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情商:决定你创业成功的8种关键能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7:57:57

点击下载

作者:林诚光,陈建行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业情商:决定你创业成功的8种关键能力

创业情商:决定你创业成功的8种关键能力试读:

前言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奇迹”几乎都是因一波又一波创业浪潮的推动而实现的,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的发展历程、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的高速成长等,概莫能外。蓬勃的创业活动作为激发国家经济活力的一股重要力量,正越来越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重视。

对于个人来说,创业自然也是一次改变人生的难得机遇。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很多人都跃跃欲试,想要一展拳脚。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对创业者来说,如何才能赢得创业这一场意义非凡的“人生战役”的胜利呢?这是一个相当有趣,同时也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

我们对超过1000个创业实际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最终发现创业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的商业敏锐度、创业销售能力及创业管理能力。这些“成功因子”集合了他们的个人经验、思维模式、执行力、自我管理能力等一系列要素,我们将这些要素整理成三个大模块、八个小模块的完整体系,并借用了心理学中的“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 EQ)概念,称之为“创业情商”(entrepreneurial quotient,EntQ)。这八个小模块亦构成了本书第一章至第八章的内容(见图0–1)。图0–1 创业情商的组成要素

作为专注于创业领域的管理学教授,我们教授创业学课程和担任创业公司高级顾问已经超过二十年。我们特别关注了中国这一极具创业活力的地区,并积累了大量创业实例。我们的案例有几个可靠的来源:一是我们有不少投身于创业大潮的学生,他们本人即是创业者,这些案例完全源于他们自身的实践;二是我们的学生所进行的实证调查,包括对各个行业、各地创业环境的调查,以及对创业者的亲身访谈;三是我们作为一些创业公司的高级咨询顾问时所得到的第一手企业资料;四是我们本人就有创业经历,从我们自身及我们的创业家朋友圈中所获得的企业案例。

我们遴选出1000多个案例作为本书参考的蓝本,这些案例——从应用VR(虚拟现实)技术的科技公司,到传统的水产养殖场;从室内设计公司,到婴幼儿用品门店——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热点行业,也涵盖从微型至大型的企业类型,具有极为广泛的代表性。在这些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活生生的创业故事,也许就发生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或者是深圳、成都、杭州等。在这些案例中,有的创业者成功了,有的失败了。而无论成败,他们的经验与教训都弥足珍贵,这些经验与教训为我们在当下环境中的创业活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考。

基于这些真实的个案,我们将国际上最先进的创业学理论与中国的创业实际相结合,总结出了“创业情商”这一套适用于中国创业者的指引系统。显然,这并非是一本说明“创业情商是什么”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如何提升创业情商并利用其成功创业”的实用型读本。

总体上来说,创业情商包含了一个创业者的不同维度,包括他的思维方法、能力、经验、反应、社会经验乃至人脉等。我们所说的创业情商正是承载创业者“成功因子”的载体,我们认为,它也正是“如何创业才能获得成功”这个问题最好的参考答案之一。

创业情商包含商业敏锐度(认识真正的机会并对商业模式驾轻就熟)、创业销售能力(创业销售、定价策略与找到第一个客户,请注意,创业销售能力并非是通常所说的市场销售能力)、创业管理能力(自我管理、团队管理、资金及投资人管理)三大部分,我们从八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析。需要指出的是,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并非相互隔绝、毫无关联,而是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已经画好了你的商业模式画布(第二章),那么,如何验证它呢?你的第一个客户(第五章)就将是判定这个商业模式是否有效的“试金石”。

与心理学意义上的“情商”不同的是,创业情商突出强调了思维方式、执行力和一定的技巧、经验与方法。而相同的是,它也和与他人的相处之道及个人管理等方面有很高的关联度,而且——这一点很重要——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及培养来获得。换言之,创业者的创业情商并不是天生的,也并非是具有某种“成功特质”的人所独有。创业者应该就像是中国古代先哲孟子口中的“天将降大任”者,会不断磨炼自己,直至达到成功的彼岸。

可以说,“源于实战,高于实战”是对这本书最精准的概括,因为其所有的观点、方法、结论均来自1000多个真实的本土创业案例。这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提供枯燥乏味的创业理论,而是提供一套在现实环境下可行的思维模式、知识框架和行为体系,这其中也包含了实践中的种种经验与教训。用一句流行语,就是很“接地气”,很实用。

就本书的编写目的而言,“即学即用”是一个精准的概括。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能被快速掌握的创业实用指南,同时也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可随身携带、随时翻阅的“口袋书”。比如我们特别提出的第六章“自我管理A—Z”就非常适合随时随地查阅。在这一章里,你会发现很多简短的令人顿悟的好句子,这些句子全部都是从各个创业实践的案例中得来,即使你不是创业者,也很容易体会到创业者们的处境、心态,以及如何面对自身管理方面的难题。这也基本上代表了本书所追求的风格:简洁、实用、富于启发性。

