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骨化沉香:唯美典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11:02:57

点击下载

作者:白华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魏晋风骨化沉香:唯美典藏版

魏晋风骨化沉香:唯美典藏版试读:

乱世奏清曲,忧思独伤心

醉酒林间,他们像久居山中一般。宁愿遗世独立,也不愿落入俗尘。

万里山河竟无容身之所,身心俱疲不如出世独居。

带着闪烁的怨念,夜夜笙歌的他们在琼浆中老去,昔日的浮华早已烟云散尽,而今的岁月却是残陋不堪。

奏起《广陵散》,依稀仍是盛年时雅致的曲调。

只是,风雅中多了几许凄凉。

风雅是当他们年老,与自己的回忆相遇时最大的讽刺。

当所有往事和尘埃都落定在宽大的衣袍之后,虚构的乌托邦顿时崩塌。

苦雨中,是腐朽的理想幻化出的萤火虫,微弱的光,一闪即灭。——题记

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代更迭不止。在那三百多年的大分裂里,几乎没有片刻的安宁。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战祸使得很多人丧生,也使得许多能够发出声息言论的人不断去思考死亡与罪恶的含义,越发体味到生命的悲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的《蒿里行》里,满目的白骨与空寂;“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尽是悲天悯人的沉吟。不得不说,这个时代文人的内心格外敏感和脆弱,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命运多舛和人生无常。不过,也恰恰因为如此,命运激发他们把真心全部投入到文学创作上,造就了一个奇葩辈出、文豪遍地的奇怪世界。

没有冲天胡气透长安的汉代狂野,也没有红袖美酒充斥的唐朝开放,更没有清丽婉约的宋代文明,魏晋南北朝只有混乱可言,所以它不必到处是慷慨放歌,也不必仰天长啸,更不必拈花微蹙爱嗔痴。它独独选择一面悲伤独酌,一面洒脱随性,在两种截然不同情绪的角力下,痛并快乐着。

于是,有的人放达悲悯,有的人沉迷声色,有的人放开红尘遁世游仙。世事无常,只管醉生梦死,归隐仙药,偶尔与老庄隔世下棋,周旋于天地之道。这些生活的内容,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文人口中不断吟咏的主题,在醉梦间痴痴嬉笑,倾吐心声,追寻无妄的未来。或许只有如此,他们才能获得一丝解脱。因此,如果说魏风仍存有豪迈激昂的意味,那么未来的数百年间剩下的几乎就是玄道。玄学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在这个时期,大多数士人的心变成了一杆没有秤砣的秤,不断地承载着他们臆想出来的逍遥涯海,无法计算重量。然而,即便虚幻,他们仍给后人留下了最唯美的背影。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言:“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其实何止晋人如此,三百年分裂时期,久经离患、失志的文人们内心无一不具有空灵的美感。虽然他们痴迷于玄学,以至于险有误国误天下之状,可是他们把心灵自由之美和山川自然之美放大到了浑然遨游于天地间的地步。

另外一些文人、士人则因为门阀制度和观念,官宦之路被阻塞,在乱世中停滞不前,才高八斗者难免心生怨怼,愤愤而不平。还有一些人则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他们或自愿或无奈地舍弃了尘世,留下了无数余恨的笔墨。

在文人们的悲欢天堂的另一面,乐府、民歌的世俗情趣,为这段过于清幽孤高的时空平添了几分柔媚、几分激情。在聆听南人欲语还休的幽咽时,偶闻得北方豪迈爽朗的放歌,精神陡然一震。原来,那时的人们仍是可以抑郁、可以开怀的。

无论怎样,笑过、哭过,甜过、苦过,或放浪形骸于外,或俯仰悲伤于内,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被那些乱世里不断闪过的才子们尽数品在口中,藏于心中,落于笔下。人生得此,尽显超然于历史的风流之姿,不枉凡尘走一遭。

一个如此特别的时代,上演的戏码百转千回,即便随着时光的演进完全幻灭,依然能给后人留下无数不能忘怀的回忆。虽然诸多真相在时间的推移下已悄然隐匿,但是清澈的文字不会随着血肉的风化而消亡,后世的看客若想重返那段光怪陆离的岁月,大可翻开当时人们留下的涓涓字迹,从文字中读出那个年代不能说的秘密与趣事。如同经历一场旷日持久的狂欢,投入之后再抽身,让身体归复平静,内心却悸动不已。

不要寄望太深,也不要失望愈厉,这本就是个旖旎迷乱的时代,爱它便爱得五体投地,恨它大可以恨得不屑言语。在这里,有人醒,有人醉,有人怨,有人痴,他们并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欣然笑纳红尘的洗礼。如果观者真心喜欢,即便那字里行间的墨者魂灵不能打破时空的界限飞越沧桑,仍能勾起同喜同悲者的共鸣。

一卷诗书,道不尽心中事,亦无法跨越时光的长河,将前尘往事荡涤。在浩渺如烟海的智慧琼宇之中,做到一尘不染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心力,始终保持精进的状态。这本书的修订,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完成的,终日穿行于泛黄的典籍之间,求证一个真相,抑或与想象中的读者进行对话,探索更为如实贴切的表达,便觉得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淬炼。古人说:“非是人磨玉,而是玉磨人。”意思大抵相同。

知音,不求繁如星辰,唯愿寥寥几颗,与他们在天际间携袂肆意行走,逆流逐风。

愿你即便做不成星辰,也能拥有一双仰望星空的澄澈的眼睛。

曹门短歌,建安风骨

酒入愁肠,叹人生几何

曹操在平定北方后,率领着百万雄师,饮马长江,要与孙权争夺那江东之地,当夜明月皎皎,曹操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便大摆酒宴,与众将士痛饮一番,席间诗兴大发,慷慨而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说起曹操,就常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样的诗句打开话题,其实,在这个男人桀骜不驯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忧伤而敏感的内心。从他的乐府诗中可以看出,他的诗作大多苦寒悲愤,悲叹着人生苦短和命运无常。人生的确短暂得如同晨曦中的一滴露珠,在第一道阳光的温暖下,瞬间就会消逝。

在曹操站立过的江边,而今依然生活了许多人,他们整日忙忙碌碌,在曹操咏叹《短歌行》的地方稍作停留,便立刻离去。那扇连接古今的大门缓缓地开启,透过诗句中简单而开阔的意境,后人仿佛能够触摸到当时的空气,以及江边那潮湿的气息,仿佛还能嗅到醇香的酒气。千年岁月悠悠而过,一切好像存在过,又好像从来就不曾发生。

