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力公开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7:38:20

点击下载

作者:张小燕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哈佛幸福力公开课

哈佛幸福力公开课试读:

人类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本书涉及了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教授的幸福理念,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让你认清幸福障碍、厘清人生困惑、学会幸福方法,树立全新幸福观。当我们去关注事物积极的一面,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目光去看待外界,我们学会用积极的目光去看待外界,我们就会发现,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转变观念、豁然开朗的瞬间......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哈佛幸福力公开课/张小燕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6.5

ISBN 978-7-5183-1293-1

Ⅰ.哈…

Ⅱ.张…

Ⅲ.幸福-青少年读物

Ⅳ.B82-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03132号哈佛幸福力公开课出版发行: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2区1号楼 100011)网址:www.petropub.com编辑部:(010)64523644 营销中心:(010)64523633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印  刷:北京晨旭印刷厂2016年5月第1版 2016年5月第1次印刷710×1000毫米 开本:1/16 印张:15.25字数:260千字定价:29.80元(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我社图书营销中心负责调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幸福是可以学习的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财富拋尽韶华,为英命付尽青春,为权位苦煞人生,以致一路狂奔,无心领略路上的风景,而在奔至似乎本该充盈幸福的终点时,却一脚踏入虚无和空洞……

其实,人生的至高财富无非就是幸福——一种持久而稳固的满足感。可是,幸福究竟在哪里呢?

从宗教到哲学,从柏拉图到孔子,无数先哲贤士试图对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可是,终究还是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直到2006年,泰勒·本-沙哈尔在美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开设了这样一门课程——幸福课,这门课程诞生以后,其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越了哈佛王牌课程经济学,而他本人也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在哈佛大学受到如此大的欢迎,吸引了美国及其他国家主流媒体的积极关注与报道,其中包括美国CNN电视台、英国BBC电视台、新英格兰有线电视,《波士顿环球报》《纽约邮报》《纽约时报》《福克斯新闻英国时代报》《韩国时报》《印度日报》等。正是这些媒介,将哈佛幸福风从美国吹向了全世界。

说到这,可能很多人都会疑惑,这究竟是一堂怎么样的“幸福课”,竟然吸引了那么多人的眼球。其实,原因就在于,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大受学生欢迎的是泰勒教授打破了100多年来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失败和障碍的旧模式,他并不针对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关注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可以说,“哈佛幸福课”就是连接心理学和幸福生活的桥梁。这使很多人都能够理解了原来“哈佛幸福课”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励志课,更是一个真正带你进入幸福之门的课程。它向你讲述的是一个全新的幸福,一个人之常情的幸福。

无论你当下正处于何种生命状态,遭遇不幸,经历变迁、追求卓越或名利双收,也无论你当下对人生正经历困惑、求索或领悟,你对待你自己的人生都要承担一个重要的责任——“让自己更幸福”。正如泰勒教授所说:“人类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幸福’。”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追求幸福具有简单可行的方法,“它们绝对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我知道它们是可行的”泰勒教授说过:“因为它们已经深深地帮助了我。”

幸福,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能够通过后天的学习学会的。如果我们能够像泰勒教授一样,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投注在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积极的方面,我们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幸福。哈佛学子们在泰勒教授的“幸福课”的影响下,幸福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之所以拥有更多更加爽朗的笑声,不是因为人生对他们有多么的优待,让他们远离了坎坷、挫折和烦忧,而是他们懂得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在生活中不断地培养自己感知幸福、发现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可以学习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给予了一个获得幸福的方法。《哈佛幸福力公开课》汲取了泰勒·本-沙哈尔教授的幸福理念,结合当代大众的心理需求,让你认清幸福的障碍,解决人生的诸多困惑,学会幸福的方法,从而助你树立一个全新的幸福观。《哈佛幸福力公开课》引导我们去关注事物积极的一面,当我们学会了像泰勒·本-沙哈尔教授那样用积极的目光去看待外界,我们就会发现,幸福距离我们并非遥不可及,就在我们转变观念豁然开朗的瞬间,那些一直伴随我们左右的人事、乃至生活中的一些点滴小事,都足以让我们获得持久而稳固的满足感。第一课 幸福才是人生的极目标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哈佛教授 泰勒·本-沙哈尔你才是幸福的最大障碍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发病年龄也从20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最近一项调查也表明:将近45%的美国大学生因抑郁而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很多国家也有与美国相似的情况。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的幸福,但到2005年只剩下了36%,而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中国的经济发展异常迅猛,而与此同时,儿童和成年人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几率也在上升。中国卫生部的报告称:“我们国家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的确令人担忧。”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整个世界却面临着“幸福大萧条”的困局:人们变得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感受不到幸福,甚至抑郁而终。究其原因,很多人把原因归于社会的不公平,或者是当事人承受了过重的压力、受到了极大的挫折、经历了负面生活或生存事件的影响等。然而,哈佛大学幸福课的教授泰勒在研究幸福学时,却给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他认为:在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人们自己的内心。

幸福,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真正渴望向往的,可是,沙哈尔教授为什么说阻碍一个人获得幸福的最大障碍是他自己呢?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现代人的内心也变得过于复杂,想要的太多,放不下的也太多,那种爱而不得、永不满足、不懂珍惜的心态很难让人体会到幸福。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他们明知道什么工作可以带来幸福,却依然要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他们在不良的关系里宁可自己孤独绝望,也不去用心找一个可以分享生活的伴侣或是与当前的伴侣去培养幸福的关系;他们明明有着美满的关系,却自己把它给破坏掉……试想,秉持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幸福从何而来呢?

