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传(上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3:24:18

点击下载

作者:子金山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曹操大传(上下册)

曹操大传(上下册)试读:

前言

写在图书再版之前

第一章 少年曹操:从吉利到阿瞒

第二章 青年曹操:从“愤青”到公务员

第三章 战长社:曹操初露锋芒

第四章 战颍川:从骑都尉到济南相

第五章 斗县令:从济南相到平民

第六章 升高官:从平民到典军校尉

第七章 逃亡路:曹操做下灭门血案

第八章 拉班底:揭竿起义时的曹操

第九章 战汴水:曹操当头挨了一棒

第十章 战关中:前线拼命后方招兵

第十一章 战阳人:明枪难敌暗箭

第十二章 战东郡:天上掉下来了软柿子

第十三章 战兖州:曹操苦拼到了根据地

第十四章 吕布与皇帝:两个天下第一人都成流浪儿

第十五章 战匡亭:堵狼崽引来了群狼

第十六章 初战徐州:一场占小便宜吃大亏的战争

第十七章 刘备与孙策:未来三国的奠基人

第十八章 再战徐州:曹操、刘备初交手

第十九章 三战徐州:曹操背后被人捅了一刀

第二十章 血战兖州:曹操对决第一悍将吕布

第二十一章 再战吕布:曹操险些被“斩首行动”

第二十二章 偷皇帝:曹操占领了政治制高点

第二十三章 老大争夺战:谁的臂粗谁气粗

第二十四章 辕门射戟:没曹操吕布也能爽一把

第二十五章 战宛城:曹操被糖衣炮弹击中

第二十六章 再战宛城:曹操潇洒的失败

第二十七章 又战徐州:曹刘联手擒吕布

第二十八章 青梅煮酒:一种另类战场

第二十九章 斗皇帝:曹操同时对付三个前言

小时候,我们当地过这么一个节:五月十三,对了,是农历的,节名实在是记不起来了,节的来由记得十分清楚,与曹操和关羽有关,说是每年的这一天,关老爷都会扛着他那柄青龙偃月刀去杀白脸曹操,所以人民当然要助点威了,助不上威跟着庆祝一下还不行吗?于是就有了这个节日。

至于为什么神通广大的关老爷每年都杀曹操,但很显明的并没有杀死曹操,大家是不会追究的,反正能解气就行。

在五月十三那天,孩子们通常会蹦跳着唱这样一首儿歌:五月十三,不用看天,关老爷磨刀,要杀曹操,曹操变鬼,要喝凉水……

五月十三,不用看天,就是说每年这一天都会下雨的,那是老天爷在给关老爷的磨刀石添水。

嘿嘿,曹丞相真是惹的天怒人怨!一个人能混到这份儿,还有何求?连玉皇大帝每年不辞辛苦当劳役都对曹操无可奈何,曹丞相又怎一个“牛”字了得?

可也怪了,在笔者的记忆中还当真大多数是在雨中唱这首儿歌的,也可能那些没下雨的年份根本就没注意。

这也是常情,连雨都不下的日子通常是不会存入记忆的。

你假如请大师们测算过十次吉凶,其中九次都被大师们蒙错了,你大概只对测准的那次印象深刻,至今尚叹:言出必中,高人!

曹丞相被污蔑,引多少史林文士义愤填膺?几百年来,为此冤案无偿奔走呼喊的大有人在!

一位文坛泰斗也有过此类不忿:“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异朝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他进一步指出:“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这位就是以我们民族的灵魂医生著称的鲁迅先生。

可是,中国的老百姓就是这么“愚昧”加“顽固”,曹操的群众关系还是不见改善,周围的人群中如哪位同学过于奸诈、狠毒,经常会被人在背后起个“曹操”的绰号,注意,这可不是在夸你,是在居心叵测地损你哪!

曹操到底怎么了?

声明:本人绝没有替曹操翻案的意思,只是想公正地送给大家一个真实的曹操、一个鲜活的曹操,是非曲直诸位耐心读完本书再做结论。

闲话少说,待咱撕着香烂的狗肉,挂起羊头的招牌,把曹丞相风流韵事细细道来,寻求人民诋毁曹操的个中因由,各位权把拙文当酒肴,慢慢地品来。

有道是:

千古风流诗一首,

黄沙淹尽王侯。

万家灯火却依旧。

残阳铺绿野,

愁月照荒丘。

南来北飞沧桑雁,

只见白云悠悠。

日出日落信天游。

长歌荡今古,

爱恨一曲收。——子金山侃史寄调《临江仙》写在图书再版之前

接到出版社打算再版《曹操大传》的通知后,就有了搭“顺风车”对我的读者聊几句的欲望,但是,当编辑一本正经地要求我给再版《曹操大传》写个序言的时候,我却一时“蒙圈”——跟读者说些啥?

在自己的书里序言中显摆文笔?笔者还有点自知之明——首版《曹操大传》的几位大家所写的序文,那文笔不是子金山能够望其项背的——当年明月、董路、网友东胖,哪一个排列汉字的技艺都能让本人汗颜!不信?抄上三人文章各自的末句:

当年明月:“历史是严肃的,但并非要用严肃的方式来表达,把深刻的东西用深刻的方式解说出来,是远远不足够的,唯有将阅读的快感与历史的感悟结合起来,才是理解历史的正途,而在我看来,子金山做到了。”

董路:“幽默诙谐,活灵活现,写人如是,写场面亦如是,子金山的特色正在于此。其实写史不过是其披上的一件赶时髦的外衣,其骨子里的造化写什么都当有能力写得好看。”

东胖:“很多时候,道在民间。”

网友东胖的最让人服气——言简意赅,寓味十足!

五年前,《曹操大传》首版面世后,承诸多铁杆“曹粉”捧场,书店很快断货,网上书店几度脱销,出版社被迫加印,有几家网店还趁机做起了“黄牛”勾当,把定价五十多元的《曹操大传》,在网上抄到一百多,淘宝有个某某店铺,把定价标到了229.60元……至于有没有“傻瓜”接盘?肯定有,本人就是其中一个:为了一探究竟,笔者以读者的身份邮购了一本,“被宰”后心里却乐滋滋的。

写曹操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大师、名家,但是,如本人所侃的曹操,这般受读者青眼有加,在当今实体书备受冷落、每况愈下的图书市场,也算是开了一朵奇葩吧。

也细究过原因,绝不是笔者有能耐超人般白话,而是写作时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缘故,本人没有站在什么历史、人文的角度、裁判的身份来刻画书中的主角,而是干脆钻进了历史,搬到了东汉年代,坐在电脑前敲字时,笔者就是亦正亦邪的曹阿瞒,一转眼又成了刘备、诸葛亮……不瞒诸位,写曹操五千铁骑下颍川时,本人还扮演过一名黄巾军小伙。

撰写历史知名人物,最忌讳的就是挣断史书这根缰绳,最可贵的恰恰也是这点:细说决不戏说,既不当白话史书的搬运工,把有趣的中国历史讲述成一碗白开水,也决不做变相小说家,整些跨越、架空之类。

历史读物作家的任务是再现、还原和丰满历史,绝不是杜撰历史。

至于字里行间夹带点“个人私货”?这是免不了的,作家撰写古代历史的内在动力就是这点,别让历史人物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就成,可以在书中暂时跳出来,你插播一段议论文就是了,记住:千万别让读者误会,尤其是冠以专家身份的读者,不然……嘿嘿,你懂得。

至于历史中的曹操这个人,是好是坏,是奸雄还是英雄,是枭雄还是狗熊,对我们今人来说,全不相干,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历史,都有自己心中历史人物形象,就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一点没人能够一统天下。

同理,就像再高明的大厨,也无法满足所有食客口味一样,历史写手也没能耐写出人人满意的历史书,众口难调么。

追求完美等于追求完蛋!

