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9:52:34

点击下载

作者:慕小刚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试读:

前 言

或许好奇于法租界里的江湖,或许迷恋于黄浦江上的波粼,或许向往于淮海路边的时尚,或许有感于外滩的沧桑,或许垂涎于鲈鱼的鲜美,抑或只是想看一看这个中国第一大城市而已……其实不管什么原因,我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象着自己心中的上海,直到这想法牵引着我们真正来到了这里。

当你来到上海,走在南京路上的时候,是否知道南边曾经是洋人的跑马场呢?

当你来到上海,徜徉在外滩的“万国博览建筑群”之间的时候,是否知道这些老旧的西洋建筑便是当年上海的金融中心呢?

当你来到上海,游览于黄浦江上的时候,是否知道这条上海母亲河在明朝的时候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呢?

当你来到上海,参观闻名中外的玉佛寺的时候,是否知道那些玉石雕刻成的巨大佛像的神奇来历呢?

当你来到上海,欣赏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的时候,是否知道那些“家门口的文物”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当你来到上海,品味细腻精巧的江浙糕饼的时候,是否知道乾隆皇帝也曾和你一样赞不绝口呢?

当你来到上海,把玩“景中有景”的海派艺术品的时候,是否知道它们在民国时期曾经也辉煌一时呢?

当你来到上海,仰望东方明珠或是环球金融中心的时候,是否知道它们的建成也充满了曲折呢?

当你来到上海,游玩于上海的各色场馆之间的时候,是否也体味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或将来呢?

或许我们并不知道,但我们应该知道。因为只有我们知道了,我们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了解我们为什么来这座城市,了解我们为什么喜欢这座城市……我们会知道,我们一路上的所见,就是所谓的“海派”,就是上海的文化。

它既有江南传统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都会的现代与时尚;它“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它的文学、建筑、艺术、饮食无不中西合璧,风格独特;它开放而又充满创意;它多元而又有所扬弃;它,就是中国最独特的城市——上海。

然而,上海就是上海。只有我们真的来到了这里,只有我们真的知道了它的故事,我们才可能知道我们为什么为它而着迷。

本书即将“带着文化”与你一同畅游上海,真心希望本书能够满足你的需要,带给你快乐。

开 篇

出行前的准备

如果你想到一个地方旅行,最好先提前了解一下那个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到了这个地方,看到了满眼的风景,却不知道它们的独特来历,那么,即使你到了火星,也会觉得和地球上某处戈壁滩没什么两样——如果你不知道那是距离地球仅5500万公里的火星的话。

火星如此,上海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提前了解这座城市,你到了内涵深远的城隍庙,只会觉得这是一座古典的街市;你到了历史厚重的徐家汇,只会觉得这是一处不起眼的闹市区;你到了抗日英雄奋战过的遗址——四行仓库,只会觉得这是一个失落的门店而已……

所以,为了让自己的旅行感动而饱满,你必须要先了解这座城市。除非,你是一个精神上的自由主义者。

上海的历史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名将陆逊被封为华亭侯,这是正史中第一次出现“华亭”二字,也往往被视为上海地方史的开端。如今的华亭镇位于上海市嘉定区。“上海”这一名称最早始于宋朝。当时,宋朝海外贸易发达,上海也逐渐成为沿海地区国际港口之一。

那时的上海有所谓“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名叫“上海浦”,其西岸有“上海镇”。

到了元朝,上海镇升级为上海县。

1927年,上海又升级为上海特别市,直辖于当时的中央政府。

1949年,上海被设为直辖市,至今。

再说上海简称“沪”的由来。

很久以前,上海地区的渔民创造了一种竹制的捕鱼工具,取名为“扈”。当时并没有“上海”这一概念,所以日子久了,这一带便被称为“沪渎”,“渎”是水渠的意思。后来便直接简称“沪”。“沪”的繁体写法是“滬”,就是“扈”加上三点水。

至于“申”的由来,请看——

春秋战国时,上海一带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申”便来自“春申君”的“申”字,这成了上海的另一个名字。

近代上海市则由静安寺周边发展而来,这就要讲到上海租界了。

1843年11月17日,首任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赴任,上海正式开埠。

1849年4月6日,上海道台宣布将紧邻县城北门外、北到洋泾浜的986亩土地辟为法租界,之后又成立了公共租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上海1860年之后近百年的繁荣,与这些租界有很大关系。

1920年,汉口、广州、香港等几大商埠都因为受到政治风潮的冲击而繁华不再,所以无数中外商人纷纷转往上海发展。

1928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原来聚集于北京、天津的大批政客纷纷南下,其中的很多人都选择了上海租界作为定居之所。

政治、经济力量的集中,使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迎来了繁荣发达的鼎盛时期,同时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建筑潮。

上海至今仍存有不少当时的经典建筑,并且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

上海独有的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一提到北京,人们就会想到紫禁城;一提到纽约,人们就会想到自由女神,等等。

那么,一提到上海,你会想到什么?

是摩天大楼云集的外滩,还是传统里弄中的石库门,抑或晚清、民国时期的老洋房?

其实,这些都是老上海独有的特色。

百年外滩

外滩无疑是上海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一个多世纪以前,当西方侵略者踏上上海这片陌生的土地时,一下子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此后,这条曾经由船夫和苦工踏出来的纤道,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已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外滩全长约1500米,东面就是黄浦江,西面则为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有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等风格。

这些建筑格调统一,造型协调,不管是极目瞭望还是徜徉其中,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石库门

石库门是一种砖木结构的毗连式房屋,大多成排建筑在里弄中,是上海独有建筑。石库门的外形酷似走廊,中间则纵向深入,两旁为相互毗邻的民居。

石库门是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交错结合的里弄社区。居民在社区中不仅可以享受个人空间,还可以和邻里和睦相处,培养感情。石库门里弄在其顶峰时期多达9000多处。老洋房

上海的历史遗迹较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筑。老洋房是老上海建筑中的典范。翘美的屋顶,精巧的阁楼,斑驳的黑色铁栅栏,这些繁华大上海中沉默的复古建筑,无疑使人们能在这个国际化的都市中感受到一种历史感与文化感。

上海老洋房一般为四面或三面临空,装修精致,有独立式、和合式、别墅式等几种类型。

来上海旅游的最佳季节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温和少雨,日照充分。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12.1℃ 。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因此来上海的最佳旅游季节应为3—5月,这时的上海风和日丽,春暖花开,最适合郊外踏青;9—11月来上海也是不错的选择,此时秋高气爽,但这段时间气温变化较大,要注意根据情况添增衣物。

来上海需要了解的方言

广东有粤语,河南有豫语,陕西有秦腔,江浙有吴语。而我们的大上海,有沪语!

