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推荐的经典阅读:珍藏版.秋:丁香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3:56:24

点击下载

作者:大卫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班主任推荐的经典阅读:珍藏版.秋:丁香卷

班主任推荐的经典阅读:珍藏版.秋:丁香卷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班主任推荐的经典阅读:珍藏版.秋:丁香卷/大卫主编.—2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6

ISBN 978-7-5021-9623-3

Ⅰ.班…

Ⅱ.大…

Ⅲ.散文集—世界

Ⅳ.I1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26375号班主任推荐的经典阅读:秋·丁香卷(珍藏版)出版发行: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2区1号 100011)网址:www.petropub.com.cn编辑部:(010)64251935 营销部:(010)64523623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印  刷:北京晨旭印刷厂2013年6月第2版 2013年6月第6次印刷740×1060毫米 开本:1/16 印张:18.75字数:293千字定价:26.80元(如出现印装质量问题,我社营销部负责调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编委会

主编

大 卫  著名诗人、《读者》签约作家

编委

邓友梅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李 瑛  当代诗坛泰斗、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原部长

李小雨  著名诗人、《诗刊》执行主编

张 炯  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张笑阳  著名作家、《读者》杂志原创版主编

邹静之  著名作家、金牌编剧、著有《康熙微服私访记》等

杨匡满  著名作家、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主编

周晓枫  著名散文家、《十月》副主编

韩小蕙  著名散文家、《光明日报》文艺版主编

韩作荣  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原主编

梁小斌  著名诗人、作品入选人教版教材

黄殿琴  著名诗人、北京电视台“第七日”制片人

蔡智敏  著名作家、《语文报》社长兼总编辑序:与经典相遇大卫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也正是基于这个思想,我们编选了这套系列读物。

优秀作品,浩如烟海。客观地说,市面上所售的每一种选本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我们深知,编书不仅是一项辛苦活,更是一项良心活。我们对经典作品的把握,有着严格的尺度。针对这套选本,我们所一贯坚持的原则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得到了加强。具体说来,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

居高临下,只会绷着脸教育人的文章不选;

真情缺席,隔靴搔痒的文章不选;

立意虽好,文字功底不强的文章不选;

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没有鲜明特色的文章不选……

为了更好地把关,我们特请了当代诗坛泰斗、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原部长李瑛和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邓友梅领衔组成了强大顾问团,他们既是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也是挑剔的“读者”——我的意思是说,他们不是挂名编委,而是从开始选稿到最后定稿都全程参与,对于重点篇目,甚至会产生争论——诸位编委不但在编辑思路上给予启迪,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把影响他们一生的经典文章,都无私地奉献了出来。

另外要说的是,我们诸位编委的作品也屡屡被各省高考试卷选用,这些,都是我们编选这套书时,另一种意义的优势与信心。

本书在定稿之前,除了和编委随时沟通之外,还特意将书稿发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近三年的全国高考状元,他们对个别篇目的增删都提出了友好而中肯的意见。为了更好地贴近广大中学生,本书编委还多方联系全国重点中学,将所选文章,用特快专递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请北京四中、北京八中、清华附中、天津南开中学、杭州二中、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湖北黄冈中学、江苏启东中学、江苏徐州一中、江苏苏州中学、江苏睢宁中学、重庆忠县中学、湖北荆门龙泉中学等全国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和优秀学生过目,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想法,对一些篇目作了及时的调整。

可以说,现在您看到的这套书是一部集思广益,真正体现中学生阅读追求的佳作精选。每一篇文章,还请《读者》签约作家进行细致、亲切、专业、独到的评点。我们对评点的原则是:坚决拒绝“填鸭式”解读,尽最大可能地进行启发式点评。不摆架子,不作先知状,而是低下首倾听,倾听,再倾听……每一篇文章的读后感,我们力求做到与读者心灵沟通,一次点评,就是一次虚拟中的面对面的恳谈。

和同类选本相比,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特色的话,那么,简单说来,有以下六点——

中国第一部按节气编排的文选:24个节气作线,将全书分成24辑,串起一粒粒美文的珍珠。每一个季节精心编排相应的美文,每辑均根据节气特点,突出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既领略了不同文章的精彩,也避免了阅读疲劳。

著名作家组成的强大顾问团:编委会成员都在各自领域取得骄人成绩,无论当代诗坛泰斗李瑛,还是影响了一代人的著名作家邓友梅,以及其余九位编委,均对本书提出了真知灼见,并把感动他们的文章无私奉献出来。

大量经典文章首次独家入选:编者爬梳书海,披沙拣金,精选出相当数量的大师作品,这些被遗忘的经典作品,皆为首次独家入选。

体裁丰富多彩:365篇文章,涵盖了散文、随笔、小说、诗歌、演讲、书信、格言、箴言、寓言等诸多文体。可谓“一套在手,文体尽有”。

题材别具匠心:所选文章或深刻,或智慧,或轻灵,或反讽,或幽默,或哲理,或人文……让您体验非同凡响的文字之美、结构之美、辞章之美、思想之美。《读者》签约作家主编并点评:本书编选者大卫,和周国平、毕淑敏、肖复兴等人同为《读者》杂志社首批签约作家。每篇文章所附的“名家赏析”亦均请《读者》签约作家点评,全国近三十位《读者》签约作家在第一时间对所选文章给予了精彩独到、亲切活泼而又隽永深刻的点评。

著名诗人济慈说:“四个季节循环为一年,人的脑海也有四个时令……”希望这套中国第一部按节气编排的文选在您成长的过程中,成为您“青春的黄金搭档,心灵的21金维他”……2013年6月6日于北京第十三辑处暑:像容忍自己一样容忍他人别说爱我,心中却另有想法,你真爱我,真心诚意,就真心爱,要么就明说恨我,干脆和我公开争吵,一个舌头两条心是可怕的朋友,库尔诺,敌人反比朋友好!——[古希腊]泰奥格尼斯《友爱》

