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20:07:37

点击下载

作者:陈淑祥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贸易经济学

贸易经济学试读:

前言

本书是重庆市精品课程——贸易经济学课程的配套教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贸易环境和贸易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贸易主体结构、客体结构、贸易渠道、贸易形式、贸易体制等内容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贸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外商巨头的竞争压力,贸易业该如何发展,这是理论和实践都值得关注的课题。为了适应社会对贸易人才的需求,满足贸易人才对基本贸易理论和实务知识的需要,也为了介绍和传播贸易经济理论知识,作者认真总结了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吸收了同类教材的优点和近年来我国贸易经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在教学内容和体系安排上有所创新。本书以现代经济学为基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尽量体现贸易经济学内容的时代性,以适应培养学生的贸易经济理论素养的需要。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经济学导论、贸易产生与发展、贸易主体与运行机制、贸易客体与贸易行业、贸易与市场、贸易运行、空间贸易、批发贸易、零售贸易、网络贸易、贸易效益等。同时,本教材多数章后附有案例和相应的讨论题,引导读者利用所学理论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以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本书在文字表达上尽量做到简练和准确。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贸易实践环节的实务工作者参考,同时还可作为理论研究者的参考书。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借鉴了大量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冯梅编辑为了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向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直接或间接作出贡献的朋友们表示感谢。贸易经济学研究范围广,内容更新快,尚有许多有待进一步探索的新问题、新情况。同时,编写人员水平有限,本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敬请来自读者和其他来自理论界、教育界和实业界的专家学者们的不吝赐教。陈淑祥2012年10月6日于山城

第一章 贸易经济学导论

[学习目的]了解贸易经济学发展沿革、贸易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关系,明确贸易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相关贸易理论。

第一节 贸易经济学发展概述

一、我国贸易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贸易经济学西方国家一般称为商学或商业学。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建立了苏维埃贸易经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引进过这种经济学;到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致力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贸易经济学体系;到60年代初中期,不少高等院校都编写了自己的贸易经济学教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经济学科得到了很大发展,许多高等院校纷纷编写贸易经济学或商业经济学教材并公开出版,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学教研室集体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经济讲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主编写的第一本贸易经济学书籍。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教研室主编《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学》。1994年,谷克鉴教授、张建民教授主编《贸易经济学》。1995年,林文益教授主编《贸易经济学》。1998年,湖南商学院贸易经济教研室编写《贸易经济学》。1999年,周肇先教授主编《贸易经济学》。2007年柳思维教授,2010年柳思维、高觉民教授以及2012年钱方明教授等主编《贸易经济学》。

二、贸易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其他应用经济学不能取代贸易经济学。贸易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有联系也有区别。与贸易经济学有紧密联系的课程有商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零售学、国际贸易、物流学等。“贸易”有广义与狭义的不同释义。广义的“贸易”是“商品交换、商品流通”的同义语,或者是商品交换、商品流通的总和,故业界一般认为,贸易经济学就是流通经济学、交换经济学。狭义的“贸易”又是“商业”的同义语,即认为贸易经济学就是商业经济学。本教材主要指广义贸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主要是从商业部门角度出发研究问题,研究范围比较窄。市场营销学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即企业角度来认识市场、研究营销活动的,而且着重研究交换的一个方面。而贸易经济学以贸易活动的运行为基点,它不仅涉及企业的商品交换活动,而且要从更宏观的角度研究商品交换的运行及其规律性,如贸易渠道、贸易空间、贸易要素、贸易发展等。至于零售学、国际贸易、物流学等是在贸易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各个侧面和分支上发展起来的实务性较强的课程。

第二,贸易经济学是整个贸易领域各门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贸易经济学作为研究贸易领域经济运行的各种形态变化、各种经济关系和运行规律的学科,有其相对完整而独立的内容和体系。它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深的专业性,因而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许多专业课程,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等课程,都是在深刻掌握贸易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得到深化、丰富和发展,或者以贸易经济学为逻辑起点,顺理成章地向新的领域开拓。贸易经济学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贸易经济领域各种复杂经济关系、形态变化、运行规律等内容,是其他专业课所不能承担的。掌握贸易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贸易经济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以及经济学类其他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

三、贸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贸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如“领域论”、“商品交换论”、“市场资源优化配置论”、“贸易与经济活动互动论”等。

贸易经济学是一门分支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贸易经济领域中的贸易活动过程、贸易活动中的经济关系以及贸易活动中的客观规律。

首先,贸易经济学要研究贸易活动过程。一切商品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都要经过交换环节,都要经历贸易活动过程,要受过程中活动主体、客体、渠道、市场、政策等要素构成及运行情况影响。[1]现代贸易活动过程由六大纵向流通体系和七大横向流通体系构成。六大纵向流通体系是指商品流通组织体系——商品流通渠道体系——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商品流通管理体系——商品流通法律体系——商品流通宏观调控体系。七大横向流通体系是指农产品流通体系——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生产资料流通体系——流通业商业服务业体系——流通业商业生活服务业体系——再生资源流通体系——商业信息服务业体系。

其次,贸易经济学要研究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交易过程要实现,离不开各种关系,要受各种关系的影响。这些关系包括:①商品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商品生产者同时又是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费者,不同产业间、不同产品生产者间存在复杂的交换关系。②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关系。这里讲的消费者既包括居民,也包括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事业单位等社会集团。③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中,作为流通渠道成员的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之间既存在相互合作关系,又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研究这种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的工商关系具有重要意义。④商品经营者与商品经营者的关系。商品流通过程中涉及不同的商品经营者,如批发商、零售商等。研究这种关系对于优化贸易渠道、合理配置贸易要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⑤商品经营者与商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⑥政府与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它体现贸易管理部门与贸易主体间的关系。

最后,贸易经济学要研究贸易活动中商品交换的运行规律。既要研究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如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也要研究贸易活动中特有的规律,如自愿让渡规律、自然流向规律、勤进快销规律等。

四、贸易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贸易经济学的范畴很多,而且随着贸易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还会产生一些新的范畴。所谓基本范畴,就是范畴体系中的主要范畴,根本性的范畴。

1. 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是贸易经济学范畴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范畴,是研究贸易经济学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出发点,并贯穿于贸易经济学研究的全过程。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和转手,它是建立在自愿让渡和等价原则基础上的交换。商品交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商品交换向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延伸,商品交换的开放度就日益提高,从而商品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就愈来愈复杂,商品交换过程的运行机制也愈来愈变化多端,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形式也愈来愈丰富和多样化。

2. 市场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或商品交换的空间存在形式,是商品交换领域经济关系的总和。市场是贸易活动的舞台和载体,是其他运行机制赖以运转的基础。与市场紧密联系的范畴还有市场体系。广义的市场体系包括市场主体运行系统、市场客体运行系统、市场时空运行系统、市场运行调节系统和市场运行控制系统。狭义的市场体系,仅指市场客体运行系统,即通常所说的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有机组成的市场体系。

3. 商品供求

商品供求即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商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或通过经营者)提供给市场进行交换的商品,包括商品供给总量和商品供给结构。商品需求是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包括生活消费者和生产消费者)通过市场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亦称商品购买力。它包括商品购买力总量和商品购买力结构。商品供求矛盾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基本矛盾。研究商品供求关系、供求矛盾和供求规律,成为贸易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4. 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与货币交换比率或比例指数。价格本身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与商品交换紧密相关的范畴,也是商品交换的内在要素。在价格这个总范畴下,又派生出工业品价格、农产品价格、商品比价、商品差价等范畴。商品交换中的价格与价格体系,集中地反映了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

5. 货币

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贸易活动中,货币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且是专业化、组织化贸易追求价值增值的重要手段。贸易资金来源及经营,是贸易经济理论与实践重要课题。

6. 流通规律

贸易要受到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自愿让渡规律、自然流向规律等规律制约,要充分认识、利用这些规律。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

7. 再生产

再生产或称社会再生产,是指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不断重复。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贸易经济学主要是从交换角度研究问题,研究交换与生产、交换与消费、交换与分配的关系。

8. 所有制

所有制亦称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是指生产资料归谁(个人、阶级、集团)所有的一种经济制度,是人与人之间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贸易活动主体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不同所有制主体,其经营状况、方式、结果有别。

贸易经济学的范畴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与之相联系的一些范畴,例如贸易劳动、贸易信息、贸易效益、贸易竞争、贸易组织、贸易管理等,这将在后面的有关章节中作必要的分析。

五、贸易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一,系统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些事物相互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些事物则有着外在的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一个系统。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系统论的观点去观察问题,对贸易经济领域的一切现象,要看到它们内部之间以及它们与外在事物的各种联系和关系。例如作为贸易之源的交换,是再生产四要素之一,交换与生产、分配、消费相互之间有着多种多样、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联系。因此不仅要研究交换本身,面且还要研究交换与生产、交换与消费、交换与分配的相互关系。

第二,动态研究方法。贸易经济活动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对贸易经济现象进行一定的静态研究,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发展变化是贸易经济活动的主要运行形态,所以,必须进行动态研究,并且把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而重点则是进行动态研究。例如,研究贸易经济活动的各种要素,不仅要静态研究诸如贸易人员劳动、贸易资本、贸易信息、贸易技术、贸易管理等各种要素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这些要素如何进行有效组合,形成整体合力,在运行中发挥活力,提高运行效率。

第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规律性的认识,它把握事物的客观必然性;实际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的现象。理论从实践中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要依靠理论的指导又远比理论丰富生动具体。

此外,在贸易经济学研究中,也应借鉴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还应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重点突出与全面系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等,着力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释[1]荆林波,等.中国商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第二节 贸易理论的演进

一、马克思的交换与贸易理论

马克思关于交换、流通与贸易发展的理论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涉及交换的产生、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商品流通形式、流通费用等。(1)交换、贸易起源与产生。起源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2)交换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决定交换,交换也反作用于生产、分配、消费,并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生产。交换与生产是经济曲线的横坐标与纵坐标。(3)贸易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马克思强调“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即贸易”。(4)商品流通及其两种形式。马克思认为:①商品流通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是交换行为体系;②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商品流通又以货币流通为前提;③商品流通的两种形式,即简单商品流通与发达商品流通;④发达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5)流通费用理论。马克思系统论述了流通费用,并把流通费用区分为追加费用与纯粹流通费用两个部分。追加费用是指与商品使用价值有关的费用,包括再加工费用、保管费用、运输费用、包装费用等。纯粹流通费用是指用于直接买卖过程的费用,包括计算、簿记、通信等。(6)国际贸易与国际价值。马克思认为同一种商品具有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由于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空间范围不同,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存在差异,这也是价值规律的作用结果。

二、西方传统的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

15—18世纪,是西欧重商主义思潮产生、盛行和衰退的时期。重商主义重视对外贸易,认为货币是唯一财富形态,对外贸易能增加国家财富。

早期重商主义又称货币主义,主张对外贸易少买多卖或不买原则。

晚期重商主义又称重工主义,主张准许少量货币输出,但须保持贸易顺差。(二)斯密的分工与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斯密认为:(1)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财富增加。(2)互通有无、互相交换是人类特有的倾向。(3)一切财富是生产领域创造,增加财富的最好办法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来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向与配置,主张自由贸易。(4)一国与别国进行贸易与交换是因为本国产品具有生产绝对成本低的优势。(三)李嘉图的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19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学说,并在自己的价值和货币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系统和完善的比较成本说。该学说认为:(1)一国只要有比较生产成本低的产品就可与别国交换。(2)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不必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而只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采用“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与交换,双方都能获利。(四)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

弗里得里希·李斯特是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是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李斯特反对亚当·斯密等人的自由贸易理论,提倡以保护关税为核心的保护贸易理论。李斯特认为:(1)自由贸易分为国内与国际自由贸易两类,国内自由贸易有益,国际自由贸易不能贸然实施,工商业落后的国家更不能实行自由贸易。(2)任何国家都必须致力于生产力发展,否则就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奴役地位。(3)实行以关税保护制度为核心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保护一国的幼稚产业。(4)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实施是有条件的,并非适用一切国家的一切产品。一国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业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当一国处于农业时期才有理由实行关税保护制度,19世纪只有德国与美国适用这一政策。

三、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一)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俄林是当代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其代表作是《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俄林师承导师赫克歇尔的资源差异观,系统论述了资源禀赋理论(又称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简称“赫俄定理”,基本内容是:(1)区域划分。世界可划分若干大区域,大区域不又可分为次区域、小区域。(2)区域是基本贸易单位。国际贸易是区间贸易一种,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无本质区别。(3)各区域应主要生产其要素丰富的产品。(4)各区域要素价格差异是发生贸易的必要条件。一区域应输出生产要素丰富价格低的产品,输入本区域生产要素较少的产品。(二)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又称部门内贸易与双向贸易,指同一类型制成品在国与国之间贸易。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产业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的《工业国家间贸易的新理论》系统地论述了产业贸易理论。(1)克鲁格曼把贸易分为两类,即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同一产业内部存在广泛系列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都要追求规模经济的效益。(2)规模经济是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而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规模扩大有赖于市场需求量扩大,而市场规模扩大又取决于商品价格下降,基础是单位平均成本下降。(3)要扩大产业内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必须发展产业内的专业化;因此一国在同种产品中不宜生产全部产品系列,而只宜生产某一种或某几种差异性产品。(4)产业内贸易实质是指国与国之间基于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同类而相异的产品的贸易。同类是指可以互相替代与互相竞争,相异是指在系列产品中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具有垄断优势。(三)交易费用理论(1)科斯的交易费用说。交易费用理论是由科斯首先提出。科斯在1937年撰写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在科斯看来,之所以存在交易费用,是因为市场交易是有代价的。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肯佩斯·阿罗、张五常等人则进一步把交易费用定义为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2)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说。威廉姆森把交易费用喻为经济世界中的摩擦力,其主要观点是:①交易费用具有普遍性、经常性。②决定交易特性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资产的专用性,二是交易的不确定性,三是交易与组织管理机构的匹配关系,四是两种组织体制的交易费用,即市场体制和企业体制。(四)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70年代的新贸易理论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他相继出版了《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的竞争优势》(1990)。其主要观点有:(1)一国兴衰根本在于该国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具有优势,取得优势的关键是在于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与创新能力。(2)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创新机制中,宏观竞争机制是国家整体协调运转的竞争优势,微观竞争机制是指企业内部活力,企业应重视整个价值链的创新,包括研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各个环节创新。中观竞争机制是指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3)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获得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即:①生产要素因素;②相关与支撑产业;③需求因素;④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还有两个辅助因素,即一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政府所起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1. 怎样理解贸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 贸易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有哪些?怎样理解?3. 马克思的贸易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4. 斯密与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有什么不同?5. 怎样理解要素禀赋论与产业内贸易理论?6. 如何学习好贸易经济学?

