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谈养生延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2:17:26

点击下载

作者:张问渠,张昱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老中医谈养生延寿

名老中医谈养生延寿试读:

前言

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从古至今,人类探索延长寿命、抗衰防老的不懈努力,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在数千年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谈养生之道的内容是历代医家都乐于表现的主题,并经过不断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中医保健养生、延缓衰老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中医名家中,有许多善于养生而长寿高龄者。他们感悟于前贤养生思想之真谛,吸取传统养生方法之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学有关养生、长寿的理论和实践,形成各自独特的、亲自实践并伴随一生的养生长寿法宝。它们既具有共性,又各具千秋,表现出中医养生学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十分珍贵。有鉴于此,我们收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20多位著名中医,如孔伯华、施今墨、郭士魁、赵锡武、魏长春、董建华、陈可冀、颜德馨、何任等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经验和体会;介绍了中医延缓衰老的理论、性生活与延缓衰老、饮茶与延缓衰老、清代宫廷医案中有关中药延缓衰老的记载,以及延缓衰老的常用方药、食疗和保健功法。这无论对于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的传承,还是对于大众健康长寿知识的普及都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以下特色:一是既专业化,又通俗化。名老中医的经验和体会多以医话随笔的形式编写,且各自单独成篇,文笔朴实自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二是既有普及,又有提高。本书的内容既照顾到一般普通读者,使其了解和掌握延缓衰老的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又有延缓衰老的新理论、新方法,为医药专业人员提供信息资料,有很强的实用性。三是养生与防病、治病相结合,本书内容不仅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合理地进行养生保健,而且对于衰老过程中的一些虚损性疾病也有很强的临床指导价值。

本书部分内容承蒙香港中文大学熊坚荣先生和黄惠玲女士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诚望读者不吝赐教。张问渠 张昱第一章 名老中医养生保健经验一、孔伯华:阴平阳秘,长寿之道

孔伯华先生知识渊博,医术精湛,品德高尚,业精于勤,寻求古训,博采众方,疗效卓越,德高望重,解放前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我曾与孔老先生之孙孔令翔教授同道,经常磋商养生之道,并得到孔老先生家传养生延寿之道,今扼要归纳如下。

孔老认为人体之阴阳消长自然生机而论,倘能顺时自保,阴阳保持平衡。正如内经所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孔老又认为如果人能顺时自保,也能达到延寿。“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使真阴真阳充实无伤,则阴阳平衡,气血协调,已固荣守,脏腑安和,阴气固守于内以养精,阳气致密于外以养神,内外皆养,精神以安。

孔老认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修心养神,达到阴阳平衡,也是养生延寿方法之一。如饮食不节,起居失常,逆于生乐,醉心入房,欲竭其精,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违逆时序,自戕其根,如斯则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五脏内伤,故人易夭折。

孔老认为老年人应持满养精固肾,如不知持满养精,不知克制心神,一味损耗真阴,阴虚阳亢;人生主阴之脏为肾,与肾同源之脏是肝,肾肝均寄有相火,其系上属于心,君火一动,相火随之,相火动则肝肾之阴即伤,阴虚阳亢,凡此势必皆足以造成阳常有余,阴不足,亦导致老年人衰老,不可不知。综上所述老年人应保存阴液、保肾固本,才能阴阳平衡,达到延寿的目的。(张问渠整理)二、施今墨:延缓衰老,防老强身

施今墨是北京著名的四大名医之一,曾为孙文、冯玉祥、杨虎城出诊。解放前曾创办国医学院,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解放后,先后担任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中医顾问等。施老临床擅长治内、妇科疾病,尤其擅长于呼吸病、脾胃病、糖尿病,特别对亚健康和早衰的防治有独到之处,今将其对老年人延缓衰老的方法做一扼要介绍。

施老认为抗老返青,必须采取如农业追肥的方式补养自身,新生的机能主要在补固精气、保护脏腑。只要精气不散,脏腑不损,天年未尽,便无死理。即使生机已尽,也可无病而逝。

施老根据毕生的临床经验和临床所得创制了用于防治衰老的秘方——益肾强身丸(抗老延年丸)和防衰益寿丸,并在1959年全国政协大会上,将其献给国家。20世纪80年代,由国家批准北京同仁堂独家生产。北京同仁堂将此药称之为“御品”,深受国内外中老年人欢迎。

施老“御品”有79味珍贵药材,基本上涵盖了宫廷医学中所收载的清宫寿桃丸、清宫八仙糕、固本仙方、长春益寿丹、五芝地仙金髓丹等诸多益寿防衰名方的主要药物。

本方的特点为精、气、神、血、脏、腑同补。古人谓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本方加入补血之品,盖以气、神为阳,精、血为阴,配备平衡,方免偏胜。人之阴阳,如环无端,平衡则相抱相守,不平衡则渐离渐远,离远脱环则散矣。故常服此药,能令人精气不散,不言神而神在其中矣。施老要求补固神气精血药方与保护脏腑药方结合应用,分早、晚服用,如此则更易互相发生效力,令人精气不散,脏腑不损,而臻天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上古天真论”对衰老现象的表述认为,衰老多发生于“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以后,且与肾气的充沛与虚衰有关。故施老强调此类方药应该在人生四十岁以后,最迟不过五十岁,即须开始服食,服满一年,除遇感冒、寒热及患有相应疾病或饮食过饱、疲劳过度等情况下停用之外,一般平日不宜间断。“御品”服用方法独特,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节律和早晚不同的需要,早服益肾强身丸,补气养血,充沛一天的精力;晚服防衰益寿丸,培本固元,调理脏腑。两药配合使用,相得益彰。

施老认为延缓衰老重在补固精血,药方组成具“补固精血神气”和“保护脏腑”功能,他认为精、气、神、血的充沛,脏腑功能的健全,经络血脉的畅通是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御品”方剂组成主要以补血固精为重点,与历代服食温热峻补者迥异。如方中用鹿角胶、龟板、阿胶、生熟地、当归、白芍、山萸肉、山药、旱莲草、女贞子、菟丝子、枸杞子、沙苑子、五味子、胡桃肉、柏子仁、莲子、龙眼肉、何首乌、桑椹子、葡萄干、黄精、丹参、玉竹、冬虫夏草、海参、燕窝、鱼肚、淡菜、松子仁、黑大豆、紫河车、麦冬、乌梅、诃子、丹参、三七、黑芝麻、天冬、北沙参、芡实、柏叶、大枣等,或以滋肾填精,或以补肝养血,或以精血双补,或以涩精固肾,或以清心养阴,或以敛肺生津,或以润燥补液,或以化瘀生新,其中包括了40余味药物,无不与补固精血的功能有关。其药的数量比重,远远大于温阳药、益气药、理气药和清热药,可见延缓衰老的重点在于“治形”,治形又当以补血固精气为先。施老抗老强身的立方大旨,是基于张景岳真阴论和治形论的精髓内容。所谓“善养生者无不先养此形”;“形以阴言,实惟精血二字”。“精血即形,形即精血”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景岳全书》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施老深谙药物性能的配伍技巧。在养生治形、抗老强身丸剂方面,配伍大致为:动药属阳,静药属阴,动静相济,水火交通。诸方中,动药如人参、黄芪、茯苓、白术、菖蒲、远志、丹参、三七、当归、苁蓉、巴戟天、补骨脂、肉桂、淫羊藿、虎骨、柴胡、枳实、砂仁、陈皮、沉香等,其作用不外乎益气健脾,通络化瘀,强心安神,补肾温阳,理气解郁。其药味数量与药物重量虽不及诸静柔药物,但其功能不可小觑。这些药物的加入对促进诸药之消化吸收、分布排泄等有益。从中医理论分析,则寓“阴阳互根”,“补阳以配阴,补阴以配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基础。

寒温合化,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阴盛者十之一二,阳盛者十之八九,而阳亡太盛者,不独当补阴,并宜清火以保其阴。”(《慎疾刍言》)在持久服食延缓衰老药物时,应当注意其温燥助火伤阴的弊端。除了以甘寒清补为主以外,还必须适量使用清热药,故施老在“御品”方中用黄连、黄芩、黄柏、菊花(叶、茎、根)、柏叶等,有制约甘温、甘寒药物滋腻呆滞偏性的作用。另外,长期应用寒药又易伤脾胃,故方中用了砂仁、陈皮、荜澄茄、枳实、枳壳、沉香、柴胡等温燥药物,理气和胃,以制寒凉药物之偏性。

心肾独重,施老在制备保护脏腑药方时提出,方内培补五脏之药独多,因五脏为人身先后天之根本,损坏不易修整,健全乃可延年。五脏药中,心(脑)肾独重,取其水火既济,清脏之药次之,诸腑药以消化系统为主,消化系统以通为补。故用药补中有制,制约之药不过防其侮胜耳,故该药方中,补心强心药有17种,补肾固肾药有近20味,占全方药(58味)的一半以上。

施老制方大多有文献基础,常以先贤有效方药加减出入,组合而成,如抗老强身的“保护脏腑正方”,即由左归丸、人参养荣汤、七宝美髯丹、还少丹、大补元煎、柏子养心丸、二至丸、三黄丸、四逆散等损益化裁,集补肾益精、气血双补、养心安神、补血和肝、健脾益气诸法于一体,而又佐以清热泻火、理气活血等制药之法,体现了他“复方多法”制剂的特色。

施老又根据“药食同源”理论和“食养食治”传统养老特色,在诸方中应用了不少食物药,如桑椹子、黑大豆、芡实、葡萄干、山药、龙眼肉、乌梅、莲子、燕窝、鱼肚、海参、淡菜、松子仁、胡桃肉等。其性质平和,易于消化吸收,且无刚燥滋腻之偏性,容易为病人服用,适宜于持久防老强身保健之用。

施老在组方中充分体现特色的药对,如丹参、三七、琥珀之治心,白及、诃子治肺与大肠,枳实、白术之治脾胃,鹿角胶、龟板胶、阿胶之补肾养血;何首乌、沙苑子之补益肝肾,人参(党参、太子参)、远志、菖蒲之强心益心,荜澄茄、沉香之芳香开胃,玉竹之养肺强心,冬虫夏草之补肺益肾,海参之益精等。

另外,诸方中又有用各种养老单验方的例子,如补固神精血方内含漆树叶,出于《后汉书·华佗传》;菊花、叶、根、茎同用,出于《玉函方》,见诸本草;柏叶“轻身延年”,出自《神农本草经》等,诸如此类,说明施老诸方系融合了传统方药、民间验方和个人经验,又根据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御品”经过施老自服和身边老朋友的试用,证明可以明显提高中老年人群的体质,延缓衰老的发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御品”对血环核苷酸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以明显增加微血管血流速度,加强微血管的运动性和清晰度,在一定程度上减低微动脉的阻力,从根本上输送人体失衡的营养代谢,增强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左心室收缩功能、输送血液及纠正缺氧状态,有抗疲劳、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作用,能调节内分泌功能,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改善肾功能。此外,还有调节消化机能、增强性机能等多方面的作用。

根据自由基现代生物医学理论,发现“御品”含有抗氧化成分,能降低基因突变的危害,调节骨髓,蛋白质,并促进造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早衰和亚健康的防治有多种方式,首先是精神调节;其次是体育锻炼调节;第三是药物调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一种或几种调节方式,目的只有一个,保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张问渠摘录)三、赵锡武:补心气,培益肝肾

我跟随著名老中医赵锡武教授几十年,学习与整理临床经验受益匪浅,赵老谈及延缓衰老的独特见解,根据老年人特征,精辟地提出平素应多用补心气的中药,或多服培益肝肾的中药,平衡阴阳,调节脏腑,遂致阴平阳秘,精神内守,达到长寿健康。(一)补心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诸血者,皆属于心。”《灵枢·经水》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又及《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脉实血实,脉虚血虚。”说明了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心主血、主脉,为阳中之太阳,心为一身主宰。人之老年,若心气不足,不能温煦阳气,推动血脉,故血行不畅,则血脉不充;人之老年,若心气不足,往往出现心悸气短,疲乏倦怠,懒言少语,精神萎靡等症状;甚则心跳不匀,乃老年人心脏功能不足,起搏衰退,可发展为心功能衰竭,宜采用补心气之品,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素问·玉机真藏论》记载:“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至肾而死。”“五脏相能,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的胜。”进一步指出心气不足,则五脏六腑之精不足。反之,心气充足,心血所濡,血脉畅通,脏腑旺盛,人体健康。由此可见,当心有病或不足时,可损及他脏,其他脏有病,亦会影响心。所以赵老提出对老年人在未出现器质性病变时,以补心气为宗旨。方用生脉饮,《内外伤辨惑论》加柏子仁、酸枣仁、元胡、瓜蒌之品。方中人参补益心气,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益气敛阴,三药配合,一补一清一敛。柏子仁、枣仁养心安神,使神得守,心不扰乱,气血运行疏通;元胡、瓜蒌具理气、豁痰、宽胸,疏通心阳、血脉功能。全方配合,相得益彰,使精、气、神得以充沛,达到阴平阳秘,健康长寿。(二)培益肝肾“八八”进入老年期,则齿发松、脱,逐步开始衰老,继则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健忘、失眠、阳痿、早泄,出现老化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藏精于肾”,“贤能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指出肾在人体中的主导作用。《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肝主筋,肝主疏泄,说明肝的疏通和排泄,使人体气血能够得到畅通,废物不致瘀阻而得以正常排泄。乙癸同源,相互为用,肾阴不足,龙雷之火失制,相火易炎,可见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故赵老又提出对老年人或亚健康人群,要从调理肝肾为佳,即培益肝肾,应常服地黄饮(《景岳全书》)加桑螵蛸、益智仁补益固涩肾中阳气,亦可减少老年人肾虚引起夜尿频数的痛苦症状。总之肝肾健壮,人体精力充沛,才能长寿健康。故补心气,培益肝肾实为延缓衰老之妙法。注:赵锡武系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原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医学会副会长。(张问渠整理)四、魏长春:保健防病,延缓衰老

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延缓衰老是老年人的心愿,现提出几点养生方法。(一)调理精、气、神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人体的根本是精、气、神,道家称之为“人身三宝”。清代医学家周学海说:“气有三,宗气、荣气、卫气也;精有四,精、血、津、液也;神有五,神、魂、魄、意、志也。”他把精气神分为十二纲,在《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中讲得十分透彻。因为一个人平时身体的强弱,病时疗效的快慢,都取决于精、气、神之充足与否,所以保养精、气、神是保健防病、延缓衰老的重要因素。凡体弱多病或慢性病久治无效,皆因这“三宝”有一种受伤之故,男女老人应该寡欲节制,以保精气神,男子不遗精,女子无带下崩漏,这是保精而精不病;五脏气血流通,不耗散、不淤滞,无胀闷、无瘕;这是保气而气不病;五脏皆有神,即周氏所谓“神、魂、魄、意、志归属于心、肝、肺、脾、肾。凡夜卧不宁,多梦失眠,最伤神”。保养之法,周氏提出“神之充也,欲其调;神之调也,欲其静。”这是从《素问·痹论》“静则藏神,躁则消亡”中悟得,极为重要。(二)摄生保健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饮食劳倦和过逸少动。概括地说就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人体阴阳平衡失调,因此防治疾病的根本方法就在于补偏救弊,按不同情况、不同体质、不同病症进行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魏老把防治总诀概括为“去其所体无,保其所固有”十个字。对老年人来说,凡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戾气、食积、痰饮、郁气、瘀血、虫类等皆为人体不应有的病邪,使人气血不足、机体衰老,必须及时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驱除。设法保养人体固有精、气、血、津,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进一步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说明人们未病前,必须通过防外邪侵袭,安内部正气的两个途径,有效地改变外界环境,积极消除对人体有害因素,注重气候变化,调整饮食,慎防感冒和内伤饮食,特别是老年人阳虚,素有痰饮咳嗽或体弱多病者,更应注意胸背部的保暖,不应过暖而致出汗、患感冒,长途行走汗出后切忌立即用冷水淋浴。更应随时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注意培育正气,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防病强身,保障健康。(三)动静结合,增强体质“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人体内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平衡,这是人体适应环境,不断更新,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动即运动与锻炼,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方法。早在《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就提出“去故就新”,积极主张“导引吐纳”保健强身。《素问·宣明五气》记载:“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指出“过逸少动”可以致病的见解。三国时代的华佗,从实践中发挥了劳逸适度、动静结合的观点,并对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其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同时还创造了类似保健体操的“五禽之戏”。由于华佗重视锻炼和运动,故《后汉书·华佗传》说其“年且百岁,犹有壮容。”所以缺少锻炼和运动,就会导致气滞血瘀,食停不化,即使长期服用具有丰富营养和补益的食物,也得不到吸收和运送,甚至起到相反作用,使人体质下降、衰老,容易患病。

总之,动和静、劳和逸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身动则气血通,心静则神藏志安,才能身体强壮,延缓衰老。(四)性情舒畅,精神愉快

中医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变化的影响,认为异常的情志变化都可引起和诱发疾病,《素问·口问》记载:“悲哀忧愁则心动,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师传》指出:“心忧惕思虑则伤神。”由此可见,凡情志抑郁,烦躁不安,患得患失,妄自奢求,多愁妄想,无端生憎,必寝食俱废,虚火内萌,气滞血瘀,阴液暗耗,形体羸瘦,正气受损,则易感邪患病,尤其老年人不可忽视。(五)养脾和胃

脾胃是人体运化吸收营养的重要脏器,食物是供给人体营养的来源,人体保健着重照顾脾胃,调摄饮食。如饥饱失常,就会引起肠胃紊乱,影响食物的吸收与输布。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载:“人以水谷为本。”《素问·痹论》又记载:“饮食自倍,肠胃及伤。”指出饮食要有节,不宜过饱过饥,大忌一见鲜美饮食,纵口大吃,影响下餐,妨害脾胃消化吸收。过饱的危害比饥饿更甚,因暂时饥饿,对气血流通无妨,久饥则内伤成病。若因过饱食滞,或多食高粱厚味,中焦阻塞,气血受阻,导致疾病发生或病情加重。正如《难经·十四难》所说:“损其脾胃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李东垣《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指出:“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乃伤,内伤脾胃,及伤其气,外感风寒,则伤其形。”尤其老年人养脾和胃,在保健防病、延缓衰老中十分重要。《裴子言医》说:“长年病与老年病人,主要在保全胃气,保全胃气在食不在药。”又谈到:“食伤人易知,药伤医多不识。”指出为了预防药伤之害,应以饮食代药善后为要。如由萝卜、橄榄组成的(王孟英)的青龙白虎汤,治肺热咳嗽、喉痹之症;由荸荠、海蜇组成的(王晋三)的雪羹汤治肝火上炎、目赤便秘。总而言之,利用食物的寒热偏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少服药、不服药,达到防病疗病、强身保健的目的。(六)保精护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既是生殖孕育功能的源泉,又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如果不知保养,如《证治要诀》所说:“色欲过度,下远虚惫,泄滑无禁。”《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精,以耗散其真。”指出不知护肾保精,导致面无华色,精神疲惫,四肢酸软,百病丛生,容易使人衰老。