日头缓缓地落下,曹操对于人生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这个一生积极向上、励精图治的男人,站在人间权力的巅峰,却依然感到“忧思难忘”,想要招募更多的贤才,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是所有统治者都有的欲望,因为他们得到过,所以才会越发害怕失去。曹操也是如此。因此,忧思愈积愈多,他只能以酒解忧。

酒不但是魏晋时期人们附庸风雅之物,更是让他们忘记忧愁的孟婆汤,只消那么一壶,便能坠入到无尽的温柔乡中沉醉不醒。当然,曹操绝对不是一个借酒消愁的人,他虽然内心忧伤,但表面从来都是严肃而且认真的。不然,这个男人也不会“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他的子孙打好登上皇位的基础;他也不会征战沙场,不知疲倦;他更不会站于赤壁之下,等待一场大战的爆发。

诗歌中的感慨仅仅是感慨而已,曹操是一个为了建立千秋大业而活的人,他在诗歌中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还有名垂青史的愿望,虽然其中有着哀思的情调,但却丝毫没有妨碍到整首诗的主基调,那便是立业、建功。

曹操是一个聪明人,他利用诗歌来表明自己在政治上的用意,在微醺之后,道出内心的期许,这样的男人能统一北方,笼络住大批能人志士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唱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他叹息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后人一直说曹操是个奸佞汉贼,但谁又能真正看清楚这个男人的雄才大略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在这首酒醉后的高歌中,曹操明明白白地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吟咏了出来,他虽然引用《诗经》中的词句,但却没有《诗经》中那般幽怨的情感,而是寄托了自己最初和最终的理想。

诗中的岁月,往往更让人感觉到沧海桑田,在曹操的那片桑田之上,同样站立了一个男人,名叫陆机。陆机是名门之后,他的祖父陆逊曾任东吴丞相,父亲陆抗是东吴的大司马,比起曹操的血雨腥风来,陆机的人生相对要平淡一些,虽然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交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有交点。陆机也是一位高产的诗人,他一生留下的诗作有很多,其中的一首《短歌行》与曹操的《短歌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蘋以春晖,兰以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今我不乐,蟋蟀在房。乐以会兴,悲以别章。岂曰无感?忧为子忘。我酒既旨,我肴既臧。短歌有咏,长夜无荒。——陆机《短歌行》

读这首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伤心的男人站于风中,衣衫簌簌作响,心中惆怅难言,饮酒高堂,感言人生苦短,最好及时行乐才能不辜负此生,长夜漫漫,还是借酒消愁的好。同为政客,陆机远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作为文人,陆机也没有曹操那样的豪气干云和骁勇笔锋。

在陆机的笔下,酒是他忘记现世的工具,这个男人想的只是来日苦短,去日苦长,今天不行乐,只怕日后就再没有机会了。从曹操到陆机,期间不过短短数十载的时光,光阴可以改变历史,也可以变动人心。

曹操是一位盖世的英雄,陆机是一位翩翩的才子,抛开历史中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这二人在繁华过尽、烟雨散尽的时候,都已是进入墓穴中安静沉睡的古人了。随着这二人的诗作,闲闲地看过魏晋文人的兴衰荣辱,一切荣辱都变得不再重要。转眼,千年过去,谁还能记得在那段惊天动地的时光中,有这样两位把酒言志的男人呢?

唯有那浅浅流淌而出的人生曲,伴着无乐的时光,纯粹芳香地走到如今。

缺席的爱情,该如何珍惜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曹植《洛神赋》(节选)

建安,那段时光早已被历史深处的尘埃掩埋得不见痕迹,后来的人们只知道曹植最初见到甄氏,心便被她带走了。

落入情海的人总是忙着寻觅前生的夙缘,他们希望姻缘能为他们带来今生的唯一,曹植与甄氏,这一对眷侣却是注定了前世有缘,今生无分。曹操的一道命令,让曹丕带着甄氏离开了曹植的视线。曹植黯然神伤,想想也有些可笑,曹植对甄氏一见钟情,惊为天人,但这或许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历史上并未有任何甄氏对曹植青睐的记载,反倒是嫁给曹丕后,甄氏恪守本分,为曹丕开枝散叶,生儿育女。

这个女人拈花带笑,她的容貌倾国倾城,不然也不会被袁绍选为儿媳,可惜红颜从来多薄命,甄氏的荣华还未享尽,便因为曹操大军来袭而遭到了毁灭性的颠覆,当她蓬头垢面地出现在曹氏父子面前的时候,应该不会想到会俘获三个人的心。

曹操爱占他人妇是出了名的,所以,对于污垢不掩芳华的甄氏,他也垂涎欲滴。只是可惜曹丕先声夺人,要求甄氏归自己所有,为了笼络人心,曹操只得忍痛割爱。就在父子二人上演这出好戏的时候,曹植在一旁早已是神魂颠倒。甄氏是乱世中随风飘零的桃花,在男人间被动辗转,一生难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但反过来想,也可以说是男人在她面前不能自持,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独角戏。

他们对她的爱恋和宠幸完全是一厢情愿而已,谁又能知道这个女子内心爱的究竟是谁?曹植为她饮恨终生,就连诗词中也不乏怨妇思春的痕迹。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飞鸟绕树翔,鸣索群。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曹植《杂诗》七首(其三)

这首《杂诗》有人认为是曹植感叹自身时运不济的寄语情怀之作,也有人认为是一首怨妇思念远行丈夫的作品,更有人想这是曹植思念甄氏的隐晦之作。其实,欣赏诗歌,大可不必去穿凿附会,只要静静地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美感便可以了。

曹植的诗作虽然大多大气有余,但这一首却是幽思阵阵,织妇独守空房,对远在他乡行军的丈夫无限思念,就好像隐喻了曹植对于远在他方的甄氏的思念一般。诗中的丈夫从军时日已久,妇人看着孤鸟离群索居,在树间低鸣,不觉感慨自身也是此般无奈思情。

曹植的心又何尝不是如此,而他所思念的甄氏在曹丕的后宫中也早已因为年老色衰,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而日益失宠。

曹丕左拥右抱,哪里还记得这个当初让他为之倾倒的女子,后来更因为谗言四起,曹丕一怒之下将三十九岁的甄氏赐死,下葬的时候,“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曹丕早已忘记,死去的曹操更不会记得,甄氏是当初他们惊鸿一瞥的尤物,可是随着时光流转,一切早已在锋利的时光刀刃下瓦解,不复存在了。

唯独曹植,这个才高八斗、心高气傲的男人,无论是在荣华显贵之时,还是穷困潦倒之日,都没能忘却她,可惜一切随着甄氏的死亡而烟消云散,或者,即便甄氏活着,又能如何。曹叡继位后,对于曹植的防范并没有减弱,因为权力太过诱人,亲情的成分便被迅速地略去。曹植一生多舛,他只有带着对甄氏的思念,在四处游荡时寻觅那一点可怜的安慰。

