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4:18:4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概念解释(每小题6分,5个小题,共30分)

1观察学习

2程序性知识

3有意义学习

4学习风格

5成就动机

二、简答(每小题10分,5个小题,共50分)

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在儿童行为管理中,运用惩罚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5简述高效教师的特征。

三、论述(每小题30分,1个小题,共30分)

如何利用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四、案例分析(每小题40分,1个小题,共40分)

14岁的小明由于代数科目考试总是不及格,所以他的父母给他找了一位辅导老师。辅导的第一天,小明对辅导老师说,他一点也不喜欢代数,何况老师教得也不好,他想他肯定过不了。在小明看来他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的能力和老师的教学策略,失败是注定的。在几周的辅导中,辅导老师总是鼓励小明自己思考而不是等待老师的帮助,培养他对学好代数的自信心,同时,辅导老师还教他理解并运用各种代数原理。小明进步很大,并逐渐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还是可以学好的。小明意识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懂得付出努力和使用学习策略同样重要,正如他所说“我知道,拿到题目必须首先理解题意,然后再一步步进行推论,耐心地想,问题一般都会得到圆满解决”。“我现在才明白,无论是否喜欢代数老师,上课学习都是自己的事。”“我现在上课听得懂了,提问的也多了。”随着代数成绩的逐渐好转,小明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学好代数,考试及格绝对没有问题:“老师再怎么负责,也得靠自己努力才行,现在我试着去理解、提问,同时去弄明白老师是怎么做到的。以前上课我只是听,总是不爱做笔记,我以为自己记得住,可是往往却忘了,现在上课我会做笔记,即使没有作业,除了星期五我也会每天在家学习,我想我现在不会再为代数头痛了。”

问题:

最初,小明认为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他早期的想法对他的课堂行为有什么影响?之后,小明对成功的归因有哪些?他的观念的改变是如何影响他随后的学习策略的?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概念解释(每小题6分,5个小题,共30分)

1观察学习

答:观察学习是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观察学习包括以下内容: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动作再现过程;④动机过程。

2程序性知识

答: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解决这一类问题需要一定的程序,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程序性知识是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的,在一定的问题情境面前,它会被激活,而后被执行,这一过程几乎是自动进行的,不需要太多的意识。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个体到底有没有程序性知识不是通过他的回忆而是通过他的活动才能判断。

3有意义学习

答:有意义学习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认知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联系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这种联系不是人为的或人为强加的,是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有意义的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①表征学习;②概念学习;③命题学习。

4学习风格

答:学习风格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有:①感觉通道。即学习者对于视觉、听觉和动觉刺激的偏好程度。学习者在感觉通道偏好上存在三种典型类型:a.视觉型学习者;b.听觉型学习者;c.动觉型学习者。②认知风格。即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与一致性。

5成就动机

答: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默瑞、麦克利兰、阿特金森。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①力求成功的倾向;②避免失败的倾向。一个人趋向目标的行为最终要受这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而决定。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创建了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该理论运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趋向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的乘积,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是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如果一个人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败的需要,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

二、简答(每小题10分,5个小题,共50分)

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问题解决一般指个体通过应用并超越过去所学规则以产生一个新答案的过程。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个体必须对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部分进行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如下:(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①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首先要促使学生尽快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②在知识传授中,不仅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对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告诉学生“是什么”的同时,关键要教会学生“为什么”和“怎样做”。(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①问题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有利于问题解决。