事实上,在创业之初,互联网大佬和街边早餐店老板所关注的东西的实质可能差不太多。无论你是做红酒生意还是做互联网生意,无论你是开旅馆还是开发VR技术产品,创业的本质与核心其实是一样的。你需要懂很多东西,但我们无法在这本书里面全部告诉你,很大程度上你还是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去摸索。这也正是创业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成功概率较大的方向,但长路漫漫,仍需小心求证与不懈求索。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也最具增长潜能的市场之一,而且仍处在高速成长期,其未来的发展具备相当多的可能性。毫无疑问,这里就是创业者的乐土。我们希望这本书能给创业者及未来有志于创业的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指南。

我们已经深入研究过很多本土创业案例,但我们仍觉得“多多益善”。有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我们认为,“运用之妙,存乎创新”。我们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来更多智慧的启迪与行动的回响,也期待着更多人用实践为我们的“创业情商”增添更新更好的内容。

这也正是本书最大的期许。

在编写过程中,很多热心的朋友给予了我们帮助,让这本书最终得以顺利完工付梓。其中,尤其需要感谢两位朋友。一位是萧友强先生,他帮助我们整理了大量的案例和笔记,为我们“减负”不少;另一位是康伟先生,他就这本书与我们有过很多讨论,全程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在文法与习语方面也助力良多。

在此,我们衷心感谢两位朋友的辛勤付出。对本书有过帮助的其他朋友也一并致谢!感谢大家!第一章机会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周易·系辞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用这句话来形容机会再恰当不过。创业的成功并非源于所谓的“改变世界”的创意或是想法,而是一个机会——甚至可以说,整个创业无非就是对于机会的管理。对于机会的“嗅觉”和管理机会的能力是创业情商的重要一环。

很多人在勾勒创业蓝图的时候,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创业应该从哪里开始?对创业者来说,这确实是首要问题。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创业的“入口”,还意味着创业者进入的是一条“高速公路”还是“羊肠小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们分析了超过1000个创业实例所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甚至可以说,创业的成败在你选择创业起点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定数”。

众所周知,发射卫星之前需要选择一个“窗口期”。如果“窗口期”选择不当,无论准备多么充分,技术多么先进,失败的概率都会大大增加。在这一点上,创业与发射卫星很像。对于创业而言,这个至关重要的“窗口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业机会”。创业的起点,就在于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

创业机会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也许远超很多人的想象。一句话,机会不仅是创业的起点,而且是创业的核心议题和关键之一。创业就是机会管理

首先,一个“绝妙”的好主意并不等于一个“绝佳”的创业机会。很多看起来并不起眼甚至被人质疑的想法,却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机会。

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有家企业在信用卡还未在中国普及的时候就通过电话和互联网来卖机票。当时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很糟糕的想法,因为顾客支付起来很不方便。但这家企业的营业额在短期之内就突破了一亿,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旅游企业,并在美国上市,成为市值百亿美元级的企业(例如,2017年9月26日,以收市价51.75美元计算,公司市值为265.6亿美元)。这家企业就是携程。

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某家企业准备模仿当时国际上流行的即时通信软件ICQ开发一款软件。这个主意在当时的互联网大潮中看起来既不起眼又没有什么新意,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一款软件甚至于这一类软件的前途。软件最终开发成功,当时命名为OICQ。当时的人们肯定不会想到,这款软件后来更名为QQ,而开发这款软件的公司——腾讯在随后成长为市值万亿港元级的“巨无霸”(例如,2017年9月27日,以收市价338.40港元计算,公司市值为3.189万亿港元)。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受到一些“励志故事”的蛊惑。这类故事里常见的情节是,某位商业天才有了一个非常了不起、足以改变世界的创意或想法并开始创业,他的想法被人嘲笑,他也经历了很多挫折,但他始终矢志不渝地推进自己的事业,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用行动回击了曾经对他冷嘲热讽的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创意也赢得了世人的赞赏与尊重。

这碗“鸡汤”也许好喝,却未必有什么营养。这类故事过分强调所谓的“想法”,让很多人误以为主观上的“好创意”“好想法”才是创业的第一要义。但不幸的是,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很多人跌到头破血流才明白自己的想法有多么不切实际。

所以,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改一下我们的惯用语——在创业的道路上,有没有好的“创意”或“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好的“机会”,以及你是否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创业者其实只需要考虑一个简单的问题:这究竟是不是一个好机会?机会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创业者真正要追求的是“机会”的好坏,而不是“想法”或者“创意”的好坏。

