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耳压诊治秘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1:58:17

点击下载

作者:王其祥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病耳压诊治秘诀

百病耳压诊治秘诀试读:

前言

借助耳穴诊断治疗疾病的办法,是中医学宝贵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记载有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黄帝内经》中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较详细地论述了耳与经脉、经别、经筋、脏腑的联系以及通过耳部诊治疾病的经验。晋唐以后,不少医家对耳廓诊治疾病的机理与临床运用也多有探索,这在晋《肘后方》、《针灸甲乙经》,唐《止疟方》、《备急千金方》,明《针灸大成》,清《望诊遵经》、《厘正按摩要术》等著作中均有体现,更有许多丰富的耳廓诊疗经验广传于民间。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西医学在耳穴诊治方面也相互渗透。法国医学博士P·Nogier于1956年首先提出了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该图在1958年被摘译介绍到中国后,对我国耳穴诊治疾病的研究工作起了很大的激发和推动作用。此后,我国有志于这一工作的科研人员在发皇古义,融汇新识,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国内外使用的耳穴进行了大量的验证、筛选和补充,并在操作方法、诊治疾病、基础研究等方面逐渐地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耳穴诊疗体系。

耳压法,是在耳穴表面用胶布固定贴压的一种耳穴治疗方法,具有简便易行、花费少、安全无副作用、适应症广、奏效迅速等诸多优点,尤为老年、幼儿以及畏惧针刺的患者欢迎。我们采用耳压法治疗疾病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为了把这些个人的经验体会与诊疗方法介绍给广大读者,以推动耳压疗法的临床运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我们编写了这本《百病耳压诊治秘诀》。

本书首先阐述了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耳穴诊治疾病的机理及其具体方法,并用歌诀的形式介绍了耳穴的分布与主治,各科疾病的临症取穴要点,之后,配合验案详细地介绍了作者在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经验,最后选介了众多临床医家耳压诊疗的临床精华,书末附录了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穴区分布示意图,以及我们总结出的实用效穴图。

由于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请同道批评指正。王其祥1991年春于开封第一章耳压诊治疾病的 理论基础与特点一、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朵不是一个孤立的听觉器官,它和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内经》、《难经》等医书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如《灵枢·脉度》说:“耳者,肾之官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难经·三十七难》说:“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故令耳闻声。”后世医著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中藏经》说:“肝者,……真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千金方》说:“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杂病源流犀烛》说:“耳属足少阴,肾之寄窍也。……肾气充足,则耳聪。……精脱肾惫则耳聋,……肾窍于耳,所以聪听,实因水生于金,盖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厘正按摩要术》中进一步把耳朵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并说:“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以上论述均说明了耳与脏腑在生理上是息息相关的。

从病理上讲,脏腑有病时,耳廓上也会反应出来。古代医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内经》中早就记载了这种病理上的联系,如《灵枢·卫气失常》说:“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灵枢·论疾诊尺》说:“耳间青脉起者,掣痛。”以后历代又有发展,《针灸甲乙经·小儿杂病第十一》说:“婴儿耳间青脉起者,瘈,腹痛,大便青瓣,飧泄。”《黄帝内经太素》说:“小肠者,当耳前热。”《中藏经》说:“肾绝,大便赤涩,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杂病源流犀烛》说:“腋臭、漏液。……耳内必有油湿。”这些通过观察耳廓的形态和色泽,来判断病理上脏腑变化的论述,散见于历代医著之中者颇多,说明了耳与脏腑在病理上也是不可分割的。二、耳与经络的关系

耳与经络的关系十分密切。早在2100多年前的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连系的“耳脉”。经络是内脏与体表联络的通路,病因往往通过经络传入内脏,内脏的病变又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故经络与人体的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脏腑和经络发生病变时,必能导致经气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在体表一定部位引起经络的形态改变,在经络循行路线上出现阳性反应。

12条经脉中,6条阳经与耳有关: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头角,下至耳后。有一条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循发际至额颅。

足太阳膀胱经,有一条支脉从巅至耳上角。

手少阳三焦经,有一条支脉从膻中出缺盆,上走项连耳后,直上耳上角。又有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

手阳明大肠经,有一支脉入于耳,合于宗脉。

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脉从缺盆沿颈上颊,至眼外角,转入耳内。

6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经别的循行路线到达颈项附近以后,阴阳两经结合,都入阳经的经脉原路,故各阴经实际已借各阳经关系,同样上达于头面耳区。因而发生互相表里和互相起止的广泛联系。贴治外耳,可通过经络反应到全身,从而治疗全身疾患。三、耳穴探测诊病应用分析

通过耳穴治疗,不管是耳压、耳针、耳穴注射或激光等各种方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都要从探测中找出恰当、准确、无误的耳穴,也叫敏感点,这是取得治疗效果好坏最关键的关键。

在探测耳穴敏感点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种疾病有几个敏感点,也有一个敏感点为几种疾病所共有。因此,在认真探测敏感点时,不但要联系到患者的病史,更应该应用中医经络主属脏腑表里关系,和现代医学生理、病理、解剖等方面的理论依据对证鉴别方,能得出恰当、正确的判断,结合内因外因的分析得出辩证施治的选穴配方最佳方案,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一般分析的依据有3个方面。

第一,根据经络主属、脏腑表里关系:如手太阴肺经,主肺为阴经,而又络于手阳明大肠之阳经,因此当探测到肺敏感点有反应时,亦可能在大肠穴发现敏感点。再者,根据中医五行学说,肺为金脏,脾为土脏,肾为水脏。则脾为肺之母经,肾为肺之子经。因此,就应按照中医“虚则补其母、实在泻其子”的理论,选配脾或肾穴来配方贴治,从而起到医肺的目的。又如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肾脏有病应当考虑到肾主骨生髓。因此在骨折筋伤时可能会在肾穴出现敏感点,在患有肾亏、阳痿、早泄、遗精、遗尿等症时,也会在肾穴出现敏感点,所以,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亦当贴取肾穴。再如足厥阴肝经属肝而络胆,肝胆脏腑相表里,肝主筋,属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而当治肝病时,亦取胆穴以助之,使肝脏之病由里达表,助其条达而早日获愈。反之治疗胆道病患,如胆囊炎、胆结石时,亦常取肝穴以助之。

第二,按照现代医学理论:例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当探测到十二指肠点有敏感反应时,应考虑到十二指肠属植物神经所控制,十二指肠引起的疼痛必然会牵涉到交感神经的变化。反之,交感点出现敏感反应时,联系患者上腹疼痛症状,亦当考虑到十二指肠的病变。结合十二指肠病患者,多有腰背痛感,故而在胸腰椎点处也会出现敏感点,再根据溃疡病是大脑皮层下中枢发生机能紊乱而引起的病来推断分析,就会得出一个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时,除取十二指肠点为主外,还当取交感、胸椎、腰椎、神门点组合施治的方案。

第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实践出真知。根据历来临床所治各种疾病,将一测即到的敏感点和使用过最多的敏感点来分析对比。在某一种病的治疗中被取用次数最多的敏感点,也就是治疗此病最有效的敏感点。只有取其精确,舍弃可用可不用的敏感点,才能有助于达到取穴准确,提出少而精的高水平配穴方案。

