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给孩子的能力培养方程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8:22:45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专家给孩子的能力培养方程式

专家给孩子的能力培养方程式试读:

内容提要

俗话说的好,三岁决定一生,还在小的时候,就得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本书,讲的的孩子能力培养的科学方程式。

■哈佛如何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美国人说:只要拥有一流的口才,那就会拥有取之不尽的美元。总统的演讲竞选就是通过和民众的沟通,以获的支持票,可见,沟通能力一个成功的要素之一。

□哈佛沟通从家庭开始

这是一个9岁的德国小女孩英格在学校里写的一篇短文,讲的是她参加家庭集体会议的亲身经历:“我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出现问题,可是我们又不愿意实实在在地说出来。部分原因是由于害怕,部分原因是觉得丢脸。大家全都是这样,包括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这些孩子。一直到母亲说:‘我的心理医生对我说,如果大家愿意痛痛快快地说出心里话,那就应该举行一个家庭会议,在会议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我们每人买了一个笔记本,在上面记下(我弟弟是在上面画上)所有其他人对他作错的事情。我们规定一个时间举行会议,每次会议结束时选出一个新的领导人,由他来办所有的事情。从那以来我们觉得情况好了很多。”星期五下午18:30分,是英格的全家一起商定的会议时间,大家很快就会聚一堂。英格和她的弟弟彼得希望得到孩子喝的调味酒,而且在家中点上蜡烛,这样在家中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谈话是由小事情展开的,英格首先发言:“正如你们所说,我会太胖,但是你们对此什么也不做。爸爸和妈妈总是在我面前吃巧克力,而我只可以看看,我希望你们帮帮我。”全家决定制定一个卡路里表,到儿科大夫那里去咨询允许的饮食限制。比较单薄的小弟弟彼得也表示,他以后可以悄悄地吃巧克力。母亲的话题是“零花钱”,因为英格认为80分尼的零花钱太少了,所以母亲问她:“你需要多少零花钱,你有些什么样的愿望想要实现?”英格谈了她的理由:“我希望有时候买点只属于我的东西,我还想秘密地买,买好后再给你们看。”但是英格又认为母亲把零花钱提到一个半马克太多了,她只想要一个马克,如果她再觉得不够的时候,还会就这个问题在家庭会议上同父母谈的。孩子们逐渐地适应了向父母袒露他们的情感要求,他们希望父母晚上经常陪他们一起玩一会,父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对孩子的要求,即孩子要做到及时上楼、吃饭和洗澡。英格的一家人都很赞成这种交谈方式,这使父母与孩子可以轻松地畅所欲言,而且大家都乐于去实施作出的决定,家庭的情感沟通、家庭教育都收到了理想的成效。

这种作法就是心理学者所倡导的自助式的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家庭生活可能会使家人之间产生心理障碍与隔阂,但家庭同时具备一种积极的力量,应该主动而充分地利用它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母亲要面对繁杂琐碎的家务,而孩子的不整洁更增添了她的负担;父母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却是孩子把他喜爱的摇滚乐放得震天响。这时父母也许会容忍下去,但这种作法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教育,而且会让家长感觉到压抑,甚至觉得世界对他们来说都是充满敌意的;或者,火冒三丈,大声地斥责或硬性地命令孩子,“你怎么能把东西随便乱放!”“把音响关上!”这显然也不是明智的举动,而且会产生与孩子情感上的裂痕。——可以说,这两种作法都是消极对待问题的方式。

但是如果家长采取一种积极解决冲突的态度和方法,让全家人都坐下来,在家庭会议和谐融洽的气氛之中解决,这样的提议无疑是具有建设性的,而且会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你知道,你能帮我买东西我感到十分高兴。不过你也知道,我们俩在整洁问题上有一些麻烦,你看,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以及,“我觉得你爱大声放你的唱片,这样好不好,我们协调一个时间,你下午可以将声音按照你的愿意开大一些,等我们下班回来,再将音量调整得小一些,当然这不包括你邀请朋友的时刻。”

积极的沟通不仅是父母与孩子对话、教育孩子的重要的途径,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受家长的言谈处事的影响,孩子对他所处的环境也能以主动和自信的姿态出现,能够从容而理智地解决问题。所以孩子从3岁起就可以加入类似于家庭会议这样的活动;其他群体成员所讨论的东西,尽管孩子还不能每一个字都懂,但是孩子已经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事,人们相互间怎样交谈,然决一个问题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家庭会议的方式会涉及到家庭教育中很多具体而重要的细节,而这些可能是被教育的双方所忽略了的,如母亲表示,她的子女如果能够帮助她洗衣服和晒衣服,她会很高兴的,而孩子希望父亲在晚上回家以后,不要马上就打开他的文件开始办公。于是,对父母而言,把握了这些孩子所在意的细节,无疑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孩子,而另一方面,这种深入的理解令孩子信任父母,更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育。“倾听”这种教育方式也可以充分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这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够自由地对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这样就会有助于孩子勇往直前,对什么事情都问个为什么?怎么会是这样?这样可以促使他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在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社会中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各种事情。

沟通是一种艺术,有关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方式都要考虑到。比如说孩子有时候希望在心理和情感上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或者当他们感措波动很大,非常需要安慰而不是提问时,在这些场合身体语言似乎更为适宜,拥抱、抚摸,传达的是沉默而温暖有力的信号。还有一些家长觉行口头表露情感困难的时候,会把要表达的意思以书面的形式,写在信、卡片或是纸条上,这使它们加重了自身的分量,并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克勒先生擅长音乐,他就在歌声和乐曲当中诉说对孩子们的爱和期待。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功的家庭沟通,应该注重以下因素:理解、关怀、接纳、信赖和尊重。理解要求父母子女双方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关怀不但要存于内心,更要切实付诸于行动;接纳要求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懂得欣赏人们身上的优点;信赖是要作到既信任别人也信任自己;而尊重是指尊重他人特别是孩子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因此,心理学家们的提议是,要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家庭沟通交流的关系,应该改变父母是决策人、孩子是接受者这样僵化的家庭角色的分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懂得进行角色交换,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对他表述的愿望予以积极的辩解。当孩子能够参与讨论家里的通常是属于成年人的问题时,他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而父母一方面可以调动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才干,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有关自己教育的反馈信息。布里勒有两次因为参加朋友的聚会,既未在规定的时间里准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向父母说明。等她再次提出类似的要求时,父亲对她说,“有件事令我和你的母亲很担忧,就是在约好的时间里你没有回来,我们也没有接到你的电话,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你看应该怎么办呢?”因为孩子亲自参与对问题的决定,所以她会很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共同协商,父母最后想让孩子明白的是关于“信任”、“承诺”、“准时”等观念的重要。在最新的一次家庭会议上,格林贝克全家人讨论了迪特的设想,他计划能够在一次周末的郊游中。尝试着发挥以往由父亲发挥的职能。他开始照着地图策划漫游,宣布交通工具的出发时间,并且对应当准备的食品提出建议。父母和妹妹有时也来帮忙,以推动计划的进一步展开,大家还不断地在本子上记下些什么。到目前为止,家庭会议已经就庆祝节日、馈赠礼品、请客、旅游和购物等行动进行了安排,它已经成为全家人的情感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纽带。在会议中,父母对孩子的想法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他们并不急于提出批评。

因为他们认为,在这里,沟通是最重要的,而且,在家庭中对沟通技能。方法的掌握与学习,与孩子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紧密相联。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庭中能够同别的成员很好地沟通,当他走入社会时,他也能很好地与人沟通。

□哈佛告诉我们要重视口才在沟通中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一是用来吃喝,二是用来说话。能吃,而且能吃到美味佳肴,可谓有口福;善说,而且能说得妙语如珠,可谓有口才。

一个人只要有特长,就可算是人才。但人才不一定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这是因为口才不是单纯的语言能力问题,而是素质较高的表现。我们强调父母要重视和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就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

语言能力,当然包括听、说、读、写等诸多方面,其中口语是最广泛实用而又最灵活简便的表达方式和社会交往的手段。随着广播、电话、电视等电信事业的发展,口语的传播和交往作用越发重要了。现代人,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应当具备良好而娴熟的社会交际能力,而培养孩子的口才,无形之中也就培养了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因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社会交际既是人的生存需要,也是人的精神需要。这种独特的要求,不仅对成年人绝对必要而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绝对必要的。一个脱离了语言环境的孩子之所以成为兽孩或白痴,不就是脱离了社会交际吗?

人,从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吃奶开始,就有了最初的与人交往的意识。

如今,在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高层楼的单元居室里,冷峻死板的水泥板把一个个家庭隔成了一个个方格子。这水泥格子经过精心的布置和装饰,可能是大人们的安乐窝,却不是孩子的理想乐园。因为这种封闭的单元居室,一个又一个独生子女很少有机会和小伙伴接触交往,几乎成为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使他们患上一种“高楼孤独症”。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能指望有了收录机和电视机就会解除孩子的寂寞和孤独。与人交往是孩子必不可少的经历,父母应当尽量想办法多让孩子和小伙伴交际玩耍;同时,每天最好挤出些时间和孩子谈谈心,聊聊天,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在经常性的交谈中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孩子的口才和交际能力。交际,主要使用语言作为工具,为使孩子多交际、善交际,父母应当在发展孩子的语文能力方面认真下一番功夫,这会使孩子终生受益。有位留学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马瑞学院进修期间遇到了这么一件事。这个学院把毕业不久刚开始工作、毕业10年以上和早已工作的两部分人请回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工作实践使你体会到你在学院里学的哪一两门课最有用。新老毕业生一致回答:最有用的课程是演讲学和交际学,它教会我们怎么说话,怎么和人打交道;其次是语文课,它教会我们怎样阅读和写作。

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口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要比使用书面语言多得多。据有关专家统计,通常一个人的口语表达所占比例为90%左右,而书面表达只占10%左右。为了解决只占10%的书面表达能力,有关部门编写了大批的关于写作的课本,开设了大量的课程,进行了许多的讨论和研究,而占90%左右的口语能力却无人问津,学校里不曾开设这门课,至于儿童的口语训练几乎是个空白。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这个严重缺憾,我们的家长也要高度重视、积极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就是口才和交际能力。

在不久的将来,新一代的电子计算机将普遍采用声控系统。它将彻底摒弃由字母编制的键盘。这样,对语言特别讲究的汉语的作用将借此得以充分发挥,将成为各国人民都要学习掌握的世界第一语言。因为汉语的基本音节只有400多个,而英语则多达10000以上。

□鼓励孩子积极发言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父母对孩子语言的教育不是把自己变成孩子的语文老师。今天,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教孩子太累”,同时也经常能听到许多孩子抱怨“学得太累”,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甚感身心疲惫。

让父母、孩子都轻松起来,我们认为首先要放弃把家庭也办成学校的做法。就小学生的语言教育而言,父母首先要遵循自然教育原则,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孩子去注意生活环境中的语言现象,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日常的交谈,使孩子在一种有心的文化环境熏陶中,自然地感受到语言的魁力,同时去模仿,去追寻这种魅力。

父母要掌握自然教育观念,为孩子提供丰富、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孩子经常注意用语言和别人交流沟通。

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呢?那就是让孩子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就是目标的略前性。心理学家形象地把这解释为:就好比人们摘树上的果子,如果果子很低,人们伸手那人们也采摘不到;可果子要是在适当的高度,人们跳一跳,便可摘下来。目标略前原则要求在学习中的难度刚好能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得到”。父母在孩子的语言发展上如果不注意给孩子提出一定难度的目标,就不能带动孩子语言的发展,如何寻找和把握这目标略前的难度,就要让父母多费心了。

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来自周围人的关注、鼓励,那就不可能学好语言。看一看婴儿呀呀学语的情景,当他发出“唔,唔,唔”的声音时,爸爸妈妈总是高兴地逗逗他,“唔,说什么呢?小家伙,看见妈妈高兴了,唔,还高兴得不停地笑……”;当孩子发出“爸”、“爸”,或“妈”、“妈”的音时,爸爸妈妈更是兴奋得抱住孩子亲一亲,举一举,一边对孩子说:“叫爸——爸,妈——妈。”热情的关注,喜形于色的表情,强烈的情绪都给予孩子一个积极的反馈。在逗笑之中,孩子更有兴趣地去模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给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而孩子在语言上点滴的进步也都给父母带来无穷的欢乐。

可到了小学阶段,许多父母便对孩子的话语不再有从前的热情了,也许他们觉得孩子已经会说话了,当然没有必要像教小孩子学说话那样费心。他们关心的只是孩子的成绩,而同孩子的交谈呢,则经常被放在了一边。孩子从学校回来许多时间面对的是课本、电视,却很少有时间和自己的父母多交谈。而不少父母忽视了这一点。虽然不少父母操心孩子的语言教育,可在生活中他们却很少与孩子交谈!当孩子想与他们交谈时,也总是被“爸爸太忙,你先一个人玩”的话所拒绝,或者妈妈正在看自己喜欢的电视,也让孩子“闭嘴”。在一个缺乏交谈的家庭里,孩子的语言发展怎样能得到积极回应和帮助呢?如果我们能像关注婴儿学说话那样,去关注小学生的说话,像热心地与婴儿交谈那样去和已是小学生的孩子交谈,那孩子的语言就能得到更积极的反馈,于是他们会更乐意地说、更乐意地听。

心理学家的研究更是证明:孩子语言的发展来自对周围生活环境语言样本的模仿,他们说话的口气、语言组织方式等等所形成的“风格”,都取决于他们所模仿“样本”的风格。一个小男孩总是没有礼貌,对长辈、对老师说话也没大没小,爸爸、妈妈苦口婆心教导他要懂礼貌,可仍改正不了。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位心理学家。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的症结是:这位小男孩的妈妈说话的方式有问题。这位妈妈在家是处于“威风凛凛”的地位,她动辄便命令:“去,给我倒杯水。”“去,给我把报纸拿来。”于是这个男孩子也亦步亦趋。在家,对他爸爸说“去,给我盛饭”,“去,给我倒杯水”。不仅如此,孩子这种命令的说话方式也带进了他与其他人说话的方式中。最后心理学家建议这位妈妈改正自己说话的方式:“请帮我拿一下报纸”,“请帮妈妈倒杯水,好吗?”而且等孩子做完,一定对他说“谢谢”。孩子不礼貌的行为也就改变了。

除了爸爸、妈妈给予孩子的语言样本外,孩子通过阅读也能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样本”。一个小学低年级的男孩对他的姑姑说:“姑姑,您听故事吗?我给您讲《鲁宾逊漂流记》吧。”他眉飞色舞,一言一句全然是讲故事的能手,把姑姑深深地吸引住了。无论是童话、传说还是散文、诗歌,只要我们用心,便可从中为孩子找寻到他们所喜欢的样本。

除了观念方法的正确与否外,是否把情感真正地渗透到孩子的内心,与之产生共呜,这是成功教育能否实现的一个很关键的条件。

日本的铃木教授是世界有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他所创办的铃木天才教育中心,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世界所注目。那些年龄小得几乎连小提琴都扛不住的小孩,却能以惊人的水平演奏出莫扎特的曲子。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在努力探讨铃木教育成功的因素。其中,他们认为铃木教学法最成功的一点是让母亲也真正参与到小孩学琴的过程中。他出色地利用了母子(女)关系,使之成为孩子最初小提琴练习方面的动机与能力获得的关键因素。学习过程中所特有的亲密的母与子(女)的人际交往和这种母与子(女)关系强烈的情感纽带,使小提琴成了孩子与母亲获得亲密关系的特殊媒介,这使铃木教育与众不同,成就非凡。

要使我们对孩子的语言教育也卓有成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铃木教授成功的秘诀,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语言发展中去,使语言也成为孩子与父母获得亲密关系的一种特殊媒介呢?

