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笺茶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8:04:43

点击下载

作者:老桥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花笺茶事

花笺茶事试读:

书名页

版权页

书名:花笺茶事作者:老桥著CIP号:第078034号ISBN:978-7-122-31974-6责任编辑:刘 晓 龚风光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购书咨询:010-64518888售后服务:010-64518899网址:http://www.cip.com.cn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第一试春

⊙ 清·王翬-桃花鱼艇图陆羽 不愧千年作茶仙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唐·陆羽《歌》

远在贵州岑巩县(古称思州)的好友罗先生开了一个茶庄,命我起名并写一牌匾。我说何不用“思羽”二字?随即题写隶书“思羽茶庄”寄去。茶庄开业,牌匾挂于门楣,红底金字,喜庆富贵。

写花笺茶诗不得不提“茶圣”陆羽。可这位仁兄留存的诗极少。《全唐诗》中仅存二首,其中有《会稽东小山》一首:“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前日看到有学者著有《古代茶诗名篇五百首》,顺手翻翻,陆羽只有一首半。除了文前的《歌》外,还有半首是和耿湋合作的《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此诗中,耿湋盛赞陆羽对茶文化的杰出贡献。其中有“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诗句,脍炙人口,陆羽的“茶仙”之名也由此而来。

陆羽,字鸿渐,自称桑苧翁,又号东冈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性格诙谐,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嗜茶如命。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经典专著《茶经》,被历代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一生非常坎坷,从小即遭父母遗弃,被竟陵高僧智积禅师从湖边拾得,托付给李家收养。陆羽在李家长到八九岁。李家有女,名冶,字季兰。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因李家回浙江湖州老家,又将陆羽送回寺庙。因不知父母及姓氏,陆羽遂按《易经》占卦起名,得到“蹇”之“渐”卦。卦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以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智积禅师喜欢喝茶,且自己采茶制茶,陆羽作为徒弟专门为智积禅师煮茶,慢慢地对茶有了研究。陆羽为了寻找好茶,走遍大小茶山。浙江顾渚紫笋茶产自湖州,正是李家的故乡。陆羽与李季兰在此相逢。此时的李季兰在新昌玉贞道观修行,且已是知名的女道士了。李季兰曾写有一首诗《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曰: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可见李季兰对陆羽一往情深,两人成了世上唯一的亲人。只是天不假年,李季兰不久便病逝。陆羽还有一位挚友,便是高僧皎然。皎然本姓谢,是谢灵运第十世孙,也是湖州人。皎然有诗句曰:“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他于《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中说: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可见,皎然也是个茶痴。

酒有酒品,茶有茶德。据《蛮瓯志》说:“陆鸿渐采越江茶,使小奴子看焙。奴失睡,茶焦烁。鸿渐怒,以铁绳缚奴投火中。”小孩子自然觉多,打瞌睡是难免的。紧盯着烘焙茶叶的炉子,自然也是熬不过茶圣的,一时打盹,茶被烤焦了,不能再喝,便被茶圣捆起来扔到火里。谁能想到,陆羽对茶明理有德,竟会做出这么恶毒的事来,让后人怎么理解茶德?我曾与一铁杆茶友谈起此事,谁知茶友听后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大声说道:“陆羽是茶圣,天下茶客顶礼崇拜之人,虽说是古人说的,打死我也不相信陆羽是这样的人!”我顿时被他的情绪感染,也许是古代文人妒忌陆羽而杜撰一个无中生有的故事来损坏陆羽形象的!想到这里,陆羽顿时在我心目中又高大了许多。⊙ 元·赵原-陆羽烹茶图

一千二百多年前,二十多岁的陆羽,隐居苕溪,唱着茶歌,汲泉煮茶,写《茶经》,传茶道,其著作成为不朽的经典。正如文前歌所唱,不羡慕富贵,不羡慕做官,只要有好水泡茶,便可以做得神仙。陆羽一生爱茶,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不仅有成就,而且长寿。在那个年代活了七十一岁,也算是古稀了。杜牧 爱茶宁可下尘埃觥船一棹百分空,十载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唐·杜牧《题禅院》

