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6:43:20

点击下载

作者:董德松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进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试读:

《走进新课程》序

21世纪之初开始的全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给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心,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提高素质,极大地促进了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均衡教育的纵深发展。

黄冈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倍受全国的关注,30年来持续热度不减。2007年12月,“全国基础教育·黄冈论坛”在黄冈举行,与会的全国各地教育专家对黄冈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时间,黄冈教育更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现在,大家很想了解,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黄冈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黄冈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步于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首先在3个县市区进行试点,2004年全面铺开,2009年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黄冈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动员全市中小学全员参与,积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给黄冈教育理念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因素,同时也在教与学的方式与方法上产生了全新变化。现已探索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模式。在黄冈,课上师生能够平等交流,课下师生能够合作探究,素质教育理念已转化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初步形成了学生生动活泼、个性飞扬的主动学习局面。

在新课程改革之初,黄冈基础教育界就开始探索如何将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还原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的大课题,在漫长的改革之中他们已初步寻找到了面向全体学生、适合不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时至今日,水到渠成。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将一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思考、教学与教研的体会汇集起来,加以反思提炼,汇集成本册《走进新课程》,供广大教师阅读分享,功莫大焉!

这本论文集,是黄冈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其鲜活的素材、生动的描述、鲜明的见解,是教研员与教师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思维火花。在该文集中,有老教师对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理念教学的对照反思,有中年教师对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的研究及感悟,有年轻教师锐意探索的见解,也有教研员对实施新课程课题的研究与教研思考,文集也有不少学校校长们对新课程管理经验的初步探索,内容涉及到学校管理、班级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等。虽然在某些程度上还显得不够成熟,充满稚气,但她确实凝聚了广大教研人员、一线教师潜心研究的智慧,反映了他们求真务实、不懈追求、奋进创新的教研意识,从某各程度上说这本论文集更是代表了黄冈教育一直在坚持着的一种最为朴实的教育理念: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教学研究必有近忧,没有教育科研必有远虑,没有教育的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而教师发展的根本在教科研。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印这本论文集,汇聚了黄冈教育精英100多篇论文,从宏观到微观,从科研理论到德育实践,从课堂教学到课程管理等多个侧面展示了黄冈基础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改革成效。我想,这对广大教育同仁来说,对那些一直关注黄冈教育的人士来说,无疑又是一大幸事。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够做到:提高教学水平以培养学生能力;形成教学风格以塑造学生个性;投注教学热情以铸造学生品格。力争在更广阔的领域、更深的层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努力奋斗!

新课程“怎么教”、“怎么学”一直是基础教育界不断思考并积极实践的首要问题,黄冈的教研员和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的经验,具有创新性,且卓有成效,值得借鉴。

是以为序。顺祝黄冈教育的明天更辉煌!2010年5月

科研理论篇

发挥教科研龙头作用,提高区域基础教育品位

——以黄冈为例浅论农村教科研工作的特点和任务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董德松

教育科研,作为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在过去一直没有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足够重视,科研意识淡薄,教科研人员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尤其是基层教科研单位的工作举步维艰。教科研工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有主观也有客观的原因:一是校长和教师观念陈旧,认为只有“时间加汗水”填鸭式方法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虽然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改进,但只是修修补补,没有实质上的变化;二是一些校长和教师有急功近利思想。认为教科研对提高教学质量不能立竿见影,是费时费力又不能立刻见效的工作,是“软指标”。即使在校长工作报告中也强调它的重要性,偶尔也开展一些科研活动,但只是装点门面,教科研工作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三是高考竞争激烈,学校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变成了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教育,教科研活动严重边缘化;四是把教科研看得过于“神秘”,高不可攀。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认为,搞教科研是高层的事,是大城市的事,不是农村老师所能为的事。其实,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没有教科研支撑的农村基础教育,它的发展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了;五是教科研本身问题,基层教科研工作不能贴近学校教学实际,不能很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研人员教科研水平不高,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教研室、教科所从人员配置、设置配置、办公条件、经费等不能满足科研活动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我们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教育必须改革,在改革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发展。这不仅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既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还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科研引领,素质教育难以推进,没有科研推动,学校发展就没有后劲,没有科研作保证,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当今时代,谁占领了教学科研的制高点,谁就能抓住教育发展的主动权。因为黄冈抢先一步占据了教育科研制高点,重视教科研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尽快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转型,使黄冈这个以农村教育为主体的基础教育能得到快速长足的发展。一、教科研引领教师成长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2007年教师节的座谈会上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任何时候,教师都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黄冈基础教育的质量较高,就是有一支业务精湛、团结向上、富于创造的教师队伍。那么,靠什么来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呢,靠科研和教研。大凡优秀的教师,其科研和教研水平都很强,可以说,高水平的教师都是科研型教师。之所以教科研在中小学教师成长中有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