暑天就要结束,上个节气,我们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像田野里的作物一样,总是要不断地成熟起来的。从身体到思想,都要不断地成长,成长的过程,谁都离不开友谊之雨露的滋润。“浇花要浇根,交人要交心”,你会交友吗?朋友四型余光中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著名诗人,著有《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现居台湾。

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即使是荒岛上的鲁滨孙,也不免需要一个“礼拜五”。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是除了鲁滨孙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照说选来的东西,应该符合自己的理想才对,但是事实又不尽然。你选别人,别人也选你。被选,是一种荣誉,但不一定是一件乐事。来按你门铃的人很多,岂能人人都令你“喜出望外”呢?大致说来,按铃的人可以分为下列四型。

第一型,高级而有趣。这种朋友理想是理想,只是可遇而不可求。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欢喜,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结愈久,芬芳愈醇。譬如新鲜的水果,不但甘美可口,而且富于营养,可谓一举两得。朋友是自己的镜子。一个人有了这种朋友,自己的境界也低不到哪里去。东坡先生杖履所至,几曾出现过低级而无趣的俗物?

第二型,高级而无趣。这种人大概就是古人所谓的诤友,甚至畏友了。这种朋友,有的知识丰富,有的人格高超,有的呢,“品学兼优”像一个模范生,可惜美中不足,都缺乏那么一点儿幽默感,活泼不起来。你总觉得,他身上有那么一个窍没有打通,因此无法豁然恍然,具备充分的现实感。跟他交谈,既不像打球那样,你来我往,此呼彼应,也不像滚雪球那样,把一个有趣的话题愈滚愈大。精力过人的一类,只管自己发球,不管你接不接得住。消极的一类则以追待劳,难得接你一球两球。无论对手是积极或消极,总之该你捡球,你不捡球,这场球是别想打下去的。这种畏友的遗憾,在于趣味太窄,所以跟你的“接触面”广不起来。天下之大,他从城南到城北来找你的目的,只在讨论“死亡在法国现代小说中的特殊意义”,或是“爱斯基摩人对于性生活的态度”。为这种畏友捡一晚上的球,疲劳是可以想见的。这样的友谊有点像吃药,太苦了一点。

第三型,低级而有趣。这种朋友极富娱乐价值,说笑话,他最黄;说故事,他最像;消息,他最灵通;关系,他最广阔;好去处,他都去过;坏主意,他都打过。世界上任何话题他都接得下去,至于怎么接法,就不用你操心了。他的全部学问,就在不让外行人听出他没有学问。至于内行人,世界上有多少内行人呢?所以他的马脚在许多客厅和餐厅里跑来跑去,并不怎么露眼。这种人最会说话,餐桌上有了他,一定宾主尽欢,大家喝进去的美酒还不如听进去的美言那么“沁人心脾”。会议上有了他,再空洞的会议也会显得主题正确,内容充沛,没有白开。如果说,第二型的朋友拥有世界上全部的学问,独缺常识,这一型的朋友则恰恰相反,拥有世界上全部的常识,独缺学问。照说低级的人有趣味,岂非低级趣味,你竟能与他同乐,岂非也有低级趣味之嫌?不过人性是广阔的,谁能保证自己毫无此种不良的成分呢?如果要你做鲁滨孙,你会选第三型还是第二型的朋友做“礼拜五”呢?

第四型,低级而无趣。这种朋友,跟第一型的朋友一样少,或然率相当之低。这种人当然自有一套价值标准,非但不会承认自己低级而无趣,恐怕还自以为又高级又有趣呢。然则,余不欲与之同乐矣。名家个性导读“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开篇这一句,太给力了。可见,朋友是空气一样的东东,不可或缺。余光中把朋友分为四种,那么,你最喜欢交往哪种朋友?你身边的朋友以哪一种类型居多?在朋友眼里,你又属于哪一种类型?朋友贾平凹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著有《废都》等。

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现在,街上的小青年有江湖义气,喜欢把朋友的关系叫“铁哥们”,第一次听到这么说,以为是铁焊了那种,牢不可破,但一想,磁石吸的就是关于铁的东西呀。这些东西,有的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怎么也甩不掉,可你没了磁性它们就全没有喽!昨天夜里,端了盆热水在凉台上洗脚,天上一个月亮,水盆里也有一个月亮,突然想到这就是朋友么。

我在乡下的时候,有过许多朋友,至今二十年过去,来往的还有一二,八九皆已记不起姓名,却时常怀念一位已经死去的朋友。我个子低,打篮球时他肯传球给我,我们就成了朋友,数年间身影不离。后来分手,是为着从树上摘下一堆桑葚,说好一人吃一半的,我去洗手时他吃了他的一半,又吃了我的一半的一半。那时人穷,吃是第一重要的。现在是过城里人的日子,人与人见面再不问“吃过了吗”的话。在名与利的奋斗中,我又有了相当多的朋友,但也在奋斗名与利的过程,我的朋友交换如四季。……走的走,来的来,你面前总有几张板凳,板凳总没空过。我做过大概的统计,有危难时保护过我的朋友,有贫困时周济过我的朋友,有帮我处理过鸡零狗碎事的朋友,有利用过我又反过来踹我一脚的朋友,有诬陷过我的朋友,有加盐加醋传播过我不该传播的隐私而给我制造了巨大的麻烦的朋友。成我事的是我的朋友,坏我事的也是我的朋友。有的人认为我没有用了不再前来,有些人我看着恶心了主动与他断交,但难处理的是那些帮我忙越帮越乱的人,是那些对我有过恩却又没完没了地向我讨人情的人。地球上人类最多,但你一生中交往最多的却不外乎方圆几里或十几里,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为名为利的奋斗历程就是朋友的好与恶的历史。有人说,我是最能交朋友的,殊不知我的相当多的时间却是被铁朋友占有,常常感觉里我是一条端上饭桌的鱼,你来捣一筷子,他来挖一勺子,我被他们吃剩下一副骨架。当我一个人坐在厕所的马桶上独自享受清静的时候,我想象坐监狱是美好的,当然是坐单人号子。但有一次我独自化名去住了医院,只和戴了口罩的大夫护士见面,病床的号码就是我的一切,我却再也熬不下一个月,第二十七天里翻院墙回家给所有的朋友打电话。也就有人说啦:你最大的不幸就是不会交友。这我便不同意了,我的朋友中是有相当一些人令我吃尽了苦头,但更多的朋友是让我欣慰和自豪的。过去的一个故事讲,有人得了病去看医生,正好两个医生在一条街住着,他看见一家医生门前鬼特别多,认为这医生必是医术不高,把那么多人医死了,就去门前只有两个鬼的另一位医生家看病,结果病没有治好。旁边人推荐他去鬼多的那家医生看病,他说那家门口鬼多这家门口鬼少,旁边人说,那家医生看过万人的病,死鬼五十个,这家医生在你之前就只看过两个病人呀!我想,我恐怕是门前鬼多的那个医生。根据我的性情、职业、地位和环境,我的朋友可以归两大类:一类是生活关照型。人家给我办过事,比如买了煤,把煤一块一块搬上楼,家人病了找车去医院,介绍孩子入托。我当然也给人家办过事,写一幅字让他去巴结他的领导,画一张画让他去银行打通贷款的关节,出席他岳父的寿宴。或许人家帮我的多,或许我帮人家的多,但只要相互诚实,谁吃亏谁占便宜就无所谓,我们就是长朋友、久朋友。一类是精神交流型。具体事都干不来,只有一张八哥嘴,或是我慕他才,或是他慕我才,在一块谈文道艺,吃茶聊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把我的朋友看得非常重要,为此冷落了我的亲戚,甚至我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可我渐渐发现,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但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然而我还是交朋友,朋友多多益善,孤独的灵魂在空荡的天空中游戈,但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

