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译注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9:02:49

点击下载

作者:(宋)刘义庆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说新语译注本

世说新语译注本试读:

前言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虽然是用文言所写,但多为当时口语,语言虽简约浅白,却含蓄隽永。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每类若干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

书中所记,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关于各类人物言行的小故事,内容涉及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等等。对人物的刻画或重形貌,或重才学,或重理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突出个性,使之气韵生动,跃然纸上。《世说新语》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诸多成语出自此书,更有很多模仿它的小说,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因出自多人之手,全书并没有统一的思想,儒家思想、老庄思想和佛家思想皆有。书中对魏晋名士的活动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描写,可作为研究历史的辅助材料,通过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形象,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俗时尚。

德行第一

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一定的道德观念,往往决定着人们的言行。本篇从不同方面反映魏晋时期的道德观念,如忠君尊贤、侍奉父母等,这些均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孝”,和敬老尊贤密不可分,其是社会的基础,篇中从多方面宣扬了孝行,甚至夸大了它的感染力,不但能感动冥顽不灵者,还能惊天地而泣鬼神,于冥冥之中让孝子得到善报。

魏晋名士十分注重个人修养,比如要谦虚谨慎,喜怒不形之于色;生活要俭朴,为官要清廉,不汲汲于名利。在人际关系上,提倡慎于待人接物,不轻易褒贬。①(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②③④⑤。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⑥⑦“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间,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注释

①陈仲举,名著,字仲举,东汉桓帝时任太傅。汉末名臣。与窦武、刘淑,因痛恨时弊,谋除宦官,为宦官所杀,时称“三君”。

②“登车”二句,言开始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登车揽辔(pèi),指登车赴任。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③豫章,豫章郡,首府在江西南昌。太守,郡的行政长官。当时陈仲举为人所害,谪迁至此。

④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人,当时的名士、隐士。

⑤主簿,官名。古代中央或地方郡县所设的属官,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等职。白,禀告,报告。多用于下对上、卑对尊。

⑥府君,对太守的称呼。太守办公的地方称府,称太守为府君。

⑦廨,官署。◎译文

陈仲举的言行可为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当世典范。初次做官,就有整治社会弊端、匡扶天下的志向。谪迁豫章太守,一到,就先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去拜访他。主簿禀告说:“大人,大家希望您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则说:“当年周武王刚攻下朝歌,经过商容里巷之门,就俯首倚车而立,敬贤礼士,连席子都来不及坐暖。我去礼拜贤人,又有何不可呢!”①②③(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注释

①周子居,名乘,字子居,东汉人,不畏强暴,陈仲举赞他为“治国之器”。

②时月,指四时即月份。后指一定的节令,这里泛指一段时间。

③黄叔度,名宪,字叔度,出身贫寒,有德行。公府屡征不就,人称“征君”。◎译文

周子居曾说过:“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见黄叔度,庸俗贪婪的想法就会滋长起来!”①②③(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⑥,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注释

①郭林宗,名泰,字林宗,东汉人,博学有德,为时人所重。

②袁奉高,名阆,汝南郡人,多次辞谢官府任命,有名望。

③“车不”二句,意为车不停驶,马不驻足。指谈了很短的时间,极言下车时间之短,登车离去之速。轭,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马具。鸾铃悬于轭下,马动则鸾鸣。

④弥日,整天。信宿,连宿两夜。

⑤汪汪,形容水深广的样子。陂(bēi),湖泊。

⑥器,气量。◎译文

郭林宗到汝南郡,拜访袁奉高时,谈了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竟日以继夜,逗留几天。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叔度就像那浩瀚的万顷湖泊,宽阔深邃,无法澄清,也不能搅浑,他的气量深广,很难测量!”①②(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③④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注释

①李元礼,名膺,字元礼,东汉人,曾任司隶校尉。

②名教,以儒家所主张的正名定分为准则的礼教。

③升其堂,登上厅堂,指有机会接受教诲。

④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的人接待或礼遇而抬高了身价。龙门,在山西河津县西北,传说那里水位落差大,鱼有能游上去,就会变成龙。◎译文

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在德行操守方面,自视甚高,他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读书人能得到他教诲的,都以为是登上了龙门。①(5)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注释

①荀淑,字季和,东汉颍川郡人,曾任朗陵侯相。他和钟皓两人都清高有德,名重当时。◎译文

李元礼称赞荀淑和钟皓两人,说:“荀君识见高明,别人很难超过;钟君德行美好,值得学习。”①②(6)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③④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注释

①陈太丘,名寔,字仲弓,曾任太丘县长。

②元方(即陈纪)、季方(即陈谌),均是陈寔的儿子。父子三人德才兼备,名著于时。长文(即陈群)是陈纪之子,陈寔之孙。

③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叔慈、慈明是两个儿子的名字,“余六龙”即指其余六个儿子。

④真人,修真得道的人,指有才德的人。◎译文

陈太丘去拜访荀淑,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仆役侍候,就让长子元方驾车送他,少子季方拿着手杖跟在车后。孙子长文年纪还小,就坐在车上。到了荀家,荀淑让叔慈迎接客人,让慈明劝酒,其余六个儿子负责上菜。孙子文若也还小,就坐在荀淑膝上。这时,太史启奏朝廷:“有真人往东去了。”①②(7)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③④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注释

