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爱国人物故事:心念家国诗闻天下的陆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0:31:12

点击下载

作者:曾宝华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心念家国诗闻天下的陆游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心念家国诗闻天下的陆游试读:

总序

胡维革《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的祖国的一种神圣感情,是人们对于自己民族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感召和激励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漫长的历史上,爱国主义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独立、统一、进步和繁荣而英勇奋斗。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到统一全国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从秉笔直书著《史记》的司马迁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到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从七下西洋传播友谊的郑和到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到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谭嗣同,从威震敌胆的抗联将军杨靖宇到人民音乐家聂耳与冼星海,从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李四光到万婴之母林巧稚,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情系雪域献身高原的孔繁森……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由于热爱祖国的人们前仆后继地奋斗,国家和民族才得以生存,历经一次次历史危机关头而能转危为安,走向兴盛和富强,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儿女历经忧患、跨越沧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并有力地凝聚着五洲四海的中国人。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革命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独立自主出生入死;建设时期,需要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增砖添瓦;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我们要争做一名新时期的爱国者。新时期的爱国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都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强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民族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要树立“祖国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抛却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关系到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一代代人爱国主义思想情操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培养。培养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向爱国主义的英雄人物和典范事迹学习。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人们向英雄和先进人物学习,特别是对于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可提供一些生动的教材。祝愿此书出版发行成功,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贡献。于201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自幼立下报国志 诗剑闻名“小李白”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宋朝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山阴陆氏是一个大家族,原本以务农为业,直到陆游的高祖父陆轸,才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陆游的祖父陆佃,少年时家里虽然贫穷却十分好学,买不起灯油,就时常在月光下读书。陆佃曾经跟从王安石研究经学,后来应试入京,于1070年(熙宁三年)考中进士。此时正值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之时,王安石向他征求对新法的看法,陆佃既肯定新法合理之处,也如实地评判了推行过程中的偏差。王安石因为他不附和自己而不加重用他。可是当王安石死后,陆佃却率领王安石的许多学生前去哭祭。此举足见其性情忠直,是个义气之人。宋徽宗即位后,拜陆佃为尚书右丞,后来陆佃又与范祖禹、黄庭坚一同修订过《神宗实录》。由于坚持不乱评说王安石变法之事,陆佃受到奸臣蔡京排挤,被贬徙知外州,死于任上。

陆游的父亲陆宰是当时著名的知名学者兼诗人,藏书之丰,闻于士林。做过朝请大夫、直秘阁、淮南计度转运副使等官。母亲唐氏,是宋神宗时的宰相唐介的孙女。陆、唐两家,俱属官僚世族,人丁兴旺。

1125年(宋徽宗宣和七年)10月17日,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淮河上的一条小舟中传出了一阵清脆的婴儿的啼哭声,诗人诞生了。陆游的母亲在生他的前一晚梦见了北宋文学家秦观,母亲娘家姓晁,她的兄弟辈冲之、说之、补之和苏轼、黄庭坚等往来密切,其中晁补之和秦观都是“苏门四学士”中的人物。秦观字少游,于是陆游的父亲就给他取名为陆游,字务观(而陆游别号放翁,是他在四川做官遭罢官时自己给自己取的)。也有一说陆游的名字出自《列子》:“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其意图是父亲望子修心治物,可达人生至境。

这时,任淮南转运副使的陆宰正奉朝廷的命令匆匆忙忙由水路赶赴东京(今河南开封)去朝见,陆游就出生在父亲赴京的途中。陆游是陆宰的第三个儿子。陆游的大哥陆淞,字子逸,号云溪,后来官至辰州守、天台宰,晚年病归山阴。陆游的二哥陆子清,号次川逸叟,后来知岳州,赠太尉。陆游14岁时又有了一个小弟弟,名叫陆涭,字仲虚。后来做过泉州、严州通判。