父母要建立与孩子之间生活的关系,经常性的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沟通。

□在表扬与批评中沟通

表场是要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挖掘孩子潜在的心理能量。遵守家庭教育表扬的心理规则,才能收到表扬的效果,在批评孩子,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批评要合理。批评不是挖苦,更不是打骂,遵守批评的心理规则,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教育孩子要讲艺术

有一位父亲反省他教育孩子失败经验教训时,孩子母亲对他说:什么话到你嘴里就难听三分,就是好话别人听起来也变了味。

这位母亲谈的是批评的心理艺术。同样一句话让人听起来可以心里顺当,有味道,有启发;可是这句话由另一个人说出来可能让人感到干巴巴,甚至火药味十足。当然,前者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良好的作用,后者则刚好相反。

希望家长们结合我们的讨论,对照一下自己过去对孩子的教育,哪些批评、表扬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总结经验以利更好地教育孩子,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表扬的心理艺术

表扬是对人的某种言行给予肯定与赞扬,鼓励受表扬者保持、巩固与强化这种言行。家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充分发挥表扬这一心理艺术的作和,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表扬的形式很多,例如:肯定、赞许、赞扬、期待、激励、奖励等等。而其中奖励是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两种奖励应该结合使用。但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强调物质奖励,忽视精神奖励的情况比较普遍。有一位家长对自己上小学的孩子说:“你如果要这次考好了,妈妈给你买电脑。”结果孩子考好了,他妈给他买了电脑,但是孩子如愿以偿。后来孩子一个学期经常玩电脑、玩游戏,作业也不做,学习成绩大不好前。他的妈妈意识到:单凭物质来激励孩子的方法欠妥。不少家长在向我咨询时,都谈到用购买某些商品来激励孩子做事的经历,结果大都不尽人意。专家认为恰如其分的物质奖励是必要的,以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和成绩。但是,滥用物质奖励,以物质奖励做为刺激物,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效果以及不良的做事动机。能增强孩子的荣誉感、责任感、进取心,能更好地调动孩子的心理实现系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能力与智力策略、智力技巧)、心理动力系统(信念、信心、动机、需要、意志、个性)、心理调控系统(情绪健康、心理的适应性、平衡性等)、心理供给系统(潜在心理能量,如尚未出现的灵感等)。有的父母表扬孩子在吃饭时间进行,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表扬几句,有时孩子还没听清楚。家长在表扬孩子时要创造一定的气氛环境。表扬程度要与成绩相当,要与进步相当,这是一条很重要的表扬心理艺术,但也不能机械地运用这种心理艺术,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与成绩的实际情况恰当地使用表扬程度与贡献程度相当的心理规则。尤其不能用金钱来表扬孩子。这种做法往往会收到不良效果。一个孩子的数学考了80分,对其成绩要进行具体分析,他的水平和平时数学实力、能力在一般情况大概应考多少分。比如,根据他平时数学能力判断应考90分以上,那么,他现在考80分,他可能是发挥不够造成的,应该引导他在考试中要学会发挥,要保持平衡心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充分发挥出来,获得好的成绩。如果根据他平时的数学成绩与综合能力,推测这次可能考70分左右,那么,这次考试得80分,就应提高表扬程度,在表扬的语气方面、在表扬的方式方面,都要有所体现。家长对待孩子微小进步,也要给予肯定,目的在于鼓励孩子向理高目标继续前进。当然,小的进步用肯定的语气表扬即可,如果孩子进步比较大,就可以用赞许的语气进行表扬,并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家长对孩子的进步要实事求是。如果家长对孩子微小进步评价过高,并给予很重的物质奖励,就容易使孩子自以为是,滋长骄傲自满情绪。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人和人之间的需要,存在个体差异。对孩子进行表扬时,无论是精神表扬和物质表扬都要针对孩子的需要进行,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表扬效果。一位初二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发挥超常,爸爸妈妈对她的考试成绩非常满意。她的妈妈就从商店里买了各种各样的糖果,以资鼓励,孩子对此并未表现多大欢喜。她对那些糖果兴趣不大。她倒是喜欢买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她爸爸妈妈给她买的糖果的价钱比买那套莎士比亚全集贵多了。如果她爸爸妈妈了解孩子的需要,给她买套莎士比亚全集,对孩子的阅读能力与培养孩子的人文科学精神,促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有很大益处。但是,爸爸妈妈给她买了很多糖果,放在那没起什么积极作用。

家长表扬孩子,就是家长对孩子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学习成绩,给予肯定和赞许。表扬的目的,是巩固孩子的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成绩,及时强化孩子的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成绩。

强化需及时。及时地强化,才能使良好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与良好的学习成绩及时得到巩固,以便更好地发展孩子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学习成绩。

过期的表扬将冲淡巩固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学习成绩的作用。

及时地表扬,父母会有更多的惊喜。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就会起到发展孩子良好行为的作用,使孩子受到更大的激励,从而能在未来取得更大的进步。

新颖的刺激、变化的刺激,容易唤起人们的注意,容易激发人们的兴趣;而不变化的刺激,千篇一律的刺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的家长用多年不变的单一的表扬方式,孩子听着无味道,司空见惯不以为然,激发不了孩子的上进心有时甚至引起孩子的厌烦。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道德、健康等方面的进步要随时肯定与赞许,同时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便使孩子更快的进步,所用的语言不能单调,要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

家长对孩子提出希望,提出要求,本身就是起着一种鼓励他的作用。所以说,合理的期待也是一种表扬形式,运用得当会收到满意效果,运用不当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与积极性。

对孩子提出期待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从孩子的潜在能力出发,期望不能过高,要采取小步走的方式。例如,孩子的地理成绩不太好,上一次考了65分。这次考了73分,首先要肯定孩子的进步,肯定孩子有能力提高成绩。其后希望孩子总结经验,继续提高可以和孩子商量如再努力一段时间,把地理成绩提高到76~77分怎么样。根据孩子的潜力,学地理又得法的话,孩子再下一次考试提高3、4分是很有可能的。并且,要和孩子一起讨论把那些薄弱环节解决好,争取把地理成绩再提高一步。这样孩子心理上对提高地理考试成绩心里就有底,很可能下一次地理考试成绩能达到76-78分。

如果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向孩子提出考90分的目标,不仅起不到表扬的作用,而且可能使孩子增加心理压力,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家长对孩子提出下一次考试成绩要达到90分,这只是家长的一种良好愿望,实际上却很难实现,下一次考试在地理上提高10分以上,这一般是比较困般的,提出这样的硬性目标,孩子很难接受,家长的目标与要求不能转化为孩子内在的动力。

●批评的心理艺术

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为了抑制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与不良学习态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正确运用批评心理学原则与心理艺术,否则可能达不到所斯待的效果。

批评要合理,批评合理才能使孩子从心理上产生接受感,才有可能抑制孩子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等。

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首先要把孩子不良行为事实搞清楚,事实不清,夸大其词会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时,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能把一说成二。我们有些家长之所以批评孩子遭到抗议,甚至不满,就是批评的理由不充分,甚至夸大其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为了使批评能够达到目的,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时一定要讲明,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的危害性,使孩子感到非常有必要克服这些缺点与改正错误,使孩子感到爸爸妈妈批评自己的目的确实是为了自己好、是为自己能够更快的进步,父母批评自己用心良苦。

批评孩子时一定要与教育孩子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批评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些家长批评孩子的方法不对,缺乏批评心理艺术,一见孩子做错了事情,就厉声责骂,甚至动手打人,其实这都不能达到批评所要达到的目的,只能暂时抑制孩子不良行为。正像一位母亲所说:“这孩子真没记性,你刚教育过他,过了一会儿,他就忘了,照犯不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还不是我们家长没有向孩子讲明不良行为的危害性,没有帮助孩子指出克服不良行为的途径,而只是简单化地说几句甚至骂几句,这样达不到使孩子改正错误的目的。

父母在批评孩子前应该先想一想,我批评他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才能使孩子克服缺点,怎么才能使孩子接受我的意见,不要认为谁还不会批评呀,张口就来。出气发脾气起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

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再一次发生。批评及时有可能达到目的,批评不及时很难达到改正孩子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成绩的目的。

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不良学习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不良行为发生,没有及时批评的制止,等到孩子不良行为发展成坏习惯时,才觉得问题严重了,发起火来,着起急来,再去批评孩子,其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缺点,甚至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家长能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孩子并督促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

我们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也就无法提醒孩子改正错误。

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子有些缺点无所谓,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这是十分错误的,这种态度促使家长对孩子的错误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再进行批评教育,其效果甚差。

人的行为是在人的动机下产生的。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的产生,都是有其原因的,同样一个错误可能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与不良习惯应该受到父母批评。但是,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与不良习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要根据动机和性质,有区别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才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一位小学生,星期日玩足球时,不小心把邻居的窗户玻璃打碎了。当时没有人知道,值班室也没有人发现玻璃碎了。但这个孩子主动敲开邻居家的门,告诉邻居,玻璃是他打碎的,并表示要赔偿。孩子回家后告诉父母打碎玻璃的事,父母提醒他以后再踢球时要注意,并且让他带着钱向去赔偿。

这个孩子在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玻璃,尽管不是故意地犯错,但他还是诚实地承认了错误并马上赔偿,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就要掌握好分寸,只是提醒他下次注意就是了。

家长对孩子批评时要和风细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孩子能够接受,方能达到改正缺点、改正错误的目的。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心平气和,态度和蔼,这样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评并加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粗声粗气地对孩子进行批评,这种气氛本身就非常紧张,孩子往往为应付批评,为了避免挨骂挨打,会撒谎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这样就很难收到批评效果。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强,中学生比小学生自尊心强。父母当众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损伤,父母经常当着外人批评孩子,有可能使孩子产生敌对心理。家长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批评,并指出改进的措施,这样的批评孩子才会比较容易接受。

有些家长批评孩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东拉西扯,翻老账,把上星期,甚至一年前、二年前孩子的过失都放在一块算。这样就冲淡了要批评过失的主题,孩子也不知道挨批评的是什么,让他改正什么,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总是有缺点,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

批评孩子时要掌握批评的主题,指出孩子错误的主要内容和原因是什么,危害在哪,怎样想办法去改正,而不要东拉西扯,抓不住主题,抓不住要害。批评不到点子上,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哈佛教你如何改正不良的沟通方式

夫妻间清楚而经常的沟通会促进有效地教育孩子。同样,您与孩子间的明晰的沟通对于改善孩子的行为也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沟通需要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大量的交谈与倾听。您的孩子需要清楚的沟通、纪律的约束及您的爱。

●父母的目标必须一致

您和您的配偶必须确定孩子的哪些行为是好的、可取的,而哪些行为是不好的、不可取的。您的价值观决定了这些目标以及您所确定的行为标准。应用奖励以及批评来加强孩子的良好行为,通过不给奖励来消除或减弱不可取的行为。当四岁的戴维想要某种东西或想引起别人的关注时,他经常模仿使用儿语。口渴时他就指着厨房的水龙头说“水水,水水”。戴维的母亲认为他的儿语很可爱并经常给予奖励(即当他说“水水,水水”时给他水喝)。戴维的父亲则认为这种儿语让人讨厌、不舒服,并对他的这种“娘娘腔”予以训斥。戴维的儿语行为受到奖励与惩罚。久而久之,戴维变得越来越情绪化,爱哭,并渐渐地避开他的父亲。

对孩子的同一种行为既奖又罚,这是不公平的,并且会导致情绪或行为上的问题。父母双方必须确定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并尽量地保持一致性。

如果您是单身父母,您应经常与关心您孩子的朋友或亲人进行交谈,以明确您的目标,并确立对孩子行为的符合实际的期待。祖父母或保姆可能会帮助您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对孩子的期望与目标也应是一致的。

●父母与孩子间的良好沟通

您和配偶需要共同确定孩子应遵守的规则。如果可能,鼓励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与修改。如果孩子参与制定某种规则,那他将乐于遵守该规则而不会对之产生反感。规则一旦制定,就应要求孩子遵守。您的孩子需要明白哪些行为是父母喜欢的,哪些又是不可接受的。当然,决不要对孩子说他是个一坏孩子,但一定要告诉他哪些行为是不能接受的。四岁的格雷戈与亚当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喜欢在室内打闹、摔跤。他们两岁或更小的时候还可以被允许在室内摔跤,而他们现在已渐渐长大,在室内打闹会使家具受到破坏。父母与他们一起坐下来,并向他们解释说,你们现在已经长大了,需要制定新的规定。孪生兄弟问道:“我们能否只在娱乐室摔跤?”父母同意了,并制定了新规定:“除娱乐室外,屋内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许玩摔跤。”

规定只要确立了,孩子就应对该规定有充分的了解,必要时能复述。父母通过说一遍规定来帮助格雷戈和亚当这对孪生兄弟学习规定。比如父母可以问:“摔跤的规定是什么?”这对孪生兄弟可能会回答:“规定是——不可在娱乐室以外的其他地方玩摔跤。”

●如何下达有效的命令“请把玩具捡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要求。“不要乱扔食物!”或“过来把扔在地上的夹克挂好!”则是命令。

孩子对父母的指令不予理睬,这经常是因为父母未能给出清楚、明确的指示或命令。所有的父母,尤其是那些难以管教的孩子的父母,必须能够下达清楚、有效的指示或命令。如果使用非常有效的管教方法——暂时隔离法,则必须告诉孩子“立刻会隔离!”学会下达命令并非意味着像操练军官那样大声吼叫。但当孩子对命令不予理睬甚至无礼时,您必须能够下达清楚、有效的命令并以某种方式支持您的命令。

何时下达命令呢?当您要求孩子停止某种不良行为,而您同时又认为孩子可能不服从时,您必须下达命令。同样,当您要求孩子做出某种行为而您同时又认为孩子可能不服从时,您必须下达命令。

怎样下达命令呢?假如您走进起居室,发现七岁的难以管教的詹妮弗正在您新买的沙发上跳来跳去,您应该径直向她走去,表情严肃,注视她的眼睛,并保持目光接触。然后叫她的名宇,并以坚定的语气下达清楚的、直接的命令:“詹妮弗,在家具上蹦跳是违反规定的。从沙发上下来!”这样您就给了她一个清楚的命令。

要下达清楚、明确而不是含糊的命令。如果您说:“过来把这些玩具放到架子上!”则孩子可能会在意。如果您的指令语意含糊,如“把这些玩具处理一下!”则孩子不易执行。

当您下达命令时,不要用提问或间接评价的方式,如“在沙发上蹦跳是不好的。”不要对詹妮弗说:“为什么你在沙发上蹦跳?”她可能会笑着对您说:“因为很好玩。”

另外,当不良行为发生时,不必解释为何要遵守规定。若要解释,则应在孩子违反规定前或不良行为终止后。当詹妮弗仍在沙发上蹦跳时,不要这样对她说:“你不应该在沙发上蹦跳。它很贵,我们还欠着公司的钱。沙发的弹簧会变松……”相反,您只需对她说:“从沙发上下来!”

在您下达命令后,詹妮弗可能会听从命令并从沙发上下来。但让我们假定詹妮弗可能不遵从您的命令。她可能想试探一下您究竟用什么来维持您的命令。不要用严厉的惩罚或威胁来制止她,否则会使已经很棘手的亲子关系问题更加复杂。

●子需要纪律约束与爱

纪律约束是指教育孩子自我控制和改善行为。孩子从您的爱和纪律约束中学会自尊与自控。我们用纪律来约束孩子是因为我们爱他们,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要成为一个称职的父母,这需要爱心、知识、努力与时间。

●父母未能管教孩子的原因

有多种原因使一些父母不能用纪律去约束、管教他们的孩子。这些父母必须了解为什么会这样,又怎样去克服、解决。如果您不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那您也别指望孩子会改变他的行为。下面是父母觉着难以改变自己行为的各种原因。

绝望的父母。这类父母感到他们的孩子无法改变,并且总会产生不良行为。因此放弃对孩子的管教。

精疲力尽的父母。这类父母看上去似乎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处理活动过度或行为不良的孩子。有些父母可能是单身家长,要整天工作。精力不充沛的父母经常会有短期或长期的抑郁症状。“他从哪儿得来的那么大的能量?当然不是从我这儿。我总觉着精疲力尽——尤其当我看到他时……”

内疚的父母。这类父母因孩子的行为问题而自责;当他们试图去惩罚孩子时尤感内疚。自责与内疚阻止了父母去教育孩子改善行为。这类父母变得更被动,对孩子更放任。

熟视无睹的父母。许多父母在惩罚孩子时会变得心烦意乱并发怒。因为他们无法在惩罚孩子时不生气、不心烦,所以他们索性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熟视无睹,以免动怒。

相互妨碍的父母。有时当您试图管教孩子时,您的配偶可能会加以阻止。或者有时当您管教孩子时,亲戚或朋友会加以阻拦。

困境中的父母。婚姻问题、财政问题以及其他生活困境有时会成为父母的重负。这类父母通常缺乏充足的精力、时间与动机来帮助孩子。

教养孩子和维系家庭是一个困难且有挑战性的任务。心理学家以及其他专家能够帮助父母逐步了解自己及其家庭,并帮助他们改善教养技能。

□与孩子增进沟通的方法

您是否还记得当初教孩子如何系鞋带吗?您首先给他示范,然后要求他试着做。在他试图完成这个新任务时,您给了他许多关注与鼓励,而他则以更努力的尝试来让您高兴。

您的鼓励、关注、微笑、拥抱、拍肩以及表扬对孩子本人以及加强其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教给您各种奖励孩子的方法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

奖励良好行为是重要的,避免奖励不良行为也同样很重要。当您看到孩子做出您不希望再发生的行为时,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故意忽视它。

●应用故意忽视

妈妈做得对!她应用了故意忽视——即不注意孩子的不良行为,把注意力转向别处。

故意忽视是指将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上移开。故意忽视主要是保证您并没有无意中用注意来奖励孩子的不良行为。这种管教孩子的方法对于减少学前儿童发脾气行为尤其有效。孩子发脾气时,若您加以责备或给予注意,则您无意中可能奖励了这种不良行为。试着应用故意忽视来减少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如果孩子是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那么您可以离开那个房间,直到他停止发脾气再回来。或者您转过身去,假装专注于其他事情。当他的不良行为终止时,给予他充分的关注。但一定不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妥协而给予物质奖励(如点心)或活动奖励(如看晚场电视电影)。

●奖励良好的替代行为

如果哭哭啼啼是不可接受的“目标行为”,则替代行为就是以正常的语调讲话。如果您女儿想要某种东西时总是哭哭啼啼地讲话,那您就应该在她要某种东西而没有哭哭啼啼地说话时予以表扬。奖励良好的替代行为并加强它。

假定您四岁的孩子克里斯托弗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时经常发脾气,比如饭前不给点心吃他就发脾气。下一次当您拒绝他的某一要求而他表现出自控时,一定要予以表扬。您可以对他说:“克里斯托弗,这次你虽然没有得到点心,但你依然很懂规矩,不哭闹,你懂事了,我为你骄傲。在我们吃完饭后,你可以吃三块点心。”

什么行为是要去除的?什么行为是您想要的?耐心等待良好行为的出现,然后“抓住孩子有良好行为的时机”并加以奖励。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做出适当的行为,如分享或交换玩具,请教给他。下面即讨论怎样教授孩子一些可取的行为。

●帮助孩子练习良好行为

帮助孩子形成您所期望的行为。例如,着您女儿抢别人的玩具,那么您应告诉她可以交换玩具而不要抢。然后给她示范并帮助她练习这一技能。三岁的格格罗莉亚·司格特想要她妹妹的玩具时就抢。她父母不允许她拥有抢来的玩具,以免鼓励其抢夺行为。但格罗莉亚仍屡教不改。为了改变女儿的这种行为,司格特先生实施了一个两阶段的方案。第一阶段,当格罗莉亚抢玩具时就给予训斥或停止她的一切活动。第二阶段,司格特先生帮助女儿学习怎样交换玩具。如果想要妹妹的玩具卡车,她必须拿出另外一个玩具与妹妹交换。有时她得拿出四五个不同的玩具后,妹妹才同意交换。司格特先生教格罗莉亚学习交换玩具这一技能时,首先给她示范,之后让她去练习。当格罗莉亚能成功地交换玩具时,司格特先生就给予表扬。如果抢玩具,则给予训斥或进行暂时隔离,以停止她的一切活动。