①家君,父亲。对自己或他人父亲的尊称。

②荷(hè),担当、承受。

③阿(ē),山的拐弯处。

④仞,长度单位,一仞等于七尺或八尺。◎译文

有人问陈季方:“令尊有哪些功勋和品德,能享有天下盛名?”季方说:“我和父亲相比,就如同一棵桂树生长在泰山一角,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不测深渊;上承甘露膏泽,下受深泉滋润。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更不知道有没有功德了!”(8)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①②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注释

①咨,询问,请教。

②“元方”二句,指元方、季方二人,功业德行难分高下。后世常以“难兄难弟”称赞兄弟二人才德兼备。◎译文

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有才华,他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争执自己父亲的事业和品德,二人无法分辨高下,就去请教祖父太丘长陈寔。陈寔说:“元方难为兄而居于上,季方难为弟而居于下。”①②(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③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注释

①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

②值,正遇上。

③男子,对无爵男子的称呼。这是不客气、不尊重的称呼。

④班军,班师,出征的军队调回去。◎译文

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碰上胡人攻打郡城。朋友劝巨伯说:“我活不成了,您快逃走吧!”巨伯说:“我远道来看你,你却叫我走;损害道义而求活命,岂是我荀巨伯干的事!”胡人进城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这里?”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代他去死。”强盗听了说:“我们这些无道义的人,侵入了有道义的国家啊!”于是军队撤回,全城得以保全。①②③(10)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④⑤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注释

①华歆,字子鱼,汉桓帝时为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太尉。

②闲室,静室,这里指家庭。

③朝典,群臣朝见君王或子弟拜见父母的仪礼典章。

④恣,任凭。

⑤雍熙,和乐。◎译文

华歆对待子侄晚辈甚为谨严,虽然是在家里,礼仪也像在朝廷上那样庄敬严肃。陈元方兄弟却尽量实行和睦友爱的办法。两个家庭内部,都没有失掉和睦安乐的治家准则。(1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①②③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注释

①捉,握、拿。

②席,坐席,古人的坐具。

③轩冕,贵族坐的车和戴的礼帽。这里指有达官贵人经过门口。◎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照旧挥锄劳作,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掉。两人同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①②③(12)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④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注释

①王朗,字景兴,东海人。汉末至魏,官至司徒。其人儒雅博学,为官多宽政减刑,多有美誉。

②识度,识见、气度。

③蜡(zhà)日,即蜡祭日,古祭祀名,在十二月祭万物之神。燕,同“宴”。

④形骸之外,指表面的东西。形骸,人的身体。◎译文

王朗常在见识和气度上推崇华歆。华歆曾在蜡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饮,王朗也学他的做法。有人向张华谈及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表面的东西,因而距离华歆的神韵就更远了。”(1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①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注释

①纳其自托,接受了他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译文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人想投靠搭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说:“船还宽,为何不行呢?”后来强盗追上来了,王朗就想把搭船的人丢下。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因为这点。可既然答应了他,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呢!”仍然相携如初。人们以此判定华歆和王朗孰优孰劣。①(14)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②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③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注释

①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人,以孝闻名。官至太常、太保。

②斫(zhuó),砍。

③私起,即起夜,起来小便。◎译文

王祥侍奉后母非常谨慎。家里有棵李树,结的李子特别好,后母派他看管。一日,风雨突然来临,王祥就抱树哭泣。有一次,王祥在床上睡觉,后母去杀他。正好碰上王祥起夜去了,只砍着空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母亲因此遗憾不已,便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后母受到感动而醒悟,从此当亲生儿子那样爱他。①②(15)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③否人物。◎注释

①晋文王,即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四岁。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②阮嗣宗,即阮籍,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③臧否(zāng pǐ),褒贬、评论。◎译文

晋文王称赞阮嗣宗处事谨慎,每次和他交谈,言辞都很奥妙深远,从不评论他人的短长。①(16)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注释

①嵇(jī)康,字叔夜,世称稽中散,竹林七贤之一。◎译文

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从没看见他喜怒行之于色。”①②(1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③④⑤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注释

①王戎,字溶冲,晋代人。受命征伐吴国,平吴后,封爵安丰侯。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服丧期间,不拘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和峤(jiào),字长舆,晋汝南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人,仕晋武帝,性吝啬。任中书令、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服丧期间,谨守礼法,量米而食,不多吃饭,但不如王戎憔悴。大丧,父母之丧。

②鸡骨支床,骨瘦如柴。

③哀毁骨立,悲哀过度,瘦弱不堪。

④生孝,遵守丧礼而能注意不伤身体。

⑤死孝,对父母尽哀悼之情而至于死。◎译文

王戎和和峤同时丧母,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过于哀痛,身体衰弱,瘦如鸡骨,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恪守礼制。晋武帝对刘仲雄说:“你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过于悲痛,超出了礼法常规,真令人担忧。”仲雄说:“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担心和峤,而应该为王戎担心呀。”①②(18)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③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注释