陆游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是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宰一家到达京城不长时间,东北的金朝就兵分两路,南下侵宋,不久就攻陷宋朝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昏庸怯懦的宋徽宗就吓得连忙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自己则沿着运河南下逃难,一径逃到镇江。钦宗的昏庸无能也毫不逊色于他的父亲,刚当上皇帝就准备逃向长安,但因为禁军都有家眷,不肯跟他走,加之大臣的力劝才没有逃跑,于是采取了另一条更高明的“战略”——割地赔款,议和投降。

1126年(靖康元年)2月,金朝接受宋钦宗的议和条件,暂时北撤。刚刚解了燃眉之急,宋钦宗就开始玩弄起政治权术来,他担心逃到镇江的徽宗对自己的帝位构成威胁,立即派人把徽宗接回宫中软禁起来。上行下效,御敌无能,机心有余的朝中官员们,也闹哄哄地玩弄起勾心斗角的“游戏”。

在这场“权术游戏”中,陆游的父亲陆宰既是受害者,也阴差阳错地成了这场“游戏”的受益者。

陆宰担任的转运副使的主要职责,就是在打仗的时候,为前线的军队提供粮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陆宰这个职务在战争当中是非常关键的。陆宰是一个坚决的主战派,工作非常尽职尽责。这次金兵南侵遇到的两大难题,一个是太原,一个就是大宋都城东京。东京难取的原因是因为有李纲在主持京城保卫战;而太原难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陆宰在。太原被金兵围攻的时候,由于陆宰亲自选择了最佳位置,监督粮草的运输,从而保证了粮道的畅通,所以宋军才能够在太原坚守整整4个月,太原也因此成为了金兵南侵过程中坚守时间最长的一座城池。可惜太原正在坚守,东京方面胆小的宋钦宗却想投降了。金人提出了议和条件:要求宋朝送给他们500万两金子,5000万两银子,并且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这样屈辱的议和条件,宋钦宗居然不顾李纲的一再反对,全部接受了。《瑞鹤图》 是公认的宋徽宗存世工笔写实类花鸟画真迹宋钦宗手札残碑

东京已经投降了,可是太原的军民还在坚持,于是宋朝朝廷里的投降派们就策划跟金人求和,一心想着怎样迎合金人,陆宰当然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有人就向宋钦宗“献计”,将陆宰“抽”走,以断绝太原的粮草供应,让太原成为一座孤城,这样金人就能攻下太原了。

4月间,权臣徐秉哲弹劾陆宰,诬陷他在金兵进逼东京时工作不力,导致宋军粮草转运跟不上。陆宰因此被免职,只好带领家眷南归。这次政治上挫折,意外地使陆宰一家避免了一场围城之祸。在陆宰被罢官之后,供应太原前线的粮道就被切断了,太原城里的军民饿的饿死,战的战死,终于被金兵攻破。太原被攻破后,金兵势如破竹,中原大地渐渐都沦为金人的属地了。东京保卫战的头号功臣李纲也被贬出京城,朝廷很快成为主和派的天下。金兵撤出东京后,朝廷以为从此又天下太平了。宋钦宗又开始了歌舞升平的日子。这时有人提醒宋钦宗:金兵过不了多久肯定会卷土重来的,还是要多做准备的好。可是宋钦宗根本听不进去这些良言,不但没有加强守备,反而命令四方赶来的援军全部撤回原地。《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

8月间,刚刚撤退的金兵真的又卷土重来,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陷东京汴梁。金兵攻陷东京后,纵兵屠杀劫掠,繁华的东京被洗劫一空,惨不忍睹。临走时又把赵氏宗室、后妃、公主连同宋徽宗和宋钦宗全部抓回去,囚禁在北国城的地牢中坐井观天。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

东京陷落前,徽宗的另一个儿子赵构由于时任兵马大元帅,领兵在外,不在东京,所以幸免于难。在抗金名将宗泽等的拥戴下,赵构于1127年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这时,北方已经完全陷落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宋高宗辗转逃到南方,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正式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临安西径山

