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灵独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22:48:23

点击下载

作者:陆晓兰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的心灵独白

大学生的心灵独白试读:

内容提要

无论如何,大学生活这样悄悄悄地溜了过去。在大三这个驿站上,有遗憾,有感激,也有希望。

心灵孤独

人生不该是一片空白,许多青年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在现实人生中,有些青年总感到人生寂寞,觉得人生不可预测。可是他们想方设法寻找自己心中的“绿州”。

大学生活是很紧张的,可是也有不少“天之骄子”感到大学生涯是人生中最长的一段空白。周末晚上的大学校园,散布着一个个孤寂冷漠的心灵。有人在1995年6月作过如下的调查:学生对某大学业余生活的感受如何?回答“充实”或“很充实”的大学生仅占30.1%,回答“一般”或“无聊”的大学生占69.9%;另一所大学对150学生周末情况的调查中指出:经常在周末有孤独经历的同学占67.1%,对其它大学的调查也得出类似的结果,这种现象尤其在低年级的学生中更为明显。因此,有的大学在学生会主办的黑板报上经常发表抒发大学生周末孤独心情的文章。

只要巡视一下周末晚上大学的学生宿舍,声嘶力竭地唱着“一无所有”的人有之,懒洋洋地躺在床上静看武侠小说者有之,无所事事者有之,把收音机或录意机的音量开得最大以驱逐孤寂者有之。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承认“周未太难熬了”“一到周末,内心总有不少凄凉的感觉”。

根据有关万面的调查和笔者的亲身观感,在大学校园里,平常保持恋爱关系的男女大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60%左右。四年毕业,当跨出校门时,几乎70%以上的人曾有过恋爱史。据对某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1023人的调查,谈恋爱者占70.2%;据另一所高校某专业各年级调查,在一年级调查共180人,谈恋爱者107人;在二年级调查共183个,谈恋爱者135人;在三年级调查共240人,谈恋爱者209人;在四年级共调查260人,谈恋爱者有223人。但是这些在校园里谈情说爱的男女大学生,毕业后与恋爱对象正式结婚的只占2%。这个太大的反差,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丘比特在大学这个神圣的校园里胡乱射着他的爱之箭;说明今天男女大学生的校园恋爱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填补各自人生空白的爱情游戏!这种恋爱与结婚的分离,在大学是公开的秘密。说穿了,这是有别于传统恋爱的“假性恋爱”。传统恋爱的是结婚,恋爱是结婚的前奏。可是假性恋爱的只不过是寻找一个异性伴侣,在大学城里一渡过那些难捱的时光,使大学生活变得浪漫一点,缠绵一点。

谈恋爱的大学生也有他们的“理由”。

有的大学生说:“不谈恋爱干什么呢?我们每天的学习,最多只有6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不好打发呀”。

有的大学生说:“现在改革开放了,大学校园里还能那么‘传统’。电影、电视里那些男女接吻、拥抱的镜头要多刺激有多刺激,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你能无动于衷吗?”

有的大学生说:“如今大学生活中失意的事太多了。当一个遭受不幸和发生挫折时,只要有异性同学表示真诚的同情,就很难抵挡丘比特之神箭。”

有的大学生说:“爱情是逃避现实伤害的最好的庇护所。在卿卿我我的软语中,人生的一切失意、烦恼、痛苦都可以暂时忘却。男同学坚实的肩膀和宽阔的胸膛,可以成为郁郁寡欢女孩的精神支柱;女同学的活泼可爱,聪慧秀敏,也可以在男生荒漠的心田里种上一点灵气。”

有人说:“人生是个大舞台,人活一世就要充分享受人生。恋爱是年轻人的特有的需要。大学里有的高品位的异性如果不在大学里尽情享受情场的欢乐,出了校门,可就没有那样的艳遇了。”

有人说:“谈朋友不去谈恋爱,谈恋爱不等于谈婚姻。爱情随感性而变化,热情来时应不顾一切地去爱、去吻、去拥抱、去冒险;热情去了,就既不能勉强异性朋友,也不能勉强自己。否则人生就太苦了。”

有人说:“当男女双方因寂寞而碰巧走到一起,又从消遣寂寞的漫长过程中产生出异样的感情,双方得到情感互补,这是完全正常的。”

有人说:“大学学习难度增加,找一个异性辅导老师,可以学习上相互帮助,共渡大学美好时光。这既十分浪漫,又十分现实。”