格罗莉亚学会了与妹妹交换玩具,并能一起玩玩具、做游戏。司格特先生应用温和的惩罚的方法减少了女儿抢玩具的不良行为,他教会了格罗莉亚以玩具交换代替玩具抢夺。

●应用祖母原则

应用祖母原则帮助孩子去做他们不乐意做的事情。祖母原则认为:“在你做完家务之后,你才可以去玩。”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着我们,我们会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欢做的工作。

比如说让他先做作业,然后去看电视,而不能采用先看电视让小孩保证完成作业。答应孩子做某事和内疚并不能帮助孩子完成不喜欢做的事情。完成工作后的奖励才是一个有效的动力。

●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表现出的许多行为总是为孩子所目睹。孩子通过观察、模仿您和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如何做出自己的行为。不要无意中做出您不想让孩子学习的行为。

当您处于困境或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您的孩子会格外注意您。通过观察,他可能在学习着自己将来如何应对挫折及冲突。

如果您总是讥讽、批评其他人,那您实际上就是在教孩子以无礼的语言和抱怨来对您和他人。通过观察父母,孩子们学到了受到伤害时就咒骂。看到父母情绪和行为的失控,孩子学会了发脾气。不管您愿意与否,您就是孩子的榜样。请做一个好榜样。

同样,孩子也会从电视、电影中的人物身上学会某些行为。许多节目内容是以攻击和暴力来解决问题、冲突的。一定要审慎选择孩子所看的电视、电影,减少不良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

●做个有条理的父母

事先的安排、计划会帮助您成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应在孩子以不良行为迫使您满足他的某种需要之前就预知他的需要是什么。如果您认可了孩子的不良行为,那您无意中就奖励了这种行为。

有时全家会变得一团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不良行为明显增多。您一定要尽快地把家整理好。做一个称职的父母不仅需要爱和纪律约束,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需要规划。

如果您带着孩子一起购物,一定要在孩子精疲力尽之前赶回家。如果孩子们在电影院、教堂或其他公共场合中大吵大闹,不要训斥、威胁,而只需坐在他们中间,把他们分开。孩子肚子饿,等着吃饭时,您不应与人电话长聊。晚上带孩子拜访朋友时,逗留的时间不应错过孩子的睡觉时间。

孩子还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监督。作为父母,只有孩子入睡后才能“下班”,即使这样,还要“随时待命”。对于忙碌的父母而言,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莫过于“孩子入睡之后”了。

□哈佛教你如何培养孩子的表达力

●语言的魔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的确,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是从语言的发展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语言发展是鉴别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言是聪明的第一表现。

教育专家分析指出,智力发展的第一个因子是语言能力,语言是进行思维、反映思想、表达情感、记录思维成果的工具。幼儿通过语言了解周围世界。表达感知的结果通过语言使直觉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概括思维,认识他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并对事物进行概括、分类、综合、判断、推理,从而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教幼儿学习语言,实际是在帮助他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这是培养人才,使之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智能之所在。德国心理学家威特出生时是“白痴”,他父亲着重对他进行语言教育。当他刚会辨认物体时,他父亲就教他说话;在他能听懂话时,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带他观察家乡的地形,画家乡地图,让他讲自己的见闻。六岁时教他学外语,结果他九岁时就能懂五国语言,最后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这样一位被认为“白痴”的儿童在语言教育的开发下成材了。

语言是人的一种特殊的需要和特征。幼儿需要说话,他迫切要知道和告诉人们,那是什么,某人在干什么,怎么样……这既是自然性的生理需要,也是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进行语言教育正是为了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准备条件。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他的心理会发生变态,那作为“人”的一切特性都将难以展现。

●语言使孩子的思维开始有了概括性。

概括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之一,正是由于它的概括作用,人才能用以对各种事物进行抽象概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根据抽象的词来进行思考,才能使人的认识范围扩大。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初掌握的词是一个声音,只代表某个具体的事物,并不具有概括性,以后的同代表了同类的东西,才真正成为一个同,这就初步有了概括性,从而使得儿童有可能开始认识直接经验所不能得到的事物,认识范围大大扩大,智力的其他内容如想象、记忆、创造力开始发展起来。

●语言使孩子的思维和行为开始有了目的性。

语言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它的调节功能。正是由于词的调节作用,才使人的行为服从于一定的目的,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行为,才使得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能根据需要改造环境。语言的调节作用开始表现在幼儿能按照成人的言语指示行动,以后逐步过渡到用自己说出来的词来调节行为。如自己说“山姆不哭”,就可以在打针时忍住不哭;说“我要……”,“我不要……”,就可以支配自己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由于言语调节功能的逐步发展,儿童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就开始萌芽了。有了目的性,可大大加快智力发展的速度。

●语言使孩子有了自我意识。

人和动物的最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动物思维中没有自我意识,纯粹依靠其本能生活着,而人不同,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把自己与他人分开的思维能力,这一能力使人成为人。要获得这种自我意识,语言是必要的工具。语言中的“我”、“你”、“他”等指示代词把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凸现出来了。小孩掌握了“我”的概念,从“我要”的思维角度出发处理遇到的事物,说明他已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会和别人比较,就会有竞争的,不甘落后的意识,这正是促使小孩更快发展的动力。

总之,语言的发展对儿童的智力和人格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家庭早期教育重点突破口应放在语言教育上,这已为科学研究所证实。

●使孩子成为说话高手的方法

培养孩子学说话,是一项非常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做得好,孩子成龙;做不好,孩子成虫。我先前所说的家庭早期教育的四项原则在这份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违背了这些原则,你就不会是一个优秀的父母。因此,请诸位父母在此打住,再读一次前面的四项基本原则,相信您能获益不少。下面我再具体向您推荐方法,因为语言教育工程是如此巨大宏伟,我再怎么认真也无法讲得清楚而全面,只能提纲挚领,肯定忽略了不少有趣且有意义的东西,这需要每一位在实践的父母去充实它。

●培养孩子语言表达力。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指口语能力,包括发音能力和表达能力。我在前面已经向父母讲了抓紧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发音训练,下一步则是进行语言表达力的训练。

教孩子练说话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略举几种,以启发大家,寻找更多。更符合儿童个性的方法。

①教孩子学儿歌。父母反复念一首儿歌给孩子听。儿歌具有简单、有趣的特点,很符合儿童的口味,孩子会喜欢听这样的歌,多次强化,让孩子逐渐理解儿歌的意思,学会重复其中的某些句子,再多次说给他听,让他模仿,这样两岁左右孩子就能说出简单的儿歌了。

②用语言指示孩子完成简单的任务。我经常对杰克作这样的指示,杰克做得非常乐意,我想每做完一件事,他或许能体会到一种成就感。比如,“杰克,帮妈妈拿来那本书。”等他拿过来了,不忘说声“谢谢,杰克会做事了。”不但表扬了他,又培养他用礼貌用语,讲文明的习惯。孩子大一点,可以叫他传话,例如,“去告诉爸爸,饭做好了,请来吃饭。”看着孩子乐嗔嗔歪歪斜斜地蹦来蹦去,一种莫大的幸福感涌上心头。

③让孩子复述卡通片中有趣的情节和场面。卡通片是小孩子最爱的,在一群小伙伴中,他有一种表现自己的欲望,通过说出卡通片中的一些内容来表现自己。父母千万不要阻止孩子这种交流。这种交流可大大激发孩子语言表达力的提高。即使没有很多小伙伴,父母也可以激起孩子的这种表现欲望。例如:“杰克,昨天的卡通片,妈妈没看,你能告诉我里面有什么?”

□千万不可忽略外语的启蒙

大家之所以把外语的学习单独列为一节是因为外语的学习实在太重要了。在信息社会,不懂外语的人就是个半文盲。地球已成为一个村落,各地联系正日益紧密、广泛,语言是与他人交流的必备工具。掌握一两门外语已成为十分必要的事。

婴幼儿期,具体来说3—8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过了十一、二岁,学外语的难度就骤增了许多,因此在婴幼儿期重视外语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

□亲子教育沟通

怎样对孩子传达友善的讯息,以达到沟通的效果呢?不妨试试以下的建议:

●必须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是爱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也许父母并不接纳他的行为,但依然是关爱他的。有的只要简单的一句话:“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或“我也这样想!”都能使孩子觉得受到父母的认同;有时不说一句话,利用身体语言如微笑、拥抱、点头等,让他知道你是多么疼惜他,不只是当他表现良好时。

●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时候才表达亲昵的行为,当孩子渐长便改以冷淡的态度,甚至拒绝孩子的“痴缠”。然而温暖的身体接触可令孩子切身体会父母的关怀;此外,也别忘了接纳孩子对你表达的爱意。所以,请你多亲亲孩子、拥抱非常说“我爱你”。

●尖锐高昂的声音带有威吓的效果,父母应该避免,尽可能经常微笑,以欢愉、平和的声言,显示出友善、冷静的态度。

●不要说“放学后,你应该立即回家!”应该说“放学后你不立即回家,我会很担心”。

此外,在倾听孩子的说话时,也有几点需要注意;

●假使孩子不同意你的看法,也要认同孩子可以有自己想法的权利;父母可以对应孩子的理解能力,举出适当的事例以支持自己的想法,并且坦诚地分析双方的意见。父母不压制子女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感觉。自然赢得孩子的敬重。

●无论孩子是向你诉苦或报喜,最好能够暂停身边的工作,坐下来细听。否则的话,在边工作边聆听的,也应向他表示你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接收不到回应,日后也就懒于与你分享心事。

●孩子的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常来能以适当的语句表达心中之意。当他生病时对你说:“妈妈,我最憎恨医生!”乍听之下,是令人惊讶,但只要你试着了解:“哦,他做了什么事惹你憎恨啊?”孩子答道:“他总是要给人打针、要人吃那些很苦的药水。”“哦,因为要打针吃药,你觉得很不好受,对吗?”

●有的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倩感反应,倘若父母能够表示出理解和接纳,他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当他对你说:“妈妈,爷爷买了一个史努比小狗给表妹,我也要买一个加菲猫。”妈妈可以将他的感受反馈给他听:“峨,你感到很不公平,但你可记得这是表妹的生日礼物附,上目你生日的,爷爷不是也送给你一个芭比娃娃吗?”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他也容易释然了。

良好的沟通,不但可以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更可以帮助孩子的成长。

□哈佛教你如何沟通才会获得支持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再神通大,也有他“玩不转”的地方;要想让事业发达,买卖兴隆,没有一些得力的人才相助相扶,注定是难以成功的。因此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但要有横刀跃马、驰骋沙场的将才,也要有知人善任、统率三军的帅才。集众人之所长,依靠所有人的智慧、力量,才能成就大业。

许多著名的领导者对于人才与事业的关系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也有精辟、一致的见解。美国著名的女企业家玛丽·凯在她根据自己几十年管理经验写成的《经理成功之路》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你研究一下任何一家大型企业都会发现,它们之所以能够发展、兴盛,完全靠的是公司里的人才。首屈一指的公司里有首屈一指的人才。”她的管理哲学就是:“人比资产更重要。”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总经理斯隆甚至夸出这样的海口:“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要把我公司的人才留下,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

从上面引述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著名的公司领导者对于人才的重视。的确,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只要有人才,有能人相助,我们便会学会原来不会的东西,做到原来做不到的事情。曼勒夫曾经是一位很专制的企业家。在他经营一家木材工厂时,他把自己与雇员的关系完全看成是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关系。在他看来,手下的员工们全都是自己用钱雇来的,也就是说,他们并不重要,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时找到。所以,他总是独断专行,对员工动辄怒目以待,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成为一个孤家寡人,没有任何人愿意跟他合作,更不用说支持他的事业了。那么,怎样说话才能赢得支持与合作呢?

●尊重每一个人

卡耐基认为世界上没有人会喜欢被迫而做事情或者遵照严厉的命令工作。因此,如果想要赢得别人的合作,就必须征询他的愿望、需要以及想法,尊重别人的意见,并且尽量让对方清楚你是把他的意见放在首要的地位。这样能使他自愿做事,而由此取得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成功。罗斯福在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时,正值美国经济发生危机的时期,这场危机由美国开始,遍及整个欧洲,这场瘟疫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在这危难之际,罗斯福力挽狂澜,终于使美国经济产生了回升势头,生产恢复了,人们生活安定了,物价不上涨了。美国成功地躲避了这场瘟疫,这当然与罗斯福的作用分不开。

但是,今天我们不是要在这里探讨罗斯福在经济问题上采取了何种措施,我们看到的是其另一个侧面:当罗斯福还是纽约州州长的时候,他的处世关系说话形象时常受到别人的称赞。在他的领导班子中,一般是有资格的老政客在把政。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于,那些资格深厚的人一般年纪较大,时常有人因病辞职或逝世。为了照顾整体利益,必须尽快在一些年轻政客中挑选一名作为候补。在提议时,常常会遇到这些情况:第一次提议的时候,为了照顾一位有资格但是无能的人,他就告诉他们,推举这个人对整个领导班子的合作有百害而无一利。第二次提议是一个有靠山的人。但是这个人平时放荡不羁,在整个领导班子的合作中造成了十分坏的影响,那么他们会觉得十分丢脸。自己连一个像样的人都推荐不出来。这次他们一定会深思熟虑,多方考察,将他们认为最有才干的人,最有能力、最具领导实力的人挑选出来,而他自己从不亲自下令提拔某个人,这样给下边的人一些实实在在的推荐权力,他们会更好地合作。自然,这样一来,罗斯福再满意不过了。他就称赞自己政客的眼光,希望他们下次继续发扬。

●养成善于沟通的习惯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应该注意与身边人或合作伙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及生活情况,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增强他们与自己的合作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合作是一个工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正如俗话所说,“一个篱笆三个桩”、“好花还须绿叶衬”。一个企业家再有才能,若没有周围的人来帮助他,他的才干也只能是一种空摆设,不会带来任何的作用。

但是要想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就必须时时与他们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并经常根据所了解的情况作出调查,从而才能更好地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就像爱和友情一样,合作也是一种必须付出才能得到的东西,在通往快乐之门的路上有许多旅人,你需要他们的合作,而他们也需要你的合作。所以,你应该多说一些有利于彼此合作的话,或是鼓励,或是希望,而不应该是指责、挑剔、埋怨和怀疑。

在我们之后将会有好多代的生命延续下去,他们未来的幸福将视我们能留给他们什么而定,我们应扮演筑桥的角色,不仅为我们这一代努力,同时也要为下一代努力。

大公无私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但会为我们这一代带来好处,同时也会为下一代带来好处。

这种合作,曾经在美国发展成世界上最强大、而且在经济上最具优势地位的国家过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我们负有一个为共同目标奋斗的义务,如果我们希望保持这种优势的话,则无论遭受到什么样的不幸,我们都应以大公无私的团队合作精神,承担这项义务。

在我们产生团队合作精神、并且认同团结和伙伴意识之前,我们无法真正地从合作原理中获得利益。贪婪和自私在团队合作精神中,没有半点生存空间。所以,千万不要说一些表现自己贪婪和自私的话,那样做不会给合作带来任何助益。

由于团队中的成员,未必都具有相同的强烈欲望,所以你必须更努力于通过自己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使团队成员不断地为工作奉献,同时也应该要求自己,为成员做出奉献并发掘他们的欲望。

一位管理人员杜拉克说:所有的员工“都应把自己看成是管理人员”,以期能在整个经营环境中看到自己的工作,管理人员必须学会说配合工作的话和有利于合作的话。

杜拉克举出麦克阿瑟将军的例子:他每次召开幕僚会议时,都会先介绍军衔最低的军官,他不许其他事情妨碍这道程序,因为他知道建立军官的信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他想要而且也需要这种信心。

你向前迈进一步的习惯,会影响你的合作者。即使你给他们的利益和薪水都很丰厚,他们还是把获得这些利益和薪水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有的时候,人们会因为必须在一起工作,所以才产生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既不可靠而且不会长久。例如,美国和苏联曾一起抵抗过希特勒,但当希特勒被打败时,这种合作关系也随之消逝。

真正的团队合作必须以别人“心甘情愿与你合作”作为基础,而你也应该通过一些言谈表现你的合作动机,并对合作关系的任何变化抱着警觉的态度。团队合作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虽然合作的成败取决于各成员的态度,但是维系合作关系却是你责无旁贷的工作。

●学会先扬后抑的说话方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赢得别人的合作或我们同人合作,在说话时,不要因对方一件事没做好,就说些不顺耳的话,小则造成不愉快,大则失去合作的机会。与人交往时,还须讲究先抑后扬的策略。先表扬和肯定对方的成绩,让人感到晕晕乎乎的时候,再挠对方的痒痒肉,对方就容易接受得多,彼此合作起来也较愉快。

善于说话的人,懂得运用先扬后抑的说话艺术。他们往往在批评或指出人的缺点之前,先说一些亲切、赞美的话语。因为这些领导者深知,如果一开始就摆出十分严厉的样子,那么对方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反射性的反应以保护自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即使你再怎么规劝也无济于事,他会把你的话当作耳边风,抑或左耳进右耳出,全然不放在心上,你的规劝也就失败了。因此,掌握先扬后抑的说话艺术就相当重要了。

比如你是个领导者,你不妨采用下列用语来规劝对方:“✕✕,你进我们公司以来,你的表现一直都很优秀。你的努力,你的敬业精神,公司上下都交口称赞,只是有一点,希望你能改进……”“✕✕,你写的文章我看了,我对它的整体印象不错,你的文笔很优美,语言也很简练,所谈的问题也很深刻,只是有一点希望你回去能再作一下修改,我认为,这一点是……”

