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宋朝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4:27:12

点击下载

作者:白芷寒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可不知的宋朝史

不可不知的宋朝史试读:

序言

千古悠悠,天下兴亡。当“宋”以乱世翘楚的身份在五代十国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一个崭新的王朝开始了它命途多舛却繁花似锦的历史进程。人们习惯用“积贫积弱”来形容这个在夹缝中生存的朝代,仔细品读它却不难发现,这个以“赵”为姓氏的朝代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瑰丽故事。

宋朝是当时最富有的王朝,独占世界一半以上的经济总量,将《清明上河图》的熙熙攘攘变为现实,即便是经过连年征战,市井街坊的灯火通明里,人们依然能看到“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繁华。

宋朝也是文人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完美舞台。文人治国的理念让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王安石、苏东坡、范仲淹、辛弃疾、岳飞、文天祥……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是政治局势里的亮光,也是文学历史上的独特印记。

宋朝还是唐朝以后最富有浪漫气息的朝代,2万首宋词的辞藻既刻画了大江东去的气魄、金戈铁马的理想,也描绘了小桥流水的浪漫、相看泪眼的相思,当词人用反复斟酌的语句完成一段思想的提炼时,人间的喜乐与世道的沧桑也浓缩为文字灵魂,流芳百世,传承千年。

可惜,眼前的美好并未给它带来应有的荣耀。

在来势汹汹的“异族”面前,失去武力优势的宋朝只能逆来顺受。它收获不了汉朝直击匈奴的快意,也无法享受唐代被称为天可汗的光辉。战场上的失利只能靠求和的卑微弥补,辽、夏、金、蒙四大势力的夹击,带来的是它的屡战屡败和走向时代终结的宿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当文天祥悲壮地为这个朝代画上句号的时候,一个战乱中的繁荣帝国就此烟消云散。而留下的,是寻常百姓的繁华记忆,是帝王将相的宦海沉浮,是文卷里告知后辈的经验教训,也是词句里植入人心的民族灵魂。1  崛起:乱世翘楚 脱颖而出第一节 大唐王朝的逝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电气化铁路发达的今天,从广州到西安的普速火车尚需要运行20多个小时,在没有动力交通工具也没有柏油马路的古代,从岭南一带需要连续更换数十匹快马,昼夜不停地向西安驰骋,才可以将新鲜的荔枝运输到杨贵妃的桌前。杜牧的这两句诗反映了当年杨贵妃得宠一时的风光无限,那时配得上这种昼夜运输的也只有边疆的战事文书吧。“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长恨歌》中更是把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直接、大胆地表达了出来。爱屋及乌,由于唐玄宗爱杨贵妃之深,所以爱妃的话唐玄宗自然是言听计从。

杨玉环有个哥哥,名叫杨国忠,早年落魄,随着小妹在皇帝面前得宠,就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狗屎运。杨国忠这种“嗜饮博”的人竟然官至宰相,身兼职位40多个。外戚当政是中国古代政治系统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如果外戚像士大夫一样经过良好的教育,执掌政权也未尝不可。但是往往这些外戚凭借在中央系统中特殊的权力地位,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撼动和威胁到了士族的地位和利益,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任职期间,杨国忠专权误国,排挤忠良,奸佞横行,最终给本来有军事实力的地方军事政权提供了充足的反叛理由,于是乎,就有了我们都知道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发生虽然矛头指向了杨国忠,其实是地方军事势力强大的必然结果,“安史之乱”实质上起源于地方的藩镇割据,而“安史之乱”之后又进一步加强了地方的藩镇割据。

唐天宝十四年,时任掌管三镇范阳、平卢、河东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属下唐朝军队及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大军,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拉开了长达8年的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节度使是一个什么官职呢?这里我们要交代一下,这个官职在唐代拥有很大的权力,后文中的很多人物也都担任过这个职务。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边境矛盾日益突出,为了防止边境的少数民族进犯,李隆基大力扩充军需和防卫,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人事任免和监察的权力。唐玄宗时代共设立9个节度使和1个经略使,安禄山的范阳节度使就是9个节度使之一。

可以看出,唐代的节度使享有军事、财政、人事和监察等重大权力,这在今天来说可是集齐了政府和军队的所有职权,是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地方长官。这场持续8年的内乱虽然在宝应二年平息,李唐王朝也重新执掌天下,但是它进一步巩固了藩镇的军事实力,进一步促进了藩镇割据的形成,使得唐王朝中央对地方的领导能力大大受挫,同时由于连年内战,人口削减、田地损坏,农业生产极大下降。所以说,“安史之乱”成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分界点。“安史之乱”虽然没有撼动李家王朝的统治地位,但是对李家王朝的地位和权力的打击是致命的。公元763年是被定义为盛唐和中唐的分界线,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常年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分分合合,不仅破坏了唐朝的经济发展,也使唐王朝的统治名存实亡。在全国各地,由于藩镇节度使掌有地方行政大权与军权,继任的掌管者大都世袭,也不受中央任命,中央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官员的提调之权,自然也失去了地方行政、军事的领导能力。所以,中晚期的唐朝皇帝做的事情主要以平息叛乱为主,而不是致力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由于藩镇不断强大,又不断地挑战中央的权力,而中央政府由于缺乏财力和军力削弱藩镇,就多次乞求西北一带的少数民族“回纥”来平息中原的叛乱,代价是出卖金银财宝、布匹钱粮甚至是百姓生命。懦弱的唐肃宗竭力讨好回纥,不惜与其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元和元年,唐宪宗虽然在回纥的帮助下收复了部分藩镇割据的失地,但是宠信宦官,最终为宦官所害;之后,宦官的地位甚至与皇帝不相上下,成了王朝的真正掌权者。

后来,宦官弄权愈演愈烈,唐武宗时,宦官仇士良致仕前,给他的同党留下玩弄皇帝的经验:“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阇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安史之乱”促使盛唐由富强走向衰落,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中央权力系统中宦官的掌控,地方系统军阀的割据,让本就岌岌可危的李氏王朝雪上加霜,名存实亡。由于军阀混战,以及中央到地方的昏庸腐败,唐朝晚期已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官逼民反,最终晚唐爆发了一次次的农民起义,每一次都沉重地打击唐王朝的统治。

唐朝末年税负增加,尤其是盐税尤重,加之奸商哄抬盐价,从中渔利,人民买不起盐,只好淡食。有些贫苦而大胆的农民,为了逃避高昂的盐税,就贩私盐赚钱,但依照唐律,贩私盐是要被判处重罪的。但是总有人为了活命,又不怕杀头,于是结伴一起干,时间一长,就结成了一支支贩私盐的队伍;队伍壮大就需要首领,有些有勇有谋、敢作敢为的首领就成了日后农民起义的领袖。