说起杜牧,就想起那首被山西汾酒用足了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据说全国有许多杏花村,都在论证诗中“杏花村”就是指当地。至于杜牧是否去过山西汾州就不得而知了。一个地方有杏林,还有一个叫作杏花村的村庄,更有许多的酒坊,我想只有汾阳的杏花村了。不过这个问题不是本文的主题,还是说说杜牧与茶。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曾经做过几个州的刺史,最终做到中书舍人。原先只知道杜牧是个大诗人,其诗影响颇大,世称“小杜”。杜牧的个性很强,为人清高傲气,因此吃亏不少。他做监察御史时,分管洛阳事务。当时曾任检校司空的李愿被罢官闲居在家,挥金如土,极度奢侈,常常召妓听曲,洛阳的名士们纷纷都去李府巴结。一次,李愿邀请当地名流在家聚会。因为杜牧所担任职务的原因,李愿不敢发出邀请。杜牧知道后,就托人转达愿意赴约的意思。李愿不得已而邀请了杜牧。宴会厅里,杜牧一个人坐在位子上,睁眼注视着厅里的妓女。他饮过三杯之后,问李愿道:“听说你这里有一位叫作紫云的姑娘,是哪一位啊?”李愿指着一位漂亮的艺妓给他看。杜牧凝视良久说:“真是名不虚传,值得一见。”李愿大笑,旁边的艺妓也笑了。随即,杜牧自饮三杯,起身吟诗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杜牧的气意闲逸,旁若无人,使在座的人为之一叹。杜牧一向不拘小节,无论是在官还是隐居,从来都是我行我素。其留传的佳句颇多,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如果不看杜牧的为官路线图,还不知道他曾在阳羡(今江苏宜兴)做过贡茶督造使。为皇宫供茶把关,这是个不错的职位。顾渚和阳羡都是贡茶产地,而且距离很近,几乎就属于同一片茶山。在茶还是上流社会的贵重饮品的时代,皇室及贵族几乎垄断了最好的茶山。作为贡茶督造使,杜牧要确保贡茶的质量,除了责任心强、办事认真外,至少需要懂一些茶道。我们不知道杜牧对茶有多少研究,但从他留下为数不多的茶诗看,他还真做了不少功课。

每逢采茶季节,选个春光明媚之日,杜牧邀请宾客聚会于宜兴东南三十里的茶山。杜牧和宾客们坐在茶山下的草地上,喝着酒,看着茶山上采茶的村姑。因为当时杜牧身体抱恙,不能饮酒,便作诗给大家尽兴,诗中还表示只能以茶代酒。杜牧觉得这日子比在朝中做官强百倍——不用提心吊胆,不用装模作样。他的《茶山下作》说:春风最窈窕,日晓柳村西。娇云光照岫,健水鸣分溪。燎岩野花远,夏瑟幽鸟啼。把酒坐芳草,亦有佳人携。

杜牧在宜兴督造贡茶时,曾为茶山题五言长诗,其中有“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牙香紫璧裁”“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树荫香作帐,花径落成堆。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说尽对茶山景色的留恋,对阳羡茶的赞美,对当时生活的感慨。

杜牧连续担任过四个州的刺史,后从湖州任上回到长安,拜中书舍人,在汴河题诗一首,其中有句“自怜流落西归疾,不见春风二月时”结果一语成谶。一到京城,杜牧即去世了。钱起 最喜绿茗代榴花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唐·钱起《与赵莒茶宴》

有人说:唐代的诗重宏观,恢宏大气,诸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的诗词多微观,精细入微,诸如“杨柳岸,晓风残月”,虽说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八千里路云和月”,却整体比较婉约。这与所处时代有关,唐代诗人所经历的战争、远行,里面包含的包容和思念,使得塞外秋风不似江南春雨;加之晚唐兴起的词令小调、宋词的流行,唱遍大江南北,使得宋诗少了一些气魄,多了一些情致。其实宋诗非常好,大概是受了词的影响。笔者读清代厉鹗的《宋诗纪事》和钱锺书的《宋诗选注》感触颇深。但如果说唐代诗人只会写金戈铁马、凭栏远眺也未必对,唐人的茶诗也一样写得精细入微。