第二章 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的]了解贸易活动产生的条件、贸易发展历程中各阶段特征,明确贸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一节 贸易活动的产生及条件

一、贸易活动的产生过程

贸易是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贸易的产生与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紧紧相连。

1. 偶然的物物交换产生

人类社会在一开始并未出现商品交换。最初的产品交换发生在原始氏族部落之间,因自然区域差异而引起产品自然差异,为互相交换产品提供了可能。在母系氏族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人口的繁衍,形成了有特定布局的氏族聚居区域,不同的区域因自然环境差异,出现了产品的差异和多样化。近山者狩猎,近水者捕鱼,不同地域的氏族部落之间客观上出现了相互交换其产品的可能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这种最早出现的产品交换是偶然的,只有当生产物超出自身消费形成了若干剩余时,偶然交换的可能才变为现实。

2. 物物交换经常化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进步,原始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发明弓箭以后,狩猎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原始人逐渐学会了驯养、饲养动物,于是就出现了以逐水草而居、主要从事饲养动物的畜牧部落。与此同时,随着农业工具的改进,一部分原始人逐渐学会了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出现了原始种植农业部落。畜牧部落与农业部分离,即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便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此,在农业部落与畜牧部落之间出现了经常的产品交换活动。这种部落之间的最初贸易活动是一种物物交换的直接贸易。

3. 以货币为媒介的贸易活动出现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商品贸易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从生产方式的变化来看,由于商品贸易的发展,氏族首领便利用自己的权力,逐步把交换的财产据为己有,这样私有制开始在原始公有制内部产生,出现了氏族成员之间的私人交换。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铁器及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使原来依附于农业的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也逐渐多样化,生产技术逐步改进,产品有了更多剩余。于是手工业便从农业中单独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带来了贸易形式和生产形式的新变化。一方面,“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两大主要部门,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另一方面,由于私有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进化,出现了金属货币,进而在分工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的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此时生产者之间的贸易活动是简单商品流通,即以“W—G—W”形式为基础。

4. 专业贸易活动(商业)产生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生产者之间的直接贸易活动出现,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生产者同时行使生产与贸易两种经济职能的社会安排越来越成为生产交换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一方面,随着商品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商品运销距离越来越远,生产者耗费在贸易活动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贸易内容的增加,贸易关系复杂程度提高;并且,商品产销矛盾日益突出,生产者客观上难以应付和处理各种经济关系。于是生产者便把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购买及产品的出售委托他人代买代卖,这样在生产者兼营贸易的基础上,出现了代理贸易活动。代理贸易的出现解决了生产者同时兼顾生产和贸易两种职能的困难,并为生产者提供了种种方便。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私有制的初步确立,社会上便出现了一种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业行业,一批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阶层脱离生产而独立起来,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不是生产部门内部的分工,而是贸易活动与生产部门的分离,形成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与特殊的商人阶层。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随着专业贸易活动的产生,人类就由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了”。

二、W—G—W和G—W—G'的异同点

从历史的发展顺序来看,贸易相继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流通形式:以W—W为特征的以物易物流通、以W—G—W为特征的简单商品流通、以G—W—G'为特征的发达商品流通。在W—W这种生产者之间不以货币为媒介的原始贸易活动中,交换当事人只有买卖二者,而且买与卖是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同地完成交易过程,属于一次性交易。交易的目的是双方取得不同的使用价值。至于W—G—W与G—W—G'这两种不同贸易形式,即简单商品流通与发达商品流通,它们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一定区别。

W—G—W与G—W—G'的共同点:

①两者都有买和卖两个对立的阶段,并且由两个不同的买卖阶段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循环运动过程;②在流通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两个相同的物质要素,即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也都存在商品所有者与货币所有者的对立;③在流通的全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参加,即又卖又买者、买者、卖者。

W—G—W与G—W—G'的区别如表2-1所示:表2-1 W—G—W与G—W—G'的区别

三、贸易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社会分工

生产的社会分工是贸易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如果没有社会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成果,也就没有交换。由于生产的社会分工,便产生了生产者生产单一性与消费者需求多样性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通过交换使分工不同的生产者彼此发生联系,并得到各自需要的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分工的细化使独立的产业部门越来越多,也使得贸易的范围越来越广。(二)所有权归属差异

社会分工的存在与发展使不同的劳动者之间产生了相互交换劳动及劳动成果的需要,但如果这些产品为同一个所有者占有,那么交换的只是产品,而不是商品。只有在劳动产品归属不同所有者直接占有的条件下,劳动产品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转移和让渡才发生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劳动产品才能转化为商品。所有权是财产权利的核心问题,也是贸易运行、商品交换运行的制度基础。所有权的特点之一是排他性,即属一个所有者拥有的财产,决不能为其他人所有。所有权的明确界定是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分工不同的经济主体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转让自己产品的所有权来进行交换,以取得另一种产品的所有权。

第二节 贸易活动的发展

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贸易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按历史发展阶段划分,贸易的演进可以分为古代贸易、近代贸易和当代贸易三个阶段。

一、古代贸易特征(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古代贸易指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贸易。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较早开始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其贸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 000至7 000年以前。中国5 000年前就有原始的集市和经常性的商品交换。古代贸易具有如下特点:

1. 贸易的商品品种十分有限

市场交换的商品为一般的生活用品,但主要是供奴隶主和封建主享用的奢侈品。奴隶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奴隶主之间进行买卖。

2. 贸易活动主要由奴隶主贵族和封建统治者掌握

尽管也有少量自由民从事贸易活动,但主要是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官府和贵族垄断贸易活动。他们互相勾结,盘剥劳动人民。贸易活动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掠夺劳动人民的工具。

3. 贸易活动的空间范围有限

贸易活动主要局限在城市市场进行,农村市场大多处于原始小市场状态,贸易活动的空间十分狭窄。

4. 贸易活动地位作用相对较小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贸易活动尚未成为生产的前提和依托,还处于自然经济的附属地位。因为作为贸易活动基础的商品经济处于落后的、分散的、孤立的、小规模的状态,小生产者之间交换的产品主要是消费剩余后的产品。这样,农民对市场和贸易的依赖性小,贸易活动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较小。

5. 贸易活动充满不平等竞争

由于贸易活动主要掌握在奴隶主及封建主手中,统治者通过贸易活动大量掠夺财富,商品贸易充满欺诈、暴力、不等价交换。占主要地位的商业资本,到处都代表着一种掠夺制度,它在古代和中世纪的商业民族中发展,是和暴力掠夺、海盗行径、绑架奴隶、征服殖民地直接结合在一起的。

二、近代贸易特征(16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 贸易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

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商业资本的独立性下降,其越来越成为产业资本的一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阶段中,商业支配着产业;在现代社会里情况恰好相反。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贸易活动的协调。

2. 贸易活动规模迅速扩大,范围不断延伸

一方面,进入贸易领域的商品品种数量空前增多。所有产品都作为商品投入市场,而且,所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有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的要素,都必须作为商品从市场购买获取。另一方面,贸易的空间范围不断拓展。资本主义时期的贸易不断冲破近地贸易的限制,使国内各地的贸易活动融为一体,同时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也相互接轨和融通。资本贸易的范围已拓展到整个世界。

3. 贸易利润受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规律制约

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尽管商品资本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但其功能仍然是为产业资本循环服务,推销商品,充当产业资本的代理人,实现商品价值,实现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因而,贸易利润只能是部分让渡的产业资本利润。资本主义贸易活动仍不可避免地存在欺诈、掠夺和不等价交换,但从总体上看贸易利润仍受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规律制约。

4. 贸易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

资本主义社会的贸易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期贸易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商贸流通领域。在发达国家,商贸流通领域是计算机使用最早、拥有量最多的领域,计算机在商品销售、收货、仓储、配送、核算、信息、管理等环节得到广泛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覆盖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电子商务普遍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贸易活动。

5. 贸易竞争日益激烈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消费者主权活动的兴起,买方市场的形成,商家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方式已从价格竞争为主,转变为非价格竞争为主,新的竞争方式和竞争手段不断涌现,“贸易战”、“贸易摩擦”此起彼伏。无论是商品贸易、技术贸易,还是服务贸易,竞争内容越来越丰富,竞争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

三、当代贸易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活动呈现出以下特征:

1. 新的科技革命推进了贸易内容和贸易形式的巨大变革、贸易领域的革命不断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产品创新和更新,新产品层出不穷,老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使商品贸易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新的技术革命,特别是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进步,对贸易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和手段,使国际贸易智能化、无纸化和简单化。

2. 国际贸易迅猛发展,贸易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各国对外贸易开放度提高,国际分工深入到行业内部不同产品之间,甚至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过程,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各国间的生产和消费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联系。

3. 贸易、投资、金融联系日益紧密,同时贸易与生产、消费的相互联系也在不断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贸易与投资、金融的关系更加密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把产品的生产与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推进了贸易与金融的结合。贸易向生产、消费等相关领域渗透范围的扩大极大地拓展了贸易在社会再生产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4. 在商品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比商品贸易更快地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金融、咨询等新兴服务贸易年均增长22.8%,竞争优势不断提升。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规模优势继续巩固。全球服务贸易增长快速。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额突破4 000亿美元,当然也只为美国的一半。

第三节 贸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贸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

贸易活动本质上仍是交换活动,贸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是由交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的,因而正确认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交换与生产、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辩证关系,是理解贸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再生产过程都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职能不同,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生产是人们创造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等物质财富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环节。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使用和消耗社会产品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环节。分配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把创造的产品或价值分给社会上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交换是人们通过互换劳动或产品,获得自己生活或生产所需的产品。分配和交换都属于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一)交换与生产

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对生产具有促进和引导作用。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生产的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生产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分工越细,交换越发达。②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交换的所有制性质,生产所有制的多样性决定了交换所有制性质的多样性。③生产发展的速度、规模和结构决定交换的深度和广度。交换深度是指交换深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程度,即社会经济生产对交换的依赖程度。交换广度,即参与交换的商品、人员数量及市场空间范围,这都是由生产决定的。

交换对生产的促进和引导作用表现在:①交换对生产既可起促进作用,也可起阻碍作用。②交换影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③交换对一定生产关系的形成或瓦解有促进作用。如封建社会末期商品交换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④在特定条件下,交换也对生产起决定作用。例如当生产的产品卖不出或生产所需原材料买不来时,交换就决定生产。(二)交换与分配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分配制约交换表现在:①分配方式制约着交换方式的发展。②社会产品的分配数量、结构制约交换供给的数量、结构。③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制约着市场商品需求量及其结构,制约商品交换的比例和份额。

交换也制约着分配。①交换是实现分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分配最终必须通过货币与商品交换。②交换方式变化影响分配方式的变化。③交换的数量与结构制约着分配的数量与结构。(三)交换与消费

消费决定交换。①消费需求的存在是交换得以进行的基础,消费是交换的最终目的。②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交换发展的重要条件。③消费方式的改变是交换方式改变的客观依据,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交换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交换也反作用于消费。①交换对消费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直接影响消费需求实现的程度及质量。②交换影响消费结构的形成和变化。③交换能引导和创造消费。④交换在一定条件下决定消费。

二、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基本作用

1. 调节产销的时空矛盾

贸易通过储存和运输环节可以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空矛盾,打破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和集散方面的限制,在更长的时间、更远的地区或更分散的条件下进行商品交换。流通效能的本质从时间上看是“减少耽搁和停顿”,从空间上看则是“优化资源配置”。

2. 减少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

在贸易过程中,会发生一定费用,包括产品搜寻成本、讨价还价成本、签订合同成本、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产品运输成本等。如果没有专门的商人从事贸易活动,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交易费用将会很高,并且交易不成功的概率也很大。专门商人出现后,其充当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易中介,生产者和消费者只与中间商接触即可,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交易费用。

3. 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消费是生产的唯一归宿。生产者只有根据消费者的意愿生产产品,才能将产品销售出去,实现产品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消费决定生产。因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需要信息对称,才能解决产销矛盾。贸易活动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介,在两者之间起着信息沟通的作用。一方面,反馈商品信息,研究市场变化趋势,引导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反馈生产变化,传递商品信息,引导消费,促进消费水平和消费效用的提高。

4. 分担风险

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中,要经历多次易手,由于客观条件变化,可能丧失预期收益,也就是可能存在贸易风险。当专门商人进入贸易活动以后,这种状况可以得到显著改善。因为商人承担了商品在运输、保管和销售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原来的贸易风险承担者主要是生产者,现在增加了专门商人,并且商人是主要的风险承担者,极大减少了贸易风险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负面影响。

复习思考题

1. 贸易活动产生过程及条件?2. 贸易发展历程中各阶段的特点?3. 贸易活动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地位的理解?4. 贸易活动在经济发展中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本章案例] 荷兰的崛起

荷兰的崛起是从银白色的鲱鱼开始的。每年夏天就有大批的鲱鱼洄游到荷兰北部的沿海中。荷兰人每年可以从北海中捕获1 000万公斤的鲱鱼。14世纪时荷兰人口不到100万,当时约有20万人从事捕鱼业,小小的鲱鱼为1/5的荷兰人提供了生计。鲱鱼是一种自然资源,造物主并没有给荷兰人独享的机会,生活在北海边的其他民族,都组织了捕捞鲱鱼的船队,为了争取渔场,荷兰与苏格兰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什么原因导致荷兰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1358年,在荷兰北部的一个小渔村中,一个渔民发明了只需一刀就可以拔出鱼肠子的方法,把鱼去肠去头,用盐腌了以后就可以保存一年多时间,使鲱鱼可以卖到欧洲很多国家。荷兰人的一把小刀将人人可以染指的自然资源变成了荷兰人独占的资源。借助鲱鱼,荷兰人开始了商旅生涯。鹿特丹作为世界第一大港,其发展是从一只只装满鲱鱼的大缸开始的。货物的流通和交换作为谋生的手段,原本不利的地理位置也可以显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地处西北部的荷兰,面朝大西洋的北海,背靠广阔的欧洲大地,欧洲的两条主要的水道,从这里入海。为了排涝,荷兰人修建了多条运河,构成了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水上交通网,这些优越性,使荷兰具备了成为欧洲新的商品集散地的可能性。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为荷兰人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靠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本,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大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作为中间人、代理人、加工者和推销者,荷兰人从葡萄牙和西班牙那里装载香料、丝绸和黄金,然后把它们运到欧洲各地;返航时,又给这两个最早的海上霸权国家送去波罗的海产粮区的小麦、瑞典的铁器、芬兰的木材以及自己生产的海军补给品。

荷兰人最终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这起源于一个船长和他的船员们的故事。有一支船队,航行到现在俄罗斯的一个岛屿——三文雅,被冰封挡住了去路。他们被困在地处北极圈的三文雅长达八个月之久,船长和他的十七名船员拆掉船上的甲板做燃料以便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保持体力,他们靠打猎获取勉强维持生存的衣服和食物。在这样恶劣的险境中,八个船员死去,但是荷兰商人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们丝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而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幸存的商人终于将货物几乎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送到委托人的手中,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守望信念,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在当时,这样的做法也给荷兰人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那就是赢得了海上贸易的世界市场。

伴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城市作为交易的市场,贮存货物的仓库,维修船只的工场,在荷兰逐渐兴旺。到15世纪末,荷兰有一半人生活在城市,每个城市都努力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资料来源:节选自电视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

问题1. 结合案例,分析荷兰的崛起与荷兰当时流通业的发达存在什么联系?2. 荷兰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当时荷兰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具有什么优势?