乾符元年,地方有个盐贩首领,名叫王仙芝,聚集了几千农民,在长垣起义。王仙芝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他发出公告,揭露朝廷官吏的腐败是造成饥饿和贫穷的原因。这种渴求平均的公告在农民阶层是非常有煽动性的,很快就得到大批贫苦农民的积极响应。

无独有偶,过了几年,乾符五年,在冤句这个地方(今山东菏泽曹县附近),也有一个贩私盐的盐贩,名叫黄巢,也起兵反了,从王仙芝的手里接过了起义的大旗。这个黄巢能文能武,从小读过书,又学过骑马射箭。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几次都没有中。在长安看到权力中枢的腐败和黑暗后,黄巢就萌生了反心。

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农民起义一样,由于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核心思想,中和四年黄巢兵败自刎。黄巢死后,其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号曰“浪荡军”,苟延残喘,最终被湘阴土豪邓进思所伏杀。黄巢起义几乎席卷了唐朝统治的全境,晚唐时期虽然也有很多农民起义,但是影响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强,唯黄巢起义独冠群雄。“安史之乱”的起因看似杨国忠弄权,实则是藩镇割据的必然结果,杨贵妃、杨国忠等外戚仅仅是一个导火索,只不过加速了藩镇和中央政府矛盾的进程。“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对于国家还有大部分的掌控力,可是由于后期君主的贪求统一,勾结外敌,非但没有限制藩镇的发展,反而助长了藩镇的实力。

到了唐朝后期,缺乏道德底线和文化素养的宦官当政,以及军阀的连年征战,使得朝廷无暇顾及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让本就脆弱的农业经济走向崩溃,致使农民揭竿而起,大大小小起义不断。包括黄巢起义的农民起义失败,本质原因并不是唐王朝的军事打击,而是农民阶级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和贪图享乐的狭隘追求所致。纵使起义失败,但农民起义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加速了李唐王朝的灭亡,唐朝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第二节 五代十国

晚唐时期的黄巢起义再次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军阀混战的序幕。东汉末期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揭开了众多英雄豪杰逐鹿中原的历史大戏,这才有了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东晋末年的南北朝,在中国大地上前前后后一共存在了30多个政权。这唐末的军阀混战,使得中国的地方军事冲突演绎到了最高潮,发生在我们听过但是又比较陌生的五代十国。

下面我们就梳理一下,五代十国从哪里来,互相之间是怎样的顺序,怎样的关系,如何承接,如何吞并,如何消亡。

五代十国,代蕴含时间的概念,一代代交替;国蕴含空间的概念,一国国林立。五个年代,十个国家,而每个国家又可能存在于多个年代,这就是这段历史凌乱混沌的地方。历史学家把公元907年定为唐朝的结束之年,因为这一年有一个叫朱温的军阀逼迫唐宣宗以禅让的形式将皇位让给自己,从此结束了唐朝长达289年的统治。而朱温把自己夺取来的国家改国号为梁。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代十国中的一员,五代包括的是后梁,其他四个朝代依次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十国分别是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

五代十国起始年代虽然被定为公元907年,但故事还要从黄巢起义说起,黄巢起义不单单是间接葬送了唐朝,还间接促使了五代十国的形成。

历史的画卷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创造的,黄巢起义大军里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朱温。公元880年,黄巢攻克长安后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多年的征战不就是为此吗?于是黄巢打发手下的将领替他继续南征北战,自己则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朱温便被任命为同州防御使,自行攻打同州。想要一举拿下同州的常胜将军朱温遇上了驻扎在同州附近的唐朝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损失惨重。朱温向黄巢求救,黄巢忙着在长安城饮酒欢闹,哪里有心思参与军事调度,并且他身边的人又故意隐瞒军情。得不到救援的朱温便索性投降了唐朝。

归降后的朱温日子也没有那么好过,唐僖宗虽然给了朱温很大的军权,额外还赠送了河南的大片土地,但要朱温征剿黄巢的叛军。黄巢手下还有众多的猛将,朱温面对这样的敌人也无可奈何。这个时候,有人向唐僖宗建议,远在鞑靼还有一员猛将名叫李克用,此人早年因为在山西作乱被定为叛将后逃到鞑靼人那里去了。李克用收到唐朝廷的召唤后,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唐朝的怀抱。虽然在鞑靼可以占山为王,但是茫茫草原和沙漠,吃穿住行必然不如中原,李克用回到中原就接过了征讨黄巢的接力棒。

李克用勇猛过人,《旧五代史·武皇纪上》“鞑靼人指双雕于空曰‘公能一发中否’,武皇即弯弧发矢,连贯双雕,边人拜伏”,如果朝廷不是爱惜李克用的武艺超群,也不会征用叛将征讨黄巢。回到中原之后的李克用,一路凯歌高奏,终于在陈州擒获了黄巢及其党羽,将首级献给了朝廷。志得意满的李克用,路过汴州时和朱温来了一场鸿门宴。朱温原本并没有杀李克用的打算,是李克用自恃战功,欺凌侮辱朱温,遂使朱温起了杀心,想在李克用酒酣之际将其杀害,但是李克用是何许人,手下将才又机敏警觉,逃了出来,算是捡了一条命。从此,李克用和朱温算是结下梁子,此后二人演绎了长达20多年的恩怨情仇。

得胜回朝的李克用继续为唐王朝效力,扫平北方地区的其他流寇和军阀,另一边朱温却收编了黄巢留下的将领和残余部队。二人虽然都是统帅,但是智商相差太大。李克用的势力越大就越弱,而朱温的势力是越大越强,其间二人也曾或多或少地正面交锋过,但都没有剿灭过对方。

转折点发生在李克用征讨北方卢阳节度使刘仁恭大败一事上,李克用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而朱温却占据了整个山东和河南的地盘,北方的所有势力,包括唐朝中央权力,都无法撼动朱温的地位。李克用在朱温的强攻下节节败退,幸好李克用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队伍,成功撤退,最终他选择了山西的一块小地方作为临时避难所。

这时唐朝的皇帝是唐昭宗,这个皇帝不像前任唐僖宗信任宦官,他与宦官势不两立,而自己又没有消除宦官的军事实力,于是派人从河南请来朱温帮助铲除宦官。这下可把朱温乐坏了,天上掉个好消息,本想起兵进驻长安无奈师出无名,这下就可以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进驻长安了。