所以,笔者决不奢望拥有多数读者,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那么一两个知音,那就等于买彩票中了大彩,于愿足矣!

最后一句:愿老孙笔下的曹操走近你、我、他!

谢谢,喜欢《曹操大传》的诸位读者“上帝”,你们才是本人的衣食父母,真正的上帝!子金山2018年7月14日于山东家中第一章 少年曹操:从吉利到阿瞒1

二十岁前的曹操,史载简略到了不能再简略。《三国志·魏书》里对自己的太祖的少年时代记载寥寥几笔:“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注意:小孩子“机警”是好事,但要是有人夸你的孩子“有权术”就不一定是好话了。

这里的“任侠”也未必是褒奖,“放荡”倒是写得明明白白;至于“不治行业”,说穿了就是不务正业,所以“世人”——也就是老百姓,也就没把这孩子看成什么天生神童。

说太祖少年时代好话的倒是有两三个人:

南阳名士何颙这样评价当时名阿瞒的曹操:“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还有一个叫许劭(字子将)的名士,他这样对曹操说:“你这个人呀,如果在太平时代,可能成为能臣;要是在乱世,你就是奸雄。”

小曹听了这褒贬难分的话哈哈大笑起来。

至于这大笑是得意还是不屑?曹操至死没有曝光心里的真话,所以谁也不好替老曹妄定。要是有人这么评价今人,不管哪位,我想应该都与太祖的反应差不了多少,有人夸咱有本事,咱可能不至于大笑,心里还不格外得意?

另一个地位显赫,是当时的太尉桥玄(字公祖),他说:“天下就要乱了,没有上承天命下安黎民的天才出世汉朝可就要玩完了!那个天才就是你曹操呀!”鉴于桥太尉响当当的名头和地位,咱就从桥玄细细说起。

桥玄是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生于汉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任太尉之前便以清明知人闻于朝野,还有一点最重要的:那就是清廉。

看一个干部是廉是贪,最简单的莫过于清查他的家产:你的固定资产加上手中存款多得吓人,总数甚至超过了你工资的总和,就算是你全家都在喝西北风延命也攒不了这么多,这时候你把廉政喊得再响也没意思。

东汉的官员风气就不用多说了: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灵帝这个上梁可谓歪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桥玄这个下梁却是全然没学会灵帝上梁的歪门邪道,的确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甭说别的,单说一点:当了一辈子高干(司徒、司空、太尉都干过),最后竟然是穷死的!

据历史记载,桥太尉咽气后家里连棺材都买不起。2

群鸦鼓噪,残阳如血。

桥玄三骑两从,悠行于江淮古道。

此刻桥玄的心里既沉重又轻松,轻松:刚卸去了太尉重担,确有一种无官一身轻的惬意,哪怕这惬意只是在内心一闪而过;沉重:被皇恩浩荡从高位上赶下来也算是轻车熟路,但这一次不同,这一次是真正的心已灰、血已冷!

桥玄心中在呼喊:“这翻来覆去的朝局!十朝天子即位,没有一个满十五岁的,都是由太后秉政,外戚专权于外,宦官主政于内,四百年大汉危矣!”

桥玄宦海沉浮多年,对这大厦将倾之朝局了然于胸,俗话说,人一走茶就凉,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现今人过老耄,妻儿家人即将卷入战乱,不托付一铁腕之人又怎能放心西行?

桥玄就是为找寻一位他心目中的英雄安排后事而来,不用说大家也已经明白了,本书的主人公就要出场了:乳名吉利,绰号阿瞒,姓曹名操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一对忘年交坐到了一起。

刚因堂妹夫强侯宋奇被诛而免官的曹操对这位老爸曾经的同事是敬畏的,感激更是不消说,自己少时鲜有享受赞美,这老头却是为数不多的几人中的首位。

千里马如有情感,内心最感激的就应该是伯乐。

曹操内心最感激的应该是桥玄。

两人按父执之礼寒暄已毕,桥原太尉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来意:“老夫不会看走眼,以后天下有可能是你的,望你珍重自己;我这个太阳快要落山了,长话短说,就一件事:看在你我的情分上,待老夫死后,照顾我的妻子儿女。”

史载原话极简单:“……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

为什么以太尉之尊的桥玄会如此看重名不见经传的曹操呢?据说桥玄会相面,能够看破天机。

就现今有据可查之寥寥的曹丞相童年故事中,还是能看出一些阿瞒日后必成为名人之前兆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日后贵为魏王,礼加九锡,死谥太祖的曹操也不会例外,不过那个时候大家是称太祖阿瞒,吉利是乳名,大概用的人不多,只限于阿瞒的老爸、老妈。

曹操对大家送给自己的绰号并不反感,虽然从字面看这个“瞒”字略带贬义。多年以后,一些铁杆发小还是有意无意地当众这么称呼曹丞相,也没见丞相有什么明显的不乐——至于心里怎么感觉就不好说了。

小时候的铁哥们当众称呼丞相的绰号,绝不是胆敢戏谑丞相,估计也就是为了显摆给众人看:“瞧!咱跟曹哥的关系!?”

不过还是要提醒各位,尽量少做这种人家心里不乐意的事,前车之鉴:后文要提到的许攸,就栽在了这点小节上了,当然,这肯定是次要因素。

建宁元年之前的阿瞒肯定喜欢这个绰号,毕竟是自己一拳一脚的辛苦挣来的亲切称呼,在曹操少时胡作非为的小圈子里,获得这些哥们儿的亲切可不大容易,这是帮什么人?地道的高干子弟!堪比后世太子党。这里面就有将来与曹操理不清恩怨的袁绍、张邈、许攸等人。

曹操的爷爷曹腾,从小就“舍身为家”进宫当了宦官,历经四代小皇帝,终于爬到了中常侍高位。

阿瞒的老爸曹嵩,原来是一方望族夏侯氏家的宝贝疙瘩,夏侯家为了巴结中常侍曹腾,不惜让儿子弃祖卖身,于是曹腾便有了一个养子。宦官有了儿子,仿佛也给仕途带来了运气,曹腾坐上了宦官这个辉煌事业的最高位:大长秋!即皇后的近侍,专门代表皇后管理宫中事务。

皇帝年幼,少不更事,其实是皇后执政,曹腾当然也就在朝中炙手可热。

自古有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爸得宠儿子当然升官。曹嵩也就凭着德才兼备成了朝廷大员。

后来随着东汉进入开放的官位市场化时代,曹嵩也就顺应时代潮流,在西园的售官拍卖会上,以一亿铜钱(按汉制等于一万斤黄金)的超低价,拍下了大汉太尉的高官。

袁绍(字本初)不同,根子红,苗子正,家族四世三公,也就是说往上溯四代中,每代人里都有在朝廷里做三公(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厉害不?比起阿瞒的爷爷舍根求贵,何止光彩万倍?