其实,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背负得太多。以前,我们的物质生活很贫困,但精神状况却很好;现在,我们的物资生活进步了,可精神生活却越来越匮乏了。逢事就爱钻牛角尖,难免让自己背负着繁重的思想累赘,把事件斟酌得太过周全,这无疑就会让我们活得太累。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想要的东西太多。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面对这么多的引诱,我们不可能不动心,不可能不奢望,不可能不空想。但是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这点我们必须认识到。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过于执着。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心,不要经常感到自己很可怜,其实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有很多。明知道有些理想永远无法实现,有些问题永远没有谜底,有些故事永远没有终局,有些人永远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可还是会在苦苦地追求着、等候着。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计较得太多。不要看到别人过得幸福,自己就有种失落和压制感。其实你只看到了别人的表面现象,或许实际上他过得还不如你快乐。人的愿望是无尽的,人人都在寻求高品德的生涯、人人都想得到自己想要的货色、人人都在为了本人的目的,终日里繁忙着、斗争着,得到了,开心一时;得不到,痛苦一世。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过于追求完美。人,永远是抵触的主体,常常处在迟疑和向往的迷惑中,夹在世俗的单行道上,走不远,也回不去。世界上没有白璧无瑕的东西,不完善其实才是一种美,只有在不断争夺,不断承受失败与挫折时,才会发现快乐。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没有知足心。每个人对幸福的感觉和请求都不雷同,一个容易知足、懂得满足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幸福。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是有很多档次的,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绝对就越难。越是在底层越是轻易觉得幸福;越是从底层逾越的层次多,其幸福感就越强烈。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不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人生总有一些必须要去追求的东西,但是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要追求的?这是在行动之前必须了解的事情。幸福在不同的阶段是有着不同的标准的,谁也不可能一口吃出个胖子,一下子就登上了幸福的顶端,但是谁也不会只满足于最底层的幸福,那样反而会觉得自己不幸福。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不懂得品味平凡的生活。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也都是源于对于需求的追求,幸福的间隔,有时近,有时远,好像近在咫尺,却又可能远在天边。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只要我们专心去发现,用心去感触,你就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这样的幸福常常被我们疏忽。安静的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喝起来淡而无味,但它恰恰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需求,让我们在平庸中品出了甘甜和幸福。

可见,阻碍我们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再不停止这种错误的想法和做法,那么,不幸的感觉将会折磨我们一生。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幸福,坦然面对所有,让一切顺其自然,这样你才会让自己轻松自由。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慢慢攀爬,日渐幸福。内心的正能量可以改变世界

科学革命为人类带来的变化数不胜数。例如,在农业上,农民不必再向雨神祷告祈雨,而把精力都放在耕种上面,力争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吃得饱,尽管这还尚未实现;在医学界,我们从巫医的草药进步到了青霉素,平均寿命从中古时期的25岁提高到了今天的70岁;在天文学方面,臆想中的骑在龟背上的平面地球,变成了一个圆的、绕着太阳转的行星,人类自此踏上了月球,而且还不断地在扩大我们的边界。

这些科技成果让人类自然而然地对科学充满着信心,科学甚至已经成为了现代世界的新信仰。就在我们对科学产生无所不能的信任的同时,科学也为人类带来了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物质至上”的观念。这是因为科学的革命在排除了很多神秘的东西(例如“雨神”、巫医,或是巨型乌龟等)的同时,连非物质和一些无法以数计算的东西也都被排除掉了,这其中就包括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内心需求——幸福。由于人们对物质的疯狂索求,忽视了内心深处渴求的幸福,从而导致了今日面临全世界“幸福大萧条”的困局。

要知道,科学所成就的科研成果虽然给全世界带来福音和改变,但是,它本身还不足以解决我们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包括个人的或是社会的。而幸福却可以,幸福是我们生命的衡量标准,是我们所认为重要的东西,它对我们本身甚至整个社会都有极大的影响。当我们意识到并且将幸福作为至高财富时,我们才能享受真正的安宁。正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那样,“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使命,是我们的最高目标和方向”。

幸福的意义在于,要把幸福视为至高财富以及所有目标中的目标。幸福并不是要我们去排除物质上的东西,而是把它从生命的第一位移开。当我们生命的目标是追求意义和快乐,而不是如何去赚更多钱或是更高的名声时,我们自然可以从人生旅途里获得更多。今日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由于普遍受到“物质至上”观念的影响,太多人的目标都定错了方向。学生们想的是怎么才能从学校里获得更多日后可以赚大钱的知识;选择工作时,人们的重点只是放在钱的多少以及升职的可能性上面。如此,也难怪压力指数会不停地上升了。而幸福至上的人则会以“什么才能使我快乐?”为目标,他们在面对选择和抉择时,就会去思考“我的使命是什么”,这样他们就会去发掘他们在学校里、工作中和生活上真正想要做的事,时刻听从内心的呼声。当我们懂得时刻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声,尊重内心深处的感受时,我们获得至高财富的机会自然就会高多了。

幸福的追求是来自内心深处爆发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不仅仅能解决个人的所有问题,提升个人幸福感,它还能为整个世界带来一场革命,将我们从现代“大萧条”里拯救出来。

如果大部分人都从“物质至上”观念转变成“幸福至上”观念,会是怎样的变化呢?

首先,嫉妒感在个人和社会的层面上将会大幅度下降。有人认为,现代人与即将要被下锅要煮的螃蟹极具相似性。当有一只聪明伶俐螃蟹想从锅里爬出来时,那么,其他螃蟹就会把它拉回去,并不是因为这样可以使它们自己逃生,而是它们不愿意看到在自己被烫死之前有其他螃蟹死里逃生。这种自己得不到的也不想让别人得到的观念,来自于今日社会错误的价值观。在很多人看来,物资是有限的,例如,一个人的成功就必须要以牺牲另一个人的失败为代价,也就是此长彼落、彼长此落的想法。

广泛地说,如果“幸福的革命”成功,个人以及世界的纷争将会减少很多。因为这些发动战争的国家领袖误以为他们自己的或者他们国家的至高财富就是物质上的富裕,而要想获得物质上的富裕,本国的资源又确实是有限的,就要去争夺别国的土地、石油、黄金或是其他物质上的东西。制止纷争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让双方都发现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由于幸福主要依靠的是内在力量而非外在力量,所以,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任何纷争。与物质的东西不同,幸福是无限的。幸福的资源不是以数字计算的,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的幸福感,并不会影响到其他人或者国家。就像佛祖所说的:“一根蜡烛可以点燃一千根蚶烛,而它自己的生命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幸福是不会因为分享而被减弱的。”“幸福的革命”,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改变,它是一场全程内在的革命。它不需要几百万人为它抛头颅、洒热血,而是一场理解上的革命,使自己能摆脱物质的迷惑、追求真正的至高财富。“幸福的革命”指的是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使整个世界对我们的存在有更高、更清醒的认识。如果有更多的人能意识追求幸福的重要性,那么,当“幸福的革命”成功时,我们所看到的,不止是一个更幸福的世界,而且会是一个更善良的世界。幸福的奥秘在于你的视觉