1.教师的职业目标要靠教科研指引。

中小学教师从教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是日复一日重复一套动作,一届又一届教同一个内容的教书匠吗?不是,事业有成、目标远大的教师,不应该是教书匠而应该是教育家,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使我们的中小学教师都成为教育专家,必须通过科研教研来指引。通过一些教科研活动,可以增进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增强教学研究行为,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从而不断提炼提升自己有个性的教学理念,形成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成为一个业务精深、富于创造、实践经验丰富、教育理论水平高的教育专家。像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魏书生等,都是这样的教育专家。

2.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靠教科研领航。

一是从农村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教师的专业现状来看,需要教科研领航。就黄冈而言,还有一批教师学历不达标,在学历达标的教师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职后进修学历,而当初进修时往往带着一种学历补偿目的,出现了不少职后进修专业与职前专业不一致的情况。同时农村学校还有所教学科与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所以基层教研工作很大一部分任务就是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以适应工作需要。

二是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科研领航。当前的基础教育已进入到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阶段。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在知识结构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本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关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做到这一点,也需要通过大量的教科研工作来完成。

三是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来看,需要教科研领航。时代在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要不断吸取新知识的营养,以弥补自己专业的不足。这也需要通过教科研活动来实现。

3.教师的业务提高要靠教科研助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名好教师不仅自己专业水平要高,还要用好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要不断借助教科研活动,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艺术,掌握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以上认识,黄冈的各级教研部门把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专业和业务水平放在教研工作的头等位置。坚持从两个渠道引领教师成长:一是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做到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专家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识性培训和问题研讨式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离岗培训和在岗培训相结合;专门培训和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训相结合;二是开展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促提高。如四优评比,优质课竞赛、论文比赛、优秀课件比赛等等;三是带领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把教师参加科研课题的情况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实行百千万工程。在全市教科研“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有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要在全市培养百名在全国有影响的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培养千名左右的科研型校长和中高级教育科研管理人员,培养近万名中小学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最终在黄冈市掀起一个教科研普及运动。

四是用典型引路,评比一批先进科研单位和个人。如“教科研百佳单位”、“教科研百佳个人”。对教师的培养我们坚持学历高不如学问高,学历补偿不如专业补偿的观点,重真才实学,重实际教学效果。目前,黄冈出现了一大批科研型校长和科研型教师。二、教改促进质量提高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管理方面的,有教师素质方面的,有学校的硬件建设方面的,有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就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看,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教师素质外,教学方法陈旧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有关领导就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由此看出,当前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大教育科研力度,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反思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改活动,形成全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教改有别于大城市的教改,有它自身的特点,更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农村或基层城镇学校的教改,应基于以下认识。(一)改革课程即改革课堂

当前,中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推进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得到推进,其中有四省区已经完成了一轮课改,实现了高考平稳过渡。作为教研部门,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就是要指导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帮助学校完成这一教学上的重要过渡。那么,作为以农村教育为主体的区域基础教育,如何推进课改呢?我认为需要从最核心的环节抓起,那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因为,从课改的目的来看,最大的变化是育人功能发生了改变,变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为目的,实现这个目的,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靠课堂教学来实现。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树立新的育人观念,创造新的育人模式,从农村中小学条件来看,师资和办学硬件等方面,在短期内很难达到课改要求,唯有把重点放在走内涵发展之路,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才是最现实、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从某种意义上看,课程改革就是课堂改革。