西班牙有个毕加索,一生才大名大,朋友是很多的,有许多朋友似乎天生就是来扶助他的,但他经常换女人也换朋友。这样的人我们效法不来,而他说过一句话:朋友是走了的好。我对于曾经是我朋友后断交或疏远的那些人,时常想起来寒心,也时常想到他们的好处。如今倒坦然多了,因为当时寒心,是把朋友看成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殊不知朋友毕竟是朋友,朋友是春天的花,冬天就都没有了,朋友不一定是知己,知己不一定是朋友,知己也不一定总是人,他既然吃我,耗我,毁我,那又算得了什么呢?皇帝能养一国之众,我能给几个人好处呢?这么想想,就想到他们的好处了。

今天上午,我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他向我诉苦说他老婆的工作在城郊外县,家人十多年不能团聚,让我写几幅字,他去贡献给人事部门的掌权人。我立即写了,他留下一罐清茶、一条特级烟。待他一走,我就拨电话邀三四位旧的朋友来有福同享。这时候,我的朋友正骑了车子向我这儿赶来,我等待着他们,却小小私心勃动,先自己沏一杯喝起,燃一支吸起,便忽然体会了真朋友是无言的牺牲,如这茶这烟,于是站在门口迎接喧哗到来的朋友而仰天嗬嗬大笑了。名家个性导读朋友就是两个“月”字并肩而站——或许,也可以理解成,见面不要太频繁,一月一次吧。朋友之间如果发生了误解,就是大山压顶,“朋”变为“崩”。思路花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友情余秋雨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著有散文集《文化苦旅》等。一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的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量。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

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这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手里。

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故事是由音乐来接引的,接引出万里孤独,接引出千古知音,接引出七弦琴的断弦碎片。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飘渺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当然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没有一个算得上“知音”。我还没有弹拨出像样的声音,何来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能舍却苍茫云水间的苦苦寻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班级?这些疑问,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抬起头来,迷惑地注视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整整注视了四十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近年来参加了几位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一个细节:悬挂在灵堂中间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挽联撰写者的感觉并非如此。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辩驳能力仅仅几天之后,在他唯一的人生总结仪式里,这一友情话语乌黑鲜亮,强硬得无法修正,让一切参加仪式的人都低头领受。

当七弦琴已经不可能再弹响的时候,钟子期来了,而且不止一位。或者是,热热闹闹的俞伯牙们全都哭泣在墓前,那哭声便成了“高山流水”。

没有恶意,只是错位。但恶意是可以颠覆的,错位却不能,因此错位更让人悲哀。在人生的诸多荒诞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友情的错位。二

友情的错位,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混乱。

从类似于那本连环画的起点开始,心中总有几缕飘渺的乐曲在盘旋,但生性又看不惯孤傲,喜欢随遇而安,无所执持地面对日常往来。这两个方面常常难于兼顾,时间一长,飘渺的乐曲已难以捕捉,身边的热闹又让人腻烦,寻访友情的孤舟在哪一边都无法靠岸。无所适从间,一些珍贵的缘分都已经稍纵即逝,而一堆无聊的关系却仍在不断灌溉。你去灌溉,它就生长,长得密密层层、遮天蔽日,长得枝如虬龙、根如罗网,不能怪它,它还以为在烘托你、卫护你、宠爱你。几十年的积累,说不定已把自己与它长成一体,就像东南亚热带雨林中,建筑与植物已不分彼此。

谁也没有想到,从企盼友情开始的人生,却被友情拥塞到不知自己是什么人。川端康成自杀时的遗言是“太拥塞了”,可见拥塞可以致命。我们会比他顽泼一点,还有机会面对拥塞向自己高喊一声:“你到底要什么?”

只能等待我们自己来回答。然而可笑的是,我们的回答大部分不属于自己。能够随口吐出的,都是早年的老师、慈祥的长辈、陈旧的著作所发出过的声音。所幸流年,也给了我们另一套隐隐约约的话语系统,已经可以与那些熟悉的回答略作争辩。

他们说,友情来自于共同的事业。长辈们喜欢用大词,所说的事业其实也就是职业。置身于同一个职业难道是友情的基础?当然不是。如果偶尔有之,也不能本末倒置。情感岂能依附于事功,友谊岂能从属于谋生,朋友岂能局限于同僚。

他们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种说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朋友的价值在于被依靠。但是,没有可靠的实用价值能不能成为朋友?一切帮助过你的人是不是都能算作朋友?