罗素曾经说过,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关于幸福,没有既定标准,也不需要标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关键看你怎么对待与选择。幸福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丝温柔、一缕清凉,可以是一种状态、一种形态、一种心态。

对于幸福,英智传播集团高管蔡一青女士有这样的看法:随着人生不同的阶段,幸福就是跟家人在一起,跟我的父母跟我的孩子在一起,这个就是最大的幸福了。给我印象特深的,有一天清晨,透过窗帘能感觉到外面是阳光明媚的,这个时候正好有喜鹊在叫,我就醒了,我看看我左边的老公,右边的儿子都在甜甜地睡,我觉得我那一刻特幸福,特别满足。

蔡一青也说了自己体会幸福的方法:别把条件定得太高,明明吃土豆丝已经很幸福了,而你一定要吃山珍海味,你天天吃着你可能觉得都不幸福了。越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得到了才幸福,我觉得就是在一个怪圈里面了,你能达到的,你身边能拥有的你要在这上面挖掘一些幸福。

对于什么是幸福?可谓见仁见智。印度工业联合会印度青联主席项卡尔认为,与他人分享快乐就是幸福。他表示,幸福是可以传染的,所以我们要做最擅长的事情,可以感染大家,减少收入差距。所以我们要开心,要互相影响,传递幸福。

企业家韩磊则认为,要实现个人幸福首先须主动给予。他认为,随着人类的发展,幸福层次各不相同,但最根本的要想获得,必须首先要主动给予,这才能实现个人幸福感。

他认为,当挣很多钱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很多幸福感,要找到热情所在,要找到特别感兴趣的,愿意去做的,并且能够做贡献的,对社会产生影响力,这是对一个人带来幸福感的东西。所以要获得幸福感必须要主动给予,而且在最基本的层面大家要努力。

在古代,“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一直被视为人生四大福;后来便是“富贵是福,多子是福,团圆是福,长寿是福”;再往后是“平淡是福,贫穷是福,吃亏是福,孤独是福”。在民间,有这样的拆字和解释:“幸”的上面是土,下面是钱;“福”的左边是衣,右边是田。于是,“幸福”与“有房有钱,丰衣足食”画上了等号。

远隔重洋,同在国内的家人通一会儿电话,你会觉得幸福;白天工作时对一个问题经过一天的愁眉思索却仍然苦苦不得其解,忽然间茅塞顿开,会让你觉得幸福;已经好久没有看过中国队的上乘表现了,想想明天一早去看亚洲杯决赛,会让你觉得幸福;晚上好友请客吃饭,大家能够叙叙旧,会让你觉得幸福;收入虽然不太丰厚,可是上个月稍有积蓄,以后可以养老或者去旅游,你感到很幸福。

在沙漠中行走而久渴的人,看到一丝绿意,就会感觉快乐;在逆境中挣扎而伤痕累累的人,只要听到一句鼓励的话语,快乐就会油然而生。

荆棘划伤了手,可幸的是没有划伤眼睛;爬山时不小心金项链落入山下,可幸的是没有危机到生命。这些不幸之中的万幸,只要仔细的去品味,就会觉得它们像拨子一样拨动着你快乐的心弦,这也是幸福的体现。

人的一生,是追求幸福的一生,没有人会拒绝幸福,也没有人会放弃幸福,每个人都崇尚幸福,追求幸福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幸福,那么,什么才是幸福呢?相信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要求和看法都有所不同。

其实,幸福哪能从一个模子里“批量生产”?幸福源自我们内心的满足,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个答案,你的幸福就在于你的视觉。提升幸福感训练营要想提升获得幸福的能力,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就要学会关注日常生活里的小事情、小东西,从琐事中学会获得意义和快乐,只要我们选择好的角度欣赏人生的风景,我们就会很幸福。提升自己幸福的能力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它需要一颗渴望幸福的心,并在这颗心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地来踏上幸福的征程。提升幸福感,具体可参照以下三种方法:1.制定目标,并且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享受过程。当你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相信此时的你是开心的,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去努力付出,相信这个过程更是让人幸福的。当你能够感觉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就会发现你周围的人开始给你带来新的机会。2.定下目标后,就要执着地走下去,并在走下去的过程中真正地体会幸福的感觉。我们必须明白,实现目标的那一刻并不是最幸福的,这种开心在你下定决心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实现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都是让你幸福的事情,当最终结果出现的时候,你是开心的,而当你回想整个过程的时候,相信你是更加开心的。3.每天记录三件好事。乐观面对生活,以快乐的姿态面对每一天,你就能克服负面情绪,走出自我崩溃的牢笼。每天做一次“快乐练习”,写下这一天发生的三件好事,让自己在开心氛围中迎接新一天,你就能抑制负面情绪,获得幸福感。第二课 正确的价值观能照亮你的幸福之路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哈佛学子 海伦·凯勒价值观决定幸福的境界

价值观的力量不可小看。说到底,人在世上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对于年轻人而言,价值观决定你的人生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只能导致暂时的争斗,但是,价值观的相悖则会造成长久的鸿沟。所以,在价值观的问题上,每个年轻都必须认真思考,自己做主。

人在世上生活能否有好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观定的取向。对于一个价值观正确而且坚定的人而言,他能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什么是人生中不重要的。如此一来,对重要的就能够看得准、抓得住,对不重要的则能看得开、放得下,就会活得既积极又超脱,心态自然也就会变好。相反,倘若价值观错误或动摇,大小事都纠结,心态是无论如何也好不了的。

有一个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青年人,另有一个华人妇女,为了高薪,远离家人,在异国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他们屡屡相遇。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

有一次,他们又碰到,这个妇女关切地对这个年轻人说:“小伙子,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你不仅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还会有一份正当的工作。”小伙子听后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它给我,也给其他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何必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

餐馆里邻桌的人听了之后,也都表示赞同。确实如此,仅仅为了多挣几张钞票,抛弃家人,远离幸福,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在他们的眼中,家人团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贵贱无关。