本质上,创业无非就是发现机会、评估机会并利用好机会的过程。换言之,创业的核心就在于对机会的管理。美国创业学先驱杰弗里·蒂蒙斯教授说,创业是由机会所驱动,商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而创业的本质就是发现和开发机会,并且利用有关机会进行一连串的商业活动。这是关于机会与创业的关系中最经典的论述之一。创业是机会导向的——这是创业学(entrepreneurship)的真谛。

对于创业者来说,需要把握以下三点:(1)寻找机会——去哪里找机会?如何找到机会?(2)评估机会——你的所谓机会与你匹配吗?(3)用产品和服务把这个机会变成生意,如果成不了生意,那么这个机会将毫无价值。

在寻找机会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机会有哪些特质。这是寻找机会的切入点,也是培养“创业情商”的切入点。创业机会的特质

创业机会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可以说,一个创业机会是由一系列的有利条件和因素组成的,它可以让新的产品、服务投入市场。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汇聚促成了机会,使我们得以顺利开展我们的业务。在这个问题上,杰弗里·蒂蒙斯教授的观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一个好的创业机会必须具备4种特质。创业者必须好好领会这些特质,才能发掘真正的创业机会。

1. 能提供客户认可的产品与服务 创业机会必须建立在某种产品与服务之上。道理很简单,交易是等价的,要让客户心甘情愿地从口袋里掏钱,你就必须有“料”和他交换。没有一个明确的、对客户有价值和意义的产品或服务,创业者将难逃失败的命运。因此,假如你不能清楚地说出你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以及如何为客户带来价值(价值主张),这样的“机会”就需要小心反思。

2. 机会必须对你有莫大的吸引力 请特别留意,这里的关键词是“你”。一个真正的机会,必须有对你有磁石一般的强大吸引力。在我们所了解的创业者当中,影响成败的两个关键主因是创业者的投入程度和不轻言放弃的态度。真正的机会应该能让你“着魔”,让你深深地“陷”进去, 你会不眠不休、不惜一切代价去利用好它。至于机会吸引你的理由,这个倒是因人而异——比如,对于丰厚回报的渴望、个人嗜好、儿时夙愿、成就感,或是对国家与社会的担当,等等。总之,什么理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必须对你有着非常强大的吸引力!唯有这样,它才能让你全身心投入,你也才最有可能获得成功。

3. 机会有一定的持续性 机会必须具有一定持续性,只能做成一两笔生意的“一锤子买卖”并非真正的机会。机会有两种情形:一是市场需求会持续存在;二是市场需求可能短暂,但却可以为我们带来另一个需求。就“创业机会”而言,这两种情形必居其一。

4. 机会通常需要有一个“窗口”或时机 我们的创业通常需要一些客观条件的配合,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所谓的“机会窗口”,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节点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所有条件都已经具备的特定情形。无论市场情况如何好,或是资源多么充足,只要没有完全准备好,都不能算是“窗口”。只有“万事俱备,不欠东风”,才能赢得创业这一场“生死之战”的胜利。如果不能把“机会窗口”清晰、准确地阐述出来,那么,这个所谓的“机会”很可能是有水分的。

通过对国内众多创业案例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创业者在这方面的做法有待商榷。他们把这个“窗口”仅仅理解为确定一个创业起步的时间,这种做法不免有些草率。确定“机会窗口”并不是做一个选择题,而更像是做一个总结题和判断题——创业者需要了解和判断是否所有的有利条件都已具备,唯有条件齐备方能把握住这个创业的“黄金期”。

总之,我们在看到机会的时候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然后把答案全部记录下来反复地思考和论证。(1)我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它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价值?是否可以清楚地阐述出来?(2)我对这个机会是否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感兴趣的理由都有哪些?(3)这个机会是稍纵即逝,或者持续一段时间,还是能带来另一个机会?原因何在?(4)对这个机会来说,最恰当的时机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是如何把握到这个时机的?

这几个问题可以以不同的顺序来问,但却“一个都不能少”。只有有了确定的答案之后,我们才能确认我们发现的是不是一个好的机会。

如果不知道如何判断“创业窗口”,我们可以用一种非常简便的“三步法”。首先,认真回答前三组问题。接着,到了第四组问题时,我们把有利的客观条件逐条列出来,在每一条客观条件之后,完成以下句子:“基于这一项客观条件,我认为黄金时间是……理由是……”困惑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机会有了清晰认知之后,接下来的问题也就很明朗了:我们应该从何处着手来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业机会?