①梁王,司马肜(róng)。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的儿子。

②裴令公,即裴楷,字叔则,官至中书令。

③中表,指中表亲,与父亲的姐妹的子女和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译文

梁王和赵王是皇帝近亲,显赫一时。中书令裴楷每年请求二王拨出赋税数百万周济贫穷的皇亲。有人讥笑:“为何向人讨钱来做好事?”裴楷说:“损有余,补不足,这是天道。”①(19)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注释

①太保,这里指王祥。正始,三国时魏齐王曹芳年号。◎译文

王戎说:“太保在正始年间,不属于擅长清谈之人。等和他谈论时,才知道他言辞切理,高深玄远。他不以能言见称,恐怕是德行掩盖了善谈吧!”①②(20)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③果能伤人,濬冲必不免灭性之讥。”◎注释

①艰,指父母丧。

②至性,此处特指极尽孝道之情。

③灭性,指因为哀伤过度而危及生命。《孝经·丧亲》中有云:“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古人认为,哀毁过情,灭性而死,不合孝道。◎译文

安丰侯王戎服丧期间,极尽孝道之情远超常人。中书令裴楷去吊唁,说:“如果极度的悲哀能伤害身体,那么濬冲一定会因为悲伤过度而危及生命。”①(21)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吏。浑薨,所历九郡义②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注释

①令名,好的名声。

②赙(fù),送给别人办丧事的财物。◎译文

王戎的父亲王浑,很有名望,官做到凉州刺史。王浑去世后,其在各州郡做官时的随从和部下,感念他的恩惠,凑了几百万钱的丧葬费相赠,王戎一律不收。①②(22)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布赎之,既而用为③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注释

①刘道真,即刘宝,高平人。性好酒,善歌咏,曾为晋吏部郎。徒,即服劳役的罪犯。

②扶风王骏,晋宣王司马懿之子司马骏。

③从事中郎,官名,大将军府属官,主管文书、谋划。◎译文

刘道真曾经是服劳役的罪犯,扶风王司马骏用五百匹布将他赎出,接着任命他做从事中郎。在当时,这被认为是件值得称颂的美事。①②③(23)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④⑤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注释

①王平子,即王澄,字平子,曾任荆州刺史。

②胡毋彦国,姓胡毋,名辅之,字彦国,曾任湘州刺史。

③任放,任性放纵,指行为放纵,不拘礼法。

④乐广,字彦辅,历任河南尹、尚书令。

⑤名教,即是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这一称谓虽然是在魏晋时期才正式提出的,但是其精神内涵早在孔子时期就有了。◎译文

王平子、胡毋彦国等人,都以放荡不羁为旷达,甚至有人赤身露体。乐广笑道:“名教中自有令人快乐的地方,为何偏要这样呢!”①②(24)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③④,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注释

①郗(xī)公,即郗鉴,以儒雅出名,历任兖州刺史、司空、太尉。

②永嘉丧乱,八王之乱后,匈奴人刘聪称帝,将领石勒、刘曜俘杀宰相王衍,攻破洛阳,俘怀帝,焚全城,史称永嘉之乱。

③剡(shàn)县,属会稽郡,今浙江嵊州市。

④灵床,为死者设置的坐卧用具。◎译文

郗鉴在永嘉丧乱时期,住在家乡,生活困难,经常挨饿。乡人因他德高望重,轮流供他饭吃。他常常带着哥哥的儿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同前往。乡人说:“各家都在挨饿,只是因为您的贤德才接济您,恐怕兼顾不了这两个孩子。”郗鉴便独自一人去吃饭,每次总是把饭含在两腮,回来吐给孩子吃。后来两个孩子都活了下来,一起到了江南。郗鉴死时,周翼正任剡县县令,他辞官归故里,在郗鉴灵前尽孝子礼,寝苫枕块,守孝足足三年。①②(25)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③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④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注释

①顾荣,字彦先,吴郡吴县人。晋元帝镇江东,荣为军司马加散骑常侍,死后追赠骠骑将军。

②行炙人,操持烤肉的仆役。炙,烤肉。

③辍己,指停下来不吃,让出自己那一份。

④左右,即帮助。◎译文

顾荣在洛阳时,曾应邀赴宴,发现做烤肉的人想吃烤肉,就把自己那份让给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操持烤肉而不知肉味的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危急之时,常有一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问他为何这样,原来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人。①②(26)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力母炊爨作食。王平北③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④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注释

①祖光禄,即祖纳,字士言,东晋时任光禄大夫。

②炊爨(cuàn),生火做饭。

③王平北,即王乂(yì),字叔元,曾任平北将军。

④“百里奚”句,祖纳引百里奚故事自喻。百里奚(xī),春秋时虞国大夫,晋国灭虞时俘虏了他。逃跑后,被楚人抓住,秦穆公听说他有才德,用五张羊皮赎了他,授以国政,号为五毅大夫。羖(gǔ),黑色的公羊。◎译文

光禄大夫祖纳少年丧父,家境贫寒,生性最孝,经常亲自给母亲做饭。平北将军王乂听说后,把两个婢女送给他,并用他做中郎。有人开玩笑说:“你的身价不过比婢女多一倍。”祖纳说:“百里奚又何尝比五张羊皮轻贱呢!”①②(27)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③④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⑤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注释