不过,小孩们的心理与成人士大夫不同,顽劣不问出身,小袁倒是从没鄙视过阿瞒,反曾被阿瞒结结实实地涮过一把。

据史载,这一帮公子哥没做过多少行侠仗义的壮举,没听说有谁得过“见义勇为”奖,倒是有过这么几档子给太祖纯真童年脸上抹黑的事儿:

某年某月某日,哥几个鹰狗玩腻了,阿瞒出了个新鲜点子:“看见没?这家娶新媳妇呢,有胆量随我把新娘子偷出来爽一把?告诉你们,我可是听说了,这新娘子可是个没开苞的靓女!”

美女当前,几个公子哥当然色胆包天,于是周密计划,详细分工,当夜付诸实施。

阿瞒自告奋勇,亲临洞房偷美女,哥几个把风的把风,装贼的装贼,一声“有贼”齐行动,阿瞒当真不负众望,趁乱把新娘背了出来。

可惜,袁绍没有曹操的胆子,也可能是见到曹操已捷足先登,近得芳泽,一时心不在焉,竟然失足跌倒在荆棘丛里,短袍后襟又被荆棘钩住,做贼心虚,越着急越挣扎不起,眼看就要偷香不成反挨一顿扁。

新娘子蒙头红遮面,耳只听得众人乱喊“有贼啊……抓贼啊!”阿瞒可急眼了:身上还背着一个活人呢!真沉啊,也不在娘家彻底减减肥再出嫁,看来这回窃玉不成反要赔上几两肉了。

阿瞒心中暗恨袁绍:“什么本初?分明是笨雏!”

贼有贼智,阿瞒急中更智:“先拉个垫背的再说,兴许祸水东引,能独享美色呢。瞧咱爹妈给起的名:操、吉利、孟德,无不暗合今日情景,不就是猛得吗?”

阿瞒当机立断,把手往袁绍藏身处一指,口中大喊:“贼在那荆棘丛里藏着呢!”

趁众人全力围捕袁绍之际,阿瞒小朋友竟然载美扬长而去,下面就不必细说了……

被出卖的袁绍呢?听得阿瞒如此见色忘友,胸中怒极!生气事小,挨揍事大,情急之下竟然挣脱了荆棘,顾不得手脚被扎,奋起直窜。俗话说,一人拼命,万夫莫挡!袁绍顺利突围成功。

这还能饶得了曹操?

好个曹操!面对袁绍的铁拳面不改色心不跳,一派大义凛然:“本初,我救了你半条性命,你准备怎么谢我?”

见过脸皮厚的,没见过脸皮这么厚的!

袁绍做梦也没料到自己的铁哥们儿会这样说,一时气噎。“逃脱才是硬道理,自己拍拍胸口说,你现在是不是全身而退逃脱了出来?”“这……听到你小子出言卖我,情急拼命,才得以全身,逃脱与你何干?”“哦,情急?是谁让你情急如此?”“是你这个坏小子!”“让你情急得以逃脱的是阿瞒,那阿瞒坏从何来?”“这……”“没有阿瞒救你心切,大喊使你情急逃命,你现在又能在何处?”“这……”“是不是我阿瞒救的你呀?”

“……”

五内仇消成雨露,一腔怒散化甘霖。

袁绍被阿瞒一通忽悠,细想也不无道理,此事理所当然不了了之。3

阿瞒、袁绍这帮纨绔公子哥的家庭背景有一点是极相似的,都是属于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自古就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说,穷哥们儿是进不了他们这个富人圈子的。

他们玩鹰遛狗、偷香窃玉、胡作非为,却也有一个光荣传统:从不祸害穷苦百姓,更不恃强凌弱。

这些少爷们似乎专门和那些风光人物过不去,谁在洛阳这块地界太风光了,那你就要小心了,这几位太岁通常会给你找点小麻烦的,为啥?不需要理由,大爷想散心,行了吧?

这帮人谁是头?不一定,那要看干什么事。

从古至今,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还都是乐意出风头的,东汉末年那年头,还没有报刊、广播、电视之类的传统媒介,更不用说网络互动这种高级玩意儿了。想当个“超女”“超男”怎么办?那就全靠你自己弄出点动静了,这点上哥几个是“杀猪捅屁股,各有各的门道”。

袁绍,是个聪明小子,仅露了一手“以静止动”便轰动京师,名扬四方。

某年某月某日,几个哥们儿碰面了:“哎,这几天没见袁哥呀,这小子是出家当了和尚?还是钻地洞了?”“吆嗬?你啥时成了月宫人了?这么大新闻都不知道?袁绍最近可了不得了,在家闭关修炼呢!说了,三年!到时弄出套白猿神剑也说不定。”“哦……怪不得袁绍最近神龙见首不见尾,原来神功将成啊……”“瞎猜!告诉你们,袁哥金盆洗手弃武从文了!大门口贴着告示呢:‘非鸿儒之士博学之才,概不接见。’”“被蒙了不是?那告示也就忽悠你这样的傻帽,袁绍现在是啥人都揽,我亲眼看见前天接进去了几个跑江湖的剑客,他现在是三教九流无所不招揽,家里都养了千把人了!为这老爸都揍了他几顿,儿大不由爷,管不住了,袁哥要学战国四公子呢!”“原来如此啊。”“了不起……”“真是钱多得找不到地方烧了。”

……

这些对话当然都是瞎传的,不能全信,可袁绍刻意作秀确凿无疑,也确实达到了名噪一时的轰动效应。

曹阿瞒呢?也没闲着,天生一个好惹事的主。

那几个哥们儿继续聊天:“听说阿瞒了吗?昨晚捅老虎屁股了!”“当然知道,昨晚阿瞒手持双戟独闯中常侍张让府,张府十几个侍卫硬是没沾上边!牛!”

这张让是何许人也?

张让!可是个在洛阳提起来连小孩都不敢哭的人物,还没听说文武百官之中有哪个敢不买账的,时下掌管朝廷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能大到啥程度?举一例你就明白了:汉灵帝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张常侍就是我的亲爸!”能让皇帝喊亲爹的人肯定本事不小!

可阿瞒偏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经常领几个哥们儿去他家中骚扰一番,自己的爷爷也算是这个能让天子喊爹的人的前辈同僚,谅张让也抹不开脸当真拾掇自己。当然是连吃带拿不说谢,临走还要学孙悟空告别老龙王:“聒噪,聒噪!”

这天,阿瞒二两酒进肚,胆气陡升,竟然独自一人持械拜访张府,忘了看时辰,深夜去的;也忘了走大门,翻墙去做客了。这下张家不买账了,看见也装着不认识了:想趁黑装糊涂宰了这个祸害。

十几个家丁侍卫长枪短刀一起招呼上了,口里还大喊:“宰了他……宰了他!”