综上所述,魏老认为诊治老年病,虽与一般人相同,但要切记老年人身体特征,保其原有精、气、神,勿使损伤,驱除身上不应有的废物,如痰饮、食积、风寒暑湿,平日饮食要定量,勿伤食,病见瘥要用清淡饮食调理,注意身体锻炼,保持平衡心理,保护肾精,才能达到延年益寿。注:魏长春系浙江著名老中医,原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张问渠摘录)五、郭士魁:滋补肾阴,活血化瘀

我于1964年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分配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同年底组织派遣我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与协作。此时院领导嘱咐要好好跟随著名老中医郭士魁学习。郭老每周五上午赴该院门诊,每次约中午1点多才下班,下午又去该院病房会诊。

郭老一生辛勤耕耘、业精于勤、孜孜不倦,教侮于人。郭老经常与我促膝谈心,传授经验,使我受益匪浅,亦是我启蒙老师,使我难以忘却。在跟随郭老学习之中,他谈及延缓衰老之验,提出应该注意情绪安定、生活规律、饮食清淡、不妄作劳,适当活动,可常服用滋补肝肾、活血通络之中药。

郭老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有阴阳之别。今世之人,工作繁忙,易于生气,气血瘀阻,血脉不畅,遂致肾阴不足,气滞血瘀。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藏精于肾”,肾为封藏之本,五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肾阴不足,相火上炎;肾阴不足,心火亢盛;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故滋补肾阴尤为关键。又及“志”,《内经》记载:“意之所存谓之志。”指出人的意志,即记忆与肾息息相关。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趋向衰退、老化,出现耳鸣、耳聋、头晕、健忘、阳痿甚则痴呆之兆,所以应滋补肾阴,调理气血。

综上所述,郭老提出老年人或亚健康人群应常服滋阴补肾、生精养肝的首乌延寿丹加丹参、川芎为要。首乌延寿丹为延缓衰老之妙方。丹参为气中之血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现代医学临床与实验研究证明它具有扩张冠脉、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血液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动脉硬化,通气血、疏血脉、祛斑功能。方与药组合,运用之妙,颇具匠心。注:郭士魁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张问渠整理)六、赵棻:中医养生保健的指导思想及方法

人从出生到壮年,再从衰老到死亡,是生命进展过程的必然规律。人无百年不敝之身,但在此百年中,仍应保持健康,防止早衰,故应该努力掌握养生之道。

近几十年来,关于养生保健和长寿问题,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在《内经》的摄生篇章中,即具有适应当时社会的保健方法,并提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等语,提示人们要注意保健。亚里士多德根据动物的寿命与其成熟年龄关系,推算人的寿命应该达到150多岁。国内外很多资料证明,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人活到百岁以上。现将中医学的养生保健,加以阐述,共臻寿域。(一)养生保健的指导思想

保持健康,在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而维护正气,尤为重要。这种预防为主的思想,《内经》中已有“不治已病,治未病”、“善治者,治皮毛……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以及用“小金丹”预防传染病的记载。并告诫人们善养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至于饮食卫生、劳作休息等方面,亦谆谆以“饮食有节,不妄作劳”为嘱。这都给后人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养生之道。

历代医家对养生保健多有阐发,如华佗的“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张从正的“贵流不贵滞”,都说明人体气血应当经常通畅,强调要进行体育锻炼,这就是养生保健中体现出的运动观点,生命的象征就是活动,没有活动,生命就停止了。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方法,比如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五禽戏”,作为一种医疗体育锻炼。他的学生吴普学了“五禽戏”,坚持锻炼,活了90多岁还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运动养生的观点是很可贵的。

中医学对防病治病都有一个基本的整体观念,它体现了机体内部的统一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内经》中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明人体内部机能都要取得平衡,这是健康的重要条件。如果“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内部各脏腑,都有各自的机能,也都有产生机能的物质基础,如肝气(功能)与肝血(物质),在生理活动中,应该保持动态平衡,肝血充足,则可涵养肝气,不使亢盛;肝气疏泄正常,则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脾胃消化吸收正常,亦有助于肝血的新生和充盈。假如肝气郁滞、横侮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职,肝血亦见亏虚,这就是脏腑功能平衡失调的表现,可见体内脏腑的动态平衡是很重要的。但体内环境的统一,不是消极的,而是在机体内部各脏腑新陈代谢的矛盾斗争中取得的。

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生长、发展、衰老和死亡,都随着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而变化,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同样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更替变化;一日之中,有昼暖、夜凉的不同;天气有风、霜、雨、雪的骤变。这些外在因素,渐变或突变,都会直接影响到机体内部各脏器的活动。机体为了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就须做出适应性的调节反应,如果不能适应,就会受外来因素侵害而致病。所以天热时,人体腠理与毛孔弛张,故而多汗;天冷时,腠理致密,故汗少而尿多。这都是机体做出适应性的调节反应。也说明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并取得统一性。

我们既然掌握了两个统一性的规律,就应该设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锻炼,加强体内的阴阳平衡,使之能更好地适应外在的变化。所以锻炼是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二)养生保健的方法

1.形体锻炼与养生保健的关系 人体气血,应经常通畅无碍,这是祛病延年的重要条件。形体锻炼,就是要达到气血流通的目的。锻炼的方法很多,体力劳动就是很好的方法。此外,在体育锻炼方面,有太极拳、跑步、游泳、打球等,可根据各人爱好去练。还可以结合日光浴、冷水浴等。锻炼场所,一般在室外空气清新之处为宜。

人是生物之一,劳动又是人之本能,所以人是贵动不贵静。如果终日养尊处优,不到大自然里去见风雨,这种“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所以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体力锻炼,才能使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有适应自然环境的本能,但又必须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如自然环境变化过于急剧,或过于炎热,或过于严寒,超过机体的最大耐受力和适应能力,就会发生病变,这一点应该注意。

此外,体力锻炼尚有两个问题应该明确。一是掌握一定的运动量;二是持之以恒。所谓一定的运动量,是指锻炼要恰如其分地适合机体需要及体力负担而言。体力锻炼,能促使人体气血流通、旺盛新陈代谢、调整体内各部分的机能,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假如运动量不够,就无法促进气血周流,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假如运动量太过,机体一时适应不了,原先相对平衡的生理关系被打乱,反而导致疾病的产生。所以掌握运动量,要因人而定。如患神经衰弱又壮年的,运动量可增大,并无妨碍;如年老体弱、患冠心病的,只可掌握一定的运动量,如果超过心脏负担,反而有害。一般来说,初练时,运动量要逐渐增大,到适合需要的程度为止,太过与不及,均非所宜。实践证明,每次运动在15分钟左右,呼吸加快而不感憋闷,脉搏加快而不超过每分钟120次,并以周身微似汗出为佳(冬季例外),运动后疲劳容易消除,精神饱满,身体轻松,睡眠、饮食、大小便均正常,这就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可见体力锻炼,不是专为肌肉发达,而是以调整气血为主,气血调和,百病不生。

所谓持之以恒,是指锻炼要长期坚持下去。如短期内不见功效,不应灰心丧气;也不应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也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更不可一时激动、鲁莽锻炼。这些都不能收效,必须持久锻炼,坚持不懈,才能得到益处。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黎明是人体阳气初升之时,生机活泼,此时作体力锻炼,收效更大。当然,在其他时间亦可锻炼,锻炼总是对身体有益的。

2.精神因素与养生保健关系 形体与精神要统一,中医叫做“形神合一”。所谓形,是指整个机体;所谓神,是指精神意识、思维,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是物质基础,神是功能作用,神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没有神的形体,便没有生命。形体强壮,必须精神饱满,生理活动正常;精神健旺,亦能促进形体健康。从这个辩证观点来说,保健不仅要重视形体,还应重视精神因素的作用。现在流传的“气功”,便是古代调息养神的一种方法。使人有意识地进行调养精神,使心神宁静,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在心神的统一下取得协调,达到维护机体健康的目的。《内经》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示调息养神的好处,故气功疗法可以健身治病,即是此意。

我们知道,维护心神不是只靠关在室内去调养,还要注意外界事物对精神刺激的影响。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事相处,耳目所触,都要反映到大脑皮层里,影响精神。不同世界观的人,对社会事物的反应、看法是不同的,其对精神情绪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没有树立正确世界观的人,他的思想狭窄,没有远大的理想,处处以个人利益为重,遇事患得患失,碰到困难,便消极悲观。这种人常因所愿不遂,易致忧郁成疾。《内经》说:“悲哀悲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就是中医所谓“内伤七情”所致之病。我们应该真正做到心旷神怡,从而促进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与协调,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关于精神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现在已为不少医学实践所证明,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病,甚至肿瘤的发生,都与精神调理失常有关。因此说,正确地调理精神,乃是养生保健中重要的一环。(三)食物药物与养生保健的关系

人赖饮食以生,但老、幼、病、弱需要不同,这是人所共知的。人在生长发育或重体力劳动情况下,应适当地补充营养物质,以供给身体物质的消耗。若在病中,如肺结核、慢性肝炎等,应适当补充营养,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促使疾病早愈。所谓适当,就是避免漫无限制的过量摄取,使机体消耗不了,积存体内,反而酿成疾病。《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即是此意。

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主张低脂饮食。对患糖尿病的人,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取,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要防止产生另一种倾向,如应食低脂饮食的人,未全面理解低脂的意义,却视脂如虎,一点油的东西或一块肉,都不敢入口,时间一久,血脂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头昏眼花,浑身无力,体质更加虚弱。这是只看到脂肪有害的一面,没有看到一定量的脂肪在新陈代谢中需要的一面。从高脂血症、冠心病的角度来说,尽量少吃脂肪,尤其动物脂肪,这是对的。但是人是一个整体,机体中其他器官,在新陈代谢中却需要一定量的脂肪,如果绝对禁止,势必影响其他器官的需要,造成整体的新陈代谢失常,反而使高脂血症、冠心病更受影响。因为高脂血症也属于新陈代谢失常的疾病,故不可把“低脂”和“绝对禁止脂肪”混淆起来。这就是整体观念在保健中的意义。

任何一种食物,对人都有利和弊的两种作用。如肉类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脂肪,假使单纯或过量摄取,均非所宜。《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古代医家张子和说:“五味贵和,不可偏胜。”都主张食物要多样化,这样既可满足体内所需的营养,又可达到以此之利、补彼之弊的目的。

药物本用以治病,其用以强身者,也必须确有需要,然后用之。如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等,对虚寒之体,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认为是补养剂,不针对需要,任意滥用。滥用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如人参、鹿茸是温补药,对阴虚之体,却不适宜;生地、白木耳是滋阴药,对阳虚之体,亦非所宜。纵使是阳虚,也不能长期用鹿茸、肉桂等温补药;阴虚者,也不可常服麦冬、生地、玄参等滋润药,因为用药过量,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内经》说:“气增而久,夭之田也。”所以不能认为补药吃得越多越好。其他治病药,也应适可而止。更不应该把强身希望寄托在吃补药之上。古代医家张子和说:“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因为人体对饮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才是真正得补,一味地靠药物保健是不行的。(四)节制性欲与养生保健关系

中医学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较精华的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精),五脏六腑得精血的濡养才能产生活力(气),活动力旺盛才能表露出饱满的精神和各种生命的征象(神)。有精才有气,有气才有神,故精血应加珍惜,勿使过于亏耗,致伤元气。性生活是人类生殖的本能,也同饮食一样,属于正常的生理活动。但中医认为性欲无制,精血亏损太过,会造成身体虚损,病变百出。《养生医药浅说》指出:“未成年即为婚……戕伐元阳……致使精衰、气弱、神散,而其结果则精滑、阳痿、虚痨,其乏嗣者居多,是又不仅促其寿命而已……。”以上说明了不节制性欲的危害性,尤其年过四五十者,精血少、肾气衰,更应注意节欲。实践证明,凡能节制性欲者,多能长寿。

综上所述,中医对养生保健的认识,有它独特的、完整的理论。这些理论,大部分是健康的、唯物的,具有普遍现实性,能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其方法是多样化和行之有效的,如太极拳、气功、体操等,这些方法都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和特色,尤其所提倡的饮食生活方式,特别适合我国人民的习惯与要求,因此值得进一步去继承发扬。(五)我的养生保健

中医学关于长寿保健的重要精神,一是精神内守;一是阴平阳秘。人体的精气能安守于内,就能抵御外邪,不易生病;身体内的阴阳能取得平衡,便是健康,这些都是重视内在因素的结果。也告诉人们,不要轻易撞伤内在的体力(中医称为元气),体力一伤,就像树木的根受了损害,欲使枝叶茂盛,则是很难的。所以养生保健不从自身探讨,是不切合实际的。人有男女老少之别、生活习惯的差异,只有从个体出发,制订出适合于自己身体的养生保健方法,才能立竿见影。

我年幼时,身体十分孱弱多病,又厌食,长期营养不良。弱冠以后,依然体瘦如柴,弱不禁风,幸遇名师学医,才识养生保健方法,如果不是这样,恐怕早已活不到今天了。针对我的体质归纳起来,有异于人的,约有三项,即卫阳不足、脾胃虚弱、体质欠佳。当时已届青壮年,但无壮貌,不能天天信赖服药,只有注意摄养,以求强壮。如我的卫阳不足,比别人怕冷,易于感冒,我只有注意气候冷暖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无论走到哪里,宁可穿这一件衣服,热则脱下,冷则穿上,虽为小事,但做起来亦很麻烦,我就不怕麻烦,30多年来,经过这样的防护,只偶尔感冒一二次。不要以为感冒是小病,感冒少了,人就逐渐强壮起来。我脾胃虚弱、经常腹泻,俗话说“病从口入”,应该注意饮食卫生,饮食要多样化,我从不挑剔食物,无偏食,也从不过量,哪怕很喜欢吃的食品,亦不敢暴饮暴食。营养品总是每天吃一点,细水长流。吃饭总掌握“七分饱”,但又考虑食量太少,会导致营养不良,则在三餐之间,增加一些点心。我最喜欢吃红枣、莲子、芡实、核桃。或单独吃,或兼取数样炖而食之,亦可煮粥而食,有食疗之意。其中有一件事最为重要,即忌食冷饮和生冷瓜果。即使是酷暑盛夏,亦极少贪凉进冷。冷食进入胃中总是耗伤脾胃阳气,对脾胃虚寒者,尤为不宜。至于体质欠佳,常感神疲体倦,仍须锻炼身体,但不能照搬别人或书上的方法,主要掌握“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体力和爱好,选择适当的方法锻炼。我喜欢慢步行走,轻松愉快地走,每天不拘何时,在马路上或公园处慢走1小时,风雨无阻,已成习惯。冬日走后浑身温暖,夏日走后身有微汗,这样便感精神清爽,体健身轻,体力增加。我没有烟酒嗜好,但每到冬季,晚上常喝一小杯米酒或上等葡萄酒,大有暖身催眠之效,且夜尿减少,对我虚寒之体十分有益。此外,我认为人体衰老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如能及早防范,总比老态龙钟时才急求长寿之术要好得多。防病宜先,虽然道理人所共知,但做起来是不容易的。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应根据人体的特性去调理,效果才好。我的体验是:防衰宜早,防病为先,阳秘阴平,可享天年。注:赵棻系原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张问渠摘录)七、董建华:宽阔心胸,心旷神怡

1988年5月,我所著《活血化瘀》一书,请著名老中医董建华教授撰写序,在董老家中请教。董老孜孜不倦,对后人教诲耐人寻味,并一口答应我的请求。在请教之中,顺便谈起人的长寿之道。

董老认为疾病中不外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三种因素。而人的衰老与情志尤为重要。情志所伤,会使人患病,会使人衰老。同时进一步谈及情志所伤,使脾胃受伐,升降失调,使人消瘦、苍老、憔悴、早衰。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在正常范围内对人体健康无多大影响,也不会引起疾病,但若刺激太过,越过正常范围,就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人会衰老。董老认为七情中喜、怒、忧、思、悲与衰老关系密切。

喜乐太过,所谓“过喜伤心”、“欣喜若狂”,会使精气消耗太多,血气涣散。忧扰于心,神不守舍,出现心悸失眠、健忘。怒,指肝火太盛,暴怒伤肝,出现肝郁气滞,血气不和,肝木克脾,食欲不振,甚则出现中风之兆,故老年人要善于调节情操,根据自己喜爱听音乐或听京剧、放松情绪、心旷神怡,才能调节气血,达到长寿健康。忧,即忧愁、苦闷、气机不畅、气滞郁结、气血失和,症见两胁胀痛、迁延日久、头发斑白、记忆减退、头晕耳鸣,产生老化现象不可不知,可服用丹栀逍遥丸。思,即思虑过度,疑神疑色,思则气结,忧思过度,伤及脾胃,所谓“思虑伤脾”,产生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甚则发生癌症,可服用四君子汤或归脾汤。悲,指悲伤、自悲,或配偶夭折、孤独,十分难过和伤心,甚至悲观,变成绝望。悲则气消,使上焦郁而化热,出现失眠、气短、懒言、咳嗽、吐血、食少胃呆、耳鸣、耳聋、健忘、痴呆、面色憔悴、皱纹增多等老化现象,可服百合固金汤、六味地黄丸、四逆散救治,更重要的是对生活要充满信心,把自己放入集体之中,与大家一起活动,或畅谈,或旅游。既心情愉快,又能长寿健康,有一箭双雕之妙。注:董建华系北京中医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工程院院士。(张问渠整理)八、陈可冀:防治老年病,延缓衰老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国,有大量的老年人,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地高于其他年龄组,我国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2亿之多,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达800多万;到21世纪中叶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1亿,即每4个人中有1个老年人,其影响甚为广泛而深刻,是对全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健康和医疗保健等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中国不像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处于经济发达的情况,中国面临这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在发展中的经济情况下。中国大陆需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标准,创造一个健康老龄化的环境。不仅需改进老年人的医疗服务,还要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为此,中医药应当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陈可冀教授在多年的行医、授徒及科研过程中,对老年病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他的经验总结如下。(一)老年病施治原则

老年人脏腑功能低下,易虚易实,易生寒热,心理状态也有类似孩儿之事,故世有“老小孩”之说,治疗应当入细,药量要偏小,药宜平和,首重脾胃,方法多样,可寓药于饮食。

药量要小 一般说,70岁以后,方药用量应当减半。视体质情况,弱者每药一二钱即可,发汗药更不宜超过3钱,泻下药不应超过1~2钱。老年人偏气虚阳虚者不少,芪附量稍大无妨。苦寒药芩连胆草类,一般不宜过钱。大枣甘草虽补脾胃,但甘生中满,过量不当。