①青溪渚(zhǔ),地名,临近建康。

②王丞相,即王导,字茂弘,辅晋元帝经营江左,任丞相。

③舫(fǎng),船。

④殆(dài),几乎。

⑤胡威,其父胡质为官清廉,做荆州刺史时,胡威去看他,回家时,只给了一匹绢做口粮钱。胡威一路打柴做饭,胡质手下一个都督在途中资助胡威。胡威把这事告诉了父亲。胡质认为有损自己的清廉,把都督抓来打了一百棍,并把他革职。◎译文

周镇被罢免临川郡太守之职,坐船回京,还没上岸,船停在青溪渚。丞相王导去看他。当时正是夏天,暴雨骤至,船很狭窄,而且漏得厉害,几乎没有可坐之处。王导说:“胡威的清廉,又怎能比得过你!”立刻奏请任命他做吴兴郡太守。(28)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①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②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注释

①所由,根由,指身世。

②甥,外甥。此处指外甥女。◎译文

邓攸躲避永嘉之乱,逃难江南,在半路扔下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弟弟的儿子。过江以后,娶了一个妾,非常宠爱。一年后,问她的身世,她说自己是北方人,遭逢战乱逃难至此。回忆父母的姓名,原来竟是邓攸的外甥女。邓攸一向德行高洁,言谈举止没有污点,知道这事后,伤心悔恨了一辈子,从此不再娶妾。①②(29)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③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④⑤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注释

①王长豫,王悦,字长豫,王导的长子。

②色养,侍养父母时,有喜悦的容色。

③敬豫,即王恬,字敬豫,王导的次子。

④曹夫人,王导的妻子,姓曹。并当,也作“屏当”,收拾,料理。

⑤台,晋宋间称朝廷禁省为台,禁城为台城,禁城门为台门。尚书、御史、谒者统称三台。此处指尚书省,为中台。◎译文

王长豫为人谨慎和顺,侍奉父母承顺愉悦,恪尽孝道。丞相王导看见长豫就高兴,看见敬豫就生气。长豫和王导谈话,总以谨慎细密为本。王导去尚书省,临行前,长豫总是送他上车。长豫常常替母亲曹夫人收拾箱笼衣物。长豫死后,王导到尚书省,上车后,一路哭到禁城城门。曹夫人收拾箱笼,把长豫收拾过的封好,不忍心再打开。①②③(30)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④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注释

①桓常侍,即桓彝,字茂伦,曾任散骑常侍。

②深公,即竺法深,是一个德行高洁,善谈玄理的和尚。因永嘉之乱,渡江居京城。与王导、庾亮等社会上层诸名流交流,有德望,尊称深公。

③宿名,久为人知的名望。

④先达,前辈贤达。知称,知遇推举。◎译文

散骑常侍桓彝听人谈论竺法深,就说:“此公素有名望,而且受到前贤的赏识,和先父交好,不该谈论他。”①②(31)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注释

①庾公,即庾亮,字元规,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

②的卢,马白额从口至齿者,名的卢。迷信说法,这是凶马,妨主。◎译文

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让他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主,那就还要害那个买主,怎么能因为对自己不利就转嫁给别人呢!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的人,古人乐于称道。我效仿他,不也很旷达吗。”①②(32)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注释

①阮光禄,即阮裕,字思旷,任东阳太守,后被召为金紫光禄大夫,不肯就任。不过也因此而被称为阮光禄。

②剡(shàn),县名,即今浙江嵊县。◎译文

光禄大夫阮裕在剡县时,曾有一辆很好的车,不管是谁来借都借给他们用。有一个人要安葬母亲,想借车,可是不敢开口。阮裕后来听说了,叹息道:“我有车,可是别人不敢借,还要它做什么呢!”于是就把车子烧了。①(33)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②③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④⑤⑥“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注释

①“谢奕”句,谢奕早年曾任剡县县令。后文太傅谢安是其弟。

②青布绔(kù),黑布裤子。

③谏,规劝。

④可念,即可怜。念,怜悯、同情。

⑤改荣,改变脸色。指态度缓和下来。

⑥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称呼弟弟。◎译文

谢奕做剡县县令时,有个老翁犯了法,谢奕就拿烈酒罚他,喝到大醉还不让停止。太傅(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着黑布裤,在哥哥膝边坐着,劝道:“哥哥,老人家多可怜,怎能整治到这种地步!”谢奕于是脸色缓和下来,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把老人放走了。①(34)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注释

①褚(chǔ)公,指褚裒(póu),字季野,曾任兖州刺史,死后赠太傅。◎译文

太傅谢安极其推崇褚季野,称赞说:“褚季野虽然口里不说,可是心里明白是非,正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寒热冷暖都装在胸中。”①②③(35)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④⑤“莫得淫祀!”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注释

①刘尹,即刘惔(tán),字真长,官至丹阳尹。其妻为晋明帝女庐陵公主。

②绵惙(mián chuò),指病危弥留之际。古人弥留之时,以绵置鼻端,以察气之尚存与否。

③阁,供神佛的地方。祠,祭祀,这里指除病祷告。鼓舞,击鼓跳舞。此处特指祭神活动。

④淫祀,滥行祭祀,指不该祭祀而祭祀,即不合礼制的祭祀。

⑤外,指吏役。◎译文

丹阳尹刘真长任上,临终弥留之际,听见供神佛的阁楼前在击鼓舞蹈,举行祭祀的声音,正颜厉色说:“不得滥行祭祀!”吏役请求杀掉驾车的牛来祭神,刘真长回答:“我早就祷告过了,不用再费事了!”①(36)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②“我常自教儿。”◎注释