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这又对友情提出了一种要求,盼望它在危难之际及时出现。能够出现当然很好,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朋友更不应该被故意地考验。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这个缺少商业思维的民族在友情关系上竟然那么强调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在古今中外有关友情的万千美言中,我特别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的性质,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点。我认为,世间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的,即便所求的内容乍一看并不是坏东西;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呢?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无所求。

其实,无所求的朋友最难得,不妨闭眼一试,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删去,最后还剩几个?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诗人周涛描写过一种平衡的深刻:“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它们沉静了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

楚楚则写过一种不平衡的深刻:“真想为你好好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只为最后看你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三

真正的友情因为不企求什么不依靠什么,总是既纯净又脆弱。世间的一切孤独者也都遭遇过友情,只是不知鉴别和维护,一一破碎了。

为了防范破碎,前辈们想过很多办法。

一个比较硬的办法是捆扎友情,那就是结帮。不管仪式多么隆重,力量多么雄厚,结帮说到底仍然是出于对友情稳固性的不信任,因此要以血誓重罚来杜绝背离。结帮把友情异化为一种组织暴力,正好与友情自由自主的本义南辕北辙。我想,友情一旦被捆扎就已开始变质,因为身在其间的人谁也分不清伙伴们的忠实有多少出自内心,有多少出自帮规。不是出自内心的忠实当然算不得友情,即便是出自内心的那部分,在群体性行动的裹卷下还剩下多少个人的成分?而如果失去了个人,哪里还说得上友情?一切吞食个体自由的组合必然导致大规模的自相残杀,这就不难理解,历史上绝大多数高竖友情旗幡的帮派,最终都成了友情的不毛之地,甚至血迹斑斑,荒冢丛丛。

一个比较软的办法是淡化友情。同样出于对友情稳固性的不信任,只能用稀释浓度来求得延长。不让它凝结成实体,它还能破碎得了么?“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种高明的说法包藏着一种机智的无奈,可惜后来一直被并无机智、只剩无奈的人群所套用。怕一切许诺无法兑现,于是不作许诺;怕一切欢晤无法延续,于是不作欢晤,只把微笑点头维系于影影绰绰之间。有人还曾经借用神秘的东方美学来支持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样一来,友情也就成了一种水墨写意,若有若无。但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友情和相识还有什么区别?这与其说是维护,不如说是窒息,而奄奄一息的友情还不如没有友情,对此我们都深有体会。在大街上,一位熟人彬彬有礼地牵了牵嘴角向我们递过来一个过于矜持的笑容,为什么那么使我们腻烦,宁肯转过脸去向一座塑像大喊一声早安?在宴会里,一位客人伸出手来以示友好却又在相握之际绷直了手指以示淡然,为什么那么使我们恶心,以至恨不得到水池边把手洗个干净?

另一个比较俗的办法是粘贴友情。既不拉帮结派,也不故作淡雅,而是大幅度降低朋友的标准,扩大友情的范围,一团和气,广种博收。非常需要友情,又不大信任友情,试图用数量的堆积来抵拒荒凉。这是一件非常劳累的事,哪一份邀请都要接受,哪一声招呼都要反应,哪一位老兄都不敢得罪,结果,哪一个朋友都没有把他当做知己。如此大的联系网络难免出现种种麻烦,他不知如何表态,又没有协调的能力,于是经常目光游移,语气闪烁,模棱两可,不能不被任何一方都怀疑、都看轻。这样的人大多不是坏人,不做什么坏事,朋友间出现裂缝他去粘粘贴贴,朋友对自己产生了隔阂他也粘粘贴贴,最终他在内心也对这种友情产生了苦涩的疑惑,没有别的办法,也只能在自己的内心粘粘贴贴。永远是满面笑容,永远是行色匆匆,却永远没有搞清:友情究竟是什么?

强者捆扎友情,雅者淡化友情,俗者粘贴友情,都是为了防范友情的破碎,但看来看去,没有一个是好办法。原因可能在于,这些办法都过分依赖技术性手段,而技术性手段一旦进入感情领域,总没有好结果。

我认为,在友情领域要防范的,不是友情自身的破碎,而是异质的侵入。这里所说的异质,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差异,而是指根本意义上的对抗,一旦侵入会使整个友情系统产生基元性的蜕变,其后果远比破碎严重。显而易见,这就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了。

异质侵入,触及友情领域一个本体性的悖论。友情在本性上是缺少防卫机制的,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一点上。几盅浓茶淡酒,半夕说古道今,便相见恨晚,顿成知己,而所谓知己当然应该关起门来,言人前之不敢言,吐平日之不便吐,越是阴晦隐秘越是贴心。如果讲的全是堂堂正正的大白话,哪能算做知己?如果只把家庭琐事、街长里短当做私房话,又哪能算做男子汉?因此,这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想入非非的空间,许多在正常情况下不愿意接触的人和事就在这里扭合在一起。事实证明,一旦扭合,要摆脱十分困难。为什么极富智慧的大学者因为几拨老朋友的来访而终于成了汉奸?为什么从未失算的大企业家只为了向某个朋友显示一点什么便锒铛入狱?而更多的则是,一次错交浑身惹腥,一个恶友半世受累,一着错棋步步皆输。产生这些后果,原因众多,但其中必定有一个原因是为了友情而容忍了异质侵入。心中也曾不安,但又怕落一个疏远朋友、背弃友情的话柄,结果,友情成了通向丑恶的拐杖。

由此更加明白,万不能把防范友情的破碎当成一个目的。该破碎的让它破碎,毫不足惜;虽然没有破碎却发现与自己生命的高贵内质有严重羝牾,也要作破碎化处理。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对我来说,这些道理早就清楚,经受的教训也已不少,但当事情发生之前,仍然很难认清异质之所在。现在唯一能做到的是,在听到友情的呼唤时,不管是年轻热情的声音还是苍老慈祥的声音,如果同时还听到了模糊的耳语、闻到了怪异的气息,我会悄然止步,不再向前。四