在小伙子的眼中,做自己喜欢的事,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欢乐就是自己人生的价值,就获得了幸福。比较之下,这样的生活是平凡甚至卑微的,然而,平凡不意味着平庸,平凡说的是工作岗位,而平庸指的是生活态度。人的高贵平庸在于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职业地位无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眼中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空虚的不是生活,而是人的内心。

上帝给予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一个人如果能够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会得圆满。所谓的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而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平凡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而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如果能够把这两种生活都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就是好的。

对于一个人而言,最宝贵的东西无非就是生命和心灵。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这便是幸福。当然,前提是必须要免去物质之忧,但并非物质越多越好。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倾注于物质,那么,就不会有任何闲心来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灵了。诗意的生活一定是物质上简单的生活,这在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诗人、哲人、圣人身上都可以得到印证。

人生最应该追求的东西就是幸福,而追求幸福离不开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想通人生的根本道理。唯有这样,才会懂得如何做人,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优秀者。也唯有这样,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种价值的主次,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从而真正获得和感受到幸福。

只有你走进书籍的宝库,品尝到与书中高贵灵魂交谈的快乐,你才会知道不读好书是多么大的损失与遗憾;只有当你真正做了父母,品尝到养育小生命的天伦之乐,你才会知道不做一回父母是多么大的损失与遗憾。世上一切真正的好东西大抵如此,你必须亲自去品尝,才能意识到它们在人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看看那些永远在名利场上费心费力的人,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更好的东西存在,所以才会把金钱、权力、名声这些次要的东西看得至高无上。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而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区别就在于所为所不为的不同取向。其实,对于一个人而言,爱和事业是人生幸福的两个关键项。爱着,并创造着,这就够了。其余一切只是有了更好、没有亦可的副产品罢了。正确幸福观无非也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养活自己,又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们也感到快乐。幸福是灵魂的事

在世上一切东西中,只有幸福是人人都想拥有的。如果你去问人们,或者是否想上大学、经商、出国,是否想结婚生子,你得到的回答肯定是不同。可是,如果你去问人们是否想幸福,相信没有任何人会拒绝。有些人之所以不想上大学、经商、出国或结婚生子,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无法使他们获得幸福,而想要这些东西的人则认为它们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或至少是获得幸福的手段之一。可见,在相异的选择背后似乎都蕴藏着相同的动机,即都是为了获取幸福。而这同时也表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各相径庭。

幸福的概念的确含糊不清。人们往往把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实现自己最衷心的愿望称作“幸福”。然而,愿望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就是同一个人的愿望也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心的成长而发生变化。即使是真正实现了愿望,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也未必就能感受到幸福,这要看它们是否确实带来了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费尽心血争取某种东西,争到手后发现远不如想象的好,乃是常事。幸福与主观的愿望和心情紧密相关,如此,就很难给它确立一个客观的标准。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幸福并非一种纯粹客观的状态。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人的外在境况来断定他是否幸福。例如,一个有钱、有豪宅、有豪车和漂亮的妻子的人,或许在别人眼里他一定很幸福,可是,如果他自己不感到幸福,那么,他就的确不幸福。外在的财富和境况仅是幸福的条件,如果不转化为内在的体验和心情,便无法真正转化为幸福。

如此看来,幸福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不过,它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会由衷地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人生是如此的美好。也就是说,只有你真正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你才能真正感到幸福。当人感受到幸福时,他的心中就会发出这样一个声音:“为了能够拥有这个时刻,我这一生值得了!”如果不曾产生这种感觉,任何“幸福”都是幻觉而已。在一个人的身上,必然存在这样一种整体的东西,是它在寻求、面对、体悟、评价整体的生命意义,我们将这种东西称作“灵魂”。所以,幸福不是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在灵魂的愉悦。正因为如此,人一旦有过这种时刻和体验,即使身处贫困与逆境,也是心甘情愿、甘之如饴。

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放弃了富裕舒适的生活,不畏压迫,不畏穷困,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坚持了自己的理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是世界公民”,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也是马克思革命流亡生涯的真实写照。

由于马克思极其贫穷,为生活所迫,他曾多次迁居。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因为经济困难,马克思都未能出席。

马克思在巴黎时,住在百合花大街45号。一天,几个警察奉命向他宣读了驱逐令,他成了巴黎“不受欢迎的人”。这对于当时的马克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并不是因为法国不欢迎他,而是因为他此时正陷入“财政危机”,自己家的所有积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经费,连家具也早已变卖,仅有的一套银质餐具也送进了当铺。而且,妻子燕妮又即将分娩,此时被赶走,困难可想而知。

后来,转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马克思就是在布鲁塞尔写下的《共产党宣言》,但该书刚出版一个月,反动警察便以从事政治活动的罪名将马克思和他的妻子燕妮拘捕、关押起来,随后又将马克思驱逐出比利时。

既然不为政府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国。马克思携带全家,变卖掉所有日常用品,来到了著名的雾都伦敦。1849—1883年,他在伦敦生活和工作了34年,一直过着穷困不堪的日子,但他始终是无怨无悔。

如果不是体会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幸福,马克思如何度过40年的流亡生活,如何持续40年的艰苦工作,如何忍受40年的贫寒……这些强大的力量都是来自他内心对真理、对思想的坚持,也正是他的这种坚持,才使他成为无产阶级的领袖。

人的生活可分为三个部分:肉体生活,不外乎饮食男女;社会生活,包括在社会上做事以及与他人的交往;灵魂生活,即心灵对生命意义的沉思和体验。前两者对于幸福也不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不能维持正常的肉体生活,饥寒交迫,幸福未免是奢谈。在社会生活的领域内,做事成功带来的成就感,爱情和友谊的经历,都尤能使人发觉人生的意义,从而转化为幸福的体验。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幸福来说,灵魂生活具有头等的重要性,因为其余的生活都要依赖外部条件,而它却是自足的。虽然,这话从一个哲学家口中说出来会让人觉得过于夸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既然一切美好的经历必须转化为内心的体验才成其为幸福,那么,内心的敏感和丰富就变得至关重要。所以,要想提升我们感受幸福的能力,我们就要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敏感和丰富起来。快感距离幸福有多远