曹植和甄氏之间注定是一场镜花水月的空想爱情,本来就没有开始,自然也谈不到结束。一切在曹植的《洛神赋》中被唯美地放大,也使得后人知道了这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女子是如何占据了曹植的内心,令他久久不能释怀。

她是曾经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女子,虽然很快便抽身离去,但他的爱却并没有因此而搁浅,反而如同涨潮的江水一般,年复一年地在高涨,最终泛滥决堤,淹没了过去的一片沧海桑田。

曹植用他一生的才气和思念,为这样一个他不可能得到的女人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文章。正因为了有了曹植的文章流传,人们才不会再去考证父子三人争夺甄氏的可信度有多大,因为建安风骨,魏风骨韵,在甄氏的风情下,越发衬出万种光彩。

爱情就是这样可望而不可即,在地老天荒之后依然馨香如故,但却是一如既往地令人无法捕捉,如同飞入云空的鸿雁,但可惜的是,如今他只能望着杳杳的空影暗叹蹉跎。“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时光在一些人的心田播撒下情花种子,开花过后便永久荒芜。曹操的爱,好像玫瑰,浓香四溢却是可以开败再开;而曹丕的爱,如同昙花,一现之后便再无绽放;曹植的爱,无花可比,因为这份爱贯穿了他的一生,长过了任何花期。

曹家父子在甄氏的这件事情上,谁都不是赢家,他们都输在了一厢情愿的大男子主义上,从来没有问过甄氏她爱的到底是谁,甄氏的静默,让所有当局者迷,他们不会懂得这个女人的心底究竟蕴藏了怎样的情感。

三国是一个男人的世界,那些男人的情爱与女人相关,却又关系不大。曹操一生拥有的女人让人眼花缭乱,曹丕虽然与甄氏共度过一段眷侣生活,但最懂得珍惜爱情的却是曹植,因为他始终没能得到爱情,所以,他才一直努力,翘首以盼,在他的诗作里,永远隐隐藏着一份想要珍惜,却又无法珍惜的情感。

站在时间的两端,中间横亘着无法跨越的河流,一端站着曹植,一端站着甄氏,曹植在深情凝视,而甄氏却垂首不语。回首,能看到多少往事,常言道,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但那从未获得过的爱情,又该如何去珍藏。

信念,男人的脊梁

战争摧毁了一切,而依然屹立于文士心目中的不倒山峰,是信念,这个世道终将清平的信念。他们时常回忆或想象一些美好的生活,然后留在他们的笔下,在这些特殊时代的文人看来,天堂虽然破灭,但只要坚持信念,便能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建起一个新的天堂。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后人对于《七哀诗》的解释多种多样,大多人认为所谓哀,便是痛而哀,与人的七情六欲有关。但也有人认为哀主要围绕的主题是音乐,和韵律有关。总之众说纷纭。这是《七哀诗》其中的第一首,王粲写于公元192年,那时长安刚刚经历过一场动乱。

厮杀掳掠,百姓困苦不堪,王粲幸免于难,他逃到了荆州,是年十六岁,还是一个孩子,却亲眼目睹了战争所带来的一系列痛苦和死亡。王粲写下了这一首诗,为了纪念这段悲痛的岁月,也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凄惶年月的证明。在诗歌中,王粲交代了他远离长安的理由,也在诗歌中道出了长安已经变成了何等模样。在诗人离开长安前往目的地的路途中,他见到了最为残酷的景象,累累的白骨和荒芜的田野。这悲哀一言难尽。

王粲历经苦难,支撑他在乱世中存活下来的便是心中不灭的信念,在他的诗中,萧条凌乱的景象并不可怕,那些凋敝都会过去,最终将有新的国家出现。

这是王粲的信念,也是他的理想。所以,他追随曹操,很大的因素便是为了早日看到凋敝过去、繁华盛开吧。

然而历史却并不会因为这些悲苦的记忆而停下脚步,在它还没有进入到下一个轨道的时候,混乱依然继续。因为战事不断,古人想出来修长城这个主意。虽然长城可以抵挡得住一时的外敌入侵,但在修建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却是一点也不比战争少。同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便假托秦代修筑长城之事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从饮马长城窟开始点题,醒目直接地进入了主题。一个征夫无法忍受地对监管修筑长城的官吏诉苦道:“我已经到了服刑期满的日子了,千万不要延迟我的归期。”全篇以对话的形式写成,描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章,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的这一首诗,是通过描写修筑长城带给人们的苦难,来影射那个时代的哀风悲鸣,故事的逐渐延伸让人看到了不幸还在无止境地蔓延。

征夫提醒之后,官吏却并不放行,只是打着官腔说官府自有定夺,这让归期已到的征夫十分不满,他认为大丈夫如果要死,最好就战死沙场,轰轰烈烈,好过在这里窝窝囊囊地做苦工。但他的怨言又有何用呢?战事一日不停,长城就一日不能停止修建。

如果要怨,也只能怨这无休止的战争。长城绵延万里,何时才能修筑完,可是生命有限,如果将全部精力都耗费在修筑长城上面,那几时才能为自己打算和考虑。不论征夫作何打算,他都无法违抗官府的命令。

陈琳在这首诗中,用征夫绝望的心情来表现当时的纷乱时代。与建安七子其他人相比,陈琳相对年长,所以,他对汉末魏初的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有着切身刻骨的体会。

同王粲一样,这个男人同样因为心中执着的信念,在混沌之中,依然目清如许,看得见硝烟散尽后的清平世界。所以,陈琳为人始终耿直不阿,周旋于官场纠葛中,几度险些遇害。

陈琳在追随曹操之前,曾效力于袁绍,多次写文章辱骂曹操,历数他的罪行。后来陈琳被曹操俘虏,曹操惜才,便安抚陈琳,没有将他斩杀,反而收为部下。

改旗易帜的滋味大概不是很好受,尤其像陈琳这样气节高尚的文人,心情更是难以平复。如果不是曹操真心待他,想必他也不会后半生一直追随曹操,直到最后染病身亡。正如同他在诗歌中所讲到的,丈夫与妻子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虽然面临许多阻隔,却是不能被改变的。正是因为曹操和陈琳同样有着拯救这个时代的信念,陈琳才能最后安心辅佐曹氏,这其间的关系,便如同鱼和水,只有惺惺相惜,才能做到目标一致。诚如诗中所讲,虽然明知道丈夫生死难料,但妻子甘愿以自己的一生作为赌注,等待丈夫最终的归来。征夫与妻子之间的这份情感在那个纷乱的时局中尤为可贵。正因为知道艰难,所以才越加珍惜。