真有本事的人啥时候能看出来?出事的时候。

未来的太祖武皇帝提前用上了这个“武”字,酒壮英雄胆,恶向胆边生!双戟在手,大喝一声:“谁敢近我?”

阿瞒一边吆喝一边把双戟舞成个UFO(不明飞行物)向外杀去。

张府护院的哪里犯得上跟玩命的人玩命?轰走了也一样是尽职尽责,再说了,谁也不愿意挑明得罪势大得吓人、钱多得没边的曹家,所以个个勇往直前大喊:“关了大门!别放跑了贼人!”

曹阿瞒一听就明白了:哦——这是让我从哪里进来还从哪里出去啊。那还不容易?原样翻墙出去就是了。

就这样,一个真逃,一群假追,曹阿瞒一路拼杀,威风凛凛地逃出了张让府宅。

回去后趁酒性与哥们儿大大忽悠了一番,曹阿瞒只身独闯龙潭虎穴的英雄壮举就此流传开来,要不是后来出了个关公云长,今天的武圣肯定姓曹了。

由此推论:现在小商铺里供着的财神兴许就是曹操的光辉形象。4

阿瞒小时候家教严吗?

答案是否定的,已自封魏王的曹操自己,就不无遗憾地这样行文明示天下:“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三徙”就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儿子不受坏环境的影响,竟三次搬家。“过庭”则是说孔圣人的儿子两次从庭院中走过,都受到了老爸的教训。

看到了么?魏王曹操在找老爸老妈的算后账呢:优点和成绩那是我个人后期自学成才;某些不足那都是爹妈早期疏于管教阿瞒造成的。

这点上太祖有点不厚道,有点贪功诿过的味道,不如后代们高明,人为的失误尽可以推给老天爷,一句“自然灾害”,万事大吉!

其实,做老爸的曹嵩也没少管过阿瞒,只不过老子不如儿子慧根修为,经常被阿瞒给忽悠过去。

阿瞒的叔父看着亲侄子游荡无度,自认没有管教恶侄的能耐,便向哥哥曹嵩告了一刁状:“管管咱小子吧,不能光顾着升官发财,养下个败家子你攒再多的铜钱有啥用?十年栽树,百年育人啊!”

曹嵩受到弟弟一番数落,此时的心情大概与刚接待完老师的差生家长差不多,要跟阿瞒动真格的了。

阿瞒今个儿一回家就感到气氛不对,老爸脸铁青,盯着自己的目光有点像大灰狼打量无辜羊羔一般……

阿瞒随机应变的本领那是犹如天授,不慌不忙地走到父亲面前,双膝跪倒,从怀里摸出一捆写满字的竹简。“儿子近日承父亲教诲,把父亲平日的叮嘱一句当成一万句,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经呕心沥血,终于不负父亲厚望,新注《孙子十三篇》已毕,还请父亲百忙中给予指正。”

父亲愣住了,儿子求自己批改作业,你总得先看完了再动手吧?

父亲一边接过竹简,一边厉声训斥:“近日做的好事!”

阿瞒刚大闹过中常侍张让府没几天,自然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伏在地下作声不得。“你叔父总不会冤枉你吧?你这让人恨铁不成钢的逆子!”

当老爸的也不大地道,先把告状的亲兄弟给卖了。

阿瞒心中大怒:“是你这个吃饱了没事干的老小子啊,点我的眼药?等着瞧,有仇不报非丈夫也!”

阿瞒慢慢抬起头来,一脸的天真,满面的无辜:“父亲,孩儿……”竟然呜咽难语,“孩儿委屈啊……”

阿瞒话未吐尽,双手掩面,跌撞而奔乎门外,溜之大吉。

曹嵩手拿着阿瞒批注的《孙子十三篇》还没回过神来,儿子早已没影,只得先看看儿子的作业再说了,反正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想揍你这小子,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跑到洛阳街头的曹阿瞒,远远瞅见了叔父,眉头绝对没皱,突然目光呆滞,四肢战抖,仰天狂喷一口鲜血(狠心咬破的舌尖)一头栽到地上(那时还不时兴水泥马路,没大碍)不省人事,眼看出气多,进气少,人快不顶事了。

当叔父的大为恐怖,忙不迭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喊来了兄长曹嵩。

曹嵩气急败坏地随兄弟赶到儿子中风昏倒之处,两人顿时愣住。

但见阿瞒正襟危坐于路边青石,满脸无辜依然,委屈依旧。“你这是……”老兄弟俩满腹狐疑。“二老慌张所为何事?”阿瞒两眼童真,一时不解。

明白了,叔父心中顿时雪亮,万念俱灰,一声长叹,尴尬而去。“你叔父说你命在旦夕,昏倒于此,这是为何?”“叔父自小就不待见我,背后说我什么也在情理之中,儿子何曾有恙?正苦思最近做了何等惹父亲生气之事,青天昭昭,路有神灵,孩儿可是撒谎之徒?”“这……”

知子莫若父,儿子撒谎的本事绝对是一流高手,可是眼前的事实却又证实了儿子无辜,谁是谁非?难煞人也。

此事不了了之以后,做叔父的再也没厚着脸皮多管过闲事,因为他知道了两点:

一、说了哥哥也不会信。

二、自己确不是阿瞒那小子的对手。第二章 青年曹操:从“愤青”到公务员5

曹阿瞒告别了值得回首、自由快乐、不堪怀念的少年时代!

就这么一个歪瓜裂枣!偏有人当成宝贝,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了是谁:也就是前文说过的当世高人桥玄。

高人就是高人,看问题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不一样的。

人家从棋盘摆开心里就有数了,你这个小边卒刚拱了第一步,桥玄心说:“九十九步以后,就是这个不起眼的边兵盘踞九宫中央,灭老帅者必此卒也!”

我们读了魏太祖童年二三事以后,领教的是阿瞒的顽劣狡诈,人家高人桥玄不这么看,人家会透过表象看本质。

从巧偷新娘,桥太尉看到的是一个“狠”字,紧要关头不惜舍友救己,曰“狠”。

从勇闯张府,桥太尉看到的是一个“勇”字,关键时刻豁得上泼皮命,曰“勇”。

从离间叔父,桥太尉看到的是一个“智”字,诈病装疯做得天衣无缝,曰“智”。

从首注兵书,桥太尉看到的是一个“才”字,注释兵书的确见解独到,曰“才”。

这样一个狠才兼备、智勇双全之人,将来能不成气候么?

还不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要包装,要有媒介帮你包装,要有一个平台让你表演,要有一批机构替你吹嘘,最后还有最重要的,那就是运气。想想看,这事难不难?

阿瞒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包装公司。

桥玄既然打定主意把妻女相托,也就索性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先帮阿瞒解决舆论传播难事。

为什么是难事呢?那时候和现在不同,电视上一露脸,千家万户当夜知。东汉末年唯一的传播媒介就是人的两片嘴皮子,所有的新闻政要、闲情韵事,都靠口口相传,朝廷的公告那是给当官的看的,官员发布的告示也要雇个识字的人给念出来,老百姓会有几个识字的?