正因为如此,黄冈市的教科研工作,多年来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的重点。主要做法有:①以课题研究带动课堂教学改革。例如,我们引进了中央教科所《中学语文自学辅导课题实验与研究》课题,本课题旨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全市7个县市,100多个教学班,1万多名师生中实验,历时10年,坚持不懈,使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极大改观。②以活动促课堂教学改革,近3年我们先后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几百节次,两三千教师参与了这些课型的研究、听课和讲课。③以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这些措施的促动,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片生机。教师们也创造了许多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如茶馆式教学法,整体阅读式教学法、导读式教学法等。(二)问题即课题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部门一项常规性工作,许多教学改革方面的活动,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来实现。那么,基层教研部门和学校的课题研究任务是什么,我认为应该定位为为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中小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之所以这样说,这是基层教研工作的职能和任务决定的,基层教研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中小学校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尽快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农村教研课题切忌大而空,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是当前农村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进城打工去了,把小孩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隔代抚养,在小孩的教育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多数留守儿童有性格孤僻、娇惯、任性等毛病,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困难。黄冈这种现象严重,我们就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通过研究,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找到了一些较好的教育方法。(三)效率即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要依靠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来实现,没有教学的高效率,就没有教学的高质量。所谓教学的高效率,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更要讲效率,因为农村学校相比城镇学校而言,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只靠时间加汗水去苦拼不可能有效率,只有苦干加巧干,以务实勤奋的工作精神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赢得教学的高质量。基于这种认识,农村教研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指导学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上。

黄冈在这方面有一些较好的措施和做法,比如,教研部门对学校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环境要达到的目标,要求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要把黄冈中小学的课堂都变成民主的课堂、研究的课堂、快乐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在指导高考备考教学时,提出科学备考理念,每年的高考备考研讨会,重点放在落实科学备考这一理念的研讨和交流上。同时,还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教改实验活动。如开办教改实验班,开展带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举行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等,学科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如外语学科的外语沙龙,语文、数学学科的网上课堂和网上博客活动等等。教研部门的教学视导更加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如黄冈教科院实行的四种视导方式:订单式——根据学校提出的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进行视导;诊断式——帮助学校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出“药方”;督导式——对学校的常规教学进行检查和指导,帮助纠正不规范不正确的教学行为;研讨式——就某一种教改课题进行提高性的交流和研讨。这些视导方式,对帮助学校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到很好的作用。三、课题提升办学品质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部门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基层教研部门除了自身要承担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任务之外,更多的工作是指导学校进行课题研究,或是发动更多的学校进行了课题研究。因为课题研究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太重要了。甚至有的校长这样说:一个课题可以改变一个学校。课题对于学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题可以营造学校的学术气氛。

学校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场所,又是教师做学问的地方,一所好学校,必定有一个好的学术气氛。营造这种好的学术气氛靠什么,靠课题研究。学校大兴课题研究之风,使老师养成肯钻研勤思考的好习惯,形成人人重视做学问个个善于做学问的好风气。可以促进学校老师整体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2.课题可以增加学校发展后劲。

有这样一些学校,学校硬件并不差,师资力量也较强,但领导办学观念陈旧,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凭经验办学,学校的管理和各项教学活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虽然短期内靠时间加汗水产生了一些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在当地也有一些影响,但学校缺乏发展的后劲,学校越办越差,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小,以至现在湮没无闻。究其原因,学校缺少科研这个发展的动力。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可以促使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使学校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学校得到长足的持续的发展。

3.课题可拉动学校的教学改革。

如前所述,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考试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自身不合时宜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利用课题驱动办法是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学校可以把自己在当前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作为课题形式提出来,让广大的教职工参与研究,通过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可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从学校自身发展看,也需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改革,要不断研究办学的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新措施,而用课题研究切入的方式来推动这些领域的改革也是一种最好的途径。

4.课题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品位。

黄冈有一所乡镇初中,过去名不见经传,自从接受了黄冈市教科院指定的教育部一项“十五”课题研究任务之后,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知名度迅速提高。原因是在参与这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全体老师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升华。这个案例说明,课题可以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学校开展课题研究,虽然不是为了装潢门面,但可以活跃学术气氛,提高教师理论素质,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克服学校的平庸和“土气”,提高学校整体品位。

黄冈市的各级教研部门,非常重视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近3年,全市有国家、省、市级立项和协作型课题近千个。加上校本课题,基本上做到校校有课题,人人都有参与课题研究的任务。各级学校也越来越重视课题研究,大多数学校还成立了专管课题研究和教研工作的教研处或教研室。四、研修锻造教研队伍

如果说教科研工作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龙头,那么各级教研员就是舞龙人,龙头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舞龙人——教研员的素质。教研队伍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对教研人员素质的高要求,不仅是教研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也是教研工作的性质决定的,这是因为:(1)教育科研的教育性决定教科研人员必须为人师表,以德为先。教育科研首先是着眼于“育人”来搞科研。因此,教科研人员必须做到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具备高尚的师德。(2)教育科研的科学性决定教研人员必须严谨求实,尊重科学。教研人员所进行的教研活动,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3)教育科研的实践性决定教研人员必须尊重客观,深入实际。教研员尤其是基层教研部门的教研员,面对的是基层教学工作,要解决的也是基层的教育教学问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全面真实地占有材料,客观、准确的反映问题。(4)教育科研的前瞻性决定教研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教研人员要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分析、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未来教育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规律,为本地的教育发展提供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丰富自我,不断创新教科研工作思路和措施。

