴文化影响。出土的动物骨骼有猪、狗、羊、马、鹿、兔等,说明当时东胡的畜牧业很发达,而且还兼狩猎。出土的农业工具有石锄、石铲等,说明当时的农业也有所发展,在社会经济中却不一定占有重要地位。阅读链接东胡曾经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东胡曾打败过燕国,燕国的东北经常遭受东胡侵扰。为了防御东胡南下侵扰,燕国修筑了长城,并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东胡青铜短剑辽东五郡。东胡和赵国也是战事频繁。此外,东胡还经常兴兵攻打匈奴。匈奴刚刚兴起时,常受东胡侵扰。匈奴的冒顿单于刚即位时,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等,冒顿单于采用麻痹的做法,对东胡要求一一满足。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东胡各族从此走向衰落。守护之魂关东拾英

为了抵御关东地区东胡的侵扰,华北地区的燕国和赵国修筑了长城。为了防御匈奴,后来秦国又将燕国、赵国长城连为了一体,修筑了万里长城。秦长城的建成,对关东地区的区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以后的历朝历代,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都对关东地区采取了不同管辖方法和手段,这些措施对关东地区多元文化形态的形成起了有力促进作用,为其奠定了雄厚的多民族文化基础。丰富多彩的关东绘画

绥棱地处黑龙江地区中部,小兴安岭南端西麓,东临伊春,东南与庆安接壤,南部和西南同北林区连界,西部和西北与北安、海伦相连。从形状看,它像一把吉祥的如意柄镶嵌在茫茫的松嫩平原上。

绥棱农民画来源于民间,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绥棱地处半山区,使用木材方便,家家在打制箱柜后,都习惯找来当地的“名”画匠,在柜上画木纹、四季花,写福字,也有写些吉利话的。发展至后来的立柜、炕、高低柜、书橱、碗架,都要画上画,又增添了山水、花鸟,这些画就是绥棱农民画的雏形。绥棱农民画艺术独立,风格独特,画面不讲究透视法则和三度空间,擅用平面构图、多点观察,追■农民画求饱满、协调、变异、和谐的效果,属原生态的民间艺术。

另外,绥棱农民画在色彩上具有鲜明性。设色大胆主观,强调色彩的鲜亮、明快艳丽,融合了敦煌壁画、民间花布、木板年画等民间颜色。强调色块间的对比和在对比中求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善用纯色,以好看和抒情为用色标准,不受自然真实色彩的限制。富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把生活感受和形式语言紧密地融为一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生态的创作在内容形式上也不断发展、创新,后来的作品大多反映农民的生产与劳动,创作者通过自我抒■农民画发,寄托理想,再通过形象达意的创作,来感染人打动人。石器 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出现直到青铜器出现前,共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有人将新、旧石器时代之间列出一个过渡的中石器时代。

庆安地处黑龙江中部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余脉的交汇地带,属呼兰河流域中上游。庆安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庆安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从“赵勤遗址”至“石尹”的石人石兽,以及出土的一些石器、铁器、铜钱等,都记载着庆安的悠久文明史。庆安版画便是这文明史中的璀璨一支。

1900年,清朝人吴尽臣从河北乐亭来到庆安,他有一手木板刻画的技术,逢年过节,他就用木板刻印一些灶王爷、财神爷、门神等民俗年画出售。这时期的木板刻画就是庆安版画的雏形。

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了他木板刻画的手艺,并有所发展,成为庆安版画的第二代传人。后来,民俗木板刻画向真正的版画过渡。

版画是版画家在一种特殊的版材上自画、自刻、自印的画种。版画有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等。庆安版画属于木版画。庆安版画有着独特的“田园风格、乡土气息”的艺术特色。

清新的田园生活和农家小院的温馨情调,是庆安版画主要赞美表现的主题。不规则构图、不受时间限制、扩大想象空间、扩大色板、烘托主板的艺术处理,形式悦目,富于美感,形成了庆安版画独特的艺术风格。阅读链接考古专家在黑龙江省庆安新胜乡新明村赵勤屯发现并挖出比较完整的陶支座、陶鼎足、陶鬲足、陶纺轮、陶小杯等文物,同时还发现陶器残片及石簇,共计132件。这些陶制品质地都为细沙陶,是由夹沙砾伴合蚌粉制出雏形,再由土窑烧制而成。从类型上看有红衣陶、里褐陶、夹沙陶。从形状上看有轮、足、鼎、杯、座。经过考证,这些文物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这说明4000多年前这片地域不仅有人群居住,而且制作工艺已具相当水平。每件陶制品的口沿都有布纹,布纹的印制有指按、壁点、戳刺等手法,而且图案呈现出锯齿、菱形、渔网等多种变化,在图案的排列上也十分讲究,有三角形的,有平行形的,有放射形的,有菱状形的。这也表明那时的古人已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绘画艺术。赫哲人的鱼皮画艺术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的三江平原之上,佳木斯市、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等地。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赫哲族,称为“那乃人”。