……

这种先扬后抑的说话方式对方更容易接受。

让我们看一看美国总统柯立芝先生巧用先扬后抑法的事例:美国前总统卡尔文·柯立芝在任职期间(1921-1929年)曾对他的一位女秘书说:“你今天穿的这套衣服很漂亮,你是一位热力四射、很有魅力的女子。”何立芝总统生性比较沉默寡言,这大概是他有史以来第一次对一位秘书的最热情的赞誉了。这对那位女秘书来说,简直是太意外了,顿感受宠若惊,脸孔都红起来了。柯立芝总统接着说:“好啦,别愣在那儿,我这样说只是想让你高兴,我希望你以后在打字的时候,对标点符号多留神一点。”

我们都知道,苦味的药丸之所以外面要包一层糖衣,乃是着眼于使人容易吞下去。因为,苦口的良药不利于口。同样的道理,逆耳的忠言也不利于行。因此,要达到我们的说劝目的,我们可以从药丸上面裹糖衣的事例上得到某种启示。因此,我们不妨在劝说人抑或批评人之前先给人家一番誉美之词,使人先尝到一些甜头,然后再加上一些规劝的话,别人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了。

我们要赢得别人支持和合作,必须要深知这个道理。

■哈佛交际能力实战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系列人际交往,如何为孩子将来的社会交际做些辅助性培养,让孩子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哈佛的培养方案和案例无疑是优秀的。

□交际第一步:找到一个好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择友之道非常重要,尤其是孩子,思想尚未成熟,言行容易受周围的同伴影响,难怪不少家长对于子女结交的朋友非常紧张,非常关注。

因此,常听到孩子不满地诉说:“妈妈不给我一点自由,连交朋友的事也要管。”

一般家长认为是好孩子的,大多是温文有礼、成绩优异、聪明伶俐、活泼开朗、衣着整齐的,如果自己的子女能够交到这样的朋友,对孩子一定有好的影响。可是,小孩子们选择朋友,往往有他们的择友观,如果父母自作主张地为他们选择,只会令子女反感。

交朋结友是不能强迫的。一般来说,性情相近、志趣相投、知识和能力水平接近、经常见面的,往往可以非常容易结成朋友。而父母干涉子女交朋友,是害怕他们交错朋友,以致误入歧途。因此,帮助孩子认识益友,使他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是父母的责任。不过,对于子女选友的权利,也不能忽视。让孩子自由地选择朋友,以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当今社会,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使孩子只有纵向的亲属关系,而横向的亲戚关系却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子女不但没有兄弟姊妹,也欠缺父母以外的长辈照应。不像以前大家庭时代,祖父母、叔伯、婶姆、嫂嫂……亲戚一大堆。在没有机会适应与别人相处的情况下,独生子女的个体学习必然强过其社会群体。因此,他们的社会适应期比一般小孩要长。这类孩子,通常不是太自我中心,而是太过依赖。

独生子女在与他人相处时,与其他小朋友最明显不同的表现,就是他们通常没有“轮流”的观念,不懂得如何与人分享。一直要到他们进入幼儿园后,多结识了朋友,才能逐渐学习和改善。

对于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同龄小朋友一起游戏的独生子女来说,朋友是特别可贵的。朋友并不纯粹是孩子的玩伴,最重要的是孩子有机会学习如何快乐地与人相处,如何自由地与人合作游戏、唱歌……良好的伙伴,虽然无法取代家庭的地位,但多少能补其不足。

禁止孩子交友是错误的,勉强孩子按父母的愿望同样是不对的。采取正确的方式,鼓励孩子多交“良友”才是教育孩子认识他人和社会的最佳方法。

□交际方式:在相互合作中交际

协作式学习是目前教育界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已有相关的团体——协作式教育研究国际协会,及从事协作式学习的相关杂志——《协作式学习》,为其应用及其最新的研究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有关协作式学习的书籍和教学录像带也大量供应。成百上千项研究已证明协作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广泛适用性。

和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一样,协作式学习也以一种单一的方式教授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但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是通过科目内容来完成教学,协作式教学则是通过“教学的过程”来实现。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在某半天或某一段时间,把正常应讲授的课程内容用协作式学习方法讲授,那么,在讲授了价值观和理论知识的同时,你也传授了价值观。”

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是有稗益的,心理学家玛瑞琳·沃特森在一本研究、评论文章中说:给一个公平的、仁慈的、地位平等的团体的每一位能起作用的成员供与别人一起学习的机会让其发挥作用,这是非常有益的,它会教孩子们去关注团体中其他的成员,发扬利他主义的精神,而其行为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自发的亲社会性。

帮助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关心,不仅在小组中而且在整个团体里去感受团队精神,可以减少个人纠纷。

其他的一些研究发现,协作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残疾人或少数民族以及有种族背景的同学的更大的包容性。而研究发现多民族的背景、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及对种族关系的课堂讨论对学生的种族态度和行为几乎没有影响。有不同种族存在的团体成员的交流成功地改善了种族关系,而且会培育出跨种族之间的友谊,甚至到很深的程度。

通过协作式学习可以有助于培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些生活技能,比如倾听别人的谈话,了解别人的观点,有效地交流,解决争端,与别人一起合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等。研究表明,那些进行协作式练习的学生在这些个人的道德准则及其生活技能方面做得的确要好很多。

不管是能力强的学生还是能力差的学生,都从协作式学习小组中受益,有几项研究表明,尤其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是更大的受益者。这在所有学科及年级都有很肯定的结果。

协作式学习使学生获取更大的自尊,也改善了他们对学校的态度。从15个试验班的调查结果中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班级表明这种方法对自尊心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5年,教育研究者珍妮·奥克她在出版的《学校分级制度的弊端》一书中,通过对25个初、高级中学的广泛调查,表明按照能力分班,会挫伤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贫困学生和有少数民族背景但却有相同教育背景的学生。通过对这种分级制的教学方法的不断研究,表明这样做会使学生分数降得更低,并不利于挖掘出他们的全部潜能。

另外,学校的这种分级制度对那些高分学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纽约中学的一位老师说:“今年秋天,我曾听见一个很聪明的新生(当时他被分到快班)对他的朋友说,‘现在我们再也不必和那些下三滥打交道了。’”

奥克认为协作式学习是避免分级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它实现了教育的平等。每个学生都从这个能力参差不齐的学习小组中受益,也包括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共同学习,而且还去关心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通过给其他人讲解知识,他们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美利坚民族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竞争,而不是相互合作。对那些无节制的竞争行为所带来的危害,我们有目共睹:在经济舞台上,为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狗咬狗的战争屡见不鲜;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在商业竞争中可以不择手段;在个人领域,急功近利的思想可以让许多人在无休止的竞争中牺牲他们的婚姻、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幸福,以获得自身的成功。

在美国,竞争意识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但是,目前在小学教育的所有课程中普遍采用各种协作学习的方式,这种合作的方式所带来的相互影响或多或少对有负面影响的竞争文化注入了新的希望。

在日本,却呈现出另一番相反的但却有趣的景象。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激烈的竞争:日本的小学生必须通过考试的竞争,以进入最好的初中;接着又必须面对更大的竞争以进入重点高中;然后,又为进入屈指可数的几所著名学院和大学而奋斗。所有这些竞争压力使日本的年轻人自杀率极高(现在的自杀率有所降低,因为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商业学校而不上大学的行为也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但是,在日本,如此激烈的竞争绝不会导致损人利己的行为。因为相互合作的精神在日本是最重要的。回头再看看美国,则大相径庭,例如,医学院的学生为了得到高分,会暗地里破坏同学的实验室作业。

独立式学习(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成绩优秀与否对其他学生没有影响)而相互竞争式学习(学生为得到最高分而彼此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追求完美的精神。但是至少我们的孩子应该花同样的时间用于协作式学习。最重要的是,不管采取何种学习方式,都应该充满合作精神和团体精神。

提及协作式学习,许多人的脑海里都会呈现这样一幅画面:三四个子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学习功课,然后他们会得到一个小组总成绩。但事实上,许多老师都不采用给小组评分的方式,因为这样可能导致不公平:为什么一个学习努力的学生就应该被小组里其他一个或几个成绩差的学生拖后腿呢?因此,老师会让小组里的每个学生都受到来自老师、小组其他成员和班级里的其他学生的评估。

为使协作式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和学业进步发挥最大的作用,老师们应该采取不同的协作形式,下面列举8种形式以供参考。

协作式学习的初期,两人一组是最简单的,也是风险性最小的一种形式,它是其他的、更复杂的协作式学习方式的基础。一个小学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安排一个学习伙伴(纽约斯潘塞的三年级老师凯茜·麦科维奇称他们为“交膝伙伴”)。两位伙伴按照传统习惯坐成一排,一天中,有一次或两次把课桌搬到一起,共同完成一项功课或任务。可能是一页数学题,先是每个人单独做,然后比对答案,讨论那些有分歧的地方。如果作业是记忆力练习比如背单词或者时间表什么的,他们就用教学卡片互相练习。每两到三个星期,老师会将学生的名字做成纸条,放进一个罐子里,每个学生从中抽签挑一个新的学习伙伴。经过一年这样的课程,孩子们可以和班里一半以上的同学成为学习伙伴。南方教师教育中心的弗兰克·莱曼建议学生应开展周期性的讨论课,他称之为“分享思想”。由学生仔细聆听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两个伙伴一起讨论他们的答案,接着和整个小组一起对答案。这些伙伴式的学习活动简单易行,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合作,使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并延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周期。纽约中央学校老师伊莱恩·胡布勒教二年级,她让学生们三人一组坐成一排。在作业交上来之前,必须相互检查,而且每一份作业上都必须有另外两位同桌的签名,以证明他们已检查过。她解释说:“我发现三个人为一组比两个人一组更具监督性,也更说明问题。如果我让两个人一组,有时其中一个会对他或她的伙伴说,‘不要告诉老师我没有做作业,好吗?’”伯恩说这最后一条规则是“金科玉律”。开始学生们常常需要提醒才能完全遵守。但是不久他们学会了向小组里的伙伴寻求帮助,也意识到老师只有在四个人都举起手的时候才会回答这个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起初是由心理学家艾略特·阿兰森提出展的,目的是帮助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学校当局处理种族隔离废除后引起的问题。伴随着许多团体逐渐合并,那儿的少数民族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室里充满了紧张感。阿兰森提出在某些特别的学科采用“互助式”学习方法,以使得白人、黑人和拉美的孩子们都必须相互协作地学习。

跨小组互助式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每个学生在两个小组——他自己所在的小组和“专家”小组。都扮演一个活跃的、重要的角色,并且相对独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专家”,“专家”们必须认真地去学习分配给他们的专题,因为他们要负责把所学到的讲给他自己小组里的其他伙伴们听:其他的人帮不了他,而小组里的成员也必须认真地听“专家”们的讲解,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的考试会包括所有的这些内容。

阿兰森对奥斯汀学校实施的这一项学习方案产生了极大影响,与传统的按照能力分组相比,这种有目的的跨小组互助式方法证明更有利于促进不同种族和民族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友谊,而且实验证明,那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尊和成就感。阿兰森所著的《互助式课堂》同老师们讲述了如何用这种方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相互合作的能力。纽约的幼儿园教师朱迪思·科尔在一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为四个易冲动的、有侵略性的、不守纪律的学生犯愁。当她上包括那些协作式学习的课时,她试图纠正他们中每个人的行为。虽然只要孩子们愿意,她经常允许孩子们一起学习,但她认识到她还是很难建立一种为做一件事而共同学习的环境。科尔开始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她给他们木棍、胶水和卡片纸,教他们做手工,比如说搭一个建筑物模型,一个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搭建的建筑物模型。令她惊异的是,她发现孩子们在从事这件单一共同的任务时较少争执,这和他们平时一起但各自做事情时完全不同。虽然,在刚开始时,某一些小组有一些手足无措和混乱。在后来的几个星期里,各个小组又承担了其他不同的作业,科尔老师观察到他们在以相同方式协同工作时能力提高了许多。开始时,那些喜欢驱使别人的孩子们总想去管理别人,而另一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则表现得畏缩不前,但情况逐渐有些改观。老师经常提醒他们:“领导的地位会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害羞胆怯的孩子需要做得更多,做出决定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孩子们现在对人都很友好,”科尔老师说,“他们现在更关注彼此的需要。”一个小女孩带头对班级的新生表示友好,而在这项“协作学习”的计划实施前,她是那四个难以管制的孩子之一。科尔老师接着说:“自从这项计划开始实施以来,我们大扫除的时间都节省了一半儿。”

科尔老师从她的经历了解到了培养一个好的团体也像培养个人一样,需要花时间。协作式学习小组和其他集体活动,也像班级会议和道德教育一样,老师必须重视孩子成长的渐进性,给他们时间和实践的机会,因为他们需要掌握必要的参与技巧。

许多进行这种小团体合作项目的老师都是在把每一小组的作品呈现给全班同学后,然后做出评语和结论。我认为在把作品拿出来介绍之前,给每一个学生发一张有下面两个问题的问卷,应该县更有益于学生们思考的:“你认为这个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给学生们举一些实例,以帮助他们去找重要的信息,而不是那些较小的细节)。“这个小组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

在接下来的介绍中,老师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写上问卷的答案,如果他们年纪小不能写,就让他们思考。思考可以使意见增多,可以请几个学生一起来分享他们的观点。最后,他们介绍完作品回到座位上,同学们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曾经见过这样的一个班,老师对到前面去展示的学生敷衍塞责,而他的同学更是无动于衷。他们拖着脚步回到座位上,双眼下垂。根本谈不上树立自尊心和团体认同感。

个体竞争可能会在各个团体之间表成一种敌意的情绪,但是假如这种竞争发生在一个合作意识极强、有着强烈的团队精神的教室里,那么,这团队之间的竞争可能既催人奋进,又妙趣横生。

根据老师的决定,在以上所述的几种协作式学习方式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团队内部竞争的机制。比如,在学生小组学习中,除了给所有小组一个确定的增分外,可以给一些较高分的小组特别的奖励。同样,在混合式学习中,可以给有较高成绩的小组里的成员加上额外的增分。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拉蒙乡村俱乐部小学的五年级的一个班里,林肯·奥尔布瑞奇特在课间休息时把五个人分成一小组,互相轮流玩排球。这个小组的成员不分性别和运动水平的高低,而且每三至四个星期就变化一次。因此他们的排球比赛是相当公平的。学生们非常喜欢这样比赛,它不仅树立了团队精神,而且他们把计算胜负百分比作为了学习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他们在教室里也像在排球场上一样,一起学习,一起做功课,整个教室的气氛非常融洽和谐。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合作学习的方式推行之初,刚掌握好技巧之时,竞争的机制应该谨慎使用。而且,教师应该注意观察竞争是否会有损合作精神。继续不断地给达到标准的所有小组以奖励,也给最好的小组一个特别的奖赏,是避免竞争带来的不良后果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老师应该很好地去组织全班集体活动,去开发集体的能力,让整个教室充满一种合作学习的气氛。办班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林肯·奥尔布瑞奇特的五年级的教室里,学生们办了一个叫《学生时代》的刊物。春季刊那一期让人印象深刻,一共12页。里面有照片,整齐地排成两栏,主要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比如说摄影作业、气象观测、拼写游戏和学生们自担的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文章。同学们都为《学生时代》感到骄傲,这在许多集体活动的报道中都有所体现——在一期的刊头写着“我们希望读者通过这份报纸,看到一个优秀的团体”。

一个班级可以让多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大的全班同学参加的作业。在一个四年级的班级里,每一个小组做一个他们所在城市的一个区的模型,然后把他们的模型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模型。

全班性的作业是比较大型的,但是收到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它会把这种高度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带到其他集体活动中去。

显然,协作式学习在活跃课堂气氛和创造学生们学习合作和合作学习方面的气氛上有很大的潜力。而在这种共同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们是如何巧妙地处理这些问题,又是如何使这种学习方式取得最大的成功的呢?这儿有几条建议。

●让学生明确协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在麻省布鲁克林一个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混合的教室里,克瑞斯登·费尔德和弗吉利亚·霍尔姆斯,在开学头一天,给学生们这样说道:我们将在一起度过180天。如果我们能相处融洽、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我相信一定会更愉快的。我们不期望你们能相互喜欢,但我们希望你们能相互尊重,不要去伤害班上任何一个同学。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我们会帮助大家去学习与人合作的技巧,以及怎么样对他们表示爱心。

这样开诚布公的开场白,给学生们传达了一个很清楚明了的信息;对于这间教室来说,充满合作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让孩子们深刻理解这一点,必须反复不断地重复。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贝尔德和霍尔姆斯老师“在每次集体活动中,都一遍遍强调相互合作这个基本原则,促进我们友好相处的能力,让我们更明白事理,对别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建立团体。老师们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去帮助学生们互相了解,并且互相安慰。比如,如果同班同学,愿意向他的伙伴或者说是学习小组的成员学习,那么首先让他们花时间互相交谈是很有用的(比如问“你最擅长的两件事情是什么?”“放学后你最喜欢做哪两件事情?”)。纽约中央学校的老师玛丽·霍根每天都安排了一段“兴趣时间”,让她的二年级学生之间更加了解,在这段时间内,学生们轮流教全班同学一种爱好或技能(比如说画画、结绳和盆栽)。霍根老师认为:“对于孩子们来说,去指导别人自己所擅长的事情,对自我发展是最具推动力的。”

凯瑟琳·路易斯博士是一个心理学家,她在研究加州的儿童教育的实验中,论述了日本的孩子花在集体活动中的时间普遍比美国的孩子要多。在幼儿园,孩子们呆在同一个小集体的时间达两年之久,而在小学,却只有半年。路易斯认为如果孩子们彼此了解,而且彼此信任,他们会合作得更好。而且,她认为,这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也会被带到一个新的团体中去。