陈琳的这一首诗,给那个黑暗的年代增添了少许的光亮。可以说,这是陈琳饱览民间疾苦,然后与自身所受之苦相融合,迸发出的情感火焰。高会时不娱,羁客难为心。殷怀从中发,悲感激清音。投觞罢欢坐,逍遥步长林。萧萧山谷风,黯黯天路阴。惆怅忘旋反,歔欷涕沾襟。——陈琳《游览》二首(其一)

这位才子在历经世事苦难的同时,不忘将战争所带来的死亡和征伐所引起的离别留在文字中。他和王粲之所以可以成为战友,也是因为他们心中共同坚守着对未来和平的憧憬。

他们行走于荒芜的田埂之上,笔端倾注那些触目所及的悲哀。或许他们那个时候就知道,有朝一日,人们会从他们的文字中,再次复原千年前的那些场景,为之叹息,为之哀伤。又从他们的文字中,看到不屈的背影,迎风而立,落落大方。

男人间的情谊,隐秘迂回

建安七子中有一人颇得曹操和曹植的喜爱,他们总和此人饮酒联诗,畅谈歌赋,对他委以重任,这人就是刘桢,后世称之为“文章之圣”。

的确,刘桢在七子中颇负诗名,曹丕称他:“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钟嵘夸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刘桢作诗如做人,狂放不羁,凛冽傲骨,字里行间多是情骇言壮之辞。正因为刘桢放荡不羁的性格,在曹丕的宴席上,甄氏出来与众人见面,大家纷纷下跪以示尊重。但刘桢因为厌恶曹丕抢夺他人之妻,而不肯对甄氏下跪,惹得曹丕大怒,当下便要将刘桢处死。后来经人求情,才将他投入监狱,做苦力以示惩罚。

本是耿直地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却不料惹来了牢狱之灾,刘桢这顿牢狱饭吃得有够郁闷。然而事有凑巧,刘桢被关押的北寺狱旁边,便是他的好友徐干办公的地方。

二人只是一墙之隔,刘桢因为他的直言不讳,而遭到了囚禁,仕途断送。那时只有这荒僻的监狱才是他的归宿,而隔壁的公堂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讽刺。那样的地方,曾经也是刘桢办公的地方,可是如今却成为了禁锢他的工具,而他的好友徐干此刻却正处于这样一个地方。想来刘桢那时的内心应当是充满了失意和惆怅的,不然,他也不会写下这样的一首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乖人易感动,涕下与衿连。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刘桢《赠徐干》

这首诗便是刘桢在服刑期间,充满了痛苦情绪,写给徐干的。在诗中,他倾诉了自己被囚禁的痛苦和不满,还抒发了对徐干的思念之情。虽然二人相距不远,但依据那时的法律法规,二人想要见一面,却并不那么容易。所以,刘桢只能将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写入诗中,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愤懑。

想念往往可以使得孤独的人在失去支撑的岁月里,学会如何与尖锐的生活现实做斗争。刘桢便是借助着对徐干的想念,在牢狱中坚持到赦免。“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这是刘桢通过对自己坐立不安的描写来衬托出他的痛苦。想见不能见,这份友情可真是要比爱情还要折磨人。虽然因为口角太烈而遭到了关押,但在这种情况下,刘桢丝毫不改本性,依然语气激昂地抱怨现实的不公。“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刘桢从不忍气吞声,从不阿谀奉承的心性在这首诗中展露无遗。清代文人刘熙载说他“公干气胜”(刘桢,字公干),实在也是有些道理的。

谁说失意的人就一定要萎靡,刘桢的心中就充满了向往,他眼神坚定地看穿了这世事变化,将内心积郁的沉闷一吐为快,只是不知道作为他的好友,徐干最终有没有看到这首诗,有没有见到仅仅与他一墙之隔的老友。往事禁不住揣摩,男人之间的友谊更不需要猜测。这些如同风雪一样凛冽的情谊,纵使经历了再多的困苦也不怕失去,因为有着这样真诚和坦率的情感,便可以共同面对任何险阻。

比起想见却无法相见的情谊来,今后难以相见更加牵动人心。王粲对于朋友的思念也化为文字,记录在古纸上,洇晕成团,令人遐想。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褰袵欲从之,路险不得征。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已冥。 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王粲《杂诗》(其一)

全诗哀婉动人,直抒胸臆,将对友人的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王粲的这首《杂诗》比起刘桢的《赠徐干》来,多了几分哀思,少了几分愤慨。

全诗从游园写起,借景抒情,在弯曲的池水中,成行的木丛里,王粲将满心的愁绪托付给了这一片赏心悦目的景色。清代文人王夫之有言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粲以文人独有的清明内心、坚硬的自我意识,以及细腻的情感,将他对人世无常的看法一一描摹在心,无论是赞许还是误解,他都全然接纳。

这份细腻的感情,也许人们要等到很久以后才会发现它的价值,但是王粲却一早就堪破其中的精髓。他在那片幽静的庭院景色中浮想翩翩,看到了万般他想象中的景象,“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由树上孤独的飞鸟,想到了远方的友人。如同在对他召唤一般哀鸣,所以诗人快步向前,希望可以追随上这召唤的脚步,却觉得道路险阻,举步维艰。

既为游园,则园中之路自然不会难行,所以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是背后深深的隐喻:世间动乱,难以前行。当现实与理想交织之后,所带来的冲击已经能掀起惊天的波浪。

王粲将自己的幽思和社会的动荡,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无法抗拒的恶劣环境中,王粲最终也只得选择退回房中,暗自哀叹“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怀揣着这样矛盾的心情,明明担心难以与友人再度重逢,却偏偏还要安慰自己这有什么可怕的呢?纠结的内心在摇摆的世风中孤独地摇曳,深沉含蓄。

长歌哀叹,有时却是要比恸哭更动人。

强颜欢笑,不如归隐田园

曹丕说:“书记翩翩,致足乐也。”指的便是阮瑀。

这个男人出身名门望族,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本人也自视甚高,是建安七子中脾气最为固执的一人。

曹操当日看中他的名气,力邀他共图天下大事,岂料被他一口回绝。曹操不愿放弃人才,一邀再邀,而阮瑀也是一推再推。终于曹操不耐烦了,便想出了一个效仿古人的法子,当日晋文公请介子推下山未果,便放火烧山,以逼迫其就范。结果介子推誓死不从,背着老母烧死在山中。曹操大概料到阮瑀没有介子推的气魄,便放火将阮瑀所隐居的山林烧了个干净,这才将阮瑀引下山来。