常用耳穴诊病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望诊

耳廓望诊是在历代医学专著中,有关“察耳”、“观耳”、“望耳”、“诊耳”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观察耳廓的位置、大小、厚薄、形态、颜色、血管及其他“反应物”的变化,进行诊断疾病、判断预后的一种辅助方法。其方法是:

1.视诊时用拇指和食指牵拉耳廓,对准光线,两眼平视耳廓,由上至下按解剖部位分别仔细察看。

2.发现可疑阳性反应时,用无名指将耳背顶起,使阳性反应处皮肤先绷紧再放松,然后再绷紧再放松,反复几次,同时注意观察阳性反应的大小、形状、色泽等变化。

3.望诊发现阳性反应时,马上与对侧耳廓相应部位对照,以区别真伪。

4.望诊发现耳廓有结节或隆起等阳性反应时,则应用手指或探棒试探结节的大小、硬度、边缘是否整齐,有否移动及压痛。

5.望三角窝、耳甲艇部位时,用手指或探棒扩开耳轮脚、对耳轮下脚;望耳甲腔时用拇指、食指捏住耳垂部向下拉,使之充分暴露,以便观察。

当脏腑或躯体发生病变时,在耳廓的相应部位会出现各种阳性反应,归纳起来可分为变色、变形,产生丘疹、皮肤脱屑及血管充盈等现象。

变色:阳性反应的颜色可与周围耳廓皮肤颜色不同,或红晕、暗红、暗灰、苍白,或中央呈白色而边缘红晕,以点状或片状形式出现。可见于胃脘痛、肝胃不和(含现代医学的胃炎、消化道溃疡)、吐血、便血(含消化道出血症)、腹泻(急慢性肠炎)、肠痈(急慢性阑尾炎)、胁肋痛(肝炎、胆石症)、淋证(膀胱炎、泌尿系统感染)、水肿(急慢性肾炎)、咳嗽(肺炎)、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及妇科疾病。

变形:耳廓部位产生形态改变,有一结节状隆起,或见点状凹陷,圆圈形凹陷,索条样隆起及纵横交错的线条等形状。可见于胁痛(肝炎、胆石症)、癥瘕(肝脾肿大)、痨瘵(各期肺结核)、岩癥(肿瘤)、腰痛(肥大性脊柱炎)、痿证(截瘫)、心悸、怔忡(心脏病)等疾病。

丘疹:耳廓部位出现高于周围皮肤的点状隆起,常见有水疱样丘疹,俗称鸡皮疙瘩。颜色可见红色或白色,可见于妇科疾病、泄泻(急慢性肠炎)、肠痈(急慢性阑尾炎)、便秘(习惯性便秘)、水肿(急慢性肾炎)、淋证(膀胱炎、泌尿系统感染)、咳嗽(急慢性气管炎)、心悸(心肌炎)等疾病。

血管充盈:耳廓的血管过于充盈或扩张,如沿血管走向明显充盈,或血管局部充盈或呈圆圈形状及条段状,可见于胸痹、真心痛(冠心病、心肌梗塞)、眩晕(高血压)、咳血(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皮肤脱屑:耳廓上产生白色的糠皮样皮肤脱屑,擦之不易除去,常见于各种皮肤病、郁证、不寐、心悸、寒热往来(更年期综合征)、便秘等疾病。(二)触诊

耳廓触诊,是用毫针柄或探棒,以弹簧棒最理想,用均匀的压力按压耳廓各穴,在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下,寻找耳廓的阳性反应,并根据查找出的阳性反应所在穴位的生理解剖部位,或用脏腑学说进行分析,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及疾病的性质。触诊操作法可分为耳穴压痛法、耳穴划动法及耳穴点压法。

耳穴压痛法:疾病发生之后,痛点即形成。多在患者自觉症状出现后,耳穴压痛点便会产生。病情越重,痛点反应越灵敏。临床以急性炎症、痛症的压痛反应最明显。病情好转,痛点随之减轻以至消失;慢性病耳廓压痛不明显。具体操作如下:探棒的探头直径以1.5毫米为宜,压力要均匀一致,按压时间相等,观察患者的表情及反应,如有无呼叫、皱眉、眨眼、躲闪等,并询问患者按压的穴位有无酸、胀、麻的感觉。按压的穴位如痛感反应不明显时,可在穴位所在的区域内多按压几个点,让患者体会比较哪一个点最痛,此点即为敏感点。

耳穴划动法: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的探笔,在耳廓各穴位区进行划动,寻找阳性反应的一种方法。划动法既能发现阳性反应,又不易遗漏敏感点,是耳穴触诊的常用方法。用耳穴探测仪的探笔探查穴位时,要注意敏感点发出响声的强弱、反应速度的快慢、音频的高低,并注意探笔下有无触到隆起、有无凹陷反应等。

耳穴点压法:用于区分反应点的真伪。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的探笔,在某一穴的区域内,或穴位与穴位之间进行点压,寻找敏感点,进行鉴别痛点的反应程度,以针刺样疼痛为阳性反应。探压部位出现凹陷的深浅及凹陷恢复的时间,一般以凹陷深,恢复慢为阳性反应。

触诊的注意事项,选用压痛法、划动法、点压法时,用力均匀,不能过重,避免出现假阳性。在触压耳廓穴位时,先用探棒在正常皮肤上点压,使患者熟悉正常压痛反应,然后再进行耳廓探压。耳廓上出现与正常压点反应不同的疼痛,即为阳性反应点。对查找出的阳性反应点,要以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切忌以某一敏感点定论为某种疾病。(三)耳穴探测仪诊查法

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电解质导体,它是电阻、电容、电感等串联组成的等效电路,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穴电阻较低(大约20~500KΩ),而无疾病时耳穴电阻较大(大约5000~10000KΩ),电容值在0.001UF~1UF之间;良导点与正常部位有明显差别,耳穴探测仪就是据此原理而制成。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既是一个信息传导系统和疾病反应系统,也是一个功能调整的系统和病变修复的系统。任何内脏或器官有病变,都会通过一定的经络路线反应到皮肤相关的部位上来。耳廓与十二经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耳穴探测仪可借耳通过经络和生物电的联系,来反映人体的病变情况,把异常的生物电信息转化为声、光、电等方式指示出来。

使用耳穴探测仪,先将探测棒插入检测仪的孔内,医者手持探极,患者用拇指、食指捏住手握极,打开电源,调整电位器,采用划动法找出耳穴中的良导点,根据阳性反应良导点的穴位,所处地方系何脏、何腑,或某个部位来判断患者所患何病,然后进行施治。探测时,可在耳廓上全部探测,又可重点测试可疑部位,在探测完毕后,即可切断电源,拔出探棒插头,根据探测结果,恰当地对症选穴施治。

在探测中,由于影响耳廓出现阳性反应的因素很多,除了机器本身的复杂变化外,还应考虑到接受探测者的体质状况、活动情况、精神因素、耳廓的温湿度、捏握极的手指干湿情况,机器本身性能,这些都与能否准确无误地找出反应点有着密切关系。为此在进行探测前应当注意到:

1.观察患者耳廓上是否耳垢很多,油脂分泌增多,或涂抹有防冷的油质护肤膏,事先均应擦去,以免传导不良,探测不到反应点,但拭擦时,也不要反复过度拭擦,以免耳廓因磨擦而充血发热,导电量普遍增加,致使假阳性增多。当患者匆匆来诊或冬季从室外进入室内时,均需休息片刻,避免耳廓温度变化过高、过低而出现误差。