五花八门的大学“恋爱经”,说明恋爱——男女之间至爱至情,在大学校园已经成为填补心灵空虚的一种手段。

丘比特在大学校园里横冲直撞,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大众心理的影响,有中学生早恋的影响,有性生理、性心理成熟的影响,然而感到人生价值的失落,觉得人生太空虚、太无聊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许多50、60年代的大学生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大学生活一点也不空虚。每个人都埋头功课,甚至周末晚上及星期天,图书馆、阅览室里都坐满了勤奋攻读的学生。许多女生从来不看电影,连“三八”妇女节学校发给每个女生的招待电影票也都是给男同胞享用。她们不会跳舞,更不会与男同学谈情说爱。那时的大学生,绝没有什么周末恐惧或人生空白的感觉。原因何在?因为那时的大学生比较明确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他们十分清楚,要5个农民才能养活1个大学生,因此,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到了80、90年代的大学生,在“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只求“60分万岁”,只求活得不要太累,只求活得潇洒,当然就不会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了。老一代的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比较强,同学之间经常开展谈心活动,相互帮助,心灵比较容易沟通。当代大学生则比较容易形成封闭心理。南京大学的一位大学生说:“上了几年大学,周围的人认识不少,但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也曾苦苦追求过知音,但到头来却是场空。空闲时间也就只好与孤独为伴。不找一个kiss的对象,怎么办呢?”北京大学一位女生说:“我看不透别人,别人也不关心我,理解我。看来90年代仍是个人顾个人。”这位北大女学生的话在大学校园里是颇有代表性的——人人都渴望走出个人的小圈子,憧憬个人能满足他人、集体的需要,希望能实现人的价值。可是现实的人生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现了一段又一段的空白。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实情况,各个不同的学校都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业余活动,有的学校还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这些作法对于帮助大学生填补人生这段空白当然是有帮助的,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是学生人生价值观上出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政治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培养大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政治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培养大学生做人最起码的基本道德,使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人生的价值,然后再根据当代青年的特点逐步提高,而不能只是一味采取强制措施式干巴巴的说教,应该让每一位大学生了解和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竞争中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增强和提高自己在竞争中的实力。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未来的世界中,如果我们的青年一代既没有知识,又没有能力,那么就将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民众,将无颜面对为我们创造灿烂文明的祖先。

贫困校园

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正经受日新月异发展所引起的知识断层的折磨,而且还忍受着国门打开后形成的“金钱拜倒主义”的煎熬。一位社会学博士生如是说。

二十世纪末,物质利益原则席卷而来,冲击了一切虚幻的精神领域,十亿神州九亿盲,还有一亿在观望,经商作为拜金的先锋,横贯神州大地,神圣的学府也不例外。

学校,“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是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态度,单靠的理性智慧,为国家培养“通古今之道,晓中外之理”的“士”,然而在这种热潮的冲击下,“士”们公然不避“言利”,在神圣的洁地大谈金元外交,高举显色的赵小元帅之像,校园一时间真是沸沸扬扬,热气腾腾。

作为现代的知识分子,如果不积极地汲取业界范围内“现代文明”所提供的“雕刀”,来精雕自身的灵魂水像和生活肖像,将是一种自朽式的可悲!而捧着先人授予的肌肤,先哲塑造的灵魂,乞求异邦的染色,或者借以换取精神的牙和物质的残羹,则尤其是灵魂出壳式的悲哀!亦是现代知识分子丧失生存要基的大悲剧——金马。“每当女朋友拿起菜刀时,我的双腿就发抖。”一位名作家在成名后侃他以前的日子。

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处于一种双重贫穷之中,既有精神生活的贫穷,又承受物质贫穷的煎熬。

正处于青春勃发,浪漫年华的大学生们,同社会上的人一样被物质的虚荣冲击,追求漂亮时髦的穿着,饭店、歌厅的消费,但另一方面他们还是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鉴赏力。于是,诱人的物欲和贫困的精神在她们的灵魂深处纠缠着,搏斗着……不久前,他们也是富裕的一群——精神上的,而那如夕阳一般,很快就褪尽了,当墙外的人们开始大把大把地赚钱,大把大把地注意花钱,高档家仫,名牌衣物,金银饰的摆放在面前,丰田、奔驰停在面前,透过学府高墙,他们感到了拮据。“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地太快,”崔健为所有的年轻人唱,也为他们唱,一方面是物欲横流,唯“财”是举,得意忘形;另一方面是两手空空,望“现洋”兴叹,羡慕不已,打开的国门,在经济、科技东进的时候,西方的生活方式,情趣爱好也正潜移默化的移入他们的脑子,传统的生活方式被他们毫不犹豫的拒绝或摒弃了。

他们渴望的东西没有得到,却让一些经商能手——社会上的半文盲得到了。相对剥夺感强烈地袭击着他们脆弱的心,他们要获得自己的天堂。

他们完全不可能再走上代人清教徒式的道路了,他们要借助自己特有的天赋和优势(家庭、社会关系、姿色、风度)来抗争,借助于智慧和聪颖来追求,虽然这种追求充满着危机和矛盾,但对于她们却同样也充满诱惑和惬意。他们宁愿背着金钱和灵魂的十字架前行。

……没有步出校园,他们一贫如洗;步出校园,她们惨淡经营。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徘徊,他们逐渐坠入梦境……

难挡诱惑

一只猫有幸变成了贵夫人,于是,她在仪表举止上一切模仿着贵夫人。在一次宴会上,她端庄地坐在主人的位置上,很有些气派,可是,不久,她的眼神发生了异样的变化,原来,墙角处有一只老鼠爬了出来,于是一改端庄威严模样,突然扑了过去。

——一则寓言

用这个比喻大学也许有些不恰当,无奈,诱惑难挡。

高消费正在大学校园蔓延。

现代青年的消费方式,消费水平与过去截然不同。他们不再那么追求经济实惠,经久耐用,一种难挡的魅力吸引着他们,那就是“时髦、前卫”,当代的大学生也是崇拜者,他们为了追求这种“时髦、前卫”排成长队。