既然是被逼迫的,阮瑀自然是心有不甘,他虽然跟随曹操,但总是心不在焉,没有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曹操看穿了阮瑀的小伎俩,存心想羞辱他一番。一日,曹操宴请大臣,席间他要求阮瑀加入乐工,为大家弹奏一曲。曹操本是想着借机羞辱阮瑀,让他以后不敢怠慢。岂料阮瑀没有推辞,盘膝弹奏一曲,借着曲子乘兴高歌,主题当然是歌颂曹操。所以,一曲弹罢,曹操喜上眉梢,从此重用阮瑀。

其实阮瑀曾跟随蔡邕学习琴艺,深得真传,所以,曹操的小小为难根本不在话下。在追随曹操以前,阮瑀也有过要报效朝廷的想法,只是社会黑暗,世道不公,让他不得不打消念头,转而隐居深山。如果不是曹操一把大火,这位才子或许只能在深山之中了却一生。

可以说,曹操对阮瑀有知遇之恩,但阮瑀不是一个热衷仕途之人。早日他看多了世间苦难,一直对官场心灰意冷,后来虽然追随曹操建功立业,但心中仍然在极度不安和渴望之间辗转。

阮瑀文笔极好,但凡他写的文章,别人就无法再增加一字或者再减少一字。为此曹操多次考验过阮瑀,他都顺利过关。最为精彩的一幕便是曹操需要一份公文,而当时阮瑀正在马背之上,但他却以马为案,提笔写好了公文,曹操接过一看,果然还是一字不用增加,一字不用减少。

作为文人,阮瑀的确是成功的。但作为士人,他却始终没能走出这条仕途之路。他这一生,灵魂似乎从未得到过安歇。阮瑀曾经写过一篇诗文,从中大抵可以看出这个男人挣扎的心迹。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这首诗属乐府题材,被北宋末期的学者郭茂倩收录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题目由古诗中“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一句引申而来。阮瑀借此诗描写了一个孤儿忍受继母虐待的故事。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叙述,他驾着马车奔驰在道路上,却在一处树林间听闻到隐隐的哭声,十分悲苦。作者下车查看,只见一个孩童坐在孤坟之旁哭泣。作者循声而问,孩童哭诉自己忍受虐待的经过,使得听者流泪,闻者伤心。最后视角再回到孩童生母的坟墓前,孤儿与母亲已经是天人两隔,更增添一份悲痛和无奈。

在阮瑀平静的文字表面下,跳动着他不安的内心,如同茫茫月夜下生长出的茂盛的青草,哪怕无人赏识也不会停止吐露生机。阮瑀不愿意过多涉入这个浑浊的世道,是因为他少年时看多了纷繁的人间悲苦,这些总是压得他郁郁寡欢,也理所当然地渗透进他的诗作之中。

阮瑀在仕途中小心翼翼,其实是很好理解的。任凭谁,也难以对最初的崎岖坎坷释怀。曹操身死之后,曹丕和曹植成为了两大对垒的选手,而置身事内的阮瑀再次放弃了主动权。

他万千哀婉地站在圈子外面,仰起他明净的眼眸看着这场毫无硝烟的战争燃起和结束。只是不管阮瑀如何不愿意涉足仕途,他和这个时代的故事都已经定格在了那个瞬间。世事的翻覆灼伤着他的理想,进不能继续仕途,退不能安守山林。上苍的这个黑色幽默,生生地将阮瑀涮了一把。这个男人本该属于文字和琴韵,却因为枭雄的一意孤行而出仕,直到最终,他自己才明白,这一切的过往皆是虚妄,最为清淡的岁月还是最初隐居山林的日子。

只是,太迟了,就算有可能再回到山林中,却早已不是原先的模样了。

名士纵酒亦纵情

痴到无望方为狂

二十几岁就英年早逝的唐代诗人王勃,天性狂傲不羁,少年意气风发之际,临江写下千古名作《滕王阁序》,自认为比“狂”的话,他已经天下无敌,甚至连孟尝、阮籍都不放在眼里,惊煞旁人。大概这就是几千年来狂士的通病,总以为世上再没有比自己更强的人。不过,别人或许对王勃的大言不惭略感不满,但如果换做是阮籍,即便他晚生几百年,听到了王氏少年的狂言,恐怕也不会在意,因为他的心要远比王氏宽广,他所为之心如刀绞的事情,也远比王勃来得深远。

阮籍喜好驾车四处游玩,他天生嗜酒如命,时常酒后驾车,虽然没有出过什么意外,却经常驱车到一半时跳下车,伏地痛哭,不为别的,只因为前方的路不好走,车已经过不去了。王勃为此而嘲笑他,“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因为他知道自己青春年少,即便穷途末路也不必如此伤心,然而他又怎能体会阮籍的痛心呢?

时光匆匆,人生路途坎坷艰辛,独自一人驱车在这路上行走,左右都是荆棘与猛兽,奔逃至前方却已无路可走,这种绝望绝非王氏这样的年轻人所能体会的。倘若王氏多活几年,大概也不会再有滕王阁前的豪言壮语。阮籍的悲伤与无望,也许是当时大部分士人的心情写照。魏晋交替之际,魏王曹芳被司马氏控制。士大夫阶层的名士面临的选择十分有限,要么跟着曹氏一同灭亡,要么跟司马氏合作。面对这两种选择,一些人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方式。阮籍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才士,少怀大志,奈何天下多变,有真才实学者少之又少,因而总是处于不得志的状态之中。尽管晋帝司马昭对他非常赏识,多次邀请他入朝,但阮籍对司马氏的印象极差,几次耍酒疯躲过司马昭的招揽。在阮籍看来,这样做大概既能保住自己的气节,也能避免一死。然而,同为名士、又是阮籍好友的嵇康却并不懂装糊涂,誓与司马氏相抗衡,最终沦落到死于非命的下场。

在权势的倾轧下,阮籍的内心远不及他的外表看来那样镇静自若。他的母亲死时,他本应忌酒忌荤,却去赴司马昭的宴席,下棋吃饭,喝得酩酊大醉。其实他并不是不痛苦,而是痛苦到一定程度,心已僵硬麻木。很多人认为,阮籍的偶像是老庄,所以他以此效仿庄子对生死的泰然。庄子在妻子死后,非但不悲伤,反而为他妻子脱离人世疾苦而感到高兴。不过阮籍并不高兴,否则也不会在下棋时迟疑,吃饭时只顾饮酒。或许因为承受了过多的忧愁和创伤,阮籍几乎是在乱世当中写下最多咏怀诗的人。他一生作诗百余首,流传不过九十余首,其中《咏怀》五言诗就有八十二首,后人一直把这些诗作为考证阮籍一生经历的依据。阮籍压抑下心中的痛,却把思卿、思家、思社稷的想法揉入诗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同阮籍所有的诗一样,这首诗是随感而作。千百年来,心思颇重的人向来喜好咏怀,无论借物借景,只要不痛快,随手拈来一片叶子,看着它有半点枯黄也会痛哭流涕,赋诗一首。阮籍的悲伤虽是内敛,但其细腻的心思却一点也不比那些多愁善感的人少,因此见到午夜苍凉,如何能不悲而写诗呢?