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寻求机会。寻找创业机会路径之一: 观察趋势

观察趋势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这个趋势包含非常多的内容:天下大势,包含本地、本国与国际的时代变迁;政府的政策导向;经济周期的变化;社会、科技、文化方面的转变;市场中的变化(包含这些变化导致的市场空缺);等等。

比如,你看到特定的人群需要某种产品或服务,但主流的零售商、制造商、服务商并没有兴趣去满足一个不够大的市场,这就产生了问题。你的机会也就在这样的矛盾与市场空缺中产生了。这些问题通常都可以通过观察趋势,并通过更简单的装置、方法、手段,甚至直觉、意外发现或特定的改变来解决,成为一个可行的项目。

观察趋势的重点是需要一种时刻关注观测趋势的姿态,用中国的成语来说,应该是“见微知著”。这与《周易》“天、地、人”的“三才”思想不谋而合。《周易》中的“天”,包括未来趋势、政府政策、经济周期、市场变化、风俗民情等不可控制的因素。《周易》中的“地”,包括地域优劣、环境资源、地域前景、企业结构、物业投资等相对可控的因素。《周易》中的“人”,则包括企业人才、人和力量、管理能力、企业实力及企业战略等较容易控制的因素。

运用这种积极观测趋势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时刻关注很多不被人所注意的事件,保持一种生意上的“敏锐度”。看到某条新闻,马上就要想:这里面有商机吗?是不是有生意可做?这种敏锐度是培养“创业情商”的关键之一。如果把这些行为当成一种生活习惯,不放过一丝一毫可能引发商机的动态,那么,你离真正的机会也就不远了。

例如,一家服装生产商发现肥胖人士很难买到合身的衣服,因为主流制造商及零售商没有兴趣去满足这个不够大的市场。这家服装生产商由于发现市场空隙,于是专门生产款式新颖时尚的大码衣服给肥胖人士,成功占领了这个细分市场。又例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某项产业的发展,而这项产业目前十分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那么你该意识到,培训相关人才的创业机会就出现了。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指出,在观察趋势时特别要注意到社会上一些不协调或是不对称的现象,其中蕴含着无限的商机。这是一个极富睿智的创见,我们不妨来看一些例子。

1.“集装箱”式机会 这种机会源于产业发展与经济成果的不协调。20世纪50年代之前,航运业一直致力于降低航运途中的成本效率,争相购买更快的货船,雇用更好的船员,但成本仍居高不下,导致航运业一度濒临消亡。直到货运集装箱出现,航运总成本下降了60%,航运业才起死回生。集装箱的发明者用简单的创新解决了现实和假设之间的不协调。航运业当时的重要假定是:要提高效率则需要更快的船和更勤劳的船员。而事实上,主要成本消耗来自轮船在海港闲置,等待卸货再装货的过程。当方向错误时,越努力就越失败——船开得越快,货装得越多,到港后要等待的时间就越长。

如果市场需求稳定增长,那么企业的经济成效理应随之稳定增长。就像创业者雷军所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在市场大势的推动下,这个产业内的企业应该很容易赢利。但如果行业迅猛发展而企业缺乏盈利,那么意味着其中出现了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新产品、新制造过程或新的服务将会带来一个创新的大好机会。

2. “快捷酒店”式机会 这种机会源于产业认知价值与顾客认知价值的不协调,是最普遍的一种不协调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酒店业将酒店按等级标准划分为一星级到五星级五个等级。星级越高,表示酒店的档次越高。以五星级酒店为例,除了房间设施豪华外,更要有各种各样的餐厅,较大规模的宴会厅、会议厅,综合服务比较齐全,务求住客可以在酒店内进行社交、会议、娱乐、购物、消遣、保健等活动。但是星级酒店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档次旅客,对于中国的大众旅行者和中小商务旅客,客房才是唯一或核心产品,住宿者对酒店设施没有太高要求,他们更期望酒店房间价格低廉、服务标准、环境舒适、硬件上乘、性价比高。1996年,中国首个经济型酒店品牌“锦江之星”问世,经过近20年,如家、7天、尚客优、汉庭等一大批经济型酒店品牌相继诞生。经济型酒店具有投入低、回报高、周期短等优点,加上房间价格一般在300元人民币以下,十分符合本土商旅的住宿需求,得以在中国市场快速扩张。

这种机会的产生,是因为生产或供货商一般都不能正确认知顾客买的是什么。他们假设自己的价值主张与顾客的价值主张相同,但其实两者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差别,顾客自己想要购买的与商家销售的不一样。机会就蕴藏在这种差异之中。