虽然金兵攻打东京时,陆游一家已经离开京城南归,躲过了一场兵灾,但是随着战争的迅速蔓延,他们的南归实际上已经成了逃难。一家人扶老携幼,在兵荒马乱中流离转徙,不但困苦万状,而且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有时遇到金兵,他们只好惊恐万分地藏在草丛中,饿了只能吃点干粮,有时候甚至一连几天都吃不到一顿饭。正如后来陆游诗中所回忆的:“我初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历尽千辛万苦,陆游一家终于逃回到山阴鲁墟故居,但金兵很快就攻到长江以南了,鲁墟靠近官道,无山寨可守。

陆游一家只好再次逃难,投奔到东阳(今浙江金华)陈彦声的家中避难。陈彦声是一个“其义可依、其勇可恃”的义军领袖,在宣和、建炎中曾两度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土。所以东阳一带相对比较安定,没有受到金兵的骚扰。陆家在东阳一住3年,受到陈彦声殷勤招待,直到1132年(绍兴二年),南宋朝廷正式建都临安,南北局势稳定下来后,才重返山阴老家。陆游纪念像

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在陆游的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敌人的仇恨。家国仇、民族恨,都在这段艰难苦困的岁月中灌注到他的心灵。陆游终身坚持驱逐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和无时无刻不饱满热烈的爱国激情,最早的根源就在这里。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宋高宗赵构是个怯懦、自私而又短视的皇帝,南宋政权稳定下来以后,他害怕主战派恢复中原后,接回被俘的徽宗和钦宗,自己的皇帝位子坐不稳,所以除了在最危急的时候暂时利用主战派外,处处都在压制主战派人士。宋高宗赵构

1140年(绍兴十年),金兀术率兵大举南侵,被宋朝主战派将领打得落花流水,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彻底击溃金兵,一直把金兀术追到朱仙镇,距离北宋旧京开封只有45里。当时的情形是:金国的战斗力由于战线太长、战事持久而下降了,内部又分裂,完颜氏互相残杀。沦陷区抵抗侵略者的义军此起彼伏,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南宋将帅如张浚、刘琦、吴玠、岳飞、韩世忠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陆军和水师,东线和西线,几年打下来,已经摸透了敌人的战术,屡战屡胜。

如果宋军大规模反攻收复失地,是有几成把握的。放手一搏,战争的形势也许就会朝着不利于敌人的方向发展。而且此时,北方的各路义军也纷纷举事,与岳家军遥相呼应,只要岳家军渡河北伐,就可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人老巢黄龙府。面对如此大好战机,岳飞非常激奋地对全军将士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但是,赵构却害怕岳飞打败金兵后迎请徽宗和钦宗回国,威胁自己的皇位。竟然在一天之内连下12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回京,岳飞不得不放弃战机撤兵鄂州(今湖北武昌)后回京述职。岳家军黯然南撤,中原百姓哭成一片。

几路大军回临安,兵权落入皇帝手。史称,这是宋代的“第二次削兵权”。

1142年(绍兴十二年),主和派头子秦桧为扫除卖国投降的障碍,诬陷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与金人签订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从此南宋向金称臣纳贡,宋金两国以叔侄相称(金为叔,宋为侄),宋朝皇帝接见金朝使臣要行跪拜礼,东起淮河,西到大散关以北的地区都沦陷于金人之手。

和议成功后,秦桧卖国有功,做了宰相兼枢密使,总管军政大权,从此,秦桧权倾一时。而主战爱国人士如胡铨、赵鼎、李光、曾开等则被罢斥。以赵构为首的统治集团偏安于江南一隅,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正如林升诗所指出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从此再也不想收复失地。

面对这样的现实,凡是有爱国心的人都是痛心疾首,但又无可奈何。陆游的父亲这时已经50开外,看到秦桧等奸臣当道,决心不再做官,就在家乡修了些房子隐居起来。陆游就和父亲一起,隐居在乡间刻苦读书,等待着将来为国效力。岳飞塑像

