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8小时高清视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3:44:4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8小时高清视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8小时高清视频】试读: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赵甍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专长为视觉传播和新闻摄影。高分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曾连续两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助教,学术功底扎实。赵老师授课经验丰富,讲解思路清晰,强调答题技巧、备考注意事项,思路清晰,表达生动有趣。

授课特点:讲解突出重点,深入浅出,逻辑清晰,辅以知识框架勾勒、应试技巧和心理辅导,可操作性强。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公共领域

2新闻传播职业规范

3史量才之死

4读卖新闻

5整合营销传播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新闻客观性。

2简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基本情况与影响。

3简述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的含义。

4简述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虚假新闻表现形式及治理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

2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分析“媒介是人的延伸”。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公共领域

答:公共领域是一种概念上的、存在于社会中的“空间”,这种空间位于私人生活领域以及倡导自身目标的机构与组织之外。在这个空间中,存在导致民意形成的公共联系和公共辩论,这些又可以导致政治运动和政党的形成,以监督私人利益。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对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出版《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哈贝马斯理论的重点不是这个理想的公共领域本身,而是研究这样一个理想的公共领域是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成熟后蜕变为一个由政治经济精英和商业化的现代大众媒体所控制和管制的领域,即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现在,媒介可能是公共领域的主要机构,而公共领域的品质则有赖于媒介的品质而定。就极端方面而言,特定的媒介结构倾向,包括集中、商业化与全球化,都会对公共领域产生危害。

2新闻传播职业规范

答:新闻传播职业规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一般以“记者守则”“新闻道德规约”“记者信条”等形式规定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品格、思想与作风,以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其内容大致有社会责任、指导思想、品德修养、立场态度、工作作风、社会公德等,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

3史量才之死

答:史量才之死是指中国报业的先驱者之一史量才因为所办的《申报》在九一八事变后敢于直言,招致国民党当局的不满,1934年11月13日在由杭州返回上海的途中被谋杀的事件。史量才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的资产阶级大报。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史量才和《申报》作出一些果断举动,《申报》的改革及其对国民党政府的公开批评,遭到国民党的嫉恨,蒋介石亲自下令,派特务枪杀史量才。1934年11月13日下午,史量才偕夫人、儿子由杭州乘自备汽车回上海,行至海宁县翁家埠附近时遭特务枪击,史量才当场身亡。

4读卖新闻

答:《读卖新闻》是日本也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1874年创刊于东京,创办人子安峻、本野盛享、柴田昌吉,该报初为隔日刊,只发行200份,半年后改为日刊,发行量猛增至一万份,居东京各报发行份数之首。以市民和中小企业主为读者对象,大量刊登文学作品,使该报以“文学报”的特质身价倍增。1950年起实行股份公司制,国内设有四个分社,国外有三个总局,有早晚刊,在纽约发行卫星版。1991年7月8日,读卖新闻社长渡边恒雄提出“贩卖第一主义”。他认为,纵使报纸办得再好,如果仅重视编采、轻视售卖流通,报馆的基盘迟早会土崩瓦解。1994年元旦,渡边恒雄主张以“自由主义”“国际主义”和“人间主义”(人本思想),取代1946年提出的不偏不倚的“真实、公平、友爱”理念。2002年7月1日,成立“读卖集团”包括《中央公论》杂志、巨人棒球队和日本电视放送网等。

5整合营销传播

答:整合营销传播是指统筹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并加以最佳组合,以特定的目标群体为传播对象,传送基本一致的营销信息,促进联系和沟通的系统传播活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提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整合营销传播,是指把它作为协调和管理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直接营销等营销工具,保持企业信息一致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广义的整合营销传播,是指建立关系,借助各种媒体或接触方式,与员工、顾客、利益相关者以及普通公众建立建设性的关系,建立和加强他们之间的互利关系。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新闻客观性。

答:(1)新闻客观性的概念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专业概念之一。西方国家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也是主要的新闻专业理念。新闻客观性具有以下两层意思:

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面的处理之中。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2)新闻客观性的内涵和要求

①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不仅仅指向主体对客观事实的符合,还意味着新闻传播主体的理性互动,即超越对事实的单面符合和个体理性能力的片面限制而达到“综合理性”。新闻客观性包含着动态地呈现客观事实的理性过程,除准确、公正、多面地报道之外,还深入事实,通过理性的解说道出真相。

②就内容而言,新闻传播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或客观上正在发生与发展的事实。这种事实是一种实在物,是经过变动后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产物,或是正在变动过程中的事物,以及变化中呈现的各种状态,还可以是即将要出现变动的事物。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为了显示所报道事实的客观性,常常采用交代新闻来源、说明陈述事实的出处、忠实地叙述事实发生演变的经过、详尽地描述相关事件的细节、不厌其烦地引证大量资料、提供多种第一手材料等方法。