时装对女性有特殊意义,她们对时装如此青睐,以致于她们在时装上显露出难抑的感情与期望。在书亭,图书馆、商店橱窗,经常可以看到一溜溜的女大学生在时装和模特前驻足流盼,翘首羡慕,与之相配套的还有,美容、化妆、金银饰品。

时装是女性的,男生们的理性多一些,他们讲的是品牌,“鳄鱼恤,耐克鞋”。都是精品,费用也是可观的。

除此之外,下饭店,入舞厅诸如此类,一些前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其它人,一个幽灵,享乐主义的幽灵笼罩了大学的上空,消费看来是不可避免的。

请看某大学一女生一个月的花销单。

伙食费:300元。

购书:50元。

零食:100元。

化妆品:80元。

衣服:200元。

其它:150元。

合计:880元。

这无疑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也够一个普通老百姓受的,这种消费水平对社会上的款爷,无疑是九牛一毛,但对贫穷的校园来说,却尤如天文数字。

享乐主义者放弃了理想与社会历史的崇高责任感,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美好品德修养。最后也放弃了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推崇享乐人生,自我完善,自我超度。个体的解放在特定的条件下走向了庸俗,走向了异化。

此种心态从何而来?一方面,社会上超前消费等光怪陆离的现象刺激着他们;另一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校园成才环境的建设尚不完善,未能积极地对大学生施加引导,何况大学生本身对个体发展的全部理解尚处在感性阶段,没有必要的理性武装与明确的科学观念,这一切使他们迷失了方向。

Y先生是南方某大学唯一退学的研究生,人长得帅,能“侃”。当谈及为何退学时,他说:毕业前夕,是否考研究生我也犹豫过,那时候我在学校呆得真有点腻了,很想到社会闯一闯,然后再筑一个安乐窝,但一考即中。当初念本科时,还有一帮兄弟姐妹玩,生活枯燥的感觉还不十分强烈,上研究生后,玩的伙伴少了,成天看不完的书,翻不完的资料,‘寝室——食堂——图书馆——教室’这一固定的生活模式真叫人心烦,简直是变相的修行。可花筒般的社会生活与我们单调,枯燥的书斋生活相比丰富多了。可如今可走的路很多,我选了一条较舒适实惠的路,即‘金钱——生活——幸福’,我选择一条适合我个性的社会工作——部门经理,就这样,我退学了。

通往成功的“黄金之路”——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终于引起了“骄子”们的困惑,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开始分化。

享乐主义的维持要靠丰厚的经济基础,没有步出校园,他们一贫如洗;步出校园,她们惨淡经营。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徘徊,她们逐渐坠入梦境,为了这梦境的舒适、满意、开心,有的无奈之中摊开了最后一张王牌——灵魂,肉体。

他们满以为自己会满足的,岂不知欲壑难填,金钱在一个若即若离,或隐或现的暗处闪烁着它的萤火。追逐萤火的大学生们那里料到贪婪的脚下更是深渊。

钱这东西

钱哪,你这杀人不见血的刀。

怀着各种目的,众多的大学生目光只盯着一个目标——钱。

要钱,或从父母身上刮;或勤工俭学;或偶有倒卖,捞点外快……

朝着金光闪闪的钱,她们一步步走近了。

他,因暑假帮别人管理个体户摊点,挣了一笔可观的钱。于是,他困惑了,一个暑假赚的钱相当于一个大学毕业生半年的薪水。终于,他有意识的不及格而退学,一年后他俨然一家早餐厅老板的身份乘高级轿车旧地重游,令那些学子好不眼搀,羡慕……“你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上海各高等院校竟有70%以上的学生答曰:“钱!”

当他从遥远的边陲来到这座繁华的城市求知时,他的心也随风荡洋起来了。名牌服装,昂贵的手饰,断魂舞场,逍遥酒吧,爱的咖啡屋……他多么想拥有这个世界,进入这五彩缤纷的浪漫之园。然而,金钱把他挡在门外,他爱金钱,不恨金钱,无奈之中他只好把手伸向了别人的钱袋,终于有一天被人发现,羞耻之心使他走向悬崖……

他们满以为自己会满足的,岂不知欲壑又难填,金钱在一个若即若离,或隐或现的暗处闪着它的萤火,追逐萤火的孩子们哪里料想到贪婪的脚下便是深渊。“钱”就象一头困兽一样在他们的脑海中吼叫着,他们无法使它安静,只好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满足一下困兽的要求,而这头困兽的食量大得惊天动地,你简直无法满足它,最后,这头金钱兽在饥渴难奈的情况下会连同你——可怜的大学生们一同吞下,只留下殷红的血,你也许会在它的肚子里懊悔,也许你执迷不误,反正你这辈子算完了。

两年前,她开始把心朝向阔佬们的钱袋,无论是大街上,邮局里,饭店里,汽车上,还是在郊外,在风景区,只消搭讪几句,她就可与别人一见如故,互通姓名,地址与电话号码。她终于有机会出入北京饭店,华侨饭店,国际饭店,有机会品尝西式糕点,喝各种高级饮料……她让她的同学们嫉妒。那些人看中的是她的美貌与肉体,她看中的是他们的金钱与地位,“两厢情愿的事”她说。“中国人钱袋瘪,不厚!”渐渐地她又把目光移向了洋佬们,她的物质生活更加派了!

