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8:59:58

点击下载

作者:[德]荷尔德林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追忆

追忆试读:

《静一述林》总序《静一述林》总序

荀子曰:“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荀子·解蔽篇》)“虚”,然后“一”,然后“静”,然后而知“道”。本丛书名《静一述林》,取其深意也。

王国维曾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学与思皆应从“身之所容、目之所瞩、意之所游”三个角度出发,追求“境真、境实、境深”三种“境界”。但“境界”是一种深度创构,是“本”,“天怀意境之合,笔墨气韵之微”,“放之可弥六合”,而后可以求“道”知“道”,故应将其作为理想的学术追求,“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本丛书体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同仁如是学术旨趣——静虑澄心,“虚怀若谷”,静一至道。于学科建设而言,此为根本,当有深意焉。“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同人恪尽职守,教书育人,同时“皓首穷经”,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拓展学术境界,提高专业能力。我们高悬起“学术境界”这把标尺作为理想的目标去衡量、解读与阐释外语教学生动的现实实践,试图以求“道”之旨“月映万川”,鉴照理论与教学实际,使其呈现“有我之境”。本丛书的核心理论追求就是“求道”,并将其悬为映照万川之“月”,作为价值尺度,以求“学理”。有鉴于此,丛书各位作者在丰厚的实践层面中梳理抉别,洞幽察微,同时以各种理论资源作为鉴照,拈出其中之要旨并移入当下之研究,遂在传统研究模式之中注入深切之内涵,“所见者真,所知者深”,所论“豁人耳目”,可见出笔墨“境界”,“理趣渐成”。

但是,“所知”因有“所见”,而“所见”当取定“立场”,首先解决“身之所容”,于是方有“目之所瞩”,从某一特定视角入手畅神而游,虽然“境界因地成形,移步换影,千奇万状”,“但游目骋怀,必是方得深景真意”。“意之所游”指“目力虽穷而意脉不断处是也”,这样“眼光收处,不在全图”,“合景色于草昧之中,味之无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真境逼而神境生”,遂“境界全出矣”。但是,在“境真、境实、境深”三种内涵之中,前两者只是前提,“境深”才是关键,因为它强调境界的深层创构,认为学术境界并不是学术与教学实践单向度的经验再现。可以说,“境真、境实、境深”三种内涵以及“身之所容、目之所瞩、意之所游”三个层面,不啻“学术境界”的生成机制,也是外语学科对其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创造性重组的逻辑出发点。知识与实践单元的重组为知识纤维(命题、规律、原理)的抽取提供了条件,也是理论系统化的必然。外语学科建设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凿壁借光,以新的视野对各种理论与实践命题进行学术肌理上的知识注入,而后实施理论反思与创造性升华。升华后的知识与实践单元理论清晰度大大提高,也为外语学科理论的推演提供了学理基础。由于这些理论命题是在提取了相关的知识与实践单元以后所升华而成的,反映了其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应将其悬为外语学科建设一种普遍的学术追求。如王国维所说:“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故此,本丛书据于“境真、境实”,追求“境深”和“境界”,此为“学理”,亦是学术“理据”,我们正在“路上”,自当深长思之。

升华学术与教学实践,“入门要正,立意要高”,当“通大义,识大体,立根本”。外语学者或教师应学贯中西,“灵根自殖”,因为“文人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深浅”,须如清戴震所言,追求“精审,识断,明辨,淹博”。“真力不至则精识不生”,然“学充则文至”,“学充”要求中外学养统摄,本土域外新知融合,要呈“自足圆融”之象,博洽周流,左右逢源,“更行更远更生”。学术“非真积力久,亲证而后得”,据此而与同人共勉。是为序。

傅勇林

(傅勇林,文学博士,教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追忆汉语的容器

汉语的容器

——序林克译《追忆》

王家新

因为脆弱的容器并非总能盛下他们,

只是有时候人可以承受神的丰盈。

——荷尔德林《面包和酒》(林克译)