有学者把钱起列为中唐诗人行列,是因为钱起的诗风属于中唐风格。我觉得钱起从年代来说还是属于初唐诗人,且是诗坛怪杰。最初知道钱起是读他的两句诗。钱起赶考,客舍江湖。一天在驿馆中,忽然听到庭中有人吟诗,有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他走出房门四处看,却空无一人。到了长安应试时,他作《省试湘灵鼓瑟》诗,用此句做了结尾,被人们惊叹为“鬼谣”。这两句诗,意境高远,堪称绝唱,记住了一生都不会忘。《全唐诗》选了钱起五百三十二首,可见其名头很大。

钱起,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年进士。官终考功郎中,人称“钱考功”。钱起很早就因诗出名,号称“大历十才子”之一。被人冠以“文宗右丞,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我最喜欢他的一首《题玉山村叟壁》,诗云: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牛羊上山小,烟火隔林深。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荫。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涉趣皆流目,将归必在林。却思黄绶事,辜负紫芝心。

钱起受王维影响较大,也好与佛门禅师打交道,所写诗清新出格,禅味空灵。钱起虽晚些年,但与王维、李白、杜甫也算是同时代人,李白与王维同年去世,一位是“诗仙”,一位是“诗佛”。钱起去世后,留下了大量闲适安静的田园诗和格调高雅的方外高士诗。此时的大唐处于盛世,诗人们享受着安定生活带来的闲情逸致。日常饮品最多的,除了喝酒就是煮茶。煮茶到了此时已是非常成熟。陆羽亦是同时代人,他总结的《茶经》使品茶成为生活中的一种情趣。诗人们更以诗表达对茶的热爱,广泛的传播,名人的效应,使茶愈来愈深入人心。

唐时茶宴盛行,像钱起这样爱写禅诗的诗人,更觉得茶宴胜于酒宴,竹林胜于宫殿。唐人有茶宴的记载:“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竹林之中,约几位好友,准备纸墨笔砚,石鼎茶铛。临泉傍竹,折竹枝当柴,汲清泉满壶,小童煽火煮汤,诗人将准备好的紫茶放入壶中研磨煎煮。炉烟绕竹林,茶香满庭院。陆羽《茶经》中说:“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钱起用的是紫茶,一定是最好的茶。唐代喝茶还是很有情致的。到了宋代,街市之上,茶楼之中,盛行斗茶,用建溪窑的杯,打茶沫,观水渍,取其胜者。以茶做媒介,诵诗和诗,遇到好句,大加赞赏,奖其新茶一杯;绝胜过大觥美酒,盘杯狼藉。香茶一杯入口,顿觉身心被洗濯一番,其兴难尽。此时,树上夏蝉长鸣不休,日影渐斜,诗人与好友以诗相和,畅饮香茗,每煮一道,便觉心境一尘不染。⊙ 明·陈洪绶-高隐图卷(局部)

钱起喜欢参加或者组织茶宴。他另外一首茶诗《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是这么写的: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斜。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

茶会与茶宴不一样,茶会除了品茶会友外,还可以交易,买卖或交换茶。钱起常常参加这样的活动足以说明他是一名资深茶友。他觉得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喝到好茶,远比喝美酒好得多,所以他诗中爱用“流霞”,来说明茶比酒好。汤显祖 玉茗堂内有贡茶夜半清杯玉茗堂,一麾千里寄宜阳。登朝积岁游何薄,失路逢知语自长。明·汤显祖《送岳石梁仲兄西粤》