①初不,从不,一点也不。

②“我常”句,意指常常以身教儿。为人做事,都是儿子所能感受的,可以效法。◎译文

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我经常以自身的言行教导儿子。”(37)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①②③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④⑤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注释

①参军,官名,将军幕府所设的官。

②手板,官吏上朝或谒见上司时拿的笏,以备记事之用。

③说,同“悦”,高兴。

④弹,弹劾,抨击。

⑤教,诸侯之言为教。时简文帝为抚军将军、会  王,故其言得称教。◎译文

晋简文帝任抚军将军的时候,坐榻上的灰尘不让擦去,见到老鼠在上面走过的脚印,认为很好看。有个参军看见老鼠白天出来,就用手板把老鼠打死,抚军为此很不高兴。属吏起来纠举残军,抚军告谕说:“老鼠被打死,尚不能忘怀。现在为了一只老鼠而处罚人,恐怕不可以吧?”①(38)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②③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邪?”范笑而受之。◎注释

①范宣,字宣子,家境贫寒,后被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推辞不就。

②韩豫章,字康伯,历任豫章太守、丹杨尹、吏部尚书。

③遗(wèi),给予,赠送。◎译文

范宣八岁时,有一次在后园挖菜,无意间划伤了手指,大哭起来。别人问:“很痛吗?”他回答说:“并不是因为痛,而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此才哭。”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收;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收;一路减半,终于减至一匹,最后依然不肯接受。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妻子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把绢收下了。①②(39)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注释

①王子敬,即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信奉五斗米道。王献之娶郗昙的女儿为妻,后离婚。

②“道家上章”二句,道家,指信奉道教(张角太平道、张陵五斗米道,利用符咒辟邪驱鬼、治病)的人。上章,是道家去病消灾度厄之法。依阴阳五行数,推测人的年命,写成章表,烧香陈读,即可奏上天,请为除厄。上章时,病人要自首其过,忏悔自七岁有识以来所犯过失,叫作首过。◎译文

王子敬病重,请道家替他上表文祷告,祈求消灾劫难。照规矩本人应该坦承自己所犯的过失,道家问子敬:“历来有什么异常和过错。”子敬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女离过婚。”①②③(40)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④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⑤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注释

①殷仲堪,东晋陈郡(今河南)人。初为长史,后为晋武帝重用,自黄门侍郎拔为荆州刺史,镇守西藩。为荆州,担任荆州刺史。荆州,晋州郡名。东晋时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是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

②水俭,水涝成灾,田谷歉收。

③五碗盘,南方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形制较小。

④啖(dàn),吃。

⑤豁,抛弃、舍弃。平昔,平素、往日。◎译文

殷仲堪任荆州刺史后,正遇上水灾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此外没有其他菜肴。饭粒掉在盘里或座席上,总是捡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想给大家做个表率,也是因为他本性自然质朴。他常常告诫子侄说:“不要因为我受命担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抛弃平素的志向,如今我坚守此志,不会改变。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你们要记住这一点!”①②(41)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宜夺殷觊南蛮以自③④树。觊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率尔去下舍,便不复还,内外无⑤⑥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斗生之无愠。时论以此多之。◎注释

①桓南郡,指桓玄,字敬道,继承了父桓温的爵位,封为南郡公。

②殷觊(jì),字伯通,任南蛮校尉,是掌管南蛮地区的长官。

③行散,魏晋士大夫喜服五石散,认为其能调理身体。服后身体发热,需吃冷食,并外出散步,以便散发药性,叫行散。

④率尔,迅速的样子。下舍,官府馆舍。

⑤斗生,指斗鬭氏,名豰於菟(gou wu tu),字子文,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文三为令尹无喜色,三罢无愠色,故有美名。无愠,指无怒色。

⑥多,褒扬、赞许。◎译文

当初,南郡公桓玄和杨广曾一起劝说荆州刺史殷仲堪,认为他应夺取殷觊南蛮校尉之职而自代,扩大自己的实力。殷觊很快知道了他们的意图。一次趁着行散,迅速离开所住馆舍,没有再回来,里里外外没有人事先知道。他神态悠闲,和古时的楚国令尹子文一样没有怨恨。当时的舆论因为这事而赞扬他。①(42)王仆射在江州,为殷、桓所逐,奔窜豫章,存亡未测。

②王绥在都,既忧戚在貌,居处饮食,每事有降。时人谓为“试守孝

③子”。◎注释

①王仆射(yè),即王愉,字茂和。官至江州刺史、尚书仆射。

②王绥,字彦猷,王愉的儿子。

③试守,官吏正式任命之前的试用叫试守。子居父母之丧称孝子。王绥在未测其父生死存亡治时,先有丧容,故时人戏称之为“试守孝子”。◎译文

仆射王愉任江州刺史时,被殷仲堪、桓玄起兵驱逐,逃亡到了豫章,生死未知。他的儿子王绥在京都,听到消息后,面容忧愁,起居饮食各方面都有所降低。人们称他为“试守孝子”。①②③(43)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④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注释