③就形式而言,新闻的客观性要求通过新闻事实的客观叙述等手段,运用事实的自身逻辑力量显现新闻传播的倾向性,即作者的立场观点不是通过作者自己的直接讲话,而是依靠事实的客观陈述表达出来。报道者应善于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在新闻实践中,客观性的形式上的要求,常令报道者置身事实的背后,隐匿自己的观点,更不直接出面讲话,而是通过对能够表明自己看法的事实的精心选择,让事实自己“诉说”观点与见解,间接表达报道者的倾向性。(3)新闻客观性的意义

①客观性是新闻传播真理的基本方式,因为真理都是客观的。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倾向绝然对立,怀疑或反对客观性必然导致对事实的歪曲。

②人们获取正确认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新闻的客观性是受众认识生活的最有效的途径。新闻的表达虽然具有主观色彩,但它的内容来自客观,客观报道能够促进人们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媒体能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就基本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的面貌。

③新闻的客观性能够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真理性的基本标志。客观性是新闻报道做到真实、全面、准确的前提条件,只有客观,才能接近事实,只有不断接近并揭示事实,才能得到真实。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和准确才得以存在,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才得以体现。

2简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基本情况与影响。

答:(1)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基本情况

①《人民日报》改版的背景。

1956年,新中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双百”方针提出,刘少奇对新闻工作做重要讲话,强调新闻报道要从教条主义、党八股中解脱出来,不盲从迷信,要独立思考。由此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确定了指导方针。1956年4月后,一场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在人民日报社内兴起。

②改版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人民日报》改革首先取得党中央的领导,由胡乔木直接负责,而后进一步发动广大读者参与。1956年4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召开新闻工作改革动员大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在会上传达中央意图,《人民日报》的改版工作开始起步。报社发动全体人员检查工作,并采用派专人进行个别访问、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写信和发公开信等方式,向各省委、市委、中央有关部门、县以上的报纸编辑部和各界读者征求意见与建议。5月15日,《人民日报》向中央报送了改版报告,5月17日中央负责同志批复“同意”《人民日报》实行改版。

③编辑部全体人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解放思想,落实措施。

经过讨论,提出改进新闻、社论、理论宣传、版面编排、美术作品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意见方案。报社制定改版准备工作计划,建立“七人小组”具体负责实施改版。七人小组确定八个专门小组,分别从八个方面,即改进文章、改进新闻、改进版面、加强文字加工和加速稿件处理、消灭错误、提高报纸印刷和制版质量、总结国内报纸经验、总结国外报纸经验,提出改进方案。6月20日,《人民日报》将制定好的改版方案上报中共中央。

④发表改版社论,公开改版意见,改版工作全面展开。

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告改版。社论提出三个方面的改进意见:①扩大报道范围,尽量满足读者多方面的要求。②开展自由讨论。社论指出,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群众性的讨论中逐渐得到答案。希望读者注意,报纸上的文章并不一定都代表编辑部的意见,这种情形是正常的。③改进文风,报纸上的文章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成章。

⑤《人民日报》的具体改版措施。

改版后,由4个版增加到8个版,版面安排也相应做调整,第1版仍为要闻版,第2、3版为国内经济版,第4版为国内政治版,第5、6版为国际版,第7版是学术文化版,第8版上、下半部分分别为副刊和广告版。报纸新闻量增多,经济新闻占据主要地位。新闻报道的题材变得广泛,开始提倡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闻,探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加关心和贴近读者的生活。言论明显改进。副刊与通联工作进一步加强。创办文学性副刊,编发群众来信。版面处理也十分生动活泼,将新闻、言论、图片有机组合,还不时推出组合式新闻等各种报道形式。(2)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影响

①1956年兴起的以《人民日报》为典型的我国新闻工作的改革,是建国以来新闻界的一件大事。这次改革历时一年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②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

这次改革冲破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破除盲从迷信之风,使新闻工作者认识到对于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要有分析地加以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不盲从。对于国内外资产阶级的一些办报经验,不能够简单地全盘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其有用的成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③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认真进行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改革,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的民族形式相结合。

④全国各级党报也引以为榜样,相继进行探索与改革。

其他非党的人民报纸也对此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文汇报》《光明日报》《新民报》《大公报》等大报也在如何办成一张社会主义中国报纸的大方向下,各自肯定和发挥其独具的传统优势,办出自身应有的特色。各家报纸竞相变革,形成竞赛,从而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盛景。

⑤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读者对于报纸改革的欢迎与支持,带来报纸发行量、特别是自费订阅部分的大幅度增加。从1956年10月1日开始,机关、团体等单位中私人需要的报刊实行自费订阅之后,报刊的发行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3简述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的含义。