二〇一六年是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上海还专门搞了一个“漫游牡丹亭”的活动来纪念这位戏剧大师。前年秋天,我去江西抚州的留坑村寻访。这是一个从唐代逐渐繁衍起来的董姓村落。在抚州,我顺便参观了汤显祖纪念馆和大剧院。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其父亲汤尚贤是明朝嘉靖年间很有影响的学者。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四十一岁。他对日渐腐败的朝廷和内宦外官的胡作非为深恶痛绝而秉笔上书,触怒了万历皇帝,被贬职至雷州半岛的徐闻做了个典史。徐闻算是大陆最南端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历朝历代皇上都喜欢把这些不听话的官员贬到雷州,比如宋代就有苏辙、寇准、李刚等官员被贬。大概因为过了琼州海峡就是海南岛了,朝廷觉得这就是天涯海角了吧。在徐闻一年后,汤显祖被召回到浙江遂昌做了县令。他去酷刑,减科条,修书院,把遂昌当成了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甚至放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组织犯人观灯。这可给了政敌最好的把柄,有人扬言要把他赶走。汤显祖也有所耳闻,便提了辞职申请,不待批复就挂印回家了。⊙ 清·陈作霖-重摹若士先生小像汤显祖唯一传世的造像,此系清道光年间陈作霖重摹者,上有毕生热爱昆曲且因《牡丹亭赞》一文知名的俞平伯先生题记。

回到故乡,汤显祖开始戏曲创作。《还魂记》(又叫《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成的“临川四梦”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作品。其中以《牡丹亭》为最。北京朝阳门南新仓有青春版室内《牡丹亭》,我曾专程去观看,美得不得了。汤显祖不畏权势,洁身自好,连权倾一时的张居正也不放在眼里。张居正的政治改革得到了万历皇帝的支持,对于腐朽的明王朝来说,算是一针强心剂。但张居正一人独大,以权谋私,他想让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考上进士,就想拉几个人一起考。其中就点当时名声很大的汤显祖和沈懋学陪考。结果,沈懋学投靠了张居正,而汤显祖却拒绝了。这意味着在张居正当政的年代,汤显祖没有了入朝为官的希望,正如其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张居正死后,汤显祖几次被召作翰林,他都一概拒绝。这也是中国戏剧史的幸事,离开了临川,汤显祖不一定能写出像《牡丹亭》这样震撼世界的作品。⊙《牡丹亭》插图-走婚

说起《牡丹亭》,还有一个传说。明代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记载:“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俞二娘在读《牡丹亭》时,深感自己与杜丽娘有同样命运,终日郁郁寡欢,抑郁而死。书页上“饱研丹砂,密圈旁注”,俞二娘在书上用蝇头小楷做了批注,可见用情专注,无法自拔。汤显祖听说了这一消息,作一首《哭娄江女子二首》诗曰:其一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其二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汤显祖死后,其同乡蒋士铨写了一部《临川梦》是专门写汤显祖的长剧,其中便有了俞二娘与汤显祖的梦中相会。正如其《牡丹亭》题词中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汤显祖酷爱饮茶。汤显祖在南京为官,离顾渚、阳羡不远,好茶是有得喝的。南京的官员没有事做,整天闲得发慌,不是吟诗作对、品茶饮酒,就是游山玩水、携妓唱曲。汤显祖就经常用贡茶款待书友们。其实汤显祖的家乡好茶也不少,资溪白茶是我最喜欢的。难得江西朋友每年送一些明前资溪白茶让我过瘾。汤显祖有了好茶不忘好友岳石梁。岳当时正赴任惠潮道参政。石梁、石帆昆仲,都是汤显祖的好朋友。在汤显祖诗文集中,都有提到石梁和石帆。汤显祖身在临川玉茗堂(汤给自己的书斋起名“玉茗堂”),想着远在西粤的好友,寄上明前新茶,聊表心意。

如今,每逢春茶下来,总有朋友送各地明前茶过来,书案一杯新茶,放一段昆曲《牡丹亭》,在香气袭人的茶烟中,以小楷抄几段《牡丹亭》词,再寄给送茶朋友,也算还一份雅债。钱大昕 新春初试阳羡茶连村姜蔗足安居,罨画溪光画不如。两岸绿荫微雨后,半帘花韵试茶初。遥山叠髻晴铺絮,隔浦鸣榔夜打鱼。阳羡买田曾有约,沉吟此地十年余。清·钱大昕《宜兴道中》