要锻造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研队伍,必须加强教研人员的研修。研,就是教研和科研,在教研和科研中提高研究能力;修,就是修炼,就是在道德上的修炼和专业上的修炼,旨在提高教研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黄冈市在教研队伍建设、教研人员素质提高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把好进人关。坚持“教而优则研”原则,把一线教师中的佼佼者德才兼备的教师调到教研部门工作。

二是坚持高标准要求教研人员。具体讲就是秉持一种工作理念:厚德厚学,唯实唯真。突出两个意识:课题驱动意识和效率质量意识。意思是说,教研工作要讲效率和质量,工作要有品位,干任何一件事都当作一个课题来做。做到三个树立: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树立过硬的业务威信,树立优质的教育品牌。

三是配合省教研部门完成教研人员研修计划。分期分批组织教研人员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有的还送到国外进修学习。

四是建立相关的机制。如建立教研员学习型组织,建立学术活动周制度,实行“六个一”制度。“六个一”,就是要求教研员每一年至少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负责或参与一个课题研究,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视导报告,讲一堂示范课,办一个教改联系点。

为了探讨教研人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有些县市教研室还专门把这个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如黄梅县教研室的“基层教研室文化建设”课题就搞得有声有色。通过这个课题研究,该教研室教研员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全国很多地方,基层教研部门工作举步维艰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境地的情况下,黄冈教研部门仍然在黄冈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和领导的高度评价。黄冈教科院被中央教科所表彰为先进单位。中小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一致说:“教研员来学校最受我们欢迎。”黄冈的广大教研工作者深深体会到:有为才有位。

新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现状与反思

——黄冈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抽样调研情况分析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董德松 周崇波 南秀全

以实施新课程为总体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和思想,如缕缕春风般吹进校园,渗透到师生的心田。在新课程实施之初,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完成理念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但是课堂教学实践的现实性、丰富性和多变性,使得这一转换过程变得相当复杂和艰难。

在新课程实施的几年中,我们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和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了解了全市目前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现状、收获、困惑,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教学质量进行了抽样测评。下面将我们的调研情况分析如下,供同行们探讨。一、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措施和调研情况

1.基本情况。

按照以点带面、分期分批实施原则,黄冈市中小学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2002年秋季,武穴市率先将中小学起始年级(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90多所学校作为第一批课改实验区,新课程实施涉及到3万多名中小学学生参与;2003年秋季,浠水县、黄州区和市直中小学、罗田县(仅小学)起始年级的380多所学校作为第二轮课改实验区启动了新课程,涉及到近6万名中小学生;2004年秋季,全市所有县市区中小学起始年级1 600多所学校、30多万学生进入新课程实验。此时全市中小学新课程全面铺开。

2.基本作法。

新课程实施起步阶段,市教育局非常重视,分工一名副局长亲自主抓行政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个学校的领导都十分重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各个学校在实施一费制以后,在学校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教师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添制与新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用具。学校还专门成立了课程改革办公室或新课程课题研究组,并由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制订了详细的新课程实施计划。这些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黄冈市教科院作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部门,真正起到了“服务、研究、指导”的作用,承担了全市新课程实施的具体组织任务。我们的基本做法是:(1)通识培训,以训促研。新课程实施前后,我们先后组织了600多人次有各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参加的国家级新课程培训和研讨活动,聆听课程标准的研制者和教材编写者对新课程理念、新思想和教材编写意图的解读;观摩国家第一批课改实验区教师的现场课堂教学,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多种形式培训学习,为老师们转变传统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教师提高了对课改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树立了信心。我们还组织了千余人次的教研员、教师参加省级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培训和研讨活动;在全市内分层次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通识培训、分学科进行新教材培训,基本实现人人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形成了研究新课程的氛围。(2)研讨培训,以研促学。长期以来,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特别是那些有丰富的传统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要使他们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转变教学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从课程改革实施开始,每年利用寒暑假,通过市级、县级、乡镇级分层次以研讨形式组织教师集中培训,请相关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选择优秀课堂实录进行解剖评析,互动研讨。让一线教师学习理论,熟悉新教材,把握新理念,研讨新教法,提高认识,增强信心。研讨性的培训学习,提高了老师们对课改的认识,促进了教师们学习新课程、研究新教材的学习热情。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认为,研讨培训学习,使他们真正理解了新课程实施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会到了新教材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体会到教学活动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总之,受益匪浅。(3)校本培训,以研促教。以校本培训为突破口,在骨干教师的带动下,通过学科研讨、集体备课,帮助广大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新课程实施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最大收获。集体备课是以关注教师学习动力为核心,促进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战能力为主要目的,发挥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专家的引领作用。