以下是上海方言的特色,你若不想让你的上海之旅变成一次囫囵吞枣的折腾,那就快来学习吧!(1)上海方言基本上不翘舌。(2)上海方言里有一些轻声发音。(3)上海方言有些无法用汉字表达清楚,只能尽量看有声调的拼音。早上好     糟桑耗  zāo sāng h o(轻声)再见     哉卫    zēi wei(轻声)你好     侬耗    nóng háo今天     今糟     jīn zao(轻声)昨天     足踢    sú ti(轻声)明天     明糟    míng zao(轻声)我     吴    wú你     侬    nóng他     移    yí我们     阿拉     ā lā你们     拿    ná他们     移拉 yí lā大家     打嘎    dǎ gà人     宁    níng傻瓜     瘦缺西  sóu qūe xi小意思     毛毛雨  máo máo yu出租车     擦头    cā tou(轻声)一     夜    ye二     两  liáng三     塞  sǎi四     斯  sǐ五     嗯   ńg六     咯    lo七     切    qie八     巴    ba九     久    jiu十 涩儿 se ǎr(连读)十一     涩儿夜  seǎr ye二十     嗯诶    ngǎi(连读)三十     塞涩儿  sēi se ǎr(连读)

上海的历史名人

和西安、北京、南京这些著名古城比起来,上海的发迹史很短,它是在清朝末年才晋升为主流城市的。但是,你可别小看了上海的历史,在迄今不到200年的风雨历程中,无数名人大亨都曾在上海留下自己的足迹。徐光启、周恩来、宋庆龄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在上海经历过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上海的闻人掌故

上海第一个印记徐光启

徐光启可谓是上海的第一位广为人知,并对今日上海影响巨大的名人。他出生于我国明朝嘉靖年间,字子先,号玄扈,教名Paul(保罗),籍贯为松江府上海县。他在数学、天文学、农学、军事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译有《几何原本》,著有《农政全书》《崇祯历书》和《考工记解》等。

在仕途方面,他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并赠太子少保、太保,谥“文定”。除了科学家和朝廷命官外,徐光启还有两个身份,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二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他甚至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徐光启在上海的故居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249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其屋有上、下各九间,故俗称“九间楼”。“九间楼”为二层楼房,为黄浦区内仅存的一所明代宅第。原屋曾经修葺,但部分斗拱及一口古井,仍为明代样式。现为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徐家汇是因徐光启而命名的吗

上海著名街区徐家汇在以前叫做法华汇,之所以改名,是因为这里出了个姓徐的名人,他就是徐光启。除了去京城任职使他不得不离开上海,其余时间他都在这里,他生于此逝于此,而且他的后代也都扎根于此。

徐光启虽然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但是他在学堂念书的时候,徐家汇这里还是一片农田,而他很留心观察周围的农事,对农业生产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解释

后来他为什么对农学那么痴迷。

徐光启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的光启公园内,本来是占地20亩,共有10处墓穴,其中葬有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左右则是四个孙子夫妇。清朝末年,江南天主教会就因为这里是徐光启

之地,所以才将江南总会选在这里。抗日战争期间,墓地被荒废,空地变成菜畦。1978年,墓地被辟为南丹公园。1981年,重建椭圆形大墓,墓碑上“明徐光启墓”等字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手书。

2.为什么说徐光启是个全才

徐光启在科学方面确实称得上是一位全才,他几乎涉猎了当时所有的学科,尤其在农业、数学、天文、军事等方面的成就突出。

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部重要的著作。而他在编译《崇祯历书》过程中,引入了大地为球形的思想、大地经纬度的计算及球面三角法,还区别了太阳近(远)地点和冬(夏)至点的不同;此外还通过参照第谷星表,并结合中国传统星表制出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了清代星表的基础。军事方面,他“求精”并“责实”,重视火器与部队的配合,可谓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人。徐光启墓

最值得一说的,莫过于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他和利玛窦合作,将《欧几里得原本》一起译成了中文。徐光启创造性地将其中文名定为《几何原本》,而且像“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中文的名词术语,也都是他经过反复推敲才确定下来的。对于这些名词,熟悉中西语言的利玛窦也觉得非常满意。

3.徐光启为什么那么重视数学

徐光启决心翻译《欧几里得原本》是因为利玛窦的推荐,然而在徐光启长达一年的翻译过程中,他发现“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而这正是学者们对《欧几里得原本》的公认:它的逻辑推理方法以及科学实验,是近代科学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可是当刊印发行《几何原本》的前六卷时,徐光启亦有恨晚的感慨,不过亡羊补牢,他认为如此好书,百年之内必成天下学子的必读之书。

然而他的预感却被真实的历史击碎,现实让他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

因为在徐光启翻译出《几何原本》后,并没像《崇祯历书》那样受到明朝政府的重视,以致直到徐光启逝世也迟迟未能翻译出剩下的九卷,终至埋没。改朝换代后的清朝统治者也对此书并不关注,尽管康熙帝非常重视西学,但他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已,《几何原本》仍然未能发挥作用。直到20世纪初,中国才开始废科举、兴学校,而《几何原本》之类的初等几何学才成为中等学校的必修科目,“无一人不当学”的预言在整整300年后终于成真了。

4.徐光启是“西学东渐第一人”吗

通常意义上讲,真正的“西学东渐”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但是身处明朝末年的徐光启,也确实是“西学东渐”的第一人。

纵观中国的科技史,作为中西科学交流先驱者的徐光启不容忽视,这个早在17世纪初便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人,比洋务运动的那些人要早至少230年。

然而在那个尚文的时代,徐光启所研究的先进科技,不过是同侪眼中不入流的“术数”而已,这或许是人们非议他宰相身份的缘由。但是他还是在扎扎实实地致力于引进先进的科技。他编译《欧几里得原本》所发明的“几何”等新名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崇祯历法》则奠定了那之后近三百年的历法基础。在西学东渐的路上,徐光启有不少值得称道的成就,但是在两百多年间都被清朝当局很“巧妙”地忽略了,这不仅是徐光启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5.徐光启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徐光启是晚明重臣,是在农业、天文、数学等方面颇有成就的科学家,是上海著名商业区徐家汇名字的由来,是天主教江南总会得以在徐家汇立堂的重要人物,是中国“西学东渐”的第一人,那么他还有其他的足够影响中国的身份吗?