药宜平和 这就是择用温良而慎用攻伐,以免虚虚实实。切忌孟浪投用剧毒之品,如川草乌、马钱子、斑蟊、砒霜、巴豆、大戟、甘遂、芫花等。克伐脏腑则正气难复,反促命期。故应汗而不伤,下而不损,湿而不燥,寒而不凝,消而不伐,补而不滞。

首重脾胃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调理饮食,促进消化功能康复,保持二便通畅,至关重要。发汗治疗不宜进酸性食物;进补不宜滥食萝卜破气和嗜茶解药;健脾和胃治疗时不宜黏滑油腻以免生痰助湿。治脾胃病清淡补脾可矣,辅以小量行气消食更妙。

方法多样 老年病常多脏腑兼病,虚实夹杂,治疗理当因势利导,不拘泥于药物,可按摩、气功、针灸、食疗等合理兼用。宋代陈直老人倡药物和食物混合用,很有道理,既有利于愈病,也有益于不伐正气,不损伤脾胃。治养结合,更是传统康复的特色。(二)常见老年病治疗

1.老年冠心病

属“心痛”、“胸痹”、“厥心痛”、“真心痛”范畴。老年冠心病心肾气虚或阳虚证候比较突出,血瘀证象比较突出,肝气抑郁证象比较突出,脾胃痰浊内阻证象比较突出,可单见,也可兼见。

常用于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心痛丸(沉香、檀香、公丁香、香附、乳香、白胶香、荜拨、麝香、苏合香油),每发作时嚼服1~2钱。宽胸丸(荜拨、细辛、檀香、冰片、良姜、延胡),痛时嚼服1~2丸。苏冰滴丸(苏合香、冰片),痛时服2~4小粒,也可每日3次,每次2~4粒。冠心2号(丹参、赤芍、红花、降香、川芎),煎服,或用冠心2号片每日口服3次,每次5片。保元汤(黄芪、红参、炙草、肉桂),煎服。疏肝解郁汤(柴胡、郁金、青皮、香附、丹参、川芎、红花、金铃子、元胡),煎服。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温胆汤,煎服,便秘加大黄或番泻叶。

针灸疗法:体针选穴膻中、神门、内关、间使、鸠尾、心俞、厥阴俞、通里等。灸法选三阴交、足三里和内关等。耳针选心、皮质下、肾、肾上腺及神门等。

常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药物:独参汤(红人参或西洋参3钱),煎服。参附汤(红人参、制附子各3钱),煎服。生脉散,煎服。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合方加减煎服。益气活血复方(黄芪、党参、黄精、丹参、郁金、赤芍),煎服。痰浊重者,复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壳、桃仁、赤芍、莱菔子),煎服。心衰者,复方北五加皮汤,或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2.老年高血压病

文献中有关“眩晕”、“头痛”、“不寐”、“健忘”、“虚烦”、“中风”、“耳鸣”、“麻木”、“怔忡”、“惊悸”、“水肿”、“腰痛”、“虚劳”,可能与本病有关。

分型辨治

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桑寄生、山药、石决明、夜交藤、益母草、黄芩、牛膝、茯神、杜仲),镇肝熄风汤(牛膝、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玄参、川楝、麦芽、茵陈、甘草)。

肝肾阴虚:左归丸(熟地、山萸肉、菟丝子、山药、枸杞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虚火旺者可用知柏地黄丸。

命门火衰: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当归、肉桂、附子、鹿角胶、杜仲)。肾气丸亦可。

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或顺气和中汤(前方加白芍、川芎、细辛、蔓荆子)。

心脾两虚:归脾汤或八珍汤。

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痰郁化火者温胆汤加芩连。

气滞血瘀: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

中成药

脑立清(猪胆汁、清半夏、磁石、赭石、牛膝、生酒曲、熟酒曲、珍珠母、薄荷脑、冰片),每次10粒,每日2次。牛黄降压丸(羚羊角、珍珠、牛黄、冰片、黄芪、郁金等),每日1~3次,每次3克。愈风宁心片(葛根为主),每次4~6片,每日3次。天麻定眩宁(天麻、杜仲、野菊花、川芎等),每次5片,每日3次。降压冲剂(臭梧桐根、钩藤、吴茱萸、罗布麻、野菊花、槐米等),每次1包,每日2~3次。

其他,复方羚羊角片、长生降压液、汉防己甲素。

非药物治疗

气功及太极拳、针刺疗法。

食疗

首乌山楂汤,荷叶粥,海带草决明汤,海蜇荸荠汤,冰糖酸醋汤,养生粥,附片羊肉粥,参芪烧牛肉等,酌情因证而用。

3.老年高脂血症

属痰湿、浊阻、血瘀及肥胖等范畴。养阴补肾、健脾利湿、清化痰热、活血祛瘀为常用治法。

滋阴补肾法 可用首乌延寿丹或首乌片。

清热利湿法 可用复方泽荷饮(泽泻、荷叶、草决明、茯苓、车前草、黄芩等)。

除湿祛痰法 温胆汤、白金丸合方加全瓜蒌等。

清肝泻火法 可用钩藤、菊花、葛根、黄芩、草决明、大黄、生地等。

活血祛瘀法 冠心2号方加茺蔚子。

中成药 首乌延寿丹(制首乌、莶草、杜仲、牛膝、女贞子、桑叶、银花、生地、桑椹、金樱子、旱莲草、黑芝麻);白金丸(白矾、郁金);脉安冲剂(生山楂、麦芽);三参酒(人参、丹参、五加参);月见草胶丸;血府逐瘀汤制成膏剂;大柴胡汤(丸、片);大黄虫丸。

单味药 大黄、草决明、山楂、大蒜、洋葱、首乌、没药、乌龙茶、花粉、柴胡、女贞子、泽泻、灵芝、蒲黄、虫草、人参皂甙等。

4.老年肺炎

属中医“风温犯肺”、“肺热咳嗽”范畴。其特点为老年人全身和局部反应性降低,潜在病证及并发症多。

分型辨治

气阴两虚、风热犯肺:麦冬清肺饮加减,清热可加黄芩、石膏、瓜蒌;倦怠乏力纳呆可合六君子汤。

邪陷心包:清宫汤。

正气外脱:生脉散合参附汤加减。

参考方 加味三甲复脉汤;竹叶石膏汤;四逆加人参汤;党参、鱼腥草、蒲公英、败酱草、苏叶煎服。

其他 紫外线胸背部俞穴照射,恢复期可用超短波,促进炎症吸收。

5.老年感冒

属“虚人外感”、“冒风”、“伤风”范畴。

分型辨治

多为虚体感邪:《局方》参苏饮;或补中益气汤加苏叶。小柴胡汤加减亦用。预防感冒玉屏风散小量频服亦宜。偏阴虚者沙参麦冬汤加白薇、贝母等。偏气虚者参苏饮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偏阳虚者桂枝加附子汤加减。偏血虚者葱白七味汤加减。

中成药

午时茶、感冒退热冲剂。

6.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属咳嗽、痰饮、喘证范畴。病程长、发展快、病情重,常反复发作。

分型辨治

急性发作期:痰浊壅肺,咳喘咳痰为主,当祛痰宣肺,不可闭门留寇。痰热壅肺者,清金化痰汤加减,也可用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寒痰阻肺者,可用小青龙汤加减,或苏子降气汤加减。

慢性迁延期:肺虚痰恋者,补肺汤加减;肺虚痰滞者,六君子汤加减;肾虚喘促者,七味都气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阳不足,温化无权,加半夏、陈皮、苏子。

缓解期:补虚以标本兼顾。可用咳喘固本丸,肺脾肾同治。

其他

阴虚者,雪梨1~2个,川贝粉9克炖服。年久者,百部根捣取自然汁,和白蜜等分,熬膏,日数次服用。热症者,黄芩、蒌根、鱼腥草水煎服。

7.老年溃疡病与胃炎

同属“胃脘痛”范畴。纯寒纯热不多,常寒热错杂,故当寒温并用为好。

分型辨治

寒热兼见:半夏泻心汤、黄连汤、连理汤等。

瘀血阻络:老年多见,可从失笑散合丹参饮合方加减。黑便者,加大黄、白及、三七粉。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加减,良附丸亦佳,吐酸水者,去饴糖,加乌贼骨、瓦楞子。

胃阴不足:益胃汤加减。

湿热中阻:平胃散加减,兼食积者,加神曲、麦芽。

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加减,也可以化肝煎合左金丸以泄热和胃。

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可“以痈论治”,用菝葜、白花蛇舌草、壁虎、僵蚕、红藤、薏仁等。

胆汁反流性胃炎可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

8.老年便秘

以气秘、血秘、虚秘和寒秘为多见。

分型辨治

气虚便秘:黄芪汤,也可加柴胡升麻。

血虚便秘:润肠丸,也可用五仁丸。

阴虚便秘:可用左归饮加味。

阳虚便秘:济川煎、苁蓉通便液。

气滞便秘:六磨汤,需清热泻火者加胆草、黄芩。

郁热便秘:麻子仁丸,或更衣丸。

9.老年慢性泄泻

常用方有痛泻要方、参苓白术丸和补中益气汤、右归饮合资生丸加减。

10.老年病毒性肝炎

属“黄疸”、“急黄”、“胁痛”、“积”等范畴。老年人肝炎黄疸发生率较高,程度较深,持续时间长,恢复较慢。

分型辨治

黄疸型:湿重于热者;茵陈五苓散加减;热重于湿者,茵陈蒿汤加味;湿热并重者,甘露消毒丹加减;急黄选犀角散合黄连解毒汤。

非黄疸型:湿热困脾者,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肝郁脾虚者,逍遥散加减;肝肾阴虚者,一贯煎加减;脾肾阳虚者,附子理中汤加减;气滞血瘀者,膈下逐瘀汤加减。

应注意清热不过寒,祛湿不太燥,疏泄不太过,祛瘀不太破,补脾不至壅,养阴不过腻。

其他

虎茵汤(虎杖、茵陈、大枣);青叶胆(30克);清热退黄散(青黛、明矾、黄连、血余炭);龙胆泻肝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

带毒者治疗选用以下药物组方:大黄、贯众、金钱草、虎杖、胡连、柴胡、寄生、地丁、女贞子、旱莲草、白花蛇舌草、连翘、三七、首乌、败酱草等。

11.老年前列腺肥大

属“癃闭”、“淋闭”、“小便不通”范畴。表现部位在“膀胱”,因“腑以通为用”,故大法在者于通。

分型辨治

瘀块内阻:桃红四物汤加减。

肝郁气滞:沉香散加减。

湿热蕴结:八正散加减。

肾阳不足:济生肾气汤加减。

肾阳亏损:六味地黄汤加减。

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加减。

其他

一味瓜蒌汤坐浴,调三焦。独头蒜、栀子、盐捣烂,摊贴中下腹部;针灸疗法。

12.老年骨质疏松症

属“骨萎”范畴。补肾法可以取效。可增加骨矿密度和骨矿含量。肾阴虚者用左归丸加减(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龟板胶、鹿角胶、寄生、龙骨、砂仁等)。肾阳虚者用右归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附子、菟丝子、鹿角胶、狗脊、补骨脂)等。食物中鳝鱼、鳗鱼、牡蛎可用。

13.老年皮肤瘙痒症

属“痒风”、“阴痒”等范畴。

全身性属营卫失和者,桂枝汤加减;血虚肝旺者,当归饮子加减。

局限性属于热下注者,三妙丸加减。

其他还可用养血润肤饮,全虫方,紫禁城老年皂。

14.更年期综合征

因肾虚可致多脏腑功能失调。

分型辨治

肾阴虚肝失所养,肝阳上亢:杞菊地黄汤、二至丸加镇肝药。

脾肾阳虚:右归丸为主。

冲任失调:二仙汤为主。

血瘀阻络: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为主。

其他

牛黄清心丸;牛黄上清丸;羚羊角末。

应遵守辨病辨证结合原则、辨证论治原则,合理立方遣药。注:陈可冀,著名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研究。(马晓昌整理)九、印会河:养生之道(一)“生长壮老已”与“生长化收藏”

这两句话都是出自我国古代医书《内经》,相传这本书是先秦时代的作品,距今已约2000余年。后人在编纂时增补些内容,但也是1000多年前的事了,时非不久。“长生壮老已”说的是人生的普遍历程,“生”,讲的是人之初生,也就是呱呱堕地之时;“长”,一般指出生以后,直至发育至成年阶段,女子“二七”,男子“二八”,其特征是“天癸”(男精女经血)至;“壮”,是指人的发育成熟,“血气方刚”,生儿育女的阶段,这段时间比较长,一般可有20~30年;“老”,讲的是“血气既衰”,身体走下坡路,用中医的传统概念说是“男子八八”和“女子七七”,目前具体讲可能就是男子六十,女子五十五岁,这就算进入老龄了;“已”,就是讲的自然死亡。因疾病或意外致死的不经历这五个阶段,有的在“生”以前就死胎,有的未成年就已死亡,也有壮年夭折的,就连虽已进入老年但突然病故的,都不能称为“已”,而“已”乃是老到了“机器”发动不起来而自然死亡,这不能以年龄估计,有人估计150岁,但听说有活200多岁的。在中国大概百岁老人并不少。总之,我们要用“养生”来为长寿创造条件。“生长化收藏”是归纳自然万物的统一现象。举植物为例,“生”,是指发芽生根;“长”,是指生枝长叶;“化”,是指开花结实(包括虫媒、风媒等);“收”,是指果实成熟,收集起来为人所用;“藏”,是储以待用。如以四时而论,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还有个“化”,这大致是夏至以后秋分以前这段时期,中医又叫它“长夏”,实际上是夏季的后半截,秋季的前半截,这段时间也象征着人的壮年。“年怕中秋月怕半”,过此就将进入衰退期了。

不管“生长壮老已”也好,“生长化收藏”也好,都说明人和物的生长发展有自然规律,有“生”就有“已”,有“生”就有“藏”,这是不可逆的,且不说“百年沧海变桑田”,就是山头的顽石,总还有被“风化”了的时候,何况其他的人和物?现存的“周柏”、“唐槐”,还有据说比“周柏”还要年久的嵩山古树,谁说它最后不会枯萎而死呢?古往今来,传说中最长寿的彭祖,活了800年,可是最后也还是离开了人间。(二)控制发展是延长寿命之方“生长壮老已”,是人的生命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总的来说是不可逆的。但只要从主观能动的方面来加以发挥作用,这过程还是可以延长的,延长这个过程就是延长寿命。

延长寿命的研究自古就有。道家的“清净”和佛家的“空”,都曾被一些人用来作为延长寿命的诀窍,但看来都不很有效。有些人寄希望于“海外仙山”,这仙山在何处也没有发现;炼丹术兴起后,又有人想从“丹”中求长生不老之道等。在医学界更有一些古人推崇某些中药,如“轻身延年”、“驻颜不老”等,看来都很不可靠。还有人认为补药能延年益寿,其实不然。我的看法是:人的一生,就是生长发展过程。生长发展得快,人就会早死;反之,如生长发展得慢些,对人的生命来说就有可能会延长些。为什么热带人平均寿命比寒带人短些,为什么热带人发展成熟一般都比寒带人早些;同样的谷物,在热带从播种到收割的时间就短;同样的木材,在热带的年轮要比寒带的宽些;这是因为“热”能促进生长发展,而生长发展得快,是自促寿命的。人在生长发展的“进行性”时期,也就是在发育成年以前,需要一定的营养来支持其生长发育,使其茁壮成长;到壮年又因为劳动所耗的能量较多,必须得以补偿,故而摄取一定的营养,仍有必要;可是人到衰年,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到了离休、退休养老享福之年,这个年纪已是生长发展的“退行性”时期,古语说“老者安之”,这就是讲老人的活动能力减弱了,需要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和安适的休息环境,不能过多的操劳(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了。劳动少了就不需要很多的营养来补充,因为热能是能促进身体发展的,老年人身体发展越慢越好,越慢越长寿,故而老年人最好是能控制营养摄入,并采取一些措施使能量有所消耗,这样就能延年益寿。(三)老年人的养生之道

总结养生之道,可以用“顺其自然”四个字来加以概括。什么叫“顺其自然”?那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安排自己的晚年。下面谈几点意见,供老龄同志参考。

1.节劳欲 年纪老了,身体和气力都不如青壮年时期好了,凡事都应量力而行。当然,适当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还是要做一些,并且是非做不可的。因为体力活动可以使机体增加活力,同时也是消耗和耗散能量的好办法,把能量耗散掉一些,免使“退行性”的身体过快地发展。脑力劳动也是要有的,头脑不用,就会变得迟钝、退化,不过老年人用脑也不宜太多。

2.惜精神 惜精神就是要爱惜精神,保护精神不受创伤。有什么能损伤我们的精神呢?用西医的话说,就叫做“精神因素”或精神刺激,中医则称“七情”,这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精神因素致病的渊薮。

人总是有感情的,但在老年人身上,就不能太“感情用事”。所有的精神刺激,我主张能避开就避开之,不能避开就解开之。解开的办法,就是经常运用“两分法”,坏事总还有好的地方,多想好的少想坏的,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看别人的缺点,看到年轻人上去,一代强一代,要由衷地高兴,看到自己老了还能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要发自内心地欢乐。年纪老了,虽不说“四大皆空”,反正也是“无情岁月增中减”了,有什么值得生气、值得恼怒的呢?最难免的恐怕是“喜”的问题,新局面开创出来了,好消息太多了,但是,也要注意控制,不要高兴过度,气死金兀术,笑死老牛皋吆!过喜确能伤人的,例如有一位老干部,在10年浩劫中受到冲击,后来当组织上宣布他解放,这个意外的消息使他兴奋过度,最后乐极生悲,坐在椅子上死去了。这不是喜而致死的吗?老同志们,喜亦不能太过,中医认为过喜伤心,是有道理的。

3.悠然自得 老年人要“闲来无事不动容”,“从吾所好”地过日子,用孔子的话说就叫做“从心所欲”。孔夫子认为70岁就可以“从心所欲”了,我们现在日子好了,提前十载,60岁就基本上让我们退休养老,随心所欲地过日子。这要感谢党和我们的社会制度。

我认为,栽花、养鸟、养鱼、斗蟋蟀、打扑克、下棋、练字、学画、打太极拳、做气功、八段锦、八卦掌、散步等,都是陶冶性情、悠然自得之道,但也都不宜过多,过多了就反为所困,为所困就失去了悠然自得的意义。要持之以恒,但又要轻尝浅试而止,不能太累,太累了是要伤人的,这就是孔夫子讲的“过犹不及”。