2.探测前要调节好仪器的灵敏度,勿使过高、过低,过高则会到处出现反应点,过低则会遗漏良导点。

3.探测时,医者使用探笔在耳廓上要着力均匀,勿时轻时重,受测者手捏极柄,捏握用力也要均匀,勿时松时紧,以免影响检查或出现假阳性。

4.探测时要双侧探测,探查一耳后再查对侧耳廓,双耳对比在相应部位有否良导点,因为大脑分左右两半球,神经交叉支配着对侧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当某一半球神经功能失常时,它所支配的一侧神经功能反应迟钝,难以出现反应,而另一侧则有反应。我们在临床探测中,也曾遇到一侧耳廓上无反应点,对侧耳廓上有反应点的情况。所以要在双耳探测后,才可得出正确的诊查结果。探测的正确与否,关系着辨证施治的恰当与否,辨证施治的得当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为此在使用仪器探测时,首先要选择好的仪器。我们多年来先后使用过几家国内产的探测仪,性能单一,易损难修。因此,我们所与有关电子仪器产品的科研专家,共同攻关,生产出了自己理想的“经络耳穴诊断治疗多用机”,该机交直流两用,输出有几种治疗波型,可在为2~6人治疗的同时,还能为其它患者诊查疾病。该机除用于耳穴治疗外,还可用于体针,如针体导电、导磁、导引按摩使用。

我们在5年的临床探测使用中,从10万例受检者的观察统计中验证,其误差仅为4000人次,准确率为95%,尤其是对胆囊炎患者的检查,与B超检查对比,其正确率几乎是100%。在对胆囊炎、胆结石的治疗上,我们为了观察其功效如何,在进行B超检查的同时,观察到使用我们的探测仪后,患者的胆囊蠕动收缩比使用前增加1倍。因而帮助我们在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方面,取得了无痛苦、化费小、见效快的效果。我们接治不少外地胆结石患者,他们曾用过药物,或作过体外震波碎石,经用我们的机器再加上耳穴压疗,一般能在5次左右开始排石,有的1次排石,在排出的胆石中最大者为18×12毫米,肾结石最大的为10×6毫米,从而成为我们在治疗上,尤其是治疗胆结石、肾结石方面的得力助手。“经络耳穴诊断治疗多用机”有大小两种型号,均为交直流两用,医院、家庭有无电源均能使用,大型的有7个输出插孔,能同时给6个患者治疗,另一个插孔可同时给患者进行检查,小型的有3个插孔能同时给2个患者治疗,并给1个患者作诊查应用。机器坚固耐用,耗电少,功率大,功能多,物美价廉,因而受到湖南、湖北、安徽、黑龙江、山东、河北等地使用者的欢迎,也得到了加拿大、美国、泰国等国际友人的称赞。四、耳穴贴压疗法机理

耳穴贴压治疗全身疾病的机理,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针灸甲乙经》中就有论述,如《灵枢·经脉》论手阳明络脉:“手阳明之别……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手太阳小肠经脉:“起于小指之端……其支者从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又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针灸甲乙经·经脉根结篇第五》论足阳明根结:“阳明根于历兑,结于颃颈,颈颡者钳大,钳大者耳也。”足少阳胆经脉:“根于窍阴,结于耳前窗笼。”再看足少阳胆经之经脉循行及其根结,就更能说明耳穴贴药,治疗胆囊炎并结石症的显著效果了。《灵枢·经脉》说:“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灵枢·根结》说:“足少阳根于窍阳,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也。”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耳与十二经的联系,手足三阳经直接通耳,手足三阴经在脏腑属络、表里沟通下间接通耳。古人谓“头为诸阳之会”,“耳为经络之聚”。朱丹溪亦谓“十二经,上络于耳”。

从神经生理学来研究,丰富的神经支配着耳廓,有来自脊神经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有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舌、咽、迷走各神经的分支,以及交感神经的分支等。耳廓皮肤又含有各种神经感受器,有游离丛状感觉神经末梢,毛囊感觉神经末梢及环层小体;耳肌腱上和耳肌中存有单纯型和复杂型丛状感觉神经末梢、高尔基型腱器官、露菲尼样末梢及肌梭。因此,耳廓的穴位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具有高度敏感性。

当发生疾患时,病理性刺激的传入冲动与接受这些冲动的相应神经元之间发生病理性联系,并大大提高这些神经元的兴奋性。这些神经元又与相应耳穴相连,其兴奋性提高,影响了投射于该神经元或邻近神经元耳穴的感觉阈,使之敏感性增高。不同的治疗方法产生的各种良性刺激,传入冲动至相应的神经元后,使该神经元间发生生态抑制,阻滞了原有的病理性传入冲动,或者产生强烈的兴奋性,并按优势原则使邻近原有的病理兴奋性被抑制,从而阻断了病理冲动的恶性循环,改变了病理性因果转化链的发展方向,代之以正常的生理调节,致使病患减轻或消失。

也有人认为,良性刺激通过神经一体液系统,影响了机体的动态平衡,使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发挥了自身的积极作用,从而治愈疾病。

再从现代医学的生理解剖与神经分布方面来看,耳朵犹如一个倒置胎儿,耳和全身各部分、各系统、各器官都有密切联系。因而,耳针与耳穴贴治,不仅能治胆囊炎、胆结石效果卓著,而且能治全身疾病。临床实践证明,耳贴疗法治疗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炎、神经衰弱、肠胃病等,都具有很好的功效,从而可以看到耳穴贴药,将会在防治疾病、保健医疗、益寿延年等方面作出更多的、新的、更大的贡献。五、耳穴贴压方法

耳穴贴压药籽法,简称耳压法,是指在耳穴表面用胶布固定贴压的一种方法。此法较之埋针更为简便易行,花费少,且安全无副作用,适应症广,奏效迅速。本法又能起到持续刺激作用(患者不定时地在贴压处加以刺激)。临床实践证明,耳压对胆结石、胆囊炎、胃脘痛、肠炎、大便秘结或稀溏、小儿厌食和失眠确实有效。近年来这方面报道很多,其优点在于对老年人、小孩、怕针者更为适宜。(一)材料准备

常用的药物种子有王不留行籽、绿豆、赤小豆、急性子、白芥子、莱菔子,还有六神丸等。胶布,小刀、镊子各1把,装药籽的特制有机玻璃板1~3块,75%酒精,2.5%碘酒。

1.将常用的药物种子,用沸水洗2分钟,洗净后取出晒干,藏于瓶中备用。

2.将胶布剪成0.7×0.7平方厘米的小方块,将王不留行药籽或其他药籽贴附在胶布中央,逐块排列在玻璃培养皿中,供治疗时取用。

3.选用0.5厘米厚的有机玻璃板,加工成14×14平方厘米大小,然后再划割成0.5×0.5平方厘米的小方格。每一划线深约1毫米,于每一小方格的中央钻成0.8毫米深,直径1.5毫米之球形小凹。将王不留行籽或其他药籽铺满各小凹中,再用与玻璃板同样大小的胶布,贴在有机玻璃板上面,用小刀按划线的大小分割开。治疗时,可直接用镊子夹取供使用。(二)操作方法