没有想到今天她却以泪洗面,悄然在一个早晨离开了校园……

Z男在某学院上大学,学的是西方美学。这个专业是适应形式开设的。他爱跳舞,英语不错,长得也很帅。背后大家都叫他“王子”。

他特别崇拜西方观于“生活质量”的论点。认为一个人生活环境和状况无疑是人一生的目标。于是,他开始琢磨如何使自己“达标”:在校园里贴告示,业余时间教外国学生汉语,按时收费。可人家不上钩。

后来他把眼光放宽,来到社会上,他马上发现了新大陆,我们的公共夜生活对于西方来说是薄弱环节,丰富他们的夜生活,增加她们的生活情趣,从中获得利益。

于是,他开始小心翼翼的出入大饭店,目的很简单,找外国女人,陪她们跳舞,逛街。当然是有偿的。他确实不错,于是不久便有一些客户。渐渐的,也小有名气,腰间有了美元、日元,他有一个精致的皮包,里面装着足以使他的“生活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钞票。他从骑自行车小心翼翼进饭店,到坐出租车昂头进门,打开了局面。

下面是谈话记录

问:你这么做有非议吗?

答:当然的。说我吃软饭。可我没有出卖肉体。

问:老师不管你吗?

答:他们才不管呢。因为他们认定我这很正常。而且他们经常找我。(故意找我)

问:找你谈话?帮助你?

答:(哈哈一笑)你猜猜看,告诉你,他们找我换美元。

对钱的迷恋不仅让一部分大学生走向深渊,还足使经商热,厌学风盛行,平静的校园可被这阵热风折腾坏了!

随着社会上经商热的兴起,被称为净土地的大学校园也不甘寂寞,狂涛汹涌,净土之名,终被污玷。高校的墙挡不住这重型炮弹的辍炸那些曾掀起过萨特热,弗洛伊德热的角落又在被商品信息狂肆地占据,学子们读起了什么倒卖,回扣……随这而来是新的读书无用论。

目前,社会对经济热的看法褒贬不一,喜忧参半,一些人认为,大学生“经商”标志着已从封闭的保守的教育模式中挣脱出来,顽强的站立于书本与社会的交叉点上,是适应社会的准备活动。一些则认为从西方哲学热到经商热意味着大学生某种价值观念的转变,从中可看到大学生们趋向功利的思想流向。

事实上,这种校园经济的产生,是以我国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为背景的。同时也昭示了大量学生观念的新变化。大多数学生已不满足于一纸文凭,不满足于空读社会与改革,他们锻炼能力,以求将来更加的适应社会。南开大学一学生分析本校“经济热”的奥秘:南大学生想将理论实践一番,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其中也不乏在强烈的自立意识下,尽早挣大钱者的存在,他们在勤工俭学的幌子下,兜售方便面,明信片,皮鞋,仔裤,小说,有能力的倒卖紧消商品。

经商热的大辩论正在进行,争吵不休,但它有三个疾风知劲草处是明显的。

其一,“赚钱热”冲淡了学习科研气氛。

其二,强化了学生们的关系网意识,倒买倒卖,拉帮结伙,助长了社会歪风。

其三,使学生小生产意识加重,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相背离。

经商热一股狂飙卷走了读书的热情。

在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里,在望子成龙的热望中,经商热的冲击无疑使广大师长忧心忡忡,更主要的是引起了大学生们的精神危机。双重压抑之下,他们惶惶不可终日。

无论你怎样实施“个人现代化”,如果你终于一幅国人的风貌,国魂本色,那么或许可以说,你的智慧生存的修养是趋于成熟了,你的创造生涯的根基亦趋于稳固了。

——金马

当一些大学生们在金钱面前失足,失去自我时,也有的人从中窥见生活的真谛。据心理医生王文华的报道:

东财大一宿舍四男生,利用寒假一起倒卖皮鞋,刚开始,他们以为很简单,只要脑子灵就可以了。于是他们和外地一家工厂订做了200双皮鞋,可是小工厂效率低,200双鞋要半月才能完工,必须每50双托运一次,时至腊月,寒气逼人,四人为联系原材料和销假点跑了好几趟,大叔大嫂叫个不停。可怜他们大冷天露天装盒,压袋,甲板车送到车站。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几天下来,都感冒了,手脚民冻坏了。结果扣除运杂费,好处费及板钱,只剩256元。

问道他们的感想,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钱不是那么好挣得!生活不是好过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反馈出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而引起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及今后毕业分配制度,人才使用方面的改革,但这种信息反馈的媒介绝不应是学生经商这一方式。固然,勤工俭学与社会实践应大力提倡,但应以一科学的态度与战略性的眼光来重新认识勤工俭学的社会功能,选择理想的模式与正确的途径,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不应将眼光死盯在钱上,而应发挥自身知识的价值。如何能使鱼和熊掌兼而得之呢,既和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又能获得一定收入而不影响学业,这才是最佳的勤工俭学的模式,也是专业金钱诱惑的最优方式。

大学生勤工俭学应采取科研型,知识应用型,知识应用型,劳务型三种形式并举,每种类型又包含多种具体模式。它是基于大学生的内在能力知识水平和其它素质的差异,同时各学校性质及专业性质的不同而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三种类型中,适应性较大的为知识应用型和劳务型。提倡得是科研和知识应用型,因为这种类型不仅符合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而且能使学生学尽其用,为其适应社会提供机会,还能够强化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气氛。