答:媒介受众可分为: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和实际受众。(1)预估受众

预估受众,又称预期受众,是指传播者凭经验、直觉及粗疏的评估而预期的受众。它在传播者的意识或潜意识里“作为假想读者的肖像”出现,影响或参与信息的编码和播报。辨识预估受众或根据经验,或采用个别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的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预估受众由于受传播者认知基模和主观感情等的影响,其与实际传播受众的差距最大。同现实受众相比,预期受众最先参与信息作品的预构、即构与创造,提前在想象和虚设的国度里完成同传播者的对话、争辩与交流,并同原始素材一起融入信息作品的复杂构成之中。(2)实测受众

实测受众是指研究者靠自身或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遵照科学的调查研究程序测量出来的受众。一般而言,实测受众小于或等于实际受众。辨识实测受众成本较高,但由于科学方法的采用,实测受众与实际受众的差距大为缩小。如果将受众抽样调查变为普查,并尽可能降低受众在调查中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如采用更便捷地监测被调查者收视情况的设备,实测受众会逼近实际受众。总体来看,实测受众的信息对媒体经营者和研究者而言,尽管非最优选择,但其成果却最能满足其调研的需求。(3)实际受众

实际受众,又称现实受众,是指现实环境中真正消费媒介产品或服务的受众。现实受众很少直接介入信息作品的预构、即构和初期编码。当媒介产品通过传播渠道呈献给受众后,实际受众会参与对作品的传播与扩散,参与同传播者的后续对话和沟通,参与对符号意义的挖掘和创造。完整测量与调查实际受众可能性为零。因此,在研究中只能利用科学的调查方法,通过实测受众来代表实际受众的情况,从而对传播者的传播行为进行指导。

4简述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答:(1)意见领袖的概念

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具体如下: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2)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根植于互联网络虚拟平台的意见领袖,既具有传统社会意见领袖的本质特征,即选择性地传播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信息,通过提供建议和观点影响他人,又因为其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殊生存环境,而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①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与传统社会意见领袖一样,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是,他们所属的同一群体是存在于网络社会的虚拟群体,这些群体是基于共同兴趣而建立。共同兴趣是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产生联系的基础,也是意见领袖发挥个人影响力的前提。而同一群体的身份使意见领袖的意见和观点更具说服力,更易获得群体成员的信赖和尊重。

②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

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则是依靠双方持续对某一共同内容的关注以及受影响者对自己所推崇的意见领袖及其言论的关注。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尊重和认可完全源自意见领袖在互联网平台的真知灼见,对其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背景却所知甚少,缺乏对意见领袖的全方位的认识和印象。而另一方面,意见领袖对其支持者的具体情况也不十分清楚。交往环境的虚拟性使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某些虚拟成分。加之虚拟群体成员与现实社会群体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因此与传统社会相比,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认可程度和忠诚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

③网络意见领袖的行为表现非常活跃。

积极的网络参与行为是网民成为意见领袖的前提条件,通过积极的参与行为,网民才能扩大个人的社交范围,提高自己的曝光度。网络意见领袖都是积极的信息传播者,只是不同类型意见领袖的活跃范围有所区别。事件型意见领袖只在某个特定事件中行为活跃,而群体型意见领袖则是所属群体一段时间内的活跃分子。以网络论坛这一虚拟平台来说,成员的发帖数量和论坛级别等信息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其参与行为的积极程度。发帖数量会累积成该成员的积分,积分越多意味着成员的上网时间越长,参与度越高,代表着成员网络经验的丰富,这种资历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参与者在群体中的信任度。

④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

计算机交流消除了诸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许多面对面交流中的必要因素,这些是确定交流者个人特征及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人际交流是一种基于文本的计算机中介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无法根据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职业等社会线索来确定社会身份,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个人形象主要依靠文本等符号来塑造,个性化的文字表达成为意见领袖脱颖而出的必备条件。

⑤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某种专长。

互联网的平权性尽管为每位参与者提供平等传播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但只有那些在某一方面拥有知识和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具备独到的话题分析能力,能够提供真知灼见的人才可能成为网络意见领袖。这里的专长或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或是在某一特殊事件中具备独特和深刻的分析能力。在网络群体中能够引导别人的意见领袖,大多不是比其他人更多地接近信源,而是能够给予其他人更多的思想和观点,帮助人们在凌乱的信息中抓住重点,在复杂的事件中挖掘本质。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虚假新闻表现形式及治理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