可是,唐昭宗身边的太监们在朱温进驻长安之前,为了避祸挟持皇帝离开了长安。朱温进驻长安之后把原来唐昭宗身边的宫侍全部杀掉,留下自己的侄子朱友伦监视回朝的唐昭宗。可是,朱友伦在一次打马球中意外死亡,这再一次给了朱温进军长安的机会。朱温在开封待得久了,长安又都是皇帝的人,干脆就把唐昭宗接到开封看管起来。远在北方的李克用看到皇帝被挟持便和契丹结盟,要求朱温放了唐昭宗。势力强大的朱温怎会听话,他感觉唐昭宗是个烫手的山芋,于是选择把唐昭宗和身边的人杀掉,重新立了年幼的小皇帝李祝,是为唐哀帝。

朱温又重现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但是曹操仅仅是自立为王,并没有自立为皇帝的行为。公元907年,在朱温亲信的逼迫下,唐哀帝将皇位禅让于朱温,加九锡,而朱温将唐哀帝发落到曹州。由于还有以李克用为代表的唐朝旧臣仍尊唐哀帝为皇帝,这让朱温感到仍有威胁未除。一年之后,朱温派人到曹州鸩杀了唐哀帝。至此,在中原大地存在了289年的李唐王朝走到了尽头。

李克用虽然一生狂妄,但确实武艺过人。在侍奉大唐这件事情上还是忠心耿耿的。不知道是因为身体原因,还是确实失去了大唐主人这个精神支柱,李克用在朱温称帝的第二年,也离开了人世。

朱温闻听多年老对手李克用的死讯,断定长安无主,城防空虚,就御驾亲征长安。可他未料到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继承了其老爹勇猛无畏的品质,几次交锋下来让朱温吃尽了苦头。志满得意的李存勖趁着军中的士气可用,也一举收拾了昔日李克用对手刘仁恭,将其地盘一并纳入了晋国。

对手强大才显现人的价值,对手已死,朱温的人生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虽然吃了李存勖的败仗,但是朱温及手下的猛将依然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军事势力,纵使李存勖再勇猛过人也吃不掉这样一头巨象。朱温戎马一生,像其他帝王一样过几年享乐的生活也无可厚非,但是朱温可没有李存勖那样让人放心的儿子。

民间野史云,朱温的儿子们为了讨老爹的欢喜,竞相把自己府中貌美如花的姬妾送与朱温,而朱温会凭借对姬妾的宠爱程度来选立皇子,这样的皇帝自然也做不长远。朱温由于喜爱儿子朱友文的爱妾而选了朱友文做接班人,而因为犯错被疏远的另一个儿子朱友珪害怕朱友文报复,带着一干人马,闯到了开封的皇宫,杀了老爹朱温,自立为帝,同时也把朱友文斩草除根。

朱温一代枭雄,没有死在乱箭下,却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上。朱友珪每天在皇宫里饮酒作乐,左拥右抱,不久朱温另一个儿子朱友贞联合大将杨师厚一起杀进皇宫,朱友珪畏惧自杀。

朱友贞取代了朱友珪当起了皇帝,为了笼络大将和军队,他又重重奖赏了杨师厚。梁朝从朱温到朱友贞,已经是第三代皇帝了,虽然每代时间都不长,但是当过一天皇帝也算是皇帝,此时的梁朝距离大限也不远了,所以我们称作“后梁”,这就是五代十国的第一个朝代。

李存勖是真正得到了真传,行军打仗与李克用相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但轻松突袭幽州,还打退日后辽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相比之下,朱温的儿子朱友贞就太差了,不但自己能力差,还把自己手下有能力的武将杀了一半。

公元923年,李存勖把山西、河南西部周边的割据势力收拾得差不多了,也想过一把皇帝瘾,就在洛阳自立为帝。之后由于朱友贞手下的一个将领卢顺投降了李存勖,李存勖又一举拿下距离朱友贞不远的郓州。由于朱友贞拙劣的品行,朱温打下的江山已消磨殆尽,这大大降低了李存勖的征讨难度。同年,朱友贞这个白痴皇帝望着宫外都是李存勖的士兵围堵,和自己的兄弟朱友珪一样,自杀身亡了。土地归了李存勖,后梁灭亡。因为李存勖姓李,所以国号也叫唐,这个唐并不是当初李渊建立的大唐,历史学家称之为“后唐”,这就是五代十国的第二个朝代。

后唐相比后梁的版图,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增,西边不仅囊括了后梁没有兼并的山西,还远至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就是我们今天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同时西北方向也收复了河套平原大片肥沃的土地,北边在幽蓟十六州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建立了统治。所以,五代的第二个国家后唐无论从国力上还是版图上都有明显的变化,进一步统一了北方。

李存勖当上皇帝之后,和其他昏君的区别是不好色、不酗酒,但是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音乐,每天和伶官伶人一起讨论声律乐器、谱曲作词。在中国古代,伶人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虽然服务于宫廷,但是也并不比瓦匠、木匠、铁匠的地位高。在当时的价值观看来,一个爱好音乐、和伶人厮混在一起的皇帝与一个左拥右抱、不理政务的皇帝一样。

李存勖手下有一个将军叫作郭崇韬,他极其反感伶人,当他带兵平叛时,伶人便在朝中诬陷他,同时郭崇韬在平叛中意外身亡,这一连串的巧合促使李存勖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大清洗运动。关于郭崇韬这个人我们在后来的十国中还会讲到。很多人不满李存勖的这场大清洗运动,邺城的百姓首先起兵造反。李存勖派遣自己的干哥哥,就是李克用的干儿子李嗣源前去平反。李嗣源早年跟随李克用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中威望很高。在前去邺城的途中,李嗣源的军队发生哗变,同样是因为不满李存勖的荒诞行为。

其实,李嗣源并无反心,但李嗣源的部下兼女婿石敬瑭提醒了他:“现在李存勖一定听到了你手下和邺城谋反的消息,我都信了,皇上也一定会相信,现在已无退路,不如将计就计,取而代之。”李嗣源无奈,只得如此。李嗣源于是回兵都城,但令他意外的是杀向皇宫的路途竟然一路畅通,李存勖多年玩音乐,已经指挥不动军队了,就这样李存勖死在了刀光剑影之中,去另一个世界继续他的音乐事业。

当上皇帝的李嗣源虽然是李克用的义子,也勉强算是后唐的继承人,国号不改。李嗣源当政几年,并没有发生大的军事冲突,百姓也有精力发展生产。五代的皇帝基本都是军人出身,人到中年还没有想着当皇帝,所以就没有刻意培养接班人。李嗣源在病重不起的时候,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李从厚,但是李嗣源的另一个义子李从珂不干了,硬生生把李从厚从皇帝宝座拉了下来,就像当年的李嗣源一样。

前面我们说过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就是当年劝说李嗣源起兵的那个人。在李嗣源当政后,他和李从珂都是朝中权臣。李从珂当上了皇帝,石敬瑭自然是他的一个威胁,除掉石敬瑭是李从珂的头等大事。可是,李从珂在这件事情上居然手下留情,把石敬瑭调任离职了。