欲望,是大自然所赋予身体的。当欲望未得到满足,身体便会处于失调状态,因欠缺而感到不适乃至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身体便重新进入协调状态,会感到惬意的平静。身体在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中所感到的就是快感。所谓快感,是针对身体而言的。“食色,性也”无非就是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大自然在人的身体中安置了这两种主要的欲望,其中,性欲的满足往往能带来最强烈的快感。

除了欲望以外,我们的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的享受也可以归入快感之列。例如,皮肤需要触摸和拥抱,如果失去肌肤之亲,肌肤就会感到饥渴。婴儿贪恋母怀,不仅仅是为了吃奶和获得安全感,必定也感觉到了肌肤相亲的快感。而到了年长之后,皮肤饥渴就常常和性欲混杂在一起了。舌尖对于美味的快感,始终是和食欲相关的。身处山野,我们会感到身心愉快,这其中就包含着新鲜空气给予嗅觉的快感。眼睛之于美景和秀色,耳朵之于天籁和音乐,其快乐也可以算作感官的享受。此外,身体还有其他一些种类的快感,例如体育做运动、跳舞蹈、玩摇滚时,体能的释放和对节奏的享受,疲劳后沐浴、休憩、睡眠所带来的彻底放松等等。

快感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一切形式的身体享受。大自然赋予人类一个爱享受的身体,这是自然属性,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谴责身体的这种天性。所以,自古人类就反对禁欲主义。美国舞蹈家邓肯的一生有过许多浪漫的性爱经历,招来了众人飞短流长的议论,然而,她却为自己辩护道:“我觉得肉体的快乐既天真无邪,又令人欢畅。你有一个身体,它天生要受好多痛苦,既然如此,只要有机会,为什么就不可以从你这个身体上汲取最大的快乐呢?”邓肯把身体的享乐说得如此天经地义。而人类也为了从身体上汲取最大快乐,已经把快感上升为一门艺术,譬如说,世界各民族历史上几乎都产生了传授性爱技巧的经典著作。快感虽然属于身体,其意义却不限于身体。一个人能否自然地享受身体的快乐,往往是他生命力旺盛充沛的表现,而这一点,往往又能够隐秘地支配着他的价值观,决定了他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

然而,快感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人毕竟不只有一个身体,更有一个灵魂。因此,人不能仅仅追求肉体的快乐,更要追求精神的快乐。人的需要是有层次之分的,越是精神性的需要越要居于更高的层次。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说的,凡是体验过肉体和精神这两种快乐的人就会认识到,精神的快乐更加强烈也更加丰富。所以,肉体的快乐只是起点,如果一味停留在这个起点上,沉湎于此,局限于此,快乐之后就会带来持续的痛苦。

1984年6月25日中午,一个惊人的消息如闪电般传遍巴黎知识界。电台和电视台宣布:“福柯去世。”当时福柯还不到58岁。在他的病历上,死亡原因一栏里写着:艾滋病。

福柯在西方被视为思想知识界的一个斯芬克斯,一个谜样的人物。福柯之谜主要源于福柯思想与生活的离经叛道。福柯试图用自己的看似病态的生活方式表达对于这个病态社会的反抗。他曾经尝试过自杀、吸毒,而且一生恣意纵情于同性恋。福柯用自己的寻乐避苦的生命方式,以及为性欲的享乐而死的死亡方式,来实践着自己的哲学思想。

福柯之死看似是在为哲学现身。然而,我们却要问,这是好的吗?

其实,福柯之死实则是一场人生的悲剧。他依着迷茫的自我欲望来行动,以性爱享乐为生命至上目标,表面上看他享受到欲望满足的快乐,实际上也为他带来了持续的痛苦的煎熬。

相较于快感,幸福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概念,而要达到幸福的境界,就必须要有灵魂的参与。其实,纯粹肉体性质的快感也是十分有限的,只有投入情感才使得快感变得独特而丰富。一个人味觉再发达也无法成为美食家,真正的美食家都是烹调艺术和饮食文化的鉴赏家,而鉴赏时所体会到的快乐则大大强化了满足口腹之欲时的快感。同样,最难忘的性爱经历一定是发生在两人都充满激情的情境之下。

在今天,快感已成为最热门的消费品之一,以制造身体各个部位的快感为营业内容的各色服务行业欣欣向荣。在这里,不妨提醒一下那些热衷于这些消费场所的年轻人:如果你再没有其他途径,只能到市场上去购买快感,你要想一想,你的身体的快感机制是否出了毛病?仅仅凭借这些用金钱买来的快感,你真的能感觉到幸福吗?活出真性情的人生最充实

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玫瑰、郁金香等,它们在阳光下开放,没有任何目的,纯粹只是为了快乐。快乐本身就是它们的成功。

人也像花一样,有一种人能结果,成就一番事业,而有一种人不能结果,一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总是太过于狭窄,把名誉、金钱、地位和世俗所认可的一切当成了成功。

如今的年轻人,真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越发觉得空虚;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在肉体上的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超出于温饱问题的便是奢侈,而人的奢侈欲望一旦被激发,那是没有尽头的。富人总希望自己可以再富裕一些,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艺术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科学家,你哪里还会去关乎科学的良心?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东西是可有可无的,有了也许会增色,没有也无损本质,而有一些东西则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能够生活。什么东西不可缺,这是生养人类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权威。自然规定了生命离不开阳光和土地,规定了人类必须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永恒核心。

苏格拉底说:“一无所需,最像神。”这位被雅典青年崇拜的偶像,传说长得像个丑陋的脚夫,秃顶,宽脸,扁阔的鼻子,整年光着脚,裹一条褴褛的长袍,在街头游说。走过市场,看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他吃惊地说:“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用不着的!”“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苏格拉底是一个完美的奥菲斯宗教式的圣者,他完全寡欲清心,在回归天神的纯洁灵魂与堕落于肉体贪欲的对立中,他做到了前者对后者的完全驾驭。他知道,只有离开对世俗所需的欲求,灵魂才能走向完善,达到神那样的一切完善无所需求。