答:(1)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①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新闻失实最突出的表现是凭空捏造。每年各大媒体都会评选出年度《十大假新闻》,例如《2011年十大假新闻》《2010年十大假新闻》中的“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其中有“金庸去世”“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李娜怀孕”等匪夷所思的假新闻。其中,特别是在对体育界、娱乐圈的球星、歌星、影星的报道中,往往是第一天报道,第二天辟谣或更正,第三天吵吵嚷嚷要诉诸法律,真假难辨。

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这类失实,大量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先进典型的报道里。

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有些作者采取“减”法,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抽去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作者通过巧妙地“取”“舍”,使坏事变成大受表扬的“好事”,歪曲事物的本来面貌。作者在写新闻时,需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取舍,但取舍的标准是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按作者的想象去塑造事物的面目。

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说成是某个人做的事。在电视、广播中,这方面的失实比较突出,有些电视台在拍摄专题经济新闻时,让一些长得漂亮的文工团员代替工人装模作样操作机器,代替农民来拍“喜摘丰收棉”,用合并畜群的办法来表示“牛羊成群”,用其他场合掌声的录音来表示“热烈欢迎”的气氛。

⑤因果不符。

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⑥作风漂浮,采访不深入,核查不严格。思想方法片面,相关知识缺乏。

⑦“合理想象”,为抢时效,牺牲真实。

借助主观推理、想象和虚构,从已知事实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将推测作为事实报道。(2)治理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

①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懂得真实是新闻生命的意义,把新闻失实现象提到重要位置加以重视和切实克服。

全面形成治理虚假新闻的舆论压力。新闻行业要形成广大从业者认同的伦理规范,并将其内化为发自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

②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格的防止失实报道出笼和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及时澄清有关事实真相。新闻报道总是随着事件的暴露、发展、变化、结果而同步进行的,事件发展,报道也就随之变动,只有从有关事件的全部新闻报道中才能得出对事件的完整认识。一旦出现虚假新闻,所涉及的当事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机构,特别是权威部门,就应当通过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消除不实传闻,纠正视听偏差,保障社会舆论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③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组织整顿工作,把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从中清除出去。

切实加强新闻行业的职业伦理建设,在职业伦理建设的内涵上要大力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培育与养成。促使新闻从业者恪守真实、客观、公正等新闻专业准则,逐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制定与修正过程的共同协商机制,让新闻从业者更加自觉地参与并认同新闻伦理准则。虚假新闻问题主要属于新闻职业伦理的范畴,主要依靠道德伦理来规范。除非虚假新闻触犯法律,在此意义上,治理虚假新闻的约束机制主要还是要靠新闻单位的自律与新闻行业的自律,特别是新闻行业的自律。

④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通过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做斗争,制裁造假者。

建立健全治理虚假新闻的约束机制。约束机制是指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尽快建构起制度化的来自传媒外部的新闻监管体系,包括主管机关的行政监督、新闻行业协会的行业监督、新闻评议会等对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

⑤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

开展媒介批评,对虚假新闻进行公开的批评。媒介批评是对媒介产品、媒介行为、媒介现象乃至媒介体制、媒介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得失的分析评判,抨击虚假新闻是媒介批评义不容辞的使命。通过对虚假新闻的曝光与批评,可以充分发挥媒介批评惩恶扬善、祛邪扶正的作用,让新闻界对虚假新闻始终保持警醒,防微杜渐,自觉地抵制虚假新闻。

2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分析“媒介是人的延伸”。

答:(1)“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

①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里,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能力的综合延伸。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②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即麦克卢汉认为,史前人的听觉文化在感觉上具有统合性,在这个时代,虽然感觉主要由耳朵来把握,但同时却牵动着全部感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③从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实际上扩张的只是从人类感觉的集束中分离出的一种感觉。麦克卢汉认为,这种由感觉领域的分割造成的感觉分离,使人类对环境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为它可以推动人们对事物的抽象的、深层的认识。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正在改变文明人受视觉支配的状况,电视扩张人类的视觉和听觉,现代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2)“媒介是人的延伸”在新媒介技术下的发展

新兴媒介对于受众的感觉和感官延伸更加深入、更加强大。

①互动机制的延伸

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互动机制的延伸。互联网可以完全复制电视的影音功能,而且对人类的感知模式也产生影响。人类之所以能感知,除了拥有中枢神经、感官系统,还因为人类有一套感知机制。互动就是其中的机制之一。没有反馈,感知变得没有意义。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一大体验就是极强的互动性,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等即时通讯工具,通过摄像、话筒等辅助,受众可以体会到面对面交谈的感觉。网络新媒介是人整体感觉的延伸,是来自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通过互联网,人们更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自由表达出来,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任自己的思想流露,包括在博客、微博、社交网站与人的交流,更多的是对自身思想的一种表达,对内心的一种展示,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更多的是从自身出发。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使得人类即时互动和交流变得非常便捷,因此属于人类互动感知机制的良好延伸。