诗的开头说那时正是午夜,他躺卧很久都睡不着,便起身来到窗边对月抚琴。月光洒在床帷之上,斑影绰绰,清风徐来,掀起了他的衣襟。在这般清寂的夜晚,野外偶尔传来孤鸿鸣叫、倦鸟啼吟,阮籍突然为它们的凄鸣感到痛心。自己孤身在外徘徊也就罢了,鸟儿们也同样于空中徘徊,找不到自己的那片林子,原来,大家都是这样形单影只。南朝宋的诗人颜延之是个喜欢考证的人,他说阮籍总是写悲情诗,原因在于晋文帝在位时世人多虑祸患。阮籍忧谗惧祸,才躲进竹林深处,独自伤心苦闷。晋君向来多猜忌,大概是曹魏留下的后遗症,是以当时的名士即便有报国之心,却仍惧怕入朝为官。颜延之对阮籍的这番推测不无道理。不少后人认为阮籍的咏怀诗大多过于隐晦,有时根本看不懂阮才子究竟要表达什么,可身处于令人惧怕和幻灭的时代,又有多少人敢于直言自己的痛苦和不满呢?

阮籍并不是没有想过完全放下,彻底远离尘嚣,求仙问道。他喜欢采药炼丹,希望借由仙丹来飞升,却也知希望极其渺茫。“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踌躇。”(《咏怀》其四十一)诗中已经表明,他曾奢望去当个逍遥神仙,可是天人之路又遥不可及,怎么办?他只能放弃服用莫名其妙的药,用饮酒和投入山林来逃避现实。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

这首诗的前两句即引出古代的一个典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话的意思便是桃李虽不能言语,其开花之后的嫣然妩媚,结果之后的香甜美味,仍是人们心中的最爱,去欣赏和采摘它们的人自然会在树下踏出一条蹊径。阮籍的庭院里种了许多桃李树木,他每天看其花开花落,结出美好的果实。不过,秋风吹过,枝叶便凋零了,往日再清拔的树木也成了枯木衰草,左右顿生荆棘的残叶。

花开花落本是万物的生长规则,年复一年,岁岁枯荣,可是在阮籍看来,却充满了惶惑与清冷之感。没有繁华就没有衰败,就像花开得茂盛、果结得琳琅,可秋风扫过仍不免要褪去衣装变得沉寂。

人生无常,胜败有时,朝不保夕的日子过得实在很不舒服,阮籍觉得能获得解脱的途径就只有驱车逃至山野,他为此甚至不惜与妻子亲人离散。可是,远离了桃李繁茂的庄园,就不会看到田野间的荣枯景象吗?天地有时,四时无惑,随着寒冬的到来,野草也会毫不犹豫地沉睡于泥土之中。

在这首诗的末尾,阮籍显得更加无奈了。偌大的天地间,唯独给他留下一幅“泪眼问花花不语”的景象。阮籍的诗如他的人一样,充满了幻灭感。他既不完全地抨击时政,为怀才不遇而不满,也不完全脱离俗世,求得飞升。他既不愿与世事同流合污,又不能真正地与现实划清界限寻觅归趣,所以在左右皆尴尬的局面下,变得绝望甚至痴狂,再从痴狂到达无望的幻灭。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矛盾重重,他在后人眼中才如此灵秀和充满谜团,后人从未放弃揣摩他的真实心思,最后连累得后人也变得痴痴迷迷,与阮籍同苦同悲。

宁做绝世奇人,不屈就俗世鬼

一个真正的乱世。这是余秋雨对魏晋的评价。

它曾孕育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遵循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在血雨腥风中开拓生存之路。等到英雄迟暮之后,被他们的伟力所掩盖和被压抑的各方社会力量猛然涌起,为自己争夺权力和地位。这便是曹魏与司马氏间斗争的最佳写照,政坛一改当年的壮志雄图,只剩下明争暗斗、投机取巧,权术、策反和谋害并行。

专制统治下的社会表面有序实则混乱,许多文人不幸地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文人与朝廷接壤到治国这一边界,历史上大多数治国政策都出于文官,武官则负责守护江山。也正因为如此,文人集团的出现使得政治斗争不断地复杂化,最后酿成极大的恶果,连累很多名士死于政治屠刀下。前朝的晁错,后世的王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在政治上,按理说,只要略微明智的文人,就该清楚要么胆怯变节,要么远离是非。身处乱世的阮籍,是名士当中把变节和远遁处理得比较均衡的,所以他有幸能对人生进行幻灭式的哲学思考,超然于世人之上。然而,他的好友嵇康却并没有那么“明智”和“幸运”。

阮籍与嵇康最初并不相识,后来经过七贤中最年长的山涛介绍,两人一见如故,颇有英雄相惜之感,于是成了竹林中形影不离的琴乐酒友。他们经常袒胸露背地在山亭里喝酒、弹琴、唱歌。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有“嵇琴阮啸”的传说。据闻阮籍的歌喉非常爽利浑圆,于山野间呼啸吟唱,余音久久不绝,加之嵇氏绝妙的琴艺,二人一弹一和,远近林鸟纷纷聚首而来,聆听妙音。此等情景大概只有在小说中才能看见。乐哉苑中游,周览无穷已。百卉吐芳华,崇台邈高跱。林木纷交错,玄池戏鲂鲤。轻丸毙翔禽,纤纶出鳣鲔。坐中发美赞,异气同音轨。临川献清酤,微歌发皓齿。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斯会岂不乐,恨无东野子。酒中念幽人,守故弥终始。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嵇康《酒会诗》

