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22:10:54

点击下载

作者:王一平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财务管理作者:王一平排版:吱吱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8-01ISBN:9787308089715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1篇财务管理概述

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经营要素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资金,资金的运动构成企业的财务活动,它不仅表现为资金形态的转变及其数量的增减变动,还体现着企业同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即财务关系)。财务管理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组织各项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一、财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一)财务管理的产生

财务管理是伴随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剩余产品的出现而产生的。我国古代的“结绳记事”,既可以说是一种会计活动、统计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财务活动。在19世纪以前,财务管理是依附于其他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而存在的。大约在15—16世纪,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相继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这些原始的股份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向公众筹集资金、如何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商业经营、如何派发红利、如何收回股本等问题,这些问题预示着财务管理开始萌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制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股份制公司具有规模大、所有权分散、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投融资活动频繁、财务关系复杂、金融市场兴旺等特点。与之匹配的市场体系特别是金融市场得到了建立。此时,在社会分工上,财务管理逐步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许多公司成立了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的机构——财务管理部门,专业化的财务管理由此产生。

(二)财务管理的发展

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它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纵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筹资与内部控制管理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

这一阶段从19世纪末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是有效地筹集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追求资本成本最小化,进而合理安排资金结构。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企业认识到财务管理还应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合理运用资金、强化财务监督和降低财务风险等内容。在这一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资金的筹集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也是筹资问题和资产管理问题,其主要著作有美国财务管理专家格林所著的《公司理财》、米德所著的《信托融资》和《公司融资》、杜温所著的《公司合并与重组》和《公司财务决策》等。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筹资问题以及公司合并等法律问题。另有美国财务学者史蒂文·森所著的《财务组织与管理》和乔尔·迪安所著的《资本预算》,这些著作研究了有关公司资产管理问题,包括预算控制、销售预测、生产过程财务控制、资产和费用财务控制以及财务协调问题。

2.投资管理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持续到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的快速复苏,使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生产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在竞争中维持生存和发展,财务管理逐步由筹资和内控管理进入了以投资管理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财务管理,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广泛,方法也多种多样。表现在:①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等引起了财务人员的重视;②财务管理强调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在实践中建立了“投资项目提出—投资项目评价—投资项目决策—投资项目实施—投资项目再评价”的投资决策程序;③投资分析评价的指标从传统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等静态指标向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贴现现金流量动态指标体系转变,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部报酬率法等动态指标得到了广泛采用;④建立了系统的风险投资理论和方法,为正确进行风险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财务理论研究中,这一阶段大量运用统计学和运筹学等数学方法,使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极大地促进了现代财务理论的发展。

(1)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 Dean)出版了第一部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该书着重研究如何利用货币时间价值确定贴现现金流量。该书在这一领域起了极其重要的先导和奠基作用,并成为此后在这一领域众多论著共同的思想、理论源泉。

(2)1952年3月,马柯维茨(h.M.Markowitz)发表论文《资产组合选择》,提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的观点。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进行研究,马柯维茨于1959年又出版了《组合选择》专著。该书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来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提出了通过效用曲线和有效疆界的结合来选择资产组合。这些思想成为后来资产组合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马柯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

(3)1964年,夏普(William F.Sharpe)、林特尔(John Lintner)、莫森(Jan Mossin)在马柯维茨理论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从而建立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由于对完成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作出的贡献,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

(4)1958年,莫迪格莱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 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论文中提出著名的MM理论。1963年,二位又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莫迪格莱尼和米勒由于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分别于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5)斯蒂格利兹(J.E.Stiglitz,1972)最早采用非信息对称理论来模拟资本结构,而诺斯(S.A.Ross,1972)、塔尔迈(E.Talmor,1981)、迈尔斯、麦罗夫(S.Myers,N.S.Majluf,1984)等人则系统引入非信息对称理论来研究资本结构理论。非信息对称理论的引入虽然没有直接回答最优资本结构问题,但它引起了财务管理思想的重大飞跃,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和财务契约理论,拓展了财务理论研究的视野,开辟了财务理论研究新领域。

3.综合财务管理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80年代以来,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涉及面更广,逐步向综合性管理阶段发展。近十几年来,经济全球化、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普及、通货膨胀等复杂情况的出现,在极大地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断涌现出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促使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进一步扩展与延伸。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的中心课题已转移到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评估、公司税收和个人税收对财务管理的作用以及通货膨胀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方面。