②移动机制的延伸和感官重构

互联网实现一个“完整的人”,通过它,人类能听、能看、能互动交流,利用互联网传输气味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电子味觉技术也已经得到突破,3D技术作为一种新媒介对个人整体感知的延伸赋予的全新意义。网络融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于一体,人们在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活动时,中枢神经高度涉入,网络成为人的嘴巴、眼睛、耳朵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延伸。在全媒体时代,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媒体的广泛使用突破位置的限制,众多新媒体与新的传播手段的出现与媒介间的融合,使人们置身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立体化的媒介环境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可以从各种的媒介渠道获得讯息,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具有立体感,眼睛、耳朵和中枢神经等感觉器官同时深度调用。这时,人作为一个整体,全身各种感官以及中枢神经都得到延伸。这些新的媒介技术将促进人类移动机制的延伸和感官重构。

③新媒介技术对人的延伸带来的问题

新媒介技术对人类全面感知的延伸也带来精神沉迷的问题。互联网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它的虚幻现实特征,根据麦克卢汉理论其他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而网络新媒介是人们整体感觉的延伸,另外多媒介、多媒介组合为它提供全面的感觉创造条件。随着科技和人类提供感觉体验能力的逐步增强,人们将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网络而且参与进去,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停留在网上,混淆现实与虚幻。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路透通讯社

2延安《解放日报》

3媒体“二次伤害”

4议程设置论

5云计算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美国的主要广播电视公司有哪些,基本情况如何?

2实现新闻报道的具体真实的要求有哪些?

3简述当代信息社会“对物的消费集中于物的符号意义”的内涵。

4简述谣言和恐慌在社交网络中是怎样传播和扩散的?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2论述微博的传播特征——从“网络围观”的效应角度。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路透通讯社

答: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1年由保罗·朱利叶斯·路透创办于伦敦。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分为两大类:①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②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信息。至今,路透社对于自己的定位仍首先是“商业和专业信息的信息源”。路透社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另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2延安《解放日报》

答:《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原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革命报纸。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停刊。该报创刊初期曾以大量篇幅报道、评论苏德战争的爆发,对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的分析,但同时也出现了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际的倾向。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解放日报》于1942年进行改版,内容改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加强了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突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根据地、八路军的情况。该报还发表了许多阐述新闻工作的社论和文章,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础。毛泽东为该报撰写、修改了大量社论、评论和消息,他的重要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是首先在该报发表的。

3媒体“二次伤害”

答:媒体“二次伤害”是指媒体对采访对象的“揭疤式采访”,具体表现为:①缺乏人文关怀,把新闻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②“强盗式”采访,唤起当事人的黑色回忆。对已经受到创伤的受害人进行相关事件的再次采访。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事实的职责。但如果用错了地方,揭露个人隐私等,又会对社会或采访对象造成巨大伤害。避免媒体“二次伤害”的出现,要求媒体做到:①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少数民族、女性、残疾人等特殊人群;②保护消息来源的权益;③舍弃可能会伤害报道对象名誉的无关紧要的细节;④舍弃可能会煽动暴力或冲突的有关仇恨的内容;⑤舍弃可能会引起公众心理伤害或不适的无关紧要的内容;⑥尚未被法院判罪的犯罪嫌疑人应被认为是无罪的,不在报道中对其进行有罪断定。

4议程设置论

答: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该效果理论将注意力放在了大众媒体对受众认知的影响上,它研究的是人们“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它关注的是整个信息环境对公众的影响,而不是某条信息的微观影响;议程设置研究提出,大众传播对于公众的环境认知具有强大的影响,这对占据主导地位的有限效果理论是一个重要的修正;它形象地说明了大众媒体、公众意见和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

5云计算

答:云计算,从技术角度来讲,一般认为是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进行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来向用户按需服务。“云”就是提供资源的网络,用户无需将这些资源信息存放在终端,而是通过网络到“云”中去获取所需的信息。目前传媒产业对云计算技术的讨论依然是在探索之中,研究者们主要探讨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其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的构想和运用,以及如何利用云技术实现数字化生存和全媒体转型。从目前状况来看,云技术的一些应用,比如“云报纸”仍具有试验性质,在技术上和受众使用的角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美国的主要广播电视公司有哪些,基本情况如何?