①“桓南郡”一句,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桓玄败杨佺期,破殷仲堪,杀之。

②收,收捕、逮捕。

③咨议,咨议参军的简称。晋时公府、军府皆设此官,以参议军事。时罗企生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咨议。

④若谢我,若让我认罪。谢,指谢罪、认错。◎译文

南郡公桓玄打败荆州刺史殷仲堪后,逮捕了他的将佐十多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向来待企生很好,派人去告诉企生:“如果认罪,免你一死。”企生回答:“我是殷荆州的属吏,现在荆州逃亡,生死不明,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认罪求生!”绑赴刑场后,桓玄差人问他有什么话要说。企生答:“从前晋文王杀了嵇康,可是他儿子嵇绍却做了晋室的忠臣;因此我想请桓公留下我一个弟弟性命,来奉养老母。”桓玄依其言,饶恕了他弟弟。桓玄原先曾送罗企生母亲胡氏一件羔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企生被害的消息传来后,立即把那件皮袍子烧了。①②③(44)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④举所坐者送之。既无馀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⑤⑥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注释

①王恭,字孝伯,历任秘书丞、中书令,青州、兖州刺史,为人清廉。晋安帝隆安中,与桓玄、殷仲堪起兵反,兵败被杀。

②王大,指王忱,字元达,小名佛大,人称阿大,晋平北将军王坦之子。曾作荆州刺史。

③蕈(diàn),竹席。

④荐,草垫。

⑤丈人,古时晚辈对长辈的尊称。王忱是王恭的族叔。

⑥作人,为人处世。长(zhàng)物,多与的东西。后有成语“别无长物”。◎译文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见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必定有不少这种竹席,能不能拿一领给我。”王恭没有说什么。王大走后,王恭就拿起所坐的竹席送给王大。自己既然没有多余的竹席,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很吃惊,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找你要的。”王恭回答说:“你老人家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生活上没有多余的东西。”①②(45)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③④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⑤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⑥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注释

①铛(chēng),铁锅。焦饭,锅巴。

②主簿,官名。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等。中央机构或地方郡县均设此官职。

③贮录,贮存收藏。录,收藏。

④孙恩,字灵秀,琅邪人。晋安帝隆安三年,率农民军起义,攻克会稽等郡,江南震动。三年后失败。出吴郡,到吴郡。

⑤袁府君,即袁山松。其官至吴郡太守,后为孙恩军所杀。

⑥沪渎,水名。在今上海东北部。晋隆安中,袁山松曾在此驻垒拒孙恩。◎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非常孝顺。母亲喜欢吃锅巴,他做主簿的时候,总是带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存起来,等到回家时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攻入吴郡,内史袁山松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了几斗锅巴,来不及送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善报。①②③④(46)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时为⑤⑥⑦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连,见者以为真孝子。◎注释

①孔仆射,即孔安国,晋孝武帝时历任侍中、太常、尚书左右仆射等职。

②孝武,指晋孝武帝司马曜,其在位二十四年,死后谥号孝武,庙号列宗。

③豫,同“预”,先期。眷接,礼遇,器重。

④山陵,帝王的坟墓,这里用作动词,指皇帝驾崩。

⑤形素羸(léi)瘦,身体一向瘦弱。素,素来、一向。羸,瘦弱。

⑥重服,孝服中之重者,即父母丧时所穿的孝服。

⑦涕泗,眼泪和鼻涕。流涟,泪流不断的样子。◎译文

仆射孔安国任晋孝武帝的侍中时,受到孝武帝的恩宠。烈宗去世,孔安国任太常,身体一向瘦弱,穿着重孝服,一天到晚眼泪鼻涕不断,看见的都认为他是真正的孝子。①②(47)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③④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⑤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侧。语康伯曰:⑥“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注释

①吴道助、附子,指晋吴坦之、吴隐之兄弟。坦之字处靖,小字道助。隐之字处默,小字附子。其后官至晋陵太守、广州刺史。

②遭艰,遭遇父母丧亡之事。

③哭临,哭吊死者的哀悼仪式。

④号踊,丧礼的仪节,边哭边顿足。

⑤韩康伯,晋颍川常社(今河南)人,善玄理。官豫章太守、丹阳尹、礼部尚书,死后赠太常。尹,经度地区的行政长官。

⑥选官,主持选拔官吏的官。◎译文

吴道助和吴附子兄弟住在丹阳郡官署的后面,遭逢母亲童夫人逝世,每日早晚集众举哀时,以及思念母亲悲伤至极时,宾客来吊唁时,他们都顿足号哭,哀恸欲绝,过路的人也因此落泪。当时韩康伯任丹阳尹,母亲殷氏住在郡府中,每次听到吴家兄弟俩的哭声,都深为哀伤。她对康伯说:“你将来要是做了选拔人才的官,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两个人。”韩康伯也很赏识吴家两兄弟。韩康伯后来果然做了吏部尚书。这时大吴因丧母之痛而身亡,而小吴最终做了大官,非常显贵。