金钱不能买到文化。有品德,有文化却可以赚到钱。用金钱衡量一切的社会是坠落的社会。

当你把钱抛在脑后,当你不再为钱而生活时,当你对钱轻描淡写时,你的生活会一下子变得富丽堂皇起来,你们是清贫求知者的欣慰。

有几次,当我仔细的观察自己时,有些困惑不解。渐渐地我发现,我好像是由几个不同的人组成的。有时其中的一个又被别的取代。他们交替出现,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

看中国学术的创新

泼妇骂街,乃我国奇观,大概异国也一般如是。在山野村居,街头巷尾,如果有泼妇骂街,最好是两人对骂,必定极为精彩。盖其才思敏捷,恶语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再配以横飞的口沫,挥舞的手爪,飘散的青丝(也有的丝并不青,而是其他的颜色),和着抑扬顿挫的语气,慷慨激昂的气概,一方面有利于自己愈战愈勇,另一方面是对对方士气的重大打击,是以泼妇骂街时语音的分贝高达几百,震耳欲聋,让人叹为观止。而最让人赏心悦目的莫过于她们语言的表现力,仔细一听,颇多令人振聋发聩的话。大抵泼妇对骂,为叫骂的需要,有很多创新的语言,这类言辞,彻底、尖锐、有极强的杀伤力和表现力,常常一语中的,一针见血,让被骂者狗急跳墙,上前去以手代口说明问题。一旦由对骂上升为对打,先出手的一概是被击中要害,百口莫辩,才会气急败坏的。可惜,这些言辞大多如流星般昙花一现,雁过无痕。如果有人专职于记录对骂的言辞,汉语的词汇量不知要比现在丰富多采多少倍。香港周星驰拍了一部《九品芝麻官》(又名《白面包青天》),很有内涵。主人公因口齿不伶俐,而吃了大亏,沦落到妓院当乌龟。一次偶然,他目睹了叫骂的惊人的战斗力,从此发奋图强,苦练口才。最后他的口齿伶俐至化精钢为绕指柔,能让死人起死回生,并舌战群泼妇,骂得她们两眼翻白,昏死过去,于是,大功告成。这时,再去做官,自然无往而不利了。从中可见,第一等的口才是由相骂得来,而争辩之类就趋于末流。古有名言:“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因为兵横,不和秀才讲理。这时,秀才吃了亏,但他的心里还是骄傲的,兵的蛮横让他鄙夷。但如果秀才遇到泼妇,必定气得口吐鲜血。因为泼妇的口才极佳,最擅长化无理为有理,有理更是不饶人,道理尽在她掌握之中,反正怎么说,都是她有理,做秀才的只有瞠目结舌,任之摆布的份。这时,秀才吃了亏,还没有自我安慰的可能,这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家伙,不吐血才怪。

骂的基本原则是恶语中伤,一定要对方既听得懂又无法接受。战火初开之际,大都是一对一,或一对多,或多对一,但随即友人加入,与甲交好或痛恨乙的,加入甲方,反之加入乙方;又有与甲交好的人交好的或痛恨加入乙方的人的人加入甲方,反之加入乙方;如此滚雪球,阵容越来越大,再加上有心劝架的,火上浇油的等等的,一时蔚为大观。我国有个词语妙极了,那就是千夫所指,试想,一千个人的手指着一个人骂“你他妈的”,横飞的口沫就能把这个人淹死。所以又有结论说:众口砾金,积毁销骨。从这看来,国人是喜欢“群起而攻之”的,而这招,正是孔夫子提倡的。

因此,对它的研究,是极有必要的。国人向来喜欢以强凌弱,因为有必胜的把握。欺负人的感觉是很爽的,但如果对方的力量太强大了,一般人是不会和他对仗的,宁愿含垢忍辱苟且偷生也不奋起反抗。实在走投无路,非战不可了,就用人海战术,把弱小的力量联合起来一起对付那个强大的敌人。孔子知道冉有的力量不是其他弟子单枪匹马所能对付的,所以让他的弟子们“群起而攻之”。此后便成为传统的阴招。当年苏秦游说六国合纵以抗强秦,用的也是这种方法。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作对双方力量有差距,单挑、决斗不能胜利,甚至必败无疑,就用群殴之法,以此反败为胜。后世流氓无赖把这种方法发扬光大,也使它臭名远扬。由此看来,国人连骂人都知道以众凌寡,目的自然有两点:一是欺辱别人;二是避免自取其辱,或被别人欺辱。国人既然如此利己主义,那么与人叫阵,就不免站在人多势众的一方。世上有些人,自认为能洞彻世情,竟以为世上多趋炎附势之辈,而慨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这真是不懂装懂的杞人之忧。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多鸡鸣狗盗之徒、摇旗呐喊之士,帮骂的人多,敢单独开战的人少。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些能直面“千夫所指”的人都是极了不起的人物,不管是枭雄、奸雄、还是英雄,都是“雄”。以三国为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大哗,诘难蜂起,对曹氏口沫横飞,骂声延绵几千年,又能奈曹氏何?诸葛亮在江东舌战群儒被人表扬了也有几千年。孟子说:自反而不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豪情,这种风度,这种气派,听了就让人心驰神往。看来,敢犯众怒,能单枪匹马直面千军万马的人就是当世之杰。后来,一面骂人,一面被人骂的鲁迅在“横眉冷对千夫指”上体现了他的峥嵘风骨。为人所称道,也为人所师法。当代,台湾的李敖,就是这种风骨的衣钵传人。