答:美国广播电视目前影响力最大的是四大无线广播公司。这些广播电视公司的所有者在不断的兼并中常有变更,但节目的运行基本不受影响。美国现在有四大广播电视公司,分别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和福克斯广播公司。(1)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1927年2月创办,美国三大商业广播电视公司之一,经费来自广播广告收入。节目以新闻和娱乐性节目为主。

CBS,1955年第一次超过NBC成为美国第一大广播公司,在后来的大多数时间里,它一直占据市场份额的首位。1999年,CBS被维亚康姆公司收购。它拥有14家直属电视台,附属电视台近200家。2006年,CBS公司与华纳兄弟公司合作创办了美国第五大电视网——CW。(2)美国广播公司(ABC)

1943年10月,爱德华·诺布尔买下全国广播公司的蓝色广播网;1945年6月正式使用美国广播公司的名称。美国三大商业广播电视公司之一,经费来自广播广告。

ABC现在属于迪斯尼公司,拥有8家直属电视台,附属电视台近200家。ABC是三大广播公司中起步最晚,也是实力相对弱的。1995年与迪斯尼联手后,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娱乐领域。(3)全国广播公司(NBC)

NBC是四大广播公司中资格最老的,1942年开始电视播出,1986年被通用电气公司收购。NBC拥有10家直属电视台和近200家附属电视台(附属台是指签订合同入网的台),在美国18~34岁的观众群中,收视率一直稳居首位。1996年NBC与微软合资建立有线电视新闻网MSN-BC,2002年收购两个西班牙语电视网。2004年5月,NBC同法国维旺迪环球集团娱乐公司合并组成NBC环球公司。2009年,通用与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康卡斯特达成收购协议,目前康卡斯特公司控股51%。(4)福克斯广播公司(FOX)

建立于1987年的FOX广播公司,其新闻频道在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独占鳌头,名声从国内扩展到国际,开始被视为美国第四大广播公司。目前,FOX广播公司有25家直属台和175家附属台。

2实现新闻报道的具体真实的要求有哪些?

答: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对于真实性科学含义的理解,大致上有三个层次,事实真实,又称具体真实或细节真实,是第一个层次的真实。要求做到事实真实,即每一个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有据,这其中又包括:(1)新闻报道中相关的新闻事件的主要新闻要素,即新闻写作中所说的“五个W”,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故,都要引之有据,确凿可靠。(2)不仅新闻事实的要素完全真实,而且对这些要素的细节描绘,也要有根有据,不允许有丝毫“合理想象”或“笔下生花”。比如写到人物,关于这个人物的姓名、性别、年龄、外貌、职业、语言、动作、内心世界的活动等等,都必须持有相关素材,令人信服。(3)新闻报道中引用的一切资料,也要求有可靠的来源,如信件、日记、笔录、作品、录音、传真、电子邮件等必要时要有明确的交代。

事实真实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这种真实要求遍及新闻传播的全部事实,事实的一切层面,每个层面的所有细节。因此,事实真实,也可称之为“细节真实”,这是确保新闻传播完全真实的基础。这一层次都做不到的话,就遑论下面层次的要求了。

3简述当代信息社会“对物的消费集中于物的符号意义”的内涵。

答:(1)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2)购买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消费传播体现出“差异化”特点,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风格传播”突出。流行性越来越强,流行周期越来越短。大众传播不断创造出新的流行语和流行话题,各种广告、公关和营销活动不断策划出新的符号和新的意义,把提供新的“概念”(消费意境)作为打开商品市场的主要手段。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3)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出现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新”意味着“创造性”“时代性”和“个性化”,而这些永远是人们追求的价值和目标。

②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4)对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的评价。象征符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应该意识到,象征符过滥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

4简述谣言和恐慌在社交网络中是怎样传播和扩散的?

答:(1)网络谣言的成因与对策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社会谣言则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谣言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在新媒体诞生之后,谣言的数量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因此主要分析谣言在网络社区中传播和扩散的成因和对策。

①网络谣言的成因

a.互联网自身属性因素

互联网自身具有匿名、开放、公平、传播迅速等特性,造谣者只需找到合适的“作案地点”——人气较旺的社区、网站,即可利用它在短时间内广泛散布谣言。

b.数量众多的“易感人群”

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开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造谣者抓住了部分网民猎奇心理、仇官情绪乃至低级趣味,投其所好,制造敏感话题。网民受其蛊惑,不自觉地成了谣言的传载者。

c.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

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谣言制造者为达到泻一己之私愤、牟取不正当利益等目的,在互联网上恶意散播谣言,挑起网民公愤、扰乱社会治安、引发民众恐慌。

d.部分互联网企业责任缺失

网络媒体作为开放的传播系统,信息流动性更大、更快,为追求时效性,往往忽略传统媒体层层把关、严格管控的审查流程。部分网站监管不力,不经查证即引用、转载谣言信息;部分网站为利益驱动,一心赚取点击率,明知谣言是陷阱仍肆意转载;部分网站编辑职业素养缺失,审查不力,把关不严,无形之间充当了网络谣言的幕后推手。

e.传统媒体的不当判断

当前,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甚至出现传统媒体被网络谣言牵着鼻子走的情况。网络谣言传播期,大众媒体(尤其是知名媒体)的介入使得谣言变得具有公信力,一些不接触网络的受众也因此接收到谣言,一些原本对网络谣言持有疑虑的受众也可能因为传统媒体的介入而放松警惕。

f.监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的规范总是滞后的。监管部门管理上存在漏洞,就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②网络谣言的对策