答案是肯定的。他其实是宋氏三姐妹的祖先。

徐光启的第十六代孙是个甲士,而这个甲士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她不仅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而且还是著名的民国宋氏三姐妹的亲母。她养育的宋霭龄,为金融大佬孔祥熙之妻,富甲天下;宋庆龄,为民国国父孙中山之妻,国母风华;宋美龄,为“蒋委员长”蒋中正之妻,权势遮天。

看来,徐光启是“躺着”也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徐光启纪念馆

老上海第一豪门盛宣怀

清末的盛宣怀家族,是上海滩的第一大豪门,亦官亦商的身份成就了他的熏天财势。他在四十年的时间内大办洋务,近乎传奇地推动着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电报公司、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第一条铁路干线、第一所高等院校、第一家内河航运公司等十几项“中国第一”,都是经他之手而起的。此外他还出任了中国第一任红十字会会长,搞慈善兴教育,在上海滩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盛宣怀在上海的故居位于徐汇区淮海中路1517号。这座花园式洋房为德籍犹太商人于1900年所建,当时这里叫宝昌路,比较荒凉。此宅后为洋务派主要人物盛宣怀购得,故成为盛宣怀故居。

1.盛宣怀是李鸿章的门生吗

盛宣怀不仅是李鸿章的门生,而且还是得意门生。虽然他追随李鸿章是凭借父辈们的关系,但他的成功,却是靠自己真材实料的本事。

1870年,随李鸿章西征入陕剿捻的杨宗濂(后来培养了北洋政府内几乎所有的将校军官),不久便将奉命调往直隶。临赴任之前,深感于老长官李鸿章身边缺乏人手的他,便驰函老友盛康,说如今军中乏人,劝他放儿子出来历练。盛康的儿子,便是盛宣怀。鉴于老友杨宗濂的劝说,以及自己本就与李鸿章是故交,盛康就答应了。盛宣怀旧照

盛宣怀虽然只是秀才出身,而且屡试不第,但是应付日常公牍却得心应手,当年就曾协助他父亲处理过衙署之事。而且盛宣怀办事机灵变通,又肯吃苦耐劳,的确是个干才,所以很快就获得了李鸿章的好感。初来乍到的他被“派委行营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属槖鞬,侍文忠”,所以是个秘书兼总务处副处长的角色,这个官职尽管不大,却是直接对李鸿章负责的近僚。

不过此时正值李鸿章率军剿捻的紧张阶段,盛宣怀虽在军中只是个“文案”,却也是要拿着命来当的。而且戎马倥偬,但有军情便要日驰百里,席不暇暖,可谓吃尽苦头,根本享不了福。

后来由于天津教案发生,盛宣怀便随部队立刻向天津进军。其时正是盛暑,部队还常常要往返奔驰,涉川过水,如果再遇到紧要的公文,足可成为一件烦心的事。但是盛宣怀却仍旧可以“磨盾草檄,顷刻千言”,使得众同僚无不侧目仰观。随后他就升任至陕甘后路粮台淮军营务处,之后又累军功而调任知府、道台,还被赏戴二品单眼花翎顶戴。获得如此殊荣,仅仅是盛宣怀入李鸿章戎幕后一年而已,足可见他自己的能力超群,亦能知李鸿章对这个门生的器重——说是得意门生,也不为过。

2.谁是“破屋”中的“新桌子”

由盛宣怀一手操办的轮船招商局,在收购了旗昌轮船公司后,被日本人誉为“清廷风雨破屋中的一张新桌子”。这张“桌子”的总部当年便位于上海外滩9号,是一座三层小楼,在外滩诸多大楼中,显得那么不起眼;尤其跟隔壁的汇丰银行大厦比起来,又是那么的简陋。这或可反映当时国家的积贫积弱,以及民族工商业初创时的窘境。不过到上海解放时,轮船招商局已有船舶近500艘;如今更是坐拥两千亿资产的大集团,虽然总部已经迁到香港。

如今很昌盛,但轮船招商局在初创之时却步履维艰。它虽说是中国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大行其道的却是外国航运公司,而且以英国怡和洋行、太古洋行,以及美国的旗昌洋行为首,早已垄断了沿海和长江的航运。想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站稳脚跟,并分一杯羹,可谓困难重重,更何况轮船招商局起初仅仅不过六条船而已。

不过盛宣怀是官家总办(即总经理),他依靠承揽漕运和官货的优势,与洋人斗智,大打价格战,迫使外商三次找到他,为的是签订“齐价合同”。而在连续的降价商战中,旗昌公司已经严重亏损,并有意以222万两白银出售全部轮船

和码头。这次盛宣怀则要斗勇了,他决定一口吃下旗昌。但是轮船招商局在降价战后也已获利甚微,哪里还拿得出200多万两银子呢?盛宣怀随即奔赴各处筹款,包括在京的大员、地方的督抚,最后还找到了老东家李鸿章。但是首批付款40万迫在眉睫,等不到便前功尽弃,怎么办?盛宣怀当机立断,自己拿出40万两进行垫付。

如此大地并购洋人企业,在任何时候都绝对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于是在中外舆论的惊叹声中,轮船招商局变成了拥有二三十条船,外加十几个码头和货栈的大型企业,如此实力,终于可以与英商怡和、太古分庭抗礼了。

3.最让盛宣怀头疼的是汉冶萍吗

盛宣怀大约在1896年接手汉冶萍公司,但是直到1907年才将其带入正轨,居然用了十一年的时间;而他以往“搞定”一个企业,即实现盈利,快的不到一年,慢的最多也不过三四年。如此对比来看,汉冶萍公司绝对是一个烫手山芋。但是钢铁工业乃国家命脉,这是盛宣怀所深知的,所以尽管汉冶萍公司是他接管的企业中麻烦和磨难最多的一个,却也是他倾注血汗最多的一个。轮船招商局大楼

汉冶萍公司上海俱乐部是那些投资的大老板们决策企业事务的地方,位于上海交通银行大厦的后面。然而它的厂矿却分布在湖北和江西,分别是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这本是张之洞的官办厂矿,后来之所以交给盛宣怀接手,是因为当初盛宣怀曾苦劝张之洞采用官督商办的方法,而张之洞却因为采用完全的官办,使得厂矿连年亏损,可以说是败得落花流水,几近倒闭。实在没办法的张之洞只好找到盛宣怀,问他是否还有意于汉阳铁厂。盛宣怀明知是个亏得一塌糊涂的企业,但还是接手了,并采用自己熟悉的官督商办方法,前后募股二百万两,自己也在十年的经营中多次注资,最后持有股票134000股,市值670万两银元,可谓是竭尽所能了。

此外,他还凭借自己朝廷大员的身份责令各地督抚必须购买国产钢材,但是汉冶萍出产的钢材质量很不好,动辄断裂。大家不是不愿用国产,但是钢材一再断裂,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抬高了成本,甚至说可能造成危害。诸多问题,被询问的洋技师竟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盛宣怀决定派李维格出国考察,而调查到的结果却差点让盛老全家的眼镜都摔在地上。

原来张之洞当年在购买设备时,所购机炉是使用酸法冶炼的;而钢材的冶炼则需要采用去磷法,如此南辕北辙,怪不得国产钢材脆而易断。而且“糜去十余年之光阴,耗尽千余万之成本”,钢铁之创业不可谓不艰难。