二、财务管理的概念

(一)资金的含义及本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社会产品的企业再生产过程也因此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又是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将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或服务中去,并创造出新的价值,通过交换,使转移的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这就意味着,一切经过劳动加工的物资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它体现着用于物资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物资的价值是通过一定数额的货币表现出来的。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资金。企业资金的实质是再生产过程中运动着的价值。

资金离不开物资,又不等于物资,它是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体现着抽象的人类劳动,不论其使用价值如何,不能用货币表现不具有价值的物品不叫资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某些虽无实物形态但具有价值能以货币表现的生产经营要素如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也是资金;资金是在再生产过程中运动着的价值,那些处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之外的个人财产、手持货币等,则不属于财务管理学所研究的资金。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资金运动的特点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物资不断地运动,其价值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外一种形态,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形成资金的运动。资金的运动具体表现为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从生产经营企业看,资金在再生产过程中从货币资金开始,顺次经过供、产、销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固定资金、生产储备资金、在产品资金、产成品资金等各种不同的形态,然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这一运动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企业资金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地循环,称为资金的周转。可见,物资价值的运动是通过资金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既表现为物资的运动(从实物形态看),又表现为资金的运动(从价值形态看)。资金运动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价值方面,它以价值形式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具有自己的运动规律,这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从总体上看,企业资金运动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

1.资金形态的并存性和继起性

并存性是指在空间上,各种形态的资金同时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并保持适当的比例,协调地运动。继起性是指在时间上,企业各种形式的资金依次地、不停地由一种资金形态过渡到另一种资金形态,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连续不断地进行。企业资金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互为条件、相互制约。一方面,资金形态的相继转化,以各种形态资金的并列存在为前提,没有资金的合理配置,就谈不上各种形态资金的相继转化。另一方面,各种形态资金并列存在的本身又是相继转化的结果,相继转化一旦停滞,并列存在就会遭到破坏。保证资金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资金收支的适时平衡

资金的收支是资金周转的纽带,要保证资金周转的顺利进行,就要求资金收支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时间上的协调平衡。资金收支的平衡以供产销活动的平衡为基础,而组织好资金收支的平衡反过来又能促进供产销活动的协调平衡。

3.各种收入支出的相互对应

企业经营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有多种性质的资金支出和资金收入。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支出,其用途不同,支出的效果也不同;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收入,其来源不同,使用的去向也不同。只有将不同性质的资金支出同相关的资金收入相匹配,才能合理地安排资金来源,有效地控制资金支出,正确地考核经营成果,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

4.资金运动同物资运动既一致又背离

资金运动和物资运动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既同时存在,又可以分离。资金运动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同物资运动既相一致又相背离。二者的一致性表现在:企业的物资运动是资金运动的基础,物资运动决定着资金运动;资金运动是物资运动的反映,并对物资运动起着控制和调节作用。二者的相互背离表现在:这两种形态的运动在时间上和数量上有时是不一致的。如由于结算的原因形成时间上的背离,由于物资损耗的原因导致数量上的背离,由于生产经营的原因导致数量上的背离等。企业应考虑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的背离,合理地组织资金运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5.企业资金同社会总资金相互依存

社会总资金是社会个别资金的总和,主要包括企业经营资金、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个别资金是独立运行的,个别资金之间通过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发生联系。全社会所有的个别资金通过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媒介,连接成统一的社会总资金运动。企业资金运动是社会总资金运动的基础,社会总资金运动的规模和结构反过来又影响着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规模和结构。企业资金运动同社会总资金运动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要求企业全面正确估量各方面的资金来源渠道,经济有效地筹集资金,在资金使用上要合理确定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企业同有关方面发生资金往来活动中,要遵守财政、信贷、结算等法规制度,保证社会总资金运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财务活动、财务关系与企业财务

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包括资金的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资金分配等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过程的始终。这是由企业资金及其运动所决定的。企业在组织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必然同企业经营各有关方面发生广泛的联系。这种存在与企业资金运动中的、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称为财务关系。企业财务活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的总和,构成企业财务。一言以蔽之,企业财务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前者称为财务活动,后者称为财务关系。

(四)财务管理的概念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各项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

(一)组织财务活动

前已述及,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财务活动。从企业的经营过程看,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资金分配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筹资活动

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资金营运的需要,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它是资金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