大柱子听人念了,回去再学给二狗子,二狗子再吹给三秃子,大概如此吧。

不过也要看谁说,就像现在大家都相信权威媒体一样,汉灵帝时代也有那么一位权威人士,虽没什么国家权威机构予以认可,但也非同小可,别说是普通山野村民,就是朝堂官府、士子公卿,也都把他发布的消息作为非官办新闻联播。

这个新闻中心的主持人就是前文提到的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名士许劭许子将。

许劭这个新闻中心好像称作人物论坛更合适些,这个论坛还真有名号,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因为许劭爱在每个月的初一,对当时人物品头论足,所以许劭的“粉丝团”就给他的论坛送了这么个字号。

关键在于,这许劭评论当代人物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只要有幸从他口里吐出的名字,立时身价倍增!

太尉桥玄一简荐书把阿瞒送到了高人许劭面前,许劭是何等人物,本来不屑理睬这位宦官的干孙子,可怎奈推荐人的分量太重,这面子是万万要给的。

再说许劭素来消息灵通,要不然有啥资格评张三论李四?对阿瞒的劣迹他非常了解,所以才有了令阿瞒大笑的那句名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阿瞒也因此声名远播,桥太尉的“包装”策划大获成功。一锤敲定千古音,数语挑得半生雄。可怜阿瞒当世醉,后人恶骂源此评。6

古人定下的规矩:“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就是说男子二十岁了,可以举行冠礼,并赐予字。从这时候开始你就是成人了,该就业了,再啃爹妈就说不过去了。

现在阿瞒也到了就业的年龄,老爸曹嵩准备给刚取字孟德的曹操找个官来做,跻身于汉朝的管理体制内,做一名旱涝保收、外快肥丰的朝廷命官,这是曹操的老爸早就替他想好了。

这与儿子曹操填的志愿正好吻合,曹操那时候绝没有将来进入汉朝中央做官的想法,能混上个市长便心满意足了。他后来在带上魏王王冠后颁发的十二月己亥令中说:“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也就是说,阿瞒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好郡守,相当于现在一个合格的市长吧。

东汉时做官也必须拿到一张文凭,叫“孝廉”,那时候还没发明科举制度,更没有什么本科、硕士、博士之类,连国家公务员考试也没举办过。

怎么办呢?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由各州郡的一把手负责向中央推荐,要求的条件很简单:孝敬父母,廉洁奉公。

这有点儿小问题:“孝”字还好考察点,父母证明,如有舞弊嫌疑,那还有四邻八舍的数不清的活口呢,“廉”字怎么界定?官还没影儿呢,难道还有傻瓜自己提前声明:“本预备官员,上任之后,贪是免不了的!”

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傻瓜说的是实话,但总不会因为哥们儿实在就让他做官吧?

所以,现任官员们也只好举行考试,考什么?看谁“孝敬”本官员的铜钱多呀!至于“廉”么,你要先廉自己,把兜里的金银广施,那就自然孝廉俱全了。

所以,东汉末年到处传唱这样几首歌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对于“孝敬”钱这样的小事,势大财粗的曹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朝里有人好做官,“孝廉”身份对于曹操来说,连个三寸高的门槛也算不上。

一切都那么顺利、那么合情合理又合法地一路平趟过来。

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二十岁,被荣举“孝廉”,接着便凭资历参加了工作,暂屈就洛阳北部尉。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地面不大好管,但洛阳北部都尉级别相当高,相当于一个副县级别的首都公安局长吧。

啥时能熬成个市长?别急,初入仕途,来日方长,都是圈内人,进步有何难?前程辉煌看得见!

成了“孝廉”就意味着具备了当官的资格,当官就意味着权力,权力就意味着荣华富贵,事情就这么明白,这么简单,这么顺理成章。

可你如果真的认为升官发财就这么简单,那就只能说明你自己的头脑简单。

就算你拿到了“孝廉”文凭,那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官的。

首先你要上边有人,其次你还要准备好成堆的铜钱,反正空手套不来白狼。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两点曹操都具备,所以,二十岁的年轻副县级干部横空出世不足为奇!

前面说过,二十岁时曹操的远大理想是当一个人民的好市长,现在万里长征开始了第一步,任重道远!

估计那时的曹操是不服气任何人的,至于后来他遇到了皇叔刘备,一时兴起,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那也就是往刘备嘴里塞一颗蜜枣,说说而已,已经把当时的皇帝攥在了手里,而且兵多将广的曹丞相,难道还当真瞧得起这织席贩夫的不成?

曹操没打算指望老爸的提携,他对自己的能力有相当的自信。

曹操要是安心指着老爸的提携来升官,那也就不是曹操了。

遥遥仕途,曹操要靠自己的才智打拼前进,漫漫风雨,曹操要凭个人身手一洗晴空。7

让别人听自己训话的感觉永远是良好的。

曹操对自己的下属马步差役首次训话:“有谁愿意随我取富贵吗?”

一语惊人,差役们第一次见识说话这么直白的官长,立时百众一心,群情激昂:“愿意!”“钱从哪里来?就在诸位的手中,自现在起,我负责动口,你们负责动手,咱们干出个样子让百姓们瞧瞧,曹某愿与尔等同甘苦,共富贵!”

掌声如雷。“看看你们以前过的啥日子?破墙烂院,锈刀裂棍,就不怕百姓笑话?怪不得那些衙内、地痞敢骑在百姓头上拉屎,就是因为你们的威风没了,猫懈了老鼠还不欢?”

差役们无语,心里说:“哪个孙子不愿意抖抖威风!可得有个人给发话呀,真惹了事得有个人给撑腰啊。”“张三。”“在!”“带你那帮弟兄弄些红白涂料,三日内我要看到署衙里外一新。”“得令!”“李四。”“有!”“你这帮负责整修席塌台案,先从本尉处支取银钱。”“好嘞!”一听银钱,大伙全兴奋了。“王五。”“小的侍候!”“给本尉准备七尺木棍百根,漆成五色,署衙两旁各列五十根侍候。”“是!”“贴出告示,自今日始,子时宵禁,有胆敢犯禁者,不论何人,重责五十大棍!”“遵命!”

没出三日,署衙内外,一片肃然,辖区上下,气象蔚然一新。

尤其是那一百根五色棍,森森然犹如寻食的饿狼,令人一见便毛骨悚然!

一日,子时早过,曹操勤政爱民,亲带差役街头巡夜。一帮人手执五色棍精神抖擞地在洛阳的大街上晃荡,心里真盼望着能出来个不怕死的,好让哥们儿施展一下手脚,彰显一下威风。

正当大家心里这样盼望,好事真的来了。

只见迎面撞来几骑烈马,深夜中的醉吟狂喊分外刺耳。“站住!”曹操大怒。“是谁吃了豹子胆,敢拦老夫的马头?”声音慢条斯理,可绝对透着傲慢与威严。

差役们顿时傻了,犯禁的是谁?了不得!宫里现今最红的宦官、灵帝最爱幸的小黄门蹇硕的叔父!那谁能惹得起?哥们儿,瞧好戏吧,这位前天还铁口钢牙的北部尉大人今儿个要吃瘪。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打小曹阿瞒怕过谁?正想杀鸡给猴看呢!