在耳廓上先寻找阳性点,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辨证、选穴。然后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小镊子将有药籽的胶布揭下来,对准穴位贴压,贴压后用手指轻压穴位半~1分钟。每次选贴3~7个穴位,必要时双耳同时贴压。每天由患者自己用手指把所贴穴位,逐个按压10~15次,每次每穴各按压15下(约半分钟),一般隔日换贴1次,急重疾患每天换贴1次。远道患者来诊不便,亦可3~6天换贴1次,可酌情而定。每贴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5天,再作第2疗程耳贴,以观察停贴后的效应,并使耳廓穴位皮肤得以松弛恢复。六、耳穴诊治特点

耳穴诊治疗法,是通过采用对耳廓的望诊、触诊,或用“经络耳穴诊疗多用机”的方法,从耳廓上某个部分、某个穴位的病理变化,来诊查和治疗疾病的,其理论基础简言之,是通过经络联系反应到耳廓上出现的异常变化。耳为经脉之聚,十二经皆通于耳,脏腑各有其所主属的经脉,脏腑之间又有着表里关系。所以,当某一脏器发生病变时,它就会通过脏腑间的表里关系、经络联系传送到耳廓上,在它所在部位的耳穴上显示出来。生理解剖学也说明了耳穴诊治疗法,是立足于整体观念的辨证施治方法。与其它诊疗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耳廓上的耳穴来诊查和治疗疾病的。这也是耳穴诊治疗法的一个总的特点。此外,耳穴诊治还具有几个特点,也可以认为是它具有的几个优点。(一)便于诊查、节省时间

耳穴诊查,只需从耳廓上的耳穴所属主的脏腑、器官、躯体的部位采用望诊、触诊,或仪器探测,就基本上能查出躯体的病变,不需宽衣解带等项检查,患者省事,医者迅速,一般可在1分钟内诊查出患者所患的病症。(二)治病广泛、见效迅速

耳压不但能治病,还能防病。有关文献报道和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它能治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神经等科200多种疾病。对于流行性腮腺炎、冻疮和输液反应等还有预防作用。在止痛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如:牙痛、肩周痛、扭伤痛、腰腿痛等,耳压几分钟后,疼痛即可缓解甚至消失。(三)操作简便、易学易用

耳穴贴压疗法使用工具简单,1把镊子,1块胶布,一些王不留行籽、白芥子、咽喉丸等,一些75%的酒精棉球,随身携带,室内厂房、田间地头、车船飞机等处均可随地随时贴治,患者不受体位的限制,贴后能随意活动。耳穴贴治易学易用,由于耳廓穴位分布如倒置胎儿,有一定的规律,耳穴的命名多以脏腑和解剖部位,或病名命名,因此经过短期学习,就能掌握其贴治法则和上百个常用耳穴,开展此项医疗工作。(四)经济安全、便于推广

耳压方法设备简便,操作省事,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既经济又安全,化费少,见效快,很适合患者的心理愿望,因而必然会受到广大病员同志的欢迎,便于推广、普及应用。(五)有助于诊断

耳穴诊查有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据有关资料报道以及我们的临床实践总结,从耳廓上的耳穴诊查冠心病、颈椎病、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气管炎等病,经与心电图、X光、B型超声波、血压计检查的结果对比,其符合率达85~95%。七、耳穴贴压疗法的辨证施治

辨证是通过耳穴的“望诊”、“触诊”、“听诊”所采集的阳性反应“点”及“物”,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证候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判断疾病发生的部位(经络、脏腑)、疾病的属性(寒、热、虚、实),为立法、治则、选穴、手法奠定基础。

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在临证之际,切忌根据个别阳性“点”、“物”作出诊断。由于耳穴具有一穴多功能的特点,一个症可有多个反应点;一个反应点,又可能是多个症状或疾病的共同反应。因此,在辨证时必须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内在联系,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下面仅以脏腑、经络、寒热、虚实的辨证举例说明。(一)脏腑辨证

1.心与小肠(相表里)

生理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寄窍于耳。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病理反应:虚证症见心悸、自汗、失眠多梦、健忘。实证症见癫狂、胸痛、口舌生疮。心移热于小肠见小便赤短,茎中涩痛或尿血,舌或淡红,或舌尖红,或见疾点,脉或虚细无力,或数滑,或结代。

阳性反应区:心区、口区、小肠区、舌区、尿道。

阳性反应性质及辨证:虚证在心区可见皱褶样圆圈,中心有光泽,少数心区中央有白色的反应。触诊时,心区凹陷,水肿明显,凹陷长时间不能复原。电测心区时,声音弱。实证可在心区出现点片状红色的阳性反应,阳性反应中心呈淡红色,并且有光泽。触诊时,耳穴神门、神经官能症点、脑点、皮质下、舌等出现明显压痛。电测时,声音响亮。

上述阳性反应提示了心脏、小肠发生病变,辨证时可参考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2.肝与胆(相表里)

生理功能:肝藏血,性如风木,主筋,开窍于目。胆储藏胆汁。

病理反应:暴怒伤肝可致出血,肝性如风,善行数变,病则来势急剧,症见抽搐,震颤,突然昏倒,口眼歪斜;抑郁则两胁胀满,肝气郁于喉与痰结则为梅核气;肝气横克脾土则见嗳气、吞酸、脘腹胀痛;肝火上扰则见头痛、头晕、耳鸣、目赤;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见肢体屈伸不利;胆病则见胁痛、口苦、黄疸、偏头痛、舌边点红、苔黄或黄腻、脉弦细或弦滑数。

阳性反应区:双耳肝区、胆区、脾胃区、眼区、三角窝。

阳性反应性质及辨证:肝胆辨证以实证、热证多见。肝胆主疏泄,恶抑郁,病则气滞血瘀,反应物可见结节,或片状白色上面有点状红晕,或片状隆起的边缘有红晕,或隆起中有结节,或阳性反应区有皮肤增厚,边缘有红晕。

3.脾与胃(相表里)

生理功能: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脾与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

病理反应:脾虚则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而生痰饮、水肿。停于肠间则生泄泻。脾虚不能统摄,则血外溢见吐血、衄血、崩漏、便血。胃主降气,病则气上逆,可见呃逆、呕吐、反胃、腹胀、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细。

阳性反应区:脾、胃、内分泌、口、肾。

阳性反应性质及辨证:实证、热证,胃区阳性反应的颜色多以红色或红晕有光泽为主,亦可见胃区呈灰色、暗红色或充血,触诊时压痛明显,电测声音响亮。虚证、寒证,阳性反应多为白色片状或白色的片状增厚,或阳性反应区有脂溢渗出。

4.肺与大肠(相表里)

生理功能:肺主呼吸,主通调水道,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大肠主排泄糟粕。

病理反应:肺气不宣则鼻塞、流涕,甚则喘;肺气不降,不能通调水道,则生水肿;肺阴虚则盗汗、干咳、咯血、舌淡苔白,或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细数或虚细。大肠有病,或见便秘,或见泄泻。

阳性反应区:肺、大肠、便秘点、气管、内外鼻、肾。

阳性反应性质及辨证:肺脏病变在肺区的阳性反应多呈白色点状或片状的皮肤变色,仅在肺阴虚时可见阳性反应呈点状或丘疹样红色、暗红色,或边缘有红晕;火刑肺金时,可见点状丘疹充血,擦之易出血。大肠病变时,在肺区、大肠、小肠区呈糠皮样皮肤脱落及脂溢渗出。