4.清淡自养 甘、脆、肥、浓(包括煎、炒、烤、炖,鸡、鱼、鸭、肉、甜食、酒类等),久被我国古人列为“腐肠之物”,认为不宜过用。事实证明,这类食物,对老年人身体是利少害多的。且不说“胆固醇”、“血脂”等对老年人心血管、脑血管有害的物质可以从这类食物中获得,就是从产热过多促进身体老化来说,也是对老年人不利的,故而这类食物老年人应该少用(不等于绝对不吃,因为保持一定的热量还是需要的)。就以吃粮食来说,粮食中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能转化成糖和脂肪而产生热量,因此,也不宜吃得过多。特别是晚上这顿饭,最好以不宜过饱为宜,因为吃多了会引起胃里不舒服,“胃不和则卧不安”,影响睡眠。老年人保持一定的睡眠还是很需要的,因为这是消除疲劳,恢复健康的最好休息。

老年人的饮食最宜清淡,佐餐以蔬菜及豆类制品为佳。这些食品产热少,营养丰富。吃粮食要多样化,米、面、玉米、高粱、豆类,甚至土豆、芋艿等各有其不同养料(菜类也是如此),适当调剂,对身体有利。

水果的养料很多,对大便通畅有好处。老年人保持大便通畅是必要的,若是两天以上大便不通,最好想方法解下来。使大便通畅的方法除多吃些蔬菜、水果以外,用中药“炒决明子”一味,每天30克以汤代茶。这药味道清香,有清头目、降血压的作用,久服无害。

5.保持适量的活动 老年人活动不宜过多,但需要保持一定的活动量。活动的方法很多,打太极拳、练八卦掌等固然是活动,而更重要的活动我看就是散步,古人说:“安步当车”,这散步的活动对老人是有好处的。累了,就找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回到家静一下养养神。据说松树下的空气最好,多在松林里散步,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我前几年“靠边”站时,经常买张通用月票,香山、八大处常常有我的足迹。我遇到很多市内的老人(西城、东城、宣武、朝阳区);年龄都在75岁以上,每天风雨无阻,霜雪也不怕,进香山公园一个劲儿爬山,有时爬到香炉峰顶“鬼见愁”,有时爬到“平台”小坐。他们身体真行,爬山时一不气喘,二不出汗,有人还把小孙儿带上,说说笑笑,讲今话古。他们大多是退休工人和退休教师。

6.没有病少吃药 进入老年,这是自然的生理现象,并不是病。药是治病的,不是病就不要吃药。特别不能不适当地服用补药来促进身体向老的方向发展,促进身体老化。当然有病还是需要吃些药的。

从目前报道过的“长寿地区”、“长寿村和长寿老人”的情况来看,还没有看到过因服用补药而延年益寿的例子;相反,贫瘠的山村、劳动的习性、恬淡的人生、简朴的生活、粗陋的饮食等,似乎是长寿的条件。当然,必要的身体需要还是应该保证的,凡事都有个适宜范围,“不及”固然不好,但“太过”亦未必尽善。不但老年人应该常常注意这类问题,年轻人也不例外,没有病就不需服药,身体不虚就不应当用补药。老年人体力退化、动力迟缓、头脑灵敏度减退等,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一定都是“虚证”。有的是“湿邪”,所谓湿浊本身就会阻遏清阳,使人体困乏力、头沉发蒙等,而“湿邪”却是属于“邪气盛实”的范畴,当然,体虚无力,运化水湿的功能减退,也可以作为致“湿”的内因而致人于病。这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要量病用药。作为一个病人,不应该伸手向医生要补药;作为医生,也不能随随便便就给病人开补药,对老年人也不例外,应该正确使用滋补药。注:印会河系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张问渠摘录)十、颜德馨:豁痰补肾、益气从瘀论治

老年人反应迟钝,步履不利,健忘、痴呆,出现老化现象,是因大脑器质病变,或持续性代谢损害,逐致感知、记忆、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不足的老年痴呆,这是老年人常见症状,如何来预防?颜老倡导豁痰、补肾、益气从瘀论治,今归纳如下。

老年人精神异常、行为改变、记忆丧失等痴呆表现,多因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应以豁痰、补肾、益气,并入化瘀之药来预防,尤关至要。《医参》记载:“脑髓纯者灵,杂者钝”,脑位于颅内,精髓汇聚而成,其性纯正无邪,人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脑惟有气血滋养,精髓充实,才能发挥“元神六腑”的功能。人至老年形衰则气虚、心壮则气郁,气虚、气郁均可引起血流不畅而导致血瘀。老年性痴呆大脑呈弥漫性脑萎缩,脑回变窄,脑沟增宽,神经细胞内脂褐质增多,神经原纤维缠结和颗粒突泡变性,也证实与瘀血有关。根据老人体质变异,可辨证用药。

痰瘀交阻:症见表情迟钝,呆如木鸡或易烦易怒、喃喃自语、哭笑无常、胸脘痞满,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或滑,选用黄连温胆汤合通窍活血汤,以活血化瘀,豁痰开窍法(黄连、枳实、法半夏、茯苓、川芎、赤芍、红花、桃仁、生甘草)。

气滞血瘀:表情呆滞、妄思离奇、语言謇涩、情绪躁扰、恼怒多言、颜面侮暗、入夜乱梦纷纭,苔薄白,舌质紫暗,脉细弱。选用癫狂梦醒汤,以行气活血,祛瘀开窍法(赤芍、桃仁、柴胡、香附、法半夏、苏子、木通、青皮、生甘草)。

气虚血瘀:表情痴呆、沉默缄言、顾前忘后,失认失算、口齿含糊、字不达意、神萎气短、舌胖色淡苔薄,脉细弱。选用益气聪明汤合桃红四物汤,以益气升阳,活血开窍法(黄芪、党参、白术、升麻、葛根、川芎、红花、蔓荆子)。

髓空血瘀:表情呆板、双目无神、懈惰思卧、思维丧失、脑转耳鸣、腰酸腿软、步履不稳、舌嫩而淡紫苔薄白,脉沉细而弱,选用醒脑益智汤,以补肾填精,活血化瘀法(人参、熟地、龟板、枸杞子、益智仁、远志、丹参、红花、桃红)。

颜老又提出在豁痰、补肾、益气从瘀论治基础上,加一些行之有效的药对,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菖蒲配蒲黄:两药配伍,能祛瘀浊以通脑络,醒心脑以复神明,而奏开窍安神、醒脑复智之功。

水蛭配通天草:两药相配,能引其药性入脑,剔除脑络新久瘀血,俾瘀化络通,祛杂致纯,脑窍复开。

黄芪配川芎:两药相合,则活血而不伤正,补气而不留邪,益气以安神,活血以醒脑,有标本兼治之功。注:颜德馨系原南京铁道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问渠摘录)十一、颜正华:填补精血,活血化瘀

在延缓衰老、养生益寿方面归纳以下几点。(一)服含中药

一个人如果身体没有什么偏性,可服用填补精血、活血化瘀的中药,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首乌延寿丹、丹参片、虫草、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等。蜂蜜、蜂王浆等比较平和无偏性,也可服用。但如果身体有偏性,就要辨证论治,不能一概而论。如气虚出现食欲减退,少气无力,可以服用补气类中药,如人参、黄芪、白术或香砂六君子丸、人参归脾丸;阴虚出现口干内热可服用地黄、枸杞、黄精或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首乌延寿丹;阳虚出现怕冷,小便频繁,可服用人参、鹿茸、淫羊藿、巴戟天或金匮肾气丸、人参鹿茸丸等;血虚可以服用何首乌、当归等,但人体比较复杂,常出现阴阳两虚、气血两虚等情况,应请医师进行辨证施治。颜老今年已80多岁,他结合个人偏阴虚情况,配用杞菊地黄丸、首乌延寿丹,还用了一些复方丹参片服之。(二)饮食清淡

饮食方面宜吃清淡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品。要注意5点:①要均衡营养,忌偏嗜;②要饮食有节;③要少食些富含脂肪及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内脏、海鲜等;④可饮少量葡萄酒和黄酒;⑤戒烟。(三)精神调摄,情绪稳定

精神要放松,可练习书法,有时可哼哼汤头歌,或哼几句京剧或哼几句歌曲均可,根据个人喜好。精神调摄最好的方法是练习气功,而气功方法甚多,根据个人情况练桩功、坐功、静功等。以意守丹田,调整呼吸为最佳方法。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四)动静适度,贵在坚持

老年人最适合打太极拳、慢跑、散步、广播操等运动方式。此外,可结合个人喜爱做些事,如种花、种菜、绘画等。(五)起居有节,生活规律

老年人一般宜早睡早起,养成良好习惯,同时要注意“适寒温”,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因老年人体力下降,调节功能差,故应避免不适宜环境。注:颜正华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问渠摘录)十二、章真如:滋阴补肾抗衰老

肾为先天之本,《内经》与历代中医古籍均有阐释,论据充分。因为人禀父母之精血以生,父精母血,来自于肾,故有“生之来,谓之精”,“人始生,先成精”之说。说明“肾藏之精”是形成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肾藏精之盛衰,亦是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及聪明智慧之根本。肾是一个整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资生,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因此肾阴、肾阳是肾中精气,“精”与“气”互通互用,亦可相互转化,是主宰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物质基础,所以人之衰老关键是肾,肾气虚亏,标志着衰老的到来。

肾中元气具有人体免疫功能,老年体弱,百病易攻,宿疾聚发,疾病繁苛,其所以然是肾中元气亏损,免疫功能衰减所致。人老疾病缠身,促使元气耗损,从而加速衰老进程。肾虚与衰老二者紧密相连,临床除积极预防衰老外,从肾论治老年疾病,十分重要。如老人癃闭、口干、烦躁、舌红、小便不利、涓滴难下,属肾阴虚,治宜滋肾利水,方用六味地黄汤;肾阳不足,治宜温肾利水,方用金匮肾气丸;老人消渴,口渴多饮,饮一溲一,治宜补肾益气,方用金匮肾气丸;老人多尿或遗尿,治宜补肾固摄,方用左归饮、桑螵蛸散、缩泉丸;老人便秘,气虚血少,津液干涸,治宜滋肾生津通便,方用增液承气汤、麻子仁丸;老人喘咳,乃肾不纳气,治宜补肾纳气,方用麦味地黄丸、都气丸、参蛤散化裁;老人眩晕多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治宜滋阴潜阳,方用资生清阳汤、天麻钩藤饮加减。

现代医学通过肾虚原理来研究衰老,而衰老学说以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学说掌管整体调节,比较符合中医特色。现代肾学研究通过肾阳虚患者和老年人在神经内分泌免疫上的对比研究,用药物验“证”,以观察补肾法延缓神经内分泌免疫各方面的衰老进程,都得到比较肯定的结论。说明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调节功能衰退,在衰老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结果显示,补肾法可作为延缓衰老的主要手段,这与中医学历代方书所载延年益寿方药,以补肾药最多极为符合。虽然对滋阴还是温阳持有不同观点,如针对老年人多有阴虚阳亢的特点,有推崇元代滋阴派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认为摄养阴气与老年延寿密切相关,但也有推崇明代温补学派张景岳的“阳非有余,阴亦常不足”论,按阴阳互根观点,用左归丸与右归丸。

阴阳任何一方衰退所造成的不平衡均可促其衰老,因而调节阴阳使之平衡,对于防衰老延年益寿有着重要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和阴阳……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主张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滋阴或温阳。盖肾虚从本质上往往是阴阳俱虚,肾阴虚或肾阳虚往往不可绝对区分,阴损常可及阳,阳损常可及阴。因此补肾之法,应以阴阳双补为本,临床用药需选用温柔之品,温以通阳振颓,柔以滋阴填精,温柔结合,刚柔相济,则阳气自复,阴精自生,而临床印象是肾阴虚多于肾阳虚。

肾阴常虚,《素问·逆调论》记载:“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二火”,水指肾属阴,火指君火、相火属阳。《格致余论》记载:“五行之中,惟火有二,肾虽有二,水居其一,阳常有全,阴常不足,故经曰‘一水不能胜二火’。”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是指肾阴常虚,拟抑阳扶阴,提出选用大补阴丸、虎潜丸、补天丸、济阴丸,滋阴降火、延年益寿。

随着人口老龄,人的机体逐渐衰老,应以“扶正”。扶正包括调节免疫功能,而滋阴也是扶正主要内容之一,因“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内外调和,邪不能害。”

又因肾主五液,五脏之间的阴,都由肾水来供给,五脏六腑的阳,都由命门之火来涵养。章老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补阳(补气)药,如黄芪、人参、淫羊藿、巴戟天等,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促进抗体形成;补阴药,如生地、熟地、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玄参、麦冬等,能抑制免疫功能亢进。

保健运动是保持老年健康的一种方法,章老指出以气功和太极拳作为辅助手段,治疗老年肾虚,达到抗衰老目的。如《素问·刺法论》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而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按中医理论,气功锻炼亦能调整阴阳,因“肺为气主,肾为气根”,气功之调整呼吸和“意守丹田”具有强肾含义。张景岳指出:“丹田是气海,即命门也。”现代医学认为内分泌系统调节作用,是机体在复杂环境中维持稳定的重要作用。衰老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机体稳定性下降和适应能力减退。内分泌功能的老年性改变是导致这一减退的重要原因。气功和太极拳锻炼,通过“意守”能调节神经中枢平衡,实现对老年人内分泌系统多方面、多层次的改善作用。如此既可能强健身体,又可治疗疾病,达到不用药物而能祛病强身、抗衰老的目的。注:章真如系武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原任武汉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现为名誉院长。(张问渠摘录)十三、张问渠:延缓衰老管窥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亿左右。面临人口老化,随之出现众多疾病与众多问题。如何来延缓衰老,重视亚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而独具中华特色的中医中药延缓衰老的方法备受青睐。

衰老是指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个随时间进展而表现的形态和功能的不断衰退、恶化直至死亡的过程;衰老是漫长的过程,是一些轻度或微量变化长期逐步累积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所致;衰老是一种持续渐进的演变过程且逐步加重,一旦表现出来则不可逆转;衰老源于生物固有的特性(如遗传),不是环境造成的。衰老过程使机体功能下降,乃至丧失而死亡。

衰老机制学说很多,主要有遗传程序衰老学说、自由基学说、神经内分泌学说和免疫衰老学说等。衰老如同生长、发育、成熟一样,均由遗传程序决定。也就是遗传程序像一个“生物钟”,支配着生命现象循序展开,目前实验研究证明生物钟就是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控制着生物个体的衰老程序。然而DNA如何控制衰老,目前仍不太清楚。

神经内分泌学说认为,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均受神经内分泌控制,下丘脑是调节全身自主神经功能的中枢,起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换能器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下丘脑发生明显老化,下丘脑功能也显著衰退,使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减少、功能降低,垂体及下属靶腺功能全面衰退,从而引起衰老。目前研究证明下丘脑、肾上腺是调节衰老过程的主要器官,提出“老化钟”就在下丘脑,衰老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变化导致或调控全身功能的退行性变化。

自由基是由细胞代谢过程不断产生的,主要有氧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自由基、氮氧自由基等。自由基是分子中极不稳定的部分,很容易与直接邻近的分子发生反应,形成化学上稳定的结合。体内自由基产生过量时,引起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成过氧化物,从而形成脂褐素,使细胞及其重要组成如脱氧核糖酸蛋白质等改变、破坏而加速衰老。

免疫衰老学说认为,衰老与人体免疫功能减退和自身免疫增强有关。人体衰老过程中,免疫细胞(T、B细胞)绝对数目减少,且亚群发生变化。T细胞能搜索入侵者并加以歼灭,随年龄增加增殖能力下降,B细胞通过间接方式产生和释放大量抗体来攻击入侵者,年龄增高,B细胞的免疫活动也下降。老年人免疫力降低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

人由少而壮、而老、而亡,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不可移易的自然规律。正如2000多年前《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生……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这就证明了衰老这一论据。然而,如果因势利导,顺乎自然,亦可相应地延长生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长寿之道的,远在春秋、战国、秦代人们就已广泛地重视长寿之道。我国第一部医典《黄帝内经》就有延缓衰老方面的论述。书中谈到人的正常寿命时指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天年,度百岁而去。这种认识与现代生物研究的观点相一致。它还指出防老的原则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灵枢》论述人进入老年后身体的生理变化和病理特点,以及“四气调神”、“移精变气”、“吐故纳新”、“导引”等延缓衰老的方法。《汉书·艺文志》中包含按摩十卷。王祖源著《内功图说》、朱丹溪作《格致余论》、李蓇编《保养论》、高濂编《遵生笺》、汪昂撰写《勿药元诠》、后人创《人叟长寿歌》等,对老年人的饮食起居、保健诸法做了详细论述。《神农本草经》在老年病防治及延缓衰老方面载药365种,其中上品药物多有补养强壮、轻身耐老、延年益寿之效,如人参、黄芪、麦冬、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至今仍在运用。宋代《养老奉亲书》对老年人的体质和心理特点以及老年人发病机理和常见证候、长寿老人的特征等,较前人有更进一步阐发,对延缓衰老奠定了基础。

老年人延缓衰老的保健措施,除合理饮食、适当的劳动与体育锻炼、注重生活和卫生外,对老年常见病应尽可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除此以外,老年人还有不少特点,如听力减退、记忆力差,易发生心脑血管病及肿瘤。外观变化,皮肤及附属物,如毛发、指甲等都随着年龄发生变化,皮肤皱纹增多,肌肤松弛,老年斑,齿龈萎缩、牙龈脱落,以致两唇下陷、步履不利,显得苍老……出现退行性病变。

此外,中国古代注重养生保健而长寿高龄者很多,例如注重养生的古代思想家孔子活了72岁,孟子活了83岁,这在当时属于高寿。中国古代名医长寿者居多,如《后汉书》记载名医华佗“年且百岁犹有壮容。”唐代名医甄权活了103岁,药王孙思邈寿至102岁(有人考证认为年岁更高),他百岁之年仍著书立说,写成《千金翼方》。宋代成都名医谭仁显活了108岁,其著作《伤寒明理论》成书时已93岁。历代年过古稀的名医还有薛雪(89岁),赵学敏(86岁)、吴尚先(80岁)、李东垣(71岁)等。历代僧道高寿者也很多,相传唐代高僧慧照寿至290岁,青州道士刘野夫寿至145岁。还有一些长寿的文学艺术家,如书画家文徵明(90岁)、书法家柳公权(87岁)、爱国诗人陆游(85岁)、《西游记》作者吴承恩(81岁)、大诗人白居易(74岁)等。当然体力劳动者也有不少长寿者,只是历史甚少记载,年事已高,各自专家的领域里有所建树。综上所述,结合个人40余年临床,对延缓衰老提出两点。其一,平时早餐服用“补中益气,调理脾胃”,晚上服用“补肾填精,滋阴强身”的中药。并始终贯穿加入疏肝理气、通脉活血药。其二,“春夏养阴,秋冬养阳”,即冬季服用温阳补肾药,夏季服用醒脾化浊、祛暑利湿药。同时在延缓衰老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到滋阴与补阳药的结合。下面进一步加以剖析,仅供参考。