钱大昕在清朝也算是鼎鼎有名的大儒了,他从小就天赋超群。乾隆皇帝下江南,钱大昕因为献赋而获赐举人,做了内阁中书。不但免考,还年纪轻轻就进了尚书房,后来做了皇子的老师。与当时的纪晓岚齐名,称之为“南钱北纪”。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晚号潜研老人,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钱大昕治学涉猎颇广,在经学、史学、金石、诗文等领域卓有成绩。这自然与其天分密不可分,但也得益于他早早看破官场,辞职回乡,讲学著书,才能成为儒学大家。

钱大昕最为有名的逸事是默坐观弈。据说有一次,钱大昕在朋友家看两位棋客下围棋。其中一位客人接连输棋,他讥笑客人水平不高,忘掉了观棋不语的古训,反而指手画脚,评论不断。钱大昕认为客人的棋术远不如自己。随后,客人请求与钱大昕对弈。没下几步,客人就已掌握主动。棋局到了中盘,钱大昕已难以支撑,丢棋认输。经计算,客人赢了他十三子(高手之间,输一两子即差距悬殊)。从此以后有人邀请他观看下棋,钱大昕只是默默地坐着再不多言。此事对钱大昕一生都有重要影响。他从中体会到,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与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即所谓的换位思考,也能看到自己的失误。有智慧的人或是获得成功的人能从一件小事启迪自己,使自己一生都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人和人的差别就在于此。

因为喜欢宜兴紫砂壶,我多次前往宜兴,也认识了一制壶、书画、茶艺等方面的朋友。宜兴人杰地灵,出过不少文化名人——徐悲鸿、尹瘦石、陈大羽、吴冠中,等等。紫砂泥在宜兴的出现算是上天给宜兴独特的财富。据说是一位神人引领当地老百姓在黄龙岗挖出了五彩泥,这才有了紫砂器具的出世。供春壶的传说,时大彬的发展,陈鸿寿的“曼生十八式”,加之明清时期制壶与文化艺术结合,才有了今天的紫砂壶艺术。

文前钱大昕的这首茶诗,对宜兴茶有详尽的描述。宜兴古称阳羡,唐时属于常州。说到唐代贡茶还真与陆羽有关系。罨画溪是阳羡的产茶区,不仅风光极佳,所产的茶也非常好喝。阳羡茶产地在今宜兴东南二十公里处。我的朋友张先生的茶园恰恰在“唐贡山”,所以称之为“贡茶园”。他邀我为其题写“清茗山房”并一副对联“半壁山房对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茶圣陆羽也曾住在长兴县和宜兴县接壤的顾渚山一带。为了写好《茶经》,他在此种植和研制茶叶。有一次御史大夫李栖筠来到宜兴,有人送他阳羡茶品尝。李栖筠邀请嘉宾品茶论诗,席中就有陆羽。陆羽觉得阳羡茶香气足,口感清馨,建议李栖筠推荐给皇上。李栖筠赞同陆羽建议,于是在茶山下的罨画溪建制茶所,每年上贡朝廷,从此阳羡茶名扬天下。

钱大昕隐居嘉定,教学著书之余,喜欢喝茶。江浙一带的文人雅士把品茶作为一件文之余、诗之余、书画之余的雅事。钱大昕慕阳羡茶之名,于是驾车前往。车窗之外,山如叠髻,水似蓝带。一路风光,忘记了行路艰辛,车马劳顿,兴奋之余,马背吟诗。当他行到罨画溪,看到茶山碧绿,茶舍轻烟,想起当年苏东坡还想在宜兴买田筑屋,结果却被贬南迁。东坡之憾,不知钱大昕当作何叹?金农 新茶勿须琢为饼八饼何须琢月轮,不如细啜越瓷新。漫忧销耗通宵醒,元是秋堂少睡人。清·金农《湘中杨隐士寄遗君山茶片奉答》