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陆宰的好友李光、周侍郎、傅崧卿等都是抗战派,因此受到秦桧排挤打击。这些人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大事。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陆游受到极大的震撼,他深深地被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因此自小就勤奋好学立志报国。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因此,陆游很早就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往来于陆家的,除了爱国的政治家外,还有许多文人学者,他们是渡江南来的“故老”,继承了北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等大家的革新传统,在文学与学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他们和陆宰秉烛清谈,如数家珍地论说着诗文的系统派别,修辞的利钝得失。陆游能够听到这些学有本原的文人学者们谈诗说文,自然获益匪浅。《橘枝栖雀图》 宋·佚名

为了将来能够在恢复中原的战斗中驰骋沙场,为国效力,陆游还读兵法,练剑术,他后来曾非常自负地说:“学剑四十年,虏雪未染锷。”(《醉歌》)“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直到晚年,陆游还为自己的一双眼睛感到骄傲:“老夫垂八十,岩电尚灿灿。孤灯观细字,坚坐常夜半。”(岩电指眼睛。)又说:“目光焰焰夜穿帐。”陆游最后直到暮年目能穿帐,和他从少年起就夏练三伏、冬练数九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陆游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得知,他是七尺男儿身,肌骨强健。文武集于一身,就像他祟拜的岳飞一样。十八般武艺,陆游对剑、戟、戈比较在行。戟的长度通常在枪之上,身材高大的男子,方能舞得称手。陆游梦击金兵,常常从床上一跃而起,操得画戟在手。耳边战声犹激烈,窗外却是月如银。他一度研究孙吴兵法,曾写下《夜读兵书》:“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除了醉心于习武以外,陆游还钟情于文学。他自幼好学,在所有的学问中,他最感兴趣的是诗歌。陆游12岁即能诗文,他说:“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解嘲》)他最喜欢看陶渊明的诗集,并时常拿来吟诵。除陶渊明外,他还喜欢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大诗人的诗。陆家藏书甚丰,1143年(绍兴十三年)《青枫巨蝶图》 南宋·佚名

南宁始建中心秘府于临安,诏求天下遗书,陆宰献书13000余卷,可见其藏书之多。这给陆游的学习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再加上父亲能够随时指点陆游,也为其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基础。

宋代考试制度规定年15以上的举子可以参与考试。所以1140年(绍兴十年)陆游16岁时,便以荫补登仕郎的资格去临安吏部参加出官的考试。这种考试是为思荫子弟未仕官的人特设的,于每年3月上旬举行,当时叫“春铨”。考试内容较简单,考试及格后即可放官。陆游因儿时奔走避兵,得近文字较晚,所以这次出官考试未中。陆游归来后,发愤读书,17岁外出从师。专攻诗文,但是苦无心得,无所进展。这时,他有幸结识了著名诗人曾几,这给他的生活和创作带来重大转变。《牡丹图》 南宋·佚名

曾几是当时江西诗派(江西诗派为北宋黄庭坚所创,写诗重技巧,在练字、创意、对仗、音韵方面十分讲究)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爱国志士,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属于抗战派。他的哥哥曾开任礼部侍郎时,一次与秦桧发生争执,对秦桧说:“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相公当富国强兵,尊主庇民,奈何自卑辱一至于此!非开所敢闻命。”秦桧听后老羞成怒,罢了曾开的官,连带曾几的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的官也罢免了。

曾几被罢官之后,去山阴拜访陆宰。陆游自幼就对曾几十分崇拜,把他当做韩愈、杜甫那样的大作家看待,对他仰慕已久,只是无缘一见。现在,曾几居然到自己家来做客,这怎么能不让陆游欣喜若狂。后来陆游回忆起这件事时还激动不已:“儿时闻公名,谓在千载前。稍长诵公诗,杂之韩杜编。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起坐三叹息,欲见无由缘。忽闻高轩过,欢喜忘食眠。袖书拜辕下,此意私自怜。”(《别曾学士》)