1.补中益气,调理脾胃 脾胃共处中焦,表里相关,如同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素问·太阴阳明论》记载:“胃与脾合为胃府。”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输布,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为气血生化之源。《灵枢》指出:“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华佗中藏论》论述:“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相表里。”“胃者人之招来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对于人体来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脾胃又称后天之本。但二者也有阴阳、气血、动静、纳运、燥湿、刚柔、升降以及互为体用的特性和作用。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形体劳倦,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无力,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其津液,故亦从病焉。”所以脾胃在人体生长、发育、衰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气血调畅为贵,胃病多由气机阻滞、血络失调失致,脾病失宜,饮食失节,则完谷不化,血脉失充,正如《证治准绳》所说:“饮食起居,一失所宜,皆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瘀血者多。”《灵枢·百病始生》记载:“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腑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所以在调理脾胃中,要加入疏肝理气、通脉活血药,才能调节阴阳气血,达到长寿健康。

另外,脾又主统血,其气上升,只有脾气充足,精神才充沛。目前,临床与实验研究指出,运用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药物,不少补脾药能提高免疫功能,对增强机体抵抗力有一定作用,如改善木糖吸收、改善尿中木糖醇泄率和血清胡萝卜素水平;同时实验也证明能延长果蝇寿命,也有实验证明对记忆减退、健忘有改善。

综上所述,个人提出延缓衰老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并用疏肝理气、通脉活血方法,一般选用早餐服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并用少量逍遥丸。中药可选用人参、生黄芪、白术、当归、茯神、远志、柏子仁、柴明、山楂、冬虫夏草、山药、酸枣仁、苡仁、丹参……

2.补肾填精,滋阴强身 肾为先天之本。肾与膀胱相互络属,互为表里。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充脑,又主水,并有纳气功能,肾内寄元阴之阳,为脏腑阴阳之本。《素问·五藏生成》记载:“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明人体精足气强,精力充沛;反之,精神萎靡,苍老衰颓。腰为肾腑,老年人肾气不足,多见腰背酸痛。“肾者主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腑肿,腑肿者,聚水而生也。”所以老年人夜尿频数是最多见的衰老症状之一。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声为呻为欠。凡肾虚多见脱发、白发、齿动、齿脱、耳鸣、面黑、性功能减退,甚则消失,这均为衰老兆象。

肾中又有阴阳之别,肾阴不足,失于滋养,虚热内生,临床出现腰膝腿软,失眠、多梦、遗精,女子闭经。而肾阴为人身阴液之根本,具有滋养、濡润、充养脑髓及骨骼,并制约阳亢之功。肾阴不足,髓减骨弱,则腰膝酸痛。脑海失髓,则头晕耳鸣、健忘、记忆力差。心肾不交则心神不宁。妇女以血为用,阴亏血不足,则面色憔悴苍老,甚则枯槁。肾为封藏之本,肾气不固,下元亏损,性功能减退,出现阳痿、早泄。肾阴不足,涉及肾阳不固,甚则手足厥冷,严重时危及生命。

肝肾同源,二脏阴液亏损,阴不制阳,二脏不足,临床多见头晕耳鸣、健忘、腰膝无力。有部分老年人因孤独,或为孤寡老人,或早年丧偶,导致情志抑郁,肝郁气滞,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又因乙癸同源,导致肾气更亏。故临床往往在补肾中,并用疏肝调气,使阴阳气血调达畅通,精神充沛,富于活力。目前实验结果表明不少补肾药能发挥机体特异免疫功能,不少动物试验也证明对果蝇的平均寿命可延长。从临床观察也证明补肾药能对老年人智能及衰老指标得到改善;亦有证明补肾药对抗自由基、降血脂、抗疲劳和缺氧等指标有显著效果;也有表明补肾药对性激素、过氧化脂质、脂褐素、核酸、蛋白质有改善作用。补肾药,如附片、山萸肉、菟丝子、淫羊霍、仙茅、熟地、肉苁容、巴戟天等。

另外,龟龄集为历代医家常用抗衰老、长寿药物之一,具有500多年历史,通过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为明代方士邵元节献给嘉靖帝的方剂,后传入民间。本药具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能刺激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生成,延长小鼠游泳时间和常压缺氧之下生存时间,对中枢神经具有调节作用,保护肝脏等,临床应用本品可以减轻衰老症状,增加性功能。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临床实践提出对延缓衰老以补肾填精、滋阴强身,并用疏肝理气,通脉活血方法。方药一般宜晚上服用,选用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或肉苁蓉口服液,首乌延寿丹、二至丸等,中药选用生熟地、枸杞、山萸肉、泽泻、丹皮、茯神、丹参、柴胡、菟丝子、覆盆子、女贞子、桑椹子、淫羊藿、肉苁蓉、刺五加、蛤蚧、何首乌、骨碎补、杜仲、鹿角胶、鹿茸、鹿鞭、鹿筋等。

3.春夏醒脾化浊,秋冬补肾固表 夏季瓜果、生菜颇多,老年人多喜爱食之,但胃肠功能差的老年人,多食后易腹泻,导致神疲乏力。故多用佩兰、苡仁米、苏叶、藿香、香薷等芳香醒脾、利湿化浊,或用苡仁米、山药煮粥食用。冬季天气寒冷,老年人肌肤松弛、抵抗力差,容易患感冒、咳喘、手足不温。古人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所以选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或咳喘固本丸补肾益肺。使之阴阳平衡,达到延缓衰老功用。

除此以外,多食清淡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适当体育锻炼,这也是延缓衰老不可缺少的养生保健妙方。注:张问渠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兼深圳北京同仁堂咨询专家及新加坡中医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十四、单健民:谈益寿延年(一)赞首乌

何首乌,是古今称颂的补肝肾、抗衰老的良药。何首乌名字的由来,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图经本草》中记载:唐朝元和年间,顺州南河县的何能嗣,身体极度虚弱。有一次,他行至山中,实在走不动了,便寻了一块山石躺下。忽然,他看见两根相隔3尺有余的野草,每隔一段时间便相交在一起。何能嗣十分惊异,便把它的根茎掘取回家,每日服食,数月后,他的旧疾皆愈,且身体益发强壮,几年内连生数子,他和儿子何延秀,都活到160岁;孙子何首乌,130岁时,头发仍然乌黑如漆。后来,当地群众就把这药叫“何首乌”。这故事虽不可尽信,但却反映了人体对何首乌药用价值的信任。

何首乌是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药物部分为根块。味苦甘微涩,性微温无毒,入肝补肾,为滋补强壮药。据《开宝本草》记载:“何首乌益气血,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明代医家李中梓曾评价它“尤为老年要药,久服令人延年”。

据近年来对何首乌药用研究文献证实,它有扩张血管和缓解痉挛的作用,使头发和脑细胞能获得足够的血液,因而使面色红润,有光泽,精力充沛,须发乌黑;此外,卵磷脂是何首乌的主要成分,能构成神经组织,特别是脑细胞和脊髓。同时对血细胞和其他细胞膜有振奋作用。何首乌能降低血脂,缓解动脉硬化的形成。中老年人、亚健康人群常服它,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帮助。《长寿药粥谱》介绍用何首乌30g,浓煎去渣,加大米煮粥,可以防治中老年人高血脂和血管硬化。(二)抗老防衰之芡实

芡实,因其形状酷似鸡头,故又名鸡头菱。有些地方称它为水流黄或水中丹。为睡莲科多年生长水生植的果实。性味甘、平,微涩、无毒。既可食用,也可做药用。《神农本草经》将它列为上品,并指出芡实“补中、益精气,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老,耐老神仙。”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芡实固精气,明耳目。”近代医家叶橘泉、岳美中谓芡实可治遗精、滑精。据现代医学研究,芡实是强壮滋养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以100g芡实计算,其中含碳水化合物32g,蛋白质44g,脂肪0.2g,粗纤维0.4g,灰分0.5g,钙9mg,磷110mg,铁0.4mg,硫胺素0.4mg,核黄素0.08mg,尼克酸25mg,抗坏血酸6mg。

芡实服法:可做粉、煎汤、煮粥。长期服用还是以煮粥为好。方法是:取芡实30~60g,粳米60g,共煮为粥,早晚温服。如能久服,可以“益精、强志、聪耳明目、通五脏、好颜色。”并治阳痿、早泄和遗精。(三)益寿食品——枸杞粥

枸杞为落叶灌木、五月开花,至八月不衰,秋天结实,花鲜果红,既可美化环境,又可入药食用。枸杞一身是宝,“根茎与花果,收拾无弃物”。枸杞子营养尤为丰富。我国宁夏、甘肃、河北、青海等地的枸杞质量最好。

以枸杞煮粥,最宜老人食用,可祛病延年。《内经》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说明药粥是建立在以药治病、以粥养正的理论基础上。《粥谱》中也说药粥能“增气充虚,强体适腹”。南宋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由此可见,药粥是一种益寿防病的好食品,颇受历代医学家和大众重视。

据文献报道,枸杞是一种健身佳品。它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糖,蛋白质,粗脂肪,甜菜碱,胡萝卜素,玉蜀黍素,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酸浆红素,以及钙、磷、铁等。叶,含甜菜碱,东莨菪碱、β-谷甾醇(β-P)芦丁及维生素B等。《本经汇言》说:“枸杞12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枸杞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和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对慢性肝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肺结核、糖尿病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食用的有枸杞子粥、枸杞叶粥和枸杞羊肾粥,制法如下:

枸杞子粥:见于《本草纲目》,以枸杞子30g、粳米250g煮成粥,服之不辍,功能补精血、益肾气。

枸杞叶粥:见于《圣惠方》,枸杞子叶250g(切细)、粳米150g,以豆豉汁相和,煮成粥,以五味末、葱白等调和食之。可治五劳七伤,房事衰弱。

枸杞羊肾粥:见于《圣济总录》,以枸杞叶500g,羊肾1对(细切),米150g,葱白14茎,加五味子煮粥。空腹食之,可治阳气衰,腰脚疼痛,五劳七伤。(四)养生治病赞鲈鱼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下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春风亡有真风味,想得西风更迥然。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赞美鲈鱼的一首诗,他把鲈鱼的产地、形态、风味写得风趣逼真。

鲈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为历代人们所称颂。《晋书·张翰传》曾有“菰菜,鲈鱼”的记载,据《南郡记》记载,隋炀帝下江南,经过吴地,当地官员献上吴淞风味鲈鱼,隋炀帝吃了,觉得味美无比,连声称赞:“金齑玉东南佳味也。”到了明、清时代,松江鲈鱼更是名闻天下。据说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南巡时,都专程到松江府品尝鲈鱼,并命令松江知县每年向朝廷进贡四鳃鲈鱼。

鲈鱼不仅风味极佳,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17.82%,脂肪1.62%,以及糖类、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B等。又可以为药用,宋《嘉本草》说它能“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多食宜人,作鲊尤良,曝干甚香美。”中医临床上常作为慢性肠炎、慢性肾炎、浮肿等慢性病的食疗用药。并可作为养生滋补食品。注:单健民教授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盐城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张问渠摘录)十五、邵念方:防老保健丹

人到了老年,抗病能力减弱,较易招致外邪而导致阴阳失衡,发生疾病。老年衰老的特点是在命门阴阳俱不足的基础上发生阴阳偏盛或偏衰而发生疾病,此病变化多端,较易传变,其特点症状表现不突出,脉象反应不明显。如患外感病,多是发热不扬、头痛不重、咳嗽不剧、流涕不多,脉趋于表而甚浮,这是命门衰弱,乃正气不足、抗邪力衰的表现,也是老年衰老的表现。与年轻人不同。对老年病治疗,当扶正固表兼以达邪,即在平补命门真阴真阳的基础上,加入纠偏祛病的药物,才能达到延寿。元·邹说得更为具体:“上寿之人,血气以衰,精神减耗……大体老人为药饵,只是扶鈜持之法,只可用温平、顺气、进食、补虚、中和之药治。”这就可具体地说明对老年病的调治与长寿之道,只能补元扶弱。邵老对老年人延寿防老总结出经验方防老保健丹:桂枝10g,丹参21g,柴胡12g,炒枣仁26g,人参9g,大黄3g,生黄芪30g,制首乌21g,苏梗8g,茵陈15g,金樱子18g,生山楂15g。依此比例,共研细末,泛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9g,每日3次。

方解:心喜动主明,内帅脏腑,鼓血运行,外应万物。用桂枝助心阳通血脉,丹参增心血助心用,肝气升发,性喜条达,用柴胡升发肝气,顺其条达之性,茵陈清其郁久之热;脾气主升,喜燥恶湿,用人参(党参)大补元气,配柴胡以助脾升,配大黄斡阴阳,以助胃降;肺主气,性肃降,布散气津,司呼吸,用黄芪补气达表,以助肺功,苏梗理气宽胸,助肺保持肃清通畅;肾主潜相火藏阴以助后天,用酸枣仁安神定志,以助心君之明。共奉益五脏,平阴阳,活气血,调营卫,补脑髓,安神志,除虚羸,防命门早衰,延年益寿之功。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本方具有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双重作用,既能兴奋中枢,减轻疲倦,又能镇静安眠。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及降血脂功效。除此以外,本方还能降脂保肝,促进血细胞发育和新生,又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综上可知,本方对老年人来说,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可以保健防病。注:邵念方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张问渠摘录)十六、张庆瑞:中医养生之道《素问·上古天真论》称人的寿限为“天年”,指出“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洪范》亦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然人到中老年时期,由于肾气衰退,精气内虚,出现了无法抗拒的生理性衰老过程,许多老年病在生理性衰老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病理性衰老又可促进衰老过程。要延缓衰老,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机体调摄

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常受精神意志影响,情志过激,能引起脏腑气机逆乱而产生种种病变,因此要十分注重调神。《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要避免内部过分的情志刺激,经常保持欢畅愉快,借以保养精、气、神;反之,则影响肾气,尤其是惊恐思虑之下,更能损及肾之精气。同时要陶冶自己的性情,例如要学丹青书画,习书楷书,或引吭高歌,使精神安逸舒畅。(二)动静结合“动”是指运动,活动;“静”是指内养,放松之意。老年保健应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以聚精养神。但若一味静卧不动,气血流动不畅,亦损天年。尤其是进入中老年,由于脏腑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虚邪贼风乘虚而入,极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备急千金要方》)。早晨做体操、打拳等活动,晚上练一些放松类功法。做到以静为主,兼以运动,动静结合,使人体各组织细胞得以整复,可延缓细胞衰老,保持肾之精气充实,祛病延年。(三)适度饮食

老年人脾胃虚弱更为突出,由于胃肠功能的减退,不宜暴饮暴食,不宜偏嗜五味、生冷、肥甘之品,不宜食用不易消化的硬性食物(如油煎食品)。无论过饥过饱,均可伤害脾气。五味偏嗜,酒肉过盛,亦可伤脾滞气,影响水谷的吸收,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引起诸病和早衰。(四)慎应寒暑

人上了一定年纪后肾气衰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应激性较差,极易受到外邪的侵袭,更伤肾气,引发疾病。《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热了少穿衣,冷了多加衣,但出汗时,不可当风脱衣。处处顺应自然变化,与之相应,养生不逆其时,真气内守,腠理致密,邪无由伤人。(五)节制性欲

肾之精液是构成人体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到了一定年龄,定要节制性欲,如纵欲泄精,使相火妄动,伤肾损阴,引起一系列肾亏症状,久而夭天年。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固摄肾精,使“先天之本”得到“后天之保养”,则体可健而动作不变,人尽其寿。(六)补摄营养

营养之补可分为食补、药补两大类。食补可有鸡汁、甲鱼之类,但不宜过分油腻,药物之补可有人参、燕窝、鹿茸、银耳等等,当应因人因时而异。孙思邈说:“四十岁以上须服补药,五十岁以上四时勿缺补药,如此乃延年得养生之术耳。”抗衰老药物除了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外,还有针对老年人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和阴阳容易失调的特点,分别用补气益血、调补肝肾、滋阴壮阳药物以达到强身保健、益肾固精之功。值得一提的是,中药不仅可做补药,也是很好的营养食品,如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补肺健脾、固肾益精的怀山药等可做菜吃,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注:张庆瑞系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名老中医。(张昱整理)十七、蔡其思:服用滋补中药要因人而异

衰老是人类生命中的一种必然规律。人到一定年龄,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衰老征象。俗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就是指人体的结构、机能和代谢的变化与年龄有一定关系。老年人所以容易发病,特别是罹患慢性、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体质因素决定的。老年人体内的各组织器官和组织功能逐渐退化,呼吸功能减弱,心脏肌肉萎缩,血管壁弹性减小、变硬,各种腺体的分泌机能减退,而且体内的代谢过程以消耗为主。为了增强机体抵抗力,老年人应该服用一些滋补药。但是必须注意,滋补药应该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条件,疾病的需要和医嘱服用。几千年来,中医学积累了很多服用滋补药的丰富经验,现扼要叙述于后,以飨读者。(一)滋阴与补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俯仰,汗不出而热……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此阴更胜之变,病之形态也。”说明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间,以及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功能与物质之间,必须保持其相对阴阳协调关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如《素问·调经论》记载:“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指出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这是治病的基本法则。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谈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综上所述,说明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都是由阴阳变化决定的。阴阳平衡,就可以防止衰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老年人的机体损耗了不少的阴精和阳气,这就容易出现阴阳虚或者阴阳失去平衡。根据老年人既有阴虚又有阳虚这一特点,临床上往往出现心悸烦躁、形寒肢冷、失眠多梦、苔白质淡和脉细而数等现象,治疗时采用阴阳两补法。中国历代医书中,收集了大量的滋阴和补阳抗衰老药物,滋阴抗衰老的药物有天冬、麦冬、生地、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白蒺黎、枸杞、桑椹子、何首乌、玉竹、黄精、龟板、知母、山萸肉等,服用后可滋养阴精,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延年益寿;补阳抗衰老的药物有仙茅、仙灵脾、肉苁蓉、鹿茸、巴戟天、附子、肉桂、益智仁、锁阳、补骨脂等,服后可补肾助阳,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延年益寿。另外,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菟丝子丸、二至丸、黄精丹、还少丹、龟鹿二仙膏、全鹿丸及枸杞子膏等,据许多研究证实,以上药物具有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过氧化产物的作用,从而有延缓衰老的功效。(二)补气与生血

不少老年人往往有气血亏损现象。气亏不能摄血,气虚导致血亏,而血虚常兼气虚,因此临床上经常出现心慌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苔白质淡、脉细弱或结代等气虚及血虚的病症,这时应该采用气血双补方法。如七宝美髯丹、补心丹、归脾丸和人参养荣丸等,这些都是气血双补的良方。中国历代医学家认为,凡补气药都具有补血的功能。盖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为血之母,气病涉及血,血病亦累及气,气血调和,百病不生,气血协调,便能却病,人体就能健康长寿。当气血不和,百病乃生,如选用气血药兼用之法,则对老年人更为适宜。一般使用的补气药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和山药等;补血药则有熟地、当归、白芍、枸杞和阿胶等。总之,气与血二者关系密切,在人体的延年益寿中甚为重要。(三)补脾与补肾