5.肾与膀胱(相表里)

生理功能:肾藏精,腰为肾之腑,主水液,司开阖,主骨生髓,主纳气,开窍于二阴。膀胱为储尿与排尿之器官。

病理反应:肾虚则腰痛、遗精;开阖失司,或尿少浮肿,或为尿多如脂膏的下消症;肾虚不能纳气,则生虚喘;肾虚不固则生遗尿。膀胱有病,排尿困难则为癃闭,膀胱失约则小便失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阳性反应:肾、膀胱、肾炎点、尿道、外生殖器、内分泌、相应部位腰区。

阳性反应性质及辨证:以肾脏病变为主时,肾区阳性反应多呈点状白色丘疹,或呈混浊样白色凸出于皮肤的反应点。以膀胱病变为主,在膀胱区阳性反应呈片状红晕或为点状的白色阳性反应物而边缘有红晕。膀胱为腑为阳,病变则多见实热证的阳性反应。(二)经络辨证

耳廓与十二经脉有密切联系,十二经本经病症必然反应到耳廓相应部位。因此了解各经所主病症,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耳穴的辨证诊断。

1.手太阳肺经

经脉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胀满、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伤风、肩背部冷痛、锁骨上部及手臂内侧痛。压触、望诊时可见肺区有阳性反应及相应病变部位出现阳性反应。

2.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病变主要表现为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流鼻涕或出血、喉肿痛、齿痛、颈肩部及上肢外侧前缘疼痛。当发生上述病变时,可在耳大肠穴及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

3.足阳明胃经

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热病、发狂、腹胀、肠鸣、胃痛、水肿、口眼歪斜、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部位疼痛。邪气盛时则出现消谷善饥、尿黄等。在耳的胃穴及相应病变部位的耳穴发生阳性反应。

4.足太阴脾经

当脾经发生病变时,可产生胃痛、腹泻、呕吐、黄疸、舌体强痛、身体沉重、倦怠乏力、下肢浮肿、纳呆、便溏。当发生上述病变时,在耳的脾穴、三焦穴及相应病变部位的耳穴上可发生阳性反应。

5.手少阴心经

当心经发生病变时,可产生口渴欲饮、目黄、胁痛、心前区痛、咽喉痛、手掌心发热及上肢内侧痛。可在耳的心穴及相应病变部位的耳穴上产生阳性反应。

6.手太阳小肠经

当小肠产生病变时,可产生咽喉肿痛、耳聋、目黄、颊肿、少腹痛及上肢背侧后缘痛。当发生上述病变时,可在耳的小肠穴及相应病变部位的耳穴上产生阳性反应。

7.足太阳膀胱经

当足太阳膀胱经发生病变时,可产生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痢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流涕、鼻衄、头痛、项背腰部、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而在耳廓的相应穴位,如膀胱区、肾区、眼区、臀区等穴,可出现阳性反应。

8.足少阴肾经

当肾经发生病变时,可产生咽喉肿痛、口热舌干、逆气烦心、心痛、黄疸、胸痹、痿厥嗜卧、足心热痛、下肢后内侧及胸腹部肿痛、麻痹、厥冷等。当肾经发生病变时,可在耳的肾穴及相应病变部位的耳穴上产生阳性反应。

9.手厥阴心包经

当心包经发生病变时,可产生心中烦热、臂肘挛急、腋肿、烦躁、癫狂、胸闷、心悸、心前区疼、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掌心热、上肢内侧痛等症。当心包经发生病变时,可在耳的心穴产生阳性反应。

10.手少阳三焦经

当三焦经发生病变时,可产生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颊肿、汗出,外眼角及耳后、肩背、肘外侧部疼痛。可在耳的三焦穴及相应病变部位的耳穴产生阳性反应。

11.足少阳胆经

当胆经发生病变时,可产生往来寒热,头额、外眼角、缺盆和腋下肿痛,胸胁和股、膝外侧至足趾等胆经所过之处肿痛、麻痹。当胆囊炎或囊内有结石时,进一步会在肝、胆区或右肩背区有压痛感。可在耳的胆穴及相应病变部位的耳穴产生阳性反应。

12.足厥阴肝经

当肝经发生病变时,可产生胸满、呕逆、飧泄、疝气、遗尿、癃闭、腰部疼痛等症。而在耳部的相应穴位上,如肝区、胆区、胃区、肾区出现阳性反应。

总之,耳穴的诊断方法有很多种。它是在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前提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诊断方法。在临床运用时,必须紧密结合,才能免于偏见。第二章耳穴贴压诊治秘诀一、耳穴功能归类(见表1)表1 耳穴功能归类表续表续表二、耳穴分布与主治秘诀

耳穴是人体脏腑、器官、肢体患病时,在该所属耳穴上出现的反应点。贴压此点即可起到治疗患部病变的作用,当某一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在所属耳穴部位就可以出现阳性反应。一般表现为变色丘疹、变形、脱屑、压痛、电阻变低等。因此人们常把耳穴称为反应点、敏感点、压痛点、良导点等。

通过国内外医学工作者的反复实践,目前认定的耳穴约有200多个,为了帮助大家熟悉认识、运用准确、易于记忆、易于运用,我们结合实践编写成歌诀供大家对症选用。(一)耳轮部