在筹资过程中,一方面,企业需要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和投资计划来确定各个时期企业总体的筹资规模,以保证投资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筹资渠道、筹资方式或工具的选择,合理确定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价值。

企业通过筹资通常可以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资金来源:一是企业权益资金,二是企业债务资金。前者是企业从国家、其他企业单位、个人、外商等投资者那里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等方式而筹集到的资金,构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者是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利用商业信用等方式从债权人那里吸收到的资金,构成企业的负债。企业筹集到的资金,一般为货币资金形态,但也可以是实物、无形资产形态。筹集实物资产及无形资产必须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投资活动

企业筹集到资金后,就要将其投放到各个方面加以使用,形成投资活动。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筹资的目的和效用。

企业筹集的资金投放于内部使用是对内投资。主要是通过购买、建造等活动,形成各种生产资料。这既包括建造房屋及建筑物、购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又包括使用货币资金购进原材料、燃料等流动资产投资。

企业筹集的资金投放于外部使用称为对外投资。主要是以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投资,如投资购买其他公司股票、债券,或与其他企业联营,或投资于外部项目。

广义的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狭义的投资仅指对外投资。

投资是企业主要的财务活动,是资金运动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对资金筹集提出要求,而且也是决定未来经济效益的先天性条件。在投资过程中,必须考虑投资规模(即为确保获取最佳投资效益,企业应投入的资金数额);同时还必须通过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的选择,来确定合适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

3.资金营运活动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资金收付行为。首先,企业需要采购材料或商品,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同时,还要支付工资和其他营业费用;其次,当企业把商品或产品售出后,便可取得收入、收回资金;最后,如果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经营需要,还要采取短期借款方式来筹集所需资金。这些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资金收付活动,称为资金营运活动,是企业的主要财务活动之一。

在一定时期内,营运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资金的利用效率就越高,企业就可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取得更多的收入,获取更多的利润。

为了保证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合理、高效地运行,企业需要确定营运资金的持有政策、营运资金融资政策以及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具体包括:现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计划的确定,应收账款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的确定,短期借款计划、商业信用筹资计划的确定,存货周期、存货数量、订货计划的制订等等。

4.资金分配活动

企业通过投资和资金的营运活动可以取得相应的收入,并实现资金的增值。企业取得的各种收入在补偿成本、缴纳税金后,还应依据有关法律对剩余收益进行分配。广义地说,分配是指对企业各种收入进行分割和分派的行为;而狭义的分配仅指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随着分配过程的进行,用于分配投资收益和还本付息的资金,就从企业资金运动中退出,其余资金则继续参与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资金分配既是一次资金运动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次资金运动过程开始的前奏。

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可作为投资者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或暂时留存企业(作为投资者的追加投资)。企业需要依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分配规模和分配方式,确保企业取得最大的长期利益。

上述四个方面的财务活动,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构成了企业完整的财务活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二)处理财务关系

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将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经济利益关系,即财务关系。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投资者向企业投入资金,企业向其投资者支付投资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的投资者,即所有者,主要包括国家、法人和个人。企业的投资者要按照投资合同、协议、章程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以便及时形成企业的资本,有权参与或监督企业经营,享有企业利润及净资产的分配权,承担一定的风险和经济法律责任。企业则应对出资者有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实现利润后,应该按照出资比例或合同、章程的规定,向其投资者支付报酬。因此,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是风险共担和以资本保值、增值为核心的剩余权益分配关系。

2.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除利用资本进行经营活动外,还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以便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企业利用债权人的资金,要按约定的利息率,及时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债务到期时,要合理调度资金,按时向债权人归还本金。因此,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债务债权关系。

3.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以购买股票或直接投资的形式向其他企业投资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向其他单位投资,应按投资合同、协议、章程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并依其出资份额参与受资者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企业与受资者的财务关系是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关系。

4.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将其资金以购买债券、提供借款或商业信用等形式出借给其他单位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将资金借出后,有权要求其债务人按约定的条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债权债务关系。

5.企业与供货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购买供货商的商品或接受其服务,以及企业向客户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

6.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

作为社会管理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担负着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卫国家安全、组织和管理社会活动等任务,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公共设施等条件,因此政府有权参与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分配。企业必须依法向各级政府缴纳交纳税费。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这种财务关系体现了一种强制与无偿的分配关系。