中医认为肾为生命之根,先天之本,主要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气足则五脏六腑的精气旺盛。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壬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说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与肾虚有密切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有赖于脾胃运化,《灵枢·五味》记载:“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如脾胃不足,则气血生化不足,各脏皆虚,也导致机体衰老。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说明脾胃功能衰退,气血不足,不能养颜面和毛发,面容失去光泽,须鬓变白,出现衰老。指出脾胃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人体的健康和衰老的快与慢,与脾、肾二脏的关系甚为密切。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功能也会随之减弱,临床上可见到面色萎黄、倦怠无力、腹胀便稀、纳差、舌淡、苔白和脉弱等脾胃虚弱的病症。治疗应采用滋补脾肾的方法,如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人参归脾丸、八仙糕等方药。补肾药物在抗衰老中运用甚广,补肾又分补肾阴和补肾阳。肾阴虚会产生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口干盗汗、腰酸背痛、遗精早泄、舌质红、脉细数等病症;肾阳虚则会出现怕冷肢凉、腰痛、小便不利、阳痿、舌苔白、脉沉细等病症。临床往往采用阴阳双补,如枸杞子酒、左归丸、右归丸、不老丹等,它们均有补精益肾功能;健脾益气的方药则有白术酒、琼玉膏等。上述这些滋补药,均属于延年益寿的调理方法。

一般人认为,补药特别是高级滋补药,如人参、鹿茸和白木耳、燕窝等,肯定对身体有益,甚至认为服用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如果药不对症,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滋补不当,还会引起弊病。因此在服用滋补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考虑 一般老年人之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脾虚和肾虚等,临床上有时会单独出现,有时会合并出现,如不分辨证去补虚,就会产生流弊。因此临床上常常采用阴药和阳药进行配伍,如附子、肉桂、鹿胶、补骨脂和巴戟天等阳药,往往与熟地、黄精、龟板、麦冬和玄参等滋阴药相配合,使之补阳不致于“上火”,对于治疗老年人的虚寒证具有一定的良效;又如吴萸与黄连合用,可堪称为寒热并用之妙方,可以治疗老年人的胃脘疼痛、呃逆反酸等病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2.扶正祛邪 老年人体质比较虚弱,正气不足,不能抵抗外邪,容易形成正虚邪盛,治疗时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扶正祛邪,也就是说,既要祛邪又要兼顾老年人的元气。例如老年人患感冒,往往是虚实夹杂,如果是阴虚感冒,就应该采用滋阴解表法,加味葳蕤汤则是其中的代表方剂之一;如果是气虚感冒,就应采用补气解表法,选用补中益气汤加银花、连翘等进行治疗。

3.攻补兼施 此法就是大家熟悉的寓补于泻或寓泻于补的一种治疗方法。老年人虽然体虚,但又易患实证。虚则宜补,而实又宜泻,一补一泻二者截然不同。如果虚少实多,则以泻为主;如果虚多实少,则以补为主,根据情况灵活掌握。如老年人的半身不遂症,既有正气虚弱,又有血瘀气滞,如果单一攻伐,就会损伤元气;单一补虚又会留邪。所以应该采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补阳还五汤可以治疗气虚血瘀的偏瘫症;如果以虚为主时,可在本方侧重补气药;血瘀时,则可侧重补气活血的药物。

另外,众所周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在抗衰老中,不能一概而论,见虚就补,应该根据不同时令和气候来选择不同性质的药物进行调理,达到延年益寿。一般来说,夏季不用过热的药,宜用芳香化湿药,冬季不用过寒的药,宜用温补药。冬天寒冷季节,尤其老年人,身体虚弱容易罹病,应该进补,正如中医所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所以可采用食疗,选用乌鸡、瘦肉或鱼,煲高丽参、冬虫夏草、生薏仁米、怀山药,亦可加入少许鹿茸。以补脾、补肾增强体力,提高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延年益寿。夏季气候炎热、潮湿,体内容易产生温热,尤其老年人体弱,易汗出中暑,可服用藿香正气丸或六一散,解暑化浊祛湿,调整机体平衡;立春为阳气升发的肝旺季节,老年人容易患中风症,应服用调肝、柔肝、生津的药物,如杭菊花、苦丁茶、麦冬等。这就是中医学中所说的“人与天地相应”的宏观整体表现。随着老年人增龄,应该懂得养生保健的调养,提高生活质量,才能长寿健康。注:蔡其思系新加坡中医学研究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中国广西中医学院)。(蔡其思整理)十八、何任:延年益寿

我国古代医学家,长寿的很多。有人说:“老中医养生有术”,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2400多年前,举国闻名的扁鹊,寿达97岁,东汉名著《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虽然处在战乱频繁、疫病蔓延的环境中,寿也超过了古稀之年;晋代善于炼丹(古代的化学家)的葛洪,寿达81岁;唐代的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寿更长了,达102岁。为什么自古医生多长寿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就是懂得人为什么会衰老的道理,懂得抗衰老的一些措施,也就是懂得延年益寿的方法。

中医“养生”的要素:一是调摄精神、形体,提高防病抗衰老的能力;二是做到能适应外界环境,避免外来影响身体衰老的各种因素。《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概括地说明养生延年的道理是:精神上有修养;身体上能阴阳调和;生活上符合自然规律;锻炼休息应有常规,不使过分劳累。做到这样,精神和形体就都很健旺,活到应该享有的100岁以后才去世。这就是古代医学家的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指导思想和大体措施。

要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得从人体阴阳、气血、寒热、虚实各个方面使它调和,达到相对平衡。这就要采用一些药物,譬如说用些补益的方法,来协同防病抗衰老,以达到古代医家所要求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养生保健的目的。古代延年益寿的补方何止数千百则。一般按照“四季五补”加以区别。就是春、夏、秋、冬四季有5种补法,即:春宜升补,夏宜清补,秋宜平补,冬宜温补,一年四季宜通补。这个升、清、平、温指的是药物的属性和类别,通补指的是一般通常适用的意思。除了四季可以选择不同的祛病延年的药物外,处方也有养阴、助阳、益气、补血等不同。针对各人体质的差异,选用恰当的药方。

下面举几张中医抗衰老的方子。

首乌延寿丹 清代《世补斋医书》方,原名延寿丹,又名首乌丸、首乌延寿丸。何首乌72两,莶草、菟丝子各16两,杜仲、牛膝、女贞子、桑叶各8两,金银花、生地黄各4两,桑椹、黑芝麻、金樱子、旱莲草(熬膏)各1斤。以上药为细末,蜜丸。每服9克,1日2~3次。常服本丸,能治肝肾不足,头晕目花,耳鸣重听,四肢酸麻,腰膝无力,夜尿频数,须发早白等症。本丸主药何首乌,有补肝肾、益气力、长肤、乌须发、补肺虚、延年等作用。本品含卵磷脂、蒽醌类衍生物等,药理实验证明,何首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能促进人体淋巴母细胞转化,用本品治慢性气管炎,使病人痰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显著上升,并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及降低血清胆固醇,抗动脉硬化,抗病毒等作用。其他药物也有稳定血压、养阴、润燥的功效。本方经实验研究,能降低实验性动物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胆固醇,减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积,故能起到防病抗衰老的作用。市有成药出售。

大造丸 来源于明代《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又名河车大造丸(后世同名方略有出入),紫河车(人胎盘)1具,龟板2两,黄柏、杜仲各1两半,牛膝、天冬、麦冬各1两2钱,熟地黄2两半。除熟地黄外,余药为末,用酒煮米糊,同熟地黄膏捣丸,如梧桐子大,蜜丸。每服80~90丸。能治阴虚血热,耳目失聪,须发早白等。主药紫河车是大补气血,治疗诸虚百损之品,它含有胎盘脂多糖、多种抗体、性激素、干扰素、多种酶。目前临床用于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小儿遗尿,多种妇科疾病。配合地黄、当归、牛膝、杜仲等以补精血,强筋骨。天冬补肺养阴,黄柏清火。是一首阴阳双补、增添精血、大补真元的方子。古人所谓:“合补之以成大造之功”,所说的“大造”,就是指它能改变人的体质,久服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七宝美髯丹 清代《医方集解》引邵应节方,又名七宝美髯丸。何首乌2斤,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各半斤,补骨脂4两,蜜丸。每服9g,每日2次,盐水或酒送服。治肝肾不足、气血虚衰所致的须发早白、牙虚动摇、遗精崩带、筋骨无力等早衰现象。本方共由7味药组成,以滋养精血。血足则须发柔美,故有美髯之名。何首乌为主药,茯苓益心气、渗湿,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当归、杞子养血补肝,菟丝子、补骨脂助阳补肾。

扶桑至宝丹 明代《寿世保元》方,《医方集解》引胡僧方扶桑丸亦即本方。又名桑麻丸。嫩桑叶(干)1斤,为末,巨胜子(即黑芝麻)4两,白蜜1斤。将芝麻擂碎熬浓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日服2次,每次9克(另一方:桑叶为末,芝麻蒸捣等份,蜜丸)。本方能补肝肾、清头目、润脏腑,治眩晕、久咳、津枯便秘。古人认为:“本方能驻容颜、乌髯发,却病延年。服至半年以后,精力转生,诸病不作,步健眼明,发白返黑,又能消痰生津,补髓添精,功效不细……。”本品有成药出售。

唐·郑相国方 清代《医方集解》引方,破故纸(即补骨脂)为末10两,胡桃肉20两研烂,蜜调如饴。每晨酒服一大匙。不能饮酒者,用熟水调服(忌芸苔菜、羊肉)。本方能补肺肾,治虚寒喘嗽,腰脚酸痛,其中胡桃肉为主药,历代都推崇胡桃为补益之品。胡桃肉中含有磷、镁、铁、锰、钙等,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和蛋白质等。脂肪含量达68%~76%。其油类包含亚油酸甘油酯等不饱和脂肪酸。常服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补骨脂有补肾壮阳,治老人气喘及白细胞减少等作用。

枸杞子酒 明代《证治准绳》方,引自宋代《太平圣惠方》。枸杞子肥者2升,捣破放绢袋置罐中,加酒1斗浸,密封勿泄气,3~7日后,每日取饮,勿醉。治肝虚,迎风流泪,目暗视弱。并可长肌肉,益面色。枸杞子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含有甜菜碱、多种维生素、钙、磷、铁及多种游离氨基酸,实验表明有促进肝细胞的新生、抗动脉硬化、降胆固醇及降低血糖等作用,长期服用,可补虚延年。

除了以上列举的一些古代抗衰老的方子外,历代很多医家还有提倡服食单味药物以延年益寿。如:

服食黄精 将黄精根茎锉细,先用水浸去苦汁,九蒸九晒,每天服用若干;或将黄精阴干捣成粉末,用水调服。古人认为,长期服用黄精能“变老为少”。意思是指服后面容、体力、精神都不见老,像年轻人。黄精味甘性平,能补脾胃,治肺痨久咳。它含有黄精多糖及赖氨酸等11种氨基酸。可用于治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人糖尿病、虚弱等。

服食地黄 将地黄根洗净,捣绞汁,煎浓,加白蜜再煎成稠浓,做成如梧桐子大丸。每早晨温酒吞送30粒。古人认为服食三四个月以后,逐渐可见面色红润。久服可以身体轻健,须发少白,体力增加。熟地黄味甘,微温。长于补血,治头眩、心悸、崩漏等。含有地黄素、糖类及多种氨基酸,尤以精氨酸含量最高。有强心、止血、利尿、降血糖、保肝等功用。

此外尚有常服芝麻、山药、甘菊、胡桃、菟丝子等药物以抗衰老的方法。

自古以来的医学家对养生延年还注意到平时饮食的濡养,有益于抗衰老,即药补以外的食补。如用冬虫夏草蒸鸭子,以补肾平喘,为老年体弱、病后调补的佳品。以黄芪炖鸡以补气益血、扶阳助虚,亦很有效果。另外,还常以米、豆子、枣子或菜熬成粥,常服以祛病延年。如莲子煮粥以固精健脾,山药煮粥以益肾健脾,茯苓煮粥以健脾渗湿,淡菜煮粥以养阴,羊肉煮粥以补阳等,都对抗病延年有一定作用。

古代医学家还认为,在采用方药抗衰老的同时,做到精神豁达,知足不贪,起居慎节,并以广泛的爱好来陶冶性情,就更有助于延年益寿。注:何任系浙江中医药大学著名老中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浙江中医学院院长,浙江省中医学会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果评审委员。(张问渠摘录)十九、邵长荣:仁可保健,德能延年

注重个人的品格修养。邵长荣教授把个人修养与益寿延年的养生实践联系起来。他认为“仁可保健,德能延年”。他奉行“甘愿吃亏,待人宽容”的信条和格言,认为大学问者只有远见卓识,才能有广阔的胸怀。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中经常留下一些格言警句,用以自勉,如宽厚待人方面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必求全责备。”“一手伸出(五根手指)各有长短。”他把宽容、谦让、光明磊落,视作为人的气度、包容万物的胸襟,高瞻远瞩、见识高远的境界和眼界。不仅如此,他特别看重学识,淡泊名利。前几年邵教授因为出版了四部著作,得到上万元的稿酬,他将这笔稿费除了按劳绩分给学生以外,其余全部用于购买自己的著作。在八十寿诞之际,他将这些书作为答谢分赠给贺客和希望得到此书的朋友。为了编写反映自己学术观点和经验的几部书,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地步。

写诗绘画,陶冶心情。20世纪30年代,邵教授正在读高中,他把自己旺盛的求知欲用于课外的爱好。他拜在南派画家黄幻吾门下学习国画,又师从中医名家严二陵学习古文。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中国文学,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滋润了他的情感世界,而且使他积累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真是受用终生。1945年,20岁的他和28岁的邵洛羊(当代著名画家和美术评论家)合作举办了一次画展和义卖。当时他们共同命题创作了100幅作品,全部都用于义卖,所得款项均捐赠给南市的一所帮助贫寒学子(白天学徒,晚间求学)补习文化的慈善公益性质的民间夜校。粉碎“四人帮”后,邵教授也创作了不少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有《轻舟已过万重山》、《英雄花(木棉花)开红似火》等。其中《翠竹红蜓》曾参加上海医务工会书画比赛获奖。邵老写了很多题画诗或题照诗。题画诗其实也是即景诗,含褒带贬。有题照诗曰:“古稀之年上佛岭,满目青山苍翠景。花开花落又十春,杏林自有后来人。”照片摄于1993年秋新昌大佛寺,时隔10年感怀而赋诗。他为自己在10年中为培养中医事业接班人竭尽绵薄而聊以自慰。

平等待人,人敬人爱。在邵老的眼中,人无高低贵贱,他一视同仁,这也是他几十年来赢得别人爱戴、友善和尊重,愉快人生的经验。做人做得好,心存良善,则自然心平气和,就不容易患情志性疾病,不会在生病时因情绪而影响病情。龙华医院的小剃头匠小刘跟随叔父学手艺时,就与邵老结识,邵老是亲眼看着他长大的。十几年后,小刘成了大理发师,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家乡购置了一套住房,想在乔迁之际,借重名老中医的墨宝,为自己的新居增添一点荣耀和一份喜庆的气氛。小刘认为自己是身份低微的小剃头匠,向邵老这样知名大医师索字怕人家不答应。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当面向邵老提出请求,邵老成人之美,落笔一副对联:“生活中知足常乐,技术上艺无止境。”既是对小剃头匠的鼓励和期盼,也是对自己的自勉和鞭策。妙就妙在他的按语:“我按脉象,你操宝刀,皆为人民健康美容服务。美容后容光焕发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亦乐乎!”短短数语,苦心经营,缩短和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充分显示出邵老和蔼可亲、平等待人的崇高修养和人格魅力。

饮食起居,操持有节。在个人生活规律、饮食起居方面,他提倡早睡早起,每天早上起床,夏天一般在5:30~6:30,冬天稍微晚一点,他不主张暑色未明、摸黑起身。晚上9:00开始做洗脚等就寝准备,然后坐到床上浏览当天报纸。当有睡意时便酣然入睡,睡不着不强抑自己入睡,想入睡也不强制自己不睡觉。早晨5:30起来后,先到阳台,做一些运动。邵老是中西医结合呼吸道专家,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他将中医气功疗法与现代医学呼吸操相结合,把练意志、练吐纳和手足躯体的体操活动结合起来,整理了一套“邵氏呼吸八法”,功法特点是呼吸运动深、长、细、匀,可以提高肺活量和机体的抗病能力。他通过长期不懈的锻炼,不仅身体健康、身材匀称,而且经过测量,82岁的肺活量达到3800毫升,与75岁时的肺活量几乎没有差异,甚至不比年轻人差多少。

他在饮食方面,荤素全吃。家里每天的菜肴从采购到烹饪都由邵老一手操办。他根据一家人的体质选购食品。一般他都挑选比较容易消化的食品。鱼和肉相比,他比较喜欢吃鱼。在蔬菜方面,他比较喜欢萝卜和青菜等时令新鲜的蔬菜。他比较喜欢绿色食物。烹饪菜肴,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乃是一门集营养学和美食的学问,他均亲力亲为,自得乐趣。他对过于刺激的太辣、太冷的食物不愿下箸。香烟偶尔为之,没有烟瘾。酒类一般饮酒精度数比较低的啤酒和黄酒,不饮酒精浓度高的烈酒。近几年,他开始进补一点西洋参和黄芪。也将5克1支的西洋参切成4段,黄芪20克,另加红枣20枚,炖汤,先煮20~30分钟,早上空腹服头汁;第二天,再煮20~30分钟,服二汁,吃红枣;第三天,再煮同样时间,吃第三汁,咀嚼参渣,然后吸其精华而弃其糟粕。服后自觉精神饱满,神气健旺。他还喜欢熬粥和吃粥。注:邵长荣,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浙江慈溪人,1925年8月生,全国名老中医。(张昱摘录)二十、王大增:生命在于拼搏,生活贵在简单

王大增教授将自己的养生经验整理概括为四句话,“心(脑)要勤思,身要勤动,食要均衡,诚以待人”。

因为生命在于运动,所以他主张身要勤动。但他的境界更高,认为生命在于拼搏,人活一生就是拼搏的一生,人生于世为求几场大搏。他的一生总是处于竞争竞技状态。有这样的境界,人生才能不断进取,才不会向困难挫折低头。人生像登山越岭一样,需要拼搏的精神,这样才能赢得人生的精彩。他爱好旅游,到过祖国大江南北,许多名山大川、旅游胜地。近几年,年纪大了,外出的机会相对就少了。2005年曾经到过山西的五台山,那里是名山古刹、历史文化积淀很深的地方。每次登山他都喜欢徒步攀登,练就了攀越山岭的基本功。2005年年底随龙华医院组织的集体旅游团到过昆山,他以80岁高龄登上海拔800多米的亭林公园。这里是为纪念爱国志士顾景林(炎武)而开辟的园林,他的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曾经唤起了多少知识分子与祖国共命运的情感。爬山开始时,因为王大增是团队里年龄最大者,大家都劝他留在山下休息,等他们下山来会合。谁知他竟第一个登上山顶。在王教授的带领和身先士卒的鼓舞下,许多年轻人都气喘吁吁地登上了山顶,尝到了登高山而藐平地、壮志凌云的乐趣。面对王教授,年轻人都自叹不如。登山既是对登山者体能的考验,也是对个人意志的测试。王大增说,登上山顶,他与年轻人一样,有一种“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生又一次起步的喜悦。