君山茶是湖南岳阳君山所产,唐代就知名天下,清代时列为贡茶。金农一直喝的是用字画换来的龙井茶或是阳羡茶。清明过后,湖南姓杨的朋友寄来君山的散茶和饼茶请他品饮。君山银针的芽叶非常漂亮,芽头白毛茸茸,泡在水里有气泡,被人称之为“雀舌含珠”。金农喜欢君山的散茶。所以,他觉得没有必要将这么好的茶做成茶饼。不知是茶喝多了,或是有神经衰弱的毛病,诗人一夜未眠,一口气写了四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最早知道金农是他的“漆书”体:笔画横粗竖细,字体修长。前无古人,后有学者。我不知道当时的传统书家是如何看金农的字,估计难以接受。我年轻时就对“扬州八怪”感兴趣,临摹过郑板桥的兰竹和李鱓的花鸟。那年冲着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来到古城扬州。一大早吃过富春茶社的灌汤包后,喝了一壶富春茶社自制的“魁龙珠”。这“魁龙珠”茶大有说法。据说是由扬州景吉泰创始人景鉴成向富春茶社老板陈步云建议并制作的;也有说是陈步云自己制作的。之所以叫“魁龙珠”是因为此茶是由浙江龙井、安徽太平魁针和福建珠兰按照比例调配出来的。这茶既有龙井的色,也有太平魁针的厚,更有福建珠兰的香,也就有了“一壶水烹三江茶”的美誉。扬州朋友知道我是爱茶之人,给我带了一斤。“扬州八怪”纪念馆设在一个大院内,是昔日一位盐商的宅院。正面的大厅里有“扬州八怪”的塑像,我只是多看了金农和郑板桥两眼,均清瘦得很,虽说参考画像,反正谁也没见过,像不像没关系。走近后院的左侧有一处小偏院,院内有一间小房子。门口的指示牌说是金农曾经住过的地方。我趴在窗户上向里看去,屋子不大,光线很暗。我不太相信金农先生会住在这样的屋子里画画。那几天我突击读了金农的《冬心先生集》。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曲江外史、耻春翁、稽留山民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生于仁和(今浙江杭州)钱塘江边的金家。自幼研读古文诗词,拜毛奇龄、何焯为师。十七岁时,开始作诗,闻名乡里。三十岁时已名满江南了。在这一时期,他收藏了多达上千卷的金石、字帖,对其以后的书画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起初金家是望族,直到其父去世,家道中落,于是金农辗转至扬州定居。他喜欢这里的繁华和文化。这里的画家完全不像京城的专职宫廷画师,由皇上养着宠着,吃喝养家不愁,拿着大把银两画着皇上喜欢的画。可对于皇城外的画家们来说,生存是一个大问题。只有在扬州这个富庶的城市和一批附庸风雅的盐商的支持下,画家们才能挺直腰杆过着“扬漂”的日子。精神上的自由自尊,画法上的随心随意,成就了“扬州八怪”。正如明代画家唐寅诗句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金农很自然地被当地官员、盐商所接受,他的艺术在这里落地了。

金农两次应试未中,绝念仕途。从此,淡泊名利,潜心书画,“漆书”应运而生。他有自度曲《题自画江梅小立轴》写梅花也繁华枝茂:

耻春翁,画野梅,无数花枝颠倒开。舍南舍北,处处石粘苔。

最难写,天寒欲雪,水际小楼台。但见冻禽上下,唬香弄影,不见有人来。

我一直认为金农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晚年,金农再回扬州住在庙宇,体弱多病,穷困潦倒。乾隆二十八年(1763),金农病死在佛舍,享年七十七岁。后由其弟子罗聘扶柩归葬于杭州临平黄鹤山。⊙ 清·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

屋外,斜阳暖暖地照射进来。净几上,泡一杯阳羡绿茶。打开扬州八怪之金农画册,一幅水墨梅花怒放在面前:老干新枝,斜插横影,梅花一团一团挤着开放,密密的,如泻下的花瀑。梅香从册页中溢出,连泡着的新茶,满屋皆香。金农自称六十始画竹,后画梅、画马、画佛,居然如此有天分,或是辛苦得来,不然怎么会是“少睡人”?第二闲情⊙ 明·仇英-赵孟頫写经换茶图裴度 闲情依旧喜新茶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唐·裴度《凉风亭睡觉》