曾几见到聪明好学的陆游,也非常喜欢。他看得出这个孩子是个可造之材,便把自己多年来作诗的心得一股脑全都传给了陆游,从此他们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忘年之交。后来曾几寓居上饶茶山,陆游曾专门前往茶山,盘桓多日,向老诗人请教。他后来回忆:“忆在茶山听说诗,亲从夜半得玄机。”到中年以后,陆游摒弃了从曾几那里学来的江西诗派的作诗心法,创立了自己的诗歌风格,提出了“功夫在诗外”的诗歌理论,但是他对曾几的尊敬丝毫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山阴一带人文荟萃,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饱学之士。除了曾几以外,他还受业于韩有功、陆彦远、鲍季和等大学者,这些人都是品德高尚讲气节的人物,陆游深受他们道德人格的熏陶。由于天资聪敏颖悟,再加上有名师指点,陆游的学业进步很快,20来岁时就已成为名闻乡里的青年才俊,被人誉为“小李白”。两小无猜并蒂莲 东风恶袭香魂散

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叫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了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

1144年(绍兴十四年),陆游20岁了。就在这一年,他和唐婉正式完婚。两人婚后生活十分美满,感情特别深。

据说,从此陆游、唐婉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把科举课业、功名利禄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只好与唐婉分离,却又偷偷在外面租了一套房子,瞒着母亲与爱妻幽会。哪知秘密不久就被母亲发现,常常找上门去吵闹。万般无奈之下,陆游不得不忍痛割爱,与唐婉依依分别了。

离婚后,虽然陆游又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嫁给了同郡名士赵士程,但是两人的感情并没有因此淡化,相反,彼此的相思如蚕丝烛泪,始终未尝断绝干枯,常常在内心深处隐隐作痛。

10年后的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陆游满腹惆怅地来到山阴城禹迹寺南的沈园游玩。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10年不见,唐婉看上去显得有些憔悴,比以前消瘦了许多,那双哀惋的眼中分明闪动着泪光。陆游一时间百感交集,惊喜哀怨的感情一起涌上心头。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曾经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看着独自痴立的陆游,唐婉的内心无限苦楚。她告诉现在的丈夫站在那里的人就是前夫陆游。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他大度地命人以唐婉的名义送去一些酒馔向陆游致意,之后,就带着唐婉离开了沈园。陆游一扬头喝下了这杯苦酒,仰天长叹一声,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了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唐婉看到这首词后哀伤不已,愁怨难解,于是也以同调和了一首《钗头凤》词抒发自己的愁绪:“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词写完不久,唐婉就因极度悲伤郁郁成病,不久便含恨撒手尘寰。

唐婉的死带给陆游的心灵创伤始终未能痊愈。虽然事过境迁,沈园已成历史遗迹,然而陆游伤心的眼泪却和桥下的春水一样仍然在流淌,只要一回到故乡,往日的伤心事就会浮现在眼前。直到晚年,每当年底,他总是要登上禹迹寺的楼顶眺望,怀念和唐婉的爱情。

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陆游心中的眷恋,他63岁时,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其一)“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其二)

在他67岁游沈园时,又写诗感怀:“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陆游年老时,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后来在81岁时写下著名的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城上斜阳画角衰,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一)“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其二)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婉离开人世已经40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语触秦桧经风雨 “喜论恢复”请北征

与唐婉离婚后的陆游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3年。由于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名师指点,陆游的学识已经名震当时。从19岁到29岁这10年中,陆游经历了很多的家庭变故:结婚、离婚、再结婚、生子等等。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次变故还是父亲的去世。按规矩,父亲去世,儿子必须在家守孝,守孝期间是不能参加科考的。所以一耽搁,就是整整10年。1153年,陆游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了“锁厅试”(参加考试的人,都要锁在厅上,通过各个考试项目)。

陆游顺利地完成了考试,对自己的发挥很满意。他不知道,一场风雨又要向他袭来。但就是在这场风雨中,让他再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正义。

主考陈之茂阅完卷子,挑出最好的几份,准备当众启封。忽然,考官魏师逊走来,悄悄说道:“陈公!我们快要富贵了!”说着,又用手指指窗外。陈之茂抬眼望去,只见庭前站着一位少年,看去不过十几岁,却穿着紫色章服,闪闪的佩鱼悬在腰间。“怎么,这孩子已做到三品高官啦?”陈之茂问。“那是9年前,皇帝亲自到太师家里,赐给他的。”魏师逊谄媚地说:“他是太师的长孙——秦埙。”“原来是秦桧的孙子!”陈之茂恍然了:“既然已做大官,何必还来省试?”“太师府来人示意,要秦埙得个‘状元及第’……”