你在衡量任何事物时,不要考虑它们能给你带来多少利益,看重的应是它们在你的生活中的意义,尽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契合自己性格的事情。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人活在世上,只有做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义。这爱好必须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正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为了金钱、官位、名声之类。

英国著名学者伯特朗·罗素在他的《我为何而生》中说道:对爱情的不可遏制的探究,对真理不可遏制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大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罗素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真理)、善(同情)、美(爱情),他的人生是单纯而美好的。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在于事情本身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爱情的美好在于相爱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追求真理的美好在于在探求过程中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声四海;情的美好在于为良知辩护的过程中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天长地久的守望。

生活是一种品味。金钱、名声、地位如我们身上的衣服,可以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千万不要以衣帽取人。衣服换来换去,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更见本色。

如果你想让自己充实的生活,就要清楚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用好生活的减法,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颗饱满的灵魂。树立正确价值观训练营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虚荣心理。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不健康的心理。一个心理成熟的人应当适度克制自己的虚荣心理,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对自己的荣誉、地位、得失、面子等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克服虚荣心理,你需要这么做:1.和朋友一起将自己的优缺点全部写出来。克服虚荣心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客观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优劣势有一个真实的评价。因此,你可以跟朋友一起,将自己的优缺点全部都写下来,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建立对自己的信心。2.给自己的花销定个最高额度。虚荣心重的人总爱跟人比较,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也想要。对此,不妨给自己每月的花销定个最高额度,一旦超过这个额度,坚决不再多花费。这样,你的虚荣攀比心理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3.坚持不说谎话。很多虚荣心重的人都或多或少会说谎,以说谎来夸耀自己表现虚荣。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不说谎话。事情是什么样儿就是什么样儿,不要夸大,不要美化。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你的虚荣心就会得到改善。4.跟朴实无华、不虚荣的人做朋友。跟朴实无华、不虚荣的人做朋友,你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他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虚荣的习惯。第三课 摒弃人性的弱点,做最好自己人不可能没有弱点,一个伟大的人善于放大优点,缩小弱点,失败的人往往因弱点败了一生。——哈佛教授 斯蒂芬杰·古尔德嫉妒是滋养心灵的毒药

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讲述了这样的神话故事:

年轻的希波吕托斯是雅典王忒修斯与阿玛宗女王的儿子,全心信奉贞洁的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对生活中的性与爱不屑一顾,这让爱神阿弗洛狄忒十分不满。愤怒与嫉妒之下,阿弗洛狄忒让希波吕托斯的继母菲德拉爱上了他,淮德拉向希波吕托斯求爱,被愤怒的希波吕托斯坚决拒绝后,便羞愧自杀,她临死前对丈夫诬告希波吕托斯企图玷污她。忒修斯王听了大为震怒,便请求海神波塞冬派一头大公牛撞倒希波吕托斯的马车。受惊了的马狂奔起来,希波吕托斯在岩石上撞死。阿弗洛狄忒曾经宣称:“凡是因为骄傲与顽固,不理睬我、藐视我的人,我准要给他降下麻烦。”这就是嫉妒,我们总是担心别人夺走我们的东西。嫉妒心重的人,似乎能够在猜疑中找到乐趣。在这个名为《希波吕托斯》的故事中,呈现了嫉妒的标准模式——三角关系,三个角分别是两位女神和一个凡人男子。我们总以为嫉妒是一种可以用理智和意志控制的情绪,于是努力去控制它,但却罕有成效。心灵犹如一个竞技场,其中进行的种种搏斗,远远超出了理性可以控制的范围。嫉妒之所以令人无法抗拒,是因为它并不仅仅是一种表象,它的出现标志着心灵深处的斗争。嫉妒心蠢蠢欲动时,即使个性复杂、心思细腻的人,也会流露出清高、道德至上的一面,嫉妒心总要我们满足心灵新的需求。

然而,嫉妒心同样可以让我们受益,成为滋养心灵的“毒药”。自然的性嫉妒在爱的情感的总综合体中起着激励作用。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所著《婚姻的悲喜剧》中的一位女主人公曾开导她的女婿如何才能验证妻子是否爱他以及如何唤起她的爱情。她是这样说的:“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古老方法:激起她的嫉妒心。这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如果她的爱情还没有熄灭,它在这种情况下总要表露出来的。”

嫉妒感就其细腻而文明的表现而言,乃是一种纯洁的隐痛,一种完全相互融合的愿望,以及由于这种愿望无法实现而给爱情幸福带来的一丝哀愁。这种深藏在意识中的潜在忧虑使亲密之谊的感受变得更为宝贵。

嫉妒心只要坚持高尚情操的立场,就不会导致猜疑,侮辱,暗中监视,相互仇恨,不会造成自寻烦恼、对意中人的不信任气氛。它只意味着由于失去交往的分分秒秒而感到伤心和惋惜,由于意识到可能失掉亲爱的人而感到潜在的忧虑,渴望亲密的关系永远圆满。这种嫉妒是爱情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希腊神话中,嫉妒心最重的,还要数宙斯的妻子赫拉。她的丈夫总有层出不穷的婚外情,所以她也总有吃不完的醋。她并不是一位母仪天下、抚慰众生的天后,也不是美貌绝伦的绝世佳人,而是一个遭受背叛、心怀愤懑、脾气乖戾的妻子。宙斯的性欲是他统御世界的基调,赫拉的暴怒则是她表达嫉妒的方式。赫拉的妒火同宙斯的权力一样,支撑着世间的生命和文化。

嫉妒的感觉同婚姻中的依赖性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不珍惜真诚的伴侣关系,婚姻也会沦为一般意义上的同居。夫妻两人会朝两个极端发展:追求独立的那一个,会越来越向往自由;而依赖性较强的那一个,则会饱受妒火的煎熬。

相传,人类的疾病是由哪位神祇所降下的,就要由哪位神祇来治疗。如果要治疗嫉妒这种疾病,就要去寻找赫拉,因为她对嫉妒的了解比谁都要深。如果我们要唤起赫拉的精神,我们就必须全盘接受她的特质,包括她的嫉妒之心,以及她身为人妻时,偶尔会产生的自卑感和依赖感。只有这样,赫拉才能得到应有的尊敬。强烈的、让我们难以抗拒的嫉妒,往往是赫拉遭到漠视的表现,或许,正是通过嫉妒心,亲密关系和性爱才能得以实现。猜疑只会乱人心智