7.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在实行厂内经济核算制和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的条件下,企业供、产、销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生产单位之间,相互提供劳务和产品要计价结算。这种在企业内部资金使用中的权责关系、利益分配关系与内部结算关系,体现了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8.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职工向企业提供活劳动、企业向职工支付劳动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根据经营者的职务能力和经营能力高低,根据一般职工业务能力和劳动业绩大小,用其收入向职工支付工薪、津贴和奖金,并按规定提取公益金等。企业与职工之间是以权、责、劳、绩为依据的在劳动成果上的分配关系。

上述财务关系广泛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它体现了财务活动的实质。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以取得国家、投资者和其他单位的信任,努力实现企业与其他各种财务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

四、财务管理的特点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管理,它采用资金、成本、利润等价值指标,来组织企业中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并处理这种价值运动中的经济关系。所以,财务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之处是在于它是一种价值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所进行的管理。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涉及面广

财务管理与企业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联系。企业的供、产、销、技术、设备、人事、行政等各部门业务活动的进行,无不伴随着企业资金的收支。每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收支与财务管理部门发生联系。每个部门也都需要在合理使用资金和组织收入方面接受财务管理部门的指导,受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因此,财务管理是一种涉及面广的经济管理工作。

(二)灵敏度高

财务管理能迅速提供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企业的财务状况是经常变动的,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各种经济业务的发生,特别是经营决策的得失、经营行为的成败,都会及时在企业的财务状况中表现出来。一般情况下,亏损往往反映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资金周转不灵,往往反映货款未能及时收回等等。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向企业经理人员提供财务状况信息,可以协助企业领导适时控制和调整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三)综合性强

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资金、成本、利润等价值指标,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各种财产物资的数额、结构和周转情况,反映企业各种人力消耗和物资消耗,反映各种营业收入和非营业收入及经济效益,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的工作质量。透过财务信息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影响综合全面地反映出来,并有效地反作用于企业各方面的活动,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第2篇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是否合理有效的基本标准。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并且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

值得注意的是,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必须要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体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意图。

一、企业的目标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元素,它是以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它面临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生存与发展。因此可以说,企业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经营运作获得收益以保证企业得以生存,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特征

合理确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做好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可为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指明方向,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献身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和依据。

正确的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具备层次性、相对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

(一)层次性

财务管理目标由整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构成。财务管理目标之所以具有层次性,是由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决定的。例如,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几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又可以进行再细分,如筹资管理就可以细分为资金需要量的确定、筹资方式的运用、筹资渠道的选择、资本结构的决策等。层次性也是指对整体目标的分解,即把企业财务的整体目标分解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形成部门目标,甚至再进一步分解到班组和岗位。特别一提的是,财务目标的分解应该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同时进行,以保证财务目标的落实与企业战略目标的落实相一致。

整体目标是指整个企业财务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决定着整个财务管理过程的发展方向。整体目标从企业的全局出发,全面权衡,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指在整体目标的制约下,从事某一部分或某项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整体目标是各个具体目标的集中表现,具体目标是整体目标的明确化。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是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共同目标,对于财务管理具体目标起着主导、支配作用。

(二)相对稳定性

财务管理目标是在一定的宏观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方式下,由企业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出来的。随着宏观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和深入,财务管理目标也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宏观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是渐进的,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产生质变,人们的认识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后,也会有一个取得共识、普遍接受的时期。另外,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的。这就要求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管理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

(三)可操作性

财务管理目标是实行财务目标管理的前提。它要起到组织动员的作用,据以制定经济指标并进行分解,实现职工自我控制,进行科学的绩效考评,就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财务管理目标要符合可操作性要求,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可以量化,以便付诸实行;二是可以追溯,便于检查责任履行情况,制定整改措施;三是可以控制,以便落实指标。

三、财务管理的目标

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我国理论界有许多不同的表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产量或产值最大化

产量或产值最大化,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它是集权管理模式下的产物,不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规律,具有以下显著缺点:

①只讲产出,不讲投入,导致效益低下,有时甚至出现成本大于效益的亏损现象。

②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导致产品质量低下,不能很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③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导致产品销售不畅,资金周转困难。

④只重规模,不重挖潜,忽视了设备的更新改造和产品研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活力。

(二)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目标在我国和西方都曾是流传甚广的一种观点,尤其在实务界有重大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有其合理的一面,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但也有以下缺陷:

①没有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即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②没有反映所创造的利润与投入的资本之间的关系,即没有考虑利润与成本的比例关系。

③没有考虑风险因素,高额利润往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

④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导致企业的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倾向,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⑤没有考虑社会效益的正负与大小。

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论00财务管理(三)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

资本利润率是净利润额与资本额的比率。每股收益是净利润额与加权平均的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值。这里的净利润额是指税后净利润。资本利润率最大化适用于一般企业,每股收益最大化适用于股份公司。所有者作为企业的投资者,其投资目标是取得资本收益,具体表现为税后净利润与出资额或股份数(普通股)的对比关系。

这个目标的优点是把企业实现的净利润额同投入的资本或股本数进行对比,能够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可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期间之间进行比较,揭示其盈利水平的差异。但是,该指标仍然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也不能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

(四)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

按照现代委托代理学说,企业经营者应最大限度地为股东或委托人谋取利益,而股东或委托人的利益则是提高资本报酬,增加股东财富。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备受人们的关注。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评价指标主要是股票市价或每股市价。许多人认为,股票市价的高低反映了广大投资者对公司股票价值所作的客观评价。它反映着资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它受预期每股盈余的影响,反映着每股盈余的大小和取得的时间;它受企业风险大小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盈余的风险。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演变成股票市场价格最大化这一目标。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优点可概括为:

①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问题。

②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价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缺点可概括为:

①它只适用于上市公司,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上市公司在全部企业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量的非上市企业不可能采用这一目标。

②它只强调股东利益,而对企业其他关系人的利益重视不够。

③股票市价也要受多种因素包括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股票价格并不总能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难以准确体现股东财富。

(五)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财务决策,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财务管理目标。这种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价值。

通俗地讲,企业价值就是企业本身值多少钱,即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它同股东财富在性质和数额上都是有差别的。决定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不是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和面临的风险。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合理计量企业的价值。计量的方法可能有多种,目前多数人主张采用“未来企业报酬贴现值”,即以投资者与其投资时间为起点,将企业未来各年的现金流量按与企业风险相适应的折现率进行折现计算企业的价值。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①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的风投资险价值。

②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

③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

④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⑤全面考虑了社会、政府、出资者(股东)、雇员、债权人以及管理当局的利益。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未来企业报酬贴现值”的计量方法在实际操作方面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

①未来各年的企业报酬和与企业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是很难预计的,预计中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因而很难作为对各部门所要求的目标和考核的依据。

②企业价值的目标只是通过预测方法确定的,对企业进行考评时,其实际值却无法按折现的方法来取得。如仍采用预测的方法确定,则实际与目标的对比将毫无意义,业绩评价也无法进行。

尽管如此,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对于其他财务管理目标而言,因其在理论上更完善,体现了多方的利益关系,因此它是最优的,也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四、财务管理目标中利益关系的协调

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协调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化解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力求使其利益分配均衡,以保证其总体收益和价值的上升。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与协调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者一般比较分散,经营者一般不拥有占支配权地位的股权,他们只是所有者的代理人。对所有者来讲,他期望经营者代表他们的利益工作,实现财富最大化;对经营者来讲,他期望能从所有者那里得到更多的利益。在西方,这种所有者支付给经营者的利益称为享受成本。经营者和所有者的主要矛盾就是经营者希望在提高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同时,能更多地增加享受成本,如增加闲暇时间、避免风险、豪华装修办公室以及提高荣誉和地位等;而所有者和股东则希望以较小的享受成本支出带来更高的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应采取让经营者的报酬与绩效相联系的办法,并辅之以一定的监督措施。

1.解聘

这是一种通过所有者约束经营者的办法。所有者对经营者予以监督,如果经营者未能使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达到预定的目标,就解聘经营者,经营者害怕被解聘而被迫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接收

这是一种通过市场约束经营者的办法。如果经营者经营决策失误、经营不力,未能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企业价值和股价提高,该公司就可能被其他公司强行接收或吞并,相应经营者也会被解聘。为此,经营者为了避免这种接收,必须采取一切措施提高企业价值或股票市价。