第三章 贸易主体与运行机制

[学习目的]了解贸易主体含义、分类、培育,贸易人员数量变化趋势及依据,贸易主体的所有制结构、贸易运行机制等内容。

商品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一般都必须借助于贸易主体的劳动来实现,即通过贸易人员的购、销、运、存等各项业务活动来完成,如果离开了贸易人员,离开贸易人员的劳动,即使是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也难以在贸易活动中发挥作用。所以,在贸易活动过程中,贸易主体及其劳动是决定性的因素,是起支配性作用的原动力。

第一节 贸易主体构成

一、贸易主体的分类

所谓贸易主体,一般是指参加贸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商品要实现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需要有贸易关系的人格化代表来推动,对商品起监护和推动作用的人格化代表就是贸易主体。

贸易主体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1. 按在贸易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商品经营者

其中商品经营者在贸易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基本主体。生产者是商品的供给者,是商品的第一个出售者,为贸易关系的建立提供物质基础。生产者参加贸易活动的目的在于出售商品,以补偿生产中的劳动耗费和赚取利润,自然是贸易主体。

消费者主要有生产消费者和生活消费者,他们作为商品的需求者和货币提供者,与生产者对立,处于贸易活动的终点,最终完成货币和商品的移位过程。生产消费者为从事再生产而购买产品,其购买行为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服务,是贸易主体;生活消费者即消费者个人,用自己掌握的收入到市场上购买产品或劳务,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欲望,在市场上购买什么,购买多少,如何购买,都由个人决定。同时,在与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贸易时,消费者个人通过对产品或劳务的选择和价格判断进行购买和消费,希望获得最大效用,并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或经营。因此,消费者个人也是贸易主体。

商品经营者是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组织与个人,从贸易运行过程来看,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绝大多数需要通过商品经营者的媒介,商品经营者从生产者那里购进商品,然后又将商品出售给消费者,这种为卖而买的行为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社会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贸易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商品经营者是整个贸易活动的支撑力量,是重要的贸易主体。

2. 按法律地位可分为自然人和企业法人

自然人是指具有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如个体工商业者等。自然人具有独立的地位、独立的利益和独立的财产,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与企业法人一样,都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相互间地位平等。通常自然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个人或家庭为本位进行,必要时可雇工和带学徒,可采用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企业法人就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由一定人员和一定财产组成的,实施购销行为的生产企业与贸易企业。企业法人是经济贸易活动发生的主体和经济利益关系的承担者,是社会发展的经济细胞,它把劳动力、生产资料、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要投入到生产和贸易领域,带动贸易运行客体要素的流动,从而推动贸易的运行。

3. 按其组织结构可分为消费者(个人)、企业和政府

消费者是最终商品的购买者,在交易过程中居主导地位,消费者需求是社会的主导需求、原始需求,决定了企业的派生需求。

企业有较稳定的组织结构和科学的决策系统,既是商品提供者也是商品需求者,在交易活动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拓展能力。企业作为交易主体,是最经常最大量的商品需求者和供给者。

政府作为贸易活动的管理者,需要对贸易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同时以消费者的身份采购商品和劳务,是重要的贸易主体。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影响市场发展的深度及方向。

4. 按其性质可分为公有制贸易业、非公有制贸易业、混合所有制贸易业

公有制贸易业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贸易企业,非公有制贸易业主要包括个体、私营贸易企业以及外商独资贸易企业。混合所有制贸易业主要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中资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贸易联合。

二、贸易人员数量变化趋势及依据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来看,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员(自然人和法人)数量呈现出随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的趋势。依据:

1. 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数量增加;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愈来愈高,各部门对流通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强,以致把原来属于商品生产领域的劳动也变为贸易领域的劳动,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之间的贸易活动不断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界生产的年均增长速度。如此,无论是国内的贸易活动,还是国际之间的贸易活动,都要求增加贸易人员数量,以保证流通规模与生产规模的发展相适应。

2. 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总是不断提高的,消费方式在变化,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如大量的家务劳动社会化,使贸易活动深入到更广的消费领域,原来由消费者自己完成的家务劳动成为贸易服务项目。又比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结构不断地在完善,户外消费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同,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变化性需求,就要求发展新的流通产业,扩大流通规模,这样势必增加贸易人员。

3. 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也必将愈来愈多。为了满足愈来愈多的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客观上就要求增加相应的生活服务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势必造成贸易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

4. 贸易劳动自身的特点

贸易部门的劳动不同于一般产业部门的劳动,它是一种服务性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劳动。由于贸易部门劳动的特点,决定了贸易劳动是为广大消费者服务的,它要求做到直接面对消费者,广设网点,方便群众,所以其从业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多。同时,目前我国贸易劳动中以手工业为主的密集型劳动比重较大,这与工业部门的自动化操作相比,需要有更多的人员。因此,贸易部门要更好地服务于消费,势必要求占用较多的劳动力。

三、贸易主体特征

1. 合法性

作为贸易主体的企业,必须是国家认可或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有独立的或独立支配的财产,能以自己的名义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国家在法律上承认其独立存在并保护其合法经营活动和正当权益。

2. 独立性

作为贸易主体的企业,应具有法人财产权,并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企业必须具有能够从事独立经营活动的物质条件,使各种生产要素能够现实地结合起来,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同时,要以自己的经营收入抵偿支出,独立承担风险责任;企业不依附于任何行政部门,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预,对内有独立的经营决策权和人、财、物的处置权,对外具有法人资格。

3. 营利性

作为贸易主体的企业,必须讲究成本核算,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取得盈利。追求盈利,是企业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也是市场经济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获得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尽可能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缩短贸易时间。可见,营利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贸易运行效率的动力和源泉。

4. 平等性

作为贸易主体的企业,无论在所有制形式、规模和经营能力上有何差异,都应具有平等的地位、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义务,都能够机会均等地按照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能够机会均等地进入市场并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机会均等地承担经营风险和经营后果,贸易主体只能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和服务质量,改善经营管理等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不能通过特权、行政垄断等来获得特殊利益。

5. 关联性

作为贸易主体的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不是单个存在的经济细胞,而是一个群体,具有强烈的关联性。贸易主体在贸易运行中互为供应者与需求者,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又对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产生需求,他们之间密切相关,形成供求链。

6. 应变性

作为贸易主体的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能相应作出自动反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有的是渐进性的和常规性的,如市场供求格局变化、竞争对手的变化、国家政策法令的颁布等;有的则是突发性和震荡性的,如某种商品价格突然暴涨或狂跌、严重的自然灾害等。贸易主体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和自身的条件,能够自动安排或调节自己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纠正偏差,自动作出反应,使内部各系统有序运行,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

四、贸易主体的培育(一)贸易主体培育含义

在市场经济中能否高效率和高效益地进行贸易,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具有活力的贸易主体。贸易主体的活力与贸易主体的成长和发育程度有密切联系。贸易主体的培育不同于贸易主体的发育。发育是在商品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其贸易活动关系自然产生、成长与成熟的过程;培育则是由外力作用于贸易主体发育的过程。这种外力作用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理解:①这种外力作用是政府作用于贸易主体运行的过程,即政府对于贸易主体交换活动的规划、指导、调节和服务。因此贸易主体的培育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②这种外力作用的内容就是实现贸易市场诸要素的协调发展。因此,贸易主体的培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包括贸易需求主体培育、贸易经营主体培育、贸易交易环境与交易条件的培育。由于目前中国非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着非规范贸易经营行为,所以,现在的贸易主体培育的核心就是贸易经营主体的培育。③发挥这种外力作用的目的是为贸易主体的发育创造更好的空间,消除贸易主体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使贸易主体健康发育。④政府对于贸易主体的培育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与经济杠杆、行政与法律的手段,对于贸易主体的运行进行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实现贸易运行的良性循环,最终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二)贸易主体的培育历程

我国贸易主体的发育较晚,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开始发育。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贸易主体的发育。在培育贸易主体方面,改革沿着两个轨迹进行。一是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使贸易主体的数量迅速扩大。改革伊始,国家就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关系政策: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通过国有资产的重组,优化资本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其他经济成分发展迅速,比重上升。二是改革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贸易主体的质量。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沿着放权让利的思路进行,实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和两步利改税的政策,推行了承包责任制,进行了股份制试点以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使国有企业初步成长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增值和发展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这些改革措施只是在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上做文章,是在对原有体制格局作不大的变动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国有企业在传统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如政企不分、产权责任不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企业长期存在冗员等,国有企业尚未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完整意义的贸易主体。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表明原有的企业制度已不适应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只有进行制度上的变革和创新,从理顺产权关系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入手,才能比较深刻地触及传统国有企业的病根。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就从扩权让利为主,转变到制度创新;从单项改革为主,转变到综合配套改革,实行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从着眼于单个企业转变到着力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造、改组、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等。这些改革措施较好地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三)贸易主体的培育路径

在对贸易主体诸要素的培育中,贸易经营主体的培育是整个贸易主体培育的核心。强化对于贸易经营主体的培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努力引导贸易经营者转变经营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为特征,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态的新型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2)重点抓好一批大型连锁店、超市和贸易集团。通过联合、兼并、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批大型商贸企业群。(3)大力发展高素质的商贸企业家。要建立充分竞争的商贸企业家市场,使商贸企业家阶层通过完善迅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借助猎头公司等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化的公平、公开、完全双向的选择方式,使商贸企业家资源通过市场有效配置。要注重内部选拔与外部招聘相结合,有规范的筛选、聘用程序并进行专业培训。要真正做到商贸企业家业绩考核主体不是行政主管部门,而是董事会等机构,通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销售率、利润率、股票价格等指标以及非财务指标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建立对经营者严格而科学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商贸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商贸企业家激励主要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有多种形式,主要有年薪制、在职消费货币化、额外医疗、人寿保险承保额、养老金制度以及补贴制度。精神激励形式主要有目标激励、荣誉声望激励、社会地位激励、信任激励以及挑战性工作激励。对商贸企业家的约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对权力的约束;建立较完善的监督机制;对渎职者采取惩罚措施。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健全的制度约束,如商贸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委托专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查账验证制度、民主监督制度以及对商贸企业领导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有效的监督方法,如通过报纸、电台、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对商贸企业家进行舆论约束;如通过对商贸企业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商贸企业家进行道德约束和自我约束。

第二节 贸易主体的所有制形式

一、贸易主体的所有制形式的含义

贸易主体所有制形式是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的贸易结构,它是指贸易领域中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结合形式。贸易主体的所有制形式作为构成贸易主体的财产占有形式,是贸易社会性质的具体表现。

二、多元的贸易主体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客观性

多种贸易主体所有制并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发展多种贸易主体所有制形式的依据是:

1. 发展多种贸易主体所有制形式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于通过企业间的竞争,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优化社会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多种贸易主体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有利于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展开市场竞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通过竞争,发挥多种贸易主体所有制经济形式的优势和长处,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整个贸易业整体竞争力,从而繁荣市场、发展经济。

2. 发展多种贸易主体所有制形式是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

我国现阶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态,而且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很不平衡,呈现出多层次的生产力结构状况。这种状况表明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高低落差大,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这就需要有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贸易领域,都不例外,体现在贸易领域,即是要大力发展多种贸易主体所有制形式。

3. 多种贸易主体所有制形式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并且这种状况只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加以改变。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就贸易而言,贸易业的改造,现代贸易业的发展都急需大量资金。但是,目前我国的财力和物力都不足,国有贸易业的物质基础不够雄厚,国家不可能包揽全部的贸易业投资,为此,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采取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并大力吸收外资,大力发展多种贸易所有制。大型的批发商业和仓储运输设施、大型的高级综合零售商业,主要由国家投资兴办;而大量的、分散的中小型零售商业和饮食服务业网点,则由集体、个体、私营商业兴办。只有这样,才能广开就业门路,稳定社会秩序,扩大贸易,加快贸易现代化的进程。

4. 多种贸易主体所有制形式是产销规律的客观要求

市场上的商品是由几十万、几百万个不同行业的企业生产出来的,规格、种类繁多,花色、品种复杂,性能、用途各异。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生产和销售又有着各自的规律和贸易特点:有些商品是大规模生产要求大范围贸易的;有些商品是零星生产适宜小范围贸易的;有些商品的物理、化学性能比较稳定,可以在贸易领域较长时间停留以调剂余缺;有些商品的物理化学性能极不稳定,须尽快经贸易领域输送到消费领域,才能保证商品使用价值的完整性。因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贸易业来组织贸易,才能扬长避短,互为补充,既有利于扩大贸易,提高贸易效益,又有利于生产,满足消费。可见,多种贸易主体所有制形式并存,是产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 多种贸易主体所有制形式是各类消费者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需求逐渐由功能型需求转向时尚个性化需求,表现为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多变性、分散性和随意性。这一需求变化要求贸易的组织形式、经营规模和购销方式向小型化、多样化、配送化、分散化方向发展。要求贸易在组织形式、经营规模、购销方式和商业网点等方面,必须做到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度、层次分明、形式多样。既要建设一批大型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星级宾馆、饭店、商厦等贸易设施,又要注意小型化、分散化和多样化;既要有国有大中型贸易业,又要有集体、个体、私营贸易业;既要有内资贸易业,又要有外资贸易业。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所有制的经营特点和优势,分工负责,形式多样,有主有从,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才能方便群众购买,适应多层次的消费需要。

三、贸易主体所有制形式的构成

我国的贸易主体所有制,从性质上来看,主要由公有制贸易业、非公有制贸易业、混合所有制贸易业三部分所组成。(一)公有制贸易业

公有制贸易业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的一种贸易所有制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有国有贸易业和集体贸易业所组成。

1. 国有贸易业(1)国有贸易业的性质。国有贸易业是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一种贸易所有制形式。从这一形式的根本属性来看,它代表着先进的贸易生产力,是与高度发达的贸易相适应的必然的所有制形式。因为贸易越发达,它所涉及的贸易规模越大、贸易范围越广,越需要更广泛地筹集、占用和支配贸易资金,而国有贸易业的性质则适应和体现了这种要求。从这种所有制形式的特点来看,它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招募人才、筹集资金,有条件拥有和使用大型的、先进的贸易物质技术设施,有条件组建与贸易规模相适应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从这种所有制形式的经营目的来看,它能够超越狭隘的经营范围,从全民的角度、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统筹规划贸易活动。因此它是现阶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贸易所有制形式。(2)国有贸易业的经营方式。①国家所有,国家经营。国有贸易企业中有特定的供应对象,掌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吞吐的大型批发、大型零售贸易企业,由国家直接经营。②国家所有,集体经营。一些国有贸易企业所有制不变,生产资料仍归国家所有,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按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方式不定期地经营和管理。国有贸易企业中的部分中小型批发与零售贸易企业属于这一类。③国家所有,租赁经营。国有贸易业中的一些中小型零售企业以招标的方式租赁给集体或个人经营。(3)国有贸易业的优势。经过转让、改制后,保留下来的国有贸易业较多都是特大型贸易企业,是贸易业中的骨干,它有一整套组织贸易的体系和网络,拥有最强的技术力量、资金和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并且能够超越狭隘的经营范围和单纯的利润观念,从全社会的角度统筹规划贸易活动,科学组织贸易,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物价。因此,它是现阶段最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贸易所有制形式。(4)国有贸易业的作用。国有贸易业在多种贸易所有制形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通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商品的经营,发挥调节供求、平抑物价的关键作用。②通过自己的购销活动,传递商品信息,发挥指导生产、引导生产的先导作用。③通过供应商品,安排市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发挥保证消费、引导消费的核心作用。④通过文明经商、遵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为各种经济形式树立示范和表率作用。(5)国有商贸业发展现状。①历史包袱沉重难以应对激烈的竞争。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低工资广就业的方针,使广大国有商业企业人员众多,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造成了企业冗员,历史负担沉重。离退休人员多,需要支付的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负担重。而在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大型商业企业,多数靠银行贷款,在高负债的情况下,经营管理不甚健全,大多商业企业步履艰难。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国有商业企业缺乏竞争力,特别是与外商零售企业竞争更是面临巨大的困难。国外知名的如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业巨头,凭借资金、人才、经营、管理等诸多优势以及先进的现代化营销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在我国形成了网络规模化经营,国内商业企业举步维艰。②企业制度与市场环境不很适应。计划经济时期,大中型商业企业多是国有独资,产权单一。企业的资产代表人、经营者在作出经营决策时,不考虑市场,不注重管理和效益,不懂得管理出效益,不善于经营和管理。因此,这种决策意识制约着企业在市场中调节发展和竞争的意识与能力。另外,过去形成的不合理的企业管理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政府部门不直接经营,但有决定权;而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三者互相制约的企业治理结构以实现企业的经营效益。国有商业企业的决策基本上还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与现代化企业进行竞争时,结果只能是逐步被市场淘汰。③职工队伍素质不高。现代化商业企业,需要的是一支文化素质高,能够精通业务和服务技术娴熟的员工团队。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商场经营能力的管理人才,广大的职工文化程度和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专业与高级技术人员比例较小。同时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经验不足的新员工始终占较高的比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④政府职能的不太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而不是要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事实证明,政府的直接参与也是低效率的。当民间企业能够经营而政府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实现社会管理职能时,就应该从这些国有企业领域中退出。(6)国有商贸业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①谨防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是国家的财产,应该形成完善的制约机制,谨防国有商业企业改革过程可能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流失主要由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交易不公开,由内部人完成。这样自买自卖、做亏再贱卖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对相关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不规范,虚构或虚增成本,转移企业资产。三是在短时间内大量出售企业所有权,在急躁冒进的情况下,极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贬值和损失。因此要形成完善的现代社会制约机制,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体制,实行民主监督,制约权力。②产权置换的彻底性。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从根本上讲就是产权置换。明确最终出资人的所有权,重新构建企业法人的财产权和经营权。国有商业的改革是依照“两权分离”的思路进行,即所有权和经营权需要严格分离,所有权不能干预经营权,同时经营权也不能代替所有权。这样的目的是为企业家创造广阔的空间,激发企业家的创造性和事业心。在产权置换的过程中,通过资本和职工的置换,为国有商业企业的继续发展提供空间和可能。国有资产通过出售全部产权或资产完全或基本上退出原来的企业,将国有企业改制。只有通过彻底的产权和职工身份置换改革,才能改变过去的国有企业依赖政府,转而是企业成为轻装上阵、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7)国有商贸业发展战略转型。①纵向一体化转型。纵向一体化转型是指国有商贸流通企业依托传统的下游贸易优势,介入所经营商品的中游生产领域或上游资源开发领域。通过控制整个产业链或者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发挥协同效应,减少产业链各交易环节的不确定性。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许多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都在追求纵向一体化,即从所有权上控制整条价值链或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包括从原材料、零配件、产成品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在内的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可以包含整条价值链,也可以参与价值链过程中的一个部分或几个部分的经营。企业实现纵向一体化转型,可以采取并购、投资、参股、联盟等方式进入。这类企业以五矿集团、中钢集团等为代表。延伸产业链的转型模式具体有三种:

A. 控制产业上游资源。采取这种转型模式的主要是一些资源型贸易企业。目前国有商贸流通企业纷纷注意到控制上游资源的重要性,积极介入上游资源领域。资源型贸易企业做出此种选择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能源、原材料产品的巨大需求,占据上游资源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二是国内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贫困国家之列,因此,资源型贸易企业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国内外资源开发。三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产品,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资源开发,符合国家长远战略安排。

B. 介入中游生产领域。国有商贸流通企业在转型中,很多都会选择介入中游生产领域,依托自身在国际贸易和营销方面的经验,延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是依托下游营销网络和渠道的优势,进入生产领域,形成产销一体化格局,代表企业有中粮集团、中化集团等。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还有利于企业统一协调生产、销售环节。国有商贸流通企业向生产领域的渗透一般选择自身经营的商品或者相关商品,例如,从事金属矿产品销售的商贸流通企业,一般在上游进行资源开发,中游介入钢铁”炼领域;经营粮食、大宗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业务的商贸流通企业,一般介入粮油原料的粗加工、精细加工、食品工业等相关行业。

C. 拓展商贸流通服务功能。国有商贸流通企业利用本身从事货运、物流等相关业务的优势,通过提供更为综合的、“一条龙”的服务,提高服务附加值,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目前,某些物流企业通过提供增值化服务,拓展业务经营领域,着手构筑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参与仓库、流通中心等物流设施的运营;不断加强流通、销售服务、咨询等下游领域业务,综合运用信息、外汇、资金、保险等机能。这类代表企业有中远、中海运、中外运等。

②横向一体化转型。横向一体化转型是指国有商贸流通企业在保持现有商品经营优势的基础上,进入其他未曾涉足的、新的商品经营领域。横向一体化转型往往伴随着兼并、收购、重组等一系列资本运作,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达到快速进入新的经营领域的目标。横向一体化是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快速响应市场的经营模式,这种转型战略实际上是多元化经营战略,多元化战略有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两种形式。

A. 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是指企业的各业务活动之间存在着市场的、技术的或生产的某种关联性的一种多元化,这种关联性可以是相关的技术、共同的劳动技能和要求、共同的分散渠道、共同的供应商和原材料来源、类似的经营方法、相仿的管理技巧、互补的市场营销渠道和为共同的客户服务等。实施多元化战略不仅能使企业挖掘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节约成本、增加利润、分散风险,而且能把企业原有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运用到新的领域,通过资源共享和经营匹配,迅速建立起比单一经营模式更强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有极强的吸引力。

B. 非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是指没有资源共享和经营关联的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的各业务活动之间没有一定的关联性,经营风险和管理控制难度都比相关多元化企业大,因此,只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才适合采用这种战略。

华润集团是实施横向一体化转型战略比较成功的企业。第一,推进业务转型。1986年,华润集团收购永达利公司,并开始实施多元化、实业化和国际化业务;1992年,华润集团成立华润创业有限公司;1993年,华润石油与嘉陵有限公司合并,改组为华润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由华润集团全权控制;1994年,华润集团以4 700万美元投资北京华远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后由华润创业以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名义在香港上市。1999年末开始的集团重组,把旗下的分销业务注入华润创业,使华润创业成为亚洲区主要的商品分销公司;房地产业务发展则通过华润北京置地负责;家具公司励致国际转型为高科技产业公司。这一系列运作,华润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包括零售、地产、啤酒、食品加工及经销、纺织、微电子、石油及化学品分销、电力、水泥等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第二,推进管理转型。一是文化与价值观的转换;二是人才结构或者员工技能结构的转变,加强对专业人才的招聘力度和原有员工的培训;三是管理模式的转变,包括组织结构的调整、绩效制度的改革、薪酬激励制度的优化等。

③混合一体化转型。混合一体化转型是指国有商贸流通企业在转型路径的选择上,综合运用多元化经营的横向一体化模式和完善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模式,是两种模式的综合运用。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是实施混合一体化转型战略比较成功的企业。五矿集团是以金属、矿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为主,兼具金融、房地产、货运、招标等业务,实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1978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五矿集团逐步丧失依靠代理贸易业务模式的竞争优势,果断采取了横纵向结合的混合一体化转型战略,致力于依托传统的金属矿产贸易优势,积极开发上游矿产资源,谨慎介入中游金属生产加工领域,打造包括行业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介入金融、房地产等多元化领域,力图将企业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跨国金属矿产企业集团。一是重视矿产资源对于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意义,坚持资源发展战略,集团公司资源控制能力大大增强,目前已拥有一定规模的铁精矿、氧化铝资源,同时控制了全国60%以上的钨资源。二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积极进入中游生产经营领域,先后并购辽宁营口中板厂、贵州花溪铁合金厂等中游生产”炼企业;同时,加强同鞍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依托上游的矿产资源,结合中游的生产力量,发挥下游的销售优势,打造了较为完整的金属矿产产业链。目前已经形成包括铁矿石进口、钢铁”炼和生产、钢材销售等环节在内的黑色金属价值链,通过提供综合性的集成服务,形成独有优势。三是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与主业形成有效的战略协同,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进入房地产、金融、货运等行业,实现多元化经营。

2. 集体贸易业(1)集体贸易业的性质。集体贸易业是指生产资料归参加该集体的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的一种贸易经济类型。集体贸易业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形式决定了它同国有贸易业一样,具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属性,同属于我国贸易所有制形式的主体部分。但它同国有贸易业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①从理论上分析,集体贸易业的公有化程度不如国有贸易业,它属于较狭窄意义上的公有制贸易业范畴。它所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相对来讲,不如国有贸易业。因此,它对贸易规模的适应性是有限的,所承担贸易任务的分量和范围,都不如国有贸易业。②其经营目的相对较狭隘。由于它是一种小范围内的公共占有,一般来讲,经营目的所考虑的利益范围就不如国有贸易业。由此可见,它的贸易能力及所代表的生产力水平次于国有贸易业。但应强调的是,由于集体贸易业的产权相对较明确,运行机制和效果都有明显的优势,它在贸易活动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并未受到上述理论差异的制约。而且,我国目前的贸易状况与集体贸易业的经营特点有着诸多的相适应之处,为集体贸易业优势的发挥提供了现实基础,使集体贸易业与国有贸易业一道成为公有制贸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贸易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集体贸易业的特点。集体贸易业一般具有这些特点:①接近居民。其网点散布在街头巷尾、集镇小村之中。②经营灵活。其经营和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既有固定的场所和建筑物,也有批发和零售,还有流动货车、设摊售货、代购代销、送货上门等多种经营方式和服务项目。③拾遗补缺。其经营的商品能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整变化,及时适应消费者的需要。④经营时间长。其营业时间一般比较长,往往是起早贪黑,随叫随应。

集体贸易业的存在适应了我国目前多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符合我国底子薄、劳动力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大力发展集体贸易业,对于促进生产,搞活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广开就业门路,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集体贸易业的构成。集体贸易业包括供销合作社、合作商店以及其他集体投资性质的贸易组织。其中,农村供销合作社是我国集体贸易业的最主要形式。①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是农民群众通过集资入股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群众性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市场商品供销的主要力量和综合性服务组织。它拥有遍布全国的贸易网点、庞大的职工队伍和广泛的消费对象,在贸易中成为国有贸易业最密切的伙伴和强有力的助手。它沟通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以及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物资交流,负有引导农业生产、指导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任务,是国家与农民进行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供销合作社作为我国集体贸易业的最主要形式,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以遍及全国城乡的经营机构和购销服务网点,担负着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繁荣城乡经济的重大任务,成为农村贸易的主体。供销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些特点包括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自愿出资、参股入社的群众性的合作经济组织,代表着农民的集体利益;供销合作社作为国家和农民进行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沟通着工业与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着城乡物资交流,供销合作社把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作为自己的办社宗旨,扶持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合作商店。合作商店是由合股者同时又是劳动者共同投资,生产资料归合股者共有的贸易组织类型。其经营成果,除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税收,扣去企业扩大再生产之用和集体福利需要以及其他费用外,其余均为合股者所有。(二)非公有制贸易业

非公有制贸易业是指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的一种贸易所有制类型。

非公有制贸易业主要由个体贸易业、私营贸易业、境外投资贸易业等所组成。

1. 个体贸易业

个体贸易业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和支配的贸易所有制类型。它主要包括个体零售业、修理业、服务业和餐饮业等。

个体贸易业是现阶段我国贸易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即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个体贸易业本身的经营特点所决定的。(1)个体贸易业的特点。个体贸易业具有以下自身独特的特点:①分散性。其网点遍布于全国城乡各个角落。②灵活性。其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价格随行就市。③及时性。在其经营活动中,能及时提供消费者所需的各种适销对路的商品。④方便性。其经营时间长并能走街串巷,便于消费者购买。⑤补充性。其所经营的繁杂的、细小的、鲜活的商品,弥补了国有贸易业中网点少以及商品品种、规格、花色不全等方面的不足。(2)个体贸易业的作用。个体贸易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应有的作用:①照章纳税,能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②根据市场变化,拾遗补缺,能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③能为社会闲散人员及城乡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一条途径。④能与其他贸易业一起共同促进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

个体贸易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个体贸易业主在经营中暴露出偷税漏税、欺骗群众、以次充好、短斤缺两、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等消极作用。为此,需要对其采取保护、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的方针,以及运用信贷、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进行有效的制约,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个体贸易业主中的优秀分子,要积极扶持,及时表彰。

2. 私营贸易业

私营贸易业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特征从事贸易活动的一种贸易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贸易业的存在和发展,是深化改革、调整贸易所有制形式的必然结果,反映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

个体和私营统称为民营。民营主体在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我国民营企业500强就吸纳就业人员近560万人。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3. 境外投资贸易业

境外投资贸易业是指境外投资者根据我国有关涉外经济的法律、法规,以合资、合作或独资的形式在我国境内开办贸易企业而形成的一种贸易所有制形式。它包括国内与境外合资经营贸易业、国内与境外合作经营贸易业、外商独资经营贸易业三种形式。境外投资贸易业也是组成境内贸易所有制形式的构成之一。

国内与境外合资经营贸易企业,是指境外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以及华侨或港澳台同胞和大陆境内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按一定比例联合投资的贸易企业。由国内与境外双方共同主办,合资经营,双方按比例共同出资,按出资比例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同舟共济,共同经营。合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为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各方对合资企业的责任以各自认缴的出资额为据。

国内与境外合作经营贸易企业,是指境外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以及华侨或港澳台同胞,在中国大陆同境内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按合同规定的内容进行联合经营的贸易企业。合作企业和合资企业尽管都是由国内与境外双方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和共负盈亏的企业,但国内与境外合作贸易企业与国内与境外合资贸易企业不同:①国内与境外合作贸易企业的各方不以投入的资本数额比例作为分配收益的依据,而是通过合同约定各种灵活的收益分配办法,如收入或利润分成等。②国内与境外合作贸易企业可以办成不具有法人形式的企业,也可以办成具有法人形式的贸易企业,对此,由合作各方在合作企业合同中自主约定。③合作企业期满时,其全部固定资产可以归中国合作者所有,不必按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与此相适应,境外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可以先行回收投资。

境外独资贸易企业是外资经济的又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指经中国法律程序核准,全部资本由境外投资者(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以及在境外居住的中国公民)承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境外独立投资的贸易经济组织。

我们通过利用外资,发展外资贸易业,可以吸引境外资金,提高我国贸易现代化的水平;可以吸收境外贸易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提高我国贸易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可以活跃市场竞争;也可以解决一些劳动就业问题。境外贸易业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照章纳税,接受我国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境外贸易业在我国允许的范围内和遵守我国法律的前提下从事贸易经营活动,不得有损害我国社会利益的行为。同时,外资经济按规定应享受的各种优惠及其合法权益,也应受到我国法律的切实保护,它同样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混合所有制贸易业

混合所有制贸易业是指由国有贸易资本、集体贸易资本和非公有制贸易资本共同参股投资所形成的一种贸易所有制类型。

近几年来,国有贸易资本、集体贸易资本、个体贸易资本、私营贸易资本间的相互参股、融合日益普遍,混合所有制贸易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顺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继续大力发展国有贸易资本、集体贸易资本和非公有贸易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贸易业,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贸易现代化的发展,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贸易的崭新局面。

1.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贸易业的必要性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贸易业,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特点,搞活国有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我国现阶段贸易所有制形式的特点是多种贸易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贸易业,有利于改善国有贸易企业或公有制贸易企业的产权结构,推动其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国有或公有产权的流动、重组,优化资本配置,提高运行效率;有利于增强国有贸易资本或公有贸易资本对其他贸易资本的辐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整个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贸易生产力。