3. “黑松露”式机会 这种机会源于人们的主观判断或通常所认为的“常识”与实际情况的不一致,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内部节奏或逻辑上的不协调。在我们的创业案例中,有一个中国学生种植黑松露的创业故事。黑松露是一种名贵食材,原产于法国。很多欧洲人认为黑松露只能在法国生长,这位学生一直对这一说法存疑。他认为,只要土壤及温度合适,他也可以在气候环境类似的中国云南人工种植黑松露。于是,他对松露的生长及培育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在中国成功种出价格合理、质量上乘的黑松露。

4. “物流公司”式机会 这种机会源于产业与市场结构的不协调。在中国,网购热潮让中国物流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93年在香港和广东顺德创办的顺丰速运,起初只是运送香港及珠三角信件,后来开始在内地和香港之间提供货件速递。2003年,顺丰跟内地航空公司合作,使用货运专机速递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快件,并随着网购的兴起逐步建立起物流王国。截至2015年底,顺丰拥有约1.5万部营运车辆,中国营业网点近1.3万个,并于2017年3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在我们的社会中,行业和市场结构经常会发生变化,这通常是由于客户的偏好、口味和价值在改变。另外,行业内某一部分的快速增长也是行业结构变化的一大原因,这一点在衣食住行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5. “喷气式发动机”式机会 这种机会源于信息或知识上的不对称。喷气式发动机早在1930年就申请了专利,但直到1941年才进行首次军事实验,而首架喷气式飞机直到1952年才诞生。波音公司1958年才研发出波音707客机,也就是喷气式发动机申请专利的28年之后。因为飞机的研发不仅是发动机,还需要空气动力学、新材料及航空燃料等多方面技术的融合。

有关新知识的商机,主要有两种获得方式。第一种是由下而上的方式,假设创业者发现了一个难题,他可以去寻找一项新科技来解决这个问题,绝大部分人创业时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第二种是由上而下的方式,假设创业者手上拥有一项新科技,他可以去寻找一个难题并加以解决,例如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发明人比尔·盖茨便是利用此系统将一个又一个商业难题解决,建立其软件王国。德鲁克认为,由上而下的模式永远是最好的商机,但是这种创业模式对一般人而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能以这个方式创业的人并不多。

德鲁克指出,每次人类提出新发明和新发现时,将会同时产生新知识,当中会带来商机,而这个商机未必是发明本身。在20世纪末之前,由于知识传播速度很慢,新知识从出现到被吸收用于新技术,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将新技术应用于产品、流程、服务及投放于市场,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自从有了互联网,新知识可以在极短时间传播至世界不同角落,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知识的创新从来不是基于一个因素,而是需要几种不同知识的结合。

最后,上述情况很多时候不会独立出现,它们的表征可能极为复杂,我们必须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和锤炼我们的“创业情商”。寻找创业机会路径之二:社会资本

我们常常会听到朋友说起“社会资本”一词。你的社交圈子有多大,基本上就决定了你的“社会资本”有多大。香港曾经刮起风靡整个华人圈的“武侠风”,其实,当代语境下的朋友圈及在圈中所得到的信任、尊重和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类似于那些武侠小说和电影中所描述的“江湖”及“江湖地位”。构建我们的社交圈子,积累我们的社会资本,也是建立我们的创业情商的重要一环。

从我们的社交圈子中寻找创业机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它往往也是创业者最常选择的一个渠道。这样做不会花费太多力气,而且也不会有太多顾虑。

社交圈子带给你的交流机会是双向的。这里有三种可能性:一是朋友可能直接把机会带给你,或是把他们觉得好的东西带给你;二是你把好机会与他们分享交流,从而使之得到改进和改善;三是朋友们觉得不适合的机会却给你带来启发,因为也许你有利用机会的客观条件而他们没有,反之亦然。这三点就是利用社交圈子寻找机会的“窍门”。

在我们的创业案例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刘若泉原本在上海的投资银行工作。虽然薪水很高,但他一直计划自己创业,建立一家贸易公司。在投行工作时,刘若泉认识了不少朋友,其中不乏资本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刘若泉每个月都会与这四五位朋友见一次面,交流有关创业的问题。他曾经协助一位企业老总进行企业并购,深受这位老总赏识。这位老总由此成为他的创业导师。在一次聚会中,一位朋友在聊天时无意中谈到一个机会,刘若泉发觉这个机会特别适合自己。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他成功创业,公司发展得非常顺利。

这看起来是一则寻常无奇的创业故事,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很多重要的启迪与发现。在众多的案例当中(尤其在中国),我们发现从朋友圈得到创业机会有下面这三种情况。

第一,创业机会往往是来自于社交圈子中的“热点讨论”。这些所谓热点可能是潮流、时尚,或是人们看到的一种趋势。具备创业情商的创业者能把它们适时利用起来,变成一门生意。

第二,一旦创业者在他们所属的社交圈子建立了某种“声誉”,他们会比较容易获取资金、营商关系,甚至销售渠道。这种优势与其说是因他们的能力而得来的,还不如说是从“创业情商”中得来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创业者的“创业导师”。其实,我们觉得中文的“师父”一词更能完整地表达其中的含义,因为只有师徒关系才会有这种类似的信任。我们发现,在绝大部分成功创业的案例中,创业者能在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得到“高手指点”,毫无疑问,正是成功的关键!