在刚开始使用新教材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仍然有些困惑,在新教材面前还是感受到无所适从。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体系完全不同,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完全不一样。因此出现了“新教师不会教,老教师没法教”的局面,有的新老教材结合用,有的照旧用老教材,有的新教材老教法,大多数教师虽然懂得一些新理念,但教学起来也只能照本宣科。究其原因,还是教育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针对这些现象,我们组织学校以校本研究为本,通过集体研究促进教师教学。一些学校在开学初,组织教师观看国家实验区教师上课的录像课,并对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进行集体备课,安排一两位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组织教师观摩、研讨、评议。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新转变。(4)以赛促训,赛训结合。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连续4年分学科组织了全市45岁以下的教师举行优质课讲课、说课比赛活动,每年组织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论文评选。把比赛及“四优”评选与教师培训相结合,促进教师们学习新课标、新教材,研究新课标、新教法。通过赛训结合形式,掀起全市重视课程改革的热潮。

3.调研情况。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种模式化,走入了另一种“误区”。我们经常在思考,也感到迷茫和困惑:在新课程理念下,一节课到底该怎么上?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好课?如何评价教学质量,保证课改有效进行?

对此,根据市教育局意见,市教科院组织了黄冈市2005年新课程课堂教学情况抽查测评。其主要目的是调查了解全市中小学贯彻实施新课程全面开课情况,了解教师掌握新课程标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教材的教学行为等情况,同时也是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实际效果情况,从而为我市高中顺利进入新课程实验,作一次适应性调查研究。

本次抽查的范围:各县市区实验中学、实验小学,每个县市区里的一个乡镇的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市直所有中小学。抽查对象:使用新课标教材的小学二年级和初中二年级;抽查的科目:小学语文、数学两个学科,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个学科。全市共抽查小学23所,初中25所学校,实际参加测评学生人数为:小学5 252人,初中15 918人。

测评完后,各学科教研员领衔主管的学科,组织了精干力量精心开展阅卷、登分工作,特别是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样试卷进行了分析,认真撰写了质量分析报告。市教育局组织召开了质量分析报告会,通报了抽查测评情况,总结了前段课程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布置后段应做的工作。全市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基础教育科长、教研室主任、各学科教学研究人员和参加测评学校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这次抽查测评工作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新课程改革管理,对学校进一步落实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

通过对新课程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我市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研究者。实施新课程以来,全市加大了教师理论学习的力度,教育工作者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得到了加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黄冈特色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观点。

二是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校内部教育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使各个学校特色得以彰显。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的变化,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日新月异”。由于各个学校的各种创新的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前的等级被打破,给各个学校以及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展示实力的平台,大家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三是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程改革意味着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们的教育观念,还包括他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其艰难性不言而喻。黄冈市广大教师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刻苦钻研精神为课程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是新课程的实施,使素质教育得到了深入推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使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上少了过多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情趣昂然的课堂对话。课堂上呈现的不再是单纯的“教”,而是主动的“学”的场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着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发生了根本变化,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在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大多数课堂教学中,一改以往沉闷的气氛,像“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说一说”, “还可以怎么想?”“还可以怎么做?”“你是怎么考虑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都是教师的新尝试;像“老师,这个问题我可以补充吗?”“老师,这个题目的解法还有比这更简洁的”……都是学生的学习变化。这些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民主课堂正在形成。教师们正在努力按照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努力尝试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

五是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国具有推广价值的教研成果、有效推进综合课程实施的可行举措、校本教研的多种形式。提出了适合我市实际的中考改革方案,中考命题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六是新课程实施,促进了学校硬件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各个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添置了与新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用具、教学设备,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七是新课程的实施,为我市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师资培训方案。师资培训是课程改革成功实施的基础工程。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我市的培训工作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在培训对象方面,实现了教师、教研员和校长相结合;二是在培训时间方面,实现了假期、平时和业余培训相结合;三是在培训内容方面,实现了课程标准、课程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四是在培训形式方面,实现了专家讲学、案例研讨相结合;五是在培训途径方面,实现了国家、省级、区域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六是在培训管理方面,实现了区域、学科和学校管理相结合。