嵇康写这首诗应该是游玩过程中的灵感突发,情感基调既欣然又怅然。诗的前六句主写他的欣然,他身处百花林木交错的风景优美处,上有山峦浩渺,下有游鱼临渊,举头观望鸟翔,俯身可钓鲤鲫。容身于自然之中的嵇康,一边饮酒,一边操琴而歌,生活的惬意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然而就是在极致的欢愉当中,他的心情陡然失落,乐而忽悲。“斯会岂不乐,恨无东野子。”原来他在高兴的同时却突然思念起过去的朋友,感叹朋友“东野子”无缘再参加自己的音乐酒会。“东野子”是嵇康深深思念的人,他本名为阮侃,身居河内太守之职,与嵇康有着金兰之交,后来迁居东野。由于二人多年不见,所以嵇康才借“东野子”来指代他,以表自己的念旧之情。然而,思故人只是嵇康突然惆怅的一个诱因,他真正的悲伤皆由魏末朝政混乱而起。

对魏晋两股势力的角力,嵇康深恶痛绝,他常说自己决不能与这些俗人同流合污,因此他的言志诗大多都自表清白。晋文帝司马昭当政时期,对招揽嵇康可以说是尽心竭力,礼到人情到,可嵇康偏偏不吃这一套,断然拒绝了司马昭的好意,令对方丢尽颜面,因此竟成了司马昭的眼中钉、肉中刺,不除不快。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对于他的子民有着天生的控制欲,一旦脱离他的掌控,就决不能再让其存在下去。很显然,在与帝王的周旋间,嵇康没有任何优势,也没有阮籍佯装狂放的“障眼法”,终为守节而绝命。

也正因如此,很多后人都以这件事来衡量阮、嵇二人的人格,认为阮籍在气节上略逊一筹。艺术要有缺憾才能成就永恒,人要有缺点才能更显独特。嵇康的缺点与独特刚好是他的倔强与不屈服。其实他并不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抱负的人,只不过不屑给司马氏做事。为了躲避司马昭的纠缠,他甚至曾到洛阳郊外当个小小的打铁匠,同时研究一下玄学。

嵇康对玄学的崇敬已经到了中毒的地步,也嗜好炼药吃药,希望荣登仙籍,对儒家学派颇为不屑,这也是他远离仕途的原因。但当朋友吕安有难、被官府扣押时,他又去做了“状师”,为其据理力争,甚至大骂统治阶级的迂腐,公然高唱老庄论调,以“越明教而任自然”来反对儒家思想对天下百姓的人格钳制。这种举止无疑是在抚触司马氏的逆鳞。

既然决定远离是非,就不要再涉足其中,在这首《酒会诗》中,嵇康已经言明要笑傲山林,后来又何必投身官场的染缸自寻死路?

当统治者想要置人于死地的时候,即便一个人有天大的背景也无用。因为藐视圣人经典,危害江山社稷的罪名,司马昭对嵇康更加忌讳。在钟会的谗言围攻下,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死。嵇康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人物,尊奉他的人不在少数。偌大刑场上,三千太学学子匍匐跪地拜嵇康为师,向朝廷请命,希望朝廷放嵇康一马。这样一个比皇帝还有号召力的人,司马昭如何能不嫉恨,誓言非要嵇大才子的命不可。直面死亡,嵇康非但不惧,甚至在刑场上从容潇洒地笑了,向人要来一张琴,面对万千的送行者,起手抬袖按下琴弦,奏出一曲《广陵散》。《广陵散》本非嵇康所作。广陵原是扬州的古称,可见它的曲调应源于江东一代,是早在秦代就已有的古乐调。《广陵散》的曲谱在人们手中辗转来去,经历数百年轮回,到了嵇康那里已经不再完美,远古的灵气大抵也消损不少。嵇康选择在赴死前弹奏,也许是相中了《广陵散》前曲幽咽、黯然销魂,后曲空明有力、海阔天空的特点。该曲的前调后调转折如同灵魂的阴阳两面,迥异非常,彼此相生相克。亦如嵇康的诗和他的人一样,一生曲折,有悲也有喜,有对世事的不能谅解,也有对人生的参透和淡然。

从容就死,嵇康仍不假他人之手,选择自我结束这段悲哀却也有趣的一生。他推开琴台,借侩子手中的刀引首就戮。至此,他倾尽生命之力弹奏的《广陵散》成了绝韵,如同“遥远的绝响”,永世不能再闻。曲如人一般,从容而来,从容而去,宁做绝世奇人,不屈就俗世鬼。

大多时候,怜惜嵇康的人宁愿他选择追求玄道,炼药求仙,也不想看到他绝命刑场。可偏偏绝命的一刻,成就了他的永恒。

佳人遗世才独立,恐怕嵇康亦是这样。

酒醉浇得梦一场

“酒德”素来是中国饮食起居该遵守的德行之一,所以儒家提倡戒酒或节饮的酒德,不过饮酒这样的雅事如果被废除了,反而是对酒文化的伤害。其实人们只要量力而饮,不作伤身的强饮,喝点小酒也是人生乐事一件。

可是历史上喜好牛饮或者嗜酒如命的人实在太多了。先秦宫廷王室常有人借酒闹事,魏晋有一大批文人名士以酒麻痹人生。好酒的人简直是此起彼伏,一代胜过一代,唐代李白更是被封为酒中诗仙。不过真正对“酒德”的形成有贡献的贪杯者,大概唯有刘伶一人了。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长得比较丑,个子又矮,平时沉默寡言,唯见酒才亲热。魏晋时期士人多喜好山野生活,刘伶等七人经常在一块儿喝酒、吟诗作文,其他人借酒消愁的成分居多,真正在喝酒方面颇有心得的只有刘伶一人。一次刘伶酒醉,于半梦半醒之中写下一篇二百余字的《酒德颂》,本作自赏之用,不成想写成了亘古妙文,把喝酒升华到了一种玄奥的境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世上的事就是这样巧妙。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馀;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踑踞,枕麹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刘伶《酒德颂》

该篇颂里出现的主人公是位德行高尚的老先生,也可以说就是刘伶本人。在文章的起始处,老先生便称自己喝酒喝到一种超凡的境界。他可以把天地开辟当作一天,把万年当作须臾之间,把日月当作门窗,把天地八荒当作庭道;行走无一定轨迹,居住无一定房屋。他还能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放纵心意,随遇而安。到此等程度,该算得上是非常逍遥的人了。

老先生究竟是不是刘伶的自喻,看刘伶平时的作为就能知道。大概是喝完酒之后忘乎所以的原因,他常自诩能遨游天地。平时他以酒傍身,因为沉湎于酒精的刺激曾让他的老婆担心至极。《世说新语》里有一则轶闻,一次刘伶喝酒喝到酒精中毒,浑身抽搐,让妻子快把酒拿来,否则便要一头撞死。妻子见状号哭一通,把酒统统砸了,声泪俱下地劝他:“夫君,你酒喝得太多了,这不是养生之道,把它戒了吧!”刘伶眼珠一转,点头说:“好,可是靠我自己是戒不了的,你把酒肉拿到神那里祭祀,我对神明发誓,让他老人家帮我戒了。”妻子信以为真,立刻把酒肉放到神台上。刘伶趁着妻子不在,对神台上的神明说:“我刘伶天生就是为了喝酒而活,喝一斛酒得用五斗酒来解,注定是与酒脱不了干系,妇人之言您绝对不可以听信的。”于是拿着酒肉一路小跑找朋友对饮去了。