石敬瑭一来不像李存勖那样有武艺,二来不像李克用那样有原则,三来不像李从珂那样有权力,无奈之下他逃到了契丹人的地盘。石敬瑭想借助契丹人的势力南下中原推翻李从珂政权。

于是,幽蓟十六州就是他们之间交换的条件。这对契丹人来说可是天大的利好,幽蓟十六州是契丹人一直想要的土地,有粮食、有布匹、有金银、有美女、有文化,总之有他们草原牧民没有的奢华宝物。

石敬瑭在契丹铁骑的帮助下,在公元936年登上了皇位,国号为晋,为了区分司马昭的晋国,历史学家称之为“后晋”。

司马光对石敬瑭评价道:“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简要概括为石敬瑭当了皇帝后,主要干了两件事,第一是安抚地方藩镇,第二是小心侍奉契丹。

对契丹的卑躬屈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把幽蓟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幽蓟十六州是保护北方的天然屏障,过了幽蓟十六州就是北方山脉,契丹人拿下了幽蓟十六州,那么中原广大腹地就暴露在骑兵的铁蹄之下,已经无险可守。幽蓟十六州的重要地位,我们在后文还会提到。

第二是对契丹称父称臣。石敬瑭对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辽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出使后晋,石敬瑭便下跪听宣,拜受诏敕。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契丹奇珍异宝。

石敬瑭手下的节度使刘知远曾上书:“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石敬瑭死后,儿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的江山做了两年,就被契丹人俘虏到塞外,一直到死他也没再踏上中原的土地。

契丹人入主中原之后,并不懂得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国家。游牧民族四海为家,不懂农业生产、不懂经济规律,更别说行政制度和文化教育,来到中原之后契丹人不是搜刮就是抢劫,这种作风在草原是行得通的,在有纲常伦理、重视尊卑贵贱的汉族统治地区是行不通的。纵观中国古代发展,确实有北方民族问鼎中原的例子,但是想长治久安第一件事就是汉化,否则无法坐稳江山。

这场后晋和契丹的争夺战,刘知远并没有参与,他完好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刘知远看到契丹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再考虑自己已经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便顺水推舟,借用汉族军阀对契丹的民族仇恨,把契丹皇帝赶出了中原。与此同时,刘知远自己当起了皇帝,公元947年,在开封建国,定名为“汉”,因为他姓刘,又为了和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区别,就称作后汉。

刘知远是五代皇帝里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个,建国第二年就病死,继任者是他的儿子刘承祐。由于朝中元老德高望重又手握重兵,自然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很多时候权臣在朝堂之上竟然大打出手,无视小皇帝。这让小皇帝很不爽,于是刘承祐就和几位心腹大臣联手除去飞扬跋扈者,其中有一个人叫作郭威。可偏偏对郭威的铲除不彻底,留了他的性命。郭威就伪造诏书,导演了一幕君臣的反间计,推翻了刘承祐,并将其杀死。

适逢北方契丹再次南下,郭威由于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北伐途中被下属黄袍加身,战胜契丹之后回开封登基称帝,存在了四年的后汉灭亡,郭威在公元950年建立了五代中最后一个国家:后周。

五代的朝代更迭的同时,在疆域范围之外,还大大小小林立着十个小国。在宋代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还在黄河流域,无论是财政税收、城市规模,还是人口数量、农业生产,南方远远不如北方,很多地方还是未开垦的荒地和没经历文化开导的民族。五代的五个王朝都集中在北方,所以势力和影响力远在十国之上。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纪年,后世学者多采用五代的皇帝年号纪年。开头我们说五代是一个时间的定义,十国更多是一个空间或者疆域的定义,十国并非接替五代,而是发生在五代更迭期间,十国的存在说明当时中国政权的统治范围。

对于十国,由于其影响力不及五代,英雄人物个性也不像五代那么鲜明,故事也远不如五代精彩。十国的政权国号,分别是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

十国中有九国在南方,就是今天的长江流域,仅有一国在北方,就是北汉。前面说过刘知远,后晋的创立人,其弟弟刘崇为河东节度使,在今天的太原称帝建国,是为北汉。北汉非常弱小贫穷,只能投靠契丹以图自保,认契丹为叔皇帝。北汉政权一直在契丹的“呵护”下存在了29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第四代皇帝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

是否还记得由朱温建立的五代第一个朝代“梁”?同一时间时任西川节度使的王建,凭借天险于公元907年,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后世称“前蜀”。因为“蜀道难”,军队难以跨过崇山峻岭远征四川,尤其是对于频繁争战的北方军阀,自保都困难,更别说发动战争。靠着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只要君主不昏庸、不征战,自然发展,国力就会蒸蒸日上。王建还算是一个中规中矩、合格的皇帝,前蜀发展一片向好。可是败家儿子王衍继位,荒淫无度。公元925年前蜀被后唐军队征服,要知道后唐是李存勖建立的,继承了其先父李克用战无不胜的本领。

前任皇帝被推翻,后唐在西川重新设立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走马上任。还是凭借天险,孟知祥趁着后唐伶人和将领的内斗之际,于公元934年在成都称帝。为了区别“前蜀”,史称“后蜀”。但是孟知祥时运不济,仅仅过了几个月的皇帝瘾就离世。继任者是其儿子孟昶,孟昶早期奋发图强,后期也是贪图享乐,昏庸无道。公元965年,宋军在剑门关剿灭后蜀军队,孟昶投降,后蜀灭亡。我们可以看出,前蜀和后蜀其实并无宗族传承关系,本质是两个节度使前后在四川建立的政权而已。两蜀因为与中原在地理上的隔绝,相对其他政权较为安稳,后期即使孟昶励精图治,也难以抵抗宋军的包围,虽然远在一方,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南吴建立者是唐朝末期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公元902年被封吴王,三年后,杨行密死,其子杨渥继位,但是被朝中元老徐温挟持,权力丧失,如同傀儡。公元927年杨行密后代杨溥称帝,后又禅让皇帝给徐温之子徐知诰,南吴灭亡。南吴当时拥有长江下游大片土地。

公元907年,后唐册封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为吴越王,都城在今天的杭州,范围包括今天江、浙、沪地区,在当时也是降水丰富,土壤肥厚,水运发达的经济大区域。

钱镠是五代十国君主中最为贤明的一个,他认识到水利建设是农业的重要保障,便开始修建钱塘江海塘,在太湖流域修建水闸,发展治理河道网络。由于其利国利民的众多举措,被百姓称为“海龙王”。公元978年,钱镠后人钱弘俶投降宋军,吴越国灭亡。