言语第二

言语,乃“孔门四科”之一。而随着时局发展,舌辩之士受到空前重视。思想敏捷,善于辞令,应对机智,逐渐成为士大夫和文人们必不可少的才能修养。魏晋时期儒学衰微而玄风大畅,烦冗的经典章句受到轻视,而谈玄析理、微言大义之风盛行。因而士大夫阶层往往悉心揣测,不仅要求言谈寓意深刻,还要言辞简洁,举止洒脱,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因而,有关言语的故事颇为丰富。

本篇所记,大多是一两句话,简洁机巧,论说双方都很巧妙。或哲理深思,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远,或机警多锋,或气势磅礴,或一语中的。在论辩中,往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来反驳对方的论点,借以说服对方。

篇中也有部分内容是卖弄口才,乘机吹捧的,甚或是借以诡辩来自我解嘲,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清谈之风的盛行。①②③(1)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尧聘许由,④⑤⑥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注释

①边文礼,即边让,汉末陈留郡人,有才名。任九江太守,被曹操杀害。袁奉高,即袁阆,汉末汝南(今河南上蔡)人,官太尉掾。

②失次序,即举止失措,不合礼节。次序,即秩序、程序。

③聘,访,探问。

④怍(zuò),惭愧。

⑤颠倒衣裳,把衣和裳掉过来穿,比喻举动失常。衣,上衣。裳,下衣,裙的一种,古代男女都穿裳。

⑥明府,指高明的府君。吏民也称太守为明府。◎译文

边文礼谒见袁奉高,举止失措。袁奉高说:“古时尧探访许由,许由脸上没有愧色。先生为何如何慌乱失序?”文礼回答说:“明府刚到,圣德尚未表现出来,所以贱民才颠倒失序!”①(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注释

①若令,如果。月中物,古代传说月中的黑影为蟾蜍,是后裔妻嫦娥奔入月中的化身。◎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对。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要是没有它,一定看不见。”①(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③。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④“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⑤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⑦韪大踧踖。◎注释

①孔文举,即孔融,字文举,汉末名士,曾任北海相、太中大夫等职。据《后汉书》云是孔子二十代孙。后为曹操所杀。

②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属各郡百官的职权。

③清称,指有名望的人。中表,指与姑母、姨舅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

④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礼。

⑤奕世,累世。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

⑥太中大夫,官名,负责皇帝的顾问应对。

⑦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望很高,任司隶校尉。当时到他家登门拜访的必须是才子名流、内外亲属,才能通报。孔文举来到门前,对差役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我们是何亲戚?”孔融答道:“我的祖先仲尼曾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是世交了。”李元礼和门人无不赞赏他的聪明。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别人把孔融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很聪明。”陈韪听了,非常尴尬。(4)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①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注释

①偷,那得行礼,做违礼的事怎么还能行礼。酒是礼仪所备,所以说饮酒前要行礼。小儿以为偷东西就不合乎礼,而拜是一种表敬意的礼节,所以不能拜。◎译文

孔文举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一次趁父亲白天睡觉,小儿子就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何不先行礼?”小儿子回答:“偷来的,哪能行礼!”①(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②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注释

①“孔融被收”二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以“谤讪朝廷”等罪名,逮捕孔融,下狱弃市。中外,指朝廷内外。

②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游戏。清周亮工《因树屋书影》中有云:“金陵童子有琢钉戏:画地为界,琢钉其中,先以小钉琢地,名曰签;以签之所在为主,出界者负;彼此不中者负,中而触所主签亦负。按孔北海被收时,两郎方为琢钉戏,乃知此戏相传久矣。”此又名剟刀子,以小刀为之。◎译文

孔融被捕,朝廷上下惶恐不安。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人在玩琢钉戏,毫无畏惧之色。孔融对差使说:“希望只加罪于我个人,保全孩子的性命。”这时,儿子从容进言道:“父亲可曾见过覆巢之下,还有完卵吗?”不久,两个孩子也被抓了起来。①②(6)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③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④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⑤⑥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注释

①颍川,魏晋郡名,相当于今河南中部地区。髡(kūn),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陈仲弓,即陈寔(shí),东汉颍川人。曾作太丘长,人称陈太丘。

②元方,即陈纪。乃陈寔之子。

③家君,尊称别人父亲。

④因伛(yǔ)为恭,意思是驼背的人假作恭敬之状以掩其病态。伛,曲背。

⑤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侍奉父母最孝,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

⑥伯奇,周代的卿士、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译文

颍川太守对陈仲弓施了髡刑。有人问元方:“太守这人怎么样?”元方说:“高明之君。”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人同心,就会像一把钢刀,能斩断金属。同心之言,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高尚之君怎会施刑于忠臣孝子呢?”元方说:“您的话太荒谬了!我不予回答。”客人说:“您不过是把驼背之躯假作谦恭之态,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明之君。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羞愧地退走了。①(7)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②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③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注释