该破碎的友情常被我们捆扎、黏合着,而不该破碎的友情却又常常被我们捏碎了。两种情况都是悲剧,但不该破碎的友情是那么珍贵,它居然被我们亲手捏碎,这对人类良知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提起这个令人伤心的话题,我们眼前会出现远远近近一系列酸楚的画面。两位写尽了人间友情的大作家,不知让世上多少读者领悟了互爱的真谛,而他们自己也曾在艰难岁月里相濡以沫,谁能想得到,他们的最后年月却是友情的彻底破碎。我曾在十多年前与其中一位长谈,那么善于遣字造句的文学大师在友情的怪圈前只知愤然诉说,完全失去了分析能力。我当时想,友情看来真是天地间最难说清楚的事情。还有两位与他们同时的文坛前辈,其中一位还是我的同乡,他们有一千条理由成为好友却居然在同一面旗帜下成了敌人,有你无我,生死搏斗,牵动朝野,哄传千里,直到一场灭顶之灾降临,双方才各有所悟。但当他们重新见面时,我同乡的那一位已进入弥留之际,两双昏花老眼相对,可曾读解了友情的难题?

同样的事例,可以举出千千万万。

可以把原因归之于误会,归之于性格,或者归之于历史,但他们都是知书达理、品行高尚的人物,为什么不能询问、解释和协调呢?其中有些隔阂,说出来琐碎得像芝麻绿豆一般,为什么就锁了这么一些气壮山河的灵魂?我景仰的前辈,你们到底怎么啦?

对这些问题的试图索解,也许会贯穿我的一生,因为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正是在索解人生。现在能够勉强回答的是:高贵灵魂之间的友情交往,也有可能遇到心理陷阱。

例如,因互相熟知而产生的心理过敏。

彼此太熟了,考虑对方时已经不再作移位体验,只是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推测和预期,结果,产生了小小的差异就十分敏感。这种差异产生在一种共通的品性之下,与上文所说的异质侵入截然不同;但在感觉上,反而因大多的共通而产生了超常的差异敏感,就像在眼睛中落进了沙子。万里沙丘他都容忍得了,却不容自己的身体里嵌入一点点东西,他把朋友当做了自己。其实,世上哪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即便这两片树叶贴得很紧?本有差异却没有差异准备,都把差异当做了背叛,夸大其词地要求对方纠正。这是一种双方的委屈,友情的回忆又使这种委屈增加了重量。负荷着这样的重量不可能再来纠正自己,双方都怒气冲天地走上了不归路。凡是重友情、讲正气的人都会产生这种怒气,而只有小人才是不会愤怒的一群,因此正人君子们一旦落入这种心理陷阱往往很难跳得出来。高贵的灵魂吞咽着说不出口的细小原因,在陷阱里挣扎。

又如,因互相信任而产生的心理黑箱。

朋友间还有什么可提防的呢?很多人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把许多与友情有关的事情处理得干脆利落、默不作声。不管做成没做成,也不作解释,不加说明。一说就见外,一说就不美,友情好像是一台魔力无边的红外线探测仪,能把一切隐藏的角落照个明明白白。不明不白也不要紧,理解就是一切,朋友总能理解,不理解还算朋友?但是,当误会无可避免地终于产生时,原先的不明不白全都成了疑点,这对被疑的一方而言无异是冤案加身;申诉无门,他的表现一定异常,异常的表现只能引起更大的怀疑,互相的友情立即变得难于收拾。直至此时,信任的惯性还使双方撕不下脸来公然道破,仍然在昏暗之中传递着昏暗,气愤之中叠加着气愤。这就形成了一个恐怖的心理黑箱,友情的缆索在里边缠绕盘旋,打下一个个死结,形成一个个短路,灾难性的后果在所难免。

这两个心理陷阱,过敏陷阱和黑箱陷阱,大多又是交叉重合在一起的,过于清晰与过于不清晰这两个极端,互为因果、互增危难,变情为仇,变友为敌,而且都发生在大好人之间,实在让人悲叹。

在好几个夜晚,我曾反复与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讨论一个难题:为什么有的人使朋友损失巨大却能重归于好,有的人只因为说了短短两句话却使朋友终生无法原谅?为什么有的敌人经历过长期争斗后却能变成朋友,而有的朋友一旦龃龉之后却不如一个敌人?

我想,不要老是从基本品质上找原因,其中一个关键在于,一些错乱的心理程序造成了心理陷阱。

我不知道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开这些陷阱,总觉得对它们多加研究总是好事。真正属于心灵的财富,不会被外力剥夺,唯一能剥夺它的只有心灵自身的毛病,但心灵的毛病终究也会被心灵的力量发现、解析并治疗,何况我们所说的都是高贵的心灵。五

说了这么多,可能造成一个印象,人生在世要拥有真正的友情太不容易。

其实,归结上文,问题恰恰在于人类给友情添加了太多别的东西,添加了太多的义务,添加了太多的杂质,又添加了太多因亲密而带来的阴影。如果能去除这些添加,一切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友情应该扩大人生的空间,而不是缩小这个空间。可惜,上述种种悖论都表明,友情的企盼和实践极容易缩小我们的人生空间,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要扩大人生的空间,最终的动力应该是博大的爱心,这才是友情的真正本义。在这个问题上,谋虑太多,反而弄巧成拙。

诚如先哲所言,人因智慧制造种种界限,又因博爱冲破这些界限。友情的障碍,往往是智慧过度,好在还有爱的愿望,把障碍超越。

友情本是超越障碍的翅膀,但它自身也会背负障碍的沉重,因此,它在轻松人类的时候也在轻松自己,净化人类的时候也在净化自己。其结果应该是两相完满:当人类在最深刻地享受友情时,友情本身也获得最充分的实现。

现在,即便我们拥有不少友情,它也还是残缺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还残缺。世界理应给我们更多的爱,我们理应给世界更多的爱,这在青年时代是一种小心翼翼的企盼,到了生命的秋季,仍然是一种小心翼翼的企盼。但是,秋季毕竟是秋季,生命已承受霜降,企盼已洒上寒露,友情的渴望灿如枫叶,却也已开始飘落。

生命传代的下一个季度,会是智慧强于博爱,还是博爱强于智慧?现今还是稚嫩的心灵,会发出多少友情的信号,又会受到多少友情的滋润?这是一个近乎宿命的难题,完全无法贸然作答。秋天的我们,只有祝祈。心中吹过的风,有点凉意。

想起了我远方的一位朋友写的一则小品:两只蚂蚁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遗憾,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中,体型如此微小的同类不期而遇,“可是我们竟没有彼此拥抱一下”。

是的,不应该再有这种遗憾。但是随着宇宙空间的新开拓,我们的体型更加微小了,什么时候,还能碰见几只可以碰一下触须的蚂蚁?