正如刘若泉一样,大部分中国的创业者在开始时都会刻意去培育自己的人际网络,通过人脉来寻找创业机会及有关的资源,包括创业所需的技术、人才、资金和关键的导师。这是创业机会的正确打开方式之一。其中具备良好执行力和创业情商的人,往往能更快被伯乐赏识,成为创业路上的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创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导师。一位优秀的导师能让你避开不必要的弯路,让你在困惑时得到正确的指引。总之,不要停止寻找,同样也不要停止学习。

有些创业者不太喜欢和其他人讨论自己所认为的“机会”,害怕跟人家讨论后这机会就会被盗用,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要想想, 一个所谓的“机会”,跟人家谈一谈就没了,那么,这生意的门槛能有多高?吸引力能有多大?内容又能有多丰富呢?

对创业者来说,不需要害怕和人讨论自己的想法,你需要经常和自己的导师及朋友在一起交流。有些创业者一开始苦于没有机会,但是当你和社交圈子进行更多讨论时,便可以大大增加发掘机会的可能性。有些人会害怕自己的想法被人抄袭模仿,但是假如别人可以轻易复制你的商业模式,只是说明你的生意进入门槛很低。相反,你可以通过广泛与朋友沟通,增加自己寻找机会的成功率。

总之,建立社交圈子、积累社会资本、找对导师是我们寻找创业机会的法门。寻找创业机会路径之三:“一二三”方法“一二三”方法是一个在中国创业圈常见的商机寻找方法。它的原理很简单:将第一世界的生意模式复制到第二世界,或是将第二世界的生意模式复制到第三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吸收某一个世界的成功经验,参考其商业模式,再在另一个世界推出类似的产品及服务。但百分百模仿是行不通的,创业者必须结合本土优势进行复制与延伸,这样才会被市场接纳。“一二三”方法的好处是起步较为容易。本土企业更熟悉国内的市场环境,也更能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腾讯的QQ,是国内较早模仿ICQ的即时通信软件。而目前,凭借对本土市场的精确把握,QQ的成功远远超过ICQ,腾讯也因此成为全球即时通信软件巨头。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套用优步模式的“滴滴”。在第一世界取得成功的优步,率先以流动应用程序连接乘客和司机,从而提供载客车辆租赁及实时共乘的分享型经济服务。但在中国,滴滴出行却是国民使用最多的手机预约出行交通工具,甚至获得美国苹果公司10亿美元投资,成功原因是滴滴出行解决了中国人“出行难”的问题。

至于将第二世界生意复制至第三世界这种方法可能更适合中国企业,但也比较容易被人忽略。近年,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将中国的家庭电器及智能手机产品卖到非洲等第三世界,部分更取得极大成功,其关键原因是它们懂得根据当地市场进行本土化设计及营销推广。事实上,中国是如此辽阔,以至于在国家内部就存在差别。国内的一线城市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就非常大,当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创业机会。

即便我们已经“找到”了创业的机会,我们依然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机会是否适合我们自己?要知道,如果是不合适的机会,即使再好也未必能带来成功。猎人还是钓鱼翁?

你的机会一定要和你本人的个性及行为方式很好地匹配。创业者可以依照性格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寻找客户的“猎人”,例如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士,他们都喜欢“主动出击”,不太喜欢默默等待生意的来临。另一类是等待客户的“钓鱼翁”,例如时装设计师,往往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完美,静候客户的欣赏与光顾。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

徐子明是一位在深圳从事电子产品销售的资深营业员,一方面他对电子产品及零部件十分了解,另一方面他已经有销售渠道及客户。在考虑创业时,他一开始的想法是从老本行干起。

但是徐子明同时也是一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喜欢研究自行车的用途及性能,他发现很多自行车爱好者与他一样,对专业自行车有很大需求。于是徐子明摒弃了自己的“老本行”,选择开办自行车零售店,专门销售专业自行车、零件、骑行服装等。他成立了自行车爱好者协会,在各省市举办自行车比赛,成功建立起一个自行车爱好者的社交平台,并不断拉升自己的销售额。