在《译者的任务》这篇影响深远的文论中,瓦尔特·本雅明对荷尔德林所译的索福克勒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语言的和谐如此深邃以至于语言触及感觉就好像风触及风琴一样。”Walter Benjami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lluminations,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annah Arendt,p81,Schocken Books, New York,1988.同样,这也是我们阅读荷尔德林自己的诗歌——尤其是阅读他在完全疯癫前所作的那一批抒情颂歌时的感觉。那么,当我们试图翻译这样一位诗人时,从我们的译语中能否深刻传达出那种犹如“风触及风琴”一样的诗性共鸣?甚至我们还要问,汉语的容器能否承载那样一种“神的丰盈”?

我想,这大概就是林克以及任何一位中文译者在译荷尔德林时所面对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这里我还联想到海子,也许正是在读到荷尔德林后,他不仅感到了一种“令人神往的光辉和美”,同时还痛切地意识到了我们自身语言文化传统中的某种匮乏。在《太阳》一诗中他就曾这样写道:“汉族的铁匠打出的铁柜中装满不能呼唤的语言”。

任何一位中文译者在译荷尔德林时,必然会面对这样一种困境。两种语言跨时空的遭遇,犹如两道闪电,不仅照亮了他的宿命,还将迫使他不断审视、调整、发掘并释放他的母语的潜能,以使它成为“精神的乐器”。

在德语诗翻译领域,林克最推崇冯至(他多次感叹冯至译的里尔克到了“一字不移”的程度),同样,郭沫若、梁宗岱这两位诗人翻译家前驱也一直为他所尊敬。梁宗岱本是旷世稀才,他译歌德时所使出的全身解数,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如他译的歌德早期抒情诗《流浪者之夜歌》:该译作及以下的《守望者之夜歌》均选自《梁宗岱译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一切的峰顶

沉静,

一切的树尖

全不见

丝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着罢:俄顷

你也要安静。

这里,除了“俄顷”这样的字眼有点“别扭”外(如把它改为“转瞬”,这首译作就堪称完美了),梁宗岱用的全然是现代新诗活生生的语言。他正是以这样的语言赋予了这首译作以不朽的生命,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所说,他“抓住了作品永恒的生命之火和语言的不断更新”。但他在译歌德《浮士德》中的《守望者之夜歌》时,却使用了这样一种“古体”:

生来为观者,

矢志在守望,

受命居高阁,

宇宙真可乐。

我眺望远方,

我谛视近景,

月亮与星光,

小鹿与幽林,

纷纭万象中,

皆见永恒美。

……

这样的译法,一下子把歌德“陌生化”了。它同样受到一些中国读者的喜爱。不过,其间的“宇宙真可乐”,却险些使这首“古风”走了调,让人读了有点“不是滋味”。这说明,以一种“古体”来追摹歌德晚期那种古典、高迈的诗风,虽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却不可“因韵害意”(显然,“宇宙真可乐”正是为了与“受命居高阁”押韵,而且“高阁”这样的用词也值得推敲),更重要的是,要对其中所包含的危险有一种敏锐的语言与诗学意识。

那么,以现代汉语来译荷尔德林这样一位神性充溢、“古风犹存”的诗人,就更是一种考验了。“神在近处/只是难以把握/但有危险的地方/也有/拯救生长”,这是林克所译荷尔德林的名诗《帕特默斯》的开篇。我想,这也完全可以视为一个荷尔德林的译者工作时的深刻写照。

我们不难想象这里面的巨大难度。也许,难就难在要怎样努力才能赋予这样的诗魂在另一种语言中重新开口说话的力量;难就难在要怎样超越时空、语言、文化的限制,去接近那个“声音的秘密”;难就难在要怎样努力才能使我们日复一日所使用的“不能呼唤的语言”起而回应那种诗性的呼唤……

对这一切,林克有着深刻的体验和对自身限度的清醒的认识,在这本译诗集的译后记中他这样写道:

于是便出现了与荷尔德林提到的人神相遇类似的困难情形——若欲承纳神,人这件容器实在太脆弱。译者尝试尽量接近诗人,无疑十分危险,不仅因为那种高度可望而不可即,而且那里的深渊险象丛生,大师之于译者纯属一个黑洞,所以与大师打交道的确是一件令人绝望的差役。对我而言,翻译特拉克尔还能勉强胜任,至于其他三位(指诺瓦利斯、荷尔德林、里尔克),实有力所未逮之感,修养、古汉语和诗艺等等皆有缺陷。当然,译荷尔德林,对任何译者的中文表达都是一大考验。

好在林克有的是爱,有的是对荷尔德林那种亲人般的血缘认同和骨肉之情。虽然他多年来一直在高校教授德语文学,但译诗于他完全是一种很私密化的“精神的操练”。他之所以致力译荷尔德林,也不是为了什么“供中国读者了解”,而首先源自这种内在的爱,源自这种“恨不同时”的追慕,源自他与“他的荷尔德林”的某种神圣的“契约”。因此,他不会像有些人那样,把这样一本译诗集作为一种职业性的“成果”,而是作为对他所热爱的不幸的天才诗人的“一份祭礼”。据我对林克的了解,如果他有机会去德国图宾根拜谒那座“疯诗人之墓”,他一定会带上这份祭礼的!这里借用一句诗:一篇译(读)罢头飞雪啊。

落实在具体翻译上,我还想说:好就好在林克有一颗“诗人之心”。虽然林克不会说他自己就是一个诗人,但他的翻译,却使我想到了王佐良所说的那种“诗人译诗”。见王佐良《论诗的翻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这种有别于一般职业翻译家的“诗人译诗”,不仅体现在戴望舒、冯至、穆旦那里,它从郭沫若、梁宗岱那时就开始了。郭沫若当年就曾这样宣称:“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话,不是沐猴而冠。”(《雪莱诗选·小序》)林克当然没有这样“狂妄”,但他却告诉了我这样一个“秘密”:他在译诗时必须喝酒,“不喝酒我无法译荷尔德林”。就像荷尔德林醉心于古希腊文化的光辉一样,林克就这样“醉心于荷尔德林”!他借助于酒,以进入他和荷尔德林之间的最神秘渊源,或者用王佐良论译诗的术语来说,以达到诗心之间的“契合”。

很巧的是,在我们译的保罗·策兰的诗中,就有一首写到了酒、荷尔德林和他对古希腊诗人的翻译:

我从两个杯子喝酒

并草草划过

国王诗中的停顿

就像那个人

从品达那里畅饮

……

诗中的“那个人”,指的就是荷尔德林。他在法兰克福巴德洪堡国王图书馆供职期间曾翻译过希腊抒情诗人品达的颂歌,那时他已处于半癫狂的状况。耐人寻味的还有“我从两个杯子喝酒”这句诗。对这句诗,策兰的研究者们已有一些解读,这“两个杯子”有时是指德语与犹太民族文化,有时是指人与神,有时是指不同的女性,等等,但在这里,它也完全可以用来作为林克的翻译以及一切诗歌翻译的写照或隐喻!

的确,林克是在“从两个杯子喝酒”。这两个杯子,一是荷尔德林的德文原诗,再一就是他自己的母语——那作为诗歌语言的汉语。没有这双重的语言意识,一个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对诗歌有所贡献的翻译家,或者说,“从两个杯子喝酒”,这才是一个本雅明意义上的翻译家:一方面,他“密切注视着原著语言的成熟过程”;另一方面,他又在切身经历着“其自身语言降生的剧痛”!(《译者的任务》)