对于酒完全没有抗拒力的刘伶,喝酒之后毫无约束。他曾因喝酒喝得太多,为了散热而脱光衣服,大字型躺在自家屋子里。一次客人进屋找他,发现他什么都没穿,便讽刺他放纵。刘伶笑嘻嘻地说:“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内是我的衣裤,你们为什么要钻进我的裤子里?”客人顿时无言,尴尬地离开了。这样一个毫无礼仪的醉鬼,却能于玩世不恭中显现了他的灵机。几乎可以肯定地说,《酒德颂》里的老先生必是刘伶无疑。刘伶虽然好酒到了放荡不羁的程度,可是依然很有骨气。《酒德颂》的第二段写道:“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由于他行为乖张,很多人时常在人前折损他,刘伶便反唇相讥,激动时还跳起来敛袖绾襟,张目怒视,咬牙切齿予以反驳。礼仪法度又算得了什么,真正的是非自有公道人心去判定。

骂够之后,刘伶仍然继续衔杯痛饮,枕着酒槽睡觉,无忧无虑,其乐陶陶。困了便睡,醒了便饮,什么四时寒暑、声色货利,都像脚下随波逐流的“江汉之载浮萍”,都如“蜾蠃之与螟蛉”,渺小得不值一提。全颂洋洋洒洒,尽是刘伶的不羁风度。

刘伶同阮籍和嵇康一样,崇老庄,好玄学,却更有点任性胡为的格调,学识不足限制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并不等于他的精神也受到外物的牵制。他嗜酒,为了酒不惜干骗酒骗肉的滑稽事,不过他却并没有因此郁郁寡欢,反而聪敏有趣。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人吵架,对方生气地要揍他,刘伶却一本正经地说:“像我这样鸡肋般的排骨身材,哪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任谁听了这话都要哭笑不得,那人怎么可能还有心情揍刘伶呢?刘伶在饮酒方面已达到可驭万物的境界,忘却生死,忘却荣辱,他在文才上或可永世不能企及阮、嵇二人,但他的洒然中见可爱,是谁也到不了的境界。他饮酒赋颂,为中国的酒文化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他本人到底是有酒德还是无酒德实叫人说不清楚。他不顾体统,该是无德,可又参透了喝酒的最高境界,将世间一切抛诸脑后,无为无我,早已臻至神圣,状似德行绝佳。

其实,真正的酒德在饮者的心中,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规定,这不正是酒被赋予逍遥和自由含义的本质所在吗?像是电影《红高粱》中,在一片赤黄、黝黑的背景下,酒如甘泉般积渐出来,冲刷出最淳朴和真实的乡土人情。酒德,该是源自人心的沉沦抑或看破吧。

相知未必相容

俞伯牙与钟子期相会于林间,因琴乐而结缘,互为知音,是以当钟子期离开人世的时候,伯牙不惜断弦永绝音乐,以慰藉朋友的灵魂。古人常以为: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人生一世,能得一知己甚至比得到江山更加快意。

司马氏在与曹魏斗争时,对文人名士所采取的高压政策令很多人活得如履薄冰,甚至连交友都要慎之又慎,以免被陷入不义甚至死亡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能得知心人的机遇并不多,所以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等人的相识,完全因志趣相投,同气相求,对彼此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不过也并非完全没有芥蒂,他们在出仕的问题上就起过极大的争端。在竹林七贤里,先一步选择做官的便是山涛。

山涛博学多才,性格宽厚,众人中数他年龄最长,对于世事的看法自然成熟,行事圆通。所以当司马氏几次三番要他入仕之后,山涛选择了服从。他深知司马氏对嵇康又爱又恨,也先一步料到如果嵇康再倔下去,一定会被司马昭想办法除掉。于是他亲自上门求嵇康,甚至主动向司马昭举荐。不料嵇康却因此恼羞成怒,决然地写了一封“断交书”,这便是后世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字巨源),字里行间不乏类似“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伤人字眼。

一纸白书,十数年友情就此断绝,山涛的痛心非言语能说尽,嵇康本人也并不是不痛苦,只是他选择把这段友谊藏在内心的角落。所以,当嵇康真的赴死时,他还是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山涛抚养。嵇康这么做的原因其实显而易见,君子之间因志趣不同而断绝往来,但嵇康仍然尊重山涛的选择,而托孤给后者是因为他知道,只有山涛这样的性情才能在黑暗混沌的时代生存下来,阮籍懒散、刘伶随性、向秀无为,他们的性格根本不容于市,当然不是托孤的好选择。

嵇康虽然性格毫无拘束,但对友情的羁绊仍是舍不下、放不开。山涛似乎也能够体会这位曾经好友的一片苦心,嵇康临死之前托孤的行为说明他对自己信任如一,并想借托付子女的举动来表达他对山涛最深切的歉意。当山涛见到嵇康的幼子嵇绍时老泪纵横,果然在二十年后荐举嵇绍为秘书丞。

当然,为嵇康之死痛心疾首的不只是山涛,向秀犹有过之。向秀,字子期,是七贤中与嵇康私下往来最密切的人。嵇康为吕安辩护而被陷害至死,向秀是二人最近的密友,听闻此噩耗顿时感到悲愤交加,对未来的人生旅程更加绝望。

自嵇、吕二人过世之后,司马氏坐拥天下,向秀深感难以自保,他不像嵇康那样崇拜黄老,对正统儒学完全否定,而是更倾向寻求二者的平衡,所以不久之后,他为了活下来只有屈就自己做了司马氏的臣子。一次,他路过嵇康和吕安的旧居,望着故人茅庐在夕阳下清冷的影子,耳边偶尔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凄切笛声,顿时悲从中来,老泪纵横,回到家中写下了怀念旧人的《思旧赋》,字字情真意切,句句形如泣血。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馀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向秀《思旧赋》

此赋每每被人吟出,总令人忍不住想起楚辞,想起《离骚》。在唯美的言语和华丽的比喻下面,隐藏的是向秀最深沉的悲。

赋的前四句便交代他路过嵇、吕旧居前的缘由,那天傍晚,他离开了阴沉沉的府衙,行走间看着茫茫的山野和徐徐的河流从眼前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