在古希腊神话中,赫拉是“疑忌之妻”的化身。她智慧、美丽、法力无边,象征着连续性、责任心、规则和对传统的尊敬,但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她仅仅因为怀疑宙斯保护特洛伊城是源于城中“第一美人”海伦,就让心中那些猜疑的种子萌芽,并最终导致这座千年古城的灭顶之灾……

人的心里产生的猜疑,不过是些传闻、流言而已,那些由搬弄是非而产生的疑念,却是一根毒刺,对他人不利又伤害自己。猜疑与生俱来就带着阴暗的本质,在某些时刻潜伏在思想的某个角落,又冷不防地以汹涌的气势将人的主观意识吞噬,让人们失去自控的理性,直至滑向人性阴暗的深渊。

猜疑之心是人际交往中的洪水猛兽,它可以令人迷惑,乱人心智,甚至有时使你辨不清敌与友的面孔,混淆了是与非的界线,使你的家庭和事业遭受损害和失败。

猜疑是一种病态心理。猜疑能使君王实施暴政,使丈夫心怀妒忌,使智者寡断。就是那些天生勇敢的人,像英国国王亨利七世,也会产生猜疑的思想。而且,世上也没有比他更多疑更勇敢的人了。但凭这些人的性格,他们不会贸然猜疑,他们总是要调查其是否可能。因此,猜疑对他们的祸害不大。

但在天性胆怯的人那里,猜疑总是滋生很快。对于那些疑心重的人,无不是对事情想多了解一些却了解不多的人。因此,要释疑就应该对事情多一些了解,不要把猜疑放在心里隐藏起来。

生活在相互怀疑的氛围中,这种压抑简直令人窒息。然而,一旦穿越猜疑的迷雾,便能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对同伴的信任感。信任是一场赌博,但只有通过一种认赌服输的胸怀,才能真正的生活与工作。我们也发现:世间最可耻的事情之一,就是播种与散布猜疑,人们应尽一切可能,加强并推进相互之间的信任感。

西默尔的《爱情是最后一座桥》中爱之桥的构建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故事中描述了发生在克洛德和菲利普、赛尔日之间的一段奇妙、凄婉的爱情,他们三人都有过不幸的童年,在性爱经历上都有痛苦的遭遇,这些使得他们之间有了更多的相互理解、同情、信任,三个人度过了一段和平相处的日子。塞尔日一度曾因不堪忍受菲利普和克洛德的亲密无间而出走,但历经艰辛后终于又回到他们身边。塞尔日说道:“让我们在一起,互相关爱,每个人都以适当的方式去爱别人!我会尽一切努力,让我的爱适合你们——也适合我自己,不带错误的感受,不带任何麻烦……”

作者描绘的显然是一种带理想化色彩的爱情生活,同时将这种美好的爱情置于恐怖主义罪恶事件的背景下来描写。菲利普任职的环球高科技财团戴尔菲公司接受了巨额订单,开发一种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可以在用病毒实施袭击后将有关程序片段全部自动抹去而不留下任何痕迹。菲利普作为公司的高级设计人员对此一无所知,他始终以为戴尔菲和全世界的其他企业正致力于开发一种可以防范任何一种病毒的完美的保护程序。在实验的关键时刻,公司以他儿子屡屡犯罪有碍安全为由,将他派往日内瓦讲学。在此期间,为了检验研究成果,戴尔菲的专家制造了一系列计算机病毒导致的犯罪事故,包括毒气泄漏、飞机相撞等等,从而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每次事故发生以后,他们便把菲利普召回承担搜寻病毒的任务。在好友马克斯·梅勒和儿子、儿媳的帮助下,菲利普最后终于认清了公司的罪恶阴谋,掌握了公司的犯罪证据,并决定向警方报案,最终拯救了全人类。

进而,这座爱之桥得以传递与延伸,这座以信任为基石的爱之桥,不仅仅限于爱情、亲情、友情,而且带有普遍的抽象的人类之爱的意味。

人总是尽最大努力回报别人的信任,或许这就是信任的奇妙之处。哈佛大学曾经进行了一场行为心理学实验:一组学生匿名向另一组学生付一定数量的钱,他们有三种付款模式可供选择:一种明确表明不还钱会受惩罚,一种暗示不还钱会受惩罚,一种则没有任何表示。实验的结果是:选择了第三种付款模式的学生,收回的钱反而最多。而第三种付款模式没有任何制约措施,表现出了对别人的最大信任。

一个社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有个前提条件: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归属于某个团体,在这个小团体内,大家必须具有一种对彼此的道德义务和相互信赖感。拖延带来持续的焦虑与恐惧

智慧女神雅典娜是在某一天突然从丘比特的头脑中一跃而出的,越出之时雅典娜衣冠整齐,没有凌乱现象。同样,某种高尚的理想、有效的思想、宏伟的幻想,也是在某一瞬间从一个人的头脑中越出的,这些想法刚出现的时候也是很完整的。但是有着拖延恶习的人迟迟不去执行,不去使之实现,而是留待明天再去做。

拖沓是一种浪费宝贵时间的行为,浪费时间这种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我们所有人都有拖沓的倾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把对我们来说不太重要的项目和任务拖延一下没什么关系,但问题在于,我们总是拖延最重要的事,把时间花费在实际上并不重要的事情上。

每天都有每天的计划和打算,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今日的理想,今日的决断,今日就要去做,一定不要拖延到明日,因为明日还有新的理想与新的决断。

放着今天的事情不做,非得留到以后去做,其实在这个拖延中所耗去的时间和精力,就足以把今日的事情做好。所以,把今日的事情拖延到明日去做,实际上是很不合算的。有些事情在当初来做会感到快乐、有趣,如果拖延了几个星期再去做,便感到痛苦、艰辛了。比如写信就是一例,一收到来信就回复,是最为容易的,但如果一再拖延,那封信就不容易回复了。因此,许多大公司都规定,一切商业信函必须于当天回复,不能让这些信函搁置到第二天。