他每天的生活规律是,早上6:00起床。晚上9:00~10:00就寝,中午休息1小时。早上锻炼身体的方法非常简单,他把上下楼梯看做一种运动形式。王家是高寿之家,崇尚娱乐,喜欢跳舞。他的兄长除大哥已经作古(去世时80多岁),二兄92岁,三哥89岁,姐夫91岁,姐姐85岁,他们都喜欢跳舞,每周一二次。他总结他们的长寿和健康经验,认为与跳舞调节心态,放松心情,又使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有密切的关系。

诚以待人,推心置腹。人生在世,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群,必须与不同的人交往,因此必须有相互交往的诚信基础。王大增的态度和奉行的原则是,诚以待人。只有诚以待人,推心置腹,才能换来别人对等的交往,以诚相待。既要诚心对待别人,就一定不要计较人家的态度。养生的心态最重要,态度好就事事春风如意,心态不好好事也会弄糟。做人之道就是对人、对己、对工作、对事业的态度,你对工作和事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生活就会给你相应的回报;弄虚作假,到头来吃亏的仍然是自己。这种诚以待人也反映在工作上,对待中西医同道,他也持这种态度。给病人看病,不能绝对地说中医好或西医好,应该看这种病最适用什么方法,有时候应该用中医方法,有时候用西医方法,有时候中西医方法一起用;把中医与西医对立起来,绝对化,那是违背科学的。他说,现在疾病的变化很多,而医学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治病的方法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中西医兼备,就多了一套方法,如果相互排斥对立,就等于两只胳臂少了一只。人体不是机器不是手表,机器坏了可以拆开来重装,人体是有生命的物质,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死的东西,不能缺什么、坏什么就换一个零件。除了生理上的毛病,还有心理上的毛病,所以治病是最难办的事情。他不主张中西医展开谁是谁非的论战,你自己病都治不好,还指责对方,哪有这种道理。所以在龙华医院首期改造工程完工举行庆典征求他的墨宝时,他写了两句话聊当奉赠:“中医西医互补好,祛病延年为人民。”

生活简单,饮食均衡,量不宜过多,做到荤素搭配,烟酒不沾。他说,别人都以为他与夫人都是教授级的专家,子女已经成家立业,经济条件比人家好,有钱就能呼风唤雨,要什么有什么,一定吃得好、吃得多。其实错了。他认为吃得多、吃得太好未必就是幸福,实在没有这种必要。病从口入,许多人患糖尿病、高血压,都是敞开肚皮吃出来的结果。现在许多小朋友出现肥胖症,大人出现脂肪肝也是这个原因。他的夫人马伴吟主任医师,与他是同学而结为伉俪,他们互敬互爱,相濡以沫,伴随一生。他们主张生活俭朴,退休以前一个在龙华医院工作,一个在儿科医院工作,白天就在单位里用餐,晚饭则回家吃。退休以后,他们坚持不用保姆,即使看专家门诊,回来照样自己动手。每天早上由王教授包揽买菜的任务,谁先回家谁来烧饭,也不谦让。打扫卫生,也是他们自己动手,这些均包括在身要勤动的概念里面。他们的菜蔬很简单,就一荤一素一汤。因为王教授患有高血压症,所以吃一点抗高血压和扩张血管的药。以前从来不吃补品,只吃一点维生素,冬令也不进补。现在虽然也吃一点,但只吃普通的传统食品,如莲子、桂圆、红枣、核桃。饮食方面,按中国江南地域的习俗,非常传统,从来不吃新奇怪异之品。关于应酬性的公宴,他因为不善应酬,不常参加。他认为,胡吃海吃,肠胃功能承受不了,不是珍惜生命,而是太小看自己的生命,太轻贱自己。

因为老来视力有些模糊,王教授平时看书较少,晚上收看一点电视节目。喜欢看纪实频道,如人与自然、动物世界、世界探奇,还有历史事件,如世界大战的回顾。播放这些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资料片,有一种重返历史的亲切感。他追求世界探奇新发现,追求趣味性和娱乐性。如此生活每一天,善待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何患其寿不永。注:王大增教授系上海中西医结合妇科专家,生于1924年6月。(张昱摘录)二十一、徐蔚霖:掌握规律顺自然,读书书法足自娱(一)掌握规律,顺应自然

徐教授认为,养生一是掌握规律,顺其自然。大到宇宙万物,天时地理,自然农业,具体到人的生老病死,一切的一切无不包含着规律,也离不开规律;二是符合自然规律,必须做到心气平和,不能违反规律。养生不应该只强调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年龄段,或者生病以后需要,而是必须从小儿开始,无论青年阶段、中年壮年阶段,直至老年阶段都需要养生,只是养生的内容主次本末有所差异。许多人平时不注意保养,尤其年轻时糊涂而过,一旦蓦然回首,却已悔之晚矣。许多人表面看不出什么毛病,其实许多系统都处于临界状态,这就是亚健康状态,如果不把这种状态及时扭转过来,防患于未然,后果不堪设想。(二)础润而雨,未雨绸缪

谈到未雨绸缪时,徐老提起一位长者,一位在经济学界颇有名望、产生一定影响的前辈,老前辈姓张。年轻时的徐蔚霖曾请教老前辈:你日理万机,旁人可以忙得不亦乐乎,可你却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好像永远不会出错,何以如此?张老讲了一句极其通俗易懂却含有深刻哲理的大白话:“我是喜欢踩‘香烟头’,不喜欢惹火烧身。”意思是说,事故像火苗尚在萌芽状态就将它踩灭掉了,萌芽状态的火只是星火,容易踩灭,如果小火不踩灭,留下隐患,酿成祸患,后果不堪设想。甚至连自己也可能葬身火海,那就后悔莫及了。徐老说:础润而雨,月晕而风,在看似风平浪静中有洞察先机的觉察力,这与自身的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养生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要学会探察宇宙与人体的无穷奥秘。任何补救,其实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洞察先机,则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三)心正才能笔正

徐蔚霖从12岁开始学写字,从那时养成临池的习惯至今不变。最早是祖母和母亲教他临池。祖母教他:“心正才能笔正。”首先姿势要坐得端正,腰板挺直,那么字才可以写得端正。这确属于学书老到的经验之谈。后来在学书过程中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广,确实听到某个书法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若心不正,则笔不端。”肢体语言传导到大脑,大脑产生条件反射,如果坐不端正,那么字必然写得七歪八斜。书法引起少年徐蔚霖的爱好。去掉早年读书的12年,徐老至少有75年浸润于书法,75年来基本上没有停止过临池。徐蔚霖练字持之以恒,一面练字,一面提高文化涵养,并收到书法养身的效果。后来他把“心正才能笔正”延伸到道德修养与延年益寿之间的关系。徐老认为,只有心地纯正,才能加福添寿;只有心气平和,才不会产生患得患失的心情浮躁,而始终处在心情愉悦中,得以享受幸福的晚年。(四)书从源头学小篆

徐蔚霖后来又遇到一位书法老师,姓陈,名文无。当时一位朋友向父亲进言:“你家蔚霖写得一手好字,惟一的欠缺是少了一点书卷气。”言下之意徐蔚霖的字犹如少林武僧,而非武学正宗。此言不假,书家的正宗是小篆,先有小篆,而后才有隶书、楷书、行书和魏碑体,先有迟缓,而后才会有舒卷自如。遂将书法家陈文无介绍与徐蔚霖相识。陈先生果然是一代书法名家,精于小篆,曾举办过个人书法展,盛极一时。他教徐蔚霖从学六书通入手,教小篆书法讲究中锋运笔。陈先生为人严肃刻板,点画分明,一丝不苟,这也养成了徐蔚霖后来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不容丝毫马虎的作风。这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受教,终身受益。在小篆碑帖中徐老最钟爱和得益的是两本碑帖,一本是唐朝李冰阳《峄山帖》。李冰阳的小篆碑帖流传三种,另两种是《三坟记》、《城隍庙记》,但他最喜欢《峄山帖》,至今犹记得上面有“绍兴大禹”的字样。

退休前徐蔚霖工作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每当午休时间,别人休息,他就练习书法。当时医务工会将在巨鹿路举办第一届书法展览会,同时举行书法比赛。事先发出征稿通知,要求从10个市区和10个郊县征集1000件展品,要求各医院积极响应,遴选优秀作品参赛。院领导徐克度接到通知后,觉得本院舞文弄墨的人才太缺少了。正当一筹莫展之时,看到徐蔚霖的临池,加上名字,盖上图章,俨然成了一幅笔情墨趣俱佳的书法珍品,就立刻向徐征稿,徐就铺纸研墨当场挥毫,一挥而就——“正气堂”,儿童医院仅送徐蔚霖一张作品参展,居然夺魁。(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徐蔚霖的“三与堂”座右铭是:与时俱进、与人共寿、与世同乐。他以此自勉。徐蔚霖的一生比较洁身自重,没有沾染社会大染缸吃喝嫖赌的任何恶习。论饮酒他不会;论叉麻将筑方城,他不愿意在牌桌上消磨时光;论穿着,只要穿得暖和,不愁挨冻,他也不在乎衣料的质地是好是坏。平时他的爱好就是读书和练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徐老认为,他的一生有几件事值得一提,一是看病;二是写字和读书。一天看一百多号,这是职业行为,作为医生不看病那能干什么?临床医生的责任就是为病人服务,总算对得起自己,能够学以致用,一展所学;总算不辜负病人的信赖,能够拯救病人于危难之中,为病人解除一点痛苦。这就是人们说的:生活一天,美丽一天,善待自己,善待别人。他曾经以主治医师资格授课,教过西学中研究班和中医提高班。

他有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他的房子是他结婚时由父亲特地建造、送给他与夫人的结婚礼物。夫人与他年龄上只相差1岁,他87岁,夫人86岁,夫人对他的生活关心照顾备至,饮食主张清淡,但她善于合理安排膳食,一点儿也不感到单调乏味。每当季节转换,她会按时令做出适口的美味:如秋燥进百合,滋润养肺;夏令进绿豆汤,清心养胃。

家里房子虽然陈旧了一些,但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何陋之有?”说起他目前的境况,他的思想境界是,一方面“已是近黄昏”,但另一方面仍然“满天锦霞”。他常风趣地说:我现在是“还有半杯茶”。他的心态是“游戏人间,再尽最后努力,竭尽绵薄,愿为国家和民众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他不愿安度晚年享清福,仍在外面看病,有人说他是为了“扒分”,他没有自视清高而断然否认,但他渴望别人能够理解一个老人的心,他最希望利用最后的时刻多看几个病人,能为社会多做些贡献便是无限欣慰。徐老身边还带着一个博士研究生,他曾经认真地对学生说:我没有特别的期望,只希望中医的脉络能够延续下去,希望寄托在后来者身上。

徐蔚霖始终记住《易经》上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此自勉,活着一天,就要自强不息。注:徐蔚霖教授系全国著名儿科老中医、儿童开胃消食保健品“稚儿灵”糖浆发明人。(张昱摘录)二十二、秦亮甫:动静结合宗恬淡,制怒节欲安五脏

秦亮甫教授养生主要是靠以下几点。

1.动静结合 工作与锻炼有机结合,适当的锻炼,量力而行。他的运动项目选自少林拳,名“浪子燕青拳”。一套“浪子燕青拳”3分钟,使全身得到锻炼,经过锻炼能够保证他一天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他每天工作的特点:站着的时间、运动的时间多于静止的时间。只有给病人诊脉和写处方他是坐着的,是相对静止的。秦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手法运用与思维运动相结合,动静与呼吸相结合。静,主要指回家休息和就寝、头沾枕头的时候,他称之“安枕就寝”。这时他要求自己绝对安静,让脑子充分放松休息。静功锻炼,一是坐如钟,调匀呼吸;二是临睡时锻炼,仰面朝天,四肢放松,意念放松,他还让全身肌肉、关节、骨骼、神经全部放松,甚至要求全身组织细胞全部放松,彻里彻外的放松,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凝聚力量。他要求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时间,晚上8:30就寝,第二天5:45~6:00务必起床,保证充足睡眠。他的体育锻炼如下:①头部按摩,双手掌干洗(擦)脸颊,擦耳根乳突,擦耳门听宫(各四次);②头部颈项主动运动,先将双手置于背后,然后低头垂首至仰面朝天,再左顾右盼(各做10次);③上肢屈肘握拳,做前后回环运动,以锻炼肩关节和周围组织(各20次)。上肢屈肘交叉于胸,拍击双肩,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肩(各10次);④蹲踞式运臂全身大回环(10次);⑤坐式下肢运动,双手扣托一大腿(或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关节窝,做弹腿运动(各做50次);⑥连环动作,打一套64节“浪子燕青拳”。

2.恬淡虚无 这是指精神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均受精神情志影响,情志过激,能引起脏腑气机逆乱而产生种种病变。恬淡就是无欲无私,被人误解曲解尚且能够心情愉快地面对。虚无,就是把一切世事,特别是把名利都看得非常淡薄,把富贵荣辱都看得十分平淡。这就是养生先养心。秦老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3.制怒节欲 当人发怒时,血脉贲张,肝气妄上,气血逆乱,乱则扰乱正常思维活动,丧失理智,滋成祸端,制怒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顿悟和觉悟的表现,这是大智若愚。

节欲的问题对于老人尤其重要。如果纵欲泄精,伤肾损阴,可引起一系列肾亏症状,久而伤身殒命。西方那套解禁的养生理论,认为年纪大的人应该通过行房事激活性功能,通过激活性功能就能够激活生命的活力,使大脑保持亢奋状态,就能延年益寿。秦亮甫认为中国人与西方人是属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东方人不宜用西方文化来指导。他认为,按照中国流传数千年的中医理论来指导,人过50岁,机体日益衰退,精力自半(精力积蓄和库存储备减低一半),岂能任意挥霍。

4.安和五脏 五脏应该包括六腑,因为脏与腑是对应的关系。遇到小毛病,马上要去看病吃药,不让小病酿成大病。要提倡平时保健,安抚五脏六腑,使五脏六腑没有毛病,做到平安。安和五脏,应该包括适当用药,除了治疗疾病,还要针对老年人特点,分别采用补气益血、调补肝肾、滋阴壮阳的药物,以达到强身保健、益肾固精的作用。中药不仅可作为补药,也是很好的营养食品,如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补肺健脾、固肾益精的怀山药等。

5.掌握一个“度”字 穿衣吃饭,饥寒适度;为人处世,宽宏大度;饮酒不能过度,花钱符合法度。不能暴饮暴食,这就与肠胃的消化有直接关系。

老人不宜“酒逢知己千杯少”,饮食起居也应注意,气温热度高时应适当防暑,注意通风;天气寒冷,谨防风寒,应该添衣保温。不要过食肥甘油腻,太过于精细对老人多有不宜。秦老从来烟酒不沾,从来不吃到过分饱,以七八分饱为度。水果于饭后进食,补充维生素C。晚上吃粥。平时饮食,秦亮甫比较注意的是不易消化之物不吃,鱼肉只吃些背肉而少吃肚档。平时较多进食素菜如米苋和豆制品之类。他爱吃萝卜,认为那是个好东西。

6.平时他比较爱好阅读和书法 喜爱看与业务有关的医药类书籍,他戏称自己是“在其位(当医生),谋其政(看病以及阅读医药类图书)”。

平时利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也是他积极的休息方式之一。书法他最早临柳公权,后临欧阳询,至今他的楷体颇有欧体的意蕴。

休息时他又有吟唱京剧的爱好,过去他爱好学唱青衣,先学梅派,嗣学青衣程派,现在年纪上去了,嗓音不适应再唱青衣,故又改学老生。

对于绘画,因为他曾经看过中外名画,对中国画比较欣赏齐白石的河虾,大笔泼墨又细笔经营,通体透明,富有弹性,须毫毕现。注:82岁的秦亮甫教授出身中医世家,是全国名老中医,他60岁开始学习法语,先后九次赴法作针灸讲学,法语教材自编自译,并亲自用法语讲授。获得过法国“依堡卡特”奖章。蜚声中外,被誉为“东方神针”。(张昱摘录)第二章 中医延缓衰老理论一、从心论延缓衰老

心,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主宰作用,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说明心不仅是血液循环的动力,也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枢;另外,心脏病是严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导致老年人病死率增高。因此,老年人要注意经常进行心脏保健,以延缓衰老。(一)心的生理功能

心居胸中,有心包围护于外,在体合脉,其经脉下络小肠,与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共同组成心系。它的功能是:为十二官之主宰,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主血脉循环,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1.神志思维中枢,生命的主宰 人的精神活动和思维能力都由心主宰。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出生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篇》所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称之为“任物”,任是接受担任之意;有这种“任物”的作用,才会产生精神和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做出判断。实际上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心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那就是五脏六腑都必须在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活动,才能取得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如《医学源流论》说:“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五脏六腑在心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统一协调的生理活动,才能精神饱满,身体健康,如果心发生了病变,其他脏腑的活动也就要受到影响,病情重者可出现神志失常,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心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解剖学的心,那就是所谓的血肉之心,又是一系列有着密切联系的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正如《医学入门·心脏篇》说:“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心包是心的外卫,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邪气犯心,常会侵犯心之包络,人们常说的心病,多指心包络而言,正如《灵枢·邪客篇》说:“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2.心主血脉的循环运行 血有荣养的作用,脉为行血的隧道,而心与血脉是密切连属的,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心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在推动血液的运行方面,心与脉是相互合作的,起主导作用的是心。心不停地搏动,血则周流不息的运行,所以《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医学入门》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心乃内运行之,是心主血也。”血虽有荣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但必须依赖心脉的活动才能运行全身,才能起到荣养的作用,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寿世保元·血气论》,心之所以能推动血液周流不息,主要依赖于心阳的鼓动。心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而血液的充盈也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因素之一。

3.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开窍于舌,即“舌为心之苗”,《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临床察舌可以测知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心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如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血不足,则舌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心脉淤阻,则舌紫黯有瘀点或瘀斑。心主神志,其功能异常则可以出现舌强、舌卷、语謇或失语等。而面部色泽变化,是心和血脉活动的反映,如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其人面无血色,白不华;心气衰弱,血行障碍、血液凝涩,脉道不通,则面色发绀。只有在心功能健全、血脉充盛、循环畅通的情况下,其人面色才能红润光泽,奕奕有神。(二)心脏老化的机制