网络谣言的传播需具备三要素,即谣言源头、传播途径和受众。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仅凭一方努力是不够的,需网民、网站、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为互联网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推动互联网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a.网络谣言、全球应对

互联网及其新应用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并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对此,各国或出台相关法律、或采取多重措施,全力打击网络谣言这一全球“公害”。

b.理性和守法是网络言论的底线

作为提供平台服务的网站,也不能轻忽自身的管理责任。这不仅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也是追逐自身商业利益的必由之路。网站不能纯粹为了一时的人气和点击量,而放任蛊惑人心的谣言散布。网民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不能善加利用,最终会让网站辛苦搭建的平台毁于一旦。(2)网络恐慌的成因与对策

恐慌是人们的一种正常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对于突发事件或者未知事件的不确定。恐慌心理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个人生活常常会伴有困境和危机。个体恐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甚至可以忽略。而群体恐慌心理则会严重影响群体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造成损害。

①群体恐慌的传播和扩散

a.大众传播的透明与否影响群体恐慌

群体恐慌在正常传播渠道不畅通或者大众传播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传播尤其迅速。这种情况下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的感染,恐慌蔓延。

b.流言会加速恐慌心理的形成

流言在传播活动中完成,这是指传路不明、传无根据的言论。在有关某一重要事物信息缺乏的情况下,人们急于了解真相,得出结论,处于一种恍惚不定、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更加容易恐慌。

c.群体压力也会加速恐慌心理的形成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因此,当群体集体传递着恐慌传闻时,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慌。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答:(1)“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含义

①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包括观点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事实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价值判断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事实的新闻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

但是在重大问题上,在共同不知的情况下,人们对相当多的事实具有较为相同的价值判断。由于有这样的共同判断的基础,所以便存在一些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认同的、比较一致的新闻价值标准。这种对新闻的共同认识,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成立的基础。

②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包括与媒介所持政治主张和价值标准的一致性、典型性、普遍性、针对性、时宜性这五个因素,合称宣传“五性”。

新闻宣传价值是新闻选择标准之一。新闻宣传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的,能够证明或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2)“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①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事件或报道,会出现四种可能:

a.有新闻价值而没有宣传价值;

b.有宣传价值而没有新闻价值;

c.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

d.既没有新闻价值又没有宣传价值。

②“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区别

a.传播的内容不同。新闻所传播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这是一种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信息;宣传所传播的是思想观念,是宣传者对客观世界的观点、态度和主张。

b.传播的出发点不同。新闻价值的目的在于满足受众;而宣传价值的目的在于满足媒体。

c.传播的归宿不同。新闻价值的归宿在于作出判断;而宣传价值的归宿在于产生影响。

d.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价值的实现一般只需要一次传播;而宣传价值的实现则需要多次传播。

2论述微博的传播特征——从“网络围观”的效应角度。

答:(1)网络围观的含义

①网络围观是建立在互联网物质架构和网络化逻辑的基础之上,以延伸的视觉形成的虚拟围观现象,围观者在网络空间对被围观者进行话语评判。有时围观者的行为会延伸至现实世界,从而对被围观者产生直接影响。

②网络以其快捷、开放、交互的特性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网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自己关注的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人们不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而是心怀公平正义之心表示自己的立场主张。

③有人认为“网络围观就是不明真相群众的一种猎奇和世俗化的行为”,甚至指出“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暴力”,这一说法遭到了广大民众的批判。从这两年的网络围观事件中可以明显看出,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公众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很多时候,公众的网络围观发挥着着舆论监督的作用。(2)“网络围观”效应中微博的传播特性

网络围观并不是现实围观在互联网上的简单重现,而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网络社会景观。从“天价香烟”事件到“我爸是李刚”一事再到“郭美美”事件,这些网络事件冲击着网络和现实社会,引发了人们多维度的思考。这些事件的曝光无一例外都是首先在微博中曝光出来。综合分析近年来所发生的网络围观现象,可以看出“网络围观”的主要“战场”是微博,在“网络微观”效应中微博的传播特性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①虚拟性

这是网络围观和现实围观的最大区别。网络围观是发生在以互联网为基础条件的虚拟的网络场景之中。围观者并没有亲临现场直接参与事件,而是坐在电脑前通过网络对事件给予关注,发表观点、表明立场。比如最常见的跟帖、网易的“盖楼”、微博转发等,公众只需要轻点鼠标键盘,即可以轻易参与到事件中来。