②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些通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会有效提高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②通过这种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问题解决中得以发挥。(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其中启发式策略最能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启发式策略主要有: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类比思维。(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教师应该让学生打开思路,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尝试和实验,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2在儿童行为管理中,运用惩罚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惩罚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正确运用惩罚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行为管理中使用惩罚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惩罚个体的不好成绩和表现,而不是惩罚不参与活动;惩罚是对能力的否认;惩罚要针对感兴趣但没有完成的任务;惩罚的内容属于社会性的而非物质性的。(2)惩罚最好用于没有完成常规的任务而不是新任务,用于具体的有目的的学习任务而不是偶然发现的学习任务,更多关注行为速度或者结果质量的任务而不是关注创作性、艺术性的任务,最好把惩罚作为促进学生达到行为技能标准的动力(如打字,拼写,数学运算),这些技能要求进行大量的练习,而不是作为进行重要研究或演示项目的动力。(3)对那些认为自己通过适当努力便有机会获奖的学生,惩罚才具有有效性,所以,教师要想为全班学生并非只是能力较高的学生创造学习动力,就必须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机会。(4)惩罚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般说来,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评价性惩罚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对于少年期的学生,通过集体舆论进行惩罚效果更好;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应少给予惩罚;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严格要求;成绩差的学生,易对惩罚产生敏感,故宜多奖励;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对批评很敏感,故宜适当惩罚;对女学生宜个别谈话,切忌当众严厉指责等等。只有这样,惩罚才能起到激励学习动机的作用。

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即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自我效能感表现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包括:(1)直接经验

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它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除能力因素外,非能力因素,如活动任务的难度、个人努力程度、外力援助的多少等也都将影响着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如果任务很难,或者个人没有付出多少努力,或者没有什么外力援助,这时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这时的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2)替代经验

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这种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

①社会比较的过程,学习者采用与示范者比较的方式,参考其表现以判断自身的效能;

②提供信息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从示范者的表现中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

影响观察学习的诸多因素,都可能对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发生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习互帮组,使得成绩差的学生可以一起进步。(3)言语说服

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约束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然而,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一旦面临令人困惑或难以处理的情境时,会迅速消失。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缺乏体验基础的言语说服,在形成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人们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要依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而定。(4)情绪的唤起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焦虑水平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烦恼、疲劳则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人处于过度焦虑或恐惧状态下,会产生恶性循环:心情紧张、浑身颤抖会使恐惧加剧,无能感会不断得到加强。

4简述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答: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即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即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1)智力成分亚理论

成分亚理论解释影响智力水平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或成分,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①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

②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③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收新刺激,做出判断和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存储。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问题解决时所使用的策略。(2)智力经验亚理论

经验亚理论将智力与经验联系起来,用来解释与信息加工成分有关的不同水平的先前经验(相对新异情境和自动化)。智力包括以下两种能力:

①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新任务是个体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新情境是一种新异的、富于挑战性的环境。任务、情境和个体三者存在互相作用。

②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人们进行复杂任务的操作时,需要运用许多操作化的过程。只有许多操作自动化后,复杂任务才容易完成,如果个体不能有效地将一些自动化的操作运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中,就会导致信息加工过程的中断,甚至使问题解决失败。(3)智力情境亚理论

情境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日常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解释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作情境智力。一般来说,个体总是努力地适应他所处的环境,力图在个体及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当和谐的程度低于个体的满意度时,就是不适应。当个体在一种情境中感到不适应或不愿意适应时,他会选择能够达到另一种和谐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重新塑造环境以提高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而不是适应现存的环境。

5简述高效教师的特征。

答: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教各类形形色色的学生的兴趣、欲望和能力,面对来自教学活动的挑战,要成为一名高效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准备、能力应该逐条符合以下特征:(1)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经验,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舒尔曼提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包括:

①学科内容知识;

②一般教学法知识;

③课程知识;

④学科教学法知识;

⑤有关学生的知识;

⑥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

⑦其他课程知识。(2)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核心因素。通常包括:

①教学认知能力

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的概括水平,以及对所教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己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水平。

②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是指导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课堂管理等诸多策略选择。教师综合应用各种教学策略解决各种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常常表现为教育机智。

③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调节的能力。

④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教育实践领域提出的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问题,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3)教师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形成的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价值的理想与信念,是指导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精神内涵。教师的专业情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涉及到价值观、信念和自我意识多个方面,它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关键。

三、论述(每小题30分,1个小题,共30分)

如何利用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答:经典条件作用也被称作巴普洛夫条件作用或者条件反射,它是联想学习的一种形式。在此过程中,有机体会学会将刺激联系起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