南唐的建立者是徐温之子徐知诰,徐知诰凭借其父亲打下的军队基础,在公元939年称帝,同时称自己本姓李,是唐朝的宗族后裔,改名“李昪”,国号为“唐”。为了与唐朝和后唐区别,后世称之为“南唐”。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继位,李璟先后吞并了十国中的闽国和南楚,而后又丢掉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李璟去世后李煜继位,就是我们都知道的词人。公元975年,后主李煜被鸩杀,南唐灭亡。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可以继承。唐昭宗时期威武军节度使王潮死后,其弟王审知继承。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后唐封为闵王。五代十国中的每个政权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开国的继任者大多荒淫残暴,闽国后几任继任者和将军的斗争引发内乱,在公元945年被南唐吞并。闽国从公元937年王审知后代继位到公元945年灭亡,是十国中最短命的一个王朝。

唐末的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在公元907年后梁建立后主动称臣,被封为楚王。这里的楚地并非战国时的楚国地盘,实际控制范围在湖北之南的湖南省,所以称为“南楚”,首府长沙。由于马殷在任时政通人和民众安居乐业,公元927年被封为楚王。马殷去世后,楚国的形势和闽国类似,南唐同样趁着楚国内乱,在公元951年灭楚国。之后,楚将刘言起兵反叛南唐,割据湖南,楚政权随后又内乱,直至公元963年被北宋吞灭。

青海节度使刘隐在后梁建国后和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一样称臣,岭南地区山高皇帝远,北方政府还视为蛮夷荒地,并不多加关注。随后刘隐之弟刘岩承袭节度使,在公元917年称帝,因为姓刘,又在南方,为区别北汉,被后世称为南汉。南汉的命运和南楚、闽国一样,后世暴君,然后被北宋吞灭。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原为朱温部下,后向后唐称臣,被李存勖封为南平王,所以荆南国也被称为南平。由于地处湖北北部、河南南部,是中原的交通要地,商旅兵家来往频繁,是国家之间的战略要冲和枢纽,又因为国小贫瘠,南平四处称臣。公元963年,宋军南征路过江陵,高季兴后代见宋军兵威整齐,军纪严明,深感恐惧,为免自己被屠戮投降于宋。荆南国灭亡。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个时代,欧阳修评论这一时期“千古未有之乱世”。从后梁到后周,南北方连年打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这个时候,中原大地非常需要一位有良好声誉、品行及军事实力过硬的英雄来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第三节 黄袍加身的荣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始皇的强权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由此进入了统一时代。东汉末年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割据局面,后来由魏臣司马懿儿子司马昭灭吴灭蜀统一中国。唐末时期,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藩镇割据,导致了五代十国换皇帝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正所谓“铁打的中原,流水的皇帝”。这样的局面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手中得以终结。

我们先不说赵匡胤,先从他的家族和父亲说起。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涿郡人。赵弘殷出身官宦世家,先祖是西汉京兆尹赵广汉,曾祖父赵朓是唐朝官员,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三县县令。祖父赵珽,历任藩镇从事,兼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也就是赵匡胤的爷爷,历任营州、蓟州、涿州三州刺史;后周显德年间,因其子赵弘殷富贵,后周世宗柴荣追赠赵敬为左骁骑卫上将军。从这里可以知晓,赵匡胤祖上五代人都是政府官员,到爷爷辈,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文职官员,而是手握军权的将领,在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军人当国是常态,其政治地位远在文臣之上。

赵弘殷自幼受父亲影响,在武艺上表现非凡,骑马射箭样样精通,为后唐的李存勖立下了战功。李存勖爱惜赵弘殷的武将之才,直接把他调到洛阳,命他掌管禁军,赵弘殷做起了中央警卫司令,可见李存勖对其信任有加。后唐灭亡后,赵弘殷经历后汉、后周,职位也一路升迁,历任武圣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后周时期,官至检校司徒,封爵天水男。

我们今天说的阶级固化,其实古代早已有之,今天大众都在批评这种现象,如果熟读历史、理清发展规律,就会对于今天的阶级流动性差、寒门难出贵子这种现象坦然面对,也会看到这种现象的必然性。赵匡胤登上皇位,虽然依靠的是军事力量,但是军事力量来自他的父亲,更确切地说来自他祖上的几代人。五代时期确实不乏强大的将领军阀,但是登基之后需要的是高瞻远瞩的政治目光和纵横捭阖的政治手腕,这种非凡的领导能力又岂能是赵弘殷、赵匡胤两代人练就的?更多的是来自这种官宦世家的文化熏陶和人格感染。这点,在赵匡胤后来平定南方政权上更是显现得淋漓尽致。

赵匡胤的祖父是骁骑将军,父亲又掌管禁军,同时又是指挥使、防御使,所以赵匡胤自幼成长在军中,这为他奠定了后来在军中的威望。由于世代领兵,如果赵匡胤做事不出格、不作死,作为父亲接班人是水到渠成。赵匡胤本身就生在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目睹父亲南征北战,小时候一定会有超凡的人生理想,这个人生理想并不是我们后来理解的当皇帝,那是后来才有的事情,这个人生理想如果说是在军事上建功立业、荡平军阀,更容易被人理解。

赵匡胤的发迹史,非常符合我们今天总说的价值投资,寻找价值低洼,以较小的成本锚定一支标的,但是必须是有后劲、有潜力的标的。赵匡胤早年投奔的正是我们前面提过的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当时的郭威还是后汉的枢密使,赵匡胤投奔郭威之后跟随郭威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他在交战中表现出了将军世家传承的勇猛无畏,屡立战功,深得郭威的信任。

后来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郭威登基,赵匡胤被擢升为滑州指挥使。赵匡胤早年军旅生涯跟了后周的第一代皇帝,实现了人生第一次飞跃;后来郭威的义子柴荣做了开封府尹,赵匡胤又做了开封府马直军使,后来柴荣继位,赵匡胤这次进入了权力中枢,执掌禁军。赵匡胤跟随了两任皇帝,而且都是在他们早年“低估值”时期,后来随着溢价,赵匡胤便平步青云,直到掌管皇帝的禁卫军。

柴荣当朝期间,赵匡胤屡立战功。公元954年,北汉、契丹联军入侵,柴荣御驾亲征,赵匡胤与禁军大将率弓箭手、精兵,左右夹击,以死拼杀,顿挫敌锋,北汉军溃败逃亡。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公元956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首战告捷,在涡口击退南唐军万余人。回师后,赵匡胤即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委任为定国军节度使。