唐宪宗时,裴度出尽风头。裴度不仅诗文好,还能带兵打仗,运筹帷幄。元和十二年(817),鉴于前线指挥官无能,皇上派遣裴度带领大军连夜奔袭蔡州,活擒吴元济,震慑河北藩镇,结束了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天下暂时得以稳定。在削藩平叛中,裴度功不可没,因而转升宰相,获封为晋国公,世称裴晋公。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河东闻喜的裴氏非常有名。自秦汉魏晋兴起,经历六朝,到了隋唐红极一时,这种宏盛一直延续到宋代。书中记载,裴氏家族先后出过五十多位宰相、五十多位大将军。闻喜有一个叫“裴柏村”的地方,被人称为“宰相村”。我老岳父是闻喜裴社乡人,不知与裴氏有无关系。我曾经去过一次裴社乡,那里山清水秀,树木葱郁,倒是一处风水宝地。后来由于山上人口迁到山下,村子里已是人去屋空了。裴度在朝任将相先后达二十多年,建功无数,后来宦官专权,他看淡官场,辞官退居到洛阳。其实,对于像裴度这样的有功之臣,退隐是最好的选择。尤其建有大功者,或是开国,或是平叛,或是救主。有人恃功自傲,耀武扬威,此类人大多下场不善;也有人功高盖主,却能低眉顺眼,低调行事,谨慎小心,如履薄冰,他们知道,等到皇位坐稳,皇帝一定会先拿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开刀。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处事一定要摆对位置,君臣间、上下级,绝对不可模糊。比如唐代名将汾阳郡王郭子仪,平叛安禄山功高盖世,却不忘皇恩,处处谨慎小心,方得善终。他儿子郭暧娶了升平公主为妻。小夫妻吵架,郭暧一句“你家的江山是我家打下的”,吓得郭子仪浑身发抖,差点宰了自己的儿子。

裴度眼见宦官当道,恐殃及自己,选择随世俗沉浮以避祸,安度晚年。每日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煎茗品尝,怡情悦性。似乎在朝为官的古人,辞官或隐居大多不回故里。比如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却落户南京。裴度同样没有回闻喜老家,而是选了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盖房修园,实现自己“嵩阳旧田地,终使谢归耕”的梦想。裴度的一首《傍水闲行》诗表达了当时的心态:闲余何事觉身轻,暂脱朝衣傍水行。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我喜欢裴度描述自己在洛阳别墅的一首《溪居》诗: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定居洛阳后,裴度常常与诗坛文友白居易、刘禹锡、李绅、张籍等饮酒和诗。裴度爱作诗也爱题诗。一年,与敌对阵于淮西,曾题名“华岳庙”于阙门。大顺(890—891)中,户部侍郎司空图以一绝以记之:岳前大队赴淮西,从此中原息战鼙。石阙莫教苔藓上,分明认取晋公题。

看来裴度的名气大,对自己的书法非常自信,认识他字的人也很多。裴度与白居易还有一段趣闻,留在《全唐诗话》中。白居易闻知裴度有一匹汗血宝马,甚想得到,但不好开口。裴度喜欢白居易的为人和诗才,便将马送与白,还题诗戏曰:“君若有心求逸足,我还留意在名姝。”意为:要马可以,但是要用最好的姑娘送我做妾。白居易知道了,也回《酬裴令公赠马相戏》诗一首:安石风流无奈何,欲将赤骥换青娥。不辞便送东山去,临老何人与唱歌?那个年代文人相戏,也是一件雅事。

裴度晚年生活一改庙堂之上的板脸严肃,免去了五更上朝的辛苦。每日斜倚绳床,写字读诗,看侍儿扇炉火勤煎茶,观铛中蟹眼先鱼眼后(蟹眼,比喻水初沸时泛起的小气泡;鱼眼,水烧开时冒出的状如鱼眼大小的气泡,旧时常据此说明水沸的程度),端上来抿一口,好水好茶,舒心舒肺,裴相爷总算过上理想的日子了。⊙ 南宋·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贯休 静衲禅袍煮香茗只是危吟坐翠层,门前歧路自崩腾。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冰。五代·贯休《题兰江言上人院》(其二)