找到问题,马上解决,但是等到炼出合格的钢材,又用时5年,而距盛宣怀入湖北寻煤办矿,却已30余年了。

4.清末大官盛宣怀也是慈善家吗

大家或许受“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影响太大,认为清朝,尤其是积弱的清末,那些官商没一个不是贪财或怕死的,但是,哪个时代都有例外,盛宣怀就是这么一位。不仅如此,盛家的慈善是早有传统的,而且是施之以缺,并非作秀。经常是冬天发棉衣,夏天赠凉茶,更难得的是年年如此。还有专为穷人施药的广仁善堂也是他们家的。此外盛宣怀在去世前曾立有遗嘱,要将其遗产的一半,共记五百多万两拿出来建立愚斋义庄,以接济盛氏族人和从事其他慈善事业。

不仅盛宣怀热心慈善,他的太太庄畹华夫人亦颇有善心,如今安远路上的玉佛寺便是她捐献的,然而过程却多波折。

玉佛寺在辛亥革命之前本有四进七十二间精舍,是庄夫人的族人庄箓所捐,可惜十余年后便在辛亥革命中被毁掉了。于是盛家人就把自己麦根路的房舍拿出来供奉两尊保留下来的玉佛。盛宣怀去世三年之后,庄夫人又捐出十余亩地以及大笔钱款,重建宝寺,十年终成。除了年年捐款之外,她还在自家请裁缝和绣工,专为玉佛寺制作绣品,据说至今仍有不少当年绣制的布幔、桌布、椅套、窗帘等留在寺中未及使用。

5.盛七与T.V.Song的爱情纠葛“盛七”便是盛宣怀的七女儿盛爱颐,T. V.Song则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宋子文,他们,曾是彼此的初恋情人。

盛爱颐是庄夫人亲女(盛宣怀曾有好几任夫人,庄夫人嫁给他是在其事业鼎盛之时,并育有盛恩颐和盛爱颐一男一女),在其父去世时虽然只有16岁,但她的胞兄盛老四因为整天都在外忙碌,所以庄夫人的很多事便多交给

这个宝贝女儿周旋,这也就是为什么她不到20岁就已见多识广,伶牙俐齿,以“盛七”闻名沪上的原因了。

当时宋子文刚留美归国,就当了盛老四的英文秘书,也便经常有机会到盛府汇报工作。宋子文举止儒雅,加之宋霭龄曾做过五小姐盛关颐的家庭教师,所以在赢得了盛家信任后不久,便做了七小姐的英语教师。熟悉大洋彼岸风土人情的宋子文,很快便获得了从未出国的七小姐的青睐。

但是初恋这种事,你懂的。盛宣怀的女儿盛爱颐

如果说当时的宋家算得上一匹“黑马”的话,那么失去了盛老太爷的盛家最差也是一头将要瘦死的“骆驼”,于是庄夫人在调查过宋家后便坚决反对这门婚事。而宋子文很快就被盛老四支使到远在湖北的汉阳铁厂去当了会计。宋子文心中有数,于是在汉阳对付了几天后,不久便重返上海。

后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重建革命政权,宋子文由其二姐宋庆龄引荐南下从政,临行前曾力邀盛爱颐同赴广州。不过七小姐考虑后始终离不开母亲,于是赠给宋子文一把金叶子,让他权当路费,并说:“还是你自己去吧,我等你回来。”

可是宋子文一去经年,重回上海时已有了张乐怡夫人。盛七不由得大病一场,又挨了四五年,才在32岁时与庄夫人的内侄庄铸九结婚。自觉很对不住七小姐的宋子文曾想当面道歉解释,但是心高气傲的七小姐颇有骨气,以一句“我丈夫在等我呢”拂袖而去。

故事到这里远没有结束。在抗战胜利后,盛家几乎没落,而宋子文则已是民国的财政部长,偏偏此时盛老四的二儿子盛毓度被捕入狱,而且是个天大的误会。原来盛毓度在抗战之时曾在日本领事馆做事,不过他不是汉奸,却是与戴笠单线联系的敌后特工,并成功营救过一些国民党人士。可是戴笠飞机坠山之后,盛毓度就百口莫辩了。盛家人也无可奈何,但想到七小姐曾与当时的财政部长宋子文有旧交,便只好央告七小姐。

但是七小姐心里郁闷,当初不值一提的T.V.Song,如今倒得求着他了。虽然窝囊,但盛毓度是亲侄子,汉奸的罪名定了就翻不了身了,怎能不救?不过七小姐也有自己的原则,即:电话只打一次,成就成,不成就算了。可不曾想宋子文却答应得很痛快,未及预料的七小姐有些不信,便接着说:“我想明天中午跟侄子一起吃饭。”电话那头还是很痛快:“OK!”次日中午,人果真被放出来了。盛家上下皆喜,唯独七小姐却一阵心酸:宋子文心里还是有她的。

据了解,宋子文共育有三女,其名字之末均有一个“颐”字,或许这也与七小姐有关吧。

6.是盛宣怀“推翻”了清政府吗

盛宣怀确实是断送了清朝的人,只是说起来需要绕几个弯。

众所周知,晚清的覆灭,是因其朝政腐朽,直接导火索则是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辛亥革命是自武昌起义而始的,那么武昌起义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没错,就是盛宣怀主导的“铁路国有”之策,虽然他的本意是好的。

当时他提出了“铁路国有”政策,即下令收回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并将这些已经许诺给民间商办的铁路路权作为抵押,而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600万英镑,其说法则是“以统一全国轨道”。但是两条铁路所经之省份如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地,已经入股了不少民间资本,这条突至的“国有令”则严重损害了这些人的利益,而且被指卖国媚洋,很快激起民愤。

时任四川总督的王人文是个同情保路运动的老实人,曾几度致电清廷,无非是为保路运动请愿说情。不过他的结果却是被革职了。

紧接着得到命令入川的不是下任四川总督,而是在湖北的端方和他手下的湖北新军,而且他们得到的指令是入川“平乱”。但谁都想不到的却是,他们自己先“乱”了起来,没错,这就是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满清王朝随后便迅速瓦解。

当时的御史王宝田,曾就此上书皇帝:“此时鄂事决裂,实由川民之变;其致变之由,由于收回铁路国有之政策。而主张此事者,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也。”传达给皇帝的信息就是,这个盛宣怀是造成这次动乱的第一号责任人。于是他马上便被革职了,政治生命也随之结束。

上海滩江北大亨顾竹轩

提起旧上海的大亨,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这“三大亨”了。但在苏北人眼中,号称“江北大亨”的顾竹轩的势力才是最大的,因此有人赠他“江北皇帝”这个称号。他因在家排行老四,亦称“顾四”或“顾四瘪子”(上海人称苏北游民为“瘪三”)。顾竹轩从一个拉黄包车的“小苦力”一跃为赫赫有名的“江北大亨”。但顾竹轩最终选择的归宿却和上海滩那三个大亨完全不同,他选择站在共产党这边,站在人民这边。