公元957年,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乘势攻下寿州。回师后,柴荣又拜其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公元958年,赵匡胤改任忠武军节度使,次年,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就在这一年,跟随多年的老主人柴荣驾崩,年仅7岁的小皇帝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柴荣当政期间,赵匡胤几乎参加了后周的所有大型战役,不但组建了自己的幕僚,还提升了自己的英雄形象,建立了军队威望。

一个年仅7岁不谙世事的小皇帝当政,是历史送给赵匡胤及后世子孙的一个超级大礼包。公元960年,契丹和北汉联军趁着后周年幼皇帝登基、政权过渡之际举兵南下,面对北方强敌势如破竹、排山倒海的阵势,后周朝廷如同惊弓之鸟,惴惴不安。连年的征战,壮大了赵匡胤集团的力量,后周朝中也只有赵匡胤可以领兵拒敌,担此大任。宰相范质举荐了赵匡胤,但是赵匡胤以军费、兵员不足为由要求增加预算,范质只能依从,这就相当于把后周的所有家当给了赵匡胤。契丹和北汉的南下入侵,为赵匡胤称帝提供了又一个机会。

赵匡胤带着后周的精锐部队和自己众多的心腹武将,开赵开封。在距离开封东北20多公里处的封丘县陈桥驿,赵匡胤手下的众多将领在军中散布谣言:“我们在外为朝廷效力,年幼的皇帝和太后哪里知道我们的辛苦,我们不如侍奉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往北出发,抵抗契丹。”消息不胫而走,众多军中将士也都假戏真做。

第二天,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联合心腹赵普,也就是后来的宰相,密谋政变,暗地里指示一名将士,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加到了赵匡胤的身上,拥戴其为皇帝,众人也都伏拜在地,对赵匡胤呼喊“万岁”。赵匡胤在微微推辞了一次之后,以退为进地说了一句:“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底下众多的拥立者纷纷表示“唯命是从,马首是瞻”。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符太后和小皇帝不得冒犯,对后周的故臣不得凌辱,对府库钱粮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赵匡胤没有率兵变的队伍继续北进抵抗契丹,而是回师开封。

当时,别说军队中大多是赵匡胤的人,就连首都开封也大多是赵匡胤党的同僚,驻守在开封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奇等人都是赵匡胤的拜把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恭候大驾。只有不识时务的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想率兵抵抗,还没有动手就被军校王彦生先发制人,一刀毙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事先预备好的禅让诏书文件,宣布柴宗训禅位于赵匡胤,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他实现了在陈桥驿时对后周天子不侵犯的诺言,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便以宋为国号,都城仍为开封。

赵匡胤兵不血刃,创造了一个不流血、不杀戮,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改朝换代的历史传奇。其实,如果我们把目光回溯几十年即可发现,唐宋交替真的没有流血吗?不尽其然,宋朝夺取江山流出的鲜血,其实在五代十国时期纷乱厮杀的过程中早已经流完。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赵匡胤家至少五代为官,三代为将,不仅培养了赵匡胤的军事才能,还学会了他八面玲珑的官场法则。跟随周世宗柴荣参加战争,培养了自己嫡系的人脉,为日后政变积攒了良好的政治资源。周世宗死后,小皇帝尚不能自顾,又何以领导众多德高望重的老臣能将?在这种状态下,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新王朝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到了赵匡胤所处的后周,北方已经在50多年间更迭了五个朝代,每个朝代平均寿命十年多一点,民众对于皇帝的轮换早已习以为常,这深化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叛逆情绪。

赵匡胤虽然已经登基称帝,但是中原仍旧是一个内有分裂、外有强敌的生存环境,更别说长江流域以南林立着众多的小国。如果赵匡胤不能有效解决这些内忧外患,那么他建立的王朝也只是五代中的又一个续集而已。

可是,赵匡胤建立的并不像五代时那样的短命王朝,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是一个统治时间长达319年,经济富庶、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文明璀璨的封建王朝。第四节 李煜的眼泪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蕴含着无限伤心往事的《破阵子》,是南唐后主李煜在北上的途中写就的。当时他还未曾遭遇“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待遇,但显然他已经有所预料,臣虏的生活必然不好过。

公元977年,宋朝大将曹彬的大军攻破金陵城,李煜投降。随后,李煜被押至开封,开始了他屈辱的幽禁生涯。

让我们先把目光放到南方还是歌舞升平的那段时间。宋太祖黄袍加身、陈桥兵变以来,在和契丹的多次较量中,并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仅仅是勉强保持着平衡。又由于中间还有一个北汉相阻隔,北方暂时处于安定中。而南方割据政权众多、兵力分散,并且长时间的和平环境滋生了饱暖思淫欲,大多数统治者残暴无道或是软弱无能。宋太祖决心先南后北,利用南方各个政权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

两个月平定荆湖,三十六天灭亡后蜀,在最后覆灭南汉之后,南方就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了。吴越一向听话,国策之一就是:“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费事之大礼。”是不管中原是谁做主,我们听他的就好了。当然了,南唐也一向挺听话,尤其是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对赵匡胤十分恭敬。但是南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于宋朝的统治有着很大的威胁。

公元973年,赵匡胤开始了毁灭南唐的准备。他先是试探一下李煜的反应,他以“想念”李煜为由,请李煜前往开封一叙。很显然这是一场鸿门宴,李煜自然不敢去,他的臣子也不敢让他去,李煜的弟弟李丛善此时还被扣押在开封呢。但是不去赵匡胤肯定会不满,李煜唯一的办法就是给自己找一个可以不去的理由。李煜决定装病,但赵匡胤一次次地邀请,最后甚至到了出兵相逼的程度。

李煜算是看出来了,赵匡胤这就是想吞并自己的南唐,到这个地步他已经无路可退,李煜终于强硬了一回,在宋国使者面前以头撞柱。在李煜的以死相逼之下,赵匡胤改变了策略,他发现这个往日只会委曲求全的李煜竟然还有这么血性的一面,想要让南唐主动投降,已经不可能了,只有出兵攻打了。

攻打南唐,除了赵匡胤的兵外,还有吴越一起出兵。吴越本来就对中原王朝百依百顺,而且吴越和南唐本是邻居,冲突不断,可以说是世仇了。吴越欣然领命,以数万军马自杭州北上,攻取常州。这次出兵加起来总兵力达到了10余万人,可以看出赵匡胤还是相当重视南唐的。

南唐在长江下游盘踞多年,根深蒂固而且国内能人辈出,因此赵匡胤在打算攻打南唐之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计离间李煜和南唐大将林仁肇的君臣关系。林仁肇,人称江南林虎子,不仅冲锋陷阵极其勇猛,而且还极为擅长带兵打仗。早在宋朝攻打南汉之时,他就看出了南唐的机会,向李煜建议,趁着宋朝疲于用兵之际,派兵数万,从寿州北渡淮河,夺取江北。