1.胃穴位为耳轮尖,溃疡扩张与胃炎,

失眠腹胀与厌食,耳贴此穴效应显,

2.官能症点耳中前,心神恍惚与失眠,

眩晕呕吐偏头痛,贴取此点病转安。

3.耳穴膈点耳轮角,耳中、支点呈三角,

膈肌痉挛血液病,皮肤诸疾效不错。

4.支点耳轮下边平,膈点耳中三角形,

此穴主治生殖病,遗尿遗精显神通。

5.耳中穴治诸耳病,聋哑顽疾贴压行。

6.直肠下段何处存,耳轮角处仔细寻,

肠炎痢疾便秘症,腹痛肛裂痔疮稳。

7.直肠下段上五分,尿道穴在此处存,

尿道淋沥并阴痒,尿路感染遗精准。

8.直肠下段与尿道,连线中点肛门瞧,

肛门搔痒与肛裂,痔疮脱肛疾能消。

9.外生殖器窝外边,龟头发炎阴囊炎,

坐骨神经腰痛症,阳痿疾患宫颈炎。

10.痔核点对三角窝,痔核肛裂此穴妥。

11.感冒点在痔点前,再上顶端是耳尖,

感冒此点有反应,伤风感冒贴此安。

12.耳尖穴居耳顶端,消炎退热降血氨,

止痛镇静降血压,肝昏迷症诸眼患。

13.扁桃体穴耳尖前,尖前五分耳轮边。

扁桃腺炎咽喉炎,针挑出血贴此安。

14.肝炎1在轮结上,急慢肝炎此点选。

还能降低转氨酶,配肝阳2效更添。

15.肝阳2居轮结前,肝阳1、2同医肝。

16.肝2上从轮1起,绕轮弯行耳垂齐,

共分6点皆轮点,痄腮咽炎扁桃体。

17.扁桃体2内对肩,轮3上边轮2前。

扁桃咽喉感冒症,扁桃体4耳垂间,

感冒痄腮咽喉炎,刺贴此穴得安全。(二)耳舟部

1.阑尾上1趾指间,趾指连线正中选,

下腹疼痛辨虚实,此点主治阑尾炎。

2.指点外对轮结上,与肝阳1平相连,

指难伸屈指痛疼,取贴此穴便活转。

3.腕手耳轮结节止,结节突起是腕点,

手腕疼痛障碍症,此穴刺贴症得缓。

4.过敏腕点内上边,内对下腹外对腕,

多种因素过敏症,此点贴压可转安。

5.肩腕两穴连一线,肘点位居正中间,

肘麻酸痛肘无力,刺贴按压痛得宽。

6.肩穴内胸下腋点,上阑尾外扁桃腺。

漏肩风与肩周炎,肩臂软痹取此安。

7.阑尾2在肩肘间,善治急慢阑尾炎。

8.肩关节点对乳腺,下有锁骨对颈肩,

主治症同肩穴点,辨证施治病得宽。

9.锁骨颈穴水平线,锁部疾患取此安。

10.肩关节上有肩疼,此点亦能治肩病。

11.腋下点治腋下病,淋巴结核狐臭行。

12.胸外点治胸胁病,胆结石症亦可攻。

13.腹外腹泻与腹痛,也能治疗肾绞痛。

14.肾炎点居锁骨下,能医尿路肾炎病,

泌尿结石亦有效,生殖系统也有功。

15.甲状腺在颈外边,主治甲状腺发炎,

神经衰弱升血压,对症配穴病可安。

16.甲状腺下阑尾3,肚腹疼痛阑尾炎。(三)对耳轮上、下脚部

1.趾、踝、跟、膝

耳轮上外趾穴存,趾穴内上跟穴跟。

趾点内下是踝穴,三穴三角皆一分。

外下三分膝穴停,趾踝跟膝四穴定,

半身不遂周身痛,贴取此穴建奇功。

2.膝关节

踝膝两点连一线,一线分成三等看,

上一下二是此穴,关节强痛与萎软。

3.髋关节

膝下一分髋关节,坐骨神经是配穴。

4.交感

耳轮下脚缘上方,交感穴在此处藏。

脏腑疾病主要穴,胆结石症最理想,

血管痉挛身不遂,脉管炎及冠心当,

盗汗自汗诸眼病,解磷中毒免祸殃。

5.坐骨神经

耳轮下脚上缘中,中点稍偏内方停,

坐骨神经穴居此,专医坐骨神经病。

6.臀

臀穴耳轮下脚停,能医骶髋关节病,

臀部肌萎疾生成,髋部关节酸麻疼。

7.热点

耳轮下脚内侧缘,同一直线耳轮边,

此点能医无名热,功能低热即愈痊。

8.下腹

下腹穴位居何方?膝穴耳点多下当,

下腹疼痛多种因,除痛贴按效果强。(四)对耳轮部

1.腰痛

窝内盆腔外腰痛,腰肌扭伤腰酸痛,

慢性疼痛辨虚实,此穴针贴收奇功。

2.腰1

尾骶椎腹下腰椎,腰脊伤损炎症椎,

腰椎退化致腰患,久病长治病可摧。

3.腹1

耳轮下脚下缘处,下缘水平腹1住,

中下腹部疼痛症,此穴施治谙症除,

4.胸

屏上切迹对耳轮,胸穴医胸此处真,

诸疾引起胸闷痛,胁间神经疼难忍。

5.腹2

腰椎1与胸点间,腹2穴在正中担。

6.乳腺

胸点正下肝肿旁,乳腺两点此处藏,

乳房肿块乳腺炎,乳腺穴治效非常。

7.颈穴

颈穴位在对耳屏,甲状锁骨两点中,

活动障碍颈项痛,耳穴贴治效果灵。

8.甲状腺2

甲状腺2在何方?颈穴内侧缘边停,

甲状腺肿大脖子,甲状腺2同功能。

9.骶尾椎、腰椎2、胸椎、颈椎

尿道胃穴连一线,对面耳腔脊椎安,

脊椎分为四等分,自上而下四穴全。(五)耳屏与对耳屏部

1.外耳

屏上切迹外耳穴,切迹微前看真切,