——且把期待留给下一代,让他们乐滋滋地爬去。名家个性导读人这一生不可缺的东西很多,比如亲情,比如爱情,比如友情——更极端地说一句,人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友情。友情是一块压缩饼干,总在我们最饥饿的时候到来。但友情却又是等值交换,你得到了一斤的热,前提是你必须先付出十两的暖或者待补不低于五百克的温。余秋雨认为“一切吞食个体自由的组合必然导致大规模的自相残杀”,你怎样理解?拉帮结派会给友情带来怎样的伤害?请你结合历史或者身边的事,谈谈你的看法。思路花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友谊[黎巴嫩]纪伯伦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代表作有《先知》等。

一个青年说:“请为我们谈谈友谊。”

他回答道:“你的朋友是对你需求的满足。他是你带着爱播种,带着感恩之心收获的田地。他也是你的餐桌,你的壁炉。当你饥饿时会来到他身边,向他寻求安宁。”

当你的朋友倾诉他的心声时,你不要害怕说出自己心中的“不”,也不要掩瞒你心中的“是”。

当他默默无语时,你的心仍可倾听他的心。

因为在友谊的不言而喻中,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欲望,所有的期盼,都在无可言喻的欢愉中孕生而共享;

当你和朋友分别时,你也不会悲伤。

因为当他不在身边时,他身上最为你所真爱的东西会显得更加醒目,就像山峰对于平原上的登山者那样显得格外清晰。

不要对你们的友谊别有所图,除了追寻心灵的深耕外。

因为只求表露自我而无所他求的爱,并非真爱,而是撒出的网,捕获的尽是些无益的东西。

奉献你最好的东西,给你的朋友。

若他定要知道你情绪的落潮期,那么,把你的涨潮期一并告诉他。

因为,你若只是为了消磨时光才去寻找朋友,这能算你的朋友吗?

总该邀朋友共享生命才是。

因为朋友要带给你满足你的需要,不是填满你的空虚。

在友谊的滋润下恣意欢笑,同享喜悦吧!

因为在细枝末节的露珠中,你的心会找到焕发一新的晨曦。名家个性导读纪伯伦的文字如沙漠甘泉,他是诗人,也是哲学家。这篇谈友谊的文字,是诗意的,也是生活的,实用的。你肯定有这样那样的朋友,平时与朋友相处时,你是否会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朋友与知音其实是两个概念,朋友不一定是知音,知音却一定是朋友。知音是朋友的升级版。本文谈的朋友换成知音可能更合适。你怎样理解“当你的朋友倾诉他的心声时,你不要害怕说出自己心中的‘不’,也不要掩瞒你心中的‘是’”?思路花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比不上敌人张小娴

◎张小娴(1967—),女,生于香港,香港小品文作家,著有《把天空还给你》等。

B在街上遇到以前一个好朋友,他说:“我故意掉头走了,不让他看到我,何必要大家碰头,然后虚伪地演一场戏?我不会原谅他从前出卖我,他也应该心知肚明。”

过了数天,B在街上遇到他的敌人,这个人以前曾经做了很多事情攻击他。B看到他,不但没有避开他,更上前跟他打招呼,两个人客客气气地寒暄了几句。B说:“算了吧,他以前这样对我,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人总是自私的。”

原谅敌人往往比原谅朋友容易。

我们从来没有对敌人付出感情,但是对朋友,我们也许付出了最真挚的感情。付出了,就希望得到回报。

原谅敌人,那是风度和器量的表现;我们可以原谅一个敌人,就是自觉在他之上,有权力赦免他,甚至可怜他、原谅他,就是不跟他一般见识。

但我们对朋友却是很小气的,原谅他,就是纵容他,就是自认是傻瓜。他知道太多关于我的事了,我对他的要求是不同的,他对我也应该有别于其他人,所以朋友对我们不好,是很难原谅的。

下一次,当你无法原谅朋友时,不要自责,这是人性。名家个性导读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现在不是阶级斗争时代了,大可不必这样分类。如果朋友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是原谅还是憎恨?你有没有做过对不起朋友的事,如果做了,你希望朋友怎样对待你?思路花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和友谊[法国]拉布吕耶尔

◎拉布吕耶尔(1645-1696),法国作家,著有《品格论》等。

在纯洁的友谊中有一种平庸之辈无法领略的情趣。爱情是不假思索的感情,由于欲念或软弱,它猝然而生:一颦一笑使我们动情,使我们矢志不渝。相反,友谊是随着时间,通过接触和长期的交往逐渐形成的。朋友间多年的默契、善意、情谊、关照和殷勤却比不上一张漂亮的面孔或一只秀美的手刹那间的魅力!