这无疑是个好主意,而且成功的可能性极高。因为宋军从北打到南,又从西打到东,早已疲惫不堪,而且这个时候宋朝淮南地段防守空虚,守军不过千人,南唐以数万的兵力加上林仁肇这么一员大将,拿下江北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此时李煜的反应是彷徨的,林仁肇以为他是害怕万一失败,宋朝秋后算账,因此特意告诉李煜,他可以宣布林仁肇是叛军,这样如果成功,那么国家就可以收复江北,即使失利,李煜也可以杀掉林仁肇全家献给赵匡胤。这是一条万全之策,也足以看出林仁肇的决心,但是林仁肇注定要对牛弹琴了。李煜根本没有考虑这件事能不能做,而是在斟酌怎么遣词造句,给自己的邻居南汉写的劝降信怎样才更有说服力。是的,他在劝南汉不要反抗宋朝的入侵。

林仁肇见状只有长叹一声,这时林仁肇在李煜眼中还只是一个有点烦的武将,但是后面发生的一件事则让李煜彻底对林仁肇有了杀意。李煜的弟弟李从善在给宋朝送岁币的时候被赵匡胤一直扣押在开封,李煜对自己这个弟弟很是宠爱,也相信自己的弟弟,甚至还为自己的弟弟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辞章。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可以看出李煜对自己的弟弟是充满真情实感的,宋太祖恰好利用了这一点。有一天,宋太祖带着李从善在皇宫里指着林仁肇的一幅画像问他是否认识,李从善自然认识,宋太祖又告诉李从善,林仁肇已经归降,打算不久之后就到开封,这张画像就是信物。李从善听说之后大惊,十万火急地传书给自己的哥哥。李煜自然不会怀疑弟弟的忠诚,但是他应该怀疑一下弟弟的智商。这么明显的离间竟然没有看出来,若是林仁肇果真投奔了宋太祖,宋太祖会告诉李从善?会让他一个人去通风报信?李煜在接到密信之后马上就御赐一杯毒酒,林仁肇悲愤之下一饮而尽。李煜并非看不出这是离间计,相反他可能还聪明地意识到了赵匡胤对于他还是不放心,而南唐国内最能威胁赵匡胤的就是林仁肇这位大将,加上李煜也怕林仁肇闹出祸端,索性就将其赐死了。

林仁肇一死,国内缺少能够主持大局的将领,以至于宋朝的水军都出现在了南唐驻军的视野之内才被发现,这时南唐军队的反应是滑稽的,他们以为这只是宋朝军队例行巡逻而已,竟然不管不顾,还收缩了自己的防线给宋朝军队让路,甚至主动开城犒劳宋军。于是宋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了湖口和池州防线。

宋军一路上攻城拔寨,进展神速,终于打到了南唐的重要关隘采石矶,这是南唐的一道重要防线,宋朝也十分重视,由曹彬亲自带领军队作战。采石矶有2万守军,在湖口还有10万水军正赶来支援,但是采石矶一天之内就被攻破了。宋军在江上搭了浮桥,使得北岸众多的步兵得以快速渡河。同年十二月,金陵城被围,南唐如今唯有一战了,城内10万将士出城严阵以待。但是这个时候宋军反而不急于进攻了,一是因为辎重还没有运过来,二是此时正是南唐同仇敌忾的时候。一直等到第二年的正月,宋军才以潘美为首,展开进攻,南唐军队大败,退守城内。

在一个偶然的清晨,李煜登上城楼伸个懒腰,结果发现城外尽是宋军的营帐,这才得知自己已经是瓮中之鳖。他火速写信让人突围送给湖口守将,让其带领湖口的10万水军前来救援,但湖口守将朱令鬓两面三刀,不停地找借口拖延时间,不肯出兵。李煜知晓外援已经指望不上了,只能自己想办法。

最终,李煜将希望寄托于赵匡胤身上,他派出了南唐修文馆徐铉前去说服赵匡胤撤军。这个人不仅文采极好,更有三寸不烂之舌。徐铉以必死之心觐见赵匡胤,徐铉见到赵匡胤后主要的论点就在于“李煜无罪,赵匡胤师出无名”,这的确是切中了要害,因为赵匡胤很在乎这个。但是这次不同,因为赵匡胤再也不用做给别的国家看了,解决了南唐,国家就算是基本统一了。所以不管徐铉说什么,赵匡胤都不会改变主意,徐铉苦劝无果,只有回到金陵。

这时朱令鬓的10万水军成了唯一的希望,他也的确很快出兵了,但因为冬季河水枯竭,南唐的庞大舰队行动不便。朱令鬓当机立断,以火攻大败前来阻击他的刘遇,未料到天不佑南唐,风向突然变化,大火烧向了南唐水军,一场大火之后,10万水军几乎全军覆没,朱令鬓也投火自尽。

李煜的希望近乎破灭,他再次让徐铉前去劝说赵匡胤,做出了最后的挣扎,赵匡胤一句话就令徐铉无话可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我的天下,怎么能允许有第二个君主。公元975年,金陵城城门大开,南唐第三位皇帝李煜举着降表向攻城主将曹彬投降。曹彬严令军中将士入城以后不得擅自杀戮平民,李煜也随即被押解回京城。

赵匡胤也没有亏待来到开封的李煜,对他还算客气,将其幽禁在阁楼里并封为违命侯。公元978年,李煜被赐下牵机药,痛苦地死去。

李煜一生虽然庸庸碌碌,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拥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体贴百姓,注重人才,工于词画。南唐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性,在李中主时期南唐就已经向宋朝称臣,国力本就不如宋朝,李煜守护江山15年,被俘期间也从来未曾忘却故国,甚至也因此而死。一个国家的灭亡,不能完全归结到一个人的身上,不可否认,领导者对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社稷江山,岂是一朝之功,岂是一人之力能扭转。第五节 幽蓟十六州

太行山,北起拒马河,一直延伸到黄河岸边,山高路险,是中原大地的天然屏障,千百年来无数次阻挡了异族的铁骑。因此,长期以来,太行山所横亘的山西、河南、河北,即幽州、蓟州、洲、莫州、涿州、檀州、顺州、新州、妫州、儒州、武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蔚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史书有云: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由此可见燕云之地的重要性。

当年石敬瑭为了自己的利益,向辽太宗称臣、称子,把幽蓟十六州割给契丹,每年向辽国纳帛30万匹。幽蓟十六州彻底被辽国握在手中,中原大地不过是一块肥美的羔羊肉,辽国什么时候需要就随时可以来取。石敬瑭在位7年,对于辽太宗尽心尽力,恭恭敬敬。除了每年固定的岁币以外,还给辽太宗、皇后、皇子、大臣等献上额外的礼物。辽太宗特意恩准他不必称臣,只需自称儿皇帝即可。