②自发性

网络的匿名性提供了自由真实表达的背景和平台,身份的不确定性使人们摆脱束缚,自由地发表意见。网络赋予人们的自由使得在网络围观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个以网络为平台的无组织群体聚合,他们本是互相孤立的,但会因为某个事件聚拢在一起。比如郭美美事件,因为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引起越来越多的网民围观,抱着仇富的心理,网民将郭美美的身份被彻底曝光,郭美美瞬间成为公众批判的焦点人物。

③持续性

现实中,人们往往出于好奇去围观,时间常常很短。而在网络围观中,因为关注时间有差、关注人数众多,围观随着事件发展往往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时,随着事件的发展还会牵扯出相关的其他事情,使得围观的时间越发延长。

④网络围观会与现实围观相结合

有时,网络围观会与现实围观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网络围观队伍的壮大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并加入到事件中来,距离事发地点近的公众可能会亲临现场加入现实围观的队伍中;另一种情况是现实的围观通过网络得到了传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网络围观,那么网络围观很有可能聚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进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⑤网络围观涉及的事件范围广

围观是个中性词,网络的自由使网络围观所涉及的事件范围广阔。既有“天价香烟”“局长开房”等一列负面事件,又有“天宫一号发射”“怀念乔布斯”等正面事件。(3)网络围观的作用

①较之传统媒体而言,信息更加丰富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网民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一些无法在传统媒体上被关注的内容可以在网络中出现,使人们更客观、全面地了解真实的社会。不仅如此,围观中许多民间精英的评论充满智慧和才气,在“真理”与“谬误”的论战中彰显了理性的力量。

②网络围观是公民意识兴起的表现。民众以围观的方式影响公共话题,推进公共事务的发展。网络围观很容易聚集起每一个参与者的思想,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意而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所以网络围观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舆论力量,代表着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

③同时,也应看到网络围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好事者会趁机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虚假消息吸引网民;被围观者的隐私往往会无情地遭到暴露,还必须承受网络泄愤性的话语带来的压力;我们在看到网络围观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保障公众正当行使权利的前提下,加强监管,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戈公振

2德国图片报

3新闻体制

4威尔伯·施拉姆

5受众的“极化”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美国1996年新电信法及其影响。

2我国当前民生新闻的特征。

3根据给出的依附模式图,解释人与人交往出现四类心理状态的原因。

4政府对媒介的干预有哪些手段?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造成当前社会造谣者成本低、辟谣者成本高的原因及改变这一现状的要点?

2参照《群氓的行为》中对交谈与宣泄这两个概念的分析,以及提供的反日示威游行的材料,从学理角度评价9月15日我国各地爆发的反日示威游行活动。

参考答案及视频讲解: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试题分析

一、参考教材(8本)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纲要》(陈力丹、闫伊默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4《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陈力丹、王辰瑶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7《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喻国明著,南方日报出版社)

9《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4》(陈力丹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10《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论文

喻国明、陈力丹、蔡雯等老师近两年的论文

博客(陈力丹)、微博(喻国明)、微信公共账号(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论坛(考研论坛)

二、试题特点

1题型及分值分布

主要题型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1)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2)简答题(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3)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

2考试内容

2013年人大专硕的专业基础与往年的题型、考查内容相比变化不大,但考查难度高,很多考生反映“考查内容太细”“偏离以往风格”“很难”。专硕题目作为改革的试验田,每年都有变化,2013年呈现出重视基础、考查细碎、前沿热点多、考查内容偏离大众传播的特点。粗看难度较大,但细分析仍是重视理论、强调基础和前沿,吃透基础的话难度一般。

考查内容方面,以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中新史、外新史、传媒经济学为主,基本可以覆盖所有的题型。

三、本试题与其他相关试题比较

1本试题与其他年份试题简单比较:题型、考试范围、难易程度等。(1)考查风格的延续:强调理论、重视基础。

如戈公振、新闻体制、受众极化,均是基础知识,难度有限。(2)重视前沿热点,如9.15的抗日游行示威活动。(3)大众传播的理论大幅度缩减,考查重点放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上,分值高,难度大(65分),如果备考时着重复习大众传播,会手足无措。因此备考要全面排查,不要有侥幸心理。

2本试题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题目比较:题型、考试内容、难易程度等。

相比于考查内容广、考题风格多变、内容无奇不有的清华,题型改革力度大、既重视基础又强调前沿的北大和灵活多变、强调记忆和理解的中传来说,人大的新闻专硕名气大、考查题型稳定、拨开迷雾看重视基础,因此即使2013年难度大,但总体而言性价比较高。

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戈公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