文人也常相轻。而“文人相轻”,依李宗吾的看法,正是学术得以发展的原因,因为越相轻,越研究,就越可能,也越容易融会贯通。大概国人喜欢有备而战,准备的自然是对方的缺陷,好在实战中加以攻击。这些准备往往会连带地研究了对方的优点,而学术是最注重潜移默化的,在自觉不自觉中就表现出来,就像周伯通教郭靖九阴真经,他自己本来是不想学的,但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学术也如此。从宋理学尊儒诋訾道释而完成了儒道释相融合的大业,到海派京派的互诋而相交融,都是李宗吾先生看法的明证。而且,国人是最喜欢凑热闹的,一顿大骂之后,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这也是古代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现代人依样画符,导演名人之战等,均属学舌之流。

常人对骂,能起誓醒之效,以后行事就会大加收敛,以免落人口实,而逢骂必败。文人相轻,作用就大多了,一方面自我完善,另方面激发创新。骂即先解构别人,把别人的不足、缺点和错误大曝于天下,反倒是对被骂的人有利的,如果他能反省、思考的话。主观上骂对建设并没有直接贡献,但客观效果恰恰是为他人作嫁衣。世俗的认识往往极清楚彻底,一眼就看见本质,所以说:“打是亲,骂是爱。”为什么呢?依孟子的话是让你“动心忍性”,然后“增益其所不能”。那骂声往往能起“当头棒喝”的作用,令人茅塞顿开。文人往往“暗于自见”,即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当这些不足在对骂中被对手毫不留情的痛加说毁时,特别容易促成文人的自我反省。许多著名学者就是在众人诟病中成为一代宗师的。

尤其是开天辟地的大宗师,更是在唇枪舌剑中得以生存的人杰。如李宗吾初创厚黑学,举世皆非(当然也有人唱赞歌,否则就怪了)。哥白尼初创日心说,更是人见人骂,还被烧死。因为创新,相对于旧的来说,就是异端邪说,不管新说是与旧说相抵触,还是互为补充,都不被认同。因为新说是对旧说的挑战,它不仅怀疑旧说的独尊性,还表明了一种态度,那就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没有必要人人都做旧说的跟屁虫。这种思想独立正是学术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学术发展的最大希望。苏秦说六国国君的杀手锏是“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诱惑。这用来说学术界也可以。创新就是从这个心态出发,大成就者成为另一头牛,小成就者也是鸡头,总之是自己能做自己的主了,这比什么都重要。而国人互骂正是创新的滥觞。

留守者的岁末寒冬

岁末京城空空荡荡,懒洋洋的街景,无力挽留异乡人的脚步。不管人们曾经如何痴迷地向往过、追逐过这座城市,但在岁末的寒冬里,它没有家的味道。

宿舍过道昏暗幽深,充斥着霉味。于是黄土般陈旧的岁月和窑洞的遗风便时常盘旋在人们的感觉里、思乡心切的人们陆续离去,大片的空旷与荒寒悄悄地拥紧了每一位如我一样的留守者。

没有了往日兄弟间的插科打诨,也没有了楼下女生嗲声嗲气的呼唤;没有了响不完的电话弹不断的吉它,也没有了关于一场球赛的振臂欢呼或破口大骂;推销贩们不再用“耳机电池要吗?”的怪腔来扰你的午睡,广播站也不再每日如丧钟一样响个没完。一场期末考试像一阵狂风,卷走了平日没有重量的欢闹。

我因全心致力于那场考试而错过了原本就紧张的车票。我总得拿一份说得过去的成绩见爹娘啊!除此之外我还能拿什么来伪证自己呢?半个一九九八和整个一九九九,我的八分之三个

大学

生涯我的阴暗面,在世纪末的寒冬里桎梏了我渴望回家的脚步。

有人在楼道里狂野地学着张楚:“哦姐姐,带我回家……”往日唯恐躲避不及的调子,今日听起来竟是这般的荡气回肠!亲人是爱我的,但他们知道我更爱他们吗?

早上是被冻醒的。单薄的被子和只有半片暖气的宿舍里,我对冬天有着过敏的畏惧。窗子上,冰凌花开得烂漫,热带植物的样子。那是经寒风雕饰过的我夜间的呼吸,哭笑不得地成了“艺术”。我借着对家里火炕的一点想像蜷缩在被子底下。如往日逃课的样子,睡不着,但不想起来。

记忆里都是疼痛。就在一个月以前,我们为了响应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提议,决定在世纪末举杯——“千年醉一回”。各有说辞的碰杯响成了一片,其实都是为了喝醉。人有时候需要靠放逐来避免心灵破碎,而酒能使人忘却很多,尤其是我这种需要忘却的人。

那晚我做了三件事:让两个女孩恨我,让许多人瞧不起我,让自己在一片噪杂中沉睡不醒。之后是用醒来的整个白天去悔恨。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天,我在悔恨中度过。