试卷启封了,陈之茂犹豫不决,他几次复核秦埙的成绩,同别人的文章比较。最后,他坚决地丢下秦埙的考卷,当众宣布另一人为本届省试第一。魏师逊等趋前张望,见那卷首的题名是——陆游。看到陆游的试卷的确是文采洋溢,魏师逊无奈,只得将秦埙列为第二,打算到殿试时再设法为秦埙攫取状元。

此事令秦桧大为震怒,第二年殿试时,他以陆游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为由公然把陆游除名,就这样,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不仅如此,报复心极重的秦桧还找借口要治陈之茂的罪。幸亏这个恶毒的奸贼不久就死掉了,陈之茂才得以幸免。后来,陆游曾作诗赞扬陈之茂的正直,把他比作伯乐:“冀北当年浩莫分,斯人一顾每空群。国家科第与风汉,天下英雄惟使君。”考场的失意,并未动摇陆游的北伐心愿,而且他对自己的“喜论恢复”十分自豪。晚年在回忆这段经历时,陆游曾不无自豪地这样评价自己:“名动高皇,语触秦桧”(《放翁自赞》),意思是说他自己虽然触犯了权贵秦桧,可也震动了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宋高宗虽然讨厌提北伐之事,可陆游的胆识还是让他刮目相看的。

其实,秦桧并不是仅仅因为陆游是自己孙子仕途路上的绊脚石而对陆游如此针对的,真正的原因还应该有以下几条原因:宋金交兵(一)整个陆氏家族都是出了名的秦桧反对派——也就是主战派。

公元1125年(宋徽宗宣和七年)10月,北方的金人派两路大军直取中原,尤其是东路军,一路所向披靡。宋徽宗害怕了,把皇位让给儿子后,自己逃跑了。1126年8月,金兵再次南下。陆游的叔父陆宲当时在距离京城大约20公里的陈留做官,官职是提举京畿常平等事。主要职责是管理地方财政,负责辖区内的常平仓、广惠仓,还有农田水利等事务。金兵直逼东京的时候,有一股骑兵突然侵入陈留。当时掌管兵权的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措手不及,全部逃跑了。偏偏是没有兵权的陆宲不但自己视死如归,还挺身而出,召集了当时戍守燕山的军队和民兵,足足有几千人马。在他的严格训练和指挥下,这支队伍牢牢守住陈留,不但金兵怕他,连前方溃败逃走的宋军也不敢在陈留境内闹事。陆宲以一介文官的身份,硬是保住了陈留一方的平安,这对不远处的京城保卫战也是非常有力的支持。后来,当金兵再次大举入侵的时候,朝廷本来应该重用陆宲领兵抗金,可是宋钦宗居然在主和派的蛊惑下糊涂地罢了陆宲的官。陆宲被罢官后,回到老家山阴闲居,他经常跟陆游谈起当年抵抗金兵的故事,谈起亡国的耻辱,每次都会忍不住拍案而起,仰天长叹,痛恨因为汉奸的陷害、朝廷的无能,自己的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瑶台步月图》 南宋·陈清波