差役们心说:这只鸡可非同小可啊,弄不好能把咱这帮小警察全给啄了!“给我拖下马来!”“是!”

闯夜的老爷子酗酒狎妓而归,做梦也不会想到在这洛阳地面上竟有人敢捋虎须。不过,他被扯下马来还虎威不倒。“何人大胆?敢欺老夫?”

曹操气急反笑:咱这是谁审谁呀?“违禁者何人?”

有个老差役一听,坏了,咱这位爷是一个刚出道的嫩雏!问他是谁干啥?要是装着不认识还兴许能稀里糊涂地拾掇他两下,你这一问,麻烦了,得反过来跟他磕头见礼。“我是何人?”对方一听就知道遇上了个没当过官的毛头小子:“天子驾前蹇硕公公是老夫嫡亲子侄,老夫的名讳也是尔等能问的,说出来你不怕被吓煞?”“知道宵禁令吗?”“当然知道。”“这么说你是明知故犯?”“那又如何?”“违禁者须身受五十刑棍!汝可晓得?”“哈哈!老夫晓得,只怕能杖责老夫之人还未出世!”“你错了,此人已虚待你二十载矣,给我架起来,重责五十大棍!以儆效尤!”“尔等大胆!啊……啊?谁敢打我?啊!真打呀……哎哟!疼煞我也……”

差役们早就手痒了,大棍抡起来更是拼上了十二分蛮力,有便宜大家沾,五棍一换人,噼里啪啦,劈柴一般,三十棍不到,棍底人已没了气息,打死老虎更显英雄胆量,不一时五十棍执行完毕。“啊?死挺了?”差役们有点慌乱。

曹操倒是毫不在乎:“给我拖在告示旁边,号令三日!”

就这样,整个京师无不凛然,只苦了曹操的老爸曹嵩,吓得心惊肉跳,忙不迭上下打点,铜钱流水似的泼将出去。

那蹇硕却怎肯甘休?只是一个小小北部尉与自己的地位相差太过悬殊,一时反而无法下口。

再说还有曹嵩这个硬茬挡在那儿,那可是九卿之一,硬扳谈何容易?

最主要的是叔父犯法在先,曹操执法有据,明面上拾掇这小子还真有点费难。

不要紧,明的不行咱就玩阴的,宦官报仇,十年不晚。

有这么个愤青在洛阳城中,像被窝里塞了一只活刺猬,难以睡得舒服,不定哪天有个不长眼的再撞在那五色棍头上,岂不冤哉?——这是朝廷所有权贵们难得统一的认识。

怎么办?先把他从眼皮子底下赶走再说,对,升他的官,给他个穷县的县令,培养接班人么,先下去锻炼锻炼吧,曹司农那里还送了个空头情,朝廷明诏嘉奖,提拔重用,您老还能有啥话说?心里不满意也得打掉牙往肚里吞吧?

还有更漂亮的词:“令郎才高九斗,年少英侠,后生可畏呀。圣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你还能挑肥拣瘦?最好能超越孟圣人要求:苦晕心志,劳断筋骨,掏空其身,一命呜呼!

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在朝野众多官员的推荐与赞扬声中,曹操被任命为顿丘县令。8

曹操三年不到,副县转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由副转正的一大步完全是凭自己的血气拼上来的,而且附带着名声大振,官声远播。

仕途顺利,旗开得胜!

百里小县,对大才来说,根本就谈不上用心治理之说。这一点可以从以后的凤雏先生庞统就任耒阳县令后的表现及语言中得到证实。本书以后自会细述。

曹操的天分及才学又岂是庞统所能够比及的?当然也不会拿这个正县级干部当回事。所以,他上任后权当进入了做官学校的初中部学习了,小时候缺的文化课也能趁机补一补。

这段时间曹操主要以修文为己任,习武当然也是必修课程,不过这时的曹操在武学方面早已不屑于“哼哼哈哈”的小儿科阶段了,他要研究的比楚霸王准备学的“万人敌”还要厉害百倍——完善自己的《孙子十三篇注释》。

后来文学方面,曹操的成就是非凡的,不但一扫前人辞赋中的脂粉气息,而且以磅礴之势横开建安文坛一代先河!所留诗赋至今读来仍觉豪情如在,荡气回肠!

至于武学领域的成就,下面会细细地描述给诸位,唯求大家拿出在“仕途”求进步的耐心来,陪咱慢慢聊下去。

时光如梭,转眼秋去冬来。

曹操在顿丘任上晃悠几个月了,这次他没再启动什么面子工程,也没有遇到什么不长眼的豪强前来送死,所以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政绩。反而倒是有关曹操武功深湛、力敌万人的传说越播越远,越传越邪乎。

据说人一旦倒了运,喝口凉水也会塞牙;走了大运呢,出门绊倒也会拾个金元宝。曹操眼下就是如此,至少从表面看来是像走了红花运。

忽一日,曹操接到朝廷明发公文:因曹公孟德勤政爱民,政绩卓著,特予表彰,并同时因公能明古学,征拜议郎。

升官了!而且这官升得稀里糊涂,莫名其妙。

能明古学?这是哪跟哪呀!

这次升迁绝对与老爸曹嵩没有任何关联,如是他老人家使的暗劲,家书早该到了,不管怎样,升官总是好事吧?反正比降职强得多,先上任再说吧。

这笔功劳应该记在曹操大大得罪过的小黄门蹇硕身上。

汉灵帝一日忽然心血来潮,想加强一下精神文明建设,以便与当前的物质文明相适应,亲自下诏,让在朝官员们推荐几名精通古文的人,给予议郎的高官待遇,帮皇帝教化天下子民。《后汉书》:诏公卿举能通《古文尚书》《毛诗》《左氏》《谷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议郎。

这蹇硕一看,机会来了。

这议郎是个什么官呢?郎有四种:议郎、中郎、侍郎、郎中。郎官负责给皇宫掌守门户,出充车骑。议郎却是文职,在郎官中级别最高,属于朝廷的言官,掌顾问应对,能参与朝政议事,由于接近朝廷中枢,虽品级与县令相当,但对将来的仕途发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进步”却是大大有利,前途远非一个地方县令所能比拟。

那小黄门蹇硕难道如此大度,对棒杀自己亲叔父的曹操竟然仇将恩报?这里面大有奥妙。

百里县令,虽不起眼,却是身兼县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长于一身,要不,为啥有一方父母之称谓?史上“灭门县令”一说自古就有。手下虽无正规部队,马、步、刑三班衙役还是齐全的,在一方混久了,拉起自己的一帮人马来并非难事。

而蹇硕素闻曹操勇武过人,是不能容忍曹操在这个用得上武略的位置上长待的。你的特长不是会功夫吗?好,咱家就荐你个文得不能再文的官做,有武功你就在竹简上施展吧——他把曹操看成个半文盲的大老粗了。

再一说:议郎是独自一人办公,连随从也没有资格配备,拾掇个孤家单人总比干掉一帮人的头要容易得多吧?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咱就等着瞧你曹某人妙笔生花的文章;你就算是文武全才,能蒙出篇奏章来,那更好,只要鸡蛋攥在咱手里,何愁挑不出骨头?