公元942年,石敬瑭病逝。其子石重贵即位,史称后晋少帝。

这个少帝不同于他的父亲,是一个硬骨头,虽然他上表辽太宗的时候也和他父亲一样称孙皇帝,但是不称臣。辽太宗大怒,遣使者斥责,后晋大臣景延广回答:“高祖是大辽所册,今主乃我国自立。为邻称孙则尚可,奉表称臣则不可。”辽太宗发现后晋已经不再如同往常一般听话了,便打算教训教训后晋。

公元944年,辽太宗以赵延寿为前锋军,率领5万骑兵南下攻后晋。此时的中原大地在辽国骑兵眼中等同于不设防状态,没过几天,辽太宗就在元城驻扎了下来,对求和的后晋使者说,要想辽国撤军,除非割让河北诸州。后晋不肯答应,辽太宗便继续进兵抵达澶渊,在此处同后晋军队发生激战,双方互有胜负,未能对战场局势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反而是长时间的作战使得辽国军马疲惫不堪,加上冬季到来,只有退军。

公元946年,辽太宗再次举兵南下,后晋杜重威带领军队在滹沱河中段与辽军夹河对峙。辽太宗分兵将后晋军团团包围,同时截断了杜重威的粮道和退路。杜重威见自己势单力薄,而且失去了退路,便派人到辽太宗的牙帐里谈投降条件。辽太宗再次许诺封其为王,十二月,杜重威带着自己的20万大军投降辽国。辽军再也没有了阻拦,挥师直下,直取东京。

公元947年,辽太宗在东京城外接受后晋少帝的投降,后晋灭亡,大片土地落入了契丹人的手中。契丹人在中原大地上无恶不作,大肆掠夺汉人财产,激起了汉人强烈的不满,许多汉人自发组织起来,不断袭击辽兵,并攻克了宋州、亳州、密州,辽太祖感叹:“我不知中原之人如此难制!”无奈班师回朝。辽军虽然撤出了中原大地,幽蓟十六州却仍然在辽国手中,辽国随时都可以再次南下袭击中原。

幽蓟十六州对于辽国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契丹人就是在这里向汉人学习了耕作的技术,进而从一个只知道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朝着一个能够因地制宜、耕种定居下来的农业民族进化。原本在幽蓟十六州居住的汉人也没有被赶出去,而是和契丹人杂居,对于两个民族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无论幽蓟十六州的百姓是否已经不再思归,但汉族任何一个有为的君主,都未曾忘记,收复幽蓟十六州也成了他们共同的夙愿。2  兴盛:一朝天子 一朝臣将第一节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以忠厚开国,未尝戮一大将,然正当兴王之运,所至成功,固无事诛杀。”无论是历史所见的宋朝,还是影视剧里呈现的宋朝,我们看到的宋朝似乎都与其他朝代有着明显不同——唐朝带来的开元盛世的昌盛景象,大宋朝似乎一开始就是一场戏,功名利禄皆在,人情冷暖不失。而大宋朝这场历史大戏一开局就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君臣博弈大戏——杯酒释兵权。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麾下将领石守信本来是一名有勇有谋、重义轻利的仁将,但是在被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他似乎“顿悟”了,从那之后开始疯狂追求声色犬马、聚敛财物的人生新目标。对此,《宋史》还特意对其进行了评价:“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这句话的意思很直接,这位仁兄跟当年秦始皇的大将王翦学习,通过自污来消除皇帝的猜忌疑虑,从而保全自己。同样的,当时在场的其他将领,也是前后判若两人。这些史料告诉我们,历史不只是人情冷暖,同样还有权力和无奈。接下来,我们先来对这段历史的背景进行还原。

毕阮在其《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里面,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宋太祖在宋朝稳定之后,问丞相赵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意思就是为什么从唐朝末年之后,短短数十年时间帝王就换了十几个,战争似乎没有停止的意思?难道就没有一个好的办法来解决战争,还天下安定?对于这个问题,赵普的回答是:“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唯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说这个问题的根本其实就是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夺兵权、收钱粮、止刀兵,那么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这样一来,杯酒释兵权的刚性需求就有了。

那么宋太祖为何不学习刘邦的做法,把这些功臣杀了了事呢?对此在《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里面都有提到:第一,宋太祖本身是一个比较柔和的人,无论对自己兄弟还是臣属,抑或是对敌国君主,宋太祖采取的方式都比较柔和,极少杀戮,这点从他的性格和处事方式都看得出,因此让他去杀那些帮他夺取江山的功臣,显然不太可能;第二,就是君臣的信任问题,太祖信任石守信、高怀德等人,认为他们“彼等必不吾叛”;第三,这些大将都是军方威望人士,无故杀之,显然无法服众,必会造成隐患无穷;第四,天下新定,朝廷和百姓都需要一个和谐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因此,不宜多造杀戮。这样一来,刚性需求和软性需求都考虑到位了,等赵普提出:“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万一军伍作孽,彼亦不得自由耳。”宋太祖心里就大概有了合理处理的方式,那就是:杯酒释兵权。

史料记载:帝悟,于是召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当喝到兴致来的时候,皇帝让那些侍从全部出去,然后叹了一口气,跟这些高级将领来了一个苦肉计:“要不是你们的帮助,这皇帝的位置我也坐不上。所以,这一杯酒我该敬你们。但是皇帝也不好做,还不如当年我们做节度使的时候那么快乐洒脱。朕几乎每天晚上都彻夜难眠!”看到皇帝这般,石守信等人也是心中没底:谁都知道皇帝是全天下最有权力的人,而且这天下都平定了,那些割据政权早就被没了。

几人心中还真不知道,谁能够让皇帝这么寝食难安。当石守信等人问到为什么的时候,宋太祖感慨了一句:“想想这天下有谁不想当皇帝啊?”这很显然话里有话。

群臣皆问:“陛下,现在天下刚定,您才是真正的天子,谁敢有异心?”宋太祖很平静地说了一句话:“谁有异心?朕相信你们肯定是不会的!但你们的部下里面要是有人想要得到你们一样的位置,也像咱们当初来一个黄袍加身的话,那你们大概也是身不由己啊!”这句话看似说得平静,但是在群臣听来却无异于滔天巨浪。原来让皇帝寝食难安的正是他们这些打江山的功臣!很显然皇帝是对他们起了疑心,甚至可能直接杀了他们。汉唐前朝往事犹在!

几人连忙请求皇帝给指一条明路,宋太祖看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就给他们开了一道门:“人啊,活着的时候很短暂,只要有钱有快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