●教授一些相互协作的特殊技巧。对许多学生,都不是特别愿意这样去说:“咱们谈一谈,然后决定你愿意做的方案。”你必须向孩子们一步步讲解一个团体共同作决定的一个步骤:首先让小组里每个成员去表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记录下这些观点;再回头讨论记录下来的观点,挑出不能达成一致的方案,最后决定所有成员都认同的观点。

其他的一些技巧——比如合理分工,仔细聆听别人谈话,肯定别人的努力,调解争端等,都需要以一种自由宽松的方式教给学生。为使这些技巧深植于学生的大脑中,老师可以把这些共同学习的技巧列成表格贴在教室里,以备学生们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

老师有时可以选择一至两项技巧着重运用在某一堂特别的课上。一个三年级的老师在一堂集体学习课开始时,在黑板上写上“社交技巧”几个字(她以前已经对这个名词进行了解释),然后在下面写上了“做事按顺序”和“轻声开关门”。她对全班同学说:“今天早上你们在一起学习时,我希望你们集中运用这两项社交技巧。我会四处走动观察你们做得怎么样。”

于是她在各个小组之间走动,她把孩子们的行为记录下来。她后来把全班同学召集在一起,把在运用这两项技巧时有良好表现的小组的孩子们提名表扬。她发现孩子们对此种方式作出了很积极反馈,因为提前告诉孩子们她将这样做,这无疑刺激了孩子们,很积极主动地去配合她的要求。

●规定相互协作的重要原则。学生们在开始进入一个协作学习的小组时,他们往往对协作的意义一无所知。为了避免此点,老师应该事先召开班会,给每一个学生一份“什么叫协作”的问卷。

接着对学生的答卷进行简要的讨论,老师可以提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几条原则才能保证协作学习的顺利?”经过讨论达成一致后,把“协作学习的原则”列在黑板上(比如“仔细听取每个人的观点”、“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不偷懒”)。

●培养每个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协作学习小组自我评价对促进所有学生自觉遵守协作原则十分有益。在一项活动开始时就告诉学生你会请他们去评估自己,这是最有效的。

●给团队成员安排一个角色。这种方法是由戴维和罗杰·约翰逊发明的。他们是明尼苏达州协作式教学中心的主任,这种方法给每个团队成员安排了一个特定的角色,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并了解角色的性格。我曾见过加州萨兰姆华特·迪斯尼小学的三年级的老师露易斯·罗兹通过和的老师露易斯·罗兹通过评论学生扮演的角色——协调员、记表员、检查员、朗读者和支持者开始了一堂合作学习课。老师:我们协作学习时,协调员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如果想学习一个单词“喜欢”,又不能在字典里找到,那么这时他们这些“协调员”就可以请教你(老师)。老师:对,只有协调员可以来我这儿寻求帮助。如果协调员不来我这儿的话,你们怎么办呢?学生:请教我们小组的其他人。老师:对,你们必须记住协调员也是使一切事情顺利进行的一个组织者。那朗读者是干什么的。学生:在开始时阅读一些指南,在活动结束后总结汇报。老师:记录员呢?学生:记录下答案。老师:检查员呢?学生:检查试卷。老师:可以再具体一点吗?学生:检查并确保每个人都同意答案。老师:支持者是干什么的呢?学生:支持者说一些鼓励的话。老师:可以举个例子吗?学生:比如说“好主意”。学生:“干得真棒”。老师:还有什么更重要的角色吗?学生:没有了。接下来罗兹老师从一个小组走到另外一个小组,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在下面的活动中将要扮演的角色。接着学生们会按照所分配的角色开展活动。老师会在教室里巡视,适时地单独给学生提出一些如何胜任角色的意见。

预设角色保证了所有团队成员都能参与,也提高了团队学习的效率,因为不必花时间决定谁去做什么。但是也允许学生自发地进行内部角色调整,因为所有团队成员都必须为完成小组的任务而去思考和参与(比如记录员除了记录外,也可以主动发言)。

●给团队安排合适的协作学习任务。只有学生从所分配的任务中通过共同学习真正获益时,才去采用这种团队学习法。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件事,老师很热衷于一个特别的协作学习的练习,但是,学生们表现得很不积极,原因是所分配的练习不太对他们的胃口。明尼苏达州的一位曾教过一年级的老师这样说:“如果功课太容易做,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完成时,孩子们会说小组在一起是浪费时间,这种事情有时会在拼写练习或数学课上发生。在碰到一些较难的作业时,他们也会告诉你,这需要和别人讨论。这种团队学习的方式用于一些社会学和科学类的学科是非常有效的,在创造性写作方面也体现了这种方式的优越性,孩子们可以畅所欲言,彼此交流心得。”

●混合式团体协作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协作学习的优点,它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因为它集中了不同协作形式的长处。

诚然,对于两人一组、三人一组和四人一组的学习方式,都有它本身的内在驱动力和独有的学习方式。但这种高度结构化的协作方式的目标是为了考试(比如小队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不做作业的行为,促进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因为考试是单独进行的),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增强了相互合作的能力。

比较而言,小型团体计划或者全班计划的方式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组织,而且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在这种相对更复杂更自由的集体活动中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去为团体作决策,并开发个人的创造力,由此产生迎接挑战、征服困难后的强烈的成就感,并发掘自己的学习天赋。

如果教师把目标限制在以考试为目的的团队学习方式上,他们将不会认识到学生在智力发育和道德塑造方面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潜能。下面讲述的是一位老师在大半个学期内,如何采用了他的集体学习方法的故事,它是证明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和教育孩子养成基本礼貌习惯的最好例证。

因此,使孩子明白了他们在一起比单独一人时要做得更多更好,在当今这个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合作意识却日趋淡薄的世界里,协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道德教育中就显得格外重要。

□哈佛的交际模式:父母作孩子的表率

在人的各种基本生活技能中,学会如何建立及保持友谊,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成年人已经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树立自信心的根本,是幸福生活的保证,也是家庭凝聚力的源泉。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个人发展。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教给子女们,让他们从小掌握它呢?

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问:结交朋友,做别人的朋友还有什么艺术吗?

社会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例表明,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父母所作出的表率如何——孩子会观察其父母在如何相处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因此,当着孩子的面,父母如何处理自己所遇到的矛盾,如何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都会对孩子的待人接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做家长的不妨扪心自问,自己的孩子是否真正感到了自己是他或她最好的朋友?

但是,做表率并不是父母教孩子学会交友的唯一途径。还有什么途径吗?是的,请您参考以下途径:

●孩子在其逐步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意识也日渐增强,孩子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便不会像从前那样,事事都依赖于抚育他们成长的父母了。有共同兴趣的孩子会结成友好的伙伴,在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个时期的孩子在与他人相处时,总要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乐意去做或极力想做的事情,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自我优先的意向。所以,在这个时期,父母应该教孩子学会替别人着想,逐步放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学龄前时期是父母对孩于进行品质教育的最佳时期,孩子在这个时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对外界的一切新事物都充满兴趣,父母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时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其中包括让孩子学会如何友好待人,如何结交亲密伙伴。不妨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园等场所,让孩子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并注意孩子与别人在一起时的言谈举止所表露出来的自私,然后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这种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改正的话,就会结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当孩子进入学校以后,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就大大增多了。在孩子上小学期间,父母应该经常和孩子在一起谈谈他或她的朋友。在交谈中,让孩子畅所欲言,讲他或她和朋友在一起时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或她的朋友是怎样的人,喜欢做什么。此时,父母就应该开始给孩子讲述一旦选择品质不好的人做朋友,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让孩子在具体的事情面前认识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做一些需要相互配合的游戏,有助于培养孩子交友的基本技能。鼓励孩子参加夏令营,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当父母在家中为孩子庆贺生日时,邀请孩子的朋友前来家中不失为明智之举。孩子的朋友过生日之前,带孩子到商店为孩子的朋友购买礼物,也可帮助孩子制作一些简单的玩具、卡片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或她的朋友。在平时同孩子的交谈中,可以给孩子讲一些你对家庭内外所接触的各种各样人的感受。

●当孩子成长为青春前期的少年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渐渐把注意力转到同性别的同龄人和家庭之外的成年人。一些团体可以让孩子获得一种归属感,国内的童子军等儿童组织、比如中国的少年队,都是可以让儿童找到被先进集体所接受的归属感的组织。

●在孩子处于青春前期的几年间,父母应通过带孩子外出旅行、拜访亲朋好友,来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这样做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对自己的内在价值有所了解。独立处事的能力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而自信大多要靠自己从所交朋友的支持与鼓励中获得。

父母应对孩子所交朋友的品质进行调查,一旦发现这种友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应从正面告诉孩子与表现不良的朋友交往的危害,并帮助孩子断掉这种交往。

父母要告诉孩子良好友谊的获得途径,诸如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朋友处于危难之时伸出救援之手、与朋友一起分享成功和分担失败、赞美朋友的良好品质、把机会让给朋友等等。在孩子这样做了之后,父母要郑重其事地夸奖他们。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首先要参与集体活动,并通过集体的认可,随后再通过比以往更多的独立性行为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孩子这一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父母应该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走到集体中,学会与大家和谐相处,找到自己的友谊。

花些时间和孩子交谈,探察自己的、孩子的情感;自身做到表里如一,不虚伪待人;和孩子在交友问题上达成共识,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如果孩子有什么心里话都不愿告诉你,这说明你还不是孩子心目中的朋友,赶紧努力吧!抛弃居高临下的家长制作风,把口头的交友原则用行动示范给孩子看:倾听、宽容、关心、帮助……

孩子交友技能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所做的榜样,以及为孩子提供的经验和学习环境。父亲更是在孩子学习交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不论男孩女孩,都更加注重模仿父母的做法。如果父母尽心尽力地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那么丰厚的果实能让父母和孩子享受一生。

□哈佛告诉你人际关系的奥秘

人从诞生起,要经历一个由“自然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的复杂过程。将陆续接受社会影响和经验,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显示出个性的积极性。作为孩子,在这种社会适应过程中,既会表现出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一面,又可能存在不相协调的另一面。那么,因此而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应如何分析解决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人不是一个孤立的有机体,而是生活在各种有组织的社会群体中。人在生理、智力、精神各方面的成长都离不开外部社会的帮助。人了与周围人的联系,非但不能生活,就连做一个正常人也不可能。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这个环境,人的发育和成长就会出现异常。

一个人如果不同其他人交往,脱离了社会,即使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也将会丧失驾驭生活的勇气和能力,成为生活的弱者,最终被生活所淘汰,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不仅要求生存,还要求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长的过程,就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学校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接受到各种严格的培养和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但无论是高尚的道德品质,还是良好的文化修养,都不可能在集体之外培养出来,而只有在与他人的接触和交往中形成。每一个成功,都离不开社会、集体的土壤以及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总而言之,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离开了社会、离开了同他人的联系都不可能存在和生活。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实出发,以社会为基础,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未来。人的一生,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会在学业、人际交往、理想等方面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笑对它们,充满信心,以勇敢的姿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挫折和困难就一定会被战胜。

你们应当了解,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人际关系又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生旅途中,谁不希望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健康的心理呢?因此,我们有必要一起来探索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

什么是人际关系呢?人际关系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接触、作用,构成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彼此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现在人们常讲,人的亲和力的提升和下降即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反映。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影响着人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良好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距离感及无助感,从而获得安全感、有助感和亲密感。人际关系和谐,能正常的、友好的与别人交往,能适应集体生活的规范,是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

正处在迅速成长变化时期的你们,应当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积极创造密切人际交往的主观条件呢?让我们从两方面看:第一,着眼于未来;第二,着眼于眼前。下面先谈谈未来社会对人际关系的要求。“今天播种”为的是“明天的开花结果”,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育事业是为“尚不存在的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事业。你们应当意识到自己是被当做未来人才来培养的,而未来世纪对人才的人际关系的要求是很高的。即使进入信息时代,人机对话、多媒体应用、信息高速公路建立、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也无法取代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与对话,人仍不能满足于通过电脑网络进行对话,相反,科技越发达,人类越无法放弃对完美人际关系的向往与追求。人类呼唤群体意识,人类呼唤真情,过去,社会一直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现在宣传团队意识、群体意识。

在这里我们先不谈人类在精神、感情上对人际交往的永恒需要,只谈科技发展本身对人际交往和合作的需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集团化,表明对科学群体有效合作的需求增加。事实证明,群体研究已成为当代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首要的基本的形式。科技工作者的精诚协作,在科学创造的总体心理效应上,远远大于两者或三者的简单相加。由此可见,科技人才的合作是科技人才智力效应的放大器。

在这里我还想介绍一个概念,即科学创造群体心理相容。所谓科学创造群体心理相容,是指科研群体成员在理想、信念、观点上的一致性。有了这个基础,成员才能彼此相互尊重、协调融洽、同心同德、风雨同舟;有了这个基础,成员的智能可以得到发挥,可以使成员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操作灵活、成效显著。总之,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心理适应性强,有助于团结合作,有利于创造性的激发。反之,冲突产生,内耗增加,将会给事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再谈眼前的人际关系,你们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大家面对的人际关系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型:与学校各级领导、教师的关系(纵向);与家长(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监护人、抚养人)的关系(纵向);与校外影星、歌星、球星、球迷等直接间接的关系(交叉);与兄弟姐妹、同学(包括同班、同年级、同校、外校同学)的关系(横向)。随着开放程度的增加,媒体、种类的增加,还会衍生出许多复杂的多层次的人际关系。

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初中升入高中,多数学生都会感到不适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由于自身生理、心理上的明显变化,由于客观环境的突然改变,由于主观条件不适应客观环境,接踵而来的问题往往会令大家困惑不解,应接不暇。

从小学升入初中,最大的变化是:课目增多,老师增加。教师集体代替了班主任独挡一面式的管理,被无微不至关心惯了的学生,突然觉得“无依无靠”;习惯于小学班主任一个人的管理,如今面对着七八位任课教师,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分辨力、自制力差的学生来说,如果处理不好与教师集体的关系,那么在学业、品德诸方面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业负担加重了,多方面的竞争更为激烈,原先名列前茅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很难保持不败记录。成绩的下降,会使某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由自负变成自卑,由乐观变成悲观,由期望变成失望,由开朗变成抑郁,由积极变成消极,这种种失落感和挫折感如果得不到消除,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老师、同学疏远,与家长关系紧张,而人际关系的不正常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

以上是以中学阶段两个重要转换期(初一、高一)为例,说明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由此,可以认识到,有心理障碍的孩子人际关系比较差,轻者有自身焦虑、苦闷、自卑、忧伤、恐惧、孤独之感;重者猜忌、嫉妒,甚至有敌对之举。

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如产生心情愉悦、舒畅或苦闷、忧伤等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般比较持久,将会影响人生的某个阶段,甚至人的整个一生。正因如此,有意识地密切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哈佛告诉你人际交往的作用

人际交往尽管其对象、方式和环境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作用和原则去进行的。孩子人际交往的作用,主要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与影响。这种作用,往往是由交往的内容、形式、环境和条件构成的,并集中地体现在交往者外在的社会作用和自身内在的心理作用两个方面。

人际交往的外在的社会作用,主要指我们通过社会的人际交往所产生的积极的、健康和进步的功能,这种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熟悉环境的作用

环境主要指人所活动的一定的场所的自然与历史情况、各种条件和人际关系的状况等因素的总和。尽快地了解、熟悉和适应环境,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往往关系到事情的成败。而了解、熟悉和适应环境的过程往往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的。

对于你们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新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或者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社会活动场所,如果自己不同周围的人接触,信息不灵,消息不通,对自己所在的环境、场所的情况不甚了解,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往往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不利于自己同周围的人感情上的沟通,不利于利用环境的有利方面、克服不利方面,有时甚至会出差错、闹笑话。由此可见,在你们了解、熟悉环境的过程中,人际交往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团结协作的作用

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和谐,将直接影响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集体的整体功能和效力。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所形成的合力,往往不仅仅是单个力量的加法,有时甚至是乘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时代,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利用整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

就对学生来说,如果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同学之间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大家和谐相处,在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那么,这个学校、这个班集体就会有好的校风、班风,这个学校、这个班集体学习、纪律、文明水平及各项课外活动就会生气勃勃、健康向上,每个同学也就会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之中。反之,如果一个学校、或一个班集体的同学之间互不往来,缺乏交流和沟通,互相争斗,互相抵触,相互之间缺少团结协作精神,那么这个学校或这个班集体的校风或班风就不正,学校或班集体的整体水平和效力就会上不去,校风或班风就会死气沉沉,同学也就不会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就会缺乏集体荣誉感。

由此可见,在一个学校或班集体中,有意识的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创造一种积极向上、民主融洽、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使同学们能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和各项活动之中,对办好一个学校、管理好一个班集体,培养好一名孩子,都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信息交换的作用

孩子们生活在群体之中,而且他们的思想相当活跃,渴求知识和信息的愿望又相当迫切。因此他们用于相互交往、相互沟通信息的时间占了他们整个时间的绝大部分。正是通过这种交往和沟通,使他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阔。

一般的孩子的相互交往、相互沟通信息主要通过交谈、听讲、阅读和书写几种方式进行。

这几种方式又集中以语言交际和文字交际两种手段表现出来。语言交际是以语言作为交际的媒介,在学习中,老师的课堂讲解、课后辅导,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等,都是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通过这样的语言交际,同学们接受了新的课程,掌握了新的知识,同学们之间得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你们在校外、在社会上通过同长辈、同辈、亲戚朋友及各种场合下所遇到的人和事的交际,又获取了大量社会信息和知识,增加了社会阅历经验。文字交际是以文字作为交际媒介,以书刊、报纸、杂志、资料以及书信往来为信息交流的工具。通过这些交流工具,使他们获得了大量的间接信息,补充了以亲自经历而获取的直接信息,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每个人的生活空间。

对于大家来说,脱离了语言交际和文字交际,我们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是难以进行的。尤其是在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更是这样。只有把语言交际和文字交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使我们的信息交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卓有成效。