赫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在明清时期的史书中,已经留下了有关纪录。由于赫哲族人过去穿鱼皮衣,有犬陪伴,所以被人们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

明代时,赫哲族是女真族的一支,清朝时,被称作“黑斤”、“黑其”、“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后来,统一族名为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传说赫哲族人是鱼的后代,因此鱼神是他们普遍信奉的神祇。每当渔民出江捕鱼前都要祭祀鱼神,祈求保佑平安、丰收。■赫哲族鱼皮画《皇清职贡图》 清代乾隆年间编绘的大型民族图志,由画像和图说两部分组成,生动地描绘了清朝盛世时期藩属国、海外交往诸国以及国内各少数民族人物的样貌、服饰、生活等状况。

赫哲族人居住的三江平原水资源丰富,山水纵横,盛产淡水鱼类,其中以蝗鱼、蛙鱼为最多。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三江平原 又称三江低地,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3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赫哲族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赫哲族人的生产和生活,与鱼类关系极为密切。他们适应自然环境,濒河流居住,主要依靠捕鱼为生,食用鱼肉、穿用鱼皮,并用鱼皮加工制作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品。

尤其是用鱼皮做衣服,更成了赫哲族人民的一大特点。《皇清职贡图》记载:

男女衣服皆鹿皮、鱼皮为之。赫哲族传统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鱼皮画山神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衔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更是新颖别致,格外精彩。

赫哲族在不同制品上刺绣、接拼的各种花纹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皮画是赫哲族特有的艺术品。鱼皮有一种自然的美,具有天■鱼皮画山神然的鱼鳞花纹,多种多样,凹凸不平,又浑然天成。

构成的画面色彩斑斓,意境深沉幽远,富有诗意和哲理,其风格古朴、粗犷,而且有立体感和动感,是任何其他美术材料不可取代的,也非是人工模拟能够完成获得。

鱼皮画图案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之上,吸收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皮画种类丰富多彩、造型各异。从内容上多是表现赫哲族人传统的日常生活画面,也有一部分是表现赫哲族人的宗教信仰。

制作鱼皮画,首先必须对鱼皮进行加工处理,要经过剥制,晾干去鳞、晾晒鱼皮、捶熟、漂色等许多细致环节。鱼皮画分为粘贴和镂刻两种。粘贴画制作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先勾勒出初稿,然后选好底衬,再选适当的鱼皮进行剪制。这一步骤特别重要,首先要确定要粘贴的部位,来选则鱼皮的颜色,剪完之后,就可往底纸进行粘贴了,一幅鱼皮画也就完成了。一般说来适于■鱼皮画神太阳神粘生活方面的事物,还有动物、人物等。

鱼皮镂刻先要选好鱼皮,一般都是选择比较大的鱼皮,在鱼皮的反面进行勾画,也可直接剪制。此种方法不适于剪刻过于复杂的图形,因鱼皮质地较硬,厚所以每次也只能出一两幅画。阅读链接黑龙江流域是我国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历史上的赫哲人以渔猎为生,早年衣服、被褥大多是用鱼皮缝制的。赫哲族的衣服多用胖头鱼、鲟鱼、大马哈鱼等鱼皮制成。不仅衣饰原料用鱼皮,赫哲人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做成。鱼皮线通常用胖头鱼皮做。赫哲人制作鱼皮线是先把胖头鱼的鳞刮掉,涂上具有油性的狗鱼肝以保持柔软湿润,然后叠好压平,再用刀切成细丝,缝衣线就制成了。制作鱼皮衣饰,是先将适宜做衣服的草根、大马哈、怀头等鱼皮剥下晒干,将其捶软后,按照鱼皮花纹拼缝成一大张,再按需要者身材大小剪裁缝制即可。医巫闾山和海伦剪纸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今又称闾山,地处今辽宁省锦州境内,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周礼·职方》称:

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

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12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

医巫闾山历史上是游牧民族和山林民族聚居的地方。流传于游牧民族、山林民族的崇拜自然神和崇拜祖先神的萨满文化,是医巫闾山文化的根基。以动植物图腾和女始祖神“嬷嬷人”为主要内容的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正是发源于自然神崇拜和祖先神崇拜的萨满■医巫闾山剪纸文化。医巫闾山人的祖先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生活环境中,不时地向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神祈祷,祈祷的神像则是随身携带的神偶。这种神偶是用树皮、兽皮剪刻的,或是用木头雕刻的。当医巫闾山人定居下来后,这种神偶■剪纸扭秧歌的造型就被用剪纸艺术传承保护下来。农耕文化 我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农耕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融合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社会习俗,记载了北方民族曾有过的万物有灵、与自然界相依共存的生命状态和文化状态,还表现了近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医巫闾山山林文化的融合。