1.幼年潦倒,上海发迹

少年时期因家境贫寒,适逢灾荒,顾竹轩16岁跟着母亲、兄长到上海谋生。到上海后,顾竹轩先落脚在闸北天宝里附近号称“一百间”的地方,靠做马路工、拉黄包车养家糊口。在这期间,公共租界招收华籍巡捕,顾竹轩因为体强力壮,报考后即获录取,但后因私放了一名同乡逃犯而被开除。不久,顾竹轩与其兄一起受雇于德商“飞星黄包车公司”,随后他又拉德国老板的私人自备黄包车,深得老板器重,代管该公司的出租业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老板回国,顾竹轩乘此机会,用手中的积蓄廉价盘下了该公司。顾竹轩在上海的发迹之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由于顾竹轩为人豁达爽朗,很讲江湖义气,经常帮助一起拉车的乡亲,因此他的门徒中尽管有低级的文职官吏、小军官、一般警察以及各种商贩等,但人

数最多的还是人力车行的行主及众多的人力车夫。有人称他为“旧上海最大的人力车霸主”,甚至还有人称他为上海的“丐帮帮主”。20世纪20年代初,他与人合伙在闸北开办同庆舞台,不久又开设德胜茶楼、天蟾舞台、天蟾玻璃厂、大生轮船公司、三星舞台、大江南饭店、百货商店等,生意越做越大,实力也越来越雄厚,当起了闸北商团会董,成为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商界巨子。1923年,他独资经营天蟾舞台,联络京剧名角,推进京剧演出场所改良。顾竹轩

2.轻财尚义,赈济同乡

与“三大亨”一样,顾竹轩在涉足工商界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势力之后,也极力地与官绅阶层拉近距离,将自己挤进其中。之后他则请人教自己识字,在与上流社会的交往接触中,他渐渐养成了一种上层人士“典雅持重”的风度。随着身份地位的日益提高,顾开始洁身自爱,社会事务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加以推脱。但有两件事是他一直热衷的,一是赈济同乡,二是帮助中国共产党做一些事情。

从16岁离家到上海,顾竹轩在长达55年的岁月里虽然没有回盐城居住,但其对故土的思念却十分强烈,为盐阜乡亲出了不少力。早在顾竹轩初露头角的时候,他就以轻财尚义、济急恤贫被盐阜旅沪的乡亲称道。

1911年,苏北大旱,一些灾民逃荒至上海,以行乞为生。顾竹轩见状后,与同庆舞台的合伙人出面,在盐阜旅沪同乡与自己的门徒中筹集善款,救济逃荒而来的乡亲。此外,他又以盐阜两县的救灾问题向华洋义赈会告急。他救济有关乡亲的善举,向来都是躬亲其事,尽力解决,不挂虚衔。如在闸北创办江淮小学时,他不仅献出了自己在大统路的宅地,还捐赠了很大一笔钱作为创办基金。

1929年冬天,顾竹轩返里葬母。事先闻知家乡是年大旱失收,特地筹措了一大笔银元乘专轮还乡。丧事既毕,宣布放饭。凡登门求济的,孩童银元一枚,青壮男女两枚,老人五枚,鳏寡孤独者七八枚不等,最多的十枚,直至带回银元放完为止。邻村有孕妇登门乞济被挤得把孩子生在裤裆里,顾竹轩派专人送去银元、大米、衣被等物。

这次赈灾中,顾竹轩为了多筹集善款,将自己位于闸北太阳庙路附近的天蟾玻璃厂卖掉,捐出五六万银元来购买粮食和棉花,用轮船和驳船运往苏北,发给灾民。这件事在盐阜乡亲父老中有口皆碑。

此外,在国难当头之际,他的慷慨仗义也获得了很多人的好评。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起,住在闸北一带的苏北同乡纷纷进租界避难,顾竹轩见状,即将英租界福州路的天蟾舞台停业,作为临时难民收容所。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再次爆发,在飞机轰炸下,闸北成为一片火海,难民无家可归,又拥入租界。他又将天蟾舞台让出,收容闸北的苏北同乡,同时供应衣食,直到上海战火停熄。他除拯救灾民、收容难民外,还支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戏馆、办学校,先后被聘任为上海市评剧联谊会主席以及武陵中学、江淮中小学董事长。

3.迎接解放,终得善终

用顾竹轩的话说,他也做过许多坏事、蠢事。他虽然不搞绑票一类,但当时生意场上巧取豪夺、坑蒙拐骗的不法事干得也不少。在任闸北保卫团团长时,上海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其手下曾参加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装。顾竹轩向来不愿把事做绝,即使在当时他也在暗中救助我工运骨干。工运大队长姜维新不幸被捕,并判处死刑。顾竹轩得知后,不畏风险,一边疏通,一边出面作保,并以天蟾舞台作掩护,终于将姜维新营救出来。

解放战争时期,组织派顾叔平到上海工作,顾竹轩全力支持侄儿从事革命活动,总是尽全力保护和帮助,顾叔平在顾竹轩的大力协助下当选榆林区副区长。在那期间,顾老先生家“座上客常满”,开展工作的同志都在他家住宿,后来干脆让出天蟾舞台经理室,作为地下党同志活动场所。地下党和外围进步团体还采取前来与顾竹轩拜师的形式,既蒙蔽敌人,又便于开展工作。此外,顾竹轩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帮助地下党和解放军做好接收工作,有效地维持了社会治安。天蟾舞台门券

最难得的是,在革命关键时期,他将15岁的小儿子顾乃锦送去参加新四军,表达了他对共产党的忠诚。1947年秋,苏北解放区某部有两条装运西药和办公用品的机帆船,在上海返回途经浏阳河地区时,被国民党上海市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水上大队查封,以“资敌”罪名,将人和船扣押。地下党找到顾竹轩,请他设法营救。顾竹轩随即派长子顾乃赓前往稽查处找姓郑的处长疏通。郑见顾竹轩作保,就给了他面子,便以“老百姓的商营”之名,下令放行。当然顾竹轩也没少花银子,才使这两船紧缺物资安全返回解放区。

无论顾竹轩是出于何种目的协助共产党的革命工作,客观上都对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上海解放后不久,陈毅市长即亲赴天蟾舞台看望顾竹轩,并给予其很大鼓舞,这些都是对他为革命所作贡献的一种肯定及褒奖。

1949年,顾竹轩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上海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6年7月6日,在上海去世。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名媛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名媛”是专门用来形容象牙塔尖上的女人的,这样的女人,单单一个“名门闺秀”仍不足表示她们的尊贵,她们是淑女中的淑女,名女中的名女。她们既有所谓血统纯真的高贵家族,更有全面的后天中西文化调理:她们都持有著名女子学校的文凭,家庭的名师中既有前朝的遗老遗少举人学士,也有举止优雅的英国或俄国没落贵族的夫人;她们既讲英文,又读诗词;既学跳舞、钢琴,又习京昆、山水画;她们动可以飞车、骑马、打网球、玩女子棒球甚至开飞机,静可以舞文弄墨、弹琴、练瑜伽……