正因为如此,林克所译的里尔克和荷尔德林,受到了许多诗人(如多多等人)的认同和喜爱。当然,他知道要传达荷尔德林的神韵,只有出自“神助”才可以。他也知道他现有的译文还很不完善,许多地方甚至还需要重译。但他已做出了他能够做的一切。读他的译文,我们犹如穿行在那一片既澄明又隐蔽的神示的土地上,并切实地感受到诗人的喜悦、痛苦、矛盾、追问及精神跨越。他译文的语言,不仅具有汉语的凝练、切实和丰富弹性,而且展现出“哀歌兼赞歌”的潜能,成为一种可以响应神明“呼唤”的语言了。也可以说,他多年的心血浇铸,不仅使荷尔德林的诗性获得了汉语的血肉,他的贡献更在于:在他译作的许多章节中,“汉语的容器”因承载了“神的丰盈”而变得有些光彩熠熠了。

然而,林克永远是谦卑的,虔敬的。在其译后记的最后,他以这几行诗表达了他自己对那些“命运多舛的大师们”、那些光辉的不复再现的诗魂的感激:

垂头的时候一切都饱满了

谁记得从前疯狂的燃烧

每一个花瓣都是火焰

这提示了一场献祭般的生命的焚烧。同时,这也使我们再次感到了翻译里尔克、荷尔德林对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意义。

2009 11

追忆卷一我的决心

哦,朋友!朋友!你们如此忠贞地爱我!

是什么让我孤独的目光如此忧伤?

是什么将我可怜的心驱入

这乌云笼罩的死人的沉寂?

我总是躲避你们温情的握手,

热烈的欣喜的兄弟般的亲吻,

哦,别对我发火,因为我躲避!

请审视我的心灵!考验并审判!

这就是痴痴渴望男子汉的完美?

这就是暗自奢求大牺牲的报偿?

这就是贸然尾随品达之高翔?

这就是拼命追求克罗卜史托克的伟大?

啊,朋友!地球上哪个角落可容我

藏身,让我永远在沉沉夜色里

哭泣?伟人们翱翔天宇,

这对我永远可望不可即。

哦不!攀上那壮丽而荣耀的小径!

向上!向上!在狂热的狂放的梦中

与他们比翼;纵然临死我的歌

仍旧嘶哑;忘记我,孩子们!致春天

我看见笑靥凋谢,胳臂之力衰竭

我的心!你还未老去;如月神唤醒宠儿

天穹的孩子,欢乐又将你从睡梦中唤醒;

因为她正随我醒来,又有了火热的青春

我的姐姐,甜美的大自然,我可爱的山谷

向我微笑,我更可爱的树林,

那里有小鸟的欢唱和嬉戏的微风,

向我亲切问候并兴高采烈地欢呼。

是你使心灵和原野变得年轻,神圣的春天,

祝福你!季节的长子!你使人神清气爽,

季节怀腹里的长子!强大的春天!祝福你

祝福!锁链已挣断,大河为你唱响

欢庆的颂歌,两岸震颤;我们年轻人欢呼

并轻快地走向河流赞美你的地方,你,仁慈者,

我们为你那爱的气息敞开胸怀,纵身

投入河流,随它欢呼,称你为兄弟。

兄弟!你的地球多么美丽地,怀着千倍的

喜乐,啊!怀着千倍的爱在微笑的太空

旋舞而去,打从你,天国的少年,

手执魔杖从厄吕西翁的山谷降临大地!

难道我们没看见,她现在更亲切地问候

骄傲的爱人;那神圣的白昼,当他恣意燃烧,

越过群山,因幽灵的胜利!她娇柔而羞涩,

披着银色香气的面纱,在甜蜜的期待中仰望,

直到他使她灼灼放光,她的柔和的孩子们,

所有的,花儿和树林,种子和抽芽的葡萄,

睡吧,现在睡吧,同你柔和的孩子们一道

大地母亲!因为赫利俄斯早已驾着

燃烧的骏马安息了,天国友好的英雄

这边佩耳修斯,那边赫耳枯勒斯,他们

怀着沉寂的爱从旁边走过,絮语的夜风

悄悄拂过你快乐的种子,远道而来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