在“靖康之变”中,陆游的两个亲人,叔父陆宲和父亲陆宰,都是因为坚决抗金被罢官的。而陆游的父亲陆宰在被罢官回乡后虽然是闲居,来往的朋友仍然很多,而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往的朋友里大多数都是主张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义士。他们聚在一起,经常痛骂掌权的卖国贼秦桧之流。这些话不可能不传到秦桧的耳朵里的。名臣李光,因为不附和秦桧的和议被罢官,跟陆宰来往密切,常常跟陆宰一聊就是一整天。李光每次提到秦桧,都咬牙切齿,他曾经在朝廷上当着秦桧的面痛骂他卖国求荣。李光被贬到藤州(今广西藤县)的时候,陆宰还一直赶到诸暨,专程去送他,秦桧因此痛恨他。所以陆游的仕途只要是有秦桧在,就不会有好结果。人生的黄金时期应该在少年和青年,很不幸,陆游的这两个时期恰恰是在秦桧的掌权期,又偏偏遇到了几个无能软弱的皇帝,所以他没有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但万幸的是,无奈的陆游却因此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多产的著名爱国诗人。(二)陆游的老师曾几和其哥哥也是秦桧的仇人。仇人的弟子当然也是仇人了,因此秦桧对陆游绝不会手下留情的。(三)陆游本人“喜论恢复”。

1141年(绍兴十一年),岳飞被秦桧杀害,宋金签订“绍兴和议”。这件事对陆游的震撼非常大,他后来还写过很多诗文对岳飞的死表示痛惜。如:“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夜读有感》)说的就是朝廷在秦桧的掌握下,宗泽、岳飞这样的抗金大将都受到排挤,北伐收复中原丧失了最好的机会。《茶山集八卷》 宋·曾几撰

从这以后,反对投降求和就逐渐成了陆游诗篇当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这些诗篇里面他从来没隐藏过对秦桧的愤恨。这样一来,他与秦桧更是仇上加仇了。

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整个朝廷开始有了一些清明气象,正派人士才逐渐受到重用。

让陆游觉得欣慰的是,他的恩师曾几也重新出山了。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曾几改知台州,陆游作诗《送曾学士赴行在》为其送行,流露出不得用世的苦恼、焦虑,也表白了他不甘平庸、沉寂的决心:“二月侍燕觞,红杏寒未拆。四月送入都,杏子已可摘。流年不贷人,俯仰遂成昔。事贤要及时,感此我心恻。欲书加餐字,寄之西飞翮。念公为民起,我得怨乖隔。摇摇跋前旌,去去望车轭。亭鄣郁将暮,落日淡陂泽。敢忘国士风,涕泣效臧获。敬输千一虑,或取二三策。公归对延英,请问方侧席。民瘼公所知,愿言写肝膈。向来酷吏横,至今有遗螫。织罗士破胆,白着民碎魄。诏书已屡下,宿蠹或未革。期公作医和,汤剂穷络脉。士生恨不用,得位忍辞责。并乞谢诸贤,努力光竹帛。”

在对恩师的期望里,陆游既表示了关心国事的拳拳之心,也表达了参与国事的殷殷之意,暗含对自己前途的无限期盼。

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曾几还当上了礼部侍郎。在宋朝,礼部主管各级科考,全国的文化教育,还负责国家祭祀大典、外交礼仪等等。陆游兴奋地吟唱道:“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崖州万里窜酷吏,湖南几时起卧龙?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湖南卧龙指张浚,这位抗战派的中坚人物尚未被起用,说明高宗还在摇摆之中。陆游希望张浚如卧龙腾起,喊出时人强烈要求抗金的心声。)

就在这一年,陆游(是年34岁)终于等来了进入仕途,为国效力的机会——他被任命为福州宁德县主簿。陆游到宁德后,虽然并不满意于当一个职位低微的小官,但却非常尽职尽责。清《宁德县志》卷三《宦迹·陆游》中说他“有善政”,因此留下颇为“百姓爱戴”的政声。福建路提刑樊茂实想提拔他,以“有声于时,不求闻达”的荐词保举他。但陆游始终没去取荐举的奏状。后来樊茂实看到他,问:“主簿为什么不来取奏状呢?”陆游笑着回答说:“来取奏状,哪能算是‘不求闻达’呢?岂不有负提刑的美誉,因此不敢。”樊茂实仍把奏状给了他,但陆游没有投递。樊茂实惜才心切,还是推荐了他,第二年秋,陆游改调福州决曹,主管刑法工作,官阶仍然没变。张浚

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5月,汤思退由右丞相升为左丞相。陆游上书道贺,并请求荐举自己。在信中,陆游既提出了被举用的请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