●优势互补的作用

在任何一个群体中,各个人的知识、能力、气质、性格都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各人有各人的优势,各人有各人的长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人的特长,是任何一个群体团结向上、取得成功的保证。

对大家来说,优势互补的作用尤为明显。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班集体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中小学、不同的家庭,你们的经历、以往所受的教育,你们的知识结构和社会活动能力,你们的气质和性格,均不完全相同,各人有各人的优势和强项。只有通过集体内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在多方面的双向交流中,取长补短,才能既产生整体效应,又使各人的才能得到更全面的发挥和增值。

未来的工作需要不同知识、才能、气质和性格的人组成有效的工作或研究群体,这样的群体中所包括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所达到水平是任何单个个人的能力和作用所达不到的。同时,人才之间的知识、能力和性格上的优势互补作用,又有利于每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既提高群体的整体素质,又提高了个人的素质。

孩子正处于长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候,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注意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充分发挥人际交往中优势互补功能,对于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才,其意义是深远的。

●联络和增进感情的作用

人不仅有其自然属性,而且有其社会属性,他只有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不断进行感情交流和联络,才能变得乐观、开朗、充满活力,其精力和智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反之,如果脱离社会群体,长期独处,其性格就会变得扭曲、孤僻,其精神与神情就会变得忧郁和变态。有人说,没有朋友、没有感情联络和交流的人,就好比在阴天里行走的人,没有阳光,没有活力。这话颇有哲理。

孩子虽然有较好的客观存在的交往条件,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参加集体活动,但如果自身主观上不注意进行人际交往,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仍有可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感情淡漠,相互之间产生距离,互相封闭。这样不仅影响整个集体的欢愉、融洽的气氛和对集体的热爱,甚至还有少数同学会感到孤独、寂寞,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相互勉励与促进的作用

人际交往的相互勉励与促进作用,主要指通过交往,使人际关系协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双方在智力、能力和体力上产生跃进。

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勉励与促进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顺利时,它能帮助人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夺取新的胜利;在困难时,它能帮助人们振奋精神,昂扬斗志,克服困难和挫折,达到预定的目标。

对于孩子来说,相互勉励与促进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学习水平、考试成绩、工作与生活能力往往参差不齐。如何使先进的同学更先进,使后进的同学赶上先进?如何提高整个班集体的整体水平?很明显,同学之间通过交往相互勉励与促进是起很大作用的。先进的同学之间通过交往中的相互勉励与促进,会使目标更加明确,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大;后进的同学之间通过交往中的相互勉励与促进,会使信心更足,意志更坚定;先进的同学与后进的同学之间通过交往中的相互勉励与促进,会形成一种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的积极向上的和谐气氛。这种作用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一个班集体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一种强有力的动力。

人际交往自身内在的心理作用,主要指我们通过社会的人际交往所产生的自我内在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心理保健作用和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完善自我的作用。

●心理健康与保健作用

人际交往是正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人精神与心理健康的基本需要。正如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所说:“当你遭到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朋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我得到疏导,否则,这种压抑郁闷会使人致病”。人们通过交往,可以排解心中的苦闷、不悦,可以从对方的言谈中受到启迪,重新产生积极向上的情趣,从而导致心理上的重新平衡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升学或转学的孩子,告别了原来很熟悉的学校、老师和同学,来到一个新的较陌生的环境和群体中,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期。如果他交际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会很快与新的环境、新的群体相处融治,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学习、工作很快会出现新的局面。如果他不善交际,适应能力也差,换了一个环境和群体往往会产生陌生、孤独、思念和忧虑的情绪;也许还会感到一种惆怅和抑郁,严重地影响学习和正常活动。这样的孩子特别需要交往,需要老师和同学的主动关心,才能尽快地排解心中的孤独与忧虑感,与整个群体融合在一起。学校、班级或团、队组织适时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给同学提供相互间接触、交流的机会,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另一方面,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会不同程度地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或者某次考试成绩不好,或者遇到一次意外的打击,如果把这些不愉快的事闷在心里,就会感到苦闷、失望、紧张,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如果能及时地通过人际交往,向老师、家长、同学一吐为快,并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与启发下,能尽快地制定不利方面的措施,就会很地走出困境。

●自我认识与完善的作用

人的自我认识与完善不仅需要自身在学习与实践上实现,而且也需要在人际交往中,在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来完成。

通过人际交往,在同别人的对比中,人会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保持自己的优势,吸收别人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一方面,孩子在同同学与其他同龄人交往中,以他人为衡量的尺度和借鉴的镜子,从与他人各个方面的比较中,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同样学习一门功课,考试的结果,自己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说明自己的学习是刻苦的,基础是好的;在一场知识竞赛中,自己的得分比别人高,说明自己的知识面较广;在一场体育比赛中,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说明自己体力与运动水平与别人还有差距。当然,这种对比、衡量、借鉴的标准,也会因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有些孩子在小学阶段是班里、甚至年级里出类拔萃者,而一旦进入中学,就会成绩平平。这样他的自我认识就会发生变化,由小学时期对自己估计过高,沾沾自喜,逐步转变成恰当的估计,使自我认识在更广泛、更高层次的比较中更趋合理、成熟,逐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在此基础上,找出差距,找准目标,进一步完善自己。

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通过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及自己与别人的交往来进一步完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有些方面优缺点自己不容易感觉到,而周围的长辈或同辈人是容易发现的。因此,正确对待别人意见,主动征求别人意见,是使自我认识更趋完善、更趋客观的有效途径,也是自己更趋成熟的标志。

从上述人际交往的外在的社会作用和内在的心理作用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正确、积极的人际交往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极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哈佛告诉你人际交住的原则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有的行为方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在学习、工作、劳动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发生联系与交往,没有人际交往,人也就失去了他的社会属性。

对于上中学的孩子来说,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他们逐步开始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能力开始增强。基于这一情况,这些人与他人交往的欲望逐步增强,希望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希望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但是,由于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还没有涉足社会,因此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善与别人联络。有的学生甚至为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所困惑,在有的场合还会感到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还有的同学有时还会为自己不善交往而带来的后果感到苦恼和自卑,严重地影响自己的心理平衡。

要想改变人际交往中的被动局面,很有必要了解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人际交往总是双向的、相互的。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总是遵循一些互动准则进行的。能了解和掌握这些准则,无疑会有益于进行正确的、和谐的人际交往。

●平等互利原则

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人需要别人的帮助,也需要帮助别人。你们在人际交往中,同样也需要平等相待、互助互利,只有这样,人际交往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平等相待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平等地对待别人、尊重别人,不可居高临下或盛气凌人,也不可逢迎巴结。那种实用主义的或功利主义的使唤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工具,用得着时,想方设法笼络、甜言蜜语哄骗,用不着时,把别人抛在一边,视同路人,必然破坏了交往中平等的基础。那种以地位、权势、金钱为标准,看不起别人、或者逢迎奉承的交往方式,是不能长久的,也是受到人们鄙视的。

在大家的人际交往中,同学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同学之间不能因为家长身份的高低、家庭条件的好坏、个人经历的深浅和特长的多少,而对人“另眼相看”;也不能因为在学习成绩、现实表现、能力,甚至外表容貌等方面存在优势而看不起别人;更不能因为自己受到老师或学校的表彰、或获得某种荣誉称号、或担任班级与学校的干部而自觉高人一等。应该让孩子从青少年起就树立起平等待人的观念,这样,不但现在能以平等待人去换取别人平等待自己,而且对于今后走向社会、在更广阔的领域与别人平等交往、广交朋友也能起到一个打基础的作用。

人在交往中在平等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互利、互助。

人们在相互来往中,总是希望能从对方得到同情、帮助、鼓励和启迪,得到力量和慰藉。如果这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相互间的交往就会缺乏吸引力,缺乏持久性。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要平等待人,而且也要乐于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排忧解难,给别人以信心和勇气;而不只想到在人际交往中自己获取自己一方的收益。在帮助别人时切不可以强者、恩人自居,更不可要求报答;但在被别人帮助时,不论收益大小,都应该向对方表示诚挚的谢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应忘却在自己困难时,别人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相互理解的原则

相互理解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言行能够得到对方的接纳、赞成或支持,从而引起双方看法、意见的一致和情感上的共鸣。

互不平等、互不帮助、互不来往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样,互不理解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因为,人人都需要别人的理解,需要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选择、自己采取的行为方式给予一种肯定的评价。因而,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别人。由此可见,互相理解对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

大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不能只想到自己的言行需要别人理解,而不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

人与人之间不理解,一般表现为不明白、不清楚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说,或者根本误会了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说。因此,当别人的某些说法或做法在你看来是不妥、甚至是错误的时候,最好不要盲目地责备别人,而应换一个位置,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设想一下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和理由,这样往往就能更容易理解对方的言行。

同样,每个人自己也需要别人理解。这要求自己的言行一般要符合常理、有一定的透明度,使对方易于明白、易于接受。但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不一定能被别人理解,这时也不一定强求别人理解,只要自己认为自己的言行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的,就可以坚持走自己的路,以后可以让事实来说明问题。人不应该事事都强求别人的理解,更不能以能否被别人理解来决定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要是正确的,即使一时不被别人理解也应坚持下去。

人际交往的自律,主要指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对自身和内在的要求和约束。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真诚与守信原则

真诚与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友谊的基础。对于孩子来说,这条原则也非常重要,从青少年时起,就应培养人际交往中的这种良好的品质,长大以后在涉足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才能更好地拓宽领域、广交朋友,使自己的事业兴旺发达。

所谓真诚,就是为人处世要真、要诚,要讲真话,办实事,态度诚恳,为人实在,不虚伪,不说谎。为人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只有真诚,才能使人放心,才能获得别人信任,才能使交往和友谊得以巩固和发展;如果给别人以虚假、靠不住的印象,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就会很难与别人进一步交往。

人们一般都喜欢同真诚、坦率、正派的人交往,因为同真诚、正派的人交往,觉得靠得住、有安全感。因此,孩子无论是同同学交往,还是同其他人交往,自己本身就应该真诚待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切不可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是另一套,切不可耍小聪明、搞两面派。否则就会使自己失去友谊、失去信任,最终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

要尽可能避免参与小团体,对自己小团体的人盲目吹捧、言听计从;对其他人或自己看不惯的人背后议论、讽刺挖苦、搬弄是非,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另一方面,你们在学习上、在要求进步的过程中,更不能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如果染成这样的坏毛病,会在同学中败坏自己的形象,丧失自己的人格,正派的同学是不会与这样虚假、不可靠的人交往的。

所谓守信,就是要言必信;行必果,说到的必须做到,不说大话、假话、空话,答应别人的事、商定好的事必须办到,做事必须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不守信用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是最不受欢迎的人,也是人们最不愿意交往的人。

言必信是指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说话要算数,言行要一致。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对同学、对老师、对亲戚朋友,都要说话算数,言行一致,遵守诺言。能帮别人办到的事就答应,不能办到的事就不能轻意答应;对没有把握的事说话要留有余地;万一因情况的变化或其他原因实在不能完成,应尽可能及时地向对方作出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说明,求得对方谅解。绝不能把守信用当作一件小事来看待,随便失言、失约、失信,既会耽误别人的时间,误了别人的事情,也会同时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失去自己的信誉,使别人今后不愿或不敢再与你交往。

行必果是指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去完成,要善始善终,真正达到目的。你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得到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的信任,就必须做到行必果、认真地、按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或社会工作任务,认真地、按时地完成同学或亲戚朋友所委托、自己又答应的事。行必果,既是工作态度问题,也是为人办事的品行问题。说话算数、办事有毅力、有信心、说到做到的人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敬;反之,总说大话不办实事,或者说话办事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实际上也涉及到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品行问题),具有这样的品行的人,往往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失去朋友。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真诚与守信的原则对大家的际交往是非常必要。

●豁达大度、心胸开阔的原则

豁达大度、心胸开阔,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和建立友谊的另一个要素。处在青少年时期,在人际交往中逐步培养自己豁达大度、心胸开阔的气质,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是十分必要的。豁达大度、心胸开阔,指一个人具有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量和较深的涵养。

在孩子中,一般来说,性格开朗、胸怀开阔的人,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较融洽、人缘较好;而性格不开朗、胸怀不开阔的人,往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不太和谐、人缘就较差。

胸怀开阔、性格开朗的人一般善于处理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大家生活在集体之中,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胸怀开阔、性格开朗的人往往会及时沟通、相互谅解,绝不会耿耿于怀;二是能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尤其是对不同的意见,不搞“一言堂”;三是能经得起成功和失败、表扬和批评。

就应养良好的习惯成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正确地对待表扬和批评,正确地对待成功和失败,绝不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同时要有宽宏的度量,在集体生活中,在与别人交往中,要容忍别人的失误、过失,要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只要对方说得有一定道理,就应愉快地接受。

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和那样使人不愉快的事,这样和那样的矛盾,只要自己豁达大度,讲究风格,就能够增强团结,搞好人际关系,给自己创造一个能使心情舒畅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上面列举了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基本原则,掌握这几个原则,对于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具有必不可少的指导作用。

□哈佛交际法则找到真正的朋友

齐克·罗宾教授在《儿童的友谊》中把孩子们学会交友的过程分为4个互相重叠的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3~7岁

这时的他们经常把一起玩或仅仅离得比较近的孩子当成朋友,“最好的朋友”往往就是住得最近的孩子。不客气地说,这时的他们寻找朋友就是为了有用:对方有你喜欢玩的玩具,或者你不具备的特点等等。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他们往往更擅长开始社会交往,而拙于影响别人。大家会自认为,朋友们和他们想的一样。当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时,大家便会烦躁不安。

●满足需要阶段,4~9岁

在这个阶段交友过程更多地由利益决定。在家会把朋友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根据其拥有的东西或住处远近来衡量。由于朋友能满足某些特定的需要,这时的他们仍是出于自我需要目的而交友的。为了共享玩具或得到一块饼干,他们会成为朋友,但互惠不是主要目的。由于交友成了在家庭之外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方式,相同年龄的孩子会相互吸引,甚至会因为不愿意独自呆着而与并不喜欢、小于自己的孩子相处。由于交友主要是为了满足眼前的需要,因而无法同时交一个以上的朋友,这时候他很可能会这么说:“你不是我的朋友,朱迪才是。”

●互惠阶段,6~12岁

在这一阶段交友的特点是互惠和平等。这时的你们已经能够同时考虑双方的观点,非常关心平等的问题,因此评判朋友时,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比较:谁为谁做了什么。比如,邀请朋友来家过夜以后,必须要得到回请;送给朋友的生日礼物要和朋友送来的价值相等;哪天多带了一块去甜食去学校,就会希望第二天多得到一块。也许正是因为互惠的关系,这时的友谊局限于一对、小团体或小派别,只不过是同性之间的关系而已。

●亲密阶段,9~12岁

你们在这一阶段能够保持相当亲密的朋友关系。大家对朋友的表面行为不再注意,转而关心其内在的素质和幸福与否。许多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视为所有亲密友谊的基础,认为这时的孩子如果不能找到亲密的朋友,那么到少年甚至成人时代,就永远也不会找到真正的亲密伙伴。这一阶段,朋友之间通过共享情感、分担问题、解决矛盾,会形成深厚的感情纽带,大家终生不会忘记,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友谊能维持终生。

托夫勒在《未来的教育》一书中写道,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人类通讯和社会结合所需要的某些共同的处世本领”。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孩子,应该学习具备适应社会的行为,以能成功地承担该社会需要他扮演的角色,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技能。

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说过:“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人交往是人类的天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不仅能满足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还逐步形成了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作为社会的一员,孩子们是在与其伙伴和成人的共同生活中,学会对人对事的感受,获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方式和习惯的。大家的人际关系虽然比较简单,人际交往的技能也比较差,但是他们却强烈地希望通过交往了解他人,也希望通过交往而获取他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离开母亲而寻求独自的活动了,此时,大家已热衷于寻找小伙伴,与他们建立同伴关系,而且常会被其他孩子的活动所吸引,自动去加入谈话和游戏、交流思想和情感。五六岁的孩子对同伴关系更为重视,还会有自己的“游戏集团”和“领袖”。

学会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对于增进孩子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处世本领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只有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才能很好地尊重他人,接纳他人,并与他们友好相处,共同享用和相互合作。

游戏是孩子们感知和理解他人情感和愿望的良好途径。在游戏中,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每个孩子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角色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大家就会有机会在主动的、自由的和心理松弛的情况下去体验家庭其他成员或社会其他成员的生活经验,去了解别人是怎样感受和认识外部世界的从而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适应他人、适应社会的行为。游戏本身要求大家分享玩具,轮流使用,顾及他人,相互合作,否则,游戏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境下,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与人在最大程度上的分享和合作成为你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自觉愿望和持久态度。因此,大家要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和处世本领,更为重要的是大家在自己的生活中,特别是在游戏中去体验和感受,形成强大的行为动机,而不是依靠外部的力量迫使自己去这样做。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机会经常与其他孩子一块儿游戏的孩子是难以真正学会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处世本领的,其人格发展或多或少会存在问题、缺陷,甚至障碍。

有人说,礼貌是孩子迈入社会的叩门砖,此话不假。孩子正在尝试着迈入社会,体验着去接受别人和被别人接受,没有这样一块叩门砖,大家就难以进入这扇社会交往的大门,就有可能被拒之于门外。日本热心于幼儿教育事业的知名人士井深大主张,对刚开始学习说话的孩子,先要教会他“谢谢”、“对不起”这类礼貌用语,即使孩子尚不解其意,也要先让孩子养成说客套话、礼节话的习惯。井深大认为,孩子在此时所说的礼貌用语对其自身来说并不包含感谢别人、尊重别人的含义,也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表达自己的高级情感,但是,学会说这些词汇可以使它们所表达的内容及其应包含的真情早日在孩子的心中萌芽;如果你们早日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能亲切地称呼别人,能在得到帮助时向人表示谢意,能在做了不妥当的事以后及时对别人致歉,那么,你们就容易被别人接纳,容易受到别人的尊重,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宽容。

孩子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礼貌教育的,而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往往是自己身边最接近的人——父母和教师。因此如果成人的道德水准和教养程度本身不高,就很难为儿童确立礼貌教育的好榜样;成人本身不能做到文明交往,礼貌待人,就不能期望孩子们能做到言而有礼,行而有矩,文雅谦和,举止得体。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过:“生活里最重要的是礼貌。”手持这块叩门砖,将使你们的交往之路走得更顺。

□哈佛交际秘诀1:获得老师赏识的方法

●怎样才算“听话”

学生应不应该听老师的话?