就这样,公元177年,在县令这个位置上还没坐热屁股的曹操离开了顿丘,重回京师,前边等待的是福是祸,不得而知,但对于年方二十三岁的曹操来说,只不过是在做官的初中学校里又升了一个年级,不管是朋友还是敌手,他们都是自己的任课教师。

有时候,反倒是高明点的敌人上课更认真些,教的课程更为实用,学到的东西更能让学生一生不忘。

没用蹇硕费多少心思,机会就像金元宝从天上掉下来一样,砸在了曹操的头上,这回可不是上天送给曹操的礼物,是送给蹇硕的,只不过擦过了曹操的头皮,砸落了曹操的乌纱帽。9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曹操二十四岁,因堂妹夫强侯宋奇被诛,曹操从坐免官。

也难怪,摊上了一个被政府镇压的亲戚,开除公职那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回老爸曹嵩也没帮上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离开了议郎这个言官的岗位,实际上等于远离了一颗定时炸弹!

言官的工作就是专门给政府提意见,上边说不定哪天一翻脸。到时候,七大姑八大姨都要被你连累,运气好的话,兴许碰上个明主,给你摘帽平反,你还要千恩万谢皇恩浩荡,打心窝里赞叹朝廷英明伟大。

真正的无官一身轻。曹操算是从做官学校辍学回家,进入了自学阶段,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是受自己控制的。这一阶段,他学了很多很多,也想了很多很多,现在,曹操已不满足于做一个好市长了,而是把人生目标一下放在了更遥远的地方。

随便说一句:还没娶大老婆的曹操趁这时空闲娶了一个小老婆,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曹操二十五岁,在谯县纳卞氏为妾。这卞氏我们在以后还要与她打交道,就是她,八年后给曹操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未来的魏文帝曹丕。

而此时的京城里,还有两个人没有忘记曹操,一个是他的老爸曹嵩,另一个就是权势愈重的小黄门蹇硕。

曹操本人又何尝是甘居田园的陶渊明?英雄也好,奸雄也罢,反正前面等着曹操的是无限的精彩——或者说是无限的未知,祸福难料!

实际上,人生的精彩恰恰在于未知两字!设想下:假若一个人出生就明确了一生,哪怕是铁定吃喝玩乐一生不愁,那活得还有什么精彩可言?

小黄门蹇硕肯定是要报仇的!大家会问了:“这宦官蹇硕就那么孝顺他叔叔?”

非也,亲叔是死是活,蹇硕还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得,蹇硕自小被割了宝贝,送进皇宫,对这位极少见面的叔父也没那份深厚感情。再说他也清楚这位叔父在外面的德行,一贯依仗着自己在宫里的势力,飞扬跋扈,逞强凌弱。

对狐假虎威的人谁不讨厌?

关键是这个脸面蹇硕丢不起!

古人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啥失节事大?还不是要那点脸面吗!堂堂皇帝身边的近侍,栽在了一个小小北部尉手里,那还像话?

他爹是大司农又怎么啦?你给皇帝行礼的时候咱还不是高高地站立在上面?你磕几个头咱还不是随着皇帝受你几个头?这脸要是丢在你曹操手里,咱还怎么在洛阳混?朝臣们又怎会拿我蹇硕当根葱?

你以为这就算完了?想仗着家里有几个臭钱,躲在老家享清福?没那么美,还得把你揪回咱家够得着你的地方,曹操,你死定了!

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六月,曹操接到诏令,官复原职,还是那个理由:能明古学。还是那个级别:征拜议郎。还是那种工作:专给政府提意见。

曹操现在是何等人?才不会傻帽到往枪口上撞呢。哪些意见该提哪些意见不该提,心里跟明镜似的。

汉灵帝发明了一项专利,让我们后来的一些人学会了——建立个人“小金库”,专门用来存放卖官得来的钱:天下虽是朕的,但管家太多,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皇帝想攒点私房钱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意见就提不得——妒忌之心害人害己。

后来把铜钱放在西园的小金库里也难让皇帝放心,在老家河间专门建了一个堆铜钱的地窖。再后来皇帝还是不放心,干脆把体己钱分散寄存在信得过的宦官家里,皇帝认为身边的这些宦官就是一个大保险柜,比放在国库里保险多了,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保险,意见却提不得——除非你嫌自己的脑袋长在脖子上碍事。那总不能做一个哑巴言官吧?

为啥不能?这年头当和尚不撞钟的官多的是。

不过,曹议郎却并非不撞钟的和尚,满腹锦绣文章还是有机会显摆的。

据史载:“朝廷诏公卿以民谣检举害民之州刺史与两千石官吏。曹操上书言所举不当。汉灵帝以灾异询问群臣得失,曹操复上书切谏。”

咦?这曹操还有这两下子!几道奏章滴水不漏,居然把标准的官样文章做得四平八稳。

蹇硕晕了:还能就这样让你舒舒服服地把这议郎议下去?

刚瞌睡就有人送来了枕头,除掉曹操的大好机会来了。

这枕头是哪位送的?此人在中国历史中大大有名:天公将军张角是也!第三章 战长社:曹操初露锋芒10

干柴燃起的烈焰,能焚毁一个旧世界,也能锻造出一个新世界!这就是凤凰涅槃神话传说的意义所在!

对统治者不满意的人民就是干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生产出遍地干柴来,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经过东汉皇朝几代政府的不懈努力,终于积攒够了足够焚烧自己的干柴。

在这种持之以恒的生产过程中,居功至伟的当属桓、灵二帝,而灵帝更是二人中的佼佼者,这位天子的干柴生产工艺简直称得上“炉火纯青”:皇宫里面玩得不过瘾了,一心想到洛阳郊区去返璞归真,圈上几万亩好地,修几个皇家园林,在这自然保护区内保护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岂不是大大的功德?天子么,不玩得空前绝后还能算上天之子?

司徒杨赐和侍中任芝、乐松为此事掐了起来:

杨赐:“周围的百姓都已经饿得相互交换孩子吃了,哪能再赶走他们去养些野生畜类?城外光园林都建了四五座了,还玩不开吗?”

任芝、乐松:“最贤明的周文王的园子方圆百里,老百姓还都嫌小;恶名昭著的齐宣王的园子才五里,老百姓还都说大,主上是愿意做周文王还是学齐宣王?”皇帝绝对圣明,当然要做周文王,你杨赐是教唆朕做齐宣王啊!

于是毕圭、灵昆二苑当即动工。

出去游玩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可那时候到处都是黄土路面,逢晴天就起“沙尘暴”,的确危害身体健康,上哪儿去找承建柏油马路的路桥公司?连水泥路也修不起来,怎么办?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汉灵帝在玩乐方面就最讲认真。

干脆挖条御用河吧,直接引水入宫,多安几部水车,路面时刻洒水,瞧,多高明的防尘压沙措施!这也是间接为民服务,减轻了百姓运水洒道的力气呀?