她早在放假的当天就回家了。由老师做东的那次丰盛的聚餐她都没参加。我和她之间是一个再也没机会说清的误会。不解释也好,交给时间吧!曾经朝三暮四地追逐和没完没了地失恋,我理应被她认定是“常为花儿忙”的轻薄浪子。我理应怀疑自己是否能真的爱谁。

这冬季的校园,我却难有歌海里唱的那份飘逸。当那些曾经让我用整颗心去表白的生活如大漠驼迹般黯然消逝后,我发觉这个校园忽然失去了它往日的意义。我真的好想回家。但我不得不做这个岁末寒冬的留守者,因为我需要在狂热退潮后,给自己一个冷冰冰的思考……大学

献给共同学习、生活过的同学们——(一)生活

大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至理名言: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

大学一年级,学习的同学像没头苍蝇,整日泡教室,也不知道学习些什么。玩的人呢,像“勤劳”的蜜蜂,这儿没了花蜜也会到到处寻些出来。我嘛,就算是只没头的苍蝇吧,是自习狂人中的一员。也许是六年的中学生活使然,我认为,吃了晚饭除了上教室没有什么可干的。课本从头翻到尾,从尾翻到头。期末考试一来,依我这样的人,用北京土话说:“特牛”。不点蜡烛,不开夜车。考试那几天,还坚持每天看几页《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听一会儿世界杯热线吧!是不是认为我很棒呢?嗨!这里头有窍门。傻乎乎的我,上了大学才知道有考试划范围这一说。害我上了一学期自习还以为考试难得跟全国统考似的呢!日子一混混到现在,也不知是自己自习上少了,还是老师的范围留得宽了。考试之前要点蜡烛了。同学们中流行一句粗话,大家心知肚明:考前开夜车是傻×;熄灯睡觉的是牛×;明天考试大家一起死×。很粗俗吧,不过这是大实话。

整个个大一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可是,当看到系里发下来的必读书目,这才傻眼。读过的书用十个手指头点都嫌浪费。这下才明白,我可能是打了一年“无用工”。是不是每个人到了大二都会自觉许多呢?反正我是这样的。大一的傻气被现实的冲击冲散了。我们认识到了严酷的现实。英语四、六级、计算机操作能力,哪一件来得了虚的呢?我开始顶着寒风,与同学们蹬自行车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每次夜晚归来,在橙黄的路灯下,体味空气中的一丝丝凉意,大脑中总腾起一种阿Q式的满足。我真的学到什么了吗?应该是吧,我这不是才下课吗?

考研,也许已成了大多数大三学生生活的重心。人才、学历的高消费,逼着我们一个个往考研的“火坑”里跳。无论进校时说得多么壮烈:打死我也不再考研了。可到了这时,试想满宿舍堆满了各种考研书籍,校园里贴满了各式各样的考研广告。有多少人有如此定力能忍得住?于是,考或不考,考本校或考外校,考热门或考冷门,种种之后就成了每天睁眼开始最揪心的问题。常常听到学长们抱怨:“破大一个单位,人都没几个,还牛得很,说什么‘我们只要研究生,不要本科生。’”于是,年轻一点的我们终于一个个的走上了考研的漫漫征途。(二)理想

我不知道当你背上行囊走入大学校园时有什么理想。反正我是什么也没想。高考前我最要好的朋友对我说:“你呀,第一不能学中文,老是提笔忘字,是个文盲。第二不能学经济,数学没考及格过,是个白痴。”谁知误打误撞,我进了这所学校,这个学系,还进了这么个汉语——贸易经济双学位班。你说,我还有什么可想的?只好先进来再说了。说真的,有时很困惑,在学校里学那么多年,将来毕业了出去自己干些什么呢?似乎自己所学的并非自己所爱的。理想原本就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彩色气泡,虽然七彩缤纷,可一桶就破。市场的需求、专业的限制、留京不留京的愿望,就业中包含着太多太多的主观、客观的因素。也许每一天我们都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一位前辈告诉我:学习,就是在学会生存。也许,能生存就是人生最大的幸运,每个理想也许就是为生存而奋斗的过程。(三)情感

也许我们真的有些长大了。我们开始体会到了寂寞。一个人的周末不再只是一本小说,杯香茗可以打发的了,真的也会很羡慕那个短个子的女孩,在微凉的雨夜,走出教室的大门,有一个高个子的男孩为她撑起一把小伞。一个声音说我寂寞。无法抗拒的跃进幻觉中。情感的字典解释这叫浪漫。

遭遇情感,体味情感,它能让我们收获成长。曾经一个是天真少年,一个还很腼腆,对爱情憧憬无限,对未来无知得可怜。就这样爱吧!就算爱在不对的时间,这种心劲、心牵、心恋,甚至心碎的感觉,绝对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关怀,如何去珍惜。无论如何,大学生活这样悄悄悄地溜了过去。在大三这个驿站上,有遗憾,有感激,也有希望。

在奔波中成长

北京今春的风沙格外地猛烈。

那天,阿潘裹着一身尘土撞开宿舍的门时,五六双眼睛几乎同时迎了上去。阿潘也知道,那些眼神里都挂着一种热切的疑问:“怎么样?”“过两天准备试讲。”没等大家开口,阿潘先吱了一声。“哇!”“机会来了,好好准备吧!”“潘儿,我觉得你最适合当老师了……”