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当然应该听老师的话。这是千古常理,也是作为学生的最起码的要求。但怎样才算听老师的话?是不是老师说是一,他就绝不敢说是二;老师说往东,他就绝不敢往西,就算听老师的话?是不是始终扯着老师的后衣襟,瞅着老师的脊背,亦步亦趋,目不斜视,绝不敢越雷池一步,就算听老师的话?不,这不能叫做听老师的话,充其量,这只是鹦鹉学舌,算不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

●有眼力才是好学生

老师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唯命是从,像个木头人似的,推一下,动一下,毫无生机,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生搬硬套自己的话,甚至连自己说错的话也不加分辨。听老师的话,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按老师所说的原封不动地照做。听老师的话,也不意味着学生必须在老师面前唯唯喏喏,事事顺从,毫无自己的主见,即使老师说错了也不敢指出来。一个学生如果真是这样听老师的话,那么只能养成他盲目依赖的心理,遇事没有自己的见解,不会独立思考。这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常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妨适当地“调皮”一点,“机灵”一点,表现出学生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眼力,老师才真正喜欢和赏识这样的学生。

●“害病的人吃什么都索然无味”

如今校园,学生在课堂上看小说,做别科作业,递条子,玩电子游戏,已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当然,从老师方面来说,应当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材施教,使自己的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从学生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就会发现学习毕竟不是单靠兴趣来维持的。缺乏强大的动力,再好的课也会听得乏味。就像害病的人一样,吃什么美味佳肴都会觉得索然无味。那些对学习如饥似渴的人,是绝不会对听课感到厌烦的。

●尊重知识的人必定会尊重老师的劳动

作为一个学生,可曾知道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在课前要付出了多少劳动?老师备课不知要做多少准备工作,教案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有时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方法,翻来覆去不知想了多少遍,而为了把课文内容讲得具体形象,老师课前制作教具、挂图又花了多少功夫,为了在课上做好实验,老师事先又演示了多少遍,除了这些,老师还要不断地增添新的知识,新的方法,以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时代。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当老师的确很苦,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不幸和苦衷。当老师来上课的时候,可能家里正有生病的孩子和住院的老母,无人照料;可能家里该买煤买粮了,没有时间去买,老师也可能会无形中因为家庭的矛盾,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对学生的态度;有多少老师是带病给学生上课的,上课时老师晕倒在课堂上的事,屡见不鲜。但老师都把自己的苦衷埋藏在心底,不愿意告诉他们的学生,不愿意让学生那纯洁无暇的心灵过早地了解社会中的不幸。

有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不管有多少烦恼,一上讲台,一看到学生,就全忘了。作为老师,也不愿意在学生面前诉苦,他们幼小的心灵还承受不了这些东西。我不能把不良情绪传给学生。我上讲台要让我的学生感到愉快,我不能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我要以乐观的情绪影响学生,把乐观的精神传给学生。”

有这么一位男教师,他上课时精神抖擞,可回到家里只有伤心的份儿了。因为他的家庭在长期闹矛盾,并且因此上初中的女儿也出走了。他自己是教师,而他的孩子却在失学。

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艰辛是必要的。有多少这样的老师,虽然的境遇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艰难、不幸和重负!

尊重知识的人必定会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老师大量的劳动表现在课外

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这只是尊重老师劳动的一个方面。老师的劳动是多方面的。老师大量的劳动还表现在课外。

现在学生对老师的劳动比较漠视,阅读作文批语匆匆扫过,数理化作业只看错对现象比较普遍,然而语文老师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把全班几十名学生的作文,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地看,不断地用红笔圈圈点点,到最后才给你的作文写上评语。同样,数理化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每一道题、每一个小数点地看,到最后才判上错号或对号,学生们可曾知道,老师写的简短评语和判的错号或对号,其中凝结了老师多少心血?对于老师花了这么大精力才指出的错误、写出的评语,而有些同学竟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这不也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吗?这与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不是完全相同的吗?对于老师指出你作业中的错误,不加以改正,而且一犯再犯,屡教不改,这不是对老师劳动的更大的不尊重吗?而且也会因此失去了学习进步的阶梯。

●老师也需要学生的帮助

老师需要助手。“一面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孤家寡人”是做不好事的,老师也是这样。老师的工作是一种双向工作,像发电机那样,要有输出的电路,也要有回流的电路。如果回路不通,发电机就不能正常工作。每个老师都需要助手,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有得力的助手。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事事都要让老师来管,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班集体的好坏,不但要靠老师的努力,更要靠班上每位同学的努力。老师的工作需要每个学生来配合。如果班上每位学生都富有集体荣誉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争取为老师分担一些任务,那么,这个班集体就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效来。

班干部是老师的当然助手。班干部承担着老师部分角色的作用,可以部分代替老师来组织和管理学生,代替老师处理某些班务。班干部还是老师和同学之间交流感情的桥梁,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协调师生间的关系,甚至能处理老师所不能处理的事情。

当班干部在关键时刻承担了老师的担子时,老师怎能不感动呢?

●不是班干部怎样当老师的助手

有的孩子可能不是班干部,但并不是只有班干部才能成为老师助手的。即使是一般同学,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做好老师的得力助手。老师的工作需要每一位同学来配合,仅靠几个班干部显然是不够的。

有些同学不是在自己的位置上,但却以自己的方式,为老师做了一份事情,这样值得提倡。

●为什么对你的印象不好

一个学生,或许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许因为“调皮捣蛋”,或许因为性格孤僻,或许曾做过某种错事,等等,总之给老师留下了不良的印象,老师不喜欢他,他为此而深深苦恼。那么,该怎么办呢?

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对学生印象不好。印象不好总有其原因。要想改变老师对你的不良印象,你首先应该认真寻找一下自身原因:究竟是学习不努力?还是没有遵守纪律,还是犯过什么错误?等等。学生应该找到老师对你印象不好的具体原因。找到原因后,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既然印象是通过行动造成的,那么,学生就应该用具体的行动去改正。自己的新形象要靠自己来确立,除此而外,没有别的方法。“谁也无权轻视你”,“你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必然有一分优秀支撑着你”。人们总爱用别人的赞许来肯定自己,而不懂得自己肯定自己。人活在世上,太依赖别人的肯定,必然会压抑自己,缺乏自信。改变老师对你的不良印象应从自信开始。

●犯了错误后

如果说老师对你的不良印象,并非属于上面这情况,而是因为你确实犯过某个错误所造成的,那么,又将如何改变老师对你的不良印象呢?

改变老师对学生的不良印象的过程,是艰难的。但作为学生一定要坚持下去,相信终有那么一天,老师是会改变看法的。

●等别人来发现的是傻瓜

如今的社会充满了竞争,一个人能不能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不能把自己的才华充分表现出来,敢不敢于表现自己的才华。

那种以怀才不露而为美德的时代早就已经结束了。如果你有某种才能,何必要等别人来发现呢?你为什么不把它表现出来呢?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那么为什么不主动寻找自己的伯乐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人都是自己的推销员。

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人,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原因何在?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她)第一次缺乏自信,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因而失败了。第二次,他(她)正视了自己的才能,肯定了自己,大胆地表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向别人推销了自己,所以才得到如愿以偿的结果。

是的,你是自己的推销员,大胆地表现出你的才华吧,在社会上是如此,在学校也同样是如此。

作为学生,假如有组织才能、演讲才能、音乐才能、体育才能,或者数理化方面的才能,那么,为何不把它表现出来呢?表现出才能,不仅使学生们大显身手,表现了自己,鞭策了自己,锻炼了自己;同时,又可以为班集体争光,赢得大家的肯定,何乐而不为呢?

●能不能指出老师的错误

关于大胆地表现你的才华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或许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课堂上能不能指出老师讲课中的错误呢?

有一位外国中学生这样说——“我上课爱把老师讲错之处指出来,有时还与老师争辩,老师不喜欢我,说我爱钻牛角尖,还影响了教学效果,同学们也说我爱逞能,而冷落我。我好孤独,我该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一般地说,大部分老师是喜欢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辩论的。因为教与学是紧密相联的,师生应该互相学习,不是常说教学相长么?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有不准确、不严谨之处,学生完全可以提出质疑,与老师商榷,对于这一点大部分老师是会乐意接受的。学生爱提问,说明上课认真细心,专心致志,不然是提不出问题的。敢于争论,富有创新精神,这在当今时代尤为重要。

不过在课堂上指出老师错误时,要注意方法和态度。首先,要举手征得老师同意,再提出问题,而不要冲口而出。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应有的礼貌。

还有,态度要谦虚、诚恳,口气要委婉。可以用商量的口气对老师说:“老师,您讲的这个地方,您看会不会是这样的……”然后才把观点说出来。这样,老师是会接受的。学生最好不要以生硬的口气对老师说:“你这个地方讲错了,应该是这样……”更不能以炫耀的口气指出老师的错误,因为在课堂上指出老师的错误,有可能影响老师的情绪,打断老师的思路,或者因为指出了老师的错误,由此而引起争论,纠缠于这个问题,打乱了老师的教学思路,会影响教学效果。但无论如何,能指出老师的错误,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对于教学中的错误,是应该立即纠正的,否则,待错误印象形成以后,就更难纠正了。

还有一点,应该明白,即使指出老师错误的学生,也要尊重老师,更不能因为一两次指出了老师的错误,就自以为了不起,炫耀自己,甚至产生了轻视老师的念头,这是绝对不对的。要知道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信息传递手段的现代化,可以使学生和老师同步甚至超前老师获得新信息。对众多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东西是老师所不知道或没有掌握的。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一个学生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大胆地表现了出才华,那么他是一定能成功的。

也许你的老师不是拖堂,就是讲课生硬呆板,或是对学生过分严厉,或是处理某些问题的方法不妥当,等等。总之,学生对的老师感到不大满意,希望能有所纠正,那么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向老师提出建议。

教学,不但是知识的交流,而且是师生间感情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教学过程中,学生向老师提出建议,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要注意的是提建议的态度一定要委婉。

怎样向老师提出委婉的建议呢?

●提建议态度要诚恳

应该以诚恳的态度,把你的想法和对老师的愿望,真真实实地告诉老师。如果是觉得有些不便面谈的,也可以写成文字交给老师。建议不是指责,也不是埋怨,所以不宜太生硬,而要用商量的口气来表达。建议不是命令,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更不应顶撞老师或与之发生争吵。否则,不但达不到建议的目的,反而还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要设法感动老师

若你遇到的是一位严厉刻板,甚至有些固执的老师,那么,提建议时,除了要态度诚恳和语气委婉以外,还要设法感动他。学生不与老师对着干,而是用一颗诚恳的心去感动老师,用实际行动取得老师的信任,使师生关系融洽,再向老师提出建议,即使再严厉再刻板的老师,也是会乐意接受建议的。

在师生相处过程中,老师批评错学生是常有的事。那么对于这类事该怎么办呢?

●冷静情绪

老师批评错了时,作为学生一定要冷静,努力克制自己,切莫与老师顶撞,防止形势在双方都不太冷静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与老师争辩,甚至顶撞,就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因此,此时最关键的是要使自己平静下来。

●体谅老师

要体谅老师,从老师的角度想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老师当然也不例外。老师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圣人,也不是完美的神。一个班有众多名学生,老师与这些学生相处,在几十个学生面前,老师的性格、言行、长处、短处,很难逃过学生的眼睛。但是,反过来,老师一个人面对几十名学生,就不容易像学生了解他那样,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个性,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老师也不可能清楚班里发生的所有事情的是非曲直。所以老师说话和处理问题,难免会出现差错。但无论如何,老师批评学生总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因此,遇到老师批评错了时,若能这样想一想,也许就心平气和了。

●及时消除误解

当老师批评错了你时,你除了冷静和体谅之后,还要及时消除误解。根据当时的情况,可以解释的就进行解释,一时不便解释的可暂时放下,待以后解释。解释时,最好直接面谈,若不能面谈的,可让他人转告或用书面文字解释。要知道,老师一旦发现错怪了学生时,也是会感到内疚的,一定会自动纠正错误。

误解已经消除,就要像以前未发生矛盾那样对待老师。经过这次思想交流,师生间的感情会比以前更深,更融洽。

□哈佛交际秘诀2:获得同学友谊的方法

●“过去”为什么耐人寻味还没成为中学生时,多么羡慕中学生能用别人听不懂的外语对话;周末可到野外去参加篝火晚会;春来可以去踏青,秋到又能去秋游;也多么羡慕中学生知识丰富,生活多姿多彩,浪漫无比。直到身为一名中学生时,才知道沉甸甸的书包,乏味而又无奈的功课,没完没了的考试,真令人烦恼。美妙的中学生生活,怎么也寻找不到,因而迷惘、孤寂、矛盾、痛苦、淡漠,一古脑儿向我们涌来。此时,真想倾诉,真想把心中的苦闷吐个痛快!然而,当你把自己的“失望”诉诸长辈时,他们却会责备你“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都无一不追忆着中学时代的生活,透过他们那神情、语气,手势,你会觉察到中学生活在他们的脑海里是那样的“美”,那样令人留恋,并从中理解到他们的忏悔和遗憾:没有很好地珍惜中学时代这段金色年华,没有把“美”留住。

过去的怎么就是那么令人寻味?即使是一些平淡的事情回味起来也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失去的,才倍觉它的珍贵;得不到的,才倍觉它的美好。”就像面前摆着两个苹果一样,当你只能作唯一的选择时,你吃了红苹果,会以为青苹果更好吃;而如果吃了青苹果,则又会以为红苹果更好。这也是一种距离效应。“失去”,“得不到”,使主体和客体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于是就产生了“失去的东西更珍贵”的错觉。许多人正是成功地运用这种错觉,形成了别人对他的良好印象。

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都同样能产生美感错觉。许多人常利用这种错觉,来强化自己对别人的吸引力。

●有个性才有美

友谊可以化作一道鼓励的目光,让你在失败中得到力量;友谊可以冲淡你心灵中的苦楚,让你在寂寞中燃起希望……所以,人们总是渴望和追求友谊。

友谊是质朴的情感,是人心的真诚,是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帮助。但,友谊绝不是同一化的结果,盲目地改变自己的个性,使自己与他人保持一致,并非一定能产生真正的友谊。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色。你就是你,他就是他。如果善于利用这种“空间距离”,也就是你所独有的个性,你的形象会在人们心目中变得很美。有自己的特色,才引人注目,才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保持、展现和发挥自己的个性,也就是保持与别人的“空间距离”,就会使人产生美的感觉。驰名世界的意大利女影星索菲亚·罗兰,中学毕业初登影坛时,并非那么引人瞩目。几次试镜头人们都说她的鼻子太长,臀部太宽,建议地去整容。可罗兰并没有追赶那种时髦的“美”,而是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并把自己这种柔中有刚的美,在电影中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于是,她获得了非凡的成功。

同学之间相处,应该求同存异,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如此双方才有吸引人的美。

一个人就如一本书,要有深刻的内容,蕴藏于字里行间,给人看时要经过思考,经过细细嚼味才领悟,要留有问题给人寻味。这样,你这本书才耐读,才吸引人。

平时说:同学之间相处,不要互相猜疑,要以诚待诚,以心换心。但这绝不是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而是该说的说,不该说的留在心里,要留有自己的一点空间,也就是和别人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才使你魅力无穷!