中医认为,心脏老化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有关。

外感六淫、疫疠之邪,侵袭血脉,影响心主血脉,继而肺失治节,心神受扰或失养,甚则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溢于四肢发为水肿,上凌心肺,发为心悸、喘促。

外风引动 风为百病之长,可直接侵袭人体而致病,也可与其他邪气相合,共同侵袭人体而致病。风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是春季致病的主要因素。正常情况下,人体适应周围环境以保持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老年人阴阳气血失调,卫气不固,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逐渐减退。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天气具有阳气升发的特点,易使老年人出现阴虚阳亢之证。若阳亢化火,心神受扰,则发心悸、谵语或狂躁;心脉受损,则发胸痹心痛。入冬骤然变冷,风寒邪气可以影响血脉运行,使寒凝血滞,心脉淤阻,发为胸痹心痛或真心痛。

情志是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老年人由于肾气渐衰,脾胃亏虚,气血精津液化生不足,阴阳失调,心神失于濡养,心主血脉、藏神等功能逐渐减退,易喜易悲,健忘失聪,对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减退,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下,容易出现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若喜乐过甚,则心神涣散不收,病发惊悸、怔忡,甚则出现厥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致使心脾气血两虚,心神失养,易出现心悸、胸痹心痛;悲恐惊吓,精神紧张或情志异常波动,也常为心悸、胸痛的诱发因素,因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均可影响脏腑气机的正常运行,使升降出入的规律受到影响,从而诱发心病的发生,或使病情加重,产生严重的后果。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于经络,血滞不通,心经脉络失养,则发胸痹心痛或真心痛;暴怒伤肝,肝阳暴动,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猝倒无知,发为厥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如饮食不洁、饥饱无度,也可伤及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痰浊内生;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运失司,痰浊内生;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以致肝火夹痰,横窜经脉,痰浊阻痹心脉,病发胸痹;心神受扰,则发心悸、怔忡。

人过中年以后,机体日趋衰弱,精血渐亏,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阳日见偏亢。适度劳作,则气血调畅,脏腑安和。过劳是长期不适当的活动和超负荷的劳动;过逸则是长期缺乏活动,过于安逸。劳累过度是指劳力、劳心及房劳过度。长期劳力过度可耗伤正气,积劳成损,致使气少力衰,神疲乏力。而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出现心神失养,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的病理变化。房劳过度则肾精亏耗,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心神失养或受扰则发胸痹心痛或心悸。同样,过逸也会使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血脉瘀阻之象,故有“久卧久坐为病”之说。

现代医学认为心脏老化与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功能亢进及冠脉血流减少有关。(三)保健措施

1.情志保健 老年人要注意调畅情志,做到精神自然宁静,豁达乐观,勿大悲大喜,防止悲观失望、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等不良情绪的发生,能做到“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恬淡虚无”,无忧无虑,则发生心脏病的机会减少,即使患有心脏病,病情容易得到控制。

2.饮食保健 老年人饮食勿过饱,少食肥甘厚味腥膻之品,注意勿过食辛辣,多食清淡饮食,使脾胃功能和调,则气血强健,百病不生。在平时可食用药粥防治心脏病。改变饮食习惯:高脂血症需要通过改变饮食加以纠正,老年人不要长期进食较坚硬、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而应当进食温热松软的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品,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调整好饮食结构,防止动脉硬化及心脏病的发生。

桃仁粥 桃仁10g,粳米适量。将桃仁煮熟去皮尖,取汁与粳米同煮粥,每日3次,适用于心血瘀阻心脏病。

山楂粥 山楂30g(鲜者60g),粳米100g,砂糖适量。将山楂入沙锅煎取浓汁,去渣,而后加粳米、砂糖,煮粥。做下午点心用,不可空腹食用。适用于心血瘀阻者。

仙人粥 制首乌30~60g,粳米100g,红枣3~5枚,红糖适量。将制首乌煎取浓汁,去渣,同粳米、红枣同煮成粥,再入红糖少许,而后煮一二沸即成。早晚温热分服。适用于气阴两虚、心肾阴虚者。

韭菜粥 白米50~100g,韭菜子20g(研末)。先将白米煮熟;入韭菜末稍煮,即可食用。适用于阳气虚衰者。

山药粥 羊肉250~500g,山药50g,粳米100~150g。先将羊肉去脂膜,切细,煮成汤,入山药,粳米煮粥。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人参银耳汤 人参5g,银耳10~15g。先将银耳温水浸泡12小时,洗净。人参切小片后,用微火熬2小时,再入银耳熬1小时即可。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3.气功保健 气功防治冠心病、心律失常、早搏者,先练松静功,自然呼吸,意守丹田。1个月后再增练强壮功,并配合做几节导引功,每日练功2次,每次10~30分钟。室上速者,取平坐位,自然呼吸,进行有意识三线放松,即将身体分为前、后、两侧三条线,自上而下,依次放松。第1线:头两侧→颈两侧→两肩→两上臂→两肘关节→两前臂→两腕关节→两手→十指。第2线:面部→颈前→胸部→腹部→两大腿前部→两膝关节→两小腿前部口→两足背→足十趾。第3线:后脑→颈部→背部→腰部→两大腿后部窝→两小腿后部→两足跟→足心。如此依次放松,每松完一条线,在止息点轻微意守1~2分钟。第1线止息点是中指中冲穴,第2线是足大趾大敦穴,第3线是足心涌泉穴。三线放松完后,轻轻意守脐部2~3分钟,每次练功20~30分钟。

4.生活保健

减轻体重:体重的增加可以增加心脏的负担,使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增高,减轻体重对老年人心脏病的预防非常重要,通过增加运动量和调节饮食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戒烟: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等有毒物质,长期吸烟,增加心脏、肺脏病发生的机会,戒烟是预防心脏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常规运动:通过运动能恢复和保持较好的心脏功能容量,从30岁到70岁,最大功能容量可减少5METs,最大氧摄取量减少0.45ml/kg,心脏病患者由于制动的生活方式严重地限制了心脏功能容量的恢复和保持。适度运动对老年心脏病患者是有益的。在运动时要注意心率、血压等变化,避免极限量运动试验,运动量从小剂量开始,稳步增加,安全第一。采用安全的运动方式,如慢走等,避免剧烈的跑、跳等,防止摔伤、骨折等。运动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运动,运动后要有整理运动,注意服用药物对运动的影响。

解除精神压力 老年心脏病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精神症状,易发怒,稍有刺激,即耿耿于怀,产生郁闷心情。对老年患者,要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疾病的严重程度,解除思想顾虑,提高战胜疾病的勇气,以良好的心态防治心脏病。

坚持药物治疗 合理的药物治疗对老年心脏病患者是必要的,如服用降低血压的药物、减慢或提高心率的药物、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等,在服用药物的时候要遵医嘱,不要自行服药。

适度饮酒或戒酒 饮酒能加快心率,加重心肌缺血症状,主张戒酒,但对长期饮酒的老年人,可通过减少饮酒量或饮低度酒来完成。

总之,心系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是多方面的,应在生活中善自调养,以避免或减少心系疾病的发病机会。(张昱)二、从肾论延缓衰老

衰老是生命的一种现象,它涉及多系统、多器官功能和形态的改变,以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机体代偿功能的下降,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由于中医的“肾”有其特殊的含义,肾的衰老就涉及更多的内容,因此肾脏的保健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一)肾脏的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生殖和发育 肾所藏之精不足,肾阴虚,肾阳也虚,则无以化生肾气,导致五脏六腑的功能减退,人就出现生殖器官萎缩,性功能逐渐消失,精神疲惫,腰膝酸软等衰老的表现。这说明了肾的精气衰减是人类变老的重要原因。

2.肾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在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如运行、分布和排泄等)起着主要作用。通常水液是经胃的收纳,脾的转输,肺的输布,通过三焦,清者运行于脏腑,浊者化为汗和尿而排出体外,从而保持体内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这些都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肾气的推动,肾的气化作用。老年人的肾阳衰微,肾的气化不足,不能温煦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在水液环流代谢过程中的功能减退,水液不能正常输布,故常见到目下如卧蚕,小便排出无力,夜尿频繁等现象。

3.肾主纳气 肾为诸气之根。人体呼吸虽然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及于肾,由肾为之摄纳,就是说,肾对呼吸有协调作用。所以,有“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之说。肾主纳气,对人体的呼吸有重要意义。只有肾气充沛,摄纳正常,才能使肺的气机宣降正常,吸入之气,下归于肾,呼吸才能均匀。老年人肾的摄纳作用一般较弱,气不归元,故呼吸时常有短气之感,且随劳作而加重。

4.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因肾主藏精,精能生髓,髓居骨中,骨赖髓以充养。肾精充足,则骨髓充满,骨骼因得到髓的滋养而坚固有力,运动亦见轻健。同时,肾的精气不仅与牙齿生长有关系,而且与毛发的生长荣枯也是密不可分的。老年人的肾精不足,肾气渐衰,肾精匮乏,精不能生髓,髓少不能充养骨骼,是老年人生理渐变的必然规律。常有步态不稳,牙齿脱落、稀疏,牙根外露,而且骨质变疏松,易于折断等情况发生。脑为髓之海,精髓不充,脑海为之不满,故老年人又常有头晕、记忆力减退的感觉。

5.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耳的听觉功能,前阴的排尿、生殖作用和肛门的排泄,均与肾的精气有关。因老年人的精气衰减,气化不足,肾精不能充养于耳,故老年人听力渐渐减退,甚或耳聋失聪。此外,老年人的小便排出无力,以及大便之滑泄、不通、秘结,也和肾气不足、肾气不固、肾阳虚衰,以及肾阴亏损有关。(二)肾脏老化的机制

关于衰老的原因有许多:七情太过,疾病损伤,遗传因素,环境失宜,缺乏运动,饮食不节,房劳过度,劳伤过度,吸烟嗜酒,睡眠很差等等。但最根本的还是与肾的衰老变化分不开。中医学认为,“先天之本在肾”,人的生、长、壮、老、死亡均与肾气密切相关,肾气是决定人体的强弱寿夭的关键因素。如在《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五七,阳明脉衰,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气的关系极为密切。肾气充盛人就处在生机勃勃的青壮年时代,衰老的速度就慢,寿命就长;肾气虚衰,衰老就可能提前发生,变老的速度就快,甚至年龄未到便老态龙钟,寿命就短促。这是因为肾藏元气,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生命之门。肾气充,元气盛,正气就强,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正常。肾气衰,元气弱,正气虚,机体免疫功能也就减退。这些都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强壮衰弱,寿命的长短,在生育、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中都起着主导作用。(三)保健措施

1.精神调摄 肾系疾病的形成与精神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刺激、恐惧不已,所愿不遂、动情思慕,都能引起阴精暗耗或肾气受伤,而发阳痿、遗精、早泄或其他虚弱病证。因此,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至关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灵枢·本神篇》“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喜伤心,恐伤肾”。《灵枢·本神篇》“和喜怒而安居处……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由以上可见,只要人的精神舒畅,则人体气血调和,则不易生病,即使身已患病,保持精神乐观,再辅以合理治疗,也能促使病体早日康复。

2.饮食起居《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由此可见,起居有时,饮食有常,使人体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就能增强机体抗力,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3.药粥膳食调养 老年人的脾胃功能衰退,吸收消化减弱,往往易造成营养物质的缺乏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合理的运用饮食疗养法,既可以调整脾胃功能,又可滋补肝肾,从而一举两得。老年人的食疗,应因人、因时、因病而变。如热体、热病,宜多吃凉性食物;寒体、寒病则应给热性食物。其中有一些食物,有很好的补肾作用,老年人可以适当选用:

肉苁蓉粥 肉苁蓉30g,粳米100g,水适量,文火熬粥(一人份)。肉苁蓉有润燥滑肠,补肾助阳之作用,尤其对体弱患者或老人阳虚便秘最为适宜。古书记载:“久服则肥健而轻身,益肝肾,补精血。”

枸杞子粥 枸杞15g、大米50g,煮粥。枸杞子有滋补肝肾,养阴明目的作用。可降血糖、降血压,适用于老年人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视物不清、高血压、糖尿病等。

芡实粥 芡实100g,加米100g,同煮。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固精、增强智力、聪明耳目的功能,是一种很好的滋养强壮食物。常用于慢性泄泻、小便频数、妇女带下、腰酸等症。

莲子粥 莲子肉30g,去衣、煮烂、研细加糯米100g煮粥。具有益精气、强智力、聪耳目等功效,且可降压。

韭菜粥 每日取新鲜韭菜60g,洗净切段。先用粳米100g,入沙锅内,加水800ml左右,入细盐少许,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韭菜,稍煮片刻。每日食服2~3次,温热服食。用以治疗阳痿、遗精、白浊、小便频数、小儿遗尿、腰膝酸冷等证。

菟丝子粥 将菟丝子研碎,取60g,加水300ml,煎至200ml,去渣留汁,加入粳米100g,再加水800ml,白糖适量,煮成稀粥,每日早晚温热服食。适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筋骨酸痛,腿脚软弱无力,阳痿遗精、早泄、小便频数,尿有余沥等证。

4.节欲养生 中医对“纵欲耗精”、“节欲养生”历来均予以高度重视,认为对防病治病、健康长寿,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前人认为:纵欲能够催人衰老,缩短人的生命。《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千金方》中说:“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

5.中医灸法培元 运用灸法培补元气,即培补肾中先天之气,灸任脉神阙穴能达到培补后天,固本扶阳的作用。在运用灸法培补元气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使火力不能中断,火力直透腹中,缓缓见功,最终能达到两肾命门处发热发烫的效果。一般每次灸30~40分钟即可。灸后不可饮茶,恐解火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清淡养胃之物,使气血畅通。

6.补肾功法

饮津法 盘腿静坐,意守丹田,用舌舔上腭及舌下齿龈,含津液满口,然后咽下,每半分钟咽一次,反复吞咽数次。此法有填养肾精作用,能防止性功能衰退。

收肛肌法 坐式或站立,意念集中于丹田,吸气时用力收缩肛门肌肉及阴部肌肉,呼气时放松。反复进行50~100次。此法有补肾固精作用,能防止性功能衰退,对早泄、遗精有较好治疗作用。

固精功 正坐床上,两腿向前伸直并拢,脚尖朝上,两臂屈肘,两手握拳置于两胁,两肘尽量背伸,两前臂紧贴胁下;然后两拳松开,手臂上举,沿前胸、头侧向上托举,至肘伸直,指尖相对,掌心朝上,仰头眼视手背,同时收腹提肛;接着低头弯腰前俯,两手自然下落,手指攀握脚趾,两膝不能弯曲,同时松腹松肛,两手经腿前收回,握拳于胁间。如此反复轮练20~30次,早晚各练一遍。此法有补肾固精作用,有治疗遗精、早泄作用。

内养功 取正坐位,两脚自然分开,平行而垂直踏实地面,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全身放松,自然呼吸。然后按以下几个步骤练功①意守丹田:排除杂念,集中意志,两眼微闭,内视丹田(肚脐部位),呼气时将丹田轻轻向内吸,意想丹田与腰部相贴,吸气时再将丹田慢慢放松。稍停,然后按上法重复2~3次,静守丹田10分钟。②意守命门:意守丹田,脐部有发热感或跳动(即得气)后,将丹田的热感用意念引向命门(第二、三椎棘突,与脐部相对),静守命门。③意守会阴:在意守命门得气后,再将命门的热感用意念引向会阴(即肛门与前阴之间),反复几次后,静守会阴。④练精化气:即在意守以上各部位后,出现阴茎勃起或射精感后,即转入练精化气。先意守丹田,然后用意念将龟头之气引向会阴,由会阴提至尾闾(尾骨),同时闭口咬牙,舌抵上腭,提紧手脚,缩紧肛门,再用意念引气由尾闾上提,经背部、玉枕(后枕部),过巅顶、百会,到达上丹田(即两眼内角间、鼻根处),静守片刻,将口中津液慢慢吞下3次,收功。此功法有壮阳益肾补精之功,久练可提高性机能,并可防治阳痿、遗精、早泄等病症。(张昱)三、从脾胃论延缓衰老(一)脾胃功能对养生延寿的重要作用

脾胃同处中焦,位于腹中。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输布精气、滋生营血、升清降浊、营养脏腑,还具有益气、统血、主肌肉四肢,化痰化湿等生理功能。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受纳为接受容纳各种食物;腐熟是指将食物研磨、初步消化,并变成食糜的过程。脾与胃共属于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气以上升为顺,以运为用,喜燥恶湿;胃气以下降为和,以通为用,喜润恶燥。脾胃虽各有所司,但相互结合,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整个消化过程,使人能够得到充分的营养物质。脾胃的这些功能对于养生延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按照中医的理论,脾的功能主要是运化水谷。《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一经文说明脾主运化主要指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运化水谷精微是通过脾气的升发作用和散精功能实现的。脾气升发要“散精于肝”,“归心”,“淫精于脉”;脾气散精可“上归于肺”,通过肺气的作用将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和津液四布于全身。这一过程,后世医家称脾为“后天之本”。如果“后天之本”健全并旺盛,则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正常运转,容光焕发,精神饱满,不易衰老;反之,“后天之本”不健旺,则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异常,会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稀便溏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则进一步出现精神萎靡,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等症状。这类病人受疾病困扰,特别容易衰老。

脾主运化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运化水湿或水液。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及排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脾在运化水谷的同时,也把水液上输于肺,由肺转输布散到全身各部位,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得以充分滋润,并将多余部分输至肺和肾,经肺肾气化变为汗液与尿液排出体外。如果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则人体水液能够正常代谢,不致使水液在体内潴留。如果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或障碍,便会导致水液在体内潴留,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产生水肿。因此,保持正常的运化水液功能,也可有效地防止生病,防止衰老,养生延寿。

按照中医理论,可以通过观察舌体、口腔、口唇、口涎来预测人体是否生病,机体是否易衰。脾与舌体的关系记载于《灵枢·经脉》中:“足太阴之经,贯舌中。”脾气健运,气血充沛,则舌体大小适中,不胖不瘦,质体润泽,不红不淡,活动自如。若脾失运化,血虚气虚,则舌体偏小,色泽淡红。脾气不足,则舌体胖大,色泽无华,活动不利。脾阴亏虚,则舌体瘦小,色泽鲜红。脾与口腔的关系,在《灵枢·脉度》中有记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开窍于口,包括食欲和味口两个方面。一个人的食欲好,味口好,说明这个人脾气健旺,不易生病,不易衰老;反之,一个人的食欲不好,味口不好,则说明此人脾失健运,容易生病,容易衰老。脾与口唇的关系,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为何“其荣,唇也”?这是因为脾主肌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通于口之故。观察一个人口唇红润光泽,可以推测此人脾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