但是,她们都是时代聚光灯下生活的女人。时代聚光灯不仅投射在她们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上,而且还聚焦她们的妆容、衣着、性格、爱好。因此,在那个名媛辈出的时代,看到她们的美,就能读出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和那个年代的审美能力。

1.唐瑛为什么会成为上海滩的头牌交际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美女明星云集,这些人让这个城市变得香芬。而交际场上风头最足的交际花,非唐瑛莫属了。

这里所说的交际花,指的不是陈白露与赛金花一类人,而是指出身豪门的名媛。她们尊贵、高雅,经过系统的培训才得以长成。

唐瑛生于1910年,父亲是早年留德的名医,兄长是宋子文的亲信。她毕业于旧上海的中西女塾。唐瑛虽然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但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很痴迷,并且颇有造诣。她不止一次以玩票性质登台,大放异彩。1927年,在中央大戏院举行的上海妇女界慰劳剧艺大会上,唐瑛与陆小曼联袂登台演出昆剧《拾画》《叫画》,年仅17岁的唐瑛丝毫不怯场,后来报纸上大幅刊登出两人的戏照,照片中陆小曼轻摇折扇,唐瑛走台步,两人相得益彰。这是唐瑛第一次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

之后,但凡有名流大亨的重要场合,唐瑛都会出场。有一年,英国王室到上海访问,

唐瑛去表演钢琴和昆曲,所有报纸上都登出她的照片,其光彩完全盖过了王室。1935年秋,唐瑛还与沪江大学校长凌宪扬在卡尔登戏院用英语演京剧《王宝钏》,这也是国内首次英语版的京剧演出。唐瑛不仅扮相好,戏做得好,还有一口地道的牛津口音英语。那种风头,岂是一般女明星能比得过的?

作为上海滩一流的交际花,唐瑛爱打扮自是不用多说,这与她自小严格的家教分不开。家境的殷实与极好的修养,都使得她在衣着上具有很好的品位,无论婚前还是婚后,她的穿着一直都是老上海时尚潮流的风向标。当时的女性杂志《玲珑》,就鼓励新女性们向唐瑛看齐,把她作为榜样,要交际,要打扮。唐瑛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美人儿,婚姻却不算幸福。与李祖法结婚没几年就离婚了,说是性格不合。离婚时才27岁。后来她又嫁给美国美亚保险公司中国方买办的侄子,晚年移民美国,始终维持着“最后的贵族”的排场。

继唐瑛之后,旧上海又涌现出几个有名的交际花。如周叔苹、陈皓明等。她们不仅拥有非凡的容貌,还有着出众的仪表与智慧。正因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有着她们,那个香艳的城市才成为张爱玲笔下永恒的沉香。

2.陈云裳是如何成为一代影后的

民国时期上海滩的女演员与上海的街道、建筑、月份牌、百货公司、舞厅、电影院一起,无争议地成为旧上海的一部分。只是,她们更生动、跳跃,也更百变、极端、歇斯底里。她们戏里戏外都是活的,像旧上海天空里的鸽子,呼啸着,历历而过。她们穿着旗袍、高跟鞋,梳着S头,夹着香烟,扭动着腰肢,也哭也笑,醉着生,梦着死,硬是在上海滩,踩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陈云裳出生于广州,中国早期影星。原名陈云强,家境贫寒,曾当过舞女,后又在“健全音乐社”学习了京剧、昆曲、歌舞等。由于她天生丽质,各方面条件好,加之学艺认真、刻苦,技艺突飞猛进,在一次元宵灯会演出上,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张善琨是新华公司制片商,其包装女明星的能力无人能及。1938年,新华公司拍摄《木兰从军》的时候,张善琨专程到香港去物色女主演,看中了能说国语的陈云裳。陈云裳

张善琨在香港初次见到陈云裳时,就被这个美丽开朗的女子打动,力邀她来拍自己的电影。陈云裳虽已在香港和广州拍过一些电影,但上海观众对她还是比较陌生。选择陈云裳演女主角,双方都很冒险。她说不好普通话,演技平平,唯一的好处是天生丽质。陈云裳赴沪前一个月,张善琨便开始策划。首先就是要让上海人知道她。于是他把陈云裳的照片发在报纸上,并制造新闻说美国好莱坞欲请香港女星陈云裳拍电影。实际上,这是根本没有的事。但看报纸的人都以为陈云裳真是个大牌影星,不由好奇。此后,几乎每天都有报纸刊登陈云裳的大小新闻。

一个月的热度炒作,让陈云裳抵达上海时,就有了记者的跟踪报道。接下来就出演张善琨参与的电影《木兰从军》。剧本很好,女主角陈云裳的宣传也好。在电影上映时,还搞了个活动,凡来看电影的,都会得到陈云裳的签名照一张。很多观众为一睹陈云裳的芳容而特意赶来看电影。人们对于陈云裳的热度一直在持续,《木兰从军》接连热映三个月。随着《木兰从军》的热映,陈云裳逐渐成为影迷崇拜的偶像。从1938年到1943年告别影坛为止,陈云裳在上海一共拍摄了《一夜皇后》《风流大姐》《裸国风光》等20多部电影。

1940年,上海一家杂志举办电影明星的选举活动,陈云裳名列榜首,终于成了炙手可热的女明星。

其实,张善琨也力邀过胡蝶,却是另一番遭遇。这时,胡蝶已是电影皇后,与丈夫在香港过着幸福的生活。张善琨是想借胡蝶已有的知名度重新打造她,胡蝶也应了他,拍了两部戏,但不肯回上海。胡蝶不如陈云裳“听话”,原因不外有二:她比陈云裳名气大,是有架子的;她还是在乎与丈夫的婚姻生活,不愿为了拍戏再赴上海,过动荡的生活了。

张善琨随胡蝶想法,在香港拍了胡蝶演出的《绝代佳人》与《孔雀东南飞》。电影虽拍得还不错,但因为胡蝶不肯回上海听张善琨的安排,张善琨就不愿与她合作了。觉得每次拍片都要带着一队人马去香港,成本太高。因为胡蝶的退居,张善琨也不愿在胡蝶身上多下什么功夫了,而是全心打造陈云裳。就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演技的美女,硬是让张善琨包装成了电影皇后。而老牌的电影皇后胡蝶,则渐渐被人们遗

忘。

1940年,在上海发行量最大的电影杂志《青青电影》举办“影迷心爱的影星”选举活动中,陈云裳击败了袁美云、顾兰君、陈燕燕等其他红星而名列榜首,成为新一届“电影皇后”。上海滩随即出现了“云裳热”。当时有很多商店都以“云裳”为名:云裳时装公司、云裳舞厅、云裳咖啡馆等。