2. 混合所有制贸易业的构成

混合所有制贸易业主要由股份制贸易业、联营贸易业组成。(1)股份制贸易业。股份制贸易业是一种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招股集资建立起来的合资性质的贸易所有制类型。从股份制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具体的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形式。它不以所寄寓的社会属性为转移,无论什么性质的所有制形式,在股份制经济中均改变了其原有属性,而仅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从股份制形成的原因来看,它是在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任何单一所有制经济组织都难以胜任大规模生产经营任务的前提下,为集中社会资金而组建形成的。可以说,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2)联营贸易业。联营贸易业是指不同贸易所有制或同一种贸易所有制的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联合购销、联合经营而形成的一种贸易所有制形式,它是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企业之间进行联营而形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联营贸易业是一种派生的经济形式,它的所有制性质离不开参加联合企业的所有制,但又不等同于原有的所有制,而是在联合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新的带有联合各方所有制性质因素的共有制。它可以是贸易业内部的国有贸易业与集体贸易业的联营,也可以是工商联营、农商联营、农工商联营、林工商联营、牧工商联营等。各种联营的特点是大多实行产销结合,收购、加工和销售“一条龙”。联营贸易企业在自愿、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下,进行资金、设备、技术、劳务、商品购销等方面的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这有利于发挥联合体内各企业的优势,扬长避短,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城乡、地区、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

四、贸易所有制形式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贸易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正处于改革和调整的过程中,现有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处于不稳定的变化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改革可能引起的变化,今后贸易所有制形式的变化趋势是:(1)就总体而言,多种贸易所有制将长期并存,公有制贸易业比重将会有所下降,非公有制贸易业的比重将有所上升,混合所有制贸易业将会得到迅速发展。(2)就结构而言,国有贸易业、集体贸易业的数量比重将有所减少,但国有贸易业会在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优势,在团结、引导、带动非公有制贸易企业共同发展方面,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公有制为核心的联营贸易业、股份制贸易业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会有长足的进展;个体和私营贸易业等也会进一步发展,其比重会稳中有升;境外投资贸易业在国内市场上的发展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多种所有制贸易业之间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3)就经营领域而言,根据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特点和优势,国有贸易业继续在重点商品的批发、零售领域占重要地位,同时在咨询、情报、代理、配送等方面发挥其优势。而在一般商品零售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中,则继续鼓励非公有制贸易业的发展,甚至在其中某些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贸易业占主体地位,一些过去境外投资贸易业禁入的经营领域,也将逐步放开,允许外资贸易业进入。

第三节 贸易运行机制

一、贸易运行机制的内涵“机制”一词汉语释义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任何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所以机制实际上是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并按一定方式运行的一种自动调节、应变的功能。贸易运动有赖于内部结构各层次、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互相变通。贸易主体的经济行为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为了保证这些经济行为正常合理地运行,需要一定的机制来发挥作用,这个机制就是贸易运行机制。贸易主体是贸易运行的组织者和决定力量,因此,贸易运行机制,也可以说是贸易主体的经营机制。一个完善的贸易主体经营机制应包括动力机制、决策机制、调节机制和约束机制四部分。(一)动力机制

按照动力的来源,动力可以分为原动力、后发力、系统外引力三种。原动力就是贸易主体为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产生的激励力量;后发力是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而体现出来的激发力;外引力是一种游离于系统之外,但又要在系统内实现的力量,它包括法律法规、政策、信息等的规范、指导和引导而产生的激发力或约束力。原动力机制涉及经济行为的根本利益,亦即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决定着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方向。后发力机制是贸易运行中所产生的客观压力,是客观自发力量,其作用是逆向的。如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贸易主体只有积极作为,创造优势,才能生存和发展。外引力机制是一种引诱力机制,是一种人为的自觉的力量,这种力量的作用,既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如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政策,推动了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这种作用就是正向的。又如反商业贿赂法的实施,促使贸易主体不断规范自己的贸易行为,这种作用就是逆向的。(二)决策机制

决策机制是贸易运行机制的枢纽,对贸易运行及其经济利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决策机制包括决策点、决策权力的分配、授予等内容。对这些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本教材认为,决策点是指决策的关键点、要点、内容,内容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关系到贸易运行的成败。决策权力的分配,是指由谁来作决策,国有企业政府也不能决策太多;决策权力授予,是指由谁发布决策,主要是实施、完成决策内容。由于贸易决策具有时效性高、短期决策比重大、不确定性大等特点,要求决策机制要灵活,快速。(三)调节机制

贸易调节机制是贸易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动力机制和决策机制为基础的。调节机制贯穿于整个经营过程的始终。贸易调节机制可分为:

1. 外部调节机制

外部调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这主要是通过市场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由供求变化而引起的价格变化来调节贸易主体的贸易活动。二是自觉的调节,主要是国家或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法律的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干预来调节贸易主体的贸易活动,规范贸易主体的市场行为。

2. 内部调节机制

内部调节机制是指贸易主体在既定的外部力量作用下,自动地保持对外部环境信号作出反应的灵敏性,以及保持主体内部的运转协调和平衡。这种内部调节机制的效果,反映主体内在的活力和运行效率。(四)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指贸易主体按贸易的客观规律以及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道德准则的要求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贸易主体行为包括贸易自然人行为和贸易企业行为,其中主要是贸易企业行为。企业行为是指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环境条件下,经营者对种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理性反应,或者说,是企业在一定的目标函数驱动下,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有规律的或者合乎理性的反应。贸易主体经营行为目标是多元的或复合的,一般来说,它不会自动地同社会经济运行目标完全吻合。因此,除了需要调节机制加以调控外,还需要一定的约束机制加以约束。贸易运行的约束机制主要有:

1. 市场约束

贸易活动是为实现商品价值而展开的,即为卖而买,先买后卖,连续买卖,而且要快卖快买,使投资增值。因此,市场约束实质是实现商品价值条件的约束。在市场约束下,贸易主体行为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自觉地服从于市场所发出的信号,根据市场变化,确定自己的贸易规模、贸易方向和贸易方式等。由于贸易主体行为要受市场约束,因此,国家对其控制和调节主要可通过市场来进行。

2. 预算约束

所谓预算约束是指以预期的收入控制支出。这种收入对支出的约束,不是事后的结算,而是事前的行为约束。在这种约束条件下,贸易主体在经营的过程中,就会权衡哪些商品该经营,哪些商品不宜经营,是扩大经营规模还是维持现状或缩小经营规模,资金是否需要借贷,借贷多少,利润该如何分配等问题,由此便形成了对经营者的自我约束机制。

3. 法律约束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贸易日益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通过法律约束,可以保证贸易活动的有序进行,可以合理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

二、贸易运行机制的特点

1. 客观性

贸易运行机制是市场本身所固有的内在机制,不是外部力量所强加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种机制必然会发生某种作用;而不具备这种条件时,其作用必然无从发挥。贸易运行机制在一切商品经济社会中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不能创造、消灭它,而必须尊重其运行的规则。

2. 关联性

任何一个机制的作用都会引起其他机制的连锁反应,并要求其他机制的配合。例如,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的涨落:供大于求则价格下跌,供不应求则价格上升。价格的涨落会引起利润的增减:价高则利大,价低则利小。利润的增减会引起投资活动的变化:利润大投资增加,利润小则投资减少。投资活动的变化又会引起利率和工资的变化,投资、利率、工资等变化会引起供求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如果某个机制发生呆滞,则势必影响其他机制功能的发挥,从而导致整个贸易运行机制调节功能的紊乱。

3. 调节性

价值规律是贸易运行机制的原动力,贸易运行机制通过市场上各种商品供求变化和各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化,使各种商品生产同市场需求自动联系起来,以免造成商品价格因供求脱节而过大地上下波动。贸易运行机制对社会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调节是由市场上价格和供求关系的自发变化进行的。

4. 迂回性

贸易运行机制的作用效果不完全是直接的,而是要经历一个迂回的渐进过程。贸易运行机制发挥功能的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即市场竞争调节市场价格,市场价格调节供给和需求,以及供求变化引起新的竞争。只有经过这三个阶段,贸易运行机制的作用效果才能显露出来,因而具有迂回性。

5. 自发性

在贸易运行机制运行过程中,为数众多的市场主体盲目地为客观必然过程所支配,往往不能预见其活动的后果,因而它具有自发的特点。要弥补市场调节这一缺陷,必须实施宏观调控。

6. 内在性

贸易运行机制是市场运行规律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客观的、内在的,并非来自外部力量。人们只能适应“机制”,因势利导,调整自身的行为;利用“机制”,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服务。例如,供求变化引起价格涨落,是价格和供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作用的结果,是内在的机理所决定的,不为人们的意志所转移。但人们可以利用这个机制,调整自己的行为,即通过掌握价格变动的趋向,决定买进还是卖出,促使市场供求趋向新的平衡。

三、贸易运行机制的功能

1. 组合功能

贸易运行机制把各市场主体相互联系有机组合在一起,使它们的产、供、销活动相互衔接和相互协调,促进产销一致,实现供求平衡,确保市场稳定。

2. 激励功能

在贸易运行机制的背后,各经济当事人为了各自的物质利益,在市场上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而相互竞争,这种竞争的压力激励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

3. 促进功能

贸易运行机制能有效地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从而获得超额利润。正是这种对超额利润的追求,促进社会技术不断进步,从一个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 导向功能

贸易运行机制通过价格变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指明企业的利益所在,从而引导企业在趋利避害中使自己的活动更加符合效益原则。

5. 分配功能

价格的高低关系到企业利益的大小。贸易运行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化,引导社会价值的转移,使企业之间的利益进行再分配。

6. 经济功能

贸易运行机制刺激着每个生产者都必须想方设法地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以降低自己商品的生产费用,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各个商品生产者努力的结果就实现了社会劳动和其他资源的节约。同时,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的法则使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不断被淘汰,实现资源的集中使用,形成规模经济,这也可以实现资源的经济使用。

7. 选择功能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筛选,促进其不断优化。在竞争中,素质较高的企业,必然处于有利地位,获得较多的利益,而有些企业则相反而被淘汰。这种优胜劣汰的自发选择,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

8. 调节功能

贸易运行机制通过价格和供求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来执行调节的功能。贸易运行机制能够调节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总生产和总需求的矛盾,这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价格上涨刺激生产而抑制需求,而价格下跌则刺激消费者的需求而又抑制生产供应,进而使市场供应趋向平衡。

9. 配置功能

贸易运行机制有效地调节着社会资源和劳动时间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如通过价格随着供求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导社会资源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使有效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有效使用。

10. 平衡功能

贸易运行机制在其运行中是一个独立系统,本身就具有明显的自我平衡功能。

四、贸易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以上分析说明,贸易运行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推动、执行、约束和保障,而要使贸易运行机制充分地发挥作用,必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1)贸易主体必须是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否则,贸易运行就会缺乏应有的动力、应有的决策、应有的调节和应有的约束。(2)贸易主体必须拥有完善而简便的决策机制。因为市场关系错综复杂,情况多变,贸易主体处于各种信息的包围之中,如果没有完善而快捷的决策机制,就不能迅速作出反应,就不能及时调整决策,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3)贸易主体必须具有良好的外部联系机制。贸易主体的基本职能是在媒介商品交换活动即商品买卖中取得利润。它们在组织商品流通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同时,也要求信息渠道通畅,以便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和价格状况。这些都决定了贸易主体对外联系的广泛性和联合行为的重要性。因此,良好的外部联系机制可以确保贸易运行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贸易主体的分类及培育路径。2. 影响贸易人员数量变化趋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3. 贸易主体有哪几种组织形式?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 试述贸易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

[本章案例] 希望集团发展之路

希望集团是中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一名,也是中国私营企业总收入百强第一名。1982年刘氏兄弟四人卖掉自行车、手表等凑起1 000元资本,办起孵化良种鸡厂,发展鹌鹑养殖和饲料生产业。1987年,兄弟四人兴建西南地区最具规模的希望研究所,重点开发猪饲料。1989年刘永行和陈育新(即刘永美)共同创造研究出新型猪饲料“希望1号”(后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刘氏兄弟慎重决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卖掉全部养殖业所得的1 000万元人民币为资本,全面转向猪饲料产业。结合产业调整,刘氏兄弟也相应明确分工,这是希望集团第一次产权明晰的根本性变化,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1995年,当希望集团规模达到10亿元人民币时,他们又第二次界定产权而且进一步地明晰产权:老大刘永言创立希望大陆公司,老二刘永行成立希望东方公司,老三陈育新建立希望华西公司,老四刘永好办起希望南方公司。兄弟四人共同拥有创业时的研究所及其饲料场,平均划分产权,各占刘氏产业的1/4股份。

兄弟之间既分工又整合形成母体大、子体小的格局。至此,希望集团从亲朋维系的模糊产权关系迈向产权明晰划分阶段,从传统家族企业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期。1997年6月刘永行出任希望集团法人代表,主持集团内外活动。完全明晰产权,完善治理结构,又一次促使企业振兴和艰苦发展,1998年希望集团资产达50亿人民币。刘永行的东方公司,通过资本营运,把30多家国有亏损企业或兼并收购或合资控股进行大规模扩张,使东方公司下属企业从14家迅速增加到53家,资产规模增加4倍,所创利润占集团总利润的一半。

希望集团目前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为5.4%。刘永行1998年8月在广州宣称,希望集团要与泰国正大集团(在中国投资40亿美元,拥有100多家企业,中国市场占有率为7%)在中国市场进行“三年决战”。资料来源:岳兴禄.点评中国私营企业[J].企业活力,1999(11).

问题1. 希望集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有哪些?