记录农业生产中劳动技艺的作品记载了人类取于自然、还于自然的农产品制作手艺和由这些手艺创造的简朴、自然的生活状态。

同时,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还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因此,医巫闾山剪纸具有极其珍贵的人类文化学、民族学、民俗性和宗教学的史料价值。

医巫闾山很多民间剪纸继承了游牧民族的萨满文化内容和神偶的造像艺术。这些作品形式凝重、洗练、古朴、粗犷,祭祀符号明确、固定,手法写意、写形、写神、写心,是经过几千年的删繁就简,沉积下来的最重要的民族文化信息。

与医巫闾山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形态一样,医巫闾山的剪纸也形成了鲜明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形式。

在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中有很多记述萨满跳神场景的作品,它们传递了满族人对萨满精神世界的理解。萨满是山林民族萨满教的神职巫师。这类作品多展现的是一个诡异、癫狂而又充满了与大自然血肉亲缘情感的萨满世界。萨满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萨满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肃慎、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都信奉萨满教。

此外,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作品还记录了医巫闾山各族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民俗风情。有对民族领袖努尔哈赤英雄业绩的描述;有对满族及北方民族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祭祀、娱乐等日常生活的记叙。

这些或温馨,或火爆,或壮丽,或凄美的画面,倾注着满族人赤诚的民族情感,传递着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依恋,以及对过去艰难生活的回忆。

医巫闾山剪纸的造型多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宏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窗花 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精美的医巫闾山剪纸的剪纸。我国窗户历史悠久,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很多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

医巫闾山地区反映物质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剪纸作品,大多以风俗画的布局、大写意的手法、神偶雕刻常用的阴刻工艺,作品气势恢弘、意蕴深厚。既有萨满文化肃穆简洁的神秘色彩,又有农耕文化灵动、饱满的生活情趣。

不仅在内容上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在艺术形式上也是多民族艺术特色的完美结合。

医巫闾山剪纸在满族人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窗花、挂笺、喜花、通天树、生命树、灵幡,是节庆、婚礼、祭祀等活动中烘托氛围不可缺少的“装饰物”,同时,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服装、鞋帽的装饰刺绣图样。

医巫闾山的民间剪纸,以其特有的诗意与灵性,传承和见证着极为昌盛的古代文明。它是闾山人智慧劳动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数百年来,这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的北宁、凌海、阜新、义县等地流传,世代相承。在许多城乡地区,众多妇女参与剪纸活动,产生出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形成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海伦地处小兴安岭脚下,历史悠久,在秦、汉、唐、辽、金、元、明时期,这块黑土地上就有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劳动。1898年,清政府在此设立通肯副都统衙门,即军政一体的行政区,侧重于戍边职能,受黑龙江将军节制。海伦县■剪纸摇篮曲境域即为其所辖。

海伦一带原是清初皇帝围猎场。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蒙、回、朝鲜等民族的先人聚集在这里。他们带来了我国北方丰富多采的剪纸、刺绣等工艺美术,和满族、鄂伦春族的拨云子、印麻花等工艺相互借鉴,融汇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剪纸艺术。主要以分散、小型、适用型为主。

海伦剪纸是满族传统剪纸技艺与来自于中原的皮影艺术手段、京剧脸谱等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是黑土地特色文化中少数民族艺术与中原文化交融形的结果,有着较高的艺术成果。

传统的海伦剪纸多描摹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特点是画幅较大,风格粗犷,造型简洁洗练,刀锋粗犷有力,冨有写意、神似的特点。

1899年前后,海伦剪纸艺术就在民间广为流传,那时主要采用灯烟熏,剪刀剪来完成,除在大红纸上用剪刀剪花之外,多用灯烟熏黑办法,然后在剪好的黑花纸背面再衬贴上鲜艳的五彩纸、蜡光纸、金银箔等,色彩效果明快夺目,具有■海伦剪纸浓郁的乡土气息。

造型是简单的花鸟、动物、人物图案来制作挂钱、窗花等。喜花 婚嫁喜庆时装点各种器物用具和室内陈设用的剪纸。一般是将剪纸摆衬在茶具、皂盒、面盆、“喜饽饽”等日用品和食品上,有的贴在梳妆镜上。也指婚礼上人们佩带的绢花,一般作成月季花的形状,取“天长地久”、“红红火火”之意。

海伦剪纸采绘画、雕刻之所长,融粗犷、细腻于一炉。它的表现技法讲求阴、阳、阴阳兼用和衬色压色4种剪法,剪刻并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