3.激励

这是说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其绩效挂钩,以使经营者自觉采取能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措施。激励有两种基本方式:①“股票选择权”方式。它是允许经营者以固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当股票的价格高于固定价格时,经营者所得的报酬就越多,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大的股票涨价利益,就必然主动采取能够提高股价的行动。②“绩效股”形式。它是公司运用每股收益、资产报酬率等指标来评价经营者的业绩,视其业绩大小给予经营者数量不等的股票作为报酬。如果公司的经营业绩未能达到规定目标时,经营者也将丧失部分原先持有的“绩效股”。这种方式使经营者不仅为了多得“绩效股”而不断采取措施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而且为了使每股市价最大化,也采取各种措施使股票市价稳定上升。

(二)所有者与债权人的矛盾与协调

所有者的财务目标可能与债权人期望实现的目标发生矛盾。债权人将资金贷给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息收入并到期收回本金,而所有者为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上可能通过经营者做出违背债权人的事情。首先,所有者可能未经债权人同意,要求经营者投资于比债权人预计风险要高的项目,这会增大偿债的风险,债权人的负债价值也必然会比实际降低。若高风险的项目一旦成功,额外的利润就会被所有者独享,但若失败,债权人却要与所有者共同负担由此而造成的损失,这对债权人来说风险与收益是不对称的。其次,所有者未征得现有债权人同意,而要求经营者发行新债券或举借新债,致使旧债券或老债的价值降低。

为协调所有者与债权人的上述矛盾。通常可采用以下方式:

①限制性借款。即在借款合同中加入某些限制性条款,如规定借款的用途、借款的担保条款和借款人的信用条件等。

②收回借款或不再借款。即当债权人发现公司有侵蚀其债权价值的意图时,采取收回债权或不给予公司重新放款,从而保护自身的权益。

(三)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

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价值最大化目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矛盾。企业在追求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物质文化的需要,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税收收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等。但是,企业不可能完全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因为有时承担社会责任将会使企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如为了防止环境污染,企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企业会损失一些机会,等等。而且,每个企业应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多少社会责任,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界限。因此不同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不平等的问题。

解决财务管理目标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一靠法律约束,二靠道德约束。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出企业应该承担多少社会责任,以便使各个企业负担公平合理。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暴利法等。道德规范的实施主要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监督和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事实上,企业依据法律和道德规范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在社会公众中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更有利于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第3篇财务管理的原则

财务管理的原则就是企业组织调节财务活动、协调处理财务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现理财活动规律性的行为规范,是对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讲求生财、聚财、用财之道,认真贯彻以下原则。

一、资金合理配置原则

资金合理配置,是指通过资金活动的组织和调节,来保证各种物质资源具有最优化的结构比例关系。

资金的有限性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目标决定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有效地、合理地运用资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确定恰当的资本结构和资源构成比例,并将其合理的比例配置在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上,才能保证资金活动的继起和各种形态资金占用的适度,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顺利进行,并由此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否则,就会危及供、产、销活动的协调进行,甚至影响企业的兴衰。因此,资金合理配置是企业持续、高效经营的必备条件。

二、收支积极平衡原则

收支积极平衡,是指要求资金收支不仅在一定时期内总量上求得平衡,而且在每一时点上也要求得平衡。

前已述及,企业资金收支的适时平衡是保证资金周转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企业取得资金收入,意味着一次资金循环的终结,而企业发生支出,则意味着另一次资金循环的开始。收不抵支,必然导致资金周转的中断或停滞。如果一定时期的收支总额可以平衡,但是支出在前、收入在后,则会导致资金周转不畅,即会妨碍资金顺利周转。事实上,资金收支平衡取决于购、产、销的平衡,企业要坚持生产和流通的统一,使企业的购、产、销三个环节相互衔接,保持平衡。

对待资金收支适时平衡这一问题,要采用积极的办法及时解决资金收支中存在的矛盾。一方面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量入为出(根据现有的财力安排各种支出);另一方面要通过短期融资和对外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量出为入(对于关键的生产经营支出要开辟财源给予积极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三、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中的“效益”是指收益,“成本”是指与效益相关的各种耗费和价值牺牲。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要对经济活动中的所费与所得进行比较,对经济行为的得失进行权衡,是成本和收益得到最优的结合,以求得最多的盈利。

成本效益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企业的一项基本原则,因而也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在财务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筹资活动中,有资金成本率与息税前资金利润率的对比分析问题;在投资决策中,有投资额与各期投资收益额的对比分析问题;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有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对比分析问题;其他如劳务供应、设备修理、材料采购、员工培训等,也都有利益得失的对比分析问题。成本效益原则是投入产出原则的价值体现,是社会再生产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四、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风险是由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所引起的,是与收益的获取相伴随的一种客观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面临的不确定影响因素将更多,影响程度也更大,因而在获取收益时将伴随更大的风险。收益风险均衡原则,要求企业对每一项财务活动,全面分析其收益性和安全性,按照收益和风险适当均衡的要求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在实践中趋利避害,提高收益。