1943年,当陈云裳拍完《万世流芳》后,在影艺事业到达巅峰时遇到了如意郎君汤于翰博士,随即激流勇退,宣布告别影坛,和汤于翰共同营造了一个世人钦羡的幸福家庭。除此之外,多年来她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默默地为公众奉献着爱心。

3.为什么说王人美是上海滩的“常青树”

1923年1月23日夜晚,上海广东路大来洋行屋顶上的奥邦斯电台开始广播。这是上海开埠以来的第一次无线电播音,这新奇事物带给市民的惊喜可想而知。无线电波在空气中穿梭往来,造就了一批家喻户晓的红歌星,她们中大都是影、歌两栖明星。同时,由于职业的关系,她们的服饰打扮也是新潮的。她们是上海摩登女性中引人注目的群体。王人美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其实王人美并不是地道的上海人。

王人美出生在有着书香气息的家庭,她的父亲是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师,毛泽东也曾经是他的学生。在她之前,王家已经有了6个儿女。王人

美从小在长沙长大,在家里,她是绝对的中心和父母的宠儿。兄弟姐妹7人,她最小,不过她却从来没有因为这样恃宠而骄。受家庭的影响,他们兄妹7个都很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满于世俗的纷争。7岁时,母亲因脑溢血突然逝世。她于1926年考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王人美

她那时对数学感兴趣,满以为将来会像她父亲那样当个数学教师。没想到就在这年夏天,父亲被黄蜂蜇了一下,化脓成疾,就这样去世了。于是,没有父母的几个孩子遵循父亲以前的教导,开始加入了时代的队伍,也开始了人生的追求。

王人美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不过她好像不太受家庭的影响,对那些什么活动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她只对自己的事情才会关心。她从小就有个好嗓门,经常在父亲面前表演一番。常年漂泊在外的兄长姐姐们也喜欢这个有些才气的小妹妹,经常带着她到处跑。就这样,王人美逐渐养成了在外游荡学习的习惯。

1927年前后,去德国留学的大哥结识了周恩来和朱德。受到这两位先进人士的影响,她大哥怀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回到了国内,积极投身于各种救国救亡活动。遗憾的是,他大哥经常生病,最后终于一病不起,未能报效祖国就病故了。她二哥王人路和三个姐姐都参加过北伐军。汪精卫在武汉叛变,屠杀革命党,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有些革命的家庭的,几兄妹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一起到上海去避一下风头,投奔曾经在中华书局同事的黎锦晖。此时的黎锦晖在着手兴办歌舞学校。于是,王人美跟着黎锦晖学习歌舞。她进步很快,不久就进入中华歌舞学校,也就是后来组成的明月歌舞团,开始专业训练歌唱的技能。正是在这时候,王人美和她的姐妹们开始有了成就。

当然,真正让王人美成为顶级上海艺人,并在此后风光无限的应该是她在电影中的杰出表现。

1932年联华影业公司拍《野玫瑰》,孙瑜编导,孙瑜慧眼识珠,把王人美由明月歌舞团的“四大天王”之一变为联华影业公司新片《野玫瑰》的女主角。影片获得很大成功,因为王人美演得自然而真实。为什么会这样?导演说,因为她是在演自己。她饰女主角野玫瑰,一举成名。她和黎莉莉一起拍摄歌舞片《银河双星》后,又与金焰合作《大路》等片,继而拍了彩色歌舞片《芭蕉叶上诗》和故事片《都会的早晨》《春潮》等。

1933年明月歌舞团改体,她正式参加联华影业公司,成了联华签约演员。她那泼辣粗犷的性格和表演,使她获得了“野猫”的美称。

这之后,她真正开始了一生中的辉煌。

王人美的成功应该说是开始于当年的那部《野玫瑰》。待到《渔光曲》出现,小猫那个人物,实际是王人美自己演自己,因而又深化了一步。《渔光曲》是导演蔡楚生的成功之作,是王人美电影演技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电影艺术步入新阶段的一个里程碑。

1934年蔡楚生筹拍《渔光曲》,其中“小猫”这个角色的挑选,费了不少的功夫。因为这个角色既要有成熟的演技,同时还应该有一点陌生的新鲜感,这种感觉是在成熟的基础之上的。当时的上海滩演员中,成熟的有很多,可兼具那份单纯陌生感的则是少之又少。

最后快到开拍的时候,有人推荐了当时已成名的王人美。导演一眼看中了她,因为她所透露出来的书香气正好掩盖了在上海历练出来的成熟世故。这样,就显得比较折中一点,同时,也让人觉得更加有亲近感,而不是所谓的不可接近的高贵。

她的表现证明了导演的眼光,同时也证明了她自己的实力。在片中,她饰演的渔家小姑娘小猫,清新脱俗,与当时电影中所常见的成熟世故截然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该片首映后,立即轰动上海。一夜之间,王人美的清新形象超越了人们传统观念中上海女人的妖艳高贵,而成为平民化美人的代表。她那朴实的演技,强烈地表达出被迫害女性的坚强和反抗性格。

同时,她还演唱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曲,同样是震撼人心、广为流传,成为当时流行的歌曲之一。《渔光曲》曾突破放映纪录,并于1935年获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现在,人们提到《渔光曲》便会想到王人美,想到那个清新脱俗的小姑娘“小猫”。

之后的王人美,逐渐成长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艺人。她在为人处世上秉承了良好的家风,这是其他艺人羡慕不已的。由于受到家中兄长的影响,她所演绎的角色多数都是反叛的。

之后,她又先后主演了《风云儿女》《壮志凌云》等影片,同时录制了《风云儿女》等电影歌曲。此后她又主演了《回春之曲》《保卫卢沟桥》等影片,以及话剧《孔雀胆》。

直至上海沦陷,她都活跃在上海的影坛和歌坛上,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常青树”。日本人攻陷上海以后,对上海的文艺事业进行了报复性的打击,上海完全丧失了以前的繁华景象。即便还有一些文艺活动,也都被日本人所控制。

很多艺人不愿意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委曲求全,纷纷选择逃亡或隐退。王人美的家人多数都是革命人士,她从小接受的思想就是爱国。她不愿意在上海为日本人演戏唱歌,但是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又不能做些什么。于是,她去了香港,暂时离开了她生活的上海,直到1950年才回来。

回到上海以后,她又积极投入自己的事业中去。在影片《两家春》中扮演妇女主任灵巧,影片获1957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4.殷明珠是民国第一位走红的女明星吗

民国时期第一位走红的女影星当属殷明珠。她十五六岁时就已是上海交际场合中颇有名气的小皇后。凭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爱情长片《海誓》,殷明珠成为上海妇孺皆知的大明星、众多少女崇拜的偶像,阮玲玉立志从影便是受了她的强烈影响。