说起五代高僧贯休,名气大得如雷贯耳。佛家公案中有不少他的故事。关键是他的诗作得好,贯休绝对是以诗成名。《全唐诗》共选了他七百一十八首诗。

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从小记性特别好,每天诵《法华经》一千字,过目不忘。弱冠即诗名大震。贯休年轻时,不甘平庸,为寻求发展平台,到处递诗求职。但他为人清高执拗,不为人所接受。钱镠自称为吴越国王,贯休向其投诗,以示才华。钱镠拿过来一看,诗曰: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勤苦蹈林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莱子衣裳宫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时万户侯。

钱镠一看,诗不错,可是诗中说到“十四州”,那不行。钱传谕给贯休说,如果改成“四十州”才可以晋见。贯休一听,长叹一声曰:“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孤鹤,何不可飞!”贯休辗转来到四川,同样给当地官员王建投了一首诗(此王建非诗人王建。因为诗人王建在贯休出生前许多年就去世了)。诗曰:河北河南处处灾,惟闻全蜀少尘埃。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秦苑幽栖多胜景,巴歈陈贡愧非才。自惭林薮龙钟者,亦得亲登郭隗台。

王建一看,写到他心里了,即将贯休留在府中,奉为上宾。

我们知道贯休有一首禅诗《书石壁禅居屋壁》最为脍炙人口,诗曰:赤旃檀塔六七级,白菡萏花三四枝。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说起此诗还有一段公案。贯休对自己的这首诗非常满意,他觉得自己离开悟不远。便将诗呈给石霜禅师。石霜看后默默地把诗放在一边,问他:“如何是此心?”贯休答不上来。石霜说:“你问我答。”贯休随即反问。石霜说:“能有几人知。”贯休听罢,恍然明白,自己还没有到开悟境界,只是从作诗的角度写了一首好诗而已。就我等凡夫俗子来看,其中禅意已经很深了。⊙ 五代·贯休-禅月心缘

说起来,茶和僧人渊源极深,最早种茶、制茶、饮茶还是寺庙中的僧人所为。他们将茶作为诵经功课之余提神安心、清涤身体的绝好饮品,并将禅茶互为影响,出现了与茶有关的佛家公案。最为著名的就是赵州禅师的一句偈语:“吃茶去!”棒喝出多少佛门内外的痴迷者。贯休写有《山居诗》,共二十四首。其中有:“好鸟声长睡眼开,好茶擎乳坐莓苔。”“闲担茶器缘清障,静衲禅袍坐绿崖。”“石垆金鼎红蕖嫩,香阁茶棚绿巘齐。”隐居山中的贯休,远离红尘,静心念佛,吃茶就成了一件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

贯休性孤傲,却喜欢交友。他特别喜欢游览名山大川,拜访高僧禅师,常常以诗会友,以茶待友。他写的《赠灵鹫山道润禅师院》诗,还提到了茶:常恨烟波隔,闻名二十年。结为清气引,来到法堂前。薪拾纷纷叶,茶烹点点泉。莫嫌来又去,天道本泠然。

二十年前就知道灵鹫山道润禅师院大名,今天终于来到堂前。现拾柴薪点火炉,即汲泉水煮香茗,不要嫌我来了又要走,天道就是这样,来去也自然。贯休有一诗友,名齐己。齐己也是一位高僧,诗的名气很大,写了很多茶诗,最有名的是《咏茶十二韵》。陆羽去世一百年后,齐己来到陆羽故居游览,留下了《过陆鸿渐旧居》诗: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终初。佯狂未必轻儒业,高尚何妨诵佛书。种竹岸香连菡萏,煮茶泉影落蟾蜍。如今若更生来此,知有何人赠白驴。

可见齐己也是个茶痴。齐贯两人以诗齐名,曾合著有《西岳集》十卷,吴融为之作序。后贯休在四川去世,享年六十一岁。他死后,齐己痛心不已,以笔沾泪写了一首《闻贯休下世》诗悼念贯休。诗曰:吾师诗匠者,真个碧云流。争得梁太子,重为文选楼。锦江新塚树,婺女旧山秋。欲去焚香礼,啼猿峡阻修。

贯休在天之灵,也被感动。他一定给齐己托梦,两人就着诗吃茶,茶越煮越香,诗也越读越耐读了。林逋 孤山可品建溪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