第四章 贸易客体与贸易行业

[学习目的]了解贸易客体含义及贸易行业分类,明确商品及商品贸易的类型,掌握资本贸易、技术贸易、信息贸易、房地产贸易的特征,熟悉服务贸易的内涵及特征,了解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原因以及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等问题。

第一节 贸易客体含义及贸易行业

一、贸易客体的含义

贸易客体是贸易主体在贸易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即贸易活动的承载物。贸易客体是不断变化的,按交易的对象可以分为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实物商品是最古老的贸易客体,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贸易活动的基本承载物。随着生产力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人类的消费需求从物质向精神文化方面扩展,生产要素和服务也成为贸易客体,如金融保险、邮电通信、文化艺术、宾馆旅游等。因此,现代商品不仅包括实物商品,也包括服务商品,同时也包括一系列的商业活动。

二、贸易行业含义及分类(一)贸易行业与产业的含义

行业是产业的一个范畴。行业一般是指工商业中的类别,泛指职业,如零售行业、饮食行业、服务行业。行业有多种划分。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统计局曾制定了一个《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把国民经济划分为10个门类,第6类为批发和零售业、饮食业和旅馆业。在国家统计局现行的统计制度中,统一将我国国民经济划分为16大类,第8类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产业是一个比行业概念更宽泛、外延更大的范畴。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克拉克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将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三大类产业部门: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其中的第三产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以上的前三个层次,应用在国内的社会经济分类统计中,而第四个层次只是在进行国际间比较时用。我国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根据国情调整、修订了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新的划分范围及分类是: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贸易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流通产业是指整个流通领域中所包含的产业部门,主要有商业(内外贸易业)、物流业、仓储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

贸易行业是指主要经营品种范围基本相同的商品经营者(包括部分前店后厂性质的商品生产者)形成的以专业化经营为特征的贸易主体群体。同一贸易行业内的经营主体既可以是不同所有制形态的企业,也可以是非企业的经营者个人。贸易行业出现是社会分工在贸易流通领域不断深化的结果,是贸易流通产业内部的分工。(二)贸易行业分类

贸易行业分类包括:(1)根据历史资料上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的习惯划分,我国曾把贸易划分为物资贸易和商业。在我国,物资贸易主要经营生产资料,商业主要经营生活资料。(2)根据买卖转换的次数划分,可将贸易划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直接贸易是指只经过一次买卖环节的贸易方式;间接贸易是指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买卖环节的贸易方式。(3)根据贸易环节的功能,可将贸易划分为批发贸易和零售贸易。(4)根据贸易的空间范围,可把贸易划分为地方贸易、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5)根据交易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现货贸易、期货贸易。(6)根据产品序列,贸易可划分为初级产品贸易、中间产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7)根据贸易对象的属性,贸易可划分为商品贸易和生产要素贸易(包括资本贸易、劳务贸易、技术贸易、信息贸易、房地产贸易等)。

第二节 商品贸易

一、商品的类型

商品贸易是最基本、最原始的贸易形态。科学地进行商品分类,有利于组织商品货源,妥善解决商品购、销、运、存、检验、包装等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进行贸易经营活动。

1. 按商品的最终用途分类,商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生产资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生产资料按用途分,可分为工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资料是工业企业生产使用的各种物质资料——各种生产工具和设备以及原材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部门使用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农产品原材料、农用生产资料等。消费资料是直接满足人们消费的最终产品。消费品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细分。根据消费的实际用途,即按人们的吃、穿、用、住、行等,消费品可划分为食品、服装、用品、住房(包括装饰用品)、交通工具(包括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等)。根据消费资料满足人们需要的层次不同,可划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

2. 按商品价值不同,商品可分为高档商品、中档商品和低档商品

高档商品通常为价格昂贵、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就同等使用价值来说,高档商品偏重于豪华新颖、名贵、炫耀等,适合于高收入消费者的消费,如名烟、名酒、高档家用电器、珠宝、高档时装等。中档商品一般为价格适中、质量稳定、广大消费者经常追求的商品,如普通家用电器、适用型家具、时装等。低档商品一般为价格便宜、消费面广、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商品,如日用百货、食品、调味品等。通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追求更高质量的商品,也就是从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转为追求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满足,从追求吃饱穿暖变为追求吃好、穿好等。因此,适应消费水平的增长,贸易活动应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积极调整经营品种、规格、质量等,提高档次,增设消费项目、优化结构,满足消费需求。

3. 按商品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程度,商品可分为骨干商品和一般商品

骨干商品直接制约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是生产、生活中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商品,对稳定市场起关键作用,如粮食、食盐、燃油、煤炭等。通常骨干商品品种少,但数量大。一般商品是指由市场调节的、由消费者选购的、在国计民生中作用一般的商品。这类商品通常品种多,产需量不一。

4. 按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商品可分为名牌商品与普通商品

名牌商品一般是指具有极高市场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度、盈利度的品牌商品,包括地方名牌、区域名牌、全国名牌、国际名牌商品。名牌商品凭借其质量、声望、信誉以及消费按质论价或高价消费的心理可制定较高的销售价格,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名牌商品由于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在消费者看来,使用名牌,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声望,满足了精神方面的需求。例如,金利来系列产品、茅台酒等,这些商品的价格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但仍然畅销。与名牌商品相比,普通商品、一般大众消费的商品量更大、品种更多,因此价格不宜太高,应力求在目标市场上取得更高市场份额,扩大其影响力。

二、商品贸易的基本类型(一)按商品的来源分,可分为农产品贸易与工业品贸易

1. 农产品贸易

农产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的产品,它既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又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还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因此,农产品的贸易关系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的协调,关系着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分配,也关系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变化与新农村的建设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贸易主要有以下特点:(1)农产品贸易具有季节性。我国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从而决定着农产品贸易随季节的变化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季节的农产品贸易具有不同的规模和结构,旺季与淡季相差甚大。因此,农产品贸易应针对每一种农产品的季节性特点,把握其生产规律和季节特点,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不失时机地组织好农产品贸易工作。(2)农产品贸易具有层次性。农产品的品种繁多、性能多样、作用大小不一、对国计民生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应采取多种贸易形式,形成经营形式多样、多层次的农产品贸易体系。应根据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程度、供求状况、商品属性、流通范围等采取相应的购销模式与经营形式,如有的可大规模连锁集中经营,有的则宜分散经营等。(3)农产品贸易具有分散性。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点多面广,具有分散经营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农产品贸易的分散性。其贸易方向是由分散到集中,由农村到城市。收购网点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商品物流方式即商品运输和集散、转运以及贮存设施,都必须适应分散性的特点。(4)农产品贸易具有不平衡性。各产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会出现灾年、丰年、平年,不可像工业品那样在人工控制下均衡生产。针对这种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在农产品贸易中,需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留有余地、以丰补歉的原则。

2. 工业品贸易

工业品贸易主要指日用工业品贸易和生产资料工业品贸易。工业品贸易主要有以下特点:(1)工业品贸易具有多向性。工业品生产具有较大的集中性,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工业品消费则具有较大的分散性,遍布城乡角落。工业品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就决定了工业品具有从集中到分散,从城市到乡村的多向性特征。(2)工业品贸易具有相关性。消费者对工业品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多变性且很多商品的消费必须互相配套,形成合理结构,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工业品贸易应力求品种、规格、花色、档次齐全,且从收购、运输、销售、服务各方面做到结构合理化、系列化、配套化。(3)工业品贸易具有购销差异性。同农业生产相反,工业品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生产周期短,均衡、批量生产,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消费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性较大,选择性强,弹性较大。因此,工业品贸易应注意产需衔接,调节供求,促进平衡。(4)工业品贸易具有替代性。由于工业品品种繁多,新旧产品不断交替更迭,一物多用,不少商品具有同一或相近的使用价值,如洗衣粉与肥皂、布鞋与皮鞋等,既具有替代性,又具有互补性,既有同向发展的可能,也有逆向发展的因素。因此,应利用这些特点,安排和组织好替代工业品的贸易。(二)按商品的最终用途分,可分为生产资料贸易与生活资料贸易

1. 生产资料贸易

生产资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生产资料贸易基本上是生产企业之间进行的,它有其独特的特点。(1)生产资料贸易具有生产性。生产资料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劳动产品,其贸易对象主要是生产企业,因此,生产资料贸易是生产的继续,消费过程和生产过程同时发生,具有生产性。(2)生产资料贸易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是由生产资料本身具有技术性、配套性、专用性较强的特点决定的。生产资料在选用上比较严格,选择性小,因此,生产资料在贸易方向、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相对稳定,产销关系较为固定,具有相对稳定性。.(3)生产资料贸易具有批量性。由于生产资料的需求者一般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进行相对稳定的批量生产,因此,生产资料贸易要求频率小、需求量大、成批交易,相对集中,具有批量性特点。(4)生产资料贸易具有技术性。各种生产资料都有特定的用途,都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对于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都有严格的规定,结构复杂,性能不一。这就要求从事生产资料贸易的人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且懂得生产资料的使用、维护和维修,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 生活资料贸易

生活资料贸易是为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各种消费需求而进行的贸易活动,它处于社会最终供给和最终需求的交点上,因而有着自己的特点。(1)生活资料贸易的范围具有广泛性。生活资料贸易范围遍及城乡各地,零售贸易涉及每个消费者和每个家庭,批发贸易则涉及所有消费品生产者和消费品经营者。因而其贸易范围具有广泛性。(2)生活资料贸易具有差异性和多变性。生活资料的消费是从具体的消费者自身的条件出发的,而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差异很大,这就要求生活资料的供应者应提供品种多、花色式样齐全的商品,以满足各层次消费的需求。同时,消费需求总量、需求结构、需求层次等都会不断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多变性。因此,应不断更新品种,提供更周到服务,同时多设销售网点,适应各种变化。(3)生活资料贸易具有直接性。生活资料贸易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生活资料成为消费者现实的消费对象,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因此,生活资料贸易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商业宣传,正确地引导消费,指导消费,使消费者建立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和方式。

第三节 生产要素贸易

生产要素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因素,即一切生产投入品,如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等。

一、资本贸易

要对资本进行更有效的贸易,就必须首先对资本此处是贸易资本的本性即贸易资本的来源、种类、运行规律等问题有一些了解。(一)贸易资本概述

1. 贸易资本的来源及构成

贸易资本是开展贸易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贸易活动的当事人必须重视贸易资本的合理筹集。贸易资本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企业法人、个人投入的自有资本金,贸易活动主体借入的负债资金,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来筹集资本等。通过以上种种形式筹集而来的资本,便成为贸易活动主体拥有、控制的经济资源。如果用货币表现出来,就形成了贸易活动主体的资本,也称商业资本。

根据贸易资本在贸易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形态、变换的过程和状况及所有关系的不同,贸易资本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从存在的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商品资本主要是指用来交换商品的价值形态,在贸易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货币资本则是指在贸易过程中的货币形态,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等形式。通常货币资本的比例相对来说较小。商品资本及货币资本的形态交换及变化速度反映了贸易活动中商品流通的时间及企业经营状况。物质资本通常表现为主体从事贸易活动时所需的其他物质条件所占用的资本,如以营业店堂、框台、仓库、运输车辆等物质形态存在的资本。(2)从资本参与流通情况来划分,可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是指直接参与商品流通的货币形态,其周转速度愈快,则说明其利用率愈高。固定资本则是指不直接参与商品流通,而是以物质形态间接参与商品流通的资本形态,一般要经过多次周转才能改变其物质形态。(3)从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有形资本是指通过有形实物来表现的贸易资本,如贸易主体的营业场地、仓库等建筑物,机器设备,所采购的商品及其他物品等。这部分的资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能准确地计算其价值的大小。而无形资本则是指不以实物形态存在但能在较长时间内给贸易主体提供稳定收益的长期资本。它包括企业的商号、商誉、商标、专利、特许经营权等,这部分资本其价值的大小一般要通过有关专业部门的评估才能计算出来。由于无形资本大都能在较长时期内给企业带来收益,与企业的继续发展有关,所以,企业必须注意无形资本的保护。(4)从贸易资本的所有关系来划分,可分为自有资本和借贷资本。自有资本主要是指贸易主体自己所有的那部分资本金,包括申请注册的资本金,及企业自筹的资本金,企业的公积金、公益金及未分配的利润等部分。对自有资本,企业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而借贷资本则是为了补充自有资本的不足而向银行、投资机构等部门借入的资本金,企业对借贷资本仅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总之,对贸易资本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标准而进行的,它们在资金运动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形态,有各自的运动规律,正确地区分和认识其运动的特殊性,对于企业合理运用资金有重要的意义。

2. 贸易资本运行规律

贸易资本是贸易企业和经营者为从事贸易活动所拥有、占用和支配的商品、货币以及其他一切财产的货币表现,是能够在贸易活动中增殖的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是一切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血液,是推动贸易活动的前提与要素。贸易资本运行规律主要有:(1)资本运动增值规律。资本的不断运动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是资本维持自身的价值和增值的前提。资本只有不停地周转运动,不断循环,并且快速周转,才能产生更大增殖。(2)最大利润规律。资本的本能就是要获得利润,并且获取最大利润,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这种本能形成了资本运动的内在的冲动力,驱使持有资本的企业家奔走于世界各地,把资本投到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相对便宜的地区,通过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获得最好的资本回报;也驱使企业家千方百计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经营管理,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提高利润率。(3)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日益融合规律。在当代,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为获得垄断利润,一方面,产业资本力图摆脱商业资本的控制,自己承担产品销售职能,另一方面,商业资本也通过对生产企业的收购、兼并渗透到产业资本中控制商品货源,商业资本出现了回归产业资本的趋势。另外,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需要投入到生产和贸易领域的资本量不断增加,拥有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企业家对银行资本依赖程度亦不断增强,并且为了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商誉,拓宽经营活动空间,获取较多的融资机会和融资便利,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往往以参股、控股等形式还直接进入金融领域。而银行资本为了监督产业资本和贸易资本的经营活动以及资本使用的状况,也会通过参股等形式,渗透到产业资本和贸易资本之中,于是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与银行资本日益融合起来,成为现代社会资本集中的重要形式之一。

3. 贸易资本规模

贸易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贸易资本规模和配置,不仅直接影响贸易的规模、布局和结构,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秩序与效率。从社会整体讲,贸易资本规模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应有一个适当的量度。贸易资本规模量度的确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贸易领域内部来看,影响贸易资本规模的因素主要有:(1)贸易利润率。利润率的高低是决定贸易资本规模大小的主要基准。(2)贸易规模和特点。贸易量的大小、网点布局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加工、仓储、运输等物资设施规模以及贸易的技术经济特点等都会影响贸易资本的规模。(3)贸易资本周转速度。通常来说,贸易资本规模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商品交换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资本的周转速度。贸易资本数量与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由于贸易资本的周转速度较快,相对于生产资本,贸易资本的总体规模要小些。(二)资本贸易概述

1. 资本贸易的功能

资本贸易是指资本经营者为了使资本增值而对资本进行买卖、存放或借贷所形成的贸易。参与资本贸易的有企业、金融机构、居民个人,其中专门从事资本贸易的市场主体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券商、证券与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资本贸易能有效组织资金的横向流动,调节资金的供求,实现资金的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功能主要有:(1)融资功能。资本贸易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和融资。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的买卖,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各种各样的投融资和筹资选择,适应不同需要。因此,资本贸易通过其特有的融资方式,解决资金供求的矛盾,实现资金融通。(2)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资本贸易通过价格机制和利率机制的影响,使资金流向经营好、收益高的企业或部门,从而优化了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经济的发展。(3)竞争功能。资本贸易的各方都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必须注意市场动向,关注市场的行情,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在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4)分散风险功能。资本贸易可以通过多种证券组合的方式,为投资者分散风险,提高投资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同时,资本贸易还可以通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各种交易手段为投资者提供方便,回避风险。此外,资本贸易依靠其完善的制度和法规,还可以规范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防止各类不良行为的发生。

2. 资本贸易的内容

资本贸易也称资本经营、资本运营或资本运作,是对企业可以支配的资源进行筹划、重组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使资本增值,以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贸易的内容主要包括:(1)实业资本经营。

实业资本经营是企业投入资本购建经营设施、设备和商品等,形成实体资产,使企业资本存量增加、经营能力扩大和竞争能力增强的行为。实业资本经营实质上是贸易企业从事具体贸易经营活动,它是从事资本营运的基础环节。贸易企业投入资本从事实业资本经营之时,就是企业媒介商品交换、提供有关劳务的开始。由于实业资本经营的运作主要以物质形态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为载体,资本的变现能力差,因此,贸易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趋势正确决定资本的投向、投入数量和结构,并在整个实业资本经营过程中对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管理,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2)金融资本经营。

金融资本经营是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主要以买卖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期货合约为表现形式。贸易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不参加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运作。因此,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本身的固定报酬,如股息、红利等。同时,贸易企业通过金融资本的经营,筹集资本,如在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发行债券和商业票据、收购其他公司股票经包装后重新上市、收购空壳公司上市,然后扩股,使资本存量短时间内成倍增长。金融资本的经营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在整个资本经营中运作最复杂、操作难度最大。金融资本的经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资金的借贷。

资金的借贷是货币持有者将约定数额的资金按约定的利率暂时借出,借款者在约定期限内,按约定的条件还本付息的信用活动。

现代的资金借贷主要发生在投资者与银行、货币持有者之间。银行起一个中间人的作用,以较低利率把持有者的闲散货币集中起来,然后以较高利率贷给投资者。投资者通过借贷取得的货币支配权可投资工商等业务,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银行则通过经营货币获取利差。持有者通过储蓄投资取得利息收入。利率则是货币这种特殊商品借贷的价格或费用,它体现为一定期限内利息和投资货币额的比率。居民手持的用于流通的货币只是过去劳动的一般体现,仅仅是货币而不是资本。只有当投资者通过资金借贷业务取得这些货币并用于投资时,货币就资本化了,它才能够完成资本的职能,获取一定的利润。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处于不断流动状态,流动的目的是尽量使资本增殖。哪里的条件使资本增殖,哪里利润高,资本就会向哪里流动。当国外投资的预期利润比国内高时,投资者就会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使资本流向国外。