耳鸣耳痒耳聋病,针贴此穴疾病灭。

2.心脏点

外耳穴下心脏点,心律不齐过速患,

辨别虚实配穴当,此穴能使心脏安。

3.屏尖

耳屏隆起取屏尖,消炎退热降血氨。

4.肾上腺

隆起下边肾上腺,此穴适应症广泛,

皮质激素全具备,抗炎又使过敏安,

休克垂危急救用,抗御风湿效亦沾,

解救中毒效力奇,毛细血管出血汗,

高低血压均可治,呼吸中枢医当先,

兴奋抑制能调节,胶原疾病亦堪赞,

慢病身虚补法用,急病泻法病可挽。

注:1.皮质激素即肾上腺皮质激素

2胶原疾病即胶原性疾病

5.外鼻

屏尖前边外鼻停,内与咽喉中间隔。

鼻塞鼻炎鼻衄血,酒糟鼻子亦可攻。

6.鼻眼净点

渴点内下鼻眼净,急慢鼻炎诸眼病,

一般慢性贴治好,急性暴发放血中。

7.饥点、渴点

饥点位在渴点下,解饥减肥甚得法,

消渴善饥糖尿病,此点贴治效可夸。

8.高血压

饥点内下高血压,防治冠心高血压。

9.咽喉

耳屏内上咽喉穴,急慢咽炎声音塞,

悬壅水肿扁桃炎,放血贴治症可全。

10.内鼻

耳屏内面下半边,内鼻能医鼻疾患。

11.甲状腺3

咽喉屏尖点上方,甲状3治甲状腺。

12.额

对耳屏之前下缘,耳穴额点居此间,

精神神经系疾病,此穴贴效不一般,

额痛鼻塞鼻炎病,额点放血奇效显。

13.枕

脑干外下是枕穴,角弓反张颈项强,

医治精神分裂症,晕车晕船预防彰,

荨麻疹并过敏症,周身皮肤多搔痒,

消炎镇静抗休克,辨证适用症渐康。

14.太阳

额枕两穴连一线,太阳兴奋是当间,

头昏头晕与嗜睡,太阳偏头痛当先。

15.顶

垂体下颌连一线,顶穴就居正中间,

头顶疼痛与头晕,又治昏花与目眩。

16.平喘

下太阳点上腮腺,左边额点在睾丸,

中间平喘主哮喘,镇咳止痒又平喘。

17.腮腺

对耳屏边是腮腺,此穴主治腮腺炎,

既治腮腺又止痒,皮肤痒症效亦沾。

18.脑点

腮腺右上有脑点,大脑皮层疾病患,

神经消化内分泌,泌尿生殖系统全,

脑点能治出血病,顽难之疾贴此安。

19.脑干

脑点晕点上脑干,中风抽搐并偏瘫,

口紧项强角反张,胸膜刺激血管炎,

发育不全脑震荡,贴取脑干功效全。

20.晕点

脑点脑干连一线,晕点居中治晕眩。

21.喉牙

枕穴右上喉牙穴,牙痛喉肿扁桃腺。

22.目1

屏下近垂目1选,眼底炎症青光眼。

23.目2

屏间切迹外后下,目2相对目1扎,

治诸眼病主散光,能治散光两目花。

24.内分泌

屏间切迹底上前,内分泌穴靠边缘,

善治分泌紊乱症,妇科乱经效可观,

吸收排泄代谢症,风湿过敏诸病变,

皮肤病与血液病,泌尿生殖有效验,

可治炎症疟疾病,顽难之疾功效显。

25.卵巢

分泌穴位右下方,卵巢穴居底中央,

发育不全不育症,月经不调痛经伤。

26.皮质下

皮质下对内分泌,大脑皮层病诸疾,

能疗失眠与嗜睡,消炎止痛止汗疾。

27.激素

分泌右上激素穴,它与三焦并同列,

风湿抗炎抗过敏,抢救垂危抗休克。

28.睾丸

腮腺兴奋中睾丸,上有脑点下平喘,

性功能衰阳痿症,阴囊湿疹睾丸炎。

29.兴奋点

睾丸右边兴奋居,精神萎靡它可医,

能治神经忧郁症,贴此可医心阳虚。

30.神经点

兴奋右下神经真,正下肺点右上枕,

颜面麻痹与痉挛,神经衰弱病缠身,

眼球呆滞肌无力,贴取此穴效果神。

31.牙痛点

牙痛点在枕穴上,脑干又居在上方,

牙齿疼痛因素多,此点贴治也无妨。

32.垂体点

垂体点在太阳下,耳垂平线正中央,

肢体肥大尿毒症,调节垂体机能强,

产后子宫缩不全,侏儒之症有效帮,

性能障碍内紊乱,贴补此穴效应彰。

注:①性能障碍即性功能障碍症。

②内紊乱即内分泌紊乱。(六)三角窝部

1.盆腔

三角窝底是盆腔,痛经经闭医盆腔。

2.神门

三角右上是神门,调节抑制与兴奋,

镇静镇痛抗过敏,头痛失眠癫痫神,

虚者补来实者泻,针贴手法要用心,

过敏哮喘与干咳,高血压能见功勋。

3.哮喘

神门上方是哮喘,止喘止咳它当先。

4.肝炎点

神门股关连一线,肝炎点偏近股关,

下边盆腔上哮喘,针灸耳贴治肝炎。

5.股关节

肝炎左下股关点,下肢关节股痛安。

6.附件

附件子宫左下边,痛经闭经附件炎。

7.便秘

直肠下段后下边,便秘穴位居此间,

大便秘结痔出血,数日不解排便难。

8.降压点

降压穴点何处坐,三角窝内外上角,

头晕目眩高血压,此穴贴治效不错。

9.尿道(新)

外生交感相对看,尿道在耳轮内边,

尿频尿淋急尿漓,尿潴留与尿道患。

10.外生(新)