官员贪污最普遍的套路就是设法上马几个大型基建项目,没名目咋捞钱。

灵帝也挖空心思出了个捞钱的巧招:宫殿需要修缮,为避免重复建设,一并铸就四个铜人,再捎带着铸就四口大钟,以鸣皇威。

铜哪里来?不要紧,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的田亩每亩捐助十文,一切搞定。

就这样,灵帝不光备足了干柴,连火种都准备妥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深藏于内被拯救的原始意识,人人都有,只是自己平时不一定觉察到。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冀州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瞅准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机会。

张角把骗子工夫与陈胜、吴广的英雄举动集于一身,在中国的中原大地上掀起了狂飙,点燃了东汉桓、灵二帝堆积在全国的干柴,大河上下,顿时风起云涌,火趁风势,风助火威,烈焰霎时席卷华夏。

先抛开武功、军事、扯旗造反不说,就骗术来说,后世的“大师”们估计跟着张角提鞋都未必及格。

张角以自创太平教起家,自称“大贤良师”,广招信徒,潜心经营十余年,到了灵帝中平元年,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政治及军事组织,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地面上,分布着武装信徒数十万,并严密地组织为三十六个方,大方万余人,小方也六七千之多,每方各立渠帅,从者早逾百万之众。

张大师以给人看病做幌子起家,不过,估计张角所施予患者的符水极有可能是用中草药煎制的,不会全是空口说白话忽悠人。

关键是由桓、灵二帝所创造的客观条件已成熟,老百姓已经到了实在没法活下去的地步了。

人们如果到了与邻居交换孩子杀了充饥的绝境,还有啥不敢干的?总不能把自己的儿女送进肚皮之后,去心安理得地睡太平觉去吧?第二天睡足又饿了,再去找个同样嘴馋的:“兄弟,换条胳膊啃啃怎么样?自己啃自己的下不去嘴呀”!

那位一估量:“你那胳膊比我的瘦,想占俺的便宜啊?这样吧,搭给半拉屁股,干不干?”

这位一狠心:“你也送我两只耳朵,就依你。”“这……成交!”

……

张角的黄巾军起事之后,一呼百应,随者如流,旌旗指处,无不望风披靡,所经州县,皆如摧枯拉朽,一时天下震动,朝廷震动,唯有灵帝逍遥如旧,安然玩乐。

此时皇宫内盛传:天公将军法术天授,撒豆成兵,并有天赐神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两个主要宦官封胥、徐奉早已暗中备下退路,要与张角里应外合,宰杀灵帝,再奉新主。

蹇硕心中大喜:你曹操不是会两下子吗?咱家就助你一臂之力,让你与那天公将军去拼上一拼,到时候张角一把黄豆就替咱家报仇了!

三月,曹操被夺笔从戎,任命为骑都尉,率兵与皇甫嵩、朱儁一起抵抗颍川的黄巾军。当然,工资也提了,由现在的年俸六百石火线提为两千石。

从现在起,曹操将会逐渐懂得“刀把子里面出政权”的绝对真理,就此开始了他戎马一世的厮杀生涯。11

张角和他的黄巾军受历史的局限,只是停留在“吃大户”的初级阶段,虽然用一些鬼话神功骗得“从者如云”,但鬼话只能骗一时,却经不得实践的检验,要完成摧毁一个旧政权,建立一个新政权的革命壮举,实是力不从心,失败是必然的。

然而,黄巾军吃大户的行动却是了不起的,他们吃的是所能遇到的一切州府郡县。这是一支世所罕见的部队,携家带口,老幼随军,攻下城市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吃一顿饱饭。

也难怪,当时赤地千里,遍地白骨,哪来的后方安顿家小?丢下了父母妻儿,作战便失去了目的,总不能革命的目标是为了一人吃饱全家饿死吧?所以,部队的累赘也正是它的士气之所在,士兵们的背后就是自己的家小,拼命是不用做政治动员的。

所以,这支百万大军更像漫山遍野的蝗虫,吞噬着他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所过之处,寸草不留,未经洗涤之州县,惶惶不可终日。

东汉的国家政权慌了神,开动了支撑这个政权的军事机器,哪里有反抗,哪里就会有镇压。

久经训练的边防军被紧急调往内地,天下所有地方政权管理下的顺民被紧急动员,无数支新组建的救火大军启动了事先没有预定的灭火程序,武装到牙齿的官军再加上民团——地主豪强组建的城管执法队——与渴望混个肚子圆的奴隶,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拼杀!

保皇派:刚被封为慎侯的河南尹何进晋升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及京师五营卫戍部队拱卫洛阳。

外围防线由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都尉构成。

另组编了三支机动部队,分别由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北中郎将卢植率领,实施机动围剿作战。至于各地郡守各守本土那自然是分内职责。

另外他又大发慈悲,对之前所拘押政治犯、刑事犯一律赦免,一概允许戴罪立功。

造反派:张角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主力很快形成了三大军事中心:

人公将军张梁活动于冀州(州治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南)的广大地区;地公将军张宝屯兵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市西北);天公将军张角驻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成为领导起义的中枢。

其部将张曼成自称“神卜使”,率南阳黄巾军屯兵宛城,成为南方的黄巾主力;波才、彭脱领导的黄巾军,控制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汝南、陈国(治所今河南淮阳市)一线,成为东方的黄巾主力。此外,还有卜已等领导的黄巾起义队伍,分别活动于东郡苍亭(今山东阳谷东北)。

各方黄巾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京师洛阳形成合围之势。

其中对京师洛阳威胁最为严重的是颍川方向的二十余万黄巾军,由波才、彭脱率领,剽悍异常,已进军至洛阳不足三百里。

右中郎将朱儁的三万铁骑没把这支乌合之众放在眼里,贸然进剿,结果铁骑难挡亡命徒,竟被一帮泥腿子杀得丢盔弃甲,以致后勤供应基地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暴露敌前,城中仅有左中郎将皇甫嵩率领的步骑兵三千余人,眼看不免城陷人亡,军需资敌。

波才乃张角麾下一员悍将,当然趁大胜余威不失时机地倾巢出动,十万余人将一个仅有三千守军的长社城围了个铁桶一般,并承诺部众:破城之后,开戒三天,劫掠归己。将士们无不雀跃,攻城时人人前仆后继,个个舍命求财。

而左中郎将皇甫嵩却是个极会带兵之帅才,平日对部属恩威有加,虽然兵少,却镇静如常,依仗着长社城高墙厚,将士一心,堪称强据守得住。

只是不知援军何日来到,满城军民寄希望于一人:指挥着五千羽林军的骑都尉曹操。

那初涉军旅的曹操曹孟德现在何处?12

曹操率领着五千羽林军踏上了征途!

二十九岁的曹操踏入仕途不足十年,已登上骑都尉——相当于现代一个旅长的高位,这时候的曹操是否应该在暗自庆幸生逢乱世?

至于他在自己的诗歌《蒿里行》中所流露出的悲天悯民的句子,那绝对是蒙人的。诗人这样感叹: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别被曹操给忽悠了,曹操从没因百姓的白骨露野断肠过,也就是想感动一下读诗的傻瓜。上了战场,哪怕是对待俘虏,曹将军砍别人的头从没犹豫过。

现在曹操的部队已悄悄地靠近长社,离波才的黄巾军最外围的包围圈已不足十里。曹操命令士兵停止前进,借着一大片树林,傍着穿林而过的小河立下了临时应急营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