殷明珠的美貌有一个很好的佐证:她女儿但茱迪1952年在“香港小姐”竞选中折桂,随后又在美国长堤举行的“世界小姐”竞选中荣获殿军,这也是当时中国少女在世界选美舞台上所赢得的最高名次。

殷明珠,原名殷尚贤,1904年生,江苏省吴江县人,“明珠”是其父母对她的爱称。殷明珠

的曾祖父是道光年间的翰林,祖父殷梦琴也在浙江省乌镇做过官。父亲是一名画家,曾购买彩票一注,正好在他病故之日,幸得头奖,画家虽听不到喜讯,却留下了一笔小小家产。殷明珠

父亲去世后,殷明珠随母迁居上海,就读于上海中西英文女校。她聪明伶俐,生性活泼,擅英语,学洋派,爱歌爱舞,爱骑马,还能开汽车。同学们因她洋气十足,就称她为Foreign Fashion(简写F·F),意为洋派人物。有一次,她在南京路的皮鞋店里订做了一双自己设计的高统皮靴,由于款式出色,店里就多做了一双,放在商店的橱窗里展出,号称“F·F式皮鞋”。

16岁时,殷明珠邂逅了因绘制美女月份牌而著名的画家但杜宇。当时,但杜宇正筹办“上海影戏公司”,决心要从美术家的角度拍摄一部完美的故事片。当他在物色一位与影片女主角相称的美人时,遇到了殷明珠。殷明珠也为自己能登上银幕而兴奋。于是,1922年,中国第一部爱情故事长片《海誓》诞生了。

在早期的中国电影里,所有的女角都由男人反串扮演。第一部由女性担任角色的影片,是香港的黎民伟拍摄于1913年的《庄子戏妻》。黎民伟让其妻严珊珊在影片中担任一个角色。不过,严珊珊在影片中饰的,仅为镜头不多的配角,而女主角仍由黎民伟自己反串扮演。1921年,王彩云在“上海影戏研究社”拍摄的《阎瑞生》中饰演一名妓女,但她仅演此一片,就匿迹影坛。严珊珊和王彩云虽分别是香港和上海的第一位电影女演员,但是,她们还算不上“女明星”。

所谓“明星”,乃是指那些为千千万万观众喜爱和崇拜的、在艺术上有一定造诣的演员,以此衡量,严、王二位都不够格,只有殷明珠才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电影女明星”。

由殷明珠主演的《海誓》一片,讲的是一位青年画家与纯洁少女相爱,两人立下誓言,负心者必蹈海而死。然而,好事多磨,那位少女一时恍惚,贪慕富贵荣华,决定与表哥成亲,婚礼上,她记起旧日的誓言,猛然悔悟,于是奔向海边,决定践履毒誓。结局可想而知,画家及时赶到,救起了少女,有情人终成眷属。

片中,女主角美丽的面容、漂亮的洋装、摩登的扮相和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表演,无不赏心悦目,令人迷醉。从《海誓》起,中国电影才改变“男扮女装”的局面,真正开始了由女性担任女主角的历史。此后,殷明珠担纲女主角,又拍摄了近30部观众喜爱的电影。

5.王汉伦为什么被称为银幕第一悲旦

王汉伦原名彭剑青,是上海滩第一位电影女明星。她原籍苏州,出生在封建家庭。王汉伦的父亲在安徽招商局谋得总办一职,后来又寓居上海。她是家中兄弟姊妹七人中最小的,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被送进上海教会女校圣玛利亚书院读书。16岁那年父亲去世,兄嫂不让她继续读书,由家庭包办与辽宁一姓张的煤矿督办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不好,遂离婚回到上海。

王汉伦在上海虹口小学教过书,在英美烟草公司当过职员,后在万国体育会任专职英文打字员。兄嫂对她离婚一事非常不满,她只好住到干妈家里。由于在小学里担任教员的报酬很少,经常是入不敷出,为了谋得一个收入较丰的职业,她又去学英文打

字。三个月后,被四明洋行录用为打字员。当时洋行里有一位同事是明星影片公司的股东,并且和“明星”的导演张石川认识。恰逢“明星”正在筹拍影片《孤儿救祖记》,需要物色一名女主演,洋行同事知道王汉伦对电影感兴趣,就对她说,既然你长相不错,又会说英文,应该去拍戏。她回答,既不懂得电影表演,又没人介绍,不敢盲目行事。

于是洋行同事介绍她去明星公司找张石川试镜头。张石川让王汉伦在摄影机前做一些喜怒哀乐的表情,发现她很上镜头,于是当场拍板,和她签订了演员合同。王汉伦电影剧照

1923年,王汉伦辞掉了洋行打字员的职务,正式加入了明星影片公司,开始从影生涯。她的兄嫂知道后大为恼火,认为她辱没了门庭。王汉伦决定与家庭断绝关系,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新女性。当时正值端午节,她想到老虎是无所畏惧的,它的额头上有个“王”字,于是就改姓王,取名汉伦(这是一个时髦的外国名字的音译)。

王汉伦在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中任女主角,这是她的处女作。她在片中扮演余蔚如,当时她既不懂得表演理论,也没有表演经验,只是听到导演张石川启发她要假戏真做,化为戏中人,忘掉自己。在拍摄“闻知丈夫死去”这场戏时,张石川说:“喏,你的丈夫死了,你的唯一的亲人突然死去了;可是你生活在一个奉守旧礼教的封建家庭里,礼教是无情的。你年纪还轻,但不能改嫁,此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哟……” 王汉伦听着,想着,伤心起来,竟然嚎啕大哭,像真死了丈夫似的。王汉伦扮演余蔚如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摆脱了当时文明戏的表演程式,她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于角色之中,因此演得真实自然。她美丽的容貌、雍容的气质、楚楚可怜欲哭无泪的模样,博得了无数观众的同情和喜爱。

余蔚如成为中国银幕上第一个贤妻良母的典型形象,王汉伦也由此成为一位电影女明星。该片上映后卖座率很高,曾轰动一时。

1924年王汉伦继续主演了《玉梨魂》《苦儿弱女》《一个小工人》等影片,但她的薪酬却一直维持在合同上的价钱。不久,另一家长城影片公司许以高报酬,挖走了王汉伦。王汉伦在“长城”拍了三部影片之后,并没有得到什么“高报酬”。此后,她又为洋行同事主持的新人影片公司演了《空门贤媳》,在中华第一影片公司主演《好寡妇》,均获成功。

特别是《电影女明星》,是由王汉伦、胡蝶和吴素馨三位当红的女影星联袂主演的;影片拍成后,王汉伦携带影片下南洋一带放映,所到之处,轰动一时。由于她在银幕上扮演的大多为悲剧角色,因此有了“银幕第一悲旦”之称。

王汉伦在银幕上扮演的多半是“寡妇”和“弃妇”一类的角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