两个同学特别要好,关系亲密,或者是三五个同学总在一起玩,形成自己的“小群体”,都不太好。因为,“小群体”一旦形成,就必然存在着排他性。课余他们常常呆在一起,在一起活动多了,也会烦腻,觉得没有什么新鲜感,而且容易发生纠纷、裂变。

●让两颗心在简朴中真诚相见

语言是和我们最为切近的东西,我们生活在语言中,就像生活在空气中一样。我们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倾吐爱心。尽管我们不停地使用语言,但并不总是注意它,就像我们呼吸空气却往往忽略了空气的存在一样。

然而,对语言的使用,却并不像呼吸空气那样容易。俄罗斯有句谚语,说语言象蜂蜜,使用好它就能粘住别人。中国也有句俗语,叫做“一句话使人一笑,一句话使人一跳。”在现实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的语言能使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变成非常友爱的朋友;相反,有时一句话就把一个要好的朋友变成一个陌生人。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常常为表达对朋友、同学的友爱和激情找不到适合的语言。甚至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以为一个人要想善于表达自己,就应该富于辞令、口若悬河,就应该让自己要表达的内心世界穿上华丽的词藻出场。其实,真正的好朋友之间,并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语言,最友爱的最有魅力的语言往往是朴实无华的。

●友爱的语言在平淡中体现真诚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友爱的语言往往只有在平淡与简朴中才能现出真诚与美。两个知心的朋友,往往彼此心有灵犀,并不需要多少华美的词语。

普希金说过:不论是多美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音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在现实生活中,试着用一种朴实的语言表达友爱,将会使友谊变得更为醇香、甜美。

●助人为乐使你形象高大

小时候,自理能力低,连吃饭、穿衣、走路也需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长大了,“我可以”、“我能”、“我会”、“我自己来”……已成为嘴边话。此时,总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能难倒我,只要我努力。”这是一种自信。事实上,在这纷繁的社会当中,一个渺小的个体,为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需要求助于他人。

生活中总有些意外,总会遇到些困难。这时,你的帮助会令他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发现生命的意义,获得生活勇气!因而,你会身不由己地被帮助你的人所吸引,敬佩你的为人。社会需要助人为乐的精神,助人为乐的人,对他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功劳挂在嘴边的危害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上,会使同学们认为你是“自大”。而有的人虽无“自大”之意,但由于在与同学交谈中,有意或无意地念着自己的功劳经。对方第一次听,可能还感觉新鲜,并认为你是个很不错的人——功劳簿写得满满的!然而,说多了或许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认为你老喃那些“老皇历”,是想标榜、炫耀你“曾经拥有过的光辉的一幕”;甚至会认为你是在以自己的功劳来压倒他,在他面前示威。常把自己的功劳挂在嘴边,其实就是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边,会使同学们认为你在“吹牛”。在同学面前常“炒”自功劳的人在追述时往往不是有褒有贬,褒贬平衡,而是为了面子,为了功劳的升值只褒不贬,使自己完全美化。人毕竟无完人,神化了的人是远离人群的人。把自己完美化是令人不信服的,是不很实际的,因而使人感到你不现实,是在“吹牛”。因此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

功劳只属于过去,对于现在或将来都证明不了什么。然而,常把功劳挂在嘴边的人恰是相反,他们常提起自己的功劳,不单是对过去的眷恋,更重要的是想把功劳延伸,过去自己是有功者,现在以至将来也是功臣。他们只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洋洋自得,睡大觉,并不着眼于现在的努力,更不期望对将来的开创,认为过去的功劳已足以“维持生计”,用不着再去建功立业。他们停滞不前,从这个角度上说是一种无能,一种虚伪,是“小人”的表现。

功劳是为他人、为集体有所奉献而获得的,如果常把功劳挂在嘴边,同学们就会因此怀疑起你的“奉献”,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为了获取“功劳”。这种功利主义,会使同学们感到你的功劳掺有水份。怀疑你只是利用他们当工具去达到你的目的。这种被利用、被捉弄的感觉,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

●不摆出来的功劳含金量更高

功劳不是靠说出来的。默默地工作,无需豪言壮语,别人就会发现你的功劳,并对你倍加崇敬与佩服。“沉默是金”,有功劳越不说,它的含金量越高。

功劳,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有功劳,说明有能力。谁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能力,也就免不了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但是,可别忘了,越把功劳挂嘴边,人家越不买帐。

功劳,是对事业的奉献。奉献,有了回应,人的心理才平衡。物质上的回应,当然有意义,但精神上的回应,是最能激发人的动力,更令人精神焕发。因而,人们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赞赏与肯定。但,常挂在嘴边的功劳,犹如单调的音符,重复起来令人听了生厌,谁还愿意接近他呢?

●诉苦为什么要适度

痛苦无疑是对人生的一种煎熬。因此,每个人都在寻找途径摆脱痛苦。哲学家培根曾这样说过:“把幸福告诉朋友会使幸福增加一倍;而把痛苦告诉朋友则会使痛苦减少一半。”因而,我们不主张把苦只作为个人的专利,而应适当让它曝光。心里有烦闷,有苦痛,不宜强忍,而应寻找适地机会,尽情地倾诉。

然而,诉苦的人还应该明白,诉苦对诉苦者来说是一种解脱,而对诉苦的人是一种承受。同一件“苦楚”,诉得过多,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有些不是“苦”的东西,诉多了也会成为“苦”。而且诉苦多的人,往往诉的不是真苦。因此,“苦”并不是诉得越多越好,尤其那些不是“苦”的“苦”,更不宜多诉。

●诉苦过多的反面效应

经常在同学面前诉苦,会使同学们失望,认为你是个缺乏信心的人。能力强的人痛苦会少些,当痛苦出现时,能力差的只靠“诉苦”博得同情,品尝不到人生的甘甜。常在同学面前诉苦,就是一种无能,是对摆脱痛苦缺乏信心的表现。

经常在同学面前诉苦,也会使同学觉得你在故意夸张自己的艰难处境。在向别人诉苦的同时,无意中就似乎在吹嘘自己的能耐、本领:看,我忍受了这么多苦难,你们应该多迁就些我。

由于过多诉苦而造成的这些误会,势必影响和同学间的友谊,甚至会导致交往的失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别人不诉苦,并不表明他一切都很如意、幸福。苦是自己经历的,自己感受的。感受不同,苦的伤害也不同,因而苦是无法比较的。若经常在同学面前诉苦,或许会使同学瞧不起你。

可见,每个人都应有深沉的心胸来盛生活的苦水,学会用自己的舌头舔自己的伤口。痛苦,倾诉给别人,可能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要从根本上解脱痛苦,还得自己努力。“解铃还得系铃人”,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都应由你自己作主。

生活中开朗、幸福的人,并不是说他就没有苦,正因为生活中有痛苦,才会有快乐。我们应该以笑脸迎接生活,以微笑面对人生。

●要征服必须尊重

人,都有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交往中,自尊心的具体表现就是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

周末组织班会,讨论某一问题,当轮到自己发言时,谁也不会喜欢别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或交头接耳,充耳不闻。如果别人无心听下去,自己的发言也就没意思了。为什么?因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己的发言得不到尊重。如果同学们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听讲,频频点头和热烈鼓掌,发言人会越讲越来劲,越说越精彩。为什么?因为尊重会增强发言人的自信,启发发言人的灵感。

同学之间的交往,相互尊重是非常必要的,相互诋毁只能造成彼此伤害。

天啊,两个同桌友好时,真诚交出的知心话,说好要绝对保密的,怎么会今天都冒犯了?同学们听了都大为吃惊。彼此都攻破了对方的防线,都伤害了对方。从此,两个人成了“同桌不同心”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使得自己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寻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使自尊心得到一种保护,使自己觉得人际关系和睦,产生“安全”感。人们往往觉得最尊重我的人最可爱,因而特别愿意同他接近。所以说,尊重同学是一种征服。

中国有句古话:“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尊重是胜利者的风度

尊重不是弱者的体现。它同委屈求全,阿谀逢迎,风马牛不相及。它是在坚守自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对别人人格的肯定。如果别人不够尊重你,而你仍能尊重别人,说明你有宽阔的胸怀容纳别人,别人只会觉得你的涵养高人一等。尊重那些不尊重你的人,表面上看你是亏了,但实质上,你却在心理上战胜了对方。因为对方不要自己的人格尊严,你在教他捡回来。所以,尊重其实是一种胜利者的风度。假如别人不尊重你,而你也以牙还牙。这时,你的心理虽然达到了平衡,并认为你占了上风,因为你的攻击比他的强。但实际上,你并没有征服对方,反而引起对方更强的抵触心理。这必将导致双方交往趋于危机。

尊重是从感情上战胜对方,争论是从道理上说服对方。

争吵往往不能在道理上说服对方,却在感情上伤害了对方。伤害了对方感情更无法征服别人。相反,如果理由在你这一方,不妨在感情上给对方足够尊重,肯定对方观点的合理部分,再以真挚、中肯的语气给对方摆理由,说道理,指出他观点的片面性,对方反而可能欣然接受你的观点。否则,明知道错了,对方也会硬撑。所以,尊重才是真正的征服。

劝说和批评,目的都在于帮助有错误的同学加以改正,不断进步。然而劝说与批评又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批评是用在别人已经犯了错误的时候,而劝说则不一定,可以是在已存在错误事实时,也可以在只有某种错误的苗头而不成为现实时。因而,劝说除可用批评的方法外,还有以下方法。

●心理换位

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就必须与对方保持“同体”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看作同一整体,处在同一位置和立场上。这样,在对方看来,你是在为他们说话,或许你是一心为他们好的。在语言表达上,尽量把“你”、“你们”、“我”换成“我们”;多用“假如我是你……”一类的话;或强调彼此是同一类型的人。这样使对方随时感觉到彼此间的共同点,意识到大家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如此,对方就更容易接受你的劝说。

●信任感应

我们常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说,谁了解我、信任我,我就愿意为谁牺牲。可见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我们在劝说别人时,学会随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信任,就容易为对方所接受。

●褒贬相生

一般说来,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够全面,会因受到表扬而以为自己一切都好;也会因为做错了事而觉得再无希望。劝说同学时,不妨采用褒贬相生,即既要点明他的不足,又要给以适当的表扬与安慰;或者是在具体罗列错误的同时给以抽象的肯定以平衡对方。这样就能在感情上安抚同学,又有助于同学全面认识自己,使同学更容易接受与改正错误。

批评、劝说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批评、劝说都必须是中肯的,挖苦、嘲弄、讽刺绝不是批评、劝说。

同学们朝夕相处,出现某些不愉快,发生某些摩擦都是很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即使是争吵也并不可怕,要说可怕,那就是争吵后不能重归于好。

争吵过后,双方在心理上出于防御的需要,容易互相筑起屏障,阻碍感情的沟通。此时,极易促使同学之间的感情发生危机产生敌对情绪,形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这种局势的出现是极为可怕的!同学之间的感情受到压抑,被抑制的心理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

每个同学都希望在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级学习,谁都不愿意和有敌意的人在一起。所以争吵后应设法重归于好,以维系同学间美好的情感。

争吵后怎样设法重归于好呢?

●真诚坦白

争吵都是事出有因的。有时是因为一件小事;有时是为了坚持原则;有时是因为误解;有时是因为某种不周……不管事因巨细,也不管有理无理,争吵总是不好的。所以争吵的双方事后都应该勇敢地解剖自己,向对方诚恳地表白和道歉:“请谅解,刚才都是我心急,多说了几句,其实我没那意思”……尤其是理亏的一方应向对方说一声:“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争吵犹如积雪,得到阳光普照会融化为水。学生,年青气盛,要在争吵后真诚坦白是不容易的,因为青少年自尊心很强。其实,能向对方勇敢解剖自己,真诚地表白自己,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宽厚胸怀。

●创设意境

争吵后的同学往往都尽可能远离对方。为了避免在路上相遇宁愿绕道而行,即使相逢,也从不搭话,不理不睬。实际上,争吵过的同学在冷静下来以后,多数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本来已经有和好的愿望,但都因为不好意思先开口,担心对方拒绝时难堪,才使僵局长期延续。这种状况往往如同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天边一亮,黑暗就会消除。因此,双方应主动设法创设一种友好的情境,尽量寻找说话的机会。只要一说话,就有了沟通的契机。

同学之间争吵后也可利用“巧言转述”的方式,以求得“破镜重圆”。比如,和同学争吵了,自己又碍于面子,不敢当面与对方交谈,道出自己的歉意。这时可以寻找同双方都友好的、信得过的人作“中间人”来传达自己的“心声”。或者是在与同学交往时,有意透露自己对争吵的看法,以及希望和好的心情。“中间人”会充当传声筒,把意见“转述”给对方。对方收到信息后,就会被真情所动,真相大白了,心心相通了,双方就会和好如初。

●曲折地体现真诚“你会慢慢好起来的,别胡思乱想了。”医生常对已病入膏育的病人这么说。包括病人在内的许多人一听便明白这是一种安慰病人的谎言。

谎言并不总是有害的。

我们提倡以诚相待,以心换心,彼此把真实的自我展现给对方,建立纯真稳固的友谊。

但是,这并不否认,适当地采用善意的谎言可以实现自己的良好愿望,可以曲折地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赤诚。

●缓解矛盾冲突

能否适当地采用善意的谎言,全看当事者的机智和社交经验。

善意的谎言是有益的,只要它被用在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场合。但正像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一样,运用善意的谎言时,千万注意不要让它成为有害的东西。

●人有个性才有魅力“个性是人生命的框架。没有框架的‘生命’不能算作完整的生命。”“我”之所以成为“我”,是因为“我”有“我”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失去了个性而被同化为他人的人,是别人的附庸,是可悲的。

的世界之所以绚丽斑斓,是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并按自己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性总有一定的可塑性,但它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有个性的人不会盲目地追随别人,才会在社交活动中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改变别人个性必然导致交往失败

我们常说,要尊重别人,实际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个性。因为没有“别人”的个性也就没有了“别人”,侵犯了别人的个性也就侵犯了别人本身。当然就难以同他发展友谊了。

爱好也是个性的一方面,不尊重别人的合理爱好也等于不尊重别人。因为试图改变别人的爱好也就是试图改变别人的个性。发展爱好、兴趣乃至个性,除违法的和同社会发展不相一致的之外,应该说是自由的行为。想去改变别人的爱好实际上是对别人自由的干涉,当然也就侵犯了别人发展的权利。

实际上,彼此互相欣赏,互相信任,是因为受到对方个性的吸引。喜欢上了某个人就等于喜欢上了他的个性。谁都不愿意找到一个和自己“没两样”的人作朋友,否则,倒不如“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个性是两个人认识、建立友谊的最初着眼点。互相尊重对方的个性则是友谊得以维系的保证。有哪位愿意成为别人的“附属品”呢?

学生阶段,是个性趋于成熟的时期,个性、兴趣、爱好等都正在形成、发展中。正是这时候,最强调个性,最强调自我的独立。常常听到有同学反映,“某某老师不理解我”,“我爸爸不尊重我”等等,这本身就是强调展自己个性的表现。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受到别人侵犯,那就将心比心以实际行动尊重别人的个性,别再试图去改变别人的个性。

请记住:每个人都不希望把自己丢失,而异化为别人——也就是不希望自己的个性被改变。

●增加来往,增强了解

两人谈不来,往往是由于相互间缺少情感,感到陌生。感情不沟通,就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心闸,相互间就有一条鸿沟。因此,增加来往,增强了解将使你找到“话不投机”的接近点。

同学之间也如此,集体活动中不要孤身一人跑到一边,而应多和同学在一起玩,一起交谈、议论,一起欢笑。课余要多聊聊天,饭后相邀散散步……多在一起,谈天说地,互相沟通。交往多了,情感融洽,心理距离就会缩短,鸿沟就会填平,话题就会越来越多。

●寻找“共同语言”“话不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对方没有“共同语言”。最能调动对方的谈兴的话题,是对方所感兴趣的、有专长或想了解的方面。感兴趣的,说起来才有激情,越说越起劲;有专长的,说起来就深刻,头头是道,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想知道的,是急需的,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这些就是谈话的基础。因此,要找到“共同语言”,可以采取投其所好的办法。就是说,了解对方感兴趣的、有专长的或急需的内容,然后针对这些话题与之进行交谈,将会有说不完的话。

要做到投其所好,自身也应注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渊博的人,与人交谈,左右逢源,出现“话不投机”的概率也极少。

●善于聆听别人的发言

谈话,是对等的,有说者,亦有听者。谈话是对流的,说者与听者是相互交替的。因此,在谈话中,不仅要谈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还要善于聆听对方的发言,不时表示肯定、赞赏……这样,对方才有信心、才有欲望说下去,而你听对方谈多了,自己也会增长知识,更进一步了解对方,从而使以后的交谈更投机。

□哈佛交际秘诀3:如何在私交中“如鱼得水”

走向社会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就是放下架子,虚心求教;人们总会伸出援助的手,帮你解决困难。

看来尊重别人不仅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而且还是一个人品行良好的的体现。尊重别人应从小节入手,小节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也是一件大事情。

首先应具有尊重他人的观念,这是做人的起码品德。

其次注意小节是尊重他人的体现。

另外不拘小节也许能在家庭得到宽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也可行得通。应该注意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获取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秘诀

爱是人的情感的表现,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具有各种爱,大至爱国家、爱事业、爱家庭、爱亲人,小到爱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要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具有健全的个性品质,必须从小养成高尚的情操,学会如何去爱。

●学会爱自己

幼儿时期自爱的表现是不很明显的,常常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好态度得到情绪的满足。如果自己的行为得到成人或同伴的好评,就会感到高兴;受到了批评,则会感到难受。这就表现出对自己的爱。

培养自爱,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①保持仪表整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应经常换洗衣裤,学会擦鼻涕。要知道一个整天拖着鼻涕、衣冠不整的孩子是不会讨人喜欢的。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集体规则和社会道德规范。如主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不争夺别人的玩具,不打人、不骂人,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不随地乱抛纸屑等。要明白对人有礼貌才能够得到大人和小伙伴的喜爱。

②丰富自己的知识,让自己变得聪慧、灵敏。可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让家长给自己讲一些故事和其他各种知识、生活常识。知识丰富孩子的才能博得同伴们的信赖。

③培养自己开朗、活泼的性格。要自由自在地和小朋友们玩,遇事要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不要过多的自责。一旦活泼开朗的性格形成,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会加强。

●学会爱家庭

爱家庭主要体现在对家庭其他成员的爱和对家中财物的爱惜。

①要懂得尊老爱幼,例如,父母下班回家,给爸爸妈妈拿拖鞋。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别人吃。

②爱护家中的财物。要节约用水、用电、保护好家具、电器。要为家庭做些扫地、抹桌子等力所能及的事。

●学会爱他人

要主动地爱家庭以外的人和物。

①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快乐。要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学会爱他人,人们正是在这种情感的交流中达到互爱的。因此,自己要努力学会爱他人。例如,家中买来了新玩具,自己要主动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去和小朋友一起玩。

②要有乐于助人的精神。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感情也就得到了沟通。应乐于为别人服务。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有了困难,要主动去帮助他。

③要爱护公物。国家的财产,人人都要爱护,从小就应该养成这种习惯。例如,在公园里不能采摘花草。幼儿园里的用具、玩具等都要爱惜,不能随意损坏。

●学会爱集体

①要多为集体做好事。例如,在幼儿园里打扫卫生,为小朋友打开水等。

②要遵守集体规则,维护集体荣誉。要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应该为集体争光。如轮到自己做值日生这天,要早点到幼儿园去,不要迟到。

③要像爱惜自己家里的东西一样,爱护幼儿园的玩具、用具。

通过自己的具体行动,就能逐步体验到人类最宝贵的感情——爱,进而学会如何爱,并且逐步由爱自己最亲近的人扩大到爱祖国、爱人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