时光的流逝加强友谊,却削弱爱情。

只要爱情存在,它就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且通过那些有时表面看来似乎应该使它熄灭的东西——如任性、冲突、别离、嫉妒——继续下去。相反,友谊需要栽培。由于缺乏照料、信赖和殷勤,它可能死去。

热烈的爱情较之完美无瑕的友谊更为常见。爱情和友谊互相排斥。

经历过伟大爱情的人轻蔑友谊;而耕耘崇高友谊的人尚未为爱情贡献任何东西。

爱情以爱情开始;而最诚笃的友谊只能转变成微弱的爱情。名家个性导读关于友谊的文字与关于爱情的文字,车载斗量,拉布吕耶尔的一家之言虽不敢说字字珠玑,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男女之间,友谊可以转化为爱情,爱情却很难转化为友谊。友谊与爱情,不是水与冰的关系,而是水与火的关系。水可以结成冰,冰也可以化成水,但你何曾看过水火相融?有人试图把友谊升华为爱情,也有人试图把爱情降格为友谊,可是拉布吕耶尔却说“爱情和友谊互相排斥”——也就是说,爱情是友谊的反义词,你的看法呢?思路花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好也不坏的人刘墉

◎刘墉(1949—),籍贯北京,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班,著有《不是教你诈》等。

有一天我到某地办事,下飞机之后搭计程车。

由于是初次到那个城市,就跟司机打听当地的情形。他除了为我介绍,还发表了不少对时局的看法,两人谈得很投机。

到达目的地,表上是一百八十块。“给一百就好了!”他居然手一挥,豪爽地说。“那怎么成?”我递过去两百块,说,“不用找了!”就跳下车。听到他在背后连声喊着“谢谢、谢谢”,觉得好温馨。

办完事,我又叫车回机场。驾驶先生看来很严峻,我也就没跟他多说话。

机场到了,计程表上的数字是一百二十元,我真是哭笑不得,发现虽然和前一位司机谈得投机,但在谈的时候,他发现我是外来客,也就大绕远路。加上我给他的小费,足足多要了我八十块。

但是,再想想,他后来主动说“给一百就好了”。如果我照办,他不是反而亏了吗?他为什么降价?一定是谈得投机,心里过意不去了。

我有个朋友,夫妻二人到南欧旅行。临回国,特别跑去艺品店,订了一个大号的画像复制品。

店老板是个很豪爽的人,仿佛一见面就成了老朋友,七折八扣,还附送女士一件小礼物。

但是当他们拿过账单时,觉得数字好像不对,细看才发现,老板居然把上面的1995年,也当做货款加了上去。“天哪!多糊涂!”老板把两只手摊向天空,赶快作了“修正”,直赔不是地送二人出门,并保证东西准时寄到。

夫妻俩站在门口等计程车,偏偏碰到下班,一辆空车也没有。眼看飞机要起飞,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叫不到车?”店老板探出头来,“飞机几点起飞?”接着跑到屋后,s开出自己的车,飞驰到机场。“快走!快走!不要付钱!下次再说!”又叫又摇手地把他们推进机场,正好赶上飞机。

回国后,两人立刻寄了一张支票过去,还写了封信,感谢老板的临危相助。

不久,接到邮包,画像寄到了,包装得非常讲究,毫无损伤,只是——大号变成了小号。

我常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想,想那司机和艺品店的老板。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抑或是好人,也是坏人?

想来想去,我发现,其实世上许多人,都是这种不好不坏的人。当你不小心的时候,他们会占你的便宜;当你跟他有了交情,他又可能对你付出。

我也发觉,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个人都成了旅客,当你有一点陌生、有一点外行或不懂得工作程序的时候,人们在指导你之前,可能先欺负你。

我常对学生说:“如果你同时养了猫和鱼,猫吃了鱼,除了责备猫,更应该责备自己。同样的道理,当你明明知道人性有弱点,却不加防范,而吃亏的时候,除了怨那个人,也应该检讨自己。”名家个性导读看《大明王朝》,裕王问临终前的嘉庆帝:“我大明朝哪些人是贤臣?”嘉庆帝回答:“没有真正的贤。”贤的时候就用,不贤就黜。作为独裁一个国家达四十五年之久的执政者,阅人何止无数?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人都是多面的、立体的,择其可用者而用,其不可用者必弃。如那些治国的文官武将一样,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身上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弱点,但同样不乏可爱可取的地方。有句俗语说“不要一竿子把人打死”也是这样的意思。其实在这世间,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啊。不过,说实在的,人,只要不大奸大恶,有点弱点才会可爱,毕竟,人只是人,而不是万能的神。所以,我们要学会体谅和容纳。明白了这一点,你在社会的交往中,就会理性了许多。思路花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坦白地说出另一个人的缺点[英国]密尔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06-1873),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著有《论自由》等。

一个人,就算没有做过什么有损于人的事,也可能被别人看做是一个呆子,或当做一个不怎么样的人物。这种难堪的情形当然是无论什么人都想避免的。那么,预先警告他不要再弄出那些容易导致这种后果的行为,就是对他的帮助。

这种有益的帮助,若能突破一般的说辞也许效果更佳。一个人能坦白地说出另一个人的缺点,而不致被这个人认为无礼或冒失,那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事实上,说出这类对某人印象不佳的意见,我们能够找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既能对他起作用,又不至于压抑他的个性。而且,这也会使我们的个性由于运用得当,得到良好的发展。比如说,我们并不是非和他交往不可;我们有权利避免与他接触(虽然不必大肆夸耀这种躲避),因为我们有权利选择与我们最能融洽相处的群体。我们也有权利,甚至还是我们的义务,去警告他人也要这样——当我们认为和一个人结交会产生有害的结果的时候。

同时,我们在进行这种有益的帮助时,是有选择权的,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这一个人而不选择另一个。于是,那个不被选择的人,那个不能从我们这里得到教益的人,其实就是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惩罚;需要强调的是:他所受的这种惩罚,只是他的那些缺点本身自然的、也可以说是自发的后果,和我们无关。我们并不是有目的地施罚于他,因为他对我们无足轻重,他的那些缺点我们更容易容忍。