八是新课程实施,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涌现了一批课程改革专家,成长了一批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为我市深入课程改革积累了一大批财富。实施新课程以来,受邀前往在外省外市讲学的教师以及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获奖的教师越来越多。我市各学科有39名教师在全省教师培训会上作示范课;有27名教师在全省新课程研讨会上作表演展示;有25名教学研究人员在大会上作现场课例点评。全市有17名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被聘任湖北省新课程讲师团成员,每年参与全省各地新课程培训活动。全市有7名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被聘为全国新课程讲师团成员,参与全国各地的新课程培训活动。有8名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参与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程教材编写工作,有1人被聘用为新世纪新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黄冈市浠水县望城实验中学汪斌老师、武穴石佛寺中学刘吉东老师主讲的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示范课,作为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实例,供全国的初中数学教师学习参考。全市有53名教师参加全省新课程课堂教学比赛,并获得一、二等奖;有14名教师参加全国讲课说课比赛,并获得一、二等奖。有170多篇课程改革方面的教学论文获全国、全省奖励;有78篇教学案例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或其他出版刊物收录。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现状与困惑

在实施新课标的几年实践中,尽管取得很多成绩,但与新课标理念相比,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现状有:

一是进度跟不上,出现“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新课程与传统教学内容相比,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所减少,难度有所下降。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教师们对学生的要求并非是新课程中所要求的,而是仍以老教学大纲和现行的考题为依据进行教学,以通过考试为目标。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补充了大量与传统教学相关的知识和习题,让学生在大量训练中广种广收,教师们宁可按综合要求来进行教学,也不敢轻易按新课程教材中的要求来处理。也有少数学校甚至出现新老教材并用的状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学校按照新课程要求全面开设各学科课程,主要学科减少了教学时数,同时课堂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在“游戏(玩)中学”,课堂要花大量的时间。与以往相比,课堂教学难以按照教师的预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训练难以在课堂上完成。因此老师们只好将课堂上没完成的任务转嫁到课外,或设法通过节假日时间,或占用考试前的活动课时间,或副课时间来弥补。

二是重应试训练,轻过程性学习。“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记忆,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存联系。虽然不少教师意识到“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弊端,体会到“过程”的重要性,并力图在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学习知识,但对“过程”的定位主要是服务于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提高学生的成绩还是靠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训练取得的。

三是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和领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内涵和意图。新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内容和呈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有的是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知识信息,有的是为学习者创设一种学习情境,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收集、选择、分析、处理信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学习。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认为新教材改变了内容和形式,教学中还存在照本宣科的老教法,因此出现教学中理念与行为两张皮的现象。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者,而应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课程的合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利用好教材,理解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深刻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和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是实施新课程,评价老套套。我们在调研中,通过与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教育行政部门干部、教学研究人员交谈,了解对新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大家觉得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考试,认为长期以来的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公平作法。同时大家也认识到,课程目标的达到与否需要长时间来证明,现阶段我们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来对改革的成效作出初步评价,而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的最主要手段是考试。因此,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制订一套科学、有效又让社会认可在新课程评价体系,完善现行考试制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现在各地比较流行的一种评价方式是实行等级制度,就是把考试分数分成若干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我们认为,这种方式虽然改变了传统的那种评价形式,但仍有它的不足之处,有“换汤不换药”之嫌。

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我们也有许多困惑:

1.课标培训工作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

由于社会、学生家长衡量学校办得好坏的标准仍然是看升学率,由此带来学校考核教师标准的主要指标仍是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一线教师们更多的精力要花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及其配套的教材的人很少,能够参与研究的教师更是寥若晨星。虽然我们利用了寒暑假时间作了大量的培训,但对参训的教师来讲,两三天的集中培训往往是不够的,可以想象,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新课程标准的教师来讲,这么短的培训时间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且农村学校教师占绝大多数,学校很多方面受到硬件条件的制约,更是显得落后,单靠这么短的时间培训学习是难以解决课改中的问题的。

2.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之间的矛盾。

黄冈市是一个教育强市,农业大市,经济弱市,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全市近10年来很少引进师范学院、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目前教师年龄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基本形成了“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局面。年龄偏大的教师,接受新事物往往反应较慢,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不少教师还是怀疑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仍然采用他们早已习惯了“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仍是他们的法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担心的是教学质量,生怕学生学不会,以致不放心难放手,甚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们在课堂上不敢把过多的时间放手让给学生去操作,去实践,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新课标理念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大打折扣。