在这个案例中,徐子明在思考创业机会时,并没有选择做回自己熟悉的老本行,反而是按照个人爱好创业。他成功将自己变成自行车行业的代表人物,更将爱好变成事业。对徐子明而言,推广自行车运动赋予他更大的人生意义,充分发挥其对自行车运动的热情,能够发掘到最适合自己的机会,是徐子明创业成功的关键。他曾说过一番话:“是不是想知道我现在的日子过得如何?我天天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还能带给我和家人舒适的生活,我对此非常满足!”由此可见,匹配是何等重要!X因素

如何成功把握住适合自己的机会呢?在这方面,有关创业者个人的“X因素”(X factor)不容忽视。

在创业路上,似乎总有些人能找到好机会。为什么运气只降临在他们身上?为什么很多学历相同甚至更高,成长路径也非常相似的人就得不到幸运之神的青睐呢?其实,这里面大有学问。我们把这个称为“X因素”。很多创业者能够成功,往往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别人所没有的X因素。

创业者的X因素到底体现在哪里?我们先看一个为很多人所熟悉的例子。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出身于银行世家,曾就读于西雅图著名的私立学校湖滨中学,当时这所学校是少数拥有终端机及大型主机计算机的学校,比尔·盖茨因此比同龄学生早一步接触计算机程序。由于计算机天分出众,比尔·盖茨小小年纪就可以协助计算机公司寻找程序漏洞,由此获得了更多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因此有机会深入研究计算机程序的源代码。这为日后创立微软公司及发明Windows操作系统奠定了基础。

他的母亲玛丽·盖茨也对比尔·盖茨的事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玛丽·盖茨曾于1975年至1993年任华盛顿大学校董事。她是金县联合劝募协会的首名女性总裁,以及全国联合劝募协会执行理事会首位女性主席。她任主席期间,IBM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埃克斯也是执行理事会的成员。1980年,她与约翰·埃克斯谈及儿子的公司,之后约翰·埃克斯将玛丽·盖茨介绍给其他IBM董事会成员认识。几星期后,IBM决定聘请微软公司开发第一台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成为微软DOS操作系统的第一个客户。

可以看到,比尔·盖茨的成功有相当多的X因素在起作用,这其中包括他的计算机天分、较同龄人早很多地接触计算机、他母亲的关系等,都是他把握机会的关键。

在我们寻找创业机会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能察觉身边或是你能把握的X因素,它可以是你与生俱来的优势,可以是在工作中磨炼出来的一种意志和技术,可以是你的关系,也可以是你对某件事情的一种特殊看法。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你把创业机会找出来,是创业机会的“催化剂”。

X因素也代表着我们寻找创业机会的一种方法与方向,而我们需要把X因素的挖掘和利用变成我们锻炼创业情商的一部分。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创业故事。

李月是北京一所知名中学的教师。虽然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但是李月内心一直渴望创立个人事业。为了追寻创业梦想,李月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甚至还报读了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根据学校的招生记录,自课程开办后,她是唯一一名报读这个课程的中学教师。

对李月而言,创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她认为拥有自己的生意是一件非常有趣而奇妙的事情。虽然她并没有任何商业背景,但是她的创业情商却很高。

李月身上的一项特质尤其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她的“行业洞察力”。长期的教师工作让她对整个行业有着非常透彻的了解,并且能敏锐地察觉到行业中的机会。同时,她在教育圈子里还有不错的人脉。

李月成功创办了与教育有关的事业,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行业洞察力”成为她创业成功的催化剂——这就是她最大的X因素。

根据我们对大量研究个案的观察,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创业者的机会来源与本身从事的行业、个人嗜好、家庭背景、人际网络、居住环境有很大关系,正如中国人常说的那样,创业机会很多时候都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问题在于你是否注意到这个机会。

X因素也属于创业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个人条件并不属于X因素,比如你所拥有的金钱及你的性格,因为这些并不是可以快速转变的。从数学上来说,X因素的意思更接近于“变量”,而个人的性格和目前的经济水平却更接近于“常量”。如何印证你的创业机会

在明晰了创业的X因素之后,我们该如何在创业的实践中印证我们的创业机会是可行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印证创业机会的最好办法就是——找到你的第一个客户。如果你成功地找到了第一个客户,并从他身上赚取了第一笔利润,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印证了你的创业机会。是的,就是这么简单!结语:从机会开始,培养你的创业情商

机会是创业的开始,同时也是培养创业情商的开始。

创业情商是一个整体体系,而机会恰好是最好的切入点和出发点。在这一章中,并没有太多知识内容,更多的是思考与辨析。这正是磨炼一个人创业情商的最佳方式。蕴含在其中的敏锐度和思辨能力,对我们了解后面的内容也大有裨益。