资金的借贷种类很多:A.按贷款期限,可分为短期贷款(不超过1年),中期贷款(1年上,一般2~5年),长期贷款(5年以上,10~20年甚至更长)。B.按贷款的利率,可分为无息贷款、低息贷款、中息贷款和高息贷款。C.按借款和还款的方法,可分为统借统还贷款、统借自还贷款和自借自还贷款等。

②证券资本的买卖。

证券是以证明或设立权利为目的而发行的凭证,包括各种商品所有权的证券(如提单)、财产所有权证券、收益请求权证券、股票、债权证券(如银行债券、公司债券、国债券等)。证券资本的买卖是指已发行的证券在投资者之间通过证券交易所或证券经营机构进行买卖证券的活动。

证券资本买卖的方式多种多样。按交易有无固定场所可分为公开交易和议价交易;按交割时间可分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按有无交易媒介可分为委托交易和自营交易。

证券资本买卖的类型主要包括股票买卖、债券买卖和外汇的买卖。

A. 股票买卖。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股票持有者就是公司的股东。就股票本身的属性来看,它是代表对一定的经济利益分配请求权的资本证券。股票既能给持有者提供定期收入,又能当作商品进行买卖和转让,但它本身没有价值,公司股票之所以具有价格,能够买卖,就在于凭借股票可以向该股份公司获取一定的股息收入,而股票的交易价格是由预期股息和银行利息率之比决定的。同时,股票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人们的心理预期、经济政治稳定状况影响较大。

股票的种类很多,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股票分为:优先股、普通股和后配股,面额股和无面额股,记名股和无记名股等。

B. 债券买卖。债券是一种负债凭证,证明持有者有权按期取得固定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按发行债券的主体不同,债券可分为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

公司债券是企业对外举债并承诺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所发行的借款凭证。债券持有人同企业存在一般的债权债务关系,每年可以从公司获得固定的利息收入,但债券持有人不是公司的股东。债券到期时,公司应偿还本金,赎回债券。

政府债券是由国家出具的借款凭证,是政府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债券持有人可以按规定取得利息,到期收回本金。从性质上看,政府债券与公司债券是一样的,只是发行人以及其信誉不同。

股票和债券都是具有一定票面金额的有价证券,都是筹集资本的一种方式,它们自身没有任何价值,只是代表资金投资及其收益的要求权。但它们之间亦有很大不同:第一,股票是一种所有权证书,而债券则是一种债权要求证书;第二,股票的红利并不约定,而债券的利息支付是事先约定的;第三,股票没有期限,公司债券则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返还一定数额的本息;第四,股票交易大都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而债券交易则多在场外完成。

C. 外汇的买卖。外汇是指一国对另一国拥有资金要求权的所有货币凭证,它包括进入国际货币流通领域的各国货币,体现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工具,具有国际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在外汇市场上,一国货币以一定兑换率换取另一种货币的买卖,称作外汇交易。(3)产权资本经营。

产权资本经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资本所有者及其代理人依据出资者的所有权经营企业的产权资本,通过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增加投资主体等,来实现资本的扩张和资本的保值增值。如通过合资或合并,扩大资本规模;通过对产权的转让或收购,分散风险,保证资本收益最大化等。二是企业经营者依据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经营企业法人资产,以实现企业法人资产的保值增值。如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行企业债券,或进入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兼并、收购、参股、控股和租赁等,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产权资本经营是现代企业制度下贸易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4)无形资本经营。

无形资产经营是企业对所拥有的各类无形资产进行运筹和谋划,使其实现最大化增值的活动。有两种经营方式:其一,无形资产交易。无形资产交易通常采用许可合同方式来进行,主要是对自己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和商标的使用权,通过签订许可合同有偿转让他人使用;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后,购买其他企业或个人的专利、专有技术和商标的使用权;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某项业务的特许权等。其二,利用无形资本筹资。利用良好的商誉,取得合作伙伴在供应价格、货源、结算方式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利用自己良好的信用,优先获得银行贷款和金融机构提供发行企业股票债券的方便条件,加快筹资速度;利用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创造的名牌、商誉、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引进外资,拓宽筹资渠道;利用企业的管理优势、商誉、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承包、租赁、参股、控股、并购形式实现资本的扩张等。无形资本经营通过将投资、参股、转让和特许经营,可以有效地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同时,无形资本经营是知识形态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无形资本经营过程也是推广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过程。

二、劳动力贸易

劳动力贸易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的有偿转让和流动。劳动力贸易的对象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费用构成的,包括衣、食、住、用、行以及学习、娱乐等费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创造出超出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一)我国劳动力贸易发展现状

1. 劳动力市场初具规模

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都普遍建立了劳动力交易市场,包括各类人才交流中心、企业劳动者招聘中心,各类规模不一的人才交流会、人才供求洽谈会等十分普及。各级劳动部门所属的职业介绍所构成了就业市场上的经营主体。各种类型的就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也遍及城镇,为活跃就业市场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了条件。

2. 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十分活跃

以各类劳动服务公司为代表的劳务贸易的组织机构已分布在全国城镇,并逐步向乡村延伸,形成了一个组织和管理社会劳动力的网络。各种劳动力的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出现,如技术咨询公司、信息交流中心、猎头公司等。

3. 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已成定势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劳动力供求的空间差异,我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包括跨省、跨市、跨县、跨乡流动,年流动规模已达1亿~2亿人以上。此外,各类各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跨区域流动也有一定规模。

4. 地区间、单位之间劳动力合作贸易日益受到重视

在许多城市,涌现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劳务合作公司,各地区之间各种形式的劳务合作已十分普遍,同时校企联合、定向培养、供求结合、按订单接受职业技术人才的劳动力输出方式也十分通行。总之,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务合作形式和劳动力市场的多渠道流动格局。

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劳动力贸易在各地区、各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新旧体制间的摩擦给劳动力流动带来了障碍,影响了劳动力贸易的发育。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法规建设与管理滞后,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数量巨大的农民工的就业权、收入权、健康权、安全权还不同程度受到损害。(二)劳动力贸易特点

劳动力贸易的特点包括:①劳动力市场交换对象的抽象性。劳动力存在于劳动者身体里,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质量的好坏只能通过对劳动者素质的考察大致了解,而量的体现也要从劳动力使用后去测定。②在劳动力市场交换出去的仅仅是它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而且劳动力的让渡具有暂时性。在让渡方式上是一次一次进行,不是一次性完成。③劳动力的流动速度因劳动者的本身差异而不同。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动较慢,而仅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则易于流动。劳动力的流动速度还受到职业特点和部门特点的影响。

三、技术贸易

技术指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技术贸易是一种有偿的技术转让,即拥有技术的一方通过贸易方式,把技术使用权让渡给另一方。包括技术成果转让或专利买卖、技术引进、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基本组织形式有技术成果交易会、技术咨询服务公司、技术开发中心、许可证贸易等。(一)技术贸易作用(1)技术贸易可以促进生产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如果没有发达的技术贸易,科研成果就不能及时被生产部门所了解,就很难转化为生产力。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低,同我国长期没有技术市场有直接关系。(2)技术贸易可以增强科研单位的发展能力。如果不把科研成果当成商品,不实行有偿转让,科研投入不能收回,科研人员的劳动得不到承认,不仅造成科研经费不足,而且也会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3)技术贸易可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通过技术贸易,可以使企业及时找到所需技术,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和经济效益,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技术贸易可以促进技术推广和应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成果、发明创造,凝结着劳动并具有商品属性。通过技术市场,可以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这不仅是技术革命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技术贸易特点

1. 技术贸易的标的是技术

技术作价进行贸易,即为商品,作为商品的技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它没有固定形状,无法“称量”,不能在贸易之前对它进行周密的“质量”检验;它可以多次进行贸易,不需要多次“再生产”。在实际业务中,所交易的主要是技术知识,有时也包括实施技术的手段——机器设备、检测仪器等。前者即所谓“软件技术”,后者为“硬件技术”,两者可结合在一起买卖。但是技术贸易必须含有无形的技术知识的成分,单纯机器设备的买卖是一般货物买卖,不属于技术贸易。

2. 技术贸易所转让的只是技术的使用权

在技术贸易中,技术受让方从供方转让某项技术后,并没有取得该技术的所有权,而只是取得在一定期限内该技术的使用权,通常不发生技术所有权的转让。

3. 技术贸易双方既是合作者,往往又是竞争对手

技术贸易通常不是简单的一次性买卖,贸易双方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进行合作。因为一项技术贸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其周期少则3~5年,有时多达10余年,在此期间,技术受让方希望从供方那里获得先进的技术,以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和水平来满足需要;而技术供方则想通过转让技术获取更多的利益,并设法阻止受方增强竞争力,以免受让方抢夺自己的生意。所以,这样就构成了技术贸易双方的竞争关系。

4. 技术贸易的作价方法特殊

一般商品的作价大多是以成本为基础加适当的利润,但技术贸易的作价却比较困难,因为技术贸易作价不能与其他资产相比较,也不能找出有意义的相关物价指数来计算出它的现行市场价值。而单纯地按成本计价,则往往会低估其真实价值。在实践中,一般对技术商品采取不同方法来重估其价值,并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来确定其价格。对企业外购的技术商品,按购入成本和该项技术商品的获利能力来估计其价值;企业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技术商品,按自创所耗费的实际成本及其具有的获利能力来估计其价值;企业自创或自身拥有但未单独计算成本的技术商品,按该商品的获利能力来估计其价值。

5. 技术贸易涉及的问题多而且复杂,贸易难度大

技术贸易涉及技术风险、产权保护、报酬的确定、支付方式、贸易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限制与反限制,涉及投资、劳动管理、土地使用、工程建设等问题,还涉及多种法律(如专利法、商标法、所得税法等)。而且技术贸易既关系着企业的利益,又与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政府要严加控制。由于受多种问题困扰,技术贸易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技术贸易中,可采用的方式有多种,但主要是通过许可证贸易方式。此外,还有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协作、工程承包以及含有技术转让内容的几种经济合作方式,如补偿贸易方式、合营方式、合作生产与合作开发方式等。(三)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的演变历程

1. 我国引进技术的发展历程(1)改革开放前,我国技术引进的概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技术引进一直是以进口设备,尤其是以成套设备的引进为主。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禁运封锁,我国的技术引进主要来源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此期间引进的内容涉及”金机械、汽车、煤炭、石油、电力、电信、化学以及一些军工项目,共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共400多项,用汇27亿美元。至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我国技术的引进,出现转轨,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先后从日本和西欧等10个国家引进了涉及石油、化工、”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方面技术设备84项,用汇2.8亿美元。虽仍以成套设备的引进为主,但也开始引进生产制造技术。1968—1971年间,我国的技术引进完全中断。从1972年始,我国的技术引进又恢复,至1977年,我国先后从美、日等10多个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222项,用汇39.6亿美元。(2)改革开放后,我国技术引进进入大发展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的技术引进在总结以前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了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进口大型成套设备转向引进单项技术;二是从引进技术主要为新建企业服务转向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服务。这些转变促进了我国能源、交通、原材料、农业生产资料和新型产业的发展,同时外国专家技术指导、我方人员的技术培训、精密仪器的技术专利使用、运行软件等技术贸易进口大大增加。在国家政策上,与硬件进口相配套的技术贸易进口享有免除海关关税及增值税的待遇。20世纪90年代,技术引进逐步转变进口模式,从全盘引进转变为进口重点设备、核心部件。国家缩小了设备免税的范围,对国内已经具备成熟生产能力的设备不再给予免税优惠政策。同时,开始注重知识产权的引进,并注意对知识产权的合法性保护和合法转让。国家在政策上也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技术贸易进口给予大力支持。进入21世纪,伴随着钢铁、交通、通信、能源等各大基础设施产业的设备需求的大部分国产化,与硬件相结合的技术软件贸易进口在这一时期大幅度减少,设计领域的技术服务进口成为技术贸易进口的主要表现。

2. 我国技术出口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我国已拥有大量成熟的产业化技术。随着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我国硬件水平已经逐渐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成功实现电力、通信、建材生产、石油勘探、汽车制造、化工和”金技术出口并带动大量成套设备出口。技术力量的增强让我们不断地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贸易出口和技术援助。在中东、非洲等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开展国际援助承包工程,为其提供通信、电力甚至油田灭火、救灾抢险等技术劳务服务;从通信网络设计到设备供货、安装和管线铺设,最终建成整个区域通信网络的网络工程承包服务。我国的建筑工程、电力设计等行业企业均具备了雄厚的技术实力,不断地开拓国际市场,以国际工程承包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出口的价值。另外,我国的运载火箭、多媒体软件、专用系统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逐年攀升,占出口贸易的比重也逐年增长。(四)我国技术贸易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 努力提升核心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的技术引进经历了从全盘技术引进到核心技术的引进。其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待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商品竞争力提升及在整个生产链条中利益获取的主要瓶颈。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九成核心技术不被我方掌握,使得我方受制于人,利益受损。我们应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大科研投入,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强科研技术联盟,加强同行业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提升民族自主研发能力,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2. 避免重复引进,降低引进成本

重复引进,不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易导致供过于求,从而增加引进成本。这是我国长期引进技术的积累的经验,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现实引进中又总难以完全杜绝避免。以新兴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许多省份出台发展规划,引进相应技术且差异不大,使得光伏产能过剩,价格呈下降预期。

3. 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制约我国技术出口的突出因素是他国的知识产权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我们要促进技术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就要积极有效地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国际标准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的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体系,并有效地建立起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在积极参与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的同时,应参加各种标准认证,争取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四、信息贸易

要对信息进行较好贸易,就应对信息特别是贸易信息的含义、内容、构成等知识有所了解。(一)贸易信息概述

1. 贸易信息定义

贸易信息是反映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状况及其变动的各种信息的统称。它通过消息、数据、情报、信号等形式对市场状况进行描述。贸易信息实际上也就是市场信息,它是贸易主体进行经营决策的依据。

2. 贸易信息内容(1)需求信息。主要包括目标市场消费者的现实需求量和潜在需求量,消费者对价格水平的反映,消费者对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反映,消费者数量、结构与分布,消费者的购买力大小及投向,单项商品需求量及饱和度,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及购买行为模式等方面。需求信息是贸易主体应特别掌握的信息。因为贸易主体所开展的贸易活动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如果没有掌握需求信息或所掌握的信息不准确,那么贸易主体就会无的放矢,企业的贸易活动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收效。因此,贸易主体应了解需求信息并把它放在各类信息之首。(2)供给信息。主要包括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的商品生产规模、结构和更新换代的情况,商品供应渠道、供应方式、供应价格和供应者所能提供的服务,商品供给与需求在数量和结构上的适应程度及未来的变动趋势,所供给商品的质量、性能及特点,供给商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市场寿命周期阶段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状况等等。商品供给信息是贸易主体应该掌握的重要信息,只有了解各种商品供给信息,才能采购到最适当的商品和最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也只有掌握了商品供给信息,才能有效地沟通产需情况,正确地指导消费者的消费。(3)竞争信息。主要指经营同类商品的同行业竞争信息。包括现实和潜在的竞争者的数量,主要竞争对手的经济实力、经营能力、销售方式、销售价格、服务项目和促销策略,未来的竞争格局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竞争将愈演愈烈,成为市场的常态现象。所以,贸易主体在开展贸易活动时,必须重视竞争对手,研究竞争对手,掌握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以便及时地采取和调整自己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4)国家宏观信息。包括宏观控制信息和宏观导向信息两大类。宏观控制信息是指贸易主体应了解的国家最近颁布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宏观导向信息主要包括目前经济形式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国民经济的增长态势、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物价水平状况、利率的变动及失业率、通货膨胀的变动率等。宏观控制信息将直接影响贸易主体正常的经营生活,而宏观导向信息则对贸易主体抓住机遇,扩大经营或调节经营结构有重大的影响作用。(5)贸易主体内部信息。贸易主体在开展贸易活动时,不仅要掌握来自企业的各种外部信息,而且还要清楚地知道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以达到知彼知己的目的。贸易主体的内部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现有的经营水平与经营条件,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及数量的多少,企业的现有资产规模及结构,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等。