拖延的习惯往往会妨碍人们做事,因为拖延会消灭人的创造力。其实,过分的谨慎与缺乏自信都是做事的大忌。有热忱的时候去做一件事,与在热忱消失以后去做一件事,其中的难易苦乐要相差很大。

命运常常是奇特的,好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有如昙花一现。如果当时不善加利用,错过之后就后悔莫及。

决断好了的事情拖延着不去做,还往往会对我们的品格产生不良的影响。唯有按照既定计划去执行的人,才能增进自己的品格,才能使他人景仰你的人格。其实,人人都能下决心做大事,但只有少数人能够一以贯之地去执行他的决心,并且也只有这少数人才能成为最后的成功者。

当一个生动而强烈的意念突然闪现在一个作家脑海里时,他就会生出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提起笔来,要把那意念描写在白纸上。但如果他那时因为有些不便,无暇执笔来写,而一拖再拖,那么,到了后来那意念就会变得模糊,最后,会完全从他思想里消逝了。灵感往往转瞬即逝,所以应该及时抓住,要趁热打铁,立即行动。

2009年的一部电影《飞屋旅行记》,讲的是一对老夫妇计划去一个叫做梦幻瀑布的地方。他们有一个存钱罐,说好了,等存钱罐满了,他们就出发。但是日子总没有像他们计划的那样,汽车要维修、房子在漏水、孩子要上学,他们被迫一次又一次地用到这笔积蓄,一次又一次地拖延出发的时间。终于有一天,老太婆过世了,老头子一个人待在这个空荡荡的房子里。

如果不是房地产拆迁队威胁要拆掉这所老房子,老头子不会爆发出这个疯狂的行动:他在房子上面绑上成千上万个气球,在一天早上大喊一声,他的房子呼地飞起来了!他驾驶着气球房子,在人们张大的嘴巴上空,穿过雷电,飞往梦幻瀑布。

当他这一辈子身体最糟糕、财务最贫穷的时候,他却开始自己走向梦想的旅行,当房子腾空而起,才发现原来无须等待存钱,自己早就可以上路。

把希望、幻想寄于未来,却又生活在情感的“拖延计划”之中,最终只能是枉费心机。

拖延往往会带来永久的损失与痛苦。我们真正的痛苦就来自于因拖延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与恐惧,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错失人生中的机会而产生的悔恨。

这个世界只给我们一天的时间,明天没有任何保证。我们的目标是到达明天,不是留住昨天。明天只是魔鬼的座右铭。浮躁是幸福的阻碍

从前,有一个沉稳者和一个浮躁者一起,偶然的一次机会,他们在一座高山上与酒仙邂逅,并且得到了酒仙的酿酒妙法:选端阳那天成熟的米,冰雪初融时高山流泉的水,蒸熟后,放入千年紫砂土筑成的陶瓮,再用初夏第一张看见朝阳的新荷覆盖,密封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两个人都表示得此仙方,一定要酿造出世上最甘醇的美酒,将酒仙的精神发扬光大。于是他们便开始收集材料,终于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找齐了所有的材料,连同梦想一起调和,密封在陶器里,然后潜心等待。

等到了第49天,他们太激动了,以致夜不能寐,等着公鸡打鸣。等待的时间总是很长的,似乎那一夜就成了一个世纪,两个人感觉在等了很久很久以后终于传来了第一遍鸡鸣;又等了很久,依稀响起了第二声;但是第三遍鸡鸣似乎等了很久都始终不响起。这时候,浮躁者实在忍不住了,他想鸡鸣两遍和三遍并没有区别,于是打开了他的陶器,沉稳者虽然也按捺不住想要伸手,却还是咬着牙,坚持等到第三遍鸡鸣。

结果怎么样呢?先打开陶器的,里面是一汪清水,里面的酒和醋一样酸。而坚持到鸡叫三遍的人,得到了甘甜清澈的天赐佳酿。

有时候,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距离,可能就是从第二遍鸡鸣到第三遍鸡鸣的间隔,中间的距离也许只有几分钟,但是因为等待的迫切,让人觉得特别漫长,往往只要你忍耐住了,光明的前途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了,沉稳者能够熬过这段距离,于是他成功了;而浮躁者没有坚持下来,虽然之前他们的努力程度是一样的,但是最后结果却迥然不同。

如今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浮躁的时代,那么身在其中的我们,或多或少也在经受着浮躁的侵扰。这种浮躁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学习中,即使是日常生活也能受到了影响。在我们心中,我们渴望的是手到擒来、立竿见影的东西。然而不幸的是,浮躁的心态往往会使我们迷失方向,并且错失原本可以得到的成功或是幸福。

成功之路,艰辛漫长而又曲折,只有稳步前进才能坚持到终点,赢得成功;如果一开始就浮躁,那么,你最多只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后就会累倒在地。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着急,就越不会成功。因为着急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结果在你奋斗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订方针、策略以稳步前进。

当你克服了浮躁,你才会吃得成功路上的苦,才会有耐心与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才不会因各种诱惑而迷失方向,盲目地让自己奔向一个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目标,而是踏踏实实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直至成功。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压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宁静的心灵面对无穷无尽的诱惑,就会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动。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浮躁的心情占领了我们的整颗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许多遗憾。

无论何时,你都要冻保持一颗平和安宁的心,从容不迫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那么,一切的目标,虽难必易,虽远必臻,你终将到达幸福的彼岸。在对待学习和生活时,如果我们能够坚持,真正的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学习,我们做的会比现在好很多。只有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才能找到幸福和快乐。其实,幸福和快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你随时都可以支取。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急需在心中添把火,以燃起某些希望。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急需在心中洒点水,以浇灭某些浮躁。你会感觉到,其实我们很幸福,其实我们很快乐。纠结是对自己的犯罪

有个一贫如洗的年轻人总是想着如何能够摆脱贫穷,但又不想付诸行动,于是他每隔三两天就到教堂祈祷,而且他的祷告词几乎每次都相同。

第一次他到教堂时,跪在圣坛前,虔诚地低语:“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您的份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

几天后,他又垂头丧气地回到教堂,同样跪着祈祷:“上帝啊,为何不让我中彩票?我愿意更谦卑地来服侍您,求您让我中一次彩票吧!”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出现在教堂,同样重复着他的祈祷。如此周而复始,他不间断地祈求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