子宫穴之正上方,外生1对痔点详,

痛经白带月经多,性衰障碍疾得康。

11.直肠上段

新外生殖正上方,直肠上段此处藏,

结肠功能紊乱症,耳贴此穴理正当。(七)耳腔部

1.口点

近下腹点右平行,食道左下口穴称,

颞颌关节僵硬症,口腔溃疡此穴中。

2.食道

耳轮脚之正下方,口点右上食道详,

噎膈喉梗吞咽难,癔病贴此宜宣扬。

3.贲门

十二指肠对贲门,胃在贲门右上存,

噎膈倒食暧气症,贲门痉挛贴加针。

4.下垂

下垂点在胃下方,内脏下垂取此当。

5.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胃左上,胃酸多少幽门当,

十二指肠胃溃疡,虚补实泻得安康。

6.小肠

小肠阑尾上大肠,主治胃炎化不良,

肠胀气与心脏病,阑尾腹胀得安康。

7.阑尾

阑尾点在小肠上,耳轮再上抵大肠,

痢疾肠炎阑尾炎,取治阑尾症无妨。

8.大肠

大肠外平对肛门,便秘腹泻此穴真,

痔疮肠神经麻痉,呼吸症状亦能寻。

注:肠麻痉指肠神经麻痹肠痉挛。

9.血基点、结肠1、结肠2

血基点上前列腺,结肠1在右上边,

结肠2在小肠前,此三穴治病近连,

腹痛腹泻过敏泻,肠息肉与溃疡患,

血吸腹泻亦可治,宜补少泻当详观。

注:血吸腹泻即血吸虫病引起的腹泻。

10.前列腺

膀胱左下前列腺,遗精早泄白浊炎,

尿路感染连尿血,前列腺炎功更先。

11.膀胱

膀胱右平输尿管,尿频尿急膀胱炎,

腰背酸痛尿淋症,膀胱结石亦可宽,

尿崩连同颈椎痛,贴治尿潴留外感。

12.输尿管

膀胱右连输尿管,肾结石症肾痛酸,

小便艰难如堵塞,宜泻勿补症得安。

13.肾

肾在输尿管右方,肾穴多医壮阳强,

肾病兼医大脑疾,神经衰弱此能当,

脱发斑秃并眼病,泌尿生殖功名扬,

性功障碍不育症,白血水肿此穴良,

骨折创伤难愈合,牙齿松动助坚强,

五更泻与咽喉炎,补泻得当症得康。

14.胰胆

左胰右胆肾右下,胆囊炎症胆石化,

胰腺炎与糖尿病,取贴此穴最得法。

15.胰腺

胰胆右下是胰腺,胰腺病变贴此安。

16.腹水

腹水点在肾下方,肝硬腹水兼医肠。

17.肝

胰胆右下便是肝,急慢肝炎取此安,

缺铁贫血血液病,胸胁疼痛贴此宽。

肝气犯胃胃气痛,抽筋痉挛腿痛酸,

中风后遗偏瘫症,癫痫吊眩皆取肝。

18.左肝肿大区

左肝肿大松肌上,肝炎肝肿取此当。

19.右肝肿大区

右肝肿大肝穴上,治症与左肝同样。

20.血吸虫点

左右肝肿连一线,血吸虫点居中间,

消化不良脾肿大,腹泻尿血肝硬变。

21.肝炎区

肝炎区在胃上边,主治急慢性肝炎。

22.脾

血液点与右肝间,就是脾穴在中间。

肌肉萎缩血液病,腹水泄泻崩漏兼。

肌无力症与病肝,休克下垂失眠安。

23.血液点

脾穴甲状正当间,血液点靠耳腔边,

血液病变辨证治,清补为主症可安。

24.心

耳腔正中凹陷心,升降血压强心神,

舌炎贫血心脏病,脉管闭塞此穴寻。

25.肺

心肺上下等距离,两肺就在上下居,

主治呼吸系疾病,虚痨结核病可医。

鼻炎盗汗气不接,声嘶麻醉有助力。

2G.肺外侧

肺外侧点肺右外,治症同肺述不再。

27.支气管

支气管点肺内边,此点主治气管炎,

体虚畏寒多哮喘,脾失运化主多痰。

28.新眼点

食道贲门连一线,肺穴上边心眼安,

屈光不正诸眼患,视物不清能治眼。

29.气管

上下支气点中间,又有气管居中间。

30.支气管扩张

气管点之正下方,2穴支气管扩张。

31.三焦

气管扩张下三焦,三焦肝炎肠系找。

32.肺气肿点

垂体穴之前下方,肺气肿穴坐中央。

33.肺点

肺点垂体右上方,治病同肺勿再详。(八)耳垂部

1.眼

眼点耳垂正中间,主治多种眼疾病。

2.拔牙麻醉点1、2

牙麻眼点左上下,拔牙麻醉效不差。

牙齿疼痛苦难言,取贴此点痛亦缓。

3.神经衰弱点

拔牙麻醉点外边,神经衰弱居中间,

神经衰弱此点治,失眠头晕疾渐安。

4.舌

舌点在眼稍右上,上升一格看端详,

神经失常并舌炎,刺贴此点疾无殃。

5.上下颌

上下颌在上中间,舌点间隔左右担。

下颌紧贴目1点,上颌面颊角左边,

面颞僵硬牙龈肿,颌下淋巴结肿痛。

6.上下颚

上下颚点右上边,面颊右上斜对看,

下颚点在一线内,上颚右下两线边,

适应症同腭医用,针贴皆能祛病安。

7.内耳

内耳点在二线区,左与面颊中部依,

耳鸣耳聋内耳痛,耳源眩晕内耳医,

注:耳源眩晕即耳源性眩晕。

8.扁桃体4

扁桃体4眼下方,下有轮与居中央,

1至4偏治同症,四点兼使功效强。

9.面颊区

眼与内耳穴之间,稍斜窄长面颊安,

面肌痉挛口眼歪,三叉神经腮腺炎。

10.肿瘤特异区

轮4轮5点之间,窄长弧线两点连,

弧线区是肿瘤区,针贴肿瘤有效验。(九)耳壳背面部

1.降压沟上中下

降压沟有上中下,循背沟窝向下爬,

刺血贴治防中风,三点能医高血压。

2.上中下背点

耳壳背面隆起尖,下背点在尖上安,

由此向下循软骨,中背上背三点连。

三点各距两公分,急性扭伤腰痛酸,

腰背酸痛周身痒,三点刺血贴压安。

3.迷根

中背相对耳迷根,镇静止痛能安神,

五脏六腑染疾病,辨证施治此穴真。

4.上耳根、下耳根

耳壳上下接面部;上下耳根治偏瘫。

5.脊髓1、脊髓2

上下耳根上下方,脊髓1、2此处当,

肌萎侧索硬化症,瘫痪取此效更强。

6.阳维

下耳根上是阳维,上有迷根外上背,

心阳虚证耳鸣病,贴补莫忘取阳维。

7.百灵(新增)

百灵1在耳根下,百灵2点近脊髓,

两穴主治多痰嗽,取贴两点效如吹。

8.肺平

肺平内侧对中背,咳嗽哮喘能医肺。

9.阑尾

百灵2上有阑尾,肺肠表里治阑尾,

10.胆肾

迷根下近是胆肾,主治胆炎与肾炎。三、对症施治取穴秘诀(一)急症

1.休克

心肝顶枕皮质下,肾上腺穴脑点佳,

晕点脑干神经点,耳贴重按效堪夸。

2.中暑

心肝脾肾与脑干,兴奋神经肾上腺,

皮质下与枕穴点,重按强泻人可安。

3.酒精中毒

枕小神经肝脾枕,皮质下点与额心,

过敏点与神门点,解毒清醒记在心。

4.晕车、晕船

心脾胃枕与额肝,外耳内耳神门选,

垂体神门皮质下,行前耳贴防晕船。(二)传染病

1.感冒

内鼻外鼻咽喉穴,肾上腺与心肺接。

2.百日咳

平喘肺穴与百灵,上下肺穴交感行。

3.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下颌面颊区,内分泌与神门居,

皮质下并肾上腺,泻法耳贴可去疾。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点晕点颈脑干,肝肾神门枕顶观,

激素垂体心肝肾,灵活选配效果见。

5.细菌性痢疾

大肠小肠腹交感,结肠与脾神门安,

肺穴三焦亦当取,对症补泻病可宽。

6.疟疾

三焦颈椎心脾肝,皮质下并肾上腺。

7.急慢性肝炎

肝脾肝炎肝阳点,肝炎区穴并交感,

左右肝肿大区穴,交感腹泻胃失安。

8.血吸虫病

血吸虫线腹三焦,肝肾脾胃交感高,

大肠小肠内分泌,随症选配疾渐好。

9.肺结核

肺外侧与上下肺,心肾大肠神门随,

激素平喘胸外穴,宜补勿泻疾可退。

10.肠结核

肠结核是慢性患,肺肾神门与交感,

大肠小肠枕结肠,稳补忌泻体渐安。

11.水痘

心肺枕颈交感穴,肾上腺与激素接,

内分泌与皮质下,神门耳贴可奏捷,(三)内科

1.急慢性单纯性胃炎

胃腹神门两肠点,交感脾肺是配穴。

2.胃下垂

食道贲门并下垂,胃脾膈肝三焦随,

交感连同皮质下,补法助胃能升回。

3.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胃溃疡,十二指肠与脾胃,

肝腹神门并交感,食道贲门亦可配。

4.肠胃神经官能症

肠胃神经官能症,枕小神经交感从,

神经神门肝脾胃,对症耳贴病可轻。

5.胃扩张

胃扩张病耳贴医,脾胃肝膈交感理,

十二指肠神门穴,兴奋神经亦可取。

6.神经性呕吐(美尼尔氏症)

脑干神门并交感,肝胃脾隔三焦全,

食道枕穴皮质下,晕点适用疾可安。

7.胃酸过多症

脾胃肝胆内分泌,十二指肠功可取,

食道贲门口穴点,耳贴重按能去疾。

8.胃酸过少症

胃酸过少同多取,去掉肝胆补力宜。

9.肠痉挛、神经绞痛

神经点与大小肠,肝脾胃膈均相帮,

三焦神门结肠点,泻法勿补美名扬。

10.习惯性便秘

直肠下段大肠穴,结肠12小肠接,

便秘区与皮质下,耳贴三穴症可灭。

11.急慢性腹泻

胃肠神门与交感,大小二肠腹点全。

12.腹水

大肠小肠与腹水,脾肠肝肾三焦随,

内分泌与皮质下,辨证施治腹水退。

13.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胃肠患,脾胃肝胆并交感,

心肺三焦亦配取,随症施治体见宽。

14.肠胀气

腹内胀气心不宁,大肠小肠排气灵,

脾胃三焦与腹点,随症耳贴疾可平。

15.膈肌痉挛(呃逆)

膈胃神门并交感,皮质下穴神经传,

胸脾耳中三焦点,对症施治疾可安。

16.胃痉挛

交感耳中胃小肠,胸膈神门上腹当,

17.支气管炎、哮喘

支气管肺与交感,枕与神门肾上腺,

哮喘再加平喘穴,脾肾百灵两症痊。

18.支气管扩张

上肺下肺与三焦,支气管胸激素找,

气管扩张交感点,平喘加枕疗效高。

19.胸膜炎

上肺下肺与胸肺,肺外侧枕心肾配,

腋下膈点内分泌,热点神门安康回。

20.冠心病

心肾小肠交感胸,内分泌并神门攻。

肾上腺与皮质下,膈血液点症可轻。

21.心绞痛

心肝膈肾皮质下,三焦神门交感佳,

血液症加内分泌,对症耳贴效堪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