①荀慈明,即荀爽,东汉颍川人。荀淑子,当世大儒。汉献帝时,官至司空。

②国士,全国推崇的才德之士。尤,责怪,归咎。

③公旦,周公旦,姓姬,周武王的弟弟,辅助周成王。◎译文

苟慈明和汝南郡袁阆相见,袁阆问颍川郡有哪些贤达之士。慈明先提到自己的几位兄长。袁阆讥笑说:“难道因为是自己的亲戚朋友,所以就夸他们是才德之士吗?”慈明说:“您责难我,依据什么?”袁阆说:“我刚才问国士,而你提到的却是自己的诸位兄长,因此才责怪你呀!”慈明说:“从前祁奚告老还乡前举荐人才,对内不忽略其子,对外也不避忌仇人,世人认为他公正无私。周公旦作《文王》诗时,不论述尧舜的德政,却歌颂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这是符合爱亲人这一大义的。《春秋》记事的原则是:以本国为内亲,其他诸侯国为外疏。况且,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外人,岂不是背离了道德准则?”①(8)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挝》②③,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称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注释

①祢衡,少有才华,长于笔札。因性刚傲物,不容于世,仅与孔融、杨修友善。融举荐其于曹操,用作鼓吏。后归刘表,被黄祖所杀。魏武,即曹操。

②枹(fú),同“桴”,鼓槌。渔阳掺挝(càn zhuā),鼓曲名,也作渔阳参挝。掺,通“叁”,即三。三挝,指鼓曲的曲式为三段体,犹如古曲中有三弄、三叠之类。

③胥靡(xū mí),轻刑名,指服劳役的囚徒。此处指殷相傅说(yuè),传说他曾筑于傅岩之野,武丁访得,举以为相,出现殷中兴的局面。◎译文

祢衡被曹操罚做鼓吏。正值八月十五大会宾客,要试鼓,祢衡挥动鼓槌奏《渔阳掺挝》,鼓声深沉,有金石之音,满座为之动容。孔融说:“祢衡之罪与古代刑徒傅说相同,却没能引发明君思贤之梦。”曹操听了很惭愧,就赦免了祢衡。①(9)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②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③④⑤,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⑥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⑦鼓,则不识其音响也。”◎注释

①庞士元,即庞统,号凤雏,东汉南郡襄阳人。辅佐刘备入川,进围雒县,中流矢而死。司马德操,即司马徽,字德操。

②带金佩紫,带金印佩紫绶带,指做大官。

③适,只。邪,同“斜”。

④“昔伯成”二句,从前伯成宁愿自己种田,不羡慕做诸侯的荣耀。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者。禹治天下,辞诸侯而耕于野。耦耕,一种耕作方法,两人各扶一张犁,并肩而耕。这里指务农。

⑤桑枢,用桑树条编制的门,喻贫寒之家。

⑥许、父,指许由、巢父。传说为尧舜时代的两位隐士。尧想把君位让给许由,由逃隐箕山。夷、齐,指伯夷、叔齐。周灭商,二人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⑦“扣洪钟”二句,此为庞统的感慨,其认为不亲自拜访请教就不能真正认识司马徽的高深见解和博大胸怀。◎译文

南郡庞士元听说司马德操在颍川,就特意走了两千里路前去拜访。到了那里,德操正在采桑叶,士元就在车中对他说:“听说大丈夫处世,应该做大官,办大事,哪有压抑长江大河的器量,去操持蚕妇之事!”德操说:“请您暂且下车。您只知走斜径小路快,却不担心有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宁愿回家种地,也不羡慕做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破屋里,也不愿住达官的宅院。哪里有居住则在豪华的宫室,出门必须肥马轻车,数十个婢妾侍候左右,才能闯下基业呢!这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慷慨辞让,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齐长叹国家灭亡而饿死首阳山的来由。所以即便有吕不韦那样的官爵,齐景公那样的富有,也不值得尊敬。”士元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听闻大道理。如果不叩击一下大钟、雷鼓,真不知道它的音响啊。”①②(10)刘公干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网目不疏。”◎注释

①刘公干,即刘桢,字公干,诗人,建安七子之一。此句意为刘桢因失敬于世子夫人而获罪。罹(lí),遭受。

②文宪,法律、法纪。◎译文

刘桢因对世子夫人失敬而获罪。魏文帝问他:“为何不谨慎而触犯法纪呢?”刘桢说:“臣固然平庸浅陋,但也是由于陛下的法网不疏。”①(1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②③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慄慄,汗不敢出。”◎注释

①钟毓,字稚叔,官至廷尉、青州刺史。钟会,字士季,官司隶校尉。与邓艾伐蜀,后官司徒,以谋反罪被杀。

②钟繇,字元常,经魏武、文帝、明帝三代,官至太傅。

③敕见,下命令召见。◎译文

钟毓、钟会兄弟年少时就有好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俩,便对其父钟繇说:“可以让你的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召见。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何出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何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①(12)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②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③“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④以不拜。”◎注释

①药酒,一作“散酒”,即加入了五石散的酒。

②寐(mèi),假装睡觉。

③酒以成礼,饮酒要遵守礼仪。儒家的酒礼是封建礼制之一。

④本则与本篇第四则孔融二子盗酒事同,应是同一事而传闻有异。◎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碰上父亲白天睡觉,就去偷酒喝。父亲当时已经醒了,就暂且装睡来观察他们,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礼揖拜后才喝,钟会只顾喝,不行礼。后来,父亲问钟毓为何行礼,钟毓说:“饮酒要遵守礼仪,不敢不拜。”又问钟会为何不行礼,钟会说:“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