3.大班额教学与实施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矛盾。

目前,黄冈市正处在初中学生入学高峰,农村学校教师偏少,只好以大班额教学;城镇学校由于进城打工人数增多,新的入学政策使更多的学生涌入城镇学校,绝大部分学校远远超过了规定的额定人数。从调研的情况看,除少数学校办的“实验班”学生人数在50人左右外,85%的班级人数在75~90人,只有5%的班级学生人数在60~70人之间,还有7%的班级人数在90人以上,极少数班超过100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小班教学化更理想,这样容易实现教学“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目标,而大班额或超大班额的教学,教师无法成功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学生也因人多难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和操作实践等活动,因而难以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课程观。目前学生人数的高峰期将持续四、五年,学校不可能进行扩建和招聘大量教师,因此,这一现象是目前无法回避的现实,也是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一个主要矛盾。

4.一费制的实施与缺少教具学具之间的矛盾。

为了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全国都实行了一费制,规定严禁购买教辅资料、教学资料,学生的学具也被列为这一规定之中,这些规定对切实减轻学生家长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费制也给学校带来另外的困惑,大多数学校缺少这方面的经费,无力购买教具,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手段的更新,而学生也因规定缺少相应的学具。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去操作,也就需要相应的教具学具。尽管有些学校的教师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教具,引导学生制作了一些学具,但有些内容的教具学具制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自制的教具学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起来很不方便。

5.新课标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与学校办学条件及师资水平之间的矛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范围内已经得了普及,但学校的硬件达不到新课标要求,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跟不上教学需要。广大农村学校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有些条件好一点的城区学校,虽然拥有不少多媒体计算机,但能够应用于教学的教师不是很多,有的是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应用,更多的是怕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缺乏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意识。如有一所学校的一位中年教师谈到,在教学“几何变换”时,年青教师可以通过电脑设计动画,使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学生接受快,效果好,学习兴趣浓,探索欲望高。但他不会电脑操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自制了一些教具(有些无法制作),但学生学习这一章内容时,学习兴趣明显不如运用电化教学的班级,教学效果也相应差一些。

6.新课程实施与教学双基落实的矛盾。

这里所说的“双基”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也包括“创新”这一部分。创造力离不开基础知识的训练,就像建造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坚固的根基是不可能建造一座摩天大楼的。“双基”是教育的立足之本,高水平的创新依赖于丰富、系统的基础知识。新课标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评价要求,与以往都有区别。在一线的教师看来,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降低了对书本知识的要求,增加了过程性、活动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内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负担是减轻了,课堂也活跃了,学生真正体会到愉快学习的乐趣。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学生没有了课堂作业,或作业很少,家长和学校都在担心:这种快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双基”得到训练了吗?盲目减负,没有了课外作业,学生的“双基”得到落实了吗?长此下去会不会产生不良后果,造成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下降呢?

7.课程改革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课程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但一些学校也认为,如果学校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做,担心学生的考试成绩会下降,目前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毕竟与我们实施的新课标还有差距呵!因此有些学校每个年级以办实验班为名,对这些班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让学生重返校园参加补课,以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少数学校怕家长埋怨学校质量下降,有意降低考查问题的难度,换取学生考试成绩的虚假高分,以说明课改的成功。我们在教学视导时,经常有学校的教师说,我们现在使用新课标教材,希望中考试题出简单些,如果学生考试分数低,不好向领导和学生家长交差。四、新课程实施的反思及建议

在肯定实施新课程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次课程改革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现行教育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必须根据现阶段的特殊要求和实际情况,在众多的问题中择其主要者加以重点解决。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然而,这只是目标,课程改革又是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不容有定论而后行的。课程改革从实践来看,并不是没有瑕疵的,对实践有指导的理论必须从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与改进。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有很多工作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强调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不是要否定过去的成绩,丢掉我们的优势,我们对传统教育应该扬弃,不应该是“颠覆”。不能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不停地翻烙饼,那样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在废墟上重建,永远是零起点。

我们认为,以下几点仍然不能忽视:

一是要关注特长生的发展。新课程充分体现公民教育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还要关注“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要为在学习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开辟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是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有针对性,不能想当然。像有些主要的知识,在今后的继续学习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能说删除就删除了。如中学数学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等几种常见方法,圆中有关的重要定理等,应该还是放在初中阶段讲解比较好。又如“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直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都要学习它,教师学生反映这部分知识的分布太凌乱、太空洞,应该相应集中些。