总之,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贸易主体要能较好地完成其贸易目的,取得好的贸易效益,就必须掌握各种各样的贸易信息。

3. 贸易信息的特点(1)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连续性。由于贸易活动是围绕商品的买卖而开展的一种活动,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目的,伴随这种活动而产生的信息并不是原始状态下的信息,而是经过人们不同程度的收集、整理、加工及传递等处理过程。所以,无论是发出还是接收这种信息,人们都有明确的目标,且有序化程度也比较高。同时,贸易活动并不是单独的一次交易,而是一连串的交易过程,这也就决定在其过程所发生的信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较强的连续性。(2)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由于贸易活动本身就是从事商品买卖,它一头联系生产者,一头联系消费者,处于生产与消费的中介。影响贸易活动的因素,不仅有生产、消费及贸易活动自身等因素,而且还有决定生产和消费的各种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历史的因素。因此,贸易活动必然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及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发生关系及相互作用。于是,也就决定了贸易信息无论是构成,还是其来源,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3)贸易信息的传递具有双向性。贸易部门在组织贸易活动时,不仅要负责信息的发送,而且还要注意信息的反馈,贸易信息的反馈对于贸易活动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贸易经营计划的制订,还是实施与修正,也不管是贸易经营策略的调整等,均离不开贸易信息的反馈。贸易信息的双向传递是贸易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也只有通过贸易信息的双向传递,才能沟通产需,使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及时销售出去,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4)贸易信息是围绕市场这个中心流动的。由于市场是贸易活动赖以进行的舞台,是各贸易主体展开竞争的舞台,只有通过市场,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才得以实现,人们的物质利益才能最终实现,所以,为贸易活动而提供的各种贸易信息也必将围绕市场进行流动。如果离开了市场这个中心,贸易信息及其流动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4. 贸易信息的分类(1)按照组织管理的角度不同划分,贸易信息可分为系统性信息和非系统性信息。系统性信息是指按照有关规定有严格的计算口径、指标体系、传递的时间间隔和期限,有一定的固定格式的传递的信息。如贸易主体内部统计、会计等部门定期地提供关于商品购、销、运、存,资金使用和周转情况,经营利润盈亏情况的报表和资料。这类信息反映了贸易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是贸易主体进行日常管理的基本依据和衡量其经营成果的基本尺度。非系统性信息也可以说是系统外信息,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时间规定,是一种随机性和偶发性的信息。如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化对商品供求的影响,社会流行和时尚对商品供求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经营活动的影响,等等。由于这类信息往往给贸易主体带来新的市场机会或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贸易主体必须掌握这类信息,以便及时而准确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策略,从而保证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2)按照信息的渠道来源划分,可分为正式渠道信息和非正式渠道信息。正式渠道信息是指通过正式渠道,如各类报告、报表、报刊、杂志等方面而获取的信息。这类贸易信息一般比较容易获取,不需多大的成本和费用,这类信息不具有保密性和竞争力。而非正式渠道信息则是指通过非正式渠道,如贸易主体本身进行的市场调查研究、顾客意见反馈、召开各种联谊会、走访顾客等各种途径而获取的信息。这类贸易信息的获取相对而言比较困难,且要求耗费更高的成本。但这类信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保密性及竞争力,对于贸易的主体而言,非正式渠道信息的利用价值更大。(3)按照信息所涉及的范围划分,可分为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宏观信息是指从社会全局的角度来描述和反映贸易活动变化及其特征的信息,这类信息的综合性和概括性非常强,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也非常广泛,如贸易整体规模、贸易的结构和布局等。微观信息则是指从企业微观的、局部的角度来反映贸易活动的具体状况的信息。这类信息与宏观信息相比,数量大、时效性强,内容相对较少,如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某地区市场状况及发展前景等。微观信息主要是为基础管理部门及不同贸易主体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在现代的贸易活动中,我们不能把两者完全分开,而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互相印证,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为贸易企业的决策服务。(4)按照信息的变动状况划分,可分为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动态信息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贸易主体内部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信息,这类信息对于贸易主体对市场进行调查预测,以做出较正确的决策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静态信息则是指通过对大量动态信息的观察、分析,从而揭示出规律的东西,形成一定的规章、制度、定额等的信息,静态信息虽然不能给贸易主体提供及时的情况,但其反映了历史的变化规律,对于贸易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应同样重视静态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除了以上几种划分标准之外,还可以根据信息发生的时间把贸易信息划分为过去贸易信息、现在贸易信息及未来贸易信息;根据产品层次可划分为产品品种信息、产品大类信息和行业信息;等等。为了贸易主体经营决策与计划的需要,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对贸易信息加以科学的分类,以更好地发挥贸易信息对贸易活动的作用。

5. 贸易信息在贸易活动中的作用

贸易信息作为贸易活动中的必备要素,作为一种资源运用,它对于改善贸易部门的经营管理,提高贸易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能提高贸易预测及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全面有效地组织和开展贸易活动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条件下,企业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贸易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下使自己的经营活动取得成功,就必须广泛地与生产者、消费者等各部门、各环节进行接触,既掌握生产者新产品的信息,又了解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还要分析对生产和消费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只有这样,贸易主体才能合理地安排贸易活动计划,制订正确的经营决策。所以说,企业能否获取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并能否正确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是企业经营成败、竞争取胜的关键。(2)贸易信息及其运用,既能实现信息作为贸易资源的使用价值,又能为贸易主体带来更多的财富,提高贸易主体的经济效益。信息,作为一种贸易资源有自身的使用价值,但又不像具体的商品一样直接提供实体,也不像能源等能提供动力。如果一条信息写在纸上,没有主体去运用它,它就会一文不值,只有通过贸易主体有效地利用,使信息作为生产力的结合因素渗透到贸易活动过程中,才能实现信息本身的使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间接为贸易主体带来财富,提高贸易经济效益。在现实生活中,一条信息救活一个企业的事例并不缺乏。所以贸易主体重视对贸易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理、运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3)贸易信息及其应用,能够促进各企业、各部门及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贸易主体在较大的范围内开展贸易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搜集来的信息,数量多,内容丰富,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市场的最新动态。如企业之间的相互发展动态,地区之间的供求状况等。贸易主体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运用,就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贸易活动。(二)信息贸易

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经过传递后的再现。信息产品作为一种劳动成果,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信息的使用价值是抽象的,它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以被感知的形式转化成最终产品,信息的使用价值最终表现为通过信息的使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所提高的经济效益要大于信息本身的价值。信息的价值则表现为,信息工作者根据贸易经营管理的要求,进行有目的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贮存等一系列劳动所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凝结着人类一般劳动。

信息贸易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贸易的产品是一种特殊产品——知识型产品。它不同于一般商品,购买后即可发挥效用,而是需要接受信息商品的人将它“物化”后才能发挥效用,而且效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信息商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使用者所具有的主客观条件。(2)一般商品的寿命有两种消耗形式,即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而信息寿命完全是种无形的磨损,受时间的影响极大。因为任何商品都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运动状态,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同特征,时时刻刻形成新的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产品寿命不断缩短,加之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加快,使信息的形成会更快、数量会更大,信息贸易的贸易量加大,贸易速度加快。(3)同一种信息产品可以多次出售,可以卖给不同的使用者,具有售出不缺少、存留不重叠的特点,但信息商品出售次数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信息贸易价格的高低。信息的出售次数越多,其价格中所含的成本越低,从而价格也将越低;相反,价格信息的出售次数越少,其价格中所含的成本则越高,相应价格也将越高。(4)一般商品的生产是重复的,可以千家万户同时制造同一种商品,而信息成果在一定范围和区域内是独一无二的。由于信息生产的不重复性,贸易中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信息,因而不可能形成信息的统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信息价格只能由生产它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确定。

信息贸易的交易方式主要有:信息服务、信息咨询、信息资料有偿转让、信息软件开发、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等。

当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各项活动越来越离不开信息,能否获得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生存和发展。因为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需要有发达的横向联系,这就需要更多更充足的信息在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时交换传递,使信息的生产、储存、分配和交换日益成为一个专门的部门和行业。信息贸易的发展既可使从事信息业劳动得到补偿,鼓励信息业的发展,又可促使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因此,信息贸易的发展可大大加快信息社会化程度,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加快信息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

五、房地产贸易(一)房地产贸易的含义

房地产贸易包括房产贸易和土地贸易,房产贸易和土地贸易各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同时又密不可分。我国的房地产贸易是指房产的买卖、租赁、拍卖、抵押以及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等贸易活动及其贸易关系的总和。

房产贸易的交易对象是房屋,无论作为消费资料还是生产资料,房屋都是商品。按用途不同,房屋可分为住宅、生产经营用房和非生产经营用房。我国目前房产贸易的经营对象主要是写字楼和住宅。房产贸易的基本前提是房产产权明确,房产的商品化。

土地贸易的交易对象可以是土地的所有权,也可以是其使用权。在我国,土地所有权都属于国家,进入市场贸易的主要是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就整个社会而言,由于土地的供给数量固定不变,土地的租金和地价主要取决于土地的需求。需求越大,地租越高,地价也随之上涨。但就单个土地的使用者而言,都可以在既定地租的条件下租用任何数量的土地,土地肥力不同以及交通便利程度的差异,形成了两种形态的级差地租。

房产贸易和土地贸易是紧密相连的,交易对象可以是房产的所有权,也可以是其使用权。房产贸易和土地贸易一起,构成完整的房地产贸易。(二)房地产贸易的特点

1. 贸易对象具有固定性,只有商流,没有物流

土地是固定的,不能移动,这就决定了任何一块土地只能因地制宜地利用或开发,而不能移到较为有利的市场去利用。因而每块土地都受制于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的贸易通过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换来实现。房屋具有固定性,它必须建造在土地上,不能进行运输,不能易位。因此,房屋的贸易通过买卖房屋所有权或使用权来实现。所以说,房地产商品的交换只有商流,没有物流,商流可以多次进行,而物流为零。

2. 贸易形式具有多样性

房地产使用期限长、价值大、价格高,并含各种税费,实物形态大、位置固定等特点,以及人们对房地产多种多样的需求,决定了房地产贸易形式的多样性。房地产贸易的主要形式有:土地买卖,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及出租,房屋的买卖、租赁和调换。此外,还有房地产抵押、典当、信托等贸易形式。

3. 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

全民所有制房地产企业资产多、经营范围广、能力强,实力远非其他经济成分房地产企业所能比拟。尤其是地产业,国家把城市土地的支配权交给地方政府或它们委托的代理单位,因而只有它们才有权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租借给企业或个人使用。集体的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广、经营灵活、应变能力强,是房地产交易活动的重要参加者。民营经济是房地产贸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一大批民营房地产商人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贸易市场的新生力军。同时,我国的房地产贸易领域也有外资进入投资。(三)房地产贸易的组织形式

房地产贸易的组织可大体划分为:

1. 土地的一级市场

土地的一级市场是由国家采取公开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出售或划拨给开发者及使用者。

2. 房地产开发贸易

房地产开发贸易指房地产经营者为了获得可交换的房地产商品所从事的各种开发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和建筑施工两大环节的活动。

3. 房地产交易

房地产交易可以容纳所有与房地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包括集资建房、房屋互换、房地产信托代办、新房出售和预售、旧房买卖和租赁、房地产法律咨询、装饰修缮、各种维修服务等。

4. 商品房销售贸易

商品房销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房屋产权买卖,另一种是房屋使用权出让。前者是通过产权证书的产权人更替来实现商品房的销售.后者是通过将房屋使用权让渡给承租者,获得相应租金的一种销售方法。

5. 房地产金融贸易

从事房地产贸易需要大量资金融通,金融对房地产的渗透是房地产贸易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租赁、抵押、典当等融资性交易活动,使房地产贸易变得灵活方便。一些有条件的房地产公司还在积极寻求上市募集资金,广东碧桂园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等就已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并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6. 涉外房地产贸易

涉外房地产贸易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由我方出资开发房地产,然后把开发好的工业厂房和民用设施租给或卖给外商使用;二是先与外商商定投资建设的项目,以项目带动房地产开发;三是将土地使用权批租给外商,外商开发土地并在土地上按合同要求进行建设和经营。(四)发展房地产贸易应注意问题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创造财富、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了房地产贸易,使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得以实现,土地的使用权就能按商品经济原则进行交换。

今后,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要做到:①要合理地确定房地产价格。在现实生活中,土地价格的形成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非常困难,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逐步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标准。②要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强化城镇住房商品化,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打击房屋投机买卖。同时,要加快大城市的卫星城建设,以缓解城市中心的住房压力。③加快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各级政府统一管理下,制定必要的规章和制度,克服目前房地产交易中的混乱现象,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市场,消除浪费土地资源的种种不合理现象。

六、饮食贸易

饮食业是指购进农副产品原料,加工烹制饮食品,提高消费设备、场所和服务性劳动,供顾客就地消费的行业,具有商品购销、加工和劳动服务三种职能。它包括各种类型的酒店、饭馆、面馆、小吃店、冷饮店、早点铺、夜宵店以及流动饮食摊等。我国饮食业历史悠久,经营品种繁多,烹调技术精湛,早已驰名中外。(一)饮食贸易的特点

饮食业是集加工、服务、商品销售于一体的贸易活动。它既不同于一般的零售商业,也不同于其他的加工业和服务业,它有自己的行业特点,具体地说:

1.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信仰和消费习惯各不相同。人民群众对饮食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而且饮食业所需原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和加工,就地出售成品,因此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我国的饮食业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形成了鲁、川、粤、闽、湘、浙、苏、徽八大菜系(也有一说为鲁、川、粤、江浙四大菜系),另外还有一些菜系和不同流派,其烹饪、制作方法各有专长,菜肴各具风味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饮食业的地方性表现为民族性,且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这一特点要求饮食业要合理安排企业经营分工,科学划分经营类型,充分发挥经营特色,满足顾客多种需要。

2. 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饮食业出售的饮食品,是由购进的原材料加工烹制而成。其质量好坏和操作者的技艺高低有直接关系。我国的烹调技术历史悠久,制作精湛,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菜的花色、品种繁多,各种菜在选料、调味和火候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有烧、炒、炖、炸、烤、卤、腌、扒等烹制方法,讲究色、香、味、形,许多菜肴不仅是美味的食品,而且是很好的艺术品,因此,我国的饮食业积累了许多优良的传统技艺。上述这一特点,要求饮食业重视培养技术力量,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3. 具有广泛的空间性

饮食业经营形式多样。既有正餐小吃、午点夜宵,又可以以生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