宿舍里的姐妹们已有两位有过试讲的经历了,但大家一致认为只有阿潘是最适合当老师也是最诚心要当老师的。

两天的准备时间,阿潘准备得很努力。虽然只是给高一的学生讲我们很熟悉的那篇《包身工》,但她还是跑图书馆、写讲稿、演练手式语调、又拉同学在教室模拟练讲。我也先睹为快,听了阿潘的讲课。虽然还谈不上游刃有余,横贯古今,但也声情并茂、干脆利落,阿潘还提到用电影镜头的艺术表现展现文章的情节转换手法,这可是点睛之笔。大家都觉得阿潘的成功率极大。怎么上帝也得体谅阿潘裹着风沙来来去去的虔诚啊!更何况这个学校也算是阿潘用那千丝万缕的“关系”敲开门的,尽管大家对此道深恶痛绝,但痛慨之后,还得乖乖就范。机会来了,就不能不抓住。“对了,潘,下午试讲穿我的那身套装吧,我那天穿它讲课效果不错。”因为不太钟情于当老师而把一次试讲当作过把瘾就死的小关在极力推荐自己那身价格不菲的新“皮”,“不过,你最好外面再穿个外套,风沙这么大,好好保护。”

阿潘那天中午极为认真的准备让我们好感动。那种神圣与细致不亚于出嫁。“唉,我当初要这么准备,也许早就签了。”

潘终于伴着风沙的节奏走了。她这几天的折腾给了大家很美好的憧憬。“哎,要是潘儿真当老师了,将来我们家孩子就送她那儿。”“其实当老师蛮好的,待遇好,又能解决住房,而且越来越受重视,多适合女孩子啊!”……唉!

什么时候我们这些意气风发的要强者们开始这么走近生活?一年前或者半年前,我们不是还在为未知的未来策划、构建美好的蓝图吗?自习室、图书馆、讲座大厅里是我们永不知疲倦追求的对象;每天伴着清晨校园的广播声开始,又在熄灯后的“半夜谈”中结束。还有那……背着双肩包在校园里蹦蹦跳跳的时刻啊!那么近在咫尺,却仿佛又那样遥远!

大二结束的那个暑假我们就开始了实习、找工作的奔波。不到年时间的路却走了很久。很长时间没有见到早晨六七钟的太阳了,打着呼噜的鼾声伴着早晨依旧的广播节奏一起进行;熄灯后的“半夜谈”偶尔进行,更多时候却被疲惫了一天的舍友们倒头就睡的沉寂代替。

嘿,这不就是大四生活吗?

可是,疲惫的奔波后,却不知迎接我们的是怎样的“厄运”。阿潘试讲完后说感觉还不错。听课的那个班的学生说:“老师,您是几个试讲老师中讲得最好的!”“哇,潘有好戏啊!”“哎,潘儿,别忘了我们又好久没涮嘴了。”“什么时候通知结果?”“不知道,得一周时间吧!”阿潘似乎很谨慎,但我们认为“潘老师”的诞生已成定局。还记得那是新闻预报中北京的第四次沙尘暴降临的日子,阿潘接到一个电话,告诉她因为没有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进中学任教的指标,阿潘被那所学校遗憾地拒绝了。但学校,很友好地建议她到另一所学校试试不知阿潘怎样打算。

被风沙堵在宿舍里的姐妹们与阿潘一起呆着,大家都不想出去,至少在那一天。我们都知道没票我们进不了剧场的门;没有技艺我们也无法在舞台上演出精彩的戏剧,却没想到,二者都有了之后,却因为突然为停电我们没法登上那方舞台。

也许,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到处充满“意想不到”,我们得学着去接受。屋外一片灰黄,风沙漫漫。今年北京的春天依旧飘忽而至,只是多了一些风和沙。

老处女危机

越来越多的女性知识者不愿结婚或结婚年龄推迟比“文革”前人们所认为的正常婚龄还要晚得多。女性知识者中出现了一种新类型,即独身女。

从前,女性最忌讳当老处女,生怕自己会成为家庭以及本人的累赘。现在,许多女性知识者却宁愿独身或晚些时候才结婚。她们的结婚也从以前的出于需要变成了现在的出于选择。

有些女硕士生、女博士生平时对异性毫无兴趣,她们整天埋头学业,当取得了一定的地位,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感以后,她们才突然想到要结婚。当发现事情并不那么容易,她们就震惊不已,百思不解。从小受过良好教养的女孩往往能毫无困难地找到爱人。她们的家庭生活和其它经历使她们对怎样正确解决这个人生的重要问题有所准备。通常,我们发现有些并非很漂亮、很吸引人的女孩却比在长相和智力上都比她们强的女孩更为人喜爱。她们由于具有能吸引男子的某种气质而找到了丈夫。这个“某种气质”指的是什么呢?这恐怕就是她们从小所受到的要与人和睦相处的教育的结果,是她们对生活和婚姻有正确准备的结果。这样的女孩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者,她相信,她自己有能力使他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当然,这样的女孩对捉摸不定的未来也会有几分担心,但是,稍微一经鼓励,她就会恢复常态。

她会竭尽全力使自己的婚姻完美和谐,她将使自己完全适应于对方并使对方也愿意适应自己的爱人。当然,对方的气质、兴趣和爱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