风险与收益均衡原则的核心是要求企业不能承担超过收益限度的风险。在企业财务活动中,低风险只能获得低收益,高风险则往往可能获得高收益,在收益既定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应追求最大的收益。财务管理人员应采用科学的方法,预测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财务活动的风险大小,合理规避,力求使风险与收益均衡。

五、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企业与内外部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包括与国家政府、投资人、债权人、购销客户、经营者、劳动者、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这种利益关系,主要体现在分配企业的收入及财务成果方面。企业与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会因为种种原因而经常出现不协调甚至矛盾的情况,这种不协调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轻则影响各方的积极性,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和财务能力弱化,重则对效益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社会问题。利益关系协调原则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正确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法规手段来协调同各方的经济利益,保护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利益关系协调原则的核心要求企业在收益分配中,包括税金的交纳、股利的发放、利息的支付、工薪的计算等方面,既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也要保证自身和员工的利益;既要保证投资人的利益,也要保证债权人的利益;既要保证所有者的利益,也要保证经营者的利益,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

六、分级分权管理原则

所谓分级分权管理原则,就是在企业总部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安排各级单位和各级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

在财务管理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分权管理,就是要按照管理物资和管理资金相结合、使用资金与管理资金相结合、管理责任与管理权限相结合的要求,合理安排企业内部各单位在资金、成本、收入等管理上的权责关系。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权力集中在厂级。同时,要对车间、班组、仓库、生活福利等单位给予一定的权限,建立财务分级管理责任制。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级单位,各单位要核算其直接费用、资金占用等财务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对经济效益好的单位给予奖励。财务部门是组织和推动全厂财务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而供、产、销等部门则直接负责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使用各项资金和物资,发生各项生产耗费,参与创造和实现生产成果。企业要在加强财务部门集中管理的同时,实行各级职能部门的分口管理,按其业务范围规定财务管理的职责和权限,规定指标,定期进行考核。

统一领导下的分级分权管理,包含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要求。企业财务部门是专职财务管理部门,而供、产、销等部门的管理则带有群众管理的性质。通常在厂部、车间两级设有专职财务人员,而在班组、仓库则有广大工人直接参加财务管理。也就是说,统一领导下的分级分权管理是在财务管理中实行民主管理,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从而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第4篇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

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是指财务管理的工作步骤与一般程序。它包括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阶段及相应的各种业务手段。一般而言,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有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五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紧密联系,形成周而复始的财务管理循环过程,构成完整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

一、财务预测

财务预测是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现实的条件和要求,运用一系列专业方法,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以明确方向,把握未来。财务预测是财务决策环节的必要前提,其基本任务是:测算各项生产经营方案的经济效益,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预计财务收支的变化情况,以确定经营目标;测定各项定额和标准,为编制计划、分解计划指标服务。

财务预测环节包括以下工作程序和内容:

(一)明确预测对象和目的

预测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则预测资料的搜集、模型的建立、方法的选择、预测结果的表现形式等都有不同要求。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根据决策的需要,明确预测的对象和目的,从而确定预测的范围,保证预测质量。

(二)搜集和整理资料

根据预测的对象和目的,要广泛搜集有关的资料,包括企业内部资料和外部资料、财务资料和业务资料、计划资料和统计资料、本年和以前年度资料等。对资料要检查其可靠性、完整性和代表性,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并对资料进行归类、汇总、调整等加工处理,使资料满足预测的需要。

(三)选择预测模型

根据影响预测对象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适当的财务预测模型。常见的财务预测模型有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回归分析预测模型、因果关系预测模型等。

(四)确定预测结果

将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类,代入相应的财务预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确定预测结果。

二、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指根据财务管理目标的要求,在财务预测的基础上,采用专门方法对已提出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的过程。当财务活动预期方案只有一个时,财务决策就是决定该方案是否采用。财务决策是编制财务计划、进行财务控制的基础。决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

财务决策环节包括以下工作程序和内容:

(一)确定决策目标

决策的目标就是决策的客体,也就是想要解决的问题,如设备更新决策、发行债券决策、对外证券投资决策等。这是决策的第一步。

(二)提出备选方案

提出备选方案就是在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为达到财务决策目标而考虑的各种备选方案。拟订备选方案时,对方案中影响现金流出、流入的各种因素,要做周密的计算,全面分析各方案实施的有利条件和制约条件,保证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正确性,为正确决策奠定良好基础。

(三)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最优方案

备选方案提出后,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定性或定量评价方法,评定各方案的优劣,从中选择一个预期效果最佳的财务决策方案。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有淘汰法、排队法、归类法等,这主要是根据决策者的经验来判断。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有数学分析法、数学规划法、概率决策法、效用决策法、优选对比法等。

三、财务计划

财务计划又称财务预算,是指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财务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制定主要的计划指标,拟订完成计划的措施。财务计划是财务决策所确定的经营目标的具体化和数字化,又是控制财务活动、分析生产经营成果的依据。

财务计划编制包括以下工作程序和内容:

(一)分析财务环境,确定预算指标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企业财务决策的要求,根据供产销条件和企业生产能力,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分析与所确定的经营目标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确定出主要的财务计划指标。

(二)协调财务能力,组织综合平衡

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使之与经营目标的要求相适应,在财力平衡方面,要使流动资金同固定资金平衡、资金运用同资金来源平衡、财务支出同财务收入平衡等。还要努力挖掘企业潜力,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对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提出要求,制定好各单位的增产节约措施,制定和修订各项定额,以保证计划指标的落实。

(三)选择预算方法,编制财务预算

编制预算的方法有多种,如固定预算法与弹性预算法、增量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法、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法等。企业应以经营目标为核心,以先进可行的定额为基础,计算计划期内资金占用、成本、利润等各项计划指标,编制出财务计划表,并检查、核对各项有关计划指标是否密切衔接。

四、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就是对财务计划的执行进行追踪监督,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修正,以保证计划的实现。财务控制的特征在于差异管理,在标准确定的前提下,应遵循例外原则,及时发现差异,分析差异产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以调节差异。财务控制是落实计划任务、保证计划实现的有效措施。

财务控制通常包括以下工作程序和内容:

(一)制定控制标准,分解落实责任

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将计划任务以指标的形式分解落实到分厂、车间、科室、班组以及个人。企业内部每个部门、个人都有明确的工作要求,便于落实责任,检查考核。通过指标的分解,可以把预算任务变成各单位和个人控制得住、实现得了的数量要求,在企业形成一个由下至上的经济指标体系。

对资金的收付、费用的支出、物资的占用等,要运用各种手段进行事先控制。凡是符合标准的,就应予以支持,并给予机动权限;凡是不符合标准的,则应加以限制,及时研究处理。

(二)实施追踪控制,及时调整误差

日常应详细记录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将实际与预算进行比较,及时确定差异的程度和性质。同时,要经常预计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分析可能出现的变动趋势,及时揭露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此外,要及时深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确定造成差异的责任归属,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消除差异,以便顺利完成计划任务。

(三)分析执行情况,搞好考核奖惩

在计划期结束时,企业应对各责任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各项财务指标的执行结果,并把其纳入各级岗位责任制,运用激励机制,实行奖优罚劣。

五、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指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运用特定方法,对企业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的一项工作。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掌握各项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评价和衡量企业各部门以及各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财务分析工作既是对已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也是下一周期财务预测的前提,在财务管理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挖掘潜力、改进工作、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财务分析包括以下工作程序和内容:

(一)占有资料,掌握信息

占有充分翔实的资料和信息是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前提条件。财务分析所用的资料包括财务会计报告资料、财务计划资料、市场调查资料以及统计资料等。

(二)指标对比,揭露矛盾

对比分析是揭示矛盾、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财务分析要在占有资料、掌握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指标的对比分析来评价业绩,发现问题,找出差异,揭示矛盾。

(三)分析原因,明确责任

因素分析是查明产生问题原因的有效方法。为此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因素分析。通过因素分析,查明影响财务指标完成的各项因素,并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找出影响财务指标完成的主要因素,以便分清责任,抓住关键。

(四)提出措施,改进工作

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找出各种财务活动之间以及财务活动同其他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为更好地实施措施,应确定责任人,规定实施的期限,认真贯彻执行。通过改进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促使财务管理步入更高水平的循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