一个人鲁莽、刚愎自用、傲慢自大,不能约束自己免于有害的放纵,追求兽性的快乐而牺牲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快乐——这样的人只能指望被人看低,只能指望人们对他印象不好;而他对此——对他陷入这种状况,是没有权利来抱怨的,除非他以特殊优越的社会关系赢得我们的好感,从而具备资格博取我们的有益帮助,而不是只被他自身的缺点所左右。名家个性导读说到底,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对自己的行为有控制能力,而且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人是天生的圣人,每个人都有不完美之处,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既然每个人都有缺点,那么,坦白地说出来,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了。当然,说话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至少要让他能够接受。当然,像作者所说的,你也可以选择回避——如果你不想交这个朋友的话。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思路花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慎思择言[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昂苏尔·玛阿里,古波斯王子,大约出生在公元11世纪初,著有《卡布斯教诲录》。

不论谁都要同别人讲话交谈,但是你应慎思择言,却不应有半点谎言。你必须享有说实话的信誉。这样,当你不得不说谎话的时候,也会得到人们的谅解。不管谈什么事情,都应当说实话。但是切不可说那些好似谎言的实话。因为似谎言的实话,甚至还不如似实话的谎言呢!似实话的谎言,人们还能信以为真。而似谎言的实话,则不会有人听信。还有,千万不要说那些不能被人接受的话,即使是实话也是一样。

说话分为四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不会被人接受,也不该谈论的;一种是可以被人理解,也可以谈论的;一种是即使不被人理解也可谈论的;一种是虽然可以被人理解,但不宜说出的。

属于既不该谈论的,也不会被人接受的范围的,是那些有损于信仰的话。

那些可以谈论,但他人未必理解的话,是指圣书、先知的言论以及解释教律的学者们的著述。包括他们对经书中的词语的内在含义的理解、在枝节问题上的分歧及其产生的原因,等等。因为谁欲谙熟经书中的内在含义,就需要得到至尊的主的启示。

那些可以谈论,又能被人接受的话,是指符合信仰和实际情况,说出后不论对此事还是彼事均相宜,不论对于说者和听者都是有用的话。

那些虽然可被人理解,但却不该说的话,是指由于说出那样的话,而引起贵人和朋友们对你的指责,认为你所想所做不符常情、不合教律。你若硬要说出,贵人会因此而气恼,朋友会因此而忧烦,仆人会因此而骚乱。这就是那种虽可被人理解,但也不该说出的话。

这四种情况中,最好的是那种既可使人接受又可以谈论的话。而这种情况,也都有双重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同样一句话,一般人也许认为很精彩,可以理解和接受,但对于那些地位高的和有才智的人,则会不以为然。

那种慎思择言的人,用阿拉伯语说则是:“把秘密压在舌下。”因为同样一件事,用某种方式表达,可以使人感到高兴,而用另一种方式说出,则会使人沮丧气恼。

语言能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效果,所以一定要努力使自己的话达到最好的效果。要既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能够以合适并易于人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假如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不管恰当与否,那就和八哥一样,八哥就是只鸣其音而不知其意。只有知道该怎样说,为什么要那样说的人,才叫聪明的人。他们不论说什么都会动听,为人接受。乱说一气,其实是徒有人形,与畜牲无异。

语言是苍天所赋予的,应当予以珍重。该说的时候,要大胆说出,不要扭捏;不该说的时候,则缄默不语,绝不卖弄学问。但是,所说的必须真实可信,不要废话连篇,华而不实。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要瞎说。不要依靠自己所不熟悉的知识或技能去养家糊口。硬去干自己所不懂得的事情,便达不到这个目的。

你应当尽量多地了解情况,尽量少地发表议论,切不要知道得不多,却信口开河。人们常言:缄默不语,才能保险;夸夸其谈,最不明智。随口乱说是缺乏明智的表现,即使这个人才高学深。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才学浅薄,但却寡言少语,人们也往往把他的沉默视为高明。

话该讲时就讲,但不要胡言乱语。因为胡言乱语再进一步就是疯言疯语了。

不论同谁交谈,都要注意是否有的放矢,人家乐于接受?假如他在洗耳静听,那就说下去;否则,就要收住舌头。总之,所说的必须受听,不能使人产生反感;而且,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语言。做一个头脑清醒、不昏不聩的人,待人处事就要像我上面所说的那样。

另外,还要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不要急躁厌烦。因为只有善于学习别人,自己才能善为说辞。正如把一个新生的婴儿放进地下室里,虽然照样喂乳、抚育,但母亲和保姆不同他说一句话,也不引逗他,由于他从未听人说过一句话,待他长大后,肯定是个哑巴,也不懂人们说的是什么意思。所以说,听人说话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凡是天生的聋子,肯定也是个哑巴。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哑巴又都是聋子的道理。

你应当聆听他人的话语,牢记开明君主和才智之士的教诲。他们说:“智者和帝王的教导能够使人心明眼亮,哲理正是治疗心灵的眼病的皓矾(治疗眼病的一种药物)。”对这至理名言,应当用心灵的耳朵聆听,并笃信不疑。名家个性导读中国人关于说话方面的格言很多,什么言多必失、话不投机半句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等。我们衡量一个人,也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事实胜于行动。作者也不同意沉默是金,而是要惜言如金,该说的当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真是一篇伟大的文章,用最平实的语言教会我们最深刻的道理。看了这篇文章,你肯定知道,怎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以及享受宁静的幸福了……思路花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片树叶的故事[美国]辛格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辛格十五岁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傻瓜吉姆佩尔及其他故事》、《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等。

这个森林很大,而且密密麻麻地长满了各种带叶的树木。通常,每年这时都天气寒冷,甚至会偶然下雪,可是,今年十一月却相当暖和。如果不是整个森林都满布落叶,你还会以为这是夏天。落叶有的黄得像番红花,有的红得像葡萄酒,有的呈现金黄色,有的则是斑驳的杂色。这些树叶曾经受到风吹雨打,有些在白天脱落,有些在夜间掉下,如今已在森林地面形成了一幅很厚的地毯。它们虽然浆液已干,但还散发出一种可人的芬芳。阳光透过活的树枝照射着落叶,经历过秋季暴风雨而居然还留存下来的蠕虫蝇蚋在叶上爬行。落叶下面的空隙,为蟋蟀、田鼠以及其他许多在地下寻求庇护的动物提供了藏身之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