可能很多人认为,商业方面的敏锐度是天生的,但其实它和后面所有的能力一样,都是可以“锤炼”出来的。中国人对于经商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下海。一个搏击风浪的高手,其先天条件起的作用并不大,更多的经验和技巧是去海中锻炼出来的。遨游商海,我们不仅需要勇气与坚韧,也需要技巧与经验,这也与创业情商不谋而合。本章不仅仅使我们更好地认知创业机会,同时也开启了了解、熟悉和提升创业情商的机会。

请记住,机会并不会等你太久,请尽快出发!本章要点在这一章中,我们指出了机会的重要性。创业者需要懂得,管理好机会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寻找机会有很多路径,我们给出了一些参考。另外,我们也指出了创业者个人与机会相契合的重要性。(1)创业其实就是对于机会的管理。(2)好的机会通常有四种特质,请运用它们来识别你的机会。(3)机会必须与创业者相匹配。(4)去哪里寻找机会?请不要忽略了你的X因素!第二章商业模式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孙子兵法》

对于商业模式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创业情商的核心之一。要提升创业情商,就必须谙熟商业模式,把它变成我们体内“创业基因”的一部分。唯有构建出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顺利运营,创业才有可能成功。

在我们了解的创业故事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创业者非常勤奋,团队足够优秀,产品也很好,但最后的结局却不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抛开运气的因素,他们的失败几乎都可以归因为同一个问题——商业模式。

这无疑会让很多创业者产生深深的挫败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显然不是这些创业者不重视商业模式——根据我们的观察,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对商业模式非常重视,也都有过认真的观察与思考。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作为创业者,你是否真的对商业模式有了足够深入和透彻的理解?从我们所掌握的千余个创业案例的实际运作和结果来看,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情况似乎并不那么让人满意——商业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也成为很多人提升创业情商的瓶颈。

与有形的产品不同,商业模式看上去不那么容易捉摸。很多创业者最困惑的一点是:明明我的产品比别人强,服务比别人好,但为什么公司发展却不如人家好?这是一个概念上的典型误区。商业模式就像是棋类游戏的布局,而产品或服务只是其中的一个棋子——你可以利用这枚棋子来做一个出色的布局,但却不能单单依靠它来赢得胜利。在商业模式这个“布局”中还有很多“棋子”,每一个“棋子”都是不可或缺、相互关联的,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并非易事。

这类误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对乔布斯和他一手创办的苹果公司的认识。对于苹果公司,最吸引人眼球的通常都是聚光灯下那些熠熠发光的产品。苹果空前的成功也给一些创业者,尤其是年轻的创业者造成了一种假象:只要产品好,自然就会吸引客户。这未免把创业想得太过简单了。

乔布斯的确是一位天才,他花费大量精力设计和打磨的产品也的确非常优秀,但这并非苹果最大的成功之处。本质上说,苹果的成功是商业模式的成功。正是杰出的商业模式为苹果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以iPod(苹果音乐播放器)为例,如果没有“付费音乐下载”这一崭新的商业模式,iPod再出色也仅仅是一个比其他同类产品“更好一点”的产品,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压倒性的优势。乔布斯最该被铭记的不是那些让人过目难忘的产品,而是他所开创的那些意义非凡的商业模式。产品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商业模式的创新才是苹果真正的灵魂。

在我们的案例中,不少创业者认为自己对各类商业模式已经了然于胸,然而不幸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盲目的乐观导致了他们的创业之路坎坷不平。商业模式就像是一座山,不过并不是一座一眼就能看到全部的高山,而是一座浮于海面的巨大冰山——大部分人只看见了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在水面之下,其深莫测。

商业模式可以说是创业者很容易出现的一个盲点,有时候难以捉摸,但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家的商业模式你真的看懂了吗?

说起来,商业模式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企业,只要是把一门生意做起来的,一定有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但要真正看懂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在这方面,麦当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每次看到麦当劳的大“M”标志,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美味的汉堡和冰激凌?确实,你可以在麦当劳买到这些招牌食品。但是,如果说麦当劳的商业模式就是卖汉堡,那就大错特错了。

麦当劳在全球拥有三万多家分店,每天进店的人数达六千多万,差不多与英国全国人口总数相当。看起来,有这么多人光顾,卖汉堡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但如果麦当劳仅仅靠卖汉堡来赚钱,那它几乎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要做一个口味好的汉堡,要用很好的牛肉、很好的油,面包和其他配料也要做得足够好,甚至十分钟内卖不掉就只能扔掉。这样做出来的汉堡成本自然不低,再加上人工、租金、水电、广告等费用,利润可以说相当微薄。

麦当劳当然不会白做,那么它还能靠什么赚钱呢?其实,那些不被人注意的可乐、薯条等小产品成本并不高,利润也比汉堡多得多,这样总体的利润率自然就提升了一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