三是防止“跟风热”。近几年来,有一种比较片面的跟风热,只要是沾上了“新课程”的字眼就是好的,一旦提到“传统的”就是过时的。我们要继续保留传统中好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追求“新”而忽视了传统的优势。如“启发式”教学法,这是教师在讲解时永远应当坚持的传统,不能丢掉。有时候,一堂课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在被动地听,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正积极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显性”的和“隐性”的提问,驱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显性的课堂提问,则隐性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又如,精讲精练是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被大多数教师所采用。但新课程改革中,这一做法却被教师所摒弃,有的教师误认为课堂热闹一点、教师少讲一点、学生多表演一点就是一堂好课,所以教师就不去钻研教材,不去开发教材,不去收集资料;例题不讲了,习题不做了,老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或研究,结果导致学生对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也不仅仅是观念的更新,还应该是评价体系和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尤为关键的应该是广大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参与和关注,才能顺利进行和不断完善,并向深层次地推进。

课程改革在我市全面推行已经有几年时间了,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我们多加强学习与研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只要我们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武装自己,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放在首要位置上,我们的课程改革就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教学研究视导:教研员的基本功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小七

长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活跃着一批专职教研人员的队伍,他们通过教学研究视导的方式,在教研部门、教研员和学校、学科教师之间构筑了交往、沟通、互动的桥梁。什么是教学研究视导?为什么要开展教学研究视导?怎样开展教学研究视导?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了如下粗浅的探讨。一、教学研究视导的内涵概述

教学研究视导是教研部门和教研员对学校、学科教学工作履行视察、检查、指导、研讨、管理职能的一种行为方式,是教研员在参与校本研修过程中,发挥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的功能,在真实的课堂、真情的参与、真心的交流、真诚的研讨中,通过教研人员与师生的多边参与互动,促成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教研员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而提升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必由之路。

教学视导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其中“视”是前提,“导”是目的。“视”为“导”的实施提供、积累丰富的信息元素,而“导”则是对这些信息元素的整合、传递、升华。教学视导“视”的内容很宽泛,它包括:校容校貌、校纪校风、校训校规、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课程开设、师生精神风貌、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备和条件、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外活动的开设、校本研修的开展、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学改革的推进等等。作为教研员,只要涉足校园,这些内容都应进入我们的视野,都应认真观察,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对这些信息元素进行科学的整合,在感性直观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导”的目标,找准“导”的切入点,把握“导”的侧重点,增强“导”的针对性,提高“导”的实效性,实现从“走马观花”→“下马看花”→“潜心品花”的飞跃。二、教学研究视导对教研员的素质要求

教学研究视导是展示教研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平台,也是衡量教研员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尺。它通过教研视导的基本环节得以体现,而“看”、“听”、“思”、“写”、“讲”、“评”则是教研视导的基本环节,也是教研员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看”和“听”展现的主要是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同一教学情境,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有的人“雾里看花”,有的人“入木三分”,会听的心知脑明,不会听的一头雾水。“思”和“写”展现的主要是思辨能力、想象能力、比较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笔头的功夫。思考有深度、写出来的东西才有力度,对教学的指导才有效度。“明白”的教研员,在“看”和“听”的过程中,思维呈现为一种积极的动态,看到了、听到了同时也想到了,思想的火花闪烁其间,真知灼见呼之欲出,笔下生花的美妙也相拥而至。“讲”和“评”展现的则是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普通话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综合评价能力。能力底蕴厚实的教研员,讲起来头头是道,评起来有理有据,令师生信服,给人以启迪和引领,反之,则不知所云,不着皮毛,吹毛求疵、言短意浅,讲评者自感底气不足,接受者则云里雾里,甚至嗤之以鼻。可见,教研员这个角色应是才智双全的精英人物,而不是“滥竽充数”的平庸之辈。唯有苦练内功,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具备厚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才能真正成为教科研的行家里手,才能在教学视导的各个环节游刃有余,才能让学校师生视为良师益友。三、听课评课:教学研究指导的主要活动

听课评课是教研视导的主要活动内容,是最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改革、教法和学法的改进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教研视听课评课要产生最佳效益,必须做好以下5个方面。

1.听课目的明确。

教研员听课重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引领点拨,培养教师,加强与教师的联系等。教研员听课的类型概括起来有五种,即研究性听课、指导性听课、检查性听课、总结性听课、观摩性听课。作为教研人员,在深入学校之前,必须明确听课的类型,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2.事先做好准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